该怎样评价华中科技大学与华科同济医学院是几本的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院医疗美容科简介&
& & &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院医疗美容科前身为武汉同济医院美容中心,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o宝隆创建于上海,1955年迁至武汉,现附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是同济(医院)品牌和商标的唯一所有者,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培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公立医院解放前后是我国较有名的整形美容基地,声誉闻名东南亚。2000年,应市场需求,整形美容中心扩容,独立成院,正式更名为武汉同济医学整形美容医院。武汉同济医学整形美容医院立足于九省通衢的国际大都市--武汉,坐拥国际奢华时尚圈新天地,目前已经成为湖北省高端医疗美容机构.
& & & &同济医学院医院整形美容医院设有整形外中心、皮肤美中心、中医美容中心、针灸美容中心,开展的项目有面部整形及修复,眼部整形,鼻部整形,胸部整形,形体雕塑,吸脂塑形,除皱年轻化,激光治疗各种斑、痘、疤痕等,中医减肥,针灸美容等,覆盖所有整形美容的需求。其中特色项目有针灸减肥、针灸丰胸、V型脸重塑、动感隐形隆胸、多层立体吸脂、非手术微整形、颌面畸形矫正、绿色中医美容、内窥镜微创除皱、重睑等。成功为广大求美爱美者改变人生,精雕细琢于分毫之间,瞬间蜕变,完美极致,蜕茧成蝶,实现梦想!欣然成为国内“后天美”整容安全与信赖的高端典范。
& & & &多年以来,同济医学院医院整形美容医院秉承公立医院高水准、国际化的规范管理体系和医疗服务质量,首汇集起一批技术精湛、素质硬的专家队伍,成功完成了体形重塑,面部年轻化、变脸、及常规的美容整形等手术十几万例,为艺人明星、模特、白领女性们实施了形象的升级换代,欣然成为国内“后天美”整容安全与信赖的典范,是华中知名艺人和单位“定点”整形美容专科医院,并受到同行机构和社会各界爱美人士的一致赞誉,同时也是我国整容专业权威机构之一。打造一个国际医学整形高端品牌,并致力于将现代美容外科技术发扬光大,在武汉这个"革命"发源地,将整形美容革命推向一个新颠峰。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院医疗美容科
地址: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邮编430000
咨询热线:027-
门诊时间:8:30-21:00
医院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院医疗美容科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院医疗美容科前身为武汉同济医院美容中心,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o宝隆创建于上海,1955年迁至武汉,现附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是同济(医院)品牌和商标的唯一所有者,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培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公立医院解放前后是我国较有名的整形美容基地,声誉闻名东南亚。2000年,应市场需求,整形美容中心扩容,独立成院,
HOSPITAL ACTIVITY
DOCTOR TEAM
CASE SHARING
NETIZEN COMMENTS
HOSPITAL ACTIVITYMEDICAL SERVICE
CLINICAL DEPARTM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MEDICAL EDUCATION
EMPLOYMENT
POLITICAL AFFAIRS
HISTORY AND CULTURE
科室简介Introduction
特色医疗Medical Service
科研教学S&R,Teaching
专家简介Experts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学术传统,集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临床学科。学科于20世纪50年代由我国已故的消化病学家过晋源教授创建,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学科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重要学术地位的感染性疾病研究、防治和人才培养中心。学科是国务院首批博士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传染病学重点(培育)学科、卫生部首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SFDA认证的抗感染药物和肝病药物临床研究基地。科室在编职工76人,其中医生22人(其中正教授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2人)、护士48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返聘退休教授3人。住院部包括两个肝病病区、一个感染病区,病床数共75张。
  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传染病学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宁琴教授的带领下,学科更上新台阶,形成自己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一)建立了现代化的感染性疾病诊治体系
  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的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和医疗管理水平。门诊面积800m2;住院部设有病毒性肝炎、感染性疾病等3个诊疗病区;拥有国内一流的重型肝炎治疗中心;配有彩色超声诊断仪、肝纤维化诊断仪(fibroscan)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仪、结肠途径治疗仪等多种大型诊疗设备。学科医疗服务覆盖面大,立足中南地区,辐射全国。每年门诊量超过8万人次、住院病人超过2000人次。临床基地病种丰富,诊疗技术精湛。
  (二)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求实的学术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传染病学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宁琴教授;学科已形成以“危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研究”为龙头、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各方向均衡发展的格局。各研究方向骨干人员年轻化,学术气氛活跃、学术思想新颖;同时部分老专家老教授仍工作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团队精神。现学科正高职称6人(均为博导),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3人。返聘退休教授3人。
  (三)建立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科研支撑体系
  科室建立了功能较齐全的科研支撑体系,包括现代化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形态学等实验研究平台,拥有系列高精尖大型仪器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针对传染病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和临床救治的具体目标,建有重型肝炎分子免疫学、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等5个研究子平台,面积达800m2以上。近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 “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重点课题20余项,现科研经费达3000余万元。近五年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70余篇。
