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后遗症检查共济失调检查怎样描述

您的位置: &
小儿麻痹后遗症最佳手术方案的制定原则(二)
优质期刊推荐文档分类: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步态训练-课件(PPT·精·选).ppt
文档介绍:
步态训练步态训练励建安励建安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 Outline Outline ??步态训练基础步态训练基础??步行控制机制步行控制机制??步态训练方法步态训练方法??常见疾病的步态训练常见疾病的步态训练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元以上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元以上的锥体系损伤的锥体系损伤??中央前回; 中央前回; ??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 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 ??内囊; 内囊; ??中脑; 中脑; ??桥脑; 桥脑; ??延髓; 延髓; ??脊髓; 脊髓; ??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 ??共济失调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姿势性共济失调:小脑蚓部共济失调、站姿势性共济失调:小脑蚓部共济失调、站立不稳、双足分开,步态不稳,左右摇晃, 立不稳、双足分开,步态不稳,左右摇晃, 用上肢协助维护平衡。也称躯干性共济失用上肢协助维护平衡。也称躯干性共济失调。调。??运动性小脑共济失调:累及一侧上下肢, 运动性小脑共济失调:累及一侧上下肢, 也可累及四肢。结合臂交叉下损伤为同侧也可累及四肢。结合臂交叉下损伤为同侧症状,交叉上损伤为对侧症状。上肢较下症状,交叉上损伤为对侧症状。上肢较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精细动作比粗大动肢重,远端比近端重,精细动作比粗大动作受影响大。作受影响大。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言语障碍( 言语障碍( scanning speech scanning speech ):言语缓慢, ):言语缓慢, 含糊欠清晰,可呈断续、顿挫及爆发式发含糊欠清晰,可呈断续、顿挫及爆发式发声,表现为吟诗样语言和爆发性语言。参声,表现为吟诗样语言和爆发性语言。参与构音肌肉因共济失调所致。与构音肌肉因共济失调所致。??眼球运动障碍:粗大共济失调性眼球震颤眼球运动障碍:粗大共济失调性眼球震颤??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低下( ( hypotonia hypotonia ) ):见于急性小脑损:见于急性小脑损伤。肌无力,被动运动幅度加大,腱反射伤。肌无力,被动运动幅度加大,腱反射迟钝,钟摆样活动,姿态和体位维持障碍迟钝,钟摆样活动,姿态和体位维持障碍??反弹现象反弹现象(rebound phenomenon) (rebound phenomenon) :加阻力:加阻力后突然除去阻力,远端肢体反弹。后突然除去阻力,远端肢体反弹。脊髓性共济失调脊髓性共济失调??肌肉、肌腱、关节等位置觉、关节觉、震肌肉、肌腱、关节等位置觉、关节觉、震动觉等深感觉传导路的障碍所引起。有深动觉等深感觉传导路的障碍所引起。有深感觉障碍时无法辨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感觉障碍时无法辨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从而引起四肢与躯干的共济失调。向,从而引起四肢与躯干的共济失调。??肢体运动不稳、笨拙或动作不准确;有静肢体运动不稳、笨拙或动作不准确;有静止平衡障碍,不易保持一定姿势;躯干亦止平衡障碍,不易保持一定姿势;躯干亦有共济失调,躯干摇晃明显;尤其是站立有共济失调,躯干摇晃明显;尤其是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用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用视觉代偿可减轻症状。黑喑处和闭眼下共视觉代偿可减轻症状。黑喑处和闭眼下共济失调更明显。济失调更明显。??昂伯征( 昂伯征( Romberg Romberg )试验阳性。)试验阳性。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前庭损伤时有身体空间定向功能障碍,引起前庭前庭损伤时有身体空间定向功能障碍,引起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以平衡障碍为主,静止和运动迷路性共济失调。以平衡障碍为主,静止和运动时均有平衡障碍,在站立、步行时躯体易向损伤时均有平衡障碍,在站立、步行时躯体易向损伤侧倾斜,躯干摇晃。头部活动时可加重症状,可侧倾斜,躯干摇晃。头部活动时可加重症状,可伴有眩晕及眼震。伴有眩晕及眼震。??昂伯征检查时,睁眼站立不稳,闭眼一段时间后昂伯征检查时,睁眼站立不稳,闭眼一段时间后出现身体不稳和摇晃,逐渐加重,身体向损伤侧出现身体不稳和摇晃,逐渐加重,身体向损伤侧倾斜。上肢指向偏向损伤侧,周围性损伤双侧均倾斜。上肢指向偏向损伤侧,周围性损伤双侧均有指向偏斜,中枢性损伤为一侧性。有指向偏斜,中枢性损伤为一侧性。大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大脑与小脑半球之间有额桥束和颞枕桥束相联络, 大脑与小脑半球之间有额桥束和颞枕桥束相联络, 在大脑额、颞、顶叶出现障碍时,可产生大脑性在大脑额、颞、顶叶出现障碍时,可产生大脑性共济失调。损伤的对侧肢体出现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损伤的对侧肢体出现共济失调。??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及额桥小脑束有损伤时出现额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及额桥小脑束有损伤时出现额叶性共济失调。可出现对侧肢体共济失调,可有平衡叶性共济失调。可出现对侧肢体共济失调,可有平衡障碍,步态不稳等,还可伴有强握、精神症状、跖反障碍,步态不稳等,还可伴有强握、精神症状、跖反射阳性等额叶症状。射阳性等额叶症状。??顶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共济失调,伴深感觉障碍。顶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共济失调,伴深感觉障碍。