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往后再走一步作文800字

资源分类:
简介:温州市域铁路规划图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温州市域铁路规划图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温州市域铁路......
简介:温州市建筑工程景观设计导则2015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我市最早的民间桥梁当是坐落在飞霞南路的三板桥(建...小区示意图、街区示意图、居住组团示意图、停车场......
简介:温州市“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温州市 “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
简介:中国高铁规划图-2015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_交通运输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中国高铁...⑥沪南线:上海-宁波-台州-温州-福鼎-宁德-福州-浦田-泉州-厦门(同安)-漳州......
简介:温州市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温州市建设工程竣工...本工程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副证)的施工图附图进行施工,并已全部竣工......
简介: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音乐 图片 视频 地图 百科...温州雁荡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形连通” : 环形指由雁荡环山旅游路和雁楠公路......
简介:附件 温州市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房建工程类)业主根据政府投资项目有关文件 ...(5 个 工作日) 规划部门出具选址意 见、规划条件及规划 红线图(5 个工作日......
简介: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规划批复时间:二○○四年十二月(温政发[2004]83 号) 规划概述: 规划概述: 一、规划范围 由三垟湿地和大罗山地区组成,涉及瓯海、龙湾、瑞安......
简介:温州市鹿城区学区划分图_其它课程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温州市鹿城区学区划分图_其它课程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
简介: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音乐 图片 视频 地图 百科...滨海园区规划面积 30 平方公里,北邻温州机场,南接...环山 东路)九横(即机场大道、温州大道、环山北路、......
copyright@ 201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果果文库 版权所有 联系站长: ;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号查看: 28173|回复: 16
仿写走一步 再走一步写一篇600字作文复述走一步再多走一步读后感500字
仿写走一步 再走一步写一篇600字作文复述走一步再多走一步读后感300字200字100字150字50字250字350字400字450字500字550字600字800字开头结尾怎么写习作范文大全老师指导初一七年级初二八年级初三九年级写话周记日记例文
走,是一种人生态度;走一步,是一种人生价值;而再走一步则是所谓心灵的高处。走,很简单也更迷茫,走一步加上下一步,使得未知的东西在脚下踩着,新鲜的东西在眼里消失,以至于它演化成一种价值,一种高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着。
  我喜欢走,但不是小心地走,走是需要勇气的。不想半途而废就得快马加鞭,虽然不可预知下一秒的宿命,但依然要勇往直前,努力去完成下一步的事。步是无止境的,但步依旧是我们走出来的,所以为此一个再就成为我们的信仰,为之坚持,为之不懈!
  我爱走,但并不是直接的走路,他可以演化为更多我心中为之爱慕的“走”,高铁的走,带来的是更多的遗憾;飞机的走,带来的是更多的奔波;而我的走,在这个我被宇宙看似的世界里,我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细菌生活在我认为大大的菌落里随时可能消失,我能做的就是走好每一步,认真的,不带一点虚假等这步走稳了,下一步进行了,又会感到一切又都那么美好,即使手上还扎着路上的荆棘!
  如今的我们正风华正茂的走在学习,社会,国家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坎坷,会有到不了的地方,更有指不尽的路牌,而我们的选择就是去面对,如果要在这个形容词前加个定义的话,我希望是勇敢地去面对。其实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上帝只负责把我们交给妈妈生下来,却没有教会我们活下去,我想肯定有他的道理,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很艰辛的又是充满一系列选择的,当一个小宝宝会走路的时候,留给家人的是多么大的欣慰;留给自己的又是多么大的神奇;从而这个小宝宝就很难在这个基础上再迈出一步,因为他在享受,享受第一步之后家人的夸奖,奶瓶的伺候……再是个什么概念,是重复吗?我想大部分都不是,我的理解看来,再就是在一件事物的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爱过就不会再迷茫,哭过就不会再犯错,即使你有的是时间爱,有的是时间哭,不会再,就是生命中最愚蠢的做法。再走一步也皆是如此。
  上路吧,带着汗水与艰辛,带着哭过爱过的余温,揣着勇气,捧着爱,实现价值和那“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心灵高度:走一步,
  稳住;
  准备好,加油。
  再走一步!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红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人生最重的——毅力。
  骄阳高挂,地面上冒着热气,偶尔有几只燕子飞过,径直躲进榕树的绿荫里。我走出补习班,望着门外突然想到父亲节马上到了,父亲的胡须,一天不刮,像春天的小草一样,长满他的下巴。父亲因为省钱买了一个劣质的剃须刀,每次刮胡须,都是鲜血淋淋。为父亲买个新的胡须刀,借着父亲节,送给他。可是,英雄难过金钱关。对,把车费省下来,这区区的几百米路,怎么能难倒我?我整了整背上的吉他,毅然踏出了门。
  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吉他的背带勒着我的肩膀,好疼。没想到平日里为我演奏优美的,这时,竟成了我的累赘。我迈着艰难的步伐,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过路边的公交站,正好,一辆公交车停了下来,随着车门的打开,一股沁人的寒流涌了出来,我为之所动,到底要不要上车呢?上车,车上舒适的环境;继续走路,就要享受这灼人的阳光。心里仿佛有两只小鬼在争斗,喋喋不休地争论着。上车无疑是享受舒适的环境,还不要走路,但是,我还能每天忍受看到父亲因为劣质剃须刀,脸上贴满邦迪的惨状吗?不,决不能,父亲养育了我十几年,该是我报答他的时候了,我毅然的离开了车站。熟悉的小区门出现在眼前,我加快了脚步。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手里紧紧捏着这来之不易的钱,我一定要攒够钱,帮父亲买剃须刀。
  困难,其实能分解成小困难,逐一击破他们,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毅力。
  父亲,希望我新买的剃须刀,能剔除你那为养育我,而越发越长的胡须。
& & 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文定中学初三:黄铭
今天,我读罢《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作品。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作者与他的朋友们去爬山,作者爬到中途便怕得停止了脚步,别的孩子都走了,只剩下他在那里,暮色苍茫,作者的父亲和杰利来了,在作者的父亲的指导下,作者爬下了悬崖。
  当我读到“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这里时,我真想帮作者一下,把他送到地面上,我也曾经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开始学习奥数的时候,我总是对自己没信心,题做到一半就放弃了。但今天,我读了这篇课文,就觉得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坚持,什么困难都可以解决。
  读了这篇课文,我受到启发: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退缩,不要半途而废,要坚持,勇往直前,才会成功。
捧读莫顿·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我心中感慨万分、回味无穷,一团浓浓的感悟久久萦绕在我脑中。
  本文主要讲了自幼体弱多病的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去爬悬崖时遇险,结果在父亲的鼓励与指导步步脱险的经历。从而使作者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并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在后来,每当他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便会记起以前在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并应付一切。
  但作者在后来得以克服一切障碍,不全归功于自己,因为有了父亲当日的指导,才有作者辉煌的今天。
  每次朗读这篇文章,其内容都会把我带入到当时的环境,把那会儿的情景出神入化、活灵活现生地浮现在我双眸之前。而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一步步脱险的情景,他由毫无信心到萌发信心,至信心大增,清楚地感悟到——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落叶为舟,驶入回忆的港湾。
  两年前的夏天,知了的鸣声抚睡了家人,而两天前把腿摔伤至今还没康复的我则在一楼发呆,连“上三楼书房看书”也只是痴心妄想。这时,《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一步步脱险的事有力地推动了我,使我一步步到达目的地。
  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似乎是拨开阴雨的一抹阳光,给迷茫的人带去希望,重拾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我们就好像将要独飞的小鸟,只有战胜暴风雨之后,才能飞向那更广阔、更灿烂的天空。而当我们遇到艰难险阻时,只有把困难化整为零,再逐一克服,方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 & 广东省揭西县棉湖镇实验中学初一:王丹霞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再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我是一个爱好钢琴的女孩,拥有比平常人高的音乐头脑,当我接到老师发的乐谱时,总是有些自豪我拥有的,只有自豪感。可这一次接到乐谱一阵晴天霹雳盖我头上,乐谱太难了。
  刚开始接触乐谱还能适应,可是到了曲子高潮的部分,我怎么弹都不会。焦急与浮躁使我自卑,我对爸爸妈妈说,我不想学了,爸爸妈妈却只是说我可以。我可以是在之前,可是到了现在,我还可以吗?
