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变暖到底是在变冷还是变暖

&【仪器交易网 编辑推荐】&我国刚刚经历了史上最冷的春节&、&全球遭遇最冷冬季&&&近几年,这样的新闻引发人们热议。而国际权威气候专家,提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并开始冷化,小冰河期来临并将持续20、30年&的说法,更让人对于&全球气候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产生疑惑。
正有关地球气候变化的争论,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应该相信谁,支持变暖的科学家和支持变冷的科学家,都号称是权威人士。
其实,研究气候变化最主要的手段有两种:一是对气候变量,比如温度,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观测;二就是利用全球气候模式,对气候变量进行数值模拟。这两种手段对全新全球温度变化趋势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气候代用资料表明全球平均温度降低了约0.5℃;气候模式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了约0.5℃。
简单来说就是,观测数据显示全球在变冷。物理模型却显示全球在升温。
全球气温的可靠测量始于1856 年,而高覆盖的卫星观测仅始于1978年。对于更早的温度变化,我们只能利用一些环境记录来反演,比如树木年轮(tree ring),冰芯(ice core)和珊瑚(coral)中的稀有同位素,海洋沉积物中浮游性有孔虫(Planktonic foraminiferal)外壳的钙镁比值,以及海洋沉积物中长链烯酮的不饱和度等等。这些资料称为&代用资料&,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利用它们间接推测出温度变化的趋势。
科学人员研究表明,过去的10000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在20世纪之前升高了20 ppm(1 ppm为百万分之一),末次冰盛期的大规模冰盖也一直在消融。这些物理变化暗示,全球年平均温度应该是在持续升高。
归根到底,全球是在升温还是在降温?
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日本气象厅朝仓正1973年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全球变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莱森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其理论已成为主流。
俄罗斯科学家曾提出,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过了全球变暖的高峰期,全球变暖主要是太阳几乎在整个20世纪持续保持不寻常的高发光度造成的,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正是这一点将成为地球显著变冷的原因,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年到2060年。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现就职于俄科学院天文台,从事宇宙实验研究工作,主要对太阳进行观测研究。他认为全球变冷的主要原因是太阳活性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将逐渐停止,即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4%。
变冷原因多半是因为太阳内部发生猛烈的热核反应,其光照不均衡可能与这有关。当太阳内部的温度升高和压力增大时,太阳就会&膨胀&,地球便会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最好到太空去研究这些细节,那样会方便得多。阿布杜萨马托夫还有一个依据:火星也是定期地变暖和变冷,而且时间同地球上一模一样。这是NASA不久前的研究成果。但红色星球上既没有火星人,更不可能有工厂、汽车和别的温室气体产生源。这就意味着,不管地球上的气候,还是火星上的气候,都是由太阳来左右。普尔科夫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已经设计出一种特别的仪器,宇航员将在2008年将它带到国际空间站,从&天体测量学&的角度去测定太阳形状和直径的变化情况,这些数据会有助于更精确地预测出全球变冷的具体时间和强度。
全球变暖也很容易理解,冰川融化,春季提前来临,植被分界线往高海拔推进,动物分布的变化----多种证据都支持温度计显示的事实:地球的确越来越暖和。整个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8摄氏度。
温度升高,有两种解释:到达地球的热量变多,或离开地球的热量变少。第一种解释可以排除。太阳活动的变化,只使每年到达地球的热量变动大约0.1%。卫星数据显示,热量近几十年来在总体上并未有明显增长。那么,只剩下第二种解释:离开地球的热量变少了。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一种观点认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了。这些气体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辐射,而这些热能本会发散到太空中。温室气体会重新将一些没发散出去的能量辐射回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增加,意味着能发散出去的热量减少,地球因此变得更温暖。
通过研究地球过去的气候,人们发现,不论何时,只要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球就会变暖。自从19世纪工业时代开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280ppm上升到380ppm。虽然有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我们星球的气候,但已有的证据表明:二氧化碳是引起近年来气候变暖的首要原因。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有哪些呢?
