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是可导拐点一定不是极直呢,C项为什么不对呢?

【碟评】38度C,来到呼吸的拐点(墨墨大作《呼吸》碟评)【忆莲盛放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50贴子:
【碟评】38度C,来到呼吸的拐点(墨墨大作《呼吸》碟评)收藏
38度C,来到呼吸的拐点 首先,坦白讲,网络上知道我是林忆莲死忠粉丝的人不少,我要写林忆莲的唱片,其客观性肯定是要被广泛质疑的。然后,缩小到莲迷圈里,大家都了如指掌的是,我对林忆莲20年音乐的态度,是比较顽固的“拥‘港’倒‘台’”派,因此如果我要写林忆莲的国语唱片,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应该也会有一定的保留意见。既然事已至此,我不如再深刻一步自我解剖说,一直以来,林忆莲最差的粤语专辑,我是拿来当最好的国语专辑听的,而反之,她最好的国语专辑,我是当成最差的粤语专辑听的。不过,这个看来要引起人神共愤的坏习惯,在这次林忆莲最新一张国语专辑《呼吸林忆莲》面前,最终要全面瓦解。从听完《呼吸林忆莲》的第一遍起,我就不得不推举它是林忆莲迄今为止最出色的国语专辑,水准甚至在她很多粤语专辑之上。这话经得起我扪心自问,绝对的良心说话。 林忆莲这二十年,一路走来,该有的都有了,该经过的也都经过了,得或失,在当下老实讲已对她没有什么意义。2005年的演唱会,由香港开始,今年再一路北京上海台北新马北美tour下来,“夜色无边”的撩人只是挂名,其本体是入行20周年纪念,其实质是和陪了她20年的死忠歌迷的一个party,所以演唱曲目不断爆冷、场场都有数个令diehard才心领神会疯癫到不行的位,却让casual粉丝或者拿着赠券入场的人一头雾水。《呼吸林忆莲》延续的,其实也是这个倾向,市场考量可以放到第三第四位,首要的,是做歌者自己想做的东西。也正是因为此,2005年3月就录好的唱片,到了2006年8月底才发,其间一年半的调整,只是为了最后的出版物,能尽量bridge到林忆莲自己都说不清楚的那个“不达”。唱片最终的面世,说明现在大家听到的这张唱片是已经达到了歌者的某种满意度。然而事实上,知音人得到的,已经远远超过他们对于林忆莲国语专辑的预期。 首支派台歌《一个人》出来时,同时带来了歌迷们的惊讶——尤其是对从80年代开始就追随林忆莲的歌迷来说。他们这么多年在听林忆莲的同时,免不了欧西流行乐的浸淫,其中最印象深刻的歌肯定逃不脱80年代舞曲标杆乐队New Order的标杆作品《Bizarre Love Triangle》这首,即便或许会因为死忠Joy Division而一直不接受New Order,但经20年中外乐坛无数歌手乐队的翻唱,这首歌某程度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今次突然要接受林忆莲也来翻唱的刺激,其生理心理反射绝对都是致命的了。作为女性,林忆莲的翻唱并没有如预料的走Frente澳洲清甜小糖饼的路数,但舞曲的感觉也不尽和New Order版本相同,却是20年后的今日流行的所谓“Future Disco”路线。这词偷师于Madonna最近的专辑《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这所谓的Future Disco,其实由全曲sample七十年代瑞典国宝ABBA的《Gimme!Gimme!Gimme!》的《Hung Up》带来的复古,却同时建立在新一代舞曲制作人的新潮电子之上。《一个人》,也是这样站在2006年back到1986年的future,无怪乎几乎所有已经出现的对这首歌的评论,都会出现Madonna和《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我,现在也不能免俗。预料之中的是,周耀辉的词必定不会在这样的作品中发挥达明系词作里的惊世和惊艳,果然平平。意外的,也是要大赞一把的,反而是Mark的编曲,80年代迪厅味的把握甚为精确,也很有心地用了一段立体声技术早期爱玩的那种左右声道接替的把戏,绝对抓住这个作品想要表达的东西。 第二首释出的翻唱作品,同样让听欧西歌的乐迷大吃一惊,这回是轮到听九零代欧美歌的这一代了。这一代的,几乎没有人不被The Cardigans的那首《Lovefool》俘虏过,之后也有太多人对他们2004年专辑《Long Gone Before Daylight》的急速退步感到扼腕,因此,林忆莲翻唱这张专辑中的《Communication》就无疑是个冒险,更冒险的是,《Communication》本身的低调本来就是颠覆The Cardigans这个瑞典小清新团一贯作风的争议点。不管原曲评价如何,林忆莲的翻唱《词不达意》目下已是这张专辑中毫无争议的扛鼎之作,歌词的拳拳到肉以及演绎的精准到位,也令到这一曲成为有点点意外的催泪弹,很多歌迷,听了一辈子林忆莲的歌没有流过一滴泪的(有够铁石心肠),今次也流了眼泪。
去魅蓝吧盖楼,一键赢取价值十万的周边壕礼!
