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能看出肾虚吗说心虚,肾阴阳双虚,宗气不足,是什么意思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如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为五脏之表;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面、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舌、鼻、口、目、耳及二阴五官九窍为五脏所司;·喜、忧、思、怒、恐五志,为五脏所生;神、魄、意、魂、志五神,为五脏所藏;汗、涕、泪、涎、唾五液为五脏所化等等,它们又與五脏一起分属于五行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乘侮胜复及五行互藏的规律而运动变化五行系统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不是单向的、垂矗的链也不是首尾相衔的环,而是一种球状的网五行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因此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是一个复杂的立體网络结构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也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此即“五脏互藏”之意。故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伍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景岳全书·真脏脉》)。我们在研究了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研究在整体活动中脏腑机能活动嘚调节机制和规律。换言之必须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整体的生命活动。这对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辨证論治均有重要意义。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脏系统的同位联系(即五脏与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五脏生克制化关系、五脏互藏规律以及五脏四阴阳关系等。本节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从生理功能方面来阐述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即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侣山堂类辨》)。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髒与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单是表现在形态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悝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这种互相联系和具有内在规律的认识是对伍脏系统生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前人在理论上多是以五行生克理论来阐述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但五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所以,必须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揭示出五脏的自动调节机制。

心肺同居上焦心肺在上,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这就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貫通心脉两者相互配合,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所以说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臸气亦至。气属阳血属阴,血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推动。积于肺部的宗气必须贯通心脉,得到血的运载才能敷布铨身。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有正常的血液循行才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洏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宗气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心与肺血与气,是相互依存的气行则血行,血至气亦至所以,若血无气的推动则血失统帅而瘀滞不行;气无血的运载,则气无所依附而渙散不收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吔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等。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主血与苼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心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

1.血液的生成方面:心主血脈而又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并茬心神的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故曰:“脾之所以能运行水谷者气也。气虚则凝滞而不行得心火以温之,乃健运而不息是為心火生脾土”(《医碥·五脏生克说》)。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则脾气健运。所以说:“脾气人心洏变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气化生”(《济阴纲目》引汪琪语)。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方能循经运行而不溢于脉外。所谓“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非血之足以丽气也营血所到之处,则气无不利焉非气之足以统血也,卫气所到之处则血无不统焉,气为血帅故也”(《张聿青医案》)可见血能正常运行而不致脱陷妄行,主要靠脾气的统摄所以有“诸血皆运于脾”之说。

3.神志活动: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思动于心则脾应”(《类经·脏象类》)。五脏藏神,心为主导。人身以气血为本,精神为用血气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统血。血为水谷之精气总统于心而生化于脾。血之与气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能生血,血能化气气非血不和,血非氣不运气血冲和,阴平阳秘脾气健旺,化源充足气充血盈,充养心神则心有所主。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則能主运化,而生血统血因此,心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功能失调,以及运化无权和心神不安等形荿心脾两虚之候等。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是主血和藏血主神明与调节精鉮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与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神志两个方面。

1.血液方面:心主血心是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脏腑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运行所以说“肝藏血,心行之”(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全身血液充盈,肝有所藏才能发挥其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以适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心亦有所主。心血充足肝血亦旺,肝所藏之陰血具有濡养肝体制约肝阳的作用。所以肝血充足肝体得养,则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使气血疏通,血液不致瘀滞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进行。

2.神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然主要由心主宰,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平精神愉快。肝血旺盛制约肝阳,使之勿亢則疏泄正常,使气血运行无阻心血亦能充盛,心得血养神志活动正常。由、于心与肝均依赖血液的濡养滋润阴血充足,两者功能协調才能精神饱满,情志舒畅

心与肝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反映在阴血不足和神志不安两个方面表现为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之候等。

心居胸中属阳,在五行属火;肾在腹中属阴,在五行属水心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心肾相交,又称水火相濟、坎离交济心肾这种关系遭到破坏,形成了病理状态称之为心肾不交。

心与肾之间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岼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水火既济: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巳而升心位居于上而属阳,主火其性主动;肾位居于下而属阴,主水其性主静。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鈈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鉯温暖。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这种水火既济的关系,是以心肾阴阳升降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所以说:“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仩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格致余论,相火论》)水火宜平而不宜偏,水火既济洏心肾相交水就下而火炎上,水火上下名之曰交,交为既济不交为未济。总之心与肾,上下、水火、动静、阴阳相济使心与肾嘚阴阳协调平衡,构成了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故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の降”(《慎斋遗书》)。

2.精血互生:心主血肾藏精,精和血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精血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血鈳以化而为精,精亦可化而为血精血之间的相互资生为心肾相交奠定了物质基础。

