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21~25这5三个数相加 先把每行都等于69

小学奥数课本05-01(上)_大学生考试网
当前位置: >>
小学奥数课本05-01(上)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五年级?修订版)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五年级?修订版) 上 册 目 录第一讲 数的整除问题 一、基本概念和知识 二、例题 习题一 习题一解答 质数、 第二讲 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 一、基本概念和知识 二、例题 习题二 习题二解答 第三讲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一、基本概念和知识 二、例题 习题三 习题三解答 第四讲 带余数的除法 习题四 习题四解答 第五讲 奇数与偶数及奇偶性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和知识 二、例题 习题五 习题五解答 能被30 30以下质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六讲 能被30以下质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习题六 习题六解答 第七讲 行程问题 习题七 习题七解答 第八讲 流水行船问题 习题八 习题八解答 牛吃草” 第九讲 “牛吃草”问题1 / 76 习题九 习题九解答 第十讲 列方程解应用题 习题十 习题十解答 第十一讲 简单的抽屉原理 习题十一 习题十一解答 第十二讲 抽屉原理的一般表述 习题十二 习题十二解答 第十三讲 染色中的抽屉原理 习题十三 习题十三解答 第十四讲 面积计算 习题十四 习题十四解答 第十五讲 综合题选讲 习题十五 习题十五解答第一讲 数的整除问题数的整除问题,内容丰富,思维技巧性强。它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 小学数学竞赛命题的内容之一。 一、基本概念和知识 1.整除――约数和倍数 例如:15÷3=5,63÷7=9 一般地,如a、b、c为整数,b≠0,且a÷b=c,即整数a除以整除b(b不等于0), 除得的商c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或者说余数是0),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 能被b整除(者说b能整除a)。记作b|a.,否则,称为a不能被b整除,(或b不能整除a),记 者说b能整除a)。记作b a.,否则,称为a不能被b整除,(或 不能整除a),记 记作 ,( 作b a。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 就叫做b的倍数, 就叫做a的约数。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例如:在上面算式中,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63是7的倍数,7是63的约 数。 2.数的整除性质性质1:如果a、b都能被c整除,那么它们的和与差也能被c整除。 性质1 如果a 都能被c整除,那么它们的和与差也能被c整除。 即:如果c|a,c|b,那么c|(a±b)。 如果c 那么c|(a2 / 76 例如:如果2|10,2|6,那么2|(10+6), 并且2|(10―6)。性质2:如果b与c的积能整除a,那么b与c都能整除a.即:如果bc|a,那么b| a.即 如果bc bc| 那么b 性质2 如果b 的积能整除a 那么b 都能整除a. a,c|a。 性质3:如果b、c都能整除a,且b和c互质,那么b与c的积能整除a。 性质3 如果b 都能整除a 互质,那么b 的积能整除a =1,那么bc bc| 即:如果b|a,c|a,且(b,c)=1,那么bc|a。 如果b例如:如果2|28,7|28,且(2,7)=1, 那么(2×7)|28。性质4:如果c能整除b,b能整除a,那么c能整除a。 性质4 如果c能整除b 能整除a 那么c能整除a 即:如果c|b,b|a,那么c|a。 如果c 那么c例如:如果3|9,9|27,那么3|27。 3.数的整除特征 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整数.“特征”包含两方 能被2 面的意义:一方面,个位数字是偶数(包括0)的整数,必能被2整除;另一方面, 能被2整除的数,其个位数字只能是偶数(包括0).下面“特征”含义相似。 ②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能被5 ③能被3(或9)整除的数的特征:各个数位数字之和能被3(或9)整除。 能被3 25) ④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 能被4 例如:+64,因为100是4与25的倍数,所以的倍数.又 因为4|64,所以1864能被4整除.但因为2564,所以1864不能被25整除. 125) ⑤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的特征: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 能被8 例如:2+375,因为5的倍数,所以25 的倍数.又因为125|375,所以29375能被125整除.但因为8375,所以829375。 11整除的数的特征 这个整数的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与偶数位上的数字 ⑥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征: 能被11 之和的差(大减小)是11的倍数。 例如:判断这九位数能否被11整除? 解: 这个数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9+7+5+3+1=25, 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 8+6+4+2=20.因为25―20=5,又因为115,所以。 再例如:判断13574是否是11的倍数? 解:这个数的奇数位上数字之和与偶数位上数字和的差是:(4+5+1)-(7 +3)=0.因为0是任何整数的倍数,所以11|0.因此13574是11的倍数。 ⑦能被7(11或1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整数的末三位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 能被7 11或13) 字所组成的数之差(以大减小)能被7(11或13)整除。 例如:判断1059282是否是7的倍数? 解: 把1059282分为两个数.因为7, 又7|777, 所以7| 1059282.因此的倍数。3 / 76 再例如:判断3546725能否被13整除? 解:把3546725分为两个数.因为1.再把2821分为2和 821两个数,因为821―2=819,又13|819,所以13|2821,进而13|3546725. 二、例题 解:∵45=5×9, ∴根据整除“性质2”可知 ∴y可取0或5。∴满足条件的六位数是9935。 共付人民币9□.2□元.已知□处 例2 李老师为学校一共买了28支价格相同的钢笔, 数字相同,请问每支钢笔多少元? 解:∵9□.2□元=9□2□分 28=4×7, ∴根据整除“性质2”可知 4和7均能整除9□2□。 4|2□可知□处能填0或4或8。 因为7,所以□处不能填0和4; 因为7|9828,所叫□处应该填8。 又∵9828分=98.28元 98.28÷28=3.51(元) 答:每支钢笔3.51元。 个条件的整数。 ∴根据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征可知: 1+2+3+4+5的和与5a之差应是11的倍数, 即11|(15―5a).或11|(5a―15)。 但是15―5a=5(3―a),5a―15=5(a―3),又(5,11)=1,因此111(3―a) 或11|(a―3)。 又∵a是数位上的数字。 ∴a只能取0~9。 所以只有a=3才能满足11|(3―a)或11|(a―3),4 / 76 即当a=3时,11|15―5a。 符合题意的整数只有。 互不相同),且它能被11整除,你能找到一个符合条件的整数吗?解:∵91=7×13,且(7,13)=1。根据一个数能被7或13整除的特征可知:因为(7,10)=1,(13,10)=1,所以7,13也就是7,13,因此,用一次 性质(特征),就去掉了两组;反复使用性质996次,最后转化成:原数能被7以及 13整除,当且仅当能被7以及13整除 又∵91的倍数中小于1000的只有91×4=364的百位数字是3,∴=364 例5 在865后面补上三个数字,组成一个六位数,使它能分别被3、4、5整除,且使 这个数值尽可能的小。 5整除,所以它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数字和(8+6+5+a+b+c)是3的倍数。 第三,末位数字c是0或5。又∵能被4整除的数的个位数不可能是5。 ∴c只能取O.因而b只能取自O,2,4,6,8中之一。 ∴a+b除以3余2。 为满足题意“数值尽可能小”,只需取a=0,b=2。 ∴要求的六位数是865020。5 / 76 分析 ∵26=2×13,∴y可能取0、2、4、5、6、8。当y=0时,=7×13x+9x+13+6 ∴根据整除“性质1”,有13|9x+6, 经试验可知只有当x=8时,13|9x+6, ∴当y=0时,符合题意的六位数是819910。所以13整除9x+6―2, 即13|9x+4。 经试验可知只有当x=1时,13|9x+4。 ∴当y=2时,符合题意的六位数是119912。 同理,当y=4时,13|9x+6-4, 即13|9x+2, 经试验可知当x=7时,13|9x+2。 ∴当y=4时,符合题意的六位数是719914。 同理,当y=6时,13|9x+6―6。 即13|9x. ∴当y=6时,找不到符合题意的六位数。 同理,当y=8时,13|9x+6-8, 即13|9x-2。 经试验只有当x=6时,13|9x-2。 ∴当y=8时,符合题意的六位数是619918。 答:满足本题条件的六位数共有和619918四个。 习题一6 / 76 样的五位数。 4.将自然数1、2、3、4、5、6、7、8、9依次重复写下去组成一个1993位数, 4. 1 试问: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 72只桶, 共□67.9□元.这里□处字迹已不清.请把□ 5.一本陈年老账上记着: 处数字补上,并求桶的单价。 任意一个三位数连着写两次得到一个六位数, 这个六位数一定能同时 6.证明: 被7、11、13整除. 习题一解答 1.39312。 2.8。 3.3、32850。 4.解:∵1+2+3+…+9=45,3|45, 4. 又∴1993除以9余4, ∴这个1993位数的最末4位数字是1234。 ∵1+2+3+4=10,310, ∴这个1993位数不能被3整除。 5.□为3、2共367.92元,每只桶5.11元。所以,这个六位数一定能同时被7、11、13整除.质数、 第二讲 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一、基本概念和知识1.质数与合数 1.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要特别记住: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 2.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约数,那么就说这个质数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约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做分解质因数。例:把30分解质因数。7 / 76 解:30=2×3×5。 其中2、3、5叫做30的质因数。 2 又如12=2×2×3=2 ×3,2、3都叫做12的质因数。 二、例题 例1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是210,求这三个数. 解:∵210=2×3×5×7 ∴可知这三个数是5、6和7。 例2 两个质数的和是40,求这两个质数的乘积的最大值是多少? 