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要离婚要孩子还是不要好?!

意外怀孕孩子要还是不要?_健康_新浪育儿_新浪网
&&&&&&&&&&&&正文
意外怀孕孩子要还是不要?
  摘要:医生从优生优育角度出发,都会建议服用避孕药避孕的夫妻,在准备怀孕前半年就需停止服用避孕药。但仍有不少夫妇没有准备好就意外怀孕了。意外怀孕,宝宝要还是不要?相信不少夫妻会存在疑惑,关于孩子是否要这个话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服了紧急避孕药而又避孕失败:
  避孕套、安全期避孕等避孕方法都是通过阻断精卵相遇而避孕的。避孕失败,实际上是精子和卵子相遇的结果,这时精子和卵子并未受到损伤,一般继续怀孕对胎儿没有影响,准妈妈不需要采取终止妊娠的措施。
  而大多数口服避孕药都含有抑制排卵的雌激素和使精子不易通过宫颈黏液,子宫内膜细胞不易接受胚胎着床的孕激素。这些激素多少已对宫内环境造成影响,所以从优生的角度出发,在口服避孕药期间怀孕的话最好不要。
  遭遇意外怀孕时不要惊慌,判断是否怀孕和正确选择医院终止妊娠非常重要,由于一些非专业妇产科医院和诊所因为手术环境差、器械消毒不严格、手术医生操作不当会导致手术感染继而引发炎症及不孕。发生意外怀孕又不得不终止妊娠时,一定要选择专业正规的妇产科医院进行手术。
  2. 感冒:
  如果孕期感冒服用的是性质比较温和的中成类药一般不会对宝宝有影响。但服用的是西药且发烧在38度以上持续3天,对胚胎发育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尤其在怀孕前3个月,正是胎儿神经管发育的时候,中高烧且时间长,则很容易引起胎儿畸形。建议孕期出现感冒发烧的准妈前往专业的妇产科医院做相关检查再确定是否继续妊娠。
  3.发烧:
  对于怀孕的影响比吃药大得多,医生们认为,如果发烧达38度以上,且连续烧3天,对胚胎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前3个月,正是胎儿神经管发育的时候,如发烧较高且时间长,易引起畸形,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怀孕超过3个月,胎儿已基本完成了发育,发烧的影响也就大大减少了,如果这时发烧,根本不用太担忧,去医院做治疗就可以了。
  4.在知道怀孕之前服药:
  青霉素,阿莫西林、红霉素等,都是比较安全的。目前,还有很多药物是否对胚胎有影响还不太清楚,理论上认为,药物对胚胎的影响在早孕期间(停经70天以内)是全或无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有影响,胚胎就会发育不好,而早孕期间胚胎发育不好的迟早会发生流产征象,像阴道出血,腹痛等。
  如果胚胎是好的,一般经过休息,服用保胎丸或维生素e等就可以恢复正常,如果仍然出血增多,则可能会发生流产,证明胚胎本身发育不良。这也是一个大自然优胜劣汰的过程。所以医学上的观点认为,保胎要适度。
  5. 丈夫喝酒、抽烟:
  如果是偶尔的,问题都不大,如果是长期酗酒,会有影响。
  6. 孕妇本身酗酒和抽烟:
  对妊娠有影响。
  7.以前有一些妇科疾病,像附件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
  这种情况根本不必担心,怀孕只使炎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好转,而不会使其恶化。而炎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怀孕也没有影响。
  面对这2种不同的情况,我们需要做出不同的处理方法:
  (1)意外怀孕的时间未达到3个月;
  人工流产的目的是中止意外怀孕,越早做人工流产越安全。怀孕期如果是在三个月以下,手术比较简单、相对较安全;手术进行后,略微休息几天,就可恢复,健康如常。
  (2)已经怀孕3个月或者3个月以上;
  如果胎儿已有三个月以上,情况就复杂得多,手术也相应复杂,对人身体的伤害也会随之加重。
  通过检查,我们可以获得怀孕时间的信息,接下来我们就需要针对怀孕时间以及手术(人流)的复杂程度/危险指数来选择性的进行手术。
  决定人流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正规的医院:人工流产虽然是个小手术,但是感染却同样令人头疼:手术环境差、器械消毒不严格、人流手术医生操作不当等,均会导致感染继而引发炎症如宫颈炎、盆腔炎等。
  正规人流医院,是按照国家的卫生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手术的安全性,可以做到完全放心。
  手术顺利完成,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有很多善后的工作需要处理,例如:调节心理,接受妇科专业医生指导意外怀孕后的女性,是最需要人流医生的照顾、心理辅导的,需要专业的无痛人流医生,帮助女性减少焦虑、做出有利于一生健康的决定。
  所有意外怀孕女性,尤其是年轻少女,都需要悉心的照料。无论是什么原因意外怀孕,既然决定人流,那么多少都会对当事人造成心理上的创伤,所以人流以后的善后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谨记)。
电话:010-&&|&&&&|&&
不喜欢这些?请不要夸奖孩子漂亮 你夸对孩子了吗?
