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个走流量是什么意思思

流量和销售之间究竟差了什么 - 搜外问答
在很多人眼里,营销就是不断地获得流量、吸引曝光,好像不论什么产品,只要有足够的曝光展示,用户就会买单——我称之为流量迷恋症。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养老社区的项目,大体的服务是老年人把房子转让给他们,然后他们让老年人住进社区度过余生。这个项目在线下线上等各种媒体上购买大量流量投放广告,结果收效甚微,几乎没有任何转化。
为什么呢?其实你只要拿1分钟时间,把自己假设成一个中国的普通老年人,就会发现这个广告方案不靠谱:
“你今年65岁,退休职工,攒了一辈子钱买了一套房子。然后偶尔路过公交站牌,看到一个‘XX之家,把你的未来交给我’这样的广告,就会回家把宝贝房子转让给他们,然后安心住进社区?”
当然不可能。实际上,即使这个广告投放量再增加10倍,最终转化的用户量也肯定屈指可数——用户的“信任”、“动机”等问题都没有解决,即使呈现再多次广告,又有什么用呢?
就像,一坨没有解决“口味”和“外形”问题的大便,不论呈现和曝光多少次,也不可能会有人去吃。
实际上,现在的营销行业,一直非常流行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我不用管用户的接受度,不用管用户的行为门槛,不用管产品黏住用户的能力,只要管获取最大的流量就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营销经理不再是营销经理,变成了“流量管理部部长”;用户也不再是“拥有不同动机、喜好、性格鲜明的个体”,而是“流量”。
所以,为了做营销,我就只需要把产品包装好,把卖点讲出来,然后大规模推向给用户就行了。毕竟只要有足够的人看到,即使靠运气也能转化一些用户吧。
当然不是。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投入几十万预算买流量和曝光,结果转化了个位数的下载用户;公众号发了无数红包,吸引一大波新粉丝,结果阅读量还是维持原样。
为什么大量的流量总是没有用?
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知道“为什么有些时候,单纯曝光就管用”,以此来找出众多营销人员患上“流量迷恋症”的原因。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存在,一定是有理由的。实际上,之所以有时候单纯的流量(展示和曝光)能成功,是因为心理学上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纯粹接触效应。
纯粹接触效应是指,某种外部刺激(比如产品信息),仅仅呈现的次数频繁,用户就会变得对它越来越喜欢。
之前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给一群人重复呈现一组相片,结果发现,随着呈现次数的增加,他们对相片上所有人的喜好都增加了(不论是长得美的还是长得丑的)。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天然会更加喜欢熟悉的事物,当一个东西变得越来越熟悉,我们往往会越来越喜欢。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总觉得自拍照不好看,因为自拍照跟照镜子经常是相反的,相当于在你眼中自己变得更加陌生,从而降低了喜好。(而你的朋友却觉得你的自拍没那么难看,因为他们认识的并不是你镜像中的形象,而是直接观察的形象)。
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把自拍照经过镜像处理,结果发现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自拍照变美了。
越熟悉,越喜欢,所以大量的曝光曾经直接带动了很多产品的销售。
可是为什么有些时候,单纯的大量产品信息曝光不管用呢?什么时候,“纯粹接触效应”会失效呢?
 我们知道,任何的广告,本质上都是为了影响决策。
 而单纯的产品信息、卖点曝光,能够直接影响的决策,实际上仅限于低认知参与的决策。
比如你本来没有打算买某个巧克力,但走在电梯口看到了分众框架广告,觉得很诱人可口,就想下单买。这个决策对你来说不重要而且决策复杂性低,所以投入的脑力非常少,算是低认知参与的决策。
 对于这类既不复杂、又不重要的决策,简单的信息曝光,大规模投放,实际上一定能带来销量.
