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迷,j,了怎么办,男朋友好几天不联系我了,是在我睡着情况下,应该是被下药了,血都被他冲走了,他打死不承认,说我

迷影至下迷影至下爱上电影,是在电影死去很久之后关注专栏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霓虹恶魔》——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author&:&guo-lian-kai&,&content&:&\u003Cp\u003E还记得今年戛纳电影节,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下文简称NWR)的新片《霓虹恶魔》的媒体首映场结束之后,场内同时响起了两种声音:“这他妈的是什么狗屎东西”和“这他妈是最纯粹的艺术品”。在《银幕》杂志的场刊评分上,《霓虹恶魔》1.6的得分名列倒数第三。当然了,一向自大狂妄的NWR才不会在乎这些。毕竟他在戛纳新闻发布会入场时,就对着全世界记者的镜头,大声喊出了“I make films for the youth, fuck those establishments”(我拍电影是给年轻人看的,去他妈的条条框框!)这样的宣言。\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回电影本身,《霓虹恶魔》讲述了一个从小镇来到洛杉矶的16岁漂亮姑娘Jesse(艾丽·范宁饰)凭借自己清新脱俗的气质在优胜劣汰的模特圈如火箭般攀升,巨大的成功给她带来了膨胀的虚荣心,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模特“前辈”们的不满与嫉妒。于是,一场撕逼大战一触即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难以忍受的叙事与对白\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时尚圈”、“撕逼”这样的关键词不免让人想到另一个国产电影系列——《小时代》。事实上,《霓虹恶魔》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与《小时代》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刻板生硬的人物形象,还是莫名其妙的狗血剧情,甚至娇柔做作的台词都像是出自一人之手。而说到台词,《霓虹恶魔》的台词水平之低,甚至可以让人想到那部现象级烂片——托米·韦素的《房间》。在戛纳,只要银幕中的人物一开口讲话,德彪西大厅就会出现嗤笑声,从一开始还有所收敛,到之后的心照不宣,直到Jesse做作的站在泳池的跳板上,面对着干涸的泳池瓷砖,说出了“My mom calls me dangerous.”这种玛丽苏文学中的对白时,在场记者再也忍不住,笑成一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在两次看过本片,对“弱智”一般的台词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之后,我更倾向于相信NWR这样做,是故意为之。他想创造的,不过就是一个浮华、奢侈、乃至空洞无比的时尚圈名利场。他就是想用这样“大学英语四级听力”水平都不到的台词,营造出一个又一个无脑的人物形象,再到一个空虚的行业本质。即便这样的做法对于电影本身是一种不可逆的伤害,但是NWR还是做到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片另一个遭受恶评的主要原因便是极烂无比的叙事。这里的极烂绝无夸张之嫌,要知道全片的剧本容量差不多也就是个30分钟短片的长度,却被NWR生生用极慢的对白速度和叙事节奏,拉长到了120分钟的标准长片。而这种拉长并无技巧性可言,真的就是十分机械的,纯粹时间意义上的拉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独一无二的色彩与美术\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这部电影对白弱智,叙事拖沓,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并不是。实话说,《霓虹恶魔》可能是今年我在戛纳看到的影片中,少有的有动力去二刷甚至三刷的影片。这一切都归功于NWR从《亡命驾驶》便自成一派,且愈发成熟的独特美学。这个永远带着墨镜出席各种场合中年男人,用一种不可言喻、甚至可称玄学的色彩敏感度,营造出了一场炫丽、迷幻的时尚灯光秀。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堪称色彩魔术师的他竟然是一名色盲症患者。正如片名《霓虹恶魔》所指,贯穿全片的霓虹色彩有着一种迷人的吸引力,在无规则的频闪中将观众从银幕前,投放到了伦敦或者最人山人海的夜店,或者是米兰时装周纸醉金迷的After Party。怪不得NWR会说出自己拍电影只给年轻人看这样的话,这部电影给中老年人看,先不说心理上能否接受,刺眼的高饱和度频闪在生理上就已经足够让大部分人反胃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红、蓝以及两者结合成的紫是影片的主色调,就像势不两立的火与冰,两种对立的高饱和度色彩元素同时在一个画面上出现所呈现出的视觉冲击力是观众始料未及,且难以抵挡的。尤其是影片第一幕,在节奏缓慢的电音和片头字幕之后切到一个妆容精致、身着蓝色皮革裙的女孩,仰躺在一张奢华的沙发上,脖子上流淌着的鲜血预示着她的死亡,突然音乐也变得聒噪,强烈的低音像是两把大锤敲击着每一个观众的耳膜。对,这就是在影片海报上的那一个定格画面。可以说NWR从影片的第一帧就用自己独特的色彩敏感度和控制力牢牢抓住了每一个观众的眼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主角Jesse的扮演者艾丽·范宁是好莱坞最著名的童星,今年4月刚刚成年的她,有着一张不能说美的惊艳,但却足够经得起镜头打磨,或者说High Fashion的脸。NWR说范宁的脸像是默片黄金年代的女主角和现今最流行的超模面孔的结合体,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片中的对白密度如此之小,到了走秀的部分,就彻底的只剩垫乐,完全以默片形式呈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几场近乎于时尚走秀的戏,在我看来,是NWF选择这种慢的折磨人的叙事节奏的原因之一。从影片第一幕,眼周贴满水钻的Jesse瘫倒在沙发上,一身鲜血的类“凶杀现场”;到影片中段踏上更大的舞台,在一场时尚秀中担当闭幕模特,并真正唤醒自己内心的欲望猛兽的镜前贴吻。NWR始终将这些与整部影片割离开来,不加一句对白的将这个纸醉金迷的行业更加夸张的展现给每一位观众。再佐之他的御用编曲——Cliff Martinez(《亡命驾驶》、《唯神能恕》编曲)撰写的迷幻合成器电音,让观众在影院中,就能体验到那种每个汗毛孔都张开的飘飘欲仙。也怪不得有人评价,NWR去拍电影,是夜店行业的一大损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浮夸行业的夸张与讽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霓虹恶魔》的构思来自NWR对于自己12岁的女儿的观察,通过这些观察他发现,“娱乐性比社交网络更重要”。于是《霓虹恶魔》应运而生,他投身于了“这个关乎美的、娇柔又狂野、戏剧又原始、过分渲染到甚至于骇人的世界。”所以我说,作为《霓虹恶魔》编剧的NWR,是故意的用一种浮华做作乃至夸张的形式,来展现、讽刺这一个浮华做作的时尚行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NWR将片中所有时尚行业内的人,无论是模特、设计师、化妆师、摄影师都塑造成内心空洞乏味,只注重外表的极端片面的自恋形象。唯一一个圈外人——由基努·里维斯扮演的汽车旅店老板是一个没有文化且暴力的底层白人男子,而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这个角色是这部电影之中唯一一个所说台词和自身定位比较相符的角色。由此也可以进行一个合理推断,那就是NWR在写台词的时候就是故意的将所有时尚圈内人的形象设定成肤浅表面的形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随着故事的进行,Jesse也渐渐的被圈内人所影响,就像在影片开始那只出现在她宾馆房间的来历不明的野豹,她的好胜心以及虚荣心也如沉睡的猛兽一般,逐渐苏醒。直至影片中段那场走秀,Jesse望着三角形镜子中的三个自己,她爱上了自己。从不谙世事的纯洁少女,彻底转变成极度自恋的时尚“婊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反观影片中另外两个反派角色Gigi和Sarah:Gigi是一名人造美女,她毫不避讳自己的整容史,花大价钱调整自己的耳朵,只为了扎马尾辫的时候显得更好看,她在咖啡厅问了一圈菜单,为了保持身材最后只点了一个水果杯和低卡咖啡;Sarah的扮演者Abbey Lee本身就是一名超模,拥有一双傲人长腿的她片中本色出演。虽然天生丽质,但却因为年岁渐长完全不受设计师以及摄影师的待见。这两个相对单薄的角色构建起NWR对于时尚行业的讽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这种讽刺在影片的最后30分钟走向了一种极端,女同、恋尸、凶杀甚至食人等情节一个接一个的出现。NWR尝试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u003Cb\u003E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迷恋,是一种多么极端、乃至变态的本能。\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霓虹恶魔》是这样一部电影,它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对于情节和对白过于吹毛求疵的电影评论界。它用一个虽然简单,但是始终都能自圆其说的剧本,和可能是当今影坛最华丽的视觉处理,构建了一个夸张但也足够真实的世界。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是一场舞台秀,抑或是一次独一无二的体验。\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4amljaEJ2RWMwWU1yVi1uOTIzZw== (二维码自动识别)\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22:36:3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5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6:36:3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v2-e03a869edeb54f65fa477cc748ba2108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54},&&:{&title&:&《月光男孩》——政治正确的胜利还是电影语言的成功?&,&author&:&guo-lian-kai&,&content&:&\u003Cp\u003E在威尼斯电影节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的时候,远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小镇特柳赖德,一部名叫《月光男孩》的电影在此首映,在场媒体无一例外的给出了满分评价,《纽约时报》则在影评副标题中直接提问“这会是今年最好的一部电影吗?”。直到现在,该片在烂番茄的新鲜度仍为100%,Metascore的分数更是高达恐怖的99分。看近十年来的分数,只有《少年时代》的100分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并略高一筹。\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月光男孩》是导演巴里·詹金斯的第二部长片,改编自戏剧《In Moonlight Black Look Blue》。