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输电一般不采用什么是充油电缆缆对吗

高压直流换流站设计 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 2-分享标准网
分享标准网
----------------- 分享是一种快乐!-------------------
输入关键字
您的位置: > DL/T
高压直流换流站设计 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 2
高压直流换流站设计 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 2
10换流站建、构筑物及辅助设施
10.1&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10.1.1& 总平面布置
&&& l& 换流站的总平面布置除了要满足DL/T 5056及DL/T 5218中的相关条款外,还需满足下列要求:
&&& 1)换流站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类别及其最低耐火等级不应低于表10.1.1-1的规定。建、构筑物整体及部件的设计,除达到使用功能外,尚应符合防火方面的有关
&&& 规定;
&&& 2)换流站的油罐区设计应满足GB 50074的要求,油
&&& 泵房或油处理室的设置根据绝缘油的输送方式确定;
&&& 3)阀厅、主控制楼、直流开关场等重要建构筑物以及换
&&& 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交直流滤波器等大型设备宜
&&& 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好地段;
&&& 4)换流站内建构筑物的间距不应小于表10.1.1-2的规
&&& 5)进站道路的路径应根据站址周围道路现状,结合远景
&&& 发展规划和站区平面、竖向布置综合确定,路面宽度
&&& 和平曲线半径应满足超限运输车辆内转弯半径的要
&&& 求。路面选用中高级及以上路面。当进站道路较短,
&&& 且工程量不大时(进站道路不大于50m),也可采用
&&& 与站内道路相同的路面。换流站迸站道路路面宽度:
&&& 6m~7m,路肩宽度每边均为0.5m~1.0m。
表10.1.1-1& 建、构筑物生产过程中火灾危险性类别及最低耐火等级
&建、构筑物名称
火灾危险性类别
最低耐火等级
主要生产建、构筑物
继电保护小室
全部采用阻燃电缆时
采用充油电缆时
配电装置楼(室)、户内直流开关场
每台设备充油量60kg及以上
每台设备充油量60kg以下
屋外配电装置构架和设备支架
油浸变压器室
辅助生产建、构筑物
综合水泵房、取水泵房
附属生产建、构筑物
备品备件库
车库、检修间
生活水塔、水池
消防器材库、消防小室
注1:主控制楼、继电保护小室当不采取防止电缆着火后延燃的措施时,火灾危险性
应为丙类。
注2:除本表规定的建(构)筑物外,其他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级耐火等级应
符合GBJl6的有关规定。
注3:火灾危险性系按具有防止电缆着火后延燃的措施考虑。
表10.1.1-2建、构筑物量小间距
建、构筑物名称
丙、丁、戊类
(一、二级耐
换流变压器
平波电抗器
站内生活建筑
丙、丁、戊类生产建筑
(一、二级耐火等级)
无出口时1.5,有出口,但无车道时3.O:有出口,有车道时
屋外配电装置
l[见注5:2)]
换流变压器
平波电抗器
事故贮油池
无出口时1.5,有出口 时3.O
站内道路(路边)
无出口时1.5,
有出口,但无车道时3.0;有出口,有车道
无出口时1.5,有出口,时3,0
表10.1.1-2(续)
建、构筑物名称
丙、丁、戊类
(一、二级耐
换流变压器
平波电抗器
站内生活建筑
注1:建、构筑杨防火间距应按相邻两建、构筑物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如外墙有凸出的燃烧构件时.则应从其凸出部分外缘算起。
注2:两座建筑相邻两面钓外墙为非燃烧体且无门窗漏口,无外露的燃烧屋檐,其防火间距可投本表减少25%。
注3:两座建筑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如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包括于地埋式变压器事故油池)。
