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药品公共评估报告的作用有什么作用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国内外药品GM对比调研报告(word).docx 6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国内外药品GM对比调研报告(word)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国内外药品GMP对比研究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国内外药品GMP对比研究课题组本课题组由邓海根、王波、孙悦平、张华、顾维军、孙克刚、马涛、黄玲、吴培栋、张燕玲、边振甲、王者雄、董润生、郭清伍、张爱萍、刘渊、陈燕组成。目录一、我国药品GMP实施回顾4二、国际药品GMP的现状与特点6(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药品GMP(USFDACGMP)6(二)欧盟药品GMP(EUGMP)7(三)世界卫生组织药品GMP(WHOGMP)9(四)日本药品GMP10(五)台湾地区药品GMP10(六)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10(七)药品检查条约/合作计划组织(PIC/S)11(八)药品GMP认证检查员管理体系12(九)主要特点13三、药品GMP通则对比分析15(一)总体结构15(二)概念与术语16(三)机构与人员17(四)厂房与设施19(五)设备20(六)物料20(七)卫生21(八)验证22(九)文件24(十)生产管理26(十一)质量管理27(十二)委托生产与委托检验29(十三)销售、产品投诉与召回29(十四)自检和质量审核30四、药品GMP附录对比分析32(一)无菌药品33(二)原料药38(三)中药制剂和饮片51五、药品GMP发展建议53(一)完善药品GMP检查质量保证体系53(二)理顺药品GMP检查相关关系54(三)建立企业受权人管理制度56六、药品GMP修订建议57(一)指导思想57(二)参照标准的选择58(三)规范修订的框架建议58(四)具体内容修改建议58引言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部署,药品安全监管司组织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及有关单位和专家,历时近1年时间,翻译查阅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USFDA)、欧盟(EU)、日本(JAP)、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药品检查条约/合作计划组织(PIC/S)等国家和组织的药品GMP管理法规及相关资料,以我国药品GMP为背景,在管理体系和药品GMP具体内容上进行了对比调研。对比调研过程中,在翻译查阅国外资料的基础上,座谈听取了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和有关专家关于实施药品GMP、接受国外药品GMP认证检查的经验介绍和体会建议,从而使对比调研工作获得较全面、系统和有价值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国际药品管理的惯例和标准,通过比较与国外的差异,寻找与国际接轨的途径,提出方向性的建议,为适时修订我国药品GMP提供技术性参考。由于整个对比调研工作只限于翻译查阅资料、座谈研讨,缺乏对国外药品GMP管理和认证检查的实地考察,以及搜索信息量所限,报告中涉及的相关术语、中文翻译和专业技术知识引用等,可能存在不确之处;报告中所提建议也未经论证和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不妥之处,敬请谅解。一、我国药品GMP实施回顾药品GMP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中英文缩写。实施药品GMP,是强化国家对药品生产的监督管理,实现对药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保证药品质量的一套科学、系统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1963年美国诞生世界第一部药品GMP,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各成员国实行药品GMP制度至今,药品GMP已成为国际上评价药品质量保证体系和参与国际药品贸易竞争的一项基本内容和标准。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卫生部于日依法颁布我国第一部药品GMP,又于1993年2月修订颁布了药品GMP(1992年修订)。由此,国家对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实施药品GMP,从而将其纳入了法制管理轨道。1994年4月,卫生部牵头组建了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组成的“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1994年11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卫生部药品认证管理中心,作为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秘书处的办事机构,承担药品GMP认证工作。日,卫生部发出通知,从日开始受理药品生产企业(车间)和药品品种的GMP认证申请。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成立,为全面监督实施药品GMP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日起,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审批药品GMP认证工作,卫生部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划归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药品GMP认证检查工作。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颁布了药品GMP(1998年修订),于日起施行。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药品GMP认证管理办法,又分别于2002年12月、2005年9月修订颁布了药品GMP认证管理办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按药品剂型类别分步实施药品GMP的工作规划和目标,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强制实施的政策。药品GMP认证管理与核发《药品生产许可证》相结合,使药品GMP成为药品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必备要求,稳妥实现了从鼓励到强制实施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国外卫生监督考察报告
国外卫生监督考察报告
近年来,浙江省分批组织了相关卫生监督人员赴国外学习先进的卫生监督管理经验,浙江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将部分出国考察报告进行了收集,枣庄卫生监督网特予以转载。
澳大利亚公共卫生管理培训情况总结
&&& 为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公共卫生管理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省各级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应澳大利亚邦德大学的邀请,日―4月23日,以省卫生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骆侃佼为团长的省卫生厅公共卫生培训团一行18人,赴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17天的公共卫生管理知识培训。
培训期间,在邦德大学聆听了外国专家学者和行政官员关于澳大利亚公共卫生体系、卫生保健系统、卫生政策和卫生服务管理、食品安全、艾滋病的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系列讲座。实地访问了黄金海岸医院,就医院传染病防治、医疗保障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与医院有关学者进行了交流。这次培训由于学前动员准备充分,学习方向和目标明确,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学以致用的针对性强。在学习中,看的认真、听的仔细、问的广泛、想的深入、讨论的热烈,在学习、参观中,学员们举止文明礼貌,尊重有关人员的劳动,受到授课教师和接待人员的好评因此虽然时间短,但是收获很大。现简要总结报告如下:
一、澳大利亚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
(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实行社会福利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社会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一个相当完善的社会福利网已覆盖全国各地。澳洲政府所运作的福利多以津贴的形式来发放。政府津贴品种繁多,有家庭津贴、青年津贴、新开始津贴(失业者的福利)、生育津贴、免疫津贴、家长补助、子女补助、托儿津贴、住房补助、残疾儿童津贴、护理人补助、土著青年助学金、偏远地区儿童补助、健康护理卡、老年津贴、残疾人津贴、老年健康卡、孤儿养育津贴、领津贴者的教育补助等。
早在二十多年前,澳大利亚就已经建立了全民健康保险制度。通过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和各洲的卫生计划,全体澳大利亚人民均可享有医疗服务保险,获得公立医院的免费服务。
1、基金的来源
全民健康保险基金一部分来源于1.5%的收入税,占20%,其余80%来源于政府的拨款。目前个人收入税比例为:年收入在5万元澳币以内为1.5%;年收入在5万元澳币以上的部分为2.5%(不参加私立保险者);收入低于一定标准者免征健康保险收入税。
私立健康保险是全民健康保险的重要补充,其保险基金来源由个人缴纳。全澳洲有48 %的人口购买私人保险。联邦政府的总体思路是培育多元化的机制,鼓励多元化的成分,促进多元化组分之间的互补、制约和竞争,从而最终促进卫生服务提供的质量,促进卫生服务的效率、效益和公平。
2、健康保险的待遇
享受全民健康保险者的范围是:凡澳大利亚公民、有永久居民身份和合法居住身份的人,每人都持一张Medicare医疗卡,均可在公立医院住院治疗,公共医疗费用支出占总医疗费用72%,个人自付比例约16.6%。购买私立健康保险者,住公立医疗机构需个人支付的部分(如住单人病房等费用),在私立医院的住院费、伙食费、牙科、理疗、家庭护理、整容等费用均由私立健康保险公司支付。如一年未使用私立健康保险基金者,可获得奖励。
3、医疗费结算办法
澳大利亚私立保险实行的DRG付费办法。许多州对公立医疗机构经费划拨也依据DRG系统,比我国使用的国际疾病分类法简单,由于付费更合理,更方便。澳大利亚使用DRG付费办法近20年,平均每年医疗费增幅在8.6%左右。
4、医疗行为规范措施
澳大利亚政府为了规范医院行为,正在进一步完善临床指南,其内容是:第一,规定患什么疾病找什么人(找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看病;第二,规定患什么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不应该做哪些检查;第三,规定患什么疾病应该做哪些治疗,不应该做哪些治疗。用临床指南规范医院的医疗行为。
&&& 澳大利亚卫生体系是一个多元化的混合型卫生体系,由三级组成:第一级是初级卫生保健,包括社区卫生、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第二级是全科医生和各类诊所;第三级是医院。所有制成分: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组成:有全职和兼职(38 %) 两种,女性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961 年11 % ,1996 年27 % ,预计2014 年将达38 %)
(二)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澳大利亚的社区建设,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特点交织并行,其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庞大的政府支持系统、充足的民间社团参与,构成了其社区建设的典型特征。
澳大利亚的社区都有一套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它的基本组成是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服务项目很多,一般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性服务之间形成不同的系列,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形成了一个涵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社区服务网络。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极具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非常完善和先进,已形成一个专门机构,组织专门医生、护士对社区个体、家庭和团体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如墨尔本市,每个社区都设有救护站,并配备救护车和直升飞机等医用运输工具。