 甚至仅仅把名字喊出来,都会直接增加销量。
 而对于另一种决策——高认知参与决策,单纯的大量曝光就没有太大直接作用了。
 当一个产品满足以下这些条件,往往就属于高认知参与决策,单纯的曝光很难产生实际作用:
决策重要性高(比如买房很重要,买巧克力不重要)
决策复杂程度高,需要搜集信息(比如决定留学去哪个学校很复杂,决定买哪家煤气很容易)
违反过去的习惯(比如老年社区和用户过去习惯不一致,需要慎重考虑)
对于这些“高认知参与度”的产品,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曝光多少次,都难以被购买:
行为门槛问题
群体规范问题
比如上面的养老社区项目,如果老年人能够充分理解养老社区的状况,能够事先产生动机(比如家人鼓励),如果充分信任这个品牌(比如有背书),如果初期行为门槛很低(有反悔期),如果普遍老人群体觉得这个选择好,那么这时候,曝光才会产生价值。
而只要上面的任意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不论多大规模的曝光可能都没有用。
如果你是一个拥有6大功能的全新智能硬件,只要用户难以迅速理解你是什么,那么打多少广告都没用。
如果你是一个理财产品,只要用户缺乏基础信任,那么带来1个亿的点击量,都没用。
比如,种小麦如果土地没有水,那么施加再多的氮磷钾、金坷垃,给予再多的光照,也没有用。
一些非洲国家本身的社会矛盾没有解决,联合国每年空运再多的粮食,提供再多无息贷款、技术支持,本质上也不会改良这个国家。
同样,对于一个“高认知参与度”的决策,只要这些条件,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那么增加再多的曝光,都是没有用的:
当用户无法对产品本身建立充分理解的时候,往往再多的曝光也缺乏效果。
比如这个广告中,用户看了之后无法迅速在脑海中建立理解,最终可能不论呈现多少次都没有用: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做湿拖机器人)
这个时候,最经常的做法,往往是:利用用户已经理解的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
比如当年第一代iPhone,乔布斯没有直接说未知概念“智能手机”,而是先说“一个大屏iPod+一个手机+一个上网浏览器”。
解决用户动机的关键,就是让用户在关注产品之前,先关注自己——意识到过去的行为存在某种不合理,从而渴望通过购买产品来解决。
对于高认知参与度的产品,因为该决策对用户来说往往很重要(比如卖房子),所以就需要事先解决信任问题。
如果信任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再大的曝光也不会带来效果。比如之前遇到一个P2P理财产品的项目,在广告中花费大量篇幅在讲超高收益率,打出去后结果转化率很低。
这是因为基础的信任问题没有解决(即使解决了动机问题)。
而优秀的营销方案,则经常能准确识别当下阶段的限制因素,并且通过广告等方式来解决。
比如有个手机贷款APP飞贷,主打“随借随还的手机APP贷款”,应该在广告中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首先“理解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因为贷款产品非常简单,没有人会不懂“什么是贷款”。
然后“动机问题”也容易解决——传统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用户痛点非常明显,已经不需要大力激发。
那么最难解决的就是信任问题——作为一个创业型企业,贷款的信任问题就变成了相对银行的劣势,可能会变成用户决策的关键阻拦因素。
所以当时飞贷的广告诉求中,主打“信任”问题,整个突出“唯一入选美国沃顿商学院的金融案例”,通过背书作用来减少不信任对用户决策的阻拦。“高认知参与”的产品,之所以经常让用户思考再三,以至于“单纯大量曝光”难以起到作用,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往往有非常大的行为门槛——用户需要做的决策太重要。
总之,有些购买决策对用来说是非常大的行为(比如抵押房产),用户几乎不可能单纯扫一眼海报就能做出这么大的行为。
巨大的行为门槛,将会导致不论增加多少曝光,广告的转化率都会非常低。
所以,你可以想办法降低用户的行为门槛,比如:
刺激用户试看、试用而不是购买(所有的房地产广告,都是刺激用户去看房,而不是直接刺激他们去买房);
刺激用户去你的另一个营销活动(比如上面讲的讲座);
刺激用户先尝试你的免费产品(比如打广告让用户关注公众号);
降低用户的后悔成本(设置购买后的反悔期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降低行为门槛,放大广告的效果。
用户购买决策的时候,经常与自己所在群体的普遍规范进行比较,如果现在做的行为不符合群体的普遍规范,就容易阻拦购买,最终导致再大推广曝光也没有用。
比如之前美国刚推出纸尿布的时候,明明是个非常棒的产品——减轻了妈妈换尿布的麻烦,但是整个推广的转化率非常低。
为什么呢?因为用纸尿布,给这些母亲造成了负面的群体形象——用纸尿布,说明我是一个懒妈妈,为了自己的便利,竟然给孩子用纸的尿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重新修改了宣传点——重点突出纸尿布的干爽功能,可以让婴儿更舒服。
这个转变解决了“妈妈在群体规范下的压力”,结果促进了大量购买。新品牌的手机明明是一个“高认知参与度”的产品,用户需要各种比较才能购买。
那么为什么小米手机刚推出的时候,打电梯框架海报广告,仍然很成功?大量的流量产生了效果?