损伤至傍中央小叶时可出现括约肌障碍。损伤至傍中央小叶时可出现括约肌障碍。??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可为一过性平衡障碍。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可为一过性平衡障碍。脑干性共济失调脑干性共济失调??中脑、桥脑、延髓损伤时均可出现共济失中脑、桥脑、延髓损伤时均可出现共济失调,可以是深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迷路调,可以是深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或小脑性共济失调。性共济失调,或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是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是小脑性共济失调。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的损伤及其轴突的损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外周神经损伤外周神经损伤1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56例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术患者的护理体会--《山西护理杂志》1992年04期
56例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摘要】:正 1991年11月,我院在国家残疾人联合基金会的支持下,在省、县残疾人联合基金会的牵头下,在上海骨科专家的技术指导下,首次开展麻痹后遗症矫形术,共做了56例手术,通过随访调查,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几点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30岁。均为下肢手术,住院时间最短的7天,最长的60天,疗效均满意。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1991年 1互月,我院在国家残疾人联合基全会 型而不能和正常人一样时,就心灰意冷不接受治疗。的支持下,在省、县残疾人联合基余会的牵头下,在 见于这些复杂的思想憎况,我们分别进行说心细致上海骨科专家的技术指导下,首次开展麻痹后遗症 的筋释工作,鳃除对手术的恐惧心理,消除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贺普仁,高培林;[J];北京医学;1980年01期
王树荣,程多今,肖林添,陈陆佳,陈欣;[J];广东医学;1980年08期
龚诚;缴勇武;;[J];河北医药;1980年03期
邝公道;;[J];暨南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严相默;;[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1980年01期
王吉波;[J];山东医药;1981年08期
焦新民,殷克敬;[J];新中医;1981年05期
黄宏前,邬华彬,董仲陵,丁德生;[J];江苏医药;1981年06期
魏兆文;[J];广东医学;1981年03期
李树殿;解捷;;[J];特产研究;198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彩凤;;[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龚涛;龚然;;[A];第六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徐廷翰;;[A];大肠肛门病论文汇编[C];2001年
励建安;江钟立;陆晓;单春雷;顾晓园;;[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沈勤;陈正香;王倩;;[A];全国第六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王倩;;[A];全国第六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丁崇标;陈柏康;俞洪元;王天济;吴松江;李飞平;卢子文;柯莽;;[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徐廷翰;毛红;李薇;;[A];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第十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孟祥仁;;[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邹榆平;姚健;叶世明;;[A];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高广志;[N];科技日报;2000年
;[N];科学时报;2000年
崔桂媛;[N];信息时报;2000年
本报实习记者
王瑞芳;[N];中国经营报;2000年
刘媛;[N];中国教育报;2001年
记者汲传排;[N];北京日报;2002年
王振岭;[N];科学时报;2002年
;[N];人民日报;2002年
丁爱萍;[N];法制日报;2003年
张荔子 郭力;[N];健康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倪春鸿;[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箭;[D];吉林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第六章:小儿麻痹后遗症【精品PPT】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第六章:小儿麻痹后遗症【精品PPT】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22:45:5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第六章:小儿麻痹后遗症【精品PPT】
官方公共微信您好,欢迎登录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胸部畸形和腿疼是小儿麻痹的后遗症吗
649faa23&&&&
| &&&&浏览5743次 &&&&| &&&&提问时间: 19:57:30 &&&&|&&&& 回答数量:
病情描述:
我男朋友23岁了他胸部畸形还有腿疼是怎么回事啊?还有对以后的还有什么影响吗?
