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基本物理量实验中 画表格 各个基本物理量量的顺序是什么 比如自变量在上因变量在下这类 求问?

Access denied |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386c51c-ua98).&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知识点 & “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1)以下是一位同学准备完成的实验步骤.请你帮这位同学按操作的先后顺序.用字母排列出来:&(填选项前的字母)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数据(x.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与刻度尺上的刻度“对齐C.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刻度尺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E.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式.并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2)下表是这位同学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所测的几组数据:弹力(F/N)0.51.01.52.02.5弹簧原来长度(L/cm)弹簧后来长度(L/cm)16.217.318.519.620.8弹簧伸长量(x/cm)1.22.33.54.65.8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示的坐标上作出F-X图线;并写出曲线的函数表达式(F用N做单位): &,其中常数的物理意义表示: &(3)另一位同学选了甲、乙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从图象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实验要求做,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 &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应选弹簧 &(填“甲”或“乙”)&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2-山西省高考物理一模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1)以下是一位同学准备完成的实验步骤.请你帮这位同学按操作的先后顺序.用字母排列出来: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数据(...”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先组装器材,然后进行实验,最后数据处理.(2)以纵轴表示弹簧的弹力,横轴表示弹簧的伸长量,描点作图.让尽量多的点落在直线上或分居直线两侧.根据F与x成正比关系,写出表达式.表达式中的常数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3)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制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在分析具体数据时,一定要注意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比值是否始终相等,如果一旦不相等,说明它有可能超过了弹性限度;在施加相同拉力的情况下,伸长越明显的弹簧,测量会越精确,伸长越不明显的弹簧,一般量程会更大,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选择.(1)先组装器材,即CB,然后进行实验,即D,最后数据处理,即AE.所以先后顺序为CBDAE.(2)、描点作图.如下图.&根据图象,该直线为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即弹力与伸长量成正比,即F=kx=0.43x.式中的常数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3)向上弯曲的原因是弹力过大,超过弹簧弹性限度,注意该图象中纵坐标为伸长量,横坐标为拉力,斜率的倒数为劲度系数,从图象上可以看出甲的斜率大于乙的斜率,所以甲的劲度系数较小,因此其精度高.所以应选弹簧甲.故答案为:(1)CBDAE(2)F=0.43x,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3)弹力过大超过弹簧弹性限度,甲.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1)以下是一位同学准备完成的实验步骤.请你帮这位同学按操作的先后顺序.用字母排列出来: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1)以下是一位同学准备完成的实验步骤.请你帮这位同学按操作的先后顺序.用字母排列出来: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数据(...”主要考察你对“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与“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1)以下是一位同学准备完成的实验步骤.请你帮这位同学按操作的先后顺序.用字母排列出来: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数据(...”相似的题目:
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关系图象(如图乙).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某同学在竖直悬挂的弹簧下加挂钩码,做实验研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下表是他的实验数据.实验时弹力始终未超过弹性限度,弹簧很轻,自身质量不计.钩码质量(g)306090120150弹簧总长度(cm)6.07.28.39.510.611.8(1)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作出弹力F跟弹簧伸长量x关系的图象.(2)根据图象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5.9N/m.&&&&
某同学在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时,将一轻弹簧竖直悬挂并让其自然下垂,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在其下部施加外力F,测出弹簧的总长度L,改变外力F的大小,测出几组数据,作出外力F与弹簧总长度L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由图可知该弹簧的自然长度为&&&&cm;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
“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2008o北京)(1)用示波器观察某交流信号时,在显示屏上显示出一个完整的波形,如图.经下列四组操作之一,使该信号显示出两个完整的波形,且波形幅度增大.此组操作是&&&&.(填选项前的字母)A.调整X增益旋钮和竖直位移旋钮B.调整X增益旋钮和扫描微调旋钮C.调整扫描微调旋钮和Y增益旋钮D.调整水平位移旋钮和Y增益旋钮(2)某同学和你一起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测弹簧的劲度系数k.做法是先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当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0,弹簧下端挂一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1;弹簧下端挂两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2;…;挂七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2.①下表记录的是该同学已测出的6个值,其中有两个数值在记录时有误,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和&&&&.测量记录表:
代表符号&L0&L1&L2&L3&L4&L5&L6&L7&刻度数值/cm&1.70&3.40&5.10&&8.60&10.3&12.1&&②实验中,L3和L2两个值还没有测定,请你根据上图将这两个测量值填入记录表中.③为充分利用测量数据,该同学将所测得的数值按如下方法逐一求差,分别计算出了三个差值:d1=L1-Ln=6.90 cm,d2=L3-L1=6.90 cm,d3=L3-L2=7.00 cm.请你给出第四个差值:dA=&&&&=&&&&cm.④根据以上差值,可以求出每增加50g砝码的弹簧平均伸长量△L.△L用d1、d2、d3、d4表示的式子为:△L=&&&&,代入数据解得△L=&&&&cm.⑤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k=&&&&N/m.(g取9.8m/s2)
2(2011o河北模拟)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竖直立在水平地面上,弹簧一端固定在地面上.一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到弹簧上端,将弹簧压缩至最低点.在小球开始下落至最低点的过程中,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在此过程中,能正确表示小球的加速度a随下降位移x的大小变化关系是下面图象中的(  )
3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和b,在弹性限度内得到弹力F与弹簧长度l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设弹簧a与弹簧b的原长分别为l1和l2,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该知识点易错题
1(2008o北京)(1)用示波器观察某交流信号时,在显示屏上显示出一个完整的波形,如图.经下列四组操作之一,使该信号显示出两个完整的波形,且波形幅度增大.此组操作是&&&&.(填选项前的字母)A.调整X增益旋钮和竖直位移旋钮B.调整X增益旋钮和扫描微调旋钮C.调整扫描微调旋钮和Y增益旋钮D.调整水平位移旋钮和Y增益旋钮(2)某同学和你一起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测弹簧的劲度系数k.做法是先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当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0,弹簧下端挂一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1;弹簧下端挂两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2;…;挂七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2.①下表记录的是该同学已测出的6个值,其中有两个数值在记录时有误,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和&&&&.测量记录表:
代表符号&L0&L1&L2&L3&L4&L5&L6&L7&刻度数值/cm&1.70&3.40&5.10&&8.60&10.3&12.1&&②实验中,L3和L2两个值还没有测定,请你根据上图将这两个测量值填入记录表中.③为充分利用测量数据,该同学将所测得的数值按如下方法逐一求差,分别计算出了三个差值:d1=L1-Ln=6.90 cm,d2=L3-L1=6.90 cm,d3=L3-L2=7.00 cm.请你给出第四个差值:dA=&&&&=&&&&cm.④根据以上差值,可以求出每增加50g砝码的弹簧平均伸长量△L.△L用d1、d2、d3、d4表示的式子为:△L=&&&&,代入数据解得△L=&&&&cm.⑤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k=&&&&N/m.(g取9.8m/s2)
2(2011o河北模拟)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竖直立在水平地面上,弹簧一端固定在地面上.一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到弹簧上端,将弹簧压缩至最低点.在小球开始下落至最低点的过程中,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在此过程中,能正确表示小球的加速度a随下降位移x的大小变化关系是下面图象中的(  )
3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和b,在弹性限度内得到弹力F与弹簧长度l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设弹簧a与弹簧b的原长分别为l1和l2,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1)以下是一位同学准备完成的实验步骤.请你帮这位同学按操作的先后顺序.用字母排列出来: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数据(x.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与刻度尺上的刻度“对齐C.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刻度尺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E.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式.并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2)下表是这位同学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所测的几组数据:弹力(F/N)0.51.01.52.02.5弹簧原来长度(L/cm)弹簧后来长度(L/cm)16.217.318.519.620.8弹簧伸长量(x/cm)1.22.33.54.65.8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示的坐标上作出F-X图线;并写出曲线的函数表达式(F用N做单位):____,其中常数的物理意义表示:____(3)另一位同学选了甲、乙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从图象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实验要求做,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____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应选弹簧____(填“甲”或“乙”)”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1)以下是一位同学准备完成的实验步骤.请你帮这位同学按操作的先后顺序.用字母排列出来: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数据(x.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与刻度尺上的刻度“对齐C.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刻度尺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E.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式.并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2)下表是这位同学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所测的几组数据:弹力(F/N)0.51.01.52.02.5弹簧原来长度(L/cm)弹簧后来长度(L/cm)16.217.318.519.620.8弹簧伸长量(x/cm)1.22.33.54.65.8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示的坐标上作出F-X图线;并写出曲线的函数表达式(F用N做单位):____,其中常数的物理意义表示:____(3)另一位同学选了甲、乙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从图象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实验要求做,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____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应选弹簧____(填“甲”或“乙”)”相似的习题。本题难度:0.40&&题型:综合题
(2015秋o北京校级期中)有些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说:“电源电压不变”或“设电源电压恒定”.小欧同学想探究任意实际情况中电路发生变化时,是否真的电源电压不变?(1)小欧探究的问题的自变量是&&&&,因变量是&&&&.(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请画出电路图,简要说明实验的过程.