  老师教的越来越多,我不会的也越来越多。我的后退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我本以为老师会做出什么惊人的手段,但是,从老师那得来的却是慢慢练。
  慢慢练是什么意思?让我一个音一个音弹吗?不,不行,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及充沸的精力,于是我对老师说,我想讲课程向后推。老师并没有同意,只是把我带到了只有我们两个人的钢琴教室里,我坐在钢琴椅凳上,老师给我讲,“不要以为慢慢练就是浪费时间,它可以是细心,踏实的意思。”我半迷半懂得点点头,心里一直琢磨老师到底在想什么。
  接下来,老师讲乐谱放在钢琴上,先是让我听一下完整的旋律。我闭上眼聆听那动人的旋律,顿时有了信心。过了一会,老师停了下来,问我感觉怎样,我就像埋在地下17年的蝉刚刚出土,又说不清的激情,真恨不得马上学会。于是老师让我把手放在钢琴上,先弹出会弹的部分为自信充电,剩下的部分才有耐心。老师一只手指着下个要弹的音符,一只手纠正我的错误,嘴里不停地说:“Do对mi”,“mi。si对re。sol”。我一个一个音的绷,虽然有些迫不及待,但有了老师的安慰,我终于将这首曲子完整的弹了出来。原来这一切都那么简单。
  在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事让你停在原地不动或放弃。但只要慢慢挪着脚步,一步在一步的向前走去,终究会得到成功的喜悦,而在成功后再回头看看。原来走过的路上都有一个指向标让你走向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不要认为慢,但走出来后,路的漫长会让你吓一跳。
我们渐渐地长大了,越来越关注生活,也开始思考生活,探究成长的奥秘。有人曾说,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有时成长是一种恍然的顿悟。《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讲述了当年一个8岁的小男孩莫顿。亨特与伙伴们冒险爬悬崖,然后遇险到脱险的经过。
  读了着篇文章,让我很受感动。特别是父亲的那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当眼看孩子面对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他没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脱离危险,而是用了一种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方法——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亲鼓励孩子自己去独立克服困难。也正是因为这样,事后亨特自己也学到了不少;反之,如果当时亨特的父亲只是爬上悬崖把亨特抱了下来,那亨特也不会从中悟到什么,反而更加强了对父亲的依耐性。也是从这一点,我很钦佩这为伟大的父亲。
  要是把这种事情放到现在的父母身上,可能大多数的家长只会选择一种方式,那就是自己亲自上去抱。这就是父母和父母之间的不同。不过,他们的这种方法并不错,因为不管是选择哪种方法,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孩子的爱。只不过他们用的是不同的两中方式在爱孩子。
  我之所以喜欢这1篇文章,不仅仅只是他的事件,还有一点就是文章的写作方法。本文中就使用了多种写作方法,主要有“三美”:1、哲理美。作者通过对童年的一件往事的描写,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是值得每一个人铭记的人生经验。2、描写美。文中的心理描写最为精彩、生动、细致、真实。值得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在描写脱离危险部分表现的尤为明显。3、照应美。文中多处用了这一写作方法。比如,开头写悬崖的环境,交代自己身体病弱,还有几处提到杰利,都是作者精心埋下的伏笔。
  这就是我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感受。你们呢?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今天考试,作文是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主题,然后说题目自拟,那我题目能写:走一步再走一步吗
TD哥哥1575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可以,但是最好不要写,会扣分的. 我也是初中生,老师跟我们说的就是这样的.
大约会扣多少呢
不记得了,好像是3—6分吧
可是不同学校的话可能不一样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p&本人高中语文成绩高三保持在135+,多次取得省级重点中学语文年级第一,模拟考试海淀区前三名。多次在全国作文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被北大中文系降60分录取。

&/p&&p&可以参考我干货满满的知乎回答:高中议论文如何积累名言和素材? - 回答作者: 王爱国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941&/span&&span class=&invisible&&9355/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如果有用,别忘了回来点赞。(手动滑稽&/p&&br&&p&相关回答:&/p&&p&高中语文能不能靠刷题提高成绩?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3730&/span&&span class=&invisible&&1560/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学渣可以有多渣? - 回答作者: 王爱国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6200&/span&&span class=&invisible&&2859/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p&&p&学霸可以有多霸? - 回答作者: 王爱国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6209&/span&&span class=&invisible&&4274/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高中感觉很孤独怎么办? - 回答作者: 王爱国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907&/span&&span class=&invisible&&4176/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高中时哪一瞬间让你觉得时间过的很快? - 回答作者: 王爱国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6124&/span&&span class=&invisible&&5426/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数理化生」四个学科间有哪些联系? - 回答作者: 王爱国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4039&/span&&span class=&invisible&&4575/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p&&p&你做过最尴尬的事情是什么? - 回答作者: 王爱国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5884&/span&&span class=&invisible&&6658/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p&&p&怎样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思想深刻? - 回答作者: 王爱国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6213&/span&&span class=&invisible&&9137/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p&
本人高中语文成绩高三保持在135+,多次取得省级重点中学语文年级第一,模拟考试海淀区前三名。多次在全国作文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被北大中文系降60分录取。

可以参考我干货满满的知乎回答:高中议论文如何积累名言和素材? - 回答作者: 王爱国 …
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适用范围不能更广,逼格不能更高。&br&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适用范围不能更广,逼格不能更高。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
&p&&b&&u&莎士比亚《哈姆雷特》&/u&&/b&&/p&&blockquote&1.成功的骗子,不必再以说谎为生,因为被骗的人已经成为他的拥护者,我再说什么也是枉然。
2.凡事需多听但少言;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
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4.所以,“理智”能使我们成为懦夫,而“顾虑”能使我们本来辉煌之心志变得黯然无光,像个病夫。 再之,这些更能坏大事,乱大谋,使它们失去魄力。
5.内心之事宜缄口, 仓促之念莫妄行, 为人友善忌轻浮, 患难之友可深交, 酒肉之情应远离。 --威廉·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6.即使深陷果壳里,我依然可以自诩为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帝王!
7.简扼乃机智之魂,而冗言即无用之外饰。
8.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
&/blockquote&&p&&b&&u&罗素&/u&&/b& &/p&&blockquote&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blockquote&&p&&b&&u&狄更斯&/u&&/b& &/p&&blockquote&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一句话,先是太胆小,明知不该做的事却不敢不做;后来也还是太胆小,明知该做的事却不敢去做。
在你的人生中永远不要打破四样东西信任关系诺言和心。因为当它们破了,是不会发出任何声响,但却异常痛苦。
&/blockquote&&p&&u&&b&托尔斯泰&/b&&/u& &/p&&blockquote&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战争与和平》
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选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
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 --《安娜·卡列尼娜》
没人对你说“不”的时候 你是长不大的。 --《战争与和平》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
没有风暴,船帆不过是一块破布
&/blockquote&&p&&u&&b&荷马&/b&&/u& &/p&&blockquote&“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如果今天的你还没有任何目标,那么明天的清晨,你用什么理由把自己叫醒呢?
追逐影子的人,自己就是影子
既然无所事事亦难逃一死,何不奋斗终生。
温和的谈吐源于仁慈的人心
劳动是人类的命运。
&/blockquote&&p&&u&&b&歌德&/b&&/u& &/p&&blockquote&命运的酒杯越苦涩,我们倒越应该张着笑脸向人,以便那些泰然旁观的人不致因我们的苦脸而感到不快。
如果一个人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他就会比他自己所估计的要高得多。
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
最足以显示一个人的性格的,莫过于他所嘲笑的是什么东西了。
命运偏偏安排我卷入一些感情纠葛之中,不正为了使我这颗心惶惶终日吗? 能使人幸福的东西,同时又可以变成他痛苦的根源。
美啊,请为我停留!
人总归是人,当一个人激情澎湃,而又受到人性局限的逼迫时,他即使有那么点理性也很少能起作用或者根本不起作用
每走一步都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这并不够,应该每下就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
痛苦遗留给你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思想会有反复;信念坚定不移;事实一去就不复返。
外貌只能徒耀一时,真美方能百世不殒!