注4:建筑物外墙距屋外油浸主变压器和可燃介质电容器设备外廓5m以内,该墙在设备总高度加3m的水平线以下及设备外廓两侧各3m的范围内,不应设有门窗和通风孔:建筑物外墙距设备外廓5m~10m时,在上述范围内的外墙可设防火门,并可在设备总高度以上设非燃烧性的固定窗。
注5:屋外配电装置与其他建、构筑物的间距除注明者外,均以构架计算,当继电保护小宜布置在屋外配电装置场内时,其间距由工艺确定。
&&& 1)表中未规定最小间距“一”者,该间距可根据工艺布置确定。
&&& 2)屋外配电装置与道路路边的距离不宜小于1.5m.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1m。
&&& 3)围墙与丙、丁、戊类生产建筑物和站内生活建筑的间距.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不限。
2换流变压器和平波电抗器的运输轨道的布置,在满足运输安装要求下应尽量短捷。运输和搬运通道的宽度在满足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轨道通道和带电安全净距及GB 4387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压缩通道宽度,以节约站区用地。
10.1.2坚向布置及其他
&&& l场地标高的确定在满足防洪、防内涝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土方平衡,使土方工程量最小。对特殊地质条件的站址,当采用土方平衡会增加工程难度和费用时,可以不要求土方平衡。弃土场的选择应按就近原则,减少运距,如需外购土方,应对土源场地进行测量和勘探工作口
&&& 2站区围墙宜采用高度2.2m~2.8m的围墙。
&&& 3在交、直流滤波器场地应设围栏,围栏高度与工艺专业共同确定,一般可按下列原则采用:500kV、330kV交(直)流滤波器场地的围栏高度为1.8m~2.2m,220kV交流滤波器场地围栏高度为1.5m~1.8m。围栏的设计应符合高压配电装置相关规程的规定。
10.2换流站建筑
10.2.1& 换流站建筑物一般规定
&&& l& 换流站内建筑物主要包括阀厅、主控制楼、继电保护小室等主要生产建筑物及综合楼、备品备件库、综合水泵房、取水泵房、车库等辅助生产及附属建筑物。
&&& 2建筑物屋面防水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重要程度、使用功能采用相应的防水等级。对阀厅、主控制楼、继电保护小室等设有重要电气设备的建筑物及综合楼屋面应采用II级防水,其他建筑物屋面宜采用Ⅲ级防水。平屋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2%,屋面排水宜采用有组织排水。当年降雨量较大时,体量较大的建筑物排水也可做散排。
10.2.2阀厅
&& &1 阀厅建筑要有良好的密闭性能。
&&& 2阀厅的墒体与换流变压器及平波电抗器间距不满足防火规范要求时,阀厅的墙体应满足耐火极限的要求,阀厅钢屋架可不必涂防火涂料。
&&& 3为防电磁干扰,阀厅应采用六面体屏蔽。
&&& 4阀厅应设有通向室外的门和通道,并应大于最大设备的搬运及车辅出入所需的尺寸,且应向外开启,采用屏蔽门。阀厅不设对外的窗。从主控制楼进入阀厅的门均应向主控制楼侧开启,底层门的大小尺寸应满足换流阀安装检修用升降机的出入,并均应采用屏蔽门。
&&& 5 阀厅还应设置供运行人员巡视用的安全通道及运行观察窗,巡视安全通道应设置在阀厅内屋架下弦与阀塔之间的位置,并可通向主控制楼。运行观察窗应设置在阀厅与主控制楼之间的隔墙上。为方便运行人员观察换流阀的运行状况,观察窗一般位于主控制楼的主控制室所在层。
&&& 6 阀厅地坪面层应采用耐磨、不起尘的建筑材料。
&&& 7 阀厅内地面若有水冲洗要求,应设排水沟道。
10.2.3主控制楼
&&& 1 主控制楼包括控制室、极控制保护设备室、站用直流及UPS电源室、通信设备室、通信电源室、阀冷却设备室、空调设备室、中压配电室、低压配电室、蓄电池室等设备用房,以及检修间、备品备件室、资料室、值班室、会议室、办公室、备餐室、男女卫浴等辅助、附属用房。
&&& 2主控制楼及阀厅宜采用联合建筑,对双极直流换流站,宜将主控制楼布置在两极阀厅的中间。
&&& 3主控制楼布置根据工艺要求,可采用二层布置或者三层布置。阀冷却设备室、中压配电室、低压配电室、阀冷却设备室、空调设备室、蓄电池室等宜布置在底层。主控制室、极控制保护设备室、通信设备室等宜布置在二层或三层。
