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里面都是男主底层小人物的小说、女主好像是扮成小丑给人送花的、她和一个

晒晒近两年看过的好电影(不断更新中)
我的图书馆
晒晒近两年看过的好电影(不断更新中)
『』 万紫千红总是春——晒晒近两年看过的好电影(不断更新中)
作者: &发表日期: 16:29:00
&&&&万紫千红总是春——晒晒近两年看过的好电影(不断更新中)     1.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1989年)      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我想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教育片之一,当然还有其他优秀的,诸如《放牛班的春天》《四分钟》等等,可这一部给我的冲击最强烈。      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诗歌是人类最干净的语言!”我想是的,只有怀着最强烈的热情和最纯粹的向往才能描绘出最清晰美丽的独特思想。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但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于是某些人把翅膀装在语言上,让它带着自己的灵魂在时空中穿梭闪光。      片中的基尔教师就是这样一个站在高处的人,他充满激情和创造力,不用世俗利益的标准来控制自己和他人。能成为他的学生,这个班级真的很走运!他培养和看重的是人类中间最宝贵和最缺乏的那些东西,或许学习了这些,你并不会大富大贵,但你会闪闪发光,会快乐,会走出自己的道路,会拥有自己的品行。      孩子是最脆弱的,因为骨架羽翼都未齐全,因为无助,因为单纯,所以在被周围阴冷险恶的目光逼视时,在被威胁利诱时,很难抵抗四面八方的暴风雨和强大压力,所以请原谅背叛者和懦弱者吧,他们不想这样,不是他们的错,是整个教育环境和大人们犯下的罪过。看到片尾,你会怪他们不够勇敢,怪他们说谎,怪他们……可是,他们也很痛……      当然,极个别被“自私”和“出卖”这类型的基因根深蒂固完全植入的“精明人士”,我们忽略就是,那些人不在我们情感计较的范围之内,因为很浪费。我们只要记得那些站在桌子上说“船长,我的船长”的孩子,记着他们的表情就可以了。说到这里,向即使被退学也坚持说真话的查理致敬,你是一个GOOD MAN,你的船长没看错你!尼尔也会以有你这样的朋友为荣!      尼尔死了(敬尼尔,为你祈祷),死前那场演出是最精彩的谢幕,有生之年唯一一次做了件自己向往和真正想要的事,只是他没有将这件事延续和坚持下去。在他放弃希望结束自己生命的那一刻,不知他是否得到自由了呢?那顶荆棘花冠有没有伴他一路通往幸福之地呢?花冠是美丽的,令人羡慕的,可我们要知道,它的材料是刺人的,想要将它戴在头顶,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我们有为此而争取吗?我们有看到荆棘中开满的花朵吗?尼尔,你把它丢下了……      希望,你,我,他,在这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都能将荆棘花冠真正而完全地拥有一次吧!无论是该死的校长用他那凶恶严厉虚伪的语调说“传统,传统!你只要负责让他们上大学,别的都不用管”,还是爱自己胜过爱孩子的冷酷父母说:“你知道我付出多大的牺牲才能让你在这所学校上学吗?你必须听命于我们……”无论这些人如是说,都希望我们至少能有一次拿起这顶荆棘花冠充满底气地宣告自己真实的感受:“是的,我知道我自己是谁,我知道我想干什么,欢什么,我的感受又是什么,我领会了那些精灵一般诗句的非凡含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髓!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谢谢你,我的船长!
   2. 美国电影《巴比龙》    一部追求自由的残酷但却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品,电影的配乐相当具有异域风采,相较《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无疑更具有诗意,也更加感觉到一种生命的真实与残酷性。总之绝对不可错过,但如果你是一个跟风的人,那看什么怎么看已经无所谓了。。。。。      《肖申克的救赎》在二十年之后才制作完成、、、、      《巴比龙》 美国      《肖申克的救赎》 年份:1994 美国
   3.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2004年)     也许只是差了一点点,就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人生,这一点点是什么?是一点点耐心、一点点宽容、一点点关爱甚至一点点的迁就,或许只是多了其中之一,一颗稚嫩而脆弱的心灵就会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一颗迷茫而不知方向的心灵就找到了正确的航向;一颗孤独而阴暗的心灵就会洒满温暖的阳光。只是需要我们付出一点点而已。      听到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唱声音,哪一个人不会被感动?哪一个人不会认为他们就是天使的化身?      简洁的剧情,简单的情节,却透露出最纯真最质朴的情感,温暖了每一个在此停留的人们。除了深深的感动之外,我们还要奉上我们最真诚的感谢!
   4. 美国电影《疯狂的心》     沧桑的老男人,老旧的汽车,心爱的吉他,以及一幅幅明朗的风景,一曲曲悠扬的乡村音乐,伴着我们一路从片头行至片尾,没有过多的起伏与跌宕,宁静中透着温馨,甜蜜中透着苦涩,明快中透着丝丝感伤,一切都那么温情脉脉。欢钓鱼的那个场景。不太欢片名的翻译,疯狂的心不太切题,《不羁的心》似乎更为恰当。
   5. 德国电影《窃听风暴》    人性往往在制度的压迫下异化,于是“忙着生或是忙着死”就浅浅成为了简单的生存,但对真、善、美的的呼唤与追求毕竟是人类永恒的标的,在经历了背叛与出卖之后,我们的思索更加深入,忠诚与真爱的价值愈发得到彰显,生命的真谛就在生活的砥砺中愈发坚韧……一直以来,对这种需要一个人静心思索的影片有着特殊的偏爱……
   6. 日本电影《送行者》(又译《入殓师》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对于日本电影      或者说是日本文化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触      不过说良心话我很欢日本电影,这并不代表我崇尚日本文化,我也不想说“艺术无国界”这种大话,只是欢,既然好,又为何回避呢?      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看奥斯卡,看过之后第一感觉是惊艳。      又是一部让人惊艳的电影。之所以用惊艳二字并非是说它有多繁华,恰好相反。      这是一部很让人感动的电影      而又绝非是让你哭的一塌糊涂的那种      整部影片并非为了感动而感动 观众的感动更多的是一种更深刻东西的感动。比如爱和人性。      而中国电影呢?      总是抱怨无法走近奥斯卡。      总是说奥斯卡无法理解中国文化。      而这部《入殓师》绝非大片,也非奥斯卡模式下的电影。      更可笑的是 电影中不有很多也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么?比如丧葬礼仪      中国电影如何跟人家比?      听过一句话感触很深“我们不屑一顾的日本那么点地方能成为世界顶级大国就有他成为顶级大国的道理。”      中国电影永远都在拿世界不接受中国文化为理由去说事。      但评我们良心来看,又有那个中国电影能有达到奥斯卡水平呢?      《非诚勿扰》?      《赤壁》?
   7. 法国电影《真爱满行囊》(法国2006年最佳影片 )       剧中爸爸和伊凡的忧郁气质勾魂摄魄,令人一见倾心。在女一这么出彩的情况下,我竟然还能同等的被男一和男二吸引,是很少有的。      强烈推荐。是要一奉十的好片,有深度有情节,有美丽的风景,这些都不说,就冲着爸爸级和哥哥级两大帅哥,是女人的一定要看。已经在成人的世界里混得烂熟,如鱼得水的男人就算了,还怀有一点赤子之心的男人也一定要看。
   8. 法国电影《最后的猎人》     史上第一部 跨越两季严冬零下五十度拍摄的电影     诺曼温德(Norman Winther)是这世上最后仅存、对庄严的落基山脉拥有深刻理解并尊敬自然的猎人之一。他与印第安人那哈尼族的妻子涅芭斯卡,以及一群忠实的哈士奇猎犬,生活在一个以季节变化为节奏的世界:在冬天的雪地里驰骋、跨越汹涌的河水、遭受大灰熊与狼群的攻击,都是猎人寻常生活的一部分。诺曼在这个有时大风雪盖过说话声的冰雪世界,培养出他独特的生活态度。这部电影是对这个景观壮丽辽阔原始的高海拔国度的礼赞。       很好的片子,很美的景色,很美的音乐,演员也不错。最后的猎人,在那片赖以生存的深山中失去了他的栖息地,我们在钢铁深林中失去了心灵的栖息地。真羡慕沉浸在平和自然中的主人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洁白的雪花飘洒到面庞,凉凉的,很清楚地感受到生命的呼吸。人类,已经回不去了吗?
   9.法国电影《蝴蝶.》(法国经典剧片2002年)     温馨,细腻的法式风情电影,很不错,在充斥着暴力、色情、特技的所谓的大场面电影市场中,犹若一缕清风,沁人心脾!影片的构思很好,老人苦苦追寻的蝴蝶名字和女孩母亲名字的重合很有寓意。老人对儿子的爱深邃、含蓄而又充满了遗憾;也是他让孩子的母亲找回了对孩子真正的爱的感觉。情节虽然简单,但很温情。欢这部电影,看了心情很平静,祥和!
