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发“青鸟殷勤为探看的为!”我用那句诗回复?

由于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无法正常使用本网站功能,
其它关键字
作 者 推 文
[收藏此章节] [下载]&&
(三)疏影―与君重逢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又是个雨天,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这样的天气容易让人无由来的回忆和伤感。    “相见时难别亦难……”    公孙策走到门口时,屋子里的背门而立的那个人正喃喃地吐露出这句诗来。其实公孙并未听清他在念甚么,那个人也不是甚么读书人,虽然在如此的雨天,念出如此一句诗的人总让人以为多半是个容易触景生情的读书人,但他不是。饶是他身上不乏读书人的温雅,也曾有人评价他是个“多情之无情人”,然而他却并非特别多情亦非常常多愁善感。相反的,他是皇帝赵祯的御猫,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开封府尹包大人最得力的左右手,是要随时凝睹天下喜怒沧桑的人。    他是展昭。    认识他的人都晓得,展昭生性内敛理智,虽然他的官衔注定了他手中并不能有多大的权利,可无论是对大宋还是对赵祯而言,都不能少了展昭,很多事他看得很清楚,很多孰是孰非他更分的清楚,那些事只要到他手中,就泰半往他所想要那一方变化,几乎很少出过岔子。    一个有那么多事需要记在心里的人,若是甚么都惦念,岂非要郁结忧思,很难活下去了么?    可毕竟仍有些人有些事少不得要例外,是以展昭才会在这样满目烟雨日子里,喃喃的脱口而出那句诗,他的诸多心绪颠簸,甚至连心底云云寂寥都被撩拨开来。只因那某些无言的东西和李义山这首诗一样,为一个女子而生。    只因那个女子的所为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追究起来,二人的见面缘自于几日那件命案里,死者绿竹手中的那方锦帕。展昭其实早就心有所知,当衙役们回来说找到绣锦帕之人,名唤水寄萍之时,他一点都不意外,那锦帕上的针脚花纹与水寄萍的手艺一模一样。    之后,展昭是在都尉府见到的水寄萍。那府中的主人门晋元曾任陕州刺史,永兴军路副都总管,负责永兴军统路兵马的指挥官,现任京城上骑都尉,水寄萍自是因绣工出挑,被门夫人请回家做活,才住进的都尉府。李冬告诉过展昭,水寄萍起初是为了照顾他,且顺道赚钱补贴家用才开始在一间绣庄做活的。李家家财万贯,水寄萍原本不需要如此,可她觉得那些钱都是李冬的,得留着等他自个儿去处置。    水寄萍的表现在展昭看来自是正常不过,她本就是性情柔韧的女子,柔弱是其外表,坚忍才是内心,否则在李家那些年所受的折磨又如何度过?换作旁人只怕早就忍受不了了。    李冬说水寄萍很忙,是因她一直在替门夫人打理府中上下。门夫人两年前生产后便身子虚弱,常常需要卧床静养,是以得有个人来替己负担,放眼府里她便挑中颇得好感的水寄萍来帮忙,这两年府中的事务在水寄萍手中打理的井井有条。展昭对李冬言 “只要你姐姐想做的”,必定能做好的。李冬笑道展大哥对姐姐如此有自信,展昭说因为我从来都相信她。    在见过了门夫人后,展昭看到了刻意三年未曾相见的水寄萍向自己走来,而后站在自己面前,于是,他们两个就那样静静站在那儿,一双茫然失神的眼,一双幽深明澈的瞳,默然相对的眼眸彼此互相纠缠,默默传述着讳莫如深的情感。    他堪然地凝视着她,事过境迁,诸如这般那般曾经历的往昔已慢慢被岁月风干,这个他一直以来为之心动的女子,三年过去,依然如一朵花般干净美好,神思嫣然,当然还有别的,在她身上似乎不见了从前的拘谨,变得越发沉稳得体起来。