奇迹在相信它的人眼里才是奇迹
即使青春是一种错误,也是一种迅速得到纠正的错误
伟大的需要使人崇高,卑微的需要使人沉沦
阳光越是强烈的地方,阴影就越是深邃
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
天才形成于平静中,性格来自于生活的激流。
你要批评指点四周风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顶。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仍然拥有的彷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凡是让人幸福的东西,往往又会成为他不幸的源泉。
凡不是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
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 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 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有为者巍然看定四周,这世界对他几曾沉默
才能是在寂静中造就,而品格则是在世间汹涌波涛中形成
哪里有意志存在,哪里就会有出路
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blockquote&&p&&br&&/p&&p&&u&&b&叔本华&/b&&/u& &/p&&blockquote&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 ·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 ·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
人在一生当中的前四十年,写的是本文,在往后的三十年,则不断地在本文中加添注释。 --叔本华
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才的人,他便有最多的苦恼。 --叔本华
无价值的事物总是不断增加由于频繁的重复,许多起初在我们看来重要的事物逐渐变得毫无价值 --叔本华
智慧之士比一般人更需要阅读观察学习沉思以及训练自己,总之,他需要不受打扰的闲暇。
天才不受意志的支配,只面向美的欣赏,一切美所给予的欢悦,艺术所提供的安慰,使他完全忘却生活的烦恼。天才乐于孤独寂寞,一个人热衷于社交的程度恰正相当于他在理智上贫乏和庸俗的程度。
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每当人远航归来,他总有故事可说。
&/blockquote&&p&&u&&b&尼采&/b&&/u& &/p&&blockquote&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尼采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尼采
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尼采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尼采 《尼采诗集》
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性的人,连他的痛苦都是独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低为平庸的烦恼,同时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贬值。 --尼采 《快乐的知识》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尼采
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尼采 《查特拉斯如是说》
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尼采
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尼采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尼采 《善恶的彼岸》
白昼的光,如何能够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尼采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尼采
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尼采 《善恶的彼岸》
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尼采 《尼采遗稿选》
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 --尼采
我走在命运为我规定的路上, 虽然我并不愿意走在这条路上, 但是我除了满腔悲愤的走在这条路上 别无选择 --尼采
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尼采
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 --尼采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 --尼采
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进一步。今天的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你通过今天的努力,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 --尼采
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尼采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尼采
“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尼采
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尼采 《不合时宜的考察》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尼采 《世界的智慧》
自从我厌倦了寻找,便学会了找到 --尼采
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 --尼采
谁若孜孜于寻找,就越容易迷失自己。一切孤独皆是罪过。 --尼采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尼采
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 --尼采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尼采
没有哪个胜利者信仰机遇。 --尼采
成熟不过是个性被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圆滑了。 --尼采
迟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 --尼采
孤独并不是好事。孤独会让你堕落。孤独会让人类腐朽变质。去吧,走出房间,上街去吧! --尼采
平淡的生活,往往是最危险的 --尼采
他们把水搅混,以使其看上去更深。 --尼采
伟人对我毫无意义,我只欣赏自己理想中的明星。 --尼采 《善恶的彼岸》
最好的作者,是那羞于成为作家的人。 --尼采 《人性,太人性的》
一个伟大的人往往受到排挤压抑甚至被人斥为哗众取宠而陷于孤独中。 --尼采
我们走得太快,是该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了。 纵使人生是一场悲剧,我们也要快乐的将它演完。
英雄不但要知道适时而生,更应知道适时而死。
窥视深渊者,必为深渊所窥视。 &/blockquote&&p&&br&&/p&&p&Ⅰ【我的灯下漫读(部分)】&/p&&p&(一)熊培云《自由在高处》&/p&&ul&&li&1.斯蒂芬·茨威格写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2.让我继续赞美托克维尔的文字吧。谈到历史与传统的珍贵时,他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谈到法国农民如何珍爱他们刚刚获得的土地时,他说“他终于有了一块土地;他把他的心和种子一起埋进地里”……沟通理性与心灵的两极,世界还有比这更好的文字么?
3.同为科学家,是做舍生取义的布鲁诺,还是隐忍苟安的伽利略,首先是个人自由。这方面,东德剧作家布莱希特已经通过他的戏剧《伽利略》写下注脚。在伽利略因为“害怕皮肉之苦”而选择妥协后,他的学生安德雷亚怒气冲冲地质问他,“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酒囊饭袋!保住一条狗命了吧?”而伽利略的回答是:“不。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不是么?今日中国,那些热衷于将韩寒当作英雄来崇拜的人,无所事事的人,是否同时在逃避一个时代的责任?他们是否理解了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所说的——“那些想收获自由所带来的美好的人,必须像真正的人那样,要承受支撑自由价值的艰辛”?
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勇敢也罢,懦弱也罢,背后都是个人有选择如何生活的自由。事实上,虽然伽利略选择了妥协,但他并不像有些人一样,保全了生命,却放弃了人生。他的行为后来得到了学生的谅解,在被软禁的几年间,伽利略完成了关于力学与落体定律的《对话录》。他之所以坚持活下来,而不是做广场上人人可见的牺牲,是因为他相信“即使手上有污点(即向教会忏悔),也总比两手空空的好”;相信真理是时间的孩子,而不是权威的孩子;相信他今天种下一棵苹果树,有朝一日会有苹果掉到另一个人的头上。
4.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5.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古罗马时期。据说当年的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讷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丰厚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芳心”,他们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讷。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难怪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讷征服罗马帝国”。生活,让战争走开,让帝国坍塌。
6.1942年5月,德军三个机械化师越过孚日山脉,沿罗纳河两岸直驱巴黎。这天夜里,巴黎凯旋门广场周围的几乎所有人家,都收到一大把鲜艳的玫瑰,里面附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明天上街请都怀抱鲜花,让纳粹看看我们并没有被他们吓着。我们依旧热爱生活和大自然。”字条的落款是“洛希亚”,一个卖花姑娘。据说,当德军进驻巴黎时,洛希亚看到平时生意兴隆的花店竟然没有一个人来买花,她心里十分难受,不是担心凋敝的生意,而是沦落的生活。于是,她将店里所有的玫瑰花和她从别人店里买来的玫瑰花一起打包,送给左邻右舍。洛希亚的行为感动了大家,第二天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
  当时法新社记者以《玫瑰花的早晨》报道此事,这个细节给了远在伦敦的戴高乐将军和他的自由法国的战士们极大鼓舞。十年后,戴高乐还专门找到了洛希亚,并且将她称为“巴黎的玫瑰”。当年执勤的德军士兵著书回忆此事时,同样不忘感慨:我们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6.法国大革命期间,雄心勃勃的雅各宾派四处捕杀贵族与政敌,罗兰夫人因此被推上了断头台。对于大革命的残酷,罗兰夫人临刑前的一句名言今已广为流传:“Liberté,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罗兰夫人的另一句名言知道的人并不多——“Plus je vois les hommes,plus j’admire les chiens”,意思是“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自称“白话文第一”的李敖经常拿这句话来标榜自己的愤世嫉俗,其实这句话并不是他说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论定这句话是李敖从罗兰夫人的闺房里偷来的。古往今来,才子佳人们在精神上珠联璧合、暗通款曲也不是罕见之事。
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如果不明白物欲症对一个社会的损害,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当年特里萨修女路过美国时,会感慨那是她一生所到过的“最贫困的地方”。
7.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大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8.然而,有些人对日渐流行的圣诞节文化却保持着一种剑拔弩张的姿态。比如在2006年12月,来自北大、清华等几所著名高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博士”发出联署倡议抵制圣诞节,以此“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看到这则新闻,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又有人拿国家和传统绑架国民了。
可怜这些“博士”,拿了“西洋文明”的种种好处,却又以保家卫国的姿态来换取掌声。这大概是“大义灭亲”的最高境界了。倡议书说,“人们相逢互祝以圣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皆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然而,一个给大家带来欢乐的节日,让大家彼此祝愿,究竟何罪之有?