1、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后,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格陵兰岛上的冰全部融化可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6~7米,南极大陆上的冰全部融化可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60米左右。根据各地海拔高度可估计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影响:全球陆地面积减小,有些低海拔地区将位于海面一下,如马尔代夫将位于60多米深的海面下。
2、在变暖的过程中,地球会面临更多的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如持续性干旱,高峰热浪、极端暴雨洪水,沿海地区受超强台风的影响,极端猛烈的风暴潮灾害等等。
3、由于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饮水缺乏、粮食减产、流行疾病等次生灾害增加。
4、受气候变化影响,一些绿洲可能会消失。
5、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
6、气候的变化可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
其实吧,气候在未来应该是变得更复杂,大雪,暴雨,飓风,台风,龙卷风,更复杂的是一边出太阳,一边还下小雨,还时不时的打雷,还有4级以上的北风,同时出现的怪天气。
对于现实的科学的发展趋势,普遍认为全球变暖是整个全球气候的主导,但变冷还是有可能的,但是需要一个因素的驱动,比如说火山爆发之类的,这些可以改变趋势。而且现在科学界的观点不一,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全球变暖,比如二氧化碳量增多等等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也在处于一种全球变冷的趋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交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交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交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查看: 1550|回复: 14
就在三十多年前,专家们对地球变暖还是变冷的问题仍是一头雾水
发表于 16-9-21 11: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16-9-21 11:10
本帖最后由 冠成公 于 16-9-21 13:45 编辑
粉笔公考,真题
噢,看懂了,题目没理解,细细想选B的,考场上1分钟一道紧张下审题很花时间,估计我会蒙B。这个题我是这么理解:三十年前的专家没办法理解全球变暖这个问题,所以是估计不出变暖的危害的,75年有即使能超级计算出变暖的具体数据和危害现象,任然有科学家持乐观态度,如今我们已经知道全球变暖的危害,所以前后综合下就是人们三十年之前对变暖的危害是始料未及的,始料未及的意思是人们从一开始对事态的发展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
发表于 16-9-21 12:02
我觉得D的意图强烈些;
发表于 16-9-21 12: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16-9-21 12:52
[发自手机]
不太明白,题干里并没有说明现在的专家是怎样判断气候变化,为什么选d
发表于 16-9-21 13:10
是真题么?,在哪里做到过的
发表于 16-9-21 13: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16-9-21 13:50
本帖最后由 冠成公 于 16-9-21 13:56 编辑
粉笔公考,真题
考点关键原来在始料未及这个成语上。晕,出题人是以现在人的口吻在说过去人,
发表于 16-9-21 13: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16-9-21 14:00
你不午休啊
刚注册的?
嗯,几个月前才知道qzzn,前几天注册下资料,思考这题,睡不着...
发表于 16-9-21 14: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16-9-21 14:01
你不午休啊
刚注册的?
准备上班了,回聊
发表于 16-9-21 16:45
为什么这题我想选A?精密的计算机已经显示了CO2的增加会导致温度上升,可专家们却无视数据,认为未来不确定变冷还是变暖;CO2的增加显然是有害的,但专家却认为能有益农业,显然专家们的科研态度有问题,不尊重数据,不尊重事实,只凭主观判断
对于B,当时的人们都不能确定未来是变暖还是变冷,又何来对变暖的程度感到意外呢?如果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未来会变暖,但认为不会产生什么大的危害,结果现在出乎意料,那么B更合适
个人想法,错了也请轻拍
发表于 16-9-25 15:20
然而,这个词是重点,当时的科学家们和社会大众却波澜不惊。,说明后果比科学家想象的严重,所以该选B
发表于 16-9-28 10:33
Powered by Discuz! ,
GMT+8, 17-8-5 10:16变暖!变冷!谁在忽悠地球?
&&&&来源:&&&&
&&&&&&字号
原标题:变暖!变冷!谁在忽悠地球?
