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和价格

您好!欢迎光临普瑞思咨询网站!
热门搜索:
您的位置: >>
降低采购成本操作实务
培训讲师:培训主题:
根据企业的原材料、MRO备品备件、设备、软件及服务等采购面临需求计划性差、个性化强、采购量小,部分供应商技术和价格垄断,采购风险大,居高不下。如何从传统的物资采购向项目模式转型,采购参前期参与需求策划与分析,降低采购成本从源头做起,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低成本完成采购任务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通过培训、三个采购技能项目现场操作和大量案例分析,使学员树立战略采购与管理的先进理念,了解采购价格与总成本的区别,了解供应商的报价策略,掌握询价、比价及供应商成本构成分析的工具何方法,掌握采购价格决策方法,如何创新采购模式,降低采购成本,掌握如何提升与强势供应商谈判的技能, 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和提升采购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 &现代企业采购功能定位与跨部门协作
一、目前化工企业采购业务面临的十大问题
二、为什么采购成本降低2%,利润就增加10%
三、传统采购管理的四大误区与新型采购战略的四大创新
四、实施新型采购战略要解决的十大关键问题
1、采购是花钱的部门还是创制利润的部门?
2、采购的目标是降低采购价格还是降低采购成本?
3、采购是执行部门还是前期参与共同降低成本的部门?
4、采购的核心功能是下订单催货还是开发供应商和管理供应商?
5、与供应商要建立的是买卖关系还是双赢合作关系?
6、询价的重点是比价还是对供应商成本构成分析?
7、对供应商的考核的目的是惩罚和淘汰供应商,还是让供应商持续改进?
8、是压价还是通过成本构成分析,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达到降低价格的目的?
9、如何通过供应商整合,将一级供应商将为二级供应商,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
10、如何降低供应链合作中的成本,以时间换空间,以信息代替库存?
五、如何构建高效的采购供应链管理体系,&&采购部门的科学定位
1、采购管理职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2、如何发货采购部门战略采购的核心功能,解决采购部门充当救火队的问题
3、如何构建高效的采购供应链管理体系
(1)先进、高效的制造企业采购供应链组织构架
(2)采购部门职责定位与内部分工
视频案例分析:新安化工战略采购与采购执行职能分离的构架视频案例分析
六、要搞好采购与其他部门协作关系应解决五大问题。
(1)如何处理Sourcing和buyer的关系
案例分析:武汉哈金森汽车管路在供应商开发中起草物流协议、主导产能与供货能力评估、采购跟催及日常交货管理与考核,从根据上杜绝了采购部门充当救火队。
(2)如何处理降低采购价格与降低采购成本目标的问题
案例分析:上海大众与华特汽车合作,实现后备箱模块化供货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成功案例分析
(3)如何处理采购前期参与新产品研发的问题
案例分析:鲁西化工生产装置大修物资实现项目采购制,大幅缩短采购周期何降低采购成本的成功案例分析
(4)如何处理好采购物料质量分歧问题
案例分析:延峰江森座椅面料质量描述不规范导、检测手段不统一,导致与供应商质量分歧,影响生产的教训
(5)如何处理Sourceing、研发、SQE在后期供应商持续质量改进和成本降低问题
案例分析:三星手机电池质量问题全球召回的教训案例分析
第二部 & 如何分析供应商的定价与报价
& & & & & & & &&如何窥探供应商角定价思维
一、供应商们常用的报价方法
1.产品价格是怎样定出来的?
2.什么是行情定价法?
3.什么是价值定价法?&
4.什么是成本报价法?
二、生产型供应商的定价模式
1、供应商定价模式的影响因素
2、什么是边际成本定价法?
3、什么是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
4、什么是边际贡献?
案例分析:上海大众桑塔纳轿车在09年的成本不到7万元的奥秘
5、价值定价法如何定价?
案例分析:国民淀粉为化妆品、乳品企业提供的产品高出市场价格30%的奥秘
6、什么是目标收益定价法?
三、加工、服务定价
1、什么是&单位时间的计价&?
2、代加工成本定价法
案例分析:三花股份&冷热阀&外发加工定价方法分析
3、物流服务定价法
?按服务内容定价法
?按产品价值定价
?货物体、重量、运输距离定价
案例分析:福田物流公司物流费用制定方法
四、贸易型供应商的定价方法
案例分析:某贸易公司定价方法分析
第三部分 询价、比价与供应商成本构成分析
& & & & & & & & & & & & & & & &&&如何制作供应商成本分析模板
一、询价技巧
1)如何在询价中使从外行变内行
2)如何发挥&客户&的特殊身份,通过询价收集采购所需信息。&
案例分析:杭州红燕电器通过发挥&客户&的特殊身份,通过询价收集物流外包所需信息制定物流外包方案的成功案例分析
二、询价前准备十项细节要求
案例分析:南车集团从日本进口关键设备,通过询价、谈判、调查原产地等渠道把握供应商底价及成本构成。
三、询价、比价表单制作方法
案例分析:某企业《采购询价、比价表》分析
四、供应商成本构成分析
1、如何根据产品BOM了解产品的期量标准,核算材料单耗;
2、如何根据产品工艺流程,测定产品生产工时;
3、如何根据设备折旧及年限、工资水平分和加工工时,计算加工成本;
4、如何评估管理费、能耗及
5、如何制作一个《供应商成本报价模板》
视频案例分析:某企业如何制作供应商成本分析模板的视频案例分析
五、如何设计供应商成本构成分析模板
1、如何根据不同产品特点设计供应商成本构成分析模板
2、供应商成本构成分析模板的基本构成
?原材料成本构成分析模板
?设备及MRO成本构成分析模板
?服务成本构成分析模板
案例分析:某企业为供应是提供的《成本构成与报价表》分析
现场操作一:分析和核算某制造企业某供应商报价
第四部分 采购价格决策
一、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采购价格决策
1、如何通过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成本变化的
2、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的采购价格决策
案例分析:三菱重工空调研发、小批量到批量生产如何制定采购价格政策的案例分析
二、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的采购价格决策&&如何通过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的方法确定采购价格
案例分析:某企业对工程项目和非生产采购通过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的方法分析供应商成本构。
三、采购价格和TCO决策
1、何谓采购价格与采购总成本TCO(采购总成本TCO=采购价格+非价格因素成本)
2、如何量化非价格因素成本&&如何对非价格因素成本进行费用化分析
案例分析:某企业将供应商产品质量、包装、运输、交期、付款方式等非价格成本因素传化为成本成功案例分析
现场操作二:根据某供应商过去一年的报价、质量状况、交货服务水平、所提供的附加值(VMI、JIT、结算方式与付款方式、工位器具),将非价格因素成本定量化、成本化,测试下一年度真实的采购成本(采购成本=供应商报价+非价格因素成本)。
四、量本利分析法&&年度外协订货价格确定方法
五、供应商成本构成变动与价格调整方法
1、如何应用供应商成本构成指数变动,计算供应商总成本变动,为调整采购价格提高决策依据
视频案例分析:某化工企业根据供应商包材成本构成变动情况,及时要求供应商降价的成功案例分析
