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怎样让皮肤变白么样让他不玩手机

15岁初中女生因父母不让玩手机离家出走_新浪南阳
15岁初中女生因父母不让玩手机离家出走
东方今报评论
孩子乐观向上,在房间门上贴了很多励志的口号
  “早点回来吧,外面那么冷,你身上又没有带钱,爸妈都在等你回家过年。”昨日,郑州市民封先生向东方今报打来电话称,他的女儿今年15岁,已经离家出走一周,多番寻找至今无果。
  □东方今报记者 夏萍/文 袁晓强/图
  【求助】
  女儿一周前离家出走
  都说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一日不归揪心痛。可郑州的这位50多岁的老父亲,却经受着比揪心更甚百倍的苦痛。
  封先生的女儿封艺泽今年15岁,上初三。1月29日,眼瞅着要参加“一模”考试,女儿还在不停地玩手机,心急的他就吵了女儿一顿,并没收了手机。当时女儿没说话也没反抗,像往常一样,写完作业就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6点30分左右,女儿吃完早餐,便离开了家。
  当日中午,封先生的妻子去女儿常去的午托部结算午托费,才知道她没有去。打电话给女儿的老师和同学,证实女儿也没有去学校。
  据女儿的一位同学讲,当天下午1点多,她给同学留言:我要离家出走,不上学了,也不考试了。
  【寻找】
  找遍了也不见孩子踪影
  封先生和妻子联合女儿的老师和同学,把学校及家附近的网吧等女儿可能去的地方找遍了,并发放大量的寻人启事,可仍然没有找到。
  两天后,夫妻俩向派出所报警,并通过郑州市公交公司系统查询到,1月30日早上6点35分,封艺泽乘坐919路公交至紫荆山站下车,当日上午9点多乘坐26路公交,11点左右乘坐了909路公交。
  “女儿才15岁,正上初中三年级,身上只有20多元钱,从未出过远门,能走到哪里去,靠什么生存啊?”每每想到此,封先生的心就钻心地疼痛。
  【心声】
  找回女儿答应好好谈
  在封先生家中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沓寻人启事。尽管封艺泽的照片是一张一寸的免冠照,但她五官端正,面容清秀,一副聪明活泼的样子。
  东方今报记者在封先生家中时,从悲伤中缓过神来的封先生,像想起什么似的起身来到女儿的房间。他说,尽管女儿没有回家,家人始终坚持为她打扫房间。
  “妻子每天都会乘坐919路公交,照着女儿当天出走的路线,希望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封先生双眼红肿,眼圈微黑,这几天他一心想着女儿,人都消瘦了。“最害怕被坏人骗了或监禁了,一想到这都睡不着觉。”
  封先生坦言,由于夫妻俩整天忙着生意上的事儿,平时和女儿沟通较少,一开口说话都是学习,女儿很反感。可能是这次责怪,成了导火线,促使她出走。
  “女儿,是爸妈不好,快回家过年吧!有什么话都可以好好说。”封先生轻声呼唤着,充满自责和愧疚。
  【专家】
  青春期的孩子 父母切忌“强势”
  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这真是一门很高的学问。郑州人民医院心理门诊医生李艳艳说,许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一上初中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始顶嘴,不听父母管教,上网成瘾。其实这些都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变化而引发的心理变化,国外将其称为“狂躁期”“困难期”。
  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迷途的羔羊站在十字路口,面对周围的诱惑与困扰而无能为力,于是就选择任性而为。孩子的叛逆或极度想要得到认可的表现,是很正常的。为人父母者,不要搞独裁专制,应该理解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多给予孩子肯定。变设龙 企业高质量图片智造平台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
编辑热线:6-2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
扫一扫关注最新创业资讯问卷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
 近日,某寄宿制民办学校出了一条校规: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此举在该校学生中引起较大反响,很多学生有意见,有的还向晚报热线反映,说该校规不合法,学校管理缺少人性化。
  手机现在几乎成为人手必备的工具,可以通话、可以随时保持联系,甚至可以上网了解信息,学习新知识。那么为什么要强制学生不能使用呢?
  一问学校:手机会引发攀比?