翻开的剧情简介,整部电影所讲的故事似乎并不是重点,但“黑人”和“同性恋”这两个字眼似乎被自动加粗加下划线的标注了出来。“政治正确”这个名词又被提出、并拎出来批判了一番。在这个凡事都要讲政治正确,你唯一能侮辱的人只剩下“白人中年基督徒男性”的时代,政治正确似乎已经慢慢地变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殊不知《为奴十二载》捧得小金人那一年有多少人骂娘跳脚,大家关注的只是又一部黑人题材电影拿了奖,却忽略了《为奴十二载》同样精彩的导演手法和艺术表达。\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afbece81ae09441faef8b3.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29\&\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也就造成了《月光男孩》在英文互联网上和中文互联网上观点的极大分歧,在可见的对这部电影的中文评价中,“政治正确”似乎成了一种低分的理由。但事实上,这部电影真的像今年另一部黑人题材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一样除了黑人题材意外一无是处吗?在我看来,真的不是。\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如果我们抛开“黑人”和“同性恋”这两个标签去看这部电影,它讲的是一个男童成长为男孩,最后到男人的故事。从故事类型上,它是一部Coming-Of-Age电影,与之前提到的《少年时代》同属同一类型,甚至连故事脉络都几近相同。\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才是《月光男孩》最有价值的地方,他的故事主角Chiron虽然是一名黑人,但它并没有套用陈词滥调的种族歧视情节来赚取观众眼泪;主角Chiron虽然是一名同性恋,但它也没有涉及任何性向歧视,搞个平权斗争。这两个标签是Chiron与生俱来带有的,它就像男女,高矮,胖瘦一样,只是每一个人的个体特征而已。《月光男孩》更像是一部成长诗,它无关肤色,五官,形象,它讲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内向小男孩的前半生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影片节选了黑人小男孩Chiron从7岁到25岁(大概估计,影片中并没有提及)成长过程中童年期,青少年期以及成年期的三段故事,每一段独立成章,分别讲述。不同于《少年时代》跟随一个演员12年不间断地拍摄,《月光男孩》在选角阶段选择了三个年龄不同的黑人演员来扮演主角Chiron。虽然在长相上很难说这三名演员有神似之处,但影片聚焦于单个角色的拍法并不会让观众有角色混淆的疑惑。影片海报也分别截取三名演员的一部分脸拼接而成。\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我们第一次见到男主角Chiron,是瘦小无比的他在躲避他同龄人的追打,这样的追打不是小孩子之间的打闹,其他人的目的只是想要胖揍他一顿。于是Chiron躲到了一处废弃的房屋,殊不知这是当地有名的毒贩Juan没有上锁的住处。随后Chiron被Juan发现,并在其家中住了一晚。Juan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的养父,他住在Juan家中,Juan和他的女朋友视其为亲生骨肉,但Juan毒贩的这个身份却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Chiron的单身母亲是一位吸毒者,且她的毒品之前都是从Juan手中所买。这样冥冥之中的巧合让Chiron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c8ca1a05e7c8fa9cfc7c8.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p\u003E(Juan教Chiron游泳)\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Chiron的母亲几乎是Chiron所有性格的成因。她喜怒无常,正常时可以抱着Chiron说亲昵的是“我爱你”;毒瘾发作时则不惜以死相逼,也要从Chiron手中抢走午饭钱去买毒品。我们可以发现,Chiron身边的人,基本都有天使和魔鬼的两面。Juan待他如同亲生父亲,却是他母亲染上毒瘾的罪魁祸首。第二章中Chiron的朋友,也是他这一生可能是唯一给予过他爱的同龄人——Kevin,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的男朋友,却在他们两人在月光下互相手淫之后的第二天就背叛了他。这样复杂的人格性作用在Chiron身上,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他复杂、内向的性格。\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但是在我看来,导演过于急切的想要塑造Chiron的身边人的性格特征,却忽视了一定的合理性。缺乏情节铺垫,使得这几个角色都略显站不住脚。Kevin这个角色尤其突出,在海边沙滩上的那场手淫戏(也是影片中唯一一个同性场景)虽然拍的极克制、极美,但回头想想,还是有些来的太快,并不真实。\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当然,这部电影是Chiron这个角色的成长故事,是一部独角戏。周边人物的角色塑造虽略显牵强,但也并非硬伤。在主角的塑造上,导演的任务完成的还是几近完美。我们跟随Chiron从小到大,他就像每一个内向孤独的幼小灵魂一样,经历过家庭的折磨,同龄人的凌辱,和自我认知的摇摆不定。这也让影片第二段的结尾显得极有煽动性,Chiron情绪上的爆发突如其来,对长时间受到的凌辱的反抗,让观众措手不及,一个长镜头和几个干净的碎剪,目的明确,执行到位。\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样一个佳句也让人对紧接着的第三章抱有更高的期待。但可惜的是在我看来,第三章的观感相比于前两章下降比较明显。在这一章,Chiron已经从一个瘦小的黑人小孩成长为口戴金牙,肌肉线条壮实的黑人毒贩。他是如何从一个痛恨毒品的懦弱灵魂成长到现在这样,导演略而不提。他将绝大部分的笔墨着手于Chiron和Kevin的重逢,但这段重逢戏拍的也太过含蓄于克制,整个的影片和对话节奏相比于其他两章都是一个极大的放缓,造成了非常大的脱戏感,让人略为如坐针毡。\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fff875d2e64.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600\&\u003E\u003Cp\u003E(成年的Chiron和Kevin)\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也是《月光男孩》的问题所在:它有佳句,却在某些段落无法形成佳章。在摄影风格上,由于导演对于王家卫的崇拜,某些桥段明显能够看出对王家卫的模仿,或者说是致敬。但这样的风格混淆也就造成了在视听风格上的间离感。在这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极有灵感的长镜头美学,极具现实风格;同时还能看到霓虹色彩的慢镜,甚至超现实的章节转换。这样的观感变化让人不禁怀疑导演是否真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也让《月光男孩》距离Metascore几近完美的99分评价,始终差一口气。但抛开视听语言上的不统一,本片的摄影还是极具水准,这也得益于摄影指导James Laxton(《X射线营地》)的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我们回到影片主题,将“黑人”和“同性恋”两个标签放回来看就能发现,有关有色人种的LGBT题材电影是在是太少太少了,这一主题似乎被大众所忽视。导演巴里·詹金斯有勇气拍出这部电影,并且将其中的同性恋情节拍摄的如此克制,不管怎样,已经是一大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成年的Chiron突然变成童年的他,小小的身体独自站在海边,蓝紫色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这才是影片所要讲述的:永远不要忘记,你是如何变成现在的你和你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u003Cu\u003E本文首发自巴塞电影\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4amljaEJ2RWMwWU1yVi1uOTIzZw== (二维码自动识别)\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20:15:3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9,&likeCount&:11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4:15:3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v2-43ee50c99fdc9ae4caf38b8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9,&likesCount&:115},&&:{&title&:&《错乱的一代》——当暴力的宣泄变得毫无目的&,&author&:&guo-lian-kai&,&content&:&快要过去的2016年,随着限韩令的颁布与逐渐实施,一个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日本电影的引进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无论是《垫底辣妹》、《寄生兽》等真人电影,还是《火影忍者:博人传》、《龙珠Z:复活的弗利萨》等大热动漫作品的剧场版,更别说最近引爆市场的新海诚新作《你的名字。》,都让日本文化慢慢的占据中国年轻一代的主流话语权,也证明了日本作为数一数二的文化输出强国的地位。\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然而在这些影片主题均正能量满满的日本电影虽主流,也无法代表日本电影的全部创作方向,也更难完整的去反映真实的日本社会现状。在繁纷复杂,支线庞多的日本电影史中,青春,更具体点,“残酷青春”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类电影主题。引领日本电影新浪潮的著名导演大岛褚的早期作品例如《爱与希望之街》、还有更副盛名的《青春残酷物语》都是通过年轻一代人的故事,对二战之后日本进行一个全景的扫描与映射。\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由真利子哲也执导,柳乐优弥、菅田将晖、小松菜奈主演的电影《错乱的一代》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这一类型。正如片名所指,影片所讲述的就是日本现今错乱的一代青少年。但相比起直接点出影片主题的大陆译名,台译《失序男孩》似乎要更胜一筹。\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柳乐优弥扮演的芦原泰良离家出走,少言寡语的他走在街上,对路人寻衅闹事,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失序”是一个绝妙的翻译,不仅仅代表了主角泰良的状态,更代表了社会的状态。在打斗中不断变强的泰良遇上了欺软怕硬的不良少年北原裕也,至此,寻衅滋事变成了对路人实行无差别袭击,两人一发不可收拾的走向了犯罪道路。\u003Cbr\u003E\u003Cbr\u003E14岁出道便凭借《无人知晓》拿下当年戛纳电影节影帝一举成名,但他随后的演艺生涯似乎就不那么一帆风顺了。