第三首来的翻唱歌是《箴言》,第一次听到是专辑还未发时的一个电台访问,当时就已经整个人怔住,林忆莲唱过的中国民族fusion的曲子实在不少(有段时间她的整个音乐基础就是east meets west),却从未有《箴言》这首中国风那么…… 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形容,直到主持人出来说,这歌有点禅味。禅,是,凡夫俗子如我等,若是碰到无法解释和企及之事,就归为天意,这时候就只有去听禅才能信服。这,就是《箴言》给我的感觉。然而万没想到的是,拿到专辑看了credits才发现这首禅歌,竟然是欧西作品翻唱,如此异数,怕是连禅也解不了了。原曲来自英国英式灵骚和英式R&B女歌手Beverley Knight 2004年专辑《Affirmation》的标题曲。这个女歌手的唱片在内地市场非常容易找到,属于个位数人民币就能买到的那种,而我又是绝对不喜欢买大品种的人,所以从未想过拿张来听听。如今林忆莲的翻唱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更完全没有勇气去找原曲来听,虽然我很想很想知道《Affirmation》是不是就是如此禅味的。 《呼吸》和《断线》来自同一组人马的创作,他们的名字被列为Geraldine,K. Kumar和S. Kumar,看状况绝没可能是华人。其实这组名字是不陌生的,去年林忆莲的粤语专辑《本色》中的《夜有所梦》就是他们的作品。连到他们的网站去看,才知道都是美籍的韩国人,美韩混血的,在美国长大。《夜有所梦》和《呼吸》以及《断线》,是2004年同时打包卖给林忆莲的,《呼吸》有给人唱过没有出版的demo,但其实三首也都算是林忆莲首唱作品。由去年的《夜有所梦》开始,这几首歌都不能看成是专辑里很会有人气的歌,大概是因为它们听来一概都很平,没有当代流行歌曲基本固守的ABCBC结构,或者说没有大家一定想要得到的副歌高潮部分。虽然也算韩风,但这个组的创作和目下汹涌的“韩流”风格大相径庭。我本人已经算是一个很能接受“另一种声音”的人,但说实话对于《夜有所梦》和《呼吸》我还是有点消化不良,《断线》还好,但估计是因为林忆莲的演绎用了我很喜欢的chillout为和声的处理方式才会比较认同。林忆莲的这几年的作品固然不可能再象当年《野花》那样整碟都是慢热,但每次她也都会留至少一首歌给我们慢慢咀嚼,说不定在多年以后的某一天,我们才会品到《夜有所梦》和《呼吸》的味道。 林忆莲的这20年,翻唱作品俯首皆是,不过由我这个“拥‘港’倒‘台’”派总结起来,她在粤语专辑里的翻唱歌,大多是大家不熟悉的、没听到过的,或是在国外都是遗珠之作,极端例子是去年《本色》里的《聆听》,歌都上市了,林忆莲和雷颂德还不知道原唱是谁,为她到底是西人还是华裔争论不休,事实上,这样的翻唱根本也和原创无异,因为不会掉进原唱人和原曲给人的既定模式,从另一侧面来说,也是一种standard和taste的体现。反而国语专辑当中的翻唱,满眼皆是Robbie Williams、Lene Marlin和Diana Krall这些响当当的名号,翻的歌都是排行榜的熟口熟面,难免让人生厌,更重要的是没办法在音乐上搞出什么突破。这次《呼吸林忆莲》之所以让我对林忆莲的国语专辑开始全面改观,从翻唱歌这一part来说,正是因为今次再也不见大热原曲的翻唱,即便是《Bizarre Love Triangle》这样被人翻唱过无数遍的歌,也到底隔了20年,然后New Order如今也不能算市场主流,再加上歌为专辑理念服务得到位,又可以听到林忆莲在已经有那么多版本之后的独特演绎,反而倒觉得是她那么多翻唱歌中最出色的几首之一了。