解:把40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和,共有三种形式: 40=17+23=11+29=3+37。 ∵17×23=391>11×29=319>3×37=111。 ∴所求的最大值是391。 答:这两个质数的最大乘积是391。 例3 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解:是合数。 因为它除了有约数1和它本身外,至少还有约数3,所以它是一个合数。 例4 连续九个自然数中至多有几个质数?为什么? 解: 如果这连续的九个自然数在1与20之间, 那么显然其中最多有4个质数 (如: 1~9中有4个质数2、3、5、7)。 如果这连续的九个自然中最小的不小于3,那么其中的偶数显然为合数,而其 中奇数的个数最多有5个.这5个奇数中必只有一个个位数是5,因而5是这个奇数的 一个因数,即这个奇数是合数.这样,至多另4个奇数都是质数。 综上所述,连续九个自然数中至多有4个质数。 例5 把5、6、7、14、15这五个数分成两组,使每组数的乘积相等。 解:∵5=5,7=7,6=2×3,14=2×7,15=3×5, 这些数中质因数2、3、5、7各共有2个,所以如把14 (=2×7)放在第一组,那么7和6(=2×3)只能放在第二组,继而15(=3×5) 只能放在第一组,则5必须放在第二组。 这样14×15=210=5×6×7。 这五个数可以分为14和15,5、6和7两组。 例6 有三个自然数,最大的比最小的大6,另一个是它们的平均数,且三数的乘积 是42560.求这三个自然数。 分析 先大概估计一下,30×30×30=27000,远小于×40=64000,远 大于42560.因此,要求的三个自然数在30~40之间。 6 解:42560=2 ×5×7×19 5 =2 ×(5×7)×(19×2)8 / 76 =32×35×38(合题意) 要求的三个自然数分别是32、35和38。 例7 有3个自然数a、b、c.已知a×b=6,b×c=15, a×c=10.求a×b×c是多少? 解:∵6=2×3,15=3×5,10=2×5。 (a×b)×(b×c)×(a×c) =(2×3)×(3×5)×(2×5) 2 2 2 2 2 2 ∴a ×b ×c =2 ×3 ×5 2 2 ∴(a×b×c) =(2×3×5) a×b×c=2×3×5=30 2 2 2 2 2 2 2 2 2 在例7中有a =2 ,b =3 ,c =5 ,其中2 =4,3 =9,5 =25,像4、9、25这样的 数, 推及一般情况, 我们把一个自然数平方所得到的数叫做完全平方数或叫做平方 数。 2 2 2 2 2 2 如.1 =1,2 =4,3 =9,4 =16,…,11 =121,12 =144,…其中1,4,9,16,…, 121,144,…都叫做完全平方数. 完全平方数. 下面让我们观察一下, 把一个完全平方数分解质因数后, 各质因数的指数有什 么特征。 例如:把下列各完全平方数分解质因数: 9,36,144,。 解:9=32 36=22×32 144=32×24
×54×72可见,一个完全平方数分解质因数后,各质因数的指数均是偶数。 可见,一个完全平方数分解质因数后,各质因数的指数均是偶数。 反之,如果把一个自然数分解质因数之后,各个质因数的指数都是偶数,那 反之,如果把一个自然数分解质因数之后,各个质因数的指数都是偶数, 么这个自然数一定是完全平方数。 么这个自然数一定是完全平方数。如上例中,36=62,144=122,。 例8 一个整数a与1080的乘积是一个完全平方数.求a的最小值与这个平方数。 分析 ∵a与1080的乘积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乘积分解质因数后,各质因数的指数一定全是偶数。 解:∵1080×a=23×33×5×a, 又∵×5的质因数分解中各质因数的指数都是奇数, ∴a必含质因数2、3、5,因此a最小为2×3×5。 ∴1080×a=×5=400。 答:a的最小值为30,这个完全平方数是32400。 例9 问360共有多少个约数? 3 2 分析 360=2 ×3 ×5。 2 为了求360有多少个约数,我们先来看3 ×5有多少个约数,然后再把所有这些9 / 76 约数分别乘以1、2、22、23,即得到23×32×5(=360)的所有约数.为了求32×5有 2 多少个约数,可以先求出5有多少个约数,然后再把这些约数分别乘以1、3、3 , 2 即得到3 ×5的所有约数。 解:记5的约数个数为Y1, 2 3 ×5的约数个数为Y2, 3 2 360(=2 ×3 ×5)的约数个数为Y3.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Y3=4×Y2,Y2=3×Y1, 显然Y1=2(5只有1和5两个约数)。 因此Y3=4×Y2=4×3×Y1=4×3×2=24。 所以360共有24个约数。 2 3 说明:Y3=4×Y2中的“4”即为“1、2、2 、2 ”中数的个数,也就是其中2的最大指 3 2 数加1,也就是360=2 ×3 ×5中质因数2的个数加1;Y2=3×Y1中的“3”即为“1、3、 2 3 2 3 ”中数的个数,也就是2 ×3 ×5中质因数3的个数加1;而Y1=2中的“2”即为“1、5” 3 2 中数的个数,即2 ×3 ×5中质因数5的个数加1.因此 Y3=(3+1)×(2+1)×(1+1)=24。 对于任何一个合数,用类似于对23×32×5(=360)的约数个数的讨论方式,我 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求一个合数的约数个数的重要结论:一个合数的约数个数,等于它的质因数分解式中每个质因数的个数(即指数) 一个合数的约数个数,等于它的质因数分解式中每个质因数的个数(即指数) 加1的连乘的积。 的连乘的积。例10 求240的约数的个数。 解:∵240=24×31×51, ∴240的约数的个数是 (4+1)×(1+1)×(1+1)=20, ∴240有20个约数。 请你列举一下240的所有约数,再数一数,看一看是否是20个? 习题二 1.边长为自然数,面积为105的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共有多少种? 1. 2.个棋子排成一个长方阵.每一横行的棋子数比每一竖列的棋子数多 1个.这个长方阵每一横行有多少个棋子? 3.五个相邻自然数的乘积是55440,求这五个自然数。 4.自然数a乘以338,恰好是自然数b的平方.求a的最小值以及b。 5.求10500的约数共有多少个? 5. 习题二解答 1.∵105=3×5×7, 1. 105=1×105=3×35=5×21=7×15,10 / 76 ∴共有4种。 2.分析 2. 每一横行棋子数比每一竖列棋子数多1个。 横行数与竖列数应是两个相邻的自然数. 解:3×3334 答案为3334。 3.7、8、9、10、11。 3. 4.分析 4. ∵自然数a乘以338,恰好是自然数b的平方, ∴a与338的积分解质因数以后,每个质因数的个数之和都是偶数。 解:∵338=2×13×13, ∴a=2,b=2×13=26。 2 3 5.解:∵10500=2 ×3×5 ×7, 5. 又∵(2+1)×(1+1)×(3+1)×(1+1)=48。 ∴10500的约数共有48个.第三讲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一、基本概念和知识 1.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1.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 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 18的约数有:1,2,3,6,9,18。 12和18的公约数有:1,2,3,6.其中6是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记作(12,18) =6。 2.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 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12的倍数有:12,24,36,48,60,72,84,… 18的倍数有:18,36,54,72,90,… 12和18的公倍数有:36,72,….其中36是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记作[12, [12, 最小公倍数,记作[1218]=36。 18]=36。3.互质数 3. 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那么这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二、例题 例1 用一个数去除30、60、75,都能整除,这个数最大是多少?11 / 76 分析 ∵要求的数去除30、60、75都能整除, ∴要求的数是30、60、75的公约数。 又∵要求符合条件的最大的数, ∴就是求30、60、75的最大公约数。 解:∵(30,60,75)=5×3=15 这个数最大是15。 例2 一个数用3、4、5除都能整除,这个数最小是多少? 分析 由题意可知,要求的数是3、4、5的公倍数,且是最小的公倍数。 解:∵[3,4,5]=3×4×5=60, ∴用3、4、5除都能整除的最小的数是60。 例3 有三根铁丝, 长度分别是120厘米、180厘米和300厘米.现在要把它们截成相等 的小段,每根都不能有剩余,每小段最长多少厘米?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分析 ∵要截成相等的小段,且无剩余, ∴每段长度必是120、180和300的公约数。又∵每段要尽可能长, ∴要求的每段长度就是120、180和300的最大公约数. (120,180,300)=30×2=60 ∴每小段最长60厘米。 120÷60+180÷60+300÷60 =2+3+5=10(段) 答:每段最长60厘米,一共可以截成10段。 要经过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每个工人每小时可完成3个零 例4 加工某种机器零件, 件,第二道工序每个工人每小时可完成10个,第三道工序每个工人每小时可完成5 个,要使加工生产均衡,三道工序至少各分配几个工人? 分析 要使加工生产均衡,各道工序生产的零件总数应是3、 10和5的公倍数.要求三 道工序“至少”要多少工人,要先求3、10和5的最小公倍数。 [3,10,5]=5×3×2=30 ∴各道工序均应加30个零件。12 / 76 30÷3=10(人) 30÷10=3(人) 30÷5=6(人) 答:第一道工序至少要分配10人,第二道工序至少要分配3人,第三道工序至 少要分配6人。 三种饮料共用了65瓶; 平均每2个人饮用一 例5 一次会餐供有三种饮料.餐后统计, 瓶A饮料,每3人饮用一瓶B饮料,每4人饮用一瓶C饮料.问参加会餐的人数是多少 人? 分析 由题意可知,参加会餐人数应是2、3、4的公倍数。 解:∵[2,3,4]=12 ∴参加会餐人数应是12的倍数。 又∵12÷2+12÷3+12÷4 =6+4+3=13(瓶), ∴可见12个人要用6瓶A饮料,4瓶B饮料,3瓶C饮料,共用13瓶饮料。 又∵65÷13=5, ∴参加会餐的总人数应是12的5倍, 12×5=60(人)。 答:参加会餐的总人数是60人。 例6 一张长方形纸,长2703厘米,宽1113厘米.要把它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 形,纸张不能有剩余且正方形的边长要尽可能大.问:这样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厘米? 分析 由题意可知, 正方形的边长即是的最大公约数.在学校,我们已经 学过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但有时会遇到类似此题情况,两个数除了1 以外的公约数一下不好找到.但又不能轻易断定它们是互质数.怎么办?在此, 我们 以例6为例介绍另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对于例6,可做如下图解:从图中可知:在长2703厘米、宽1113厘米的长方形纸的一端,依次裁去以宽 (1113厘米)为边长的正方形2个.在裁后剩下的长1113厘米,宽477厘米的长方形 中,再裁去以宽(477厘米)为边长的正方形2个.然后又在裁剩下的长方形(长477 厘米,宽159厘米)中,以159厘米为边长裁正方形,恰好裁成3个,且无剩余.因此 可知,159厘米是477厘米、1113厘米和2703厘米的约数.所以裁成同样大的,且边13 / 76 长尽可能长的正方形的边长应是159厘米.所以,159厘米是的最大公约 数。 