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好吗毕业以后分配吗

学校简介/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外景重庆医科大学学校占地面积852亩(含附属医院),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学校已于2003年在大学园区新征土地2300亩,新校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预计2005年可入住新生。学校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科研、医疗仪器设备总值近4.1亿元,藏书66万册。现有7个学院和14个系(部),设置有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救援医学方向、生殖医学方向)、医学检验、、、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学(中药制药方向)、(医学英语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卫生方向)等18个专业及专业方向。有附属综合医院2所,儿童医院1所,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有附属口腔医院一所,是重庆市唯一的大型口腔专科医院;尚有4所非直管附属,12所教学及实习医院。学校有各类在校学生16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外国留学生61人;普通本科生5500余人;高职本专科生近4000人;成教本专科学生55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728名,其中有教授229人;副744人;讲师、等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88人。有103名专家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三位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该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儿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学科2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学校有10个研究所,20个研究室,流动站3个(含与企业联合承办的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博士生导师111名,授权点51个。校园环境
重庆医科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6年,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医科为主的多科性高等医科院校。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镇,与老校区的直线距离约20km,新校区总用地面积约131.45hm2,总建筑面积48.18万平方米,容积率0.68,规划容量为满足20
学校现有附属医院6所(综合性医院4所,儿童医院、口腔医院各1所)。在《2011年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全国100所)中,附属儿童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分别排名第49位、第68位、第94位。各附属医院共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个,居全国前列。医院开放床位10000余张,年门诊量79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近39万人次。另有3所附属医院正在建设阶段。此外,有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30多所教学医院分布在重庆、四川及深圳等地。&录取规则
1、学校按“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录取考生。2、按志愿优先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第一志愿的上线考生;若第一志愿生源不足,将录取非第一志愿上线考生,直至计划完成。
3、严格执行各省(市、自治区)招办制定的招生政策,在确定录取时,承认各省(市、区)招办的加分、降分。考生的录取专业以分数优先的原则按专业志愿从高分到低分进行,并结合德智体综合情况录取;本科考生单科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及格水平。对加、降分考生进行专业安排时以原始成绩计。若专业计划已满,考生又不愿服从专业调配则退档。
4、投向各省的七年制本硕连读招生计划为意向性计划,学校将根据生源实际情况进行部分调整。
5、学校英语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其它专业不限外语应试语种,但新生入学后,外语教学为英语;我校所有专业男女生比例不限。
6、学校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口腔专业不招“左利手”(俗称“左撇子”);护理学考生身高不低于155厘米。其它体检项目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师资力量/重庆医科大学
学校在职职工4824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8名。拥有“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2个,重庆市“创新研究团队”2个。有一大批专家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长江学者”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资助项目和计划。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基础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麻醉学系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
重庆医科大学卫生学校
重庆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医学检测中心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管理中心
重庆医科大学信息管理系
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工作部
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吴小翎校长、党委副书记:雷寒
党委副书记:冯跃林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志勇
副校长:董志、&邓世雄、谢鹏、黄爱龙、杨竹、田杰
邓明昱(英文名:Miller&Mingyu&Deng)
重庆人,1984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美国华侨。医学博士、健康科学哲学博士。心身医学家、性学家、临床及咨询心理学家。美国东西方健康科学院教授(纽约),东西方性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国际心身医学院(ICPM)院士。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IACMSP)理事长。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华心理咨询师国际协会理事长、《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总编辑、《华人心理健康报》主编、《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通讯编委、美国心身学会(APS)协调委员(发展中国家学科带头人的职位、唯一的中国大陆背景专家)。
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WACS)副会长兼北美分会会长、国际中华性健康研究会会长、《国际中华性学杂志》总编辑、《华人性研究》杂志社长、《华人性健康报》主编、世界性健康学会(WAS)会士(全世界88名性学家、唯一的中国大陆背景专家)、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协调员。[4]
四川人,1970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曾任重庆医科大学教师、团委书记,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共青团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雅安地委副书记、地委书记,1990年——1994年任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1994年——1999年任四川省委副书记,1999年——2001年任四川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2001年——2007年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省委党校校长,2007年起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系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博士点
学科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超声医学、组织工程与细胞工程、生物制药与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物理医学[4]。
基础医学:病原生物学
临床医学: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护理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全科医学。
药学:药理学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基础医学、护理学[11]
国家重点学科
内科学(传染病)&Infection&Disease
该学科于1956年由上海医学院著名传染病学专家钱德教授、刘约翰教授、张定凤教授、王其南教授来渝创建。现下设病毒性肝炎研究所、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研究所以及省部共建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华肝脏病杂志》承办单位和编辑部所在地。1979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再度入选。
儿科学&Peadiatrics
195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系全迁来渝创建重庆医学院儿科系,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儿科系之一,是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最早建立的四大儿童急救中心之一。当年,一批矢志建设西部、发展西部儿科医学事业的开拓者来到这里,他们是:首任院长、第一任《中华儿科杂志》主编陈翠贞教授、中国小儿外科奠基人之一王赞尧教授、全国知名小儿传染病专家石美森院长、消化病专家徐谷教授、肾病专家沈锦教授、新生儿病专家吴仕孝教授、血液病专家张锦教授、儿童保健学专家郑惠连教授、小儿传染病专家陈季方教授等。
临床检验诊断学