  (四)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根据我国传染病的现况结合学科自身的优势,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成果。(1)在危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技术研究的方向上,在重症肝炎的分子免疫机制及诊治策略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动物模型库(获得专利);系统地从微环境(免疫凝血)、肝细胞凋亡与坏死的角度研究重型肝炎发生发展机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hfg12在重型乙型肝炎早期组织细胞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其中关键致病分子,开展基因治疗研究工作。(2)在病毒性肝炎的分子免疫机制研究方向,在阐明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发病机制,HDV、HCV和HEV感染在我国的流行状况等方面取得了十多项科研成果。建立了旱獭(土拨鼠)和小鼠肝炎病毒感染模型;深入研究了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内病毒抗原及其核酸的分布状况,部分阐明了病毒抗原、效应细胞及组织细胞损伤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HBV C基因、前C基因以及S基因免疫逃逸变异的生物学与临床意义;成功研制出可以识别多数S基因免疫逃逸变异株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快速检测方法(已获得专利)。(3)在细菌感染的防治和耐药机制研究方面,在中南地区率先开设感染病房。我院细菌耐药监测网是WHO细菌耐药监测网中国监测点之一,依托于医学院微生物室,学科长期坚持细菌耐药发生机制的研究。阐明了绿脓杆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机制,在国内首先进行了EGS(外源指导序列)逆转临床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开展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研究,为筛选新的抗细菌生物膜药物提供靶点;在国内率先化学合成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信号分子,首次证明了中药成分穿心莲内酯抗感染机制。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两项抗生素和一项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药物试验,促进了抗感染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
  (五)广泛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通过牵头973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和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等科研项目与国内十余所知名的院校、医院进行合作,并建立病毒性肝炎全国协作网(10家大型医院)。学科定期举办国内各级学术交流活动,发挥学科的辐射作用,达到强强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学科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国外保持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国外十余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德国Freiburg大学、德国Heidelberg大学等国际一流的大学。同时学科有计划地派出人员赴外进修学习,每年均有多人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大会发言,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医疗基础扎实,技术先进  学科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化的感染性疾病诊治体系,拥有国内一流的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和医疗管理水平,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1)建有国内一流的重型肝炎治疗中心  在优化的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多种人工肝方法及结肠途径治疗等手段,治疗重型肝炎,明显提高了重型肝炎的救治存活率。  (2)具备国际一流的肝脏无创诊断技术  学科配有肝纤维化诊断仪(fibroscan)等国际先进的肝病诊断设备。结合特异的血清学指标、fibroscan肝脏瞬时弹性检测值、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等多种无创手段,对肝纤维化进行早期无创诊断。  (3)深入全面的病毒学检测技术  依托感染性疾病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学科开展系列的病毒学检测项目,包括HBV基因分型、HCV基因分型、多种抗病毒药物耐药位点检测,以配合个体化、优化的抗病毒治疗策略的实施,提高抗病毒治疗的疗效。&FibroScan 简介  对于肝病患者来说,治疗肝纤维化,就能阻止大多数肝病的发展。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肝纤维化的检测和治疗。如果肝纤维化发现及时、治疗方法得当,不仅可以阻断病情恶化、甚至还能够实现逆转,从而给患者带来康复希望。只是,对于肝纤维化检测不及时、病情发展到中后期的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则会因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其前景非常不乐观。  作为世界比较先进的肝纤维化无创诊断设备,FibroScan通过测定瞬时弹性剪切波在肝脏的传播速度、计算肝脏的硬度值,进而评估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程度的超声诊断仪器,其完全无痛无创的检测手段,在不给患者造成任何痛苦的前提下,不仅能够提供精确地检测结论,更能够使更多患者及时检测和了解到肝纤维化对自身健康的危害、从而及时把握住最佳治疗时机接受最优的治疗方案。  与传统检测手段相比,FibroScan有如下优点:  1. 无创无痛:无需采血,无需肝穿,无痛便能检测出肝脏纤维化程度,减少肝穿的次数。  2. 快速简便:全过程只需要5分钟,检查结果立即显示。  3. 易重复:可根据需要反复进行,对身体无副作用。  4. 安全:适用各类人群  5. 准确:相对于传统的肝穿来说,该仪器对每个病例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 即时:检测完毕后就能得到结果,能快速确定肝纤维化分级。  作为华中地区第一家拥有肝纤维化无创诊断设备FibroScan的同济医院感染科,现正为广大肝病患者免费进行FibroScan检测,欢迎各位肝病患者前来检测。
  科室建立了功能较齐全的科研支撑体系,包括现代化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形态学等实验研究平台,拥有系列高精尖大型仪器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针对传染病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和临床救治的具体目标,建有重型肝炎分子免疫学、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等5个研究子平台,面积达800m2以上。近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 “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重点课题20余项,现科研经费达3000余万元。近五年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70余篇。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成果。(1)在危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技术研究的方向上,在重症肝炎的分子免疫机制及诊治策略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动物模型库(获得专利);系统地从微环境(免疫凝血)、肝细胞凋亡与坏死的角度研究重型肝炎发生发展机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hfg12在重型乙型肝炎早期组织细胞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其中关键致病分子,开展基因治疗研究工作。(2)在病毒性肝炎的分子免疫机制研究方向,在阐明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发病机制,HDV、HCV和HEV感染在我国的流行状况等方面取得了十多项科研成果。建立了旱獭(土拨鼠)和小鼠肝炎病毒感染模型;深入研究了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内病毒抗原及其核酸的分布状况,部分阐明了病毒抗原、效应细胞及组织细胞损伤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HBV C基因、前C基因以及S基因免疫逃逸变异的生物学与临床意义;成功研制出可以识别多数S基因免疫逃逸变异株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快速检测方法(已获得专利)。(3)在细菌感染的防治和耐药机制研究方面,在中南地区率先开设感染病房。我院细菌耐药监测网是WHO细菌耐药监测网中国监测点之一,依托于医学院微生物室,学科长期坚持细菌耐药发生机制的研究。阐明了绿脓杆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机制,在国内首先进行了EGS(外源指导序列)逆转临床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开展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研究,为筛选新的抗细菌生物膜药物提供靶点;在国内率先化学合成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信号分子,首次证明了中药成分穿心莲内酯抗感染机制。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两项抗生素和一项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药物试验,促进了抗感染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
