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血常规检验报告告分常规非常规吗?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非常规检验指标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非常规检验指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2325|回复: 1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导师介绍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在线时间160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本帖最后由 zhang3475 于
20:47 编辑
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导师介绍
PS:点导师的名字可以直接跳转到导师资料详细介绍楼层~~~& && && && && &&&导师介绍里面有个人信息、学习信息、工作经历、科研情况、联系方式等内容~~~学科名称及研究方向姓名职称导师类型研究方向电话备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00)
01含油气盆地分析与资源评价&&
02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
03非常规油气资源&&
04油气田开发地质&&
05油气藏地质评价&&
06应用地球物理方法
07地球物理信息处理与解释教 授博士导师01、02、03
973首席 教 授博士导师01、02、03
教 授博士导师06、07
“千人计划”副教授硕士生导师01、02、03、07
力学 (080100)
01岩石力学
<font color="#多相流体力学
<font color="#渗流力学
<font color="#管柱力学
教 授博士导师01、04
油气井工程 (082001)
01油气井力学与控制工程
02油气井岩石力学与工程
03油气井流体力学与工程
04油气井化学与工程教 授博士导师01、02
教 授博士导师02  兼职“长江学者”教授博士导师
油气田开发工程 (082002)
01油气渗流理论与应用
02油气田开发理论与系统工程
03采油工程理论与技术
04提高采收率与采油化学
05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教授博士导师
教 授博士导师02、03、05兼职地球物理学( 070800)01地震波传播理论
02储层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
03井筒地球物理学
04重磁电理论与方法
05岩石物理学
教 授博士导师01、05
“千人计划”
天哪!我的衣服又瘦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在线时间160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 & 宋岩,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两届国家973煤层气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主题专家。“八五”、“九五”、“十五”国家天然气攻关项目和“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主要组织者和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导。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美国AAPG协会高级会员。《地学前缘》、《天然气工业》、《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杂志编委、《天然气地球科学》杂志编委会副主编。
长期致力于我国天然气地质和油气成藏研究,在煤层气成藏、常规天然气成藏和前陆盆地油气成藏地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成果。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发表论文170多篇、专著1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
联系邮箱:
天哪!我的衣服又瘦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在线时间160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姜振学 教授
&&姜振学,男,吉林梨树人,1963年4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书记、副院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第八届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油气运移学组副组长。1986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199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年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工作;2000-现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分析、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形成与分布、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第1、2作者)8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25篇),合著专著6部;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八五”、 “九五” 、“十五”攻关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和局级项目三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联系方式:86-10-;
通讯地址:北京昌平中国石油大学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邮编:102249;
目前承担的主要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叠合盆地油气藏深埋过程中油气组分和相态演化机制(批准号:),负责人,2.国家“973”课题: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分布模式(),课题副负责人,3.国家重大专项:典型前陆盆地致密储层天然气藏形成机理与成藏模式(-001)专题负责人,4.国土资源部项目:西北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与选区课题,子项目负责人,
5. 辽河油田项目:辽河西部凹陷南部古近系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与有利勘探区预测,课题负责人,
主要获得的科研奖励:
201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油气临界成藏理论、评价方法与重大勘探成效;
& &201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复杂油气藏相控预测及其重大应用成效;
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陆相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
2011年,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陆相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
2009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深化勘探理论与实践;
& && && &200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油气运聚成藏与挖潜勘探;
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烃门限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资源评价及有利勘探目标选择;
1996年,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天然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条件;
& && && &1996年,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延吉盆地断层封闭性及断块圈闭评价;
& && &&&1996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延吉盆地断层封闭性及断块圈闭评价;
代表性论著(15篇):