我得坦白的是,在《呼吸林忆莲》的CD还没上市之前,我还是忍不住下了整碟的mp3来听,不过既然我很清楚CD上市后自己绝对会花钱收齐所有版本,所以负罪感还算轻,到底林忆莲新歌对我的诱惑力可以说是大过犯罪企图的。第一次听《日子》的时候,是清早在路边等通勤车,耳机里流出来的节奏与和声的那个男声,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通勤车到达的那刹那,我想起一个名字——曲世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对内地乐坛完全失去信心后的这么多年中,他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非常值得聆听的内地创作人。他的创作根基,无疑来自北京发达的原盘市场,在那一堆堆以废塑料名义进口的唱片里,孕育了曲世聪音乐的所有根源——Drum'n'Bass、Triphop、和Downbeat,在他去年头的个人专辑《从你后面抱着你》以及其后为陈琳做的专辑《13131》中,他的才华处处迸现,甚至到了听者来不及招架的地步。当天下班回家上网,有人贴了《呼吸林忆莲》的制作团队出来,在《日子》这一栏里,果然是曲世聪三个字。不管林忆莲是不是因为曾经大赞陈琳,或是和曲世聪同属百代系统的缘故,反正今次她和他的相遇就是最天造地设的结果,也算一切是冥冥之中。Chillout的曲风、不断重复的叠句,还有歌词中很抽离感的文本,都让人不得不再次惊叹曲世聪的才华。当然,按照时间推算假设,这作品曲世聪应该在2004年就交给林忆莲了,所以感觉上这首歌没有他自己专辑和给陈琳的作品那么放得开,就象我一个朋友说的,曲世聪该还是偏心的,好的还是给了陈琳,不过这反而让人期待曲世聪和林忆莲能再一次合作,要他对林忆莲也偏心。
第二个内地的名字是《面对面》的孟楠,当然,确切地说她是加拿大籍,之前我也有印象她出过一张所谓“人声天籁发烧爵士碟”《Dream To Dream》,可惜我最没feel的就是“天籁”、“发烧”和“爵士”这几个形容词,更况且发行方是那个最呕人的“爱必希”唱片。《面对面》是《呼吸林忆莲》中百代最早释出的四首试听之一,可见是要主打的,却被其他三首抢了风头,歌迷支持率似乎不高。那半分钟试听我也觉得很一般,但是潜意识里我始终对这首歌有很大的期许,认为听到全曲后,说不定它是最好的一首也未必可知。结果现在的结果是,我的潜意识大获全胜,目前来说,《面对面》还是整张专辑中我最心水之作,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典型的R&B、Urban和当代成人曲风,都市触觉时代的林忆莲也唱过不少,所以《面对面》不但是对时代的复古,也是林忆莲自己对自己的复古。