来源:2015秋o北京校级期中 |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2015秋o北京校级期中)有些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说:“电源电压不变”或“设电源电压恒定”.小欧同学想探究任意实际情况中电路发生变化时,是否真的电源电压不变?(1)小欧探究的问题的自变量是&&&&,因变量是&&&&.(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请画出电路图,简要说明实验的过程.
有些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说:“电源电压不变”或“设电源电压恒定”.在实际情况中电路发生变化时,是否真的电源电压不变?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要求简要说明实验的过程.
解析与答案
(揭秘难题真相,上)
习题“(2015秋o北京校级期中)有些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说:“电源电压不变”或“设电源电压恒定”.小欧同学想探究任意实际情况中电路发生变化时,是否真的电源电压不变?(1)小欧探究的问题的自变量是,因变量是.(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请画出电路图,简要说明实验的过程.”的学库宝(/)教师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分析】电源电压保持恒定不变电源有内阻当电路中接入用电器后形成了电源内阻和用电器电阻的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用电器电阻发生变化时电源内阻分压改变由于电压表测的是电源电压或电路的总电压所以读数改变.
【解答】解:(1)探究“任意实际情况中电路发生变化时是否真的电源电压不变”时问题的自变量是电路中的总电阻因变量是电源的电压(2)电路图如下图所示:实验的过程: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②闭合电键用滑动变阻器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和总电流同时记录总电压或电源两极问的电压表的读数③对不同的电源进行上述实验研究分析比较电压表读数变化得出电路发生变化时电源电压是否变化的结论.答:(1)电路中的总电阻电源的电压(2)如上图解答.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看答案
知识点讲解
经过分析,习题“(2015秋o北京校级期中)有些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说:“电源”主要考察你对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知识点试题推荐
1&&&&2&&&&3&&&&4&&&&5&&&&6&&&&7&&&&8&&&&9&&&&10&&&&11&&&&12&&&&13&&&&14&&&&15&&&&
作业互助QQ群:(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大纲详解-实心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好奇心理 探索精神观察 相关数据实验准实验归纳演绎理论描述 解释 预测 控制科学: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并可自我矫正的事业,它是循环往复的 科学通常始于分析,即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基本因素。对思想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包括:描述、预测和解释,他们分 别对应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观察、相关、实验研究,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就能通过改变现在从而对 未来加以控制。理论:把多个事件事实和概念组织成紧凑连贯的体系的一组相关的解释性表述 理论有两大功能,一是能为科学家组织数据提供便利方法,二是让科学家在研究之前对事件做出预测 在对世界本质的探索上,数据和理论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理论是永远不能够被证真的,只能被证伪。 评估理论好坏有明确的三条标准:简洁性、准确性、可验证性归纳与演绎:科学家强调经验观察,把科学的过程视为从数据到理论的过程,这就是归纳,用归纳法所进行的推理过程是从特 定数据出发导出一般的结论,相反,强调从理论推出特定结果的方法是演绎。 科学的观察都是在一定情景中进行的,因此所归纳的理论或规律必然有其局限性,以至不同的情景下的誓言可能 得出不同的结论,相反,演绎的立场是用一个理论能预测并被所有实验证实,但事实是任何理论迟早会被推翻或 更新。正是这种不断变化说明了科学的自我校正的性质。 通过归纳和演绎的结合,科学的理解会越来越透彻。(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实验心理学: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在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1879 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也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第二阶段的开始。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使心理学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今天,实 验心理学已经成为了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离不开以往众多研究者的贡献:1 (1)费希纳 1860 年,费希纳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心理物理学专著《心理物理学纲要》 ,这部纲要的出版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学的诞生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研究和著述使心理学具备了实验和测量的特点, 也使心理学更具严谨的科学性。 《心理物理学纲要》 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三方面:①提出测量人感受性的三种物理学方法②提出了感觉阈限的感念③提出“负感觉”的概念。 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运用心理物理法研究物理刺激变化和感觉变化之 间的关系,从而为实验心理学指明了方向。(2)赫尔姆霍茨 赫尔姆霍茨曾经从事物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后来在视觉和听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关于颜色知觉和听觉知觉 方面的理论。1863 年,他出版的专著《听觉与音乐学德生理学基础》是一部听觉心理学的经典著作。1867 年,他又出版了《生 理的光学》 。总之,赫尔姆霍茨在视觉和听觉知觉方面的贡献对感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冯特 冯特先后出版的《对于感知觉的贡献》《生理心理学原理》提倡了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1879 年,他在德国莱 、 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他又曾在《心理学大纲》中以通俗的 形式向世人介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他的实验室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心理学家。冯特对心理学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是近代与现代心理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4)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从而铸造出了实验心理学的雏形。他证明了实验法不仅限于费希纳的 心理物理法和冯特实验心理学所关注的领域,而是扩展了实验心理学的领地,最终区里了实验心理学在心理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他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从此导向了人工实验情景。他还建立了第一个和高 级心理过程有关的记忆函数关系即,遗忘曲线。(5)铁钦纳 铁钦纳继承了导师冯特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反对将心理学哲学化,主张实验主义,致力于对实验 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于 1901 年出版了巨著《实验心理学》 。他在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实验心理学体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 (二)实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选择研究课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要围绕课题进行文献查阅,之后才能对课题不断研究和了解从而再进行具体的 研究设计并不断在过程中依靠反馈进行调整。(1)选择研究课题 研究者要先选择研究的大领域也就是研究方向,之后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 选择研究课题的策略:①从基础理论的角度选题 ②从实践应用的角度选题 ③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选题 选择研究课题的原则:①课题应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②课题应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实践依据 ③科学研究应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 ④要根据研究者自身的学科兴趣取向(2)文献的查阅 查阅研究文献的意义:①使研究者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②有助于研究者选择具体研究课题 ③有助于研究者分析、解释研究的结果以及更好的撰写研究报告 常用文献的种类:专著、专业期刊、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索引、电子出版物、电子学术期刊、网络文献数据库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对文献不断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并将其纳入 到当前正在进行或关注的研究问题中,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研究假设:对研究问题提出的设想,一般是对研究问题可能的结论的一种预期,它具有如下特点: ①有理论或实践等方面的科学依据 ②具有预测性,是预期可能取得的研究结果 ③具有可检验性 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见 P1) ,在提出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①在文字表述方面应简明扼要 ②应具有充分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③通常应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 ④文字叙述应陈述清楚,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汇 ⑤具有可验证性,能够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得以实现3.实验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设计是对研究课题进行系统全面地规划,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3 (1)被试样本的选择 一项研究结果能否真正客观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与研究对象抽样的代表性是密切相关,而且抽样的代表性还会直接影响 研究结果的推论性。为了保证被试样本的代表性,通常采取如下方法来抽取被试样本: ①完全随机取样――通常适用于总体有限或样本不大的情况,具体操作方法可以采取随机数表或抽签的方法进行。 ②随机分层取样――在总体容量或取样规模比较大时,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采用完全随机化取样的原理,将总体划分为不 同层次的抽样单元,在不同层次的抽样单元中分别进行若干次随机化取样,最后获得研究的被试样本。 ③等组匹配取样――在样本研究中,不论观察到的行为差异是什么,都有可能是由于抽样时引入的额外变量的个体差异造成的, 避免这一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在相关的额外变量上对被试进行匹配,从而保持额外因素恒定并避免混淆。 ④个案样本取样――对某种类型的单一案例深入调查。一些特殊领域不具备获得较多样本的可能,个案研究是主要研究方法。样本分布理论是确定样本容量的基本前提,通常研究者可以采用抽样理论或者经验公式计算样本容量。常用样本大小规则如下: ①实验研究设计的因素和因素水平越多,抽样容量就越大 ②组内实验设计需要的样本容量较组建实验和混合实验设计少 ③一个实验处理的样本数一般不少于 8 个 ④在个案研究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和可靠,通常采用增加数据取样频率的方法获得大量数据(2)选择研究方法及技术手段 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以及对研究问题本质的认识层面。 在实验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有: ①心理物理法――传统物理法和信号检测论 ②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如条件反射与行为习得的研究方法等 ③认知心理研究方法――反应时测量以及基于此发展起来的启动范式、移动窗口技术、多目标注意追踪技术、空间线索技术等 ④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神经电生理技术,如 EEG/ERP、多导生理指标记录仪; 医学影像学技术,如 fMRI、MEG、CT、PET、rTMS 等。(3)研究变量与额外变量的控制 研究变量与额外变量是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核心环节。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与对变量的控制是密切联系的。研究变量包括 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即研究者拟研究的影响因素,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指标。通常一项研究应该有一个或多个自 变量,每个自变量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水平,研究者通过改变自变量的水平观察因变量的变化,通过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果。(4)课题实施的进度及注意的问题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研究者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①课题实施过程中不断根据反馈对下一步计划进行及时调整 ②对过程中不可预期的因素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③课题组成员定期举行交流会 ④湍急互助的团体是研究课题得意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4.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参见《MJ 心理大纲详解-心统》 。4 5.研究报告的撰写(1)格式与基本要求 ⑴题目――研究报告的篇名 通常简明扼要,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报告所要讨论的问题、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明确的参考线索 ⑵署名――在文章标题下面,包括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所属地区以及邮政编码等个人信息 ⑶摘要――对研究报告的高度概括,其目的主要表现在: a.使人在迅速了解报告的内容,以便确定报告对自己的参考价值 b.使研究者循序了解其他研究者的结论,以节省阅读文献的时间 c.是研究者查阅文献时的重要检索依据 ⑷关键词――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核心概念或术语 读者通过关键词了解报告大概的内容同时它也是文献检索的主要依据,通常数量为 3-5 ⑸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在查阅资料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与阅读,对文献中的研究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 文献查阅应遵守三项原则:权威性、全面性、第一手资料 研读文献发现问题的角度:研究方法、争议、分歧、遗漏、应用 ⑹研究方法与统计――选择被试、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实验设计、实验过程 a.选择被试:具体包括被试出自的总体、人数、性别比例、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以及知觉方面的要求 b.仪器材料:对使用的实验仪器名称、型号和主要性能指标明确交代,并明确实验材料的情况 c.实验设计:实验考察因素和因素的水平,被试的处理分配,额外变量及其控制,平衡误差和记录指标等 d.实施过程:指导语、注意事项、刺激呈现、被试反应、过程控制、信息记录等 ⑺结果分析与讨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与描述统计分析、进行推论统计分析、实验结果的综合讨论等 ⑻研究结论 ⑼主要参考文献 ⑽注释 ⑾脚注和补充说明 ⑿作者简介(2)应注意的问题 ①语言精炼、简明扼要 ②以实验数据、前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③行文以客观的口吻,避免使用主管性的第一人称代词 ④如报告要在期刊上发表,遵照期刊的论文格式5 二、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除了假设的提出者,没有一个人会相信假设;但是,除了实验的操纵者,每个人都相信实验。 ――W.I.B.Beveridge(一)心理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实验法的含义: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观察 实验法的目的:调查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一个或多个因变量的效应 实验法的要素:实验必须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而自变量则至少是不同操纵状态下的两个水平实验法的优点: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 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实验法的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 ②实验干涉程度高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实验法的分类:根据实验受不同的目的驱使来分类: 临界实验:精心设计并对其结果又清晰预测的实验 What-if 实验:在缺乏另一个竞争理论的情况下,仅仅为了看将发生什么的实验 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 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二)心理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嵌齿和齿轮,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变量:在性质上或数量上能够改变的特征属性,实验中的三种变量如下所示自变量被操纵变量因变量被观察控制变量保持恒定6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独立变量,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 自变量的变化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实验处理:主试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有影响的刺激条件的变化自变量有效――当自变量的水平有了变化并导致行为的变化,即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 自变量失败――也叫“零结果” ,对自变量操作行为失败通常有两种解释 ①此自变量不重要 ②实验者未能给予该自变量有效的操纵(1)自变量的分类 通常自变量可分为可操纵自变量和不可操纵自变量,还可具体分为: ①不同刺激特点及刺激的不同呈现方式 ②环境特点改变 ③被试自身固有特点或背景 ④给被试不同的指导信息 ⑤暂时造成的被试身心变化(2)自变量的控制 要实现对自变量的良好控制,要做到: ①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 ②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和范围 ③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一起或方法以保证内部效度 ④严格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 操作定义:用可以感知到的事件、现象或指标来对研究变量进行数量化或定性的界定和说明(3)多个自变量的实验 大多真实的实验往往是同时操纵二到四个变量,这样做的优点在于: ①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 ②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 ③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实际 ④使我们能研究同时研究交互作用、主效应、简单效应 交互作用: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 简单效应:一个因素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 主效应: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依从变量,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它随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7 (1)因变量的属性 因变量的稳定性――信度:一致性,也即同一实验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重复时应得到相近的结果 因变量的有效性――效度: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我们说这种有效度的因变量是有效的,而如果因变量是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我们说这种因变量是 无效的,也即发生了自变量混淆。 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变化不能引起相应因变量的变化 通常这是由于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引起的,具体有两种情况: 天花板效应:任务过于容易引起的所有自变量都获得很好效果,没什么差别 木地板效应:任务过于困难,所有水平自变量反应都极差(2)因变量的分类与控制 因变量的种类包括反应的准确性、速度、概率、强度以及心理量表的分数等等,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因变量,需要做到: ①为它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②校准测量仪器③尽量使因变量易观察、数量化且信效度高④反应指标的平衡3.无关变量及其控制无关变量:又叫额外变量、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理论上额外变量应该在实验中保持恒定,但统计方法同样可以用来控制无关变量。 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 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因此我们也可以说额外变量是潜在的自变量。