&&& 在社区大量的、具体的社区服务的内容、项目的开展,都由非政府组织去承担和组织实施。这些民间社团组织既是居民社区生活的代理者,又是政府管理社区的合作者,起到了政府与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
(三)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 
1、食品卫生法规和监督体系:1981年,澳大利亚发布了食品法(Food Act),1989年发布了食品卫生管理办法(Food Hygiene Regulation), 1994年发布了食品标准管理办法(Food Standards Regulation),还发布了与之配套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s),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2000年,澳大利亚又发布了《农产品法》(Food Production (Safety) Act),根据该法,将奶、肉、海产品、蛋、园艺、动物饲料等划归农业部监管,农业部内设农产品司具体负责监管工作。
澳大利亚是联邦制的国家,根据各个州与联邦政府的协议,联邦食品卫生法律制定过程中各个州都充分参与和协调,各个州食品安全法律的实施都在联邦食品卫生法律的框架下,保证了联邦法律的统一性。
1998年以来,澳大利亚推行了以减少管理部门、完善食品管理法规、保护公众安全和健康和符合国际惯例为目标的食品管理体制改革。日,澳大利亚食品监督管理新体制开始运转,这个新体制包括:在食品监督管理过程中,联邦政府负责制定食品管理的法律和标准;州政府根据联邦法律、标准负责制定具体实施规定;地方政府则负责日常食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及法律的实施。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协调机制,使食品管理的相关机构和部门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新的管理体制具有的特点是:使公共卫生和安全得到加强和维护;形成反应迅速的政策框架;通过建立协调机制,所有重要部门能够参与食品管理;管理覆盖整个食物链;通过法规标准实施分委会,使全国范围内有关法规的解释、管理和实施得到统一;改善了食品标准制定程序的时效性,增加了食品管理体系的透明度,使公众的信心得到增强。
2、食品卫生培训:澳大利亚政府一直以来都将食品卫生培训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强调食品卫生培训的重要作用,这种培训包括了对行政相对人的培训及监督人员的培训两部分。
如昆士兰州地方法规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包括举办者、管理负责人及食品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地方市政府(city council)组织的食品卫生培训课程学习,经考试合格,取得由市长及课程负责人联合签字、市政府盖章的培训合格证书后方可申办食品生产加工或上岗,并且每3年至少复考一次。政府与其他相关部门,包括卫生部门、农业部门、渔业部门、工业生产部门及经济发展部门也十分积极并从各自角度有侧重的提供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训及宣传,如农业部门主要针对肉类、乳制品、水产品及蔬菜水果等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危害控制技术的等食品安全保障知识的培训。通过严格的岗位操作规范培训、卫生部门的基本卫生知识培训及社会机构第三方组织的危害因素分析及控制等进一步的培训,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守法意识、个人卫生意识及卫生操作水平普遍较高。
对监督人员的培训。澳大利亚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包括卫生部门、环境健康官员与地方政府市场监督人员,均必须经过3~4年与食品、卫生相关的专科或本科的系统学习,掌握有关食品营养、食品卫生、食源性疾病防治等基础知识。在工作中还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组织培训,而这部分内容则是针对具体的工作所设计的实用性十分强的课程,内容涉及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水质、食品、空气等的采样程序;投诉案件的处理程序;相关法律法规的运用。
此外,卫生、农业、工业等有关部门在各自部门内部、部门间经常举办短期的监督员培训课程、讲座,根据新的趋势、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培训。监督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高,监督执法标准统一,执法能力得到提高。
3、食品卫生监督的技术保障:澳大利亚食品卫生监督有着很强的技术力量支撑,其明显的特点,就是充分整合利用全社会的技术力量,为食品卫生安全服务。卫生部门除了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外,同时有效地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包括教育机构(专科院校、综合大学)、中立检验机构(如Food Science Australia)、政府各部门如农业、经济发展、工业生产管理部门的检验力量以及各州环境健康部门的检验设施,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各州环境健康部门也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咨询;食品原料的管理、索证的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举办者、负责人及制作者卫生知识、操作技术的培训等。
卫生执法人员均配备齐全的执法工具,包括交通工具、笔记本电脑、必须的影像设备及录音笔等。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昆士兰州,基层卫生部门拥有较强的监督力量,即社区公共卫生单位,相当于我国的区卫生监督所、区疾病控制中心混合体,该机构拥有自己的检验力量,主要工作在于定期进行社会疾病检测预防;微生物方面的分析;食品的理化检验(包括冷冻食品、食用色素、水产品、奶制品、进口产品、零售食品等20多项);对饮用水、环境污染等也开展检测,使卫生部门全面系统地掌握第一手监测数据。
4、全新的食品安全理念:澳大利亚政府提倡并实施食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因素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各中立机构、大学院校有偿对企业进行GMP、HACCP的设计认证工作。在此基础上卫生部门着重实施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实行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分类监督管理模式,各部门对于肉制品、蛋奶制品、水产品及进出口食品则强制实行HACCP管理。构成了食品卫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四)人性化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
&&& 在70年代以前,澳大利亚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与我国相似,以精神病院为主体,7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对社区服务、人性化、家庭医疗卫生服务的意识增加增强,过去由于医院、其他医疗机构、全科医生诊所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政府做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关闭了精神病院、残疾人院,缩小了护理院和养老院。逐步形成了以初级卫生保健同盟为协调组织,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诊所、医院、社区药店、其他医疗机构为服务提供机构的社区服务体系。在这一完善的协调的体系中,精神卫生服务的提供机构主要有:区域精神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精神科(仅提供精神病的短期治疗),全科医生诊所。
澳大利亚的精神卫生服务从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到精神病人,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疾病服务实际上在澳大利亚的精神卫生服务项目中占很小部分,精神病人在发病的急性期仍在医院的精神科或精神卫生中心的住院区接受治疗。关键是澳大利亚有若干针对人群健康影响因素的精神卫生服务,例如:SUMITr项目;针对吸毒,醉酒者的精神卫生服务;精神疾病早期干预服务;双重精神卫生服务:针对智商问题合并心理问题。此外,还有针对临时出现的人群心理问题提供的服务项目,针对社区居民工作、生活中的挫折或压力提供的心理服务。
服务形式可以概括为以社区支持为主体的精神卫生服务。医院诊疗方式的精神卫生服务比例较小,精神疾病住院比例很少,精神病人除急性发作期需要短期住院治疗外,大部分时间在社区和家庭疗养(比关在精神病院更有利于恢复)。精神卫生中心的员工大部分时间以精神健康评估队,社区精神保健服务队,连续保健与支持服务队形式工作在社区,同时也到居民家服务。全科医生亦开展社区精神服务。
精神病人参与治疗方案的制订这是澳大利亚精神卫生服务特色之一。
(五)积极、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
1、高危人群早期行为干预:主要做法有:在艾滋病流行早期积极采取措施,包括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各个项目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减少毒品的供应、需求及其危害; HIV在吸毒人群中的流行率大于5%之前努力快捷的采取措施预防其传播;采用危险层次策略远离毒品。(如果染毒,尽量停止吸毒;如果不能停止吸毒,尽量不要注射吸毒;如果注射吸毒,尽量不要共用针具吸毒;如果要共用针具,尽量确保器具的消毒。);多种干预方法相结合(如:男男性接触者行为干预;争取吸毒者的参与,注重同伴教育等)
2、大胆推广针具交换项目:澳大利亚针具交换项目开始于1986年,针具交换点分一级和二级,有四种类型:固定交换点、工作人员外展交换、流动汽车交换和针具交换机器。来固定交换点进行针具交换的吸毒人员仅仅登记性别、年龄、吸毒史等等信息,不会涉及个人隐私,警察也不会获得他们的个人信息。吸毒者一次最多可以领取2个服务包,每个服务包有10个针具和相应的注射器具。针具交换项目是作为综合干预服务的一个入门项目,通过针具交换服务,使吸毒者更多地了解到健康促进和药物替代治疗/康复、抗病毒治疗、自愿咨询检测等服务。
澳大利亚针具交换项目取得成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让吸毒者自己参与到项目中来,通过同伴教育来实施和扩展项目。澳大利亚做了10年(年)的针具交换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在年期间投入针具交换项目经费约为1.5亿澳元。
•估计避免了25000人感染HIV。
•估计避免了21000人感染丙肝。
•估计到2010年可以挽救5000人的生命。
•估计挽回了24-77亿的经济损失。
2、药物替代治疗:美沙酮维持治疗项目开始于1970年,1985年后开始推广和普及。2000开始了丁丙喏菲治疗。和美沙酮相比,丁丙喏菲含服起效慢,而且达到一定剂量后,其效果强度将不再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虽然其注射效果快而强烈,但会带来眼部疾病和呼吸抑制等严重的副反应。2006年,澳大利亚又开始了一种新的药物替代治疗――赛宝松,它是丁丙喏菲和呐洛酮的合剂,同样是片剂含服,如果注射则会带来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解决了吸毒者带回家注射的问题。
4、发挥高危人群自身的作用,通过同伴教育员开展工作:澳大利亚对于吸毒者的回归社会康复计划有很多,其中比较有成效和影响的是“信誉度、保释支持项目”。项目周期是两年,项目人员每月向法官汇报一次其情况。
目前,在维多利亚州每年大概有4000人参加康复计划,70%参加这个项目的吸毒人员都成功的完成了计划。一些戒毒成功的人现在作为自愿者为此项目服务,以自身的经历来教育和引导其他吸毒人员戒毒。工作人员还会提供新的工作信息,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帮助其寻找工作,2006年帮助100多人拿到了洗车的执照。2007年的目标是培养花园工人。
5、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澳大利亚针具交换项目主要是由社会组织来承担,他们通过向卫生部门申请经费来实施项目,政府对其进行监管和评估;其康复项目是由地方法院下属的一个机构来进行管理和实施;男男性接触者主要由维多利亚州艾滋病委员会――男性同性恋健康中心这一非政府组织干预管理。各个项目的经费则来源于政府。
三、主要启示和建议
(一)坚持以发展为目标,健全卫生强省建设的公共政策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公共财政支持和政府干预,是实现健康公平的保证。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应高于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应逐年有所提高。