让我们把图解过程转化为计算过程,即: ,商2余477; ,商2余159; 477÷159,商3余0。 或者写为 13+477, 7+159, 477=3×159。当余数为0时,最后一个算式中的除数159就是原来两个数的最大 159就是原来两个数2703 当余数为0 最后一个算式中的除数159就是原来两个数的最大 公约数. 公约数.可见,477=159×3, ×2+159=159×7, ×2+477 =159×7×2+159×3=159×17。 又∵7和17是互质数, ∴159是的最大公约数。我们把这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叫做辗转相除法.辗转相除法的优点在于它 我们把这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叫做辗转相除法.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求出任意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求出任意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例7 用辗转相除法求的最大公约数。 解:∵81+849, 9+283, 849=3×283, ∴()=283。补充说明:如果要求三个或更多的数的最大公约数,可以先求其中任意两个 补充说明:如果要求三个或更多的数的最大公约数, 数的最大公约数,再求这个公约数与另外一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样求下去,直 的最大公约数,再求这个公约数与另外一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样求下去, 至求得最后结果.也可以直接观察,依次试公有的质因数。 至求得最后结果.也可以直接观察,依次试公有的质因数。例8 求、882和1134四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少? 解:∵()=252, (882,1134)=126, 又(252,126)=126, ∴(,882,1134)=126。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了用短除法外,是否也有其他方法呢?请看例9. 例9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252,其中一个数是28,另一个数是多 少?14 / 76 ∴x=4×y28=4×7 ∴28x=4×y×4×7 又∵4是x和28的最大公约数,(y,7)=1, ∴4×y×7是x和28的最小公倍数。 ∴x×28=4×252 ∴x=4×252÷28=36 ∴要求的数是36。 通过例9的解答过程,不难发现: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自然数,那么这两个自 然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关系是: (a,b)×[a,b]=a×b。 这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可转化成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可转化成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再用最大公约数除两个数的积,其结果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再用最大公约数除两个数的积,其结果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个数的积例10 求2的最小公倍数。 解:∵(2)=1032 (1032可以用辗转相除法求得) ∴[2]=2÷。 答:2的最小公倍数是238392. 习题三 1.甲数是乙数的三分之一, 甲数和乙数的最小公倍数是54, 甲数是多少?乙数 1. 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面,长120米,宽60米,要在它的四周和四角种树,每两棵之 2. 间的距离相等,最少要种树苗多少棵?每相邻两棵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3.已知两个自然数的积是5766,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31.求这两个自然数。 3. 4.兄弟三人在外工作,大哥6天回家一次,二哥8天回家一次,小弟12天回家一 4. 次.兄弟三人同时在十月一日回家,下一次三人再见面是哪一天? 5.将长25分米,宽20分米,高15分米的长方体木块锯成完全一样的尽可能大的 5. 立方体,不能有剩余,每个立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一共可锯多少块? 6.一 6.一箱地雷,每个地雷的重量相同,且都是超过1的整千克数,去掉箱子后地 雷净重201千克,拿出若干个地雷后,净重183千克.求一个地雷的重量? 习题三解答 1.甲数是18,乙数是54。 1. 2.每两棵之间的距离是60米,最少要种树苗6棵。 2. 3.解:设这两个自然数为A和B。 [A,B]=。15 / 76 ∵186=2×3×31, ∴这两个自然数为31和186或62和93。 4.10月25日。 4. 5.每个立方体的体积是125立方分米.一共可锯60块。 5. 6.3千克.第四讲 带余数的除法前面我们讲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的整除问题.除此之外, 例如: 16÷3=5…1, 即16=5×3+1.此时,被除数除以除数出现了余数,我们称之为带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以除数出现了余数,我们称之为带余数的除法。 一般地,如果a是整数,b是整数(b≠0),那么一定有另外两个整数q和r,0 ≤r<b,使得a=b×q+r。 当r=0时,我们称a能被b整除。 当r≠0时, 我们称a不能被b整除, r为a除以b的余数, q为a除以b的不完全商 (亦 简称为商).用带余除式又可以表示为a÷b=q…r,0≤r<b。 例1 一个两位数去除251,得到的余数是41.求这个两位数。 分析 这是一道带余除法题, 且要求的数是大于41的两位数.解题可从带余除式入手 分析。 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除数= 即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51=除数×商+41, 251-41=除数×商, ∴210=除数×商。 ∵210=2×3×5×7, ∴210的两位数的约数有10、14、15、21、30、35、42、70,其中42和70大于 余数41.所以除数是42或70.即要求的两位数是42或70。 例2 用一个自然数去除另一个整数,商40,余数是16.被除数、除数、商数与余数 的和是933,求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即被除数=除数×40+16。 由题意可知:被除数+除数=933-40-16=877, ∴(除数×40+16)+除数=877, ∴除数×41=877-16, 除数=861÷41, 除数=21, ∴被除数=21×40+16=856。 答:被除数是856,除数是21。 例3 某年的十月里有5个星期六,4个星期日,问这年的10月1日是星期几?16 / 76 解:十月份共有31天,每周共有7天, ∵31=7×4+3, ∴根据题意可知:有5天的星期数必然是星期四、星期五和星期六。 ∴这年的10月1日是星期四。 例4 3月18日是星期日,从3月17日作为第一天开始往回数(即3月16日(第二天), 15日(第三天),…)的第1993天是星期几? 解:每周有7天,(周)…5(天), 从星期日往回数5天是星期二,所以第1993天必是星期二. 例5 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适合此条件的最小数。 这是一道古算题.它早在《孙子算经》中记有:“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 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关于这道题的解法,在明朝就流传着一首解题之歌:“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 三人同行七十稀, 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意思是,用除以3的余数乘以70, 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用除以5的余数乘以21,用除以7的余数乘以15,再把三个乘积相加.如果这三个数 的和大于105,那么就减去105,直至小于105为止.这样就可以得到满足条件的解. 其解法如下: 方法1:2×70+3×21+2×15=233 233-105×2=23 符合条件的最小自然数是23。 例5 的解答方法不仅就这一种,还可以这样解: 方法2:[3,7]+2=23 23除以5恰好余3。 所以,符合条件的最小自然数是23。 方法2的思路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来看下面两道例题。 例6 一个数除以5余3,除以6余4,除以7余1,求适合条件的最小的自然数。 分析 “除以5余3”即“加2后被5整除”,同样“除以6余4”即“加2后被6整除”。 解:[5,6]-2=28,即28适合前两个条件。 想:28+[5,6]×?之后能满足“7除余1”的条件? 28+[5,6]×4=148,148=21×7+1, 又148<210=[5,6,7] 所以,适合条件的最小的自然数是148。 例7 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4,求符合条件的最小自然数。 解:想:2+3×?之后能满足“5除余3”的条件? 2+3×2=8。 再想:8+[3,5]×?之后能满足“7除余4”的条件? 8+[3,5]×3=53。17 / 76 ∴符合条件的最小的自然数是53。归纳以上两例题的解法为:逐步满足条件法.当找到满足某个条件的数后,为 归纳以上两例题的解法为:逐步满足条件法.当找到满足某个条件的数后, 了再满足另一个条件,需做数的调整,调整时注意要加上已满足条件中除数的倍 了再满足另一个条件,需做数的调整, 数。解这类题目还有其他方法,将会在有关“同余”部分讲到。 例8 一个布袋中装有小球若干个.如果每次取3个,最后剩1个;如果每次取5个或7 个,最后都剩2个.布袋中至少有小球多少个? 解:2+[5,7]×1=37(个) ∵37除以3余1,除以5余2,除以7余2, ∴布袋中至少有小球37个。 例9 69、90和125被某个正整数N除时,余数相同,试求N的最大值。 分析 在解答此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例子: 15除以2余1,19除以2余1, 即15和19被2除余数相同(余数都是1)。 但是19-15能被2整除.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两个整数a和b,均被自然数m除,余数相 如果两个整数a 均被自然数m 如果两个整数 么这两个整数之差( 一定能被m整除。 同,那么这两个整数之差(大-小)一定能被m整除。 反之,如果两个整数之差恰被m整除,那么这两个整数被m除的余数一定相同。 反之,如果两个整数之差恰被m整除,那么这两个整数被m除的余数一定相同。 例9可做如下解答: ∵三个整数被N除余数相同, ∴N|(90-69),即N|21,N|(125-90),即N|35, ∴N是21和35的公约数。 ∵要求N的最大值, ∴N是21和35的最大公约数。 ∵21和35的最大公约数是7, ∴N最大是7。 习题四 1.用一个自然数去除另一个自然数,不完全商是8,余数是16.被除数、除数、 1. 商、余数这四个数的和为463,求除数。 2.某数除以3余1,除以4余2,除以5余3,除以6余4,这个数最小是多少? 2. 3.某数除以8余3,除以9余4,除以12余7,在1000以内这样的数有哪几个? 4.用卡车运货,每次运9袋余1袋,每次运8袋余3袋,每次运7袋余2袋.这批货 4. 至少有多少袋? 5.57、96、148被某自然数除,余数相同,且不为零.求284被这个自然数除的 5. 余数.18 / 76 习题四解答 1.除数为47。 1. 2.58。 2. 3.共13个.