如果说当年林忆莲唱R&B是一种超前(当然那时的R&B和时下流行的R&B简直是两回事),那现在再来玩,对于林忆莲来说,不是赶潮流,而是怀旧了。也或许不如承认说,林忆莲在《面对面》里的唱法,大约是“赶上潮流”的陶吉吉style,但于我们来说却是全新的体验。有人不喜欢李焯雄的词,说这个人的词如今越发冗长,我倒觉得还行,就这首歌来说要从“面对面”这个概念转到“和自己面对面”这个概念,再转到“聚和散”两面、“错和对”两面,最后到“得和失”两面,如此的链式推进,没有这么多字或许也真铺陈不过来。关键还是词和曲的match,这就又回到孟楠,我实在没想到这个唱“发烧爵士”的女歌手,创作却如此有一手。 其实从2003年张亚东为林忆莲创作《有泪尽情流》开始,这位王菲御用制作人将会转为林忆莲护航的传言就不绝于耳,直到《呼吸林忆莲》确定要发行时,张亚东制作说又再度甚嚣尘上。专辑出来,credits里根本找不到张亚东这个名字,有人如释重负,有人遗憾非常。其实,我们再探究一下会发现,曲世聪曲风完全受张亚东的影响,他本人和张亚东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他个人专辑credits的感谢栏里,赫然是有“亚东”的。再仔细看《面对面》的曲的OP,是“北京东乐影音文化有限公司”,google这个公司,得到其法人代表是“张亚鹏”,再和“张亚东”一起google这个名字,所有条目都对张亚鹏有注释:“内地知名音乐制作人张亚东之弟”。在《呼吸林忆莲》背后,我们还是发现了张亚东,只是,不管是因为张亚东,还是出于林忆莲的考虑,这个名字并没有摆明车马放在credits上。有人不喜欢王菲林忆莲出现在同一处这样违反“后不见后”的事情发生,不过我还是要说,王菲身上,张亚东的影响显而易见(她每次几乎就是制作人的镜子),然而到林忆莲身上,张亚东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了,她到底是习惯驾驭自己的人,别人的影响未必会大过一半的天。 第三个内地名字李剑青,我不想多说,这决不是因为我是林忆莲的粉丝我就必要对李宗盛的门徒冷眼以对,而是因为,实在不了解这个“广西创作人”。从《玩伴》来说,太大的内地“学院派”的痕迹,音乐工整无暇,但怎么听都不是流行歌曲。以林忆莲目前的状况,出一张国语专辑大约并不需要太艰深的作品吧?好在只是一首,调剂一下也好。 初听到《放开手》这歌名,怎么都和李圣杰的《手放开》搞上,但要是真也象后者那么既流行好听又有市场,那对林忆莲来说不啻是件好事。后来知道《放开手》来自许久没有动静的许哲佩,这个红的黄的长的扁的让人一口气上不来的马来西亚气球女生,最近一次见她似乎是出现在李欣芸的《国际漫游》里,一张很得我心的唱片,然后没想到她由那里跳到林忆莲专辑中。其实我对许哲佩的音乐未必就很欣赏,但是架不住她老是出现在我很喜欢的人的专辑credits里:何欣穗、李欣芸,这次真的跳到我的林忆莲里了。整体感觉《放开手》是许哲佩的商标之作,干净如冰,苦而不悲,到最后总是云开了自由了,算是《呼吸林忆莲》里平衡之作。 熟悉了《原来》,当然就不会对新加坡制作团队小寒和黄韵仁几个陌生,《相信》的作曲林其玉其实也是同团队成员。