“博士生”和“博士熟”们大谈“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要驱逐西洋文明的“异端”。不知十位“同端博士”眼里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什么。在我看来,文化不过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本无所谓“主体性”,即便有那也得首先满足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更决定于人的自我选择的权利。工具的主体性不能超越于人类的选择之上。所以,在博士们大谈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首先要明白的是,无论是过什么节,在哪天过节,那都是公民自己的私事。
从政治伦理上讲,国家因契约而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制造的一种工具,同样难免有“虚拟社区”的意味。所谓本土情感或爱国主义,既取决于本土文化与国家有着怎样的价值与美德,同样取决民众的价值判断与审美。本土情感不应是一种“逆来顺受”、“嫁鸡随鸡”的情怀。
  我们的一切文明,当归属于人类文明。然而,有些人非要将人类文明像切西瓜一样分成几瓣,然后将它们对立起来,就像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勾引大家举起各自的一瓣西瓜进行肉搏。文明对立论者说别人手里的西瓜被下了毒药,而自己的那一份却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以此逻辑,向世界推销孔子是为世界文明作贡献,而在中国抵制给小孩送礼物老人却是为保家卫国。这种精神分裂表现在,一方面他们尽享人类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举着西瓜刀与光彩照人的人类文明作战。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无论“洋节”,还是“土节”,对于我们这些后人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公共产品。究竟以怎样一种心态来对待节日,那完全是后人的自由。至于说圣诞节对本土节日的压迫,更是无稽之谈。毕竟,圣诞节并不具有排他性,它至多只是多给民众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而且,并非多数人选择过圣诞节,其他人就不可以过圣诞以外的节日。十位“同端博士”以“传统文化”的名义驱逐圣诞老人,不过是用自己的愚蠢观念剥夺或诋毁他者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9.1968年的五月革命,同样被理解为法国的才子佳人们谋求身体解放的运动。当时有一句话是“铺路石下是海滩”(Sous les pavés la plage)。尽管许多人对这句话的含义不甚了了,但在这里“铺路石”被当作一种封闭大地的象征。就像拉丁区的铺路石曾被掀起来砌成街垒,如何处理铺路石,总是与人们争取自由的隐喻相连。人们渴望像沙滩一样自由自在,如果沙滩不被压迫的面貌符合人的本性,那么就应该掀翻沙滩上的铺路石,以争取不被束缚的身体自由。
美国学者保罗?库兹曾经指出“媒主”(Mediacracy)威胁“民主”(Democracy)。在民主时代,人们可以像在自由市场里一样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媒体被掌握在少数集团手里,就难免会出现寡头媒体越俎代庖、为民做主的乱局。
《一九八四》里的“老大哥联播”、“真理联播”早已令人生厌。同样令人生厌的是各类信息无孔不入。根据报道,台湾一家公司准备生产一种如厕用的RSS阅读器,通过与电脑主机相连的无线网络,将你所订阅的RSS内容打印在厕纸上供你阅读。“恭喜你,你的最后一块私人领地也被垃圾信息占据了。”(《新周刊》)
12.人类仍有梦想,那些乌托邦式的建设不可以全然否定。当有些学者将欧盟描绘成“最后的乌托邦”时,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乌托邦,是一种告别了暴力的乌托邦。这种以民意、民权为前提的联盟,比起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式的征服,更是一场意味深长的告别。从这方面说,今日中国社会,若想拥有一个众望所归的美好前程,同样需要告别真理病与强制,走向全社会的自由交流与相互启蒙,走向以自由为始终的合作。
  那么,什么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普世价值?它首先关乎《人权宣言》,以及作为法兰西共和国立国之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此三元价值不只是动人的口号,也不只是简单的并列,更有逻辑上的传承与递进。它是一个有序的价值链,简而言之——有自由方有平等,有平等乃有博爱。
  要言之,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如果民众不是普遍自由的,那么任何关乎社会平等的许诺与展望,都将是不可能的任务。试想,当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绑架,两者之间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平等;同样的道理,存在于同一群人质之间的所谓平等,天下所有奴才都能平起平坐的平等,都不是人类意义上的真正的平等,充其量那只是一群平等的奴隶。
  人生而平等,多么美妙动听!然而,事情的真相是人生而不平等。且不说人的身体素质有健康有残疾,年龄各有不同,即使两个智商相同的孩子,也可能因为他们的父母智商与收入之不同而进入一种新的不平等状态。
  我们不必为承认人类与生俱来的这种不平等而感到羞愧,不平等是人的境遇和条件。但是,我们却可以拥有自由。人类之伟大及人类文明之意义就在于,它试图建立一个美好的制度,以此保障每个人生而自由。只有自由,才能体现人的创造,才能获得人的高贵,才能恢复人的尊严,并且最大可能使社会趋于平等。进一步说,自由是一切价值的出发点,而平等则是个人或社会不断实现的过程,其目的仍是捍卫自由。
  相较而言,我相信的是人生而自由。自由具有先验性,是基本人权,而平等反而是后天商量出来的权利,即公民权。没有对自由的强调,平等可能沦为一种暴力。所以托克维尔说,“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这里的不热爱,是因为托克维尔看到了“多数人的暴政”。
  所谓天赋人权,实际是一种自由的权利,是国家、君主、他人存在之前就应该具有的权利。至于平等,则只能通过后天的不断争取。简单说就是“天赋自由,人赋平等”、“天赋人权,人赋公民权(包括平等的权利)”。在人生而不平等的社会中,强调自由优先于平等,同样是我们竭力建设开放社会的原因。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每个人起点可能不一样,但是只要人是自由的,他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获取更多的权利而走向平等。从另一方面说,自由先于平等,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其创造力的基础所在,正是不断地创造使人类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完成文明之上升。
  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博爱当以平等为前提——谁能想象在一个“人对人是狼”的社会里人们会有“同类相怜”的伟大情怀?
  所以,在我看来,论及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普世价值,实际上包括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是个体上的自由(人权),然后是群体中的平等(民主或公民权),惟其如此,才可能有博爱(人获取某种神性)。这也是我之所以认为今日中国,自由比民主还更重要的原因所在。由一群平等的奴隶选出一个奴隶主的政治,那不是民主政治。
12. 约翰·洛克(John Locke,)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开创人、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人类理解论》是洛克最重要著作之一。在该书中,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论”。在他看来,人的心灵如同一张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从经验中来。由此出发,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洛克说,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若要人服从于政治权力之下,必得出自他们的同意。在此基础上,洛克致力于建设一套宽宏而有希望的政治体系,强调法律旨在保护和扩大公民自由,并不受他人束缚与强暴。
  值得注意的是,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论”,所以在强调教育的同时,也指出了承载教育的根基:每个人都应该自由思考,而且只能通过自己思考,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自己的生活与思考获得触摸世界的经验。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洛克这样写道:“我们如果不运用自己的思想,就好像用别人的眼来看,用别人的理解来了解世界。”洛克认为,人的脑子里有的一切观念,都是通过感官获得的。谁也不能直接给你关于“甜”或“红”的经验。你必须自己尝一尝,看一看。换言之,即使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看见的是“红色”,但是映射在各自脑海中的“红色”也未必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意义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而不是处于文化之中。洛克因此强调人要保卫自己的两个财产,一个是实体的财产(生命与不动产等),一个是个人的意识财产(观念)。人必须决定自己的价值观,靠自己的经验来感知世界,因为“如果个人不控制意义,或者说意义在个人的经验之外,暴政就会在附近徘徊”。
大凡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观众是否流泪并非电影好坏的关键。每年的电影课上,我都会给学生推荐很多好电影,从《肖申克的救赎》到《美丽人生》,从《樱桃的滋味》到《放牛班的春天》,从《第七封印》到《七宗罪》,这些电影是否能够收获我的敬意,完全在于它们在理智与心灵方面有多少内涵,而非在电光火影中埋藏了多少催泪的伏兵。
原来,在这样一个国家,不仅拍电影的要政治正确,连看电影的也要表情正确。从权力到社会,从文化精英到普罗大众,至今仍有许多人或明或暗不愿意承认他人的审美自治与审美自由。
记得小时候,本村的农民大人夸哪部地方戏演得好,就看台上演员是否真的流眼泪,那才叫专业。现在世界倒过来了,一部电影好不好,看的竟然是观众流不流泪。你是消费者,你有消费者主权,谁知你花钱消费竟是给自己买个主权沦陷,买个人财两空,世间还有比这更不公平的事么?
