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对教育的超市管理系统需求论文与挑战,论文。1 000字。。。

当前位置: >>
现代教育的发展
美国依据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 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 (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 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 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 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思考:开基创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2.制定教育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业经历了怎样 的发展过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成就 (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 作用: 备的建设人才 田头识字学习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 在学习(1952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 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1965年在 比旧中国最 校生 多时增长 高等 学校 67.4万人 中等 学校 1432万人 小学 11626.9 万人 1947年的 3.3倍 1946年的 6.9倍 1946年的 3.9倍 1965年 学校数 434所 80993所 168100所 比旧中国最 多时增长 1947年的 1.1倍 1949年的 14.1倍 1949年的 4.9倍学思之窗: 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 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二、动乱中的教育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example“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 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二、动乱中的教育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 农兵学员”。
二、动乱中的教育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 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 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 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2.5 2 1.5 1 0.5 0 文盲人数1962年1962年1982年 1999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00年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二、动乱中的教育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影响: 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导致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肯定 整顿 恢复 编写 倡导“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 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 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 高考制度。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 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入学 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 1979年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临黄 山,为闻讯赶来的杭州大学学生签名留念 日,邓小平在黄山 同几名女大学生合影留念。 三、教育的复兴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肯定 整顿 恢复 编写 倡导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应优先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①指导思想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 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日)李岚清作关于“科教兴国” 战 略的报告(1998年6月)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 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 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三、教育的复兴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肯定 整顿 恢复 编写 倡导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应优先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①指导思想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②具体措施 2、中等教育:普通教育与与职业教育并重1、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三、教育的复兴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肯定 整顿 恢复 编写 倡导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应优先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①指导思想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②具体措施 实施“211工程”计划 “211工程”是我国政府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 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3部分,其中重点学科建 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 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 实施的建设工程,其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 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 国际交流与合作5个部分。 三、教育的复兴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肯定 整顿 恢复 编写 倡导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应优先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①指导思想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②具体措施 实施“211工程”计划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启动希望工程你觉得当代中国教育还存 在哪些问题? 对此你有何建议? 在哪些问题? 对此你有何建议?问题: (1)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低 于主要的发达国家、而文盲人数还远远高于发 达国家 (2)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与发达国家和新 兴工业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3)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人均受教育的差距大, 西部和农村教育相对较弱 希望工程宣传画《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 “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在 安徽大学就读。2005年大 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三、教育的复兴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肯定 整顿 恢复 编写 倡导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应优先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①指导思想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②具体措施 实施“211工程”计划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启动希望工程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你觉得当代中国教育还存 在哪些问题? 对此你有何建议? 在哪些问题? 对此你有何建议?问题: (1)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低 于主要的发达国家、而文盲人数还远远高于发 达国家 (2)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与发达国家和新 兴工业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3)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人均受教育的差距大, 西部和农村教育相对较弱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 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 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三、教育的复兴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肯定 整顿 恢复 编写 倡导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应优先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①指导思想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②具体措施 实施“211工程”计划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启动希望工程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 ③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课堂小结趋势百年大计奠基教育为本 系于教育蓬勃发展国运兴衰挫折1949年 1966年 1976年年份 小结经验教训: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从国情出发; 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易错知识点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 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2)教育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 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科技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提 高;(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211工程”实施以来,推动了( ) A.