病情分析:
请根据患者提问的内容,给予专业详尽的指导意见。(最多输入500字)
指导意见:
请给出具体的运动,饮食,康复等方面的指导。(最多输入500字) 0/500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用户回答专区 用户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
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发病的结果造成患儿的肢体终生残疾。影响患儿的生活、生长和发育成熟,不仅造成小儿身体畸形还为小儿生活自理、学习以及进入社会造成了严重障碍,使患儿的身心各方面都受到了打击。??所以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要从患儿的全面障碍和需要来处理,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康复治疗,即患儿不仅身体而且精神和社会生活都应得到康复照顾和治疗,使他们和健康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全面康复一般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康复训练最主要的目的是恢复或补偿儿麻后遗症患者已丧失的运动功能,进而提高上肢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下肢站立和行走功能,争取达到生活自理,早日回归社会。经常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增强肌力训练、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矫形器制作和使用.以及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训练康复训练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适当的训练尺度、数量和方法。训练量不够,无明显效果;而训练过量又可造成肢体的损害,比如:肌肉拉伤、关节肿胀、骨折脱位等等。所以必须掌握好这个尺度,训练量要适当。??(2)训练应一步步来,不可操之过急。活动次数由少到多,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使用的力量由轻到重。训练量逐步增加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任何训练都不应该引起明显疼痛。有时训练中可产生轻微疼痛,但在停止活动后,疼痛应消失。如果训练时发生严重疼痛,休息后又不消失,常常是损伤的信号,要停止训练。如果训练后疼痛剧烈,甚至出现下肢浮肿,表明运动过量,也应该暂时停止训练。??(4)训练不应感到疲劳。如有疲劳感觉时,应休息5~10分钟再训练,以免过度劳累造成伤害。一般认为小儿麻痹症在发病两年以后留下后遗症,病情不再进展,但也不易好转,患儿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残疾状态,不会再复发小儿麻痹症。但近年来许多医学专家通过实践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指出有一部分患过小儿麻痹症现已“痊愈”的人,在患病30~40年以后病情仍可复发,出现新的类似小儿麻痹症的症状,被称为小儿麻痹后发综合征。患者表现为:极度疲劳,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肌肉、关节疼痛以及肢体瘫痪和肌肉萎缩。这一情况提醒我们,患过小儿麻痹症现已稳定的患者,如果出现以上的症状,应该立刻去医院看病,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中医释义】小儿麻痹后遗症,西医病名。属中医痿证、痿芴的范围。多由风湿热之邪内窜经络所致,不同于一般温邪袭肺或暑湿壅阻肠胃。临床表现早期类似感冒,如发热、呕吐、腹泻等。发生麻痹前期多有面赤,咽红,出汗,全身肌肉疼痛拘急,四肢颤震等。治宜通利湿热,祛风通络。若病毒深入,可见嗜睡,昏迷,抽搦,项强或喘促,吞咽困难等症。治宜熄风镇静,或定喘降逆。本病进入麻痹期,瘫痪可发于身体各部,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治宜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如面部瘫痪,用牵正散加减或针刺颊车、地仓、合谷。若此期未能恢复,日久可致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即为小儿麻痹后遗症,治宜补益肝肾,温通络脉,用虎潜丸、活络丹或金刚丸等。并积极配合针灸、按摩治疗,上肢瘫痪取肩箅、肩篌、曲池、大椎;下肢瘫痪取足三里、解溪、环跳、风市、阳陵泉;腹肌瘫痪,取中脘、梁门、气海;颈肌瘫痪,取天柱、天鼎、天容。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的注意事项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专栏康复训练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1.