《相信》大约是《呼吸林忆莲》里最有流行度的歌了,因为它包含了一首能走红的歌的几乎所有元素。林其玉是这几年在新加坡颇为得意的创作人,因他写的歌有给孙燕姿和石康军这样的红人唱。不过,如果提起他另一个名字林毅心,或许更多人会知道,那是和新加坡早年的著名乐队“梦飞船”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年代有些久了,而且由于某些原因,他们的作品不会介绍到国内,这样一来,反而听“林其玉”名下的大红易K歌倒是没有障碍了。 最后提《相信》,是因为它负担起了传统上林忆莲国语唱片必有的一个任务,那就是大红之作,对于这点,十几年的经验表明,是毫无悬念的事。我们检视了整张专辑的创作和制作,来自大陆、港、台、新、马、韩、美、加拿大……,这是台湾主流国语碟制作不会改变的方式:为每一首歌找不同的创作人,为每一首歌找不同的制作人,不管他们在地球哪个角落,然后把每首歌收在一起,成为一张专辑,结果,这就是一张单曲合辑,却完全没有专辑概念。与之相反的是,香港的制作从来一开始就从专辑出发,不管创作人是谁,都力求最后风格要统一在这个专辑框架之内,而制作人往往只有一两个人,保证最后的成果可以无愧于“专辑”这个概念。这点其实就是我这个“拥‘港’倒‘台’”派最大的成因,而对林忆莲的这个感觉更甚,以至于有了本文开始那个人神共愤的习惯。《呼吸林忆莲》,作为一张国语专辑,并未完全跳脱台湾制作的圈子,然而最后出来的结果,却给我“听一张林忆莲用国语唱的粤语专辑”。有人说,是因为很多歌歌词里都出现“一个人”,再扣上第一主打,完成一个概念,因此专辑可算概念唱片。概念唱片并不是光靠歌词扣就做成了,这点我还理解。回到《呼吸林忆莲》上,之所以它会让我觉得是林忆莲迄今最好的国语唱片,甚而至于轰塌我对她国语唱片的一贯偏见,我想原因,仅在唱片发行一星期后的今天还是得不到的,我还会努力去听,去探究原因,然而这之前,听她唱片的历史拐点是已然发生了。 (C) 2006 Lanny "Momo" Chai 墨墨. All rights reserved.
黑土教兽的文字顶一下
顶起来,必须滴!
当年《呼吸》大碟发行,个个莲迷都似强盗胚子,把网上、网下货架上的新碟都买空。忆莲的新大碟如果今年确定发行,我包32张,就如同28岁那年买空上海书城的28张《呼吸》赠与友人。
回复:6楼向你学习,包多少张俺再想想..
回复:7楼你买16张,和苏打一样,永远都是买16张。
好期待Sandy的新唱片
44张吧,再托到明年就成45张了~让我早点见到你吧,My&godness!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嵌入C语言的测试驱动开发:为什么要调试?-测试测量-与非网
1.为什么你会遇上这些bug?因为它们是你放的。
2.在(的开发)中,你会在一个严格的反馈循环中,开发测试与生产代码。
3.TDD可能有助于避免恼人的Zune bug。
4.目标硬件瓶颈有多种形式,你可以在严格的TDD反馈循环中,用TDD来避开瓶颈。
5.TDD帮助你确保自己的代码如期望那样运行。但如果不是这样,你该如何建立一个可靠的系统?