&& &4主控制室宜具备良好的朝向,尽量采用天然采光,屏位布置及照明设计应避免屏面上产生眩光。并注意噪声的影响。
&&& 5主控制楼内应考虑设置吊物孔,其底层应留有停放安装检修用升降车的位置。主控制楼主入口应与进站道路相协调。
10.3结构部分
10.3.1& 建、构筑物应根据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的严重性程度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换流站主要结构如阀厅、主控制楼结构采用一级。
10.3.2主控制楼阀厅楼地面、屋面活荷载标准值、准永久值系数、折算系数应按表10.3.2采用。如果设备及运输工具的实际荷载超过该表的数值时,应按实际荷载进行设计。
表10.3.2& 主控制楼阀厅楼地面、屋面活荷载标准值、
准永久值系数、折算系数
活荷载标准值
准永久值系数
计算主梁、柱及
基础的折减系数
通信设备室
通信值班室
大厅及走廊
主控室楼梯
站用直流及
切UPS电源室
阀冷却设备室
注;阀厅地面活荷载标准值65kN/m2源于已有工程资料
10.3.3阀厅结构
&&& l 阀厅主体结构宜采用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结合的混合结构型式,或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体系。
&&& 2阀厅屋架一般选用钢结构。屋面结构体系选择时,应考虑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易于连接。
10.3.4主控制楼可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宜与阀厅的结构型式一致。当采用钢结构时,楼层宜采用钢梁与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组合结构。
10.3.5换流变压器之间及换流变(平波电抗器)与阀厅之间防火墙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保护层厚度除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防火规范的有关要求。
10.3.6当防火墙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时,一般情况下不宜设置伸缩缝。如其长度超过GB 50010中不设温度缝长度要求时,宜采取设置后浇带、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并适当配置温度钢筋的方法来处理。
10.3.7根据使用功能的重要性,主控制楼、阀厅的抗震设防类别应为乙类。
10.4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10.4.1& 换流站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遵守GB 50019的有关规定。
10.4.2& 阀厅降温可采用通风或空调方案,阀厅温度和相对湿度应根据换流阀的要求确定。一般情况下,阀厅室内温度夏季不应超过50°C,冬季不应低于10℃,阀厅室内相对湿度宜保持在25%~75%范围之内。同时应保证阀体表面不结露。
&&& 采用通风方案时,应采用机械进风、机械排风。
&&& 采用空调方案时,应考虑在合适的室外气象条件下大量使用新风以节省能源。
&&& 通风及空调设备均应设100%备用。
10.4.3进入阀厅的空气应设置初效和中效过滤。
10.4.4阀厅内应保持微正压状态,正压值宜维持在5Pa左右,
当大量使用新风时,正压值不应超过50Pa。
10.4.5控制楼内控制室、极控制保护设备室、通信设备室、通信仪表室等应设置全年性集中式空调系统。集中式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设备宜按照设计泠负荷及风量的2×100%(或3×50%)配置。
& 控制楼内控制室、极控制保护设备室、通信设备室等的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工艺无明确要求时可按表10.4.5选用。
表10.4.5室内温湿度计算参数
