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北美大胡子盲僧有胡子,还是说它是中美

在线客服&&
该账号邮箱未验证,请后登录
请输入正确的密码!
记住登录状态
使用合作网站帐号登录 :
中美教育差别大 美国学生学习方法佳
日10:48 来源:小站整理
阅读(465)
摘要:在国内求学,老师都会谆谆教导:“现在的学习方法与以前不同了,你们要注意。”而每一个台阶,都不乏因学习方法转不过弯来而退步的同学。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掌握的学习方法,却可以贯穿始终。那么,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通过与赴美的中国人和来中国的美国教师接触交流,笔者认为,美国的教育方式最可取的地方在于它的学习方法。在国内求学,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每上一个大台阶,比如刚上初中、高中、大学时,老师都会谆谆教导:“现在的学习方法与以前不同了,你们要注意。”而每一个台阶,都不乏因学习方法转不过弯来而退步的同学。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掌握的学习方法,却可以贯穿始终。
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
从幼儿园开始,美国学生就要做“研究项目”,这种研究是“从一而终”的,方法也是“从一而终”的,定题目、查资料、做总结、成文。项目的内容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比如小学生做黄瓜的生长,高中生可能就要研究国际关系了。
笔者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同学在与当教师的笔者相聚时感慨颇多:他的一位美国朋友曾向他借过两粒花籽,给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做研究。半年之后,孩子的研究报告出来了:《鸢尾花的生长评估》。小姑娘在封面上放了一幅剪贴画,第一页是她查到的有关鸢尾花的介绍和培植方法,接着是她每天的工作情况和花的生长情况的记录,结果是花没有开,结论是鸢尾花大概不适合种在花盆里。每一页只有几句话,非常简单,却很清楚。据同学介绍,为了这个项目,这位美国朋友的女儿不但寻求父母的帮助,而且通过网络和学校图书馆查找资料。
比较中国与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
1、考上大学
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2、向老师发问
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而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横七竖八才能更好与老师交流。 中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
3、解题方法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正好重合,请问要经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语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的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立即拿出纸和笔,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4、受教育方式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所以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 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种“填鸭”,辛苦的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5、数学头脑
美国学生一般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 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 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机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开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美国学生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把家里打扫一遍,我们就可以在给你一些零用钱。” 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用钱用完了吗?没钱就自己到抽屉里去拿。”
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 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了,请给我一笔钱。”
美国学生把女朋友带回家自豪的对父母说:“这是我女朋友。” 中国学生面对着自己已经被撬开的日记,看着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的说:“我没有早恋·····”
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是我自己组装的新车。” 中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的长辈:“看,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车。”
10、自己做主
美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意见。” 中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吼到:“放肆!翅膀长硬了是不是?敢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告诉你,就算你长出胡子,还是我们儿子,还得听我们的。”
美国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体制的区别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美国学校的考试机制是学什么,考什么.
中国学校的考试机制是考什么,学什么.
学什么,考什么,是考试为了教育服务.
考什么,学什么,是教育为了考试服务.
这就是中国与美国教育的不同之处!
小站君认为,为教育而考试才是真正的教育,但是中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教育创新也在全国铺展开来,不知道到何年我们也可以有一套引以为傲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呢?
赢,就趁现在!小站赢+雅思/托福1对1 终极提分课程
为你升级而来~
春季抄底,错过不再!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0%的人喜欢
留学专题推荐
10天留学知道热度排行
10天留学知道点赞榜
的用户喜欢
的用户喜欢
的用户喜欢
的用户喜欢
的用户喜欢【图片】咸鱼入了一个断一根胡子的全品小中美【鳄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86,269贴子:
咸鱼入了一个断一根胡子的全品小中美收藏
背甲5.5大苗了,留个帖子,安徽发到浙江的,已经在路上了,预计明天到
最后一波年终福利祭出 ,直降300,魅蓝 Note6 不惧全面屏
中美过时了,明年都出公佛杂母中美了
坐等中美杂。
缺根胡子就不算全品了吧-_-||  ——花开花落三生缘,缘里花逝断轮回。
断了得有痕迹吧 这根本就是次品只长了一根
话说我有一只中美苗子来的时候看见胡子以为是肉刺果断拿指甲给它掐断了
感觉现在就差个南美了,不过有了北美,南美也无所谓了不是反正一个样
都来看看你们养了哪些龟,这是楼主的,一个大北美一个亚成大鳄,五个大鳄苗子一个变小一个佛一个黄头,本来还有一个剃刀和三个鹰嘴一个小草龟最近都死了最舍不得就是剃刀了,意外淹死的,接下来等我的中美了
最后一波年终福利祭出 ,直降300,魅蓝 Note6 不惧全面屏
另一根也拔了吧
好好当杂佛养
楼主 多钱入手的?