人们提起他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无人知晓》就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个问题。但柳乐优弥在《错乱的一代》中的精彩表演,完全可以称得上他成年之后的代表作。他在片中的角色芦原泰良整部电影下来的台词数不超过10句,身着破烂的藏蓝色夹克,脸上一直挂着意思邪魅微笑的他犹如一个鬼混飘荡在日本街头。这样的形象必会遭受到一些指指点点,而泰良面对这些闲言碎语与嘲笑的解决方法就是他的拳头。就像一头脱缰的野马,身材不算的高大的泰良打起架来只有一个形容词可以定义,那就是“不要命”。即使被群殴到遍体鳞伤、头破血流,他也会一次次站起身继续应战,直到一脸血腥狰狞的魔鬼模样把对方吓得落荒而逃。柳乐优弥完全凭借肢体动作,将一个内心苦闷,只能通过暴力宣泄的少年形象刻画的十分完整。\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da80f1cedafd3f312f45a842c18a2b73.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83\&\u003E(无人知晓中的柳乐优弥)\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影片的另一主要人物北原裕也(菅田将晖饰)和泰良比就是截然不同两种人格,如果说奈良是纯粹的暴力的浓缩,那么裕也便是纯粹的恶的浓缩。裕也的初次登场是在一次奈良的街头斗殴,扎着冲天辫,身材瘦弱形似少女的裕也在同伴被奈良暴打的时候只敢躲在一边用手机录影,是一个懦弱的娘炮形象。而在两人再次相遇,裕也决定和奈良一起行动之后,裕也内心的恶便被完全释放出来。他走上商业繁华的步行街,无差别的对路人实行暴力,而他选择的对象竟然是手无寸铁的女性:将迎面走过来的少女一个侧踢踹翻在地,回头嘴里大喊着“丑女去死吧”又一个巴掌扇飞了另一个无辜的路人。终于有人看不下去冲上来打他的时候他又迅速的落荒而逃,嘴里喊着奈良来帮他。欺软怕硬、狐假虎威,相比起泰良,裕也的形象才更让人厌恶。\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deca27fc177.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u003E\u003Cbr\u003E而当两人抢劫了一辆豪华轿车,发现轿车中花枝招展的奈奈(小松菜奈饰)之后,事情就逐渐走向了失控。奈奈的第一次出场是在超市,打扮入时的她却趁人不备的将超市里的物品偷偷塞入自己价值不菲的提包中。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因为缺钱,而只是一种恶习。后来我们知道,明显未成年的奈奈的工作是在夜总会中做陪酒小姐,是否出台抑或援交,电影中名没有点名,但工作性质也大抵相同。在她所乘坐的轿车被抢劫,自己被绑架之后,奈奈变成了一个受害者。而之后由于一次意外,奈奈从受害者的形象转变为犯罪同伙,甚至是最终的施害者。这其中的转变可以说是巧合,但在影片前段已经做了很多的性格铺垫。在最后的警察训话中,奈奈通过谎言将罪名全部甩给了下落不明的奈良,精致的外表下的蛇蝎心肠昭然若揭。\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这就是影片中最主要的三个人物,暴力的化身奈良、邪恶的化身裕也,以及谎言的化身奈奈。浓缩的三人组是错乱的日本年青一代的缩影。虽然影片的背景介绍只有寥寥几笔,我们也能从一些微小的细节中得知这三人的性格成因。奈良因为性格内向遭受校园凌辱,无处宣泄的他只能通过拳头说话;裕也从小失去父母,在孤儿院长大的他身材瘦弱却内心潜藏了阴暗的种子;奈奈则贪图虚荣,习惯利用美貌和谎言获取人们的信任以得到利益。三个典型的人格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出《法外之徒》(1964,戈达尔执导)一般的逃亡故事。\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e19f3d59baa088ef7038.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9\&\u003E\u003Cbr\u003E影片中所描绘的无差别实行暴力的桥段让人很容易想到大热的游戏[Grand Thief Auto],中文译名《侠盗猎车》。玩家扮演一名黑帮成员,在自由度极高的城市中穿梭,看不顺眼就可挥舞拳头、拿起手枪,机关枪,甚至火箭筒朝着路人打去。在影视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描写。如库布里克的《发条橙》的前40分钟:主角亚力克斯(马尔康姆·麦克道威尔饰)一行人身着奇装异服进入作家家中强奸其妻子,潜入女富豪家中用硕大的假阳具雕塑将其头部砸的稀巴烂;又如迈克尔·哈内克的《趣味游戏》:前往乡下度假的一家三口迎来了两个不速之客,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折磨与死亡的终结,这都是无目的、无序的暴力描写。但与《发条橙》和《趣味游戏》所探讨的主题不同,《错乱的一代》相比起来更加现实,其对日本社会的映射也更加真实。相比起来,在主题性上会更接近哈内克早期的另一部作品《机遇编年史的七十一个碎片》。\u003Cbr\u003E\u003Cbr\u003E除了戛纳影帝柳乐优弥的精彩表演,导演真利子哲也的工作完成得相当惊艳。导演充分的将镜头时间拉长,事无巨细的将每一个暴力的细节都血淋淋的展现在观众眼前,拳拳到肉,血肉模糊。更难能可贵的是,毫无技术可言斗殴场景虽然观看起来狼狈不堪、毫无美感,但在真实性上却做到了另一个极致。\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e9d1bf83f854ac7e336b9e.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25\&\u003E\u003Cbr\u003E影片的后半段,奈良与裕也的暴力视频在日本互联网上迅速传播,之后一段对于行人的随机采访蒙太奇虽略显刻意,但在一个描写这个时代的社会性极强的影片当中,穿插进众生相的元素也合情合理。\u003Cbr\u003E\u003Cbr\u003E《错乱的一代》的高度社会性即使放在中国也合情合理,就拿最近炒得火热的中关村二小的凌辱事件来说。不管事实的真相如何,当事人被合伙欺负已是既定事实,这样的事情可大可小,外向的小孩会选择用暴力还击,而内向的小孩可能只会默默吞下苦果,在心中埋下抑郁、甚至仇恨的种子,片中的奈良便是这类人群的一个更加艺术化夸张化表达的缩影。\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在艺术作品中,青少年的暴力行径往往是无目的的,如上文提到的《发条橙》与《趣味游戏》,又如今年的波兰新片《游乐场》。但在这些无目的无缘由的暴力行为背后,成年人、乃至整个社会才是最主要的原因。《错乱的一代》对原因不做阐释与描写,却得到了更好的成效。\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当暴力的宣泄变得毫无目的,那一定是这个社会的某一个个角落,开始慢慢地腐烂。\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4amljaEJ2RWMwWU1yVi1uOTIzZw== (二维码自动识别)\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59:5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8,&likeCount&:4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59:5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v2-eec7c6be953e5e5b1f8cf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8,&likesCount&:47},&&:{&title&:&《敦刻尔克》的IMAX5分钟独家片段到底讲了什么?&,&author&:&guo-lian-kai&,&content&:&\u003Cp\u003E明年7月份将在北美上映(国内待定)的新片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作品《敦刻尔克》想必是很多影迷的年度期待。这是诺兰的第一部战争片,也是诺兰第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敦刻尔克》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堪称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汤姆·哈迪(《黑暗骑士崛起》、《荒野猎人》),新晋奥斯卡最佳男配马克·里朗斯(《间谍之桥》)等主演。\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在刚刚上映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中,《敦刻尔克》放出了5分钟的贴片片段,贴在《侠盗一号》之前放映。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片段只会在格式为2D、70MM胶片的IMAX的银幕中才会放映,全欧洲只有两块这样的银幕,且此片段并不会同步公布在互联网上。所以,买票去看这个格式的放映是观看者5分钟片段的唯一途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笔者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立马上网定了15号早上第一场在伦敦BFI IMAX的《侠盗一号》,顺利的看到了这个独家片段。\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那么,这独家的5分钟片段到底都讲了什么呢?它到底怎么样呢?\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说之前我还是想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这部电影。\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7d019fbfae.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19\&\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之前说到《敦刻尔克》所讲述的故事是二战期间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当时纳粹德国部队瓦解了法国马其顿防线,从后包抄了英法盟军。英法盟军无奈之下撤退,直到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港口,敦刻尔克。这时德军已经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对英法盟军进行了围剿,北边的英吉利海峡变成了唯一的撤退路线。当时有将近50万士兵被围,形势紧急,于是当年的5月26日,英国海军下令开始撤退行动。\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但由于军队的船只数量有限,还要面临德空军的威胁,撤退效率远不如预期。于是当时的中将拉姆齐紧急呼吁英国的平民提供船只以便军队撤退。无数的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映照而来,他们驾着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游艇、内河船只等超过850艘。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打击,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英国本土。