该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198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首批设置本科专业,1986年、1990年先后在全国首批获准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1992年、1999年成为四川省、重庆市的重点学科,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001年被评为重庆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2个重点学科之一,2002年被评为本专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2005年,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获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立项。该学科点的发展代表了中国检验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神经病学&neurology
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是医院的重点、特色学科。该科室始建于1958年,由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傅雅谷、沈鼎烈、徐越和董为伟教授从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来渝创建,经过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努力建设,现科室拥有重庆市唯一的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及西南地区唯一的神经病学研究所。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性科室,我们各方面的条件长期以来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所取得的成绩在国内及西部地区同类学科中均名列前茅。另外,科室还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州总医院、美国Johns&Hopkins&University医学院、美国Miami&University医学院、美国Sunnyvale帕金森病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双边学术交流合作关系。至此,该科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
历史成就/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至“”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新药基金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等高层次科技项目,同时还承担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2001年以来,执行各级科研项目122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734篇。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关于2001年论文检索结果的分析报告,学校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排序居全国各类高校第44位。自1978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及部、委、省等各级科技成果奖46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等各类专利23项。2001年我校科研处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100所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奖。学校出版的《》、《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和《医学教育探索》等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我校研制的聚焦超声治疗系统()属世界首创,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仪器,2000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现已实现产业化,该设备已出口、,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发展文化重庆医科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共选派880余人次赴美、英、加、日、俄、法、德、澳、、等国家及地区进修、留学及参加学术交流;邀请了272批800余人次的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讲学访问;聘请了46位来自美、日、法及香港地区的医学专家为该校名誉教授。先后有45名来自美、加、澳等国的语言专家为本校外语教师。随着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和“”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重庆医科大学将站在新的历史高点上,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把该校建设成国内一流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学校秉承上海第一医学院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严谨治学的学风,以“严谨、求实、勤奋、进取”为校训,在规模适度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集中力量加快队伍建设,进一步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把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历史沿革
重庆医科大学原名重庆医学院,根据中央部署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上海第一医学院重庆分校,后独立成立重庆医学院。1985年重庆医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曾先后隶属于卫生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2002年,重庆职工医学院、重庆中医学校并入重庆医科大学分别组建应用技术学院和中医药学院。
学术研究/重庆医科大学
自2000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市级(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23项;国家精品课程3门,市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个,市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市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学校作为首席研究单位先后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新药基金项目、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等高层次科技项目,同时还承担众多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学校重视科学研究,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十一五”期间,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余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10余项,其中2008年、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
2008年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国内论文2337篇,居全国高校第28位;SCI收录论文166篇,居全国高校第100位。学校出版的《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和《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0余项。我校研制的聚焦超声肿瘤治疗设备(海扶刀)属世界首创,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仪器,实现产业化以来,已在全国30余家大型医院投入使用,相继出口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学校拥有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超声医学工程省部共建科技部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临床检验诊断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已逐渐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与美、英、法、加、澳等多个国家10余所高水平大学开展研究生、七年制和本专科生联合培养和交流,以及科学研究项目合作。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学生。[5]学校先后与美、英、加、日、法、德、澳、荷兰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与法国波尔多大学医学院、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图卢兹三大医学院和西布赫塔尼大学普瑞斯特医学院在临床医学教育和医疗技术方面有密切的学术交流,联合培养七年制临床医学人才;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亨伯学院等院校开展护理教育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和专科等不同层次的护理专业人才;与英国UCL皇家自由医学院与有密切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特别是在脂质研究领域有深度合作,双方定期互派人员交流。2013年教育部公布其为中国38所“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之一。
办学规模/重庆医科大学
学校设有18个学院、系、部,以及研究生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有三级甲等附属医院5所(其中综合性医院3所,儿童医院、口腔医院各1所),开放床位7000余张,年门诊量55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15万人次;另有附属第三医院、附属大学城医院、附属黄水康复医院、附属双福医院等4所医院正在建设阶段。[4]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18个国家和地区招生。1997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现有在校学生26397人,其中406人,硕士生2919人(2010年新招博士生146人、硕士生1116人);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生18427人;成教本专科生4116人,留学生628人。
重庆医科大学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现设有23个本科专业,5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市级重点学科4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研动物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8个。[4-5]
2013年新增加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应用统计学