因为当时小米手机已经通过各种发布会、新闻稿、营销活动等解决了关键的理解问题、动机问题、信任问题等,米粉们已经觉得“小米手机不错,我相信雷布斯,的确我需要换一个更好用的安卓机了”。
这个时候,再打投放大规模产品展示广告,相当于不断对用户进行提示,最终就会促成购买。
当用户站在电梯前看到“小米手机”,并且下单购买,实际上真正促进他购买的,并不是面前小米手机这几个字,而是经过这个简单广告的提示,这个用户想起了过去雷布斯的演讲、想起了小米的性价比、想起了自己原来要换手机了——是这些被唤起的记忆,而不是眼前的产品图,真正促进了它的购买。
所以,流量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你的产品是需要复杂决策的产品,那么必须先解决理解、信任、动机等问题,流量才能产生效果。
很多人不相信这一点,他们盲目崇拜流量的作用,认为大量的曝光、传播、甚至十万+的文章,就会带来销量和转化。
这种“只要我有足够付出,就会有收获”的心态,简直跟喊起冲锋号角,让士兵盲区去送死的将军没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如果战场上的策略有问题,那么堆砌再多的士兵往往无法扭转战局。
同样,对高认知参与的产品来说,“纯粹接触效应”不再起作用,如果无法解决上面的认知问题,再多的曝光和推广,都没有用。
优秀的将军,不会单纯迷恋“动用庞大的兵力”;而优秀的营销人员,也不应该有“流量迷恋症”。
作者公告牌
  感谢您看了这篇文章,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可以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想了解更多可以微信搜索“秦绪文”,也可以直接加我的微信(),这里有你更精彩。
管理文章:
微信自媒体实战案例
从零开始玩转微信自媒体
一周发布文章最多的作者
24小时获得「赞」最多的人
40 回复(78 赞)
33 回复(26 赞)
15 回复(25 赞)
(9 个回答)
(7 个回答)
(5 个回答)
(4 个回答)
(4 个回答)
(3 个回答)
(56 分钟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专注、、运营导流量 是什么意思?一直没弄懂,老听别人说相互导流量,或者卖流量给某某网站。请大家指点下。 - 知乎29被浏览13712分享邀请回答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走一个流量是什么意思?【显卡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53,537贴子:
走一个流量是什么意思?收藏
在淘宝上看了一个东西价格不错,因为家住北京所以问了下能不能直接去他的店里买。他说可以但是价格就要高一些。我问为什么,他说为了走流量,这是什么意思?
物流量    ------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啦,孩子撸管老不射,多半是废了~
求懂得指点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要是骗人的话就不在淘宝上买了
淘宝卖家会从邮费里赚钱的,他们和快递公司合作,快递实际费用远低于你付的邮费,你去实体店买,他们少赚了快递差价,所以要提价格
我昨天买东西,自提还优惠五元
这最简单了 淘宝先拍下付款 然后去提货 晚上到家确认收货
不对,流量说的是淘宝流量信用,不然怎么有那么多人冲冠,冲钻,刷信用
你到他那看好了在淘宝s拍下来付款,回家用好了确认,就不贵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量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