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B. 职业教育的发展 C.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D.基础教育的发展2.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的根本原因是( ) A.“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B.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C .“文革”的发生 D .“大跃进”运动展开(2008广东高考) 1.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 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 门学院”(1952过渡时期)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B 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 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 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 展专门学院”(1952过渡时期)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 ,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2009年浙江文综,20)电影《高考1977》反 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 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 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 讨论”
龙源期刊网 .cn 关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阶段的问题思考 作者:汪凡淙 张华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中》2015 年第 05 期 【摘要】百年大...现代教育发展及现状 隐藏&& 1 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 “九五”规划期间,我国教育技术与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高了我 国教育现代化的水平,引...现代教育发展趋势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就是教育生活化与生活教育化, 即教育 与生活的重新结合。教育生活化是指...**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三年规划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快素质教育进程,充 分享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 育教学水平,提升我校教师...谈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不同的时期对教育的需求不同,邓小平同志说: “教育要面向现 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这一英明论断本身就体现和要求教育必...*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 1.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 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 (2005.8――2008.7) 一、指导思想:为了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 实施,在...教师专业化是 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如何实现 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一名教师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 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结合近些日子...现代教育学总复习资料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导论 1.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和教育学的多...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与发展摘要: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响应“科教兴国”战略的号召,在 教学中应用现代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但 是...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精通C/C++,汇编知识,熟悉数字、模拟电路.多年嵌入式软件开发经验。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需求分析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需求分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4|
上传日期: 13:52:0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需求分析 
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三章教育与社会 授课教案设计090919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 授课教案设计090919
&&这是老师上课的教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1]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 “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 隐形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 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 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五)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 2.政治经济制度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 5.人口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l.经济功能 2.政治功能 3.文化功能 4.科技功能 5.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l.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 l.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 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4.我国的教育目的 1949 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的概念 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六、教育制度 见《教育学》 “第五章” ;又见《教育学基础》 “第四章”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2.学制确立的依据 3.各级学校系统 4.各类学校系统 5.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1951 年的学制;1958 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知识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学习者中心课程。 (二)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课程编制 1.泰勒原理 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3.课程日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 关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 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 l.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 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 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 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 指导性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 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班级授课制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 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学业成就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务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l.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2. 《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要素 2.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德育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 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五)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 (六)德育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育的概念与类别 2.教育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4.教师劳动的特点 5.教师的专业素养 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学生 1.学生及学生观 2.学生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2.两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 “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2.齐国的稷下学宫 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 “庶、富、教”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深 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 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 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 ; 《中庸》 ; 《学记》 ; 《乐记》 。 1.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3.察举制度 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论尊师重道。