极控制保护设备室
通信设备室
站用直流及UPS电源室
10.4.6采暖或空调有压水管不应穿过控制楼内电气设备间。
10.4.7主控制楼内低压和中压配电室夏季宜采用降温通风方案,室内温度不宜高于35℃,并应设置换气次数不少于每小时10次的事故排风。
10.4.8站用直流及UPS电源室宜设置空气调节装置。
10.4.9免维护式蓄电池室的通风空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夏季空调室内温度不高于30℃,冬季采暖室内温度18℃;
&&& 2设置换气次数不少于每小时12次的事故排风装置,事故排风装置可兼作通风用,事故排风的吸风口应贴近顶棚,其上缘距顶棚不大于0.4m,排风口接至室外;
&&& 3有良好的自然进风环境条件时,平时正常运行可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否则应利用事故排风装置作为平时正常运行时的通风,进风应过滤;
&&& 4当夏季通风不能满足设备对室内温度的要求时,宜设置具有防爆性能的空气调节装置,应避免空调送风口直接吹向蓄电池。
10.4.10阀冷却设备室应设置自然进风、机械通风装置,当室内布置有电气设备或通风方式不能满足设备运行要求时,可设置空调装置,冬季室内温度不宜低于10℃。
10.4.11& 阀厅通风或空调系统及控制楼集中空调系统应设置自动控制系统。
10.4.12户内直流开关场或六氟化硫设备室的通风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应采用机械通风,室内空气不容许再循环。室内空气中六氟化硫的含量不得超过6000mg/m3;
& &&2六氟化硫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时的通风换气次数按每小时不少于2次计算,吸风口应设在室内下部;
&&& 3六氟化硫电气设备室应设事故排风装置,事故排风宜由经常使用的下部排风系统和上部排风系统共同保证,事故通风量按每小时不少于4次换气计算;
&&& 4室内气流组织应均匀,避免气流短路和死角。下部吸风口应尽量靠近地面布置。排风口应接至室外并高出屋面。当排风口设在无人员停留或无人经常通风处,可设轴流风机向室外排风,但应考虑气流短路;
&&& 5六氟化硫电气设备室的(包括与其相通的)地下电缆隧道或电缆沟,应设机械通风系统,通风量按换气次数不少于2次计算,通风系统设计范围按只考虑至地下电缆隧道室外的第一道防火墙为止。吸风口应设在电缆隧道下部;
&&& 6通风设备、风管及附件应考虑防腐措施。
10.4.13继电保护小室应设置空气调节装置,站用电室宜设置空气调节装置,同时应设置换气次数不少于每小时6次的检修换气通风。
10.4.14水泵房宜采用自然通风。位于集中采暖地区的综合水泵房按室内温度不宜低于5℃设值班采暖。
10.4.15综合楼可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设置独立的集中空调系统或分散式空调。
10.4.16阀厅、主控制楼内的控制室、极控制保护设备室及通信设备室等重要房间均应设置独立的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风量可按房间换气次数不少于每小时5次计算。阀厅排烟口宜设置在阀厅上部。
&&& 阀厅及主控制楼利用空调系统进行排烟时,必须采取安全可靠的措施,并设有将空气调节系统自动或手动切换为排烟系统的装置。
10.5& 阀冷却系统
10.5.1& 换流阀冷却应采用闭式冷却水循环系统,每极应独立设置。
10.5.2水冷却带走的热量应取换流阀在额定工况连续过负荷或5s过负荷时的损耗两者中的较大值。
10.5.3外冷却设备宜采用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缺水地区,可采用空气冷却器。散热设备进出水温差宜取10℃~15℃。
10.5.4内循环介质水(简称冷却介质水)系统的管道、阀门、
去离子设备及循环水泵、过滤器、冷却塔或空气冷却器内的换热盘管等应采用不锈钢材料。喷淋水管、喷淋水泵、阀门、过滤器及喷淋水软化处理装置等宜采用不锈钢材料。
10.5.5冷却介质水应满足换流阀对水质、水压、流速及水温的要求。一般情况下,电导率为0.1μs/m~0.5μs /m,pH值为6~8,水压为0.4MPa~O.9MPa,进水水温为30℃~50℃,最低流速应满足阀体内防止电腐蚀所必须的最低允许流速的要求。
10.5.6在冷却介质水回路应设置去离子旁路,离子交换器的处理水量宜按2h将冷却介质水系统容积水量置换一遍确定。