(1)无关变量的分类 额外变量通常包括两大类: 系统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相对恒定的客观条件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影响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下波动 系统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的系统误差 随即额外变量:随机的、偶然出现的、不可预期的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 也叫随机变量,它引起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随机的额外变量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的设置 ②来自实验环境方面的额外变量 ③来自主试者方面的额外变量(详见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部分) 霍桑效应(要求特征)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效应) 、安慰剂效应等 ④来自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 ⑤来自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方面的额外变量(详见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部分) ⑥来自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额外因素 极端数据剔出、不可靠数据删除、合并不同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不当(2)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消除法 消除法: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措施,消除可能对实验结果不利的各种环境刺激、实验条件的额外因素或主试被试方面的主观因素 通常采取直接消除额外因素的方法,或提高实验的标准化与自动化程度。双盲实验控制法可以消除主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它 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的效度。当然,还有效果较差的单盲实验。 双盲实验:在主试者与被试者都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情况下实施实验(单盲就是要么主试要么被试不知道实验目的)8 恒定法 恒定法:当额外变量无法消除或很难消除时,使额外因素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以排除其变化对结果造成的干扰 恒定法不能消除额外变量带来的误差,只能使这些系统误差在所有被试身上处于相同的水平,从而从宏观上用统计的方法更清 晰地看到实验的结论。随机取样法 随机取样法:平衡被试间个体差异因素的一种常用方法,通常以抽取被试样本和被试分组来实现 该方法从理论上保证被试的代表性,不同实验处理组的被试特质基本处于相同水平,以此来保证不同组实验结果的可比性。等组匹配法 等组匹配法:根据被试某些方面的特征或行为表现,将被试认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制的若干组,使各组特制基本相同 通常可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来对被试样本进行等组匹配。即便在准实验回溯过程中也可以采取再匹配法取样。抵消平衡法 抵消平衡法:在额外变量既不能消除也不能保持恒定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程序设计的方法抵消或平衡额外因素带来的误差 通常其用来应对实验中的顺序误差、空间误差、习惯误差、疲劳效应、练习效应等,如 ABBA 法和拉丁方设计。统计控制法 当实验中某些额外因素未能加以有效控制时,可以采用提出极端数据,统计校正或根据主试观察提出不可靠的数据,保证实验 数据的可靠性。(三)实验设计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实验设计: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方案和策略等,从而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 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变量或未控制变量,从而增加实验产生有效并且一致结果的可能性。(1)实验设计的评价标准 衡量一个实验设计好坏不仅要看其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效、是否有可操作性及可重复验证性;同时也要看实验整体的科学性、 可靠性和推广价值,这就需要考虑到以下方面: ①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 ②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 ③研究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④实验指标的精确性与可靠性(2)实验设计的功能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功能: ①使研究变量的效果最大化 ②对额外变量进行有效控制 ③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 ④充分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9 (3)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①组间/组内(无平衡/ABBA/拉丁方)/混合设计Ⅰ 组间设计:通过接受不同实验处理的被试之间的比较来观察效应并得出实验结果,一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可以重复) 组间实验设计优点:a.在一个水平上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 b.实验处理在短时间内完成,被试的避免厌烦情绪或失去兴趣 c.排除了组内实验中由于被试接受多种处理导致的学习迁移效应 d.不需要平衡顺序误差的实验设计 e.通过等组匹配可降低实验处理间的变异性 f.被试的随机化分配可以降低被试的反应偏向 组间实验设计缺点:a.尽管可以用匹配或随机化分配,但分配到不同实验处理的被试间仍然可能存有差异 b.相对组内,其需要更多的被试 c.花费更多时间及人力物力 d.即使可以等组匹配,但匹配过程应不存在联系或迁移效应,这很难,且匹配很麻烦呐~ Ⅱ 组内设计:用被试自身在接受不同实验处理后的不同效果来比较,一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组内实验设计优点:a.只需要少量被试就能获得大量数据,因此也特别适用于样本有限的情况 b.实验所需的时间和人力物力都得到了节省 c.可以通过加入前测来避免练习因素的作用 d.统计上,被试数目少,个体差异小都比较有利 组内实验设计缺点:a.对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存在不可逆顺序的问题 b.各种实验处理如不能在短时间内尽快进行,则发展成熟等额外变量将与实验效应很难区分 c.如短时间接受连续多次实验处理,则容易导致被试疲劳厌倦等情绪 d.被试接受不同实验处理之间将产生迁移作用,表现为一般练习效应和差异延续效应(参见《实验心理 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 ) 组内设计的平衡方法:a.ABBA 法:假设不同处理水平变异的混淆效应是线性的,让被试接受不同处理上的先后顺序机会相等 b.拉丁方:假设不同处理水平变异是对称变化的,让不同处理在不同呈现顺序位置上出现的机会相等 Ⅲ 混合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的自变量既包含被试间因素,又包含被试内因素 混合实验尽可能保持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各自的优点而避开他们的缺点②完全随机/随机区组 Ⅰ 完全随机化设计:用随机化方法将被试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实施不同的实验处理 完全随机设计较少应用于组内设计,但有人说完全随机就是组间,随机区组就是组内这都是错误的。 Ⅱ 随机化区组设计:通过前测将被试按照某种特制的水平不同分为若干区,每个区内再进行之后的设计 随机化区组的目的在于使区组内的被试差异尽量缩小,而对区组之间的差异依据设计要求而定。 区组之是一道工序,至于之后是组间还是组内、有没有控制组都是可以的。随机区组的组内设计就已经属 于混合设计的范畴了,同样不难看出,随机区组的组间设计与完全随机配合等组匹配在效果上是一致的。③单因素/多因素 多因素实验设计: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并且每个因素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 结合,构成多种组合处理的一种实验设计。这种情况能让实验者更好的观察交互作用、主效应和简单效应。④单水平/多水平 单水平实际多为实验组与控制组这种有无两个水平,没有控制组的单水平设计不是真实验。多水平实验设计就是将实验组控制 组设计的思想扩展到多组比较的设计上,也就可以不在有控制组了。10 ⑤后测/前后测 前后测设计:在实验处理前加入了前检验 这样做是为检查分组是否存在偏差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也带来了不利的结果,即被试由于前测验而获得的经 验可能对后侧眼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效果,导致实验外部效度受影响。 后测设计:没有前测能够减少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实验外部效度的影响,因此该设计总体优于前后侧设计 然而被试的分组方式不论是完全随机还是随机区组都一定要做好,否则个体差异作为混淆变量的介入将不能被察觉 P.S.:所罗门四组设计 以最简单的形式把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和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组合起来可以得到一种新的设计,这是所罗门(Solomon,1949)提出 来的,该设计有 4 个组,包含控制组、实验组各两组,而实验组接受的实验处理是相同的。实验组和控制组中各有一组接受前 测,实验结束对 4 组都进行后测。每组被试都是随机分布的。所罗门 4 组设计的图示如下:R1 R2 R3 R4O1 O3 -X X -O2 O4 O5 O6⑥有/无控制组对照 通过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比较,可以排除在实验过程中与自变量同时变化或发生的额外变量的影响。通常单水平实验设计一定要 设控制组进行对照,否则就不是真实验。而对于组内设计,由于是与自身比较,一般无需控制组对照。使用控制组的前提是实 验之前两组不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很好的将被试分配,并在适当时候进行等组匹配。⑦等组匹配/不匹配 等组匹配:为了避免被试差异造成的自变量混淆,实验者可以通过匹配的方法在实验之前对被试按照某一特质的水平进行分组, 每组被试被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中,从而来保证不同组个体差异尽量小。 再匹配:对于事后回溯设计,观察到的人和行为差异都可能是自变量混淆引起的,为了避免这种可能,就需要对被试样本在匹 配的基础上重新选择。 匹配的不良后果:a.匹配一般需要前测,这容易对后来的真正测量造成各种影响 b.匹配会很大程度上缩小样本的数量 c.匹配通常不能完全做到,而且费时费力 d.匹配能导致回归假象(详见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部分)⑧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实验类型 非实验 准实验 真实验被试随机取样不可 不可 可以额外变量控制不可 不充分 可以实验场所自然 自然 实验室2.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非实验设计包括前实验和事后回溯,实施上对于不能随机取样的实验设计如果样本足够大,都可以通过事后再取样或者再匹配 的方法以大幅缩小样本为代价来进行随机取样。(1)前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对人和无关变量都没有进行控制,效度很低的原始设计11 Ⅰ 单组后侧设计 在单组后侧设计中,只有一个实验组,而对实验组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然后通过测量得到一个后侧成绩:XO评价:①没有对照组比较,研究者只能描述他所观察到的结果,而不能与控制组比较 ②没有前测,失去了与前测进行比较的依据 ③没有考虑对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容易出现自变量混淆 ④很难配出历史、选择和成熟等作用的影响Ⅱ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是对单组后测设计的一种改进,增加了实验处理前的测验:O1XO2评价:①前测可以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及某些有关信息 ②设计中单一的实验组可以理解为兼作控制组的组内设计,个体差异在对比中被大幅减少了 ③影响内部效度主要是历史和成熟因素 ④前测可能对后侧产生干涉,如一些基本的练习效应等Ⅲ 固定组比较设计 固定组比较设计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但他们在处理前就已经形成,不能进行随机化选择:XO1 O2???????