  一头无助、绝望的北极熊蜷伏在一块即将融化的冰面上,四周水波荡漾、浩渺无涯。这幅广泛传播的公益宣传画旨在警告人类立刻行动起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阻止气候变暖,遏止北极海冰融化消失的进程,保护北极熊赖以生存的北极海冰家园。
  北极海冰融化的趋势似乎仍在不断加快,媒体上不断传来科学家关于海冰消融的最新研究报告,其中,北极海冰完全融化的时间预言被研究报告不断提前,从“最快2050年夏季”到“最快2030年夏季”到“最快2015年夏季”,再到“最快2013年夏季”。
  然而,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却给出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结果:“与2012年8月相比,今年同期北极冰盖面积已增加了60%,增加超过100万平方英里。”(见图一)同时,一些科学家发出警告,世界正经历气温急速下降时期,必须为“全球变冷”做好准备。
  从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无冰覆盖”到实际上“北极冰盖面积大幅增加”,人们被警告做好应对“全球变冷”准备,这一颇具戏剧性的反差,着实让人心中产生大大的疑问:“地球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气候变暖”
  边缘话题几乎变为信条
  到目前为止,“气候变暖”无疑是最广为传播的观点。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一份针对10个国家的民调显示,60%受访者认为全球暖化是一个“紧急威胁”,需要加紧应对。在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夕,欧盟专门对气候变化做的民调显示,68%的人认为气候变暖问题“非常严重”。
  “气候变暖”一步步为公众所接受,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时,一些科学家发现,20世纪后半期,全球温度上升趋势“非常明显”。进一步研究揭示,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近50年观察到的气候改变速度是此前百年的两倍,并将气候改变归结为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研究成果影响逐步走出学术领域,进入公众生活,但与“臭氧层损耗问题”相比,全球“气候变暖”在当时只是一个边缘话题。
  转折点发生在1988年,该年6月,美国气候科学家詹姆斯?汉森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声称,有99%把握确信,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发生,并敦促采取具体措施。该年度全球很多地区发生的罕见的洪涝、干旱、飓风、龙卷风等灾害天气使一些科学家和更多公众坚信关于全球变暖的论点。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强调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并促成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成立,使气候变暖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国际政治话题。IPCC成立后发布了4个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不仅指出了全球气温升高的危险,而且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推动气候变化影响的可能性达到90%以上。直接推动了联合国于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通过了具体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具有法律效应的《京都议定书》。联合国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环保技术转让等,召开了气候变化巴厘岛会议、哥本哈根会议、坎昆会议和德班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在此过程中,气候变暖被科学家、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列为事关全球安全的重大问题并为广大民众所熟知。
  “气候变冷”
  一直如影随形不懈挑战
  在一些科学家论证气候为何会变暖及其带来的可怕后果时,在各类媒体热情报道国际社会围绕温室气体减排付诸的努力时,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研究结论如影随形,那就是全球“气候变冷”论。实际上,这种观点比全球“气候变暖”论历史更悠久。
  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们从地球运转轨道周期变化规律出发,提出了盛行一时的“气候变冷”说,认为21世纪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1974年,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在美国布朗大学举办了一个专门研讨会,学者在会上举例证明地球气温已开始下降,表示距15世纪最近一次地球“小冰河期”已有约500年,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全球变冷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随之来临。忧心忡忡的两位会议发起者甚至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小冰河期”临近的警报。
  “地球变冷”论得到了冰川学家的支持。据俄罗斯《今日报》报道,一批俄罗斯、法国、美国的冰川学家到南极俄罗斯的“东方”号考察站进行超深钻探,在对钻取的岩芯中氧同位素的含量分析后发现,在过去的42万年中,全球气候变冷和变暖相互交替,有明显周期性。他们认为,地球气温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0万年至12万年,而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现在已开始降温。人类活动以及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都不足以改变地球气候的变化总趋势。无独有偶,丹麦科学家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全球“气候变冷”将是主流。