10.5.7& 除氧装置应根据换流阀对水质含氧量的要求设置,必要时应采用氮气置换除氧方式。
10.5.8冷却介质水通过共用集管进入换流阀时,换流阀进水管宜设置流量平衡阀或截止阀调节水流量使流入每组换流阀的流量相等。
10.5.9冷却介质水回路应设置定压补水装置。
10.5.10冷却介质水回路的补水可采用自来水、纯净水及蒸馏水。当采用自来水时,补水必须经去离子装置处理后才能进入冷却介质水(内冷却水)回路。
10.5.11& 进入换流阀的冷却介质水的最低水温应进行控制和调节以保证换流阀表面不产生凝露。
10.5.12冷却介质水回路及其去离子处理旁路均应设置过滤装置,过滤精度不宜低于500μm。
10.5.13室外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或空气冷却器的布置应通风良好,远离高温或有害气体,并应避免飘逸水和蒸发水对周围环境和电气设备的影响。
10.5.14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或空气冷却器的噪声,及振动传播至周围环境的噪声级和振动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如达不到要求,应采取隔声和隔振措施。
&10.5.15采用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时,应设置室外缓冲水池储存喷淋水,水池容积要考虑以下因素:
&&& (1)站内水源的可靠性,确保水冷却系统安全运行;
&&& (2)保证喷淋水泵一定的吸水压头;
&&& (3)最小容积不宜小于50m3。
10.5.16室外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应考虑室外气温较低且换流阀负荷较小时防喷淋水系统结冰措施。
10.5.17& 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喷淋水的补充水量应按照冷却塔蒸发损失、飘溢损失及排污损失之和计算,安全系数取1.10~1.15。
10.5.18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喷淋水的补充水,应结合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水软化处理措施以防止喷淋水换热盘管表面结垢。
10.5.19冷却塔喷淋水系统及缓冲水池内壁应采取措施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10.5.20冷却介质水管路系统高点应设置自动排气装置,冷却介质水管路系统及喷淋水管路系统低点均应设置排水措施。
10.5.21& 冷却介质水循环水泵、去离子装置、去离子水循环水泵、喷淋水泵及喷淋补充水软化处理装置应设置100%备用,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或空气冷却器容量的冗余度不应小于50%。
&10.5.22& 阀冷却系统应设置就地和中央监控系统对水温、电导率、水压、流量进行自动监测、显示。
10.6供水系统
10.6.1& 换流站应有可靠的水源,并宜优先选用自来水或地下水。当采用上述水源有困难时,可采用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但应充分考虑水源水质、水量变化的影响。
10.6.2换流站宜有两路可靠水源。当仅有一路水源时,宜设置容积不小于3天用水量的生产用水储水池。
10.6.3& 换流站内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消防水管网宜分开设置。
10.7火灾探测与灭火系统
10.7.1&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设置
1换流站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满足GB 50116的要求。
&&& 2阀厅应配置早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该系统应能灵敏的探测烟雾、电弧生成物以及空气中的燃烧生成微粒,并应包括温度、烟雾、电弧探测和燃烧生成物监测等多种报警装置。
10.7.2灭火系统的设置