评价:①由于控制组的使用,基本上能对历史和成熟因素进行控制 ②没有前测使得实验能控制测验和仪器因素的干扰 ③对选择及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不能控制(2)事后设计 事后设计:也叫事后回溯设计,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 研究中不需要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要观察对自变量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 XO优点:①可以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事件进行追溯,寻找特定结果的原因和出现条件 ②特别是用于研究简单的因果关系的问题 ③可以为以后提出研究假设提供充足的论据 ④不需要人为作用的介入,因此有其独特的权威性 ⑤当不能采用严格的试验设计时可考虑该设计 缺点:①缺乏控制,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或随机分组被试 ②追溯到的原因因素可能有多个,无法确定哪个是真正的原因 ③可能存在第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和自变量的可能Ⅰ 相关研究设计 相关研究设计是在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两个集合的数据,其中一个是观察到的结果,另一个是被追溯的变量,目的在于确定两种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O1O2评价:得出的相关关系不以为者因果,而是有三种可能:A 导致 B;B 导致 A;C 导致 A 和 B12 Ⅱ 准则组设计 准则组设计与相关设计的区别在于,有另一些被试作为非准则组,他们不具有要观察的结果特征的状态:XO1 O2 表示该组被试没有展示出准则组观察到的结果特征 O2???????3.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试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充分和广泛。 通常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抽样,这时虽然可以设计控制组,但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北京条件不可能保证一定相同。(1)单组准实验设计 因为条件限制和问题的性质而使研究者无法采用控制组Ⅰ 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进行一系列周期性测量,在测量的时间序列中引进实验处理,然后比较其后的测量与之前的测量:O1O2O3O4XO5O6O7O8评价:这种设计能较好地控制成熟因素 有可能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详见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部分) 没有控制组不能排除自变量混淆 不能控制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测验次数过多对被试对处理的敏感性有很大影响Ⅱ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使用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一个时间样本中不会出现实验变量: X1O1 X0O2 X1O3 X0O4评价:有效控制了历史等内部效度 但是实验安排和重复测验等因素造成实验的外部效度很差(2)多组准实验设计 在不能按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来选择对等组的时候,同样可以设立控制组,这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那组将会成为实验组或控制组Ⅰ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侧设计O1 O3XO2 O4??????????评价:控制组让我们很好的控制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 前测让我了解了两组间起始态的差异 不能随机分配的两组不是对等的,选择与其他因素将会产生交互作用Ⅱ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厚测时间序列设计O1 O9O2 O10O3 O11O4 O12X XO5 O13O6 O14O7 O15O8 O16???????????????????????13 评价:内部效度因素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测验次数过多对被试对处理的敏感性有很大影响 选择偏差可能与实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影响外部效度(3)平衡设计 准实验的平衡设计在不同组间不能进行被式的随机分配,请参照真实验部分的平衡设计4.真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程度较高,实验者可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有效的控制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能在 随机化原则上选择和分配被试。(1)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 完全随机化设计也称简单随机化设计,用随机化方法将被式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式实施不同的处理Ⅰ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侧设计 在实验之前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被试分为两组,并随机选择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控制组,分别接受和不予实验处理:R RO1 O3XO2 O4评价:避免了选择及其交互作用的干扰 控制组能良好的减少历史、成熟、测验、仪器等因素的影响 测验对被试对处理的敏感性有影响,降低了外部效度Ⅱ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侧设计 为了克服前测的影响,这里我们去掉了前测:R RXO1 O2评价:它已经趋于理想的实验设计Ⅲ 随机多组后侧设计 处理的水平已经不只有一两个,除了水平数增多,本实验设计的基本情况都与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侧设计相同:R R RX1 X1 X3O1 O2 O3(2)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设计 多因素实验设计指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自变量) ,并且每个因素有最少两个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结合 例:3×2 完全随机化双因素实验设计的模式R R R R R RXa1Xb1 Xa1Xb2 Xa2Xb1 Xa2Xb2 Xa3Xb1 Xa3Xb2O1 O2 O3 O4 O5 O614 (3)随机化区组设计 随机化区组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区组内的被试差异尽量缩小,而区组之间的差异依据设计要求而定。区组的原则是同一区组内的 被试尽量在某种特质上属性相同。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区组过程看作对某一有嫌疑的额外变量的控制,每个区组内在此差异因素上保持恒定 水平,从而清楚的让人看到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区组的结果为实验增加了一个因素不同水平的组间 设计层面,而在区组内则可以继续按照组内或组间进行后继设计。经过思考我们可以看出,随机区组接区 组内组内设计可看作是一种混合设计,而随机区组组间设计可看作匹配后组间设计。(四)实验研究的效度1.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密切相关,如果对无关因素控制不充分则导致自变量混淆,降低内部效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否普遍推论到样本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 外部效度主要看实验过程接近现实的程度。2.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1)主试因素 主试除了给出指导语影响被试的行为以外,还能引起诸多微妙的干扰,它们统称为实验者效应。 ①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自验寓言/毕马龙效应:为了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 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之后告诉教师们 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 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事实 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 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 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 结果。罗森塔尔认为,实验结果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 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 成绩得以改善。这一效应类似于一种变态的心理现象,即“性景 恋”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 情孤僻,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 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他和雕像久久依伴, 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 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 同名城市的始祖。英国作家萧伯纳根据这个希腊神话故事,写过一出喜剧,主人公艺术家毕马龙爱上了自 己雕刻的美女。朝思暮想热情地期望,雕像变成活人,美梦成真,有情人终成眷属。毕马龙效应的含义是 你预期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心理学也称这一现象为自验预言。自验预言是直觉的明示,是潜意识的提醒。罗森塔尔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了皮格马利翁效应。这种现象说明主试的期待不同,对被试施加影响的方法 也不同,被试受到的影响不同从而表现也有差别,期待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15 ②光环效应/晕轮效应/马太效应: 光环效应:又叫做晕轮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 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做出全面的结论。马太效应则是光环效应发展的一种可能的结果。《圣经》“马太福音”第 25 章有这样的归纳: ,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 要夺过来。 ”1973 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 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默顿将这种社 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③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从而形成一种认知障碍, 它能导致对他人的感情、意向做出错误的评价。④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在有区组的或者控制组或组间实验设计中,不同组的特性不同可能影响主试对其结果的判断倾向。⑤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具体概念见 《MJ 心理大纲解析-普心》 长时记忆部分) 如对被试的处理不能同时完成, 被试的顺序可能导致主试对其印象不同。⑥观察者偏见 观察者偏见: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观察的错误 刻板效应和投射效应以及光环效应都属于观察者偏见,可见其范围很广,因为人们总是“看见”他们想看见的。(2)被试因素 被试因素主要表现在要求特征上面,当然还有其他的。总之,指望被试在实验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是非常困难的。 要求特征:被试通过对主试的语言行为和态度的察觉,判断主试的实验目的从而自觉不自觉得改变自己的反应 对被试传递的实验信息和线索成了决定被试行为的显著因素,这样的线索就是实验情境中的要求特征 常见的要求特征包括霍桑效应、评价忧虑、取悦研究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等。