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海底对海底潜水艇吧有什么用

如何看待12月16日 中国军舰扣留美海军无人潜航器?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如何看待12月16日 中国军舰扣留美海军无人潜航器?","author":"neo-anderson-67","content":"作者:neo anderson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海水的盐份和温度决定海水分层,是重要的水文信息,对反潜战至关重要。声波在水中传播,遇到海水分层,会出现反射和折射,这将极大削弱声纳的功能,有利于潜艇隐蔽。这些海水分层往往长期稳定存在。和平时期,掌握水下断崖和海水海床情况,必然既有利于战时潜艇隐蔽、出击、规避反潜武器,也极有利于反潜方捕捉、打击潜艇。海水跃层也称“跃变层”或“飞跃层”。它是指海水中某水文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现突变或不连续剧变的水层。表明上下层海水性质不同。跃层的厚薄和距海面的深浅,随海区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变化。主要有四种跃层:温度跃层、盐度跃层、密度跃层和声速跃层。其中,密度跃层对潜艇的水下航行有着不小的用途。当跃层的密度变化较大,潜艇的负浮力不大时, 潜艇可以像潜坐硬海底一样潜坐在密度层上,故称“液体海底”。潜艇凭此相对静止地悬浮在跃层水中,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浮力,在“液体海底”中慢速“静音”巡航,而不易被发现,像雄狮慢慢接近羚羊一样,在对方全无知觉的情况下,搜索并接近目标,确定截击方位,对水面舰只实施快速的攻击,然后隐蔽潜航,迅速脱离攻击战位。当声源位于跃变层上方,声线在经过跃变层时会形成不规则的声反射和强烈的折射,显著衰减其强度,大幅降低作反潜声呐的作战效能,给反潜行动造成困难。正是因此,潜艇在作战中会尽量寻找海水跃层,来隐蔽待击。相反,水面舰在有水下敌情状态下,如探测到水下有海水跃层,通常会迅速脱离,以防止自身反潜能力下降,避免敌方潜艇利用跃层隐蔽出击。在我国周围海域,有许多适合潜艇作战的海水跃层。例如在台湾岛和菲律宾之间的巴士海峡,常年存在着上述条件理想的海水跃层,利于水下通信和潜艇的隐蔽行动。由于海水跃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掌握海水跃层的分布和相关具体参数是一支成熟潜艇部队所必需的。372艇遇险事件,就是遇到了水下断崖。即某一深度下,盐度突然下降。这次遇险事件,为我军潜艇作战提供了重要信息。世界各地海水水文情况,是重要的军事情报。各国近海海水水文,甚至可以说是绝密情报。美国在南海使用无人潜航器测量水温和盐度,究竟想干什么,可想而知。不仅如此,释放潜航器的很可能是潜艇。也就是说,很可能有美国的洛杉矶、海狼或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偷偷进入了中国南海。当然,也可能是日本的柴电潜艇。美日同盟,日本潜艇完全可能释放美国的潜航器。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允许他国,尤其是一个潜在的敌对大国在自己的领海测量这种绝密的水文数据。如果对方使用潜艇测量这种数据,那么很可能使用反潜力量把对方逼出水面,甚至击沉对方潜艇。如果对方使用这种无人潜航器,那么就可以捞回来研究。以现有潜艇攻击武器和反潜武器的射程看,12海里并不能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美国海军不侵入12海里,就不威胁中国安全,这种说法没有意义。南海是中国领海,我允许你通过,但是绝不允许你搞有潜在军事目的的行动。何况,这种测量行动已经不是潜在军事目的,而是直接为军事行动提供绝密情报。南海对中国核潜艇部队有特殊的意义,美军搜集海南水文资料对中国有巨大的潜在威胁:第一、南海中国战略核潜艇的潜伏阵地,中国的核潜艇基地也在海南。 第二、以洛杉矶、海狼或者弗吉尼亚的战斗力,只要一艘,就不难摧毁中国在南海的诸多机场和核潜艇基地。如果是改装后的俄亥俄级,攻击力更强。 \n第三、同样这艘洛杉矶、海狼或者弗吉尼亚,击沉潜伏状态的中国战略核潜艇也不在话下。 \n第四、美国在南海完全可以不止投入一艘核潜艇。 第五、在没有战略轰炸机,战略核潜艇数量稀少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将严重制约甚至彻底摧毁中国的二次核反击力量。第六、美国在南海搜集水文情报,与当年日军搜集旅顺和刘公岛的情报、日侨搜集夏威夷的情报大同小异,目的都是为了在突发冲突的初期获得足够的优势。第七、那些认为中国不应该阻拦美国在南海收集水文情报的人,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发现中国核潜艇部队几乎在一瞬间全军覆没,中国丧失核反击能力,不知道又会说什么。在底线问题上表现出必要的决心,可以避免对方误判,不断得寸进尺,最终导致更大的冲突。想想看,如果中国偷偷测量夏威夷、关岛、阿拉斯加、墨西哥湾附近的类似水文数据,被美国发现,会是什么结果。美国做了这种挑衅的行为,被抓住手腕子,还跳出来闹,说明美国从来没把中国的领海当回事。说点题外话:法不上五常,理不下庶国。 法是五常订的,立法、司法、执法,都是五常自己说了算。 大国的边界和势力范围是国家实力决定的,是打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 朝鲜不是中国领土,但是你不能过三八线。 美国在土耳其装导弹,苏联管得着吗?古巴在自己的国土上装导弹,美国管得着吗?结果美国就是伸手了。最后,美苏把导弹都撤走了。 九段线,中国划的,在这个范围之内,你可以通过,但是不能搞任何威胁中国安全的事情。 中国去墨西哥湾测量水文,你看美国答应吗?****************************************************************海洋权益说起来复杂。海军强国不需要领海,希望各国领海越小越好。只要有强大的舰队,公海就是强国的事实上的领海。弱国需要领海,是为了争取国际斗争合法性,维护本国基本安全。12海里领海,是帆舰时代的标准。今天看,从维护本国安全的角度,远远不够。随便哪门大口径舰炮,射程都超过12海里,何况导弹。海军强国都是压制别人,自然没有扩大领海范围的动力。弱国没有实力扩张领海。再说,扩张领海范围以后,会出现无数纠纷。所以,12海里到现在也没有变。领海相对公海,领海之内本国有绝对主权,公海之上大家平等。有人说南海不是中国领海,是公海。他们想说的无非是中国在南海挑事。按照他们的说法,美国舰队只要不进入12海里,就合法。这也是美国强烈坚持的。这显然对美国极其有利,对中国极其不利的。可以把军舰前置到距海岸线12海里处,无论是封锁还是攻击,都极其方便。如此,一旦发生冲突,中国潜艇基本就没法出海了。此其一。南海权益是当年的战利品。中国在二战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还丢失了外蒙、东北权益。南海算是一点补偿——当然,这种补偿的前提是当时国军的海军有胜于无,美国把南海的特权给了中国,也相当于留给自己。用鲜血换来的东西,决不能平白无故放弃。此其二。南海不能称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因为势力范围往往不是本国领土,而是他国领土。比如朝鲜是中国的势力范围,日本、中东是美国的势力范围。此其三。南海是中国的特殊地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领海,但也绝不是公海!南海应该是专属军事区,除中国以外的任何国家不能在此宣示主权,不能从事对中国不利的军事行为。截至目前,似乎没有专门的名词。这个概念显然不会得到“公海即领海”的海军大国的支持,各个小国也会因为领海纠纷未必承认这个概念。再说,迟早有一天,中国也会在事实上实践“公海即领海”,现在强调这个概念,将来作茧自缚。因此,在南海问题上,外交部必然模糊这个概念。反过来,军方必然在事实上强化这个概念。但是,如果非要一分为二,让我在领海和公海之间选择南海的地位。那么我自然坚持南海是领海——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地盘,维护国家安全的地盘,决不能轻易放弃。至于那些坚持国际法概念的人,我要说,法则是为现实服务的,是为强者的行为找合法性的,而绝不是现实屈从于法则。弱者尤其应该清楚这一点!