&&& 1 换流变压器及油浸式平波电抗器应设置自动水喷雾灭火或其他满足当地消防部门要求的灭火方式。
&&& 2 继电保护小室宜设移动式灭火器。
&&& 3主控楼宜设室内消火栓,室内消火栓宜设置在走廊及阀厅的入口处。
&&& 4换流阀本身的制造过程中如考虑了防火措施,则不设置自动水喷淋冷却保护系统。
(规范性附录)
标准的用词说明
表A.1& 条款表述推荐用词
正面词:应
反面词:不应
表示要准确地符合标准而应严格遵守的要求
正面词:宜
反面词:不宜&&&
表示在正常情况下首先这样做
反面词:不必
表示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允许稍有选择
正面词:能
反面词:不能
表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和潜在能力
(规范性附录)
机组影响系数法
B.1& 机组影响系数计算公式:
& &&式中:
&&& UIFi――第i台机组的机组影响系数;&
& &&MWHVDC――高压直流换流器的额定功率;
&&& MVAi――第i台发电机的额定容量:
&&& SCtotal――高压直流换流母线的短路容量(包括第i台机
&&& 组):
&&& SCi――高压直流换流母线不包括第i台机组的短路容
(规范性附录)
交流系统谐波干扰指标的定义
C.1& 交流系统谐波干扰指标的定义。
l& 单次谐波电压畸变率
& &&&&&&&&&&&&&&&&&&&&&(C.1)
2 总的谐波电压畸变率(RSS)
&&&&&&&&&&&& (C.2)
& 3& 电话谐波波形系数
&&&&&&& (C.3)
其中:&&&&&&
& Dn――单次谐波电压畸变率;
&Deff――总的谐波电压畸变率(RSS);
THFF――电话谐波波形系数;
En――换流器谐波电流产生的n次谐波相对地电压均方
&&& 根值;
&Eph――相对地干频电压均方根值;
& n――诣波次数。
&CCTTT噪声加权系数见表C.1 。
表C.1& CCTTT噪声加权系数
噪声加权系数
噪声加权系数
(规范性附录)
直流线路等效干扰电流计算
D.1& 直流线路等效干扰电流计算
Iep(x)――沿输电线路走廊的任何点,噪声加权至800Hz
&&& &&&&&的等效干扰电流;
Ie(x)R――由整流站换流器谐波电压源产生的RSS等效干
&&& &&&&&&扰电流分量幅值;
Ie(x)i――由逆变站换流器谐波电压源产生的RSS等效干
&&& &&&&&&扰电流分量幅值;
&& &&x――沿线路走廊的相对位置。
I (n,x) ――沿线路走廊位置, “x”处的n次谐波残余电流的均方根值;
& &p(n)――n次谐波的噪声加权系数,见附录中表C.1的
&& &&&&&&&&&CCITT噪声加权系数;
n――谐波次数;
Hf――耦合系数,见表D.1。
表D.1& 耦台系数
(规范性附录)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可靠性术语定义
&&& 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第14委员会第4工作组,为收集和汇总世界各高压直流输电可靠性性能数据,给出了统一的可靠性术语定义。主要术语定义如下:
E.1& 停& 运
&&& 指因计划检修或发生故障造成系统或系统的一部分停止运行。因此,停运分计划停运与强迫停运两类。
E.1.1& 计划停运
&&& 可以推迟的停运。又可分为如下两类:
&&& 1)计划检修停运,预先安排好的停运。主要指预防性的检修。如年维护停运等。
&&& 2)可推迟的检修停运,至少能维持一周,但无法推迟到下次计划检修停运的停运。这种停运通常伴随着修理或更换元部件。
E.1.2& 强迫停运
&&& 指元件处于不可用而又不是计划停运的状态。
E.2容& 量
指系统可输送的容量和因系统停运造成的容量损失。为此,分别以最大连续输送容量Pm(MW)、停运容量(P0)和停运降低系数(ODF= P0/P m)来表达。&
E.3停运持续时间
&&& 包括“实际停运持续时间”和“等效停运持续时间一口前者是指实际发生的停运所持续的时间,以AOD(小时)表示:后者是指AOD乘以停运降低系统ODF,以EOD表示,即EOD=AOD×ODF。例如有一双极系统的一个极停运(停运容量为50%),持续2h,则其等效停运持续时间=2×Po/P m =2×1/2=1 (h)。对于等效停运持续时间EOD,按照停运的起因又可分为等效强迫停运持续时间EFOD和等效计划停运持续时间ESOD两种。
E.4关于时间的术语定义
E.4.1& 统计周期小时数PH
