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融资12亿,共享充电宝 融资为什么还不火

【金融行业】40天12亿资本疯狂入局“共享充电宝“!但很多人忽略了这个大问题...
来 源丨综合自《财经》杂志、新华网
共享充电宝的火正在越烧越热,资本驱动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据公开数据统计,今年3月31日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宣布获得融资的有Hi电、来电科技、街电、小电等等。40天时间,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融资场面,”共享充电宝公司来电科技的COO黄云告诉《财经》杂志,黄云在加入来电之前在另外一家创业公司负责项目融资。
这是一轮共享经济的资本狂欢,但过快的融资显然会带来问题,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朱啸虎曾经公开表示,如果融资太容易就意味着商业模式足够简单,也意味着有很高的可复制性,同时他也提到:“创业公司需要控制融资节奏。”
而他本人以及金沙江创投在短短十天,投资了共享充电宝公司小电科技的两轮融资。
商业模式不清晰,融资背景成为最大筹码
在过去的 40 天里,小电科技完成了3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3.5亿人民币,由红杉资本领投,具体估值还未透露。
根据《财经》报道,目前早期投资领域里的投资人和融资顾问(FA)最追捧的项目就是小电,主要原因并不是小电的商业模式更加突出,或是创始团队背景更强,“目前主要被大家考量的因素是融资背景,小电的天使投资人里包括朱啸虎和滴滴的天使投资人王刚,带动效应明显。”一位参与充电宝项目的融资顾问表示。
据了解,像小电这样的小场景充电设备,一台机器的成本为800元人民币,可以容纳6台充电宝,充电宝的成本在50到80元不等,投放地点为餐厅,由于这项服务可以作为餐厅的增值服务之一,目前还没有餐厅对此进行收费,而未来这项机器上的电子显示屏还计划搭载代驾、餐厅排队取号等第三方服务。
与小电切入的小场景不同,另一家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来电科技切的是“大场景”——商场、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接近两米高的充电宝设备可以容纳40台充电宝,除去充电宝,一台设备的成本在1万2到2万元人民币之间,搭载一个更大,操作性也更丰富的电子显示屏。而目前在北京,这样一台大型充电宝设备需要支付每月1000元的租金。
来电创始人袁炳松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可以收回成本,但是前提是不考虑柜台成本和场地费用。但同时,共享充电宝公司更大的成本来自于人员、地推、营销和后期维护等费用。“如果把所有的成本都算上,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盈利的。”另一位融资顾问表示。
怕错过的投资人们愿意赌一把
九合创投的投资经理许妙成是最早关注到共享充电宝项目的人之一,2016年的圣诞节,他在北京朝阳大悦城的来电充电宝设备旁边蹲了半个小时,看到了5、6个人真的从那台设备里租借了充电宝,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投资机会。
他找到来电科技,并且考察了当时能找到的10来家充电宝项目,春节前迅速决定投资来电科技,甚至在公司估值还没定下来的时候,就打了200万人民币的预付款过去。
会这么着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作为早期基金,九合创投错过了共享单车刚刚崛起的那一波浪潮。
随后,腾讯、阿里巴巴,以及IDG资本、红杉资本等一线投资方的入局,让更大范围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不得不开始紧急做决策。
上述融资顾问在走访投资人时,很明显的感觉到,很多投资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在投资这个领域。“这个行业火了之后,冒出来很多新的项目,早期投个几百万对于这些投资机构来说问题不大,他们考虑的不是未来公司的价值,而是在博未来并购收购的退出机会。”他说道。
想赌一把的不仅是投资人,创始人也在赌,他们的筹码是手里的股权。
能不能借助资本的力量把量级迅速铺起来是所有投资人最关注的地方——这是决定这样一家公司估值的关键因素,也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爬升到行业头部的位置。但这导致了共享充电宝公司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融资,而在估值无法得到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创始团队的股份被迅速稀释。
袁炳松表示这也是无奈之举,他和其他公司一样,选择的应对方式是严格控制投资方的董事会席位。而在完成3轮融资之后,小电创始团队手里的还剩30%左右的股份。
一个新的烧钱轮回
战火越烧越热,过高的热度也让一些投资机构开始思考这样的模式是否真正有价值,一家投资机构在见完几家共享充电宝项目之后,随机做了一个200人的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并没有租借充电宝的需求,拿到这样的结果,这家机构选择暂时观望,并不入局。
星翰资本投资总监赵豪认为,在投资人看来,充电宝属于有快速扩张潜力的项目,损耗率和回报周期都低于共享单车,因此吸引了不少投资方。但他同时又表示,“也有可能没到高峰期就下滑了。”
而资本的过分推动也造成了行业新的变动,艾瑞咨询分析师李昊表示共享充电宝本来盈利空间就不是特别大,虽然需要烧的钱比单车少,但由于行业门槛更低,竞争会更加激烈,长期看来持续烧钱的可能性极大。
而许妙成也发现,他们早期建立的财务模型已经发生了变化,“市场现状变得越来越混乱,合理的竞争范畴已经被打破了,大家都不补贴的时候都能盈利,而现在处于快速竞争的时期,必然会牺牲部分盈利来抢占市场。”
而这样的烧钱轮回,已经在中国的互联网世界里上演过一遍又一遍, 烧出了新的用户习惯,但也烧掉了大量的公司和资本,而充电宝能否会成为下一个单车、网约车、外卖、团购,决定的关键因素显然并不是资本。
新华社发文:我们真的需要共享充电宝吗?