作为受压制的弱者,更没有必要为欺压自己的强者找合法性!","updated":"T03:10:3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5,"collapsedCount":0,"likeCount":88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lastestTipjarors":[{"isFollowed":false,"name":"兵者","headline":"","avatarUrl":"/1b59e55f3cce9a0c603bdcac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bing-zhe-da-shi","bio":"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hash":"84baa0fba62e50a515ba9","uid":44,"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bing-zhe-da-shi","avatar":{"id":"1b59e55f3cce9a0c603bdca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Followed":false,"name":"搁浅在秋明","headline":"","avatarUrl":"/v2-60db8a7a587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cometyou","bio":"认真与瞎编齐飞,论据共捣乱一色","hash":"58e809cca222dabd6898","uid":533400,"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cometyou","avatar":{"id":"v2-60db8a7a587","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Followed":false,"name":"wind","headline":"","avatarUrl":"/da8e974dc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meinherz","bio":null,"hash":"ec9bb263ccf0","uid":442600,"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meinherz","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Followed":false,"name":"西林的烟花","headline":"","avatarUrl":"/v2-47c7ae5bb314e974509c6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xi-lin-de-yan-hua","bio":"I LOVE YOU TOO","hash":"fa04ae0d63a87a9e8bfe04d9ed7d8b73","uid":657400,"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xi-lin-de-yan-hua","avatar":{"id":"v2-47c7ae5bb314e974509c6","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Followed":false,"name":"丫鸭","headline":"落花流水有无意,万物随缘凭自生","avatarUrl":"/v2-49a6bd0d70edcb7b47abf5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chen-qi-64-8","bio":"人生须快意,何必多踌躇","hash":"87f668e7cbd349967dba2abf","uid":785200,"isOrg":false,"description":"落花流水有无意,万物随缘凭自生","profileUrl":"/people/chen-qi-64-8","avatar":{"id":"v2-49a6bd0d70edcb7b47abf5","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Followed":false,"name":"双虫归来","headline":"","avatarUrl":"/6eeb4d341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lu-lu-39-51","bio":"不学习就面壁","hash":"1bdd6cb415cb21debc06ff0f184c28b1","uid":72,"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lu-lu-39-51","avatar":{"id":"6eeb4d341","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Followed":false,"name":"小壮law","headline":"","avatarUrl":"/da8e974dc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xiao-zhuang-law","bio":"入门者","hash":"531cef01d335","uid":96,"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xiao-zhuang-law","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35e54ca411dd596f8b1a3ce1b63bc894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潜艇"},{"url":"/topic/","id":"","name":"中国南海?"},{"url":"/topic/","id":"","name":"中美关系?"}],"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390,"height":241},"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MRneoanderson","name":"卢瑟经济学"},"tipjarState":"activated","tipjarTagLine":"真诚赞赏,手留余香","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75,"tipjarorCount":7,"annotationAction":[],"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1:10:31+08:00","url":"/p/","lastestLikers":[{"bio":"注册建造师 市政工程师
体系工程师 造价工程师 乱七八糟爱好者 好奇勇士","isFollowing":false,"hash":"f03af1bbefecef","uid":48,"isOrg":false,"slug":"du-peng-fei-45","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啥都想知道","name":"杜鹏飞","profileUrl":"/people/du-peng-fei-45","avatar":{"id":"8de78997cb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null,"isFollowing":false,"hash":"e3be62bda183a39bbb78a","uid":793900,"isOrg":false,"slug":"kelakeaier","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kelakeaier","profileUrl":"/people/kelakeaier","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试睡员","isFollowing":false,"hash":"8dac5e11c883841ebf8f115cb9b8c2d9","uid":432800,"isOrg":false,"slug":"xiong-ji-su-yuan-tuo-fa","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雄激素源脱发","profileUrl":"/people/xiong-ji-su-yuan-tuo-fa","avatar":{"id":"c29d7a6a064da3b10f5c4159dbde374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null,"isFollowing":false,"hash":"48fdbdecc18fa","uid":562400,"isOrg":false,"slug":"zhao-hui-30-76-16","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朝晖","profileUrl":"/people/zhao-hui-30-76-16","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用知识思维与感受体验来表达","isFollowing":false,"hash":"88a78fc6c1beb","uid":504500,"isOrg":false,"slug":"sun-qian-qian-27","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从大学生的坐标系出发","name":"悄悄","profileUrl":"/people/sun-qian-qian-27","avatar":{"id":"v2-fb2d3c8e24a58732ec5dbab81cc0fea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summary":"作者:neo anderson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海水的盐份和温度决定海水分层,是重要的水文信息,对反潜战至关重要。 