1& &&&罗群,姜振学,庞雄奇.断裂控藏机理及模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2& &&&庞雄奇,罗晓容,姜振学,等著.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聚散机理与定量模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Jiang Zhenxue, Pang Xiongqi, Yang Haijun, et al. Hydrocarbon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 analysis in the TZ1-TZ4 well block of the Tarim Basin . Petroleum Science,): 201-210
4& &&&JIANG Zhenxue, YANG Haijun, LI Zhuo, PANG Xiongqi, HAN Jianfa, LI Dongxu and HUANG Yuyan. Differences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 betwee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in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Acta Geologica Sinica,):
5& &&&Jiang Zhenxue,Li Lianxia,Song Yan,et al. Control of neotectonic movement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Kuqa Foreland Basin,west China. Petroleum Science,):49-58
6& &&&JIANG ZhenXue, PANG XiongQi, LIU LuoFu,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hydrocarbon loss of the silurian bitumen sandstone in the Tarim Basin. Sci China Ser D-Earth Sci,2008,51(Supp.Ⅱ):101-107
7& &&&Jiang Zhenxue, Dong Yuexia, Li Hongyi.The limitation of fault-sealing and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an example from the Laoyemiao Oilfield of Nanpu Sag.Petroleum Science,):295-301
8& &&&Jiang Zhenxue,Chen Dongxia, Pang Xiongqi,et al.Oil satur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s on lithological reservoirs.Petroleum Science,):1-5
9& &&&Jiang Zhenxue,Pang Xiongqi,Jin Zhijun,Division of Gas Accumulation System and Laws Controling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in Typical Petroliferous Basins of China. Journal of Chain of Geosciences. );306-312
10& &姜振学,田丰华,夏淑华.砂体回弹物理模拟实验.地质学报,):244-249
11& &姜振学,庞雄奇,王显东,等,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有效厚度的确定方法.地质学报,):418-423
12& &姜振学,王显东,庞雄奇,等.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06
13& &姜振学,庞雄奇,曾溅辉,等.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地学前缘,):507-51614& &姜振学,陈冬霞,邱桂强等. 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透镜状砂体成藏主控因素.石油勘探与开发,):44-4715& &姜振学,庞雄奇,金之钧,门限控烃作用及其在有效烃源岩判别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689-695
天哪!我的衣服又瘦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在线时间160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钮凤林 教授
钮凤林,男, 1966年12月20日出生,博士生导师,“千人计划”入选者,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非常规天然气地球物理探测学术带头人。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会员,美国地震学研究联合会全球地震台网常务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评审委员会委员,美国国际开发署中东地区合作计划地质科学基金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英文版杂志《地震科学》编委,《自然》科学报告编委。
联系方式:
教育经历:学位(加注英文)& && &&&时间& && &&&国家& && &&&院校& && &&&专业学士(B.S.)& && && && &1988.7& && & 中国&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硕士(M.S.)& && && && &1994.3& && & 日本& &东京大学& && &地球物理博士(Ph.D.)& && && &&&1997.3& && & 日本& &东京大学& && &地球物理 工作经历:职务& && && && && && && &&&时间& && && &&&国家& &&&单位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08.06&&美国&&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11.06& &美国&&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教授(Professor)& && && && &&&2011.07–现在& &&&美国&&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教授(Professor)& && && && &&&2012.06–现在& &&&中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
近3年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含高水平的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不含增刊论文)序号论 文 名 称发表刊物名称、年月收录于SCI、EI、ISTP、SSCI 本人署名次序1
16 Y. Sun, F. Niu, H. Liu, Y. Chen, J. Liu, Crustal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SE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by receiver function data: Seismic evidence for a lower crustal flow beneath the plateauH. Liu, and F. Niu, Estimating crustal seismic anisotropy with a joint analysis of radial and transverse receiver function data
L. Li, Q.-F. Chen, F. Niu, and J. Su, Deep slip rates along the Longmen Shan fault zone estimated from repeating microearthquakes
J. Masy, F. Niu, A. Levander, and M. Schmitz, Seismic evidence for a deep origin of the Merida Andes, Western Venezuela
S. Pan, and F. Niu, Large contrast in crustal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Ordos plateau and the NE Tibetan plateau from by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X. Cheng, F. Niu, P. G. Silver, R. Nadeau, Seismic imaging of scatterer migr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2004 Parkfield earthquake using waveform data of repeating earthquakes and active sources
Li, and F. Niu, Seismic anisotropy and mantle flow beneath northeast China inferred from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X. Cheng, F. Niu, and B. Wang, Coseismic velocity change in the rupture zone of the 2008 M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observed from ambient seismic noise data