\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6月4日结束,历时9天,共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5千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同时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短短十天时间,把34万大军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大量的有生战斗力。\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也并不是“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第一次被搬上银幕,除了卷福曾经出演过的2004年BBC出品的电视电影《敦刻尔克大撤退》,2007年的《赎罪》也是一个有敦刻尔克大撤退背景的爱情片。\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237ba96ddeace.jpg\& data-rawwidth=\&431\& data-rawheight=\&60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那我们说回这次贴片的5分钟片段。如果之前有关注过这部电影的影迷朋友应该对今年年初放出的那一版仅有几秒钟的Teaser印象深刻。在那短短的几秒钟中,一艘满载盟军士兵的船,突然上空传来了尖啸的轰炸机的声音,一个士兵回头望去,然后第二个,第三个,第五个,直到全部士兵回头看向天空,然后同时露出了惊惶不已的表情,又同时抱头弯腰,仿佛这样就能挡住来势汹汹的炮弹。\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7dbf90a8fe5bf4ceeb861c.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5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次的5分钟片段正是这个镜头之前的5分钟。这5分钟片段由两线剧情平行剪辑而成,一线是在敦刻尔克的海滩边,一群士兵在准备登船撤退,他们其中有伤员需要其他人用担架帮忙抬到船上;另外一线是汤姆·哈迪扮演的盟军飞行员和他的几个战友驾驶战斗机在海滩上方与德国空军进行交火。\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已经是诺兰的一个非常惯用的叙事技巧,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在《黑暗骑士》中两艘分别载着平民和囚犯的两艘渡轮的那一场戏。诺兰通过平行剪辑进行对比,将人性中的黑暗面完全的释放出来。在影片的高潮阶段,这样的剪辑方式会令整体节奏明显加快,让观众目不暇接。在这5分钟片段中,诺兰不间断的使用平行剪辑,撤退的士兵一边躲避着炮火袭击一边登船,汤姆·哈迪等飞行员则忙于应付残暴的德国空军。我不知道这是否为影片的最高潮片段,但据我推测,这至少是第二幕的一个高潮片段(毕竟第三幕应该是最后的撤退行动,会有平民船只的参与)。所以在紧张感的营造上,这5分钟是做的非常好的,甚至会高于我印象中的诺兰其他影片。\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f24bb488ab019.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诺兰以往被广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在单场戏的节奏控制有时会显得过于冗余。从这5分钟来看的话,整体的剪辑节奏都在一个比较快的节奏上,冗余的现象几乎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也仅仅是一场高潮戏而已,没有办法代表整部电影。\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影像上,由于诺兰启用了之前与他合作过《星际穿越》的瑞士籍摄影指导Hoyte Van Hoytema,以前也曾掌镜《她》和《斗士》等影片,所以在质量上并不用担心。整体风格会很接近《拯救大兵瑞恩》的那一场登陆戏,但说实话,差距还是比较明显。\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我最想提的一点,还是诺兰的御用配乐,汉斯·季默。这5分钟的配乐惊艳无比,先是由明显加快过的钟表秒针的“咔嚓”声开始,并一直贯穿,随着剧情紧张程度的加深,逐渐加入了鼓点与各种打击乐器,甚至还有心跳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表现化的配乐方式,但在这里运用的恰到好处。即使不看画面,光听画面就能心跳加速,紧张不已。\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最后画面定格在所有士兵抬头看向轰炸机的瞬间,随后黑幕,标题“DUNKIRK”,画面再次亮起,汤姆·哈迪驾驶的战斗机螺旋桨突然停止,黑屏。\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e5d01d8cd3e89b27f1bcb504bafd231f.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463\&\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星战开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就是《敦刻尔克》的独家5分钟贴片片段,其实作为一个由真实事件改编成的电影,影片的情节并不重要,毕竟已经众所周知,这其实也就限定了诺兰无法像以往一样大玩叙事花活,只能踏踏实实的钻研影像,去将这个历史性的事件再次,完美的搬上大银幕。\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至少从这5分钟来看,诺兰是成功的。至于成片如何,我们还是7个月之后见。\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4amljaEJ2RWMwWU1yVi1uOTIzZw== (二维码自动识别)\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9:10:3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3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10:3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v2-affa061f229fa8fa0dad59dda9b61815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35},&&:{&title&:&在《爱乐之城》中找回爱上电影的那一刻&,&author&:&guo-lian-kai&,&content&:&\u003Cp\u003E现在回想起8月31日在威尼斯第一次看《爱乐之城》的情景,对整个故事和影片的了解仅限于前两版预告片,将将睡了6个小时,起了个大早赶8点半的场次。走进去刚刚坐定就是一个完全没想到的5分钟长镜头,大量的画面信息涌入大脑,根本来不及考虑这在技术上多难实现。120分钟后,被影片结尾的蒙太奇再次震撼,短短五分钟内对整部电影的回溯,依然是大脑反应不过来的信息量,只记得想要忍住但还是落下的眼泪,没有带纸巾的我狼狈不已。走出影厅之后是10点40,丝毫没有犹豫,直接扭头排进了同一个影厅11点的第二场放映。\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如今前前后后在3个城市看了8次,写了上万的文字,采访了导演达米安·查泽雷和瑞安·高斯林,对这个细扣起来略有瑕疵的故事抽丝剥茧的有了太多自己本身的移情。从第一次看为影片所讲述的爱情所感动,到之后看到两人为了理想的奋不顾身,和在理想与爱情之间的博弈消耗自己的揪心。每一次看都会因为自己不同的心境与状态得到新的感受。《爱乐之城》用最简单的故事,最理想主义的人物,和最具造梦属性的歌舞形式带给了太多从普通到阅片数千的人同样的感动,这种感动,会让人回想起,自己究竟是为什么爱上电影。\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ecbb1ae6fa.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从水城威尼斯世界首映之后的炸裂口碑,到金球奖7提7中的破纪录横扫,再到打平奥斯卡历史提名次数14次的记录,《爱乐之城》,连带着它的导演达米安·查泽雷,两位主演瑞安·高斯林和艾玛·斯通一起统治了这半年以来的电影界几乎全部话语权。2月14日情人节,本片就将在中国大陆全面上映,这可能是近些年来中国大陆观众唯一一次有幸能在奥斯卡颁奖典礼(2月27日)前一睹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风采。\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影片以角色推动,瑞安·高斯林扮演的Sebastian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最大梦想就是开设自己的爵士乐俱乐部,并一举拯救濒死的爵士乐。而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在高档餐厅弹奏钢琴的乐手,靠着弹奏《铃儿响叮当》这样的节日乐曲赚取聊以果腹的小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艾玛·斯通扮演的Mia,则是一个四处碰壁的女演员,白天在咖啡厅做一个受尽白眼的服务员,业余时间试镜了无数角色,但无一例外,均毫无音讯。事实上她不像Sebastian一样有着坚定的梦想,卧室里挂着众多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的海报,却连《无因的反叛》都没有看过。和其他3个女孩租住在一间房子,流连于无聊的约会与派对。\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fe86bbde48d2e760a96df8e.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78\&\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正如所有俗套的爱情电影一样,机缘巧合之间,两人相遇。Mia在Sebastian身上找到了理想的模样,Sebastian在Mia身上找到了奋斗的理由,他们虽然路有坎坷,但还是彼此相爱。\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如果将今年奥斯卡的三大种子简单总结,彻骨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本冷冽的现实主义文学,细腻的《月光男孩》则是一首动人的诗歌,那么《爱乐之城》,就是一场带有一丝不真实的绚丽的梦。就如同影片的英文名一样,La La Land字面意指天使之城洛杉矶,但在美式俚语中,它也有“自我沉浸的梦想世界”的意思。这是一个再绝妙不过的双关,《爱乐之城》发生在洛杉矶,在众多洛杉矶地标取景,而它的故事,就像被部分人诟病的一样,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节,甚至可以说是臆想。\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但在我看来,并不能算是给予影片差评的原因。歌舞片从诞生以来就一直拥有造梦的属性,甚至是在各个影片类型中此属性最鲜明的之一。在《爱乐之城》中,Mia和Seb两人的相爱过程通过歌舞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格里芬公园紫色的天空下的翩翩起舞,配合流畅的长镜头运动和Justin Hurwitz醉心的配乐,轻吟浅唱间将初识的两人从互相调侃到互相爱慕的情愫最大的情绪化,让人心甘情愿的忽视在传统剧情片的拍摄方式下会显得太过潦草的情感构建。\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就是歌舞在《爱乐之城》中最大的作用。