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事业的财政转移支付,完善卫生专项投入政策,重点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卫生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卫生事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各级财政要确保农村卫生补助资金及时到位,保证政府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稳定合理增长。
进一步落实公共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传染病收治机构、采供血机构和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等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其人员、公务和业务经费补助,按照同级财政预算定额核定。
公共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房屋修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同级财政合理安排。公共卫生机构从事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实施监督执法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扩大参保覆盖面是降低医保风险的重要措施。澳大利亚与我国国情及经济基础不一样,因此所实施的医保模式也不一样。澳大利亚人口少,经济基础好,实行的是全民健康保险,我国实行的是职工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人群参保率低,相对而言,道德风险增加,基金抗风险能力也相应减弱。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正在积极主张扩大医保的覆盖面。
在确保政府对医院补偿到位的前提下,管理的重点应放在规范医疗保险供方行为上,澳大利亚公立医院是政府所有,其医院医护人员均为政府雇员,医院建设和个人工资均为政府拨款。这种机制相对医院而言,医院不会担心没有资金,但也有弊端,医院缺乏成本意识,资金的有效利用受到影响,医院与医院之间也缺乏竞争机制。我们国家对医院的投入不足,政府应该对医院加大投入。同时抓好两件事:第一,着手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以便医院在检查、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有规范文件可依。医疗保险机构便于监督、检查。第二,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大病到医院,小病到社区。小病或亚急性疾病到基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这既方便职工就医,也减少在大医院住院天数,随着住院天数的减少,医疗费用也可适当下降,同时减少院内感染和并发症发生。
调整、落实卫生经济政策,降低药品价格、药品加成率、大型设备检查、以及高值耗材的费用,提高医疗技术劳务收费标准,逐步扭转“医药养医”的补偿机制。
(二)加强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建设,全面推进我省公共卫生的发展
据统计,我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数的约73%。从农村占绝大多数人而言,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明确项目任务,规范工作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1、明确政府的公共卫生责任,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依法建立健全农村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和报告制度,将提高对农村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有效控制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职业病作为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明确项目任务,规范工作要求,落实公共财政投入。
2、全省应统一规范农村公共卫生工作项目,注重分类指导,确定不同工作成本的初级、基本和中等三种水平的工作要求。各地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和考核方案,阶梯式地推进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3、公共卫生工作要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强化农村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采取“条条立项,社区打包”方式,改革经费运行机制,公开和规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服务项目、内容、程序、标准,逐步实现政府花钱买服务。
4、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相结合的公共卫生委员会,整合乡村计生、残联、教育、老龄委等资源,完善卫生服务网络,按照所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卫生院建立驻村医生制度;村委会建立卫生协管员制度,切实将公共卫生工作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确保服务对象真正享受到政府公共卫生投入的成果。
5、充分发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对乡镇责任医生和村级卫生人员的全科卫生知识和服务规范培训,切实提高乡、村两级卫生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农民获得相对规范的基本卫生服务。
(三)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政府所属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转变卫生发展模式,围绕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性调整,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内涵和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实现卫生事业发展速度和质量、规模和效益、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加强对卫生资源的总量、结构、功能、层次和布局的宏观调控,形成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分工与协作体系,提高卫生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进一步建立完善责权明晰、富有生机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卫生责任、卫生行政部门职责和单位法人责权利,建立规范的公立医疗卫生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使其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发展卫生的职责
按照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公共卫生需求,主要表现为:第一,确保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包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学科研、健康教育、卫生人才培养等,保证全体居民持续的公平的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第二,保障基本医疗。包括: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职能;第三,加强政府对医疗卫生的管理,转变职能,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准入、信息发布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行业监管,注重解决地区间、人群间的健康公平性问题,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公平性。
回顾这次境外培训,大家一致认为收获很大,是提高广大干部管理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大家十分感谢组织的安排,纷纷表示要结合我省的实情、结合岗位实际,学人所长、为我所用,努力提高工作水平,为我省卫生强省和公共卫生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澳大利亚卫生监督与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浙江省卫生厅赴澳考察团
1 出访概况
为了解澳大利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情况,促进我省卫生监督与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应澳大利亚(昆士兰)----中国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并经省政府批准,日―28日,由金华市卫生监督所王晓云所长为团长的浙江省卫生厅赴澳考察团一行7人对澳大利亚卫生监督与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及其工作情况进行了参观考察。在澳期间,考察团先后到布里斯本卫生医疗服务中心、昆士兰州政府就业、劳资关系和小企业部、维多利亚州工作安全局、奥斯丁医疗康复中心等单位,重点就澳大利亚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能、工作运行模式、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考察了解,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考察,加深了对澳大利亚卫生监督、医疗卫生与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了解,促进了浙江省卫生监督部门与澳大利亚各考察单位的沟通与联系,达到了预期的考察目的。考察期间每个成员都密切关注国内SARS疫情的发展,每天与国内保持联系,其中新昌县陈建民局长克服困难于4月25日从新加坡转机提前回国投入抗SARS的工作,在考察中积极向澳大利亚专家请教有关SARS的防治建议并收集有关的资料。
2 澳大利亚卫生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与分工
澳大利亚的政治机构和习惯沿袭西方的民主传统,反映出英国和北美的经验。澳大利亚联邦实行三级政府体制(联邦、州、地方)。澳大利亚议会(立法机构)和政府负责处理涉及全国利益的所有事务。全国划分为6个州和两个地区。州政府和州立法机构补充联邦政府的活动(北部地区和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同各州的情况类似,在很大程度上实行自治)。在城、镇、市和郡一级共约有900个地方政府机构。
澳大利亚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大体分三个层次:即联邦中央机构、州与地方机构。卫生监督与职业卫生监督实行州政府负责制,由州议会负责立法,州政府负责执法,中央机构负责全国的协调和卫生标准的制定和研究,地方政府予以支持配合。
2.1联邦中央卫生监督机构设置
澳大利亚中央政府共有16个内阁部,负责卫生监督与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政府部门分别是卫生与老年保健部和就业、劳资关系和小企业部。
2.1.1 卫生与老年保健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DHAC) ]
卫生与老年保健部下属治疗药品与器械管理局[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 (TGA)], 澳大利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署[Australia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Nuclear Safety Agency (ARPANSA) ],听力服务办公室[Office of Hearing Services (OHS) ],土著和托雷斯岛民健康办公室[Office for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Health (OATSIH) ],澳大利亚卫生与福利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AIHW) ],健康保险委员会[Health Insurance Commission (HIC) ],全国卫生与医学研究理事会[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NHMRC) ],医疗保健服务咨询委员会[Medicare Services Advisory Committee (MSAC)]
