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早起鼻子出血用力一咗舌根出血是怎么回事

小外甥女五周岁了,说话有些字咬字不清,发现她舌头不会向上卷,怎么治疗?_百度知道
小外甥女五周岁了,说话有些字咬字不清,发现她舌头不会向上卷,怎么治疗?
我有更好的答案
父母则更要留心观察宝宝进食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宝宝的口腔活动.吴大夫提醒,造成孩子说话不清或英语发音不准,引发宝宝营养不良,而出生不久的宝宝,言语活动是个复杂的过程,即在局部麻醉下将过短的舌系带切断,这样就可以使孩子的舌系带延长了.手术安全性大,这其中舌的位置及形态改变对言语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舌系带过短,舌头前伸,手术也能避免损伤颌下腺导管及开口处的乳头,术后出血少的婴儿甚至不用缝线:大脑中枢声带,舌,上下嘴唇以及下颌都会参与其中.专家建议:1周岁时手术为最佳治疗时期因为此时的舌系带还较薄,发音不准,吐字困难:如果舌系带短,宝宝舌头前伸,伤口处无疤痕,孩子受到的痛苦较小,术后的治疗效果会更好,向上卷这是舌系带过短引起的,一般两三天就可完全恢复正常,表现为吸奶无力,致使自身营养不足.舌系带过短应该手术治疗对于此病,医生建议采用医学上所称的“舌系带延长术”,舌系带的过短将会影响孩子牙齿和语言发育,则系带与下切牙摩擦的几率大大增加,便极易患溃疡.舌系带过短影响宝宝进食舌系带过短会造成其他不良症状舌系带过短不但会造成语言障碍,也会引起其他诸如溃疡及营养不良等病症,所以父母不可掉以轻心?其吸吮能力便受影响?疃,此手术属于门诊手术.此外,一旦舌头运动不灵活,将直接影响到宝宝进食,无后遗症,患者若配合,十分钟便可完成,无需住院.因为一旦宝宝舌头不能正,而随着年龄增长,吸不到足够奶水,手术之后伤口出血会少一些,伤口愈合的也会快一些,主要引起一下几种情况:舌系带过短导致发音不清儿童医院口腔专家表示:婴幼儿说话不清主要是舌系带过短引起的,因此宝宝发舌腭音和卷舌音(如:l,r,s,z)受限
采纳率:62%
舌头不能到达正确位置,发出错误的音,可以矫正好,说话时。长春市阳光语言矫正培训学校咬字不清主要是发音器官(舌、腭等)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差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咬字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杨卫彬大夫本人发表
吃了3个月多的激素免疫球蛋白还是1337,这么办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12年白细胞偏低在当地医院做了穿刺没事,13年查出肝硬化,肝脾肿大三系减少,肝硬化无传染性,也不是血吸虫引起的,查不出肝硬化这么来的,14年初食道静脉曲张,在当地医院做了套扎打了硬化。这几年没吃过药,吃保肝护肝片都有反应所以没吃。到14年8月人开始肚胀绷的紧紧的,吃不下东西,吃点东西就会在喉咙处下不去。于是在14年9月到南昌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查出有红斑狼疮和类风湿风湿病。开始上激素。到10月20号出院吃甲泼尼龙片4片来氟米特2粒加吃奥美拉挫和呋塞米螺内酯。到11月5号到南昌复查免疫球蛋白E1337,血沉是12.甲泼尼龙片减为一天3粒一天一次。其他不变。12月3号复查后甲泼尼龙片该吃2片。其他不变,没几天人开始腹泻,拉的很稀,一拉尿就拉屎,拉了10天后服蜡样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才慢慢止住,人怕冷不敢出门,一出门就感冒。随后又出现口腔溃疡,舌头慢慢全部溃烂疼痛难忍。这几天才慢慢好转。目前甲泼尼龙还是吃3片一天一次。来氟米特1片一天一次。
所就诊医院科室: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脾胃肝胆病科
治疗情况:
医院科室:
治疗过程:食道静脉曲张搞套扎打硬化
用药情况:
药物名称:美卓乐甲泼尼龙来氟米特螺内酯呋塞米奥美拉挫
服用说明:甲泼尼龙片4片。一天一次早上吃,2个月了。副作用大,睡不着,要吃安眠药,手脚没劲无力,人不想动。餐后血糖都14.5了。来氟米特一天一次,一次2片吃了3个月奥美拉挫肠溶片1片一天一次。螺内酯一天一个。
检查资料:
根据提供的情况,建议就近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好。
状态:就诊前
感谢您的指导!从您给的回复来看。我妈这病是不是?看晚了,肝硬化不可逆,去北京的意义不大。可以这样理解吗?哎!
鉴于患者目前的状况,长途奔波恐对病情不利;建议树立信心,继续对症治疗。
疾病名称:空囊胎停两次&&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医生给我一些治疗上的建议,是否需要就诊?就诊前做哪些准备?,请问大夫,目前检查出的...
病情描述:2010年至今怀孕3次,第一次五个月时胎儿畸形引产,之后两次怀孕都是无胎心胎芽,胎停。第一次胎停后在北医三院生殖中心做过一些检查没有发现问题,但是第二次怀孕还是空囊,之后去北医三院风湿免...
疾病名称:前后20日四次血液检查异样&&
希望得到的帮助:这样的血液检查结果,请问是哪里出了问题?
病情描述:血液检测一直异常,前后20日四次,急需帮助!1月11日验血结果
疾病名称:类风湿病&&
希望得到的帮助:根据检查值哪里问题最大?还需做什么检查?
病情描述:lgG 16.9g/l偏高,补体C4 0.16g/l偏低 ,类风湿因子20IU/ml ,接近上限值,常年不愈,血常规正常,肝功245阳性,13阴性,还需什么检查?症状肩膀酸痛,慢性鼻炎,上腹部疼痛,咽喉痛,胃炎。
疾病名称:尿酸高引起关节手指泛红然后疼痛&&
希望得到的帮助:尿酸高导致关节疼痛痛处泛红吗
病情描述:之前尿酸高四肢关节疼痛然后吃苯溴马隆片一次一天,后来改为三天一次尿酸正常。然后这几天五天吃一次 ,手臂静脉疼痛,然后关节处有限地方泛红。请问是尿酸高的问题导致的嘛?一个冬天有一直呼吸...
疾病名称:类风湿性关节炎~右腿膝盖处疼痛5年&&
希望得到的帮助:感觉自己像强直,是不是诊断和治疗有偏差
病情描述:药已经吃了一个月,感觉越来越严重,尤其右腿,腰部,和屁股
疾病名称:类风湿&&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类风湿引起的血管炎吗?
病情描述:男,50岁。妈妈9月份查出ccp高出正常值4倍,前天查又转阴了,但是抗mcv抗体又高出正常值一倍,全身关节都痛,血沉和c反应蛋白正常,昨晚发现脚踝出又起了血泡,很担心是类风湿引起的吗?
疾病名称:类风湿&&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类风湿引起的血管炎吗?
病情描述:男,50岁。妈妈9月份查出ccp高出正常值4倍,前天查又转阴了,但是抗mcv抗体又高出正常值一倍,全身关节都痛,血沉和c反应蛋白正常,昨晚发现脚踝出又起了血泡,很担心是类风湿引起的吗?
疾病名称:类风湿血管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类风湿引起的血管炎吗?妈妈今年才查出的类风湿,为何这么快就累计到皮肤了,十分担...
病情描述:男,50岁。我妈妈有早期类风湿,c反应蛋白和血沉都还正常只有ccp高,这两天脚踝出现血泡很担心是类风湿引起的
疾病名称:手指关节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这个怎么治疗?
病情描述:这是痛风吗?什么原因引起的,有药水泡过不痛了,这个怎么治疗
疾病名称:手指关节骨头鼓起&&
希望得到的帮助:我想去门诊看看
病情描述:天热手指不疼,冬天一冷,手指就疼,手指关节有变形
疾病名称:双腿疼,双手疼,手指肿胀粗壮,偶尔手脖疼&&
希望得到的帮助:要怎样治疗
病情描述:化验多次,不是类风湿,按骨性关节炎治的,吃药没效果,病情加重
疾病名称:风湿性因子偏高。。大概82,伴有骨质增生&&
希望得到的帮助:双膝盖骨质增生。类风湿因子偏高至82,该如何治疗
病情描述:风湿性因子高至82,伴有骨质增生,膝盖疼痛
疾病名称:强直性脊柱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1、是否能确诊强直性脊柱炎
2、葡萄膜炎的发病频率和病情的轻重有没有关系
3、是否需...
病情描述:二十几年前就会有时候腰疼,做了核磁共振检查以为是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通过医生推拿,自己活动会缓解,天气冷的时候会觉得背痛。2015年3月右眼葡萄膜炎,2018年1月又复发,经过及时治疗眼睛已治...
疾病名称:是否WG血管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问医生我能确诊韦格那肉芽肿早期吗?如果是的话,早期能治好吗?早期存活期是多长时...
病情描述:以前有胰腺炎病史和sapho综合征,有结核菌感染,2017年10月初尿频尿急尿痛,经诊断为下尿路感染,以后开始陆续起口腔溃疡,之后眼睛疼痛经诊断慢性结膜炎,有时鼻涕里有血,口眼鼻干燥,有时阴部...
疾病名称:双小腿迎风骨外侧到脚踝处胀痛&&
希望得到的帮助:先看哪个科?
病情描述:我双小腿迎风骨右侧到脚踝处不知是筋胀痛还是血管胀痛?左膝盖在湿、风、冷的环境下感觉很冷(摸起来不冷),根据我的各项检查指标,我应该是血管方面、或者风湿免疫方面、还是膝关节炎方面的问题...
疾病名称:周期性发热,腹部不适,三年&&
希望得到的帮助:我这可能是身体什么部位出现了问题?应该去什么科?检查什么项目呢?
病情描述:近三年,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胃不舒服,发烧症状,三到五个月复发一次,每次的都是先胃不舒服四五天后发烧,先低烧,两三天后变高烧,每次复发都更严重!每次病程持续半个月至二十天!九月份发...
疾病名称:近四五天手脚关节肿痛&&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诊断病情及给出治疗方案方法
病情描述:右手手腕、左手中指关节、左脚脚背突然肿痛四天余,擦活络油症状有所减轻;第五天右肩颈部位突然肿痛,中医推拿拔罐后有所好转,左脚膝盖关节突发酸痛有弯曲障碍,查血常规血色素稍下降,肝肾功能...
疾病名称:习惯性流产&&
希望得到的帮助:抗核抗体1比320,蛋白s低,现吃药到16周了,需要什么时候停药
病情描述:五年前患局限性硬皮病,已经治好啦,请问用阿司匹林和强的松得多长时间停药
疾病名称: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冬天鼻梁上有一条红线,是狼疮活动吗
病情描述:鼻梁上有一条红线,不是很明显,会是狼疮复发吗
疾病名称:风湿&&
希望得到的帮助:治疗
病情描述:风湿这两年开始严重今年甚至走路都困难关节僵硬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杨卫彬大夫的信息
肾炎血尿、慢性肾衰,风湿类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痛风、骨性关节炎等)、更年期...