面对“共享充电宝”的热潮,新华社发表了标题为《我们真的需要共享充电宝吗?》的评论文章,以下是该文的主要观点。
我们真的需要共享充电宝吗?
投资人说,充电是高频行为,用户们都懒得带充电宝出门……所以需要共享充电宝。在他们看来,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不然他们也不会投那么多钱。
那我们这些被“代表”的用户到底在什么情景下会需要一个共享的充电宝呢?
1、手机即将没电。
2、没带充电宝。
3、又没带充电线。
4、带了充电线但没插座。
5、身边没办法借到充电宝或者充电线。
这五个条件差不多得完全满足,我们才会想到要寻找一个共享充电宝。
那要用上一个共享充电宝又需要几步呢?
1、打开手机定位查看最近的共享充电宝机器,最近的机器在一家在咖啡厅里。(啊电量在燃烧!)
2、准确根据路线找到最近的共享充电宝机器。(啊电量在燃烧!)
3、扫码。(啊电量在燃烧!)
4、服务员的注视下,你觉得有点点不好意思,于是点了一杯喝的。(啊费钱!)
5、支付押金。(啊费劲!)
6、支付租金。(啊费劲!)
7、哎呀这个充电宝不配线我还得买一个。(啊费劲!)
的确,有一些模式的共享充电宝可能能省去一个到两个步骤,但试想想你的手机已经发出了手机电量不足的“滴滴”声,你还要经历这么多步骤,消耗时间、体力甚至是金钱才能用上共享充电宝。老实说,这对于我们懒人来说太不科学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几乎是人手一个充电宝。实在手机没电又急着要出门,带个充电宝耽误的时间远比到处找商场去租赁一个充电宝要来的方便,另外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也不算太累,不过重上几百克,不至于像某些投资人所说的“当前人们出门连钱包都不想带,更别说带充电宝”。所以,即使用户会使用充电宝,但也不会是一个高频的行为。
另外,当前无线充电技术在发展。在5月1日,苹果的新专利“双频天线的无线充电和通信系统”通过了美国专利局审核,这项专利的核心内容是用于wifi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充电。快充技术也不甘为人后,“充电五分钟,刷手机一天”可能不再是梦。电池容量也在不断扩充,一天一充发展到2天一充,再到7天一充是进步的规律。
在新科技的发展之下,充电宝以后会不会消失都是问题,更不用说共享充电宝了。
在笔者看来,共享充电宝的前景甚是堪忧,投资人乐观不知道能持续多久?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仅供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共享充电40天融资12亿元 朱啸虎:6到12个月见分晓|充电宝|共享充电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共享充电40天融资12亿元 朱啸虎:6到12个月见分晓
  去年11月,在从杭州火车站前往西溪酒店的路上,因为堵车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又玩了两把当下盛行的手游《王者荣耀》,随后iPad电量告急。半个小时后他会面了一家创业公司——小电科技,正是从事共享充电项目。
  “充电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携带充电宝不方便,尤其坐飞机的时候,加之当下手机应用耗电迅速,用户对于充电的需求是客观存在且巨大的。”这是朱啸虎对于共享充电市场最直观的判断。
  资本大战一触即发
  基于同样的市场需求判断,去年8月,在运营“空格”项目期间,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开始将目光转向共享充电。在他看来,共享经济的底层价值在于要“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产品或者服务来改造供应链,以更为低价、便捷的产品改变消费习惯,满足潜在需求”。
  具体到共享充电市场而言,“一方面中国产业基础健全,材料、供应链、设计都足够成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想法变为现实,充电宝是标品,针对项目模式的调整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其次供给端——手机端口的统一,加之支付方式的成熟,让共享充电变得可能。”