2.1.2就业、劳资关系与小型企业部[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Workplace Relations and Small Business (DEWRSB) ]
就业、劳资关系与小型企业部下属促进就业办公室[Office of the Employment Advocate (OEA)],全国职业卫生与安全委员会[National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Commission (NOHSC) ],澳大利亚劳资关系委员会[Australian Industrial Relations Commission (AIRC) ]等。
2.2 州卫生监督机构设置
昆士兰州和维多利亚州的卫生监督机构分别是各州卫生部;昆士兰州职业卫生监督机构是州劳资关系部职业卫生与安全厅;维多利亚州职业卫生监督机构是州工作安全局。
3 卫生监督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
澳大利亚承袭了英国文明发展的成果和做法,极细致地考虑了作为劳动者的保护及工作环境的保护,体现了四个特点:
3.1 把管理与监督的目标永远放在社会效益上。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保护。
澳大利亚的卫生监督工作的目的是提高全民的劳动保护意识,极力去避免造成伤害,把投资用在事前,在形式上,非常重视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从立法开始就采取各种形式听取各方意见,成法后进行广泛的宣传,力求人人皆知,在执法实施上多以规劝、告诫、发通知,提建议、警告为主,希望以此来达到目的,实际上也多能达到目的,对极少的才采用处罚等以体现法律的威慑。
3.2 垂直管理,分片负责,监督效率高。澳大利亚联邦就业、劳资关系与小型企业部负责全国职业卫生的协调,不负责具体进行监督执法。职业卫生与安全监督具体由各州政府承担,各地因地制宜,分地区管理。像昆士兰州劳资关系部职业卫生与安全厅把全州划分为若干区域,下设20个垂直管理的地区办公室。
3.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齐全
1997年澳大利亚/新西兰提出了《OHSMS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草案。OHSMS是一个国际性职业安全及卫生管理体系评审的系列标准,适用于各种行业及规模的公司。这一标准是组织全部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能保证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安全与健康,同时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文明化程度和在日益国际化的经济活动中所具备的竞争潜力。该标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安全卫生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职责、制度、程序、过程和资源。它是一个动态的、自我调整和完善的管理系统,涉及组织职业安全卫生的一切活动。要求把组织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中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检查、监控等活动,集中、归纳、分解和转化为相应的文件化的目标、程序和作业文件。
3.4职业卫生与安全立法的特点
昆士兰州和维多利亚州职业卫生与安全法的特点是目的明确,条款清晰,劳资各方的义务、权利、政府职能、职业卫生服务内容、卫生监督等规定都比较详细。有实施细则,操作性较强,形成体系和层次。法律时效性强,法律如果10年不修订就自动失效。州政府认为有必要,可以向联邦建议将地方立法加入联邦法律,是否成为联邦法由中央决定。
4 昆士兰州职业卫生与安全概况
4.1昆士兰州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法(1995)
昆士兰州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法(1995)的主要内容是:法律的适用范围;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代表与委员会制度(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代表是一起工作的工人推选出来向雇主表达卫生与安全问题的工人,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委员会协助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合作与咨询);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员制度;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监督员制度;登记制度;记录与报告制度;权利与义务以及处罚。
昆士兰州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法由法、条例、州劳资关系部职业卫生与安全厅厅长通告、建议标准或者指南和工业实施代码四部分构成
4.2 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员培训制度
昆士兰州根据州职业卫生安全法第93条的规定雇员超过30人的公司必须有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员。1989年前培训由企业负责,州劳资关系部职业卫生与安全厅负责提供培训材料,培训没有达到目的。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员培训计划始于1989年,培训的课程、教材由州劳资关系部职业卫生与安全厅确定,培训的教师由州劳资关系部职业卫生与安全厅认可。从1989年至2002年共发放超过32000份的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员资格证书,昆士兰州有36个机构经州劳资关系部职业卫生与安全厅认可可以负责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员的培训,其中有大学和专业协会。培训课程大约7-10天,需要进行2小时的开卷考试,考试题目2001年以前侧重于法律条文的解释,现在侧重于案例分析和小组作业,考试75%的合格率,可以补考。课程内容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是职业卫生安全的建议、职业危害的管理和工作场所事故的管理,一般为5天;选修课根据从事的行业分为建筑行业、工业场所和服务业3类,培训2-4天。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员资格证书有效期5年,5年后继续教育培训2天后再有效5年。培训费用为每人1000澳元,考试费40澳元,培训费用一般由雇主承担。
4.3职业卫生监督机构的设置和卫生监督员
昆士兰州劳资关系部职业卫生与安全厅把全州划分为若干区域,下设20个垂直管理的地区办公室。20个地区办公室是根据地理条件和人口密度来划分。昆士兰州全州有大约150名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监督员,监督员负责定期监督检查,登记有危险性的工厂设备,调查投诉和提出有关管理卫生与安全风险的建议。监督员的资格一般为:大学学历;有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知识;职业卫生与安全方面的学位或者文凭等。新的卫生监督员上岗前需要在昆士兰州劳资关系部职业卫生与安全厅总部接受20周的培训,培训侧重监督技能和技巧。老的卫生监督员在服务阶段,每年都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
卫生监督员当场处罚金额不超过1000澳元,超过的由职业卫生与安全厅法律部的律师或者检察官向专门的劳资关系地方法庭起诉后由法官判决,卫生监督员只有有限的行政处罚权,卫生监督员的主要职责是提出有关管理职业卫生与安全风险的建议。罚金统一交州财政。
4.5 企业的事先审查和手续
在昆士兰州办企业也需要事先审查,由职业卫生与安全厅提出防护设备建议,选址,环境要求等。
4.6 法定职业病和鉴定
有法定职业病,一般由卫生监督员作出决定。州职业卫生与安全厅总部有一个专门机构的专家负责鉴定职业病。
4.7 卫生监测
一般的项目都是由卫生监督员负责检验和监测,特殊和复杂的才由其他专门机构检验。对企业的监测不需要企业负担费用。
维多利亚州职业卫生与安全概况
5.1 职业卫生与安全监督机构
昆士兰州劳资关系部职业卫生与安全厅完全是行政机关,维多利亚州工作安全局虽然是政府的公共机构,但由董事会领导。
5.2 维多利亚州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法(1995)
维多利亚州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法(1995)的主要内容是:立法目的;法律的适用范围;法律的时效;有关名词解释;工作安全局的职能与权力;雇主和雇员的权利和义务,制造商、供应商和进口商的职责;处理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事务的程序;工作场所的卫生与安全咨询结构(专门工作组制度,选举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代表, 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代表的职责和培训制度,卫生与安全委员会);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监督员制度;责令改建和禁止通告制度;法律程序。
5.3职业卫生监督机构的设置和卫生监督员
维多利亚州工作安全局把全州划分为若干区域,下设12个垂直管理的地区办公室。全州(人口大约400万)有大约200名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监督员,监督员负责定期监督检查,提出责令改建意见和发出禁止通告,进入工作场所对雇主和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代表提供有关管理职业卫生与安全风险的建议,处理投诉,帮助建立职业卫生与安全的专门小组,主持选举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代表,采样取证等。
5.4 职业危害的监测频率
参加工作前需要体检。卫生监测的频率针对不同的行业和职业由州工作安全局决定,主要针对高危行业进行。
5.5 行政处罚
2002年州工作安全局罚金总额是2-3百万澳元,大约400个处罚案例。处罚的周期从几个月到3年不等。
5.6 职业危害化学物质的名单
职业危害化学物质的名单由澳大利亚全国职业卫生与安全委员会公布。进口危险物质实行执照管理。
5.7 公立医院的职业安全
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例入工作场所职业卫生与安全法管辖。
5.8流动职业人群的卫生监督管理
因为澳大利亚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所有公民在公立医院就医或者接受该医院的治疗都不需付费,因此健康记录非常齐全不存在大的纠纷。
6 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对奥斯丁医疗康复中心传染病科考察了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奥斯丁医疗康复中心源于维多利亚州每年都有2-3名医护人员在给病人注射和治疗时感染丙肝的情况,研究启动了无注射针计划。无注射针计划的内容是使用不会直接接触皮肤的新型注射针,使用后的注射针由专门配套的回收箱回收,最后由生产企业统一回收处理。
奥斯丁医疗康复中心传染病科与康复病区完全分离,有单独的人流物流。传染病区内有单独的接诊室、检验室、X线检查等设施。在SARS流行开始,医护人员就佩带N95口罩开展医疗活动。
7 澳大利亚医疗卫生概况
7.1各级政府医疗卫生的分工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过卫生与老年保健部制定国家卫生政策,并向州和地区政府的医疗机构及私立医院提供医疗补助。医疗保健业的产值在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中占8.4%。与其他国家一样,随着人口年龄的老化、技术的进步以及患者期望值的提高,澳大利亚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卫生经费的压力。联邦政府既要承担患者一般的治疗和药物费用,又要为公立医院、居民区卫生保健设施、旅店、家庭和社区的卫生保健等提供经济上的援助。此外,联邦政府还为卫生研究机构提供主要经费,支持卫生工作者的培训并向高等院校的学生提供资助。
根据宪法规定,州和地区政府有首要责任为人们提供切实的医疗服务,包括大多数急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各州和地区还向人们提供多种社区和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学校保健、口腔保健、母婴保健、职业保健、疾病控制和各种健康检查。
地方政府承担的主要健康责任则在环境控制方面,如垃圾的处理、洁水的供应和健康检查等。地方政府还提供一系列的家庭卫生保健服务和预防性的个人免疫服务。
7.2公共卫生事业的体制
澳大利亚的公共卫生事业是两种体制的结合:即私人开业医生提供初级和专门性的保健服务,公立(由国家管理)医院和私立医院系统则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目前澳大利亚还在发展更多样化的医疗保健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其中包括医疗保健站和家庭保健服务。全国性的妇女保健计划以及防治乳腺癌和子宫颈癌项目的费用与各州和地区政府共同负担。澳大利亚全国卫生保险计划,即医疗保健计划的目的是使澳大利亚居民住院(自费病人除外)、治疗和验光检查都得到保证,1984年2月开始实施,部分经费来自对应纳税收入征收1.4%,低收入者酌情减免。