导读:过年了又是亲朋好友相聚的日子,对于为人父母的你们,当客人夸奖你的孩子漂亮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态度呢?你会夸孩子吗,是夸孩子漂亮,还是夸赞她的礼貌和微笑呢?
本图来源:昭元儿童摄影
请不要夸孩子漂亮!
  有一位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的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周末,她到当地的一位教授家中做客。
  一进门,她就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满头金发,漂亮的蓝眼睛让人觉得特别清新。她不禁在心里称赞小女孩长得漂亮。
  当她把从中国带去的礼物送给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微笑着向她道谢。这时,她禁不住夸奖道:&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这种夸奖是中国父母最喜欢的,但是,那位北欧教授却并不领情。在小女孩离开后,教授的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下来,并对中国访问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
  访问学者非常惊奇,说:&我只是夸奖了你女儿,并没有伤害她呀?&但是,教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她一旦认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她造成了误区。&
  &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教授耸耸肩说,&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中国的访问学者只好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赞扬了她的微笑和礼貌。
  这件事让这位访问学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赏识孩子的时候,应该赏识孩子的努力和礼貌,而不应该赏识孩子的聪明与漂亮。因为聪明与漂亮是先天的优势,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但努力则不然,它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可贵品质。
父母表扬孩子三大原则:
1. 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 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 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夸孩子的三大决窍:
1. 留心孩子的努力
  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的时候可以亲眼看见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当你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详详细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比如孩子写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2. 夸孩子别嫌&罗嗦&
  仔细分析一下,家长们对待表扬的态度的确是随便了一些,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张嘴就来。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口罗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口罗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演员宋丹丹在新书《幸福深处》中就有这样一段: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 。
  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宝宝需要夸赞,就如同花儿需要阳光一样,所以家长的鼓励和赞扬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吝啬您的表扬。在鼓励宝宝的同时也要让宝宝正确认识自己,而不是盲目的表扬宝宝,让宝宝迷失方向。
么么阅读:
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么么亲子网"的所有文字、图片(未标注么么亲子网LOGO除外)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么么亲子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
我已阅读且同意么么亲子网,为我发表的言论负责
今日点击排行
潼潼的最新写真照
瑶宝和瑶妈的玩水之旅
桐桐的个性创意照
帐号或者密码错误
您还可以用以下账户登录:
么么亲子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
Copyright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您的位置:&&&&不要对孩子说的话,妈妈们记住了吗
不要对孩子说的话,妈妈们记住了吗
日 09:37出处:亲亲宝贝网作者:亲亲宝贝网阅读次数:3174
很多家长正在错误地指导孩子,很多方面都是对孩子说过的话,家长们在孩子面前不能随便说,要考虑孩子的成长和接受能力,家长要意识到你对孩子说的话会对孩子以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不要对孩子说的话,妈妈们记住了吗
家庭教育的理念,很多都是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话语来体现的。很多时候,父母脱口而出的几句话,可能会伤害到孩子,影响他们一生。
年龄越小的孩子,心理调节的能力越差:3岁到7岁基本是没有心理调节能力的,也就是说,大人的一句话出口,他们就会立刻有很强烈的感受,而且很长时间消解不了;7岁到12岁会有一些自我调节能力,但也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生活环境会很深地影响他的性格。
所以,大人,尤其是他们最为信任和依赖的父母,所说的话都会让他们触动很大,产生很深的影响。
我不认为正视父母的错误就是不感恩和负能量。我们理解父母爱的动机。但爱为什么不通过好的方式去表达呢?为什么爱最终要变成打击和伤害?有些父母欠缺教育理念和方法,所以我们就通过这样的话题讨论,让大家去反思和改进。我们将来也有子女,正视为人父母的错误,也是对下一代最好的负责。
下面,就是童书妈妈采集的一些,曾经困扰我们的童年,当我们也成为父母之后,也不愿意照样对待孩子的话语。也请大家提供更多的样本,供各位家长对照。
把家庭的改变和付出,都压到孩子身上
1、我们为你都操碎了心!