   10. 美国电影《朗读者》(又译《生死朗读》2008年)    一部没有宏大场景的影片,却能给你无限的遐想,震憾你的心灵,却又让你有无数的话而说不出来.……       本片并非一部纯爱情的影片,硬性的被定为爱情片其实有点牵强,故事通过爱情这条主线让我们去了解那段战争时代中人们的所思所想。很欢片中男主角迈克的一句话“我们应该试着去理解”,可他真正去理解了吗,在爱与恨之间挣扎,让他忽略了身边所有应该关心的人,他深爱着汉娜却又不能面对,他不去探望却在用生命为她朗读,这种痛苦的矛盾心里是我们所无法体会的。狱中的汉娜因为迈克的朗读而获得新生,因为迈克的朗读她读书识字,因为迈克的朗读她学会理性的思考,也因为迈克的朗读使她最终走向死亡。汉娜的死让迈克痛哭了,汉娜的死和与幸存者的谈话终于让他理解了,明白了那只是段历史,不管是谁对谁错,重要的是警醒后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所以在影片的最后他才会对女儿尾尾道来,希望女儿也能理解他,理解他的过去,历史毕竟是历史应该被尘封,但爱却不应该…      爱,不分年龄,不分距离,不分贫富,不以时间的长短而褪色,爱其实很简单,是我们自己想的太复杂……
   11. 美国电影《英国病人》(1996奥斯卡最佳影片)       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意大利南部的一间僧院中,一个年轻貌美的护士,因为她的爱人远赴沙场生死未卜,使得她只好将心力放在照顾伤兵的身上。其中一个全身被重度灼伤的病患艾莫西,他驾机被击落而失去记忆,在他遗失的记忆中,隐藏着他的秘密、他的激情和他至爱的女人...一段关于爱情、战争、背叛与生命交织的动人电影。本片勇夺上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音效、最佳原作配乐、最佳服装、最佳剪辑9项奖。
   12. 美国电影《入侵阿富汗》(2001年)       另类的战争题材影片,另类的阿富汗女人。     1980年阿富汗战争,俄军和阿富汗反抗军两边打了好多年,双方军力之悬殊自是不在话下,但最后强龙难斗地头蛇,苏联自阿富汗撤军。本片只有描写整个战争的一部分,一个苏联T62战车因故走失,阿富汗游击队则伺机解决这个战车,其中一人甚至还投靠了游击队,战车被游击队追得无路可走,车长十分坚决的不放弃战车,游击队差那么一点就可以毁掉,还好,一群复仇心强烈的女人完成了最关键的任务。
   13. 美国电影《追风筝的人》(2007年 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     中亚在世界文化的竞争中一直都是处于劣势地位的,所以我们是很少能看得见描写中亚文化的电影。但这又是人们视线最集中的地方,拉登领带的基地组织,塔利班的残暴统治,这些都无不让我们为阿富汗的人民担心。       “民族的东西就是最伟大的东西”,电影中也无心插柳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中亚的历史文化。就像这个风筝节,和平时期他们可以尽情地沐浴在自己的节日盛典当中。放风筝不是为了比谁的飞得更高,而是看谁的风筝更有“威力”能把其他的风筝的线割断,然后再把风筝追来,这就成了自己的战利品。清晨,低矮的平房上撒着朝阳的金光,人们都在为自己的风筝而欢呼喝彩。      而在这种民族文化之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是最令我诧异。这种行为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男人对男人的强烈兴趣,不管是小孩还是武装分子都具有这种行为特征。哈桑拣风筝是被一帮大男孩“强暴”,哈桑的儿子被武装分子抓走成为他们泄欲的工具。也许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像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一样。
   片中表现出来的,同样也是一个民族的灾难史。影片的叙事长达三十年之久,从主人公小时候单纯的放风筝到他带着复杂的心情重游故国。正如他在影片中所说的那样,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陌生的国家。     影片的导演主要是通过,主人公重游故国时所看到的一幕幕凄惨的景象来表现阿富汗人民的灾难史。阿米尔和他的司机穿过重重的关卡进入阿富汗,他们看见的第一幕不是人民安详的生活,而是河水漫过堤坝在公路上流淌,旁边就是一辆废气的坦克。周围没有树木,这些都已经被苏联的军队砍掉了。漫漫黄沙感受到的是阿米尔哀伤的眼泪。孤儿院里有上百个无人看管的儿童,就像哈桑的儿子一样或许他们的父母都已经被武装分子杀害。泯灭人性的武装分子还会每周都过来挑选一两个小女孩带走,而一旦带走就永远消失。当没有女孩的时候,他们也会带走男孩,幼小的心灵就这样被戕害而院长也只能默默的忍受着,他只能用这些钱来养育其他的孩子。      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相当成功的,在民族与灾难的问题上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看完之后我就不禁问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呀,如果生活在那个国家那个年代,我能怎么办呢!
   14. 美国电影 《闻香识女人》(又译《女人香》1992年)     在一部作品里把迥然相异的两个人用一个偶然事件串起来,使其原本平凡的人生迸发出绚丽的火花,这是艺术家们屡试不爽的手法。影片《女人香》的高明之处不仅体现在故事结构上的精巧,其中,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加上对人格中最真挚最纯净部分的讴歌使它不象是一部电影,而更象是一则都市寓言!    要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融是最难表现的,何况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原本就分处不同的人生阶段。并且,对命运的感悟也是天差地别。让这样两个人携手人生,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剧本不行、缺少了演技超凡的演员更不行。    幸运的是,导演在两个小时的篇幅里,用一次意外的邂逅、一场“性感”的探戈、一出恣意的飙车和一段酣畅淋漓的演讲为我们完整的勾勒出生命从“毁灭”到“重生”的全部过程。
   习惯了快节奏情感戏的观众可能会对本片那慢如抽丝的感情交流失去耐心。不错,与那些动辄海枯石烂,三分钟相交莫逆的言情片相比,《女人香》的导演表现出了惊人的克制与自信。他不想用一杯兑水的咖啡来给观众提神,却钟情于涓涓细流似的情感表达。这种独特的手法让情感火花的每一次闪现都显得弥足珍贵,也让观众在不断积累的感动中自然沉醉。    相对于不同人生的碰撞,影片故事的主体也是架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事件里。在平行叙述它们的过程中,使其自然交织到一起并最终合而为一。    当查里和弗兰克相遇时,导演营造了一种格格不入的氛围。“审问”似的对话不仅拉大了角色间的沟壑,同时也给影片设立了一个悬念,为观众探询主人公独特个性的来源提供了原动力。随着旅途的展开,导演并没有急着弥补双方的鸿沟,反而是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层层递进的叙事手法让一老一少的友谊慢慢加温。藩篱的拆除也是有条不紊,丝毫不见冒进的冲动和不自信的慌乱。自始至终都维持了一种恒定的“温度”,让情感宣泄的畅快保留到了影片的最高潮。    当一个绝望的灵魂行将毁灭时,它还会追求些什么呢?这是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导演在此选用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角色和其略显“单薄”的愿望为观众揭示出了富足社会里人与人情感疏离的惨淡现状。这种强烈的反差在让传统价值观轰然倒塌的同时也把对纯真人性的渴望表露无遗。
   影片把弗兰克处理为一个因眼盲而彻底将自己与外界隔绝的人。对生活的向往逐渐枯竭以致变得暴戾、偏执。查里的到来就象一汪流向干涸心灵的清泉。让他本来筹划好的自杀之旅发生逆转。无私的友情成为点燃生活激情的催化剂,使本来湮灭在痛苦中的勇气和责任被彻底唤醒。    在一张一弛的叙述节奏中,导演为我们安排了几段饶有趣味的插曲。以欣赏、品评女性为第一乐事的主人公似乎有种仅靠直觉就能准确判定女人类型的天赋。他当然不会放过邀请身边女孩共舞一曲的机会,但即便如此,当一段飘逸、洒脱的探戈映入眼帘时,还是让我感到吃惊。舞池中的男女一个老练一个羞涩却配合得天衣无缝,似乎有种催人迷醉的魔力。值得一提的是,这段音乐我非常熟稔。印象中《辛德勒名单》的开始,《真实的谎言》开始和结尾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此段音乐,当单纯欣赏它的时候,三部迥然相异的影片在脑海里交相辉映绝对是件趣味盎然的事。    千万别小觑文艺片剧情的爆发力,当不断积淀的情感最终喷涌而出时,所带给人的畅快和亢奋绝非一般娱乐片可以比肩。影片结尾处,看到弗兰克站在贝尔中学的礼堂中央与校长分庭抗礼、慷慨陈词,不仅让我们深切的体会了友情的可贵,也让影片前段时间郁结于心的阴霾一扫而空。这不仅是一段演讲,更是一篇对陈腐体制的战斗檄文。是重新扬帆的生命旅程的宣言书。
   好莱坞特别擅长营造高潮时的欢腾情境。本片对这一技法的运用可谓水到渠成。当那不难预见的结局终于到来时,你还是会被感动、震撼。所有这些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归功于前两个小时的默默铺垫。印象中,在此种技法的运用上,能与本片媲美的就只有《阿波罗13》。国产影片《生死抉择》曾沿用了这样的叙事技巧,相信我,那不过是东施效颦。    如果有人问,一个演员能否凭借其超凡的演技成为一部影片最耀眼的亮点。回答是肯定的。阿尔.帕西诺在本片中魅力四射的表演堪称典范。翻看浩如烟海的电影史,你很难找到比这个更复杂的角色了。暴戾、自负、抑郁、好色、正直且富于同情心,不仅如此,角色生理上的缺陷也极大地制约了演员对情感的表露。因为那意味着被迫关闭一扇心灵的窗户。    然而,所有这些都未能限制阿尔的发挥,反而成全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表演空间。当我们再次回味影片中弗兰克拥抱理想时的兴奋与不堪重负时流露出的苍凉和悲怆以及两种情感间顺滑、自然的过渡,你不得不对大师超凡的功力折服。在影片《女人香》中,阿尔.帕西诺再一次用厚积薄发、张力十足的表演塑造了一个足以彪炳史册的角色。    面对命运的嘲弄决不要退缩,努力用余下的时间书写崭新的人生,让绝望的灵魂解脱于抗争的激情。面对功利的诱惑不能迷乱,坚持人格的完整,让包含毒汁的果实成为小人餐桌上的残羹。    不在逆境中沉沦,不在诱惑中妥协,让不同的生命自由无羁地交流。这就是《女人香》。