现场操作三:对某供应商要求调价分析和核算方法(成本构成指数变动与价格调整)
2、如何确定供应商调价机制
3、如何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并共享降低成本带来的利益
视频案例分析:斯奈德如何帮助供应商提供降低成本,并与供应商分析降低成本带来的利益视频案例分析
4、要求供应商降价的八大时机
5、如何应对供应商要求涨价的问题
?如何分析供应商要求涨价的原因
?如何利用供应商要求涨价的时机,要求供应商解决供货质量与交货期问题
案例分析:青岛海尔供应商要求涨价的时机,要求改进包装和实行VMI,降低采购成本的成功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 &如何创新采购模式,降低采购成本
一、采购如何参与产品价值分析与 (VA/VE)分析&&降低采购成本必须从设计开始
?产品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 (VA/VE)概念
?产品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 (VA/VE)分析在采购与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广本汽车与大众汽车在设计理念上的差异给降低成本带来的启示
二、如何推进零件标准化&&降低采购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
案例分析:上海开利空调采购前期参与产品开发成功案例
三、不同类型产品降低采购成本策略&&四角模型分析法
?策略型采购战略
?关键型采购战略
?杠杆型采购战略
?战略型采购战略
案例分析:山东临工根据&采购产品细分&原则,将采购产品竞争的特点与采购战略和竞争手段衔接,降低采购成本的成功案例
四、产品ABC分类分析
?产品ABC分类的方法
?产品ABC分类法在控制采购成本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上海宝钢集团备品备件利用ABC分类,确定同供应商合作策略的撑杆类分析
五、集团公司如何建立统一采购的运作体制
1、对统一采购的不同理解及新的内涵
2、哪些需求可以实现统一采购
3、如何通过统一采购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地合作伙伴关系,确保资源供应安全和稳定。
案例分析:鲁西化工集团推行统谈统签统支付、统谈分签分支付的统一采购方式大幅降低采购成本。
六、如何通过改革供应商供货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和提升供应商供货服务水平
1、目前供应商供货存在的种种问题
2、为什么改变传统的供货模式可以给供需双方带来双赢
3、如何实行双赢的供应商新型供货及结算方式
(1)如何建立网上订购的采购信息平台
视频案例分析:沈阳采埃夫实行网上采购案例分析
(2)如何减少一级供应商数量,实现模块化采购
案例分析:上海大众与华特汽车合作,实现后备箱总成(含工具)采购与物流配送上线服务外包,降低库存与物流成本成功案例分析
(2)如何推行本地供应商JIT、排序供货
视频案例分析:重庆李尔汽车内饰件为一汽大众汽车提供JIT、排序供货案例分析。
(3)如何实行VMI下结算
视频案例分析:金杯江森汽车内饰件实行物料下线介绍案例分析
(4)如何实行循环取货(Milk Run)
案例分析:上海通用东岳工厂与东昌西泰克合作,实行Milk Run与集运,降低采购成本的成功案例分析。
4、.集团公司内部联储模式
&案例分析: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备件联合储备模式,降低备件库存成功案例分析&
5、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间接物料&网上工业超市&采购
案例分析:某网上工业超市采购案例分析及照片分享
6、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仓库与采购外包
7、系统采购与供应商集成
案例分析咨询案例分析:江西铜业如何对900家供应商进行调查、踩点,发现问题,并对供应商进行整合的成功案例分析
8、委托代理采购
视频案例分析:上海大众动力总成实现备品备件采购外包,确保供货与低采购成本成功案例分析
第六部分 &如何同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
& & & & & & & & & & & & & & & & &&与供应商利益交换是成功谈判的基础
一、常处于被动接受境地的六大原因分析
案例分析:上海某公司因产品设计未考虑采购成本导致采购谈判被动的教训,
二、如何应对采购谈判空间面临的内部因素制约
1、如何获得有利授权&&采购谈判成功的关键
2、采购人员如何与授权者达成共识&&谈判目标是降低采购成本及未来隐性成本而不只是降低价格
3、谈判中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角色的正确定位
案例分析:某企业使用部门制定供应商导致采购谈判处于被动状态,造成重大损失的教训
三、如何拓展采购谈判的思路
1、如何理解同供应商谈判的筹码&&不只是金钱,而是能给对方带来的利益
案例分析:铁道部动车组采购谈判,打破西门子垄断降低90亿元成本的成功案例
2、如何理解谈判中双赢&&价格谈判的博弈永远带不来双赢
案例分析:重庆李尔汽车内饰件采购谈判注重降低非价格因素成本,大幅降低库存的成功经验分析。
3、如何将蛋糕做大&&整合采购渠道,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案例分析:江西铜业对几百家供应商进行整合,提高了谈判筹码,大幅降低采购成本的案例分析。&
四、双赢的游戏&&&红与蓝&的博弈
游戏带来的启示:
1、如何建立信任关系
2、信任带来的利益
3、建立信任如何规避风险
五、采购谈判十大策略
一、获取谈判对手情报策略
二、内部授权策略
三、价格妥协与实行成本转移策略
案例分析:日丰企业集团同供应商实行价格妥协,改变供货方式降低采购物流成本的成功案例
四、角色策略
案例分析:中石油采购团在谈判中发挥商务、技术、质量工程师的白脸、红脸的角色作用降低大项目采购成本的经验。
五、谈判进程与时间把握策略
六、谈判地点策略
七、议题与目标策略
案例分析:雅新电子有限公司在采购谈判中,让供应商内部成本转移,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
八、让步策略
九、权利限制策略
十、应对不同地位供应商的谈判策略
案例分析:苏泊尔同供应商进行双赢合作降低采购成本的经验
六、采购谈判十大技巧及案例分析
技巧一:会说不如会听、会看
案例分析:某企业项目采购经验带来的启示:&说的不等于写的、写的不等于做的&
技巧二:先苦后甜
案例分析:我国动车组引进项目成功谈判,西门子自愿降价和技术转让带来的启示
技巧三:利益驱动
案例分析:柳州汽车在原材料涨价时刻,迫使供应商维持供货的奥秘
技巧四:&托儿&
案例分析:青岛格林玛特礼品公司要求供应商降价的谈判技巧
技巧五:先斩后奏
案例分析:美驰车桥接受供应商涨价后,采用吹毛求疵策略要求供应商提供质量和改善服务
技巧六:画饼充饥
案例分析:某企业利用公司项目投资计划展示发展前景,打破价格谈判僵局
技巧七:循环逻辑
案例分析:某企业利用质量、交货期、合同期作为筹码成功阻击供应商涨价要求
技巧八:把饼做大
案例分析:上海大众汽车将一级供应商降位二级供应商作为同集成供应商筹码实现采购价格持续降低
技巧九:利用合作关系
案例分析:上海通用汽车通过内饰件外协项目打包,形成合作关系胜过买卖关系,提高供应商忠诚度
技巧十: 促进成交
案例分析:某企业利用价格让步获得利益回报,同时促进成交
七、模拟谈判&&如何同垄断供应商谈判(买卖双方分组模拟谈判)
1.如何分析垄断供应商的优劣势
2.如何制定谈判目标及排序,如何预测对方目标
3.谈判项目之间相互的价值关系与互
4.如何整合谈判资源,达到谈判目标
5.各谈判小组的谈判结果评估&
擅长领域:,,,
上海交大硕士,国家注册高...