训练应一步步来,不可操之过急。活动次数由少到多,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使用的力量由轻到重。训练量逐步增加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任何训练都不应该引起明显疼痛。有时训练中可产生轻微疼痛,但在停止活动后,疼痛应消失。如果训练时发生严重疼痛,休息后又不消失,常常是操作的信号,要停止训练。如果训练后疼痛剧烈,甚至出现下肢浮肿,表明运动过量,也应该暂时停止训练。3.训练不应感到疲劳。如有疲劳感觉时,应休息5-10分钟再训练,以免过度劳累造成伤害。4.掌握适当的训练尺度、数量和方法。训练量不够,无明显效果;而训练过量又可造成肢体的损害,比如:肌肉拉伤、关节肿胀、骨折脱位等等。所以必须掌握好这个尺度,训练量要适当。小儿麻痹后遗症的诊断诊断要点1、有急性小儿麻痹症病史。2、年龄多发于6个月?3岁儿童。3、程度先重后轻。4、仅运动功能丧失,感觉及大小便功能均正常。5、麻痹多数不对称,呈节段性、非集群性,股四头肌受累最多。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症状和病程:分为3期。1、急性期:自感染开始到肢体瘫痪,历经潜伏期,为全身反应期,有短期发热,出现类似感冒症状,约2?5天体温恢复正常,突然出现肢体瘫痪。2、恢复期:全身症状消失,肢体瘫痪程度逐渐减轻。3、后遗症期: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麻痹,可因姿势、负重等不平衡,出现各种畸形及功能障碍。在我国的肢体残疾者中,相当一部份是由于患了小儿麻痹症后遗留残疾,叫做’小儿麻痹后遗症"。根据1987年普查推算,我国约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183万人。自从1988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的康复计划后,到1995年底,全国已有50万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残疾人接受了矫治手术,改善了功能。其中广东省在"八五"计划期间,就完成了二万多例的"儿一麻"矫治手术。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小儿麻痹症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儿麻后遗症患者也逐年减少。尽管如此,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儿麻后遗症患者有待矫治和康复,因此,在"九五"期间,继续为小儿麻痹后遗症等肢体残疾者进行矫治康复,仍然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为特征。什么原因引起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即侵入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则形成隐性感染;抗体低下病毒则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若机体缺乏免疫力,病毒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沿神经纤维扩散,引起无瘫痪期症状;如果运动神经元受损严重,则导致肌肉瘫痪,引起瘫痪期症状。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有什么症状潜伏期3~35日,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一)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二)顿挫型(轻型):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③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三)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进入此期。(四)瘫痪型: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需要做哪些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少数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增多。血沉增速。2.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迅速降低,蛋白量则增高,形成蛋白细胞分离现象。3.病毒分离: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门拭子采集标本并保存于含有抗生素的Hanks液内,多次送检可增加阳性率。