   15. 美国电影《似是故人来》     剧情介绍      南北战争终于结束了,斯恩•泽克终于回到了已阔别六年的家乡。晚上村里人坐在一起听泽克讲述六年的历险经历,只有一个面貌英俊、装了一只假腿的男人奥辛对泽克的归来心怀愤恨,因为如果泽克不回来,他就可以得到泽克的妻子娜莉。    泽克决定挽救村庄农场的危机,他用尽苦心并在妻子的帮助下说服村民们投资种植烟草,以重建小镇。大家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娜莉怀孕了,但村中人都开始怀疑泽克并不是真的泽克。奥辛用计试探,发现泽克果然是假的。娜莉用枪逼问他是谁,并认为他是杀害泽克的凶手, 要把他赶走。这时一群三K党徒用白布单罩身来到泽克家,叫着把他围在中间。泽克从一支假腿上发现这原来是奥辛的诡计。    娜莉生下了女儿妮彩,而泽克却被指控杀人被捕。奥辛找到娜莉,说他可以证明现在的泽克是假的,这样就不用处死刑,但他借此要求娜莉嫁给他。在法庭上,娜莉承认泽克不是她的丈夫,而奥辛也找到证人,指证泽克是三K党臭名昭著的唐•豪里。当泽克为自己辩护时,他明确指出只有他是泽克,才能使小镇复兴计划实现,使每个人过上好日子,使妮彩不被称为私生女,接着他揭露了奥辛的卑鄙用心,娜莉内心感动万分,承认了泽克就是她的丈夫。    泽克被判死刑,娜莉到死牢中告诉他丰收的盛况和村民们富裕的景象,泽克十分高兴,他告诉娜莉唐•豪里与泽克是同一人,在泽克杀人的当天就被人杀死了。娜莉为丈夫穿戴,两人在温柔与甜蜜之中等待着最后的时刻到来。
   1982年,有一部影片获得了法国电影恺撒奖的三项大奖,成为轰动一时的热门,这就是《马丁•凯尔的归来》。它是一部讲述了关于丈夫冒名顶替、妻子寻求幸福的家庭故事。而美国影片《似是故人来》,可以说就是《马丁•凯尔的归来》的翻版。    但是姑且不论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仅就影片的意旨蕴含而言, 它们也大相径庭。 《似是故人来》以翻拍片仍能取得成功,正是由于它深刻的主题所在。影片不再仅仅将视角局限在家庭之间、男女生活的小事上,而是进行了突破。男主人公的身份真假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矛盾,而是与大众有相当联系,并且主人公处于一种两难选择中,就是承认真实身份,可以苟且地活下去,而要使家庭幸福,大众获利他就要继续承担这个名字的一切后果,并将被判死刑。这样,冒名顶替的问题就引发出了一个关于人生信念和追求的主题。最终,主人公选择了保持人格独立,受人敬重的尊严,为广大村民维护利益而死亡。  为此,影片的编导在这里作了一处很好的设计。对男主人公的过去不做任何交待,而是巧妙地透露了一些真真假假的往事。观众不需要知道他过去的生活到底如何,重要的是他现在所做的一切和他最终的选择。导演抓住了主人公一生中的闪光点做深入剖析,既造成了悬念又避免了累赘,这无疑是极为高明的手法。其次,享誉影坛的大明星李察•基尔 与朱迪•福斯特的联手表演自然流畅,深沉含蓄,充满激情,令影片大为增色。旧题材的翻版片, 一定要有新意, 无论从哪一方 面,《似是故人来》无疑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16. 美国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2009年,好莱坞的人狗情未了)     故事讲述理查•基尔饰演的大学教授收养了一只小秋田犬,取名“八公”。之后的每天,八公早上将教授送到车站,傍晚等待教授一起回家。不幸的是,教授因病辞世,再也没有回到车站,然而八公在之后的9年时间里依然每天按时在车站等待,直到最后死去。
   17. 日本电影《爱犬的奇迹》(2007年 又名: 玛丽和幼犬的故事 柴犬奇迹物语 心动奇迹 心动奇迹:玛莉与3只小狗的故事)     剧情介绍      石川纸家代代生活在新泻县山古志村。如今当家的石川优一是一名公务员,他和年幼的儿子亮太、女儿彩以及顽固的父亲优造一起生活。妻子幸子早已亡故,幸子的妹妹冴子不时会来石川家看看,为大家做饭。    亮太和彩在外面玩的时候发现了一只被人丢弃的小狗,小狗非常惹人爱,让孩子们爱不释手。不过,他们知道爸爸一向很讨厌狗,肯定不会同意收留它。两人只好在回家的路上挨户询问找人收养,却没能找到愿意收养它的人。彩不忍心把小狗丢掉,把它带回了家:“它才那么小,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太可怜了。”亮太拉来爷爷帮忙说话,优一答应了兄妹俩的恳求,石川家从此增添了一个新成员。    小狗被起名为玛丽。它很快就成了兄妹俩的好朋友。不久后,玛丽长大了,生了三只小狗。亮太、彩、玛丽和它的孩子们一起在山里奔跑,非常快乐。然而突如其来的天灾打碎了这小小的幸福。这天下午,优一出差去了外地,亮太参加学校的课外教学也不在村里,新泻县中越地区突然发生6.8级的大地震。彩和优造被压在了房梁下面。紧紧抱着彩的优造在朦胧中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原来是玛丽!玛丽把小狗安顿在狗屋里,自己又挖又刨弄得一身是伤,才找到了被困两人。玛丽力气太小,没法把爷爷和彩拉出来,只好不断地舔着他们的脸以示安慰和鼓励。    山崩切断了山古志村与外界的陆路交通,自卫队坐着直升飞机赶来救援。玛丽把队员安田引到了石川家,彩和优造终于得救。然而出于人命优先的原则,玛丽没能和他们一起坐上直升机离开灾区。    玛丽被留在了空无一人的村里,它努力觅食,保护自己的孩子们。与此同时,身在长冈避难所的彩和亮太也十分惦记玛丽。听说台风正在接近山古志村,兄妹俩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决心自己去把玛丽救出来。    最终,玛丽和它的孩子们能否生还?石川一家能否再度团圆呢?
   你是我内心深处的痛     内心好久没有被如此触动。当一种情感让人为之潸然泪下时,这份情感也随之升华为了结晶,令人铭记良久;但当一种情感让人不仅为之感动、为之落泪、为之铭刻于心时,当她跨越了人性甚至是物种的堑壑时,真的很难在辞海之中找到一个词汇来形容,也许这就是爱。      让人看后许久内心无法平静,这份温暖、这份信任、这份爱承托了太多期许。      爱,真的能融化一切。阴霾过后留下爱的天空。非常希望大家能看看这部片子,触动的不只是你内心的情感,还有你内心的痛。
   18. 法国电影《两只老虎》(2004年)       剧情介绍:    影片要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声名狼藉的英国猎手艾丹•迈克拉里(盖•皮尔斯)本以猎取象牙为生,但却在一次猎杀行动中发现了老虎一家,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场意外的收获。在捕杀了幼虎戈莫和桑哈的父亲后,尽管幼虎的妈妈曾经两次试图救回她的孩子,但是残酷的命运还是将这对双胞胎虎兄弟分开了。    戈莫和桑哈,一个羞怯而温和,一个粗暴而凶猛。分开后凶猛的哥哥戈莫被卖到了马戏团,在那里,思乡病与被圈养在笼子中的生活掳走了戈莫的锐气。而温和的弟弟桑哈处境则稍好一些,成为了当地法籍长官尤因•诺曼丁(让•克劳德•德夫斯)那孤单的儿子拉奥(弗雷迪•海默)的宠物与玩伴。诺曼丁打算把附近的丛林发展成旅游景点,但是这必须要得到他的上级(欧安•纽因)的同意,于是这个家庭将桑哈送去培养成“斗士”参加比赛,取悦他的上级。  当两只老虎长大成熟后,它们再次相遇,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兄弟而是敌人……最后,两只老虎逃出了牢笼,回到了丛林。但是它们却对当地的村庄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诺曼丁派迈克拉里去把它们杀掉,可当迈克拉里看见这两只老虎快乐地回到属于它们的那片丛林时,他再也不能下手,不能允许自己完成任务,于是,他把戈莫和桑哈留给了属于它们的命运,转身离去。
   想哭却哭不出来       看完心里太难受了。从影片的开头,心就一直揪着,看到了结尾心里才稍稍有些安慰。长官的儿子拉奥在与桑哈告别,两双同样纯洁的眼睛对视着。而这时猎手艾丹的枪口正在对准桑哈,以备他的突然兽性大发,到时一枪毙命。这时戈莫正在一旁看着艾丹,安静的看着他,然后走到他身边,用头蹭着艾丹的口袋,向他要糖吃。戈莫是那样的信赖他,即使他手中正握着扳机。动物的心灵是那样的纯洁,即使遭到人类如此不公的对待,却仍然满怀着善意与信赖。跟他们比,人类的心灵太肮脏,太卑微,太狭隘了。      艾丹放下了枪,打开盒子,里面已经没有糖了。他对着戈莫说抱歉。此时他的心中定然羞愧,为自己的小人之心。人类总是用自己的思维去想动物。      所以人都一口咬定,这两只老虎会伤人,是祸害,是恶魔,千方百计的要除掉他。只有拉奥一直相信,他们不会伤人,他们是善良的。只有儿童是最懂动物的,因为他们都有一颗未被尘世污染的心。最后拉奥和艾丹目送着他们走向丛林深处,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里稍稍宽慰,人类总算弥补了一些过失,多一些拉奥这样的孩子,那么人类的未来还有希望。
   必须说明的是,那些所谓的十大经典电影,男人必看的十部电影,或者女人必看的十部电影,名声在外,人云亦云,在网络上流传广泛,几部大片在国内也沸沸扬扬上映过了,本人并不受影响,在这里只评介自己认真看过的,认为好的电影。并不是那些推荐的经典电影不好,而正是因为太经典了,太主流了,所以我就省略不谈了,或者放到后面再来谈。   以上是为了解答朋友的疑问。为什么楼主不评介那些大家熟悉的名片大片。(正因为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
   19. 美国电影《迫在眉梢》(2002年)      剧情介绍   约翰?Q?阿奇伯德(丹泽尔?华盛顿)是个工厂里的工人,他工作很卖命也很顾家,可生活依然不富裕。为了养家糊口,妻子丹妮斯也要上班挣钱,夫妻俩因忙碌而使感情日渐淡漠,婚姻几近破裂。他们生活中唯一的亮点,就是9岁的儿子迈克尔。可不幸总是出其不意地降临到苦命人的身上。一天,迈克尔突然昏到在棒球赛场上,约翰?Q把他送到医院后得知:儿子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才能保住性命。 心脏移植手术的费用非常昂贵,而约翰?Q的医疗保险远不足以负担15万美金的手术费。医院的头头(安妮?海切)得知这个情况后,决定把迈克尔从等待移植者的名单中剔除,除非约翰?Q能预付30%的手术费。此举激怒了约翰?Q,在求助于迈克尔的主治医生特纳(詹姆斯?伍兹)未果的情况下,他愤然持枪闯入了医院的急诊室,绑架了几位医护人员和病人做人质,要求院方立刻为儿子动手术。 然而事情并不像约翰?Q想象的那么简单,面对他的不仅是一群无辜又需要护理的人质,还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谈判家(罗伯特?杜瓦尔)和一个想要速战速决的警长(雷?利奥塔)。约翰?Q和警方的对峙还惊动了媒体,全市的大众对这一事态的发展都投以了极大的关注。他们的感情似乎更多倾向于违法者约翰?Q,因为他是当今不近人情的医疗和保险制度的受害者。但大众的同情并不能帮助约翰?Q,他的前途到底如何呢?
