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经济学 pdf问题有人会做吗?

有关订阅《经济学人》的问题的回答
我已经被很多人问过这样的问题:你用哪个app读《经济学人》?&请问《经济学人》的app是哪一个?在哪里订《经济学人》?怎么订?用付费吗?多少钱?该不该订?有必要定吗?Espresso是什么?《商论》?…今天我就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以后有人再问,我就直接把这篇文章发给ta好了。这篇文章很啰嗦但都是肺腑之言,没兴趣的直接读后面吧。1. 学会利用官方网站我们习惯了国内的信息不透明,拖沓的bureaucracy, 我自己就碰到过要“证明我妈是我妈”的事情。前几天我去检驾照,明明10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我来回跑了2天 — 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办”,我也找不到一个靠谱的信息可以指导我。说上面的例子是说我们的“官方网站”很多时候都不好用,甚至是不能用,而「官方网站」是能给我们提供最靠谱信息的地方。iPhone在美国卖多少钱?在香港卖多少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看一下官方网站就知道了,然后依据这个价格再判断其它的“非官方”报价是否靠谱。曾经有人让我帮带iPhone回来,说“我都查好了, 美国卖iPhone才199块,人民币也就1000多块”;有人说帮我带个LV的包,“听说一个包人民币2000块就能买到”。当然,这些人多数是我妈妈的朋友们,他们不懂英文没有批判性思维这个我可以理解,我会耐心的跟他们说明,尽管很多时候换来的是怀疑的眼神。学英文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少被忽悠。懂点英文可以让我们更直接的了解到准确的信息,登陆官方网站查一下就清楚了,如果网站上无法帮助我们获得信息,说明这个网站这个产品做的不好。《经济学人》的订阅广告语做的也很有意思, 例如这个: Two thirds of the world is covered by water. The rest is covered by The Economist.&啰嗦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 想要知道《经济学人》怎么订阅,多少钱,有什么app这种问题,去官方网站去查。不会翻墙,看不懂网站的话,就放弃吧,这个或许不适合你。2. 订阅方式?对我来说报刊杂志只有一种订阅方式,就是在官方订阅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种方式太贵,你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获取资料,也就是“盗版”,例如我知道的常见方式有: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这些人从哪找到这些资源的呢? 他们能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呢?不付费订阅的话,app上也可以看部分文章,官网上也能看几篇文章,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就足够了 -- Don't bite more than you can eat. 每星期读两三篇文章,读透它,比稀里糊涂的读了很多要有意义。3. 我的一点儿意见我是在美国开始订阅的,是Print+Digital版本,用的是学校的学生账号一年96美元(约600块人民币),两年的话还要便宜一些 — 当时还送了我个《经济学人》的耳机。同样的Digital+Print的《经济学人》在国内的价格非常贵,是美国价格的3倍 --一年要1800元。这里要和大家分享一个我无意发现的“技巧”。我要回国的时候打《经济学人》的客服电话,了解到:订阅服务可以跨国转移。也就是说,我可以把我美国的订阅转到中国 — 变相的每年省了1200块人民币。最初的几个星期我并没有收到报纸,写邮件交涉了几次收到了一个邮政的电话,来电者向我吐槽了他们邮这本杂志一点也不挣钱还很幸苦,说自己是搭钱给我邮挂号信。邮政很慢,每次要等一个星期,这一期还没到下一期就又开始更新了。也就是说:如果你定的是Print+Digital的话,先在美国定,然后把订阅转到国内是非常省钱的。缺点是邮递的速度很慢,如果你不是有“收藏”这个癖好的话,只定digital就好了。只定Digital的话,国内的价格和美国差不多就不用纠结了。《经济学人》集团还有和《商论》,前者是浓缩版每日新闻,文章水平非常高 -- 用最少的词写清楚一件事;简单说就是翻译一些《经济学人》的文章成中文,这个我觉得挺鸡肋的 — 如果你是想练习自己的翻译水平的话,这是一个不错的参考;如果是想通过读它来了解信息的话,英文的读起来要精彩的多, 难免的lost in translation。已经订阅了《经济学人》的话,可以免费读Espresso;但是不可以读《商论》,《商论》需要单独付费。最后补充一些:《经济学人》是一本优秀的杂志,它有自己的思考,敢于发声,文笔也很棒;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同意它,把它的观点当作权威。它也欢迎我们“打脸”,例如letter板块,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读书读报学英文,应当以了解信息,理解为主,然后再去赏析或者纠结那些字词。