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夜说”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中指的是什么

宣夜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天文里“中国古代天学”指的是什么?
天文里“中国古代天学”指的是什么?
提问者:daybook
从中国古代文明确立之时起,天学就一直被天子所垄断,是皇家的禁脔。据《国语》《山海经》等古书记载,在远古的少嗥氏时代,天下混乱,人与神都混杂不分,人人都搞起与上天沟通交往的巫术,于是颛顼帝采取断然措施,命令专门官员掌管天地之事,这就是所谓的" 绝地通天" 的传说。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断绝了平民与上天交通的权利,这种权利从此以后就由天子垄断起来,只能由王家的专职巫觋去施行。
中国古代天学 二专职天学机构及其日常工作
既然天学为天子垄断,很自然,天学机构及其直接象征观象台(类似于现代的天文台,当然用处不一样)也为皇家独占,其他任何地方政权或个人都不能建立,否则就是" 犯上作乱" 的行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犯法。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以找到一个例外,即北齐的张子信,他可能趁中原长期战乱时在海岛上建立过一个小型天文台,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这或许是中国古代唯一可与西方私人天文台相媲美的例子。历代天学机构名称及主要负责人官名变动沿革如下:秦太史令西汉太史公太史令东汉太史令魏晋南北朝太史局;太史隋太史曹太史监;太史令唐太史局浑天监浑仪监太史监司天台;太史局令浑天监太史监司天台监。824 人宋司天监太史局天文院;司天监太史局令辽司天监;太史令金司天台;提点司天监元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太史院;提点司天监太史院史。259 人明钦天监;太史令监正。41-23 人清钦天监;监正。154 人与现代社会中天文学家的身份截然不同,古代皇家天学机构的负责人及其属吏都是政府官员;天学机构则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部门,通常在地方上没有常设的下属机构和人员。有时为了特殊的观测任务,则委派临时人员,元明两代例外。不过这个部门在理论上的品级却一直不太高,最高时在唐代,曾达到三级左右,最低时在五品左右。天学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世袭的天学官员,二是从社会上招集,三是本身的专门培训。天学机构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是天象的观测记录,内容有恒星位置的测定,并编制成星表或绘制为星图;日月食和掩星观测;行星在恒星背景下的视运动状况;异常天象的观测记录,包括彗星新星流星太阳黑子等。对其中的某些天象还要有选择地向皇帝汇报。其次是观天仪器的研制和管理。三是修订历法,编算历书历谱并印制颁发。
中国古代天学 三观测手段与研习──天学仪器与典籍
天学仪器的出现是天文学走向定量化的必然结果,只有借助于天学仪器才能精确定量地测定各种天文数据。中国古代的天学仪器大致可分为三类:圭表、漏刻和仪象。其中浑仪、浑象两类是古代浑天家测侯和演示天象的基本仪器。浑仪是测量天体位置的赤道式仪器,历代制作各不相同,但基本上是由许多同心圆环组成,中有窥管。测量天体位置是古代天学事务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历代对浑仪的制作均是竭尽所能。浑仪何时发明,目前尚难断定。史籍中最早明确记载浑仪制作的是西汉的落下闳,随后东汉贾逵、张衡,东晋孔挺,唐代李淳风、一行,北宋沈括、苏颂等均对浑仪作过不同程度的改进,使它有利于实际观测。而元代郭守敬的简仪则是对浑仪革新的产物。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漏壶的改进是个技术性问题,但更关心这个问题的是古代的天学家,如张衡、沈括等都对漏壶的改进有过贡献。因为除日常生活中需要准确的时间计量外,天文历法中更要求有精确的时间计量系统。浑象是古代浑天家用来演示天球周日运动的仪器,类似于现代的天球仪。基本结构是一个圆球,在球面上有星辰和黄道、赤道等。汉耿寿昌、张衡,三国吴陆绩和王蕃等制作过机械转动的浑象,最有名的当属唐一行和梁令瓒的开元水运浑天、北宋张思训的" 太平浑仪" 和苏颂等的元佑浑天仪象(现在通称为水运仪象台)。苏颂曾把整个仪象台的结构、部件的形状、尺寸等写成一份说明书《新仪象法要》。中国古代最系统、最完整、记载资料最丰富的天学典籍,当首推历代官制中的天学三志:律历志、天文志、五行志。其中有少数几种官史中这三志的名称稍有变化,但其所述内容仍与传统相符。五行志专述该朝灾异、祥瑞的情况,为各地灾异、祥瑞报告的文献汇总;律历志是关于该朝律与历的文献汇总。天文志所记录的是该朝发生的天文大事,天象记录,以及对应的星占占辞等。此外,还有重要的星占著作如《开元占经》等,官修大型天学著作如《崇祯历书》等,私家著述如明朱载育《圣寿万年历》等。四理论基础──宇宙论与天学思想《淮南子原道训》注:"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宇宙,一般当作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学就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宇宙的结构和演化。在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的结构,主要有三派学说,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此外还有昕天论、穹天论、安天论等。浑天说认为,天地具有蛋状结构,地在中心,天在周围。浑天说到底是何时由何人首次提出,现在已不得而知。但作为一种宇宙学说,它的产生和发展却与一种实用的测天仪器──浑仪有着密切的关系,史籍所载明确的浑天说直到东汉张衡造浑天仪并作《浑天仪注》时才提出来。张衡的宇宙学说被后世天学家多次引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天学家公认和遵用的宇宙学说。中国古代天学家就是以《浑天仪注》中所描述宇宙模型,进行天文观测和历法推算的。以后历代历法推算方法上常有改进,但基本模型仍是少有变化。盖天说是比浑天说出现更早的一种宇宙说,可将其起源、发展的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原始的形象化比喻的" 天圆地方说" ,没有进一步关于天地结构的定量描述;第二阶段以《周比算经》为基本纲领性文献,提出了自成体系的定量化天地结构,基本假定是天地平行,其间相距八万里。盖天说家以此解释天地结构和天体运行,并进行定量描述和计算。