   让全世界的人!感动     华盛顿的演绎真是无敌了 。动人的时候让人为之落泪 ,做事情的时候 ,惊天动地 。真男人! 真汉子 ! 在中国的 现实社会中 又有多少这样的人呢 ?中国的社会保险体制 ,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实际情况, 令人深思 。归根结底 ,并不是华盛顿伟大 ,而是美国的社会体制 ,造就华盛顿这样的英雄。
   20 .美国电影 《末日危途》人类文明终结之路 (2009年)       导演约翰•希尔寇特这次干了一个漂亮的活儿,他几乎重新确定了好莱坞关于“末日预言”影片的布景标准和拍摄方法。    ——《好莱坞报道》    约翰•希尔寇特为本已残酷的小说加入了一种消极的末世情绪。借由荒凉的外景,全片散发出“濒死”意味也深入人心。    ——    影片中的父亲和儿子没有名字,所以这两个形象也就有了普世的意义。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角,而是人类希望和焦虑的体现。     导演约翰•希尔寇特这次干了一个漂亮的活儿,他几乎重新确定了好莱坞关于“末日预言”影片的布景标准和拍摄方法。    ——《好莱坞报道》    约翰•希尔寇特为本已残酷的小说加入了一种消极的末世情绪。借由荒凉的外景,全片散发出“濒死”意味也深入人心。    ——    影片中的父亲和儿子没有名字,所以这两个形象也就有了普世的意义。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角,而是人类希望和焦虑的体现。  
   剧情介绍      《路》与0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老无所依》同样改编自美国小说家考麦克•麦卡锡的作品,其中《路》更让他摘下了2007年普利策小说奖并受到了奥普拉书会的推荐。    这是一个发生人类文明大毁灭后的寓言故事,幸存下来的一对父子穿过寒冷的城市废墟、荒无人烟的沙漠不断地向南行走,希望到达温暖的海边,寻找到活下去的可能,寒冷、饥饿侵袭着他们,还有吃人的人。孩子的母亲不堪面对这样的绝望,选择了自杀。不愿放弃的父亲,带着幼小的儿子,推一辆超市的手推车,里面放着毛毯、油布、沿路找到还没变质的食物罐头,随身携带一把只剩一颗子弹的手枪,向南方不停跋涉。途中他们几度陷入饥寒交迫的绝境,几次又幸运的绝处逢生。一路上,父亲不时警惕着避开可能有人的足迹以求自保,幼年的儿子却常常寄望能遇上和他们一样的好人。    不断向南的求生之旅,将父子俩带到了期望中的海边,可是茫茫的大洋,依然看不到任何生的希望,在海滩上停留数日后,他们继续前行。父亲的咳嗽日益严重,加上腿部受伤,终于不支倒下,处于惊恐中的儿子,在父亲的遗言下,拿着手枪,独自走到了路上。一个有妻有儿有女的男人收留了他,男孩被一个出现的女人搂在怀中,文学里女性以救赎者身份现身的意象,再次出现,人类也在此刻终于见到了重生的希望。
   考麦克•麦卡锡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他1992年的作品《All the Pretty Horses》被改编成了《脱缰野马》,2006年的《老无所依》被科恩兄弟搬上了银幕,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而本片的改编来源——一本名为《The Road》的小说也为他获得了2007年的普利策小说奖。    影片描绘了一个在地球毁灭之后,人类寻找希望,艰苦生存的故事。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麦卡锡对末日景色的描绘,那么怎么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荒凉的景致呢?导演约翰•希尔寇特说:“小说里没有具体写是什么原因使地球毁灭,所以我决定放弃一切背景说明,让观众自己去猜测发生了什么。为了找到这种末世景色,我们得排除一切生命迹象--有颜色的东西部能要,植物不能要,鲜亮颜色的衣服不能要,小动物不能要--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单色的世界。不过我又不需要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世界,我希望电影里的世界尽可能地保持原生态的模样。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后在匹兹堡找到了合适的外景。”匹兹堡是宾夕法尼亚州的第二大城市,在它的近郊曾经都是重工业公司的住宅区。随着上一次经济衰退的来袭,大部分企业倒闭,这些职工也都搬了出去。于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这个小镇子就被废弃了,在也没有人居住,甚至连流浪汉也不来这里。导演发现了这个“风水宝地”后,就在这里安营扎寨,拍摄起了电影。    为了能更加贴切地表达出“末日”这个概念,导演在影片的音乐上也是煞费苦心。不同于一般好莱坞电影的音效轰炸,希尔寇特在电影里非常节制地使用了声音元素。他说:“我不希望电影里的声音和画面看起来不搭调,所以我基本没有在影片里加什么音乐,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没有音乐的电影。而且为了让背景声音一样末日和死寂,我让录音师使用了单向的麦克风,录下来的只有风的声音,听着电影里呼呼的、单调的、甚至是乏味的令人不快的大地呻吟的风声,我对影片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    由于拍摄时间的加长,天气渐渐转暖,树木发出了新芽,地上的积雪渐渐融化,这是导演最头疼的事情。希尔寇特说:“身上的厚衣服渐渐穿不住了,太阳也越来越大,这让我很头疼。每次开拍前,我们都要在地上洒上一层人工的粉末,演员也必须装出很冷的样子,后期制作的时候也要为他们的呼吸里加上白色的雾气。实在没办法的话,一切只有借助于后期了。
   维果•莫特森挑战演技      虽然被电影界称为“演技派”的维果•莫特森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可是他对《末日危途》中父亲的角色依然不敢掉以轻心。这位擅长出演低成本独立制作影片的明星,此次拍摄本片,可谓是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他说:“当导演找到我的时候,我正准备好好休息上一阵子。前面两年,我都在疲于应付各种电影的拍摄。整整两年时间,我一直在工作,所以我决定开几场摄影展,放松一下。后来希尔寇特找到我,给我看了剧本和小说原著,我明白我没法拒绝这个角色。这个筋疲力尽的父亲非常完美地契合着我当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而且我还觉得虽然这个父亲很疲劳、不知道他们走到海边会发生什么,但是他还是充满希望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角色由我来演是很恰当的。”莫特森答应扮演男主角之后,事情就简单多了,对于导演希尔寇特而言,电影的一个重头戏有了着落;对于莫特森而言,他需要做的就是养养头发和胡子,并且减一点点体重。    为了达到小说中父亲的“悲天悯人”的精神境界,莫特森开始了对自己的打造。他开始有选择地进行一些阅读,听固定的音乐,每天严格得像僧侣一样安排自己的作息,他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一些饮食习惯。他说:“无论处于怎么样的生活环境之下,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都会有自己的希望。我和一些流浪汉交谈过,这些人非常各异,要么有暴力倾向,要么平易近人。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改善当下的生活。对于这样的一种生活,在地球的末日之后的人类也一样会有怜悯之心。不过在层层的压力的重压之下,他们可能忘记了同情,有的只是暴怒。因为要活命、要吃饱肚子、要穿暖衣服会让人类失去理智和自己的社会性——这就是小说里展示的地球。我不敢说电影能超越小说,成为一流的作品,但是它一定会给人以不同一般电影的启示。”
   本片是导演约翰•希尔寇特拍摄的第一部美国电影。      《末日危途》的小说在美国出版之前,希尔寇特就已经读到了一篇书评,他随即决定要把其拍摄成电影。    《路》(The Road)这本小说为考麦克•麦卡锡拿下了2006年的布莱克纪念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2006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07年的普利策小说奖。    据说,《路》曾经影响了游戏《辐射3》的制作。    为了找到合适的外景地,剧组走访了宾夕法尼亚、俄亥俄、路易斯安那、华盛顿与俄勒冈。    本片全部实景拍摄,没有一个在摄影棚中的镜头。    为了在室外录下单一的风声,而不是混杂了鸟叫、警笛和马达的声音,录音师使用了单向麦克风。    在影片中,维果•莫特森的胡子和脏兮兮的头发并不是化妆的结果,这些“道具”属于他本人。    为了扮演好父亲这个角色,莫特森阅读了大量的叔本华的作品,并且和流浪汉进行交流。    莫特森在片场将自己的摄影机、诗歌集和自己灌的钢琴曲唱片和他从东欧买回来的书当做礼物分发给了剧组成员。    影片中几乎没有音乐,仅有的几个段落是用对位法谱写的。  影片的上映日期一再推迟,制片公司最早制定的上映日期是2008年的11月26日。后来推到了一年之后的日。
   好了,又到周末了,就先晒到20部吧。时值春暖花开好时光,就慢慢晒吧,大家也慢慢欣赏好电影。哈哈。     上午网络畅通,发帖从来没有过的顺利,感觉很爽。就多介绍了些电影《路》(《末日危途》又译《路》)的幕后故事。     祝大家周末愉快!     特别提醒: 看电影的同时不忘记评论和顶帖哦。呵呵
   21. 美国电影《在云端》(2009年)     剧情介绍      乔治•克鲁尼饰演的是一名叫瑞恩•宾厄姆的公司裁员专家,他的工作是飞来飞去为各地公司去解决麻烦,他人生的目标则是乘坐飞机积攒的英里数达到100万,从而晋升为白金会员。    但瑞恩这种“在路上”的生活方式却受到了新人的威胁,一个名叫娜塔莉(安娜•肯德里克 饰)的大学毕业新生发明了一种互联网远程会议系统,让裁员变得轻松省事,也让瑞恩的工作显得毫无必要。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瑞恩的新任务竟然是带领娜塔莉熟悉工作环境……
   影片评价      乔治•克鲁尼在影片里贡献了他从业以来最犀利,最细致入微的表演。    贾森•雷特曼用这部作品昭示了当代电影的一线希望,他给这个黑暗的影坛带来了一丝曙光。    你绝对没有在银幕上见过这么一个迷人、绅士但是又有心机的乔治•克鲁尼。  这部电影能让你体验心碎和大笑的两级分化的体验。而这一切,都要拜一个擅于设计冲突的编剧、一个善于指导演员的导演和几个演技出众的主演所赐。
   常态:《在云端》    片子越往后发展越让人期待,可惜如现实之中一样,美好的愿景不是都会产生美好的结局。影片里我没找到自己期待的结局。但是最令我感动的是,男主角的妹妹婚礼前的插曲。由此心理,最后我的理解是,瑞恩•宾厄姆失望中带着新的期待再次踏上云端。或许平淡、失落就是时间赋予生命本该有的常态。但是,这新的期待也许就是平淡人生中的曙光。
   22. 中美合拍电影《面纱》(2006年)       剧情介绍      电影讲述了20年代一对年轻的英国夫妇来到中国乡村生活的故事,在这美丽却凶险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在其英国家乡舒适生活中绝对无法想象和体验的情感波澜,并领悟到了爱与奉献的真谛。    故事以女主角吉蒂开篇,为了逃离20年代伦敦浮华却又空虚的社交圈,也为了防止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吉蒂接受了沉默寡言的医生沃特•费恩的求婚。 费恩在把吉蒂带到上海后,便迅速地投入到了他的细菌学研究中去。孤独的吉蒂和迷人的已婚男子查理•唐森发生了婚外情,当费恩发现时,他羞恨交加。为了报复,也为了重整自己的生活,费恩决定孤注一掷,带着吉蒂远走霍乱肆虐的偏远城镇。沃特从一尘不染的研究室走向了瘟疫流行的最前线,他慢慢地协助控制了当地的疫情。吉蒂则开始在一家由法国修女住持的修道院兼医院中做义工,并逐渐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意义。沃特和吉蒂终于可以互相敞开心扉,但就在他们日渐亲密的同时,沃特染上了霍乱。沃特的生死决定了他们新近迸发出来的激情能否转化为永恒的爱情……
   有关这部电影的评论不少,这里只谈谈这部片子的不足之处:     《面纱》无疑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片,是那种让你心尖儿酸酸的却又回味悠远的的电影,女主角到最后终于明白了爱情的真谛并在悲痛之后走向成熟,又让人感到欣慰。但是这部电影对于故事发生地的中国的描写却让我觉得怪怪的。虽然是一部中美合拍的电影,但怎么看都觉得中国成分可有可无,其实,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中方的几个演员也完全被脸谱,只是为了迎合西方人视角下之于中国的那种神秘、隐晦的想象,却没有表现中国现实的诚意。所以作为中国人,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总是觉得影片里的中国完全不像我们熟悉的地方反而像是别的国家,既使它描写的是旧社会。而且中国人有那么神神秘秘、还这么愚昧无知吗我?想这是大部分西方电影在涉及到其它国家时的通病吧! 哎!不过看在它不是历史片而且演员出色的份上就不计较这么多了。 看来反映中国事实的电影还是不能靠外援啊,希望中国的导演多拍出点真实的中国来,别像《赤壁》之流那样讨好外国人恶心自己人。
   23. 爱尔兰电影《ONCE》(2006年 又译《曾经拥有》)       经典。音乐还有故事,不惊心动魄,但温馨感人。这部电影没有为了满足某些观众的需要在某些方面做文章。但我相信,这部电影像一杯冬日里早晨里的醇香的热牛奶,冒着香醇的热气,慢慢的温暖我们的全身,带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早晨。
   他们是艺术家,我想这也就是中国现在的演艺界只称自己为娱乐圈的原因吧!      他们演奏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音乐,眼下那么多流行音乐,有几首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影片最后伴随着升华主题的音乐,或者说是一开始就揭示结局的音乐。最后的镜头顺着女主角停止弹钢琴望向窗外的眼神,一直往外延伸。延伸到外面的世界......