声波在水中传播,遇到海水分层,会出现反射和折…","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1bed08b60f7d466d2062a7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中美关系?"},{"url":"/topic/","id":"","name":"人民币贬值"},{"url":"/topic/","id":"","name":"经济危机"}],"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卢瑟经济学》、《纸牌大厦》作者 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公信:新潮沉思录","isFollowing":false,"hash":"21f406bfef1b540ddf094a425a3f9449","uid":576000,"isOrg":false,"slug":"neo-anderson-67","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卢瑟经济学》、《纸牌大厦》作者。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公信:现常驻 新潮沉思录,欢迎关注。","name":"neo anderson","profileUrl":"/people/neo-anderson-67","avatar":{"id":"3e9b1e55c34cc712edfae40","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MRneoanderson","name":"卢瑟经济学"},"content":"原文已发观察者网靴子落地北京时间15日凌晨3点,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调升25个基点,从0.25%-0.5%上调至0.5%-0.75%。此外,数据显示,2017年联储预计将加息3次,比原有市场预期多1次。其中,明年第一次加息概率最大的时点是6月。美元指数闻讯直线拉升约0.5个百分点。这次加息并不意外。从上次加息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中,联储屡次声称要加息,却迟迟推迟,不肯立即加息。旁观者很容易看出,两位总投候选人对加息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是联储在加息问题上犹豫、观望的重要原因。现在曾经批评联储在加息问题上犹豫迟疑的特朗普在大选中胜出。于是,联储毫无悬念地重启了加息进程。不仅如此,未来加息的实际操作进程,很可能比市场预期的进程要快。拙作《纸牌大厦》中曾经分析过,在19世纪,控制金融权的银行家,往往通过内部结盟,采用暗箱操作,联手抛售有价证券、停止贷款、高息借贷等方式收紧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诱发金融危机,然后廉价收购股票、债券等虚拟资产,从中牟取暴利。银行家们控制货币总量的方式,与今天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控制贷款规模总量和提高再贴现利率的方式,大同小异。有趣的是,公开市场操作、限制贷款规模、控制再贴现利率这三个央行控制流通中货币总量的工具的诞生的时间,比这些银行家利用这些手段牟利的时间晚得多。换句话说,银行家们比央行早得多就会使用这三种工具了,那时还没有现代央行。对银行家来说,这是一条发财的捷径:人为诱发金融危机,然后买入虚拟资本,在危机之后择机抛出虚拟资本,牟取暴利。但是,在价值符号的时代,央行成为最终贷款人,法币在央行的掌握中,个人或者小圈子再也无力诱发本国金融危机。不仅如此,在本国搞这种损人利己的事情的人,必然会遭到严厉制裁。不过,在国际上就无所谓了。由于美军控制全球主要战略地区,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全球基础货币受美联储操纵,所以对拥有金融霸权的美国来说,在全球范围制造金融危机,导致他国资本暴跌,美国资本完全可能趁火打劫廉价收购。这是非常有利可图的。在国际上搞这种事情,不但能获得惊人的利润,廉价收购别国资产,让受害国接受苛刻条件,控制他国涉及的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还可以把责任推给对方。比如,对方金融市场不健全,缺乏管制等等。占了便宜,还要卖乖。其实,加害国与受害国的区别,不过是受害国不掌握金融霸权而已。美联储加息,流通中的美元总量下降,美元升值,全球范围出现美元荒,其他国家资产相对美元迅速贬值,各国国内物价上涨、资产贬值、资本外逃,出现金融危机,美国资本可以长驱直入收购他国资产,控制他国经济命脉,甚至在当地制造政治动荡,发动颜色革命,扶植傀儡政权——这显然有利于华尔街的利益,也有利于巩固美国的世界霸权。这是与华尔街、军企联合体、军方结成紧密同盟关系的特朗普推动加息的重要原因,也是美联储很可能加快加息进程的重要原因。此时此刻,对其他国家来说,抛开使用相对有限的外汇储备强行稳定汇率不说,无非三个选择:加强资本管制、本币加息、本币贬值。三个选择,都不理想。加强资本管制即限制资本项自由流动,避免本国资本外逃,也避免美国资本长驱直入进入本国收购本国涉及国计民生的资产。具体操作手段包括收缩本国离岸金融市场,限制本国居民自由购买外汇,或者降低本国居民购买外汇的额度等等。不过,这显然将停止本币国际化进程。而且,这样做难度很大,往往容易存在漏洞。大量资本可以通过假贸易,假投资的方式,大进大出。如果本国存在离岸金融区,那么这样做的难度就更大,容易产生变相加息的副作用——离岸金融市场本币资金紧张,必然导致离岸金融市场本币拆借利率暴涨,这很容易引起离岸与本土金融中心之间的无风险套利,变相拉动本国境内金融机构间本币拆借利率暴涨,形成事实上的对本币的加息。本币加息可以吸引资本流在国内,但是往往会导致本国经济进入结算状态,诱发金融危机。在本国资产泡沫高涨期,这样的风险尤其大。本币加息将直接导致本国资产价格下跌,各种贷款购买本国资产的本国居民负担猛烈上升,断供增加。不仅如此,大量负债经营的微利企业的资金链将断裂,大批巨额举债量的企业将直接陷入债务危机。这时,整个社会资金循环断裂,投资下降,产能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缺口将暴露出来,整个经济循环必将作出巨大的调整。最终,必然导致经济规模下降,失业人口增加,诱发社会政治风险。从长期看,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本国出口,缓解本国内需不足的矛盾,但是从短期看,也必然导致本国经济剧烈震动。首先,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整个价格体系必然重新调整。一部分企业会亏损,一部分企业会盈利。其次,负有以美元计算的债务的企业必然陷入债务危机,持有以美元计算的资产的企业必然获得大量额外的盈利。再次,本币贬值必然刺激资本外逃,导致本国资产贬值,加剧国内金融市场动荡。获得盈利的企业,显然不会无偿使用自己的利润,补贴亏损企业,或者偿还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的债务,它们很可能把到手的利润汇出境外。这种情况下,难免发生金融危机,只是相对加息手段诱发的金融危机复苏较快而已。现在看,许多第三世界小国的经济已经在美国加息的过程中倒下。这些国家试图使用外汇储备顽强对抗本币贬值。最终在外汇储备损失殆尽以后,不得不任由本币自由浮动,或者说,任由其贬值。只要美国坚持加息过程,其他各国都会面临经济巨震,多数在劫难逃。那些存在较高国内资产泡沫,尤其难以承受资本外逃、本国加息和本币贬值的冲击,本国经济很容易发生L型剧烈下滑。对美国来说,截至目前,收紧货币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战果。只要国内经济允许,联储就会逐步加息,步步为营,后续加息过程将如同蟒蛇缠绕,逐步绞杀他国经济,为美国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创造机会。拙作《特朗普的选择》中曾经分析过,“考虑到美国的金融霸权,以及全球经济的现状,川普最终做出选择的,很可能是默许美联储诱发全球金融危机,让华尔街在其中获利,让社会中下层分一杯羹——与其在对美国不利的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发动贸易战,不如在美国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领域发动金融战。”目前看,这场金融战已经逐步启动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每次0.25%幅度的加息,也说明美国经济本身也未必稳定。与当年伦敦的银行家不同,今天的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必须考虑加息对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加息自然会给持有现金的金融集团创造发大财的机会,但是前提是不能引爆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引发社会动荡。