有:67,139,211,283,355,427,499,571,643,715,787, 3. 859,931。 4.163。 4. 5.11. 5.第五讲 奇数与偶数及奇偶性的应用一、基本概念和知识 1.奇数和偶数 整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两大类.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 叫做奇数。偶数通常可以用2k(k为整数)表示,奇数则可以用2k+1(k为整数)表示。 2k( 偶数通常可以用2k 为整数)表示,奇数则可以用2k+1( 为整数)表示。 2k+1特别注意,因为0能被2整除,所以0是偶数。 2.奇数与偶数的运算性质性质1:偶数±偶数=偶数, 性质1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性质2:偶数±奇数=奇数。 性质2 偶数±奇数=奇数。 性质3:偶数个奇数相加得偶数。 性质3 偶数个奇数相加得偶数。 加得偶数 性质4:奇数个奇数相加得奇数。 性质4 奇数个奇数相加得奇数。 性质5:偶数×奇数=偶数, 性质5 偶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奇数。二、例题 利用奇数与偶数的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例1 1+2+3+…+1993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分析 此题可以利用高斯求和公式直接求出和,再判别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但是如 果从加数的奇、偶个数考虑,利用奇偶数的性质,同样可以判断和的奇偶性.此题 可以有两种解法。 解法1:∵1+2+3+…+1993又∵997和1993是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原式的和是奇数。 解法2:∵…1,19 / 76 ∴1~1993的自然数中,有996个偶数,有997个奇数。 ∵996个偶数之和一定是偶数, 又∵奇数个奇数之和是奇数, ∴997个奇数之和是奇数。 因为,偶数+奇数=奇数, 所以原式之和一定是奇数。 所得的两个积相差150, 这个数是多少? 例2 一个数分别与另外两个相邻奇数相乘, 解法1:∵相邻两个奇数相差2, ∴150是这个要求数的2倍。 ∴这个数是150÷2=75。 解法2:设这个数为x,设相邻的两个奇数为2a+1,2a-1(a≥1).则有 (2a+1)x-(2a-1)x=150, 2ax+x-2ax+x=150, 2x=150, x=75。 ∴这个要求的数是75。 同学们相互送贺年卡.每人只要接到对方贺年卡就一定回赠贺年卡, 例3 元旦前夕, 那么送了奇数张贺年卡的人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分析 此题初看似乎缺总人数.但解决问题的实质在送贺年卡的张数的奇偶性上, 因 此与总人数无关。 解:由于是两人互送贺年卡,给每人分别标记送出贺年卡一次.那么贺年卡的 总张数应能被2整除,所以贺年卡的总张数应是偶数。 送贺年卡的人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送出了偶数张贺年卡的人:他们送出贺年卡总和为偶数。 另一种是送出了奇数张贺年卡的人:他们送出的贺年卡总数=所有人送出的贺 年卡总数-所有送出了偶数张贺年卡的人送出的贺年卡总数=偶数-偶数=偶数。 他们的总人数必须是偶数,才使他们送出的贺年卡总数为偶数。 所以,送出奇数张贺年卡的人数一定是偶数。 例4 已知a、b、c中有一个是5,一个是6,一个是7.求证a-1,b-2,c-3的乘积一定 是偶数。 证明:∵a、b、c中有两个奇数、一个偶数, ∴a、c中至少有一个是奇数, ∴a-1,c-3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又∵偶数×整数=偶数, ∴(a-1)×(b-2)×(c-3)是偶数。 例5 任意改变某一个三位数的各位数字的顺序得到一个新数.试证新数与原数之和20 / 76 不能等于999。则有a+a′=b+b′=c+c′=9,因为9不会是进位后得到的 又因为a′、b′、c′是a、b、c调换顺序得到的, 所以a+b+c=a′+b′+c′。 因此,又有(a+a′)+(b+b′)+(c+c′)=9+9+9, 即2(a+b+c)=3×9。 可见:等式左边是偶数,等式的右边(3×9=27)是奇数.偶数≠奇数.因此, 等式不成立.所以,此假设“原数与新数之和为999”是错误的,命题得证。这个证明过程教给我们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假设某种说法正 这个证明过程教给我们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确,再利用假设说法和其他性质进行分析推理,最后得到一个不可能成立的结论, 再利用假设说法和其他性质进行分析推理,最后得到一个不可能成立的结论, 从而说明假设的说法不成立.这种思考证明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反证法”。 从而说明假设的说法不成立.例6 用代表整数的字母a、b、c、d写成等式组: a×b×c×d-a=1991 a×b×c×d-b=1993 a×b×c×d-c=1995 a×b×c×d-d=1997 试说明:符合条件的整数a、b、c、d是否存在。 解:由原题等式组可知: a(bcd-1)=1991,b(acd-1)=1993, c(abd-1)=1995,d(abc-1)=1997。 ∵、均为奇数, 且只有奇数×奇数=奇数, ∴a、b、c、d分别为奇数。 ∴a×b×c×d=奇数。 ∴a、b、c、d的乘积分别减去a、b、c、d后,一定为偶数.这与原题等式组矛 盾。 ∴不存在满足题设等式组的整数a、b、c、d。 例7 桌上有9只杯子,全部口朝上,每次将其中6只同时“翻转”.请说明:无论经过 多少次这样的“翻转”,都不能使9只杯子全部口朝下。 解:要使一只杯子口朝下,必须经过奇数次“翻转”.要使9只杯子口全朝下,必 须经过9个奇数之和次“翻转”.即“翻转”的总次数为奇数.但是,按规定每次翻转6只 杯子,无论经过多少次“翻转”,翻转的总次数只能是偶数次.因此无论经过多少次 “翻转”,都不能使9只杯子全部口朝下。 例8 假设n盏有拉线开关的灯亮着,规定每次拉动(n-1)个开关,能否把所有的灯21 / 76 都关上?请证明此结论,或给出一种关灯的办法。 证明:当n为奇数时,不能按规定将所有的灯关上。 因为要关上一盏灯,必须经过奇数次拉动它的开关。 由于n是奇数,所以n个奇数的和=奇数, 因此要把所有的灯(n盏)都关上,拉动拉线开关的总次数一定是奇数。 但因为规定每次拉动n-1个开关,且n-1是偶数, 故按规定拉动开关的总次数一定是偶数。 ∵奇数≠偶数, ∴当n为奇数时,不能按规定将所有灯都关上。 当n为偶数时,能按规定将所有灯关上.关灯的办法如下: 设灯的编号为1,2,3,4,…,n.做如下操作: 第一次,1号灯不动,拉动其余开关; 第二次,2号灯不动,拉动其余开关; 第三次,3号灯不动,拉动其余开关; … 第n次,n号灯不动,拉动其余开关.这时所有的灯都关上了。 例9 在圆周上有1987个珠子,给每一珠子染两次颜色,或两次全红,或两次全蓝, 或一次红、 一次蓝.最后统计有1987次染红,1987次染蓝.求证至少有一珠子被染上 过红、蓝两种颜色。 证明:假设没有一个珠子被染上过红、蓝两种颜色,即所有珠子都是两次染同 色.设第一次染m个珠子为红色, 第二次必然还仅染这m个珠子为红色.则染红色次数 为2m次。 ∵2m≠1987(偶数≠奇数) ∴假设不成立。 ∴至少有一个珠子被染上红、蓝两种颜色。 例10 如下页图,从起点始,隔一米种一棵树,如果把三块“爱护树木”的小牌分别 挂在三棵树上, 那么不管怎样挂, 至少有两棵挂牌的树, 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偶数 (以 米为单位),这是为什么? 解: 任意挑选三棵树挂上小牌, 假设第一棵挂牌的树与第二棵挂牌的树之间相 距a米,第二棵挂牌的树与第三棵挂牌的树之间相距b米, 那么第一棵挂牌的树与第三棵挂牌的树之间的距离c=a+b (米)(如下图),如果a、b中有一个是偶数,题目已得证;如果a、b都是奇数, 因为奇数+奇数=偶数,所以c必为偶数,那么题目也得证。22 / 76 例11 某校六年级学生参加区数学竞赛,试题共40道,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给3 分,答错一题倒扣1分.某题不答给1分,请说明该校六年级参赛学生得分总和一定 是偶数。 解:对每个学生来说,40道题都答对共得120分,是个偶数.如果答错一道,相 当于从120分中扣4分.不论答错多少道,扣分的总数应是4的倍数,即扣偶数分.从 120里减去偶数.差仍是偶数.同样,如果有某题不答,应从120里减去(3-1)分. 不论有多少道题没答,扣分的总数是2的倍数,也是偶数.所以从120里减去偶数, 差仍是偶数.因此,每个学生得分数是偶数,那么全年级参赛学生得分总和也一定 是偶数. 教室座位恰好排成5行, 每行5个座位.把每 例12 某学校一年级一班共有25名同学, 一个座位的前、后、左、右的座位叫做原座位的邻位.问:让这25个学生都离开原 座位坐到原座位的邻位,是否可行? 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可借助于下图,且用黑白染色帮助分析.我们把每一个黑、白格看作是一个座位.从图中可知,已在黑格“座位”上的同 学要换到邻座,必须坐到白格上;已在白格“座位”上的同学要换到邻座,又必须全 坐到黑格“座位”上.因此,要使每人换为邻座位,必须黑、白格数相等。 解:从上图可知:黑色座位有13个,白色座位有12个,13≠12,因此,不可能 使每个座位的人换为邻座位。 例12 的解法,采用了黑白两色间隔染(着)色的办法.因为整数按奇偶分类只有两 类, 所以将这类问题转变为黑白两色间隔着色,可以帮助我们较直观地理解和处理 问题.让我们再看一道例题,再体会一下奇偶性与染色的关系。 例13 在中国象棋盘任意取定的一个位置上放置着一颗棋子“马”,按中国象棋的走 法,当棋盘上没有其他棋子时,这只“马”跳了若干步后回到原处,问:“马”所跳的 步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解:在中国象棋中,“马”走“日”字,如果将棋盘上的各点按黑白二色间隔着色 (如图),可以看出,“马”走任何一步都是从黑色点走到白色点,或从白色点走到 黑色点.因此,“马”从一色点跳到另一同色点,必定要跳偶数步.23 / 76 因此,不论开始时“马”在棋盘的哪个位置上,而且不论“马”跳多少次,要跳回 原处,必定要跳偶数步。 例14 线段AB有两个端点,一个端点染红色,另一个端点染蓝色.在这个AB线段中间 插入n个交点,或染红色,或染蓝色,得到n+1条小线段(不重叠的线段).试证: 两个端点不同色的小线段的条数一定是奇数。 证明:当在AB中插入第一点时,无论红或蓝色,两端色不同的线段仍是一条。 插入第二点时有三种情况: ①插入点在两端不同色的线段中,则两端不同色线段条数不变。 ②插入点在两端同色的线段中, 且插入点颜色与线段端点颜色相同, 则两端不 同色线段条数不变。 ③插入点在两端同色的线段中, 但插入点颜色与线段端点颜色不同, 则两端不 同色线段条数增加两条。 因此插入第二个点时端点不同色的线段数比插入第一个点时端点不同色的线 段数(=1)多0或2,因此是奇数(1或3)。 同样,每增加一个点,端点不同色的线段增加偶数(0或2)条.因此,无论n 是什么数,端点不同色的线段总是奇数条。 习题五 1.有100个自然数,它们的和是偶数.在这100个自然数中,奇数的个数比偶数 1. 的个数多.问:这些数中至多有多少个偶数? 2.有一串数,最前面的四个数依次是1、9、8、7.从第五个数起,每一个数都 2. 是它前面相邻四个数之和的个位数字.问:在这一串数中,会依次出现1、9、8、8 这四个数吗? 3.求证:四个连续奇数的和一定是8的倍数。 3. 4.把任意6个整数分别填入右图中的6个小方格内, 试说明一定有一个矩形, 它 4. 的四个角上四个小方格中的四个数之和为偶数。 5.如果两个人通一次电话,每人都记通话一次,在24小时以内,全世界通话次 5.24 / 76 数是奇数的那些人的总数为____。 (A)必为奇数,(B)必为偶数, (C)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6.一次宴会上,客人们相互握手.问握手次数是奇数的那些人的总人数是奇数 6. 还是偶数。 7.有12张卡片,其中有3张上面写着1,有3张上面写着3,有3张上面写着5,有 7. 3张上面写着7.你能否从中选出五张,使它们上面的数字和为20?