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见《简明中国教育史》 “第六、七章” ;又 见《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第一至六节;第八章第一至四节”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 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宋代 “兴文教” 政策; 北宋三次兴学与 “三舍法” ; “苏湖教法” ;积分法; “六等黜陟法” ; “监生历事” ;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 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 “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朱子读书法” 。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1.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2.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 3.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 “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 “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 “习行” 的教学方法。 二、中国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2.洋务学堂的兴办 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3.留学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派遣留欧。 4. “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中体西用” 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张之洞与 《劝学篇》 ; “中体西用” 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 、 “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 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 、 “开民智” 、 “新民德”的“三育论” ;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 宗旨。 7.清末的留学教育 留日教育; “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三)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学制;颁布课程标准。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时期和 20 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平民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勤工俭学运动; 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4.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5.1922 年“新学制” 七项标准;学制体系与特点。 三、中国现代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中学毕业会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2 干部教育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 “抗大” 。3 群众教育 4.普通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1.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论教育本质;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化农民”与“农民化” 。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 “小先生制” ;育才学校; “生活教育”理 论体系。 四、外国古代教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见《外国教育史教程》 “第一章” 1.巴比伦的教育巴比伦的学校: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2.古代埃及的教育古代埃及的学校;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3.古代印度的教育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二)古希腊教育 1.古风时代的教育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2.古典时代的教育“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教育贡献。 3.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 “苏格拉底方法” 。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学习即回忆” ;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灵魂论与教育;教育作用论。 (三)古罗马教育 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3.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四)西欧中世纪教育 1.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五)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1.拜占廷的教育 教育概况;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2.阿拉伯的教育 教育概况;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五、外国近代教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人文主义教育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北欧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 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 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3.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的学校;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见《外国教育史教程》 “第九、十四章” 1.英国近代教育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洛克、斯宾塞论教育。 2.法国近代教育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爱尔维修、狄德罗、拉夏洛泰论教育;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 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 3.德国近代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论教育。 4.俄国近代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乌申斯基论教育。 5.美国近代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贺拉斯?曼论教育。 6.日本近代教育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福泽谕吉论教育。 (三)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论学年制和班 级授课制;论教学原则;论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 2.卢梭的教育思想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 论教育目的; 论教育心理学化; 论要素教育; 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的传播。 5.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理论。 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论教育与社会生产论人的 本质和个性形成;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六、外国现代教育 (一)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梅伊 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 思想。 2.进步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运动始末;进步教育实验: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1.英国教育的发展 《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费舍教育法》 ; 《哈多报告》 ; 《斯宾斯 报告》 ; 《1944 年教育法》 ; “罗宾斯原则” ; 《雷沃休姆报告》 ; 《1988 年教育改革法》 。 2.法国教育的发展《费里教育法》 ;统―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中学课程的改革; 《阿 斯蒂埃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 《教育改革法》 ; 《高等 教育方向指导法》 ( 《富尔法案》 ) ; 《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 ( 《哈比改革》 ) ; 《课程宪章》 。 3. 德国教育的发展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 育的总纲计划》 ; 《高等学校总纲法》 。 4.美国教育的发展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 “八年研究” ;初 级学院运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 、 《史密斯一休斯法案》 。 《国防 教育法》和 20 世纪 60 年代的教育改革;20 世纪 70 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计教育、 “返回基 础”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 5. 日本教育的发展 20 世纪初期至 20 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敕语》 、 《大学令》 ; 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6.苏联教育的发展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统一劳动 学校规程》 。 20 世纪 20 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综合教学大纲” 、 “劳动教学法” ; 20 世纪 30 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教育改革:1958 年的教育改革、1966 年的教育改革、1977 年以后的教育改革。苏联教育思 想: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的《教育学》 、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 理论。 (三)现代欧美教育思想 1.杜威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的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 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2.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新 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分析教育哲学;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3.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1.