2、一把屎一把你养大,供你吃,供你穿,还想怎样?
3、这还不是为你好,要是别人我管得着吗?
4、我们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
5、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最好的学校!
6、要不是为了你,我跟你爸早就离婚了。
7、妈妈工作都不要了,就为了陪你上学。
8、自从有了你,我就再也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家长的付出,是家长的自我选择,其实和孩子是没有关系的。这样说起来,是挺残酷和冷血的,也会招人骂,说孩子没良心,不懂得回报。
但是,家长把自己的所做所为,都加在孩子头上,难道就是公平的吗?而且,孩子是无法选择的,他无法拒绝家长强加给他的付出。我亲眼见到,在一个培训班的门口,刚刚下课的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儿,一边啃着面包,一边要去赶下一个培训班。孩子不愿意去,妈妈顿时委屈地哭了,“我辞了工作,全职陪你,花了那么多的钱,我容易吗”,孩子不知所措,也委屈地哭了。
我们给孩子的,究竟什么是爱?我们是不是要问问孩子,什么是他需要的,什么是他能够感受到的?无论我们付出多少,其实都是没有边界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放轻松一些,给孩子我们力所能及给的。
同时,在给孩子任何形式的爱时,都不要把自己的幸福为孩子而牺牲掉。我们有了孩子,自然要产生代价,这应该是我们在生育孩子之前就知晓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在孩子已经出生之后,把这些变化算到孩子身上。
让孩子成为父母的代偿品
1、我当初是没条件,现在你这么好的条件还不好好学!
2、爸爸妈妈是不行了,你一定要超过我们才行!
3、你一定要当上科学家,那是我一辈子的梦想!
4、我们家很穷,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5、我们挣钱多不容易,你可要好好读书!
6、自己没本事,才苦了一辈子,你一定要出人头地!
7、你一定要给我们家争口气,我们家就指望你了!
很多家长,因为种种原因,自己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没有满足自己的人生愿望。然后,他们就不再去追求原来的目的了,而是试图让自己的孩子,作为自己的替身,代替自己去追求,这是一种典型的“代偿心理”。很多父母都会不自觉地对孩子产生这种心理。
父母给予孩子的,不应该是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责任,而是自己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坚持。也就是说,你的梦想,其实和你的孩子如果还有一点关系的话,也只能是精神层面的。换句话说,你的孩子,不应该为你没有实现的梦想负责。
而且,我们更应该给孩子的,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应该想办法学习、坚持,然后去追求梦想。至于实现与否,其实有很多的因素,只要我们尽全力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盲目地强调权威
1、父母永远都是对的,就算是错的也是为你好。
2、连父母的话你都敢不听!
3、顶嘴就是不孝顺!
4、养你还不如养一条狗,狗还会摇尾巴呢!
5、别问那么多为什么,我怎么说,你怎么做!
6、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7、你就算能到天上去,我也是你爸!
8、翅膀硬了,敢顶撞我了!
9、不许哭,憋回去!
10、我现在打你,是为了你好,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天然就应该服从家长,儿子要听老子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自己身为孩子的亲生父母,肯定是对孩子好的,在孩子还不懂事的时候,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管教,也都是合理的。
于是呢,父母为了维护绝对权威的地位,不惜用粗暴的言语甚至打骂,来进行所谓的家庭教育。孩子还不是一个健全的人,肯定要犯错误,纠正错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权威去压迫。棍棒底下出孝子嘛,就算孩子现在不理解,长大后也会知道我这是为了孩子好。
但是,因惧怕而产生的顺从,其实是不健康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必须听话,其实就是要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这是强者对弱者的威逼结果,因而是不平等、不公正的。
这种话会妨碍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影响他们思考力的发育和成长。他们可以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时也可能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借口
1、我们这辈子是没什么指望了,你可要上进!
2、我抽烟打牌是改不掉了,你可不许学!