  Significant(大市场)、Scalable(可扩张)和Sustainable(可防御)是朱啸虎一贯强调的投资理念。从可扩张性来看,朱啸虎认为如果一个项目能够在6个月内回收成本,风险就可控,而桌面式充电装置的成本在百元以内,如果按一天一次,一次一元的标准计算,成本在三个月内就可收回,标品可以迅速复制,触及点又足够广。
  3月份,朱啸虎和个人投资者王刚在滴滴和ofo项目之后,再次联手押注小电科技,一场有关共享充电宝的资本大战由此拉开。
  数天之后,来电科技宣布获得由SIG和红点中国领投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4月份,小电科技再次宣布获得由、元璟资本领投的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5月初又完成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高榕资本联合领投的B轮3.5亿元人民币融资,而街电科技也获得聚美3亿元投资。
  仅仅10天共享充电项目获得3亿元融资,40天融资12亿元。朱啸虎和唐永波均坦言“这样的速度和金额都超乎预期”,在朱啸虎看来,资本市场钱比较充裕,好的项目标的越来越少,加之共享单车的前期教育,都使得共享充电宝迅速进入资本视野。
  “从融资上而言,共享单车的单体经济模式已经让大多数VC熟悉了这种赚钱模式,目前线上流量红利期已经结束,纯线上的流量抓取在短时间内不会有特别巨大的机会,商业的根本逻辑在于流量红利在哪里。”祥峰投资总监赵楠表示。
  铺设速度是关键
  如同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铺设速度和资金使用效率。“一旦确定有足够的市场,又具备产品先发优势,就会转为资本优势,资本优势再转为团队、产品以及扩张优势。”唐永波告诉记者。
  在完成北京和广州四个月的试点之后,小电科技喊出“一月30城”的铺设计划,来电科技也表示已经入驻80多个城市,铺设1600多台机柜。“铺设速度是关键,而且是有效速度,包括每个设备的激活频次、使用时长等。”朱啸虎说道。
  “一旦抢占先机,再铺设的难度很高,替换成本会上升,互联网项目领先半年就很难追了,在别的产品没有出来前,要占领更多市场。”这也是朱啸虎所提及的可防御性,资本无疑成为共享充电项目攻城略地的助燃剂。
  模式的差异也直接决定铺设速度。从使用场景来看,目前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主要分为两大模式:一类是以街电科技、来电科技为代表的机柜模式,分大、小机柜,需要到固定的地点借取,并交付一定的押金,用户扫码取出充电宝带走,用完后根据充电宝上的GPS,找到最近的机柜归还即可。
  大机柜充电设备,像一台自动贩卖机,可以装载20~35个充电宝,一般投放在用户流动密集的场所,比如地铁站和大型商场。小机柜充电设备,像放在桌上的储存箱,内装6~12个充电宝,每台小机柜成本在1000元左右,一般投放在小型室内场所,比如餐厅和商店。
  另一种模式是以小电科技、Hi电为代表的桌面模式,即线机一体固定在桌面上,可以供不同的机型同时充电,但不可移动,多投放在餐厅、咖啡馆等小场所,成本低、铺设速度也更广泛。
  “就像当年的维络城一样,如果共享项目非常依赖地铁口和商圈,伴随租金上涨,利润会被抽取大部分,最终沦为打工者。且合作难度高,后期设备维修问题多。”
  维络城是一家起步于上海的企业,主要在各大购物商城人流汇集处,设置终端机打印优惠券。繁盛时期,维络城的终端机多达2000多个,吸引了500多万用户和3000多个商家。而到了2013年,维络城仅剩不到20个终端机,散落在北京、上海两地不起眼的角落。
  巨头加速洗牌
  资本之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也在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共享充电。聚美之外,顺为资本、小米科技联合紫米科技、清流资本、高瓴资本投资了智能共享充电宝公司“怪兽充电”。