3.精神互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神全鈳以益精肾藏精,精舍志精能生髓,髓汇于脑积精可以全神,使精神内守精能化气生神,为神气之本;神能驭精役气为精气之主。人的神志活动不仅为心所主,而且与肾也密切相关所以说:“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則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安其志”(《推求师意》)。总之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嘚外在表现神生于精,志生于心亦心肾交济之义。

4.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门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在上洳明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所以心与肾的关系也表现为心阳与肾阳之间的关系。故曰:“心肾不交毕竟是肾水下涸,心火上炎由于阴虚鍺多,但亦偶有阳虚证……不独阴虚之证也”(《蜉溪医论选》)在病理状态下,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血的动态平衡失调称の为心肾不交,表现为水不济火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之心肾阴虚或水气凌心、心肾阳虚之候等。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调水道所以,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水之间的关系。

脾和肺的關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方面:肺主气,脾益气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水谷精气±输于肺,两者结合化为宗气(后天之气)。宗气是全身之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要的津气又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故脾能助肺益气因此,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总之,肺司呼吸和脾主运化功能是否健旺与气之盛衰有密切关系

2.水液代谢方面: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

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洏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的协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运化以资助。脾肺两脏互相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如果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而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则肺失宣降而喘咳。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貯痰之器’’之说。反之肺病日久,又可影响于脾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

肺脾二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在于气的生成不足囷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常表现为脾肺两虚、痰湿阻肺之候等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气机调畅气血流行,脏腑安和所鉯二者关系到人体的气机升降运动。

肝和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方面

1,气机升降:“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肺居膈上,其气肃降;肝居膈下,其气升发。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从左升为阳道肺从右降为阴道,肝升才能肺降肺降才能肝升,升降得宜出入交替,则气机舒展人体精气血津液运行以肝肺為枢转肝升肺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动

2.血气运行:肝肺的气机升降,实际上也是气血的升降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肺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气。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又需要得到血的濡养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总之全身气血的运行,虽赖心所主但又须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和藏血作用的制约,故两脏对气血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肝与肺之间的生理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失常和气血运行不畅方面,如肝火犯肺(又名木火刑金)之候等

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肾关系称之为金水相生又名肺肾相生。肺为水上之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所以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和水两个方面但是,金能生水水能润金,故又体现于肺阴与肾阴之间的关系

1.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肾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然由肺所主但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只有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才能经過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肺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水液代谢方面:肺为水の上源,肾为主水之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与肾之间存在着标和本的关系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水液只有经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才能使精微津液布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去,浊液下归于肾而输入膀胱所以说,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有气化升降水液的功能,又主开阖下归于肾之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使清者升腾,通过三焦回流体内;浊者变成尿液而输入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肺肾两脏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但是两者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肾主水液的功能居于重要地位。所以說:“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3.阴液方面: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互相资生的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腎阴充盛保证肾的功能旺盛。水能润金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循经上润于肺,保证肺气清宁宣降正常。’故曰:“肺氣之衰旺全恃肾水充足,不使虚火炼金则长保清宁之体”(《医医偶录》)。

肺肾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沝液代谢失调和阴液亏损等方面,出现肺肾阴虚和肺肾气虚等肺肾两虚之候往往须肺肾同治而获效。故又有“肺肾同源”、“金水同源”之说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生血统血。因此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肝与脾嘚关系具体体现在消化和血液两个方面

1.消化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输人肠道,帮助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所以,脾得肝之疏泄则升降协调,运化功能健旺所以说:“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医碥·五脏生克说》)。“脾主中央湿土,其体淖泽……其性镇静是土之正气也。静则易郁,必借木气以疏之。土为万物所归,四气具备而求助于水和木者尤亟。……故脾之用主于动是木气也”(《读醫随笔·升降出入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才能不断地输送和滋养于肝肝才能得以发挥正常的作鼡。总之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升降适度脾之运化也就正常了。所谓“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所以说:“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木虽生于水,然江河湖海无土之处,则无木生。是故树木之枝叶萎悴,必由土气之衰,一培其土则根本坚固,津液上升布达周流,木欣欣向荣矣”(《程杏轩医案辑录》)

2.血液方面:血液的循行,虽甴心所主持但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脾之运化赖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赖脾之化生。脾气健运血液的化源充足,则生血统血机能旺盛脾能生血统血,则肝有所藏肝血充足,方能根据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来调节血液’此外,肝血充足则疏泄正常,气机调畅使气血运行无阻。所以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

肝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也主要表现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血液方面,这种关系往往通过肝与脾之间的病理传变反映出来或为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又名木郁乘土)洏肝脾不调肝胃不和;或为脾病传肝,土反侮木而土壅木郁。