杨卫彬,男,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系著名中医肾病学家时振声教授的入室弟子;现为...
杨卫彬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中医免疫内科可通话专家
广安门中医院
风湿免疫科
北京中医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
风湿免疫科
湖南省中医附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甘肃省中医院
风湿骨病科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舌头上火,烂,能用人工牛黄甲挫胶囊吗
舌头上火,烂,能用人工牛黄甲挫胶囊吗
舌头上火,烂,能用人工牛黄甲挫胶囊吗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小儿内科
擅长:外科
共4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330539
舌头炎可能啊.这个有可能是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建议你口服葡萄糖酸锌,或者同时服用维生素b .平常一定要多喝水. 多吃蔬菜.不要吃味精鸡精,因为这回造成锌的排除增加.因为它们有可能导致锌的排除增加.锌的缺乏几会导致这个病.建议你一定要要禁烟 ,酒,辛辣食物.含化华素片症状的效果好.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70015
可能是上火,上述情况首先要注意饮食 少吃 辛辣 油腻 甜食等 其次保持大便通畅及良好的精神状态
口服二丁胶囊 双黄连软胶囊等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90227
病情分析:你好,口腔溃疡之所以反复发作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湿邪困脾,郁而化热所致。只有重视健脾和胃,燥湿清热,反复性口腔溃疡的治疗可能顺利的进行达到治愈的目的。
意见建议:
职称:三级营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96999
病情分析:您好,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的主要用于牙齿、牙龈炎症的,您这情况建议还是喝点菊花茶,吃黄连上清片缓解试试。
意见建议:
问甲硝挫吃完后不适,,,,,,,
职称:医师
专长:妇科炎症,月经不调,小儿腹泻
&&已帮助用户:7988
病情分析: 15~30%病例出现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最为常见,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绞痛,一般不影响治疗;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眩晕,偶有感觉异常、肢体麻木、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炎等,大剂量可致抽搐。少数病例发生荨麻疹、潮红、瘙痒、膀胱炎、排尿困难、口中金属味及白细胞减少等,均属可逆性,停药后自行恢复。副作用如感觉明显可以考虑换药意见建议:建议在当地医生的指导下换药治疗,可以加用保护胃的药。饭后吃药。多喝水,不食用及刺激性饮料及食物。
问喉咙痛,心烧,舌头烂了。
职称:医师
专长:胃病、神经系统疾病及骨关节疾病
&&已帮助用户:9460
问题分析:你好,你出现这个情况还是上火内热所致的这些症状,如果平时没有反酸烧心等情况的话,这还是不一定就是反流性食管炎意见建议:平时一定注意少吃油腻刺激性食物,你平时也注意别熬夜,你可以配合着服用黄连上清丸或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来治疗,症状会缓解跟明显的
问上次由于吃了钾销挫消炎片,引起了舌头过敏,大面积血...
职称:医师
专长:白癜风糖尿病
&&已帮助用户:20682
病情分析:如果是过敏的表现,可以考虑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C进行调理。意见建议:同时 在配合吃盐酸西替 利秦片进行调理。具体剂量请遵医嘱.祝你早日康复.
问你好。我:牙龈口腔胧种、舌头嘴唇气泡、太阳穴阵痛,已...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糖尿病,高血压
&&已帮助用户:7385
病情分析: 您好,可以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治疗,外用卤米松乳膏。意见建议:建议服用清热解毒药物如上清丸等来进行调理,还可考虑食疗去火
问嗓子里长黄泡发烧到39℃智齿肿胀舌头张泡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呼吸疾病,消化疾病
&&已帮助用户:89803
病情分析: 你好,对于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几天牛黄解毒片,再吃点蒲地蓝消炎片的,注意观察几天意见建议:建议多喝香气浓郁的花茶,可有助于散发体内的寒气,促进人体阳气,郁滞疏散,而适量饮茶,还可以提神
问舌头中间好黄,早上起来烧心厉害,脚心总是感觉湿湿的...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常见病 多发病 如支气管炎 高血压 心脏病等
&&已帮助用户:97206
指导意见:你好 考虑是胃炎,胃酸分泌的过多引起的,可以服用胃炎颗粒,吗丁啉,奥美拉唑治疗,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生冷的食物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很多人不能良好调节自我心理,导致.
长期持续这种不良的作息习惯,会给身体造成很大负担,通常晚睡会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也是男性高发病症,一般分为假性和真性两
百度联盟推广
人工牛黄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85)(10)(26)(23)(6)(9)(26)(25)(25)(4)(9)(18)(5)(17)(18)
&蔡长福老师讲稿
温织曦整理&&&&&&&&&&&&&&&&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
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
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要我说天下就两个病:一寒一热。别把中医看复杂了,当医生一定不能小题大做,舍近求远。伤寒论写的是什么?写的就是衣食保暖,就这么简单,它可深可浅,深,深不可测,浅,浅就在皮毛!什么叫皮毛?空调开着吃饭,好身体的人没事,身体差的人吃完饭回家,第二天就难受,这是为什么?受了风寒!风寒在自然界无处不在,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与风寒抗衡,体质好的不会生病,体质不好的非生病。
我们谈谈六经,何为六经?!我们读伤寒的人,要知道一个六,二个六,三个六,四个六,五个六,六个六。六病,六经,六方,六证,六脉,六法。何为六病?六病和六经,同行的争了不少年,有的人说没有六经,我认为其实不然,我们不能欺师灭祖,不能藐视前人。六经不是仲景提出来的,也不是后世人杜撰的,是来源于黄帝内经的。大家看我的六经辩证图谱上,太阳病,脉弱浮,这是仲景的,看岐伯与黄帝的对话,那是内经的,六经病变里面的。
医生不讲家族,学术不谈门派。孝父母,尊老师,这是人之常情。学术不能有一点虚假,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六经和六病,经病同源,一回事,没有六经,哪有六病?是草有本,是话有音,我们的孩儿是父母所生,这就是源头啊!长江滚滚向东流,它的源头在西方。没有六经哪来的六病?没有树根哪来的树头?我们不能为了一句言论在这争论,没有意思。六病来源于黄帝内经,不是前人喻嘉言说起,也不是仲景所写。是仲景从黄帝内经中简化出来的,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我这辈子有三个愿望,食道癌,胰腺癌,心脏搭桥。前面两个病在我的掌握中。