为什么? 8.有10只杯子全部口朝下放在盘子里.你能否每次翻动4只杯子, 经过若干次翻 8. 动后将杯子全部翻成口朝上? 9.电影厅每排有19个座位,共23排,要求每一观众都仅和它邻近(即前、后、 9. 左、右)一人交换位置.问:这种交换方法是否可行? 10.由14个大小相同的方格组成下列图形(右图),请证明:不论怎样剪法, 10. 总不能把它剪成7个由两个相邻方格组成的长方形.习题五解答 1.偶数至多有48个。 1. 2.提示: 先按规律写出一些数来, 再找其奇、 偶性的排列规律, 便可得到答案: 2. 不会依次出现1、9、8、8这四个数。 3.设四个连续奇数是2n+1,2n+3,2n+5,2n+7,n为整数,则它们的和是 3. (2n+1)+(2n+3)+(2n+5)+(2n+7) =2n×4+16=8n+16=8(n+2)。 所以,四个连续奇数的和是8的倍数。 4.证明:设填入数分别为a1、a2、a3、a4、a5、a6.有 4.假设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则有: ∵偶数≠奇数,∴假设不成立,命题得证。 5.应选择(B).参考例3。 5. 6.是偶数.参考例3。 6. 7.不能.因为5个奇数的和为奇数,不可能等于20。 7. 8.能.例如 第一次 78910 第二次 3456 第三次 234525 / 76 第四次 13 45 9.这种交换方法是不可行的.参考例12。 9. 10.利用黑白相间染色方法可以证明: 不可能剪成由7个相邻两个方格组成的长 10. 方形,因为图形中一种颜色有8格,另一种颜色有6格,而每个相邻两个方格组成的 长方形是一黑格一白格,7个这样的长方形共7黑格7白格.与图形相矛盾.能被30 30以下质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六讲 能被30以下质数整除的数的特征大家知道,一个整数能被2整除,那么它的个位数能被2整除;反过来也对,也 就是一个数的个位数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本身能被2整除.因此,我们说“一个数 的个位数能被2整除”是“这个数能被2整除”的特征.在这一讲中, 我们通过寻求对于 的个位数能被2 这个数能被2 的特征. 某些质数成立的等式来导出能被这些质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我们把所讨论的数N记为: 有时也表示为 我们已学过同余,用mod2表示除以2取余数.有公式:①N≡a0(mod2) mod2) mod4) ②N≡a1a0(mod4) ③N≡a2a1a0(mod8) mod8) ④N≡a3a2a1a0(mod16) mod16) 这几个公式表明一个数被2(4,8,16)整除的特性,而且表明了不能整除时, 16)整除的特性,而且表明了不能整除时, 这几个公式表明一个数被2 如何求余数。 如何求余数。 此外,被3(9)整除的数的特征为:它的各位数字之和可以被3(9)整除.我 整除的数的特征为:它的各位数字之和可以被3 整除.们借用同余记号及一些运算性质来重新推证一下.如(mod9),如果, N=a3a2a1a0=a3×0+a1×10+a0 =a3×(999+1)+a2×(99+1)+a1×(9+1)+a0 =(a3+a2+a1+a0)+(a3×999+a2×99+a1×9), 那么,等式右边第二个括号中的数是9的倍数,从而有 N≡a3+a2+a1+a0(mod9) 对于mod3,理由相仿,从而有公式: ⑤N≡(…+a3+a2+a1+a0)(mod9), )(mod9), mod9N≡(…+a3+a2+a1+a0)(mod3)。 )(mod3)。 mod3 对于被11整除的数,它的特征为:它的奇位数字之和与偶位数字之和的差(大 11整除的数 对于被11整除的数,它的特征为:它的奇位数字之和与偶位数字之和的差( 字之和的差 减小)能被11整除。 11整除 减小)能被11整除。先看一例.N=,改写N为如下形式: N=6+7(11-1)+5(99+1)+8(1001-1)+2(9999+1)+4()26 / 76 +1()+3() =6-7+5-8+2-4+1-3+7×11+5×99+8×99+4××999999+ 3×。 由于下面这两行里,11、99、、01都是11 的倍数,所以 N=6-7+5-8+2-4+1-3(mod11)。 小学生在运算时,碰上“小减大”无法减时,可以从上面N的表达式最后一行中 “借用”11的适当倍数(这样,最后一行仍都是11的倍数),把它加到“小减大”的算 式中,这样就得到: N≡11+6-7+5-8+2-4+1-3≡3(mod11)。 现在总结成一般性公式(推理理由与例题相仿). 则N≡(a0-a1+a2-a3+a4-a5+a6-a7+…)(mod11) 或者:a5+… ⑥N≡((a0+a2+a4+…)-(a1+a3+a5+…))(mod11) ((a0+a2+a4+… a0+a2+a4+ a1+a3+a5+ ))(mod11) mod11(当不够减时,可添加11的适当倍数)。 因此, 一个自然数能被11整除的特征是: 它的奇位数字之和与偶位数字之和的 差(大减小)能被11整除。 我们这里的公式不仅包含整除情况,还包含有余数的情况。 下面研究被7、11、13整除的数的特征。 11、1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整除的数的特征 有一关键性式子:7×11×13=×13=1001。所以N能被7、11、13整除,相当于能被7、11、13整除.总结为公式: 能被7 11、13整除.总结为公式: 整除(mod11);(mod13) 当倍数)。 表述为: 判定某数能否被7或11或13整除, 判定某数能否被7 11或13整除, 整除 只要把这个数的末三位与前面隔开, 只要把这个数的末三位与前面隔开,分成两个独立的数,取它们的差(大减小),看它是否被7或11或13整除。 分成两个独立的数,取它们的差(大减小),看它是否被7 11或13整除。 ),看它是否被 整除 此法则可以连续使用。 此法则可以连续使用。例:N=.判定N是否被11整除。27 / 76 ――――――852 - 30―――――― 因为822不能被11整除,所以N不能被11整除。 例:N=215332.判定N是否被7、11、13整除。由于117=13×9,所以117能被13整除,但不能被7、11整除,因此N能被13整 除,不能被7、11整除。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当判定一个较大的数能否被7或11或13整除时,可用减法把 这个大数化为一个至多是三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判定。 如N=.判定N能否被13整除?而654=50×13+4,所以原数不能被13整除.如直接计算,很费力: +4。 下面研究可否被17、 19整除的简易判别法.回顾对比前面,由等式 ×13的启发,才有简捷的“隔位相减判整除性”的方法.对于质数17,我们有下面一 些等式: 17×6=102,17×59=8=9996, 17×, 17× 我们不妨从17×59==1003出发。因此,判定一个数可否被17整除,只要将其末三位与前面隔开,看末三位数 17整除 判定一个数可否被17整除,只要将其末三位与前面隔开,与前面隔出数的3倍的差(大减小)是否被17整除。 与前面隔出数的3倍的差(大减小)是否被1 整除。例:N=,判定N能否被17整除。28 / 76 而429=25×17+4,所以N不能被17整除。 例:N=2661027能否被17整除?又935=55×17。 所以N可被17整除。 下面来推导被19整除的简易判别法。 寻找关键性式子:19×52=988,19×53=1007. 19× 19因此,判定一个数可否被19整除,只要将其末三位与前面隔开,看末三位与 判定一个数可否被19整除,只要将其末三位与前面隔开, 19整除前面隔出数的7倍的差(大减小)是否被19整除。 19整除 前面隔出数的7倍的差(大减小)是否被19整除。 数的例:N=可否被19整除?又603=31×19+14,所以N不能被19整除。 例:N=6111426可否被19整除?又57=3×19,所以N可被19整除:=6111426。 下面来推导被23、29整除的简易判别法。 寻找关键性式子,随着质数增大,简易法应该在N的位数多时起主要作用,现 有 23×435=15=5=15=10005, 由此启发得到一个末四位隔开的方法:29 / 76 因此,判定一个数可否被23或29整除,只要将其末四位与前面隔开,看末四 23或 整除 判定一个数可否被23 29整除,只要将其末四位与前面隔开,位与前面隔出数的5倍的差(大减小)是否被23或29整除。 23或 整除 位与前面隔出数的5倍的差(大减小)是否被23 29整除。例:N=6938801能否被23或29整除?又2=23×29×8, 所以很快判出N可被23及29整除。 最后, 如读者还想寻找以上数的更简明判别法, 或被31以上质数整除的判别法, 都是可以去探索的.把这一节得到的公式简列于下:(可在上述这些同余式的右端加上相应质数的适当倍数).后两式没有证明,读者不难从999=37×27,992=31×32启发出“隔位加”的判 后两式没有证明,读者不难从999=37×27,992=31×32启发出 999=37 别法。 别法。习题六 1.公式曾用于推导判定被17整除的公式,请说明公式②也是判定 1. 被59整除的简便公式。 2.说明公式③也是判定被53整除的简便公式。 2. 3.61是质数,并且4,你能利用这一等式导出判定被61整除的简 3. 便公式吗? 4.67是质数,,请证明: 4. (可在右端加上67的适当倍数)。 5.994=71×14,71是质数,请导出判定被71整除的公式。 5. 6.N=可否被37整除?30 / 76 习题六解答(∵)6.N=428+576≡32004 ≡4+32≡36(mod37).所以不可以。 7.x=1。∴9|N.所以,可以整除6,不能整除9。第七讲 行程问题这一讲中,我们将要研究的是行程问题中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为此,我们 需要先回顾一下已学过的基本数量关系: 基本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 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例1 小华在8点到9点之间开始解一道题,当时时针、分针正好成一直线,解完题时 两针正好第一次重合.问:小明解这道题用了多长时间?31 / 76 分析 这道题实际上是一个行程问题.开始时两针成一直线,最后两针第一次重合. 因此,在我们所考察的这段时间内,两针的路程差为30分格,又因 分格/分钟,所以,当它们第一次重合时,一定是分针从后面追上时针.这是一个追 及问题,追及时间就是小明的解题时间。例2 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50米,丙每分钟走40米. 甲从A地, 乙和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和乙相遇后, 过了15分钟又与丙相遇, 求A、B两地间的距离。 画图如下:分析 结合上图,如果我们设甲、乙在点C相遇时,丙在D点,则因为过15分钟后甲、 丙在点E相遇,所以C、D之间的距离就等于(40+60)×15=1500(米)。 又因为乙和丙是同时从点B出发的,在相同的时间内,乙走到C点,丙才走到D 点,即在相同的时间内乙比丙多走了1500米,而乙与丙的速度差为50-40=10(米/ 分),这样就可求出乙从B到C的时间为0(分钟),也就是甲、乙二 人分别从A、B出发到C点相遇的时间是150分钟,因此,可求出A、B的距离。 解:①甲和丙15分钟的相遇路程: (40+60)×15=1500(米)。 ②乙和丙的速度差: 50-40=10(米/分钟)。 ③甲和乙的相遇时间: (分钟)。 ④A、B两地间的距离: (50+60)×150=16500(米)=16.5千米。 答:A、B两地间的距离是16.5千米. 例3 甲、乙、丙是一条路上的三个车站,乙站到甲、丙两站的距离相等,小强和小 明同时分别从甲、丙两站出发相向而行,小强经过乙站100米时与小明相遇,然后 两人又继续前进,小强走到丙站立即返回,经过乙站300米时又追上小明,问:甲、32 / 76 乙两站的距离是多少米? 先画图如下:分析 结合上图,我们可以把上述运动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 ①第一阶段――从出发到二人相遇: 小强走的路程=一个甲、乙距离+100米, 小明走的路程=一个甲、乙距离-100米。 ②第二阶段――从他们相遇到小强追上小明,小强走的路程=2个甲、乙距离 -100米+300米=2个甲、乙距离+200米, 小明走的路程=100+300=400(米)。 从小强在两个阶段所走的路程可以看出: 小强在第二阶段所走的路是第一阶段 的2倍,所以,小明第二阶段所走的路也是第一阶段的2倍,即第一阶段应走400÷2 =200(米),从而可求出甲、乙之间的距离为200+100=300(米)。 