  教研室《传染病学》课程有悠久的教学历史和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学工作成绩斐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高精尖的人才。教研室以临床、科研的强劲优势做后盾,拥有一支高学历、以青中年教师为主力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课程负责人由传染病学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宁琴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全面培养学生。教研室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近年来先后有2位教师获全国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5人6次获得华中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教学中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推陈出新,积极推行教改,教研室承担了十余项省、校级教研究课题及卫生部电子教材、CAI课件的制作任务。2008年主持的《案例教学法在感染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教改课题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教研室是全国高等学校八年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第2版)的副主编单位,先后参加十余本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的编写。具有国内一流的临床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注重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教改成果引入教学中,恰当地处理好现代教学内容(传染病新形势和前沿进展)与经典的三基内容(如常见病、多发病)的融合。全面推行双语教学,采用全英文授课、查房、病历书写等,深受学生欢迎。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互动性好的课程网站满足了各级各类教学的需要。
  博士生导师  宁琴  1966年1月生。传染病学、免疫学教授,传染病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年), 国家科技部973重大传染病专项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为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感染科主任、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长。获 “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和“上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武汉市“十大杰出青年”和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1985年毕业于原同济医科大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同济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4年。1994年9月至2000年8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作和学习。现任美国肝病学会(AASLD)国际会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病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武汉市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武汉市感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参译/参编10余部传染病学/免疫学专著/教材。为十余种核心杂志审稿专家或编委。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及多个省/市项目评审专家。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以病毒性肝炎和肝癌分子机制和防治为中心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文章170余篇,包括JCI, J Immunology, JBC, Human Gene Therapy等,并被SCI引用387次(至2008年5月)。近五年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重大项目、863重点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项目等。获发明专利3项。创新性学术成绩包括:1)动物模型:建立了临床各型病毒性肝炎小鼠模型,为系统研究肝炎的遗传调控、分子免疫机理和防治措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并获国家发明专利;2) 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发现核苷酸拮抗剂Ribavirin的免疫调节作用,提出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清除病毒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提示Ribavirin对HCV感染的治疗效应不仅表现在抑制病毒复制,更重要的是纠正了机体Th1/Th2免疫失衡(耐受)状态,该成果发表在J. Immunology 1998, SCI单篇引用200余次,包括Editorials: Liang J, 1998.The New England J Medicine和Commentory: Biscegile A, 2001.The Lancet. Peiris, ISM, Etal. 2003.Lancet等。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肝炎病毒感染研究领域的重要发现。目前,调整机体Th1/Th2免疫失衡(耐受)已成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研究的热点。近期发现了替比夫定独立于其病毒抑制能力的免疫调节作用和作用机制 (.J Viral Hepatitis, 2009. accepted). 作为Principle Investigator(PI)牵头多中心抗病毒治疗临床方案优化疗效观察研究。2) 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发现并系统地研究了mfg12/hfg12凝血酶原酶与重症肝炎发生和发展的关系(Marsden P, Ning Q. et al,equal fisrt co-author, J Clin Invest 2003),研究成果已被纳入亚太地区慢加急肝衰竭防治共识;揭示了fgl2基因的调控机制和部分网络 (Ning Q. et al JBC 1999, Ning Q. et al 2003, J Med Viol 2003, J Biol Chem 2008 under revision);深入研究了fgl2基因与炎症、血栓形成、肿瘤发生和转移、移植排斥反应等多种疾病的病理机制的关系( Ning Q et al . J Immunol 2006),并提出fgl2可望成为多种疾病治疗干预的新靶点;开展重症肝炎的基因治疗工作,使小鼠暴发性肝炎的生存率由0提高到33.33% ( Zhu CL et al. Human Gene Therapy 2006)。  代表作:  Q. Ning, D. Brown, J. Parodo, M. Cattral, R. Gorczynski, E. Cole, L.S. Fung, J.W. Ding, M.F. Liu, O. Rotstein, M.J. Phillips, and G.A. Levy. Ribavirin Inhibits Viral Induced Macrophage Production of TNF, IL-1, the Procoagulant fgl2 Prothrombinase and Preserves Th1 Cytokine Production but Inhibits Th2 Cytokine Response.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 .  Ning, Q., Liu, M.F. P. Kongkham, M.C. Lai, P.A. Marsden, J. Tseng, B. Pereira, M. Belyavskyi, J. Leibowitz, M.J. Phillips, and G.A. Levy. The Nucleocapsid Protein of Murine Hepatitis Virus Type 3 Induces TranSCRIPTion of the Novel fgl2 Prothrombinase Gene.