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特征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政治经济学

如何正确理解当前中国发展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
如何正确理解当前中国发展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
金融与生活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有两个新的基本特征很明显。一是,我国经济发展从多年来保持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这是由国内外经济发展背景和环境决定的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结果,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不到10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而其余经济体在经历过20年的发展后均开始减速,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幅减速。可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这一变化,不是短期的波动,是趋势性的。二是,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趋势性的变化,2013年第三产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46.1%,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这一变化,说明我国正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在这一发展阶段,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在下降,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当前,我国制造业中,一般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但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就是这一趋势性变化的具体体现。经济结构这一趋势性变化,在短期内虽然降低了经济增速,但由于一般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存在,CPI相对稳定。在处于工业化后期的欧美国家,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75%,因此,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般制造业过剩导致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创造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为保持就业平稳增长趋势做出了贡献。概言之,尽管经济速度下降了,但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同时物价和就业形势稳定,经济增速下降仍然处于合理区间。对此,我们可以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不必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把经济高速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直接目标,脱离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而采用强刺激政策维持过去的高增长率,而是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本文内容由百度知道网友司马铸剑贡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金融与生活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懂经济,才更懂生活。
作者最新文章【图文】习近平政治经济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习近平政治经济学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9.6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来源: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的体会
作者:孙业礼(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对我们党执政的重大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破解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这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以下是我们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的几点粗浅体会。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摘编》开篇第一句话即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一重要论断开宗明义,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回应了重大社会关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要过上美好生活,还要继续付出艰苦努力,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上也有一些错误认识。一些人说,目前贫富差距是主要矛盾,因此“分好蛋糕比做大蛋糕更重要”,主张分配优先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说法不符合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党的十八大提出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为了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不要发展了,也不是要搞杀富济贫式的再分配,而是为了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不断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
  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思路、大方向
  把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新常态的概念和判断贯穿了《摘编》各个部分,是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础和关键。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和挑战?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呢?
  从我们的自身发展看,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决定经济增长的供需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依靠粗放扩张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老路走不通了;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快发展,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从外部环境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踏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国际市场的充分有效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这一基本态势意味着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
  这些新变化,说明我国经济已经处于爬坡过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节点。这也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若看不到甚至不愿承认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仍想着过去的粗放型高速发展,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就跟不上形势了。用老办法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相反会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最后是总爆发。
  综合上述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发展理念是否对头,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好定了。基于这样的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
  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破解我国经济发展难题。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我国供给体系产能十分强大,但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现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但供给体系未能跟进,结果一方面过剩,另一方面不足。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盈利能力下降,因为缺乏回报,增加的货币资金很多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在金融系统自我循环,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下降。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过程中,由于缺乏投资机会,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带动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推高实体经济成本,使回报率不高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量化宽松和“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边际效益递减或不再有效。从全球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推出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世界经济尚未从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中走出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对症下药。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等刺激或抑制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产能过剩、库存高企、杠杆偏高、成本过高等问题不解决,只刺激需求,经济拉不上去,即使短期拉上一点,也不可持续。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治本良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调整,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用一系列大决策、大举措、大手笔,构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策的大框架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用一系列的大决策、大举措、大手笔构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框架,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根本要靠创新,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用20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互进,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找回“失去的200年”重要战略,更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竭的动力。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补短板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要点之一。通过补短板提高木桶容量,可以既扩大有效供给,也增加和激活有效需求,同时起到防风险、稳大局的作用。在当代中国,最突出的短板就是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适应新常态,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一带一路”建设,着眼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棋局,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提供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努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型首都经济圈,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依托长江水道,统筹岸上水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增强我们引领商品、资本、信息等全球流动的能力,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增强参与全球经济、金融、贸易规则制订的实力和能力,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在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范围内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共同发展。
  用领导艺术的大担当、大智慧,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
  《摘编》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创新性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他领导经济工作的高超艺术和驾驭经济全局的卓越才能。
  比如,他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指出:“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
  他强调坚持底线思维,维护大局稳定,指出:要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既强调改善民生工作,又实事求是调整一些过度承诺;既高度关注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群体性事件等风险点,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风险。
  他提出:要更加注重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判,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确保制定的重大战略、出台的重要政策措施符合客观规律;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要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及时解决群众思想认识问题和现实利益问题;等等。
  这些创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直面问题的大担当和大智慧,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起,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光明日报》( 日 11版)[责任编辑:徐皓]
核心价值观专区
·|·|·|·|·|
光明网版权所有习近平政治经济学解码
  最近有一个词很热——“习近平政治经济学”。
  谈起“政治经济学”,你是不是联想到了卷帙浩繁的学术巨著?