&&& 指所考虑的统计周期期间总小时数,如以年为统计周期,则PH=8760 (h)。
E.4.2实际停运小时数AOH
&&& 指在统计周期内各次实际停运持续时间之总和,即AOH
=ΣAOD;同样,AOH又可分为实际强迫停运小时数AFOH
=∑AFOO和实际计划停运小时数ASOH=∑ASOD。
E.4.3等效停运小时EOH
&&& 指在统计周期内各次等效停运持续时间之总和,即
EOH=∑EOD;同样,以坍又可分为等效强迫停运小时数EFOH
=∑EFOD和等效计划停运小时数ESOH=∑ESOD。
E.5& 关于能量的术语定义
E.5.1& 能量不可用率EU
&&& 它是衡量因停运不能被直流系统传输容量的总和,以等效停运时间EOH占统计周期小时数PH的百分数来表示,即
EU=(EOH/PH)×l00%
&& &而计划能量不可用率SEU可写成:
SEU=(ESOH/PH)×100%
E.5.2能量可用率EA
&&& 它是衡量直流系统除换流站设备和直流线路停运外所能传输的总容量的尺度,它可以用折算到最大连续容量下的等效运行小时数与统计周期小时数之比来表达,经化简,可写成:EA=100-EU。
E.5.2& 能量利用率U
&&& 它是衡量直流系统实际传输的能量的尺度,以该能量所占直流系统最大连续传输容量下的比值的百分数来表示,即:
&&& U=所输送的能量((MWH)/(Pm×PH))×100%
&&& 其中:Pm为最大连续输送容量,PH为统计周期小时数。
&&& 上述时间和能量术语之间的关系可以图E.1的形式直观地表示。
E.6& 暂态可靠的概念
&&& 是指相关交流系统故障期间,高压直流系统的特性。该概念可表示为:
&&& (HVDC系统在故障清除后能恢复到故障前输送功率水平的故障次数/记录的AC系统故障次数)×100%
E.7换相失败起动次数CFS
&&& 即每个运行年每个6脉冲换流器单元的换相失败起动次数,可表示为:
&&& λCFS=[统计周期小时期间换相失败次数/(三相6脉冲组数×换流器单元工作率)]×(运行年/统计周期小时)&
式中,换流器单元工作率是指系统的每个换流器元件在统计周期内的带电时间。&
1& 时间和能量术语的关系
EUH――等效能量利用小时;& FAH――等效能量可用小时;
EOH――等效停运小时;&&&&& ESOH――等效计划停运小时;
EFOH――等效强迫停运小时;&& EUH/PH――能量利用率;
EAH/PH――能量可用率;& &&&EOH/PH――能量不可用率
(规范性附录)
直流系统主回路参数计算一
F.1& 换流器主要参数的计算
F.1.1& 直流电压计算
整流站直流电压由下式计算
&& (F.1)
&&& 式中:
&&& n――每极6脉冲阀组数,对12脉冲阀组,n=2。
&&& 逆变站直流电压由下式计算
&& &&&&&(F.2)
n――每极6脉冲阀组数,对12脉冲阀组,n=2。
整流站和逆变站直流电压的关系
& &&Udr一Udi=IdRd& &&&&&&&&&&&&&&&&&&&&&&&&&&&&&&&&&&&&&&&&&&&&&&&&&&&&&&&&&&&&&&(F.3)
F.1.2感性压降及阻性压降的计算
直流感性压降dxN为
&&& &&&&&&&&&&&&&&&&&&&(F.4)
&& &相关的阻性压降dr为
&& &&&&&&&&&&&&(F.5)
其中Pcu是换流变与平波电抗器在6脉动阀正常运行时的负载损耗,Rth是与换流阀通过的电流有关的损耗。
&&& 换流变感性压降(短路电抗)Uk与直流感性压降dnx的关系如下
&&&&&&&&&&&&&&&&&&& &&Uk+UPLC≈dxN&&& &&&&&&&&&&(F.6)
&&& 式中:
&& UPLC―PLC滤波器电抗器的感性压降。
F.1.3换相角的计算
& 整流器侧重叠角μ可根据下式计算
&&&&& &&&&&&&&&&(F.7)
&&& 逆变器侧重叠角μ可根据下式计算
& &&&&&&&&&&&&&&&(F.8)
F.1.4无功补偿计算
&&& 12脉动阀组所需的无功由下式决定
&& &&&&&Qσ=2xIdUdio &&&&&&&&&&&&&&&&&&&&&&&&&(F.9)
&&& 其中x是重叠角μ的函数
&& &&&&&&&(F.l0)
& 对逆变器侧,上式中的触发角α由熄弧角γ代替即可。
F.2换流变压器主要参数计算
F.2.1& 换流变阀侧电压及电流计算
&&& 阀侧线电压与阀的理想空载电压的关系式为 &&&
&&&&&&& (F.l1)
阀侧额定连续交流电流由下式计算&&&&&&&&&&
&&& &&&&&&&&&(F.l2)
F.2.2换流变额定功率的计算
&&& 6脉动阀组换流变总的额定功率(三相)为