①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被事当面临新情境发现自己比较特别并正在被关注的时候,行为上会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美国西部电器公司曾对提高工人的士气和生产力感兴趣,于是做了一系列实验改善工人的环境并设立对照 组,结果发现,不管进行什么控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工人生产力都会提高。 (所谓“人来疯”――MJ 注)②评价忧虑/取悦研究者/罗密欧与朱丽叶现象 评价忧虑:意识到自己正在被人观察和评价,被试担心自己的行为不能被别人认可而产生的忧虑的心理,从而导致行为异常 取悦研究者:在评价忧虑的基础上,为了得到较好的评价而按照假象的主试的愿望去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如平常一样罗密欧与朱丽叶现象:在探测到主试愿望后产生逆反心理,故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主试的愿望破灭莎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 爱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感情也因此更加牢固。16 ③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被试认为某种无效刺激具有某种功能,从而有意无意中按照这种功能的结果来行为或者是表现出刺激有效的反应 安慰剂效应相当于发生在被试身上的期望效应,都是人强烈意念的能动性的表现,是一种自我暗示。在医学研究,在对病人进行某一种药物处理后,病人就报告病情有所好转,但这种药并不能医治病人的病, 如告知某病人注射的是葡萄糖,病人反映精神好些了,其实注射的只是蒸馏水。④亨利效应 亨利效应:被事接受虚假的信息或其他刺激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积极的态度,从而在反应上表现出异乎平常的正面效果 亨利效应同样相当于被试身上的期望效应。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 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 30 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 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 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 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 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 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 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 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 “亨利,告 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 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 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 ” “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 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 凶狠也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 丽的谎言” ,30 年后,他竟然成了议价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 早已不重要了。 (我的护球很像亨利。――李毅注)P.S.:在控制组实验组设计中,由于实验组被给予实验处理,被试会较多产生安慰剂效应,而主试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同时, 在操作组,被试由于未被重视,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或被激发斗志而出现亨利效应。(3)历时 历史(亦称“经历” )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时间。当出现这种情况是,研究者 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自变量引起还是由特定时间引起。(4)成熟或自然发展 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疲倦、饥渴或对实验丧失兴趣等。(5)选择 实验过程中由于没有采用随机化的方法来选择被试和分配被试,造成实验处理前被试的组与组之间在很多方面有差异性。(6)测验 研究者为了取得实验前被试的初始状态,对被试实施前测验,而这种测验可能会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实验处理实施后进行的测验。17 (7)被试的亡失 实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较多被试中途退出或死亡, 导致研究者因为样本太小或组间被试不均衡无法对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 (欢迎漫迷们共同收看《Death Note》――MJ 注)(8)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也叫“向平均回归” ,经常在有匹配过程的实验中出现,由于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的被试, 实验处理后的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因为大多极端分数都含有较大的偶然因素。 如果统计回归导致实验结果上的错觉,则称之为回归假象。 e.g.:我们有一个教育计划准备用来提高非洲裔美国儿童的阅读分数, 因为通常非洲裔美国儿童的阅读分数明显比白人儿童低。现在有非洲裔和白人两组美国儿童,为了让实验更准确,我们在年龄、性别以及初始 阅读成绩等几个唯独上进行匹配。然后我们对两组儿童都实施阅读提高计划,在结束后再次检查阅读分数。 结果出人意料,非洲裔美国儿童在接受计划后阅读成绩比以往更差,而白人儿童则有所提高。于是得出结 论认为计划只能帮助白人儿童但实际上损害了非洲裔美国儿童,尽管计划是为后者设计的。通过思考相信你能看出这个结论简直是 Bullshit,而它正是回归假象导致的。原因是,在最初的阅读成绩匹配的过程中,由于 非洲裔美国儿童的分数总体都很低,只能选择分数远高于平均水平的非洲儿童和分数远低于平举成绩的白人学生这两个极端组 进行等组匹配。于是在重测时他们的分数都出现了向平均数回归,错误的结论便由此产生。(9)仪器使用 实验过程中使用仪器不当或仪器失灵、测验材料出现问题或主试身心发生变化。3.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真实验是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在特定的实验环 境中,被试通常知道自己出于被观察的地位,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也会影响到被试的行为。(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即便是在心理学最为发达的美国,心理学实验的被试也大多是主修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更何况国内。被试背景的特定性使得 被试群体很难代表社会大众。(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实验者对实验中变量的操作定义往往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为基准。实验材料和测验类型的差异可能使多个研究者对同一个问题 的研究结论无法会聚。(4)构想效度 构想效度: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 测量的效度包括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统计效度,而外部效度中包括构想效度这一独立部分 影响构想效度的因素为:①理论上构想的代表性不足 ②构想的代表性过于宽泛18 三、反应时法(一)反应时概述1.反应时的研究意义和历史发展反应时测量技术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指标在认知加工过程和个体差异研究中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为探讨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测量手段。 1820 年 Bessel 公布了自己关于人差方程的研究成果,它起源于格林威治天文台的一桩公案 1850 年 Helmholtz 用反应时间来测定了神经传导的速度 1868 年 Donder 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1879 年 Wundt 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对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 1950 年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反应式被大量用于研究认知加工过程反应时: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外显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 也即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之间的潜伏期 反应时的测量程序:给被试呈现特定刺激,要求在刺激出现后快速做出反应,同时通过仪器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反应的间隔 这段时间可以被看作刺激在大脑内的认知加工过程。 速度-准确性权衡:被试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实际上被试会运用不同的权衡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反应 有的被试会牺牲正确率而换取速度,而另一些反之。2.反应时实验的种类A 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做出反应 这种反应时间也称作简单反应时间 B 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含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 C 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刺激,对其他刺激的呈现不需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括简单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A B C简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选择时间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科学的巨大悲剧 ―― 丑陋的事实毁灭了一个个漂亮的假设。19 1.外部因素①刺激变量方面的因素 a.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面积均与反应时有负相关; b.刺激越复杂,需要加工越多,反应时越长; c.选择反应所选择数目越多需要时间越长; d.对于辨别反应,刺激越接近越难判断; ②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 不仅不同的感觉器官的反应时不同,而且同一感觉器官受到不同刺激时其反应时间也不同,甚至同一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 官的不同部位都将导致不同的反应时间。触觉反应时小于听觉小于视觉。 ③环境因素和实验仪器2.机体因素①速度-准确性权衡②机体适应水平③被试准备状态④额外动机⑤年龄⑥练习⑦个体差异(三)反应时技术及其发展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在脑内要经过一系列操作加工,这些操作加工有明确的先后次序,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信息处于不同的 状态,而这些都是在时间上进行的,其特征必然能在反应时间上表现。因此不同的心理操作能按时间分布上的不同加以区分。1.反应时技术(1)相减法 Donder 根据其提出的三种反应时间,即 A 反应时、B 反应时、C 反应时提出了反应时间相减法,由 P19 末尾的图示所示: 简单反应时 = A 反应时间 辨别时间 = C 反应时间 C A 反应时间 选择时间 = B 反应时间 C A 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相减法最初被用来测定某一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然而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这种 方法要求实验者对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要求在相减的两种反应时作业中有严格相同 或匹配的部分。 