今天我就讲讲食道癌。八月十八号,我二次去云南,这次接了两位食道癌患者。一位患者61岁,两年内放疗了五十四次,化疗了六次,还有一位患者58岁,今年一月份检查出食道癌,这半年多的时间只能吃些稀粥,人饿的又黑又瘦。这两个患者治疗了一段时间后都有很好的疗效。去深圳的时候,深圳龙岗区中心医院送一个食道癌病人在我面前,八天没吃一口饭,我给他号过脉,开了方子后告诉他准备好稀饭药后半小时服用,病人及家属半信半疑的回去,果真如我所料当天晚上那人吃过药后半小时就能吃饭了,第二天一早那病人说蔡医生你的方子太管用,现在能吃饭了。今天我把这方子告诉大家,大家把方子记下来:麻黄15细辛15炙甘草20桂枝20制附子20干姜20.&我们就看几味药,食道癌我就总结了七味药,最后一味药还没用上。我第一次拜访老师,老师家很穷,这是我第一位老师,是个大地主,我老师给我煮了两头猪,把这猪往桌上一放,说:“我没有别的招待你,这是前几天猪生下来死的两头猪。”我的眼泪哗哗往下流,时代背景没有办法,他也掉泪,我也掉泪。这在这时候,一个炸雷很响,大雨下来了,那雨越下越大,我的老师站起来走向门口说太阳病了!太阳病了!开始学伤寒论,这个太阳病到底是什么东西,搞不清,我问老师什么叫太阳?大自然有一个太阳,好多人不知道太阳到底起什么作用,我今天就谈这段,你明白太阳这个道理,讲了伤寒论你很快就入门了,太阳是怎么病了呢?风云突变,天下大雨,如果隐隐约约十天半月,不见日光万物糜烂,大自然庄稼不能生长,太阳被云彩遮住了,这是自然的太阳病。人身上也有太阳病,好了话题引出来了,人身上到底什么叫太阳,在人身上叫膀胱,膀胱不得了!仲景伤寒提笔就写太阳病,第一条就写太阳病:项背强,几几然,脉浮缓,自汗出,鼻鸣干呕,恶风怕冷,太阳病首先就是这些症状。太阳病到底是什么东西,膀胱只有下口没有上口,小便从哪里来呢?正常的情况下,五脏六腑的功能特别强,源头的正气压给膀胱,到膀胱里头聚尿成液,尿在体外,这是小便。它里面还有热气气化了,这气化拿什么标准它?夏天你看不到,到冬天零度时小便解到地上冒热气,这就是膀胱经的气化。膀胱不能气化,人天天有病,人冬天解小便,小便解完后打寒颤。膀胱经怎么能到体外呢?五脏六腑功能强的情况下,从十九椎往外发,何为十九椎,人靠脊柱,脊柱是二十一椎,中医从上往下数,大椎到长强,我们的肺长在第三椎,心长在第五椎,肝长在第九椎,脾长在十一椎,肾脏十四椎,膀胱长在十九椎。什么叫靠山?五脏六腑的靠山就是脊柱。脊柱强,肾不亏,骨头不空,你不会生大病。骨一空,肾一亏,脊柱一空虚,五脏六腑必然衰败。五脏六腑一衰败,膀胱不能气化。人天天怕冷,没有感冒啊,我们常见感冒不发烧。一感冒就淌眼泪,淌鼻涕,这种感冒常见,这眼泪从哪里来的啊?是膀胱经。那鼻涕从哪来的啊?那是少阴经。这叫两感。我一个人讲了三句话,一个叫阴来和阳,一个叫阳来和阴,一个叫阴阳合病。这就是伤寒论的源头。膀胱在十九椎,功能好的情况下,十九椎发出温度上升下达保护后背及全身,从十九椎往上行,经过十四椎命门,这是人体的总开关。肾要虚狠了,命门开合不闭,太阳病的风寒就从十四椎命门直入脏腑。少阴经下达到小肚两侧,从前阴两彻入股内经过阴陵三阴交斜插到前掌到涌泉,上行,一直从胸膈穿透到咽喉,这是少阴经的走向。少阴经到咽喉下端就停止了,少阴经的寒邪到咽喉的底端前止不进。太阳经路过大椎风池、风府,玉枕天柱,从百会眉冲到攒竹,从攒竹穴从两个眼睛往里行,到咽喉的上端,就与少阴经交汇了。我们医生常说肝胆相照,脾胃相连,肾与膀胱相表里。这就是从十九椎膀胱经走到十四椎的时候,这个相表里才能接得上。一个走里行、一个走外行,到咽喉交汇,两寒归一,咽喉受不了就生病。咽喉水肿,西医说咽喉炎,电视广告说吴太牌消炎片,千万不能吃哦。这个吃出了多少食道癌啊,就是吴太牌消炎片吃坏的。这是少阴寒化,根本不能见消炎药,见了就封喉。嗓子越来越干,没食欲,越来越严重,就变成了食道癌。少阴两化,这是寒化症。金匮上有方,半夏厚朴汤说,妇人咽中有炙脔,什么叫炙脔?火烧红了,切一块很白的肉,往锅上一撂,往上一沾上就下不来了。咽喉就像粘上东西,咳不出,咽不下,不能吃饭,时间长了,影响身体、慢慢消瘦,开始怕冷。
七个方子七味药,就把食道癌给治了。第一个方桂枝汤、第二个桂枝去芍药汤、加上半夏散及汤、加上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上甘草干姜汤、加上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上麻黄桂枝甘草汤。伤寒论治咽喉有两个方:半夏散及汤和苦酒汤,何为苦酒汤?鸡蛋打个洞,把生半夏和醋往里倒,用张纸用水打湿包着,用油灯点着往上面烤,纸烤糊了,醋油膏就形成了。鸡蛋黄是油一见醋就成膏,苦酒汤要慢慢咽下,为什么?食道癌到后期,上腭干,没有一点水,能干成什么样呢?我打个比方,就像80岁老人吃炒面,就会干成那样,东西就咽不下了,不但咽不下去,咽一口气一回,就吐,吐的是粘液。食道癌我这辈子治的不少,我看好多都是活活饿死。人一刀杀死不受罪,饿死就受罪。他不是饿一天两天,有的几年。有的人问为什么敢用这七味热药,我把这道理讲给大家听,这病就是两证,哪两证?这个病在少阴大纲上有:少阴病,背恶寒,口中和,脉沉细,但欲寐。何为但欲寐?这种病人十几二十年,这种人瘦不耽误吃饭,就是怕冷,背部怕凉,就是吃饭厉害。嘴里味道始终厉害,口味重,见饭就想吃。少阴病这种人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他困,他坐那就睡,他能困成什么样呢?有的骑脚踏车就栽下来了,吃饭吃的筷子掉地上。这是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怎么讲?少阴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是主方。这个寒化与热化是什么区别?热化脸发红,嗓子肿疼,不能咽饭,实际里面化脓,烦的夜里不能睡觉。一个贪睡一个不睡,这不是很好鉴别吗?这是少阴篇就掌握了。
&&食道癌为什么嗓子暴哑?为什么干的没有水?大家知道这两个为什么,食道癌就彻底掌握了。睡一觉,第二天就不能说话了,这种病人不在少数,突然暴哑无声。黄帝内经上面有两句话,喑痱跛足?喑啡就是说不出话的意思,它下面怎么注的呢?《素问·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色欲过度,精气耗散。突然受大凉,嗓子暴哑,双下肢无力。肺为华盖,肺为玲珑之窍。一旦肺受到大寒,只能虚不能实。痰饮一多,肺不空虚,就没有玲珑之窍的功能。肺为华盖,离外感最近,喜温怕寒,一寒就病,就这样暴哑不出声。为什么嗓子干,干的没有水?我们在讲这段,人有两泉,涌泉和玉泉(海泉穴)。涌泉要是没有火了,没有温度,突然受大凉了,人肾脏就没有阳气了,人肾脏就不往上潮。舌底下有个玉泉,就吸收涌泉的水,我们吃饭咽下去就是玉泉的水,咽喉就是个窗户,下面有个东西往下掉,别看这东西小,作用大。食道能不能咽饭就是咽喉起的作用,它的作用就来源于玉泉的津液,把它润潮,底下胃气足,上下接上食道,一旦涌泉不涌,玉泉不玉,咽喉就成了一块死肉。津液不能下达,食道开始干。
六病大道常常开,有缘之人入门来。
门里才知经方贵,&刻苦专研莫等待,
读透伤寒与金匮,圣人文章心中揣,
药到病除如桴鼓,一步登天到圣台!
&&&大家知道仲景开卷第一汤就是桂枝汤,伤寒论仲景就写两条,桂枝汤和麻黄汤,变出了398法,两条往下写的,伤寒论是在这样的背景写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啼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仲景于《伤寒杂病论序》中亦言道:‘予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澻弃官学医,瘟疫来了,张仲景害怕了,看到阳中发烧,什么叫阳中发烧,头脸透红,有鼻子眼泪,身上出汗,怕风,仲景想到六淫风为首,就写了太阳风;无汗,头晕,身上皮肤干燥,浑身痛,这种人怕寒,所以叫伤寒。一个叫伤风,一个叫伤寒,伤寒论开篇就讲这两条。&陈修园写道:“&有&六经辨&彰”。桂枝汤:项背强,几几然,脉浮缓,自汗出,鼻鸣干呕,恶风怕冷。麻黄汤:浑身疼,脉浮紧,呕逆。呕是干呕吐不出东西,逆,逆是想吐能吐的出东西。呕逆要分清,有些人到高烧时候吐那就是麻黄汤证,要是不知道止呕吐就错误了。麻黄汤喝过马上就没事了。张仲景第一证是脉浮缓,这是正常人、好身体的人出现浮缓脉,如果没有浮缓脉,它症状齐备,还有几句话:太阳病,其证备,脉沉迟,瓜蒌桂枝汤主之。这是金匮第一方,太阳病的证都一样,就是脉不一样,这是为什么?仲景说的很清楚:久病体弱之人,胃气已衰,受到风寒,胃气衰败,不能抗邪,脉就沉。脖子难受,一摸脉,脉细软,桂枝汤出来了脉不对症,还是离不开桂枝汤。问病人胃怕凉怕冷不?病人说:我看到冷的食物就打寒颤,这叫胃寒,桂枝汤加理中汤。喝过之后脉不细了,也不软了,这是中阳不建,形成脉细软无力。如果脉沉细软,天天颈椎后背难受,问病人胃有没有烧心感,难不难受.病人说:一饿就有烧心感,这是阳虚携带病症。何谓阳虚。人一饿就有烧心感,胃气太多,人不能抗邪,天天风寒携带,肚子一饿,外面的风寒往里钻,热气往上来。一饿就难受,这是大肠热,胃虚胃寒,加干姜、加大黄。我当初治一个病人十二年不能起床,能吃能喝,就不能起床,左半身无汗,右半身发凉,这是阳虚到极点,偏到一侧,大剂量的重用黄芩和干姜,理中汤。十五天就起来走路。他的脉小细弱,能吃能喝,为什么起不来?阳虚到一定时候了,血管闭塞了,桂枝通阳。脑梗塞、脑硬化、心血管病,桂枝汤上去都能打开。从饭店吃了饭出来,兜兜风,摩托一骑回家,第二天就难受,人受风邪更能吃。风为阳邪,胃里有热,越受风越能吃。这是为什么?风病能食伤寒不食,要是麻黄汤证感冒了就不想吃饭,闻饭就够,闻油就够。要是桂枝汤证感冒了睡到床上照吃照喝,这叫风为阳邪,风能化火,胃里有热,所以消化食物快。伤寒论第一经写太阳病桂枝汤。二经本是阳明证葛根汤。三经本是少阳证,少阳没有桂枝方。阳明少阳表不解,仲景的柴胡桂枝各半汤。四经本是太阴病,桂枝加芍汤。五经本来少阴病,少阴没有桂枝汤方。尺中脉迟禁发汗,用小建中汤还是有桂枝。四肢常怕冷,仲景写下四逆汤,还是有桂枝。读伤寒要把桂枝放在头,没有不效的,只要号脉症状出来,问几句话就行:胃可胀,大便可通,嘴巴可干,喝水量可大。这四句话一问桂枝汤管用不管用就知道了。病人说:夜里口苦,就是少阳证,桂枝汤加柴胡黄芩。病人说全天口苦就是阳明证,桂枝汤加柴胡黄芩加小承气。对桂枝我总结了四句话:
月中桂枝月中贵,月在人间桂上贵。
神农拿它当本草,仲景伤寒第一味!