感觉楼主花的少也不少,买一堆通货的钱还不如买几只好的
楼主这标题简直了!以后,断了一个指甲的全品,断了一条尾巴的全品,断了一个头的全品…想想就吊
当时2000.入的,前几天1200出了,我记得你找我留言了
中午就能送到了
有这个钱我可以买一只可以繁殖的鹰嘴
我想知道万一长很大怎么办…
带俩小家伙静静看
少一根胡子看着很难受啊
断了胡子 就没意思了
中美宝宝已经到了,状态爆表,出箱子开始不停挣扎咬我手,现在这温度还能这么屌也是难得
上图看看,希望你不会有强迫症,毕竟我觉得中美就看胡子
蝰蛇头名不虚传,状态也像条咬人的毒蛇,比佛还暴躁的感觉
不错 我今年1.15也花了1350入了只断根胡须的 8.8厘米 现在15.4了 可惜是母的 然后前段时间花了2000多入了只公的 也15左右 你这价格可以了 今年都有杂的出来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在美国当一个Gay好难,以后会不会更难
在美国当一个Gay好难,以后会不会更难
日10时48分来源:
对朋友、家人难以启齿;遇到心仪的人却不敢敞开心扉;对艾滋病的恐惧。同性恋群体在这个社会中往往是不能被人理解的,他们也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去让别人理解他们。他们以为来到美国这个开放的社会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需要面对的,可能是更多意想不到的事。彩虹旗下的身影,究竟还有多少路要走?
从小看电视连续剧和网络小说长大的我,总幻想着自己有一个甜心小棉袄一般的Gay蜜,对我嘘寒问暖,风里来雨里去地为我跑腿,和我共赏帅哥,共品时尚,共建革命友谊……
然而当我来到美国读书,真正收获了一枚极品Gay蜜之后,我却发现,原来基情四射的世界也不全如小说中描写得那么肆意。是有过一起逛街、一起花痴明星、一起痛骂渣男的回忆,但更多时候,我看到的是我的Gay蜜小心翼翼地活在边缘线上的生活。
传统的家庭观念对他施加的压力,中美文化的差距建立起的隔阂,和各种交流沟通的摩擦与冲突,让他活得鲜活的同时又背负着层层的枷锁。
人前,他是一个沉默内敛的亚洲男孩,戴着黑框眼镜,捧着书本,匆匆走在去Lab的路上。人后,他是花枝招展的小妖精,兜里永远揣着两个套套,嘴里一边吧嗒吧嗒不停地地说着,眼睛一边滴溜溜地向路边的帅哥身上转着。
他仿佛过着一种双重生活。一边挣扎,一边又享受。
这种双重生活随着他来到美国开始,我们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结束。
当基佬难,在国外当基佬可以更难——这是我Gay蜜罗比的总结。到底难在哪里?我认认真真地记录下了他对自己和对这个世界的各种吐槽。
【出柜难】
刚开始认识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罗比是弯的,他也没有想过要和我说实话。
直到后来,他暗恋上了一个美国同学,那个同学和我同属一个社团。他抓耳挠腮地想要和我打听美国帅哥的消息,这才别别扭扭、逼不得已、十万火急、火烧眉毛地跟我出了个柜。
得知他是同性恋时,我不惊讶,毕竟之前混熟了之后就有些预感。但他还是很郑重地跟我说:你是知道真相的第一个人,你可一定要保守秘密。
你的家里人知道吗?我问。
罗比摇摇头。
他家境一般,自己考上的市重点高中,高三时因为我们学校给了全额奖学金才决定出国的。而他出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国内对于同性恋存在的偏见。当然了,他不敢跟爸妈讲真正的理由,爸妈也不理解他为什么坚持要出国,所以他和家里人关系一直很僵。
“我们那个小城市,”罗比讲起来总是很沮丧,“对同性恋的看法可大了。我上学的时候隔壁班有个同性恋,同学就总笑话他,在宿舍还扒过他的衣服。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对女生完完全全没兴趣,就开始怀疑自己也是‘那个’,但又不敢讲,吓都吓死了。”
在国内老老实实上完了高中,罗比身边只有寥寥几个朋友会隐隐约约猜测他不喜欢女生,但也没人会当面来问他。去年暑假回国参加同学会,罗比还被全班逼问怎么不交女友。
“大家逼问了很久,我就随便找了个美国女同学的照片给他们看,说我还在追。他们还夸我有野心,敢追外国人,集体给我加油。”他咧嘴。
来美国上学之后,罗比也尽量不谈自己的性向,有种“能瞒多久是多久”的感觉。
他在宿舍同一楼层交了一个美国人做朋友,叫Ben。Ben号称是学校的炮王,约遍天下妹子无敌手,成天到晚地要向罗比传授自己的“实战经验”。什么一摸头二拥抱三亲脸,主动买酒主动送回家主动提出看电影……套路讲起来头头是道,却每每让罗比尴尬症发作。
Ben拖着罗比去酒吧“钓妹子”,罗比嚷嚷着自己是老实人,要把纯洁的自己留给纯洁的初恋,跑了。
光棍节,学校里的中国学生会搞活动,卖花,罗比经过摊子前面也起了兴趣,要买两支。卖花的学姐爽快地给他包好了,顺嘴就问:“送女友的吧?你这么贴心啊!本科的?大几的?”