这是他乐意为之看到的她的蜕变。    “萍萍,三年未见,你还好么?”    这是展昭说的第一句话,他自是晓得水寄萍过得如何,然而从别人口中得知,与她亲口说出毕竟还是不同的。    “我过得还好,昭哥你呢?”展昭没有留意到水寄萍在说“还好”之时,交握的手指突然紧紧地抓住前襟,若非太过注意她的神情,展昭又怎会忽略了如此的动作,顾此而失彼,有时却又是如此难以言明的事。    展昭道:“我也还好。”    “不,你并不好。”水寄萍凝望着展昭,轻轻叹了口气,“昭哥,你看起来比从前清减了。”    说完这句话,她感到心一阵阵的疼痛。    展昭默然无言,在开封府当差,每日繁复纷乱的公务忙都忙不完,他重任在身;替包大人分忧他又责无旁贷,他是官,不是庶人,这或许是展昭最为悲哀的事,虽然他常常都以为自己不在乎这些,在他毅然决然弃江湖而入官场之时,早就知晓会是如斯的命运。    水寄萍不晓得展昭在想些甚么,可却依然能感受到他的那份无奈。她心里缠绕着浇不灭的惆怅,假若她能帮他分担,哪怕只有一点该有多好。其实这样的事她都想过,她也不意外展昭可以找到她,既然在同一个地方,能遇到是迟早的事,即便他并不是专程前来找她。    两个人谁也没有再提起三年前的分离。展昭是不想提,而水寄萍是不敢提。过去每每想起那事,水寄萍便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然后便会搂着被子默默流泪,想着自己为何要如此自私,竟连只字片语都未留下。明明晓得昭哥对自己的感情后,饶是离开也应该满足了,可是为何心里的一股黯然,在离别之后却变得更加的浓郁,心里的牵挂,在离别之后也越来越强烈?    但当时她真的找不到应该留下的理由,展昭的妻子不能是个瞎子,更不能是个有过婚约的女子,饶是她能抛得下阿冬跟昭哥走,她又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安,更何况她抛不下阿冬,更何况她确是配不上昭哥。    既然如此那便走吧!或许她离开了,昭哥便会想通了,然后去过他该过的人生。    可惜她还是错了,她不知昭哥是否遗忘,可她却明白自己忘不了,有些事明明想去忘却,  才了解那是永远无法遗忘的。    要解脱?谈何容易――    她曾经为此在一个尼姑庵里躲过一段清静,试图用佛门的安详来洗涤内心的焦躁不安,然而庵里的一个潜修多年的师太在了解了她的心事后,温和地笑道:“倘或心有痴念,逃到贫尼这儿来亦是无用的,贫尼此处虽远离凡尘,但毕竟还是人间。你有你的孽,贫尼有贫尼的劫。贫尼的劫可以靠常伴青灯古佛,修行坐化消去,而你的孽只有靠你自己走过去,扛起来。”    水寄萍淡淡扯了扯嘴角,恳然问道:“师太在菩萨面前修行数十年想必消去了不少劫难,可否告诉我,如何忘情呢?”    “忘情?”师太微微一笑,“贫尼无法教你。”    “敢问师太这是为何?”水寄萍讶然道。    师太莞尔一笑道:“贫尼本身还不能忘情,又如何教你?”    何为忘情?既然生而为人,又怎么能够无情呢?情并非可忘,只不过不愿面对之时,将其暂且埋藏心底,假装不知道罢了。    掩耳盗铃,不过这般。    既然如此,那么还是面对吧!    水寄萍很想笑一笑 ,然而却笑不出来。她的手慢慢抬起从发际一直往上延伸,而后停在右边的一处髻发,那儿埋藏着她不愿相信,却实实在在存在的秘密。她曾多么期望这个秘密只是个梦,一觉醒来甚么都没有发生。可现实远比梦残酷的太多。    她暗自幽幽叹了口气,眼泪几乎就要掉落下来。她只有短暂的毅力,她不能忍受更多的别离,可还是要去忍受。    因为她不得不这么做。    如此,倒不如仍旧各走各的路,老来,还有一点念想可以相互留恋,这不是比甚么都好么?她真的不愿意伤害他。    