我们是品经济学人的同时,顺便学学英文;若读这份报纸就是为了学英文,我觉得挺不适合的 — 它更多的是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讨论,你或许并不感兴趣也没什么了解,所以读起来觉得痛苦。有很多有趣的,英文阅读材料更适合英文学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经济学人》的首要态度就是“我只是顺便学英文而已”。有的朋友问“需不需要阅读的时候把好词好句都挑出来啊?” 我的回答是“随你”。我们要知道做一件事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他人所做的事情。我个人是不这样做的,因为我发现很快我就把它忘记了,也没有时间来复习。我学英文的方法就是大量的持续的输入,经常读就读懂了,也能慢慢的读出哪里的论述精彩,哪个表达写的好了。想通过品《经济学人》习上乘写作的话,改写和仿写是一个好方法,具体请见Justin写过的一篇文章:&能自己动手解决的事情就不要麻烦别人,多查一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很多时候问题就解决了,而且逐渐的你会发现你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一直觉得一名“好”教师并不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推你一把,适当的时候告诉你哪里有可能找到答案。***顺便说,这一期的经济学人写到了任志强,有兴趣的话点击阅读原文读一下。你应该知道的10个经济学问题
我的图书馆
你应该知道的10个经济学问题
有点踌躇,理想国的读者中,多半都带有点文艺青年气质吧,有多少人愿意去了解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里,经济学似乎只是一门计算学科,和人文毫不沾边,但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学理应研究的是人类如何通过合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人的幸福。而学习经济学,像许多人文学科一样,最重要的是学会其中的思维方式。
读张维迎教授的新著《经济学原理》,勾起许多大学时期的回忆。主页菌大学时学的就是经济学,那时面对机械的模型、枯燥的理论,常常陷入其中,却不知道和我们的真实生活又有什么关系。现在想来,大概就是其中缺少一点思维方式的启迪吧。而张老师的这本书,除却书中与传统经济学观点的差异,值得关注的正有背后的思维方式。
今日微信,摘录了书中10条最核心的经济学理念,仔细读下来,却觉得不少既说的是经济学,也说的是人人都应该去理解的人性。感触不少,手痒,每条后面附了个「主页菌说」,供各位一笑。
10分钟领会经济学的要旨
文 | 张维迎
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凯恩斯
学习经济学,重要的并不是记住某项具体结论,而是要学会正确思考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究竟怎样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呢?在我看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归纳为十个方面:
1.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
在现实中,人的各种行动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其实现目的的愿望就是行动的动机。因此,行动就是改变现状,而之所以要改变现状就是由于对现状不满,其中必然有对于某种价值的追求。
经济学关注人的行动,不仅要关注人究竟采取了怎样的行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对于整个经济现象才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主页菌说:同学们,理解人性比熟悉数学模型更接近经济学的本质!]
2.只有个体才有能力决策
只有个体,也就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意识的生命体,才有目的和行动能力。人要行动,就必须思考,需要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做出决策。这些活动只有个体才能完成。
我们常常使用群体、集体、政府、国家等概念,说它们做了某某事,这让我们以为集体似乎也是能行动的。但这种说法只有在隐喻意义上才是对的。事实上,集体本身不可能行动,只有集体里面的人才能行动。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问题时,习惯于把集体、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并把它们想象为没有自身利益诉求、完全大公无私的。如果是这样,很多问题就很难理解,例如为什么政府会有腐败,为什么所谓的集体决策经常没有效率等。而一旦我们摒弃了这种集体主义的分析角度,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来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一切困惑就迎刃而解。
[主页菌说:请注意,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很关键!]