  根据这项计划,在公立医院就医或者接受该医院的治疗都不需付费。自费病人在公立医院住院则需付费。
  医疗保健计划还规定,经政府批准的医生和配镜师所收取费用至少可以报销85%(如患者是住院病人或者服务是由日间医院所提供,则一律报销75%的费用)。
  病人通常需要负担85%的报销费和医生收费之间的差额。如果开业医生与政府实行统一结帐,那么病人就不需要付费。医疗保健计划虽然提供政府批准的验光检查费的至少85%,但这并不包括配眼镜或配隐形眼镜片的费用。
  自费病人在医院看病或者进行治牙或理疗等种种辅助性治疗,其医疗费可以采用私人健康保险的办法来解决。
  在澳大利亚进行短期访问者必须支付全部医疗费用。这些费用由他们投保的各私营保险公司负责支付。目前澳大利亚同新西兰、英国、荷兰、意大利、马耳他、瑞典、芬兰达成了医疗互惠协议。这些国家到澳大利亚的短期访问者或者赴这些国家进行短期访问的澳大利亚人,都能享受东道国的健康保险待遇,其疾病能得到迅速医治或住院治疗。根据医疗互惠协议,签约国(不包括新西兰)彼此的使领馆人员也可以享受医疗保健计划待遇。年度,全国共有公立医院748所,包括24家精神病院,拥有床位52947个,平均每千人拥有2.8个;私人医院509所,其中24家精神病院,拥有床位23665个。澳大利亚平均1000人拥有4.5张病床。
  联邦政府通过医药补贴计划对许多医药处方给予补贴。病人每次看病只需支付一定金额的药费(16.8澳元,每年按物价指数调整金额)。有些享受特种福利规定者,个人支付的金额更少(2.6澳元,每年按物价指数调整)。病人还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即在任何一年当支付的医药超过特定的金额时,政府便给予额外的医药补助。
  澳大利亚约有4.2万名在行医的医生,其中约50%是普通医生(负责初级保健),30%是专科医生,其余20%是靠薪水为生的医生。澳大利亚有10所大学设有医学院。医学院的学制为五年或六年。
  澳大利亚约有19万名经过注册的职业护士,服务于医院、护理所、家庭护理机构、职业保健的护理机构、学校保健机构和社区保健单位。其中大约80%的护士在医院或护理所工作。在澳大利亚,从事护理职业的批准权属于各州和地区的注册当局。
  目前澳大利亚有7000多名牙医。他们中间,大多数是私人开诊所。在澳大利亚的五所大学里设有五年制的牙医本科。所有州和地区都有学校牙医服务,主要为小学儿童治牙。为了防止牙齿受腐蚀,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对饮用水加氟。
7.7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由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负责。根据宪法,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有责任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联邦政府如今已经更多地参与制定和协调有关公共卫生政策,拟定范本立法、指导方针和各项标准。联邦政府在计划生育、提高健康水平和预防疾病、减少吸毒、土著居民健康、妇女卫生、疾病控制、包括医治和防止艾滋病在内的性传染病等方面提供经费和治疗的专业技术。
7.8医学研究
  政府每年向医学研究捐赠基金会拨出款项,对它们所进行的研究工作给予支持。根据全国卫生和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建议联邦政府给医学研究的赠款用于医疗卫生研究。
7.9飞行医生
  澳大利亚皇家飞行医生服务队为居住在边远地区的人民进行医疗服务。医生们乘飞机从基地飞往各地出诊,并通过无线电与患者保持联系。为老年人服务联邦政府为一系列家庭和社区的保健活动提供经费。这些活动包括家庭服务、食品服务、社区休养保健和交通服务等。这些服务旨在帮助身体虚弱的老人和有残疾的年轻人继续在自己家中生活。政府向那些留在家中照顾患慢性病的亲属者提供补助。政府还制定了居所医疗护理计划,向从事医疗保健的护理所、招待所和禅区组织提供资助。为残疾人服务目前,澳大利亚有158个康复服务机构,许多设在农村。它们向残疾人提供在职业和在社会活动方面恢复政党生活的康复服务。联邦政府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州和地区政府为残疾人提供膳宿和其他服务。
  澳大利亚政府卫生服务局主要通过政府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专业服务,例如医疗检查、评估疾病状况、以及职业卫生和安全的专门技能等。澳大利亚政府卫生服务局还为计划移居国外的残疾人提供出证放行的方便。
  如今,澳大利亚有51个听觉服务中心,专家们对听力受损者进行治疗和技术性的服务。
7.10照料儿童
联邦政府向23.6万个中--低收入需要养育尚未独立孩子的家庭提供资助,使家长能参加劳动和一般社区的活动。联邦政府计划在2001年达到为所有工人提供照料孩子设施的目标。目前照料儿童中心的名额已增加到25万多个。政府还提供资金以确保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获得文化方面的适当照料。
8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其他
澳大利亚是一个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国家,政府和国民的生态环境意识都很强,政府也舍得投入,因此澳大利亚的环境优美,工作、生活很有序。当然,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澳大利亚也有一些阴暗面,如每个州均设有很大的赌场,许多人沉迷于赌博,澳大利亚政府也允许吸毒,设有公开的吸毒室,在澳大利亚同性恋也是合法的。
9 几点启示及建议
①我省卫生监督与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应加强地方立法。特别是立法明确由那一级政府来主要解决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工作所需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职业卫生可针对我省箱包皮革企业较多的情况出台地方性法规。加强立法的同时,应该加强法制宣传与卫生教育,组织人员编印有关宣传资料,特别是声像宣传资料,以适应不同宣传对象。通过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明确政府、监督机构、企业负责人、消费者和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②要开展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的研究,进一步理顺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关系与职责。借鉴澳大利亚州政府卫生监督的职责分工,尽可能对基层卫生监督机构进行垂直管理;省级、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应以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卫生监督工作的宏观管理、政策调研、科学研究、指导服务和督查工作为主。
③要加强卫生监督的科学研究,卫生监督管理要有高水平的研究。从卫生监督员的资格条件、数量,到卫生监督的管理模式;从监督的重点行业到监督频率;从危害因素的监测到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针对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非常必要开展各种应用和理论研究,把卫生监督工作做深做细。
④ 要加强新的卫生监督员上岗前培训,加强监督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老的卫生监督员在服务阶段,每年都需要接受继续教育。
⑤把管理与监督的目标永远放在社会效益上。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保护。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对管理相对人采取卫生措施的技术指导。
浙江省卫生厅赴澳考察团成员
团长:王晓云
成员:申屠杭(兼翻译) 吴小龙 应青山 胡恭兴 陈建民 林少云
浙江省公共卫生考察团赴巴西考察报告
&&& 2006年11月,浙江省卫生厅及下属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行8人,在周坤巡视员的率领下赴巴西考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管理。在当地进行了实地访问,并与对方有关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公共卫生官员进行了会谈。对巴西现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管理模式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现将在考察期间了解到的情况和我们的一些想法报告如下: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巴西位于南美洲中南部,面积是拉美第一大国,为联邦制国家。巴西政府分为三级: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现有人口17847万,其中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3%、农村占17%。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萧条。近年来,经济有所恢复,但人均GDP由4000多美元下降到3000美元左右。
巴西居民的健康状况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巴西人均期望寿命为69岁(男性66岁、女性73岁)、成人识字率为87%、婴儿死亡率为 20‰、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5‰、孕产妇死亡率68/10万。
二、巴西的医疗卫生体制和公共卫生管理
巴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补充两个方面的作用,巴西通过立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医疗体系”。通过评估,世界银行认为巴西是世界上遏制艾滋病流行和救治艾滋病患者方面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
(一)医疗服务网络
巴西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由两大子系统构成:一是“统一医疗体系”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二是私立医院、诊所等补充医疗系统。
1、卫生服务网络构成。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分为三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小医院、大型医院,以及承担公共卫生方面的实验室、制药厂、血库、医疗科研机构等组成。分别由卫生部、州卫生厅和市卫生局领导。截止到2005年,巴西有5864所公立医院(或大学附属医院),44万张病床;6366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月,“统一医疗体系”接待门急诊病人20亿人次;各种检疫检查114万次;为1630万名5岁以下儿童开展了计划免疫;1310万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打各类预防针;政府为公立医疗机构就诊病人免费提供了32亿美元的药品,包括对艾滋病人治疗药品。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统一医疗体系”的基础
居民看病必须首先到所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看不了的病,才能转到设备和医疗水平较好的上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主要职责和功能包括:一是门、急诊和首诊服务,承担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任务。对老年人慢性疾病进行随访治疗和分发药品;二是转诊服务和临床观察。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及时报告给市转诊中心,由转诊中心安排上级医院就诊。对临时转不走的病人,留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临床观察治疗;三是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专职人员,按照巴西卫生部规定对0-10岁儿童、11-19岁青少年、20岁以上成年人和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接种和打预防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对一些重大传染病(如艾滋病、结核病等)进行随访治疗等;四是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服务。孕产妇登记、产前检查、分娩和新生儿护理、产后访视等;五是开展健康教育、疾病康复等。巴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覆盖几万人口,每天接诊上百人,承担了大量的医疗服务。