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 1999, 274(15): .  Ning, Q. (corresponding author), L. Berger, X.P. Luo, W.M. Yan, F.L. Gong, J.W. Dennis, and G.A. Levy. STAT1 and STAT3??????Splice-Form Activation Predicts Host Response in Mouse Hepatitis Virus Infection. The Journal of Medical Vioriology ):306-12  Ning, Q. (corresponding author), S. Lakatoo, M. Liu, Z.M. Wang, W.M. Yan, J. Leibowitz, M.J. Phillips, G.A. Levy. Induction of prothrombinase fgl2 by the nucleocapsid protein of virulent mouse hepatitis virus is dependent on host hepatic nuclear factor-4 ?. The Journal of Biology C ;。  Marsden PA﹡, Ning Q﹡, Fung LS, Luo XP, Chen Y, Mendicino M, Ghanekar A, Scott JA, Miller T, Chan C, Chan M, He W, Gorczynski RM, Grant DR, Clark DA, Phillips MJ, GA Levy. The Fgl2/fibroleukin prothrombinase contributes to immunologically-mediated thrombosis in experimental and human viral hepatitis. Jou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58-66. ( ﹡ equal contribution).  Qin Ning (corresponding author), Yi Sun,Meifang Han, Li Zhang, Chuanglong Zhu, Weijie Zhang, Hui Guo, Weiming Yan, Jinwen Li, Feili Gong, Zhonghua Chen, Gary Levy, Xiaoping Luo. Role of fg12 prothrombinase/fibroleukin in experimental and human allograft rejection.2005, J of Immunology. 174: 。、  ChuanLong Zhu, Yi Sun, Xiaoping Luo, Weiming Yan, Dong Xi, Qin Ning(corresponding authour). Novel mfgl2 antisense plasmid inhibits mfgl2 expression and ameliorates MHV-3 induced fulminant hepatitis in Balb/cJ mice. 2006. Human Gene Therapy. 17(6):589-600. (Cover paper)。  Su K, Chen F , Yan WM , Zeng QL , Xu L , Xi D , Pi B , Luo XP , Ning Q . Fibrinogen-like protein 2/fibroleukin prothrombinase contributes to tumor hypercoagulability via IL-2 and IFN-gamma. WJG 2008. OCT 21:14(39):.  9.& Deng W , Shi M , Han M , Zhong J , Li Z , Li W , Hu Y , Yan L , Wang J , He Y , Tang H , Deubel V , Luo X , Ning Q (corresponding authour), Sun B . Negative regulation of virus-triggered IFN-beta signaling pathway by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TBK1. J Biol Chem. 2008 Dec 19;283(51):35590-7.  10. Han M , Yan W , Guo W , Xi D, Zhou Y, Li W , Gao S , Liu M , Levy G , Luo X , Ning Q (corresponding authour). Hepatitis B virus induced HFGl2 tranSCRIPTion is dependent on c-Ets-2 and MAPK signal pathway. J Biol Chem. (11):.    齐俊英  性别:女  出生时间:1957年  个人简介:  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武汉分会专业学组委员、湖北省、武汉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各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的诊断、治疗和发病机理等方面有较深入研究。尤其在重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救治及慢性肝病的抗病毒治疗和发热待查等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细菌耐药机制研究和抗生素合理应用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经常参与省、市内疑难危重病例会诊,在本专业领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主持并完成“EGS技术体内逆转耐药菌对抗生素抗性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绿脓杆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机制及其治疗对策”、国家“八五”和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拾篇。参编著作10余部。2002年获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培训证书。曾参加多项临床药物实验及验证研究,如:复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丙性肝炎、拉米夫定、恩地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等二、三期临床验证研究,利福西明、环丙沙星、罗美沙星、阿奇霉素、培氟沙星、奈替米星等抗生素临床验证研究,以及出血热单克隆抗体的一、二期临床研究、中药和络舒肝胶囊抗纤维化研究等,有相关论文发表。  主要发表论文:  外源指导序列逆转临床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 中华传染病杂志& ):27  瘦素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32  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基因、调控基因及氨基酸序列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01  维持性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805  外源指导序列转换临床耐药大肠埃希菌表型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305  出版书籍:  肝胆病中西医诊疗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9  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6& 参编  传染病学医师进修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6& 参编  临床医师诊疗丛书传染病诊疗指南& 科学出版社 1999& 参编  家庭用药超市丛书 肝脏疾病用药专柜&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8& 副主编  哈里孙内科学& 第10章&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译者  译文:  从临床实验到药物利用的研究&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107  经济流行病学的研究模式&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3):187  英格兰北部的证据性指南研究项目-指南开发摘要&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7,6;(4):248    杨东亮  性别:男  出生时间:1955年  个人简介:  2000年毕业于德国ESSEN大学,获博士学位。