E. Vanacore, F. Niu, Y. Ma, Large angle reflection from a dipping structure recorded as a PKP precursor: Evidence for a low velocity zone at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beneath the Gulf of Mexico
B. Wang, and F. Niu, A broad 660-km discontinuity beneath northeastern China revealed by dens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in China
Y. He, A. Levander, F. Niu, A localized waveform inversion at teleseismic distances: an application to the D& region beneath the Cocos plate
J. Huang, E. Vanacore, F. Niu, and A. Levander,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he Caribbean-South American plate boundary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Y. Chen, F. Niu, R. Liu, Z. Huang, H. Tkalcic, L. Sun, and W. Chan,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China from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T. Taira, P. G. Silver, F. Niu, R.M., Nadeau, Remote triggering of fault-strength changes on the San Andreas fault at Parkfield
M. A. Growdon, G. L. Pavlis, F. Niu, F. Vernon, H. Rendon, Constraints on Mantle Flow at the Caribbean-South American Plate Boundary Inferred from Shear Wave Splitting
M. Miller, A. Levander, F. Niu, A. Li, Upper mantle structure beneath the Caribbean – South American plate boundary from surface wave tomographyEarth Planet. Sci. Lett., in press, 2012& && && && && && && && && && && & Geophys. J. Int., 188, 144-164, 2012& && && && && && && && &
J. Geophys. Res., 116, 2011 Earth Planet. Sci. Lett., 305, 396-404, 2011& && && && && && && && && && && && && && && && & Earth Planet. Sci. Lett., 303, 291-298, 2011 Bull. Seismol. Soc. Am., 101, , 2011.& && && && & J. Geophys. Res., 115, B1
Bull. Seismol. Soc. Am., 100, , 2010
Earth Planet. Sci. Lett., 293,54-62, 2010.& && && &&&
J. Geophys. Res., 115, B0 Geophys. J. Int., 180, , 2010.& && && && && && && &&&
Earth Planet. Sci. Lett., 289, 105-111,2010
J. Geophys. Res., 115, B0
Nature, 461, 636-6392009
J. Geophys. Res., 114, B0
J. Geophys. Res., 114, B0SCI
天哪!我的衣服又瘦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在线时间160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罗群 副教授
& && &&&罗群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会员。1963年9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9月-1986年7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系煤田地质勘探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9月-1989年7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研究方向是石油数学地质,获工学硕士学位;1989年9月-1998年8月任教于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从事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石油构造分析,博士论文题目是“断裂控烃理论及其在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和柴达木盆地中的应用”,该博士论文2002年、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并分别在年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2001年9月进入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继续从事断裂控油气作用研究,2005年8月出站后留校。曾为研究生、本科生主讲《石油地质学》、《数学地质》、《油气资源综合评价》、《油气田勘探》、《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测量学》、《断裂控烃理论》、《地震成藏学》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石油地质新进展课。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一顶,参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获省部级技进步一等奖3顶、二等奖5项、局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九十余篇,主著学术著作四部.参编一部。曾任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教研室主任.负责石油地质专业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1997年被评为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优秀共产党员,同年被授予“大庆石油学院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任北京市第25届博士后联谊会常务理事;2003年-2012年与他人共同创建和发展高科技企业“北京石大博创复杂油气藏技术开发中心”,任总经理、董事长; 2010年被授予“中国石油大学年度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9年创建地质学领域学术网站“地质论坛()”,创办“地质论坛”研究会。罗群博士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浓,在盆地构造研究与断裂控油气作用分析、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等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于1998年5月系统地提出“断裂控烃理论”, 2009年提出“地震成藏学”概念,并在2011年初步建立“地震成藏学”的学科理论框架。代表作品有:1998年5月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断裂控烃理论与实践-断裂活动与油气聚集研究》;2002年2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石油-人类文明社会的血液》;2007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2012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地震成藏学导论》。由他带领的多学科团队在陆相盆地断裂控盆控烃控藏、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国际水平的创新性成果,中国科学报、中央电视台华人频道、中国科技成果、科技创新与品牌、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等知名媒体曾报道。