3、我们现在再看书也晚了,你可要好好学习。
4、你看我现在没有好工作,就是吃了没上大学的亏。
5、别跟我学,我就这样了,混吃等死了。
这是在家庭里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很多家长自己热衷于打牌喝酒抽烟玩游戏,但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
为了让这个滑稽的场面看起来具有说服力,他们不惜降低自己的地位,来获得鲜明的对比。似乎是要来佐证,自己现在过的不好,就是没有好好学习的缘故。更为可笑的是,是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的缘故。
而他们现在由于所谓的种种原因,再读书,再学习,也都没用了。而且,他们小时候养成的所有不良习惯,也都是改不了的了。
这样的示范作用,到底有用还是没用呢?我想,是不言而喻的。我们都知道,行动的榜样是胜于语言教育的。也就是说,哪怕你每天对着孩子的耳朵教育上一百遍,也不如你自己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简单的示范。
用错误的观念去误导孩子
1、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去扫大街!
2、不吃苦中苦,怎么成为人上人?
3、你要去争啊,去斗啊,不赢了别人怎么能够成功?
4、要强势一些,看谁敢欺负你!
很多父母其实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到底传输给孩子什么样的价值观才好。于是呢,就凭着自己生活经验所得,来好心地教育孩子,想让孩子避免受到欺负。
不管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禀赋,就一味地把自己吃的亏,受的气,社会上的传言,都变成了教育的宗旨,让孩子尽早能够赢得更多的东西。为了让孩子竞争力强,就设定孩子一定要打败别人,才能成就自己。
在斗争哲学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眼中都是敌人,缺乏真诚和善良,很容易奉行功利至上的信条。虽然暂时可能会获得很多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谁又能一辈子从小到大都斗来斗去的呢?
岂不知,一个人的幸福,其实和别人关系不大。一个人最终的成就,也不是超过别人,而是超越了自己。
用别人的成就来刺激孩子
1、看看人家那谁,再看看你!
2、你怎么不跟你们班那谁学学?
3、考不过你表哥,别回来见我!
4、你要是学习不好,我都丢不起这个人,亲戚里抬不起这个头。
5、你看那谁,考上了名校,你可不能比他差。
这是被诟病很久,但是仍然存在的做法了。
家长以为这样的激将法,会让孩子感到羞愧,从而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其实,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孩子是你自己的,你不去关心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赞许自己的孩子,只能让孩子产生出距离感、陌生感、厌恶感,“别人的孩子那么好,你去养别人的孩子好了!”
还有一层,孩子不是父母用来炫耀的物品,就像是家里的房子大小,车子品牌,收入多少一样。很多时候,父母都是用“别人”的评判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的。要孩子成为好孩子的最大动力,不是从孩子自身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而是根据周围人的价值观来要求孩子。
比如,让孩子学,学,都是说出去好听,还可以当众表演;让孩子去参加比赛,获得奖状可以和别人的孩子比较;让孩子考名校,选热门专业,也是要赢得别人的艳羡;找工作呢,结婚呢,当然也要拿得出去,增光长脸的。
自己一辈子为别人而活,还要拉上孩子做垫背。没有为孩子考虑,孩子自己喜欢什么,热爱什么。其实,人生如果不去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会损失什么。最重要的,难道不是自己内心的安宁和幸福吗?
给孩子贴标签
1、你怎么这么自私!都不会让着别人!
2、你太懦弱了,赶紧上啊!
3、你得了健忘症了吗,什么都记不住!
4、你多动症啊,给我老实点儿!
孩子,既然被称为孩子,就是他正处在成长和发育的阶段。那么,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都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很多家长,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去审视孩子的行为,动不动就扣上一个大帽子,是非常不适宜的。
比如,孩子经常会抱着自己的东西不放手,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碰。家长就会觉得孩子太自私,就会训斥孩子不要只想着自己,要懂得分享。但是,这其实是孩子在建立归属权的时期。如果父母粗暴地干涉了,孩子以后就很难有明确的认知了。
还有,孩子一般没轻没重,这是孩子身体发育的一个正常过程,不是孩子有暴力倾向。而一些孩子在坐电梯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按电梯,别人按了就大哭大闹,家长就骂孩子太任性,故意捣乱。其实,这是孩子建立秩序感的学习过程。
我们正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有行为,但不是说我们就认为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对的。而作为家长,我们所要做的,正是引导孩子正确地学习和掌握。而不是着急地去呵斥孩子,给孩子贴一个不属于他的标签。
粗暴地批评
1、你是猪脑子啊!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2、你脑子这么笨,将来可怎么办哪!
3、这么不用功,怎么才能学习好?
4、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5、你怎么光长个,不长记性!我已经给你说过多少次了,还记不住?