4.血清学检查。如何治疗(一)无瘫痪型。1.卧床休息。2.肌痛和四肢项背强直者局部给予湿热敷,以增进血液循环,口服镇静剂,必要时服盐酸哌替啶及可待因,减轻疼痛和减少肌痉挛。3.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加维生素C1~3克,每日1~2次连续数日,以减轻神经水肿。4.对发热较高,病情进展迅速者,可采用丙种球蛋白肌注。5.肾上腺皮质激素。(二)瘫痪型。1.患者应躺在有床垫的硬板床上,注意瘫痪肢体的护理,避免外伤受压,置于舒适的功能位置,以防产生垂腕垂足现象。有便秘和尿潴留时,要适当给予灌肠和导尿。2.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3.中药治疗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4.呼吸障碍及吞咽困难的处理。5.循环衰竭的防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病情分析:
胸部畸形?是漏斗胸还是鸡胸?假如是这样的话不容易恢复哈做手术的话可以让它不是那么难看假如真的是小儿麻痹六下的后果应该对后来什么特别的影响了哈假如你实在不放心可以去医院看一下嘛
病情分析:
小儿麻痹症是什麽?小儿麻痹症乃是由小儿麻痹症病毒引起的急性疾病。病毒有三种型,即1,2,3型。潜伏期是由五至三十五天,但通常是七至十四天,尤以有瘫痪症状的病例。病者可有轻微症状如发烧、头痛、喉痛、呕吐、肚泻、或便秘。小部份会出现肌肉疼痛,和四肢及面部的肌肉无力。呼吸和进食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因而威胁生命。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该病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病毒主要由饮食污染或飞沫传播,损害部位为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表现为在瘫痪前期发热3-4天后或体温下降后出现瘫痪,可为脊髓型、延髓型、脑炎型或混合型。经过1-2周进入恢复期,病肌复元,或形成持久性麻痹后遗病.一般来说,伤残比死亡更普遍。结果乃因不同病状(瘫痪或无瘫痪)和受影响的部份有所不同。有九成以上的病例,脑部及脊髓不受影响,故多可完全康复。小儿麻痹症是怎样传播的?小儿麻痹症主要是因病毒经粪便入口而传播。亦可通过受粪便污染了的食品及奶传播。并无证据证实疾病可由昆虫传播。怎样预防小儿麻痹症?旅游者应在出发前完成防疫接种。小儿麻痹疫苗可保障大部份人士免受感染(有效性达百份之九十以上)。疫苗分为口服及注射两种。婴儿期便应开始接受预防接种。最基本要接受三剂,更佳为四剂(於此病流行的地区,可能需要更多剂次)。若旅游者未曾完成接轰程序,便应谘询家庭医生。旅游期间,若怀疑食物(包括奶产品)已受污染,必须避免食用。如何治疗小儿麻痹症?治疗的主旨在於控制徵状,以期感染自然消退。徵状性的治疗有止痛药、物理治疗、支具及矫形鞋,甚或要动手术来促进肌肉功能的康复。当病严重时,可能需要依靠附助仪器进行呼吸,以确保性命。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残疾是怎么形成的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残疾是怎么形成的小儿麻痹症患儿在病的早期,肌肉发生萎缩和肢体瘫痪,但瘫痪的肢体并无畸形,而是随着病程的延长,才慢慢出现各种畸形。主要的原因是:①部分支配肢体的肌肉瘫痪,造成不同肌肉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比如支配足外翻的肌肉瘫痪,而支配足内翻的肌肉未瘫痪,造成足两边的力量不平衡,内侧有力,外侧无力,就会发生足内翻。②患肢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挛缩,造成畸形。比如膝关节后面的软组织挛缩,就会造成膝关节屈曲伸不直的畸形。③不正常的行走等负重活动,加重畸形。比如上述的肌肉不平衡或软组织挛缩的畸形,早期是可以纠正的,但是患者不了解这一点,而是在不正常姿势下继续行走或做其它活动,就会使畸形加重;相反,如应用夹板把肢体固定在健康人的姿势,就可防止畸形的发生。④肢体的废用不活动是造成畸形的又一重要原因。发病后患儿肢体瘫痪,不活动,而肢体的生长发育与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密切相关,肢体瘫痪不活动的结果就造成了患肢的骨骼、肌肉及其它软组织的发育迟缓,甚至退化,而出现患肢短小、细瘦、关节松弛,甚至发生脱位。⑤长期不良姿势的维持是产生肢体畸形的又一重要因素。比如患儿瘫痪后长期盘腿坐位,就会造成髋、膝关节屈曲伸不直的畸形。长期胸、腰挺不直的弯曲坐姿就会造成脊椎弯曲畸形等。另外患儿长期麻痹致使肢体残疾和畸形,其原因主要有:1.肌力的失衡:正常的肢体,一部位的伸肌和屈肌、内收肌与外展肌、内翻肌与外翻肌等,均处于对抗而平衡的状态。当某一部位、某一组肌肉发生瘫痪,而对抗组肌力正常,则生理性平衡受到破坏。初期随着肌肉的单向运动收缩,久之则发生肌肉、筋膜和关节囊等软组织萎缩,进一步发展为骨与关节的畸形。