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怀李白赏析这首诗末联想了李白在湖南会怎样做,实际上是说

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②。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③。[注]①天末:天尽头。这里指夜郎。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②过:经过。此据说山林鬼怪喜欢有人经过成为它们的食物。③汨罗:汨罗江。屈原投汨罗江而死。(1)唐代是唐诗发展的高峰,其中诗人,有“大李杜”之称的分别是盛唐的李白、杜甫,有“小李杜”之称的分别是晚唐的&&&&&&和&&&&&&&。(2)前四句怎样具体表现怀念李白的殷切情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本诗,可知颈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我们从中可悟出什么普遍性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李商隐、杜牧(2分)2)首句写萧瑟凉风起于远方,以起兴的手法为全诗奠定凄凉、悲苦的感情基调;风自远方而来,自然引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询问、怀念。(2分)虽亟盼音讯,但“江湖秋水多”,说明对收到书信(“鸿雁”)的不抱希望;因为“秋水多”隐喻山高水阔,风波险阻,而且隐喻暗示了李白前途坎坷,引出了以下议论。(2分)这几句话结合眼前事物和李白的处境,具体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3)颈联隐喻道出,李白流放夜郎是遭小人陷害,表现出对其身世的同情。(1分)从中可悟出如下普遍性道理:自古以来才华出众者往往命途多舛。(或:坎坷命运多数有助于成就事业,)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表达了对李白的一片牵挂之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读下边一首唐诗,做后边的题目。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7781133039154669140139129180135355《天末怀李白杜甫》鉴赏及阅读答案_爱师网
《天末怀李白杜甫》鉴赏及阅读答案《天末怀李白杜甫》鉴赏及阅读答案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释】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的诗号称“诗史”。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赏析】这首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诗因秋风感兴,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言浅情深,意象悠远。接着以无边揣想之辞,代人着想,可见“怀”之深远。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end#;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这又足可见出诗人想念之殷切。由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由于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考点捕捉】1.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参考答案: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2.古人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中最发人深思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参考答案: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 天末怀李白
天末怀李白
学习古诗词必备工具,!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解1、天末:犹天边;2、君子:指李白。3、文章句:意谓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4、魑魅句:意谓山精水鬼在等着你经过,以便出而吞食,犹“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一憎一喜,遂令诗人无置身地。5、应共句:因屈原被谗含冤,投江而死,与李白之受枉窜身,有共通处,往夜郎又须经过汨罗,故也应有可以共语处。6、汨罗:汨罗江,屈原自沉处,在今湖南湘阴县。译文凉风习习来自天边的夜郎,老朋友啊你心情可还舒畅。鸿雁何时能捎来你的音信?江湖水深总有不平的风浪!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鬼怪正喜人经过可作食粮。你与屈原有共冤共语之处,请别忘了投诗祭奠汨罗江!赏析??李白于至德二载(757),因永王
之罪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诗,眷怀李白,设想他当路经汨罗,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实,此时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因凉风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怀思。文人相重,末路相亲,跃然纸上。
上一篇: 下一篇:
天末怀李白作者:杜甫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越中秋怀作者: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怀作者:李白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作者:李白
江南春怀作者:李白
江上秋怀作者:李白
览镜书怀作者:李白
天马歌作者:李白
田园言怀作者:李白
效古二首_朝入天苑中作者:李白
庐山东林寺夜怀作者:李白
郢门秋怀作者:李白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作者:
秋夕旅怀作者:李白
秋夕书怀(一作秋日南游书怀)作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作者:李白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作者:李白
天末怀李白作者:
天末怀李白作者:凤凰号出品
诗词日历|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原标题:诗词日历|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本|刊|特|邀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四年级5班“爱米粒儿”同学用萌萌的声音每天清晨为你读诗~~ 天末怀李白唐 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天末:天的尽头。杜甫当时逃难在秦州,那里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当时也是偏远之地。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魑魅(chī mèi):山林中的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李白当时所在的湖南汨罗江而死。汨(mì)罗:汨罗江,在今天湖南境内。【大诗兄说】先交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是公元759年,距离李白、杜甫初次相逢已经过去了十四五年。这些年间,他们再没有碰过头。这些年间,世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安史之乱,杜甫到处逃难,当时是在西北秦州。李白更惨,投奔了一个亲王李璘,没料到被朝廷打成“反贼”,流放夜郎,就是今天的湘西、贵州一带,还好被赦免。一说到湘西,你就想到了凤凰古城,觉得哎呀好美,我也想去。那个时候,此处非常偏远。李白觉得,还不如让我死呢!我们常说古代人音信不发达。但不知怎么回事,李白、杜甫这些人的行踪消息,好像长了脚,全天下都知道。杜甫几乎每天都在关注事态的进展,每天都愁眉不展,比自己被流放了还难受。正是秋天,秋风起,秋水凉。别看杜甫比李白小十几岁,关心起李白来就像一个罗哩叭嗦的大哥哥:你冷不冷呀!要当心山高水长呀!要当心豺狼虎豹呀!当心小人算计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世道艰难、人心险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白被流放的地方,是荆楚湖湘之地。那里古代出了一个大诗人、一个被冤屈的大忠臣屈原。在杜甫的心中,我大哥李白怎么可能是“反贼”呢,他明明就是屈原再世。老李啊老李,你要是憋屈的慌,就写一首诗,烧成灰撒入汨罗江,跟屈原讲一讲。你自己可千万别想不开,学屈原去投江。来源:大诗兄说总监制:金风监制:刘新宇 、顾佳贇编辑:张静、张璐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瞭望东方周刊正在播放:天末怀李白(杜甫)
友情提示:
播放需要浏览器FLASH插件支持 .
大家喜欢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末怀李白 阅读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