学校传统学科优势在临床医学,为全国第二批次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已进入全国综合性或单科性医科院校前十余位。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已形成新的优势学科,即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该学科将产、学、研及科技转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拥有原创性的知识产权产品和多项发明专利,并形成产业化,在学科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学科发展有巨大推动的学术群体和创新团队。学校的学科发展势头良好,口腔医院并入学校后,已获得口腔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内科学(传染病)、儿科学、神经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特别是儿科学和临床检验诊断学居于国内领先水平。[4]&
学院设置/重庆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原基础医学部)成立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抽调100多名基础医学师资组建了重庆医学院基础医学部,1996年基础医学部更名为基础医学院。学院历经5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并跃入全国基础医学先进行列。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93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58人,讲师73人,助教3人;博士导师18人,硕士导师54人,博士学位占33.33%,硕士学位占44.07%。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重庆医科大学体育馆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重庆市“教育工作终身贡献奖“获得者1人,重庆市优秀教师3人、重庆市名师1人、重庆市“322”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8名,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4人。科室介绍:现有基础医学院办公室、基础医学院教务科以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法医学、放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共14个教研室。教学任务:承担了全校40余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本科生、留学生、研究生的公共基础与医学基础教学任务,开设理论课程80余门,实验课程300余门。教学工作量占全校教学计划的40%左右。并在课余时间指导20余位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金银奖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二等奖。教学改革与研究:学院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为先导,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课程体系改革为主题;以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推动医学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获得重庆市教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20余项,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5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00余篇。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现有“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病理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生理学三门市级精品课程,有生物化学、法医学、放射医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6门校级精品课程。科学研究:学院建立有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和法医学与生物医学信息研究室4个科研平台。近5年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0余项,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国家新药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重庆市科委及教委等各级课题15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年均发表论著200余篇,其中25%的论著被SCI收录。学科建设:现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特种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人体解剖学、法医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重庆市基础医学科研创新团队一个;人才培养: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0-25名,招收硕士研究生100名,并招收基础医学和法医学专业本科生,年均招收人数80名。临床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一系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分迁来渝创建,1994年2月成立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学院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袁家岗友谊路,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学院以培养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临床医师和医学科技人才为目标,现已具备“医学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临床学院现有教研室24个,历年来先后承担了重庆医科大学大约60%的临床课程和生产实习任务。承担着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救援医学方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老年医学方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心理卫生方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殖医学方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医学方向)、五年制麻醉学专业、五年制影像学专业、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四年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四年制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医药卫生方向)、四年制英语专业(医学方向)及尼泊尔留学生教学任务等,培养了大量人才。第二临床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二系成立于1978年,1996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学院有教研室23个,历年来承担了学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五年制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留学生班、五年制预防医学、五年制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方向)、四年制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方向)、四年制药学(临床药学方向)、五年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五年制中医学(康复治疗方向)、五年制针灸推拿学、五年制中医学(中医骨伤方向)、七年制临床医学(物理医学方向)、五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物理医学方向)、五年制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方向)、三年制医学影像学、三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三年制中医骨伤专业、三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专升本(成人业余)、三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升本(成人业余)、四年制中西医结合(成人业余)、三年制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梁山班等不同层次和专业的临床课程和生产实习的重任,现已成为办学层次齐全、规模较大的临床医师培养基地。儿科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于1956年由复旦大学(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系分迁来渝创建。1981年、1990年和1995年分别被批准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是国家四个儿科学重点学科之一、重庆市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儿科学院是卫生部指定的四个全国儿科医师毕业后培养基地和四个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基地之一。2002年,《儿科学》被评为重点学科;2002年《儿科学》重点课程被推荐为重庆市优质示范课程,2003《儿科学》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2005年《儿童保健学》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附属医院是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童专科医院,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行业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已培养40届本科生共3666名,硕博士研究生417名、博士后研究生5名,是全国儿科医学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之一。第五临床学院