缺点:复杂信息加工过程很难区分出不同的阶段;不同作业有时很难匹配实验 1心理旋转实验Cooper & Shepard,1973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 R,J,2,5。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角度 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 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 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20 实验 2短时信息编码实验Posner,1972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 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 Aa。并安排同时呈现 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 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 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 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 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2)相加法 该方法由 Sternberg 提出,是相减法的发展和延伸与相减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个体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是完成 任务过程中一系列加工阶段的因素的综合,如果两个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他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效应。 它的前提是信息加工的方式是系列而不是平行的。通过操纵使加工过程中的因素处于不同水平,然后比较其与加工的总时间的 关系,即可以分析出该因素是否独立于其它因素而对应于加工中的某一特定过程。这样可以逐渐寻找出加工过程中的每个过程。实验 3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Sternberg,?让被试先看 1 至 6 个数字(识记项目) ,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 ,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 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 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3)开窗实验 反应时间相减法和相加法都不是直接测出某一特定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而是间接地通过作业之间的比较而得出的。Hockey 发 展了一种新的技术,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并明显得看出不同的加工阶段,就如同打开窗子一样一览无遗, 我们称之为开窗实验。实验 4开窗实验Hockey,1981给被试呈现 1-4 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 、 ,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 控制相继呈现。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 , 先呈现“四个字母+4” ,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 ,然后按键出现 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 结果:获得的 12 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 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 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 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 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2.反应时技术的发展#序列反应时和内因联想测验方法是反应时技术的新发展。21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心理物理法的中心问题是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Fechner 曾给心理物理法下过这样的定义: 一门研究身心之间或心物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其范围包括感觉、知觉、感情、行为、注意等等。(一)阈限的测量阈限,又称感觉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法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另一种是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有 50%次数能引起感觉,50%次数不能得一种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强度的差别,即,有 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而 50%不能得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即传说中的 JND。1.极限法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刺激通常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呈现让被试报告其感觉, 刺激得增减应尽可能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1)极限法的特点 极限法认为人对阈限一下一无所知,但是阈下知觉的存在表明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此其已被淘汰,或采取其变式阶梯法。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 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 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2)绝对阈限的测定 实验过程: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 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寻找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 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每 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当被试回答说不清时即? 时,意义与之前的判断相反。 阈限计算:转折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阈限,绝对阈限就 是系列所有阈限的平均值。(3)差别阈限的测定 实验过程: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 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即刺激是固定的,其强度大小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又称变异刺激,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而大 或由大而小顺序排列。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照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 生转折。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三类反应,当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时记录“+”;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录“=”;22 当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记录“-”;表示怀疑可记作“?”。 阈限计算: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取平均上下限的不肯定间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不肯定间距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理论上应与标准刺激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称为常误。(4)极限法的变式 阶梯法把增加和减少刺激的程序连续进行,被试报告出现转折时立即向相反方向改变刺激如此往复,直到达到事先预定的实验 次数,把此时各转折点的平均数作为阈限。2.平均差误法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1)平均差误法的特点 ①需要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能更好地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 ②只能对可以连续变化的刺激进行测量(2)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测定 Ⅰ 绝对阈限 平均差误法求绝对阈限时,只要设想标准刺激的强度为零来调节比较刺激,使比较刺激的大小变化到刚刚觉察不到或觉察到, 然后平均比较刺激每次的值即可。 Ⅱ 差别阈限 实验过程: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 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 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有两种: ①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②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这里的主观相等点等于各个比较刺激的平均值(3)误差的控制 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刺激的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 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剂的次数也应各占一半。 并且刺激的呈现应当最好采用拉丁方设计平衡各种误差。3.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刺激通常都由 5―7 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 到 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 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间隔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 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1)恒定刺激法的特点 ①所使用的刺激恒定不变,适合不能逐渐调整的刺激 ②刺激随即呈现,机会均等,因此能避免学习误差和期望误差 ③统计时此种方法要求出引起反应的总体次数,而不是某种平均值 ④实验前要预备实验选定的刺激范围并准备好刺激呈现的随即顺序表23 (2)绝对阈限的测定 实验过程:刺激选择在阈限估计的绝对阈限的周围,被试只报告有无即可。 阈限计算:①直线内插法:以刺激和正确判断的比率为横、纵座标画图,寻找判断比例为 50%处的刺激大小 ②平均 Z 分数法:将实验结果的 P 值比例转换为标准分数 Z,从而求得绝对阈限,这种方法比直线内插精确 ③最小二乘法:确定方程 Y = a + bX,这是最为精确的方法(3)差别阈限的测定 实验过程:在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呈现,被试判断后者与前者的关系。这可能产生时 间误差,如主观相等点小于标准刺激,就产生负的时间误差。