罗比吓了一跳,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总不能实话说,我这束花是打算送给我暗恋的美国朋友,括号性别男吧?
罗比只能送上谜之微笑,拿了花迅速闪人。结果翌日,学姐看到我和罗比兴奋地凑在一起(其实我们俩在讨论学校游泳队选手们的身材),以为他就是我的男朋友,还发微信祝贺我终于脱单……
出柜难,这仅仅是罗比面对的一个小问题。
他暗恋的那个美国男生,明明和他暧昧——吃饭看电影并排自习摸小手都做过,却在罗比最后鼓起勇气告白时,拒绝了他。
“我不喜欢男生!”那个男生拼命摇头,随后调头就走。
罗比说,那是一种他很熟悉的腔调。那是一种彻彻底底的拒绝。拒绝接受对方,也拒绝承认自己。
那个美国男生后来迅速交了一个“女朋友”,两人开始在Facebook上秀恩爱。但我和那个“女朋友”关系还不错,在派对上遇见,她直爽地跟我讲:“我和他不是在谈恋爱啦。他这个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gay,还非说喜欢我。我作为朋友,只是想帮他度过这个难关,帮他了解who he truly is(他到底是谁)。”
“你们美国人不是都很开放的吗?现在同性婚姻也合法了,为什么他还怕出柜?”我很不解。
女生回答:“有些人即使得到了全世界的支持,也无法过自己这一关。They prefer to stay in the closet(他们更愿意待在柜子里)。”
【约炮难】
我给罗比起了个外号,叫披着羊皮的孔雀。
白天,罗比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穿着T恤,短裤,运动鞋,背着个耐克双肩包,戴着黑框眼镜,耳朵里插着耳机,不紧不慢地朝图书馆走着。明天有个deadline,后天有个project,下周又是midterm……我一边听他抱怨,一边和他诉苦自己的作业有多少多少。两人迎面遇到几个同学,大家马上用京腔四川话台湾话叽叽呱呱一通乱打招呼。
“又去图书馆学习啊你!”一个同级的男生笑着推罗比的肩膀。罗比嘿嘿躲过。
等这群人走过,罗比推了推眼镜,一脸严肃地低声对我说:“他好性感哦。"
不知道的远处围观群众还以为我们在讨论什么学术问题。其实罗比已经从刚刚遇见的帅哥同学,一路讨论到了他最近刚刚约到的当地警察。我只觉得五雷轰顶,头上冒烟:“你是怎么约到的警察?!警察你都敢约??!!”
罗比神情严肃地远眺图书馆,一副规规矩矩的好孩子模样,嘴里却说着:“对啊,在交友软件上认识的啦。他还带枪过来,说是增添点情趣……”
我赶紧做老妈子的模样耳提面命:“戴套了吗?!”罗比马上点头如捣蒜:“戴了戴了,这你放心。”
这就是我和罗比的日常交流。通常一下课,我和他就一起去图书馆学学习,再去餐厅吃吃饭。全程讨论课业的时间可能不超过五分钟,讨论罗比丰富多彩的“经历”却可以花去几小时。
他是个热衷于“约约约”的人。自从出了国,暗恋未果后,他就开始进修“开车”课程,誓做北美老司机。
也许是在国内被拘束得太厉害,到了美国,他仿佛真正的脱缰的马,还是一匹汗血宝马,可以日行千里……
但即使有日行千里的决心——罗比发现——自己却也还是总找不到可以狂奔的草原。
首先,在学校里,他看上的男生90%都是直男。
爱上一个直男,如同你饥饿的时候给了你一块漂亮的食物标本。漂亮是漂亮,却只能舔,不能吃。一旦被直男发现你“另有所图”,他们就会迅速远离你,连朋友都做不成了。
年纪轻轻、刚来到花花世界的小基佬青年罗比很多情,并且处处留情。学校的TA,校医室的男护士,朋友的哥哥……甚至Uber司机,都是他花痴的对象。然而大多数时候,他也只能过过眼瘾,因为他们都是笔直笔直的。
哪怕偶尔发现了“同道中人”,也不代表对方就对罗比感兴趣。而更泄气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约起来的操作难度太大,要看对眼,要互撩,要商量时间,还要赴约……
伟大的现代电子产品iPhone似乎解决了这一难题,推出了无数交友APP,满足广大基佬的需求。有了APP后,罗比可以跳过前面的步骤,直接进入赴约阶段。
然而,罗比的老司机养成之路依然艰辛。
Asian。很多人看到罗比的脸庞,心里蹦出这个词,就再没有了下文。
罗比很少做0,一般都是“在上面的”。因此他也天天被变相的歧视,毕竟人口相传的笑话里,亚洲男性的size(尺寸)都很令人堪忧。
对罗比“硬件”尺寸先入为主的歧视是一个原因,另外就是他青涩的亚洲脸庞也很难让人信服。单眼皮,戴黑框眼镜,黑黑的短发,还有休闲服……罗比看上去说是16岁出头,都有人相信。
如果他有一种惹人疼爱的气质加分也就罢了,偏偏他小胡子拉碴,看上去就是一副标准的大学生宅男相,不爱锻炼,身上也没什么肌肉。虽然不是骨瘦如柴,但也不算威武雄壮。罗比自己也承认,不爱健身的gay,尤其是做1的,这年头真是没有什么未来。
好不容易约到一个,后面也有可能接连发生一串事故。首先是安全——AIDS是这个群体最大的心魔,人人闻艾色变。因此罗比总带着避孕套赴约。但有时遇到了满不在乎的嬉皮士,约一次能让罗比担心一个月。
前段时间,我们还听说隔壁学校有个男生约了一次downtown酒吧的酒保,而他最近检查结果HIV呈了阳性。