所以,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黑暗之中,似乎还有一线光明,在美国彻底勒紧以前,还有时间积极调整本国经济结构,防御美国的金融攻势。此时此刻,其他国家切不可自恃本国实力雄厚,对美国加息掉以轻心,应该尽快布置对策——调整经济结构,削减国内资产泡沫,削减贫富差距,增加有效需求,改善国内经济循环,减少对美国控制经济区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对泡沫高涨的国家来说,与其采取拖延战术让泡沫继续膨胀,不如主动刺破泡沫,更为有利。泡沫迟早会破,早破损失更小一些。不过,这需要勇于担当的勇气。绝大多数情况下,国民(尤其是那些在泡沫投机中蒙受损失的人),不会承认泡沫破裂的必然性,而会指责刺破泡沫,避免更大灾难的人。任何不掌握金融霸权的国家,相比掌握金融霸权的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企业对银行和央行的关系,是处于绝对劣势的。价值符号时代,金融霸权来自军事霸权,来自对石油、粮食、矿石等大宗商品的控制,不经过一场剧烈世界大战,是难以易主的。认为本国经济达到一定规模,金融霸权就会自动禅让,避免金融危机的想法,并不现实。对中国来说,形势尤其严峻。从其目前的组阁班子的名单、“川蔡通话”以及扬言要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等事件来看,特朗普将是一位比奥巴马更具有进攻性思想和冷战思维的美国总统。不出意外的话,特朗普将从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全方位打压中国。其中,用台湾牵制中国将是其既定方针,为此甚至不惜挑战“一个中国”的绝对红线。此外,特朗普还可能对中俄采取“一拉一打”的方针,在中俄之间打进楔子,孤立中国,集中力量对付中国。这种做法,与当年里根时代,美国拉拢中国,击中力量对付苏联,大同小异。今天的中美关系走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转折点,中美对抗而不是合作将成为可以预见的未来的主题。对中美关系,国人切不可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并不是特朗普个人的好恶,而是中美关系的大势所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开始合作。当年,中美有三个合作基础:一是苏联强势,中美需要联手减轻压力;二是中国需要美国资金、技术;三是美国希望对中国搞和平演变。苏联解体以后,联合抗苏的合作基础,便不复存在了。目前,其他合作的基础也发生了变化,中美之间分道扬镳,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中国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已经不缺资金,而是缺资源和市场,需要向外输出产品和资本,这些基本都在美国控制的经济圈之中。在两国中低端技术水平接近以后,美国也不会给中国高端技术。美国希望把中国融合为自己全球帝国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拆散,至少要限制、削弱中国,加紧对中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经过三十多年不懈努力,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到了相当的成果。对中国来说,分道扬镳难免带来经济巨震。1950年代,中国经济曾经高度依赖苏联,1960年代中苏经济分道扬镳时,中国经济遭受严重困难。从那以后的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以内循环为主:一方面,积极与美国接触,希望引进美国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始终强调把稳经济主导权。虽然不能充分利用境外的资源,但是对美苏的依赖性并不大。两个超级大国除了武力威胁,都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引进境外的资金技术。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副作用是经济对外依赖性越来越高。有人认为,只要中美经济关系紧密结合,美国就难以使用经济手段打击中国。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当对形势美国有利时,美国希望中国全面开放,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积极向中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渗透。当对形势美国不利时,美国限制中国,围堵中国。把日益强大的中国从美国主导的经济圈中开除,是美国的既定政策。美国、日本、欧盟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预示这一点。对中国来说,减少对美国经济圈的依赖,是根本解决手段。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今天的中国已经不需要美国的资金和低端技术,依赖美国市场的原因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需要大量向海外出口,增加就业。中国目前的经济困境,一是资本过剩,二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需要向往输出资本和商品。实际上,两者的原因都是贫富差距过大。如果能够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就能极大缓解就业压力,也不必大幅度向外输出资本和商品。对中国来说,应该立即着手改变国内分配结构,减少贫富差距,加强经济内循环,减少对美国经济圈的依赖。相比之下,稳步扩张属于自己的经济圈是大势所趋,应该从长计议,稳扎稳打。对中国来说,随着美国逐步收紧货币,寄希望于美国良心发现主动停止加息的意义不大,主动刺破资产泡沫,削减贫富差距,进行彻底的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之道,时间却并不多了。***************************************************以下是观察者上不宜发表的内容:下一步,很可能做的事情包括并不限于:1、通过收紧流动性变相关闭香港的离岸金融市场。2、降低个人购汇额度。3、加息。4、大规模购买银行不良资产。5、大裁员。6、削减社会基本福利。削减贫富差距,抑制泡沫,调整分配结构,减少对美国经济圈的依赖,这些都是2009年就该做的事情。这些事情,拖到今天也不做。一直寄希望于美国经济自动崩溃停止加息,或者美国心慈手软放过中国,或者周边国家自动放弃美元接收人民币,或者新任总统和中国友好。一般来说,各种神剧开挂,总是我们很幸运,敌人很愚蠢。但是,各种神剧开挂都未必开到这种程度。实际上,只要美国能承受,必然会不断勒紧,活活绞死中国。今年,明知道美国会加息,还放出那么大的资产泡沫。让楼市最后又疯了一把。这不是自己找死吗?怪谁呢。到11月份,还是房贷占新增贷款主体,还吹房地产泡沫。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啊。","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4:50:07+08:00","url":"/p/","title":"靴子落地","summary":"原文已发观察者网靴子落地 北京时间15日凌晨3点,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调升25个基点,从0.25%-0.5%上调至0.5%-0.75%。此外,数据显示,2017年联储预计将加息3次,比原有市场预期多1次。其中,明年第一次加息概率最大的时点是6月。美元指数闻讯直线拉升约0…","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156,"likesCount":433},"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37e73f662cc88ea7e05df559fa92851e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金融危机"},{"url":"/topic/","id":"","name":"2013 年 6 月银行钱荒事件"},{"url":"/topic/","id":"","name":"银行业务"}],"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卢瑟经济学》、《纸牌大厦》作者 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公信:新潮沉思录","isFollowing":false,"hash":"21f406bfef1b540ddf094a425a3f9449","uid":576000,"isOrg":false,"slug":"neo-anderson-67","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卢瑟经济学》、《纸牌大厦》作者。