它没有传统歌舞片中绚丽到目不暇接的舞蹈编排,也没有金·凯利,阿斯泰尔那样精准到小数点后的舞蹈技巧,艾玛·斯通和瑞安·高斯林的舞步虽受过长时间训练,但一个没有从儿时就接受过舞蹈培训的演员,也很难跳的毫无瑕疵。于是我们会看到两人的舞蹈在某些时刻不会精确同步,但即使这样,也很难去嗔怪。因为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是再高超的舞蹈技艺都难以达到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38fcce2d79a6f4898dcd2e76d21e56a4.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9\&\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回到影片,一个十分重要但又不太引人注意的转折点就是,在两人热恋期间,Mia在厕所和自己的母亲通话,提到Sebastian。虽然我们听不到电话那头的声音,但也能从Mia的语气中感受到母亲对于这个一穷二白的音乐家的质疑。正在床上穿衣的Sebastian听着听着,一抬头,看到了天花板上楼上漏水的印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是影片第一次涉及到现实的问题,在此之前,无论是歌舞片段,还是情节,甚至舞台剧一般梦幻的打光,都有一种虽美,但不真实的感觉。于是,为了生存,Sebastian不得不向金钱妥协。而这就像一场博弈,两人的关系因此渐渐枯萎。\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于是在影片的最后一章的重逢,便来的如此五味杂陈。达米安·查泽雷并没有俗套的用一段陈词滥调来展现再次相遇的刻骨铭心,他用了一种比他所致敬的对象《瑟堡的雨伞》中还要更高级、更有情感爆发力的方式,用一段美轮美奂的梦幻蒙太奇将两人从相遇到相知、从相恋到分离的所有细节全部做了理想化的处理,你很难说这到底是Sebastian的幻想,还是Mia的幻想。或者说,这干脆是每一个观众的幻想,被达米安搬到了银幕上。但可以确定的是,从这个蒙太奇的第一个吻开始,每一个观众最后的心理防线也就被击溃了,稍微感性一点的人必定会泪流满面。\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某种意义上,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导演达米安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到这个结尾,是百分之50的快乐,加上百分之50的悲伤。两人成为了事业上的赢家,却输掉了彼此的爱情。《爱乐之城》关乎爱情,也更关乎理想,而在导演看来,爱情也是理想的一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正因为这样,《爱乐之城》关于理想的部分才会如此动人。在影片的最后部分,Mia在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提名之一的&Audition&中唱到:自己的阿姨曾在巴黎,纵身一跃跳进塞纳河,因河水冰冷打了一个月喷嚏,但她说如果有机会,还会义无反顾,再跳一次。这样略显夸张的情节,正对应歌词中“这就是有梦想的人啊,就像他们看起来一样愚蠢”。太多的人在这里泪流满面,而这些泪水中,不仅仅是因影片中人物的经历而感动,更大程度上,是在情感上的移情,每一个追逐过梦想,却又屡次失败的人,都会从这首歌中看到自己当时的逐梦时的傻样。\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导演也坦承,拍摄《爱乐之城》对于他来说,就是一次梦想成真的梦幻之旅。早在8年前,用区区几万美元拍出了《公园长凳上的盖伊与玛德琳》之后,达米安就写好了《爱乐之城》的剧本,他拿着剧本到各大制片公司试图筹集资金,但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这种已经没有人看的“歌舞爱情片”投钱。心灰意冷的达米安于是投身于另外一个相对便宜的项目,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爆裂鼓手》。在拍摄《爆裂鼓手》的期间,他心中一直都有一个信念,就是希望这部电影能够为他开启制作《爱乐之城》的大门,能够让那些大制片厂的投资人对他点头说,“好吧,我们让你拍这部电影。”\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事实证明,他做到了,在经历了选角上的波折之后(最初的人选为《爆裂鼓手》的主演迈尔斯·特勒与艾玛·沃特森),《爱乐之城》终于诞生。达米安说到,在拍摄的最后一天,一向不喜欢在片场工作的他拿着摄像机,不停的拍啊拍啊,就是不愿放下。这是一个导演真心热爱自己的事业和作品的体现,《爱乐之城》对他来说就像一场梦,这个梦做了8年,现如今终于实现了,也就不难怪他在听说自己拿到了14项奥斯卡提名之后的激动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同样的,这部电影也让两位主演梦想成真,瑞安·高斯林从影近二十年,提名拿了不少,最后终于靠《爱乐之城》拿到了金球奖影帝,也拿到了奥斯卡影帝提名,虽然这个奖几乎已经是卡西·阿弗莱克的囊中之物,但至少以后在宣传的时候也可以在自己的名字下名正言顺的写上“2次奥斯卡影帝提名”这几个字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虽然这个提名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毕竟Sebastian这个角色相比其他几位提名者的表演难度略低,况且歌舞片段的完成度也不能说十全十美。但表演并不是只有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大声嘶吼,表演更是通过一个眉毛的轻挑,一个嘴角的上扬,甚至一个简单的眼神传达无限的情绪。高司令做到了,在片尾的蒙太奇之前,Sebastian怔怔的看着台下的Mia,那个曾经和自己一同做梦的女孩,现在自己酒吧外贴着海报、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女星,装作不经心的沙哑的说出,“Welcome to the Seb’s”。这是怎样复杂的一种情绪,却被高司令诠释的如此动人。\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有心者也可以观察到,在《爱乐之城》所有的弹钢琴的桥段中,导演都使用了一个完整的长镜头,这就让演员毫无作弊的余地,只能规规矩矩的实弹。高司令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这对他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虽说自己没事也会弹上几下,但和影片中难度极高的爵士乐相比还是太过幼稚了。于是一天2小时,一周5天的练习,高司令整整持续了3个月,才练成了现在的样子。\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高司令曾经也玩过乐队,但他的乐队Dead Man’s Bone更像是在影片第二场泳池派对中的摇滚乐队,在2009年曾经出过一张同名专辑就分道扬镳。在接受采访时,他坦承自己的这个乐队就是一只业余者自娱自乐的产物,在录制专辑的过程中尽量的去捕捉非音乐专业人士的灵感。这和在《爱乐之城》中的专业爵士乐手Sebastian毫不相似,也很难从中找到表演的灵感。\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爱乐之城》也是高司令和石头姐的第三次合作,此前的《疯狂愚蠢的爱》、《匪帮传奇》中两人都是以配角身份出现,戏份不多,相互之间的对手戏更是寥寥无几。《爱乐之城》也是两人第一次有一整部电影的时间去相互磨合,构建角色。高司令坦言,与石头姐的合作是最顺利的一部分,两人在《疯狂愚蠢的爱》的第一次试镜中就做了非常多的即兴表演,这样成功的即兴表演让两人在摄像机前游刃有余,就像是彼此之间有着天然的化学反应。而石头姐的表演则更加惊艳,达米安在影片中无数次暗示石头姐和好莱坞黄金时期的女神英格丽·褒曼之间的联系,有着古典长相的石头姐也不负众望,在威尼斯拿下最佳女演员银狮奖和金球奖最佳女主角之后,她在向着自己第一座小金人努力。\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当然,一部电影不是只有导演和主演,《爱乐之城》的制作团队和工业能力更加令人叹为观止。每个人都说影片中的第一场高速公路上的长镜头有多么的完美,但整个拍摄团队在背后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常常被人忽视掉的第二场在公寓内的长镜头,虽然难度相对较低,但那场戏是在第一天,整个团队都没有磨合的情况下拍摄的,客观难度也可想而知,更何况在高速的摄影机运动下,许多人都忽视了在公寓内的美术设计,每一个房间都用布景和打光使其达到了不同的颜色。这样精心的设计在镜头中可能是稍纵即逝,但只有这样一个个微小的细节,才能堆砌出完美的影片。\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在这篇文章中,就忽略掉那些《爱乐之城》所致敬到的经典影片和迷影桥段,因为这些细节确实有观影门槛。对老歌舞片的效仿,甚至细到对《瑟堡的雨伞》和《迷魂计》的各种致敬,这些都不是电影的重点,顶多是让像我这样的迷影宅男看到的时候会心一笑。但《爱乐之城》,真的不是一部有门槛的电影。它适合所有人,无论你是单身,还是情侣,是心灰意冷的事业的失败者,还是满怀希望刚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寻到对自己的意义。而对于影迷来说,《爱乐之城》能够让你坐在影厅内,静静的伴随着艾玛斯通的哼唱,看着滚动的字幕,再次想起自己当初为什么会爱上电影。\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更重要的是影片在形式上做到了对旧时代的回顾,并用在制作上最高的诚意去拍现在没有人再去拍的电影,不仅仅是歌舞形式,也是对于真爱的追寻,和理想的追逐。与此同时在感性层面上,无论是爱情,还是理想,都做到了让绝大部分人认可。这并不是理性抠技术细节能达到的,电影有造梦属性,《爱乐之城》在每一个灯光黯下去的时刻,每一个钢琴旋律响起的节点,都做的足够,而且绝对值得所有的赞誉。\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2月14日去看《爱乐之城》吧,因为它太过丰富,关于爱情、也关乎理想;它讲述成功、又不免失败。它是艾玛·斯通的轻吟浅唱,也是瑞安·高斯林的低声哼曲,更是他们两人在Griffith公园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它可以是理想主义者的奋不顾身,也可以是失败之后的沉沦、振作、再次尝试。它是对歌舞片黄金时代的完美致敬,也更是返璞归真的电影本真。\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正如影片预告片所说:“再也没有人这样拍电影了。”感谢达米安·查泽雷,在这个年代还能带给我们这样一部电影,《爱乐之城》的出现,实为影迷之幸。\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4amljaEJ2RWMwWU1yVi1uOTIzZw== (二维码自动识别)\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3:32:5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9,&likeCount&:29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32:58+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v2-bfed8f0daf1e95baf51aec5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9,&likesCount&:299},&&:{&title&:&捍卫《爱乐之城》,请尊重我们做梦的权利&,&author&:&guo-lian-kai&,&content&:&\u003Cp\u003E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当一部电影在小范围内(电影节首映时)受到一片好评和追捧之后,在几个月后,影片可供大部分人观看时,就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反对(backlash)声音。