2。肌肉、筋膜的变性:由于肌肉长期瘫痪,肌肉发生变性,筋膜增厚、挛缩,导致肢体畸形。3.不正常的负重:肌力失衡与筋膜挛缩,是引起肢体畸形的重要因素,而不正常的负重,则促使畸形恶化。4.肢体的废用:肢体的生长发育与正常的生理活动有密切关系。肢体瘫痪废用,使其营养较差,肌肉进一步萎缩。骨质疏松脱钙,皮质萎缩变薄。由于肢体供血差,引起肢端发凉,严重者在冬季出现冻疮。16、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原则是什么?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发病的结果造成患儿的肢体终生残疾。影响患儿的生活、生长和发育成熟,不仅造成小儿身体畸形还为小儿生活自理、学习以及进入社会造成了严重障碍,使患儿的身心各方面都受到了打击。所以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要从患儿的全面障碍和需要来处理,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康复治疗,即患儿不仅身体而且精神和社会生活都应得到康复照顾和治疗,使他们和健康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全面康复一般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17、什么是医疗康复?应用医疗手段对儿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工作,称为医疗康复。医疗康复是患者在全面康复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贯穿于患者康复的全过程。这种工作包括:手术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心理康复、矫形器、助行器等康复工程,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等等。18、什么是教育康复?应用文化教育及技能教育等对儿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工作,称为教育康复。这项工作可以促进他们成长发育,最后能进入社会生活并参加工作。尤其对小儿麻痹后遗症患儿来说,他们肢体虽然有残疾,但头脑是健全的,智力是正常的,因此应该有和正常儿童一样受教育的权利,任何在入学等方面的歧视行为都是错误的。相反由于患儿受过严重疾病的摧残,他们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更需要我们健全人的关心、支持与鼓励。19.什么是职业康复?促进儿麻后遗症患者获得职业技能,并胜任职业的工作,称为职业康复。残疾人希望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要求经济独立,这是残疾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课题。目前残疾人就业仍有困难,经济收入及生活水平在全国人均水平以下,所以全社会应共同关心残疾人就业问题,提高认识,纠正个别人的歧视观点,使残疾人真正有用武之地,有可靠的经济来源,实现回归社会的理想。对残疾儿童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重视对他们的培养教育,不要歧视他们。除了提高其文化知识,还要根据残疾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职业教育,比如,小儿麻痹后遗症患儿双下肢瘫痪者,可以训练他们从事上肢活动的工作,像操纵电脑、雕刻、绘画、会计等等。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对患儿的心理教育,树立坚强意志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消除任何悲观、消极、失望的情绪,以乐观的精神努力拼搏,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20、什么是社会康复?提高儿麻后遗症患者对社会的适应和生活能力,改造环境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的工作,称为社会康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我国社会的基础思想之一,是人际关系的准则,发扬扶弱助残的优良传统,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鼓励残疾人自尊、自强、自立,面对现实,克服困难,奋力拼搏,以健康的心态参与社会,是实现社会康复目标的重要方面。总之,残疾人的社会康复就是从社会环境及残疾人本身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创造条件,使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各个方面,真正享有应有的社会权益.成为社会的主人。21.