  朱啸虎坦言自己也看不懂聚美入局的逻辑,或许是在探索主营业务之外新的增长点,小米则是具备充电宝产业链优势,而新美大沉淀的大量商铺资源,正是共享充电宝的主要铺设场景,新美大具备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
  但渠道并非唯一因素。“有渠道就能做成事情是不成立的,要考虑渠道用户是可运营、可触达的,渠道的用户是否具有黏性,这些都能达成后还要考虑渠道是有属性的,属性很难迁移。”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表示。
  “单产品的铺设需要两到三个月的产品打磨,小米和新美大的铺量要在半年以后。”朱啸虎表示。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资本的加速会加速行业洗牌,“很多小玩家基本就不用玩了。”朱啸虎直言,坚持以往的判断,他认为共享充电项目也会在6到12个月内见分晓。资本的加持让资金壁垒不断下降,核心竞争力依旧是团队的运营能力和执行能力,在用时间换市场和服务的赛道上,资本和创业者都在加速奔跑。只是关于共享充电宝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变现能力,投资人似乎也在等待和观望。
5G的特点是网速是4G的100倍,同时使用成本将比4G低10倍以上,真正...
如今蔡文胜之子的持续套现行为,难免让中小股东失去信心。
两家公司尽管是同领域中执牛耳者,但这个准确描述应该是分享型女...为什么共享充电宝就这么突然呼啦啦火起来了?
收取100元押金(芝麻信用分在600分以上免收押金),可免费充电1小时,之后每小时1元钱,每天收费10元。
正像之前坤鹏论分析的,共享充电宝的押金远高于充电宝本身的成本,所以不用太担心用户借后不还,其实不还更好,就当高价卖出了充电宝。
在商业模式和壁垒上,大机柜听上去确实比小机柜更加性感些。
三、为什么说共享充电宝比共享单车还好
1.可能会成为日交易频次超过100万的平台
据袁炳松透露,目前,来电科技的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7~0.8次,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这个数坤鹏论表示严重怀疑),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
这比为盈利而苦苦挣扎的共享单车们似乎强了不少。
&我的成本比单车更低。虽然租借频率没有单车高,但是每个充电宝每天挣的钱比每台单车多。单车一天平均三次,收入也就1块5到两块,我们一天平均0.7-0.8次,但是我们一个充电宝每天收入是4块多。&袁炳松这样说。
坤鹏论之前曾经说过,成本竞争是商业竞争的核心,谁的成本低谁就更有致胜的机率,单次收费1元的充电宝,在成本上却远远低于共享单车,有了共享单车的教育普及,共享充电宝听上去相当令人向往。
九合创投投资经理许妙成表示,&看到真实的运营情况时,我们就果断决定要投了&。当来电科技在全国还只有几百台机器时,2016年圣诞节当天的租借次数是18000次,&非常吓人&。
&理论上中国有10万个海量用户的点可供布局,那就意味着现有需求量再乘以100,日租借就可以做到200多万次,中国日交易频次能超过100万的平台,可能不超过10个,像饿了么滴滴单车天猫京东等。&
2.比共享单车多了商业模式想象空间
投资来电科技的SIG合伙人张琳娜表示:&大机柜的垄断性场景和专利是公司的壁垒和护城河,且暴露空间大、附带屏幕,在高流量人群场景下广告优势也是营收的现金牛。把充电宝租赁当作入口,基于LBS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
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也这样说过:&现在我们的机器已经升级到第四代,第四代跟第三代比,屏更大了,未来商业想象空间也更大了。第一代机器我不想把屏幕搞太大,让商家一看会说你是靠屏幕赚钱的。屏幕小一点,跟商家的谈判门槛低一点。要是第一代是这样,商家肯定要收我钱的。现在来电在市场认知已经起来了,这个风吹起来了,我拿这个屏幕跟商家做资源交换。比如25%的时间播商家的东西,剩下的我来做主。&
这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分众传媒翻版吗?
有了分众的成功先例,投资人自然趋之若鹜!