从医21年,兼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专业学组委员、湖北省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常委和湖北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武汉市艾滋病和性病学会副主任委员、“J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中华肝脏病杂志》、《肝脏》、《实用肝脏病杂志》、《世界感染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国际肝胆胰杂志》、《医学分子生物杂志》、《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和《国外医学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分册》等学术刊物编委。  长期从事病毒性传染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在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的诊断、发病机理和治疗等方面有较深入研究。承担和参加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八五”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课题的研究。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我国丙型肝炎与戊型肝炎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多肽原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多篇。主编及参编著作10部。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中青年科技之星。1998年获强生优秀中青年临床医师奖。    宋建新  性别:男  出生时间:1965年  个人简介:  现任同济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同济医院名医。1981年进入同济医科大学学习,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中国医科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研究学习,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医院感染病学》,《爱滋病》,《哈氏内科学》等著作。2001年,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两次。2002年,2003年获华中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两次。2004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2获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称号。2003获“三育人”积极分子。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一项;省基金课题三项;省级以上校改课题二项。参与多项国家及省市课题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致病性的作用研究(湖北省自然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基因芯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项目负责人)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学科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项目负责人)。目前主要研究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感染性疾病与细菌耐药机制研究。  临床研究代表论文:  1.Mechanism of ligustrazini against thrombosi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136& SCI收录  2.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营养支持及疗效评价. 营养学报 ):107  3.肾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60  4.The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of P. aeruginosa to beta-lactam antibiotic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 J.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dical Sciences 2002,& 22 (4):339  5.146例HIV/AIDS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625  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情绪障碍调查及治疗对策.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66  7.安福隆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81  8.前列地尔治疗重症肝炎临床研究。医药导报 ):208  9.非疟流行区49例疟疾患者临床特征与趋势分析。临床荟萃 ):454  10.七年制临床教学模式改革探讨。医学与社会 2000,13(suppl):130  11.案例综合教学法在传染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1):85    赵西平  性别:男  出生时间:1964年  个人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教授,主任医师,德国弗赖堡大学医学博士,湖北省肝病学会委员。长期从事肝病尤其是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治及研究工作,擅长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等各种肝病及感染发热疑难杂症。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渊博。曾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二年。参加国家乙、丙型肝炎科技攻关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关于“我国丙型肝炎分子流行状况及防治对策”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丙型肝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在德国弗赖堡大学留学期间并获得歌德克(Goedeck)研究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肝病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泌胆剂的益处。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4。  2. Primary hepatocytes of Tupaia belangeri as a potential model for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J Clin Invest ):221-232  3. TTV HCV重叠感染时TTV无明显致肝损伤作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 (1):86-87  4.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负荷与肝损伤及干扰素应答的关系.中华传染病杂志):50-51  5.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病毒和FAS抗原表达及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中华传染病杂志):159-161  6.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突变株感染的临床与病理.中华肝脏病杂志):17-19  7. 复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与病毒负荷及合并TTV感染关系的随机对照研究.肝脏 。    硕士生导师  杨道锋  性别:男  出生时间:1964年  个人简介:  中国共产党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到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工作,20年来一直从事肝病、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分别于1991年和2003年获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擅长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其他肝病、腹泻性疾病、发热性疾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和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863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课题、湖北省科技攻关课题、院基金,发表医学专业论文40余篇,参与了多本医学专著的编写和翻译工作。