   24. 英国电影《裂缝》(2009年)         被禁锢着欲望的可怜灵魂     影片描写了英国一所女子借宿学校里一群女孩和一位老师之间的故事。      首先,先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女老师---miss G年轻漂亮,而且给人以一种“充满浪漫和智慧、教学不拘一格、拥有无数冒险经历”的另类女老师的形象,她还破天荒的带领着一群女孩组建了一只跳水队,她经常在女孩们面前灌输着自由和冒险精神,经常和女孩们讲述着“自己”那些令人向往而又神奇的冒险故事。女孩们每每都用羡慕和崇拜的眼光认真的聆听着,从不厌倦,特别是其中一位叫“戴”的女孩,“戴”把miss G当做自己偶像,miss G的一言一行都是“戴”顶礼膜拜的教条。“戴”还是跳水队的队长,也是女孩们的“头”。她经常跟随于女老师身边,对老师言听计从,对其他女孩发号着施令。而miss G也尽情享受着女孩们对自己的崇拜和拥簇。直到一位叫“fiamma”的西班牙女孩的到来,这一切也在悄悄的改变着....      “fiamma”是一位来自西班牙贵族的千金,和miss G一样拥有着美丽的外表,还有那些一样神奇而动听的传奇故事。女孩们中的一些人渐渐的就被这位新来的谜一样的贵族女孩所吸引了,这些无疑是对“戴”地位的一种挑战,miss G也渐渐发现了这位贵族女孩的与众不同,因为,她感到自己在女孩中地位也同样受到了威胁。      “fiamma”相比其他从小就在寄宿学校的女孩来说,她显得要成熟许多。miss G渐渐的也被“”的一些特质所吸引,她开始发现自己欢上了“fiamma”,她经常悄悄的欣赏着“fiamma”,甚至将“fiamma”老家带来分给大家的饼干和明信片藏于自己的房间里。miss g还经常当着其他女孩的面“特殊”照顾“fiamma”。这极大的伤害了其它女孩们,特别是“戴”,她感到害怕和嫉妒。于是处处刁难“fiamma”。可“fiamma”是个有个性的女孩,她渐渐的对女老师的一些言行提出异议和公然拒绝,这在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一次,在老师房间,女孩们像往常一样围坐在老师周围聆听着老师的冒险故事时,“fiamma”当众揭穿了老师那些所谓的“冒险故事”不过是小说里的故事罢了。当miss g去城里买东西时,流露出的那种惊慌的神情,和面对陌生男人的不知所措时,一切再清楚不过了,原来,这个在学生们眼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miss g,从小就学习和生活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寄宿学校,她从来就向往着能够像老鹰一样、像鱼儿一样自由的生活,然而,由于长期的禁锢,她即使长大成人后也不能适应外界的生活了,在一个全是女人的地方,欲望得不到健康的释放,久而久之人格也就扭曲了,于是,在一群和当年的她一样对生活无知和对情感懵懂充满欲望的女孩中间不断的“角色扮演”成了她唯一能够释放和平衡欲望和心理的途径。西班牙贵族女孩“fiamma”的到来,寓意着现实和外来事物,她冲击着这所寄宿学校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      记得“fiamma”问女老师:“你没想过要离开这里吗?”女老师回答:“想啊,但是我舍不得这些女孩子,她们需要我,等她们走时,就是我离开的时候”。miss g非常想出去,可是她又害怕出去,她对外界的事物非常向往,可是她连去趟城里买东西这么简单的事都无法顺利完成。只有当她回到学校时,才又露出她那一贯自信的笑容。她明白,她已经永远的属于这个地方了,这些她嘴里的离不开她的女孩们就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是她离不开女孩们。      当明白这些后,影片最后女老师把对“fiamma”爱和恨的同时瞬间爆发,也就不那么让人感到突然了。“fiamma”的死固然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可真正让人痛心的则是像女老师这样被无情禁锢着欲望而丧失自我的可怜灵魂们......       《 裂缝》不是女同片!        刚看电影介绍的时候,一看是关于女校的故事,还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而电影一开始的那个老牧师,和中途穿插过几个警察和小镇上过路的男人外,这部戏剩下的全是女人了)。心里难免会觉得是女同片。      可是后来,随着电影的发展到结束。才发现,这只是一部揭露人性最本质黑暗的作品。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 可是只觉得它只说对了一半,人的天性善良和心底那层无尽的黑暗,是一块衍生的,如同既美丽有邪恶的双生花。      影片中的女孩们,她们是善良的,她们的黑暗和残忍只是因为一个美丽的谎言而衍生。说到底,只是因为天真的无知,而去触怒了自己内心的那份,最原始和野蛮残忍的黑暗。也许这就是上帝所说的---原罪。      好比影片中女主角MISS G,她只能靠自己美丽的谎言,来缔造自己的所拥有的一切。让学校游泳队的孩子们对她无尽的崇拜和欢。同时,我认为她也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这也是当时,封闭的环境和保守的教育制度所导致的。      MISS G的一切都源于她的欲望---原罪。可以猜想下,当时的大环境应该是整个欧洲经济出于大萧条的时期。而MISS G显然不是出身名门,自然她所有憧憬的冒险经历和旅行,只能是靠几本冒险小说和自己的幻想来实现的。而对于崇拜她的学生们来说,在她们的心里,G就是女王。或者是说是对于她们幻想外面世界的一盏明灯和希望。      但是Fiamma出现却打破了这种平静。她的身世,她的美丽,她的孤傲,她不愿受到顽固封闭传统制度舒服的浪漫天性,以及她不同凡响周游各地的经历。这一切都严重地威胁到了G的地位。因为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假的。      其实,我想重点说的是。G对Fiamma的那种同性侵犯行为,或者说是一种老师对学生的猥亵行为。并不是出于她内心的同性情愫(当然也不排除,女校嘛)。而应该更多的是出于她对Fiamma的嫉妒和占有,那种渴望自己就是Fiamma本人的欲望。因为Fiamma的一切正是她想要的,正是她谎言里那个虚假的自己。出于这种欲望和原罪,她占有了Fiamma。这样她就无知地认为,自己和Fiamma是同一类人了,这样自己的所有谎言,就能更加的真实和牢固了。这点可以看出G,被当时那种保守的教育制度,残害的有多深。注定,她是悲剧的。      另外一个悲剧则是G的得意门生--DI。G可以说是她的神,她在这个封闭环境的唯一精神支柱。所以当G策划毁灭Fiamma的时候,可怜而天真的DI成为了G的棋子和帮凶。好比,你一直信仰的上帝被恶魔亵渎的时候,你自然会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信仰。因为只有这样,DI才能维护自己在学校的地位。看来,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和罪恶,是人最本能的一种天性。      Fiamma给G的人生撕开了一道裂缝,同时也给DI撕开了一道裂缝。不同的是,G无能的选择了毁灭,因为她的懦弱。而DI却因为这道裂缝,看到了真相和希望。她选择了坚强和勇敢,她选择了冲破传统保守的制度和教育。      最后,DI带着对Fiamma的内疚和难过,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离开了那个禁锢如监狱一般的学校,踏上了寻找属于自己真正冒险故事的旅途。      当一个美丽假象破灭的时候,一旦有人惊醒了,势必有人将继续前进,而不是随之一同被撕裂。
   25. 韩国电影《雏菊 》(??? 2006年)       剧情简介        阿姆斯特丹,两个男人爱上了同一个女人,注定了一段纠缠的故事。惠瑛(全智贤饰)是画家,每天到广场帮路人画肖像,而像她一样风雨不改的,还有某人送来的一盘雏菊。每天雏菊总是准时送到,让她心里悸动而好奇。    一天,匆匆而过的正佑(李成宰 饰)遇上了画家。他本是国际警察,来这个城市追捕杀手,然而却迷上了温婉动人的惠瑛,他让惠瑛帮他描肖像,他们的爱情在萌发盛开。    这些情景,送花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的身份注定了他必须给正佑让出位置,对惠瑛默默付出。因为,他就是正佑所寻找的杀手朴义(郑宇成 饰)。但是,强烈的爱终究让他不再躲在暗处,他决心争取幸福。二人在法律上,感情上的鲜明对立,注定了不能完满的结局,鲜血在惠瑛描有雏菊的花布上蔓延开来……