2016年的影片到目前为止,《午夜逃亡》、《她》、《夜行动物》都没有逃脱掉这个命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电影节观影的人会有全世界首映的优越感,造成抢先评论下的过度好评;但更主要的是在期待被过度拔高后因为观影条件或水平(眼光仅限于看故事情节)的限制,造成的报复性差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014afd20acbbb1a88ab1.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68\&\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威尼斯评委会大奖,场刊超高分的《夜行动物》出资源后遭受无厘头差评\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然而与以上这些依然只在影迷圈内传播的影片不同,在2月14日上映的《爱乐之城》虽说票房不如预期,但首日8000多万目前破亿的成绩也影片在传播程度上达到了足够大众的层面。这让自11日以来爆发的好评来的意料之中,也让正式上映2天之后的16日一系列旗帜鲜明的差评的袭来并不让人感到意外。\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我对《爱乐之城》的态度十分鲜明,在威尼斯的第一天首映就背靠背看了两场,到现在在3个城市来来回回的看了9次,写了近20000的文字,直到现在对这部电影的感受依然像8月31日的那个晚上写的一样:“只需听原声就可以落泪”。\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当然我并不是那种接受不了我喜欢的电影有反对的声音,在去年另外一部我推崇的电影是《霓虹恶魔》,大家大概可以想一下这部电影出了资源之后,我都经历过什么吧。于是当差评疯狂的在朋友圈传播的时候,我也选择了几位在影评界比较著名的老师的文章来进行了阅读。让我比较失望的是,几乎没有看到一个能让人认同的反对点,甚至可以说,这些在文章中疯狂掉书袋的老师们,有没有看懂这部电影都是一个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e5c595d84df813ba1066737fda27a3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69\&\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要说2016年争议最大的影片,《霓虹恶魔》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我从来没有认为《爱乐之城》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在所有的反对评论中,让我觉得言之有理的有:\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1、影片的故事俗套,情节单调,中段尤其拖沓。\u003Cbr\u003E\u003Cbr\u003E2、影片技术上有瑕疵,有一些布景上有漏光现象,在某些长镜头段落有明显丢焦。\u003Cbr\u003E\u003Cbr\u003E3、影片的歌舞场面不够绚丽,和上世纪50年代的阿斯泰尔、金·凯利压根没法比。\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关于第一条,一个非常官方的解释就是,导演是故意这么俗套的。我在1月23号采访导演的时候特意询问了,《瑟堡的雨伞》以及这些经典影片对你创作《爱乐之城》有什么影响?导演在提到自己的影片是对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的致敬与回溯之外,也特意提到了老好莱坞的爱情片的消亡。这也是导演特意将影片前两幕写的如此通俗剧的原因,这就是导演想要达到的效果。通过一种脱线喜剧的方式创造一对欢喜冤家,并描绘他们最终变成恋人的过程。具体可以参考弗兰克·卡普拉的《一夜风流》,甚至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bb31a65ddded7d3ecba6b7.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18\&\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一夜风流》开创了好莱坞喜剧爱情片的新时代\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关于情节单调与否,这就比较个人主观了,单调的点可能是认为没有更多支线剧情或者辅助性人物,这是《爱乐之城》中缺失的,但我与大部分人并不认为情节会单调,反而因为角色少而更加专注。\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但毕竟《爱乐之城》并没有在大架构和小细节上试图颠覆好莱坞的套路,依然是一种很容易预测到的剧情走向,当然了,除了最后15分钟的回顾蒙太奇。所以这样一种批评是很有代表性并合理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关于第二条,由于我个人可能较感性,不会死抠技术细节,在前三次看的时候,压根没有注意到这些技术瑕疵。当朋友跟我提过之后再去看,确实有发现。这是客观存在的瑕疵,我不在乎不代表它不存在,也不代表所有人都不在乎。\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那么第三条的话,这是必须要承认的,即便导演已经将Mia和Seb真正跳舞的场景缩减到了格里芬公园那一场戏而已。但在这个传统歌舞片日渐式微的时代,你很难再找到像阿斯泰尔或者金杰·罗杰斯那样身体轻盈如燕,舞步如飞的演员了。即使高司令和石头姐尽力了,但依然在某几个动作并没有严丝合缝的同步。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我认为这样对比既愚蠢又可笑,但客观上,就是不如。\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e36e119a96c54d7f6fca0.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18\&\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弗雷德·阿斯泰尔在《伴我婆娑》中\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其他像“片中人物一言不合就唱起歌跳起舞,尴尬癌都犯了。”、“像印度宝莱坞片”这样的言论理都懒得理,非目标受众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但在16日广泛传播的几篇标题很引人眼球的差评当中,他们的火力集中到了影片所传达的价值观上。他们普遍认为:Mia和Seb是两个生活在梦想的泡沫中,只靠空谈的“爵士乐酒吧梦”和“演员梦”就能果腹的文青。大谈为了艺术梦想,但满脑子只有成功之后给自己带来的名和利,“音乐”和“表演”只是他们成为人上人的垫脚石。甚至吹毛求疵到Seb在爵士乐酒吧中给Mia讲述爵士乐是对台上演奏者的不尊重,丝毫没有注意演出结束之后Seb的掌声和台上演奏家的点头谢意。将爵士乐酒吧中的演出和电影当中的试镜作类比,这是没常识的体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我为什么说他们根本没看懂或者压根就没有认真看呢,就拿一位影评界前辈说两人每天不关心柴米油盐,以梦想果腹举例。他没看到的是,在Seb与他姐姐在公寓中的那一场戏,他姐姐说的“没付清的账单可一点也不浪漫”和Seb一片狼藉的公寓。他也没看到当两人在一起后的一天早晨Mia在洗手间给妈妈打电话,提到Seb开爵士乐酒吧闪烁其词的语气,Seb打着领带突然停下的手,和抬眼看到的漏水的天花板。他就更不可能理解为什么前一晚还在说不接受Keith工作的Seb为什么还是推门走进了The Messenger的排练室。\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5c19a230d682f233a4c60abfc23dd98f.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219\&\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一个很重要但被许多人忽视掉的镜头 \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他们眼里最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就应该是像贾木许的影片《帕特森》中的帕特森一样,每天过着重复的生活写着没人看的诗,最后让自家狗啃个稀巴烂,沉沦振作之后接着写没人看的诗。(《帕特森》是我2016年最喜欢的5部作品之一,举这个例子只为应对那篇文章的观点)\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当影片中两个人没有做爱都成为被批评的点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这篇文章从一开始的动机是真的想要理性讨论这部影片,还是吹毛求疵的鸡蛋中挑骨头了。让Ryan Gosling和Emma Stone在电影中来一段床戏,然后分级提升一级,票房缩减10倍以上,你问问演员同不同意?制片方同不同意?又或者说在他们眼中,不赚钱的东西才有资格被称作艺术呢?\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9eda5dede26bfcbc7eb5.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69\&\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然而他们最大的纰漏还是根本没有意识到《爱乐之城》抑或是歌舞片的属性,这样一种脱胎于音乐剧的影片类型自从诞生起就因为本身特点被赋予了造梦的属性。片中人物不好表达的心理活动、梦境、甚至无端幻想都可以通过歌舞这种简单直观的形式展现的一览无遗。于是我们能看到《爵士春秋》中奄奄一息的导演吉德安躺在担架上看着舞台上的舞者们疯狂的演绎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幕;亦或是《歌厅》中舞者丽莎打掉腹中胎儿后重回舞台的振臂高歌。《爱乐之城》亦是如此。\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164cbe3f21a270bc5b01.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820\&\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奥斯卡提名影片恶搞海报,Escape the reality(逃离现实)才是影片最重要的主题\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如果喜欢现实,有一大堆现实主义风格的导演,从德·西卡到达内兄弟,从布列松到肯·洛奇。我同样很喜欢他们,但我不会在半年之内将《死囚越狱》或者《甜蜜十六岁》看个8,9遍,但我会一次又一次的掏钱走进影院,为的就是在这120分钟暂时放下现实,尽情的在银幕前做梦,尽管结局并不完美,但那些经历,有,就足够。\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但拜托,批评之前请先摆正自己的立场,别屁股歪了还非强调客观。