上海普瑞思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21- /
传真:021- 邮箱: 网址: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 reserved() 沪ICP备号工程项目何如降低采购成本
&项目的采购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采购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及其趋势,战争、罢工等政局动荡,市场季节性的变化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条件,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项目资金状况,场地、道路、码头等收料条件。&
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宏观采购环境的,科学组织物资供应,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具体做法如下:&
1、在买方市场,利用供应商(多为生产商)之间激烈竞争,组织供应&
这种供应方式的特点是货源充足、稳定,价格理想,货款可延后支付,服务良好,相当比例的物资可直达施工现场。2000年之后的孟加拉国水泥市场就是买方市场,弹丸小国有日本太平洋、韩国现代、香港七环、墨西哥Cemax、当地的老虎、五马、Shan、Scan等知名品牌和其它品牌的水泥厂,供应属这种情况。&
2、利用外汇和汇率压低采购价格&
海外项目有一定比例的美元支付,为我们利用外汇和汇率降低采购成本提供了条件。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较东南亚欠发达国家的货币坚挺,可与供应商签订用当地货币定价、用美元结算的采购合同,以交付物资当天的汇率折算为美元付款。这样随着当地货币的不断贬值,等量的货物将支付较少的美元。而供应商可拿到外汇营业收入的国家退税,这种合作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受国家退税政策的制约。近年来,在缅甸、孟加拉这种供应方式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3、季节性备料,利用和规避材料货源、价格的市场乖离&
市场季节性乖离有以下两方面的情况:一、工程施工受气候影响,处于施工淡季(如:冬季施工淡季和雨季施工淡季),材料价格普遍下降;二、材料生产、运输受气候和气候衍生因素影响,材料价格背离正常水平。&
因此,季节性备料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利用施工淡季材料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适当备料(如执行菲迪克合同,有材料预付款条款,则可充分备料),做到淡季不淡,一样可以报出预算,加快资金回收。二、规避因气候和气候衍生因素影响材料生产、运输,而形成的货源紧缺、价格上涨。如:在雨季,东南亚低地国家的露天砖厂有6个月的停产期;水泥厂亦相应停产。而水运则进入黄金季节,适宜沙石料的备料。&
4、利用全球化的国际市场,对抗有特殊地位的大供应商对某些主要物资的垄断供应&
目前,我们执行的海外项目多集中在比较小的欠发达国家,资源紧缺是其共同特点。有政府背景的大公司和国际大财团控制着当地主要紧缺物资,如:钢材、沥青、油料等,形成垄断供应,严重影响项目执行和成本控制。利用全球化的国际大市场,依靠祖国丰富的资源和全面开放的政策,了解和掌握国际经贸相关知识和国际市场信息,可以有效对抗有特殊地位的大供应商对某些主要物资的垄断供应。缅甸船厂项目的钢材从中国进口;孟加拉公路项目的沥青从印度进口,锚具和高强钢绞线从中国进口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因此,在项目材料管理中充分利用采购环境,是有效降低材料成本的根本途径。
我来说两句 ()
Copyright & 2007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手机:如何降低采购成本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降低采购成本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如何定入市场价?跟采购成本价有何区别?
如何定入市场价?跟采购成本价有何区别?
09-03-26 &匿名提问 发布
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  (第20号)  《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已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日起施行。  局长:王显政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安全培训机构  第三章 安全培训  第四章 安全培训的考核  第五章 安全培训的发证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罚 则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培训管理,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秩序,保证安全生产培训质量,促进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健康发展,根据《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安全培训机构、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安全生产培训(以下统称安全培训)活动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培训是指以提高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和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安全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  前款所称安全监管监察人员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从事安全监督监察、行政执法的安全生产监察员和煤矿安全监察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是指从事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危险化学品的登记人员和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的人员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等。  第四条 安全培训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实施、分类指导、教考分离的原则。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下统称国家局)指导全国安全培训工作,依法对全国的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设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对所辖区域内煤矿企业的安全培训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安全培训机构  第五条 安全培训机构从事安全培训活动,必须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资质证书分四个等级。  一级、二级资质证书,由国家局审批、颁发;三级、四级资质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颁发。设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从事煤矿安全培训活动的培训机构三级、四级资质证书的审批、颁发。  第六条 取得一级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省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安全生产监察员、煤矿安全监察员;中央企业的总公司、总厂或者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危险化学品登记人员;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工作的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和一级以下安全培训机构教师的培训工作。取得二级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市、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察员;省属生产经营单位和中央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危险化学品登记人员;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工作的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和二级以下安全培训机构教师的培训工作。  取得三级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特种作业人员;市(地)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取得四级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除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上一级安全培训机构可以承担下一级安全培训机构的培训工作。  第七条 安全培训机构申请一级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100万元以上;  (二)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三)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  (四)有15名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其中至少有8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且经国家局培训考核合格的专职教师;  (五)有固定、独立和相对集中并且能够满足同期100人以上规模培训需要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其中专用教室使用面积150平方米以上;  (六)安全培训需要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安全培训机构申请二级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80万元以上;  (二)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三)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  (四)有10名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其中至少有5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且经国家局培训考核合格的专职教师;  (五)有固定、独立和相对集中并且能够满足同期80人以上规模培训需要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其中专用教室使用面积120平方米以上;  (六)安全培训需要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安全培训机构申请三级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50万元以上;  (二)有专职或者兼职的管理人员;  (三)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  (四)有8名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其中至少有5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培训考核合格的专职教师;  (五)有能够满足同期50人以上规模培训需要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其中专用教室使用面积100平方米以上;  (六)安全培训需要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安全培训机构申请四级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30万元以上;  (二)有专职或者兼职的管理人员;  (三)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  (四)有5名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其中至少有3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培训考核合格的专职教师;  (五)有能够满足同期30人以上规模培训需要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其中专用教室使用面积60平方米以上。  第十一条 申请一、二级资质证书,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具备资质条件的申请人将安全培训机构资质申请书、安全培训机构设置批准文件或者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和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材料报国家局;  (二)国家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符合条件的,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申请三、四级资质证书,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具备资质条件的申请人将安全培训机构资质申请书、安全培训机构设置批准文件或者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和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材料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符合条件的,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并报国家局备案;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安全培训机构的教师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执教。  第十四条 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不得出借、出租给其他机构或者个人。  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应当于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证书有效期满前30日内向原颁发证书的机构办理延期手续。  第十五条 对安全培训机构及其教师的考核发证,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章 安全培训  第十六条 安全培训应当按照国家局、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制定的安全培训大纲进行。  安全监督监察人员、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与矿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及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大纲,由国家局组织制定。