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能未能结婚、生孩子?年轻人交异性朋友,进而结婚、组成家庭,生儿育女是人天性的需要,也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和健康人一样,也需要交朋友、结婚、组成家庭,这是毫无疑问的,医学专家早已指出小儿麻痹后遗症残疾人家庭生活能力和健全人是一样的,而且这种疾病并不遗传给下一代。但是由于存在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的残疾,他们确实在交异型朋友、实现家庭生活的愿望上存在一定困难,很需要大家的关心、理解和帮助。许多工作单位和社区关心残疾人,为他们牵线搭桥介绍对象,有的组织残疾青年联谊会,为他们扩大接触面,还有的地方建立了残疾人婚姻介绍所,这些都为残疾朋友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能够组成家庭。但有一点应该提出,那就是残疾人本身有残疾,生活自理方面多少存在一些困难,有的甚至需要别人照顾,所以在生育上要实行计划生育,以免增加自身困难和压力,又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发育。尤其对女患者更应注意:有的女同志如患有脊柱侧弯、骨盆倾斜或者骨盆发育不好,这样在胎儿出生时可能会发生困难,因此怀孕时最好定期做产前检查,在医生指导下决定如何生孩子,以确保母子平安。重型小儿瘫的治疗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问题:其一首先是手术适应证,其次是手术效果,其三是患者及社会因素。现就此三方面加以讨论。3.1关于手术适应证问题:重型小儿瘫由于受累肌肉广泛,可利用的肌肉十分有限,加上长期的被动性体态,患者多有关节畸形甚或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继发性病理改变,这就给医生在确定手术适应证时带来困难。一些专业性不强的基层医生恐怕很难确定此类患者能否治疗,故很可能作出无法医治的结论。本组有1例爬行了15年方来我院就诊,就是因为听信了当地医生给他下的不可治结论而放弃进一步诊治的。实际上,手术适应证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在广泛性瘫痪的肢体中尚有一组甚或一根4级肌力的肌肉,医生就可以加以利用替代主要功能肌。本组1例下肢广泛瘫仅可利用的肌肉只有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在为其做了代股四头肌术后,患者不但部分恢复了伸膝功能,而且由于髂胫束挛缩造成的膝关节屈曲外旋畸形也得到了矫正,患者可扶拐行走。重型小儿瘫的手术适应证虽然不易确定,但只要术后能使患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如可扶拐行走或弃拐行走,就应积极进行治疗。3.2关于手术效果问题:重型小儿瘫的手术效果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方法的设计,实施密切相关。由于重型小儿瘫的肌力丧失严重,且多伴有明显的畸形,一次或两次手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故病人入院后就要通过仔细的肌力检查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不但要注意局部情况,还要考虑到病人的性别,职业及生活环境上的特殊要求等。治疗小儿瘫理论上或原则上是首先矫正骨性畸形,后再行肌力平衡手术。但由于重型小儿瘫的特殊性,如按上述原则处理,患者则很可能难以接受多次的手术。故主张“软硬结合”,即行软组织手术的同时,一期完成同侧或对侧的骨性手术。这当中的矛盾是固定问题,即软组织手术的固定时间要比骨性手术短,这就要求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合理安排,相互兼顾。一般是在行一侧软组织手术的同时行对侧骨性手术,或行大腿、髋部骨性手术的同时行同侧小腿以下的软组织手术。本组病例的手术方案基本上是遵循此一观点制定的,结果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手术次数,同时减轻了病人负担,提高了手术疗效。
病情分析:
  久久健康网呼吸内科疾病库/dis/139112/为您收录最全最新的感冒资讯:感冒的概念,感冒的症状,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感冒药,感冒的传染,孕妇感冒,小儿感冒,感冒发烧,病毒性感冒,热感冒,治疗感冒的特效药,中医治疗感冒,感冒的饮食疗法,伤风感冒,感冒的日常护理,感冒的治疗常识,感冒的并发症……您还可以在线咨询我们的呼吸内科专家详细问询。祝您健康!
咨询相关专家
擅长:内科护理综合
擅长:心理科综合
擅长:内科疾病
育儿|两性|男性|整形|养生|老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儿麻痹是什么状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