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四) 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1 智能差异与教育 2 人格差异与教育 3 认知方式差异与教 育 4.性别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一)学习的一般概述 1.学习的基本含义 2.学习的分类体系 学习主体分类;学习水平分类;学习性质分类;学习结果分类。 (二)学习的联结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经典 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操作 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3.观察(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早期探索;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观察学 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 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2.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 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四)学习的建构理论 1.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主动建构性;活动情境性;社会互动性) 。 3.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4.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五)学习的人本理论 1.罗杰斯的人格与治疗观 2.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四、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1.学习动机的含义 2.学习动机的分类 3.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1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2 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由学习理论。 3.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 价值理论;目标定向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2.学习动机的激发 五、知识的建构(-)知识及知识建构 1 知识及其类型 2 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二)知识的理解 1.知识理解的类型 2.知识理解的过程 3.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三)错误概念的转变 1.错误概念的性质 2.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3.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4.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1.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2.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六、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1.技能及其特点 2.技能的类型 3.技能的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 2.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3.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1.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 2.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3.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学习策略及其结构 1.学习策略的概念 2.学习策略的结构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1.注意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3.复述策略 4.编码与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1.元认知及其作用 2.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1.时间管理策略 2.努力管理策略 3.学业求助策略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1 传统智力理论 2 多元智力理 3.成功智力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1.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五)创造性及其培养 1.创造性的基本概念 2.创造性的基本结构 3.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1 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 2 品德发展的实质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1.社会规范的遵从 2.社会规范的认同 3.社会规范的内化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1.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 2.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3.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1.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 2.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3.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 2.教育研究的意义 3.教育研究的类型 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3.教育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创新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伦理原则 (四)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五)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 1.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及特点 2.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 3.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 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 。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有研究价值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1.教育研究假设 假设的含义与作用;假设的主要类型;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 量;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 2.教育研究方案的制定 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 (四)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 (一)教育文献概述 1.教育文献的含义 2.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1.教育文献的等级 2.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 1.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分析和准备阶段;搜索阶段;加工阶段。 2.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3.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四)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1.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 2.确认文献的真实性(内审法、外审法) 3.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四、教育观察研究 (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1.教育观察的含义 2.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 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1.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 界定研究问题, 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编制观察提纲, 进入研究情境; 实施观察, 收集、 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2.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描述记录 (日记描述法、 轶事记录法、 连续记录法) ; 取样记录 (时间取样、 事件取样) ; 行为检核表。 五、教育调查研究 (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1.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2.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3.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制定调查 计划;实施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二)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特点及优缺点 2.问卷的构成 3.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问题的形式;问题答案的格式。 (三)访谈调查 1.访谈调查特点及优缺点 2.访谈调查的类型 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个别访谈调 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3.访谈调查的过程 选择访谈对象;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正式访谈。 (四)测量调查 1.测量调查的含义 2.测量调查的类型 定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比率测量; 学业成就测量、智力测量、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量。 3.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 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六、教育实验研究 (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1.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 2.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 3.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从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发展而形成。 4.