罗比听说这个消息后,担心了很久,恨不得自己也马上冲去学校再做一次检查。即使他知道自己一直小心翼翼,但这个心结却似乎永远无法打开,总像乌云般久久罩在他的头顶。
一边嚷嚷着要做老司机,一边又顾虑又太多。罗比就这样,空有一颗想要放纵的野心,每日花痴着,暗恋着,活蹦乱跳着,也寂寞着。
【未来未知】
暑假回国时,罗比跟着家里人回老家。坐在祖宗的坟头,耳边是噼里啪啦的炮仗,罗比用他仅剩的一点联通4G的讯号和我视频聊天。
“我想象不到我回来过日子是个什么景象,”他低声说,一边紧张地瞄着不远处的家人,“在我们家,我们城里,没人知道我是‘那个’,难道我回国后就要瞒一辈子吗?找个妹子形婚?那我还不如逃跑。”
“那你留在美国啊。”我道。
他脸色依旧暗暗的:“留在美国也不一定会幸福。你看我,暗恋的都没有成功过,又不是美国人喜欢的类型……我到现在都不敢出柜呢,更别说交个正常朋友了。”
他又讲,家里人已经反复暗示他该提起找女友的重大日程了。回一趟家,他被拽着来来回回地走亲戚,说话间总不忘打听哪家的同事有适龄的闺女、哪家的远方亲戚里有女大学生……
我想回美国了,他忧郁地讲——在国内当基佬好难。
在美国就不难吗?我问。
他愣了一下,然后摇摇头:
嗯,其实也挺难的。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Rita)
点击以下你感兴趣的标签
立即阅读相关好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一周军评:中美军费分别加7%和9%?看来特朗普不是里根 中国也不是苏联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关键字: 特朗普外交墨西哥军费军费增长印度印度航母中美印两位数增长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本周,特朗普透露,他任内向国会提出的第一个军费预算草案将增加9%,约540亿美元。似乎是兑现了此前关于重建美军的承诺。然而有意思的是,此话一出,共和党议员和军方一些前高官立刻跳出来喊,这点钱啥都不够干;而民主党方面则继续指责特朗普增长军费、削减国内支出。看来,这个特朗普军费真是有点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的感觉。中国本周也进入两会模式,关于中国军费究竟会有多少增长,一样也成为媒体关注的问题,有媒体还发出“希望中国军费增长回到两位数时代”的感慨。那么,我们就首先来聊聊中美军费这点事儿。
说起军费,我们也不能忘记南亚的印度,据简氏市场集团今年发表的关于世界军费的统计,印度军费已经达到世界第四。然而,印度的军工产业现状大家也都知道了,有人经常拿印度如今的状态和中国70年代作比较。看起来,两者的一些表现颇为相似。那么印度有没有可能从这个状态里走出来呢?我们将在第二部分闲谈一下。
赌徒特朗普还没到要和中国梭哈的时候
本周,特朗普透露了他的第一个国防预算草案,计划增加军费9%,追加540亿美元。甚至还在视察福特号航母的时候说要维持12艘航母,全面“复兴”美国海军。然而这个军费预算草案有点“两头不讨好”的意思。
一方面,共和党人指责特朗普的军费提高得不够多,例如众议员军事委员会主席麦克·索恩伯里就表示“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做得更多一些”,他说特朗普的军费预算仅比奥巴马团队建议2018年军费数额增加了3%。
里根给美国带来的“光荣和梦想”和他在当时受到的“差评”一样明显
图中左侧大字:债务、失业、打击工会、种族主义、艾滋、伊朗、贝鲁特、塔利班
图中右侧大字:伟大、沟通、“推到这堵墙”、意志力和魅力……
80年代,美国人是这样抗议里根的:喂饱人民,不是五角大楼
稍后,美国海军部前副部长珍宁·戴维森也表示,如果接下来几年都是像这次这样一年540亿美元军费增幅,不仅根本无法实现特朗普的“350舰海军”计划,事实上,连修好美军现有的船都不够。
参议院军委会主席麦凯恩和众议员军委会主席索恩伯共同提出,要求从特朗普提议的6030亿美元进一步提升到6400亿美元。
另一方面,这个被共和党和军方说成“不够花”的军费增长方案同样没能缓和另一边的反对声音。民主党议员们纷纷指责,特朗普此举是大量削减内政经费,将其用于国防。
甚至,还有部分退役将军联名给特朗普写信,要求停止削减国务院(美国国务院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外交部)的经费——国务院近年来已经成了美国在全世界“煽风点火”的重要执行机构,削减他们的经费,势必减少对其他国家的颠覆破坏行动,这也是少数美国将领居然会支持“搞外交的甜饼贩子”的原因吧。
目前美国民众对特朗普的评价非常极端化,这幅漫画里,特朗普用“立体象棋”把墨西哥逼得无路可走,图中墨西哥总统涅托对表情绝望地抱怨:“奥巴马总是让墨西哥赢!”可见被媒体广为指责的对墨西哥的强硬政策其实为特朗普赢得了不少保守派的支持
而关于特朗普增加的540亿美元军费的去向,更是成为讨论的热点,美国相关专家认为,这540亿美元的去向,首先可能是扩大核武器方面的支出。这还有点里根的意思。此外,还有报道说,特朗普可能还会将部分海外干涉行动费用转移用来增强军力建设,以弥补军费绝对增量的不足。