并参与了医学科普书籍《肝炎肝硬化调养与护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编写。先后获湖北省科学进步奖三等奖1项,二等奖2项;武汉市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湖北省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编委。  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了干复津、盐酸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葡萄糖阿奇霉素、磷酸阿奇霉素、依替米星、门冬氨酸鸟氨酸针剂、门冬氨酸鸟氨酸片剂、利福昔明片(成都药友)、利福昔明片(南昌飞弘药业)、阿德福韦(北京双鹭药业)、低渗口服补液盐(西安安健药业有限公司)等多种药物的二期或三期临床试验,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的I~III期临床试验,作为临床负责人组织和完成了我院一类新药吗啉硝唑的一期临床试验,并发表药物临床试验论文4篇。2005年被聘为同济医院I期临床试验机构兼职医师。  1993年、1997年两次被评为同济医院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同济医院医疗标兵; 1994年,1998年两次被评为同济医科大学先进教育工作者,2000年、2002年、2003年先后3次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第二临床学院先进教师;2003年被评为中共华中科技大学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同年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黄元成  性别:男  出生时间:1964年  个人简介:  医学硕士,1987年7月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任同济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毕业后一直在同济医院感染科从事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各种寄生虫病及感染发热性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分支课题、国家教委、卫生部及省基金课题10余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教学课题各1项,其中所参加的国家863分支课题“武汉地区庚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获200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武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参译《哈氏内科学》、《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等专著5部(其中副主编《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一部)。  近年来发表的部分论文:  1.丙型肝炎患者唾液、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HCVRNA检测及其传染性研究& 中华肝脏病杂志1995年01期  2.肝炎病人的休息和饮食疗法& 中国临床医生1998年02期  3.血液病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检测及感染情况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年02期  4.IFN-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和SIL-2R水平的影响& 临床内科杂志2000年06期  5.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 中国新药杂志2000年11期  6.重型肝炎患者肝组织Ⅰ型胶原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1 mRNA的表达及Ⅰ、Ⅳ型胶原蛋白表达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年04期  7.双环醇序贯治疗拉米夫定停药患者的临床试验&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5年06期  8.药瘾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年02期    黄加权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7年
  个人简介:
  1994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传染病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同济医院传染科工作至今。从事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的诊断、治疗和发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科研项目:MS2噬菌体蛋白抗菌功能的研究(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肝电图肝磁图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理工交叉项目);中西医结合阻断肝胶原基因mRNA表达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研究(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项目,XFo6c28);纳米控释利湿攻下复方微粒干预鼠急性肝衰竭效应及机制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ABA114);Fibrotest和Fibroscan联合检测在肝纤维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扶正化瘀改善肝脏微循环影响HSP47信号通路抗血吸虫肝纤维化效应机制(百洋肝纤维化基金资助,2010)。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绿脓杆菌耐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机制及治疗对策的研究”;“EGS技术体内逆转耐药菌对抗生素抗性的研究” ;“冠状病毒MHV-3小鼠肝炎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鼠肝炎病毒3型核心蛋激活纤维介素基因的转录机制”;科技部973计划“SARS防治基础研究”专项; 教育部首批SARS项目基金专项等且均顺利结题。现参与科研项目:科技部传染病/中西医结合重要传染病基础研究专项;国家青年自然基金项目:重症病毒性肝炎基因干预靶点的选择研究(项目指导)。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肝硬化病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老年病医学》教材、《医院感染病学》、《传染病临床诊疗手册》。等。抗肝衰复方干预重型肝炎实验及临床研究通过湖北省科技成果鉴定。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抗肝衰复方干预重型肝炎实验及临床研究,主持,-086-020-04);中华预防医学会武汉分会寄生虫学会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第一届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近年发表与本项目有关的论文:
  (1)黄加权,江必武,陈焰,张东绅。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患者血清和腹水中NO、TNF-α、IL-6、IL-12水平变化及意义。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1,(36):368-370
  (2)江必武,田德英,黄加权,宋佩辉,何国胜。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患者血清和腹水中TNF-α、IL-6和IL-8水平的检测意义。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1,(30):66-68
  (3)李学军,夏凌辉,魏文宁,黄加权,胡豫,宋善俊,重型乙型肝炎患者fgl2的基因表达。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2):613-615
  (4)黄加权,袁萍,黄铁军,张建军,余海静,肖非,宁琴。肝苏颗粒对实验性黄疸大鼠肝功能的保护及机制研究。中华传染病杂志,):12-16
  (5)皮斌,宁琴,田德英,陈红云,宋建新, 黄加权,丁红芳 ,罗小平。纤维介素基因启动子的基因多态性与重型乙型肝炎关系的研究,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605
  (6)黄加权,李小丹,胡传利,等.穴位电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173-175.