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 5.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教育实验的总结 推广阶段。 (二)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1.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2.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3 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4.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1.教育实验研究效度的含义 2.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 3,教育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 (四)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 1.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含义 2.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五)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格式 1.单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2.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3.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4.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5.所罗门四组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七、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概述 1.教育行动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2.教育行动研究的含义 3.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八、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1.资料整理的意义 2.资料整理的步骤审核;分类;汇总。 (二)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1.定量分析的概念 2.定量分析的方法 数据描述(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相关系数的含义及 种类) ;数据推断(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的含义及种类) 。 (三)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1.定性分析的概念 2.定性分析的过程 3.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因果分析;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 九、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一)教育研究报告的主要类型 1.教育调查报告及其构成 2.教育实验报告及其构成 3.学术论文及其构成 (二)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 2.观点和材料一致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什么是哲学 ? 哲学: 爱智慧―来源于古希腊文 philosophia, 意思是追求 philem 和智慧 sophia. 在汉语中,“哲”是智慧的意思。哲学是“智慧之学”,即关于智慧的学问。 ? 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之学的大智慧。 哲学是以分析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 ? 哲学与艺术不同,哲学是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去处理问题的 哲学与科学不同,哲学以纯粹思考来解决问题,科学则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方法。 哲学的组成 ? 本体论,研究终极存在 C 世界是什么,什么是实在,变化的意义什么,人类有自由意志么 ? 认识论,研究获得知识的方法、知识的结构 C 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知识的起源是什么,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永恒的还是变 化的? ? 逻辑学,研究推理的规则和技巧 C 人们怎样说话才不会自相矛盾,人们怎样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才能 把自己的思想变得演进和有根有据 ? 价值论,思考行为的判断、正当或者谬误、善良及原则问题 C 从根本上研究人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 ? 哲学的语言 C 日常生活语言:柏拉图 C 人工语言:例如康德 C 老子的哲学语言是无法用人类可以理解的语言来清楚的表达他的意思的。 高 度概括的语言,内涵很丰富,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认识,在最深刻的 层次上把握其内在的统一性。 如:道可道,非常道 什么是教育哲学?(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教育哲学可以理解为用哲学的观点、方法研究、分析、解释教育问题的学问。 ? 学习教育哲学,我们能有怎样的收获? C 挖掘存在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育观念,批判、反思他们。 C 对于当今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我们可能做出怎样的评析? C 作为学生,用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反思我们的学习生活;作为教师,用什么样 的哲学观点指导我们的教学生涯? 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基本概况 1.观念的产生:与人类教育实践活动同步产生 2.名称的产生 ? 1832 年,纽约大学出现教育哲学讲座,a chair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1848 年,德国的罗森?克朗写了《教育学的体系》这样一部著作,被美国 Brick 翻 译成教育哲学。 3.教育哲学学科的产生 ? 1916 年约翰?杜威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哲学导论》 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 ? 形成: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社会转型期思想发展的结果 ? 发展:20 世纪 50――70 年代 C 分析教育哲学的崛起:对教育上的概念进行分析。 ? 分析教育哲学大大提高了教育哲学的地位: ? 反思: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C 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 存在主义 C 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为背景 C 代表人物马丁?布伯: 《我与你》 萨特 ? 后现代(postmodern)是针对现代提出来的,在时间上是指,西方社会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后现代社会”或者“后现 代时代”,在思想上,是指对以理性精神、现代官僚制等为标志的现代性进行批判 和反思的一种思潮。 教育哲学在中国 ? 1918 年,南京高师开设教育哲学课程.1949 年后学习苏联,教育哲学被取消. ? 1978 年,教育哲学恢复.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教育的哲学信仰 教育原理的理解 教育实践的运用 以下基本问题的对比 人性是什么 ? 持有身心二分论,人的灵魂高于人的肉体,教育必须重视对人的理智发展。 ? 人性是堕落的,学校教育必须建立严厉的行为准则来指导不成熟的心灵。 ? 学生的身体会干扰精神活动,阻碍教育发展心灵的任务。 ? 持有身心一元论,儿童在德性上是中性的,真正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儿童的需求、兴 趣和自然欲求上。 ? 如果正确引导的话,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将无需强迫就可自动学习。 ? 学生的问题应从环境中寻找原因。 我们如何认知 人使用理性认识世界,学生必须最终脱离感性,学会运用理性掌握普遍性原则的知识。 ? 重视学生认知发展,教学要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 重视演绎法 ? 人通过经验获得知识,重视学生活动,反对抽象推理。 ? 没有必要寻求终极原理,反对形而上学的思辨。 ? 重视归纳法。 什么是真理 ? 永恒不变的原则才是事物值得认识的核心。 ? 重视对人的理智训练,高度重视智力训练,蔑视职业训练。 ? 真理是动态的,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真理多元的态度。 ? 强调学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中能够独立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什么是善 ? ? 人必须用理性来确立指导日常生活的永恒价值。 ? 学校教育必须传授给学生什么是善恶美丑。 ? 学生注重伦理训练,学校规范和纪律称为学生价值观养成中的重要手段。 ? 没有终极的价值存在,所有的价值必须不断的重建,以适应时代和人的需要。 ? 日常生活是价值产生的背景。 ? 价值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获得过程一样,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 学校的目标是什么 ? 培养智力和理性 ? 重视精英教育。相信大多数人应该接受技能教育,只有少数人才能接受完善智力和 通向真正智慧的教育。 ? 学校的目标应该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调整。 ? 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和连续统一的。 ? 强调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该教什么 ? 限制课程内容,注重学科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理性。 ? 大都是必修科目,强调学术性的科目。 强调课程控制,教师、学生、家长没有选择课程的权力。 课程必须与学生的全部生活都有关系, 选择课程的标准是有用性和学生的兴趣类型。 学校应该是个社区,课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经历。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 样的活动。 如何教 ? 讲授的方法 ? 强调背诵 ? 教师中心 ? 问题解决的方法 ? 经验是认知过程的核心。实地考察、电影、录音和电视等技术手段。 如何评价学生 ? 考试学生对评价科目的掌握程度,以记忆为主。 ? 喜欢口试。 ? 体质方面的变化和发展,生存技能。 ? 小组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社会适应能力。 ?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 是否有民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 是否具有与其年龄相匹配的情感成熟度 如何协调自由和纪律 ? 学校要有严格的校规来帮助学生成为守纪律的人。学生要服从权威。 ? 理解、敬畏、遵从上帝的戒律或人类的基本规范。 ? 对违规者进行惩罚,对遵从者进行奖赏 ? 教师不具有权威。学生自由行事、自由选择。 ? 课堂纪律体现在师生合作完成学习活动的协作中。 ? 通过小组标准和小组压力来实现秩序与纪律。 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 意义――提高反思的能力 ? 道德说教有效么? ? 技能训练是教育么? ? ?? ? 方法 C 学会批判与怀疑 C 运用比较的方法 C 和思想对话 C ?? 学习教育哲学的态度 ? 哲学是不断向本原追问的,是不停批判,永远反思的智慧。需要我们具有: ? 高举慕远的心态 慎思明辨的理性 体会情感的真诚 ? 执着专注的意志 洒脱通达的境界 ? 第一专题 进步主义教育 ? 