3.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经济学,那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里,要为午餐所付的那个“费”,就是机会成本。
我们知道,人类无论是在动物性上还是社会性上,都有很多的欲望。但不幸的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在任何时间点上,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总是稀缺的。比如,我们常说的钱不够花,就是指拥有的钱不足以支撑花费,因此相对于花费而言,我们拥有的钱就是稀缺的。也许有人会说,大富翁们总该不受稀缺的困扰了吧?其实不然。尽管他们并不缺钱,但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也受稀缺性的约束。
因为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在行动时就必须有选择,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就得放弃另一样东西。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举例来说,如果你现在面临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年薪10万元的大学教职,另一个是年薪50万元的投行交易员,那么在不考虑非货币利益的前提下,选择去大学任教的机会成本就是50万元。当然,在现实中情况可能会比较复杂,人们在选择时还必须要考虑很多不能用货币衡量的因素,例如亲情、友情、自由、尊严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机会成本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人们在个人决策时比较容易理解“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考虑公共福利提供等问题时,却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很多人总希望政府能够多建设公共设施,增加公共福利,仿佛这些都无需成本;但事实上,政府为了增加公共福利,就必须通过征税、发行货币以及举借公债等途径获得收入,而无论是哪一种途径,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减少个人可获得的资源和产品。由于相对于私人,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效率往往更低,因此那些本想获取“免费午餐”的人最终得到的往往是一份更加昂贵的午餐。
[主页菌说:请思考,自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
4.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所谓“边际”,指的是对现有行动进行的微小调整,这些微小调整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分别被称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经济学所要关注的问题,通常不是极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比较,也就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举例来说,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购置食品和购置衣物上分配收入。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只买衣服不吃饭,也不会只吃饭不买衣服,而会考虑是多买些食物而少买些衣服,还是多买些衣服而少买些食品,这样的选择就是边际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边际”概念的引入破解了经济史上的一个著名难题——水和钻石的悖论。
19 世纪的经济学家们曾一直困惑于一个问题:为什么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水价值很低,而对人类生存可有可无的钻石则有很高的价值?对于这个问题,古典经济理论并没能给出很好的解释,而从“边际”的概念入手,这个问题则很容易回答。这是因为,物品的价值是由它带给人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虽然水很重要,但是由于它很多,因此在边际上多一滴、少一滴对效用的影响不大;而钻石虽然无关紧要,但由于它很稀少,因此在边际上多一颗、少一颗对效用的影响很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钻石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水。
[主页菌说:如果把“水”替换成“教师”,把“钻石”替换成“明星”,你是否就理解,为什么明星的收入比教师的收入高很多呢?]
5.自由交换是互利的
人们在资源占有上可能有丰寡之别,在个人特质上可能有各自差异。这些差异性的存在,给通过交易改进彼此的收益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举例来说,我手里有一瓶水,并且我认为这瓶水对我而言值1元钱,而你却认为这瓶水对你而言值2元钱。那么,如果我用1. 5元把水卖给你,我们双方就都相当于赚了0. 5元钱,这场交换活动让我们双方都获益了。当然,交易自由是双方都获益的前提,如果我强买强卖,非要用5元钱把水卖给你,那就是在增加我的收益的同时,减少了你的收益。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问题。我们常说,市场经济下是“等价交换”,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如果一件商品对你我的价值都一样,那么交换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小。只有我们对某件商品的评价存在差异,自由交易才会发生,交易一旦发生,就为双方都创造了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愿交换一般都不会是等价的,而是伴随着价值的创造,也就是财富的创造。
区域贸易、国际贸易,本质上也都是个人之间的交换。同一地区内个人间的自愿交换能促进交易各方福利的增进,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换就更是如此。那些阻碍贸易自由的政策壁垒,很多都是打着维护“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的旗号,事实上却剥夺了公众改进福利的机会。
[主页菌说:人们通常认为生产活动才创造价值,而交换活动不创造价值。你觉得呢?]