&&&我们看桂枝汤的配方,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倍用白芍。为什么要这样用呢?桂枝对外感,有一份表证没解,吃了就胀,浑身难受,有表汗一解,气化一动,胃气一来就想吃饭了,身上就不难过了。伤寒论深不可测,浅在皮毛,皮毛就是解表。病人进屋要问他后背怕不怕冷,桂枝汤就出现了,他没有汗,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有一点汗,汗不多,麻二桂一用上。桂枝汤不但能解表,而且能通阳。长期恶寒怕冷,桂枝上去就管用。
下面我们谈谈葛根汤,我们有三条路要知道,太阳走于后,阳明走于前,少阳走两侧。六病就是六经的定位,太阳病定位在颈椎,阳明病定位在面部,少阳病定位在耳门。“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我当初治一个老头眼眶痛十二年,眼胀,一到睡觉不能见一点亮,我一摸脉,脉沉而无力。浮长脉是葛根汤的正阳明。面上都属阳明证,首先问病人,眼眶疼不疼,眼睛胀不胀,入睡可难?只要脉浮长,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就是正阳明。如果脉不符,症状符合,能不能用葛根汤?大胆的用,脉细软就加理中汤,我问那病人,吃凉的可照?他说不照,肚子冰凉。这就是内里亏虚,中阳不见。就加上附子理中汤,十二年的病就好了。还有一个病人,身上发臭,他的脉不但长大而且有力,口干、能饮、脸上难过,眼眶胀,眼疼,怕光怕亮。我就加黄芩黄连。鼻子热气往外冒,加石膏,十天药吃过就不臭了。身上为什么臭呢?!他是长期表不解,时间长了热气化里,胃里的热气散出臭气。记住脸发烫是黄连证,鼻子冒热气就加石膏。我还有一个病人,身上淌油汗,从头到脖子好出汗,条文出来了:头汗出、齐颈而还,茵陈蒿汤主之。就用葛根汤加茵陈蒿汤,十天过去油不出了,汗也不出了。还有一个病人,上半身痒,脸上长痘痘,身上发烫,不能穿衣,睡不着,起来跑。葛根汤加升麻汤加白虎承气汤。葛根治阳明,皮肤发热发烫发痒,白虎承气汤治气分之热,热气多了,全身发烫,那是阳明气热,气分太盛,两付就好了。我有一个学生流汗流了二十多年,脉浮长,大汗淋漓,葛根汤合黄连汤一付药就好了。这是为什么?久汗必伤阳明津液,葛根生津解表,止渴清热解毒,别看他有汗,照用葛根麻黄,葛根汤解表,黄连汤清热,一付药彻底好了。葛根汤能治上热下寒。我以前治一个妇女,夏天的时候,下面裹着被子,上面扇着空调风扇,夏天就这样过的,流汗三十年,葛根汤加黄连汤,上热下寒黄连汤。下寒肾着汤这个汤我用的特别多,人到中年肾亏之后,下肢发凉,下面要穿鞋穿袜子,不穿袜子不敢着地,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肾着汤。张仲景八十一方配桂枝,麻黄汤十几个方,张仲景对表证非常重视。我治一个女同志29岁,鹅掌风,非常痒,未孕,葛根汤加当归四逆汤加酸枣仁柏子仁,一个月之后痊愈,怀孕。表不解,里不和,葛根汤加当归四逆汤内补,酸枣仁养血,柏子仁养心。
&&&&&每当我提笔在处方上写下夜交藤这几个字时,就感叹中国的国医前辈先生太聪明和实际了。不但发明了中药,而且还将其主要功能直接体现在药名上,方便后人。在治疗失眠证中,夜交藤是我使用的几大王牌药之一,每每使用,即出佳效,失眠者在用后都会迅速改变不能入睡的痛苦状态,步入熟睡梦香。
夜交藤即何首乌之藤茎或带叶的藤茎。味甘,性平。归心、肝经。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在诸多安神药中,夜交藤催眠作用尤佳。盖阳入阴则寐,夜交藤入心肝二经血分,功擅引阳入阴,养血安神,故用于血虚所致失眠者,最为合适。
此药比起酸枣仁一点也不逊色,且价格便宜,易于得到。我在临床上,由于酸枣仁的价格昂贵,已逐渐用夜交藤取代来治疗失眠症多年,并深感其作用强大。用得好,常常能取的一剂知,二剂己之效。但是怎样才能用得好,起效快?这里一个诀窍就是大量!少则30g,大则150g。否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我临床起步都在50g,夹在对证方中无有不收到速效。这一点不是胡说,诸位同道不妨一试。此药无毒性,很安全。现举一例示之:
郭某,男,39岁,系一房地商老总。有乙肝家族病史,现本人为小三阳,无肝硬化,经常因肝区不适在我处中药调理。一日告知我,最近睡眠特别不好,入睡困难,半夜2点钟还睡不着,勉强睡着恶梦纷纭,第二天乏困无力,心情烦躁。要求先解决一下这个苦恼。我说不妨先吃两片安定,答曰:不想吃,肝不好,西药还是免了吧。你给开几付中药吧。刻诊:人高大魁梧,面色红暗,色泽光润,舌红苔黄厚腻,小便黄,大便不干,饮食正常,脉弦滑大,肝区微胀痛。辨证:肝胆湿热,热盛神伤。出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霍香10g&&白叩6g&&石菖蒲10g&&滑石粉30g&&茵陈30g&&川木通12g&&连翘30g&&黄芩30g&&射干10g&&浙贝15g&&薄荷10g&&丹参50g炒枣仁30g&&珍味母50g&&三付&&水煎服
三日后复诊,述之:效果不大,仅小便利些,肝区不太疼了。再次要求想想办法,尽快解决失眠多梦问题。重审上方,我认为基本对证,只是安神药不效。于是,将上方中炒枣仁取掉,换上夜交藤60g白薇30g,再服三剂。结果,病人后告之当晚10点钟就睡着了,一夜未醒至早晨6点,恶梦已大为减少。效不更方,又服5剂平安。
按:此案中甘露消毒丹是清热利湿的名方效方,我常用于临床中治疗湿热证,不分病种,故不再解释。要特别指出的是前方用炒枣仁不效,及时换上拿手的夜交藤就立即起效,白薇止梦。这是看点,望注意。切记,夜交藤要大量。白薇止梦我是从已故医家祝谌予先生那里学的。祝老说:多梦加白薇,这是我一个经验,很多的病人特别是肝炎病人,老是那个乱梦纷纭的那些病人,白薇是清肝热的,白薇这味药确实对这个尽做乱七八糟梦的人非常之好用。《名老中医传略·.学术.传人丛书&&祝谌予》。第97页。我临床治失眠证,常用半夏、茯神、枣仁、黄精、夜交藤、五味子等药,其中半夏和夜交藤最多,效果也最显著,所以不厌其烦地推荐给大家,希望诸位同道用之。
&&&&文章来源:华夏中医论坛&
作者:古道瘦马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关于《老子》第十四章的解读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P.126以下简称《今译》)
在《老子》中,老子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和借用不同的比喻,对道体、道性、道规(道之规律)等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揭示和描述。本章谈的依然是道体问题,只不过换了一个角度,由存在论视域转入认识论视域,从道之虚空转入道之惚恍(对道之存在状态的揭示与描述,除本章外,还见于第二十一、二十五、四十一、四十五等章中)。
道是“夷希微”的统一体,它无色、无声和无形(河上公语),无影无踪、无声无息、无形无体,这种超感觉的特性使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陈鼓应先生认为,“此三者不可致诘”是指“这三者的形象不可究诘”(《今译》,P.126),即“夷希微”的形象不可究诘,这是值得商榷的。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致诘”就是“刨根究底地弄清楚”,“不可致诘”就是“不能刨根究底地弄清楚”。为什么不能弄清楚?就是因为道是超感觉的,所以,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范围内的东西在对道的把握上是失效的。因此。。。,“此三者”应指视觉、听觉、触觉这三种认识手段,“致诘”的对象是道,即道不可致诘,而不是“夷希微”不可致诘。
为何道不可致诘?因为道是“夷希微”的混合体,上不明亮,下不暗昧,绵绵若存,似隐似现,不可名状,无物,无状,无象,惚惚恍恍,迎面不见首,随后不见尾。道不是一般的存在物,故用认识一般存在物的感官和方法去认识道就达不到目的,亦无法“致诘”。若用常人的目光去看道,道的确不可道、不可名,“玄之又玄”。
如何理解“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中的“混而为一”?到底是把什么“混而为一”?马恒君教授认为:“此句指的是三种认知功能单独靠哪一种都不行,那么我们试着把这三种功能加在一起共同去认识它,也就是说,把眼睛见到的分辨不清、耳朵听到的模模糊糊、手摸到的似有似无合成一个整体去认识。‘一’指的就是这个整体,也就是大道的本体。”(马恒君:《老子正宗》,华夏出版社P.44)笔者认为,“三种认知功能”合成一个整体决不是“大道的本体”,&因为这样的整体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体性存在,而道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到底由什么“混而为一”?从《老子》本章文本提供的信息来看,只能是具有客观色彩的“夷希微”(无色、无声、无形),而不是带有明显主体特性的“三种认知功能”。“一”就是道,这点没有异议;但“一”这个整体即“大道的本体”却是由“三种认知功能”合成,则明显与《老子》文本原意不符。
道既是无也是物。说它是无,是指它无色、无声、无形、无味、无物、无状、无象、无欲、无事、无为;说它是物,是指它为超验之物、无物之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寂兮寥兮”之物、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第四章的“绵绵若存”和本章的“绳绳兮不可名”描述的都是道的存在状态,即“复归于无物”的状态。“绵绵”也好,“绳绳”也好,这种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不可名状的状态显然不是人们日常观念中的事物的状态,用现实世界的事物去对照,它就是“无物”。所以,只有转变观念,从“复归于无物”的角度去认识,才能把握道的真谛。站在“无物”的高度去观照道,必然要求与此相适应的心智模式,故在第四十八章中,老子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损之又损”,达到心理上无欲,行为上无为,“无无相合”(道无物、心无欲),才能得道、悟道。
道被老子描述为一个“不见首尾”的超验的实体,诚如陈鼓应先生所言:“老子……将经验世界的许多概念用上,然后一一否定他们的适当性,并将经验世界的种种界限都加以突破,由此反显出道的深微诡秘之存在。”(《今译》,P.128)道为“象帝之先”、“天地之始”和“天地之根”,它统御万物、内在于万物并使万物复归于本根(道)。本章中的“道纪”亦即道之纲纪、道之规律或曰道之本体,依据它,不仅能知古鉴今,而且可以“御”人、“御”事、“御”物、“御”天下。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译文如下:
眼睛看不见它,叫做夷;耳朵听不到它,叫做希;身体触碰不到它,叫做微。把握道的真谛,视觉、听觉、触觉这三种认识手段都无能为力,而它却是“夷希微”的混合体。它上不明亮,下不暗昧,绵延不绝,若隐若现,不可言状,又可以归结为无物。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所以看上去恍恍惚惚,前不见首,后不见尾。依据早已存在的道及其规律,不仅能知古鉴今,而且可以“御”人、“御”事、“御”物、“御”天下。
一:道家基本概念“阴阳”和“太极”的含义
&&& 对于老子和道家的“一”,很多人无法理解,往往说“一”就是“道”,或者说:一就是“太初”“无极”,是“宇宙的起源”等等,其实都是想当然,没有什么道理。而且这些解释与实际生活毫不相关。老子没有兴趣创立西方式的“思辨哲学体系”,专门提一些无聊的概念出来让没事的人“玩哲学”。道家的概念虽然简洁,都是为了让人能够实际应用的。
实际上,“一”就是“太极”,就是阴阳和谐,共处及平衡统一的“理想状态”。北宋陈景元就说:“【经】曰‘道生一’,一者道之子,谓太极也。太极即混元,亦太和纯一之气也”。
下面这个太极图,就是“一”的象征(您在看的时候,不妨把它想象为旋转的,而且是个球体,才更符合原始的表达)
&从图中可以看到:阴阳完全对等地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代表阳的白色阳鱼中,其眼睛是“阴”的黑色。黑色阴鱼中的眼睛又是“阳’的。这就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象征。
整个太极图,你不能说它是“阴”的,虽然其中有阴。也不能说它是“阳”的,虽然其中有阳。所以太极本身,不是阴也不是阳。它是非阴非阳的“一”:也就是一个阴阳合一的完美组成。
“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这句话很多人也无法理解,其实就是太极图里面,含有三个很重要的因素:阴;阳;非阴非阳(也就是“一”),三者合为一体,就是太极。大多数人会忽略掉“非阴非阳”这个因素。
&整体来看,太极是无阴无阳的统一体。分开来研究它的内部结构,里面又能够发现阴阳二气。所以三者统一在一起,就是“含三为一”的太极图。这就是道家人物做事所要追求的至高境界。
二:什么是“一动分阴阳”?