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是影响美国 20 世纪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哲学流派之一。 也可称为“新教育”。 ? 进步主义教育的宗旨是: 反对美国沿袭欧洲形式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旧传统学校教育; 使学校教育能够处理普通人日常所关心的事情。 进步主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进步主义教育产生的背景: ? 新教徒的逃亡――美国的诞生――教育的宗教性 ? 社会生活世俗化:工业化、城市化、移民浪潮以及美国文化的成熟促进了美国社会 的发展。 ? 以宗教为中心的伦理训练――以学科为中心的理智训练(传统主义为主流)? ? ? 对传统主义教育的抨击 ? 15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为中心,个性解放,重视现实生活。 (1)欧洲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 卢梭《爱弥儿》 ?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应从儿童直接的现实开始,应该包括儿童 的情感、智慧和身体。只有在得到儿童经验支持的时候,教学才能更有效。 (2)经验自然主义哲学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卢梭( ) ? “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儿童的本性是善良的。 ? 让爱弥儿到乡村生活,培养一个“高贵的野蛮人”。 ? 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在自然和经验之间建立联系。 ? 让儿童长时间的坐着不动集中精力与抽象的概念, 保持安静或者表现出精确 的肌肉控制,是不符合儿童的天性的。 ? 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 ? 在自然和经验之间建立起教育性联系 ? 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先导。 经验自然主义儿童观 1)儿童与其他有机体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其主要活动都是为了适应环境,人的理智能 够控制感情的冲动,并将它们引向正确的方向。 (2)儿童与社会的对立、兴趣与训练的对立、秉性与教养的对立、知识和行为的对立都是 错误的。 (3)要使儿童健康发展,就必须控制他们在其中行动、思考和感受的环境。 (二)进步主义教育的诞生 ? 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 1910 年到 1950 年之间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名词。这种变 化体现在:教育要能够处理普通人日常所关系的事情,教育变成世俗的、科学的、 实际的和技术的。 ? 新型学校:注重学生身体康乐;设置活动课程;兴趣是作业的准则;民主价值和民 主作风的传授。 ? 1919 年,进步主义者在华盛顿成立了“进步教育协会”,制定了七条原 ? (1)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 (2)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出发点; ? (3)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而不是“监工”; (4)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科学研究(5)更多地关注影响学生身体发展的各种因素; (6)学校与家庭合作以满足儿童生活需求; (7)确认进步主义学校在教育运动中的领导地 位。 (三)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的进步主义教育 ? 进步教育运动逐渐的暴露出问题: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儿童中心的倾向。 ? 1929 年――1933 年经济危机后,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了分化。 ? 进步主义者的反思: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必须包括教育控制的思想;只有掌握了那种 使人能够控制自己命运的理智的工具,才能得到自由;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55 年 6 月,进步教育协会宣布解散。 二、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 约翰?杜威(John Dewey,)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 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杜威生平 ? 诞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一个中产阶级的杂货商家中。这个地方向来习于自 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杜威小的时候有点害羞,并不是很聪明的小孩,不 过他很喜欢看书,是大家公认的书虫。 ? 他在中学毕业之后, 就进入当地的维蒙特大学就读。 大学的时候, 杜威修过希腊文、 拉丁文、解析几何及微积分,大三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大四时,他才更广泛 地接触到人类智能的领域。 ? 1879 年, 杜威大学毕业, 开始了他一直想要从事的教职工作, 并且继续研读哲学史, 1884 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 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曾任 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 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 院长。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 ? 1896 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反对传统 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 ? 杜威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他的想法,他曾经到过中国、印度访问,因此 他的思想也影响着美国以外的地区。1894 年,杜威跟他妻子创立了实验小学,后因 归并的问题,遂辞职离去。之后他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19 年,他曾经先后在 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他还去了苏联、土耳其、南非及墨西哥 等地。杜威在 87 岁的时候再婚,一直到 93 岁(公元 1952 年)才因肺炎去世。 主要教育著作 ? 《我的教育信条》 (1897) 《学校和社会》 (1899) 《儿童与课程》 (1902) ? 《民主主义与教育》 (1916) 《明日之学校》 (1915) 《经验与教育》 (1938) ? 《人的问题》 (1946)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一)对教育的根本看法 1.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预备。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1.教育即生活 ? 传统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这种教育不仅严重脱离了儿童 生活的实际,而且不适合儿童的能力和需要,势必要扼杀儿童的个性。 ? 生活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生活,而且包括个人和种族的全部经验,生活的延续必须通 过经验的更新才能达到,而生活的延续和经验的更新有赖于教育。 ? 教育是生活所必需, 生活又为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内容, 那么最好的教育就应该是“从 生活中学习”,使儿童适应生活、更新生活。 2.教育即生长(5 个小观点) 1)从纵向看,教育与人的一生相伴,生活就是生长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所以教育 就是生长。 2)生长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儿童整个机体所发生的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只有在生活的过程中,才能生长,只要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就会有自发的生长,所以生 长不是由外部强加进来的事情。 3)生长的基本条件是“未成熟的状态”和“习惯”。 ? “未成熟的状态”是一种积极的、向前发展的能力,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依 赖性和可塑性。依赖性意味着能力,儿童生来就暗含了潜在的生长能力。可 塑性就是儿童为了生长而具有的特别的适应能力。 ? 习惯是生长的表现,在于能使我们控制和利用环境,有两种表现形式:适应 和主动的调解。 4)生长表现为习惯,习惯使我们能够控制环境,并且能为了人类的利益利用环境,实现与 环境的全面平衡。习惯不仅是动作上的流利,也指理智与感情倾向的养成。 5)认为生长或发展乃是朝着一个固定的目标运动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产生的教育错误是: ? 不考虑儿童的本能或者先天的能力 ? 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 ? 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儿童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 生活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就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产生,由于环境始终处 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中,为了适应环境求得与环境的平衡,人就必须改造或者改组原 来的经验,从而使生活得以继续。 ? 经验包含着主动的方面和被动的方面,主动的方面就是尝试,被动的方面就是承受 结果,二者的结合才是经验。 ? 只有将人对环境的动作和动作的结果联系起来,经验才具有教育的价值。 ? 有教育作用的经验既是日后新经验的基础,又是解决未来问题的方法。 经验的特性就是前后连贯的不断改造 (二)教育目的观 ? 传统教育目的缺点:重视将来而轻视现在 1、传统的教育目的是外烁的,受教育者对自己的事情没有自己的考虑,只需要对教师 传授的东西做出反应。 2、传统的教育目的与儿童直接的、现实的生活没有关系,不考虑儿童的发展水平和能 力,不能引起儿童的积极性活动 杜威认为好的教育目的标准如下: 1、良好的教育目的应该产生于活动之中,而不是由外部的权威强加的。 2、良好的目的不应该是抽象的和终极的,而要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使之能够指导 我们的行动。如果手段指示了我们活动的将来方向,我们就把它称为目的;如果它 是指现在的活动方向,我们就把它成为手段。所以目的是完成了的手段,而手段则 是未完成的目的。 四、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的课程论 1、课程应该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 卢梭:不应使儿童服从课程,而应该使课程服从儿童。小学生在校园里互相学习知 识,比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的东西要有用一百倍。 ? 杜威: 课程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和中心。 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 ? 学校采取由观察、游戏、故事和手工作业来组成课程。 ? 芝加哥大学实验校里,杜威实践了诸如烹饪、缝纫、木工、园艺等儿童生活为中心 的课程。 2, 课程组织应该心理学化 ? 课程组织逻辑化与心理学化的对立 ? 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 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 杜威不排斥课程的逻辑化, 但是强调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把教材变成儿童经验 的一部分。 五、杜威提倡的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 学校忽视了经验的具体情境,致使教学方法机械化。 ? 使训练与兴趣相对立。 ? 使学生觉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直接的有意识的目的,与自身的经验发展没有联 系。 ? 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不能随机应变,缺乏创造性。 (二)问题教学法的产生 1.鼓励儿童在行动通过解决问题来求得知识,并提出一个著名的说法:“从做中学”。 ? 儿童一定要有一定程度、一定数量的外显活动。 ? 儿童是利用感官了解物体的性质的,“做” 是儿童的本性。 ? “做”并不排斥思维活动。 ? 烹饪、园艺等作业的教育价值在于既符合儿童兴趣,又反映社会情境。 2.儿童学习的知识应该是有用的,杜威认为最有用的知识就是科学知识,所以,问题教 学法和科学方法是一致的。 (三)杜威问题教学法的步骤 具体步骤: ? 学生必须要意识到一个困难 ? 在学生意识到问题以后,必须探索着去清晰的界定问题。 ? 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提示等。 ? 学生要对这些假设进行论证,在头脑中要想象,那些假设会带来什么样子的 结果 ? 通过活动对最可能实现他目的的提示、假设或理论加以检验。 (四)如何具体运用问题教学法的要求 1.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为此,教 师必须要有更多的实际材料,更多的教学用具,更多做事情的机会。 2.思维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各种行为、事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关系,教学就是要激 发思维。 3.所谓创造,就是用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应用于日常习见的事物。新奇的是操作,而 不是所用的材料。 4.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念应用于实际。 问题解决法利于产生新的思维方式 培根的归纳法: ? 抨击了亚理士多德《工具论》中提出的形式逻辑,认为问题在于它以教条主 义和先在假设为起点,再推理出结论。 ? 科学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发展,科学必须开始于调查,提出了归纳法。我 们必须重新审视先验的知识,通过数据分析提出知识。 ? 实用主义者把培根的归纳法应用在了各个领域。 ? 杜威提出:解决问题也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从实际问题到理论原则,从具体的感性 到抽象的理性的一种手段。――归纳法 评论 ? 进步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思想基础、人性论基础) ?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核心思想 ? 杜威的教育基本主张 ? 遵照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的结果 思考: 1、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与改造?2、课程不能超越儿童的经验范围吗? 3、“做中学”的基础是认为儿童通过自己的感觉去认知世界,除此之外,儿童还有其 他认知世界的途径吗? 4、教育应当完全按儿童的心理发展安排内容?5、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和局限是什么? 第二专题 要素主义 ? 要素主义(Essentialism) ,又翻译为精华主义,精粹主义,本质主义。 ? 基本观点: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着“文化上各 式各样的最好的东西”,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学校的任务就是把这些 共同的、不变的要素传授给年轻一代。 ? 所以要重视教材、对个人的社会训练和教师的权威。又被称为“新传统教育”。 一、要素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 要素主义的产生 ? 要素主义的复兴 ?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的要素主义 一、要素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产生:1935 年,德米亚西克维奇提出了要素主义,对进步主义进行宣战。 ? “要素主义者”――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基础要素为教育的首要职责的人。 ? 重要代表人物:莫里森、康德尔、巴格莱。 ? 社会原因和教育原因 社会原因: 保护美国民主 ? 美国的教育的首要作用就是保护美国的民主,尤其是言论、出版、结社和宗教 信仰的自由 挑战:德国纳粹主义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正当国内外情况处于非常危急的关头, 美国教育竟然意外的软弱无能, 这是特别 不幸的。”――巴格莱 造就有文化的选民――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要有理智的了解。 教育原因:巴格莱历数美国教育的弊端: ? 美国初等学校的学生没有达到其他国家的基础教育的学业标准 美国中等学校学生的学术水准落后于其他国家 18 岁学生达到的水平 高等学校学生缺乏基本语言方面的知识的人越来越多,实际上他们是不能阅读。高 校不得不开设补修阅读课程。 ? 数学和语法的水平降低 ? 美国的教育经费增加了,但是重大犯罪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缺陷 C 降低了美国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和学业标准 C 进步主义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活动,而放弃训练、努力和工作。 C 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社会进步。但是美国教育过 分强调个人主义,导致美国社会犯罪率提高,政治腐败。 进步主义教育的糟糕之处 ? “如果孩子回到家,跟您说,他们还在课堂上玩拼图游戏,请您不要吃惊,他们不 只是在‘玩’,每天上午 9:00-9:17,他们都要做拼图游戏,这是由儿科的神经 外科专家设计,有利于左手手指运动肌肉发展的一种活动??” ? 这就是所谓的无目的的教育。有用的标准也应该服从于某种最高的准则 ? 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中说:公众不相信学校教育的成果,以致使学士帽和学士 衣‘成为漫画家作为愚蠢和无能的公认的象征。’ 20 世纪 50 年代(战后)要素主义的复兴 ? 社会原因:美苏冷战,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 ? 教育原因:持续对进步主义教育进行剧烈批评。认为美国教育忽略了对儿童进行社 会和智力遗产的传递。 ? 在基本文化中有一种共同的基础课程,学校的教育就是要以一种适当的,负责的方 式传递这种基础课程。 ? 经过训练的智慧才是力量的源泉,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贝斯特(历史 学教授) ? 所有中学生都要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核心的东西。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 。――科 南特(化学教授,外交家) ? 改善对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待遇,学习欧洲的教育,改变对优秀智力漠不关心的状 况。――里可弗(海军上将)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要素主义 不再像 30 年代以反对进步主义为目的, 而是针对美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及 60 年代的课程改革 的不满,主张“回到基础学科” 回到基础学科的要求 1.小学强调阅读、写作和算术的技能训练。2.中学集中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和历史。 3.任何一级由教师起主导作用。4.教学法包括练习、背诵、每日家庭作业和经常性测验。 7. 学习成绩卡用传统的 ABC 等级制或百分制。 6.纪律严明, 把体罚作为可接受的控制方法。 7.考试证明学生具备要求技能和知识后,方可升级,毕业。 8.取消一切点缀性课程。 (泥塑、编织等可课外时间进行。 ) ? 9.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10.取缔发明创造。取消学校的社会服务项目。 ? 11.把爱国主义教育重新列入学校教育。 二、要素主义的思想基础 ? 1、哲学基础 2、人性观 3、社会观 4、知识观 哲学基础 1.观念论(唯心主义、唯心论) ? 本体论上,精神是万物的本原; ? 认识论上,单凭经验不能获得知识,必须依靠理性; ? 在价值论方面,服从宇宙的法则就是善,恶源于人的低级的内驱力和享乐主义。 ? “给予心灵以优先的性质”,注重心智训练,观念的吸收和把握。 ? 2.实在论: ? 认为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实在。 ? 认识论方面,真理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真理是发现的,所观察到的实事与理念相? ? ? ?一致就是真理,坚持“真理符合论。 在价值论方面,主要服从自然的法则就是善。 实在乃是由一些不变的、永恒的、限定的规律、过程、原则以及全真、全善、全美 的原理所控制的。人性观 ? 人性是恶的。世界的罪恶之源不是社会或人的无知,而是人类本身的邪恶。如果对 人的欲望不加控制,人总要倾向于胡作非为,捣乱,无纪律。 ) ? 人之所以没有做出兽性的行为,在于有社会约束,服从了社会传统与习俗。人由于 社会而获得拯救。 ? 对于社会的改进,只能是点滴进行,而不能企求整个社会的改变,因为促进社会变 革的动力并不是所谓善良的人性。 社会观 ? 社会是一种契约,现代人正是由于遵守了社会的规则才能发展文明,所以必须支持 社会的安排,遵守纪律。 ? 社会长期存在而没有崩溃在于人尊重并且保护了传统。 ? 个人应该服从社会。在强调个人自由的时候,不能忽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责任与 权力不可分,责任先于权力。 ? 由最聪明、最有才能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才能不断发展。 知识观 ? 主张“符合说”,知识就是思想与观察的事实相符合。 ? 知识获得的过程:人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对零星的、片段的事实加以反省思考,才能 对世界的本质有好的理解。这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 真理是公开的,客观的。 ? 教师必须传授真理,至于儿童对所学的东西是否感兴趣是次要的。 ? 当然, 教师在传授真理的前提下, 要设法引起学生为真理而掌握真理的兴趣。 三、要素主义的基本主张 教育目的 ? 前提性思考 ? 教育与人的发展:进步在于消除人的本性;进步的标准是人的智慧和道德是 否得到继承和发展 ?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文化是人类共同努力、分工协作的结果,人类只有接受 文化、才能避免堕落和毁灭,人类只有继承文化遗产,才能只是发扬光大。 ? 宏观方面: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与核心 ? 微观方面:帮助个人实现理智与道德的训练 学校应当在以下方面典范化: ? 合作、愉快、对于职任和职守的忠诚、勇气、对于挫折的不屈不挠、对于人们发现 要做及能做的工作付出进取性的努力;对朋友、家庭及自己负有责任的人的忠诚; 不弄虚作假以及愿意正视现实;清晰而可靠的思考。 ? 一些价值可能不是不朽的,但是它们的重要性千百年来都一样。 课程 ? 课程的内容必须是文化的要素。 ? 必须要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要具有长期的目标 要包含价值标准 ? 学科中心和逻辑组织 提供分化的知识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按照进步主义的做法,学生学不到任何知识教学 ? 教师的地位、作用与培养 ? 教师是专家,社会的代言人,拥有权威 加强教师培训 ? 教学方法:心智训练,不排除记忆和背诵 ?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刻苦学习,而且要强迫自己专心致志;要严格学业标准;不排 除灌输;教师可以运用惩罚的手段。 ? 学生: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服从理智。 天才教育 缘由: ? 保守的社会观主张必须由精英人物来领导国家和民族。 ? 国际竞争激烈,主张天才教育 ? 主张: 按能力编班 只有“天才”充当社会的领导人,全体社会成员才能从中获益 对要素主义的看法、对我们的启示: 要素主义看到了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的过程。要素主义把人的智慧当作了重要的资源。 为什么要素主义经久不衰? ? 在于集中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样的重大问题。 ? 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深入探讨。 ? 要素主义-基础教育-回到基本学科 对比评价:进步主义与要素主义 ? 教育目的 教育的价值 人性观 教师的作用 课程 ? 教学法 知识和真理 社会与文化 教育民主与公平 第三专题永恒主义 一、永恒主义的产生及“复古”的特征 ? 永恒主义(perennialism)又被称为“古典主义”、“新经院主义”、“古典人文 主义”等。“复古”是永恒主义鲜明的特征。 ? 永恒主义的“复古”不是要回到古代,而是维护和加强“现实”的一种手段。 ? 代表人物:赫钦斯、艾德勒、布坎南 (一)永恒主义的产生 ? 1.背景社会原因: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围绕“学校的社会作用”进行 大讨论。教育原因:进步主义对自由教育的影响 ? “自由教育”就是使人的灵魂获得自由的教育,它要使人的灵魂从由于对理念的遗 忘而造成的无知的锁链中解放出来。――柏拉图 ? 以实验、科学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的施行降低了人文主义研究的重要性 ? 2.产生 大学中的青年教师阅读和讨论经典著作赫钦斯和艾德勒: “百部名著计划” ? Great book boys(名著仔)―― perennialists(永恒主义者) ? 教育的中心应该是体现在“名著”中的伟大传统和智慧,名著可以提供一个关于人 性、人的价值、人的命运的永恒的真理。 ? 科学教育要从属于人文主义的传统。 3.永恒主义与进步主义的论战 关于变化的分歧 ? 永恒主义同进步主义的深刻分歧在于:如何看待变化。 ? 永恒主义:在变化现象中存在着一种永远不变的模式和形式,教育的任务就是使人 理解它们,从而可以预言并规范变化。 ? 进步主义:一切都在变化,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原则。 关于传统的分歧 ?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的深刻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经验。 ? 永恒主义:从根本上否认经验(无论是个人经验还是种族经验)的作用,只有理性 才可靠。从传统中发现的乃是普遍的永恒的真理,用它来改造现存的文化模式。 ? 要素主义:重视经过历史检验的种族的经验,抨击的只是个人的经验。“传统”和 “要素”都是保存、加强现在制度的工具和手段。 ? 永恒主义的攻击 (1)“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腐败的解放主义”。 (2)实验哲学毒害了学生的心灵,破坏了他们对上帝和道德原则的信仰。 (3)实验主义哲学造成文化的混乱,使人们只顾眼前利益,崇拜金钱。 ? 进步主义的攻击 (1)过去的历史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当作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不能替 代目前的思维。 (2) 真理只能从实验室发现 (3)学生自己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告诉他们“应该”要什么重要。? 二)永恒主义的“复古”特征 1、永恒的原则控制着变化 ? 宇宙中的一切运动、变化都受到永恒原则的控制。 ? 人性是不变的,控制宇宙的永恒法则也是独立于时空的,所以适合古希腊人的法则 也适合 20 世纪的美国人。 ? 承认古希腊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不意味着要回到古代,永恒主义也主张变化和改善 2、永恒的原则高于科学 科学并不能告诉我们发展、变化的目标,它既可以为好的目标服务,也可以助纣为虐。 科学本身无法认识人、知识、道德的价值。无法发现生活的真理。科学主义崇拜导致物质主 义泛滥,人们抛弃了对永恒的真、善、美原则的追求。 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发展。 (达尔文进化论――历史进步论?) 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具有灵魂和理性。 美好的生活不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物质享受, 而取决于人的灵魂、 理性对永恒原则的 理解。 如果不以永恒的真、善、美原则指导科学技术,那么现代社会可能毁于科学技术。 美国:对无导向教育的反思 ? 我怀疑:教育究竟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 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度教育 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价值澄清学派(价值观分离)教育 决定人类行为的绝对的道德真理是不存在的, 无法给儿童一套绝对的价值。 在 20 世纪中 期价值多元, 文化混乱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内心形成的价值观。 不教导判断是非的标 准。 3、永恒原则只有通过自由艺术的教育才能获得 ? 只有受过那种使人的心灵获得自由的自由艺术教育,从而掌握了永恒原则的人,才 能决定科学以及由科学决定的事实的意义。 ? 承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对于理解社会和物质做出了努力, 但是它们有很大局限性。 ? 自由教育注重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旨在帮助人类学会为他自己思考,发展他的最高 级的人的力量 二、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 (一)教育的性质与目的 1、教育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 ? 原因:世界受真、善、美原则控制,这些原则是不变的;人性是不变的。 ? 人性不变,并不排斥儿童的可塑性:儿童的可塑性是有限的;任何时代、任何地方 的儿童都有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本性。 2、教育的目的 ? 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人的理性、道德、精神的能力。 ? 生活(家庭、教堂、政府、社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经验,教育计划应该远离生 活。 ? 生活的目的是幸福,生活是不断变化的,幸福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与社会 ? 1.西方社会面临覆灭的危险 经济的合理性代替了人与社会的基本规律,追求金钱和财富成为人们活动的目的。 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有何用? 社会的文明并不取决于科学、机械、技术。 拯救危机最有效的方法是回归传统――以哲学而不是以科学为定向的社会。 ? 2、社会文明需要自由教育 “持续的交换意见”乃是西方文明的心脏。自由教育可以使学生成为伟大对话的参与者 民主社会需要指导公民理智的利用闲暇时间。 工业社会变化迅速,自由教育以思维为定向,凭借理论的力量,学生可以自己产生适应各种 环境的知识。 ? 3、社会的领导人需要自由教育培养 社会需要由杰出的领导人来领导。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 自由教育承担甄别、选拔、培养社会领导人的责任。自由教育向全民开放,但个人的天赋和 能力决定他在何处终止。 自由教育是一个金字塔,最好的人应居于金字塔的顶端。 ? (社会学: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 (三)课程 自由教育的内容不是现成知识的传递,不是职业训练。从本质上说是智慧的、道德的。 就理智训练内容而言,永恒的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就理智训练的方法而言,永恒的学 科:数学、科学、艺术。 课程与教材是一体的。 教材是传统的、经典的名著。名著中包含关于宇宙的见解和观念、正确的思维方法、永恒的 道德问题。学习名著可以使学生掌握永恒的原则。 学习名著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读名著就是同伟大人物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可 以在训练理智的同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读名著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当前世界的各种病态、混乱的现象。 初等和中等教育重点是语言的学习和阅读能力,科学置于次要地位。 (四)教学方法 教学不是现成知识的灌输过程,也不是学生的心灵吸收知识的过程 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智慧、道德、精神覆灭的训练,使之能够把握永恒原则的过程――使人 的潜在理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教师地位和作用: 教师不处于教育过程的中心; 教育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学生, 而只能引发学生发挥他自身之内 的潜力。 教是一种“合作”的艺术,不是一种“操作”的艺术。 人类的心灵天然的存在着一种学习和获取知识的倾向, 教学就是要使人与这种自然的能力合 作。 具体方法: (1)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 ? 交流、对话、辩论。苏格拉底善于从一个极普通的论题中引出最重要的问题,并展 开批评、讨论、质疑、争辩。激发学习者的思维。 (2)读书 ? 读原著,同杰出的知识分子对话交流。 ? 读书时不仅是接受,还要同作者讨论,通过读书时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推理。 三、永恒主义的思想渊源――唯心主义哲学 1、苏格拉底哲学观:世界由神创造,人不必直接研究客观世界,而要研究自己,从自己的 心里去认识神。 2、柏拉图的哲学 理念论: 世界分为具体事物和事物的形式理念。 理念分等级: 低级的是实物的理念, 如椅子; 高级的是“善、美、本质”等不变的理念。 回忆说: 灵魂同理念一起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求真知的过程不在于探索可见世界的具体事物, 而是一种“回忆”理念的智慧活动。所谓学习就是在回忆。 自由教育 3、神学、 (新)托马斯主义 神学:一般高于个别;一般存在于上帝的心灵中 托马斯主义:形式是独立于存在的;灵魂是肉体的“形式”;离开了理性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新托马斯主义:上帝的存在是全部哲学的基石;人具有精神性的永恒的灵魂;实在乃是潜在 于物质之中的永恒的形式之展现。 四、评论 关注控制宇宙变化的永恒的原则,希望对社会的文化混乱有“根本性”的救治 维护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 对科学主义的泛滥提出了警告,为人文主义正名 将人性抽象化,固定化 对“永恒原则”的思考 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 一是经济资本的再生产 二是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即以教育制度为中介,通过学校进行的特权承继。 ? 学校是现代社会中为社会等级制提供证明的极为重要的制度机制 。 ? 个人在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前,便已经通过早期社会化,凭借家庭内部的代 际传递,获取了各自不同数量与类型的文化资本,学校教育制度所要求和奖 赏的正是这种文化资本 英国社会学家伯恩斯坦的实验 ? 伯恩斯坦发现中产阶级孩子的语言中含有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和文化的 修养性 4 个主要特征,他为之取名为精致的文化编码。劳工阶级孩子的语言 中没有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和文化的修养性,他为之取名为粗制的文化 编码。 意义 ? 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都是精致的文化编码。 ? 每一个国家的课程都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和文化的修养性,都饱含着中产 阶级的语言特点。 ? 这就导致了中产阶级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容易获得成功,而劳工阶级的孩子却很难 获得成功。因为劳工阶级家庭文化背景的粗制编码不能与学校课程中的精致编码沟 通,而中产阶级却刚好暗暗沟通了。 再生产的实现 ? 学校制造了一种假象,即社会的不平等是由各人不同的禀赋、努力和欲求所导致的 不可避免的后果,从而在充盈着民主理念的社会里,使得社会特权和地位的沿袭相 承合法化、永久化。 ?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苏)与欧谛 德谟(欧)有关正义的对话。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购物需求论文百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