\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4amljaEJ2RWMwWU1yVi1uOTIzZw== (二维码自动识别)\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4:49:4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04,&likeCount&:42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2:49:48+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v2-0de15d9ad233a91ae61b922e6e01a5aa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04,&likesCount&:428},&&:{&title&:&《生吃》—— 茹毛饮血的素食少女&,&author&:&guo-lian-kai&,&content&:&\u003Cp\u003E都说2016年是恐怖片大年,从年初的《女巫》到《招魂2》,从年中的《屛住呼吸》到《关灯后》,再到年末的《无名女尸》,每一部都曾经在社交网络上大火过一段时间。但仔细想来,虽然这些影片平均质量喜人,但在恐怖片类型上并没有做出过多突破。尤其是《招魂2》,即便有着高超的制作水平打底,也无法掩盖老奶奶的裹脚布一般的无聊老套剧情。\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e3cc47be8dc4.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9\&\u003E\u003Cp\u003E▲《无名女尸》曾经在去年大受好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于是《生吃》弥补了这一空缺,这部在去年5月份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首映的处女作,一经放映就激起评论界的疯狂讨论。随后在多伦多、伦敦等国际电影节放映,并在伦敦国际电影节拿到了最佳处女作奖,而这个奖项上一年的得主,正是《女巫》。\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正如片名所指,《生吃》是一部生猛至极的青少年恐怖片,也是年轻的女导演的Julia Ducournau的长片处女作。\u003Cstrong\u003E讲述的是一个16岁的出生于兽医之家的素食主义美少女,在进入大学之后经历了一系列事件,逐渐唤醒自己内心潜藏的恶魔,开始啃噬人肉的故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bbcb0fb52d87.jpg\& data-rawwidth=\&560\& data-rawheight=\&315\&\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影片跟随女主角Justine,她从被迫吃下一颗生的兔子肾脏之后,便开始出现身体上的异常,直到最终无法压抑自己内心的恶魔,开始茹毛饮血。\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0f9cee0faa51c60fbbfa3.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50\&\u003E▲吃下生肉之后,Justine的身体开始产生异常\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有意思的是,\u003Cstrong\u003E导演并没有只是单纯的给观众呈现猎奇的血腥场景,在Justine意识到自己吃生肉的本性同时,她对人体的向往也间接促使了性本能的被唤醒\u003C\u002Fstrong\u003E。这两件事在影片中相辅相成,同时进行,在最后又通过一个情节将两个过程交汇在了一起。\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f9e1eee3f4b45f3d5cfae.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51\&\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某种程度上,导演就是在通过吃生肉这一血腥而又直观的方式,来表现这位少女的性觉醒\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就是在恐怖类型上做出的勇敢突破,我们曾经看过无数以少女为主角的恐怖电影。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德·帕尔马的《魔女嘉莉》。在这部电影中,嘉莉因为受到同班同学的霸凌,在影片最后变成了嗜杀无情的可怖女巫,影片在宗教和校园霸凌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刻探讨,但对于少女的性意识觉醒,只是浅尝辄止。\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e696d8aee8077dee669fad.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u003E▲《魔女游戏》剧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再如1996年上映的《魔女游戏》,4个青春期少女为主角的题材在类型上十分接近《生吃》,但糟糕的电影技法和剧情让其无法脱颖而出。\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又如2007年的《阴齿》,一位少女在青春期发现自己的阴部长有不受自己身体控制的尖利牙齿,虽然同为性觉醒题材,但糟烂的剧情只能让影片停留在“猎奇”这个层面上。\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54cf6ab5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u003E\u003Cp\u003E▲《它在身后》\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在突破层面上,近几年比较接近的可能就是同样出自戛纳电影节的《它在身后》,影片将艾滋病具象化,配合青少年对于性与成长的向往与恐惧,在当年赚足了眼球。\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于是《生吃》的再次出现就显的难能可贵,它勇敢,创新,\u003Cstrong\u003E在猎奇的同时又不失真实,在触目惊心的血腥场景之间还不忘幽默,惊悚氛围的成功渲染,复古配乐和现代电音的交叉融合\u003C\u002Fstrong\u003E。都给观众带来了十足的惊喜。\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抛开剧情,影片在视觉风格上的成功也是在导演处女作中十分难得的。训\u003Cstrong\u003E话场景的冷感色调,夜店戏的霓虹色彩,恐怖桥段的诡异节奏和氛围营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在影像上果敢又创新,丝毫看不出一点生涩,导演在这其中所展现出的天赋令人十分惊喜。\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生吃》中,导演毫不掩饰自己对鲜血的着迷与崇拜,在开头一场老生对新生的训话戏中,身穿白大褂的新生们排排站好,突然几桶鲜红的血浆从天而降,每一个人都被从头到脚浇了个透。\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6fea88ef8dc40.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25\&\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洁白的制服被鲜血浸润,生涩的面孔被血红填充,可以说这一个场景就奠定了影片整体的故事、和视觉风格基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说到色彩,除了血浆的鲜红,导演对于其他高饱和色调的运用也是手到擒来,在影片后半段的一场party戏中,Justine和一位男生身上分别泼上了黄色和蓝色的油漆,接着被推进浴室,被告知不变成绿色之前不许出来。这样对于色彩的创新运用着实让人眼前一亮。\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生吃》不同于我们之前看到的任何作品,\u003Cstrong\u003E它生猛、血腥、同是又十分有趣。它的某些刺激性画面可能会让会让老年人尖叫、离场,但却可以让年轻人如同嗑药一般兴奋\u003C\u002Fstrong\u003E。《生吃》的出现,无疑为已经陷入流水线生产怪圈的恐怖片注入了一针强心剂。\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本片将于3月5日在法国和美国上映,近日也放出了第一版预告片。\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相信我,这部电影值得你的一席年度期待\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u003Cb\u003E本文首发自巴塞电影\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4amljaEJ2RWMwWU1yVi1uOTIzZw== (二维码自动识别)\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9:16:0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5,&likeCount&:5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16:0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v2-c898da734797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5,&likesCount&:53},&&:{&title&:&最佳外语片《推销员》——如鲠在喉的道德谜题&,&author&:&guo-lian-kai&,&content&:&\u003Cp\u003E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除了最后的最佳影片乌龙事件,最大的冷门莫过于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影片《推销员》击败了呼声颇高的《托尼·厄德曼》,这已经是法哈蒂的第二座最佳外语片小金人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c8db8d22b1bed3bc8c66a4ded53fc985.png\& data-rawwidth=\&545\& data-rawheight=\&407\&\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法哈蒂凭借《一次别离》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该片曾在中国大陆上映,累计票房443.6万\u003C\u002Fi\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也并不是这两部电影第一次同台竞技,早在去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推销员》和《托尼·厄德曼》就同处主竞赛单元。有趣的是,《推销员》在戛纳电影节也是最后阶段后补进入主竞赛单元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国际性电影节在颁奖上的一个特点就是:秉承着公平的角度,一般来讲不会给同一部影片一个以上的奖项。每当电影节最后一天的颁奖典礼上,评委们就会像分西瓜一样,一一给各个影片发奖。所以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导演通常不会表现的特别惊喜,因为拿到这个奖就意味着他的电影夺得最高奖(金棕榈、金熊、金狮)的概率,无限趋近于零。