& & 联系方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
天哪!我的衣服又瘦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在线时间160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葛洪魁 教授
& &&&葛洪魁,男,1963年9月生于山东省武城县,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副院长,获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地震局百千万人才。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地震局“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综合大洋钻探(IODP)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工作组中方代表),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部岩石力学委员会委员、高温高压委员会委员,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
教育背景:
1983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获钻井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9毕业于石油大学研究生部,获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0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86.9 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任教
3.1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任教,曾担任教授、博导、石油工程学院院长。
12.4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12.4-至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教授
98.5美国莱斯大学和休斯顿高等研究中心访问学习
研究方向及领域:
非常规天然气储层评价、岩石物理与岩石力学、钻完井
科研成果奖励:
在利用超声波尾波、非线性超声和声发射研究岩石损伤破裂机理和过程方面取得重要成绩;作为实施组组长建成了国际上规模最大、性能最为先进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仪器系统;在陈颙院士带领下发展了一项重大地震探测技术,利用大容量气枪实现数百公里尺度的区域探测;建成了中国地震局地震探测与地球物理成像重点实验室。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主要参加人);中石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科技信息成果一等奖1项、软件二等奖1项、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软件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委三等奖1项;石油大学科技成果奖10项;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个人荣誉及获奖:
1999年评为山东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入选“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年度中国地震局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评为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先进集体,2003年、2010年和2012年三次被评为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大容量气枪震源和密集地震台阵监测区域地下介质变化”()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结构对疏松砂岩弹性波速影响的实验研究();
3、863重大专项,随钻地震技术研究
4、863项目子课题,岩石力学参数与井壁稳定性的随钻评价研究
5、国家攻关项目,大港低渗块状砂岩水平井钻井技术研究
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主动震源探测及发震断裂的走时变化监测
7、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相关科学项目与USArray的对比研究”
8、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地震波走时变化的主动源监测技术研究
9、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南北地震带南段: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探测
10、重庆市国土局重大项目子(课题),钻完井技术优化与压裂增产技术
11、中国科学院页岩气重大项目子课题,微震声发射监测系统研发
发表论文:
1.& && && &Baoshan Wang, Hongkui Ge, Wei Yang,et al, Transmitting Seismic Station Monitors Fault Zone at Depth,EOS,volume 93 number 5 31 January 2012
2.& && && &Chen Yong, Liu Jie and Ge Hongkui,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hock Sequences,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1999.12
3.& && && &Chen, Y., L. Liu, H. Ge, B. Liu, and X. Qiu, 2008, Using airgun array in a land reservoir as the seismic source for seismotectonic studies in Northern China: Experiment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56(4): 601-612. SCI
4.& && && &Guijuan L., Fuqiong H., Hongkui Ge, 2012, Apparent permeability vari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aquifer induced by an earthquake:A case of the Zhouzhi well and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Earthquake Science Vol.24 No5 :
5.& && && &Guijuan Lai, Hongkui Ge and Weilai Wang. 2013. Transfer functions of the well-aquifer systems response to atmospheric loading and Earth tide from low to high frequency band.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Solid Earth.118(5),pp
6.& && && &Guijuan Lai, Hongkui Ge, Lian Xue,Tidal response variation and recovery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rom water level data of multiple wells in the nearfield. Tectonophysics,):1-12, doi:10.1016/j.tecto.
7.& && && &He-Zhen Wu, Li-Yun Fu and Hong-Kui Ge,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asin-scale heterogeneities using sonic-log data in the Yanchang Basin,2010 J. Geophys. Eng. 7 (1): 41-50
8.& && && &Hongkui Ge, Baoshan Wang, Wei Yang, Yong Chen ,Regional Crust Seismic Velocity Variation Monitoring Using Large Volume Airgun,Expended Abstract,1st Join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for the Earth’s Surface and Subsurface 4D Monitoring,2012,Riyadh
9.& && && &Lu Bin, Ge Hong-Kui, Wu He-Zhen,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for SWD Signal Processing,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10,45(Sup 2):31~37