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公信:现常驻 新潮沉思录,欢迎关注。","name":"neo anderson","profileUrl":"/people/neo-anderson-67","avatar":{"id":"3e9b1e55c34cc712edfae40","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MRneoanderson","name":"卢瑟经济学"},"content":"作者:neo anderson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金融危机是全社会结算的过程,钱荒往往是金融危机的第一阶段。这时,有太多的个人、企业或金融机构无力在结算时偿还自己背负的债务。钱荒与货币总量无关,与货币的所有权和债务背负责任有关。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当少数人汇聚大量存款,多数人拥有大量债务,多数人永远无法用自己的劳务或商品偿清债务的时候,一旦在某一个时刻经济出现巨震,全面结算,必然出现钱荒!出现钱荒,大致需要几个条件:1、现代信用货币制度。2、财富向少数人单向汇聚,债务由多数人承担。3、经济运行实际规模高于有效需求支持的规模。至于各种偶发事件,只是诱因。当债务和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任何一点经济震荡,都必然诱发钱荒。这就如同雪崩,当积雪达到一定厚度的时候,一声枪响,就能诱发雪崩。雪崩的原因,是不断堆积的积雪,而绝不是枪声。这时,如果央行不及时放水,后面就是金融危机。如果央行及时放水,日后必然酝酿更大规模的钱荒。以下内容摘自拙作《纸牌大厦》:第六章
欠债还钱(钱荒)“货币主义本质上是天主教的;信用主义本质上是基督教的。‘苏格兰人讨厌金子’。作为纸币,商品的货币存在只是一种社会存在。信仰使人得救。这是对作为商品内在精神的货币价值的信仰,对生产方式及其预定秩序的信仰,对只是作为自行增殖的资本的人格化的生产当事人个人的信仰。但是,正如基督教没有从天主教的基础上解放出来一样,信用主义也没有从货币主义的基础上解放出来。”——马克思天主教有一个教皇在梵蒂冈,基督教(新教)则没有权力中心。货币只能有一个来源,即金银矿或者印钞机,不能人人造货币。信用则有无数来源,人人都可以发放信用,只要对方承认即可。欠债必须还钱,还借据是不行的。于是,信用永远不可能从货币的基础上解放出来。利润的大厦,必然对应债台。债台高筑,支撑不下去,倒塌时,利润的大厦也必然轰然倒下。这时,全社会开始欠债还钱。言归正传。由于信用的发展,基础货币的流通被降低到最低。货币的流通作用,一方面为“甲、乙、丙、丁小圈子”的信用经营所代替,另一方面为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所代替。人们接受信用支付的原因在于信用能转化为货币,绝不是为了获得新的借条。甲接受乙的借条,是因为他确信在秋后能凭这张借条从乙那里获得100元,或者凭这张借条能抵消100元的债务。接受这张借条用其抵销债务的人,无论是谁,最终都是为了能获得100元。“所有的汇票、有价证券和商品应该能立即同时兑换成银行货币,而所有的银行货币又应该能立即同时再兑换成金。”如果信用不能转化为货币,即乙不能按时还钱,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进一步说,人们接受银票的原因在于银票可以随时无条件地兑换成白银,如果银票不能随时兑换成白银,那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在信用收缩或完全停止的紧迫时期,货币将会突然作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价值存在,绝对地和商品相对立。因此,商品会全面跌价,并且难于甚至不可能转化为货币,就是说,难于甚至不可能转化为它们自己的纯粹幻想的形式。信用货币本身只有在它的名义价值额上绝对代表现实货币时,才是货币。”——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信用替代货币的前提是必要时货币可以亲自出场,如果货币不能亲自出场,那么信用就不能替代货币。如果借据到期不能顺利冲销或者偿付,借据就是废纸。如果银票不能提取现银,那么银票也是废纸,废纸既不能支付也不能冲销债务。支撑一个人的是信念,支撑一个社会的是信仰。一切信用的流通来自信仰,信仰的动摇导致信用流通的动摇。一切以信用为支撑的财富的观念也来自信仰,信仰的动摇导致财富的动摇。信仰崩溃的时侯,就是社会崩溃的时候。经济方面的信仰崩溃,必然导致经济大崩盘。信用转化为货币的过程就是“信用货币”(“债权货币”)和债务一起湮灭的过程,要理解这个过程首先要回顾这个过程。我们首先分析没有银行介入的债权湮灭,然后分析有银行介入的债权湮灭。回到甲、乙和丙小圈子信用循环的例子中,甲用乙的100元欠条支付了丙的货款。支付之前,甲在欠条背后签名,表示如果乙不能按时还钱,那么乙的借条就由甲自己承担。这100元的借据就替代了100元现金,起到了流通的作用。到了秋后,如果这张欠条没有辗转回到乙手中,那么乙就要面临还债的问题。如果乙手中能拿出100元现金,那么一切万事大吉。如果乙拿出不出100元现金,就要用别的方式偿还债务。比如,用乙的汽车抵债。这样流通中的信用就减少100元,乙的债务也消失了。如果乙的汽车拍卖,卖得100元,那么购买者(比如丁)减少100元现金,丙增加100元现金,乙收回欠条。如果乙这时已经一贫如洗,汽车房子早就不存在了,或者乙直接宣告破产,那么就要由甲承担这个过程,甲要拿出100元的现金清偿债务或者用甲的家产抵债。如果乙和甲都宣布破产,那么最终的损失就要由丙自己承担。正常情况下,已经过期的欠条,谁也不要。不过,丙也可以廉价(比如20元)把欠条卖给丁。丁是黑道人物,专做收债营生。丁把乙绑架来一顿折磨,让乙饱尝皮肉之苦,确信如果不还钱还有更大的苦头,最后乙想方设法搞到100元偿还丁。至于这100元究竟是怎么来的——乙是坑蒙拐骗还是卖肾贩毒,丁是不关心的。如果没有丁那样的手段,谁也不会要那100元的欠条。因为,那100元的欠条已经不能流通了。不论如何,乙的欠条到期时,流通中的现金总量不变,而乙的100元的欠条都要退出流通,不能再成为支付手段,不能承担新的流通的任务。有银行介入的情况,大同小异。一个经济行为,比如说投资建厂或者流动资金不足,乙申请贷款。银行给乙贷款时,乙在银行的账户上就增加了一笔对应的存款。从总量上来看,乙增加了对应的债务,广义货币M2增加对应的数字。在贷款期间,乙陆续使用这笔存款,这笔存款从乙的企业账户转移到其它企业账户,然后其他人购买乙的产品,他们存款转移回乙的账户。贷款到期,乙要偿还这笔贷款,也就是债务和对应的信用货币一起消失,于是M2要减少相应数字。销售顺畅时,对应贷款的存款不会出现累积现象。那么,为什么乙会无法偿还债务或贷款呢?甲种麦子,乙磨面粉,丙烤面包,麦子、面粉、面包价格分别1元,2元,3元。如果甲和丙消费的面包中包含200元面粉(也就是300元面包)的话,乙就可以用面粉的利润(200-100=100)抵消掉他对甲或丙的债务。那么在债务到期时(甚至之前),他的欠条就已经回到他手中了。如果甲或丙只消费150元的面包,第三方丁消费了150元的面包,那么乙也能抵消他的债务。这时,如果甲和丙消费了150元丁的产品(比如香肠),那么总信用循环也是可以平衡的。只要甲和丙直接或间接消费的面粉达到200元,乙就能用收入抵销债务,换句话说,拥有债权一方的消费总量应该等于他们所拥有的债权。如果拥有债权一方仅仅想积累财富,而不打算消费,那么就需要有第三方消费多余的产品,提供对应的货币或债权,否则必然出现对应债权的那部分商品滞销外加债权难以按时偿付的情况。于是,债务人的债权就会回流不畅。如果甲、丙和丁消费了乙的面粉,而甲和丙并不打算消费丁的香肠,那么必然出现丁的150元转移到甲或丙名下的情况。其中,50元抵消了乙的一部分债务,另一部分则成为甲、丙的纯利润。当丁名下的货币耗尽时,乙的面粉就会滞销亦无力偿还债务,这个循环将无以为继。乙偿还银行贷款的过程大同小异。乙申请100元贷款,银行扣除5元贴现,成为银行利润。然后在乙账户中存入95元,乙用这些贷款支付甲的货款。甲用这95元购买丙的商品。如果乙的产品销售顺利,这100元最终将辗转回到乙的手中,乙就能顺利偿还贷款。如果丙和银行并不继续购买其它产品而是把这些钱存入账户,那么很显然乙无法顺利偿还贷款。如果这笔贷款还不回来。那么会怎么样呢?可能性之一,是银行从第二还款来源获得补偿,比如拍卖乙的抵押物。其他人购买这些抵押物,他们的存款减少对应的数值。可能性之二,是第二还款来源无法覆盖损失,于是银行承担损失。这时,银行要从利润账户中扣除相应的部分。必要的话,还要从自有现金中扣除相应部分。如果损失过大,还要变现部分自有资产。于是,银行的自有资本损失这个数目,流通广义货币减少对应数目。如果数目很大,银行自有资本损失殆尽则会破产倒闭。如果银行的自有资本也不够弥补这笔收不回来的贷款,那么银行破产清算以后还有一部分损失要由储户承担,原有储户的存款便不存在了——储户是银行的债权人,银行是储户的债务人,银行代储户放贷,储户是债权的最终所有人,如果债权最终无法转化为货币,银行的自有资产也无法弥补损失,那么损失必然要由最终所有人承担。这100元并没有消失,而是停留在丙和银行利润的账户中,或者即使进入流通也没直接或间接购买乙的产品。如果停留在丙的账户中,那么最终乙的贷款到期时,乙就没有能力偿还贷款。这时丙可以购买乙的抵押物,比如乙的房子。平时售价200元的房子,这时丙可能用100元就买下来。如果没有人买这些抵押品,或者这些抵押品不能弥补乙的贷款,比如只卖了50元,那么最终银行就要损失45(50-5)损失。如果银行倒闭破产,那么丙的95元存款也收不回来,于是丙承担95元损失,银行损失5元。表面上看,丙获得了95元利润,银行获得5元利润,实际上这100元利润能否落袋为安,还是两说的事情。