另一方面,特朗普此次承诺增加的军费并未超过国会规定的军费上限。根据这个上限,2017年的国防授权法案允许动用的费用是6190亿美元。因此还有猜测认为,特朗普会调用300亿美元军费来修建墨西哥边境墙——当然这似乎不是很靠谱的猜测。
特朗普登上“福特”号航母,表示要保持美国海军12艘航母的规模,但海军随即抱怨增加的军费根本实现不了这个目标
不少人将特朗普与当年的里根相提并论。那么里根在他的第一个国防预算案里增加了多少军费呢?
1982年,里根政府军费增幅达20%。此后5年,美国军费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美国军费占GDP比例从1982年的5%增加到6.6%。
按照1990年美元价格计算,里根时代每年军费支出约290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按汇价计算的越战、朝鲜战争,甚至二战中的美军军费。
里根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和苏联软弱无能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有关。图为叶利钦正粗暴打断戈尔巴乔夫的公开讲话。谁能想象有人这样打断斯大林的讲话么?
这样的花钱速度,对于美国财政而言有着近乎于灾难性的影响。由于里根拒绝大幅增税,导致美国财政赤字大幅度增长,几乎所有经济指标都开始发出“红色警报”。
然而,里根对此并不在意,原因很简单,美国的军费大幅度增长带来的是苏联在军备竞赛上同样的大幅度增加投入,而苏联的经济指标远不如美国。在双方同步以破坏自己经济基础为前提的大规模军备竞赛的前提下,苏联肯定是先支持不住的那个。
换句话来说,里根军备竞赛是和苏联对赌,苏联如果不先垮台,美国的财政再过几年就肯定要垮。而最后的结果,也确实不出所料,在经济健康状况非常不理想,高度依赖石油收入,产业结构高度畸形的前提下,高额军费成为压垮苏联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导致了苏联经济崩溃,政治动荡,最后解体。换言之,里根的军备竞赛,其实是美国在综合国力竞赛上已经大幅度超越苏联以后,对苏联的“战略决战”。
美国在这场“胜者全得”的赌局胜利之后,通过吞吃巨大的“冷战红利”,迎来了后冷战时代的“克林顿盛世”。
克林顿时代经济增长率超过53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平均值,可说是一个“盛世”
然而,特朗普今天无法学习里根。且不说美国大幅度增加军费支出能否将中国带入冷战那样的大规模全面性军备竞赛。就说今天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健康程度,产业完整性,军费占GDP比值,这几项指标上,美国恐怕没有一个占优势。在这种前提下发动军备竞赛,最后的胜者是谁,恐怕甚至都不是五五开。
前几年就有美国智库写出美国在与中国军备竞赛中失败,重蹈苏联覆辙,解体崩溃,只剩下北美十三州的故事。如果特朗普不顾现状,强行进行严重损耗美国国力的全面军备竞赛,这恐怕就不是想象中的事情了。
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首先必须是精通“赌术”,这种胜率不乐观的前提下,直接“梭哈”,肯定不是特朗普的做法。
作为赌场老板,特朗普当然知道什么时候不应该“梭哈”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的第一个国防预算提案,其实颇有点“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既不超出国防预算上限,又要通过“拆东墙补西墙”来兑现部分增加军费的承诺,明显是想两头讨好。从初步反应来看,两头讨好的同时,也肯定要受“夹板气”,有“里外不是人”的感觉。
但这恰恰反映出,特朗普并不是他自己天天营造的“闯入瓷器店的公牛”的形象,相反的,这头公牛在瓷器店里正小心翼翼的闪转腾挪,只是不断的叫唤,让围观群众惊出一身冷汗罢了。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在小心不打碎那些明清花、宋官窑的同时,还要捡出几件不值钱的玩意,砸个粉碎,来增加自己表演的可信度。比如,“柿子捡软的捏”,先欺负墨西哥,修边境墙;然后再加强反恐,反正在俄罗斯的努力下,中东反恐已经算是初见曙光了,把后续的事情办好不会太难。
同时,特朗普也不忘了在东欧、南海等传统热点地区“小火慢炖”——也不能让对抗的“温度”下降太快,免得被国内的“鹰派”说成“软弱”。可以说,特朗普也好,他的国防部长“疯狗”马蒂斯也罢,都没有在这两个方向搞出超过前任政府的“大新闻”,其实一点也不“疯”。相反,他们的表现反而可以用“小心”来形容。
从这个大趋势我们也可以看出,特朗普目前的当务之急恐怕还是“攘外必先安内”。整个特朗普任期内,美国面临的最大主题都不是和中国或者俄罗斯进行“战略决战”,而是“一心一意求发展”,这和里根上来就砸锅卖铁和苏联拼消耗可不一样。
