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人与技术之间复句到底是什么关系系

当前位置: >>
技术现象学、经验转向与技术文化――伊德的技术哲学评析
第 15 卷第6 期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Vol. 15 No. 6 Dec. 20102010 年 12 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技术现象学
、 经验转向与技术文化――伊德的技术哲学评析 ―易显飞( 长沙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 伊德的技术哲学主要包括技术现象学、 技术文化观等方面。伊德的技术现象学探究了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基本关“技术实 系。伊德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把技术哲学从形而上的思辨转向了对日常生活中技术问题的研究, 这与国内重视 践论” 研究存在着相似性。伊德技术哲学的主要缺陷包括: 对人与技术的关系只进行了单向度的研究; 过份聚焦于技术的本 而对作为技术哲学核心的技术价值论研究明显欠缺; 研究对象主要面向的是技术而不是技术创新等。 体论与认识论研究, 关键词: 唐?伊德; 技术哲学; 技术现象学; 经验转向 中图分类号: B0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117X( 2010) 06 - 0082 - 04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 Empirical Turn and Culture of Technology ――Review on Don Ihde'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YI Xianfei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Don Ihd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including 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 s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and so on,focuses on the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echnology. His main contribution to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lies in the turn from metaphysical study on technology to study on problems of life - world technology,which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so - called “study on practice of technology”in our nation. However,the s limitations of Don Ihde’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echnology is one - dimensional; his study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level of technology rather than the essential part known as value of technology; and the object of his study is“technology”instead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so on. Key words: Don Ihd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 empirical turn 1934 年生, 唐?伊德, 现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 当代美国著名现象学家和技术哲学家 。 石溪分校, 《 他的主要代表作有 技术与实践: 一种技术的哲学 》 》 《生存的技术 《技术与生活世界: 从伊甸园到尘世 》 《工具实在论: 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界面》 技术 《 等 中的身体》 。伊德的技术哲学主要包括技术现象 学、 技术文化观等。 本文拟就伊德的主要技术哲学 思想进行概括性介绍及评价。* 收稿日期:2010 - 07 - 18“技术创新价值观的历史审视” 09YBB020) (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易显飞( 1974 - ) 男, 湖南醴陵人, 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士, 主要从事技术哲学、 科技与公共政 策研究。 82 ― 易显飞 : 技术现象学、 经验转向与技术文化――伊德的技术哲学评析一技术现象学: 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中 技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已经不处在主 关系” , 要的位置, 而是退到了幕后, 作为一种背景在起作 “ 。 用。这种关系的结构是 人( - 技术 / 世界 ) ” 这种 关系还可以理解为人类处处被技术人造物包围着 , “ 好像生活在一个 技术茧 ” 之中。 可以说, 伊德的技 着眼 术现象学探究了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基本关系 , 于人类经验和知觉的变化过程, 确立了技术人造物 在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中所发挥的居间调节功能 。 二 伊德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技术现象学, 通常也被称作人―机关系现象学 或工具现象学, 是伊德技术哲学理论的基石, 为其 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开创了基本路线和发展思路 。 