一位小学校长曾经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他们学校里的一个家长,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一天突然冲到教室里,当众对孩子又打又骂,连老师也拦不住。
而我有一次在一个公众场合,看到一位父亲在辅导孩子写作业。当着几十个大人和孩子的面,这位父亲左一句“你是猪脑子啊”,右一句“你怎么那么笨呢”,一边骂还一边用手打孩子的头。我就看见那个孩子连羞带怒,头脸通红。
我想,这些家长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爱,肯定是爱的。但是,当看到孩子在某方面的错误的时候,就把爱变成恨的形式表现出来了。但是,这种严厉,甚至是侮辱性的语言,究竟对孩子是好还是坏呢?或许,家长在骂出口的时候,没有细想吧。
其实,粗暴言语的家庭教育方式,尤其是当众的责骂,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理扭曲,性格孤僻、冷漠,不要说跟家长沟通了,甚至会产生严重的隔阂。而且,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温暖,得不到尊重,得不到幸福,他们就会向外寻找。这也是很多孩子成年之后,心理往往会有欠缺的源头。
替孩子找借口
1、我们家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太用功。
2、老师肯定判错题了!
3、那天发挥的不好,要不肯定是第一名!
4、你要是坚持弹琴的话,比郎朗也不差!
5、他要是把玩儿劲头放在学习上,早就上清华了。
“孩子是自己的好”,这本是从情感角度出发的正常心理。但是,很多家长就此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哪里都好,什么都好,那就有问题了。
我特别怕有人说,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太用功,否则的话,早就如何如何了。要知道,用不用功,有没有耐心,专注度如何,都是达到成就的组成部分。如果家长把这种心态传达给孩子,孩子也就会以为自己其实只要努力一下,认真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取得成就可不是那么“一下”就可以的。
更不用说,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学习不好,都是其他人的错误。要么是老师对他家的孩子有偏见,要么是考试那天状态不好,要么是判卷的老师搞错了……总之,不是自己的原因,不愿意接受现实。
要知道,就算这些借口都是真的,也要让孩子接受真实的结果。因为,孩子注定要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社会中,没有人会围着他转,也没有人会听他“如果怎样”的借口。
用邪恶的形象去吓唬孩子
1、不老实把你扔进垃圾桶里!
2、不听话让大灰狼吃你!
3、让警察叔叔抓你!
4、再闹把你关到监狱里去!
5、不乖的话,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啊!
很多父母,当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又不想破坏自己慈爱的形象的时候,就会采用这种转移法。比如:不好好吃饭,就让警察叔叔抓你;不乖乖睡觉,就让大灰狼吃掉什么的。
对于父母来说,也就是这么一说,和讲故事没什么两样。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则完全不同。他们会把现实和虚拟联系在一起,你告诉他警察叔叔来抓他,他以后听到警笛就会害怕;你告诉他会抛弃他,他就真的会感到恐惧。
曾经有一位家长,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经常用“不好好吃饭,就送你上幼儿园”来吓唬孩子。本意是说,到了幼儿园老师就会让你们乖乖吃饭。但是,孩子从此就对幼儿园产生了畏惧,到了入园的时候,怎么也不肯去。你说,这是何苦呢?
还有一位家长,吓唬孩子说,如果有孩子不听话,就会被变成塑料人,放到橱窗里惩罚。我不得不钦佩这位家长的想象力,但是,从此以后,孩子上街一看到橱窗里的模特,就吓得不敢。这,又是何必呢?
我又想到那些动不动就威胁要抛弃孩子的家长,难道为了眼前的一些小事情,就对孩子说这样伤害孩子心理的言语,真的值得吗?
打压孩子的自尊心
习惯反讽和否定
1、我们家孩子呀,干啥啥不行!
2、我们孩子可比不了你们家的。
3、来,给叔叔阿姨表演个节目!
4、一个小屁孩儿,懂什么呀!
5、别骄傲,想一想为什么没拿到第一名!
6、怎么回事,那三分是怎么丢的?
7、考这么好,是不是抄别人的呀!
8、我们家孩子啊,到现在还尿裤子呢!