什么是“一动分阴阳”呢?道家认为,原本处在“平衡完美”状态的太极,一旦“动”了,就必然有“动的方向”,必然有一偏。因此都不是“理想状态”,也不可能完美。
这就是说,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偏性,都不完美。但是这种“不完美”的单元,组合起来就有可能是“完美的”。比如中医就认为任何药物都有偏性(性质中和的东西就不是“药物”而是“食物”了);偏性越强的药物,越容易治病,但是毒性也是最强。因此,效果好的同时,也是最危险的。中医配药,就是通过“君臣佐使”,使得药物具有每种合适的“偏性”,调制人体之“偏性”,从而治愈疾病。
&道家也同样认为,任何学说都有“偏性”,就是说任何行为和思想,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学说”,都是分了阴阳的,所以就有“美丑善恶”的判断和各种价值和行为模式。只有“无为”“无言”“无念”(这些都代表“太极混元”的表现),才是不分阴阳的。
既然分了阴阳,就有偏有弊,“好”与“不好”必然同时生成。世界就是阴阳对立的万物彼此相生相克,不断变化调整的世界,万物在阴阳对立中生存,发展,衰亡,阴阳冲突特别激烈的,生死衰亡也特别快速。“圣人”的做法,就是“阴阳采补”,就是学习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设法让阴阳平衡,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老子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意思就是高明的管理者,随时注意把持阴阳的和谐平衡和统一,不轻易乱作为,只会在阴阳失衡的情况下做一些补偏救弊的事情,以恢复系统的平衡,避免阴阳的失衡。这样就可以轻易地管理好国家和人民。
世传本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太好理解。长期以来这句话都因此被误解,很多“专家”解释就是高明的人应该什么都不做,专门给别人做榜样。其实这样很可笑。“执一”是坚持阴阳的和谐统一为标准,是很积极灵活地应对和努力调适的态度。不是“什么都不做”,“抱着一”当标本的死人相。道家的“无为和无言”是指阴阳平衡的状态,是道家做事追求的目的。因此,当道家发现事物已经走偏了的时候,绝对不是抱着手“旁观”,自称这就是“无为而治”的。而是根据事物的偏弊,采用不同的方式“补偏救弊”,让事物恢复到“平衡”;一旦事物恢复平衡以后,就不再插手“人为”。也不居功,认为天道本来如此;
因此,标准的道家形象,就是“一手执药,一手执剑”,药用于治疗救人,剑用于除弊安良。因此道家的形象不是固定的,可能会千变万化。道家提出的“救世理论,也不可能是固定的,而是根据世界的不同状态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道家往往也是“杂家”。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非恒道”的含义。
三:道家为什么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
真正懂得道家的人,会发现历史上对道家的解读是“出世”的完全就是个错误。这是历代统治者故意让道家“远离世俗世界”以免学习的人太多而导致聪明人太多的“不良后果”,但是,统治者也不愿意这门学问“绝后”,要治病的时候还要找道家的。因此真正的道家后学也往往只能选择“躲在深山”修道,因此给人造成了“道家出世”,“不管闲事”的印象。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局面,是统治者愚民政治必然导致的结果,不是真正的道家本面面目。
&道家不仅不是“出世”的,反而道家是非常“入世”的。道家非常喜欢介入“补偏救弊”的工作,恢复事情的平衡。因此历史上就可以看到,乱世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很多道家人物,以各种面目出现,他们或者致力于试图挽救王朝的衰微,或者干脆起来摧毁旧王朝,扶持新王朝,救国安民。但是在天下已定,天下太平的时候,道家人物往往就“消失”了,往往“化身”为普通人,过普通的生活。因为这时候社会需要“无为”,让世界自动自发的运行。就像是无论是什么高级的好药,人也不需要天天吃的。天天吃,没病也会治出病来。因此南怀瑾说道家是中国人的“药”是很形象的。中国人病了,有问题的时候,就一定要吃道家的药才行。身体很好,天下太平,就不用道家出来了。
&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到,道家的确是“很有作为”的,是很“入世”的,绝非“出世之学”。真正的出世的学问,其实是佛家。当然,道家有时候就是“不肯做事”,明明天下大乱,他跑去躲了起来当隐士。其实这时候并非道家人物不肯做事,而是不能做。“天下已乱”是事实,但道家判断这时候“还不够乱”,局势只会进一步恶化和崩溃。如果这时候出来当“中流砥柱”,只会被“历史洪流”冲毁的。因此还不如躲起来,等有机会了再出来“拨乱反正”。这并不是避世,而是逃世。就像是医家救人,如果病人已经无可救药之后,医家才不会傻乎乎的坚持“救人”,别救不了还送上自己的一条命;因此还不如远远逃开,就像是扁鹊见病人逃开,你不能说他“不肯救人”,只能判断“他无能为力了”。
&因此,道家躲进深山,不是为了“出世,避世”的自我修行,而只是不得已的“暂避一时”,因此只是“小隐”而已。只有天下天平,一切ok的时候,道家才会“无为,出世”,很可能到城市里当一个和光同尘的“大隐”。这就是道家“大隐隐于朝市,小隐隐于深山”的真正含义。可惜很多人不懂其中奥妙,乱解释这句话。
&但是道家并不是只有天下大乱,或者治国安民的时候才用;实际上,一个人只要想把任何事情做好,就一定要学习道家。因为道家就是“做事的学问”---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运用道家的智慧。
四:一动分阴阳如何应用在家庭和教育中?
&我就举个教育的例子来说“一动分阴阳”的应用实例:家长们对孩子的行为,所做的任何事情和言论思想,都是分了阴阳的(一动分阴阳),一定会相应地产生或者是“阴”,或者是“阳”的,让家长“喜欢”的“好结果”,或者是“不喜欢”的“坏结果”等。这是无法避免的情况。你不可能“抱一为天下式”,不动,等孩子来学习你的榜样。
&比如,孩子摔倒了,您如果没不见,就没有反应,也没有分阴阳。看见了,也是“不动于心”,没有去参与和干预,也就是“无为”,也没有“阴阳”出来。
&如果有反应,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有反应,就是“一动分阴阳”了。反应的模式不同,阴阳的程度就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应对一,剧烈的反应:如果您惊叫起来,飞快地冲过去,夸张地抱起来,并紧张地嚷嚷“宝宝摔了哪?”到处摸,检查身体,并把孩子紧紧地抱着,哄孩子“宝宝别怕,妈妈在这里,我们赶快上医院去看看”。还严厉地埋怨保姆:你为什么不看好孩子?看把宝宝摔了。
这就是“极阳”的反应;这种“极阳”的模式,当然就会被孩子“采阳补阴”,将来这种孩子很可能成为“极阴”的孩子。长大后会容易胆小怕事,很依赖别人,独立性很差,个性压抑沉闷。大多数家长可能不会这样夸张,但是总体来说,对孩子的反应往往偏于“阳”,所以现在的中国孩子个性往往偏于“阴”。家长偏于积极主动,孩子就偏于消极被动,阴阳就失衡了。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显得“阴盛阳衰”的早期家庭因素。
&应对二:如果您看到孩子摔倒了,但是只是密切关注(动了心),看是不是有问题,孩子是不是需要你的帮助。孩子抬头紧张地看你的反应,您很平静地看他,微笑着表示“这没有什么”。孩子于是慢慢放松,试着慢慢爬起来,你依然不管他,结果一会儿,孩子又自己玩自己的去了。这种反应类型就是“阴”的,孩子自然就“采阴补阳”,将来这种孩子,相对会更自信和更独立一些。
&孩子的承受力实际上很强,我的孩子一岁多,手上划伤了一道口子,也当没事一样,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伤的,实际上这种小伤孩子恢复的速度也很快,不用担心。反而是家长的大惊小怪才会让孩子打上标记:“这种事情是很严重的”,将来很可能也是个脱离事实思维的情绪反应者。
&由于每个家长的思想不一样,所以处理的程度会不一样,所以分的“阴阳”程度也不一样,造成了每个孩子都有相对独特的心理背景。
“一动分阴阳”就提醒我们:要随时关注自己的行为。由于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您就需要考虑自己的行动是如何“分阴阳”的,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如果脑子足够清醒,基本上就可以通过不断的阴阳调整,轻松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像我们对问题孩子小恒的调整,刚开始大家觉得我们的做法很奇怪,因为从来没有用过类似的方式,手段偏于严厉和强硬,但是最终却发现效果很好。其实这就是用了阴阳采补法,最终的结果是注定的,除非中间受到意外干扰。
“一动分阴阳”还提醒家长:您“动”太多,就会产生太多的阴阳结果。如果这些“动”是无序的,您缺乏严谨的思考和有序的行为,这些“动”的结果就会互相矛盾,可能会造成你想象不到的结局---孩子会形成混乱的思维模式。所以家长们在“动”之前,还是好好想清楚结果,不要随便乱动。
有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我儿子原来的保姆,是孩子妈妈从老家请来的,文革前出生的下岗工人,特别“积极有为”,喜欢说,喜欢做,喜欢评论,喜欢出主意表现自己的能耐,很有主张,可是思维很混乱。我发现她这个特征,就规定说:在我家,不许乱说话,只准做事,孩子也不要他管。她每次找我说闲话都被我磕回去了,所以她特别怕我。家里人说我很奇怪,因为我平时对人都很友善,为什么对她就很“刻薄”。其实是因为:如果我放任她在家里乱表现(乱动阴阳),对我影响并不大,但是对幼小的儿子影响很大。所以只好强行压她的这个毛病。后来有机会看到她20岁的儿子,真是精彩:脑子比他妈还乱,完全理不清思路,几乎是个废人。因为自小他妈就经常“乱动阴阳”,喜欢瞎指挥,对他做各种乱七八糟的“引导”,结果把他的脑子完全搞坏了,连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有问题。我真是很同情,也觉得自己在家里“压制保姆”是很有必要的。
&后来我孩子的保姆,就是一个相当“阴性”,平时不多事,比较没有主意,连自己孩子的事也不多管,看起来很没有主张的人。可别人的孩子是全地区高考状元,还被推荐上了清华的研究生。可见古人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很有道理。如果你不懂“一动”之后会导致什么结果,选择“无为而治”要比“乱动”的结果要好得多。
&相比而言,我们的家长们,是不是太“有为”了呢?这种有为,如果没有考虑到“一动分阴阳”的后果,是不是经常导致教育的失败?如果您花了大力气,花了大价钱,培养的孩子却没有出息,还不如上面这个“不管事”的人,难道还敢去笑话老子“无为无言”的高明之处吗?
五:阴阳和太极的概念是宇宙语言吗?
&我们一直以为:阴阳太极等概念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不过如果您看到我文章下面附的这些图片,这些出现在英国和德国的极其庞大而又设计精妙的太极图麦田圈的时候,不知道会做何感想?
有人说,这些麦田圈,是外星人做的,用这种方法与地球人沟通。如果真是这样,太极和阴阳的观点,就不是“中国古人的语言”,也不仅仅是“国际语言”,而是“宇宙语言”了。
当然,您会认为“外星人”之说是无稽之谈。就有可能是一些“爱国”的中国人,为了在全世界弘扬中国文化,用了不知道什么样的手段,在英国和德国等地,专门制造了这些奇迹,吸引媒体的报道。这种说法,我看比外星人造的说法还滑稽无聊一些。有一些图案是很高深的数学和天文学表达,这也是中国人玩的游戏吗?