6.分工是进步的源泉
分工是和交易相联系的。如果没有分工,人类的交易就会很少。只有有了精细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才能更加频繁地开展。
在《国富论》的开篇,亚当·斯密用很大的篇幅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斯密指出,分工有三方面的好处:第一,它有助于手的技巧的完善,提高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第二,它节约了在不同工作环节之间转换劳动的时间;第三,它增加了发明新工具的可能性。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好处,人们才得以通过分工合作大幅提升自身的力量,完成仅靠单个人难以完成的事情。
分工是市场规模扩大的结果。如果没有市场就不会有分工,只能自给自足。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分工的细化,分工的细化导致了技术进步与创新,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使得市场进一步扩大……如此反复,就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的扩大。一方面,各项改革措施废除了所谓的“投机倒把”等罪名,为国内贸易扫除了障碍;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则开启了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两方面都让市场规模急剧扩大了。随着市场的扩大,良性循环就启动了,“中国奇迹”产生的奥秘就在于此。
[主页菌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市场不断扩展,交易不断增长,分工不断精细,合作不断深化的历史。]
7.结果比动机更为重要
人的行动既有动机,也有结果,而结果和动机之间往往存在着不一致。那么,当我们评价人的行动时,应该更看重动机,还是更看重结果呢?在经济学家看来,应该更看重结果。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以某项行为的出发点来判断某项行动的好坏;但经济学家却认为,即使一项行动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那么这项行动就符合市场道德,值得肯定。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论述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的打算。”这里,屠夫、酿酒师和烙面师虽然有着利己之心,但客观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是值得赞许的。
相比之下,那些利人的动机导致的损人后果倒是十分值得重视。例如,政府希望实现充分就业,让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干,这个目标当然是善意的。但是,如果政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规定所有企业一旦雇用职员就不能解雇,那么企业雇用员工时就会更加慎重,反而让更多的人难以找到工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这一忠告我们应时刻谨记。
[主页菌说:以利人之行,实现利己之心。市场制度创造出人与人之间如此广泛而深入的合作,这就是“看不见的手”的真正伟大之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亚当·斯密不仁……]
8.自由竞争是件好事情
让“利己之心”产生“利人之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由竞争。
如果没有自由竞争,那么 “利己之心”就只能导致“利己之行”。中国农村有句老话,叫“匠人要发,房子快塌”,意思是工匠要发财,就必须把房子的质量盖得差一点。只有房子一盖起就塌,才能不断有生意。但这个发财“秘诀”只可能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才有用。如果有竞争,为了争夺生意,工匠们必须提高建筑质量,让消费者满意,那些盖房质量差的工匠就不会有生意。
当然,自由竞争的前提是自由和平等,弄虚作假、强买强卖都不能算作自由竞争。
尽管自由竞争是好事,但在现实中却频频遭受非难。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说过:“‘竞争’这个名词背负恶名,而且还包含某种利己心和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模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和熟人生活在一起,所有的生意、交往只有在熟人之间才能发生,这看起来很有人情味。而自由竞争让人们对于邻居和陌生人差不多一视同仁,这似乎大大冲淡了社会的人情味,因而会招致一些人的厌恶。对此,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社会的所谓“人情”,其实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的,超出这个圈子时,人们往往相互敌视。恰恰是自由竞争改变了这一切,让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这点上看,自由竞争本身对于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页菌说:我们常常把垄断与自由竞争相对应。其实,在现实中,只要有自由竞争就不会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真正的(政治意义上的)垄断只可能来自政府的强加。]
9.制度比人强
制度是一种游戏规则、一种激励机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择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历史中,宗教和传统道德哲学多以改变人性为目的,但在经济学家看来,作为人类,我们的人性是很难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制度来改变人的行为。
例如,在人民公社时代,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很低,种植的农作物经常歉收。而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但粮食产量却大幅度增加。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制度变了,而不是人性变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制度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激励,使被人民公社制长期束缚的生产力充分释放了出来。
有一些人说,经济学家只重制度,而不重人性。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事实上,人性和制度是相互影响的。在制度不健全的国度,往往也伴随着各类腐败的盛行;而在制度健全的国度,腐败就相对较少。这说明,有些看上去是人性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制度的问题。
那么最重要的制度是什么?就是产权制度和个人自由。只有个人财产得到有效保护,人们才有积极性创造财富,才有技术创新;而只有在个人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人们才会将个人的善变成社会的善。一个制度如果缺少了这两项要素,就不能算是好制度。
[主页菌说: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呵呵。]
10. 世界是不确定的,企业家是重要的
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但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受许多非行动者控制的因素的影响,其中许多因素是我们不了解的,其关系的复杂性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理解的。这就是世界的不确定性。
世界的不确定性创造了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对未来做出判断并愿意为此冒险的人。如果没有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有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决策就只是一个计算程序,就没有企业家的用武之地。但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判断未来,如何收集和加工信息,就成为人们做决策的首要任务。正是由于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并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家发现了没有满足的市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过去两百多年的经济进步才成为可能。这一点对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奥秘尤为重要。
[主页菌说: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增长、繁荣的获致,取决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而不是取决于政府的计划、规划、政策。]
馆藏&45277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可以干什么工作?