我很不理解,是什么样的文化,让很多的家长见不得自己的孩子好。
如果在公众场合,遇到别的家长,真的有很多父母都会故意往差里说自己的孩子。似乎把自己的孩子说的那么不堪,一是谦虚,二是取得心理上的优势。为什么这样说呢?往往是那位家长刚转身,就猛说对方孩子的坏话。
但是,作为孩子,每次在众人面前就被自己的父母贬损,把优点说成缺点,还真是一件极其难过的事情。
而且,就算是孩子取得了成绩,回到家里。不知道家长怎么那么害怕孩子骄傲,迎头就是一顿棒喝,“成绩是不是真的呀”,“别翘尾巴”,“怎么不跟更好的比比”……总之,极尽讽刺和挖苦之能事。
更为诡异的是,他们可以这样对待孩子,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从工作到生活,长期以往,乐此不疲。而他们所打压的,其实不是孩子的骄傲,而是孩子的自信;他们收获的,也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亲情的怀疑。
打击孩子的兴趣和梦想
干涉孩子的私生活
1、上学是唯一的出路,其他的什么也不许搞!
2、画什么画!你画这个有什么用?!
3、,还跳六呢!
4、不准早恋!打断你的腿!
5、不要和成绩不好的同学玩。
6、不要和男同学说话。
7、一个小孩子有什么隐私?你都是我生的,我有什么不能看?
孩子是因你而来,但不会一直属于你。你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愿意他成为你的附庸。孩子最终要离你而去,度过他自己的人生——这就是生命本来的意义。
我知道,很多人都不肯、不想承认和正视这样的一个现实:父母的职责,其实是有时间限制的。我们总是觉得,父母就是终身要管制、帮助、教育孩子的,无论孩子以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有多么独立和自主,永远都是“自己的孩子”。这在血缘上,是天经地义的,在情感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职责”上,其实应该只是名义上的了。
也就是说,父母其实是在孩子得到充分发展并能够照顾自己之前,照顾好自己的孩子。等到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追求,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渐渐淡出作为“教育者”的父母的角色。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真正需要教育和照顾的时候,不尽职尽责。而在孩子长大以后,已经不需要他们的教育和照顾的时候,却又事无巨细地去干扰孩子。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家庭矛盾,都来源于此。
特殊的角色就要承受委屈
1、女儿都是赔钱货!
2、养男孩儿成本可高了!
3、不管你错没错,妹妹哭了就是你错了。
4、大的就要让着小的。
5、你是男孩儿,要让着女的。
6、你是女孩儿,不要玩儿那些男孩儿的东西。
7、你是小主人,就要让着客人。
8、把你的拿过来,送给小表弟!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来到父母的家庭里。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是老大,还是老二,其实都是无法自己选择的。但是,很多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应该接受,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
于是,家长就以他们的认知,来对待天真的孩子。有时候,是个女孩儿就让父母厌恶,有时候,是个男孩儿就让父母发愁;有时候,老大就得为老二做出牺牲,有时候,老二就得承受老大的欺负。
父母为孩子人为设定了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之后,根本懒得去进行解说和疏导,就觉得孩子会自然接受这些现实。但实际上,孩子在每一次理所应当的事情里,一次次地受到伤害。这种伤害累积起来,往往会是抵制和反抗。
而父母又会认为孩子竟然还不懂事,就会变本加厉地去突出角色,“男孩儿”、“女孩儿”、“老大”、“老小”、“主人”、“客人”……结果呢,不仅不会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属性,反而对另一个对立的角色产生了敌意。这可是作为父母当初万万没想到的结果了。
给孩子做有罪推定
1、上课要认真听讲,别走神儿!
2、到学校不许给老师捣乱,不要和同学闹矛盾。
3、一会儿不许摆着一幅臭脸,要学会叫人。
4、你要是整天玩儿游戏,不读书,长大了可怎么办?
5、你是不是今天不打算写作业了?
6、你是不是成心给我捣乱啊!
7、再不好好学习,看我不抽你!
真的很神奇,当家长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以“有罪推定”去提醒、警告孩子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出现家长所担心的问题。
道理其实很简单。无论孩子有没有想做那些不好的事情,当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家长就视为有可能发生,反而会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家长以为这样事先打“预防针”的方法会收到效果,但实际上呢,孩子满耳朵听到的不是那些“不许不让”,而是后面的“走神儿”、“捣乱”、“臭脸”、“玩儿游戏”、“不写作业”、“成心”。
不信的话,你自己读一读上面的那几句话,就会发现这些词汇反而会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
对于孩子,如果本来正想写作业,正想读书,也会因为听到这些话而故意停下来,去做你的话语里强调的那个不许的事情。更有可能,孩子本身都没想起来去捣乱,去玩儿游戏,倒是你的话语给孩子提了个醒呢!
作为家长,我们都期望孩子好。那么,就别在言语上,把孩子往沟里带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