从这个角度而言,特朗普似乎更接近“大萧条”中临危受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都面临着要重整国内经济烂摊子的问题。甚至,特朗普现在在国内推行一系列大型基建项目的措施,也很有点罗斯福新政的味道。
只不过,或许特朗普内心想着学罗斯福、学里根、学林肯,学这些“让美国伟大”的总统,但现实决定,他只能“戴着镣铐跳舞”,谁也学不像。
与美国相对的,中国今年两会期间,军费问题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有国内媒体发表社论称,希望中国军费回到增长率两位数的时代。而在。虽然如此,但可以看得出,中国远没有到跟美国搞军备竞赛的阶段。2015年中国GDP为11万亿美元,如果按照美国冷战时代军费占GDP5%的标准,军费可以高达6050亿美元。照此标准,中国的军费甚至可以压倒特朗普的6040亿,而且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健康度,这样的军费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超过美国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有信心获胜吗?
特朗普的军备竞赛可能从核领域开始,不过现实注定,这是不能和冷战时代的那种疯狂竞赛相提并论的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应该看到,毕竟中国在进入21世纪之前,都没有实力和美国或者当年的苏联搞全面竞赛,因此我们的军事、科技、外交方面“缺口”、“空白”至今还是不少。至少到目前,我们还是要靠一些“杀手锏”武器来和美国进行“非对称”对抗,当面鼓对面锣的“正面刚”,中国还谈不上有优势。
因此,现在就贸然与美国进行“决战决胜”式的军备竞赛,对于中国来说,一样没有必胜的把握。
对于中国来说,未来一段时间,甚至未来十几年、 几十年的主题仍然是追赶。区别只是,以前咱们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以后,我们就要进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年代了,斗争手段和方式都将发生变化。
总结一下上面的意思,中美双方依然要进行长期的综合国力发展竞赛,现在还远没到拼命消耗国力拉对方进行全面“决战”时候。这一点,两国有远见的政治家们也都应该有认识。
还是那句话,特朗普成不了里根,中国也不会学苏联。中美的“凉战”,还远没有到“最终决战”阶段呢。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咱们还是得继续“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中印两国的“长胡子”工程
本周,关于印度的新闻一如既往的挺多。3月1日印度又进行一次反导试验,3日又用建造了12年的“鲉鱼”级潜艇试射“飞鱼”反舰导弹。此外,还宣布了和以色列“再续前缘”,继续“合作研制”防空导弹。
近年来,关于印度军事新闻,每次出现总是能给严肃的军事新闻界带来一股欢乐的风,颇有点“说点不开心的事,让你们开心开心”的感觉。
讽刺印度核计划的漫画
印度几十年来军事技术发展方面磕磕绊绊的脚步,乍一看,颇有点让人联想起上世纪70-90年代的中国。
印度的LCA战斗机,发展了30多年,不停变换国外合作对象,自身前后不同型号之间几乎都出现了跨代的变化,但最后的结果还是迟迟难以形成战斗力。
我们这边呢,1969年歼-8战斗机首飞。1980年“歼-8白”正式定型。服役就过时,仅仅装备了很少数量就在1985年停止生产。1984年,歼-8II首飞,1988年10月定型。
然而此时的歼-8II因为霹雳-4导弹已经下马,并没有配套的中距空空导弹,其实际作战能力依然很让人着急。
1987年,美国格鲁曼公司与中国展开合作,开展“和平珍珠”方案,计划为歼-8II战斗机安装美国的电子设备,包括APG-66雷达,1553B总线,火控计算机,先进惯导系统等。但这个合作在1989年后就停止。
1969年歼-8首飞,该机当时被西方认为是类似苏联Ye-152的高空高速战斗机,一度引起日本方面恐慌
苏联Ye-152M验证机,该机是后来发展米格-25战斗机的基础,其实和歼-8根本不是一类飞机
90年代,俄罗斯参与到歼-8II战斗机改造工作中来,至今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相关资料里,还在宣称中国当时购买了100台“祖克”雷达供歼-8IIM使用的这么一笔(当然实际上没有)。
但实际上,歼-8IIM停留在原型机阶段。该机与中国自己的歼-8B和歼-8III计划也没有直接联系。
真正具备使用“阿斯派德”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能力,实现歼-8II战斗机研制初衷的,安装国产208A火控雷达和“阿弹”的歼-8B直到1995年才定型。
而真正开始大量装备部队的,安装国产1491火控雷达和霹雳-11导弹的歼-8DH和歼-8BH战斗机,更是一直要到2004年才正式定型。此时距离歼-8战斗机首飞的1969年已过30多年。