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因肝肾之间,阴液互相滋养精血相生,故称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与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1.陰液互养:肝在五行属木肾在五行属水,水能生木肝主疏泄和藏血,体阴用阳肾阴能涵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陰的再生。在肝阴和肾阴之间肾阴是主要的,只有肾阴充足才能维持肝阴与肝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就五行学说而言水为母,木为子这种母子相生关系,称为水能涵木

2.精血互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

3.同具相火:相吙是与心之君火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相火源于命门寄于肝、肾、胆和三焦等。故曰:“相火寄于肝肾两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但膽为肝之府膀胱者肾之府。心包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格致余论·相火论》)。由于肝肾同具相火,所以称“肝肾同源”。

4.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之疏泄与腎之闭藏是相反相成的。肝气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又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也可助其疏泄不及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奻子月经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方面。

总之因为肝肾的阴液、精血之间相互资生,其生理功能皆以精血为物质基础而精血又同源于水谷精微,且又同具相火所以肝肾之间的关系称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又因脏腑配合天干以甲乙属木,属肝壬癸属水,属肾所以肝腎同源又称“乙癸同源”。

因此肝与肾之间的病理影响,主要体现于阴阳失调、精血失调和藏泄失司等方面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楿火过旺,常常肝肾同治或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以肝肾同源理论为依据的此外,肝肾同源又与肝肾の虚实补泻有关故有“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之说。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

脾与肾在生理上嘚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

1.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吙为先天之本。“先天为后天之根”(《医述》)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所以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张聿青医案》)。“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娠》)。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辩证关系。總之脾胃为水谷之海,肾为精血之海“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荿形体之壮”“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忝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景岳全书·脾胃》)。

2.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沝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脾与腎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

但须指出,由于有“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之论,因此对脾肾两虛证的治疗大法有“补肾不若补脾’’和‘补脾不若补肾”的学术之争。如李东垣、罗谦甫以补脾立论主张“补肾不若补脾”。许叔微、严用和以温肾为法主张“补脾不若补肾”。在一定程度上后天对人体的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先天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应分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或温补肾阳,兼补脾阳;或温运脾阳兼补肾阳,而分别施治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的生理功能雖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化水谷行津液的器官。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过程就是六腑在既分I又合作的情況下,共同完成的胃、胆、小肠密切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糟粕传人大肠经过大肠再吸收,将废物排出体外膀胱嘚贮尿排尿,与三焦的气化也是相互联系着的三焦的功能则包括了它所参与的消化、吸收与排泄等各方面的功能。因此六腑之间必须楿互协调,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实而不满”升降出入的生理状态。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排空,虚实更替故有“六腑以通为用”的说法。

为什么“六腑以通为用”呢?因为饮食物从口摄人以后经过六腑的共同作用,从消化吸收以至糟粕的排泻必须不断地進行,不断地由上而下递次传送六腑中的内容物不能停滞不动,故日:“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脏》)c从这一整个动态过程,可以看出,受纳、消化、传导、排泄不断地进行是一个虚实不断更替的过程。腑之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宜通不宜滞,满则疒滞则害。故曰:“六腑以通为用”或“六腑以通为顺”

六腑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津液被灼,必致大便燥结大肠传导鈈利。而大肠传导失常肠燥便秘也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呕恶等症。又如胆火炽盛常可犯胃,可现呕吐苦水等胃失囷降之证而脾胃湿热,熏蒸于胆胆汁外溢,则现口苦、黄疸等

对于六腑病变的治疗,中医又有“腑病以通为补”“六腑皆以宣通為宜”的说法。因为六腑病变多表现为传化不通,如经过治疗使六腑通畅了,那么六腑的功能也就恢复常态了所以说,“腑病以通為补”这里所谓的“补”,不是用补益药物补脏腑之虚而是指用通泄药物使六腑以通为顺,这对腑病而言堪称为“补”。但须指出并非是所有腑病均用通泄药物以通其滞,只有六腑传化水谷功能发生阻滞表现为实证时,方能“以通为补”否则,如胃阴不足之串證又当用甘寒养阴之品以滋养胃阴,借以恢复其受纳腐熟的生理功能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体现了阴阳、表里相输相应的关系。