  别担心!习近平政治经济学,来源于中国改革发展活生生的伟大实践,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参加团组审议和讨论时的讲话,就处处体现着他的经济思想和发展思路。
  今天,我们就用八个关键词为您解码“习近平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一:以人民为中心
  【直通两会】
  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习近平对工人代表说:我们要想办法调动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的积极性,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工人阶级是主人翁,主人翁的地位要体现出来。
  【原声回顾】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说。
  【帮你读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就鲜明宣示了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关键词二:全面小康
  【直通两会】
  3月7日,黑龙江代表团,赫哲族80后代表刘蕾说,在兴边富民工程等政策帮扶下,赫哲族群众生活就像乌苏里船歌中唱的一样走上了幸福路。习近平关心地问,现在还有多少人靠打鱼为生、江里的鱼还多不多。他强调,在发展道路上要发挥好制度优势,人数较少民族也都要奔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3月8日,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有代表在发言中回忆起2013年11月总书记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的情景。“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条件比十八洞村还差的有多少?”习近平不时询问。他要求当地党委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带领当地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早日实现脱贫目标。
  3月10日,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代表们从不同角度谈到脱贫攻坚。总书记详细询问了当地贫困户公示情况,强调“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强调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更加注重教育脱贫,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原声回顾】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调。
  【帮你读懂】
  习近平曾说,“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在他看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特别是主要短板,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因素,必须尽快把这些短板补齐。脱贫开发工作是我们的一个突出短板,要举全国之力抓好,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了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的步履遍及大江南北、内陆边疆,常常行走在中国最艰苦、最贫穷的地方。从太行山区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大雪封山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再到井冈山深处的江西茅坪乡神山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28次国内考察,有一半以上涉及扶贫开发。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在2015年10月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真情流露。
  关键词三:基本经济制度
  【直通两会】
  3月4日参加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习近平向一位委员了解企业是否从国家政策中获益。他强调,各地各部门要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使有关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3月7日,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听到王波代表说到老工业基地结构性改革,习近平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哪里有优势,哪里要素齐备,哪里就具有集聚的优势。对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支持、扶持、杠杆作用,但没有现存的“金娃娃”摆在那里。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东风”,激发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
  【原声回顾】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说。
  【帮你读懂】
  在今年3月4日参加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习近平重申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明确表示,“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又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就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来干,众人拾柴火焰高。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习近平曾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
  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也从多个层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四:新发展理念
  【直通两会】
  3月5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几位代表不约而同谈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习近平说,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首要的是创新。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3月7日,在黑龙江代表团,习近平就东北振兴同代表们展开交流。习近平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一项重大战略。全面振兴决心不能动摇,工作不能松劲。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打好发展组合拳,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
  3月10日,在青海代表团,总书记关心地询问青海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情况。他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原声回顾】
  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对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说。
  【帮你读懂】
  古人说:“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
  正如习近平在关于建议稿有关情况的说明中所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关键词五:“两手”论
  【直通两会】
  3月5日,在上海代表团,习近平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要推进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探索新的政府管理体制。
  【原声回顾】
  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说。
  【帮你读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两者的职能是不同的。
  回顾历史,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并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由此可见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成果。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六:新常态
  【直通两会】
  3月4日,参加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习近平说,“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看怎样认识和把握,认识到位、把握得好、工作得力,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民营企业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精神,正确认识、积极适应新常态,争取新常态下的新作为、新提升、新发展。
  【原声回顾】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新常态”概念。
  【帮你读懂】
  “新常态”具体指什么?习近平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给出了答案:“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就能行稳致远。
  关键词七:供给侧
  【直通两会】
  3月8日,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有代表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加快湖南制造强省建设提出建议。习近平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增加要素投入,促进经济总量增加,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原声回顾】
  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说。这是媒体公开报道中习近平首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帮你读懂】
  何谓“供给侧”?简单而言,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如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降低税费负担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今年1月在重庆调研时,习近平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关键词八:开放型经济
  【直通两会】
  3月5日,习近平在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谈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他说,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要深化完善基本体系,突破瓶颈、疏通堵点、激活全盘,聚焦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原声回顾】
  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说。
  【帮你读懂】
  习近平曾在国内和国际多个场合明确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今天的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开放,既可以利用全球资源发展自己,也可以让世界搭乘中国机遇的顺风车,实现互利共赢。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 APEC北京会议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取得实质性进展,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相继成立,中国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股东,人民币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可“入篮”……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倡议与行动,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中国力量和智慧,增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正如习近平所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来源:新华视点微信 文字整理:杨依军、潘洁)
[责任编辑: 刘晓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