6.TDD快速地发现小的和大的逻辑错误,防止出现bug,使最终得到较少的bug。
我们的工作方式都是编写代码,然后努力让它运行起来。先建立,然后改错。测试是以后的事,即写完代码后才要做的事。在不可预期的调试工作上,大概要花掉我们一半的时间。在日程表上,调试工作都穿着测试与集成的外衣。它是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一个来源。修正了一个bug可能会产生另一个bug,有时甚至是一连串的bug。
保持调试的统计有助于预测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消除bug。你要度量和管理bug。看曲线的拐点,拐点表示了趋势,告诉你最后修正的bug要比产生的多。拐点表示的是已经做的事,但你永远不知道是否在代码的某个阴暗角落还躲藏着其它的致命bug。
可制造性设计的一个方面是确定为什么你会有这些bug。答案很简单:错误是我们放进去的。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式。在开发以后的测试时,就会发现问题(图1和参考文献1)。我们在开发时会制造错误,测试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些问题。只要仔细地测试,就会发现错误。开发后的测试工作意味着必须找到、修复和管理大量的错误。
图1,在开发以后做测试时,会发现缺陷
这种调试居后的编程程序是当今最常见的编程方式。先写代码,再调试它。调试居后的编程方式有风险。人都会犯错误。你既不能确定bug将在何时现身,也不能确定会花多长时间才能发现它们(图2)。
图2,人都会犯错误。你无法确定bug何时出现,以及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找到它们
当发现一个bug的时间(TD)增加时,寻找bug根源的时间(TFIND)也会增加,通常增加得更多。如果从错误的引入到发现要花数小时、数天、数周,甚至数月时间,你已忘掉了当时的背景,必须开始做bug大扫荡。当你在开发周期以外发现缺陷时,就必须管理bug。对于有些bug,发现的时间不会影响修复的时间(TFIX),但有些代码的运行也可能依赖于bug,修改这些bug会造成其它bug。
短周期以及主动的测试自动化可节省时间和工作量。这时,你再不需要重复繁重而易错的手工测试。有了测试自动化,重复测试几乎不会增加额外工作量。测试自动化快速地探测出副作用,避免了对调试事务的需求。
另一种方案是TDD(测试驱动的开发),它在一个严格反馈的循环中开发出测试代码与生产代码(参考文献2和3)。一个TDD微循环是:编写一个测试,未编译时观察该测试,做编译且测试失败,使编译通过,清除任何多余内容,并重复该过程直至结束。编写测试代码与编写生产代码是整合的过程。如果犯了一个错误,没有通过新测试,你马上就可以知道并改正错误。测试会告诉你是否通过了新测试却产生了某个错误。在设备测试装置中加入自动化测试(图3),就可以自由地做重复测试。
图3,测试会告诉你是否通过了新的测试,但却引入了一个bug。自动测试要插入到一个单元测试装置中
在TDD反馈回路中做开发与测试时,只能避免一部分bug的出现,但不能完全消除。TDD对设计以及时间的分配方式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与后调试的编程模式相反,TDD并不包含追踪错误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图4)。当发现一个错误的时间接近于0时,寻找错误根源的时间也会趋于0。刚产生的代码问题通常显而易见。如果不那么明显,则开发人员只要简单地恢复刚做的修改,就可以回到一个可运行的系统。寻找和修改错误的时间和产生的时间一样少,只有当程序员记忆随时间而模糊,并且有更多的代码依赖于较早的错误时,事件才会变糟。
TDD为错误提供了即时的通知,可防止出现很多要被迫追踪的bug。TDD可防止出现缺陷,而后调试编程会带来耗时耗力的调试工作。&
TDD可能有助于避免恼人的Zunebug。微软公司的Zune是为了与苹果公司的iPod竞争。日,Zune变成了&专为一天的程序块(abrick for a day)&。12月31日是新年前夜,是一个闰年的最后一天,这是30G Zune要经历的第一个闰年。很多人都将Zune错误归因于时钟驱动程序中的一个函数。虽然列表1中的代码并非实际的驱动程序码,但它有相同的效果。你可以从列表1中Zune的无限循环中找到一些端倪吗?