无论出现上面的哪种情况,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都会随着贷款到期而消失,广义货币M2都要减少相应的数字,而基础货币不变。如果乙的产品顺利销售的话,这个过程可能很顺畅。反之,如果乙的产品滞销,则将极其痛苦。债务与债权一起湮灭的过程,可能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也可能涉及倒闭破产,暴力清欠,银行挤兑,经济崩溃。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积累财富而不是满足消费需求,所以本身就具有回流不畅的隐患。“甲、乙、丙”循环之中,如果有人愿意聚敛债权,那么乙的借据就很难顺利流转回来。如果这时流通的不是乙的个人信用是银行的贷款,那么更会有人聚敛、截留了。没有任何聚敛、节流,循环才能顺利周而复始地运转下去,一旦出现聚敛、节流,整个经济循环必然崩溃。因为绝大多数资本家都只打算积累财富,而不打算购买消费品,同时压低工人的消费能力,所以最终必然有一个时刻,面临产品滞销,大量债务违约,大量损失要分摊的局面:“崩溃已经开始的信号……表示市场商品充斥,外国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停止,回流迟滞,而这一切的必然结果是,商业丧失信用,工厂关门,工人挨饿,工业和企业事业普遍停滞”。事实上,这种局面往往是投资高潮的必然结果。起初,由于设备更新,产业革新,开辟新大陆等等原因,资本家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于是一拥而上,纷纷申请贷款,扩大投资,购买设备,新建厂房,增加工人;产能释放出来后,资本家们发现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有效需求,大量产品生产出来却没有卖主,于是一哄而散。“I stay here on my bond!”“我照契约行事!拿钱来,或者吃官司!”这是债主常说的。“如果你拿不出钱来,我就要你的命” 被夏洛克说得冠冕堂皇:“我说过一定要拿走我应得的那一磅肉。要是您不准许我得到它,那将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人们将不再信你们的法律了。”债权人一定要让拿不出钱的债务人蜕层皮。这时如果乙不能还钱,损失就要由甲、丙或者银行承担。毫无疑问,这几方一定会竭尽全力榨干乙身上最后一分钱。查封财产,拍卖抵债是可以预期的事情,至于会不会有牢狱之灾则要看各国法律和具体情况。如果当地法制不发达,还会有黑社会介入清欠。这时,乙如果不想破产,就必须想方设法偿还债务。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借钱,或者设法延期偿还,或者拆东墙补西墙,这是很正常的。乙手中有大量积压的商品,自认只要能坚持一段,廉价把这些商品卖出去,就能还上钱了。哪怕是借点高利贷,先把贷款的窟窿堵住,将来用货款还高利贷。偏偏这时候银行也不愿意借钱——乙现在已经回款困难了,谁能保证乙能还上新的贷款?再说,现在银行自己也有大量的贷款随时可能收不回来,本身就资金紧张,跨行资金流动异常不稳定,经常需要同业拆借。于是,常见的现象就是利率飙升。这时,民间高利贷利率上升得更快——相比之下,民间高利贷更容易获得,所以放贷风险更大,必然利率更高。短期看,这种放高利贷的收益很高,年息40%都不稀罕。更有甚者,乙签了借款100元的拮据,只拿到60元。债主膀不动身不摇,60元变成100元,债主获得40元利润。这样的事情,想想都会笑。于是,贫困地区一夜暴富,奔驰、宝马成为一般人家的标配,不开奔驰、宝马都不好意思和街坊邻居打招呼。但是,这种暴富是建立在债权能顺利转化为货币的假设上,而借款人却恰恰是资金紧张的乙,所以风险非常大。如果乙能顺利回款也就罢了。如果不能回款,债主手中的100元的借据就可能成为废纸,于是直接损失60元。不过,甲、丙和银行的压力就小很多了。毕竟,有人愿意主动承担损失60元的风险,对他们来说60元已经回来了。 如果乙手中可能用他人的债权,比如没有收回的货款,乙就会加紧催收货款,同时拒绝给其它下家赊购的机会。但是,这个时候能收回多少债权也是未知数。一方面,许多债权可能还没到期,乙要在年底偿还100元,他手中有丁的100元的债权,但是他和丁约定收回100元的时间是来年春天。这时丁完全有理由拒绝提前偿还。如果乙要丁提前偿还,则可能要提出优厚的条件,比如现在偿还只要80元就两讫了。另一方面,这些债权还能收回多少本身就成问题,丁现在可能本身已经陷入困境。再说乙陷入困境,本身就可能是因为其他人欠债不还所引起的:比如丁无法偿还乙的债务,导致乙无法偿还甲、丙的债务。乙如果不能拆东墙补西墙,也不能收回债权,就只能挖肉补疮了。乙可以廉价抛售自己的产品,挥泪跳楼大甩卖。货到地头死,这时就不要讲价钱了,能卖几个钱是几个钱。如果只有乙在抛售也就罢了,如果大家都在抛售,那就看谁跑得快了。所有人都挤向应急出口时,谁也跑不掉。所有人都想抛售商品时,谁也不买,谁也抛不掉。跑得慢的人,只能把卖不出去的商品抵债,能抵几个钱,只能随债主说了算。抛售完商品抛资产,有价证券、房产、汽车、土地,平时收集的奇珍异宝,名人字画,有什么是什么。这时,各种资产价格迅速下跌。次贷危机之中,所有金融机构都想抛售债券,却没有人买,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各大投行一夜之间资不抵债。折腾完乙,折腾甲;折腾完甲,折腾银行,最后还有丙兜底儿。一连串折腾下去,直到所有债权和债务一起湮灭为止。 对债务人来说这是一个用资产偿债的过程;对债权人来说这是一个拍卖资产追缴欠账的保卫自己债权的过程;对拥有现金人来说这是一个廉价收购资产的过程;对全社会来说这是一个债权变资产(俗称“债转股”)的过程。这时几乎所有的交易都需要用现款支付,不能使用信用替代。一方面卖家不知道对方能不能按时偿还货款,另一方面卖家也着急获得现款去偿还债务。于是有多少信用,就要损失多少商品。“信用货币的这个基础是和生产方式本身的基础一起形成的。信用货币的贬值(当然不是说它的只是幻想的货币资格的丧失)会动摇一切现有的关系。因此,为了保证商品价值在货币上的幻想的、独立的存在,就要牺牲商品的价值。一般说来,只要货币有保证,商品价值作为货币价值就有保证。因此,为了几百万货币,必须牺牲许多百万商品。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它的妙处之一。在以前的生产方式中没有这种现象,因为在它们借以运动的那种狭隘的基础上,信用和信用货币都还没有得到发展。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这时,银行之间的利率迅速飙升。几乎所有的机构都在停止贷款,催收欠款。如果我们把银行理解为有很多债权并负有很多债务的企业的话,就不难理解银行的处境。只要有贷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要为贷款者是否能履行信用分担责任。银行现在手中有大量的债权(也就是贷款)不知道能收回来多少,那些贷款衍生出来的存款全是银行的债务。如果这些贷款在一家银行内部流转也就罢了,最怕有人提现。由于开展贷款业务,银行的准备金必定少于银行存款总数,之间的差额就是贷款衍生出来的“债权货币”(也就是贷款衍生出来的存款)。由于大量贷款回不来,不能按时和对应的存款一起湮没,银行被挤兑的几率骤升。储户从甲银行提现,转存到乙银行,甲银行就要向乙银行转移对应的准备金。如果甲银行准备金告罄,甲银行就不能支付储户的支票,乙银行就会拒收甲银行的支票。一旦如此,甲银行马上就会被挤兑。银行不能禁止储户跨行资金流动,这样同样会被挤兑。平时可以同业拆借,应对这种事情。这种非常时期,各家银行都差不多——都是有一大堆不良贷款回不来,都是存款总数高于准备金,都有被挤兑的风险。与正常生产经营对应的资金往来不同,此时企业正常经营被打乱,企业间跨行资金流动迅猛、无规律,银行间准备金流动必然迅猛无规律,难以平稳冲销。一旦出现大规模跨行资金流动,银行准备金就可能不足,且难于同业拆借。这时,只要有大额支票跨行流动,银行就要捏一把汗。为了避免被挤兑,银行往往不惜血本抛售手中的高流动性的资产(最常见的就是还没到期贴现汇票)换取现金,高息借钱、揽储,增加准备金,同时收紧准备金,所有准备金全力预备应对储户跨行资金流动——除了储户跨行资金流动。无论哪家银行,谁也不敢轻易放准备金走,各行准备金只许进不许出。许多银行手里都有超额准备金,但是既不买同行抛售的汇票,也不同业拆借。死死地攥在手里,以防万一。结果,有些反应慢的银行,买了同行抛售的汇票,或者拆借给其他同行,就出现准备金不足了。这些反应慢得银行还要把准备金在高价借回来。银行之间的借贷利率自然暴涨。如果这时发生大规模资本外流,那就是雪上加霜。银行的准备金(压库银子、黄金、现金)本来就紧张,突然发生大规模准备金外流。原先跨行资金流动,准备金在各行之间流动,好歹还在各行之间。现在,大量银子、黄金、外汇流向海外,一去不回头。原先是血脉不畅,现在是血脉不畅加大规模抽血。整个银行系统准备金大幅度下降,各个银行必然抓住一切可以抓到的现金,充实准备金。事实上,仅仅是大规模资本外流就足以引发一场金融危机。金本位时代,各国突然遭遇的大规模外贸赤字,往往是金融危机的诱因。比如,对英国来说,一旦小麦歉收,往往需要大规模从美国进口小麦。这就要向美国大规模输出黄金,直接导致各个银行准备金(压库黄金)相对不足。于是,各个银行必然收紧信贷,同时催收贷款,全社会钱紧,处处进入结账状态。于是,新增投资下降,产能与消费能力之间的缺口暴露出来,一场危机就此开始。从另一方面看,一国发生经济危机本来就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具体原因后面会谈。经济危机和资本外流,完全可以互为诱因,互相加剧。出现资本外流或危机,追本溯源,都是经济循环中存在滞留货币或债权的环节。控制生产环节的人为了挣钱而不是为了消费进入经济循环,一部分信用(债权货币)注定回流不畅,经济体无法经受结账的考验。