展昭自是不知道水寄萍那些千头万绪,然而他却看得清楚,水寄萍藏着很重的心事。    展昭道:“萍萍你……“他很想问她在想甚么?有什么负担是不能和他说的?他是这么想的,却没有这样问。    倘若她想说自然会说,何须勉强。    而这一点,水寄萍显然也很明白,是以她是不会说的。    勉力按下心思,水寄萍淡笑道:“ 昭哥今日登门想必有要事,不知寄萍可否帮忙上甚么忙?”    展昭点点头,今日过来自是为公事儿来,其他暂且放在一边再说。于是便道:“一家□□香阁的勾栏里死了名唤作绿竹的青楼女子,我在她房里找到一条锦帕和一块玉佩,手下的弟兄们经过一番盘查,了解到那块锦帕是萍萍你绣的。”    “什么?绿竹她死了?”水寄萍闻言很是吃惊,顿时难过起来。    展昭将锦帕递给水寄萍辨认,水寄萍说确是自个儿替绿竹绣的。    水寄萍抿唇道:“那锦帕上的花样子并非是出自我手。”    展昭想了想道:“可是绿竹姑娘自己画的么?”    水寄萍道:“不错,我当时看到她给的花样子也很是意外,因为那太……绿竹并非是个悲观之人。”    展昭明白水寄萍的意思,并非悲观之人却做出如此绝望之画作。    他续道:“萍萍,你可知那绿竹姑娘可有甚么亲近之人?”    水寄萍想了想,“我曾听绿竹提起她有个相好之人,二人几或论及婚嫁。”    “那你曾见过她身上的这块玉佩?”展昭又把玉佩拿给水寄萍观瞧。    水寄萍茫然的摇摇头,临了她却道:“会不会是绿竹的相好之人给她的信物?‘炎’字会否是那人的名呢?”    展昭沉吟道:“这玉佩缺损之处使人混沌其之来历,如今也还为寻到可靠之线索。或许你说的是或有些干系,但只能暂且再作打算。”    展昭之后又询问了些事,然后告一段落。他顿了顿,刚要说起别的,水寄萍忽然道:“若是没旁的事,寄萍就先回去了。”说着,她转身就要往里走,展昭见她要走,便伸手拉住她的手,水寄萍怔了怔,便想要挣脱,道:“这样不好,此处是别人的府邸。”    展昭自知如此也有些不妥,放开手,而后微叹了口气,道:“抱歉,萍萍,你生气了么?”    水寄萍摇摇头,道:“想必昭哥开封府的事很忙,就早些回去吧!”    展昭闻言一蹙眉,道:“要我走?”    他觉得水寄萍的言行有些古怪,他自是不会不懂得分寸,但她为何……    水寄萍敛眸道:“寄萍手头也有些事要做,就先失陪了。”    展昭正色道:“萍萍,我不会耽误你的事,但我还有些话要说。”    水寄萍咬了咬嘴唇,道:“男女授受不清,寄萍既已嫁人,就该守妇道。”    展昭未想她竟会说出这样的话来,道:“你明明晓得阿冬他……”    水寄萍截口道:“对不起,昭哥,我不可能丢下阿冬不管。”她眼圈一红,几要掉泪,不是为了自己的命运,而是为了这句话到底有几分伤人,她何其忍心。    展昭微微一震,为何同样的场景,三年前发生过,三年后还是如此。为何萍萍连一点机会都不给他。    静默了片刻,他略微点头道:“好,我走。”    打那次回来后,展昭的心绪便陷入一种落寞,平日里将心思藏得好好的,只待无人之时才觉得一丝丝痛楚溢满心胸,他甚至感到些许从未有过的悲哀。    是以这样烟雨缭绕的日子里,便也不觉口诵出那些个善感的诗句来。    公孙策站在展昭背后看雨也看了许久,若非包大人有事关照,他倒是愿意继续陪着展昭看雨,毕竟,展昭素日实在太忙,可以看看雨想心事,是如此难得的事情。何况还是那样的心事……    公孙策等候了一阵子,不见他回过神来,是以不得不开口了。    “展护卫,大人让你过去一趟。 ”    展昭负手而立,闻言回过头来,“原来是公孙先生。” 他怔忪一下,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这样失态过,“展昭失礼,这就过去。”     展昭走到公孙策身边时,公孙策忽然道:“展护卫,若是等天气好了,何不出去走走?”    “出去走走?”展昭愣了愣。    “出去走走,或许很多事你就想明白了。”公孙笑了笑,笑得意味深长。    