图4,TDD对于设计以及时间的使用有深远的影响。与调试居后的编程模式比较,TDD
没有回溯追踪bug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图5,对快速反馈的需求使TDD微循环离开目标硬件,而原生地运行在开发系统上。一个TDD循环包括双重目标的风险,但提供了快速TDD反馈回路的好处
很多代码阅读专家审查了这个代码,并得出了可能与您一样的错误结论。闫年的最后一天是该年第366天,而Zune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是错误的。在这一天,该函数永远不会返回!我编写了设定年份以及年中天数的代码,看是否像90%的Zune bug专家预测的那样,将天数的布尔代码设定为等于或大于366就能解决问题。代码放入测试装置后,我编写了测试用例(列表2)。和Zune一样,测试进入了一个无限循环。我采用了经过数千名程序员审核的适当修复方法。出乎我的意料,测试失败了;设定年份与天数的测试认为日期是日。新年前夜,人们仍会拥有自己的音乐,但Zune仍有个bug。
一次测试就可以防止Zune bug。可你怎么知道要去写这样一个测试?只有知道bug在哪里才会写测试。问题是,你并不知道bug在哪里;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所以,这意味着你必须为所有的部分写测试,至少是所有可能中断的地方。难以想象要考虑到所有需要测试的东西。但不必担心,你不需要针对全年每一天做测试。你只需要一个针对有关天数的测试。
计算机编程很复杂,TDD能够系统化地让你的代码按本意运行起来,并提供能使代码工作的自动化测试用例。
当我首次使用TDD时,我认识到,它可能有助于解决一个问题:目标硬件的瓶颈,这是令很多嵌入软件开发人员头疼的事情。瓶颈有多种形式,你可以使用TDD,在严格的TDD反馈循环期间避免瓶颈的出现。很多嵌入开发工作都已实现了软硬件的并行开发。如果软件只能在目标硬件上运行,则可能浪费至少一次的时间。例如,目标硬件可能迟至交付期还不可用,推迟了软件的测试;硬件可能昂贵且稀少;或者它本身就有问题。目标硬件还可能有长的建立时间或长的上传时间。大多数嵌入开发团队都遇到过这些问题,它们会减缓进度,并减少了建立今天复杂系统的反馈。&
为避免目标硬件的瓶颈,可以采用&双重目标&法,即设计自己的生产代码与测试,使之大部分运行在标准PC上。但双重目标有自己的风险。开发系统中测试代码的信任度是建立在交付给目标以前的代码上。大多数双重目标风险是源于开发环境与目标环境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对语言特性支持的改变量、不同编译器的bug、运行时库的差异、文件名差异,以及不同的字长等。由于这些风险,你会发现,在一个环境下能无错运行的代码,可能在另一个环境下出现测试错误。
不过,执行环境中潜在的差异不应成为阻碍采用双重目标方法的理由。相反,你可以在实现目标的路途中解决这些障碍。嵌入TDD周期在不牺牲优点的前提下,克服了挑战。
当建立与测试循环只需几秒时间时,TDD是最有效的。这种方案为大多数程序员排除了在循环中使用目标硬件的情况。快速反馈的需求将TDD微循环与目标分离开,而运行在开发系统上。图5显示了一个TDD循环,它包含着双重目标的风险,提供了快速TDD反馈循环的好处。
表1中所列的各个阶段,预计可以在相应的阶段发现问题。例如,你会发现每个阶段都有助于找到这些问题。第1阶段会在你编程时给出快速反馈,确定代码做你想要做的事。第2阶段确保你的代码是在两种环境下编译。第3阶段确保代码在主处理器和目标处理器上的运行相同。评估硬件可能需要比目标更多的存储器,这样才能把测试代码和生产代码都装入地址空间。有时候,如果你有一个可靠的目标硬件,它有空间运行对单元的测试,也可以省略掉第3阶段。第4阶段是在目标硬件上运行测试。在第4阶段可以引入一些依赖于硬件的单元测试。第5阶段是看你的系统完全整合时,是否如其应该的那样运行。至少让第5阶段的某些部分自动运行,这是一种好的想法。采用TDD的团队会发现第1阶段中的巨大价值,可能不要实现全部各个阶段。
嵌入TDD循环并不能阻止所有问题,不过它应有助于在适当的阶段发现大多数刚刚产生的问题。你还应至少每个夜晚手动执行第2至第4阶段。连续的集成服务器(如Cruise Control或Jenkins)都可以观察你的源码库,在check-in后开始做建立工作。
TDD有助于确保你的代码做你想要做的事。如果不是这样,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可靠的系统呢?它帮助你让代码在最开始时保持正确,它建立一个逐步测试的组件,帮助你维持代码的运行。你在发现、追踪和修改bug上要花掉相当多的时间。很多开发人员现在都用TDD来防止这些bug的出现。它基本上改变了你的编程方式。