10.& &&&Wu Xiangyang, Ge Hongkui and Dehua Han, 2002, Acoustic velocities in super-critical hydrocarbon fluid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PVT data, J.Phys.: Condens. Matter, v. 14, p. .
11.& &&&X.-Q. Wang, A. Schubnel, J. Fortin, Y. Guéguen, and H.-K. Ge (2013),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brittle strength of thermally cracked granite under confinement, J. Geophys. Res. Solid Earth, 118, doi:10.JB010340.
12.& &&&X.-Q.Wang, A.Schubnel, J.Fortin, E.C.David, Y.Gueguen, H.-K,Ge (2012), High Vp/Vs Ratio: Saturated Cracks or Anisotropy Effects? Geophys. Res. Lett., 39, L11307. doi: 10.GL051742
13.& &&&Xia Yu,Wang Baoshan,Ge Hongkui,Chen Yong,2008, Precise Measurement of Subsurface Seismic Velocity Variation by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 ,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Vol.22,No. 4,366-373
14.& &&&陈海潮,葛洪魁,王宝善 ,利用主动震源监测地下介质衰减特性变化 ,地震学报, ):804-817
15.& &&&陈剑雄,王宝善,葛洪魁等,气枪探测资料对华北地区地壳低速带的约束,中国地震,):49-55
16.& &&&陈蒙,王宝善,王伟涛,葛洪魁,利用气枪地震资料研究燕山隆起带南部地区地壳S波速度及泊松比结构 ,地球物理学进展,):102-110
17.& &&&陈颙,张先康,丘学林,葛洪魁,陆地人工激发地震波的一种新方法,科学通报,2007年11期
18.& &&&陈颙,王宝善,葛洪魁等,建立地震发射台的建议,地球科学进展,):441-446
19.& &&&陈颙,周华伟,葛洪魁,华北地震台阵探测计划,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5
20.& &&&崔士波,葛洪魁,陆斌等. 钻柱振动信号特征及多次波成像,地球物理学进展,):714-720
21.& &&&葛洪魁,王小琼,富有机质页岩的岩石力学特征与压裂改造,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南京,
22.& &&&葛洪魁,林英松,张卫东,宋丽莉,钻井地层评价技术研究进展,石油钻探技术,2003 Vol.31 No.5
23.& &&&葛洪魁,陈海潮,欧阳飚等,流动地震观测背景噪声的台基响应,地球物理学报,):857-868
24.& &&&葛洪魁,陈颙,韩德华,有效应力对岩石弹性波速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增刊),2001.8
25.& &&&葛洪魁,陈颙,林英松,岩石力学特性通用预测模型及地球物理评价方法,第六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238-242
26.& &&&葛洪魁,陈颙,岩石动静态弹性参数差别的微观机理, 石油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7.& &&&葛洪魁,韩德华,陈颙,砂岩孔隙弹性特性的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第3期
28.& &&&葛洪魁,黄荣樽,理想条件下定向井及水平井地层破裂压力的理论分析,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2期
29.& &&&葛洪魁,黄荣樽,三轴应力下饱和水砂岩动静态弹性参数的试验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3期
30.& &&&葛洪魁,林建民,王宝善等,编码震源提高地震探测能力的可行性实验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62-269
31.& &&&葛洪魁,林英松,王顺昌,地应力测试技术及其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石油大学学报,Vol.22, №1, 1998
32.& &&&葛洪魁,林英松,王顺昌,水力压裂地应力测量有关技术问题的讨论,石油钻采工艺, Vol. 20, №6, 1998
33.& &&&葛洪魁,林英松,油田地应力的分布规律,断块油气田, Vol. 5, №5, 1998
34.& &&&葛洪魁,曲经文,压力衰竭地层中水平井段的破裂压力,石油钻探技术,1994年3期
35.& &&&葛洪魁,沈琛,宋丽莉,王小琼,汶川地震对普光气田开发影响分析,中国工程科学,2010年第12卷第10 期:103-107
36.& &&&葛洪魁,水平井井身结构设计探讨,石油钻探技术,1994年2期
37.& &&&葛洪魁,宋丽莉,林英松,马善洲,岩屑波速及微硬度测试的初步研究,石油钻探技术,2002 Vol.30 No.2
38.& &&&葛洪魁,王福元,大港低渗块状砂岩油藏水平井钻井技术,《“八五”水平井钻井技术要览》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7
39.& &&&葛洪魁,王小琼,张义,大幅度降低页岩气开发成本的技术途径,石油钻探技,):1-5
40.& &&&葛洪魁,岩石力学与地应力基础, 《采油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41.& &&&葛洪魁,钻柱与井壁摩擦造成的扩大斜井眼中的地层破裂压力,石油钻探技术,1993年1期
42.& &&&葛洪魁、林英松、马善洲等,修正Holbrook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模型,石油钻探技术,2001 Vol.29 No.3
43.& &&&葛洪魁,王小琼,油气储层压裂改造体积与4D监测,中国地球物理,中国地球物理年会论文集,昆明,
44.& &&&葛洪魁,王小琼,申颖浩,非常规油气储层岩石物理的几个问题,中国地球物理,中国地球物理年会论文集论文集,昆明,
45.& &&&郭天魁,张士诚,葛洪魁,2012,评价页岩压裂形成缝网能力的新方法,岩土力学 , Vol.34(4):947-954
46.& &&&郭志伟,葛洪魁,谢凡等,岩石超声谐波特征及其随应力的变化,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0-56
47.& &黄伟传,葛洪魁,王宝善等.反褶积干涉成像及其在随钻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进展,):951-956
48.& &&&黄伟传,葛洪魁,吴何珍等,2012,地震干涉处理方法在随钻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Vol.47(1):32-36
49.& &&&黄伟传,葛洪魁,杨微,宋丽莉.汶川地震断裂带东北端浅部结构的人工地震探测.地球物理学报,):547-552
50.& &&&李辉,戴旭初,葛洪魁等.基于互信息量的地震信号检测和初至提取方法.地球物理学报,):
51.& &&&李永平,葛洪魁,岩石力学参数随钻评价模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A01期
52.& &&&梁天成、葛洪魁、郭志伟等,利用声发射和波速变化判定岩石损伤状态,中国地震,) :154-166
53.& &&&林建民,王宝善,葛洪魁,大容量气枪震源子波激发特性分析,地球物理学报,):342-349
54.& &&&林建民,王宝善,葛洪魁,唐杰,张先康,陈颙,大容量气枪震源特征及地震波传播的震相分析,地球物理学报,): 206-212
55.& &&&林建民,王宝善,葛洪魁等,重复地震及其在人工探测中的潜在应用,中国地震,):1-9
56.& &&&林向东,Douglas Dreger,葛洪魁,2012,汶川余震矩张量时空分布特征,国际地震动态&&
57.& &&&林向东,葛洪魁,徐平等,近场全波形反演:芦山7.0级地震及余震矩张量解地球物理学报,):1-10,doi:10.6038/cjg
58.林向东,徐平; 葛洪魁; 武敏捷; 武安绪,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应力场时间变化分析&&地震学报& & 2011/06
59.林英松,葛洪魁,王顺昌,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的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0l. 17, №2, 1998
60.&&刘兴坤,葛洪魁,管志川,事件驱动编程与水平井井身结构设计系统HWCPS的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3-8
61.& &&&苗文培,姜汉桥,葛洪魁,王小琼,页岩气储层蠕变及其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已接受,核心
62.& &&&陆斌,葛洪魁,吴何珍等. 独立成分分析在随钻地震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Vol 45(1),15-22,2010.