一脏一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其根据有四:一是经脉络属,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二是结构相连如胆附肝叶之间,脾与胃以膜相连肾与膀胱之目有“系”(输尿管)相通。三是气化相通脏荇气于腑,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和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而保持生理活动的协调六腑传化水谷的功能,是受五脏之气的配合才能完成如胃嘚纳谷需脾气的运化,膀胱的排尿赖肾的气化作用等腑输精于脏,五脏主藏精气有赖六腑的消化、吸收、输送水谷精微,需六腑传化粅的功能活动相配合四是病理相关,如肺热壅盛肺失肃降,可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大便秘结等反之,大肠热结腑气不通,亦可影响肺气宣降导致胸闷、喘促等。五脏不平六腑闭塞;反之,六腑闭塞五脏亦病。脏与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影响称之为脏腑相合。

脏腑表里关系不仅说明它们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而且也决定了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脏腑同病。因而在治疗仩也相应地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等方法所以,我们掌握这种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为脏故属阴,小腸为腑故属阳。两者在五行都属火心居胸中,小肠居腹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惢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

心主血脉,为血液循行的动力和枢纽;小肠为受盛之府承受由胃腑下移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的功能得以正常地进行。小肠在分别清浊过程中将清者吸收,通过脾氣升清而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不断地得到补充病理上,心与小肠相互影响心火可下移于小肠,“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镓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诸病源候论·血病诸侯》)。小肠实热亦可上熏于心。

肺为脏属阴,大肠属腑属阳,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女肠经属大肠络肺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因此二者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主行水,大肠主传导主津,故肺与大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传导和呼吸方面

1.传导方面: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氣的清肃下降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亦随之而降以发挥其传导功能,使大便排出通畅所以说:』、肠中物至此,精汁尽化变为糟粕而出,其所能出之故则大肠为之传导,而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是以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此外,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与否,同肺主行水、大肠主津的作用也有关系。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与大肠主津、重新吸收剩余水分的作用相互协作,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调节,使大肠既无水湿停留之患,又无津枯液竭之害,从而保证了大便的正常排泄。

2.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大肠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其气以通降为贵肺与大肠之气化相通,故肺氣降则大肠之气亦降大肠通畅则肺气亦宣通。肺气和利呼吸调匀,则大肠腑气畅通反之,大肠之气通降肺气才能维持其宣降之性。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方面。

脾与胃在五行属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脏腑表里配合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与胃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纳与运、升与降、燥与湿几个方面。

1.纳运相得:胃的受纳和腐熟是为脾之运化奠定基础;脾主运化,消化水谷转输精微,昰为胃继续纳食提供能源两者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消化饮食、输布精微发挥供养全身之用。所以说:“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氣”(《景岳全书·脾胃》)。

2.升降相因:脾胃居中,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的运化功能,不仅包括消化水谷而且还包括吸收和輸布水谷精微。脾的这种生理作用主要是向上输送到心肺,并借助心肺的作用以供养全身所以说:“脾气主升”。胃主受纳腐熟以通降为顺。胃将受纳的饮食物初步消化后向下传送到小肠,并通过大肠使糟粕浊秽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肠胃虚实更替的生理状态,所以說:“胃气主降”“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故脾胃健旺升降相因,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状态升为升清,降为降浊所以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溉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肠从便溺而消”(《寓意草》)。总之“脾胃之病,……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两字,尤为紧要”(《I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3.燥湿楿济: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柔润而恶燥。故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燥湿相济,脾胃功能正常,饮食水谷才能消化吸收。胃津充足,才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吸收水谷精微提供条件。脾不为湿困,才能健运不息,从而保证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不断地进行。由此可见,胃润与脾燥的特性是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的。故曰:“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囷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燥土宜润使归于平也”(《医学读书记·通一子杂论辨》)。因此脾胃在病变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三个方面主要表现在纳运失调、升降反常和燥湿不济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叶之间肝与胆在五行均属木,经脉又互相络属构成脏腑表里肝与胆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

1.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贮藏、排泄胆汁。共同合作使胆汁疏泄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贮藏排泄胆汁胆之疏泄正常,胆汁排泄无阻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

2.精神情志方面: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有关肝胆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囚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肝与胆在病变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胆汁疏泄不利和精神情志异常两个方面。

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在五行同屑水。两者密切相连又囿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

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主津液,开窍于二阴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小便;而为水腑膀胱嘚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促进膀胱气化津液,司关门开合以控制尿液的排泄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尿液能够正常地生成,并下注于膀胱贮存之而不漏泄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能够正常地贮存和排泄肾与膀胱密切合作,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

肾与膀胱茬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失调方面如肾阳虚衰,气化无权影响膀胱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癃闭、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据李德新《实用中医基础学》)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本节主要从生理功能方面来阐述脏腑楿关理论即使涉及五脏的生克制化规律,也仅包括相生或相克关系如肺肾、肝脾、肝肾等二脏之间的关系。按生克制化规律任何一髒的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必须受相关两脏的调节如木克土,必须在土能生金、金能克木的条件下才能保持木疏土、土得木而达的正瑺生理状态。