除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企业以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大纲,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制定。  第十七条 国家局、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每2年组织一次优秀教材的评选。  安全培训机构应当优先使用优秀教材。  第十八条 国家局负责省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察员、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煤矿安全监察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和监督中央企业的总公司、总厂、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市级、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察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和监督省属生产经营单位、所辖区域内中央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和监督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市级、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指导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除中央企业、省属生产经营单位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组织、指导和监督所辖区域内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危险化学品登记人员和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的人员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安全培训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  除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与其所从事岗位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调整工作岗位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当对其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二十条 安全培训机构从事安全培训工作的收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行业自律标准或者指导性标准收费。  第四章 安全培训的考核  第二十一条 安全培训的考核应坚持教考分离、统一标准、分级负责。  第二十二条 安全监督监察人员、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及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标准,由国家局制定。  除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企业以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考核标准,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 国家局负责省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察员、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煤矿安全监察员的考核;负责中央企业的总公司、总厂、集团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考核。  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市级、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察员的考核;负责省属生产经营单位和中央企业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考核;负责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  市级、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中央企业、省属生产经营单位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考核。  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除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的考核,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  第二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安全培训的考核制度,建立考核管理档案。  第五章 安全培训的发证  第二十五条 接受安全培训人员经考核合格的,由考核部门颁发相应的证书。  第二十六条 安全生产监察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安全生产监察员证;煤矿安全监察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煤矿安全监察员证;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安全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含IC卡);危险化学品登记人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其他人员经考核合格后,颁发培训合格证。  第二十七条 安全生产监察员证、煤矿安全监察员证、安全资格证、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含IC卡)和上岗证的式样,由国家局统一规定。培训合格证的式样,由负责培训考核的部门规定。  第二十八条 安全生产监察员证、煤矿安全监察员证、安全资格证的有效期为3年。安全生产监察员证、煤矿安全监察员证、安全资格证的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应当于期满前2个月内向原发证部门办理延期手续。  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有效期为6年,每2年复审一次。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需延期或者复审的,应当于期满前1个月内向原发证部门或者异地相关部门办理延期或者复审手续。复审内容包括责任事故记录、违法违章记录、参加培训记录等。复审不合格的,经重新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办理延期手续。个人在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有效期内,连续从事本工种10年以上,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在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有效期满时,经原发证部门或者异地相关部门同意,不再复审,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有效期延长2年。  第二十九条 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和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考核颁发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证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加强对安全培训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审查、颁发安全培训机构的资质证书。对已经取得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每3年进行一次评估检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已经取得资质证书的安全培训机构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二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对安全培训机构开展安全培训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安全培训机构的违法违纪行为,均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告或者举报。  第三十三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持证上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监察机关依照《行政监察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履行安全培训工作监督管理职责实施监察。  第七章 罚 则  第三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工作人员在安全培训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安全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处1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不超过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暂扣或者吊销相应的资质证书;没有违法所得的,暂扣或者吊销相应的资质证书:  (一)未按照统一的培训大纲组织教学培训的;  (二)专职教师未经考核,或者考核不合格而从事安全培训工作的;  (三)将安全培训资质证书出借、出租给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的。安全培训机构未取得资质证书擅自从事安全培训活动的,按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三十七条 安全培训机构评估检查不合格继续从事安全培训活动的,给予警告,并处1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不超过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暂扣或者吊销相应的资质证书;没有违法所得的,暂扣或者吊销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三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2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规定考核合格取得安全资格证书的;  (二)从业人员上岗作业前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前,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  (三)特种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日起施行。 关于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思考 摘要:研究、发展和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结合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总体情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建设和不断改进我国会计规范体系,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促进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会计 规范 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C  1  会计规范体系概述  会计规范是在会计领域内起作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公认性、统一性、客观性、广泛适用和反复适用性。作为一种标准,它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制定并在会计实践中形成的,用来指导会计工作、约束会计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准则制度、道德守则的总称。它一般应具备内容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形式上的权威性和公认性,时问范围内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发展方向上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会计规范体系的内容包含会计基础规范、会计法律规范、会计制度规范、会计道德规范。  2  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总体情况  我国目前的会计规范体系是由会计法律法规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两大部分组成。其中,会计法律法规规范包括:1)会计法律规范(包括《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单行法和其他有关会计方面的经济法律,如《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预算法》、《审计法》、《企业所得税法》等);2)会计准则规范(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九项具体会计准则和正在试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3)财务通则规范(目前只有企业财务通则);4)会计制度规范(包括企业类13个行业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及《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和预算类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通用会计制度》等制度组成);5)财务制度规范(包括企业类十大行业财务制度和预算类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政单位财务规则);6)会计法规制度的补充规定(包括会计工作的管理制度、会计工作的规范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制度、会计核算处理的补充规定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包括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两部分。  