插入书签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读点击:
晋江APP→右上角人头→右上角小框
↑返回顶部
第3章 (三)疏影―与君重逢
作 者 推 文
更多动态>>
地雷(100点)
手榴弹(地雷×5)
火箭炮(地雷×10)
浅水炸弹(地雷×50)
深水鱼雷(地雷×100)
个深水鱼雷(自行填写数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诗享课堂 | 相见时难别亦难——蒋勋解读李商隐无题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写过很多无题诗。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中国诗人写过这么多无题诗。为什么叫做无题?因为他根本不是在叙事。如果不是叙事,题目就不重要,而成为一种象征。
李商隐似乎有意地要把自己与社会的世俗隔离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情感经历了一个不可言喻的转变。
之所以说不可言喻,是因为可能世俗道德不能够了解,最后他决定用最孤独的方式实现自我完成,就像把心脏贴在玫瑰的刺上去唱歌的夜莺一样。这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个完成,所以他的孤独、苍凉与美丽都是他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中国正统文学是以儒家为尊崇,李商隐这样的诗人不会受到很大的重视,因为他私情太多,甚至他会因此而受到批评。
我相信很多人私下里那么爱读李商隐,是因为其实借着李商隐,我们的私情可以得到部分的满足与疏解。
我们读到他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么通俗的句子,就觉得他说出来了几千年来人类最难的事情。见也难,不见也难,见面的时候就可能吵架,觉得还是不要见好,不见的时候又开始觉得好想见面,这么纠结的感受,李商隐七个字就讲完了。
李商隐面对自己的私情时非常诚实。这种题材很难写,因为在正统文化的框架中,通常人们不太敢表达,与一个人相见难分别难,这样私人的情感怎么好意思去写成诗?如果是告别后去卫国戍边,自然可以写成一篇文章。
这样一想,就会珍惜李商隐,因为他在讲究文以载道的时代,竟然写出“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种关注私情的句子,平衡了文以载道忽略的另外一个空间。
文以载道不见得不对,杜甫的《石壕吏》读了令人悲痛到极点,杜甫将他自身的生命体验扩大到对偶然遇到的人的关心,与李商隐写的私情并无冲突。
文学史上最大的误解是如果没有杜甫,就不可能有其他文学。如果没有李白,会有杜甫;如果没有杜甫,会有李商隐。
文学世界最迷人的地方,是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同的自我完成的方式。正因为此,李商隐的私情诗才会有伟大的地位。过去文学史上将他的诗称为艳情诗,“艳情”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有贬低的意义。
一个人好好的,不去谈忠孝,而是去写艳情,其实有瞧不起的意义在里面。
李商隐所有的艳情诗都是无题,好像没有对象,或者对象不清楚,这就更麻烦了。以前的那些注解非常有趣,有人说他是跟女道士谈恋爱,还有人说他是在偷偷跟后宫的宫女谈恋爱,到现在都不知道到底是谁。李商隐爱的对象到底是谁?