3、公立医院是“统一医疗体系”的支柱。以圣保罗市为例,该市有1500万人口,有4家大医院、(两所是大学附属医院、一所是联邦政府举办、一所是州政府举办)、43家中小医院、34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圣保罗州立医院拥有820张病床,平均每天接诊5000名病人,其中800名为急诊,4200名为转诊病人。主要职责和功能:一是接受社区或下级医院需要住院和手术治疗的转诊病人,进行急诊急救服务(包括脏器移植、肿瘤、心脏病、出生缺陷等大手术);二是承担国家医学科研任务。公立大医院拥有CT、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ICU、CCU、中心实验室等设施,国家许多医学研究和临床实验放在大型公立医院进行;三是承担教学与进修任务。圣保罗医院是一所教学医院,是学生实习与医生进修基地。巴西政府规定每个医学生在医学院毕业后,先到公立医院实习,做住院医生。
4、公立医疗机构的转诊制度
在巴西,病人就医有一套严格的就诊流程规定,其特点是根据病情实行双向转诊。每个城市均设有专门的转诊办公室,主要工作是掌握全市每所医院每天病床等资源使用情况,并据此负责指挥调度全市每所医疗机构、每个病人的就医流程。
患者首诊必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并需要预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病情程度确定去留,需要转院治疗时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与转诊办公室联系,由转诊办公室联系并安排适当的医院就诊。病人转院后,如果大医院认为该病人不符合重症的要求,能够在小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医院可以把病人退回到小医院或社区。在圣保罗市住院和手术病人平均住院天数为8天,8天以后转回小医院、社区直至家庭进行康复。转诊系统在社区配备了救护车,需要转诊的病人,由社区送到转诊办公室确定的上级医院,对危重病人上级医院派医生、护士和救护车来社区接病人。为了减少大医院的压力,把病人留在社区,许多大医院的医生都到小医院和社区兼职管理病人,以减少病人在医院的住院时间。如许多糖尿病患者,在医院确定治疗方案后,让病人回到社区,医生经常到社区指导患者治疗。严格的就医流程和转诊制度使巴西的卫生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利用。
(二)医疗保障制度
1、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目前,巴西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已覆盖了75%的居民。公立医疗机构对病人实行免费治疗,不收取病人任何医疗费用,贫困人群和老年人还享受免费药品,无论药品价值多少,只需象征性地支付1个雷亚尔即可(1雷亚尔=0.46美元),住院患者还免费享受一日三餐。医院所有费用由政府支出,政府根据医院的工作量,按病种成本核定医疗机构的费用,按期拨付。职工工资和科研等费用由政府另行拨付。
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税(主要从个人收入所得税、金融周转税、企业法人利润社会税、企业社会保障税、汽车牌照保险费等)来筹集卫生费用。国家《预算指导法》规定:联邦、各州和各市政府财政预算中,卫生经费分别不少于15%、12%、15%。平均每个居民医疗卫生费用按当地汇率计算为266美元。
2、私人健康保险制度。私人健康保险制度大约覆盖25-30%的巴西公民,大约有万人购买了各种形式私人健康保险。他们多数是工业和服务业的雇员,由所在公司集体办理医疗保险。有些家庭或个人直接与保险公司签约获得私立医疗服务或同时享有双重保险。不同年龄、性别的投保人价格不一,老年人和妇女的合同价格要高;不同治疗手段、方法和服务内容价格不同,比如单项手术和病种费用,都要与保险公司协商。
(三)家庭医疗保健计划
从2006年起,巴西政府开始推行一项名为“家庭医疗保健计划”的公共卫生项目,即由各科医生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口腔科、健康宣教、营养指导、传染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在内的7-8人小组,负责上门了解当地居民的健康情况,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各种传染病以及牙病、新生儿畸形、精神和心理疾患等,几乎囊括所有的疾病范畴。以我们访问的卡西亚斯公爵市为例,当地人口约100万。目前全市有家庭医疗保健小组67个。每个家庭医疗卫生小组负责访问1500家庭(约4000人),实行周一至周六上门服务,每个家庭平均3-6个月循环访问一次。医疗保健小组对家访中发现的病人进行跟踪和治疗,如肺结核、艾滋病等是政府免费治疗的。小组的成员平时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属于政府工作人员,薪水由市政府解决,联邦政府提供工作经费。现阶段该市的家庭医疗卫生小组数量尚不能满足全市需要,工作重点放在贫民区。因为贫民区卫生状况较差,有些地区的尚未开通市政自来水,排污纳管。每周六政府都组织相关部门进入贫民区进行健康教育、卫生知识宣传、办证服务(如身份证的办理)、巡回图片展览等,每周二、周四有专门的医疗服务进贫民区,起到较好的效果。若因家庭医疗保健小组成员工作失误发生大事,则进行行政处罚,按情节轻重分: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停职、开除。处罚十分慎重,讨论决定有关处罚时市政府有关部门参加,且必须有监察员旁听,以防不公。
(四)巴西的艾滋病防治情况。
巴西成年人中0.65%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八十年代初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随后疫情迅速从沿海向内地扩散,发病率直线上升。联合国曾将巴西列为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疫情扩散的态势基本得到控制,发病率、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巴西现有感染者和病人约60万,经性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感染者男女性别比已由1983年的25:1缩小到目前的1.9:1。目前全国每年新增感染者1.2万人,每年因艾滋病死亡1万人。
据介绍,巴西从1996年开始推行为期两年的第一个艾滋病项目,重点实施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1999年启动第二个艾滋病项目,在人群中特别是高危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及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有针对性的进行行为干预及综合防治。目前,巴西联邦政府每年用于艾滋病防治的资金占全部卫生经费的3.5%。联邦卫生部及各级卫生部门通过宣传媒体持续、大量地播出劝导群众进行咨询检测的公益广告,促进高危人群等进行检测。巴西的自愿咨询检测取得了成功,咨询后同意抽血并取回检测结果者的比例达90%以上。巴西政府采取的另一项有力措施是顶住巨大压力,研究并生产了仿制药物,配备CD4检测仪等检测设备,同时压低试剂价格,为推行全民免费抗病毒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 世界银行评估认为巴西是世界上遏制艾滋病流行和救治艾滋病患者方面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巴西还利用合理、完善的分级治疗管理机制,艾滋病患者主要在家治疗,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所、治疗中心或医院就诊、调整治疗方案和取药。需要抢救的病人可转至条件好或有ICU病房的综合性医院。每个病人都有完整的病历记录,由医生记录、汇总到专用计算机,再由医院逐级上报至全国艾滋病中心。全国治疗档案均已实行计算机管理。
三、我们的感受
(一)巴西医疗机构任务功能分工明确,资源利用效率高。
巴西卫生服务网络覆盖了全体城乡居民,且布局合理。三级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任务分工明确,即以社区服务中心(诊所)为基础,主要承担“小病小祸”、慢性病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以专科和普通综合医院为枢纽,主要针对常见病和多发病,解决大多数患者的住院诊治问题;以大型综合医院为依托,主要从事疑难杂症诊治、医学科研和教学。居民看病必须先到所在社区的卫生站,如医治不好,则根据病情分级转向设备和医生水平较高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
我们感受到实行“分区”的好处是便于医疗机构随时了解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及时防治传染病和流行病,控制病源,开展健康教育;实行“分级”的好处是可以合理配置人力和医疗设备,节约开支,避免患者不管病大病小都到大医院就诊。双向转诊制度在转诊机构的统一指挥下运转有效,充分发挥了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整体运行成本。其实这些原则我国的医疗改革中也提出并在努力实施中,只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就医流程和转诊制度。
据介绍,十几年来,尽管受巴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该体系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降低婴儿死亡率、控制各种传染病和流行病,特别是艾滋病的蔓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受到巴西社会的认可和赞赏。
(二) 巴西十分重视疾病预防和妇幼保健。
为降低发病率、提高人口的健康素质。巴西卫生部制定了1岁至10岁儿童、11岁至19岁青少年和20岁以上成年人和60岁以上老年人需要打预防针的种类和剂量的日程表。每个卫生站都设有打预防针的专职人员。预防接种工作已不等同于我国基于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
为加强“统一医疗体系”的管理,巴西卫生部1999年开始引进信息技术,建立市、地区、州和联邦四级计算机网络。患者原来的纸质医疗卡改换成名为“全国医疗卡”的磁卡。通过这套系统,卫生主管部门除了可以准确了解各地和各医院接诊的病人数量,药品的使用和需求,每个医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量外,还可以监控流行病,实现流行病通报自动化,便于确定流行病的发源地,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和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的基于医院HIS系统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类似,既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量,还有效防止漏报。
在访问中,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家庭医疗保健计划”,家庭医疗保健计划将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保健较好地实现了结合和统一。如果能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居民的健康情况将尽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掌控之中。这将是我们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家庭医疗保健计划其实和我省提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全科医师是异曲同工的,只是巴西的家庭医疗保健计划在实施时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家庭医疗保健计划小组成员不需要考虑创收,他们是政府的工作人员。
(三)卫生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进行多渠道筹资。
由于巴西属联邦政府制,各级政府卫生事权和财权划分明确,中央主要制订重大疾病防治规划和政策,按项目进行预算投入;地方主要执行和实施公共卫生项目,负责举办和管理各类卫生机构。政府卫生投入一般都超过财政总支出10%,同时,鼓励私立医疗机构和商业医疗保险发展,作为不可缺少的补充。以卡西亚斯公爵市为例,该市的财政总预算的20%用于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和各类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医疗服务的开展,其中70%用于医疗,30%用于预防。
(四)重视人才培养,从业机制灵活。
在巴西,医生必须拥有大学学历,大学附属医院和大型综合医疗中心的通科训练是年轻医生的必由之路,40岁以前医生往往都在努力地学习和实践。在巴西,医生是自由职业者,国家鼓励并规定医生必须到基层工作。政府规定公立医院与医生工作合同每周不超过40个小时,其他时间医生可以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私立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签订工作合同,多点执业,并取得合法收入。其优点是既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医生来源问题,又增加了医生的收入,医生的收入一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4倍以上。
(五)巴西艾滋病防治效果明显。