63.& &&&陆斌,葛洪魁等,利用相关域小波变换进行SWD资料预处理,地球物理学报,):
64.& &&&罗桂纯,葛洪魁等,利用相关检测进行地震波速变化精确测量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1期
65.& &&&罗桂纯,王宝善,葛洪魁,气枪震源在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400-407
66.& &&&罗桂纯,葛洪魁等,气枪震源激发模式及应用,中国地震,2007年3期
67.& &&&倪红坚,王瑞和,葛洪魁,高压水射流破岩的数值模拟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550-554
68.& &宋丽莉,葛洪魁,郭志伟等,利用多次散射波监测介质性质变化的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2012, vol31(4):713-722
69.& &&&宋丽莉,葛洪魁,梁天成等,2012,小应力扰动下岩石弹性波速变化的波形检测,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Vol.36(4):60-65
70.& &&&宋丽莉,葛洪魁,王宝善,疏松砂岩弹性波速的实验研究,测井技术,2004年第6期
71.& &&&宋丽莉,葛洪魁,王宝善,,疏松砂岩弹性波速模型的研究,石油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2.& &&&宿雪,葛洪魁等,钻柱振动录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石油钻探技术,2009年05期: 15-19
73.& &&&孙峰,葛洪魁,薛世峰等,生产压差对疏松砂岩储层出砂影响规律研究,中国海上油气,2009年第01期
74.& &&&孙峰,薛世峰,葛洪魁,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的疏松砂岩地层稳定性评价,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12&&
75.& &&&唐 杰, 王宝善, 葛洪魁等.小当量激发的远距离信号检测研究.地球物理学报, 2008 , 51(6):1810~ 1818
76.& &&&唐杰,葛洪魁,王宝善等,人工地震信号检测中相位信息的利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74-76
77.& &&&唐杰、王宝善、葛洪魁等, 2009, 大容量气枪震源的实验与模拟研究, 中国地震, 25(1) , 1- 10& &
78.& &&&王宝善, 陈颙, 葛洪魁等. 高孔隙岩石变形的离散单元模型. 地球物理学报, ) :
79.& &&&王宝善,王伟涛, 葛洪魁等,人工震源地下介质变化动态监测,地球科学进展&&2011/03
80.& &&&王鹏,葛洪魁等,随钻地震波场传播与数据处理方法的数值实验,石油钻探技术,2009年02期: 5-9
81.& &&&王伟涛、王宝善、葛洪魁等, 2009, 利用主动震源检测汶川地震余震引起的浅层波速变化, 中国地震, 25( 3) , 223- 233
82.& &&&王伟涛,王宝善 ,葛洪魁,基于聚类分析的多尺度相似地震快速识别方法及其在汶川地震东北端余震序列分析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报, 56(6), pp ,
83.& &&&王小琼,葛洪魁,利用波速反演页岩裂隙密度,中国地球物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论文集,昆明,
84.& &&&王小琼,葛洪魁,申颍浩,富有机质页岩波速各向异性的研究进展,特种油气藏& &&&)1-5,39
85.& &&&王小琼,葛洪魁等,两类岩石声发射事件与Kaiser效应点识别方法的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86.& &&&吴何珍, 符力耘, 葛洪魁. 利用多井声波测井数据谱分析进行储层非均质性描述. 测井 技术, ) : 298- 301.