  即使没有手机,同学之间的攀比也会产生,许多同学拿名牌衣服做攀比,那是不是我们都不用穿衣服了?所以我们根本没必要把“攀比的始作俑者”的帽子扣在手机上。攀比不是因为手机出现的,更不会因为学生不使用手机就不存在了。
  二问学校:玩游戏、发短信不利于学习?
  就算禁止学生用手机,学生还是会做其他的事打发时间,比如听随身听、玩小物件。学习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性,在过去没有手机的年代,一些调皮的学生照样不珍惜学业,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学习不好就把责任归咎于客观原因,忽视了主观原因。
  三问学校:担心上课玩手机?
  学生有时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这样必然导致上课溜号,精力不集中。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手机的根本目的是方便通讯,有些个别情况利用手机进行了错误行为,也只是一个方面,不能代表全部。如果用刀可能杀人,那么世界上为了避免杀人情况发生,就不再生产刀具了吗?
  记得二十几年前,普通家庭把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作为三大件时,那时如果同学拥有手表、自行车就羡慕死了。记得那时也曾讨论过该不该佩带手表,骑自行车,其势之壮观不亚于今日,权威部门也曾发表言辞大论攀比心理、校风问题,甚至可能因佩带手表而引发的早恋问题,更有甚者讨论到学校投资盖车棚的问题、交警对自行车管理的问题等等。
  然而带手表、骑自行车的学生群体却因社会物质的丰富而急速扩大,现在随身听、复读机、甚至孩子专用的电视机、VCD等等也逐渐丰富,学生也由刚开始迷恋电视到电脑,由传呼机到手机……攀比之风未降,而物质却日渐发达便利,人们早已忘掉昔日三大件为何物。如果今天仍有人在议论手表是否可以佩带,恐怕会让读者笑掉大牙,嘲其浅薄吧!
  任何一种新产品莫不如是,当人们没有学会使用它、控制它之前,定然是被很多人认为是“做孽多于造福”。水可以淹死人,但我们不能因此不靠近水,而是应该去学习游泳,才可以在危急时以正面的方法救活自己。手机也一样,我们不否认它存在一些弊端,但我们更应该学会正确使用手机的方法。
  不让学生带手机就永远无法让他们学习如何克制自己,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是新兴事物,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它本身并无利弊对错,进入校园后出现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暴露了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等学校德育的“老问题”,学校一纸禁令只能掩盖表面问题。学生手机被禁用的最根本原因还是管理方式和体制的问题,不应该从手机方面找原因。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和引导,避免手机使用产生的不良后果,才是正道。
  对学生拥有手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如今,身处信息时代的中学生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拥有作为现代社会主要沟通工具之一的手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我们与其拼命的堵,不如疏导,让它大大方方的走进学生身边,让高科技产品带给学生生活上的愉悦和学习之余心情的放松。面对校园之外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客观地让学生认知和接受,认识科技的重要作用。
  通过使用手机,学生能更好的了解数码时代的生活方式,例如软件的运用,甚至编写自己需要的程序,这一切都不是不可能,比如好多国外软件最早都是由中学生做出来的。
  随着现在家庭物质水平的提升,带个手机已不算什么了。如果我们摆正心态,不将手机看成一种高档消费品,就像手表、电子词典一样,又何来这一说法呢?
  旧时富人手中机,飞入寻常学生中:遇到雨天,信息到,不需父母雨中候;遇到歹徒,110,不需自个束手就擒;遇到节日,传祝福,不需谢师非送礼;遇到问题,勤联系,不需家教互相学。
  所以请学校、老师、学生来做这个问卷调查,学生到底应不应该用手机。
1.学生到底应不应该用手机?&*应该84票(75.0%)不应该28票(25.0%)2.请您说一下您的理由?&*3.如果学生可以用手机来学习,您会反对吗?&*会13票(11.61%)不会85票(75.89%)看情况14票(12.5%)4.如果让学生的手机关闭流量,禁止上网,您会允许他们使用吗?&*会不会5.如果现在有一款离线学习软件,可以在不需要上网的条件下,就可以让学生用手机来进行学习,您会接受吗?&*会不会其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学生玩手机的利与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