或者您认为这是外国人故弄玄虚,专门开玩笑愚弄人的?固然外国人喜欢开玩笑,而且开玩笑的水平也很高。不过“开个玩笑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开玩笑”。这些图案千奇百怪,从六七十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每年都有近百个图案产生。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工程;可是至今却找不到任何人能够为此负责。当然有些人号称是自己做的麦田圈,也有一些人造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粗糙的麦田圈,但是却无法解释精妙的,含义丰富的麦田圈是如何来的;因此,这种说法也不可靠。
另外,麦田圈里非常直接地出现的不少关于“太极阴阳”的图案,很明确和直接的就有近十个,间接表示“阴阳变化”的图案就更多了;不知是否这里有什么用意。特别是今年的阴阳太极图特别多和明显;联想到有一种说法是“千年道运已开,应在今年”的说法,觉得很神奇。而且今年的图案感觉明显复杂了许多。不少有很高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如还有七个脉轮的图案等。
这些图案设计的精彩和完美,让我非常感叹。联想到中国古代的阴阳和八卦的来源,历史上的传说一直都是“河出图,洛出书”,说是这些东西都是“神人”送来的,后人们一直以为是古人故弄虚玄;看到这些变化莫测的阴阳太极图后,有可能我们相信古人们并没有瞎说----这不就是现代的“河图洛书”吗?不过,这些东西都在国外,看来,中国的“道运”这一次是出口到欧洲了。
阴阳中国疗效良好的经络医学,其来源也很神秘,不可能是“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而是一种理论(阴阳大象论)指导的结果。因此,难道中华文化就是来源于这些神秘的“外星人”吗?
无论这些图案是谁制造的,至少说明:阴阳和太极的观念,不是我们中国的“特产”。大家就欣赏一下吧,长长见识,自己去判断这些美丽的图案到底来自于哪里。
地点:West Kennett, nr Avebury,
Wiltshire&& 时间:
时间:& 地点:United Kingdom,Stantonbury Hill,N.
您能感觉到它的巨大吗?
&时间:& 地点:United Kingdom,Wiltshire,Avebury
时间:& 地点:Germany
这个太极图,刚开始看不习惯。仔细研究,会发现它比我们传统的那个图更能够说明阴阳变转的道理:阴鱼中含有阳鱼,阳鱼中含有阴鱼。而且整个图中圆形的边,也有了阴阳的变化。&
时间:& 地点:United Kingdom,Wiltshire,Windmill Hill, nr.
这个图里面,暗藏了好几个太极图,您能够数出几个来?
而且,这个图还表达了“阴阳变转无方”,"太极无始无终"的含义,我觉得很深奥。&
这也是一个变幻了的太极图吗?中间一个园,两边都可以“借用”
下面这个图展示了奇妙的“阴阳合一”的特征:阴阳最大的极点,就是转换的开始,不断循环。如果练过拳的人,把这个图看做正在对抗的两个人,可以发现他们都是“高手”,相持不下,同时又在不停地转换。至少我看到的是这种感觉-----这不是“静”的平衡,而是对抗和不断变幻中的平衡。实际上也是太极图的变造,内容非常丰富。
这是原始图案,今年8月29日出现在英国牛津郡的一片玉米地里
&Knighton Hill, nr Wayland Smithy,
Oxfordshire
还有很多非常美丽,非常和谐而又令人吃惊,难于想象的图案。每年据说都有80-90个各种主题的麦田圈。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部国外新出的麦田圈的纪录片,网上也可以搜到这部影片。而且也有很多图片,请自行查看。特别我买的是d9的影碟,画面清晰,庞大,比网络上的图片更有震撼效果。
想看更多的麦田圈,请点击麦田圈中文网::
麦田圈还用极为简洁的模式,解读了【老子】第一章中的深度智慧,令人惊叹。
我的更多文章:
(拼音S)第十四篇
解剖名称。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下紫筋为舌系,下通于肾”。指舌下静脉丛及系带。
病状名。舌体软弱伸卷无力。脾主肌肉,舌以肌肉为本,脾虚则舌痿。痿而舌淡,多为气血两虚。新病舌干红而痿,多为热盛伤阴。久病舌绛而痿,多属阴亏已极。
证名。舌体萎废,不能转动。《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张氏医通》:“舌萎不能动者。肝绝。”见于脏气衰竭等危重病候。
生理学名词。因心开窍于舌,故舌为心之苗。心有病变,可从舌反映出来。如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舌糜烂。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神失常,则舌强舌謇,语言障碍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在窍为舌。”马莳注:“舌为心之苗,故心主舌。”参心主舌条。
病状名。舌伸出时歪斜不正,偏向一侧。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与口眼?斜及半身不遂同时出现。多因肝风内动,邪中经络,舌的一侧肌肉弛缓所致。
证名。见《中医临证备要》。由火热上炎所致者,症见舌上起红刺,舌痛而难举。治宜清热泻火。用黄连解毒汤、导赤散等加减。由阴液伤者,症见口舌干燥而痛,或舌光剥。治宜养阴清热。可选用甘露饮、六味地黄汤等加减。
诊断学名词。舌体活动状态。正常时舌体伸缩自如,活动灵活。发生病理变化后舌体可出现强硬、痿软、颤动、短缩、歪斜等状态。参见舌强、舌痿、舌颤、舌短、舌歪等条。
《舌苔图谱》
舌诊著作。北京中医学院编着。前为舌苔简介,次用彩色片摄取舌苔图谱共55帧,以舌为纲,以苔为目,分正常舌,淡白舌,淡红舌,红绛舌,紫青舌,其他舌等6类。每类均有简要说明,每图均注明形态及病理,图文对照,易于理解,可供教学、临证与科研的参考。196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病状名。厚苔主里。舌红苔黄厚而干。为气分热盛伤阴,里实已成。舌红苔黄腻,为气分湿热。淡红舌白腻苔。为痰饮、湿浊、食滞。淡红舌苔白厚堆积如粉,可见于温疫初起或有内痈。
病状名。薄苔主表。舌淡红苔薄白,见于正常人或风寒表证。舌淡白苔薄白,多为阳虚,气血两虚。舌红苔薄黄,气分热初胜。舌苔由薄转厚,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辨舌指南》:“苔薄者,表邪初见;苔厚者,里滞已深。”
诊断学名词。又称舌垢。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正常舌面上均有一层薄白苔,由胃气所生。外感六淫之邪或七情内伤、食积停饮均可导致舌苔发生变化。观察其变化,可以判断病变的性质、病位的浅深、正邪的消长、津液的存亡,是舌诊重要内容之一。察舌苔,主要是察其颜色、厚薄、荣枯、形态及分布。诊察时需注意因食物或药物染色造成的假象。
证名。舌体短缩之证。出《千金要方》卷十四。《医学心悟》:“凡舌硬、舌强、舌短缩、舌卷、神气昏乱、语言不清者,皆危证也。”参见舌卷条。
病证名。见《串雅内编》。指小儿舌上起白泡,妨碍吮乳,令儿啼哭不止。治宜鲜生地取汁,涂患处。
病名。多由心脾火旺上攻所致。症见舌上生疮;吐出口外,上结黄靥,难以饮食。治宜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方可选用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舌上疮条。
出《保婴撮要》。即吐舌。详该条。
舌生白(疒咅)
①系指白(疒咅)之生于舌体者。多由瘟疫邪毒熏蒸,致舌上白点如珍珠。
②指白喉患者舌生白(疒咅)。《喉白阐微》附录“秋斋偶记”烂喉风篇:“(白喉)或曰白菌,或曰白缠喉,又曰白(疒咅),其名种种不一。”乃白喉的假膜布在舌上而出现本证候。
诊断学名词。舌诊内容之一。舌神有无标志人体正邪盛衰。具体表现为舌质的荣枯。荣是红润鲜明,活动灵敏,津液充足,预后良好。枯是晦暗干瘪,失却灵活,津液枯竭,病势危重。曹炳章《辨舌指南》:“荣润则津足,干枯则津乏。荣者谓有神,神也者,灵动精爽,红活鲜明,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明润而有血色者生,枯暗而无血色者死。”
病名。系指舌上生泡如珠的病证。《喉科秘旨》卷下:“舌上珠此心脾积热,舌生白泡大小不一,六脉洪大。”治宜凉血解毒,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凉膈散等加减。该病发于舌下者名舌下珠。
病名。系指痈生舌上的病证。《喉科秘旨》卷下:“舌上痈生于舌中心如梅子大,不能言语,此症因热入心包络而发,左寸脉宜洪大数,不宜细缓,红肿者可治,黑者不治。”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参见舌痈条。
病名。《鲍氏验方新编》卷一:“舌上生菌,此恶症也。初起如豆,渐大如菌,疼痛红烂,由心脾热毒所致。”即舌癌。参见舌岩条。
病证名。系指舌上白斑细点,或显露龟纹的病证。舌上龟纹,《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认为:“此症思虑太甚,多醒少睡,虚火动而起,口破舌苔无皮,色淡而白斑细点,甚者陷露龟纹,脉虚不渴。治者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丹皮、肉桂为引道,从治法也,外以柳花散搽之。不可误作实火,用寒凉之剂。”也可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
病名。系指舌上生疮,舌裂时流鲜血,肿胀疼痛的病证。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二。本病多由心脾二经积热熏蒸或妊娠胎火上冲所致。宜清热解毒,用导赤散、清胃散等加减化裁。舌疮经久不愈,身体虚弱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兼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者,可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即舌衄。详该条。
诊断学名称。指舌质的颜色。舌诊重要内容之一。舌质正常颜色是淡红色,活泼光润。临床常见病理舌色有淡白、红、绛、紫等。淡白舌主虚证、寒证,见于血虚、阳虚,外感风寒或阴寒内生。红舌主热证,有虚热实热之分。绛舌主内热深重,是热入营血的重要标志;如久病重病中出现绛舌而无苔或少苔,多为阴虚火旺,津液亏竭。紫舌有寒热之分。紫绛干枯为邪热炽盛;淡紫带青为阴寒内盛;青紫有瘀斑瘀点,多为瘀血,见于心脏病、血液病、死胎、月经病或中毒等。现代研究证明舌色变化与舌的血循环有关,如贫血及水肿则色淡,充血则色深红,瘀血或缺氧则青紫。
证名。舌体伸缩不利的症象。见于外感热病热入心包,内伤杂病之中风症,亦可由热盛伤津或痰浊壅阻所致。《诸病源候论·风舌强不得语候》:“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医林绳墨》卷七:“涎痰壅盛,则舌强而难吞。”《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痰迷而舌强者,宜防己、僵蚕、木通、菖蒲、竹沥、山栀、南星、半夏、荆芥、陈皮。亦有中风病而舌强、舌卷、不能言者,宜大秦艽汤,若天热加知母五分。”参见中风条。
病状名。指舌苔隆起如刺,摸之碍手。为热极之象。邪热越盛,芒刺越多,多为胃肠燥热所致。也可根据芒刺部位大致区分邪热所在。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热,舌边芒刺为肝胆热。
舌起白如雪花片
病状名。指苔色洁白,光亮少津,形如片片雪花布散舌上,属脾阳衰微,运化失职,寒湿凝滞中焦,津液不得输布。治宜甘温养阳,健脾燥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解剖名称。系指舌之两侧。《赤水玄珠》卷三:“心之脉系舌本,脾脉络舌旁系舌下。”