解略。 例4 甲、乙、丙三人进行200米赛跑,当甲到终点时,乙离终点还有20米,丙离终 点还有25米,如果甲、乙、丙赛跑的速度都不变,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丙离终点 还有多少米? 分析 在相同的时间内,乙行了(200-20)=180(米),丙行了200-25例5 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如果两人同向而行,甲26分钟赶上乙; 如果两人相向而行,6分钟可相遇,又已知乙每分钟行50米,求A、B两地的距离。 先画图如下:33 / 76 分析 若设甲、乙二人相遇地点为C,甲追及乙的地点为D,则由题意可知甲从A到C 用6分钟.而从A到D则用26分钟,因此,甲走C到D之间的路程时,所用时间应为: (26-6)=20(分)。 同时,由上图可知,C、D间的路程等于BC加BD.即等于乙在6分钟内所走的路程 与在26分钟内所走的路程之和,为50×(26+6)=1600(米).所以,甲的速度为 (米/分),由此可求出A、B间的距离。 解:50×(26+6)÷(26-6)=50×32÷20=80(米/分) (80+50)×6=130×6=780(米) 答:A、B间的距离为780米。 例6 一条公路上,有一个骑车人和一个步行人,骑车人速度是步行人速度的3倍, 每隔6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超过步行人,每隔10分钟有一辆公共汽车超过骑车人, 如果公共汽车始发站发车的时间间隔保持不变, 那么间隔几分钟发一辆公共汽车? 分析 要求汽车的发车时间间隔,只要求出汽车的速度和相邻两汽车之间的距离就 可以了,但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两个条件,如何求出这两个量呢? 由题可知:相邻两汽车之间的距离(以下简称间隔距离)是不变的,当一辆公 共汽车超过步行人时,紧接着下一辆公共汽车与步行人之间的距离就是间隔距离, 每隔6分钟就有一辆汽车超过步行人,这就是说:当一辆汽车超过步行人时,下一 辆汽车要用6分钟才能追上步行人,汽车与行人的路程差就是相邻两汽车的间隔距 离。 对于骑车人可作同样的分析.因此, 如果我们把汽车的速度记作V汽,骑车人的 速度为V自,步行人的速度为V人(单位都是米/分钟),则: 间隔距离=(V汽-V人)×6(米), 间隔距离=(V汽-V自)×10(米), V自=3V人。 综合上面的三个式子,可得:V汽=6V人,即V人=1/6V汽,则: 间隔距离=(V汽-1/6V汽)×6=5V汽(米) 所以,汽车的发车时间间隔就等于: 间隔距离÷V汽=5V汽(米)÷V汽(米/分钟)=5(分钟)。 (解略)。 例7 甲、乙二人沿铁路相向而行,速度相同,一列火车从甲身边开过用了8秒钟, 离甲后5分钟又遇乙,从乙身边开过,只用了7秒钟,问从乙与火车相遇开始再过几 分钟甲乙二人相遇?34 / 76 分析 要求过几分钟甲、乙二人相遇,就必须求出甲、乙二人这时的距离与他们速 度的关系,而与此相关联的是火车的运动,只有通过火车的运动才能求出甲、乙二 人的距离.火车的运行时间是已知的,因此必须求出其速度,至少应求出它和甲、 乙二人的速度的比例关系.由于本问题较难,故分步详解如下: ①求出火车速度V车与甲、乙二人速度V人的关系,设火车车长为l,则: (i)火车开过甲身边用8秒钟,这个过程为追及问题:故l=(V车-V人)×8; (1) (ii)火车开过乙身边用7秒钟,这个过程为相遇问题:故l=(V车+V人)×7.(2) 由(1)、(2)可得:8(V车-V人)=7(V车+V人), 所以,V车=l5V人。 ②火车头遇到甲处与火车头遇到乙处之间的距离是: (8+5×6O)×(V车+V人)=308×16V人=4928V人。 ③求火车头遇到乙时甲、乙二人之间的距离。 火车头遇甲后,又经过(8+5×60)秒后,火车头才遇乙,所以,火车头遇到 乙时,甲、乙二人之间的距离为:4928V人-2(8+5×60)V人=4312V人。 ④求甲、乙二人过几分钟相遇?习题七 1.晶晶每天早上步行上学,如果每分钟走60米,则要迟到5分钟,如果每分钟 1. 走75米,则可提前2分钟到校.求晶晶到校的路程? 2.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7.5米,丙每分钟走75 2. 米,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三人同时出发,丙与乙相遇后,又经过 2分钟与甲相遇,求东西两镇间的路程有多少米? 3.A、B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两车第一次在距甲站32公里处相 3. 遇,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达乙、甲两站后,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 甲站64公里处相遇,甲、乙两站间相距多少公里? 4.周长为400米的圆形跑道上,有相距100米的A、B两点,甲、乙两人分别从A、 4. B两点同时相背而跑,两人相遇后,乙即转身与甲同向而跑,当甲跑到A时,乙恰好 跑到B.如果以后甲、 乙跑的速度和方向都不变, 那么追上乙时, 甲共跑了多少米 (从 出发时算起)? 5.老王从甲城骑自行车到乙城去办事,每小时骑15千米,回来时改骑摩托车, 5. 每小时骑33千米,骑摩托车比骑自行车少用1.8小时,求甲、乙两城间的距离。 6.速度为快、中、慢的三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公路追赶前面一 6. 个骑车人,这三辆车分别用6分钟、10分钟、12分钟追上骑车人,现在知道快车每 小时24公里,中速车每小时20公里,那么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公里?35 / 76 7.在环形跑道上,两人都按顺时针方向跑时,每12分钟相遇一次,如果两人速 7. 度不变, 其中一人改成按逆时针方向跑, 每隔4分钟相遇一次,问两人各跑一圈需要 几分钟? 习题七解答 1.解法1:(60×5+75×2)÷(75―60)=30(分钟),60×(30+5)=2100 1. (米), 或75×(30―2)=2100(米)。 解法2:设路程为x米。 x=2100(米)。 2.解法l:①乙丙相遇时间: 2. (60+75)×2÷(67.5―60)=36(分钟)。 ②东西两镇之间相距多少米? (67.5+75)×36=5130(米) 解法2:设东西两镇之间相距x米, x=5130(米)。 3.A、B共行3个全程,则有: 3. 解法1:设全程为x公里, (x-32+x-64)÷2=32, x=64+32÷2, ∴x=80(公里)。 解法2:设全程为x公里 x-32=(64+32)÷2, x=80(公里). 解法3:64―32=32(公里),32+32+32÷2=32+32+16=80(公里)。 4.乙从相遇点C跑回B点时,甲从C过B到A,他比乙多跑了100米.乙从B到C时, 4. 甲从A到C, 说明A到C比B到C多100米.跑道周长400米, 所以B到C是100米, A到C是200 米。36 / 76 乙每跑100米,甲就多跑100米.要使甲、乙从C点开始,再次相遇,甲要比乙多 跑一圈,也就是说,乙跑400米时,甲跑800米与乙第二次相遇,再加上甲从A到C 的200米,甲共跑了1000米。6.①快车每分钟行多少米:2(米).②中速车每分钟行 6.相差米数: ()÷(10―6)=100(米)。 ⑦三辆汽车与骑车人的路程差:⑨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设用字母a表示甲速,用字母b表示乙速(a>b)。 7. (a+b)×4=(a―b)×12 a∶b=2∶1(甲、乙速度比是2∶1)第八讲 流水行船问题船在江河里航行时,除了本身的前进速度外,还受到流水的推送或顶逆,在这 种情况下计算船只的航行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叫做流水行船问题。 流水行船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因此行程问题中三个量(速度、时间、 路程)的关系在这里将要反复用到.此外,流水行船问题还有以下两个基本公式:顺水速度=船速+水速,(1)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1 ,(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2)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37 / 76 这里,船速是指船本身的速度,也就是在静水中单位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水 速,是指水在单位时间里流过的路程.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分别指顺流航行时和逆 流航行时船在单位时间里所行的路程。 根据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由公式(l)可以得到:水速=顺水速度-船速, 水速=顺水速度-船速, 船速=顺水速度-水速。 船速=顺水速度-水速。由公式(2)可以得到:水速=船速-逆水速度, 水速=船速-逆水速度, 船速=逆水速度+水速。 船速=逆水速度+水速。这就是说,只要知道了船在静水中的速度,船的实际速度和水速这三个量中的 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另外,已知船的逆水速度和顺水速度,根据公式(1)和公式(2),相加和相 减就可以得到: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例1 甲、乙两港间的水路长208千米,一只船从甲港开往乙港,顺水8小时到达,从 乙港返回甲港,逆水13小时到达,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 分析 根据题意,要想求出船速和水速,需要按上面的基本数量关系先求出顺水速 度和逆水速度,而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可按行程问题的一般数量关系,用路程分别 除以顺水、逆水所行时间求出。 解: 顺水速度:208÷8=26(千米/小时) 逆水速度:208÷13=16(千米/小时) 船速:(26+16)÷2=21(千米/小时) 水速:(26―16)÷2=5(千米/小时) 答: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21千米,水流速度每小时5千米。 例2 某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它从上游甲地开往下游乙地共花去了8 小时,水速每小时3千米,问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 要想求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只要分别求出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 和逆水速度。 解: 从甲地到乙地,顺水速度:15+3=18(千米/小时), 甲乙两地路程:18×8=144(千米), 从乙地到甲地的逆水速度:15―3=12(千米/小时), 返回时逆行用的时间:144÷12=12(小时)。 答: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12小时。38 / 76 例3 甲、乙两港相距360千米,一轮船往返两港需35小时,逆流航行比顺流航行多 花了5小时.现在有一机帆船, 静水中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 这机帆船往返两港要多 少小时? 分析 要求帆船往返两港的时间,就要先求出水速.由题意可以知道,轮船逆流航行 与顺流航行的时间和与时间差分别是35小时与5小时,用和差问题解法可以求出逆 流航行和顺流航行的时间.并能进一步求出轮船的逆流速度和顺流速度.在此基础 上再用和差问题解法求出水速。 解: 轮船逆流航行的时间:(35+5)÷2=20(小时), 顺流航行的时间:(35―5)÷2=15(小时), 轮船逆流速度:360÷20=18(千米/小时), 顺流速度:360÷15=24(千米/小时), 水速:(24―18)÷2=3(千米/小时), 帆船的顺流速度:12+3=15(千米/小时), 帆船的逆水速度:12―3=9(千米/小时), 帆船往返两港所用时间: 360÷15+360÷9=24+40=64(小时)。 