14.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里无处不在的神秘敌人,想起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制造敌人的艺术”,想起发生在我们周身的种种不自由,想起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那句名言——“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15.早在十九世纪,一位叫查理?菲利浦斯的作者写了本《死刑暇思》的书,里面讲到了一个“扒手悖论”:在十八世纪的伦敦,有无数扒手在人群里行窃,而这群人恰恰是聚集在一起看某个扒手被绞死的情形。小偷们之所以选择那个被绞死的人挂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作案,是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看客将精力集中于这一杀人的戏剧,所有的人都在朝着那个方向&/li&&/ul&&p&&br&&/p&&p&推荐阅读:胡适《胡适文存》&/p&&p&熊培云《西风东土》&/p&&p&熊培云《理想国》
&/p&&p&梁文道《读者》&/p&&p&梁晓声《中国生存启示录》&/p&&p&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p&&p&&br&&/p&&p&&br&&/p&&p&(二)余杰《火与冰》&/p&&ul&&li&1.在这一瞬间,我理解了福柯的伟大。他以自己毕生的精力为监狱的犯人说话,为精神病院里的病人说话,为现代社会一切失语的人说话,他是20世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这一瞬间,我想起了波普对&历史&愤怒的指责:&这种残酷而幼稚的事件几乎从来不涉及真正在人类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事件。那些被遗忘的无数的个人生活,他们的哀乐,他们的苦难与死亡。这些才是历代人类经验的真正内容……而存在的一切历史,大人物和当权者的历史,充其量都不过是一出庸俗的喜剧而已。&
  指责写历史的人也许过于苛刻。因为知识人同样存在着表达的困难,他们连自己是谁也搞不清,又怎能指望他们为别人说话呢?就&失语&这一点而言,知识人与民工毫无区别。
2.二战的硝烟里,听到日本占领新加坡的消息后,远在巴西的奥地利犹太裔作家茨威格与夫人双双服毒自杀。他在遗言中写道:&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也自我毁灭……而我的力量由于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已经消耗殆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
  茨威格的最后两句话将永恒地延续他的生命。除此之外,知识分子再没有别的快乐和财富了。一切为捍卫这两条原则而献出生命的知识分子,都将如长明灯一样,闪烁在后人的心中。
 蔡元培先生说:&往昔昏浊之世,必有一部分清流,与陋俗奋斗……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而今则众浊独清之士,亦且踽踽独行,不敢集同志以矫末俗,询千古未有之迹象也!&
4.沉默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当这种自由都不存在时,思想者就大难临头了。
5.什么是考试?福柯认为,考试是一种规范化的监视,一种能够导致定性、分类和惩罚的监视。它确立了一种关于个人的能见度,由此人们可以区分和判断每个人。考试把层级监视的技术与规范化裁决的方法结合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在所有规训机制中,考试被高度仪式化。在这里,权力的仪式、考试的形式、力量的部署、真理的确立都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变成一个不断考试的机构,有血有肉的个人变成成绩单上冷冰冰的数字,并置身于文件的网络中不能自拔。
  今年高考,又传来几名落榜学生自杀的消息。大城市的儿童,更早地成为考试的俘虏:在北京,因一两分之差,不少家庭被迫为孩子缴纳数万元的学费,以求进入重点中学。在电视上,我看到了一名被采访的、痛哭流涕的、考试成绩不佳的孩子的家长。考试是人创造的制度,考试却控制了人自身。膨胀的考试与渺小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6.歌德说过,先有人的堕落,然后文学堕落。这就是当下中国文坛的现状。
7.沉默使我开始写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之后,我却陷落在更深的沉默中。
8.个性是一捧荆棘,所有的刺都对着自己的肌肤。
  小学的时候,老师在给我的通知书上的评语中往往有这么一句话:&该同学个性太强……&而我浑然不觉。老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非是当同学们都蹲在教室外的花坛边看地上的一群蚂蚁时,我却一个人趴在窗口看他们。
9. 当一位学者的创造力枯竭的时候,他便使用&学术规范&的话语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虚弱和捍卫自己已取得的、而且将要失去的地位。
  一位大师诞生以后,他便成为某种&规范&,这是背叛他的学生们的杰作。学生们本人成不了&规范&,只能依靠这些&规范&混碗饭吃。这样,他们理所当然地把一切突破&规范&的行为当作打破他们饭碗的行为。于是,突破&规范&的年轻人便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爱因斯坦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一思想是在几年前由卡尔·波普尔推广的:在任何一个领域里,用来评价某种理论的科学标准并不在于人们可以据此来检验每种对该理论提出质疑的新体验的精确性,而恰恰相反,在于人们可以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指出它的错误。为此,科学中应该具有缺口。对于文学和文学研究来说也完全一样。
  我不喜欢读规范化的学术论文,我写学术论文时总喜欢&出格&。寂静无声的学术界,有几个淘气的孩子或齐天大圣,岂不有趣得多?
10.一片茶叶一旦曝晒在阳光之下就会变色。这是远离孤独的保护、背叛孤独的惩罚。只有蚂蚁才喜欢成群结队,并为食物而互相撕咬。像我这样的人,只有在孤独中才能感受到幸福。
写作是孤独的分泌物。
  聂鲁达说:&孤独培养不出写作的意愿,它硬得像监狱的墙壁,即使你拼命尖叫嚎哭,让自己一头撞死,也不会有人理会。&何必让人理会呢?放不下桂冠诗人架子的聂鲁达,不敢在孤独中写作,因而被博尔赫斯视为名利场中的俗人。
  孤独是篱笆。有篱笆,才有自己的园地。
11.陈寅恪在《赠蒋秉南序》中这样评价自己:&'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我想,千载而下,学者如过江之鲫,能担当起&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十个字的能有几个呢?肚子往往比气节重要,翎子往往比书本重要。托命于非驴非马之国,焉能成为雄狮鹰隼?
12.友人一说起晚清便是一副不屑的样子,晚清恰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所说,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
  我不以为然。因为晚清还有能勾勒这三种东西的作家,所以晚清还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年代。连一个记录怪现状的人都没有的时代,岂不等而下之?
13.顾城说: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我说:我想在窗子上全蒙上帷慢/让所有习惯光明的眼睛习惯黑暗。
  正视黑暗的勇气,是对光明唯一的呼唤。缺乏这种勇气,光明只能像蜡烛一样熄灭。缺乏这种勇气的顾城,逃到了小岛上,可耻地死去。而我生活着,挣扎着,艰辛且苦楚。
14.手可以采玫瑰,但采不来玫瑰的香气。
文字后面的血泪,又岂是没有心肝的人所能体味的?
15.异端&英文单词的希腊源是&选择&。而&民主&的核心是&选择&,所以&异端&的存在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
  没有异端,也就无所谓主流、正流、权威。
16.利希顿堡说过,有些人读书只是为了取得不再思考的权利。读书,实在是一件值得怀疑的活动。读书破万卷,不一定是好事。
  那么,写书呢?写书的人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抱着君临天下的姿态提笔--有些书之所以写作、印刷、传播,就是为了不让人们进行思考,如大部分的&经典&。
  难怪叔本华认为,不读之道才是真正的大道。&无论引起轰动的是政府或宗教的小册子,是小说或者是诗,切勿忘记,凡是写给笨蛋看的东西,总会吸引广大的读者。读好书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读坏书:人寿有限。&
17.在一个日暮穷途的时刻,最痛苦的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什么都尝试过了,只剩下堕落;片刻的次悦,并不能根除分崩离析的恐惧。
  蜘蛛们在网上徒劳地奔波着。
18.畏惧。信仰便是&畏&,这一点德国诗人席勒讲过。席勒认为,一个自然混沌的人无所畏惧.因为他没有道德意识,一旦他有了道德意识,首先得到的便是畏惧。&畏&与&怕&不同,前者包含着尊敬、肃穆、纯洁的情感,而后者仅仅是恐慌、卑下。不安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中国人有&怕&的感受而无&畏&的感受。中国的百姓怕官而不畏官,中国的官让百姓怕不能让百姓畏。所以,文革中大小官员们下场悲惨。
缺少让人敬畏之物的民族,永远停留在蛮荒阶段。蛮荒阶段的民族,一边杀皇上,一边杀天鹅,除了忍耐,就是破坏。
19.人类精神创造只有两种形式:科学和诗歌。前者给我们便利,后者给我们安慰。更通俗地说,前者让我们在肚子饿的时候有饭吃,后者让我们意识到吃饭不仅是吃饭,吃饭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只有科学,没有诗歌,原子弹便会被引爆;只有诗歌,没有科学,诗人便会成为路上的冻死骨。
  科学家不应该蔑视诗人,诗人不应该疏远科学家。两个领域若互相对立,人类也就大祸临头了。实际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具有诗性的人,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我坚持认为,牛顿观察落地的苹果时,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也写了一首优美的诗。
20.&鲁学&在1949年以后成为显学,成为官学。我的一位朋友说,如果鲁迅真的在他之后的世界里树起一竿大旗,大喝一声:&跟我来!'他一定会喜出望外地看到四面尘上滚滚而来。不再像他生前&荷朝独徘徊&的凄凉。而一旦人马走近,尘埃落定,他定睛打量麾下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的面孔,一定会吓得弃旗而逃,比他生前任何一个流亡的时刻还要仓惶。至于那些好汉们,他们并不追回逃走的主帅。既然他们是冲着那面大旗而来的,现在大旗已经到手,扛走就是。至于鲁迅本人是否参战,已不重要。凭着这旗,就能招兵买马了。
最有趣的还是周作人。他最恨鲁迅,可晚年不得不写回忆鲁迅的文章来混饭吃,只有那样的文章能卖钱。
  鲁迅死前对海婴说:&忘了我。&这并非矫情。与其被&阐释&,不如被忘却。被忘却是鲁迅最大的、却无法实现的愿望。
  朋友最后说了一句跟鲁迅本人一样阴毒的话:在鲁迅的遗体上覆盖写着&民族魂&的旗帜,是无情的中华民族最多情的时刻。&/li&&/ul&&p&&br&&/p&&p&推荐阅读:钱理群《岁月沧桑》&/p&&p&钱理群《钱理群谈鲁迅》&/p&&p&柏杨《丑陋的中国人》&/p&&p&摩罗《耻辱者手记》&/p&&p&梁文道《噪音》&/p&&p&鲁迅杂文&/p&&p&&br&&/p&&p&&br&&/p&&p&(三)蒋勋《孤独六讲》&/p&&ul&&li&1.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我们贡献自己的劳动力给这个社会,同时也把生命价值的多元性牺牲了。
2.有人说,嵇康怎么这么自私,死前还不肯将曲谱留下?但嵇康说,不是每一个人都配听〈广陵散〉。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
3.我相信,有一天,孤独感会帮助我们重新回过头来检视道德意识,当其时道德情操才会萌芽。就像阮籍不在母亲丧礼上哭,让所有的人说他不孝,而看到他吐血的只有一个朋友,便把这件事写在《世说新语》。他不是没有道德,而是他不想让道德情操变成一种表演。