另外,像来电科技还采取了城市合伙人的模式,坤鹏论在研读了袁炳松的表述后,发现这家伙真挺贼。
首先,商家要交给他启动资金100万,他给设备和充电宝,&挣钱分成,大头(广告和租金收益)是你的,小头是我的。我做平台。&
或者是租或置换。&你是商家的话,要么你买我机器,要么租,要么置换。&
据袁炳松称,在融到资后,他准备&跟商家说我不收钱了,你给我好位置,咱们签三五年合同行不行?排他,还得让我(在机器大屏幕上)做广告。&
另外,来电准备&先把城市加盟商的钱花完,然后我再上直营。&
这样做的真正意图是&直营就是要上规模了,运维团队还是加盟商的团队,他们在前面把路趟好,我直营给他分成就行。&
这等于让别人花钱花精力帮自己来开拓市场!
套路可真深!
3.有桩模式还有人帮着看守,盗损率很低
共享单车是无桩模式,没人看管,而且随意停放,造成其盗损率比较高。
而共享充电宝一般都要与商家合作,有机柜或是桌面型,属于有桩有值守模式,商家因为要共同分享收益,所以会自觉地进行有效看守、维护,不仅极大降低充电宝和机柜的破损率,而且还节省了大量运营和调度人员的费用。
同时,用户要用就得扫码,个人信息实际就被读取了,如果发生损坏或丢失,押金扣下,相当于100元直接卖出个成本远远不到90元的充电宝,谁不愿意?!
四、商业模式创新&最终还是资本致胜
不管怎么说,共享充电宝主要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必然壁垒较低,要想取胜关键还是谁的钱多。
和共享单车一模一样!
所以袁炳松感慨:&原来我认为,这个事情是产品驱动型,现在看来是资本驱动型。现在大家都拿到大钱了,必须要舍命狂奔了。&
他在北京见过投资人后,第一印象是&投资人都很野&,接着&我们讲的是产品战略是第一战略。但是资本不这么看。他们觉得所有产品都差不多,只要我给够你钱,铺货速度够快,大不了后面再把产品换掉。钱、规模是最重要的。&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新年了,戊戌狗年到来为了迎合喜庆的气氛,很多科技产品都推出了狗年特别的...
官方微博/微信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1.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2.在添加朋友里,搜索关注TechWeb。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76号
TechWeb公众号
机情秀公众号40天时间融资12亿元,王思聪怒怼的共享充电宝能火多久_百度知道
40天时间融资12亿元,王思聪怒怼的共享充电宝能火多久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共享就是有钱人需要的概念,为吸引眼球,无所谓不用尽其心智,所以就有现在各种共享炒作,这样的做戏,不过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共享充电宝火了!创始人说三个月烧光1亿不算什么
  10天吸金3个亿,IDG、腾讯、元璟、朱啸虎、等20余家资本入局,共享充电宝就这样火了!
  摩拜、ofo们仅用半年时间就把共享单车塑造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充电宝跟单车做类比,似乎商业模式完全可以复制。于是,几乎一夜之间,租赁充电宝也被扣上了&共享&的帽子,变成了资本追捧的对象。
  共享充电宝&抢滩战&
  共享充电宝,市面上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能借走的移动电源和线机一体固定电源这两种模式。
  有三家领先的创业团队:固定电源的小电科技,可借走式移动电源的街电科技与来电科技。
  左边是来电科技和右边的小电科技
  可借走式移动电源中又区分为大机柜和小机柜,这就造成了应用场景的根本性区别。来电科技是大机柜、街电科技是小机柜。
  小机柜的街电科技
  以&小电&为代表的固定电源,单一成本较低,对空间需求很小,可以做到快速推广。但,桌面式的固定充电,与其说是共享模式不如说是电源租赁。
  以&来电&为代表的大机柜的模式比较重,需要更高的技术,空间要求更严苛,很难布局在小空间内。机柜体积比较大,会对渗透率造成了影响。
  街电科技的思路不同于&小电&与&来电&,是采用较轻的模式率先布局进入小商家中。在无数个小场景中应用,可以快速做到让小机柜无处不在。避免了固定电桩的不良体验,也绕开了大机柜的重资产模式。
  北京东三环附近街电与来电网点对比
  上周末,邦哥在北京798的咖啡馆对街电科技CEO王哲进行了专访。他从深圳来到北京,就是为了让街电更快地占领一线城市。
  他说:&街电已经在一万个商家投放了万余台设备,合作商户数、订单量都是行业内绝对第一。就在我们聊天这个时间里,这两个数据比其他所有同行相加总和还要多。
  他的对共享充电宝竞争总结是:谁占领市场,谁赢!