甚至在歼-10和歼-11已经开始生产的21世纪,解放军还生产了一批新的歼-8F战斗机,在三代机全面装备部队前稍稍弥补海空军航空兵部队的超视距作战能力的“缺口”。
印度LCA的漫长试飞和研制过程让人联想起歼-8,不过区别在于,由于研制定位的问题,LCA的发展存在着天然的“玻璃天花板”,再怎么改进也改变不了其作为轻型战斗机的天然缺陷
当然,拿LCA和歼-8相比,除了两者都是“长胡子工程”(中国军工单位的俗语,用来形容那些研制多年,难以形成战斗力的项目)外,两者作为战斗机的定位并不相同。如果硬要拿LCA和中国的某个项目相比,恐怕还是当初的歼-12项目更为合适。不过中国很早就放弃了歼-12这条完全不符合现代战斗机发展方向的分支路线。
类似的还有核潜艇。我国的核潜艇计划从1958年起步,从1965年开始制造陆上模拟反应堆。1966年开始091型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型首艇正式入役。但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并未从此走上“康庄大道”。相反的,入役开始,各种故障、事故就没有少过——幸运的是,没有发生反应堆芯熔毁,潜艇沉没之类的严重事故——该艇长期未能实现远航目标,早期核潜艇部队甚至自己戏称自己为“三岛舰队”(当时的091型潜艇日常只在栲栳岛、葫芦岛、小平岛之间活动)。80年代文宣中反复被提及的“极限长航时试验”其实也是在我国近海实施的。
直到上世纪90年代,091型经过多次改装,较后期生产的几艘该型潜艇才具备了真正的作战能力,并在1994年成功以高速长时间追踪美国航母编队。但依然噪音过大,实际上可以算是“公开追踪”。
中国海军091型核潜艇很长时间没有形成战斗力,甚至解放军海军都一度失去信心
1994年追踪美国“小鹰”号证明,核潜艇是当时中国追踪美国航母最有效的海军装备,为后续发展核潜艇奠定了道路,可以说核潜艇作为中国海军的“长胡子项目”,其研制道路充满艰辛,也说明了什么样的项目需要长期坚持,什么项目需要及时放弃,其实是需要就事论事的,不能一概而论
印度“歼敌者”号核潜艇的动力系统是俄罗斯的“阉割版”,根本不能支持该艇发展到091经过多次现代化改装后那样的程度,可以说从一开始就被人装上了“玻璃天花板”,未来发展恐怕前景不妙
照这个形成战斗力的时间来计算,中国的091型核潜艇研制成熟的时间长达30年以上。
相比之下,印度的首艘核潜艇计划似乎更艰难,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该国从上世纪70年代的“932工程”开始研制国产潜艇核反应堆,但到上世纪90年代得到俄罗斯核反应堆技术支持后才正式开始。
2003年,印度宣布陆上模式堆达到临界点,2006年,印度宣布开始研制将装在“歼敌者”号上的正式反应堆。
印度核潜艇反应堆的技术一般相信来自于俄罗斯提供的相关技术,基本是一个降低输出功率的949型(奥斯卡级)的反应堆,从技术成熟度、安全性方面来说,起点是比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要高。
“歼敌者”号核潜艇在2009年下水,但此时尚未安装核反应堆。仅能使用码头上接入的高压蒸汽来对涡轮机进行测试。2013年8月,“歼敌者”号的反应堆首次进入临界状态,2014年开始海试。
参考中国091型的研制历史,“歼敌者”号的麻烦也才刚刚开始,该艇要真正具备作战能力,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不过,091型核潜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完善,到21世纪,已经具备了真正远航能力。经过现代化改装的该型潜艇还曾深入印度洋活动,相比当初的“三岛舰队”,那真是有种天翻地覆的感觉。不过最重要的是,091型已经不是中国唯一的核潜艇了。
“歼敌者”号的起步要高于当年的091,但该艇却成了一个怪诞的验证艇,在原本线型不错的艇体上,强行加上K-15导弹发射筒,成为“弹道导弹核潜艇”——这种导弹射程仅为700公里,无法形成真正的潜基核威慑能力,和中国当年的092型携带射程2000公里的巨浪1具备威慑苏联远东地区能力不能比——未来该艇的定位到底怎么样,谁也说不清了。所以恐怕它也无法成为印度的“091”。
中国和印度都是后起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建国时间也相差不过两年,两国也都在上世纪50-60年代经历了迅速工业化的进程。如果考虑到中国建国初期“156个工程”的深度广度,中国比印度领先几十年也可以理解。
在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一个“瓶颈”,项目卡十年、二十年,其实完全可以理解。总有那么一些值得坚持和等待的“长胡子”项目的。在这个方面,至少中印核潜艇项目上的坚持,是值得的。
问题是,印度现在能做出一些看似中国70-80年代的事情,表明印度在20年后能赶上中国2000年以后的发展?