\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当然也不是白纸黑字的死规矩,在1991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科恩兄弟凭借《巴顿·芬克》获得了最佳电影金棕榈,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约翰·托特罗)三项大奖。而在去年的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上,阿斯哈·法哈蒂的新片《推销员》也拿到了最佳编剧与最佳男演员两片棕榈叶。虽说没有染指更高的奖项,但这也证明在这两个单项上,《推销员》真的甩开了其他竞争对手一大截。\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1b5a3c9d3eab7c67e1142.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79\&\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哈布·侯赛尼手举最佳男演员棕榈叶\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说回到奥斯卡颁奖,虽说《推销员》拿到了最佳外语片,但导演本人并没有到场,在由颁奖嘉宾代念的获奖感言中他说道:\u003Cstrong\u003E“出于对我的国民,以及另外六个被禁止进入美国的国家人民的尊重,我决定不出席本届奥斯卡。”\u003C\u002Fstrong\u003E这一切都是因为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签署的对穆斯林的签证禁令,导致阿斯哈·法哈蒂和影片主演直接被美国拒签。盛怒之下,法哈蒂表示将拒绝出席本次颁奖典礼,并称特朗普的行为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阴谋论一点的说,这个小金人几乎就是特朗普间接助攻给阿斯哈·法哈蒂的,《托尼·厄德曼》势如破竹一般的揽下了颁奖季的几乎所有外语片奖项,却在最后一战输给了《推销员》。学院的态度在明显不过,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尴尬的远程颁奖,来狠狠地打特朗普的脸。\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但政治话题性放在一边,影片本身的质量才是衡量其拿奖与否的最重要砝码。至少在我看来,《推销员》捧得小金人,绝对也是实至名归之选。\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曾拍出过本世纪最佳影片之一《一次别离》的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最擅长的就是通过对社会不同阶级人物群像的白描,创造出极具压迫感的戏剧冲突,在从被困于道德困境中的影片角色,尖利的映射到整个社会层面上。《一次别离》是其巅峰之作,《过往》虽丧失了一丝犀利,但也不失为一部佳作。《推销员》则继续延续了这一风格。\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18cdd9d7c3e.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推销员》英文名为&The Salesman&,取自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一部两幕剧《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同时这也是影片中身为话剧演员的男女主角夫妻二人一直以来排练、出演的话剧。艾马德(沙哈布·侯赛尼)和拉娜(塔兰涅·阿里多斯蒂)两人一直以来的住房因为政府的强制拆迁变成危楼,不得已两人只能临时租房。但在一次拉娜独处,正在洗澡的时候,一位不期而遇的闯入者袭击了她,而一切线索都指向了一位生活并不检点的前女房客。\u003Cp\u003E\u003Cbr\u003EJ·J·艾布拉姆斯曾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他用一个从未打开过的盒子举例,说明这样一个所有人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的“神秘盒子”,才是最能吸引人的盒子。在影视作品的剧作上也是这样,最能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剧情,就是永远不告诉你谜底的剧情。虽说风格大相径庭,但在《推销员》的剧作上,法哈蒂无疑也无形中遵循了J·J的理论。这个神秘的前房客从未现身,我们只能从房东的闪烁其词和邻居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一个好吃懒做的妓女形象,甚至到影片结尾她都没有出现过,只有一些她留在房子里没有搬走的杂物证明她曾经的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这个从未露脸,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角色却是影片中最重要的推进力之一,进来袭击的闯入者慌忙逃窜中留下的袋子里装着的避孕套表明:他就是来此买春的。这是影片的核心,之后的所有情节都由此发散。\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这之后,情节急转直下,两个主角对此事件有着不同的态度。艾马德迫切想要找到袭击自己老婆的凶手的同时,却不愿意报警;拉娜则患上了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不敢独自一人走进厕所,也不愿意对其他人提起这件事。\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4af657bc.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89\&\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造成的这样态度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羞耻”。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入室伤害事件,拉娜在遭受袭击的时候,正赤身裸体在浴室中洗澡。这个时候被一个陌生男人闯进浴室,看光身体并击中头部昏迷,这对于连头发都不能给其他男人看到的穆斯林来说绝对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件。于是艾马德想要掩盖这个事件的同时,却咽不下这口气,才会去试图自己找到施暴者,甚至不惜动用私刑。受害者却像施暴者一样对案情遮遮掩掩,闪烁其词,这是何等的荒谬。\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就是《推销员》剧作惊艳的地方,通过一个戏剧化,通俗化的情节制造矛盾,却又不同于传统的探案戏剧,反套路的将受害与施害者的角色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对调。戏剧冲突创造矛盾,矛盾造成裂痕。一次本应齐心协力寻找施暴者的事件变成了受害者的纠结与对立,将片中角色巧妙地放置在进退两难的道德困境之中,法哈蒂做起这种事,简直是信手拈来,毫不突兀。\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拉娜和艾马德在片中另外一个形象就是片中话剧《推销员之死》的话剧演员,这样一个典型的戏中戏结构在电影中出现通常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互文存在。在《推销员》中,这显然不是剧作的亮点。《推销员之死》更多的讲述的是美国梦的破灭,这样一个主题和影片中所讲的社会问题以及道德困境着实关系不大。话剧排练几场戏的更多作用是引入几个重要配角,和给主角找一个情绪上的爆发点。影片结尾,拉娜和艾马德目光呆滞的上妆来体现他们已经分崩离析的感情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e48c2f68a6eeaa0b8832e.png\& data-rawwidth=\&1913\& data-rawheight=\&975\&\u003E\u003Cimg src=\&v2-e950ea5573b6bedd7e80f871.png\& data-rawwidth=\&1902\& data-rawheight=\&978\&\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而与大部分话剧相同,影片编剧在台词上的功力也十分出色,看似絮絮叨叨,言之无物,但却字字珠玑,铿锵有力。这当然也得益于演员精湛的表演,不仅仅是男主角沙哈布·侯赛尼的功劳,其他演员也均无瑕疵,甚至堪称惊艳。可以说,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主这两片棕榈叶实至名归。\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但相比起惊艳的剧作和精湛的演技,其摄影以及剪辑上的偷懒就更加明显。影片开头缓缓布置的舞台和随后一段危楼中的长镜头的惊艳过后,影片的镜头语言流于平庸,甚至说是无聊至极。大段的中景对话戏,看不出太多设计感的镜头,加上偶尔令人不适的剪辑,都是它不能忽略的平庸之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除此之外,相比起《一次别离》,《推销员》重对政府职能机构无能、腐败的欲言又止都让影片在犀利程度上始终差了一口气。\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84a2c6e8c32ff2e669dc.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24\&\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旧房上的裂缝预示着男女主角的分离\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闪烁其词、如鲠在喉,《推销员》就如同缓缓打开的那道门,到最后也没有像影片本身的情节一样,来一个响亮的耳光,彻底的发泄出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不过从整体而言,环环相扣、抽丝剥茧的剧作,惊艳的演员表演,扎实的叙事手法,都是《推销员》不应该被忽视的理由。那么,一座小金人或许会让大家重新重视起这部影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4amljaEJ2RWMwWU1yVi1uOTIzZw== (二维码自动识别)\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7:48:4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9,&likeCount&:7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48:4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v2-cb6eabfe6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9,&likesCount&:73},&&:{&title&:&最佳外语片遗珠系列 ——《杰出公民》&,&author&:&guo-lian-kai&,&content&:&\u003Ch2\u003E《杰出公民》—— 笑里藏刀的自我剖析\u003C\u002Fh2\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余波已经慢慢平息,相比起众人热议的《爱乐之城》《月光男孩》《海边的曼彻斯特》三部大热影片,最佳外语片的竞争似乎并没有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几天不大便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