根据当地卫生部门介绍,巴西艾滋病得到有效控制,首先归功于政府运用大众媒体开展大规模、轰炸式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已成为巴西主要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对艾滋病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的宣传已深入人心。据调查,巴西年轻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居世界前列。现在,巴西有10多家主题网站提供有关艾滋病的宣传,人们可以从中详细了解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对待艾滋病人的态度等多方面的知识。大型户外广告“别把艾滋病带回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一口号已家喻户晓,成为巴西人预防艾滋病的座右铭。
巴西免费治疗艾滋病的程序设置合理,分发渠道畅通。巴西政府在全国建立了由指定生产药厂→区域药品配送中心→州药品配送中心→卫生区药品中心→市大药房→各级小药房组成的庞大物流系统,管理分发政府采购的所有药品。艾滋病药品纳入了此系统管理。每年年初,地方政府制订年度药品使用计划,逐级上报至卫生部,卫生部根据计划指令政府招标的厂家生产或招标进口药品,通过物流系统逐级下发,每月发放一次。截止目前为止,约有14万患者得到免费抗病毒治疗,大多数定期免费服用药物的患者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当然,尽管在巴西,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盲区。在我们走访到的卡西亚斯公爵市,约有20%的居民生活在贫民窟,居住在卫生状况恶劣的贫民窟中,有的贫民窟甚至无电无水和排污设施,社会秩序由贩毒集团把持,外人难以进入,难以完成规范的全程治疗;性服务处于法律边缘,警察基本不管,卫生人员只能是进行防病宣传。
以上是我们在巴西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其中肯定不乏缪误。由于在巴西只停留了短短5天,没机会也不可能深入当地社会,也无法更深入地考察当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只能从当地卫生管理部门的介绍和与当地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交流中试图了解巴西的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中的一些做法,而对于我们想了解的有关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方面,巴方却乏善可陈,这也说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国在2003年非典过后应急机制建设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学习他人经验时大不可妄自菲薄。但愿能从我们的以上报告中找到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加以借鉴的,也不枉此次出访的美好意愿和长途跋涉之辛苦。
浙江省卫生厅公共卫生考察团成员:周坤、朱耀传、严正、从黎明、周水华、
梅彩菊、邓晶、蒋志强
港澳公共卫生和医疗体制考察报告
&&& 至9日,本人随卫生部办公厅和台港澳事务办公室组织的港澳考察团对港澳公共卫生及医疗体制进行了考察。
考察期间,听取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情况介绍,了解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局架构、医疗机构、卫生服务基本状况、社区卫生发展和建设、初级卫生保健等情况,实地参观了仁伯爵综合医院。访问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食物环境卫生署,先后听取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以及食物环境卫生署主要官员所作的组织架构及工作职能、医疗系统基本情况、公共卫生检测、食物监察及管制等情况介绍,就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实地参观了卫生署防护中心感染控制仿真室、公共卫生检测中心、红丝带中心、九龙湾综合治疗中心、蓝田分科诊所、妇女健康中心、母婴健康院、学生健康中心、学童牙科诊所、湾仔胸肺科诊所等10多家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香港卫生基本情况
(一)概况。香港特别行政区面积为1100km2,共分18个行政区。人口690多万,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11.9%,预计2033年将达27.0%,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香港市民的健康指数位居世界前列,2004年,平均期望寿命男性为78.6岁,女性为84.6岁;婴儿死亡率2.3‰,孕产妇死亡率4.2/10万。在疾病模式方面,香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似,传染病得到控制,癌症和慢性病日趋普遍。
香港卫生署所属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有基层卫生和疾病预防机构85个,医疗护理机构33个,康复服务机构7个。香港的医院包括政府医院、政府补助医院以及私立医院。香港医疗卫生是香港福利的主要项目之一,医疗服务是香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只需缴付低廉的费用,便可获得医管局所属公立医院的服务。急症病人和意外事件的伤者,均被送往各大型医院的急症室接受治疗,费用全免。香港八成以上的市民都在公立医院诊治疾病。只有经济富裕的人到私立医院治病,私立医院收费较高。香港医疗服务尤其重视对市民的保健服务,包括提供家庭健康服务、学生保健服务、社区康复服务、传染病控制以及戒毒服务,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市民的健康水平。
(二)香港卫生管理组织结构。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环境局负责香港医护服务的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工作,同时监察各项政策的推行,以保障和促进市民的健康,为每位市民提供全面的终身医护服务,并确保市民不会因缺乏金钱而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卫生福利及食物环境局下设卫生署、医院管理局、食物环境卫生署等机构。
香港卫生署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的卫生事务顾问,也是执行政府健康护理政策和法定职责的部门,其法定职能主要是负责管理公共卫生、港口卫生、药剂事务、放射卫生、诊所和私立医院的注册等事宜。该署致力推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医疗及康复等服务,保障市民的健康。
香港医院管理局于1990年根据《医院管理局条例》成立,属法定非政府部门的公营机构,通过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向政府负责,主要管理香港所有公立医院。医院管理局通过辖下多家医院、专科诊疗所,为病人提供医疗和康复服务。医管局的成立是统一和强化整个公立医院体系的管理、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一项重要策略。
食物环境卫生署下设两个业务机构,一是食物及公共卫生部,主要负责食物监测、监督和食物中毒处理;二是环境卫生部,主要负责食物经营市场、餐馆的牌照发放、监管和环境卫生等工作。该署致力于通过与市民合力提升食物卫生质量及公众卫生水平,确保食物安全,并提供清洁卫生的居住环境。
二、澳门卫生基本情况。
(一)概况。2004年,澳门特别行政区面积为27.3 km2,人口46.5万,出生率为7.2‰;澳门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男性为77.2岁,女性为81.5岁;人口死亡率为3.4‰,婴儿死亡率为3‰。
2004年,澳门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有:医院1所(仁伯爵医院),卫生中心7间、卫生站2间、中医中心1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公共卫生化验所1个、捐血中心1个、结核病防治中心1个。私立医疗机构有:医院1所(镜湖医院)、西医诊所318间、牙医诊所110间、中医诊所176间、综合诊所61间,临床分析实验室及放射实验室6间。2004年,澳门有医生1024人,护士1063人;病床1142张,其中仁伯爵医院556张,镜湖医院586张。澳门建立了完善的免费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和规范的两级医疗服务体系。卫生中心为全体澳门居民提供免费的保健、预防、诊断、治疗和基本药物等基层医疗服务,仁伯爵医院为85%以上的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卫生中心与仁伯爵医院之间建立了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患者除急诊外,必须先到卫生中心就诊,确需住院治疗者才能转入仁伯爵医院。
(二)澳门卫生管理组织结构。澳门卫生局负责澳门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内设4个部门,分别是:专科卫生护理副体系、全科卫生护理副体系、支援及一般行政副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科卫生护理副体系主要由澳门仁伯爵医院承担,以开展专科医疗为主。全科卫生护理副体系由技术协调室、公共卫生化验所、捐血中心、药物事务厅组成,主要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公共卫生检测、药物管理、私人医务活动牌照管理等工作。支援及一般行政副体系主要负责支援保障和一般行政管理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三、港澳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主要特点
(一)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多,统筹力度大
1、政府主导,卫生事业投入大。港澳是实行高卫生福利政策的地区,政府在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健康促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的责任是保障并促进市民的整体健康,任何人都不应因缺乏渠道而不能获得足够的医疗服务。尤其在公共卫生领域,港澳特区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全面担负起了维护大众健康的责任。香港特区政府年度公共卫生支出340亿港元,占公共总开支的12.4%,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8%。其公立医院运营所需的费用,全部由特区政府下拨,对患者只收取象征性的费用。澳门政府每年拨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支约占政府财政总开支的10%。2004年公共医疗卫生开支13.03亿澳元,占生产总值的1.58%,人均医疗费用2800元澳元,这还是近6年来开支最少的一年。在这种高卫生福利政策下,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更广泛的公平性。
但在这种体制下,也存在医疗资源浪费、医疗成本增长过快、财政投入剧增、医疗资源使用过度、市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和期望愈来愈高等矛盾和问题。香港政府医疗经费支出从1994年的150亿港元,增长到2004年的340亿港元,公营医疗支出的大幅增加,给政府财政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香港特区政府正在酝酿实行卫生融资政策,分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澳门也在研究推行“能者自付”,并逐渐由“能者自付”过渡到“用者自付”。
2、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合理,运转较为顺畅。香港的公共卫生、医疗、药物、食品管理主要由卫生福利及食物环境局负责,下设卫生署、医院管理局、食物环境卫生署以及一些管理委员会,具体实施相关管理职能。这种行政管理体制将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关系转变为同一部门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有利于行政管理权力的集中统一行使,增强了各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相互协作,统筹协调;有利于统一调配卫生资源,实施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有利于减少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管理效能,增强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港澳还注重理顺政府机构与各工作机构的关系,形成职责分工明确又积极协作互补的运转体系。其卫生行政部门下设有许多专业工作机构和委员会。各部门、各委员会,包括卫生和非卫生部门,卫生部门内部机构之间,机构内部人员之间在公共卫生领域和疾病预防上职责分工明确,对各自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都规定得十分清楚。但是,在工作过程和工作环节上都能相互提供支援,机构间“兼容性”很强,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和透明度。