答:机帆船往返两港要64小时。 下面继续研究两只船在河流中相遇问题.当甲、乙两船(甲在上游、乙在下游) 在江河里相向开出,它们单位时间靠拢的路程等于甲、乙两船速度和.这是因为: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船速+ 乙船船速。 这就是说,两船在水中的相遇问题与静水中的及两车在陆地上的相遇问题一 样,与水速没有关系。 同样道理,如果两只船,同向运动,一只船追上另一只船所用的时间,也只与 路程差和船速有关,与水速无关.这是因为: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顺水速度 =(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 =甲船速-乙船速。 如果两船逆向追赶时,也有 甲船逆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 =(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 =甲船速-乙船速。 这说明水中追及问题与在静水中追及问题及两车在陆地上追及问题一样。 由上述讨论可知,解流水行船问题, 更多地是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相遇和追及 问题来解答。39 / 76 例4 小刚和小强租一条小船,向上游划去,不慎把水壶掉进江中,当他们发现并调 过船头时,水壶与船已经相距2千米,假定小船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水流速度是 每小时2千米,那么他们追上水壶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 此题是水中追及问题,已知路程差是2千米,船在顺水中的速度是船速+水速. 水壶飘流的速度只等于水速,所以速度差=船顺水速度-水壶飘流的速度=(船速+ 水速)-水速=船速. 解:路程差÷船速=追及时间 2÷4=0.5(小时)。 答:他们二人追回水壶需用0.5小时。 例5 甲、 乙两船在静水中速度分别为每小时24千米和每小时32千米,两船从某河相 距336千米的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如果同向而行,甲船在前,乙 船在后,几小时后乙船追上甲船? 解:①相遇时用的时间 336÷(24+32) =336÷56 =6(小时)。 ②追及用的时间(不论两船同向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 336÷(32―24)=42(小时)。 答:两船6小时相遇;乙船追上甲船需要42小时。 习题八 1.甲、乙之间的水路是234千米,一只船从甲港到乙港需9小时,从乙港返回甲 1. 港需13小时,问船速和水速各为每小时多少千米? 2.一艘每小时行25千米的客轮, 在大运河中顺水航行140千米, 水速是每小时3 2. 千米,需要行几个小时? 3.一只小船静水中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在176千米长河中逆水而行用了11个 3. 小时.求返回原处需用几个小时。 4.一只船在河里航行, 顺流而下每小时行18千米.已知这只船下行2小时恰好与 4. 上行3小时所行的路程相等.求船速和水速。 5.两个码头相距352千米,一船顺流而下,行完全程需要11小时.逆流而上,行 5. 完全程需要16小时,求这条河水流速度。 6.A、B两码头间河流长为90千米,甲、乙两船分别从A、B码头同时启航.如果 6. 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 如果同向而行15小时甲船追上乙船,求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7.乙船顺水航行2小时,行了120千米, 返回原地用了4小时.甲船顺水航行同一 7. 段水路,用了3小时.甲船返回原地比去时多用了几小时? 8.某河有相距45千米的上、下两码头,每天定时有甲、乙两艘船速相同的客轮 8.40 / 76 分别从两码头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一天甲船从上游码头出发时掉下一物,此物浮于 水面顺水飘下,4分钟后,与甲船相距1千米.预计乙船出发后几小时可以与此物相 遇? 习题八解答 1.从甲到乙顺水速度:234÷9=26(千米/小时)。 1. 从乙到甲逆水速度:234÷13=18(千米/小时)。 船速是:(26+18)÷2=22(千米/小时)。 水速是:(26-18)÷2=4(千米/小时)。 2.顺水速度:25+3=28(千米/小时)。 顺水行140千米所需时间:140÷28=5(小时)。 3.水速:30-(176÷ll)=14(千米/小时). 3. 返回原处所需时间:176÷(14+30)=4(小时)。 4.逆水速度:18×2÷3=12(千米/小时)。 4. 船速:(18+12)÷2=15(千米/小时)。 水流速度:(18-12)÷2=3(千米/小时)。 5.(352÷11-352÷16)÷2=5(千米/小时)。 5. 6.90÷3=30(千米/小时)。 90÷15=6(千米/小时).甲船速度:(30+6)÷2=18(千米/小时).乙船速 度:(30-6)÷2=12(千米/小时)。 7.乙船顺水速度:120÷2=60(千米/小时).乙船逆水速度:120÷4=30(千米 7. /小时)。 水流速度:(60-30)÷2=15(千米/小时).甲船顺水速度:12O÷3=4O(千 米/小时)。 甲船逆水速度:40-2×15=10(千米/小时).甲船逆水航行时间:120÷10=12 (小时)。 甲船返回原地比去时多用时间:12-3=9(小时)。 8.船速:(米/分)。 相遇时间:40(分)=3(小时).牛吃草”问题 第九讲 “牛吃草 问题 牛吃草有这样的问题.如:牧场上有一片匀速生长的草地,可供27头牛吃6周,或供23 头牛吃9周.那么它可供21头牛吃几周?这类问题称为“牛吃草”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困难在于草的总量在变,它每天,每周都在均匀地生长,时间 困难在于草的总量在变,它每天,每周都在均匀地生长, 愈长,草的总量越多.草的总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①某个时间期限前草场上原有 草的总量越多. 的草量;②这个时间期限后草场每天(周)生长而新增的草量.因此,必须设法找 出这两个量来。 下面就用开头的题目为例进行分析.(见下图)41 / 76 从上面的线段图可以看出23头牛9周的总草量比27头牛6周的总草量多, 多出部 分相当于3周新生长的草量.为了求出一周新生长的草量,就要进行转化.27头牛6 周吃草量相当于27×6=162头牛一周吃草量(或一头牛吃162周).23头牛9周吃草 量相当于23×9=207头牛一周吃草量(或一头牛吃207周).这样一来可以认为每周 新生长的草量相当于(207-162)÷(9-6)=15头牛一周的吃草量。 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牧场上原有草量是多少?用27头牛6周的总吃草量减 去6周新生长的草量(即15×6=90头牛吃一周的草量)即为牧场原有草量。 所以牧场上原有草量为27×6-15×6=72头牛一周的吃草量(或者为23×9-15 ×9=72)。 牧场上的草21头牛几周才能吃完呢?解决这个问题相当于把21头牛分成两部 分.一部分看成专吃牧场上原有的草.另一部分看成专吃新生长的草.但是新生的草 只能维持15头牛的吃草量, 且始终可保持平衡 (前面已分析过每周新生的草恰够15 头牛吃一周).故分出15头牛吃新生长的草,另一部分21-15=6(头)牛去吃原有的 草.所以牧场上的草够吃72÷6=12(周),也就是这个牧场上的草够21头牛吃12周. 问题得解。 例2 一只船发现漏水时,已经进了一些水,水匀速进入船内.如果10人淘水,3小时 淘完;如5人淘水8小时淘完.如果要求2小时淘完,要安排多少人淘水? 分析 与解答这类问题, 都有它共同的特点,即总水量随漏水的延长而增加.所以总 水量是个变量.而单位时间内漏进船的水的增长量是不变的.船内原有的水量 (即发 现船漏水时船内已有的水量)也是不变的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换一个角度进行分 析。 如果设每个人每小时的淘水量为“1个单位”.则船内原有水量与3小时内漏水总 量之和等于每人每小时淘水量×时间×人数,即1×3×10=30. 船内原有水量与8小时漏水量之和为1×5×8=40。 每小时的漏水量等于8小时与3小时总水量之差÷时间差, (40-30) (8-3) 即 ÷ =2(即每小时漏进水量为2个单位,相当于每小时2人的淘水量)。 船内原有的水量等于10人3小时淘出的总水量-3小时漏进水量.3小时漏进水量 相当于3×2=6人1小时淘水量.所以船内原有水量为30-(2×3)=24。 如果这些水(24个单位)要2小时淘完,则需24÷2=12(人),但与此同时, 每小时的漏进水量又要安排2人淘出,因此共需12+2=14(人)。42 / 76 从以上这两个例题看出,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分析问题, 都必须求出原有的量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分析问题, 及单位时间内增加的量, 这两个量是不变的量.有了这两个量, 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及单位时间内增加的量, 这两个量是不变的量.有了这两个量, 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例3 12头牛28天可以吃完10公亩牧场上全部牧草,21头牛63天可以吃完30公亩牧场 上全部牧草.多少头牛126天可以吃完72公亩牧场上全部牧草 (每公亩牧场上原有草 量相等,且每公亩牧场上每天生长草量相等)? 分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求出一公亩一天新生长的草量可供几头牛吃一天,一公亩原 有的草量可供几头牛吃一天。 12头牛28天吃完10公亩牧场上的牧草.相当于一公亩原来的牧草加上28天新生 长的草可供33.6头牛吃一天(12×28÷10=33.6)。 21头牛63天吃完30公亩牧场上的牧草, 相当于一公亩原有的草加上63天新生长 的草可供44.1头牛吃一天(63×21÷30=44.l)。 一公亩一天新生长的牧草可供0.3头牛吃一天,即 (44.l-33.6)÷(63-28)=0.3(头)。 一公亩原有的牧草可供25.2头牛吃一天,即 33.6-0.3×28=25.2(头)。 72公亩原有牧草可供14.4头牛吃126天.即 72×25.2÷126=14.4(头)。 72公亩每天新生长的草量可供21.6头牛吃一天.即 72×0.3=21.6(头)。 所以72公亩牧场上的牧草共可以供36(=14.4+21.6) 头牛吃126天.问题得解。 解:一公亩一天新生长草量可供多少头牛吃一天? (63×2i÷30-12×28÷10)÷(63-28)=0.3(头)。 一公亩原有牧草可供多少头牛吃一天? 12×28÷10-0.3×28=25.2(头)。 72公亩的牧草可供多少头牛吃126天? 72×25.2÷126+72×0.3=36(头)。 答:72公亩的牧草可供36头牛吃126天。 例4 一块草地,每天生长的速度相同.现在这片牧草可供16头牛吃20天,或者供80 只羊吃12天.如果一头牛一天的吃草量等于4只羊一天的吃草量,那么10头牛与60 只羊一起吃可以吃多少天? 分析 由于1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等于4只羊每天的吃草量,故60只羊每天的吃草量和 15头牛每天吃草量相等,80只羊每天吃草量与20头牛每天吃草量相等。 解:60只羊每天吃草量相当多少头牛每天的吃草量? 60÷4=15(头)。 草地原有草量与20天新生长草量可供多少头牛吃一天? 16×20=320(头)。43 / 76 80只羊12天的吃草量供多少头牛吃一天? (80÷4)×12=240(头)。 每天新生长的草够多少头牛吃一天? (320-240)÷(20-12)=10(头)。 原有草量够多少头牛吃一天? 320-(20×10)=120(头)。 原有草量可供10头牛与60只羊吃几天? 120÷(60÷4+10-10)=8(天)。 答:这块草场可供10头牛和60只羊吃8天。 例5 一水库原有存水量一定,河水每天均匀入库.5台抽水机连续20天可抽干;6台 同样的抽水机连续15天可抽干.