   用天真的心去爱,用生命的勇气去承受     曾在某处看到这句话,“爱一个人,就是要承受他生命的碎片”,再看到这句话,知道是一部电影的广告语。          似乎所有人都把这看作是两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但是,抱歉,如果说当我看完第一遍时只是难以赞同这种说法,那么当我看完第二遍后,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说法不过是女人浪漫自欺的幼稚想法,女人会爱上警察,便是最好的证明。          一个三十岁的男人,还是个警察,在异国执行任务,被一个单纯、漂亮又带点小幻想的年轻女人一厢情愿地爱上,尤其是他还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既然他是个正常的男人,就不难理解他会对那个看似美丽的误会不置可否,“我不能说我是那个人,但我更不能说我不是那个人。”警察对女人的感情是基于她对他的爱,出于普通人的正常需要,而不是因为他爱她,甚至在之后的情节中,我也找不出他爱她的证据,看到的不过是一个成年男人的心理轨迹。          杀手是个坏孩子,但终归是个孩子。看她跳跃着跑过独木桥,神情中有点害怕又带点得意,静静坐在开满雏菊的草地上画画,他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做了杀手,他的生命无法再那样简单、有那样简单的开心。看她再跳跃着过桥却掉进了河里,他像个冲动的少年飞奔了出去。亲手为她建起一座桥,经过她身边时用手遮住脸却掩藏不住笑容,这点小聪明出卖了他的天真和快乐。然而,他是个保守的人,他的保守不仅仅表现在杀手生涯中,也表现在他对爱情的态度中,他选择远远地看着她,而不利用谎言去接近她;选择守护在她身边,而不让她知道他才是她等待的人。          孩子的心理永远是矛盾的,冲动与谨慎的冲撞、情感与理智的较量。他把她的画存放在自己的小船上,去广场边租了一个房间,把枪存放在那里,他固执地不把这两件东西存放在一起。他因为她欢上画,在她喝咖啡时举杯,在她离开时挥手再见。他未必真正懂画,却能记住那些冗长枯燥的介绍,他出现在警察身边,带点嫉妒、带点天真、带点挑衅,警察流露出不解还带点不屑。他为了保护她冒失开枪,在那一刻没有什么比她的生命更重要,如果有人质疑他瞄准警察的瞬间,那是因为他明白如果警察中枪,就不会再有子弹横飞而可能误伤她,他最终选择了一个非关键性部位开枪,包括在楼梯上他开的那一枪,只是为了阻止警察追踪他。他接到任务去杀警察,却为了她选择放弃,警察自信满满让女人作选择,更想利用他钓一条更大的鱼。他在她身心受创之后守在她身边,在她重逢旧爱后宁可用生命换她的幸福,但在警察的心目中,任务、前程远比一个爱自己的女人重要,哦,我们无法苛责一个职责在身的人,对吗?所以我们要原谅他离开,理解他不回来,但是如何能把那种在即将失去一件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产生的失落与妒嫉混合的情绪误解成爱呢?          这个女人,又该怎么说她呢?对爱怀着天真浪漫的幻想,为一个人的爱固执地坚持,幸运的是她最终明白了什么才是爱。一个内心纯洁的孩子和一个理性骄傲的成年男人,教女人懂得什么才是爱。就像那句广告语“爱一个人,就是要承受他生命的碎片”,他因为爱她选择承受距离,因为爱她选择承受面对,更因为爱她选择承受放弃,而她在懂得爱之后亦选择了承受一切不圆满。          这是一部拍给女人看的电影,“我梦寐以求的爱,原来近在咫尺”,不知有多少人明白了,不知有多少人还在自欺。
   26. 中国电影《爱有来生》(又名: 银杏,银杏)       剧情简介       小玉(俞飞鸿饰)与丈夫秦言(涂松岩饰)在儿时旧友雅萍(李佳饰)的帮助下搬入山顶一处僻静宅院。秦言外出代课,小玉独自打理庭院,尤其对院中的银杏树倾心。某晚小玉沏茶独自等待雅萍来访,却突遇一和尚打扮的男鬼阿明(段奕宏饰)树下现身。阿明说自己已在银杏树下等人五十载。经小玉同意,阿明开始缓缓讲述五十年前的一段经历。阿明的哥哥(姚橹饰)作为山寨头领,在一次仇杀中放走仇家六岁半的儿子。十几年后,弟弟阿明爱上了一个突如其来的神秘女子阿九(俞飞鸿饰)。阿明百般呵护却依然无法赢得阿九的芳心。绝望中阿明出家为僧,阿九却又不离不弃,直到有一天帮派火拼,一切因果真相大白却又无可挽回。
   &爱有来生&:茶凉了尚可续,人走了何以忆?     阿明:今生的我还在等前世诀别的一泪词;手握杏叶的承诺而你此刻身在何处。     阿九:如今的我仍在煮青花瓷杯的半盏茶;可你转世的脸孔究竟轮回在哪一户。          1.     所谓三世情缘。          第一世,他作银杏,她为杜鹃。     第二世,他作马贼,她为人俘。     第三世,他作尾生,她为罗敷。          2.     雅萍(原著中阿七)对小玉说:真是见了鬼了,上山忽然走错道。平时走了千百回的,闭眼我都能走到的,嗳,你说奇怪不奇怪,我明明看见院门了,就是偏偏走不到这。真是活见鬼。(原著此作“我真觉得奇怪,昨晚从山下走到这儿竟足足走了半夜,平时一小时也就足够了,怎么会忽然迷路了。不过我总觉得不对,总觉得明明已到这院门外,偏偏就是走不到。”)          一样的石桌石凳,是须兰脱口而出的“狐狸下棋处”?一样的院中大树,女主人公絮叨去时经梦,镜头轮回式经她背过到面前,“我好像也是煮好了茶在等人,不记得是在等谁了……”镜头再转一圈,女子俩对牢梳妆镜,仿佛前世也有过的,前世与今世的重叠,本我与镜我的对比,镜照般一式一样。镜后瓶中杜鹃火放如旧,却非当年他送的那一枝。          阿明驾轻就熟的来到,小玉(或阿九)按捺牢心悸(或心?)请他坐下吃茶。鬼语人言,幽明殊途,聊斋情景。“我端起桌上的茶杯,茶已凉了,静静的,有半卷的茶叶半沉半浮在中间,像有一种古老的传说在沉沉的空气中冻结着,露着一半结局,卷着一半人生。”          他刚走,她即刻想念,念他轻声叹“哎,阿九”。语气这样轻柔,仿佛略重,词藻中的阿九会碎,“她恨我,开始时我不知道,后来我才慢慢知道,我一直对她很好,唉,阿九。”          哎,她开始听他说她,哦,不是她,是她。          3.     她是陌上花开好,他是行马过路客,本该没缘法转眼分离乍,却不想他哒哒的马蹄兀自惊醒了一场春梦(原著里“弟弟上山打猎,是追一只鹿,不知不觉走到山的那边,山的那边是大片大片的桃树林,那时节正值花盛时节,开得煞是灿烂,桃树边是倾泻而下的瀑布,弟弟看见了一个女孩子正坐在溪石上看书……” )。她怎可以那般美,美得触犯了他。“她孜孜而坐……她的人,竟像是春浓时偶从花树下过,无意间落英满身,这样的草草,这样的天成,使从她身边走过的人唯有思无邪,连艳羡的念头都不想到有。”(须兰语)可他见了她,变得思有邪,不顾她愿强抢策马而去,他们追逐于青天白日流水汤汤,好比是伊甸园初生的亚当夏娃,因未吃得蛇诱劝之果,是以豪不开窍,只好用抢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欲念催生情意萌芽。他像孩子得到礼物藏着掖着不肯给人瞧,那种忽而成了自己的莫名欢,真不知如何才好,只得缠缚她,呆看她一宿,是《诗经》里说的,“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她却不为所动,明眸乌丝朱衣,散着不容侵犯的决绝,她一直走一直走到山顶去,望着山那头直至斜阳落,他尾随其后,微风拂过两人的衣裳,此间,天地有大美,迹近于无形,他不懂她,但决定娶她。新物握在手的进退两难,过分激情怕吓坏了她,冷置她又心有不甘。待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他采撷归来,妆点一室,其情殷殷,为她,那红便像新妇嘴上细擦的胭脂。她不是不晓得他鲁莽而笨拙的讨好,可惜恨如山不平仇似海难填,此怨浇她长大饲她成形,藏在血液里的东西,时不时警惕你犯戒,不能轻易给抹煞。他画她,赠她礼,试尽百宝只为美人千古笑,看那走石飞沙也为伊心跳。长日无事,他仅仅看她,看她绣杜鹃,仿佛看她和看本身便即人世间最大的吉祥事。她能说话,但不敢说话,她怕一开口,就坐实这份情,再也瞒它不住,一任数年锤炼精心伪装统统泄了底。于是乎她的无言以对化作千万次的重复——“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吧”,以抽身续茶的借口来暂缓自己快将离体的心,伊心事那么重那么重,还要银汉无声转玉轮。原来所有的淡淡,都埋着几许深深。然而他不懂,他真的不懂,他原可以更懂她些的,却叫年少气盛的骄矜蒙住尘。          “她一定不愿意的,你那样的把她抢来。”小玉总结故事,阿明听了说,“是啊,她不会愿意的,她怎么会愿意呢。”          后来的后来,人人都似编剧,各个猜得出结局。女子是仇敌的二代,与乃哥合谋来报仇,男主人公的大哥因她泄密而亡,他痛彻心扉颤抖持枪,面对那个美丽的诱因,迟迟下不去手,他痛,她何尝不感同身受。在为爱情牺牲的方面,总归女子多勇敢,“砰”的枪响结束余生,身边汪满血,脸颊还挂着桃花样微笑。她一字一血道:“今生今世,我们所走的路都错了,时间不对,地点也不对,来生我们再会,来生我会等你。”那时那刻太阳刚好初升,灿烂阳光照得一树绚丽。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造就了一场错误的相遇——     “我走在迷雾花园里寻找爱走过的记忆     半清醒半迷醉来去的痕迹     梦醒忽然发现已经不是原来自己     一颗心徒留下错误的相遇”     时间地点就是对,人又错了,怎样都错过,或早或晚。          他们相约来生见于银杏树下,“杏”也“信”耶,它意喻“一生的守候”。     耗费五十年他才恍然悟出,只要她是幸福的他其实就已经等到了结果,这幸福是否他所给予抑或等不等得到她人,已经不重要。          4.     俞飞鸿是这样的女子,大方,清爽,知性,美的有些许强势,台前聊天会言及《海上花列传》,语调轻柔婉约,语气直面可辨,私底下人称其“飞哥”,如果对手不是段奕宏,恐怕压不住她的大气。影片里她仍作可观的少妇扮相,乍看依旧是《乱世桃花》中外柔内刚的柳絮,身边少了裴元庆同秦琼,其实原著《银杏,银杏》多处指有桃花,不知缘何电影改作杜鹃,其实桃花好,花语“爱情的俘虏”,正应了情节;再看倒仿佛惊鸿仙子重现江湖,端的聪颖比过赵敏气度赛过盈盈。