韩连庆博士认为,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谈论技术问题 显然肇始于海德格尔, 他在 1927 年出版的《存在与 中对工具的现象学分析, 为后来现象学技术 时间》 哲学的发展开启了思路。 伊德从海德格尔对技术 将现象学中的意向性、 意向活动 - 意 的分析出发, 向相关项、 变更、 知觉等现象学的概念和方法用来 分析人与技术的关系等问题。 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与世界, 以及技术与其使 用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和多样。 现象学的分 析试图揭示不同技术在人与世界关系中呈现出的 这既有助于避免技术工具论和本质主义 不同面貌, 也有助于发现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问题。 伊 的错误, : 德将人与具体的技术产品的关系分为四种 “具身 “ 关系 ”( embodiment relation) 、 解释关系 ”( herme “ ( - neutic relation) 、 他者关系 ” alterity relation) 和 “背景关系 ” background relation) 。 伊德把他的技 ( 术观归结为相互关系本体论 ( inter - relational ontology) , 认为自己的现象学是一种“关系 ” 的现象学, 这有些类似于拉图尔 ( Latour) 对技术的理解 ( 即把 或者如 技术定位于人和非人的东西之间的关系 ) , 他自己所表达的人与运行着的技术之间的关系 。 伊德认为, 人是通过技术这一中介来感知世界 的, 这样, 人与技术就体现为 “具身关系 ” “解释 与 。 ( 关系” 具身关系的知觉结构是 “ 人 - 技术 ) → 世 。 。“具身 界” 人所获得的知觉是通过技术实现的 关系克服了人类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机械主义和主 观主义倾向, 打破了主体与客体的清晰界限, 技术 而是人造物与使用者的一个共 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 生体。 解释关系的知觉结构是“人 → ( 技术 - 世 。 人们对世界的知觉需要对技术显示出 界) ” 这时, 。“它是一种告诉我们关于某物 来的数据进行解释 ‘ , 某些东西的 文本’ 而它所讲述的现在必须由使用 ” 其自己语言的有常识的人 来 阅 读。 在“他 者 关 系” , 中 人不是通过技术来知觉世界, 而是单纯与技 这种关系的结构是“人 → 技术 ( - 世 术发生关系, 。 界) ” 这种关系体现了技术的自主性, 这使人类开 始反思是否有一天技术会完全取代人类。 在“背景[2 ] [1 ]伊德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把技术哲学从 形而上的思辨转向了对日常生活中技术问题的研 “ 他是当代技术哲学 经验转向 ” 的代表性人物之 究, “ , 一。所谓 经验转向” 是指技术哲学家们由研究抽 整体的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开始转向研究具 象的、 体的技术是如何从物质和观念上来影响人们的生 活的。[3 ]51汉斯 ? 阿赫特胡斯在 1999 年出版了《美国技术哲学中的经验转向》 一书, 书中汇集了美国 6 ”“ 位著名哲学家的人物概述, 他们是以“聚焦物 、 装 置范式” 等概念的提出 而 闻 名 的 阿 尔 伯 特 ? 伯 格 曼、 在人工智能( AI) 领域颇有建树的休伯特 ? 德里 技术 批 判 理 论 的 集 大 成 者 安 德 鲁 ? 费 恩 伯 福斯、 “ 格、 创造并详细阐述 赛博格 ” 概念范畴的堂娜 ? 哈 研究知觉现象学的唐 ? 伊德以及以技术政治 拉维、 学理论著称的兰登 ? 温纳。 这表明美国的技术哲 学已经开始了经验转向。 : 我国的陈凡教授也认为 “技术哲学家要反思 技术, 就必须去打开这个黑匣子, 使他们的分析基 于对工程实践的内在的洞察和从经验上对技术的[5 ”] 表现在技术哲学研 充分描述。 这种“经验转向 ” [4 ]究的各个领域。在本体论方面, 经验转向的本体论 以及对工程 关注与技术人工物相关的本体论问题, 设计中的对象和社会的人工物的比较分析 。 在认 识论方面, 经验转向的认识论关注对事物的客观存 工程 设 计 中 阐 述 对 象 和 啮 合 过 程 的 经 验 建 在性、 以及对设计中的错误的认识论分析。 在技术伦 构, 理方面, 经验转向的伦理学关注对工程伦理学中从 工程设计和法 职业的角色责任到公众的合作责任、 律的对话, 及技术伦理中一种公正的转向等问题的 经验转向的社会批 分析。在技术的社会批判方面, 判理论, 主要指从事批判理论的学者由以往在技术 批判中的极端化倾向转而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83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6 期( 总第 77 期)联中把握问题。伊德认为, 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讨 论技术产生的后果, 便无法认识到技术的本质和技 : 术与人的关系。 他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 “它可 ― 以为研究领域提供视角――在这里的领域就是技 术现象, 或更好地说, 人类 - 技术关系的现象。 其 。 哲学可以为理解提供‘范式 ’ ” 基于此, 伊德 次, 认为, 现象学技术哲学不是聚焦于“作为揭示世界 , 技术起 的整体的技术 ” 而是“在人类日常经验中, 什么作用? 技术产品如何影响人类的存在和他们 与世界的关系? 工具如何产生了转变了的人类知 识?”[3 ]78 [6 ]使 意义, 用 的 背 景 又 是 更 大 的 文 化 背 景 的 一 部 分。 在 多 元 文 化 论 方 面, 德 认 为, 存 在 所 谓 伊 不 “核心文化 ” 现代社会本质上多元, , 它不仅仅属于 主导的欧美文化, 相反, 存在着具有后现代意味的 多元价值。 在技术转移的文化探讨中, 伊德认为, 一种技术转移可以影响并改变社会, 技术转移与文 化转换密切相关, 在向从前没有技术的地区转移技 需要巨大、 甚至是彻底的格式塔转换。 他认 术时, 为文化间的技术转移模式有多种: 在单一文化中, 文化将被一种新的技术征服并采纳它; 一些被选择 的技术将被采纳为新背景的一部分或旧实践的一 部分; 对于即将到来的技术完全抵制; 采纳新技术 的文化同时改变它们自身以期待接近于新的文化 群体。[8 ] [7 ], 有必要指出的是 “经验转向 ” 与现象学并要求 不是割裂的。 