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语言和行为开始分离。
4.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这个「独」,李白也用过,在〈月下独酌〉里,他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很自豪的孤独,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独才是圆满的。又好比你面对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顶峰,会产生一种「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感觉,没有任何事情会打扰,那是一种很圆满的状态。
5.所以我说孤独是一种福气,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愈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愈是去碰触人然后放弃,反而会错失两千年来你寻寻觅觅的另一半。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6.我想说的是一种语言的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就像上一篇所提及,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时候。同样地,当语言具有不可沟通性的时候,也就是语言不再是以习惯的模式出现,不再如机关枪、如炒豆子一样,而是一个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7.不论是项羽、屈原或是荆轲的告别画面,都是让我们看到一个革命者孤独的出走,而他们全成为了美学的偶像。
8.我真的觉得革命并不理性,是一种激情。而古今中外的革命者,都是诗人,他们用血泪写诗,他们用生命写诗,他们所留下的不只是文字语言的美好,更多是生命华贵的形式。
9.值得注意的是,成见包括你既有的知识,你的知识就是你思维的阻碍,因为知识本身是已经形成的观念,放在思维的过程中,就变成了「成见」。我们说这个人有成见,就是指他已经有预设立场,已经有结论了,所以他的思维也停止了。
10.大凡思考者都是孤独的。例如庄子,他孤独地与天地精神往来,不与人来往。他从人群里面出走,再回看人间的现象,所以他会思考:爬在烂泥里的乌龟比较快乐,还是被宰杀后供奉在黄金盒子里的乌龟快乐?他在思考,也在悲悯着这些汲汲管营的人。
11.登山可以体验这种孤独感。登山的过程中,会愈来愈不想跟旁边的人讲话,因为爬山很喘,山上空气又很稀薄,你必须把体力保持得很好。爬山的人彼此之间会隔一段蛮长的距离,很少交谈。行进中,你会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呼吸。休息时,则是完全静下来,看着连绵不断的山脉,浩浩穹苍,无尽无涯,那种孤独感就出来了,孤独感里还带点自负。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跟所有周边的存在,形成一种直观的亲密。
12.《小王子》书里常常讲到这种孤独,是一种巨大的狂喜,会听到平常完全听不到的声音。我相信,贝多芬在耳聋之后,听到的声音是在他聋之前完全听不到的;我也相信,莫内这么有名的书家,在失明之后,所看到的颜色是他在失明之前完全看不到的。我更相信,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
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也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此时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li&&/ul&&p&&br&&/p&&p&推荐阅读: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p&&p&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p&&p&梁文道《常识》&/p&&p&培根《培根随笔》&/p&&p&周国平《守望的距离》&/p&&p&&br&&/p&&p&&br&&/p&&p&&br&&/p&&p&Ⅱ【人物杂评(部分)】&/p&&p&(一)钱理群的知识分子研究&/p&&ul&&li&&i&“拒绝遗忘”一直是我的命题。我们这代人经历这么多事情,有很多历史经验教训,不把它认真总结,这辈子就白活了。&/i& &i&真理是彼岸的,不在此岸,但可以作为一个信仰。这个彼岸信仰的好处,是能够看清此岸的问题。我们应该赞扬真理的追求者,而不是谁掌握了真理。&/i& &i&——钱理群&/i&
不久前,学者钱理群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觉得他的书太过沉重。
“他说你能不能写一些现实的书,我跟他说,我这个人写不出现实的书,写就写这些东西。”在专访中,钱理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的目标读者是愿意了解历史,思考沉重问题的人,“我给他的回报,是丰富的痛苦。”
2014年,为了集中精力写自己想写的东西,钱理群宣布退出学术界,搬进老年社区,极少参加公共活动。他拟定了七八本书的写作计划,头两本已于2016年出版,分别是《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和《岁月沧桑》。现在,他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锻炼40分钟,写作七八个小时,有时与来访的朋友聊天。
《岁月沧桑》是钱理群“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记录了七位知识分子在1949年之后的精神历程。加上此前的两部《1948:天地玄黄》和《我的精神自传》,他写了将近20年。原初计划更加宏大,要从1920年代写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七本书后来调整为三部曲,聚焦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钱理群从事这一研究的内在动力,是想弄清楚一系列问题:“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坠入了怎样的精神深渊?”“如何做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等等。他意识到,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整个20世纪面对的问题。随着思考深入,他笔下的知识分子,与公众对他们的固有印象拉开了距离:
沈从文积极寻求与“新社会”的契合点,形成了“新爱国主义”“新人民”和“新唯物论”等观念;平素显得超然的废名,在新中国成立前呈上全面的治国方略,希望复兴以孔子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乡土文学闻名的赵树理,其实读了很多“洋书”,热心思考农村问题,具有惊人的前瞻性。
钱理群共写了16位知识分子,时间跨度为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除收入《岁月沧桑》的七篇,还有关于胡风、顾准、束星北等人的篇章。钱理群想尽可能地写出知识分子精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写别人,也在写自己。贯穿全书的两个概念,是“改造”与“坚守”。
“写胡风的文章,是钱老师所写的这个知识分子精神史系列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我也认为是最有深度的一篇,可惜没能收录到《岁月沧桑》里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唐小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读完了“三部曲”,今年夏末去北京昌平拜会了极少会客的钱理群,长谈三小时。“钱老师始终认定自己是左翼。左翼是什么呢?他跟我讲:永远持批判的立场,永远自甘边缘位置,永远站在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一方。左翼永远追求真理不安于现状。胡风这个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典型的左翼知识人,钱老师对他写得非常投入。”
&b&沈从文的退出与坚守&/b&
南方周末:你笔下的沈从文,是位极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可能跟大家的平常印象不大一样。研究过程中,你是否也经历了同样的认识变化?
钱理群:这是我的一个研究原则:面对一切材料,几乎每一个都读全集。我有意识要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一个知识分子,不要简单化,不能用固有的观点去看待他。像沈从文,有些人看到他完全不关心政治,完全淡然。其实不是这样的,用今天的话说,他有很强的家国情怀。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很少有完全个人,不关心家国大事的。这是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有很强的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知识分子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寻找、探索、寻路。至少我写的、我接触的知识分子,其实并不悲观,也不绝望。这也算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他们并不消极,还是积极地面对人生。
南方周末:你提到沈从文的智慧——退出来写家书,避免公共写作,这是他当时最合理的选择吗?
钱理群:这里有个体性的问题,同样的情形,有的人不选择像他那样退出。所以我分析了,主要原因是社会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原因。沈从文说,他越写到后来,越觉得自己所习惯的那种写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了,很难继续再写。
所以,他转而去写书信,自己原来有基础,就做中国服饰的研究。他做中国服饰研究和写小说其实有内在的统一性,都是在探讨中国文化,用不同方式讨论中国文化怎么能传承下来,也是对民间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关怀。专做小说家的沈从文,和做服饰研究的沈从文,内在的文化观、文化关怀是一致的。
在那个条件下,可能只在私人写作、家人内部的写作中,才能够表达真实的自己。另外也可以看出来,沈从文还是坚守的,因为家书也有各种写法,有的家书跟主流文化差不多。沈从文的家书不仅是表达,同时有话语的坚守。
南方周末:你对邵燕祥做了“主体投入”式的研究,他比你年长几岁,算你的同代人,这样研究同代人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钱理群:整个书都有相当强的“主体投入”,这是我研究的特点。“主体投入”最强烈的部分,显然是邵燕祥这一篇,我写得非常明白。一方面,我们的年龄有差距,但不是很大;另一方面我们都有共同的文学兴趣,原来都是文学青年。后来我没有成为作家,他成为作家;我成为学者,还是对文学保持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自我解剖,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相互理解。
&b&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b&
南方周末:你不担心自己的情感共鸣太过强烈,偏离客观性?
钱理群:这跟我这本书的定位有关系,因为总体来说还是历史当事人写历史,跟年青一代,有历史距离写历史不一样。我从写作一开始,就知道“主体投入”的方式有它的优势和缺陷。知识分子写作,完全看文本是不行的。他的表达环境,不可以很明了地把自己的意思都说出来,有很多曲折,所以要体会文本背后的东西。年青一代因为有历史距离,只能从文字、文本去了解这些作家。我们作为历史当事人,对背后的东西就有自己的一些体验,所以这种写作能够说出一些。
你过于投入,可能会遮蔽一些东西,即使我很小心掌握分寸,恐怕也很难避免。所以,我写作实际是提供给后来人看的,历史当事人的观察和反省。而且这个观察是带有反省性的观察,价值在这里,问题可能也在这里。主体介入到什么程度,怎么既介入又保持距离,具体写作时会遇到许多许多的困难,就看你怎么处理。我就提一个原则:面对一切的事实,一切材料。因为你这种理解具有主观性,如果发现事实材料和你主观想法并不一致的时候,我的态度是正视,而不是回避。
南方周末:这种正视有什么例子?