  (7)黄加权,张华兵, 黄铁军, 余海静,黄海燕,肖非,田德英,宁琴。抗肝衰复方治疗MHV-3 感染肝衰竭小鼠的作用观察,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7,  13 (4 ):137-143
  (8)黄加权,黄铁军,张建军,余海静,邢铭友,张振纲,肖非,宁琴。抗肝衰复方结合西医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329-332
  (9) Huang Jiaquan,Xiao fei,Yu Haijing,Huang Tiejun,Huang Haiyan,Ning qin .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in Acute Hepatic Failure Moddel in Mice Infected with MHV-3 Virus Intervened by Anti-hepatic Failure Compound.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d Sci],):538-42
  (10)肖非 ,黄加权 ,余海静, 习东 ,严伟明 ,宁琴。应用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筛查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基因的研究, 中华肝脏病杂志,)235-237
  (11)朱永芬,田德英,习东,宋建新,黄加权,宁琴。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促凝活性及新型促凝血因子fgl2的表达,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36-138
  (12)黄加权,黄铁军,张建军,黄海燕,余海静,肖非,宁琴。3种中药复方干预鼠急性肝衰竭效应及纤维介素表达的比较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39-42
  (13)Jia-quan HUANG,& Hai-yan HUANG,& Yun-tao JIAO, Guo AI, Tiejun HUANG,& Lan LI ,& Haijing YU, Ke Ma, Fei Xiao. Effect of anluohuaxianwan Tablet combined with γ-IFN on Schistosomal Liver Fibrosis.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d Sci],):53-58
  (14)黄加权,黄海燕,王丹,彭肖潇,黄铁军,艾国,焦云桃,肖非.安络化纤丸联合干扰素γ干预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及对肝色素沉积的影响. 中华传染病杂志,):436-439.
  (15)黄海燕,焦云桃,艾国,黄铁军,黄加权。安络化纤丸联合γ-干扰素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鼠TIMP-1及TGF-β1的影响。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0-34
  (16)严佑琴,黄严春,焦云桃,黄海燕,艾国,马科,肖非,黄加权。安络化纤丸联合γ-干扰素治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37-139.
  (17)黄加权,黄海燕,劳立峰,王丹,彭肖潇,焦云桃,艾国,肖非。当飞利肝宁联合γ-干扰素抗血吸虫鼠肝纤维化的研究。中医杂志,):177-178
  (18)黄加权,李艳辉,黄铁军,黄海燕,余海静,肖非,邢铭友,宁琴。三七总皂甙联合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中国药师,):862-862
  (19)黄加权,李小丹,丁红芳,张东绅,黄元成,宋建新,齐俊英,田德英。核糖核酸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LN、Ⅳ-C、PCⅢ的影响。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8-9
  (20)胡翠兰,彭浩,周健,马科,黄加权。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6-27.
  (21)黄加权,王军,郭威,等。和络舒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69-70
  (22)黄加权,黄海燕,劳立峰,等.当飞利肝宁联合γ-干扰素抗血吸虫鼠肝纤维化的研究.中医杂志,-178.
  (23)黄加权,邓菊红,郑志想,等.穴位贴磁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中国针灸,):613-615.
  (24)黄加权,高美英。大肠杆菌耐药现状与耐药质粒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70-73
  (25)马科,黄加权. 不明原因发热15年临床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志,79-1281.
  (26)Weiming yan, Jiaquan Huang, Xiaoping Luo,Qin Ning. Expression& of prothrombinase/fibroleukin gene fgl2& in Lung Impairment in a Murin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Model. Virologoca Sinica, ):181-192
  (27)YAN Weiming, Huang Jiaquan, Xi Dong, LUO Xiaoping , NING Qin. SARS-Associated Liver Impairment and Possible Involved Mechanisms with a Substitutive Murine Mode.&&&& Hepatology. ) Suppl: 725A-726A. (IF= 9.096 )
  (28)严伟明,黄加权,宁琴,罗小平。凝血酶原酶基因在小鼠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肺损伤中的作用,医学研究生学报,):
  29黄海燕,黄加权。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肝纤维化. 中国药师
  30& 段俊, 黄加权,华潇钦,朱沭,刘浩。肝性皮质盲160例临床荟萃分析. 医学临床研究 95-98.