&&&& &&&&&&&(F.l3)
&& 12脉动阀组单相三绕组换流变额定功率为
&& &&&&&&&&&&(F.l4)
&&& 12脉动阀组单相双绕组换流变额定功率(Sn2w)是上述值的一半,即
&& &&&&&&&&&&&&&&&&&&&&&&(F.l5)
F.2.3 Udio的限值计算
&&& 1) Udio的计算:
&&& Udio NR可根据公式(F.1)计算,修正为
&&& &&&(F.l6)
&& Udio NI可根据公式(F.2)计算,修正为
&&&& &&(F.l7)
2)整流侧Udio的最大及最小值:
Udio计算如下
=& &&&&&&&&&&&&&&&&&(F.l8)
对最大值UdioRmax,取
UdR= UdNR(1+δUdoLTCI+δUdmeas)
dxR =dxN(1+δdx)
Id= IdN(Fmax-δIdoLTCI+δIdmeas)
α=αn-△α
对最小值UdioRmin,取
UdR= UdNR(1-δUdoLTCI-δUdmeas),忽略ReRmin的影响。
dxR =dxN(1-δdx)
Id= IdN(Fmin+δIdoLTCI-δIdmeas)
α=αn+△α
3)逆变Udio的最大及最小值
逆变器侧Udio计算如下
对最大值UdioRmax,针对以下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取大值
UdR= UdNR(1+δUdoLTCI+δUdmeas)
dxI =dxNI(1+δdx)
Id= IdN(Fmax-δIdoLTCI+δIdmeas)
γ=γn-△γ
&Rd= Rdmin
&UdR= UdNR(1+δUdoLTCI+δUdmeas)
dxI =dxNI(1+δdx)
Id= IdN(Fmax-δIdoLTCI-δIdmeas)
γ=γn+△γ
&Rd= Rdmin
&对最小值UdioRmin,取
& UdR= UdNR(1+δUdoLTCI)
dxI =dxNI(1-δdx)
Id= IdN(Fmax-δIdoLTCI+δIdmeas)
γ=γn-△γ
&Rd= Rdmin
F.2.4有载调压抽头级差计算
换流变额定变比由下式决定
&&&&&&&&& &&(F.20)
换流变最大变比计算如下
&&& &&&&&&&&&&&&&&(F.21)
换流变最小变比计算如下
&&&& &&&&&&&&&&&&&&(F.22)
换流变有载调压抽头级差计算如下
&&&&& &&&&&&&&&&&&&&&&&&&&&(F.23)
缩写及符号一览表
Id&&&&&&&&&&&& 直流电流
Idmax&&&&&&&&& 用于计算最大Udio的直流电流
Ud&&&&& 直流电压
Pd&&&&&&&&&&& 直流侧测得的功率
n&&&& &&每极6脉动阀组数
Udio&&&&&& &&6脉动阀组的理想空载电压
P&&&& &有功功率
Q&&&& &无功功率
Xt&&&&&&& 以欧姆值表示的换相电抗
uK&&&&&&& 换流变短路阻抗的百分数
Pcu&&&&&& 归算到一个6脉动阀组的换流变与平波电抗器的负载损耗
α&&& 触发角
γ&&& 熄弧角
μ&& 换相重叠角
dx&&&&&& 直流感性压降
dr&&&&&& 直流阻性压降
η&& 换流变压器的变比,根据η=UIN/UVN,通常η=1.O
△η& 抽头的级差
Rd&&& 整个直流回路总的直流电阻
UT&&& 6脉动阀的正向导通压降
Rth&&&&&& 一个晶闸管阀的等值电阻
UV&&&&&&& 换流变的阀侧线电压
UI&&&&&&& 换流变的交流侧线电压
Iv&&&&&&& 换流变的阀侧电流
II&&&&&&&& 换流变的交流侧电流& ‘
TC&&& 抽头位置
OLTC&& 有载调压抽头
SN&&&&& 额定功率
Fmax&&&&&&&& 最大连续运行电流(p.u.)
Fmin&&&&&&& 最小连续运行电流(p.u.)
N&&&&& 表示正常(额定)值
R&&&&& 表示整流器
I&&&&& 表示逆变器
V&&&&& 表示换流变的阀侧
L&&&&& 表示换流变的交流侧
max&&& 表示最大值
min&&& 表示最小值
3w&&&& 单相三绕组换流变
2w&&&& 单相双绕组换流变
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验证码: 357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充油电缆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