87.& &&&吴何珍,葛洪魁,崔士波等,基于Goupillaud模型的钻柱波数值模拟和信号分析方法,石油物探,2010年 第06期& &&&
88.& &&&吴何珍,葛洪魁,杨顶辉等,钻柱振动倒谱分析及其钻头源信号提取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学报,):
89.& &&&谢凡,葛洪魁,郭志伟,利用超声二次谐波测试水泥试样的非线性系数,机械工程学报,
90.& &&&辛维,王宝善,郭志伟,葛洪魁,单轴加载条件下瑞利波偏振和不同震相波速对应力敏感性的实验研究,中国地震,
91.& &&&徐云龙,葛洪魁,近井眼裂缝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A01期
92.& &&&薛世峰,马国顺,葛洪魁等,液-固-水化耦合形式的井眼稳定性模型研究,石油钻探技术,2007 ,35(1)
93.& &&&杨微,葛洪魁,王宝善等,由精密控制人工震源观测到的绵竹5.6级地震前后波速变化,地球物理学报,):
94.& &&&杨微,葛洪魁等,流动地震仪检测钻头振动信号的现场试验,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2期
95.& &&&杨微,王宝善,葛洪魁等,2013,精密控制机械震源特征及信号检测方法,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 &&&张金伟、葛洪魁、宋丽莉,利用漫射近似测定超声波的吸收和散射衰减,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49(6), pp 1-8,2014
97.& &&&张卫东,葛洪魁,宋丽莉,刘小刚,岩石微结构诊断技术及其潜在的应用,石油钻探技术,2002 Vol.30 No.5
98.& &&&张卫东,葛洪魁,宋丽莉,疏松砂岩油藏“适度防砂”技术研究,石油钻探技术,2004 Vol.32 No.3,62-64
99.& &&&张卫东,葛洪魁,唐治平等,疏松砂岩储层粒度分形分布研究及应用,石油钻探技术,2003 Vol.31 No.6,20-22
100.&&张召平,苏新亮,葛洪魁,利用岩石三轴抗压强度优选PDC钻头,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40& &
天哪!我的衣服又瘦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在线时间160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邓金根 教授
邓金根,男,生于1963年8月,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岩石力学与地层评价”学术带头人
本科1983年7月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钻井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6月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12月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讲授岩石力学基础、工程地质、岩石力学等课程。联系电话:010-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石油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102249研究方向介绍:1、特殊复杂地层及特殊工艺井井壁稳定技术研究泥页岩地层井壁坍塌的力学化学耦合作用机理及坍塌周期定量预测技术;西部山前高陡构造破碎地层井壁失稳机理及对策研究;海洋超大位移井井壁稳定评估技术及稳定的井眼轨迹优化;空气钻井井壁失稳机理及出水对井壁稳定的影响规律研究;煤层气羽状水平井欠平衡钻井井壁稳定技术;水平井、煤层气井裸眼完井井眼长期稳定性分析评估技术及方法。2、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出砂规律及出砂对产能影响规律研究疏松砂岩油气藏储层强度测定及破坏准则;储层出砂机理及出砂临界压差(或产量)的流固力学耦合计算理论及方法;不同开采方式下的出砂量计算及出砂对储层物性影响规律研究;疏松稠油藏适度出砂提高单井产能关键技术研究;产水及压力衰减造成的储层应力场位移场变化及对产能的动态影响。3、盐膏层蠕变规律及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高温高压条件下盐膏层蠕变特性测定及现场数据反演技术和流变模式;盐膏层控制盐膏岩井眼缩径卡钻的合理钻井液密度的计算方法;盐膏层蠕变产生的套管外载计算方法及套管强度设计技术、套管使用寿命预测;地下盐层储气库结构优化及长期稳定性评估方法。4、水力压裂裂缝延伸规律的模拟实验及提高低渗油气田压裂成功率的射孔方法近三年主要科研成果:近三年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多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在岩盐流变缩径卡钻及防止套管非正常损坏、复杂地层井壁失稳的力学化学机理及对策、深部地层地应力测试技术,适度出砂提高单井产能技术,定向射孔压裂技术等领域作出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主要从事石油钻采新技术技术、特殊复杂地层井壁稳定技术、储层出砂预测及稠油适度出砂提高单井产能技术、低渗透储层水力压裂增产新技术,地下储气库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撰写专著2部,译著1部、培训教材1部,论文近30篇。200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3年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三年代表性论文:1、疏松砂岩储层水力压裂启裂及裂缝延伸规律的数值模拟,岩土力学,200201
2、渗透性地层井壁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的计算模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06
3、泥页岩吸水扩散系数测量新方法,岩土力学,200210
4、泥页岩井壁应力的力学化学耦合计算模式及数值求解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07
5、定向射孔提高低渗透油田水力压裂效率的模拟试验研究,石油钻探技术,2003106、南海西江大位移井井壁稳定性评估研究,石油钻采工艺,200312
7、定向射孔技术在适度出砂管理中的应用,钻采工艺,200502
8、渤海稠油油藏出砂规律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石油学报,2005079、疏松砂岩储层水平井安全钻井周期数值模拟计算,石油钻采工艺,200506
10、石油开采引起的油藏压实与地面沉陷预测,岩土力学,200506
11、盐层套管外载的有限元计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08
12、非均匀外载作用下油井套管强度特性的实验研究,岩土力学,200506
13、委内瑞拉Caracoles油田固井技术,天然气工业,200509
天哪!我的衣服又瘦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在线时间160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汪志明 教授
汪志明 教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教育与工作经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本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硕士研究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博士研究生
1993-现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 Texas A&M University 石油工程系 访问学者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010-  
所在系所: 油气井工程系
研究方向: 井筒复杂流动与完井工程、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技术
教学情况: 《现代完井工程》、《高等流体力学》
论文著作:
[1]Partition perforation optimization for horizontal wells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s, SPE Drilling & Completion, 2011 
[2]Critical Thickness of a Low Permeable Coal Bed for Horizontal Well Production in China, Energy Sources, Part A,2011
[3]A study on the thickness of a cutting bed monitor and control in an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