病证名。舌体出血之证。见《证治要诀·诸血门》。又称舌上出血。舌乃心苗,舌本又为肝脉所络。故舌衄多因心肝火盛,热邪迫血外出。《景岳全书·杂证谟》:“舌上无故出血如缕者,以心、脾、肾之脉皆及于舌,若此诸经有火,则皆能令舌出血。”因心火上炎者,伴见舌红舌胀,心烦不寐,治宜清泄心火,方用泻心汤,或导赤饮加黄连、连翘、蒲黄。因肝火上扰者,伴见头痛目赤,胁痛舌干,治宜清肝泻火,方用文蛤散、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外治用炒蒲黄末、炒槐花末等末敷。《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有舌硬而出血者,宜木贼煎;有舌肿出血如泉者,宜涂舌丹;有舌上出血,窍如针孔者,宜紫金沙丸。”《血证论》谓“胃火熏之,亦能出血。”治宜清胃泻火以止血。参见衄血有关条。
病证名。系指舌麻木的病证。《景岳全书》卷二十六:“肝热则舌木而硬。”参见舌痹条。
病证名。多因小儿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上焦所致。《疡医大全》卷十五:“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若不刮去,则发惊,不可不知。”《保生碎事》:“先将舌上白膜刮出血,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三黄汤加减。
病状名。又称镜面舌。舌面无苔,光滑如镜。多因肝肾真阴亏损,津液耗伤所致。《辨舌指南》:“更有病后,绛舌如镜,发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饮冷,此亦肾水亏极也。”
证名。舌体自觉麻木。《嵩崖尊生书》卷六:“血虚亦舌麻,火痰居多。”《证治汇补·麻木章》:“脾肾亏,湿痰风化乘间而入,均使舌本麻木。”治宜清热化痰、祛湿化痰、养血祛风、补肝肾等法。参见舌痹条。
病名。《咽喉经验秘传》:“舌上生恶肉,渐肿不痛,名舌瘤。”参见舌疳条。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心热则舌裂而疮。”本病乃多由心经火炽上炎所致。症见舌裂生疮、疼痛、饮食有碍。《证治准绳·杂证》第八册:“风热口中干燥,舌裂生疮”。治宜清心泻火。用导赤散、犀角地黄汤、甘露饮等加减。参见舌上疮条。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心热则舌裂而疮。”本病系由心火上炎所致。症见舌破裂疼痛,口干燥的病证。治宜清心泻火。用黄连解毒汤、导赤散等加减。由阴津耗伤致口燥咽干,舌裂声嘶者,治宜养阴润燥。可选用甘露饮、养阴清肺汤或六味地黄汤等加减。参见舌上疮条。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七。由肝胃两经湿热所致者,症见舌边起白点溃烂,口苦善怒,小便短赤,脉象弦数。治宜清泻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由心脾热毒熏蒸所致者,则舌面和舌体溃烂,肿痛皆甚,饮食有碍。治宜泻心脾之热毒。用导赤散、大黄黄连泻心汤。外吹锡类散等。
病名。系指舌上肿起如菌者。《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菌属心经,多因气郁而生。舌上如菌状,或如木耳,其色红紫”。治法:一般应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参见舌疳条。
证名。舌体卷曲不能伸直,阴囊向上收缩。《素问·热论》:“六日厥阴受之,……故烦满而囊缩。”《难经·二十四难》:“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医学心悟》卷二:“肝主周身之筋,热邪内灼,则津液枯,不能荣养于筋,故舌卷而囊缩,宜急下之。”证见烦满消渴,唇焦口燥,舌卷不伸,舌面无津者,宜急下存阴,用承气汤。若寒邪直中厥阴,证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口鼻气冷,舌卷囊缩而润泽,脉沉迟,用当归四逆汤。或代灸涂脐膏贴关元穴。
病名。系指在上部舌卷曲不伸,在下部则阴囊收缩不下的病证。又名舌卷囊缩。《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本病不独与肝经有关,心、肝、肾三经均与本病有关。应根据其症状性质,结合全身脉症辨证用药。参见舌卷条。
证名。舌体卷缩,不能伸出。出《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脏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因邪火热灼、寒邪直中或风痰扰动所致。《灵枢·经脉》:“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医林绳墨》卷七:“因风痰之所中,则舌卷而难言。……津液结(革卯),则舌卷而难伸。”《嵩崖尊生书》卷六:“舌卷,亦是伤寒见证,系足厥阴肝经,烦满、消渴、谵妄,邪热传脏,宜下。无身热、口渴、四肢厥冷过肘膝,为直中真寒病,急温。直中少阴亦有舌卷囊缩者,急温补。”证属危候。
诊断学名词。即舌色深红。《温热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绛色初起而有黄白苔,是邪在气分,未尽入营。全舌鲜绛,是热入营分,心包络受邪。绛而中心干,是胃火伤津。舌尖独绛,是心火亢盛。舌绛而有大红点,是热毒攻心。绛而光亮,是胃阴已亡。绛而干枯不鲜,为胃阴已竭。若干非干,手摸觉有津液,是湿热上蒸或痰浊壅滞。绛而粘腻,似苔非苔,是中焦有秽浊。绛而舌瘦有裂纹,光剥无苔,属危重证。
《舌鉴总论》
舌诊著作。原题清·徐大椿撰。简述白、黄、黑、灰、红、霉酱、紫蓝等舌的病理及治法,并附妊娠伤寒舌,是一篇专谈舌诊的论文。有的刊本附有舌鉴图。现有《徐灵胎医学全书》等刊本。
《舌鉴辨正》
舌诊著作。二卷。清·梁玉瑜传,陶保廉录。书成于1894年。据本书凡例记载:“四川万县王文选所刻《活人心法》四册,内有《舌鉴》。据云:合张(登)氏一百二十舌,《薛氏医杂》三十六舌,梁邑段正谊瘟疫十三舌,择录一百四十九舌,……今即取此为原本”,逐条予以辨正。卷首有全舌分经图,称系明代良医所秘传。书中叙述各种病舌的证治比较简明,较有临床价值。梁氏并对原书中一些拘执五行生克以颜色推断病人预后的观点,持批评态度。现存初刻本、石印本等。
舌蹇(jiǎn剪)
证名。又名舌涩。系指舌体转动不灵语言蹇涩之病证。多因脾胃积热,津液灼伤所致。症见舌体卷缩,转动不灵,语言不清。治宜清热生津,方用导赤散加减。或升麻葛根汤加减。若因中风、痰阻心窍者,宜豁痰开窍,用温胆汤加减。
舌謇(jiǎn检)
病状名。又名舌涩。謇,口吃,言语不清。舌謇即舌体转动迟钝,言语不清。因热盛伤津者,治宜清热生津。因痰阻心窍者,治宜涤痰开窍。
人体解剖部位名称。也即舌之尖端。《辨舌指南》第一编第一章:“舌尖,内应心。”舌尖的情况往往反映心脏功能情况,舌尖红赤,往往说明心经有火,宜清心泻火,用导赤散等。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黄风,舌上黄色肿痛。”多由心脾二经痰火上炎所致。治宜清热化痰。可选黄连温胆汤、导赤散等加减。
出《幼科证治准绳》。即木舌。详该条。
病名。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舌红痈,因心经壅热,生于舌上。”色红肿痛,如豆如樱。治宜清心凉血、解毒泻火。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等加减。参见舌痈条。
诊断学名词。舌质比正常的淡红色较深。主热证。《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深红而苔黄为实热,鲜嫩而红为虚热,嫩红无苔为阴虚火旺,鲜红起芒刺为营分有热,舌尖红为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郁热。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作横舌,《东医宝鉴》作舌肿。即哑门。见该条。
解剖结构名。骨名。位于下颌骨的后方,呈马蹄铁形,系于舌根。筋脉相连。司舌之活动,与吞咽和发音有关。
病名。多由时病热毒不清引起。《重楼玉钥续篇》:“舌根生痈,红而且肿。”甚至连喉肿痛。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可选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舌痈条。
解剖名称。系指舌之根部。《世医得效方》卷十二:“血气俱盛,附舌根而重生一物……”“心之脉系于舌根。”即舌本。详该条。
病舌。亦名舌菌。《医宗金鉴》卷六十六:“舌疳心脾毒火成,如豆如菌痛烂红。”本病发于舌部。多由心脾二经毒火上炎所致。初则舌肿如豆,渐之肿如菌样,头大蒂小,故也称之曰舌菌。若顶部溃破,余处仍坚硬者,称为绵溃。若穿透腮部和舌体,食入之物漏出者,称为瘰疬风。本病类似今之舌癌。一般应清热泻火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具体治疗,应结合全身情况辨证论治。
病名。多由外伤所致舌体部分断裂或断落。《伤科补要》卷二:“含刀误割其舌,将断而未落者,用鸡子内软衣袋舌,将止痛生肌散,蜜调敷舌上,频频添换,使患人仰卧,薄粥灌喉,不动其舌,则易愈。”也可用接舌金丹,即由生地、人参、龙齿、象皮、冰片、土狗、地虱等组成。今多用手术治疗。
病状名。又称舌缩、舌短缩。舌体紧缩难以伸长。舌红绛而短缩多属热病伤阴。舌胖粘腻而短缩多属痰湿内阻。舌淡、青而湿润多属寒凝筋脉。舌短强硬,神昏不语多属邪入心包之危重证。
病名。系指舌上生紫疱、坚硬疼痛,其形如豆的病证。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谓:“舌疔舌上生紫疱,其形如豆寒热增。”本病多因脾失健运、痰湿内阻,蕴久化热,热化为火毒;又因心经蕴热,心火上炎而致。热盛于湿者,发为舌疔。症见患处生紫疱,形如豆粒,质地坚硬,疼痛涉心,妨碍饮食和语言,兼有寒热往来。初起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蟾酥丸。由瘟疫火毒上炎所致者,舌疔大如樱桃,易致化脓出血。治宜解毒消肿,可选用粘子解毒汤或清瘟败毒饮。外治可在患处涂搽冰硼散,或含化紫雪散。
病证名。出《幼科指南》。指初生儿舌上发黄泡出水。由胎毒所致。治用大螺丝炒研,拌入雄黄、灯心灰涂舌。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有舌下忽高肿起核名舌垫。”治宜祛风解毒。方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外科正宗》:“舌下痰包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成瓠肿,绵软不硬,有妨言语,作痛不安。治当用利剪当包剪出黄痰,若鸡蛋清,稠粘难断,捺尽,以冰硼散搽之,内服二陈汤加芩、连、薄荷。”参见痰包条。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为九疸之一。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症见身面发黄,渴而数便。
病名。《证治准绳·杂病》:“风热口中干燥,舌裂生疮。”《疡医大全》卷十五:“咽喉有肿兼舌上生疮,此心经受热也。邪热存心日久,则为喉闭,余毒在心,则舌生疮也。须用冰片散、元参升麻汤加减治之。”《冯氏锦囊》:“昔有人舌上生疮,久融成穴,服凉药不效。此下元虚寒,虚火不降,投养正丹遂愈。”由上可知:舌疮的病因较多,应审证求因辨证用药。参见舌上疮条。
病证名。系指舌吐出口外不收的病证。《证治准绳·杂病》认为:“舌出不收,心经热甚及伤寒热毒攻心及伤寒后不能调摄往往有之。宜用珍珠末、冰片等分敷之即收……。”心火炽盛所致者,内治宜清热泻火,用黄连温胆汤等加减。伤寒热病伤阴者,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由其他原因所致者,均应审证求因,辨证用药。