如果不存在滞留的环节,所有人的货币都是经手以后很快还要付出(因为要购买各种消费品),哪有大批滞销商品,怎么会有长期无法还上的债权?就是黄金流出去,库存准备金下降,银行也敢放心增加贷款。一部分人还款困难,直接影响另一部分人贷款。那些靠贷款维持流动资金运转的企业,即使经营良好,产品并不滞销,也会因为拿不到贷款而停产。他们的上游企业则可能面临产品滞销的困难。平时获得贷款就很难的中小企业,这时往往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这些企业为了维持基本的运转,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或者挖肉补疮,或者求助于民间高利贷。于是,我们经常看到银行收紧银根,民间高利贷旺盛,中小企业微利运转、苦苦挣扎。这时,和银行一样,个人也开始聚敛现金,于是全社会开始闹钱荒。由于全社会的资金通过银行这个中介,具有高度流动性,所以全社会所有人的现金流几乎在一夜之间变紧:“这时危机突然爆发了,昨天还是如此充足的银行券,一夜之间就从市场上消失了;随着银行券的消失,汇票贴现者,要有价证券作担保的贷款人,商品购买者,也消失了。英格兰银行应该出来援助……但是它很快也就无能为力了;对每个人来说,都要依赖于另一个人,谁也不知道另一个人能不能如期付款;所以,将会发生对市场上现有的支付手段即银行券的全面追逐。每一个人都想尽量多地把自己能够获得的货币贮藏起来,因此,银行券将会在人们最需要它的那一天从流通中消失。保存起来的银行券,1847年10月一个月就有400万镑到500万榜。”保存现金的目的除了为了应对支付,还为了让自己的利润落袋为安。前面的例子中,丙如果提前提现那95元就不必担心万一银行破产,自己的利润灰飞烟灭了。平时把钱存在银行可以获得利息,而且转账方便,不必担心家里被盗,现在就顾不上这些了。这时,任何财富都不如货币重要:“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销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当这一机构整个被打乱的时候,不问其原因如何,货币就会突然直接地从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变成坚硬的货币。这时,它是不能由平凡的商品来代替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变得毫无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在它自己的价值形式面前消失了。昨天,资产者还被繁荣所陶醉,怀着启蒙的骄傲,宣称货币是空虚的幻想。只有商品才是货币。今天,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到处叫嚷,只有货币才是商品!象鹿渴求清水一样,他们的灵魂渴求货币这唯一的财富。在危机时期,商品和它的价值形态(货币)之间的对立发展成绝对矛盾。因此,货币的表现形式在这里也是无关紧要的。不管是用金支付,还是用银行券这样的信用货币支付,货币荒都是一样的。”在投资高潮期,生产规模高涨,全社会总利润和贷款余额可能很高,但是一旦发生危机,总债权和总债务在很短的时间内湮灭,互相抵消之后,究竟有多少利润落袋,那是很难说的事情。名义上挣了很多钱,存款账户中有很多钱,还有很多投资,但是这些财富能否落袋为安,投资能否带回收益,并不确定。这时只有现金(马克思的时代是黄金)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用是靠不住的,银票是靠不住的,存折是靠不住的,有价证券、债权、股权和土地所有权也都是靠不住的。前资本主义时代,人们积累的财富是金银和土地,有些大财主喜欢窖藏货币,因为货币是社会必要劳动的化身,可以购买一切商品。他们把多余的货币埋在院子里,或者收在密室的金库里,这些货币沉睡起来退出流通。存进钱庄吃利息是一个选择,但是法制不发达,社会信用体系不存在,谁知道钱庄老板会不会半夜带着金银潜逃?在资本主义时代,人们积累的财富是头脑中对未来利润的预期。平时人们不需要金银,信用把金银的流通作用压缩到最小。这些利润中的大多数注定是债权,对债权的信仰支持整个社会经济运动。换一个角度看,投资与债权都属于资产,债权是资产的一种,资产是广义的债权。很少有人会让自己手中的货币会处于停滞状态,资本家获得金银马上又进行投资。金银的交割仅仅是账面的运动,匆匆地在账面上一带而过,随即便再次投入流通,以求获得更多的同类。这时社会顶层拥有财富的人,会更多地在意自己未来能拥有多少财富,而不是现在保险柜里有多少金币,或者银行账户上有多少存款。这时,他们手中拥有少量的现金也是为了应对生活的需要或者支付到期的账款。相比之下,这些现金与他们名下的所有的财产相比,往往不值一提。他们拥有的绝大多数财产,都是在不断进行投资,处于滚动之中。他们拥有的绝大多数的财富都是在想象之中,需要通过估算才能知道总量。当然,这种估算的前提就是一切经营活动顺利平稳。企业家会用自己手中的货币进行投资,有些人会把手中的钱借给企业家,不够投资的部分会被存入银行,由投资银行收集社会资金“卖给”需要资金的人,或者商业银行吸收准备金之后直接创造贷款,这些放出去的贷款也会转化为投资,债权最后变为商品。这时,货币已经退出流通,绝大多数的货币静静地沉睡在银行的金库里,处于休眠之中。与实体沉睡相对应的是所有权的高速转移——货币的流通变成银行账目中货币所有权的不断冲销,利润的积累会随着贷款和投资的增加也变成银行账目上纸面的增长,最后货币的财富会变成债权,这些债权能否顺利兑现则在于商品销售情况。还有一部分货币会投入与实际生产无关的领域,去购买股票、债券、土地(地产作为资产,和股票债券一样,也对应一种索取权,是对未来在该地生活的人的贡税的索取权),去追求这些资产的价格的升值。如果不考虑价值符号泛滥情况下人们购买资产以求保值的话,那么资产的收益和价格同样间接得益于实体产业的利润,与实体产业密切相关。首先,实体经济萎缩的,股票和债券的收益和地租必然下降,实体经济破产时,股票和债券必然变得一文不值,土地也无法收到地租。其次,这些资产的价格与利息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利息上升时,即使股息、利息和地租不变,这些资产的价格也会下降。再次,当实体企业家遇到资金困难时,必然抛售一切可以抛售的东西以避免破产。这时,即使这些资产收益不变,利息也不变,他们的价格仍然会因为大批抛售而迅速下跌。正常情况下,财富是滚动积累的资本,而不是窖藏的货币。非常时期,资本不再投入滚动,而是被窖藏。这时的损失不知道由谁承担,即使存在银行,也难免被银行倒闭所牵连。对资本家来说最靠不住的就是资产(债权),能获得多少利润,能有多少利润落袋为安,要看财富脱离经济循环的速度,甚至完全看运气。乙欠了甲和丁的债。如果甲先到,那么乙的资产可能就先被甲拿走,丁可能抢不到没有任何可以抵债的东西。什么也没抢到的丁只能砸东西泄愤。甲拿走了乙的资产(比如存货)去拍卖,丙可能也要拍卖类似的商品。如果甲赶在丙之前卖出去,那么甲就可能落袋为安。相比之下,丙的商品就可能被迫打折,甚至完全卖不出去,可能只能看着这些商品变质、发霉、生锈。这时,大家都变成货币贮藏者,想象中的财产,未来的收益、债权或者虚幻的价值,必须变成实在的货币。谁跑得最快,谁损失最小。大家纷纷退出循环,握有现金,准备应对支付危机,准备将来东山再起,或者仅仅是为了避免损失。——火灾之中,站立不动的人会被众人踩死,仅仅为了避免被踩死也要随大流狂奔。随着钱荒的蔓延,必然导致危机的扩大;危机的扩大,加剧钱荒的蔓延。这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主动把自己的资产变现,成为货币贮藏者。“在恐慌时期,国家所需的通货等于平时的两倍,因为流通手段被银行家和其他人收藏起来了。”银行一手托两家,一面是贷款,一面是储户,也是环环相扣的信用链条中的一环,所以也是不可靠的。银行绝大多数的资产是放出去的贷款,主要的负债是存款。前一小节的例子中,苏格兰银行拥有的现金大约为300万英镑,而各种存款大约2700万镑,换句话说,银行拥有的债权(各种贷款)至少2400万镑。如果乙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就有可能要承担损失。对银行来说,虽然有很多债权(贷款),但是也有很多债务(存款)。钱荒时,银行拥有的债权最不好说,谁也不知道那些贷款人会不会宣布破产;但是银行负有的债务却很难逃脱,除非银行自己宣布破产,否则银行难逃债务。如果银行的债权(贷款)损失到一定程度,超过银行自有资本,就可能出现银行不能保证存款人随时提现的局面,也就是由储户最终承担损失,或者说储户的存款打水漂。乙不能承担损失,将由甲承担损失,甲不能承担损失,丙要继续承担。这个损失传递的规律在这里也适用。不过乙具体化为贷款人,甲为银行,丙为储户。对储户来说,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比赛逃跑,或者说在银行倒闭之前把自己的存款全部提现。于是,动作快的储户落袋为安,动作慢的储户面对倒闭的银行和一大堆收不回来的贷款欲哭无泪。如果对银行失去信心,就不会窖藏银票,而是窖藏金银。甲、乙、丙、丁拥有银行的存款是对银行债权,他们手中的银票也是,如果他们对银行拥有的债权(放出贷款)也产生怀疑,担心银行可能被拖累的话,他们同样会采取迅速提现的做法——这时的提现绝不是提取银票,而是提取现银——如果钱庄倒闭了,银票还有什么用?平时看似沉睡的压库的银子,这时就派上用场了。这些银子好像沉睡中的木乃伊一下子全活过来了,争先恐后地从墓穴(银行金库)向外跑。如果这些银子不存在,银行难免面临倒闭。同理,在价值符号的时代,理论上央行是唯一的发钞行。这时,如果对国家的信用产生怀疑的话,所有央行的债权人(持有法币的人),就会争相放弃央行的债权(法币),去追捧外汇和黄金——如果能兑换就兑换,否则就去黑市购买。