技术哲学研究中的“经验转向 ” 现象学的技术哲学应注重对具体技术的规范性和 描述性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技术系统的人文 技术现象学研究由抽象的形而 社会意义。反过来, 上学层面转向描述层面, 为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 提供了相应支撑。 转向” 三 伊德的技术文化观20 从技术的文化环境看, 随着冷战的结束, 世 纪 90 年代以来, 技术的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 那么现在人 化。如果说过去人们蜷缩在防空洞中, 们畅游在网络中。 伊德认为, 技术哲学研究必须应 反思当代技术世界的新问 对这种文化环境的变化, 题, 而不能仅是继续研究与埃吕尔、 海德格尔和马 《 尔库塞相同的主题。在 技术哲学导论 》 一书中, 伊 : 、 、 、 德指出 “环 境 危 机” “多 文 化” “战 争 与 财 富 ”[9 ] “技术发展” 是未来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 。技术需要哲学、 科学、 宗教、 伦理、 艺术等精神 文化的指导和建构。约翰?斯卡特( Johan Schot) 提 对 出技术 的 三 个 特 点: 预 测 性 ( anticipation) 、 称 性 ( reflexivity) 、 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 ( symmetrical social learning) , 强调社会文化对技术的作用。技术本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人类的 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技术史就是一部文化史。 技术首先表现为一种文 化存在, 其次才是一种现实的技术实践活动。 伊德 在技术 - 文化这一问题上批判了两种观点: 一是技 这种观点把技术看作是工具, 完成任务 术工具论, ; 因而技术在总体上是“中性的 ” 二是技术 的手段, 实在论, 这种观点认为, 技术是一种独立的力量, 它 “ , 的发展是 自动的” 技术总是产生新的可能性。 他 多元文 的技术文化观主要包括技术的文化嵌入论 、 化观、 技术转移与文化等。 “ 在 技术 的 文 化 嵌 入 论 ” 面, 从 技 术 和 实 方 他 技术和人的关系入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技术 践、 不是根据它们本身而存在, 而是必然地与人和文化 并仅是在具体的实践 相联系才存在。技术总是和, 环境中起作用, 技术无法与这样的背景区别开来 , 如果与人类实践分离, 技术只是一堆无用的东西。 文化也仅只有在一定的实践中展示其自己 , 而这种 实践是由技术调整的。 技术总是在其使用时才有84四结论如果按照国内主流的观点, 技术哲学必须定位 “ 于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 ” 的话, 伊德的技 术哲 学 研 究 已 经 走 向 了“现 实 的 感 性 的 生 活 世 。 他主张技术哲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对技术 界” “内部” , 的认识 “必须基于对技术实践本身的理解, ” 即技术制品是如何被设计、 开发和生产的。[11 ] [10 ]可, 由伊德引导的“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 已经与 见, “技术实践论” 本身不谋而合, 这必将使技术实践论 研究在国内得到更加的重视, 只是对于该类研究的 在表达方式方面与美国技术哲学界有所不同 。 界定, 伊德的技术哲学属于技术现象学流派, 技术现 象学也被称作人 - 机关系现象学或工具现象学, 是 为其后期的技术哲学思 伊德技术哲学理论的基石, 想开创了基本路线和发展思路。 在研究人与技术 伊德主要聚焦于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 关系的时候, 响, 至于人和社会对技术的作用, 关注不多, 这不能 不说是一个缺陷。 ― 易显飞 : 技术现象学、 经验转向与技术文化――伊德的技术哲学评析伊德的技术哲学主要从本体论与认识论方面 对技术进行了现象学层面的探讨, 此类研究固然重 但他忽视了技术价值论研究。 这种研究的缺失 要, “ 是 中心性” 缺失, 导致伊德的技术哲学的批判性锐 减。马克斯 ? 韦伯曾经说, 技术就像一张地图, 它 但是它并不能告 可以告诉你到某一个地方怎么走, 诉你应去什么地方。 去什么地方是价值观的任务, 只有价值观给出这个目标和方向之后, 技术才能指 出如何或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地。 这个比喻说明了 没有价值观, 技术便不能 价值观与技术同等重要, 顺利实现目标, 技术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 可以 工业文明以来的技术实践在生态领域 、 人文领 说, 域的价值危机的全面爆发, 与技术活动缺乏必要而 正确的价值导入是不无关系的。[13 ] [12 ][ Don Idle. Technics and Praxis: 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2] [ . Dorderecht: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M] 1979: 35. [ Joseph C. Pitt. New Dire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3] nology[C]/ /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 Vol. 11 ) . Dordrecht: Kluwei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 [ Hans Achterhuis. translated by Robert Crease. American 4]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he Empirical Turn[ . BloomM] ing and Indianapolis: 28, 75. [ 陈 5] 凡, 朱春燕等. 试论欧美技术哲学的特点及经验转 J] 2004( 5) . 向[ . 自然辩证法通讯, [ Don Ihde. 