  对话街电CEO王哲
  半年前共享单车火了,让许多来不及入局的资本追悔莫及。
  共享充电宝在4月初一夜爆红,许多创业公司匆匆入局。很多项目的产品仍处于概念阶段,还没进行市场活动就获得了投资。
  大部分创业团队没有APP上线,匆匆入局的玩家产品只是概念阶段。进度最快的街电和来电现在运营微信服务号暂时代替APP的功能。街电CEO王哲说:运营微信服务号只是暂时的,未来一定还会做APP的。他还是先抢占市场的思路。
  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入行门槛很低。更依赖市场能力和资本能力,模仿共享单车的商业逻辑,共享充电宝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速度和资本。
  街电科技小机柜充电宝
  街电CEO王哲:商家拿到我们的设备就像个拿到个台灯一样,只要插上插头就能使用。附近一个街道,我们可以入驻到每一个店家。我们还想发挥出小机柜的灵活性,以后还会和机场、地铁、火车站等谈合作。我们的机柜可以进驻到这些地方的商家内。
  王哲在回答邦哥关于大小机柜对比问题时这样说:大场景不一定要用大机器去占领。
  对于盈利的思考,王哲说街电现在控制在非常低的价格,还有免费时段,盈利并不是现阶段应该考虑的问题。
  不止资本战,还要法庭见
  4月初左右,街电科技也获得了IDG、欣旺达投资的亿元A轮融资;小电科技连续拿到了两轮总计过亿的融资;来电科技拿到了SIG、红点创投、九合创投两千万美元的融资。
  可以预见为了抢占线下网点,共享充电宝将是继共享单车后又一波资本战。
  街电CEO王哲曾是美团上海区负责人,扎到了曾经最大竞争对手大众点评的老巢,他经历过&百团大战&,这次是他第三次创业。他对现在创业的总结就是:创业节奏加快,原来我们可以慢慢打磨产品,资本进来可以放大我们的优点、也能放大我们的缺点。
  对于未来不可避免的&烧钱战&,他说:
  对于烧钱的理解是,效率最重要!
  花钱谁都会,一亿美元很快会花光,不应该拼谁的钱多,而是拼花钱的效率。钱花的值不值,如何把上亿资金变成我们想要的结果这很重要。
  近日来电科技发起了专利诉讼,状告街电科技&专利侵权&。这不是来电科技掀起的第一次专利战,去年他们将&云充吧科技&告上法庭,今年2月又对&云租吧&提起侵权诉讼。
  在资本战、市场战、价格战之前,共享充电宝将首先进行一波法律战。
  伪需求还是大生意?
  充电是刚需,充电宝也是刚需,共享充电宝是真需求还伪共享呢?
  街电CEO王哲是这么看的:现在还没有很多人知道我们,当我们铺设的够多、量做的更大,用户就知道有这样一种基础设施了。
  从我们这个团队角度讲,我们更希望把这个东西做成基础设施的。
  就像摩拜、ofo刚刚上街运营的时候,半年来伴随着争议、社会讨论,不到一年时间,共享单车变成了城市人已经习惯的基础设施。胡玮炜说过,创业失败就当做公益了。
  在采访中,邦哥对王哲说:感觉你们的模式和共享单车简直就是复制啊。有一点不同是,共享单车是面对C端用户的,你们要通过B端商家。王哲很开心的说,正因为中间有商户帮我们做运维,很大程度减少了损耗啊。
  线下共享经济之所以越来越火,与越来越贵的线上流量有很大关系。滴滴一打开了线下流量的窗口,共享单车放大了这个窗口。投资人看中的是与智能设备连接的新的线下流量。
  有投资人曾说,不出半年,共享充电宝就会火起来,否则就是伪需求。对于在城市里出行的你,欢迎共享充电宝吗?本文转载自创业邦作者菲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享充电宝的融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