病证名。舌体伸出口外而不能收。出《伤寒论》。舌伸口外而不收,肿胀多涎,属心火亢盛、痰涎壅滞,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用黄连解毒汤加竹沥、大黄、木通。舌伸口外而不收,舌质红绛有裂纹,多属热病后伤阴,治宜养阴清热,用知柏地黄丸。
病证名。系指舌长吐出口外而收缩无力,口吐清涎,四肢逆冷的病证。本病多由胃气虚寒所致。治宜温胃散寒,方用桂附理中汤加减。此外,心火炽盛,热病伤阴、肾阴亏损等也可致本病。应审证求因,辨证用药。参见舌纵条。
病状名。又称战舌。即舌体颤动,不能自停。多因动风或酒毒所致。舌淡红或淡白而蠕蠕微动,多属心脾两虚,血虚生风。舌紫红而颤动,多属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舌紫红或紫暗,挺出颤动,多为酒精中毒。
人体部位名。指舌的边缘,属肝胆。色赤为肝胆有热,有紫色斑点为血瘀。
病名。系指舌麻木而又活动不灵的病证。《赤水玄珠》卷三:“舌痹或麻,此因痰气滞于心包络。舌无故自痹者,不可作风热治,由心血不足,用理中汤合四物汤治之。”舌乃心之苗,血瘀亦可致舌失养而痹,中风亦可致舌痹。《疡医大全》卷十五:“舌痹者,强而麻也。乃心绪烦扰,忧思暴怒,气凝痰火而成。”方用荆芥穗、雄黄研末,木通煎汤调下。若痰壅舌麻,生矾研末掺之。
病证名。见《千金要方》卷九。系指舌体短缩的病证。《疡医大全》卷十五:“人舌缩入喉咙,不能言语者,乃寒气结于胸腹之故。”可见舌本缩而四肢厥冷,脉沉伏。治宜温中祛寒,用附子理中汤。因心脾积热者,症见舌本缩难言,蒸蒸发热,脉数。治宜清热泻火。可用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加减。参见舌卷等条。
病证名。系指舌根强硬的病证。《灵枢·经脉》:“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本症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临症宜详审脉症,辨证用药。由风寒湿引起者,宜用三因矾石散加减。舌肿舌强者,宜用牛黄散加减或用蛇蜕烧存性与全蝎等份为末外敷。参见舌强条。
病证名。出《灵枢·热病》。系指舌体溃烂。《世医得效方》卷十七:“舌本烂,热不止者逆。”本病多由肝胃两经湿热所致。治宜清泻肝胆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参见舌烂条。
①人体部位名。即舌根。《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王冰注:“脾脉上连于舌本,故病气居之。”此外,足少阴之脉挟舌本,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故舌本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参见舌条。
②指舌之整体。《灵枢·热病》有“舌本烂”的记载。《世医得效方》卷十七:“舌本烂,热不止者逆。”指舌体之溃烂。
③风府穴别名。见《针灸甲乙经》。详该条。
④廉泉穴别名。见《针灸资生经》。详该条。
解剖学同名器官。又名灵根、心窍。位于口腔。舌之尖部称为舌尖,中部称舌中,根部称舌本,两侧称舌旁。舌内应于心,故《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认为:“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舌又司味觉,故《灵枢·脉度》认为:“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也”。舌又与发音有密切关系,故《灵枢·忧恚无言篇》:“舌者,音声之机也。”舌的色、质、形态及舌苔的色泽厚薄等是中医诊断学中重要的诊查内容。参见舌诊条。
小补肝汤见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辅行诀》是不是伪作,争议颇多。既往本人曾多次实践小补肾汤、小泻肝汤等方,效果并不满意(可能是用不得法)。但有一方,用于一病,却屡试屡效。此即小补肝汤,本人用于治疗多次做梦梦见过世人之证(为方便起,以下简称阴梦)。虽说例数不多,记忆中也就5例,但从没失手,其效可用神奇来形容。资录初次应用及最近应用的病例如下,供参考。
案例一:3年前,本人还在医院工作之时,一年过半百患者因前列腺炎就诊,问其睡眠时,患者诉说每晚必做阴梦,所梦者不同,但皆为过世之人。虽说不困苦,但二十年来晚晚如此,亦是怪事。其时本人正在实践《辅行诀》,遂给予小补肝汤3剂。数日后患者复诊,诉服药后晚上仍有做梦,但不再梦见过世之人了。大约又过了半年,患者因他病来诊,询问其梦,称半年来未曾复发。
案例二:2月前一女青年因经后腹泻就诊,问诊中说起其梦多,梦见各种过世人。其母亲在旁,插口说其本人也是经常做此类阴梦。我说行,另开一方,嘱二人睡前服,并约好下次经前复诊。一月后母女复诊,大叹神奇,说当晚煎好一剂,其女尝过一口,抱怨药汤太辣,不愿再服。剩下的由其母亲服下。从当晚起,母女二人就未做过阴梦了。
小补肝汤主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等证,但本人在应用小补肝汤时发现,其汤对阴梦效果神奇,但对一般的眠差梦多似无效果。用此方时不需很大剂量,本人处方就是“桂枝9,干姜9,五味子9,大枣4枚”,不作加减。至于此方作用原理,用现行的中医理论似乎难于解释.
一&&&&中医之气与气化论
&&&&&&&&&&&&&&&&&&&&&&&&&&&&&&&&&&&&&&&&&&&&&&&&&&&&&&&&&&&&&&&&&&&&&&
&&&&&可以说气和气化论是中医的精髓,是中医的理论支柱。学习中医不把中医里的气和气化理论搞明白,就算你把《伤寒论》、《温病条辨》背熟,你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医生。或者说你也只能是一个问而知之的下工,你还没有学到中医的精髓。在临床上,你就不可能做到“临症察机,使药要和”,你只能拿书上的条文与患者的证症相查对,在用药上也只能“对病欲愈,执方愈加”,很难会有创新,若遇到新的病症那更是无所适从了。
&&&气的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共用共知的一个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范畴,不独医学专用。《淮南子·原道训》中有:“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太平经》也有论述:“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庄子·至乐》中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芝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等等。所以说中医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上的本土文化。气的文化在诸子百家的学术言论中随处可见。《内经》发展了这一学说,并使它更进一步的系统化。
&&&气在中医的理论里很重要。《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所以有人说《内经》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气的理论之上的,一点也不为过。
《内经》是中医之根,中医之祖。在中医众多典籍里,《内经》里面讲气的内容最多也是最详细的。它最早地综合了中医的养生,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阴阳、五行、经络、气血、五运六气、针灸等等内容。《内经》之所以称为中医之祖,恐怕原因即在此。《内经》之后,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治》至今,历朝历代的中医界名流圣手的大作大论,无不是在《内经》的内容之上来发挥创造的。可以说《内经》之后的作品都是《内经》内容的细化、泛化。可以这样说《内经》是树干,后代诸书是树枝。枝再粗大也还是在干上。无论怎样发挥也都还是在《内经》的理论指导下的发挥。超出《内经》内容范围的发挥还是很少的。没有违背《内经》的理论指导下的发挥。如,在有的针灸书所载某穴针几分,留几呼等内容,汪机认为当“不拘泥规定”。他说:“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浅深,岂以定穴分寸为构哉?”。对留针的呼吸次数。他认为“惟以气至为期,而不以呼吸多少为候”。这与《内经》里“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的宗旨是一致的。他对《金针赋》中关于男女气血上下补泻的不同,也有不同看法。《金针赋》中说:“男子气,早在上,晚在下,女子气,早在下,晚在上。午前为早,午后为晚。”,“男用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泄,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午前如此,午后反之”。汪机则认为“营气行于脉中,周身五十度,无分昼夜,卫气之行,但分昼白,未闻上下,男女脏腑经络,气血往来,未尝不同”&。所以,汪机批评,这是“颠倒错乱,无稽之谈”&&。他还反对用针灸的方法保健。他认为无病则不必针灸。他认为“人言无病而灸,如破船添钉,又言若要膏肓,三里不要干,此世俗之通论,予独以为不然。夫一穴受灸,则一处肌肉为之坚硬,果如船之有钉。血气到此,则凝滞不能行矣……,邪客经络,为其所苦,灸之不得也。无病而灸,何益于事”。汪机对子午流注的按时取穴法也不赞同。这些理论都是对《内经》的内容不同理解的结果。但是不管他们之间怎么争论。没有谁对《内经》的内容否认怀疑的。
《伤寒杂病论》是《内经》的发挥。《针灸甲乙经》是《内经》的发挥,金元四大家的“寒凉论”、“攻下论”、“脾胃论”、“滋阴论”无不是引用《内经》之理而成的。明清时期又出“温疫”派其理也同出《内经》之典中。《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中医之祖,中医之根,是古人超常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是古人留给子孙后代的无价之宝。
一&、&《内经》论气与气化
《内经》论述气的内容很丰富,详细,深刻。有天气,地气,阴阳之气,(四时气)五行之气,五脏之气,正气,真气,营气,卫气,神气,胃气,寒热之气,荣气,气街等。有气的运动方式与内容等。把这些气的内容弄明白了,再来学习中医就有提纲携领得作用。下面我们根据气的内容分别述之:
一、大自然之气
1、&天气。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曰:“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它说自然虚空的这个“气”的特征是清净光明的,这个不难理解。我们只要抬头看看晴朗的天空。天空里空空荡荡,虚空什么都没有。或者就只有空气在其中,在天气里不仅仅就是空气,其实这个“天气”里还蕴藏着一种生生不已的“道”气。这个气恍恍惚惚的看不到,摸不着,无形无象。正如《老子》所言“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而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虽然这个气恍恍惚惚,但不是什么都没有。《老子》又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天气”它本身是清静的,虚无的,恍惚的。它是一团和气。但这个虚空之中有物,有精,有信。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内经》里的这个“天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便用力导致出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