这就是资本外流。资本外流除了导致危机恶化,还能直接导致本币贬值。保存现金的第三个目的是为了获得额外的收益。这时,有人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逆潮流而动,试图出手捡便宜。这是一种冒险求富贵的行为。成功的话,可以廉价买到平时昂贵的资产,弄不好却可能成为损失的分担者。抛开前面高利贷者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它的例子:“一个法国人把一批价值3000镑的商品交给明辛街一个经纪人,要他按一定的价格出售。经纪人卖不到要求的价格,这个法国人又不肯削价出售。商品就留在那里卖不出去,但这个法国人急需钱用,因此经纪人就用下述方式贷给他1000镑,即由这个法国人以商品作为担保,向这个经纪人开出二张以三个月为期的1000镑汇票。三个月后,汇票到期,而这宗商品却仍然卖不出去。经纪人这时必须兑付汇票,尽管他手里有价值3000镑的担保品,但不能变卖,因而陷入了困境。一个人就是这样把另一个人拖垮的。”这位经纪人接的不是馅饼,而是“飞刀”。当然,如果进入循环的大资本有操纵市场的能力,则是另一回事情了。当产业资本陷入困境时,恰恰是货币资本获得最高利息并且廉价收购资产的大好时机。这时,由于信用失效、债务被强行清盘、货币被贮藏等原因,必然导致货币资本在短期内极度紧缺,全社会的货币总量迅速从广义货币M2迅速向基础货币MB靠拢。在还债的压力下,货币资本迅速升值,产业资本等其他资产则迅速贬值。恰恰是后者太多,才显得前者太少。这时,如果给予某一群体贷款,那么这个群体就可以迅速廉价收购各种资产。问题是谁能获得贷款?或者说,给谁贷款,银行最放心呢?毫无疑问和金融机构有密切关系的大资本相对小资本有更多的机会。在价值符号时代,理论上央行是唯一发钞行,也是各个商业银行最终贷款人,能操纵国家政权的各大垄断资本自然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贷款。只要政权不倒台,央行就不会破产;只要央行不破产,这些垄断资本在金融市场上就处于不败之地。19世纪,这样的危机定期袭击资本主义经济,来去匆匆,社会经济定期一片狼藉。出大事了,就要分析原因,寻找罪魁祸首和责任人。经济危机也不例外。当时企业家的观点是银行家不肯继续给他们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导致他们陷入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廉价甩卖的困境。银行家的观点是企业家投资力度不够,不继续扩大生产购买已经制造出来的产品,导致产品滞销,为了还债纷纷借贷,推动利率上涨,进而诱发危机。企业家认为货币不足,不能贴现。如果有商品就能贴现,那银行成什么了?存货不管能不能卖得出去,都能以存货为抵押向银行贴现、申请贷款,那银行不成了最大的批发商了吗?工人的消费能力被压低,资本家自己的消费能力随着收入增加下降,必然有大量产品卖不出去。这些卖不出去的产品注定没有销路,也就不会有货币的回流。没有货币回流的商品对应的借据(汇票)怎么能贴现呢?如果贴现了,将来又卖不掉,最终贷款回不来,这些商品必然归银行,那就是由银行购买企业家的产品了吗?再说,还有很多贷款纯粹就是用于投机甚至欺诈。“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不过,除此以外,这种汇票中也有惊人巨大的数额,代表那种现在已经败露和垮台的纯粹欺诈营业;其次,代表利用别人的资本进行的已告失败的投机;最后,还代表已经跌价或根本卖不出去的商品资本,或者永远不会实现的资本回流。”如果银行不伸出援手,不肯向乙提供资金援助的话,乙的损失必然一环扣一环的传递下去。银行怎么能有义务把这些损失兜底呢?何况,银行兜底的幅度,以自有资本为限。如果超过银行自有资本的,就是储户用存款兜底。表面上看,银行只要印刷一张银行券(银票)就可以使陷入困境的乙获得解放,也可以避免自己破产的风险——既然大家把银行券收藏起来,那就加印银行券。实际上,银行爱莫能助。因为如果银行这样做,就意味着用自己的债权替换乙的资产,成了前面提到的那位“接飞刀”的经纪人。与那位承担2000镑负债并拥有3000镑担保品的经纪人一样,银行的负债增加了一张银票,资产增加一堆卖不出去的商品,或者一些已经失败的投机或欺诈。当负债多到一定程度,资产减少到一定程度时,银行就可能面临被挤兑白银的风险。大家收藏银行券,是确信用银行券随时能提取金银。如果怀疑这点,大家必然不再收藏银行券而是收藏金银:乙获得银行的银票,把银票支付给甲,甲把银票支付给丙,丙会在第一时间用这张银票去提取白银,然后锁进自己的保险柜。银行库存金银一旦告罄,银行便会破产。银行冒着被挤兑的风险,用自己的债务换取乙的滞销产品和垃圾债务,这样的傻事谁会干呢?欠债必须还钱,还借据是不行的。所以,这时需要有一家银行站出来,用自己的钞票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流通手段,避免所有的货币都被窖藏起来。这家银行必须有足够的实力确保自己的钞票能够顺利流通,而且不怕挤兑。 《资本论》第三卷 第35章\n贵金属和汇兑率 金银或价值符号。 因为此时银行存款被大规模提现,大部分基础货币变成现金保存在个人手中,所以流通中的现金M0与基础货币MB迅速接近。","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20:23:22+08:00","url":"/p/","title":"聊聊钱荒","summary":"作者:neo anderson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金融危机是全社会结算的过程,钱荒往往是金融危机的第一阶段。这时,有太多的个人、企业…","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23,"likesCount":114}},"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75,"likesCount":882,"FULLINFO":true}},"User":{"neo-anderson-67":{"isFollowed":false,"name":"neo anderson","headline":"《卢瑟经济学》、《纸牌大厦》作者。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公信:现常驻 新潮沉思录,欢迎关注。","avatarUrl":"/3e9b1e55c34cc712edfae40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neo-anderson-67","bio":"《卢瑟经济学》、《纸牌大厦》作者 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公信:新潮沉思录","hash":"21f406bfef1b540ddf094a425a3f9449","uid":576000,"isOrg":false,"description":"《卢瑟经济学》、《纸牌大厦》作者。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公信:现常驻 新潮沉思录,欢迎关注。","profileUrl":"/people/neo-anderson-67","avatar":{"id":"3e9b1e55c34cc712edfae40","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Comment":{},"favlists":{}},"me":{},"global":{},"columns":{"MRneoanderson":{"following":false,"canManage":false,"href":"/api/columns/MRneoanderson","name":"卢瑟经济学","creator":{"slug":"neo-anderson-67"},"url":"/MRneoanderson","slug":"MRneoanderson","avatar":{"id":"3b8125fc7ffbc81afca7e94f65f2aeb6","template":"/{id}_{size}.jpeg"}}},"columnPosts":{},"columnSettings":{"colomnAuthor":[],"uploadAvatarDetails":"","contributeRequests":[],"contributeRequestsTotalCount":0,"inviteAuthor":""},"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switches":{"couldAddVideo":false},"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drafts":{"draftsList":[],"next":{}},"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recommendPosts":{"articleRecommendations":[],"columnRecommendations":[]},"env":{"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sy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底两万里潜水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