  全球“气候变冷”论者似乎在现实中找到了证据。近几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面积持续的极寒天气。比如,2012年底,大范围寒流横扫北半球,一些地方的气温甚至创下几十年来最低纪录。被认为地球气候变暖最明显地区之一的阿拉斯加,本世纪十多年间年均气温降低了1.3摄氏度,西部的半岛地区甚至降低了2.5摄氏度。最近的证据就是今年8月北极冰盖不仅没有像预言的那样融化消失,而且面积大幅增加了60%,以致一支期待在冰雪消融之际,开辟大西洋通往太平洋北极西北航道的船队被困冰原,等待加拿大破冰船赶来救援。
  观点论战
  应回归科学理性认知
  无论是预测地球“变暖”还是“变冷”,都反映了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心,也正因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相关预测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研究方法、论证逻辑和结论等都必须经得起质疑和挑战。实际上,不仅两者之间互相水火不容,而且它们都广受质疑。
  “气候变暖”论的两个核心观点即“全球气温上升”和“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推动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就一直受到挑战。对前者,质疑者认为,对地球约45亿年历史来说,用近100年左右的时间纬度来衡量考察,进而得出全球变暖的结论是片面的,实际上,地球气候有冷暖变换周期。对后者,质疑者认为,相对于自然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言,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是微不足道的,把可能的气候变暖归结为人类活动是武断的。对这些质疑,无论是IPCC还是其它组织和专家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而是一味地重申和强化自己的观点。更有甚者,“气候变暖”论代表人物阿尔戈尔竟然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公然撒谎,引用子虚乌有的所谓专家之言,耸人听闻的预测北极最快2014年不再有海冰。当然在此次会议前还曝出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邮件被窃取引发的“气候门”更是令人震惊不已。难怪有人直指IPCC是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气候变暖”论本质上是“世纪大谎言”,其背后隐藏着国际发展权之争和牟取“碳交易”利益的私货。
  “气候变冷”论也不能幸免,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批驳一些苏联科学家的此种论调,他说:“这类1℃上下的变迁,过去5000年中极为普通,算不了地球变冷的证据”,认为依据这种“极为普通”的温度波动妄下结论,纯属“杞人忧天”。竺可桢批驳的自信来自扎实的科研,他经过苦心研究,出版了令世界科学叹为观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只有做到彻底抛开利益等因素的纷扰,只对真理负责的科学家才是真正的科学家,只有他们做出的科研成果才会使人类最终受益。面对气候变化这样全球性课题,我们希望科学家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拿出挺进真理的气魄。
(责编:教育实习生、熊旭)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科技今日热点新闻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气候变暖还是变冷,这是一个问题
导读:气候变暖还是变冷,这是一个问题
哈姆雷特说:“生存或者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哈姆雷特好多年。
现在又出了一个问题:“气候变暖或者变冷,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困扰着21世纪的几十亿人。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力主气候变暖的“权威机构”。这几年炒作得越来越热的气候变暖,就是他们的杰作。他们的理论是:二氧化碳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地球面临灾难。如果我们还不及时采取措施,减
气候变暖还是变冷,这是一个问题竹林翁哈姆雷特说:“生存或者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哈姆雷特好多年。现在又出了一个问题:“气候变暖或者变冷,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困扰着21世纪的几十亿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力主气候变暖的“权威机构”。这几年炒作得越来越热的气候变暖,就是他们的杰作。他们的理论是:二氧化碳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地球面临灾难。如果我们还不及时采取措施,减排二氧化碳,那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结果是世界末日来临!据他们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这个“不争的事实”还是有人在争论。拉蒂夫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主要成员之一。拉蒂夫教授工作于德国著名的基尔大学莱布尼兹海洋研究所。他已经研究出多种方法用来测量海水温度,测量深度可达海面之下3000英尺(约合914.4米)。在这个深度,正是冷循环与暖循环的开始之处。拉蒂夫说,“根据我们对1980年到2000年期间,甚至是20世纪更早时候的海洋自然循环的观测和研究,这段时间全球气候变暖应该有一半是由于这种循环所引起的。现在循环开始逆转,所以这个冬天异常寒冷,而且接下来像这样的冬天气候越来越有可能出现。这一趋势将可能持续20年,甚至更长时间。冰河和海冰的消融将出现暂停,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趋势也将处于暂停状态” 。 早在2008年,拉蒂夫就曾与一些科学家一起预言过这种变冷趋势(海洋自然循环周期已经切换到“寒冷模式”。相关数据显示,自2007年起,北极圈夏季海冰量明显增加了106万平方公里,超过25%)。这一趋势将可能持续20年,甚至更长时间。