  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建于1939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承担教学工作,200重庆医科大学9年成建制划转重庆医科大学后,成为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该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是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重庆市医疗急救中心永川分中心,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中心,日立MR全国培训中心。学院现已具备“医学学士—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教研室6个,先后承担重庆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殖医学方向)、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法医专业、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四年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四年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事法律方向)、三年制成人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三年制普通专科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任务,重庆医科大学、泸州医学院、重庆医药高专等多所医学院校本科、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护理、检验、药剂、影像等专业的临床实习教学任务,以及毕业后继续教育(专科医师培训、进修等),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卫生事业合格人才,逐渐发展成为办学层次齐全、规模较大的临床医师培养基地。中医药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组建于2001年,是重庆市建立最早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基地。组建以来,学院发展迅速。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内科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学、中医临床基础);9个本科专业及方向(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康复治疗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药学、中药分析与鉴定)、6个专科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药学、中药分析与鉴定、中药资源开发与应用)、2个成人高等教育本科与专科专业(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学院以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为主体,紧紧围绕中医学(包括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充分应用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门类的整体优势,培养包括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在内的高等中医药专业人才。办学类型涉及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对外中医药教育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以人才培养高层次、教育教学特色化为发展方向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学院现有在校本科及专科学生2100余人,硕士研究生32人,外国留学硕士研究生3人。公共卫生与管理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成立于2011年7月,由原公共卫生学院(2005年成立)和管理学院(2005年成立)合并而成。是重庆医科大学重点建设的以预防医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院系。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设有: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妇幼卫生与儿童少年卫生学、遗传与优生、卫生检验、卫生重庆医科大学毒理学、卫生经济与管理、医学心理学及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律、人文艺术等13个专业教研室;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卫生统计与信息咨询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4个研究中心和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办公室、院党总支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3个行政科室。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中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教师84名,有教授11名、副教授31名、讲师33名,有博士生导师2名,专职硕士生导师40名,兼职硕士生导师25名;&有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的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名,重庆市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名、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名;重庆市教委中青年学术骨干6名;重庆市“五个一批”优秀理论人才3名;15位教师在全国和省级学术机构担任副理事长、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理事职务;6名教师担任多种专业杂志常务编委和编委;5名教师担任政府各级部门专家顾问。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具有较强的综合办学实力。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PH)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可招收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研究生。设有预防医学、卫生检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管理、医事法律、应用心理学7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2100余名。有重庆市重点学科3个(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遗传学),省级精品课程1门(卫生统计学)。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0余项,国际合作15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50余项,总经费达2100余万元。获得科技成果奖22项,其中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出版专著25部,教材30部,发表科研论文1000余篇。学院积极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有5位海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客座教授。学院积极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拥有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批准的“重庆市心理咨询师培训鉴定中心”“重庆市营养师培训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授牌的“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技能培训基地”和由劳动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组织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中心”。药学院
 学院下设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临床药学、药事管&理学6个教研室和药学实验管理中心。学院现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药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生药学、药理学、微生物与生化制药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药理学、药物化学为重庆市重点学科;招收4个专业(方向)本科学生:药学、临床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分析。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专职教师57人,党政管理人员3人,技术人员5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0人(正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占教师总数的52.6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7人(博士生17人,硕士生30人),占教师总数的82.46%。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专家1人,国家新药及食品评审专家6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重庆市骨干教师2人,重庆市政府“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全院教师承担了本专科、研究生等层次50门理论课和14门实验课。口腔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其前身为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始建于2001年,是重庆市最大的口腔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学院设有口腔内科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学与儿童口腔病学五个专业教研室,口腔专业英语、口腔设备学两个教学组。具有口腔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配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护理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成立于2006年10月,坐落在重庆医科大学及其临床学院的校园中。拥有50年护理办学历史,医院与学院完全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已有在校本科专科学生4120名,研究生25名,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等多层次办学体系。护理学院拥有固定资产1500余万元,教学及办公用房6507平方米,其中包括设备先进、管理一流的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心。该中心主要设备有:多参数心电监护仪、人工呼吸机、多媒体教学听诊系统、吸痰器、多功能护理模型人等;有模拟手术室、模拟母婴同室病房及ICU病房;有内、外、妇、儿护理学实验室,护理学基础授课专业教室,护理操作练习厅及护理实训所需的所有设备。并有专业的学术交流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及投影教室,设备一流,管理先进。护理学院有一支精干敬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下设党政办公室、教务科、教育研究室、学生科四个行政科室及内科护理学教研室、外科护理学教研室、妇产科护理学教研室、儿科护理学教研室、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教研室。师资构成专兼职相结合,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55人,讲师242人。信息管理系