反之,就产生正的时间误差。 阈限计算:①两类反应:我们取 25%和 75%处的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而主管相等点仍为 50%处 ②三类反应:用 50%的+反应的刺激与 50%-反应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也就是不肯定间距的一半(4)不肯定间距的不稳定性# 三类反应中的不肯定间距,与其说是对辨别力的测量不如说是对自信态度的测量(参考信号检测论的内容理解――MJ 注)(5)恒定刺激法的变式# ①分组法:将比较刺激按照与标准刺激的差别的绝对值分组,一组一组的与标准刺激比较 ②对数单位法:比较刺激选择在标准刺激的良策,按照对数等级选取,适合差别阈限大的领域 ③但以刺激法:标准刺激只在起始呈现,之后只不断呈现比较刺激,让被试对他们凭印象进行判断P.S.: 三种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比较这三种方法: ①从感觉阈限的含义上比较:极限法求得的阈限值较能符合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因为此法的操作是有系统地探查感觉的转折 点,它的计算过程就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同时,因被试知道刺激呈现的次序,他可把注意力集中到特别需要集 中的地方,从而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但也正是由于被试知道刺激呈现的次序,从而容易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递减法不 宜用于测定味觉和嗅觉阈限,因为有一定后作用的刺激,不易采用极限法。 ②从被试者方面比较:测定次数过多容易使被试者感觉单调而产生疲劳。平均差误法的实验程序,对被试来说比较自然,让被试 自己主动调整比较刺激,也可引起他的兴趣,因此,在这方面平均差误法优于极限法和恒定刺激法。 ③从误差方面比较:极限法中各个刺激是按照刺激量的大小依次改变的,因此被试者回答比较有把握,每次测定结果间的差异也 就较小,但是易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恒定刺激法所用的刺激数目较少,且不需随时调整刺激的强度,因此测量那些不易 随时改变强度的刺激则较为方便。又因为刺激是随机呈现的,不会像极限法那样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在用三类判断测定 差别阈限时,不肯定间距的大小随被试的态度而变化,从而对所测的差别阈限产生影响。用二类判断测差别阈限,虽然可以避 免这一问题,但迫使被试作出肯定回答是不自然的,因为被试确实有难于判断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哪一个强或弱的情况。此外, 在恒定刺激法中,刺激的改变是没有一定方向的,被试者在回答时猜的成分较多,因而产生较大的误差。在平均差误法中,由 于它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有所不同,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它测定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由其他方法求 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④从效率上比较:平均差误法中刺激是由被试者自己调节,回答和记录的次数较少,因而能较快地得到测量结果。而极限法中要 回答和记录的次数较多,其效率不及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可不必临时改变刺激,这是其忧越之处。而且恒定刺激法中的每 一个记下的数据都可以利用上,不像在极限法中用来计算阈限值的数据是少数,因此,恒定刺激法的效率较高。 注意:在测定要进行比较的两种阈限时,必须用同一种方法,因为,不同的方法所用的指标不同。24 (二)心理量表法任何存在的事物,不论是痛感的强度还是对金钱的态度,亦或你对恋人的爱与恨的矛盾随时间变化的稳定程度在你心中的明确 程度被别人看透的可能性,都是以某种量的方式存在着的。那么以某种量方式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测量。测量是一种给事物 以及其属性赋予数目或名称的系统方法。当我们赋予事物及其属性这些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量表。量表具有四种基本属性: 差别:事物及其属性在某些方面是有差别的 强度:事物及其属性是可以比较的,比较的结果能以大小、强弱等程度来表示 等距:量表之间相邻两个等级之间的差别是否都是相等的 绝对零点:被测属性的量值为零的状态存在1.量表的类型(1)直接量表和间接量表 按照测量的方式来划分,当同一感觉的两种量表发生矛盾时,采用直接量表作为正确标准。 直接量表:直接测量要测量事物的特性 间接量表:借助于测量另一类事物来推测要测量事物的情况(2)等级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根据不同的测量属性和包含的信息量多少,我们可以将常见量表分为四种,其中后一种包含前一种的属性: ①名称量表:只能测量差别属性,只是把事物或属性归于不同的类型 ②等级量表(顺序量表) :能够测量程度上的差异,通过让人们对一系列刺激进行排序即可获得 ③等距量表:两表中临近的值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可以在表内进行加减运算 ④比例量表:具有全部四个属性,绝对零点可以让我们能确定表中数值的比值(3)心理量表的评价 量表的类型直接决定制作量表所需数据的类型和种类,以及对量表中数值得数学和统计运算的种类,而测量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也很重要。一个好的心理量表最少应满足以下两点: ①逻辑清晰定义准确,非是即非,且符合数学上的数理逻辑推论,如传递性(e.g.,若 a&b , b&c 则 a&c) ②本身有系统的测量理论支持,包括:要明确能够测量的条件;能解释测量尺度的意义;有明确的测量程序;有误差分析2.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比例量表除含有名称、等级这些等距量表的特征外,还有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绝对零点。它是测量的最高水平,也是科学家认为理想的量表。若一项测量结果在比例量表上是零,那么,我们可以说某个事物并不具有被测量的属性或特征。由于它具有绝 对的零点,且量表上的单位相等,因此可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我们所用的绝对温度量表就属于这类量表。比例量表 所适用的统计方法,除等距量表上可采用的统计方法外,还可用几何平均数和相对差异量等计算。比例量表的制作方法有感觉比例法(分段法)和数量的估计法,现分述如下:(1)感觉比例法 这个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的。 具体作法是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 让被试者调整比较刺激,使它所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例如,2 倍、3 倍、1/2 倍、或 1/3 倍等等。每个实验只选 定同一个比例进行比较,同一个标准刺激比较若干次后,再换另外几个标准刺激进行比较。如果所选定的比例是 2∶1 的话,就 可找出哪些刺激所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一半。当把所有的标准刺激都比较完之后,便可用与各标准刺激在感 觉上成一定比例的相应的物理量值制成一个感觉比例量表。25 (2)数值估计法 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 10,然后让被试者以这 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比较刺激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数字表示出来。然 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 量表。 如果运用数量估计法来制作比例量表,那么实验结果是支持 Stevens 定律的:S = bIa其中 S 代表心理量,I 代表物理量强度,a、b 代表常数如果将心理量与对应的物理量的数据取对数作图,则它们成直线关系。对于日常的感觉,套用公式后指数大于 1 的说明心理量 的增加快过物理量的增加,如电击;等于 1 的表明心理量能正确认知物理量,如长度;小于 1 的表明心理量的增加速度小于物 理量,如明度。(3)制作等比量表应注意的问题# ①被试能否正确使用数字 ②判断中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动机以及环境干扰3.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等距量表除了其有类别量表和等级量表的性质外,它要求整个量表的各个部分的单位是相等的,但没有绝对的零点。等距量表没有绝对的零点,只能做加减的运算,不能作乘除的运算。心理学家们对 等距量表有更多的兴趣,与顺序量表相比,它能较广泛地应用统计方法,如计算均数、变差、相关系数等统计量,以及应用 t、 F 检验等。一般用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来制作等距量表。 (1)差别阈限法 差别阈限法是一种间接量表,它用任何一种古典的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并以此为起点,产生第一个最小可觉差的刺 激强度,以第一个最小可觉差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最小可觉差??。这样测得许多最小可觉差以后,以刺激强度为横坐标, 以绝对阈以上的最小可觉差数为纵坐标,画出的心理物理关系图就是等距量表。实验者就可从图上找出产生某一感觉水平所需 要的刺激值。 如果用差别阈限法作图,结果符合 Fechner 定律:S = KlgR其中 S 代表心理量,R 代表物理量强度,K 是常数我们可将这个公式读为:感觉的强度的变化和刺激的对数变化成正比。Fechner 定律有两个前提: ①Weber 比例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 ②所有刺激强度水平上的 JND 都是相等的 P.S.: 韦伯定律 韦伯指出,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T/I=K 这个等式表示。其中△T 代表 差别阈限,I 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 是小于 1 的一个常数。K 也叫做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后来,费希纳把这个关于差别阈限 的规律称之为韦伯定律,它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标准刺激接近绝对阈限和人的承受上限时,韦伯比例增加很多。(2)感觉等距法 要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是采用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它要求被试者将某种感觉 上的一段心理量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分,最简单的是二分法。例如 R1 和 R5 是两个不同响度的声音,且 R5>R1。被试者的任 务是:找出 R3,使其响度正好在 R1 和 R5 之间也即 R5-R3=R3-R1;再找出 R4 在 R3 和 R5 之间;再找出 R2 在 R1 和 R3 之间。用三次二分 法把 R1 和 R5 之间在响度上分成四分。把这一系列的刺激作为横座标,等响单位作为纵座标画出一条曲线,即响度的等距量表。26 (3)评价量表 如前所述的众多心理量表,其心理量连续体都是由一个相应的物理连续体引起的,然而现实中有很多没有合适的相应物理量连 续体引起的心理量,它们也能建立很好的心理量表,其中一种方法就是评价量表。量表中的评价需要一个稳定的被固定了的参 考点,各个等级可以用文字或数字表示(如优、良、中、差) 。评价量表是对心理品质和态度测量的较好方法,常见的 5,11 等 级量表都属于评价量表。评价结果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集中优势,即大众偏向于给出中等类型的评价。4.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顺序量表(等级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例如赛跑时不用秒表测速,按先到终点的算第一名,第二个到的算第二名等等。顺序量表只是在一个分类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类,每一 类别只具有序列性,并不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差别是相等的。顺序量表的制作方法简单,一般使用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1)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对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 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大基本物理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