TDD能快速地发现小的和大的逻辑错误,阻止bug的产生,并最终得到较少的bug。较少的bug也意味着较少的调试时间,以及较少的缺陷。当新代码危及一个约束或一个假设时,测试会告诉你。然后,有良好结构的测试会成为一种形式的可执行文档。
TDD还让你放心,这种信心来自于一个带有完备回归测试组件的彻底测试代码。采用TDD的开发人员称周末不再受干扰,并且睡眠更好。TDD还监控进度,追踪当前的工作,以及做了多少工作。当代码变得难以测试时,它还对设计问题提出早期警告。
关注与非网微信 ( ee-focus )
限量版产业观察、行业动态、技术大餐每日推荐
享受快时代的精品慢阅读
《16位单片机C语言编程:基于PIC24》是关于16位PIC微控制器C语言编程的经典著作,采用飞行员训练教程的模式,历经从“首次飞行”至“自由翱翔”的全训练过程。
发表于: 13:22:37
日前,工信部公布了NB-IoT使用频率为已分配的GSM/FDD IMT系统频段,包括800MHz/900MHz/1800MHz/2100MHz频段……
发表于: 09:40:51
前几天,在群中有人针对指针问题提问,我做了简单的回答,随后建议网友先按照我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需要进一步学习指针有两种方法:一是随着实践慢慢就掌握了,二是买一本书认真读一下,我推荐了《C与指针》。
发表于: 16:47:08
9月20日~23日,2016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在北京召开,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与TD产业联盟在展会期间共同推出了“面向5G 跨界融合”的视频访谈活动。
发表于: 14:46:36
有年轻的朋友问我:学习编程难不难?这个问题真难回答。因为编程的概念太广泛了,不同的需求层面要求确实不一样。如果只是干份工作,赚一份薪水养家户口,根本不是难事。甚至学历都不需要,只要你的逻辑能力尚可,认识ASCII码和二十几个C的关键字就可以。年轻人如果想学习是好事情,一般情况我以鼓励为主。
发表于: 16:49:33
在某产品测试过程中,工程师反馈偶尔会出现数据异常,经过系统性的分析,致远电子测试团队推测可能是ADC芯片的SPI通信总线的时序存在偶发异常,但由于异常出现概率很低,该如何对SPI通信总线偶发的时序问题进行定位呢?
发表于: 15:41:00
是德科技(NYSE:KEYS)日前宣布,其移动物联网测试系统中标中国移动研究院项目。该解决方案是以 E7515A UXM 无线测试仪为核心的综合测试平台,能够有效支持中国移动研究院对于移动物联网产品的功耗、射频以及定位等方面的测试方案研究以及新技术验证。
发表于: 15:40:00
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革新,涉及驱动能源、驾驶方式、生产方式等多个方面。作为创新引领者的角色,中国也将会全面参与世界范围内的汽车产业变革。是德科技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全球化的服务网络,持续为行业客户提供从研发、仿真、测试到生产等覆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创新解决方案。
发表于: 10:07:34
2017年中的CIROS展上,广州镭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其研发的全自动TV功能测试系统。其为客户提供各种光学检测、电子电路板电气性能和功能检测等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发表于: 12:38:00
全球领先的测量解决方案提供商——泰克科技公司日前最新推出用于实时示波器的DPO7OE1校准后光探头和分析软件。它面向28-GBaud PAM4应用,满足光基准接收机(ORR)标准,支持IEEE/OIF-CEI特定标准测量。
发表于: 12:35:00
2017年能耗过半,年初定的哪些“小目标”没有阵亡? ……
旗下网站:
与非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70212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 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拐点一定不是极值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