3  我国现行会计规范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狭小,稳定性差,与国际会计惯例难以真正协调,不利于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内部会计制度的作用,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会计法律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4  建设并不断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思考  当前,由于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不够完善,使我国经济方面出现了重大的损失,而且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使得社会资源配置失效,造成社会财富的流失和浪费。在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会计工作势必向着国际惯例接轨的趋势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会计规范体系。  4.1  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会计人员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建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要做好如下工作。  (1) 不断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在内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系列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而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体系。一套规范完善的内控体系,能有效地防范会计人员遇到某些阻力或压力时丧失诚信理念,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  (2) 健全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严格考核奖惩,确保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得到落实,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在制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  (3) 打造一支优秀的会计队伍  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教育,提高整体素质,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一支优秀的会计队伍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会计职业理想教育、会计工作态度教育、会计职业责任教育、会计工作纪律教育。财会人员必须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爱岗敬业,诚信至上,不能有任何有损于职业形象的行为。  ②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会计人员应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会计主管部门不仅每年应对会计人员进行例行培训,还要引导财会人员加强自学业务知识。同时引导他们了解一些必要的生产知识,熟悉生产流程,以便参与经营管理,行使监督职能。  ③ 实施竞争上岗、交流约束机制。对所有财会人员实行目标责任,每年进行一次考试和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大交流,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定期交流,让能者上、庸者下,使每个财会人员有一种危机感、压力感、紧迫感,促使财会人员加强自身修养,实现自身价值。  ④ 加强监督和评价工作,强化检查监督,建立惩罚机制。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纳入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工作中,将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人员晋升、晋级、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以及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根据《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应实行严格的资格准人制度,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  (4) 切实履行单位责任主体职责  既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又要进一步在立法上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其监管力度,对于迫使会计人员造假作弊或对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单位领导,纪检监察部门应予以严肃处理,切实维护会计人员合法权益。  4.2  完善我国会计规范应考虑我国背景并兼顾国际化的趋势  完善我国会计规范时要特别考虑我国的文化和法律环境,同时要兼顾国际化的趋势,应在两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重视环境因素应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有一个特点,即较强调体系、结构与层次,倾向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主义,但对功能、内容以及是否实用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其次是法律环境。长期以来,我国的财务会计规范一直是以财政部颁布的部门规章这种“准法律”形式出现的,对会计实务的要求比较注重合法性和合规性,而给专业判断留有的余地很小甚至没有;尽管在《会计法》生效后我国财务会计规范的性质可能发生某些变化,但这种长期形成的注重合法合规性、忽视专业判断的情形不会很快消失。  此外,在国际环境方面,至少应考虑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与之相应的会计准则国际化或会计规范全球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人世”以来,为了满足我国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需要和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到中国来投资,我国的财务会计规范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必须要与国际通行惯例相衔接。  4.3  完善我国会计规范应采取的形式和制定程序  (1) 会计规范采用的形式  我国财务会计规范目前可能采用的形式不外乎有两种,一是会计准则,二是会计制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内容。就内容而言,我国目前的会计规范与国际通行惯例并不存在实质上的重大区别,如果有的话,则是因为我国的会计规范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诸如财务制度、税法等其他因素的制约。就形式而言,应采用“区分层次,各有侧重”的处理方式。首先是“会计准则”,它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原理。其次是“报表及信息披露格式”,这一层次的会计规范是对上述准则的具体化,主要解决如何把准则的概念、原则和原理体现到进行日常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和编写报表附注中。  (2) 我国财务会计规范的制定方式  根据历史、现实和国内、国际情况,确定我国财务会计规范制定方式是会计规范的制定过程和制定程序。会计规范的制定过程应当是公开和透明的,其程序必须充分、适当、合理。除了要进一步增加会计规范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之外,还应更多地让会计专业人士,尤其是职业会计师参与会计规范制定过程。此外,还应明确会计规范在内容上的最终决定者,进一步发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作用,突出专业性,使我国的财务会计规范在制定方式上有一个实质上的突破。  4.4  会计规范体系的不断修订与完善是加强会计规范建设的基本要求  会计规范的发展和完善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这种制度变迁和创新过程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既要紧紧锁定会计规范改革的远期制度目标,又要充分考虑会计规范建设的既有模式和现有特点即路径依赖;既要考虑会计规范作为制度安排的关键性制约,又要考虑会计环境等各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重要影响,争取以最小的会计改革成本和阻力来实现最大化的会计改革收益。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经济相得益彰发展和壮大的现实,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也需要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会计规范体系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是其与时俱进并永葆活力的法宝。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还需努力增加其制定程序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与此同时,需要完善会计规范的反馈评价程序,对于已经颁布实施的会计规范,制定者要积极主动地就实际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特别是要充分关注和多听取实务界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和完善会计规范的内容,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4.5  会计规范体系实施的重要基础是有效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为会计规范在企业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规范、系统、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了会计规范的监控力度,它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内部控制最为关键的是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过程本身就是会计规范在企业的推行过程,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运行的标准或者说依据又正是会计规范的基本内容之一。  4.6  会计规范体系顺利运行的制度保障是加强全方位的会计监管体系建设  (1) 强化以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为主的内部会计监管制度。内部审计形式具有外部监管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的信息比外部监管者要具体、详细和系统;其次,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预先在内部解决,因而能得到单位领导的信任;再次,内部审计是以保证单位经济活动顺利运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为目标,这与会计规范的终极目标也是一致的,并与单位领导的受托责任目标相统一。  (2) 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外部监管体系,是会计规范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外部监管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代表投资者进行的民间监督;财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实施的政府监督,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广泛的社会监督(比如舆论监督)。在一定条件下,广泛的社会监督尤其是舆论监督能够发挥其他监督机制难以起到的作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制定和完善我国财务会计规范时,要重点关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完善,特别考虑我国的文化和法律背景,同时要兼顾国际化的趋势,应在两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从长远看,我国的财务会计规范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甚至完全采用国际准则。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更强调会计规范的适用性。此外,会计规范采用何种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内容;准则与制度并不对立,在内容上两者可以兼容,各有侧重。最后,应当强调会计规范的制定程序,注重会计职业界和学术界的作用,并切实发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作用。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够制定出一套既符合中国实际,又能与国际惯例衔接的财务会计规范。 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都已经明确表明了态度。我们现在面临的金融市场动荡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全球性的,对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都会产生影响。面对这样的危机,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共同应对,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一个明确姿态,也是郑重的承诺。首先中国要尽力确保本国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保持稳定,中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以及国际金融稳定的重要贡献。我们愿意和国际社会保持沟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场危机。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继本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息之后,央行决定自30日再度降息,政策调整之频繁、力度之强均为历史罕见。那么,月内再次降息着力点在何方?为应对这场危机,央行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央行新闻发言人李超31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意在应对危机、保持中国经济发展活力   对上次降息,李超10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大背景下出台的。   李超31日强调说,此次再度降息,主要是考虑到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之迅猛,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料,而且从全球范围来看,这场危机明显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冲击。   “由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大,为防范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冲击,有必要及时灵活地调整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相关经济政策,力争把这场危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   李超表示,从前三个季度经济数据看,我国出口有进一步减弱的趋势,特别是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部分出现经营困难的苗头,而物价上涨势头有所减缓。再次降息,重在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对为何此次只降息,而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问,李超回答说,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充足的,并没有出现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那些国家出现的流动性枯竭状况。此次没有选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考虑在保持合适的流动性水平基础上,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此次降息的同时,美联储等一些国家央行也下调了利率。李超对此表示,为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我国领导人已多次呼吁各国要携手努力,强调共同应对危机的重要性。“这场危机是全球性的,所以也需要各国央行在政策上互相协调配合。”   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   李超表示,为灵活有效应对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央行目前已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   他介绍说,针对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物价上涨、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央行采取了一些临时性措施,合理调控信贷总量,商业银行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根据各自需求提出了在信贷方面的规划,央行从宏观政策层面加以指导。从当时情况看,需要对信贷投放加以约束,从之后的效果看,这些措施对防止产能过剩、信贷扩张过猛等问题产生了积极效果。“这些措施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李超表示,从今年年中开始,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快速变化,特别是快速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们根据这些新形势进行适时调整。“目前,央行已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   中国经济完全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多大影响的问题,李超表示,中国属于发展中的大国,内需潜力巨大,国内市场有着广阔发展空间,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中国经济完全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信心。   不过,李超强调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蔓延仅有两个月的时间,下一步演变及影响尚需密切关注,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在扩大内需等方面,要采取有效的“组合拳”式的宏观经济政策。   目前,随着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蔓延,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已成不少国家的共识。对此,李超表示,这场危机发生后,现有国际金融组织架构和功能在作用发挥、市场约束、监管规则、风险预警等方面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因此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十分必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表示将采取审慎的经济政策,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来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中国媒体报道,中共第17届中央委员会第3次全体会议发布公报指出,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慢,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并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内求,保持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出席国际会议时也表示,中国将采取审慎的经济政策,以应付全球经济减速,但同时呼吁加强国际社会的合作,以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大局。*强调先搞好自己的事情*法国巴黎银行亚洲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家陈兴动认为,由于中国金融资本还不是很开放,因此它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损失不会很大,但是间接影响比较大。陈兴动认为,中国采取的是审慎的态度,强调首先搞好自己的问题,然后才去解决国际上的问题。他说:“国际金融风暴对这次世界经济的冲击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期。特别是2001年之后,中国过去的若干年来经济的蓬勃发展,跟经济全球化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个冲击应该对中国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中国采取的是积极支持国际社会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处理,态度上表现还是比较积极的。”陈兴动还分析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可能会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负面的就是损失。过去30年,中国所做的是使制造业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现在到处都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但是,中国制造并不意味著中国就很强。中国在金融行业中应该还是一个小学生,许多的经验还不足以对金融的风险作出一种恰当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当然比较担心,例如如果准备不足,政府轻而易举地卷进去有可能导致未来的损失。”陈兴动认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风险的解救不成问题,但问题是中国以什么条件参加解救,中国自身的利益如何保证,这需要更具体、更小心谨慎的制度设计。但是,上海经济分析师陈乐波指出,虽然中国是世界大国,而且外汇储备也比较多,但是,中国没有能力,也没有经验单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陈乐波认为,在全球金融振荡很快会对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的时候,中国势必会和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各个金融机构联合起来采取一些行动。他说:“如果中国自己的经济动荡很厉害,等于是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因此它稳定自己对世界是有好处的。中国也是所有世界大国中经济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稳定自己,它也要帮助稳定住世界经济局势。在这个过程当中,抵触的部分,也就是把祸水外引的部门不多,但是,中国也会抵制别人把过多的责任强加到自己身上来。我想在方面可能会有一些矛盾,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寻求一种共鸣。”陈乐波认为,虽然一些经济专家提出,中国明年经济预期会放慢,但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状态不会因全球金融危机而突然发生变化。他认为,中国国内仍有很多需要做的投资。他说:“当外部经济衰退的时候,内部可能会采取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持一些比较大的工程,比方说国土整治、农田整治以及呆坏账的大规模的处理等等,这些事情都能够繁荣国内市场。在这方面,中国的政府和中国的金融界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余地,这些余地,大概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那样应对措施那么充分。”陈乐波认为,在世界经济出现萧条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各家自保的局面,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有可能是一个很危险的选择。他呼吁在贸易和金融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并且警告说,个人关起门来自保,造成的危害性可能更大。陈乐波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它的很多资源和发展要求可以和世界互补。如果能够找到共同发展的项目进行投资,既能带动其它国家,也能带动自身经济的增长,从而对世界作出间接的贡献。法国巴黎银行亚洲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家陈兴动指出,相对于世界其它地区的经济,中国经济发展从外表上看还是非常好的:“如果在外面看中国,中国还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人家在讨论经济衰退,中国现在讨论是不是能够保持百分之8到9的增长。现在从投资、银行界,以及我本人都认为,中国经济即使是外部的经济增长拉动力都没有了,经济增长保持在百分之8到以上应该是有保障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相对于全世界来讲,它似乎是比较好的。”陈兴动指出,中国官方去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为百分之11.9,但如果明年经济增长下降到百分之8到 8.5,外需走向衰退,就有可能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很大冲击。另外一方面,中国政府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在原则上提出要进行结性调整,扩大内需,以维持经济的平衡快速发展。但在哪些方面进行启动,以及如何启动,中国还面临诸多大的挑战。宏观背景下安徽房地产业发展状况的基本判断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 的风险。其一,市场风险。20O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商品房销售额,均增长 30%以上,空置率下降6.1%。虽然总 量指标良好,但是区域之间冷热不均。有15个省市房地产开 发投资或新开工面积增幅超过 40%,个别省市新购土地投资 指标增长150%。住宅供给总量大幅攀升,但是给构失衡,中 低收入家庭买房难和城市大户型、高档公寓严重积压问题严 重。其二,金融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直接或间接来自银 行贷款的达 60%以上。目前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约2万亿元, 占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8.5%,但房地产业占GDP的总 额只有5%左右。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平均销售价格远高于 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热点地区专业炒房活跃,商品房多 次转手,虚拟需求、过度交易盛行。其三,政治风险。房地产 业是经济最强劲的增长源泉和最眩目的投资领域,也是造富速 度最快、弱势群体遭受侵害最深、高官政要涉案最为频繁的行 业。   相对发达地区,我省房地产业起步迟、规模小,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上风险表现得还不是很明显。   1.政策刺激、城市化强劲拉动,我省房地产业步入快速增长通道   自1998年国家实施货币化分房制度以来,反映安徽房地 产业发展状况的“皖房景气指数”,已连续5年处于景气区间。 安徽住宅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个人购房比例现今已达到 92%。消费需求的逐步释放,刺激住宅供给水平、质量、规模 不断提升。安徽住宅市场正以每年人均新增0.87平方米的速 度增长(略低于全国平均1平方米的速度)。人们已经对第二 套、甚至第三套住宅产生需求。   我省房地产业出现加速发展迹象,但是与城市规划需要仍 有不少差距,发展空间巨大。以合肥市为例,2003年全年完 成投资90亿元,同比增长1.24倍,占全省的37%。2004年 1-2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06倍,占全省的40%。根据2010年规划,合肥城区人口将 达到30O万,新增人口所需居住面积将达到3000万平方米; 城区规模达280平方公里,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及道路交通网 络建设计划,将直接拉动住宅、商铺等各种物业的需求。按照 新建一条路,带来的房地产开发期10——20年计算,考虑新城 建设和旧城改造,合肥房地产业发展期有25年。   虽然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增长极效应明显,但是全省多数 地区房地产业尚处于启动期,潜力巨大。在淮南、蚌埠等中等 城市,房地产开发重点正逐步由老城区转向近郊区;绝大多数 县域范围,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建设才刚刚展开。据主管部门 按照未来商品住宅需求测算,安徽房地产快速增长期有15年 左右。   2.房地产市场总体健康,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   各级政府在住房供应体系、税费政策、交易管理等方面的 一系列制度安排,已经成为住宅消费市场持久运行的长效保证 机制。目前,覆盖全省的新房、旧房、租房交易体系,以及抵 押、典当、赠与等价值体系基本运作良好。围绕开发、交易、 消费活动,资产评估、置业担保、物业管理等服务业逐步兴 起。但是总体上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 地域发展不平衡。2003年,80%的开发量集中在九个地市, 而合肥、芜湖两市就占了其中的48%;县域房地产开发总量 占全省比例不足20%。二是产业发展之间不平衡,内外资。 国有和民营竞相参与房地产开发,而相关的服务领域引进外资 较少,中介、咨询、设计、顾问、房地产经纪、物业管理等行 业发育欠缺。三是供需结构不平衡。