我觉得如果看到荷叶的荣枯都会有感触的诗人,他第一个恋爱对象绝对是自己。一个真正懂得爱人的人,第一个爱的对象就应该是自己。先爱自己,然后再扩大,“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的“身在”,是他最大的恋爱对象。
因为爱自己的生命存在,所以珍惜自己生命存在的周遭,他会珍惜夕阳,珍惜荷叶,珍惜蜡烛,珍惜春蚕。
李商隐为什么是最好的象征主义诗人?因为在他的诗歌当中,他把自己转化成荷叶了,当他看到“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你会发现他讲的不是荷叶,而是他自己。这是讲他自己的生命曾经有过青春,将要面临枯萎凋零的沧桑晚年。
一直到最后,对于时间的永续无尽还是觉得无奈。这样就完全懂了——他根本一直在写自己。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风都没有力量吹起来了。李白曾经写过“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现在是“东风无力百花残”,诗真的是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命运。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诗比历史还要真实,我相信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一首诗在等着。这几乎是一种谶语,象征了一个时代的状况,我们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晚唐诗人再也写不出“长风几万里”这样的句子,好像空间没有办法开阔,生命没有办法辽阔。
初唐的诗人几乎全部都到塞外去过,走过荒凉大漠,所以生命经验是不同的,生命体能也是不同的。
到了晚唐,在繁华开始没落的长安城当中,诗人们有很多的回忆,开始怀旧,在回忆与怀旧当中,诗歌体例也比较衰颓。“东风无力百花残”,完全是晚唐的写照,还是一个大花园,还有百花,可是已经残败了。
李商隐用了很多意象,都是黄昏、夕阳、残花、枯叶这一类的意象。晚唐的靡丽风格非常明显,他想要为他的时代留下一点证明,虽然不是在春夏般的盛世,可是这个时代也是好的。
他还曾经写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时节,百花枯萎,被霜打过以后的红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似乎在说虽然我的时代已经是秋天,可是这个秋天不见得比春天差,可以欣赏春花的人,也许可以欣赏红叶。
在日本,赏枫和赏樱是一样的盛事。秋天一样有季节的美,有一种哀伤,李商隐的诗中有种安于生活在晚唐的感觉。
一个创作者了解自己身处的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我过去常常说,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很不服气,总觉得自己的时代是大唐盛世,写东西,总希望写出李白那种长风几万里的感觉。
如果刻意发出大声音,声音又不够厚,就会很单薄。我形容李白的声音是一种高音,在很多人的声音中你一下就可以听到他。高音的基础是气度宽厚,音高上来的时候,能够冲得很高。如果音域不是那么宽,硬要唱,嗓子就破了,就会变得沙哑。
好好唱自己的低音,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李商隐就是低迷的声音,委婉而细腻,他绝对不故意去雄壮。
雄壮也不可能故意为之,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已经没有了“明月出天山”的气度与气魄,不如用另外的方式来了解这个时代,也了解自己的生命状态。
李商隐的诗是有革命性的,我用“革命性”,也许大家觉得很不恰当,因为很少人这样来评论李商隐。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常常忽略有一种革命是观念的革命。
为什么当时的人去为李商隐的诗做注解,始终觉得最难?我读书的时候,跟着已经去世的俞大纲先生读李商隐的诗,俞大纲先生还是说李商隐的诗最不可解。
李商隐的诗有太多的无题,这说明诗人本来就没有给你题目方面的暗示,你不知道他在写什么。
我一直觉得这是李商隐了不起的地方。他所有的暗示都在文字本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难道不够清楚吗?还要一个题目吗?如果要题目来指导我们读诗的话,我想已经不是诗了。
我一直觉得历来对李商隐的注解是希望把它扭转到正统文化里面的意图。希望他写“相见时难别亦难”可能讲的不是某一个爱人吧?很多人把这句诗解释成李商隐是在写他与令狐楚、令狐绹的关系,因为他曾经受到令狐家族的重用。