2009年9月在日内瓦举行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大会上,拉蒂夫再一次就这一趋势发出警告:连日来的异常气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气候变冷的开端,在接下来的20年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小冰河期” 。可是,这些已经不能为IPCC所采纳。可见,即使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内,全球气候变暖也不是“不争的事实” 。俄罗斯科学院天文台宇宙研究实验室主任哈比布尔洛•阿布杜萨马托夫教授宣称,目前太阳确已进入“冷却周期”,而地球气候将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并发生剧烈变化。他认为,太阳辐射强度正在缓慢地下降,预计将在2041年达到最低值。在此过程中,地球气候将重新进入寒冷期(迷你型冰河期)。我国科学家郭增建提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也是一种“变冷”学说。他认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这种学说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但是日发生的印尼8.7级地震海啸改变了这个趋势。事实上,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些知名气候学家在分析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温度的自然循环周期后认为,海洋有自己的冷暖周期,是这一周期影响了全球气候。他们认为,当海洋处于“冷模态”时,全球气候会变冷,当海洋处在“暖模态”时,无论是否有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温度都会上升。20世纪以来气候变暖是因为海洋处在“暖模态”中。而现在海洋将进入“冷模态”,所以接下来气候会变得比较冷。2004年2月被媒体曝光的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报告称,在2010年至2020年,全球将出现一场巨大的气候突变,将会导致美洲、亚洲在内的北方地区出现干冷气候。这份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GBN公司完成的。GBN的报告引用了两个很重要的科学依据。第一个科学依据是:他们发现,在历史上每当气温逐渐升高到一定的数值,不利的天气状况可能会相对突然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很可能发生突变。另一个科学依据是:随着现在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格陵兰岛的冰也在不断融化,越来越多的淡水通过陆地上的河流,汇集到了北大西洋,这样北大西洋的海水盐度不断降低,盐度的降低导致海水失去了这种重力的推动,不再形成环流,使海洋的热量交换机制(墨西哥湾暖流)失效,从而导致“热的地方更热,冷的地方更冷”。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主任约翰•克里斯蒂说:“全球变暖其实看起来并不是全球性的。”有证据表明,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90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丰富的低温阶段。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大气科学研究小组负责人阿纳斯塔西奥斯-特索尼斯教授认为,海洋自然循环将继续决定全球气温的变化。特索尼斯表示,“它们对主要的气候模式起到巨大的重新整理作用。它们的轮换可以解释20世纪到21世纪所有主要的全球性气候变化。现在,我们正面临这种变化。”还有很多关于气候变冷的说法,我们就不多说了。看来,气候变暖还是变冷,的确是个问题。那么,气候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只能说:“天机不可泄露” 。各位看官可能会想:不是有个很权威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吗?“那么多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的结论都说是气候在变暖,这还不可信吗?”是的,不可信。先说这个委员会。它并不是一个学术组织,而是一个政治组织。他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IPCC)。其主要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他里面有科学家(注意,并不都是气象学家,真正的气象学家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也有行政官员。其现任主席拉津德•帕乔里就是一个学经济的博士,1981年当过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的行政长官及干事,并于2001年4月成为总干事。2004年起担任IPCC的主席。他本人就是一个有经济学学位的行政官员,而不是什么气象学家。再说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模拟有赖于两个基本因素:数学模型的科学合理和采用的数据真实可靠。说到计算机模拟需要建立的数学模型,那就更讲究了。它必须把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在气候变化中起多大的作用(加权)、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都合乎实际地考虑进去,再把这些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气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实在太多,有的因素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的。举例来说,牛羊放的屁(里面有甲烷,也是温室气体)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气候变化(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吃不同饲料、吃多吃少,放的屁都不一样)?看官可别说我在说笑话。真有专家认为,全世界几千万只牛放的屁才是最可怕的温室气体,它比全世界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更严重!所以,要减排,首先要减少饲养牛的数量。