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 From Garden to 6] M] Earth[ . Indiana Univ. Press. 1990: 121. [ 鲁金抗. 也谈技术和文化――从伊德的“技术和文化” 7] ― J] 2005( 1) . 谈起[ . 东南大学学报, [ D. Ihd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 Introduction[M] 8] . New York: Paragon House Publishers, 1993. 119 - 142. [ H. Achterhuis. America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Bloom9] . ington and Indianapolis [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 124. 88, [ 10] P Kroes, Meijers. ( eds) . The Empirical Turn in the A .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 Amsterdam: Elsevier, 2000: 18. [ 11] 赵建军. 追问技术悲观主义[ .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 M] 2001: 116. 社, [ 12] 易显飞. 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研究[M] 沈 . 2009: 2. 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 [ 13] 易显飞. 技术哲学应首先关注技术 创 新 的 哲 学 问 题 [ . 科学技术哲学( 人大复印资料) , J] 2006( 7) . 责任编辑: 卫 华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伊德的技术哲学研究主要面向的是技术而不 是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关系来看, 要真 还必须揭示技术创新的 正揭示出技术的哲学本质, 哲学本质。 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对技 技术创新的问题不弄清楚, 根本就谈不 术的领悟, 上理解技术的本质问题; 脱离技术创新具体过程而 在理论上空谈技术的本质、 认识和意义, 人们只会 对技术理解的困惑度愈发加深。 要真正使技术哲 , 学研究符合现象学要求的“朝向事物本身 ” 由技术 现象学研究转换到技术创新现象学研究已经是迫 在眉睫的事情。 参考文献:[ 陈 1] ― 凡, 曹继东. 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伊德技术现[15 ]J] 2004( 5) . 象学评析[ . 自然辩证法研究,85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word】 让“后天”永不到来——通过两部电影解读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word】 让“后天”永不到来——通过两部电影解读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技术和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回首历史,大概不难找到这样的答案:因为人性的解放,西方国家依靠先进的技术,用了不到两百年的时间便超越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然而,接着便是技术的至高无上致使西方人变成了恶魔和暴徒,让整个世界饱受痛苦,殖民地掠夺后终于爆发了世界大战,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不幸。当西方人不得不为其技术崇拜付出代价,并不惜代价地寻求出路时,中国又以技术至上,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迅猛发展,几乎赶上欧美,然而,时致今日,中国依然无法真正赶超西方,无论是在技术上或者文化上,我们总是落后西方。  实际上,欧美已经以历史的教训在向我们表明,要发展技术,首要的是关注人,只要把人放在首位,其次去发展技术才是可行之道。要在死的技术上赶上别人是容易的,要在活的人身上超越别人是不容易的,如果我们连活的东西都不关注,而去追求死的东西,其前景是不可能乐观的。  同样的,日本也用了大约三十年便在技术上赶上欧美,但他们一开始也不关注人,于是他们变成了鬼,害人害己,这已经是历史血的教训。  今天的中国,却总是在强调技术创新,很少提及人性解放,这种把人放在其次的做法是愚蠢的。因此,中国按照目前的思路去发展,不可能在技术和文化上超越西方,这种思路只会事倍功半,牺牲巨大。  只有领导层即时地意识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才能谈得上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只有把人研究透了,才谈得上研究技术。  总之,一切技术研究都是低级的创造,只有研究人的技术才称得上是高端。一句话,要解决技术问题,首先得解决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了,再搞技术就会事半功倍。  简单地说,因为关注人,西方才有了技术,才能数百年时间里超越具有几千年文明发展的中国,也因为其信奉技术至上,西方人成了暴徒,世界陷入灾难;因为看重技术,日本用三十年时间赶上欧美,但由于不关注人,日本给世界带来破坏;同样因为崇拜技术,中国用三十年走过西方数百年走过的路,然而不关注人,却难以真正赶超欧美。  看看我们今天的各种堕落、懒散、迷茫、呆滞的学生就知道,不把先他们的顽疾给治好了,谈什么技术创新,文化强国都是扯淡。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技术和智慧一个是魔,一个是道。  魔能得逞一时,道才能永恒。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作者其他文章
不怕有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也都会带来全新的成就体验。
其他专栏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清道人到底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