[4]A coupled reservoir/wellbore model for aclculating pressure and inflow profile along a horizontal well wit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
[5]Study On Three-Layer Unsteady Model of Cuttings Transport for Extended-Reach Well,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0  
[6]Numerical simulation on deepwater drilling wellbor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     
[7]复杂结构井完井优化理论及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8]油气井流体力学与工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9]流体力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10]工程流体力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科研教学奖励:
[1]中国近海高水垂比大位移钻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
[2]自振空化射流技术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
[3]《流体力学》北京市精品教材奖,2008
[4]北京市名师奖,2008
社会与学术兼职:
现兼任北京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秘书长,《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等期刊编委,《Energy Source, Part A》、《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石油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人。SPE Northern China International Section Board member、SPE会员、AWJT会员。
天哪!我的衣服又瘦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在线时间160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周福建 教授
& & 周福建:油气藏气藏改造与保护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66年12月出生于江苏沭阳县。1990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2006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压裂酸化中心副主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
& & 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研究,在油气藏改造、油气井防砂、储层保护方面有一定造诣。提出了集裂缝转向和酸液转向于一体的新型转向酸压原理与方法;发明了裂缝转向材料,通过裂缝转向形成多条裂缝,沟通更多缝洞储集空间;发明了温控变粘转向酸和酸度控变粘酸液转向体系,通过酸液分流转向扩大波及体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化设计软件,为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科学手段,形成了碳酸盐岩油气藏新型转向酸压技术。提出了“解”、“稳”、“固”、“防“、“保”、“控”、“抑”、“增”的纤维复合无筛管防细粉砂思路,发明了抑水控制缝高纤维复合无筛管防细粉砂技术。创新提出多头硼酸的分子交联思路,研发出超低浓度瓜胶(瓜胶浓度由0.4-0.5%降低到0.18-0.25%)淡水/海水压裂液技术。提出深井无工具分层改造思路,研发了清洁高强度暂堵分层改造技术。研发了可降解纤维悬砂压裂技术、致密气藏纤维体积改造技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油气田有显著应用实效,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奖二等奖1次及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次,二、三等奖9次,获孙越崎能源青年科技奖。
& & 电子邮箱:,
天哪!我的衣服又瘦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在线时间160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0018
K币66435 元
张士诚 教授
张士诚,男,生于1963年11月,教授,博导,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学术带头人
1986年7月获得华东石油学院采油工程学士学位,1989年6月获得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学位,2003年6月获得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博士学位。 近三年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重大基础研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及油田委托等科研课题多项,在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十三篇。研究方向:1、采油工程理论与技术:
重点开展油气井增产机理与技术研究,特别是低渗透油气田的增产理论与技术2、油气田开发理论与系统工程:
重点开展低渗透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案设计研究,如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发开方案设计,低渗透气藏压裂开发方案设计等
联系电话:010-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石油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102249近三年主要成果:1、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2008
2、煤层气经济开采增产机理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
3、水力喷砂射孔压裂联作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
4、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勘探开发技术研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近三年代表性论文:
1、Successful method of fracturing in offshore oil fields in China,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Practice and understanding of separate layer polymer flooding in Daqing Oilfield,SPE EOR Conference at Oil and Gas West Asia 2010, OGWA - EOR Challenges, Experienc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Middle East,2010    
3、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水力裂缝扩展机理,石油学报,)   
4、中高渗气藏压裂井产能预测及优化设计,煤炭学报,)     
5、新型表活剂压裂液的实验特性及其在水锁气层中的应用,天然气工业,)   
6、水平井限流法压裂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天然气工业,)    
7、数据挖掘技术在气田压裂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天哪!我的衣服又瘦了。
2015年下半年优秀版主
2015年下半年优秀版主
2015年上半年优秀版主
2015年上半年优秀版主
2014年下半年优秀版主
2014年下半年优秀版主
show出美图
2014年上半年优秀版主
论坛有你更精彩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在“我”中打开扫一扫,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Powered by Discuz!}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粉检验报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