须兰讲,因惊,故而艳。仙子名杨艳,俗,但配她,但觉名如其人。甫一登场,便觉“惊鸿”两字,莫不是为她而独设,结尾倒于李寻欢手,恹恹说,如我这般女子,怎可忍心活至鸡皮鹤发?在我最美丽的时候死在我最心爱男人的怀里才安。几幅近景,不免实心道,最怕英雄陌路美人迟暮。          当初王朔一句“为什么你不自己拍呢?你行的。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使她下定决心十年磨一剑,至今,剑打磨出来了,能不能啸江湖,还得票房与口碑说了算。纵观此前上演的两部女导演作品,均获佳绩。俞女既无依萌的丰厚资金,亦无姚树华的明星阵容。单靠自强挑大梁,想这十年,一幕幕戏早在脑海中来回走了无数遍,好也不好。好处是熟,坏处是太熟了,不容别人质疑。影片的音乐和画面均相当质感,草原戏甚有《卧虎藏龙》的气息,段奕宏几声无词句的吼也颇有山寨气,生来就跟马痞似的,可马痞亦为柔情汉,冲突的戏码怎能不好看。          它具备所有红到发紫的条件。唯美,悲剧,人鬼痴缠,前世今生;编剧是张派作家,文艺青年的大爱;摄影黎耀辉,摄影助理何宝荣,熟悉透顶;剪辑林安儿更一流,磨刀霍霍向大片;录音美术服装设计,皆有头有脸人物,随意拉出哪个来,都是独挡一面的。本欲七夕上映,却因故推迟,赶上鬼节,哭笑不得,冥冥中自有定数。在大光明看上午场,左右不过十人,映后没几天就碰撞全民闷锅群戏《建国大业》,匆匆端盘子下台,输在节骨眼上。可就是这样一部从头至尾无有悬念的纯情片却令我泣到失声,或许活见鬼了吧。          回程途中见报有登,《人鬼情未了》的男主角帕特里克因胰腺癌不治去世。          5.     “‘不,’他长长地吁了口气,凝目仰视着那清冷的月亮,‘开始几天,我都不知道我在想些什么,她害死了大哥,我恨她,可是有一天晚上,我做了许多个梦,总是梦见她那样微微笑着端一杯茶,跨进门来,总是梦见那照得一树绚丽的银杏树,我喊她,她却不回答,我猛地从梦中醒来,那一刹那我清清楚楚地认识到,原来她在我心中是那样深,不管我恨她,或者是欢她,如果让我选择一次轮回的机会,我会选择跟她呆在一起。’     ‘后来为什么没有?’     ‘等我明白这一点,再去追她,已经晚了。’他平静地说,可是难掩心中的伤痛,‘她以为我仍在世上,便急着进入轮回,再入人世,她认为我会在上面等。’     ‘可是你下来找她了?’     ‘嗯,’他微微点头,‘我一直没有找到机会进入轮回道,我恐怕……今后再也找不到她了,这一念之差,唉,这一念之差,可能会使我们错过千百万年,才有一次相逢的机会。’     ‘那你怎么办?’     ‘我?我守在轮回道的附近,我总觉得也许有一天她也忽然回来,如果我再走了,可能又生差错。’     ‘可是她不是上来了吗,如果她忘了她前生的事怎么办,她怎么知道你在下面等她。’总觉得有些事忍不住要问个明白。     ‘不,她会知道的,她会知道的……’他喃喃地道,忽然他凝目注视着我:‘她也许会忘了,可我一见面就会认出她,就算她忘得太多太多,可在她心里总有一种深切的思念,我感觉得到,也许……也许她会到这儿来。就算她忘了她说过的每一句话,许下的每一个诺言,可我会永远记着,只要她哪怕在无意中说出多年前曾说过的一句话,我就知道她没有真的忘记,有一天我会等到她。’     我傻傻地看着他,不由自主地说:‘她多年前说出的一句话?’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而眼里的银杏树却不再黝黑,仿佛闪跃着阳光,那照得一树的亮丽呵。”          爱恨情仇都是戏,做的好皆可楚楚。类似片不计其数,却存几个能记住?     阿明和阿九全力演绎了他们自己,局外人明眼,局内人糊涂,国人的精髓全在个“等”字上头。没有等便没有爱。等的途中惊现爱的存在。     然而,在无限重复的遇见中,竟无一次是对的遇见。          6.     他们说,走过黄泉路,踏过奈何桥,就能望见三生石,它刻满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和来世。包括树下的等待,花前的诺言,月里的箫声,风中的眼泪。     阿明期限已到,不知是否还能重入轮回道,若不能,恐怕是要魂飞魄散了吧。作为一个鬼,最怕的事莫过于此。而终于知道前因后果的阿九,余生该如何渡过,恐怕不会再写信给秦言诉爱意了,谁知道呢,影片总在最讨巧的地方戛然而止。     也许阿九选择再死一次,去追寻他的脚步,自绝于银杏树下,只是这一次,又要错过多久?再等“僧敲月下门”,再盼“幽期不负言”,五十年,能等得到,属幸运事。多数再不会碰见,没准纵使相逢应不识,便是识得又怎知对方还记得?也许大家都忘记了,从此擦身而过——相逢却不能相识……相认却不能相和……相遇却不能相知……相爱却不能相守……     “眼泪在闭上双眼前和溅出的血凝结,好想再好好看你一眼在喝梦婆汤前。”          “我是谁,我是谁。是谁的血,一滴滴渗入树根的泥土,是谁的眼睛忧伤地凝视着我,是梦着,是醒着,是前生,是今生?回过头,却见那僧人,微笑地注视我,眼中却隐隐闪着泪光。     那是谁?那个僧人?那棵银杏树在叹息……满山谷的桃花啊,那样多,那样多,是谁在桃花的小径上缓缓下马?清冷山水?哪儿来的清冷的水纷纷溅在我脚上。     灯光下,好暗的灯光啊,院内的银杏树叶仿佛在叹息着,茶已凉了,茶已凉了。     ‘喂,你等我,你等我一下,我们约好的,要等……’     我听见自己在大叫,那个黑衣的僧人却缓缓地远去,他忧郁地俯视我,我知道他再也不会来了,再也不会来了。     早上醒来时,自己却听得阿七在院中惊叫,急忙赶出时,只见院中那棵极古的银杏一夜之间竟枯死了,而太阳初升,照得一树绚烂。我一低头,泪水不禁流了满面。”          7.     那一世,你为杏树,我为桃花。     那一世,你为枪手,我为敌女。     那一世,你为痴鬼,我为人妇。          倏忽一念,三生已过……来生,你还在吗?  
   27. 越南电影《青木瓜之味》(又名《番木瓜香》)       内容简介:       影片以小女孩梅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先后在两个家庭环境中的生活境遇。小女孩梅10岁时因父母去世被邻居送到西贡的一个大户人家当女佣,这家人的生活并不幸福,男主人是一个音乐家,经常在外沾花惹草不回家,女主人整天为死去的女儿伤心难过,因为梅长得很像她死去的女儿,所以深受女主人的疼爱。不久男主人惹下一场官司,为了躲避官司到外面躲了起来从此再没有他的消息。女主人的三个儿子整日无所事事,只知道拿梅打发时间,但是在接触中他们渐渐发现了梅的独特之处,温和善良的梅给这个家带来了生气。光阴如箭,转眼梅已经长大了,女主人却因支持不住家里的开销开始变卖家产,靠织布卖纱维持生计,家道的破落迫使得女主人忍痛将梅送到另一家当佣人,这家的主人是一个年轻的钢琴家,她未婚妻却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梅的自然淳朴吸引了钢琴家,最终年轻的钢琴家解除了婚约,选择了梅。
   这是一部拍给女人的电影,女人看了之后才会知道如何去做个好女人。并不是标榜传统一定要回归,只是女人多些传统会更美。      陈英雄眼中的越南,陈英雄心中的女人。      茂密葱郁的热带植物,冰凉如水的青石板路,嗡嗡转动的老式风扇,随风飘动的细薄蚊帐,诗情画意的小院、轻烟袅袅的蚊香,雨中摇曳的木窗,不停聒噪的蟋蟀,奋力攀爬的蜥蜴,蹦蹦跳跳的癞蛤蟆,配上悠扬的东南亚音乐,潮湿、恬静、神秘且美丽。
   《青木瓜之味》评论:     时光如水,倒映其中的梅已然一位婷婷玉立的姑娘。昔日的少奶,今日阁楼上的婆婆不得不将视为己出的梅送到浩民少爷家。梅一如既往地勤劳着,照料着浩民的生活,她不会嫉妒,不会争抢,只会用最最简单的方式去令自己关爱的人舒适,同时自己感受欢愉。梅最美的时候,是她每天操劳完毕,用轻水撩过发丝,自她细长光滑的脖颈流下的时候。这一切都在无言中进行着。终于,有一天,浩民发现了梅的美,走进了她的房间,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她纯净安详的脸上。        梅真的美,美的传统,美的安静,美得无处不在。略带佝偻的腰板,光着的小脚丫,惹人怜惜。每日,她细细碎碎的在屋里奔忙,行走无声,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却又无处不透出细腻温柔。善解人意,恬静适然,不加修饰的闪烁着东方的智慧。白色的睡衣,洗脸的清水,青葱的发丝湿湿的贴在脸上,暧昧清浅的欲望,含蓄的流露。偷偷试穿高跟鞋,悄悄披上少奶送她的华服,戴上金链,趁着无人,对着镜子着上红唇,这出水的芙蓉,让你不爱都不行。难怪少爷最终选择了梅,这是他那现代且热情奔放的女朋友所望尘莫及的。
   影片的结尾,梅身穿金黄的旗袍,与房间中光线同样的金黄柔和相互映衬,此时的梅已不再羞涩无知,女主人的光芒甚至比金色旗袍还要夺目,她一只手轻拂在凸起的小腹上,念到:      “关键是,不论怎样变化,它们仍保有着樱桃树的形状。”    “哎呦”一声,腹中的胎儿动了,梅笑了,满是幸福。