从我做起,就不要喝牛奶,更不要吃牛肉!由于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实在太多,根本就无法把它们全部考虑进去。所以建立数学模型时就只能考虑最重要的因素了(这也是我们学习物理时老师教我们的办法。如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加速度时,就把“不重要”的摩擦力忽略了)。至于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的科学家(如认为牛羊放屁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的科学家和认为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是主要原因的科学家,以及气候不是变暖,而是变冷的科学家)自有不同的认识。他们自有对影响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取舍之道,他们建立的数学模型当然也就不同了。数学模型不同,模拟的结果自然就不同了。我们再来看他们采用的数据吧。来自俄罗斯的黑客于日在一个气象科学家网站上传了一张“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文件,披露在各国气象学家之间进行交流的电子邮件证明气候变暖是不可靠的。随后多达16兆的这些科学家的电子邮件和其他文件被公开在网上。10天(11月27日)以后,“东英吉利大学”也发表声明,确认本校服务器被入侵,上千封电子邮件和3000多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被盗。从这些被盗的文件中可以看出,他们有意对基础数据进行筛选,把那些不利于气候变暖的数据“丢失”掉,而保留那些有利于这个结论的数据。又据俄罗斯的“莫斯科经济规划研究所”的专家们透露,他们所提供给东英吉利大学的数据只被采用了支持气候变暖的25%,其余的不利于气候变暖的75%的数据被删掉了!就算所收集的数据是真实的,那也很难做到全面反应全球各处的温度。没有人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海面上设气象站吧?珠穆朗玛峰附近也是最近几年才有中国政府设的气象站,也只是挂一漏万而已。西伯利亚冻土带也不会有气象站吧?撒哈拉沙漠的腹心地带呢?有气象站吗?南极有气象站,北极呢?气象站最密集的地方还是大城市附近。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热岛效应也就越来越严重,气温升高是不可避免的。以北京为例,1990年,北京市的总人口为1081.9万人,到2000年,本市常住总人口为1381.9万人,与1990年相比,共增加了300万人,增长27.7%,2004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492.7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410.8万,增长了38% !随着人口的增加,吃饭的嘴巴增加了,做饭烧的燃料增加了,夏天空调排出的热气增加了,冬天取暖消耗的能源增加了,人身上释放的热量也增加了……。总之,城市里的发热量相应增加了(虽然不会增加到38%那么多),气温自然会增加。在北京采集的温度数据,的的确确说明气候变暖了。要是把深圳拿来做研究样本,那气候变暖的幅度当然就更大了!但是,长白山呢?这几十年气温也相应地如此这般地变暖吗?再说“东英吉利大学”又是何方神圣呢?先说说英国政府。在全世界,英国政府是推行全球气候变暖最积极的角色。早在20世纪70年代,铁娘子当政时,就开始炒作气候变暖(其原因请听下文分解)。为此,英国政府在英国气象局里建立了个“气候变化管理部” ,专门支助这方面的研究。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东英吉利大学就不失时机地建立了一个“气候研究中心” 。于是,这个中心理所当然地成为那个管理部的重点支助对象。因为这个中心研究气候变暖起步很早,积累的资料很多,IPCC就把他当成了一个重点依靠对象。不但中心有很多科学家成为IPCC的专家,而且中心的数据库就成为IPCC作研究的主要数据库。正是他们,在基础数据中弄虚作假。建立在这样的数据库的基础上所做的研究,所做的计算机模拟,其结论也就可想而知。这个委员会不但被揭发在学术上造假,而且,在得出结论时也很不严肃。如他们在2007年的报告中称: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将在2035年消失!此结论一出,就遭到不少科学家的质疑。于是承认数据有误。来源是一个印度科学家在10年前的一个采访报道。此人说的是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可能在2350年消失,被委员会的“专家”们写成2035年!整整提前了270年!这是委员会的当官的解释,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如此荒唐的结论,我相信不只于此。应该说,因为他的指导思想就是气候变暖,研究的内容就是找气候变暖的证据,其手段之一就是数据库造假,其结论又有多少可信度呢?各位看官,气象科学是很复杂的。即使建立了很完善的数学模型,采集到了很准确的数据,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来模拟,计算机模拟的结果也只是比较准确。如我国的天气预报,上世纪60、70年代的预报准确度就很差,发布预报的广播电台被戏称为“撒谎台” 。到现在,我国最大型的计算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作天气预报。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不断修正、调整,气象局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说是很科学合理的了。还有气象卫星在全世界及时收集各种气象数据,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的气象站及时提供的准确数据,所做出来的天气预报还只能是短期的(一两天,最多一周)比较准确。即使是短期的,也还有报不准的时候。至于中长期的气象预报,则只能报个趋势。像《西游记》里那个给泾河龙王算命的袁守城预报得那么准:“明天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八点” 。那是泄露了天机……。而天机是不可泄的,否则会遭来杀身之祸!别说现在的各国“钦天监”们的叔父,就是他老子好像也没有这个胆量来泄漏这个天机。当然,也没有这个本事。所以,要准确预报今后几十年气候是变暖还是变冷,不可能。结论:气候变暖还是变冷,这是一个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为什么会变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