后来王茂元重用他,他又到王茂元家里做事,令狐楚、令狐绹就觉得李商隐有点背叛了他们的家族。这样来解释“相见时难别亦难”,真是让人倒胃口。
传统的文学史,在面对李商隐的时候似乎一直在找大帽子,不能接受一首诗没有大帽子,所以觉得他的诗不可解。如果把大帽子拿掉,怎么会不可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不是清楚得不得了吗?就是见面很难,不见面也很难。就这么简单。
私情的对象是谁,有那么重要吗?我们有爱的渴求时,对象有时候是甲,也有可能变成乙。当是甲的时候,似乎只能是甲,可是常常发现没有那个甲,一定会有乙出现,李商隐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把这些不确定的人物都拿掉了。
他就是写一个状态,每一个人读到这句诗,都吓一跳,说他怎么在写我?李商隐在写所有的人,因为所有人的情感状态都是这样。他写的是生命里面的两难。
私情的基础是自己,所以李商隐才会用象征主义的方法去说“春蚕到死丝方尽”。他看到有人在养蚕,蚕长到一个程度开始吐丝,一直吐一直吐,一直缠绕一直缠绕,把自己包裹在里面,然后死在里面。他在讲蚕吗?当然不是,是在讲自己。
这句诗写的还是“深知身在情长在”,只要这个肉身存在,烦恼、情感纠缠就没有终结。“蜡炬成灰泪始干”,跟一个朋友在那边点了一支蜡烛聊天,看着一滴一滴的蜡泪流下来,就觉得蜡烛大概一直要烧成全部变成灰,蜡泪才会停止。这里讲的是蜡烛吗?当然也不是,还是在讲自己。
春蚕到死,蜡烛成灰,其实都在讲诗人自己,与王尔德完全一样是意象的投射,所以我认为李商隐是最好的象征派诗人。象征派不在意于讲事件,不在意于讲谁,在意于讲生命的状态,用象征的方法把生命比喻出来。
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是春蚕,都是蜡炬。诗人只是点醒我们生命有这样一个状态,我们所爱的,是一个人也好,是一个物也好,或者是一个工作也好,那个生命到底有意义或者没有意义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燃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定讲究文以载道,就会说蜡炬成灰,是因为照亮了别人。
李商隐没有这样写,他首先就是你自己完成了,是蜡烛自己把泪流完了,照亮不照亮别人,不是他要追求的,他不要这么功利。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始终无法将李商隐纳入进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所以能感动我们不是因为李商隐,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生命就是这样的状态,我们自己被自己感动了。你可能爱过一个人,爱到这种程度,你可能爱一个工作爱到这种程度。
一个女孩子在生命最美的时候出了车祸,变成植物人,父亲母亲照顾她一生,这也是春蚕到死与蜡炬成灰。这种情感是完全可以扩大的。
象征主义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描述的不是狭隘的情感,而是我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忽然有所感受。
比如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当我在报上读到照顾女儿照顾了三十年的父母,觉得真是春蚕到死,别人都说你看他们付出这么多,牺牲这么多……可是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说你生命中是不是有一个对象可以让你这样付出。如果有一天你生命中没有什么可以让你这样付出,那是一个悲哀。
你会发现李商隐写的春蚕到死与蜡炬成灰,更大的意义是说生命必须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值得付出的对象。只有有这样一个对象,生命怎么去受苦,都是快乐。在这种付出中,生命会饱满,获得意义,如果找不到这个对象,反而是悲哀的。
李商隐的诗句能在文学史上有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因为他说出了我们生命情怀里面最深的一个部分。台北八德路那边有一个卖小吃的,他很得意,每次都说你只要说不好吃,就可以不要付钱。
没有一个人说这一句话。这么多年他只有四张桌子。我从中学时代就吃他做的东西,现在他已经白发苍苍,还在弄他的小吃摊。看到他我就觉得真是春蚕到死、蜡炬成灰。
这其实是一种快乐,我觉得蜡炬成灰与春蚕到死都在讲热情,而不是悲哀。我非常不喜欢一般人把这两个句子解释成悲哀,如果是悲哀,我绝对不会整天写这两个句子送给朋友。
我每次送这两个句子给朋友,朋友就说很感动。这两句诗写的是热情——活着有没有热情,有没有自己执著的事情?