2003年城镇人均建筑面 积达 21平方米,但是城市中约有 20%以上的居民没有实现 “居者有其屋”。以合肥市为例,市场上新开工的经济适用房与 高档住宅面积之比为0.74:1。由于高收入阶层住房需求弹性 小,房价波动对其购买行为影响不大,开发商有造大房、高档 商品房倾向。高档商品房比重上升,带动住宅均价提高,并产 生涨价预期。中低收入阶层由于住房需求弹性大,房价上涨必 然压抑其有效需求,造成市场领域内住房分配不公。四是市场 环境不够完善,交易成本过高。房地产行业开发、销售等众多 环节,缺少信誉保障制度,质量纠纷、产权纠纷、物业管理纠 纷、面积缩水等问题造成老百姓买房权益受损,维权成本太 高。   二、促进安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以总量和结构调整为指向的中观调控体系      就中观经济而言,省级政府可以在国家财税、金融、收入 政策框架下,运用法律权限调控经济总量与结构,解决因市场 运行无效所造成的住房分配不公、因虚拟需求所造成的经济波 动等问题。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对城市自然环境、土地及 水资源、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的评估和研究,合理规划、及时调 整,防止土地过度开发、超负荷容量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是提供权威的信息服务,及时发布有关市场供求、价格变 化、土地出让、居民收入、政策法规等信息,促使土地开发。 住宅建设规模、结构与住房需求衔接。三是利用地价杠杆、土 地供给量、土地供给结构参数,调控土地开发投资量及结构, 从而降低土地交易成本、调整供给结构,从根本上抑制房价过 快上涨。四是在热点地区,政府通过收购和组织廉租房房源。 推出经济适用房开发计划、放开搞活公房、旧房交易等措施, 加强中低价房供给,平抑房价。   2.建立以金融调控政策、产业组织调整政策、产业技术指导政策为重点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为了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省域范围内需要建立中长期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金融支持,稳固发展平台。2003年央行出台的121 号文件,被业内视为收紧房地产行业融资的警示信号。如何在 控制盲目开发的同时,避免开发企业正常的资金链断袭,需要 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就我省而言,可考虑促进优质企业上 市融资。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信托产品等政策推进措 施。产业基金具有投资回报高、投资风险较低的特点,是理想 的资本市场投资工具。信托产品在房地产业的应用有利于拓宽 货币市场,相对银行贷款而言,更加灵活和个性化。可以针对 房地产企业具体项目设计如信托贷款、房地产信托收益权转, 资产证券化等信托产品,以信托资金介入烂尾楼的处理、合资 从事房地产开发项目等。   二是产业技术指导政策,提供环境支持。当前要大力推广   建筑部件标准化技术、绿色产品和应用技术、建筑节能产业化   技术,加快提高住宅的总体质量和功能水平,加速产品更新换   代速度。同时要强化房地产专业协会的中介服务功能,完善房   地产教育培训网络,逐步覆盖到房地产开发、产权产籍、经   纪、营销、评估、物业管理等各个领域。   三是产业组织政策,提高产业集中度。目前全省房地产企 业多达2000多家,但是其中1/3为项目公司,1/3开发量很 小。在有开发业绩的企业中,普遍存在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 专的问题,产业集中度低、行业竞争力低。可以考虑采取财税 激励措施,鼓励缺乏实力的开发商以合资、合作或资产重组的 方式形成“竞争簇群”,在市场上寻求新的立足点;促使大企 业之间形成新型竞争合作关系,探索相互投资、策略联盟、共 同开发等合作模式,逐步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正确的宏观调控指向、稳健的产业支撑平台,再辅之以适 度的微观规制手段,有利于促进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形成,从 而为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城市的发展又成为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试题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起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观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 (二) 板块区域政策与主体功能区政策冲突问题?除了功能区与行政区的协调外,还必须考虑功能区政策与我国板块划分政策(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协调问题。例如四川整体属于西部地区,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应整体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和优惠措施,但是主体功能区划后,四川省内将同时出现四类功能区,特别是其中的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将不可能再处于“大开发”之列。这样对于地方行政主体而言,就存在根据地方利益选择政策的可能,如果西部大开发对其有利,则选择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如果主体功能区政策对其有利,则选择执行主体功能区政策。因为这二者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都有明确规定,但对二者的优先权问题没有进行说明。所以,在设计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税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潜在冲突,应在政策优先安排上作出明确规定。?另外,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维护自然和生态功能,而放弃了开发的机会,其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贡献在于其生态功能贡献,而且这种贡献具有明显的外溢性,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都从中获益。但这种收益往往是间接的,很难直接从经济利益上测算,在国家财政收入中也仅仅是反映了十分微小的部分。因此,生态跨地区补偿就不可能仅仅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设计来完全解决。如何通过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各种政策工具,建立生态恢复和功能维护成本的区域分担机制,将是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又一重大挑战。?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税政策?(一)基本原则?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税政策的实施离不开其他相关政策的配合,同时又要充分考虑财税政策自身特点和优势。针对主体功能区规划思路和操作中可能面临的现实挑战,财税政策设计和执行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同类功能区政策一致原则。主体功能区不同于过去的综合经济区,其属于一种典型的经济类型区,同类功能区之间最大的特点是区内发展条件和经济特点的相对一致性。为了便于各类主体功能区清晰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政策应有所区别,但同类功能区政策应在全国统一的政策框架下力争一致。?●跨类功能区结果公平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质是走差别化协调发展道路,不同的功能区对国家整体的发展的贡献也不同。要使个人不会因生活在某类功能区内而使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使各类功能区之间享有基本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各类功能区应该能够公平地分享国家增长和发展的成果。?●中央政府主导原则。由于我国现实的地区巨大差距决定,随着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推进形成,各类和同类功能区之间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财税政策的制定进一步下放,则将更不利于功能区之间的差异的缩小。减少差异的现实选择是由中央政府控制基本政策框架,制定相对细致的标准和规范,同时给予地方一定的灵活空间。●维护市场体系完整原则。主体功能区财税政策的安排要总体符合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要有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税收政策安排,在促进地区功能清晰定位,引导要素合理流动的同时,要坚决防止因此可能产生的市场分割、税负扭曲问题。●主体功能区政策优先原则。由于行政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的不一致性决定,在各行政区内存在各类自主政策安排的情况下,必然产生行政区政策与功能区政策相冲突的可能,以及板块区域政策与主体功能区政策冲突的可能。在制定主体功能区政策的同时,要对部分行政区政策进行适当清理、调整和规范,力争二者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一致。但当二者发生实质冲突时,应该优先考虑主体功能区政策。?(二)主要思路?以推进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重点在于加快完善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辅之以地方税体系完善和地方政府信用制度建设,保证各类功能区都具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必需的财力;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将公共服务放在公共支出的优先位置,提高相关主体的责任心和努力程度;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规范政策实施行为,切实保证跨类功能区居民享有水平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但行动的重点在于着力推进行政区域间的财力均等化,同时予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一定的转移支付资金倾斜。?以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完善资源环境政策体系为辅助目标,利用财税等工具安排,引导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加快向重点开发区流动;利用财税工具减少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影响,建立稳定的生态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服务能力,推进各类功能区差别化协调发展。?(三)确保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税政策将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安排,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核心目标。而均等化指全体国民,无论你身处国家的任何地方,无论你的民族、性别、地位差别,都能普遍公平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其强调的是所有人都能享受一定标准之上的公共服务,而不是所有人享有完全一样的公共服务。?1.基本行动逻辑。对于大家普遍关注的如何保证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问题,建议基本行动逻辑为:“优先减人、制定标准、确保财力、强化监督。”?——“优先减人”,就指优先减轻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承载压力,增强这些地区的自然生态自我恢复功能。其中,对限制开发区这类主要为生态功能区和农业作业区的地区,要加快生态移民和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于禁止开发区则原则上对所有长期住户均实施生态移民,可以考虑将少部分实在不能转移的住户逐步转变为禁止开发区的一般管理人员。而要实现这种移民式减人,需要财政多方面给予明确支持:第一,给移民家庭直接经济补偿和短期生活补贴;第二,增强移民人员在异地从事生产和生活的能力,对加强移民教育和技能培训给予资金支持;第三,增强接受移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安置基本条件建设,对接受移民的重点开发区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以确保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制定标准”,就是要制定国家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基本支出标准、基本服务质量和水平,并将这一标准的执行情况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重点,明确要求所有地区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都必须达到最低标准以上的水平。因为我国地区间情况千差万别,如果没有明确的政策标准和考核约束,实施中就很难确保各地都将基本公共服务置于公共支出的优先顺序上。制定标准的最大好处在于使各地都有一个规范的参照标准,能有效控制执行结果的偏差,减少上文提到的各种政策执行差别和冲突。而且根据这一标准,结合各地区实际人口规模、密度以及服务的单位成本差异等因素,可以为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提供更合理的依据。?——“确保财力”,就是在减人、制定标准的基础上,将现行转移支付制度没有考虑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因素”引入到的“标准支出”中,根据因素法测算的标准收支差和转移支付系数,以分配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确保各类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特别是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基本财力得以保障。?——“强化监督”,就是要强化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监督考核和绩效评估,一方面要保证对转移支付资金确实被优先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防止转移支付资金被挪作他用,甚至用于搞形象工程;另一方面加强资金使用绩效监督和评估,纠正“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问题,切实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地方可自主支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其他财力性转移资金,要纳入地方政府整体公共支出监督考核体系,加快完善公共支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设,提高财力性转移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要加强跟踪问责,并逐步将其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2.