若要求6天抽干,需要多少台同样的抽水机? 解:水库原有的水与20天流入水可供多少台抽水机抽1天?20×5=100(台)。 水库原有的水与15天流入的水可供多少台抽水机抽1天?6×15=90(台)。 每天流入的水可供多少台抽水机抽1天? (100-90)÷(20-15)=2(台)。 原有的水可供多少台抽水机抽1天? 100-20×2=60(台)。 若6天抽完,共需抽水机多少台? 60÷6+2=12(台)。 答:若6天抽完,共需12台抽水机。 例6 有三片草场,每亩原有草量相同,草的生长速度也 设第三片草场(24亩)可供x头牛18周吃完,则由每头牛每周吃草量可列出方 程为:x=36 答:第三片草场可供36头牛18周食用。 这道题列方程时引入a、b两个辅助未知数.在解方程时不一定要求出其数值, 在本题中只需求出它们的比例关系即可。 习题九 1.一块牧场长满草,每天牧草都均匀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 1. 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 2.22头牛吃33亩草地上的草, 54天可以吃完.17头牛吃28亩同样的草地上的草, 2. 84天可以吃完.问:同样的牧草40亩可供多少头牛食用24天(每亩草地原有草量相 等,草生长速度相等)? 3.有一牧场, 17头牛30天可将草吃完.19头牛则24天可以吃完.现有若干头牛吃 3.44 / 76 了6天后,卖掉了4头牛,余下的牛再吃两天便将草吃完.问:原来有多少头牛吃草 (草均匀生长)? 4.现欲将一池塘水全部抽干, 但同时有水匀速流入池塘.若用8台抽水机10天可 4. 以抽干;用6台抽水机20天能抽干.问:若要5天抽干水,需多少台同样的抽水机来 抽水? 习题九解答 1.列综合算式: 1. [10×20-(10×20-15×10)÷(20-10)×20]÷(25-5)=5(天).(算式等 号左边(25-5)中的“5”即为(10×20-15×10)÷(20-10) 答:可供25头牛吃5天。 2.一亩一天新生长草量可供多少头牛吃一天?(17×84÷28-22×54÷33)÷ 2. (84-54)=0.5(头).40亩草地原有草量可供多少头牛吃一天? 40× (17×84-84×0.5×28) ÷28=360 (头) .40亩牧草需多少头牛24天吃完? 0.5×40+360÷24=35(头)。 答:40亩草地需35头牛24天吃完。 3.牧场新生长草量为: 3. (17×30-19×24) (30-24) (头牛一天吃草量) ÷ =9 .牧场原有草量为: (17-9) ×30=240(头牛一天吃草量).牛的头数:(240+8×9+1×2×4)÷8=40(头)。 答:原有40头牛吃草。 4.(6×20-8×10)÷(20-10)+(6×20-4×20)÷5=12(台)。 4. (算式左边4×20中的“4”即为(6×20-8×10)÷(20-10)) 答:要5天抽完需12台抽水机同时工作.第十讲 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 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在于可以使未 知数直接参加运算.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设立未知数,找出等量关 系从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关系又在于熟练运用数量之间的各种已知条件.掌握 了这两点就能正确地列出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①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依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依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解方程; 解方程; ⑤检验,写出答案。 检验,写出答案。例1 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45 / 76 解:设这个数为x.则依题意有是原方程的解。 解:设某数为x.依题意,有:例2 已知篮球、足球、排球平均每个36元.篮球比排球每个多10元,足球比排球每 个多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分析 ①篮球、足球、排球平均每个36元,购买三种球的总价是:36×3=108(元)。 ②篮球和足球都与排球比,所以把排球的单价作为标准量,设为x。 ③列方程时,等量关系可以确定为分类购球的总价=平均值导出的总价。 解:设每个排球x元,则每个篮球(x+10)元,每个足球(x+8)元.依题意, 有:答:每个足球38元。 例3 妈妈买回一筐苹果,按计划天数,如果每天吃4个,则多出48个苹果,如果每 天吃6个,则又少8个苹果.问:妈妈买回苹果多少个?计划吃多少天? 分析1 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出, 每天吃苹果的个数及吃若干天后剩下苹果的个数是变46 / 76 量, 而苹果的总个数是不变量.因此列出方程的等量关系是苹果总个数=苹果总个数. 方程左边,第一种方案下每天吃的个数×天数+剩下的个数,等于右边,第二种方 案下每天吃的个数×天数-所差的个数。 解:设原计划吃x天。 4x+48=6x-8 2x=56 x=28。 苹果个数:4×28+48=160(个), 或:6×28-8=160(个)。 答:妈妈买回苹果160个,原计划吃28天。 分析2 列方程解等量关系确定为计划吃的天数=计划吃的天数。 解:设妈妈共买回苹果x个。 4x+32=6x-288 2x=320 x=160。 (160-48)÷4=28(天).或 (160+8)÷6=28(天)。 答:妈妈买回160个苹果,原计划吃28天。 例4 甲、乙、丙、丁四人共做零件270个.如果甲多做10个,乙少做10个,丙做的个 数乘以2,丁做的个数除以2,那么四人做的零件数恰好相等.问:丙实际做了多少 个?(这是设间接未知数的例题) 分析 根据“那么四个人做的零件数恰好相等”,把这个零件相等的数设为x,从而得 出: 甲+10=乙-10=丙×2=丁÷2=x。 根据这个等式又可以推出:甲+10=x,(甲=x-10); 乙-10=x,(乙=x+10); 丁÷2=x,(丁=2x)。 又根据甲、乙、丙、丁四人共做零件270个,可以得到一个方程,它的左边表 示零件的总个数,右边也表示零件的总个数。 解:设变换后每人做的零件数为x个。 2x+2x+x+4x=54047 / 76 9x=540 x=60。 ∵丙×2=60,∴丙=30。 答:丙实际做零件30个。 文艺书共630本,其中科技书占20%.后来又买进一些科 例5 某图书馆原有科技书, 技书,这时科技书占总书数的30%.买进科技书多少本? 分析 依题意,文艺书的本数没有变.如果设买进科技书x本,那么,原来的本数+x 本=增加后的总本数.文艺书占增加后总本数的70%, 相当于原有书总数的80%, 所 以, 增加后总本数×70%=原来总本数×80%, 即原先的文艺书本数=后来的文艺书 本数。 解:设买进科技书x本。 (630+x)×(1-30%)=630×(1-20%) 441+70%x=504 70%x=63 x=90。 答:买进科技书90本。 例6 一块长方形的地,长和宽的比是5∶3,长比宽多24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 方米? 分析 要想求这块地的面积, 必须先求出长和宽各是多少米.已知条件中给出长和宽 的比是5∶3,又知道长比宽多24米.如果把宽设为x米,则长为(x+24)米,这样确 定方程左边表示长与宽的比等于右边长与宽的比,再列出方程。 解:设长方形的宽是x米,长是(x+24)米。 5x=3x+72 2x=72 x=36。 x+24=36+24=60,60×36=2160(平方米)。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2160平方米. 例7 某县农机厂金工车间有77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可以加工甲种零件5 个或乙种零件4个,或丙种零件3个。但加工3个甲种零件,1个乙种零件和9个丙种 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问:应安排生产甲、乙、丙种零件各多少人时,才能使生产 的三种零件恰好配套? 分析 如果直接设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分别为x人、y人、z人,根据共有 77人的条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仔细分析题意,会发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这48 / 76 三个未知数外,还有甲、乙、丙三种零件的各自的总件数.而题目中又有关于甲、 乙、丙三种零件之间装配时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用比例关系表示,而乙 种零件件数又在中间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间接未知数, 设乙种零件总数为x个, 为 了配套,甲种、丙种零件件数总数分别为3x个和9x个,再根据生产某种零件人数= 生产这种零件的个数÷工人劳动效率,可以分别求出生产甲、乙、丙种零件需安排 的人数,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即按均衡生产推算的总人数=总人数,列出方程。 解:设加工乙种零件x个,则加工甲种零件3x个,加工丙种零件9x个。12x+5x+60x=1540 77x=1540, x=20。答:应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工人人数分别为12人、5人和60人. 习题十 1.妈妈带一些钱去买布.买2米布后还剩下1.80元;如果买同样的布4米则差 1. 2.40元.问:妈妈带了多少钱? 2.第一车间工人人数是第二车间工人人数的3倍.如果从第一车间调20名工人 2. 去第二车间,则两个车间人数相等.求原来两个车间各有工人多少名? 3.两个水池共贮水40吨,甲池注进4吨,乙池放出8吨,甲池水的吨数与乙池水 的吨数相等,两个水池原来各贮水多少吨? 4.两堆煤,甲堆煤有4.5吨,乙堆煤有6吨,甲堆煤每天用去0.36吨,乙堆煤每 4. 天用去0.51吨.几天后两堆煤剩下吨数相等? 5.小龙、 小虎、 小方和小圆四个孩子共有45个球, 但不知道每个人各有几个球, 5. 如果变动一下,小龙的球减少2个,小虎的球增加2个,小方的球增加一倍,小圆的 球减少一半,那么四个人球的个数就一样多了.求原来每个人各有几个球? 6.有一批旅游者需用轿车接送.轿车有甲、乙两种,用3辆甲种轿车,4辆乙种 6. 轿车(恰满载)需跑5趟;如果用5辆甲种轿车和3辆乙种轿车(恰满载)只需跑4 趟.请问哪种轿车坐的乘客多?49 / 76 习题十解答 1.思路1: 1. 解:设每米布x元.则2x+1.80=4x-2.40, 解出x=2.10。 2.10×2+1.80=6(元) 2. 答:妈妈带了6元钱。 思路2: 解出y=6 答:妈妈带了6元钱。 2.解:设第二车间原有x人,则第一车间原有3x人。 3x-20=x+20, x=20。 3x=20×3=60, 答:第一车间原有60人,第二车间原有20人。 3.提示: 根据甲池注进4吨, 乙池放出8吨, 甲池水的吨数与乙池水的吨数相等, 3. 得出甲+4=乙-8,所以甲池水=乙池水-12。 解:设乙池水原有x吨,则甲池水原有(x-12)吨。 x+x-12=40, x=26, x-12=26-12=14。 答:甲池水原有14吨,乙池水原有26吨. 4.解:设x天后两堆煤剩下的相等。 4. 4.5-0.36x=6-0.51x, x=10。 答:10天后两堆煤剩下吨数相等。 5.提示: 依题意得出小龙的球的个数-2=小虎的球的个数+2=小方的球的个数× 5. 2=小圆的球的个数÷2=x 解:设四个人的球数在变动后的个数为x。 x=10。 小龙:x+2=10+2=12, 小虎:x-2=10-2=8, 小方:x÷2=10÷2=5, 小圆:2x=10×2=20。50 / 76 答:小龙、小虎、小方、小圆原有球的个数依次为12个、8个、5个和20个。 6.解:设甲种轿车每辆乘坐x人,乙种轿车每辆乘坐y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数相加 先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