很抱歉,我看不出来。
本周印度宣布和以色列共同研制防空导弹,熟悉印度和以色列军事合作历史的朋友不难想起,短短几年前,印度曾以推动“印度制造”的原因,否决了本已签署合同的从以色列购买SPYDER防空导弹的项目,转用研制已有30年的“阿卡什”导弹装备印度陆军。
印度媒体批评“阿卡什”技术落后,射程仅相当于中国红旗-7号导弹
结果,到2016年,因为射程只有短短20公里,和中国“红旗-7”导弹相当,而实际作战能力还远不如后者,国产“阿卡什”再次被印度陆军拒绝。最后万般无奈之下,印度这才在今年和以色列“再续前缘”,而合作的对象,其实依然是改头换面的SPYDER导弹,只不过这次号称要在印度本国生产,就算是推行了莫迪的“印度制造”政策了。
印度的“阿卡什”其实就是一个改用了无源相控阵雷达的苏联2K12“立方体”(北约代号SA-6)导弹。
红旗-5导弹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当时我国相关技术水平,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成功
红旗-8号虽然进行了多次试验,但最终没有进行大批量仿制,因为其性能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
看看中国历史上对这种导弹的态度,诸位读者应该就能明白为什么笔者看不出印度有赶上中国的希望了。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通过某些渠道获得了一套苏制2K12“立方体”导弹,当时,这种导弹在1973年中东战争中大出风头,号称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空导弹。对该导弹的研究摸底和仿制工作就被安排给了著名的今天的上海航天科工集团某研究院。这个计划取代了70年代期间提出的不切实际的红旗-5号方案,后者是一个采用当时国内没有研制基础的无源相控阵雷达的“狂想方案”。
红旗-8号仿制成功后进行了若干次试验,但很快就被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我国经过验证后发现,冲压式发动机完全不适合打击高机动的空中目标,很容易在大幅度机动中熄火。
此后我国新研制的各种防空导弹和空空导弹均使用了火箭发动机。我国在90年代引进法国技术研制红旗-7导弹,21世纪引进俄罗斯技术研制红旗-16导弹,自力更生发展红旗-9导弹,引进“爱国者”导弹技术与红旗-2导弹部分技术相结合,研制红旗-12、红旗-22导弹……可以说,虽然我们放弃了一个红旗-8,但在整个地空导弹领域却做到了持续投入,毫不放松,这才有了今天中国新一代防空导弹系统的发展和繁荣。
道理很简单,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技术能力和国家决心,不是看它在一个没有希望的项目上“坚持”多久,而是看它在整个相关科技领域是否有持续的投入。
相比之下,印度80年代集体上马的大量军事工业项目之所以持续到今天仍未能“开花结果”,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们对于项目本身的“偏执”。印度军方和政府长期“拉锯战”导致这些项目研制指导方针变来变去,始终无法取得成果,最后都变成“超级长胡子”,既不能形成最终产品装备部队,又慑于舆论不敢轻易下马。
某种程度上,莫迪如今的“印度制造”模式,虽是用“在印度组装”当“遮羞布”,掩盖全面引进国外新型装备,但好歹总算是给80年代以来印度的一系列“长胡子”项目拉上了帷幕,算是进步吧。虽然,悲剧的是,还不知道这个帷幕以后是不是还会再被拉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真的不必感慨印度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因为中国虽然有大量下马项目,让今天的军迷们感到唏嘘“当年如果坚持把这东西搞出来,我们能提前二十年获得XX能力”,但其实,真心不必如此,需知,“沉舟侧畔千帆过”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荀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美大胡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