转移支付制度调整思路。在维持现行基本财政体制的基础上,要贯彻以上政策意图,现行转移支付制度需要相应做出改善和调整,具体包括:?一是调整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法。从目前主要保地方行政运行转变为重点保证政府服务职能的履行,从保财政供养人员“吃饭”转变为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二是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压缩专项转移支付规模、适时引入分类转移支付。清理、整合现有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严格控制专项拨款立项,建立严格的专项拨款项目准入机制,逐步压缩专项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专项转移支付在总体转移支付中的比重。中央财力增量部分要重点用于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地区财力调节的能力,同时避免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化问题。借鉴国际经验,适时引入分类转移支付,其既能贯彻中央有关政策,保证资金支出的优先范围,又使地方政府在实际中能因地制宜,给地方一定的自由支配权。?三是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强化省级财政平衡省内各主体功能区财政差异的责任。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滞后是当前我国市县级财力差异大于省级财力差异的一个根本的原因。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省以下体制改革,建立明确的公式化财力分配制度,加大省内调节力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引入“省内各主体功能区财政差异”因素,并作为地方接受中央转移支付测算考虑的激励因素之一,强化省级财政的内部财力平衡责任。?四是针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特征,增设相应转移支付项目。一方面,由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划分,使这些地区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业和生态功能,即这些地区放弃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机会,其直接效果是这些地区财政收入减收。应类似于现行财力性转移支付中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设置,在财力性转移支付中,对这两类地区设置更为综合“生态建设与恢复(或者,为了便于区别可直接称为“限制开发区转移支付”和“禁止开发区转移支付”,其转移支付资金的依据在于,因这两类地区在生态和自然资源方面的贡献,相应开发程度减少带来财政收入减少。这类转移支付的目的除确保其基本行政运行和公共服务供给的财力外,主要用于其主体功能——生态建设与保护方面。)”转移支付,同时归并现有的这两项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在清理和压缩现行部分专项转移支付的同时,增设“生态移民”专项转移支付,根据生态移民规模和成本,对移民家庭进行直接补贴,对于推进移民和接受移民的地区进行资金支持。(四)针对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其他财税政策建议?1.对于优化开发区的财税政策。一是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引导和支持,对高科技产业和新技术运用推广提供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二是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新技术利用的支持,对节能设施改造和技改提供补贴,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设置产业引导基金。三是全面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引导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四是扩展排污费征收范围,适当提高征收标准,研究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并逐步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体系和节能配额交易体系。五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试点开征不动产税,为基层财政提供稳定财源的同时,可以引导部分资金和要素向重点开发区流动。2.对于重点开发区的财税政策。一是对于国家鼓励的产业和投资领域,实施税收优惠、投资补贴、加速折旧、贴息等优惠措施。二是在重点开发区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实施消费型增值税。三是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国债投资项目要向重点开发区适当倾斜。四是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地方债试点,为重点开发区的发展提供更为灵活的资金来源。五是对承接其他三类地区的人口转移提供配套资金支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建设投入。六是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并择优提供政府信用担保和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3.对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财税政策。一是探索建立跨地区和跨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水、电、气价格附加等形式,设立生态保护专项中央基金,基金收入全部用于这两类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投入。二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征收模式,实行以储量或价格计征,税率设置要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同时适当提高矿产资源赔偿费的征收标准,使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成本尽可能内部化。三是加快完善禁止开发区中各类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管理体制,有关管理费用和人员经费要设立专门的财政预算科目,保证其稳定的资金投入。四是加大政府生态基础设施直接投资。五是加大对生态移民的资金支持,注重对移民的技能培训;加大财政扶贫力度,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通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陆卫华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揭示了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作用,回答了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总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近年来,各级十分重视政府职能转变,在构建“小政府,大服务”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要真正建设服务型政府,还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笔者就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等问题作如下浅析。一、目前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创造条件改善硬环境的同时,注重优化软环境以赢得生产要素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再以生产要素的聚集促进硬环境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各地虽下大力气进行专项整治,力图优化发展环境,但收效不够稳定、持久。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政府职能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部门管理体制不配套,依法行政意识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主要表现有:(一)政企不分,集权审批,市场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管理就是审批”、“重权力轻责任”的观念一直在很多部门单位同志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习惯、留恋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出现问题,就要求加大审批力度,增加审批事项,甚至越俎代疱,把本该由市场、企业和社会调节管理的事统统包揽过来。同时还存在着审批事项法律依据不充分,审批条件不公开,审批程序不健全,“暗箱操作”;审批责任不明确,审批监督机制不健全,审批与收费挂钩等问题。由于政府机构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滥,不仅造成部门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更直接影响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干扰企业自主经营,有的已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二)体制不顺,因权设事,“三乱”现象难以全面禁止。按照现行的财税管理体制,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投入采取税外加费的办法解决。长期以来对这些行政事业性收费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缺乏必要的监控管理措施,这就使一些政府部门大权在握,为其利用公共权力谋取小集体或个人私利提供了方便。“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屡禁不止。一些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总是不遗余力来争取审批收费权。存在着增设“门槛”,增加办事环节,借加强管理之名,行收费牟利之实。职能交叉的部门之间你争我夺,互不相让,造成多重管理,重复收费。更有甚者,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等现象。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减轻企业、农民负担,实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但由于没有从财税管理体制上来治本,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执法不严,侍权干预,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难以彻底根治。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行政管理的主要精力应放在维护社会公正、保障经济秩序、实行公平竞争上。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当好社会、市场赛场上的“裁判员”。现实情况是,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直接插手经济事务过多过细,从市场准入到资源配置,部门对企业的干预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转轨,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行政执法制度不够规范,监督约束机制不够有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出现种种明显有悖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如各种地方保护,限制资源流出、商品流入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影响社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最终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能1、计划职能。政府的计划管理职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为引导国民经济发展和高层运行规定方向。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运用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补充市场的缺陷与不足,确定总体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导向。2、调控职能。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把主要精力用于制定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杠杆、采用经济措施、运用法律手段、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和进行收入再分配等调控措施,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由政府化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不能靠行政命令。3、服务职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靠经济主体强化内部管理,但也离不开政府有力的服务和支持。政府转变职能很重要的是增强服务职能。一是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作为政府,有责任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平的市场环境。二是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政府要加大对市政建设、公共设施、公共交通、邮电通讯、科技、教育、水电及煤气设施与社会管理方面的投入,提高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水平。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发挥行动协调功能。五是控制人口增长。六是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4、监督职能。政府必须采取各项措施强调监督检查职能,制止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确保经济建设健康运行。5、稳定职能。政府要保一方平安,必须坚持严格执法,推进依法治国,确保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三、转变政府职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政府职能转变要与健全市场机制相协调。政府职能转变要把一些原由政府承担的职能交给市场。这种转变成败的关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降低采购成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