林黛玉也是一个典型,她一生要把泪流完,她就是要用这个方式把她生命中某些东西释放掉。她与贾宝玉有没有关系也不重要,不可解的原因使她在热情当中不断燃烧。
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意象用得比较少,象征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用很多意象来阐述,而不是直接书写。我觉得李商隐很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可以在意象与现实的描绘当中有一点游离。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一个直接描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象征,然后又转回来,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一直在做游移。“晓镜但愁云鬓改”,“晓”是早上,早上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鬓角已经出现了白色的头发,有一点哀伤,又回到了对自身的描述。
“夜吟应觉月光寒”,到晚上很晚的时候,还在那边念诗,应该感觉到照在身上的月光已经是非常寒冷了。“晓镜但愁”与“夜吟应觉”都是在讲春蚕与蜡炬,这是一个对生命有所眷恋的人。他满怀热情,忽然发现前面有终结点。“晓镜但愁云鬓改”,感觉到时间不多了,“夜吟应觉月光寒”,自己还在写诗。
写诗就是李商隐的春蚕跟蜡炬,他一生就是要把诗写完。这里又有一点抽离,仿佛是另外一个人在说,月光这么冷,夜晚这么冷,你还在那边写诗。似乎是在受苦,但因为前面有春蚕、蜡炬,我们只觉得是因为热情。这两句诗是诗人热情的表白。
李商隐最有名的无题诗,是写和女道士的关系吗?是写跟宫女的关系吗?
我觉得今天我们大可以把这些题目做更大胆的假设与改换。我相信里面有一个自己的肉身存在,“深知身在情长在”恐怕是真正的主题,他眷恋的对象一直是与自己生命的关联性。
来源:转载自“诗词世界”
诗享课堂现已开设《诗词写作基础班》,两个月教你学会写诗,欢迎大家参与。
诗享课堂现已开设《诗词写作基础班》
已有10000+诗友学习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古代诗词的多角度解读(四).pdf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天津 昊 铮
诗眼往往是诗词中的动词,尤其是非动 景,侧重渲染客观景物,但在景物描写中又渗透
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它们能够在诗中起到画龙 着浓厚的主观情感,那就是因“愁”而生的“伤
点睛的作用,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故被称为 心”,用了“移情”手法;词的下阕写情,侧重主观
“诗眼”。鉴赏诗歌时,应该十分注意这些充当 心理的描写,回答了人物伤感的原因。根据“玉
“诗眼”的词语,体会它们的妙处。例如王安石的 阶”“归飞”可以确认这是从怨妇盼望游子归来的
角度写的。那个“空”字就是“诗眼”,用得很好:
诗《泊船瓜洲》:
京: 瓜洲一水间。 既是“空伫立”,一定是久盼不归。“空”是个副
钟山只隔数重山。 词,白白地。在诗句中表达出因久盼不归而内心
春风又绿江南岸, 自有的一种失落感,又表达了孤寂的感受。一个
明月何时照我还 “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明确。意象词语就是诗词中的意象名词,它们
这首诗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两句十分有名。句中的“绿”字是形容词活 是一些最能体现诗歌形象性的词语。宋代词人
用为动词,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宋祁有这样一首著名的词: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如李白的《菩萨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容棹。绿杨烟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
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 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
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愉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
这是一首写游子乡愁的作品。词的上阕写 花间留晚照。
林间煮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湖南省衡山云雾岭
这首词的上半阕描写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殷勤为探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