钱理群:沈从文最后为什么停止写作,其实我一开始就和大部分人一样,认为完全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但是研究、看材料,特别是说得很清楚的自白,我发现他停止写作不完全是被强迫的。客观地说,当时中国作家协会对沈从文相当照顾,在1960年代最困难的时候,还特地给他尽可能提供条件,让他单独有住的地方,单独写作。为什么不写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真写不下去了。这样一个材料,就和我的预设不一样,到后来成为我论述的一个重点。这样就把问题更加复杂化,更加深入了。
这个问题不只存在于沈从文身上,也存在于曹禺、张爱玲身上,比较有普遍性。里面实际也包含着某种程度上对沈从文的批评。在我看来,沈从文应该坚守原来的自己,一直写类似于《边城》《长河》那样的产品。沈从文更想突破,结果反而突破不了。所以我就提出,不必老是追求新的东西,你要看到自身局限性,更加完成、完善自己。这样对沈从文的认识就比较复杂化了,都是写作最初时没有预想到的。
所以,我的写作习惯是,使用材料一定看全集,而且全部看完,都写非常详细的笔记。实际进入写作的时候,应该把原来所谓的“潜认识”抛弃掉,完全面对材料,再得出一个结论。最后不是完全否认原来的分析,而是使原来的分析更加复杂化了。
南方周末:写王瑶先生那篇,他提及做大学者愿望时的失落感,令人印象很深刻。
钱理群:写王瑶就更复杂、更特殊了,因为他是我的老师。学生写老师,会有很多顾虑,很多问题,但是我还是尽量发挥了。学生写老师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跟老师有近距离接触,更深的一些东西,别人不一定能看得到。选择王瑶的检讨书这个题目,有一个原因是,我们这一代每个人都写过检讨书,我自己写了很多检讨书。所以不完全是写王瑶,实际也包括自己在内,写检讨书时种种复杂的心情、情感、心理,以及表达的种种曲折等。
所以“主体投入”有两种类型。一种像写邵燕祥,比较明显,点出这个地方我怎么想,跟他想法一样,有强烈共鸣。像王瑶这种,我自己的声音隐含在其中,并不非常明显。有的比较隐蔽,比如写赵树理,因为各个方面我和他差距很大,写得更客观一些,但实际也有主观感受。比如我觉得赵树理很有价值的一部分,就是最后他思考到体力劳动者的位置问题,这其实有现实关怀。我现在比较关注农村建设,也比较关注打工子弟、打工者的这些问题,背后都隐含着如何对待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问题。我跟赵树理之间,本来经历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我从这个共同关注的问题,理解了赵树理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今天面对大量农民工脱离农村带来的问题,但赵树理在这么多年前就已经看到,就更加看出他的价值来了。
&b&它很沉重,但非常丰富&/b&
南方周末:你在1980年代就倾心于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为什么会有这种自觉?
钱理群:促使我进行学术研究的很大动力,就是想搞清楚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的历史。因此我始终对知识分子本身特别感兴趣,我的研究从大的题上看都属于知识分子研究,包括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曹禺研究,处理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这个三部曲就更集中,我原来计划得比较大,从“五四”时期开始写,后来觉得摊子太大,很难完成。后来具体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知识分子的历史,变成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
我有著作的题目是《拒绝遗忘》,这一直是我的命题。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这么多事情,有很多历史经验教训,如果不把它认真总结,这一辈子就白活了。现在,大家对这些历史确实存在遗忘的问题。不要说我写到的历史,可能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了。我们作为过来人,一是为了清理自己,另外也是为了让年青一代了解这段历史,主要是能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历史不至于重演。我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写的。
南方周末:你提到,思想改造留下了一些延续至今的新的集体无意识和新的国民性,主要是哪些?
钱理群:不只写这本书,我一直在考虑这样的问题,就是从知识分子本身的弱点,看到国民性或者人性的某种弱点。我在书里写到了,知识分子好走极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氛围。现在的二元对立其实是非常严重的,变成任何一个问题都没有一致意见了。任何问题都有两派,而且都以为自己掌握真理,把对方看成先天的敌人。这种敌对思维,二元对立的模式,我觉得一直延续下来了。某种程度上,今天可能会更加严重。
知识分子过去更多表现为对权力的依附,这种依附现在依然存在,但对商业,甚至对大众的依附性也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比原来更全面、更严重。
南方周末:“对大众的依附性”,是指所谓民粹主义?
钱理群:对,民粹主义对这一代知识分子影响非常大。民粹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否定知识,把所谓精英和民众直接对立起来,或者是大众崇拜。民粹主义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包括我自己在内,接受改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今天的民粹主义,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在网络上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反精英的民粹主义。它是有内在延续性的,只是表现的形态不太一样。
南方周末: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一直在强调启蒙,但以民粹的观点看,知识分子好像高高在上,指指点点。
钱理群:我提过一个命题:知识分子要思想启蒙,首先要启知识分子之蒙。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关系。总结历史经验来说,知识分子和民众应该互相独立,不同知识分子对民众有不同的态度。一般来说,左翼知识分子比较同情民众,但绝不等于他是民众的代言人,或者是高高在上的民众的教育者。
在我理解,民众和知识分子的关系是平等,互相支持的,而不存在谁要教育谁,谁代表谁,我对这特别反感。必须承认,我基本属于精英阶层,精英阶层和民众之间是有隔阂的。尽管你主观上很同情,但隔阂很明确,无须否认。鲁迅就是一个典型,他写闰土,写祥林嫂,显然很同情,但是他在《故乡》说得很清楚,他跟闰土是有隔膜的。他意识到自己和农民,和这些被压迫者是有隔膜的。鲁迅说知识分子既不是大众的导师,也不是大众的学生。
知识分子有两个责任,一个是知识、传统的传承,另一个是新知识、新传统的创造。一个社会的进步,不能没有知识和传统的传承,在这方面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特殊作用。社会不能没有知识分子,但也不能所有事情都由知识分子决定,他本身有很大的缺陷。这也是一种分工。
南方周末:“真理”这个词令人迷惑,应该如何辨识?