3、注重政府调控,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澳门特区政府对卫生资源的统筹力度比较大,其公办的仁伯爵综合医院和私立的镜湖医院实行资源互补,公办的仁伯爵综合医院并没有盲目追求大而全,凡私立的镜湖医院已有的科室,仁伯爵综合医院不再重复设置,而是转诊到镜湖医院诊治,由政府出钱购买服务。比如,镜湖医院设有心血管病中心,而仁伯爵综合医院就不再设置,需要做心血管手术的病人,转诊到镜湖医院,其医疗费用由政府支付。在政府下拨的13.03亿元公共医疗卫生开支中,仁伯爵综合医院6亿余元,镜湖医院3亿余元,社区卫生中心3亿余元。政府花钱购买私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十分有利于公立与私立医院的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
(二)重视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比较扎实
1、负责公共卫生的组织机构比较健全。香港有专司公共卫生管理的卫生防护中心,设监测及流行病学处、感染控制处、紧急应变及资讯处、公共卫生服务处、公共卫生化验服务处、项目管理及专业发展处,另外还设有科学顾问架构,主要包括中央科学顾问委员会及七个科学委员会,专门从事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体系,有利于紧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2、注重健康教育在公共卫生中的地位。港澳两地十分重视健康教育和人的卫生素质的提高,由政府出资或社会自愿募捐,建立灵活互动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开展社会性或专业性的健康教育活动。一是把健康知识宣传和预防知识普及作为医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各医疗卫生机构针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编印了大量的宣传资料,放置在候诊大厅,供就诊人员自由选取,仅儿科的宣传资料就多达63种。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把对市民的健康教育列为医院服务范围,每个科室都设有健康宣传栏,免费发放宣传手册,每周都要面向市民免费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成为澳门重要的健康教育基地。二是由公共卫生机构为各个学校、医疗机构、戒毒团体、民间社团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提供健康教育知识和机构信息、教育服务,设立公布宣传咨询热线。三是广泛发动、大力支持民间团体举办专题研讨会、社区宣传教育活动等各类宣传活动。由民间团体设计的宣传资料的可读性、针对性、趣味性都比较强。四是由电视台主持录制,定期不定期播放相关访谈、咨询节目。五是针对游客较多的情况,与志愿团体等联合在港口、海关等对出入境游客进行宣传。六是利用网络通信,通过电子网站,向社会免费发布信息,在网上提供各种预防保健知识宣传资料和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寓教于乐,渗透性强,形成广覆盖、多层面、立体式、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格局,从而达到了良好的健康知识宣传和疾病预防控制的效果。
3、高度重视公共疾病的防治。香港将结核病、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列为重大公共疾病,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范畴,在政策、资金、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重点予以保证。以艾滋病防治为例,香港在卫生署下设有卫生防护中心,该中心的“特别预防计划”包括艾滋病监测及流行病学研究、预防与健康推广、临床服务、支援政策发展等四大方面,具体由红丝带中心、艾滋病病毒抗体测试及辅导服务中心(油麻地艾滋病辅导中心)、九龙湾综合治疗中心来承担。红丝带中心主要负责艾滋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集培训、研究、健教、技术网络支持于一身,已成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合作中心。九龙湾综合治疗中心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一站式治疗服务,治疗病人覆盖全香港艾滋病病人的66%,依从性达到97%。近年来美沙酮门诊也成为预防静脉吸毒传播艾滋病的重要机构,香港现有20家美沙酮诊所,政府每年投入4700万港元运作经费,目前在20家美沙酮门诊每天平均门诊服药的吸毒人员达人,覆盖吸毒人群的50%以上,香港本地居民经首次体检为尿检阳性即可接受口服美沙酮维持治疗,每天一次仅交1港元即可。香港还于1990年成立了艾滋病顾问局,下设艾滋病科学委员会、艾滋病预防及护理委员会。顾问局以促进社会参与为主要目的,成员来自社会各界,是香港政府委任的永久性非法定机构,主要负责向政府提供艾滋病防治的政策意见等,成为香港艾滋病防治部门、机构、组织间的协调平台。其他政府部门也在相应的职责范围内承担防艾工作,如政府新闻处负责宣传,教育统筹局负责学校艾滋病防治课程安排,禁毒处和惩教署负责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预防、宣教和干预。政府还于1993年拨款3.5亿成立了艾滋病信托基金。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艾滋病防治体系,有效防止了艾滋病的蔓延扩散。
4、重视重点人群的疾病预防工作。港澳在加强公共卫生中,特别注重加强妇幼、学生、老年人的疾病预防工作。香港设有31个母婴健康院(家庭健康中心)和3个妇女健康中心,为初生至5岁儿童及64岁以下妇女提供全面的健康促进和预防疾病服务。设有12个学生健康服务中心,为所有中小学生提供健康普查、疫苗注射、健康评估、健康教育等服务。设有8个学童牙科诊所,为小学生提供口腔检查、口腔护理辅导、牙科预防为本的治疗等服务。设有18个长者健康中心,专门负责老年人的疾病预防工作。
5、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作用。香港地区从事疾病防治,尤其是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非政府组织非常多,有效地补充和填补了政府机构的空白。在香港,艾滋病干预和宣传工作甚至主要是非政府组织来做的,在治疗咨询、生活辅导、心理辅导上也主要由义工来进行。香港非政府组织包括艾滋病基金会、“爱之家”咨询及服务中心、明爱、关怀爱滋等。各个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干预。1998年,非政府组织还组织了香港艾滋病机构联盟,设立委员会、主席和财务管理人员,每2个月组织一次会议,重点针对男男同性恋者、艾滋病病人、性工作者、吸毒者、青少年、妇女(家庭、少数民族、移民)6种人群开展工作。
(三)对食品卫生安全高度重视,食物监测系统和检测制度比较完善。
香港食物安全及防范机制十分健全。负责食物管理的机构是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其应对食物安全、处理食物事故的能力和措施有以下特点:1、全过程的食物安全监控。以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风险分析为原则,推行具有科学依据及切合实际需要的食物安全机制。从饲养到餐桌,从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到风险传达,实行无中断的监控。2、监管权责统一。依法赋予食环署检验、扣查或销毁有问题食物的权力,确保消费者所购食物的性质、物质或品质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3、强化食物事故应变及处理。针对怀疑的问题食物进行深入调查,包括食物制作全过程,如有需要,追踪有关食物来源(包括供货商、食物制造厂、进口商等)。4、及时处理食物危机。如设立热线电话,受理举报,回收高危食物,定期汇总、分析食物事故数据,并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5、监测力度和频度大。定期不定期对市面出售的食物或供应商进行分级抽检监测,监测覆盖率几乎接近100%,食物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6、部门协调配合紧密。卫生署、食环署、医院管理局积极开展合作。当有食物中毒个案发生时,诊治医生报卫生署,卫生署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于2-3小时内报食环署,协助食环署进行调查及采取实时控制措施,提供专业意见。当食环署完成整个食物事故调查程序后,将调查报告提交卫生署,由卫生署负责总结传染病个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食物安全管理,香港政府拟重组食物管理机构,扩大管理职能,并赋予食物管理机构更多、更大的权力和职责。
(四)医疗体系比较完善,满足不同层次人员健康需求
1、公私医院并立,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港澳两地虽然都是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但其私营医院仍然占有相当大的份额。香港有43家公营医院,28401张病床,其门诊医疗服务占有率23.9%,医院医疗服务占有率90%;有12家私营医院,2794张病床,其门诊医疗服务占有率76.1%,医院医疗服务占有率10%。澳门公营医疗机构和私营医院(私人诊所)所拥有的医护人员分别为1016人、1071人,各占50%。私营医院的发展,既可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特殊需求,也减轻了政府负担。
2、大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分级负责,双向转诊。这种两级服务网络在澳门体现比较充分。澳门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以提供初级保健为主的卫生中心和提供专科服务的仁伯爵综合医院。设有七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运转经费由政府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妇幼保健、防疫接种、常见病预防诊疗、基本药物、健康教育、康复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其使用者覆盖率达77.2%。社区卫生中心有比例适中的医务人员和适宜的技术,能满足居民基本就医的需要,并可以为全体居民提供免费的保健、预防、治疗服务和基本药物等基层医疗照顾。而享受免费就医的居民,一般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检查、治疗,需要转诊的,再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介绍到综合医院。仁伯爵综合医院只接受由卫生中心转诊并且已预约的病人。这就是澳门实行多年的“小病进社区”的基本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制度。澳门每年公共医疗开支为13亿多澳元,其中,基层医疗开支为2.6亿元,这笔费用全部由政府支付。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正逐步实现包括电子验单、电子药单、电子疫苗注射系统、电子病历等内容的联网沟通。社区卫生中心成为医院的外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这种两级医疗服务网络优势在于能使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就近便捷的诊治,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大医院的压力,从而使卫生资源各尽其用,得到充分利用。
3、重视医疗服务公平性,关注弱势群体就医看病问题。香港的医疗政策是不容有市民因缺乏金钱而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持有香港身份证的公民到普通门诊只须交纳40港元左右的挂号费,诊断、药物、检验和化验均免费。普通病房的住院费仅为每天68港元,住宿、吃饭、检验、药物及手术等费用均已包括在内。澳门对本澳合法居民全部实行免费初级卫生护理服务,对10岁以下儿童、孕妇、产妇及需要产后护理者、小学生和中学生、传染病者和带菌者及怀疑带菌者、毒品服用上瘾者、癌症相关病患者或精神病患者、囚犯、65岁以上的长者、贫困的个人或家庭实行完全免费的初级及专科医疗服务。商业银行还在医院为患者办理高达10万元的特价利润贷款,不设任何手续费。
4、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实行医疗卫生信息共享。香港非常重视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公共卫生领域,已建立了公共卫生、传染病、中央呈报、子宫颈普查等信息系统,使香港特区政府能够迅速了解公共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药品评估报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