  31& 黄严春,张建军, 黄加权; 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探索.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113-115.
  32& 胡翠兰,王军, 彭浩, 焦云桃, 马科, 黄加权; 二氯乙酸二异丙胺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40例. 医药导报
  33& 彭浩 ,王军,焦云桃,马科,黄加权; 思美泰治疗肝内胆汁淤积临床观察. 临床消化病杂志 ): 161-163.
  34& 邢铭友,徐子辉, 刘莉娜,黄加权,宋建新; 注射用胸腺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医药导报
  35& 邢铭友, 刘莉娜,宋世会, 龚凤云,朱旭慧, 黄加权,宋建新, 齐俊英; 表皮葡萄球菌ica操纵子与细胞间多糖粘附素及生物膜表型的相关性.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449-452.
  36& 段俊,华潇钦,黄加权, 肝性皮质盲的诊断和治疗. 肝脏
  37& 周耀勇,皮斌,刘小娟,章容,邓国宏,陈韬,王洪武,韩梅芳,严伟明,习东, 黄加权,王宇明,罗小平,宁琴; KCTD9蛋白在重型乙型肝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中华肝脏病杂志 ): 835-839.
  38& 余海静; 黄加权; 刘阳; 肖非; 严伟明; 习东; 罗小平; 宁琴; 可溶性纤维介素蛋白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织中的表达. 中华肝脏病杂志
  39& 张振纲; 邹婕; 严伟明; 黄加权; 黄元成; 徐三鹏; 宁琴; 田德英;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3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临床内科杂志
  40张建军; 黄加权; 利湿攻下法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1王丹; 黄加权; 劳立峰; 彭肖潇; 黄海燕; 肖非; 武汉市医学生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相关问题现况调查. 现代预防医学
  42黄加权; 劳立峰; 王丹; 彭肖潇; 黄海燕; 肖非; 宁琴; 武汉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实用预防医学
  43 严伟明; 黄加权; 宁琴; 罗小平; 凝血酶原酶基因在小鼠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肺损伤中的作用. 医学研究生学报
  44黄加权; 王丹; 劳立峰; 彭肖潇; 肖非; 黄海燕; 宁琴; 武汉市在校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615-617
  45 王丹; 劳立峰; 黄加权;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伴肌酶显著升高. 临床误诊误治 ): 82-83.
  46& 邢铭友; 田德英; 刘莉娜; 朱旭慧; 孙自镛; 黄加权; 齐俊英; 年同济医院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677-680.
  47 王丹; 劳立峰; 黄加权; 注射抗蛇毒血清引起迟发性血清病1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48& 黄加权; 余海静; 张建军; 黄铁军; 黄海燕; 肖非; 邢铭友; 宁琴; 抗肝衰复方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68-70.    张振纲  性别:男  出生时间:1972年  个人简介: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长期发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对各类肝病、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有较深入研究。尤其在重症肝炎、肝硬化的救治和发热待查等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4部。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会议。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完成863课题《庚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参与拍摄卫生部影像教材《甲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并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际多中心参与的抗乙肝药物临床实验研究《恩替卡韦Ⅲ期、Ⅳ期临床实验》。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省级课题《激动素抗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者目前正进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侯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  代表作:  1、张振纲,邹婕,严伟明,黄加权,黄元成,徐三鹏,宁琴,田德英。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3例临床和病理分析。临床内科杂志,):308-310  2、张振纲,田德英,黄元成。高位结肠灌洗加中药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评价。中华传染病杂志,):558-561  3张振纲,田德英,周健,马小军,许东,黄元成,宋佩辉。激动素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17-219  4、张振纲,田德英,周健,马小军,许东,黄元成,宋佩辉。激动素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IMP-1和MMP-2表达的影响。医药导报,):11-14  5、张振纲,田德英,周健,马小军,许东,吴亮,宋佩辉。激动素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I、Ⅲ、Ⅳ型胶原及TGF-β1表达的影响。中华肝脏病杂志,):780-782  6、张振纲,桂清荣,田德英,许东。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监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10-114  7、张振纲,田德英,夏宁邵,黄加权,黄元成,杨道锋,陈红云,雷红波,宋佩辉。湖北地区特殊人群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59-161  8、张振纲,许东,田德英,宋佩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EN病毒的方法学探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13-315  9、张振纲,桂清荣,田德英,许东。老年患者尿路感染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5-208  10、张振纲,田德英,严先英。结肠途径治疗机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8-10  11、张振纲,田德英,杨道锋,宋佩辉。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研究。华中医学杂志,):271-272  12、张振纲,田德英,杨道锋,宋佩辉。干扰素α-1b联合病毒唑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8-10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点击查看出诊排班表
CLINICAL DEPARTMENT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科同济医学院考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