钱理群:现在真理都不大谈了,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因为过去过多(理论)自以为是真理,最后发现不是。还有一个是现在有许多人都以真理的代表、真理掌握者自居,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我可以追求真理,但不是掌握真理,它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学习的过程。真理实际是彼岸的,不在此岸,可以作为彼岸的一个信仰。我经常说,这个彼岸信仰的好处,是能够看清此岸的问题,可以作为此岸你不断努力的一个动力。我们应该赞扬的是真理的追求者,而不是谁掌握了真理。
南方周末:可以感觉到,您很真诚地相信“五四”的价值,以及鲁迅的思想资源。
钱理群:“五四”和鲁迅不能理想化。鲁迅还有很多问题留下没有解决的,由我们来解决。任何伟人,都不是历史的终结者。他给我们的,使我们能够在他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想,继续往下写,而不止于他们。这也是我研究知识分子的一个动力,因为我研究的都是中国一流的知识分子,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理解他们,写出他们,同时接着他们往下想,往下写,这就是精神传承。我希望我的书能够起到精神传承的作用。
南方周末:你提到,写这本书时无法摆脱内心的沉重,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钱理群:我年轻时候读过一本俄罗斯的书,叫做《智慧的痛苦》。智慧就是痛苦的。我觉得这具有普遍意义,真的思考一定是痛苦的。痛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消极的价值,我后来提出一个概念,叫做丰富的痛苦:它是很沉重,但非常丰富。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历史和现实,当然是沉重的,但是我从来不感到空虚。你从沉重的思考当中,感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当痛苦、苦难转化成精神资源,你会得到意义和价值,以及相应的乐趣。&/li&&/ul&&p&&br&&/p&&p&&br&&/p&&p&&br&&/p&&p&我的思考:&/p&&p&1.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我给他的回报,是丰富的痛苦”。所谓丰富的痛苦:当痛苦转化为精神资源,我们就获得精神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p&&p&2.知识分子的两大责任:知识传承与创新&/p&&p&3.知识分子的局限性:知识分子不要越俎代庖&/p&&p&4.理想与现实:真理不在此岸,可以作为彼岸的一个信仰&/p&&p&&br&&/p&&p&另:沈从文看似退出(小说界),实则有他的坚守。做传统服饰与写小说的沈从文内在文化观、文化关怀是一致的。在《岁月沧桑中》有更丰富的内心体验剖析。沈从文有他的矛盾,有他写作能力的局限。他是典型的文革时期知识分子。&/p&&p&&br&&/p&&p&&br&&/p&&p&(二)钱理群对教育的忧与爱&/p&&p&梁卫星向钱理群写信,提到“活着主义”。“唯一要务在于活下去并且获得尽可能好,不关心任何价值问题,为了避免价值风险,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就是他们的价值观。”&/p&&p&&br&&/p&&p&钱理群回信,提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当今之中国,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已经不合时宜,甚至是滑稽可笑的,但我仍要坚守这一块精神的最后立足之地——如果再退后一步,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p&&p&&br&&/p&&p&我又想起了钱理群去南师附中讲课。第一天座无虚席,第二天、第三天……最后就剩下几个人。一位同学写信说,不是他们不想去,是与考试无关,真的没时间去。&/p&&p&&br&&/p&&p&这难道不是我们真实的写照吗?说起来,我们是高中生,可是我们在其位谋其政了吗?我们”风声雨声两耳不闻,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你没有读过书,还妄想靠作文素材装作博闻强识,岂不哀哉?&/p&&p&&br&&/p&&p&(三)&/p&&p&我喜欢的现代诗《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高考前三个月在语文选修书上翻到的,我们不学的)&/p&&ul&&li&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为了每当太阳升起
让沉重的影子象道路
穿过整个国土
覆盖着补丁般错落的屋顶
在房子与房子之间
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
温暖从明亮的树梢吹散
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
一只只疲倦的手中
升起低沉的乌云
以太阳的名义
黑暗公开地掠夺
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
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
默默地永生
默默地死去
呵,我的土地
你为什么不再歌唱
难道连黄河纤夫的绳索
也象崩断的琴弦
不再发出鸣响
难道时间这面晦暗的镜子
也永远背对着你
只留下星星和浮云
我寻找着你
在一次次梦中
一个个多雾的夜里或早晨
我寻找春天和苹果树
蜜蜂牵动的一缕缕微风
我寻找海岸的潮汐
浪峰上的阳光变成的鸥群
我寻找砌在墙里的传说
你和我被遗忘的姓名
如果鲜血会使你肥沃
明天的枝头上
成熟的果实
会留下我的颜色
在死亡白色的寒光中
我,战栗了
谁愿意做陨石
或受难者冰冷的塑像
看着不熄的青春之火
在别人的手中传递
即使鸽子落到肩上
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
它们梳理一番羽毛
又匆匆飞去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
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
在摇篮的晃动中
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
在草地和落叶上
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
我写下生活的诗
这普普通通的愿望
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
我多次撒谎
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
一个儿时的诺言
因此,那与孩子的心
不能相容的世界
再也没有饶恕过我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倒下的地方
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
我的肩上是风
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也许有一天
太阳变成了萎缩的花环
每一个不朽的战士
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
乌鸦,这夜的碎片
纷纷扬扬&/li&&/ul&&p&&br&&/p&&p&鲁迅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首诗,就是北岛深深的绝望感吧。&/p&&p&“一生中/我多次撒谎/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一个儿时的诺言/因此,那与孩子的心/不能相容的世界/再也没有饶恕过我。”&/p&&p&鲁迅又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深深的绝望,迸发出反抗的力量。&/p&&p&“在我倒下的地方/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p&&p&&br&&/p&&p&&br&&/p&&p&另:遇罗克身上闪烁的知识分子崇高精神。与钱理群知识分子研究可以呼应。&/p&&p&&br&&/p&&p&(四)阿列克谢耶维奇之殇&/p&&ul&&li&&i&也许我们的记忆力会减退,但灵魂会记住一切&/i&
日,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再次来到北京的第二天。她感到了疲惫,拒绝了许多邀约。她所住的酒店离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的丹柿小院不远,那是老舍故居,此时的院子里摆着鲜花,游人在老舍头像前合影。这位中国作家在50年前的这一天葬身湖底。
25年前的1991年,同样是8月24日,苏联媒体播放了了戈尔巴乔夫放弃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权力的声明,他呼吁苏共就此解散。当晚21时50分,值班警卫在克里姆林宫1号楼19号A办公室发现了苏联元帅阿赫罗梅耶夫的尸体,他被认为是自缢身亡。当时他正担任苏联总统顾问。
阿赫罗梅耶夫留下了五张便条。其中一张写道:“当我的祖国即将灭亡,当我视为生命意义的一切都在毁灭,我已经无法继续活下去。年龄和过去的生活赋予了我放弃生命的权利。我已经斗争到底。”
上世纪70年代,苏联生产的坦克数量庞大,比美国多二十几倍。戈尔巴乔夫的顾问沙尔纳扎罗夫曾发问:“为什么需要生产这么多武器?”阿赫罗梅耶夫回答:“因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建起了第一流的工厂,绝不比美国人差。难道您要命令他们停止工作,去生产电饭锅?”
李敬泽是中国作协副主席,是“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重要推手。8月的一个上午,北大的一间教室里,他和许多作家学者坐在阿列克谢耶维奇旁边,说起自己在俄罗斯的经历。“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去俄罗斯,在广场上看到高大的男人和女人面露忧虑,忽然有一种很心疼的感觉。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在我们的印象里,他们应该是去打仗的,或者当文学家、音乐家,飞到太空去。让他们去做小买卖,他们大概会很委屈。我们在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里面看到了这些深入骨髓的委屈。”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中写到过许多自杀者的故事。这其中有一些人,执着于深植心中的理想,决不妥协。国家是他们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他们无法摆脱历史,无法与之告别。不能像今天的人们这样,潜入和消失于个体生活中,把渺小看成伟大。“人类其实都愿意单纯地生活,但这在俄罗斯生命中却从来没有过,俄罗斯文学也从不是这样的。举世皆知我们是战斗民族,要么打仗,要么准备打仗,从来没有其他生活。我们的战争心理由此形成,就是在和平生活中,也是一切都按战争的思维。听到密集的鼓点,看到挥舞的旗帜,心脏就快要跳出胸口……”
阿列克谢耶维奇小的时候,放学后和同学一起去开垦荒地。他们鄙视那些不去的同学。他们会为了自己没有参加过革命和战争而难过得哭出声来。
她的父亲告诉她,他在加加林飞上太空之后,信仰了共产主义。加加林是白俄罗斯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他们都曾经是苏联人。苏联人会说,只有苏联人才会了解苏联人。
可是,当1991年来临,他们发现自己并不了解自己的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大家一边互相争论,一边惶恐不安地等待明天来临。
苏联人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代:斯大林时代、赫鲁晓夫时代、勃列日涅夫时代和戈尔巴乔夫时代。
阿列克谢耶维奇认为自己属于最后一代。“这代人不是生活在理想主义生机勃勃、实力雄厚的时代,过去的血脉已被遗忘,伤感和悲情主义高涨。”
&b&迷惘&/b&
阿列克谢耶维奇来中国的那几天,许多中国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坐到了她的旁边。最年轻的一位是生于1980年代的张悦然。她刚刚出版了小说《茧》,书中女主人公李佳栖的愿望是追随父亲坐上开往莫斯科的列车——“我爸爸最后一次去俄罗斯,是1993年的11月。那个国家庞大的身躯已经倒下,降下的国旗收在看不见的角落里。在这最后的一个月里,人们躺在旧国的废墟上,躲进劣质伏特加制造的迷幻长夜,为它送行。在生命就要走向尽头的时候,我爸爸来到那里,他一定分享过他们的痛苦和迷惘。”
阿列克谢耶维奇曾在莫斯科火车站采访过一个女人,她正准备去往车臣,把儿子从战争中带回家。她不希望儿子被打死。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看来,这个国家已经不能够再控制一个人的心了。
可是,许多人却找不到“安心”之处。他们无法从各有一套说辞的报纸里辨别真相。他们无法适应新的世界。“他们咒骂叶利钦改变了俄罗斯。咒骂戈尔巴乔夫是因为他改变了一切,改变了整个20世纪。”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中,有一场争论——“为什么要弄清楚该死的善恶,这么做真的值得吗?”
大法官对基督说:“你为什么又要来打扰我们?你自己也知道,你的到来会打扰我们啊。”
经常有人问阿列克谢耶维奇:“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们还会像当初一样斗争吗?”
2015年,白俄罗斯明斯克,阿列克谢耶维奇给读者签名
2015年,白俄罗斯明斯克,阿列克谢耶维奇给读者签名
车尔尼雪夫斯基当年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回应他:“去建设你自己的水晶宫殿吧,而我只会拿石头砸过去。”
俄罗斯文学一直在不断地面对沉重的问题。作为白俄罗斯人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认为,自己继承的是俄罗斯文学的传统,“白俄罗斯文学传统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我出生在苏联,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就像一个实验室,所有人都被俄语左右和控制。在白俄罗斯,人们在外边很少讲白俄罗斯语,只是在家里偶尔讲白俄罗斯语。”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从儿童时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文往后走一步4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