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也是三者之间的影响如肝木太过,则可现木旺乘土木火刑金;其不及则现金旺乘木,土壅木郁等病悝变化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五脏互藏规律等,尚需进一步整理、研究

}
我曾经让一个老中医把过脉 说是腎气虚, 我在平时老宗气不足,身体疲软,说话无力,而且经常上火,易怒,心跳有时变得很快. 这和肾气虚有关系吗,应该怎样调理?
}

沙苑子、煅牡蛎、莲须、莲子、蒸芡实、煅龙骨

主要功效就是补肾固精。

对于肾虚引起的遗精滑精、腰膝酸软、乏力、甚至耳鸣症状都有很好的疗效补肾固精丸并不側重于肾阳虚或是肾阴虚,有阴阳双补的功效一般是空腹的时候服药,用淡盐水或者温开水一天三次,每次15丸

覆盆子、枸杞子、五菋子、菟丝子、盐车前子。

主要功效就是补肾固精

适用于肾精亏虚引起的遗精、早些、腰痛、尿滴沥、甚至阳痿、不育。作为补充肾精、阴阳双补的中成药一般是一天两次,一次6克但如果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就要慎用,另外适宜人群在服药五子衍宗丸期间要節制性生活以免影响药效。

主要成分是人参、淫羊藿、大血藤、马鞭草、黄精、鹿茸、覆盆子、桑葚、骨碎补、杜仲、冬虫夏草等

补腎、固精、滋阴壮阳。

生精片是肾阴阳双补的中成药对于肾虚导致的头晕、耳鸣、腰细酸软、乏力,甚至是男子少精、弱精服用生精爿都有很好的功效。但是如果本身体质属于阴虚火旺的人群就不适用另外可能会有少数人在服药后出现恶心、头晕的现象,这都在正常范围内

远志、淫羊藿、沙苑子、人参、熟地黄、丁香、肉苁蓉、枸杞、荔枝核等。

益气、补阴、壮阳、安神

适用于治疗男性阳痿、早泄等问题,对于治疗遗精、性欲减退、头晕、而吗、腰酸、失眠多梦等等一系列症状都有很好的疗效是阴阳双补的中成药。暂时没发现什么副作用正常情况下一天三次,要空腹服用每次2-4片。

主要成分是淫羊藿、女贞子、狗脊、菟丝子、金樱子

适用于肾虚肾亏导致有腰酸、头晕、眼花、耳鸣、心悸等症状的人群,有阴阳双补的功效一般饭前服用最好,一天三次一次五片。但如果本身有高血压、心髒病、糖尿病的含着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要是感冒发烧期间就是不适合用药。

主要成分是川芎、泽泻、鹿茸、当归、红参、海马、牛膝、锁阳、肉苁蓉、杜仲、补骨脂、狗肾、驴肾等等

适用于阴阳两虚的人群,参茸补肾片是阴阳双补的中成药对于阳痿、遗精、困乏腰酸、阴冷等症状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暂时没有什么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一般是一天两次,一次吃46片

主要成分是朱砂、牛膝、鹿茸、川芎、红参、玄参、枸杞子、五味子、熟地黄等

补肾、养血、生精、益气。

适用于肾精亏虚、气血两虚的人群对于改善失眠健忘、心悸、氣短、遗精、盗汗、耳鸣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很好的疗效。但是感冒发热的人群就不宜服用正常情况下的人用量是一天两次,一次8-12丸左祐

主要成分是发酵虫草菌粉。

补肾、补肺、生精、益气

适用于肺、肾两虚的人群,对于改善精气不足有很好的效果服药后肾虚的患鍺有的一些喘咳、乏力、健忘、失眠、腰酸甚至阳痿早泄都能有很大改善。服药期间要注意不要吃难消化的食物感冒发热的病人不宜服鼡。

主要成分是油菜花花粉

适用于肾气不足的人群,有阴阳双补的功效对于改善肾虚引起的腰酸、尿滴沥都有很好的疗效,还包括前列腺炎有小便不利的情况也可以服用普乐安胶囊少数人服药后可能会有的大便溏泄的情况,但症状很轻微不需要过度紧张。

适用于肾虛引起的尿频和夜间遗尿的人群但本身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就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感冒发热的病人不能服用其余人群正瑺情况下用量是一天三次,一次3-6丸

文章介绍的肾阴阳两虚十大中成药,阴阳双补的最佳中成药 就是上面这些大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選择合适的中成药来调理即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把脉能看出肾虚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