经济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方向集合&&&& 经济学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度而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看到众多经济学家在闪光灯下意气风发,但是根据统计,2003年广东省经济学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在50%以下,而该省各专业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75%。正在各大学经济学专业就读的学生们怎么也难以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为什么经济学家这么受尊重,而我们找工作却这么难呢?&&&& 原因是两方面的。首先,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点;其次,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有面&广&而实用技能不&专&的特点。
案例姓名:张百杰学校:安徽财经大学专业:经济学&&&&困惑:说起经济学,大家看到的都是吴敬琏、郎咸平们在媒体上指点江山,看到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们对国家甚至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但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的经济学本科专业学生来说,在马上就要面临的就业问题上,却怎么也难以找到比其他专业更突出的优势,我们什么都学,却什么都学不专,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知道的不多&&
就业方向一经济预测、分析人员&&& 职业概况:此职位分布在各行业中,但一般只有比较大的公司和**中经济决策部门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明显。&&& 薪酬水平:元/月不等。&&& 专家建议:1.SPSS等经济学专业分析软件的熟练掌握是基本功。一般,大学在大三甚至大四才开设这些课程,建议你从大二开始自学,还有,学好这些,经济数学和微观经济学学到位又是必要的;2.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建议去旁听大三、大四统计学的专业课;3.参加一些公司的市场调查活动。要想掌握吃饭的手艺,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基础市场调查工作是非常辛苦而且单调的,但如果你不亲自去实践,你连数据如何得来的都不知道,人家公司凭什么让你去分析数据?4.争取并把握实习机会。5.想进外企大公司?那外语至少过六级,此乃&硬件&。
就业方向二对外贸易人员&&& 职业概况: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为国内客户寻找国外货源;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 薪酬水平:新人做外贸,在外企待遇在5000元/月左右。而外贸就业机会集中的温州、义乌等地,新人的待遇大概只能在2000元/月左右。当然,在拥有一定的客户开发能力后,贸易提成是一笔更大的收入来源。&&& 专家建议:1.外语能力是做外贸很重要的一个要素,有六级证书固然好,最好要注意一下口语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方便。2.如果事先有打算进入某个行业,可以先熟悉一下专业英语。找本该行业的相关的一些中英文对照的技术手册、国际标准,该行业内一些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英文网站看看,应该很有点长进。3.最好找到一家正规的外贸企业实习,很多简单的流程或术语在书本山看不到或看到了也似懂非懂,去单位打打杂,看看别人写的函电和有经验的前辈聊一聊,很多工作的流程和行业惯例就豁然开朗了。实习期间注意向技术人员请教,好的技术人员一定要了解产品。最重要的是学会一点怎样与同事相处。4.参加外销员资格考试,拿到证书,还可以选择参加报关员考试,这对以后想从事外贸行业的同学都很有帮助。
就业方向三市场营销人员&&& 职业概况:只要有产品和服务在出售,就会有销售的职位在招聘。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例如电讯、软件等,销售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走高。即使在非技术领域,销售职位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 薪酬水平:在销售这个职位上,报酬的差别很大,不少职位的基础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eng想你想你想我?
主播求守护
新年大吉!
得而不惜就该死
能不能破个65w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2,717被浏览152,353分享邀请回答98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663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829被浏览75,215分享邀请回答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