重庆医科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卫生方向)专业的学校,于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隶属公共卫生学院。2007年6月从公共卫生学院独立出来,成立信息管理系,与图书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培养适应我国卫生事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具有系统的卫生信息系统网络管理与规划、电子健康信息管理与利用、卫生信息分析与决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院校、医药企业、卫生行政管理、信息服务等部门从事信息分析、信息建设、信息管理,能为决策者提供快速、全面、准确的信息,辅助管理决策的医学信息应用型专门人才。检验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成立于1983年,是原国家教委1983年批准设置的首批本科点之一。据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统计,在全国79所开设有医学检验专业的高校中,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连续6年均排名全国第一,并长期担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检验研究会理事长单位。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不仅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而且在学术水平上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充分发挥了在临床检验诊断学领域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检验医学院设有临床生物化学、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学、临床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生物分析化学、临床检验仪器学等教研室和临床检验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现有教授12名,副教授16名。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本学科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检验研究会理事长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1名,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4名、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名,重庆市分析测试学会理事长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名。检验医学院现已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体现出较强的科研创新能重庆医科大学校园(7张)力。“十五”期间,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60余项,科研总经费逾1000万元(未含配套经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CSCD核心期刊论文160余篇,SCI收录26篇。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临床生物化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实验诊断学》、《临床检验仪器学》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主编和参编专著10部,规划教材37人次,3部主编教材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及检验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居国内本专业领先水平,讫今共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398名,博士研究生146名,博士后3名,本-硕连读七年制学生116名。3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已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医学影像系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0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正式创建。系部设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系主任任红教授、博士导师,系副主任王志刚教授、博士导师,教学秘书冉海涛教授、硕士导师。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共有专业课教师79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占57%,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以上学历15人,占60%;拥有博士导师4人,硕士导师9人,其中1人为国家一二层次优秀人才、3人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人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为重庆市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近五年主持各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863科研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国家火炬计划科研项目1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7项。在国外SCI及国内CSCD、核心期刊等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1]生物医学工程
  重庆医科大学于1990年7月获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3月,经重庆市教委批准,成立了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经教育部批准,2003年8月,获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007年6月获得了“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标志着我校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形成。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是在重庆医科大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行系(所)一体化管理。2002年12月,研究所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省部(重庆市—科技部重庆医科大学)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系(所)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称号。同时,该系(所)是“国际超声治疗学会秘书处”、“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治疗委员会秘书处”的所在地。&该系(所)以超声治疗学及相关的医学、工程等交叉学科为研究领域,以超声治疗学为研究核心,初步建成了超声治疗领域学术、技术交流的平台,云集了一批多学科交叉、医工结合的科研队伍。该系共有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10名,教师专业涉及生物医学工程、肿瘤学、超声治疗学、电子学、计算机学、材料学、机械学等。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27名、博士后5名,在校本科生256名、硕士研究生55名、博士研究生6名、博士后5名。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稳定的科研方向,包括超声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超声治疗的临床研究、医学信号和图像处理、胚胎与肿瘤的同源性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
  1956年重庆医学院建院,同年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曾紫霞(中共地下党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小说《红岩》中孙明霞的原型人物)。&1982年成立德育教研室。
  1985年马列主义教研室与德育教研室合并,成立社会科学教学部。
  2000年在社科部的组织架构基础上成立公共事业管理系。
  2003年成立人文学院,下设社会科学教学部和公共事业管理系。
  2005年人文社会学院更名为管理学院,与社会科学教学部合署办公。
  2010年4月,学校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有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独立二级机构的文件精神,把“社会科学教学部”更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成为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二级机构。其职责为: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
  学院下设4个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现有在职教职员工22人,正教授2人,副教授8人。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高校“两课”优秀教师、重庆市“五个一批”优秀理论人才以及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类优秀人才8名。学院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横向合作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重庆市社科联、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教委的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出版了多种著作和教材,每年均有20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有影响的各种期刊上。获得过教育部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项。收费标准1.学费:元/年,按不同专业和层次收费,七年制学生第一学年收费分别按联合办学大学收费标准执行。(具体收费标准随各省招办公布的重庆医科大学计划情况一并公布)2.住宿费:标准为500-1200元/年/人。3.以上收费标准若有变动,以当年重庆市公布的收费标准为准。
显示方式: |
包括中国学校和外国学校
共有52个词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科技管理研究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1次
参与编辑人数:1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09:08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医科大学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