   28. 伊朗电影《天堂的颜色》      故事简介:       放暑假了,城镇里盲童学校的孩子们,都被校门口等候的父母们接回家,准备度过快乐的夏天,但是墨曼却等不到父亲。老师安慰他,爸爸只是赶不上巴士,所以才迟到了。       等了好久,爸爸才终于出现,墨曼兴奋地冲上前去,摸着父亲的手,掉着眼泪说: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事实上,爸爸是真的不要墨曼了。       接连面对孩子失明、妻子早逝的悲剧,爸爸不愿意再背负苦痛,于是拚命地工作赚了钱,准备迎娶美丽的新娘,展开新生活。但是,他还有个无法逃避的重担放不下,那就是失明的墨曼。他向盲童学校的校长恳求,让墨曼留在这儿过暑假,不过却被拒绝。想到要一辈子照顾失明的儿子,爸爸害怕了,他必须为墨曼另寻出路...       爸爸带着墨曼回到乡间老家,那儿有墨曼两个可爱妹妹,以及最疼爱他的奶奶。在这个绿意盎然、野花散布、鸟语呢喃的美丽世界里,墨曼用他灵巧的手、聪敏的耳朵,尽情地与大自然接触,感受风的舞蹈、溪流的歌唱...在他的心中,虚幻的天堂仿佛渐渐有了颜色。       然而,好景不常,即将结亲的爸爸不愿意让墨曼再阻碍他的好事(因为女方家十分迷信保守),于是决定将墨曼送给一名盲木匠当学徒。在一个风大的日子,趁着奶奶出门办事,爸爸带走了墨曼...       失去了墨曼,家乡的美景也褪去了颜色,妹妹的笑声停止了,奶奶哭哭啼啼地要跋山涉水地去把墨曼带回家,爸爸的心意似乎也被迫稍有改变...墨曼回家的路还有多远?他要到何时,才能看见天堂真正的颜色?要到何时,才能触碰到神的慈爱?要到何时,才能得到父亲的关怀?       (一)黑暗的世界,触碰的人生       我看不见...     黑色,是我眼前的全部。     但我能触碰,我能聆听...       在幼鸟的身上,我摸到了新生的悦;     在汽车的窗外,我抓到了清晨的凉风;     在妹妹的脸庞上,我抚摸到了笑容;     在奶奶的手掌里,我感受到了温柔。       啄木鸟的对话、海鸥的悲歌,     麦穗的细语、溪水的呢喃。     在黑色的世界里,我能触碰、聆听到这天地的无限可能...       (二)天堂的颜色,神奇的触感       老师说,神更爱盲人,因为盲人看不见。     但我跟老师说,如果真是这样,     神不会让我们瞎,看不到他。     老师回答说:「神是看不见的,他无所不在,     你只能感受祂,你可以用手指『看』到他。」       如今我伸手到处找神,直到我的手摸到他,     我要告诉他所有的事,     甚至我心底全部的秘密。       各界影评热情推荐       「这是一部卓越的影片,观点深刻而且手法优美,它会让每位看过本片的观众,都能以崭新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       旧金山纪事报       「一部平实而简单的感伤电影。曾拍过令人爱的作品【天堂的孩子】的导演麦吉迪,创作出这部故事、颜色与结构都能绝妙地交融的影像织锦绘。就如同其它伟大的伊朗电影一般,【天堂的颜色】以最简单的故事,牵引出你最深沉的情感。」       华盛顿邮报       「麦吉迪的【天堂的颜色】虽然是一部家庭电影,并不刻意简化而牵就年幼的观众群,因而同样也能吸引成人的观众。它给予我们一个启示:一部家庭电影如果对成人而言并不够好,那对儿童而言,势必也不够好。」
   片中8岁的穆罕默得是一个盲童学校里的学生,他聪明而富有同情心,他曾将掉在草丛中的小鸟重新送回树上的鸟窝,他一直用受过教育的敏感双手抚摸上帝创造的万物,虽然这种触碰始终在黑暗中,但他用这种方式找寻上帝的印记、天堂的颜色。可这个善良的孩子却不知道,他的爸爸想把他送给别人收养,因为丧妻已久的他千方百计想娶到一个富贵人家的姑娘共度后半生,而一个盲孩子无疑是他的一个大累赘。    在《天堂的颜色》中,导演展现父子之间“对立”的方式是将两人放置在不同的自然背景中:父亲出现的场景让人感到阴暗而险恶;而伴随小男孩出现的场景则明亮而美丽,洋溢着朴素、率真的田园风味,并伴随着许多大自然的声音,小鸟的啼叫、昆虫的蜂鸣、溪水的流动……也许是因为盲孩对声音有特别的敏感,导演才刻意创造这样的声音氛围。    《天堂的颜色》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如此精致而漂亮,而盲童的表演更是让人难以释怀。在小男主角身上,我们找不到丝毫人为引导的痕迹,当他被父亲剥夺了继续在课堂学习的机会,而被送到一位盲木匠那儿做学徒时,男孩不是在“表演”哭泣,呈现在镜头面前的是那些扎扎实实烙在他心坎上的悲哀和苦痛。    在结尾处,导演非常成功地运用悬念攫取了观众的视线,父亲看似已回心转意,但还是给盲孩带来了厄运,结尾的残酷性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与影片整体上“美”的感觉有所冲突,却毫不留情地将思考掷给了观众。   尽管《天堂的颜色》是一部讲述孩子的影片,但是它在吸引儿童的同时,也能引起成年人的共鸣,也许导演深知家庭电影的“游戏规则”:一部不能在成人世界中被叫好的影片休想在孩子们直觉的审视下赢得好口碑。
   伊朗电影的小事大情     对于盲人而言,他们的眼睛是臂膊延伸出来的手和长在脑袋两旁的耳朵。电影《天堂的颜色》中,盲童穆罕默德通过手和耳朵渐渐“看见”了天堂。只是天堂不是赤橙红绿青蓝紫,它肯定是另一些不为正常人所见的“颜色”,比如忧伤和快乐。          这是一部随意而亲切的电影,画面出来的时候,导演马吉德.马吉迪和摄影师墨罕马德达弗迪他们好像都不在场了。到席的是我们,是盲童穆罕默德、父亲和祖母。画面出现之前是黑场,这是一个悲伧的暗示。盲人的世界,是永远的黑无边际?而黑暗背后,他们的内心如何五彩缤纷?穆罕默德牵着我们往前走。          雏鸟从树上的窝里跌下,穆罕默德循声找到,把小鸟放进口袋里,小心爬上树,送小鸟回到了小鸟妈妈的翅膀下。很快,父亲也来接穆罕默德回家了。穆罕默德颤颤地走过去伸出手,触到另一双沧桑的手,嘴巴有些瘪,几乎要哭出来:“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呢……”父亲好久没来看他了。这是一个苦命的男人,妻子死了,家庭窘困,孩子又看不见世界。他决定把儿子带回乡下的家。在车上,穆罕默德将手伸出车窗,感受到空气的流动,抓住飞絮一样的东西,叫起来:“我抓住风了!”松开手,飞絮没了,重新开始找风。回家的路上,穆罕默德把手伸进小溪里,水的流动似乎让他想起什么。乡间的小路上穆罕默德一阵小跑,高叫起来:“奶奶,我回来了!奶奶,我回来了!”          听到消息的小伙伴们欢快地跑开,分头去找奶奶。穆罕默德触摸到妹妹微笑的圆脸,声音有些沮丧:“你怎么长这么大了?”两个妹妹跑到田里找到奶奶,奶奶说:“你们笑什么?怎么都不说话?”小家伙们仍是笑。奶奶知道是孙子回来了,急忙往家赶。路旁的树下,穆罕默德跳出来:“奶奶,你看我在这里!”准备惊吓一下奶奶,却弄错了方向。老人将穆罕默德领到麦地里,绿色的麦穗随风轻扬,麦子上的芒尖还没到刺伤小手的时候。穆罕默德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老人把穆罕默德引到一棵小树旁:“你看这是什么?”穆罕默德触了几下树叶,叫起来:“奶奶,这是我去年种的树!”          穆罕默德去乡下的正规学校读书,朗读盲文课文,帮伙伴纠正:太阳照耀大地而不是照亮大地,月亮照亮大地而不是照耀大地。他们将采回来的花熬成染料,他们在早上将鸡从鸡舍里赶出,鸡毛在空中飞舞,一支手拿了鸡蛋,交到另一支手,最后放回篮子里,孩子们跳起来,连鸡毛好像也在笑。          野花弥布,田园葱茏,鸟语呢喃,溪水潺潺,这一切都像一个童话。父亲阴郁的脸又让这个童话回到残酷的现实。为了续弦,他必须甩掉穆罕默德这个巨大的负担——他是一个盲童,这对迷信的女方是个不好的情况。穆罕默德手里洁白的鸡毛向上飞去,超过鸡毛自身的能力。奶奶从外面回来找穆罕默德,小妹妹回答:“父亲带穆罕默德到海边去了。”父亲拉着小穆罕默德来到海边:“注意,不许超过绳子的另一端!”这个时候,穆罕默德如果看见了天堂的颜色,天堂肯定是灰色的。海上有海鸥在哀鸣,他和父亲回去。敏感的穆罕默德意识到父亲不是把他带回回家的路,挣脱开来往回跑,父亲抓他回来,将他交给盲木匠学工。万物寂静,鸟叫响彻,盲木匠的声音充满关爱。他娓娓道来,领穆罕默德入门,轻声讲解做工的要领。他触到穆罕默德的小手,发现手上有水,是泪水。“你怎么了?”          老师说,神更爱盲人,因为盲人看不见。但我跟老师说,如果真是这样,神不会让我们瞎,看不到他。老师回答说:‘神是看不见的,他无所不在,你只能感受祂,你可以用手指看到他。’如今我伸手到处找神,直到我的手摸到他,我要告诉他所有的事,甚至我心底全部的秘密。”穆罕默德憋闷不住,在场的人,都哭起来。          祖母决定去找小穆罕默德。大雨突降,老人顾不上泥泞。小鱼被水冲到泥地上,上下翻跳,老人艰难地走过去,拾起小鱼,慢慢放到一旁的清水里,发卡顺势掉入水中。这是穆罕默德的礼物,她伸手去捞……父亲看不过,扶老人回家。老人伤心病发,这一晚去了天堂。祖母最后的时候,她望向这边,她的窗子很大,好像可以看到穆罕默德。祖母去世,女方干脆就退了彩礼:“这不吉利!”这个小家,祸不单行。父亲牵着马,马上坐着穆罕默德他们要走向哪里?树林里起了魔幻般的雾气。他们过一小木桥,木桥经由雨水的冲刷不再牢固。穆罕默德和马一起掉进了河中,桥上的父亲惊住了。他在犹豫。他甚至希望他死掉,可他怎能无视生命的离开?他跳下水去,水声响彻天际。沉入水底,水声全无。父亲被水冲上了岸,他没有死。天空一只受过惊吓的鸟飞过。穆罕默德呢?他也被水冲上了岸,父亲走过去,抱起来。天空一群小鸟飞过,声音有一点欢。穆罕默德的手动了动,他“看见”了天堂的另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角是小人物的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