宣夜说认为天是无限而空虚的,星辰就悬浮在空虚之中,自由自在地运行着。史籍中关于宣夜说的记载现在只找到两条,其中一条还是斥责它" 绝无师法" 的。这种说法与现代宇宙论颇有形似之处,所以往往被作适当发挥之后,成为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宇宙学说。然而,宣夜说认为日月星辰自由自在地运行,所以对它们的运行规律也就无从谈起。这种对天体自由运行的夸大,使得宣夜说无只字片言谈到对天地结构的定量化描述,所以严格地讲,宣夜说还不能称作为一种宇宙学说。上述三家之外,还有三国时吴太常姚信所在" 昕天论" ,东晋虞耸的" 穹天论" ,晋虞喜的" 安天论" ,都不能称为严格的宇宙说,对后世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只有浑天、盖天两说,是中国古代真正的宇宙学说,而且两说各有合理成分,都没有完全被抛弃。在中国古代,盖天、浑天之说,圭表、浑仪等器,以及天文历法之操作规则,这些都是为着一个致用的目的──为王权服务。然而赋予这个致用目的以一种神秘、庄严、威严,以致人人相信它的有效性的,是古代深入人心的天学思想──天人合一。这里的" 天" 是被用来指整个自然界,它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并非象近代科学的" 客观性假定" 中那样是无意志、无情感、可认识的客体,而是一个有意志、有感情、无法彻底认识、只能顺应其道、与之和睦共处的庞大而神秘的活物。它表现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天地相通和天地对应。五数理天文学成就──历法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日、月及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就此研究内容而言,称中国古代历法为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是恰当的。史籍所载中国古历前后近一百部,其中获得官方正式颁行的五十余部。各部历法在具体内容和治历方法上有承袭,也有变革,绵绵两千余年,作述不息。令人叹为观止。要而言之,中国古代历法的中心课题可以归结为两个:原理和数据。原理是指日、月、五星运动规律在历法中得到的反映;数据是指历法对日、月、五星运动的数值描述。历法之疏与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根据原理和数据这两个要素,对中国古代历法作纵向考察,可以按时间顺序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 )两汉魏晋南北朝历法;(2 )隋唐两宋历法;(3 )元明历法。传说汉代以前有所谓的先秦古六历,然而对它们的真伪,便是古人也早已怀疑。汉武帝时修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有明文记载的第一部历法,但已不传。西汉末刘歆所作的《三统历》是第一部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历法,但学者们认为它几乎就是《太初历》的翻版。《后汉四分历》虽经反复修改,但并无实质变化。直至刘洪《乾象历》,引入月亮视运动的不均匀性,算是一大进步。此历并未颁行,至魏晋修历时其先进方法被采用。南朝何承天《元嘉历》在实测数据上有所改进。祖冲之所造《大明历》则试图从改变闰周和测定冬至点入手,提高历法精度,但由于政治原因,其法不得施行。隋张宾《开皇历》依何承天之法,微加增损而已。而刘焯的《皇极历》根据北齐张子信发现的太阳周年视运动和行星运动不均匀性,引进定气;采用定朔、岁差;还运用先进的数学手段解决计算问题。所有这些先进的原理和方法的运用使得《皇极历》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历法。同样由于政治原因,其法不得施行。但时人称其为精密。唐初《戊寅历》和李淳风《麟德历》虽然行用一时,但它们的成就均不出《皇极历》的范围。直至一行《大衍历》,在对天体运动的理解、实测、计算技巧方面,都有重大革新,使得《大衍历》成为中国古代历法史上冠绝一时的好历。南、北两宋颁行的历法共有十九部之多,然均无重大突破。《大衍历》之后,元代郭守敬等人的《授时历》成为中国历法史上的另一座高峰。经过前后数百年的努力,历法所反映的天体运动规律,即治历的基本原理已被古代天学家们大致掌握,欲使历法有所改进,惟有在数据及其处理方法上下工夫,《授时历》便是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并获得成功的典范。其基本数据全凭实测,打破古来治历旧习,开创后世新法之源。明代遵用《大统历》,其法沿用《授时历》。六研究目的──功能及性质探讨前面说过,交通天地人神只能由皇家垄断,那么反过来讲,能够交通天地人神的人方能为王。其实这与人们较为熟悉的" 君权神授" 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而沟通天地人神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在古代正是天学,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古代天文学(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我们通常把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为天学)。因此,对于朝廷和帝王来说,为了替自己的政权提供合法的依据与象征,建立皇家天学机构决不是一件科学方面的事务,而是政治上的头等大事之一。另一方面,为了不让旁人也获取通天手段,就要对天学施行严厉的垄断措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历代王朝对" 私习天文" 所颁布的厉禁。这里的通天手段──天学,通俗地讲就是星占学。中国古代星占学的特色特别强烈,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可以称为" 军国星占学".这与预测个人穷通祸福的" 生辰星占学" 绝然不同。在古代中国的天学运作中,星占学实质上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因此天学的政治、文化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星占学的政治、文化功能,这在下面的论述中将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天学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由于" 君权天授" 、" 天命转移" 的观念在古代中国深入人心,因此每逢改朝换代之际,被认为必有天命的转移。而天命又是由天象来显示的(当然要由天学家对此作出阐释),故一些特殊天象乃至大气,常被视为改朝换代的征兆和天命转向新王朝的证据,郑重地加以利用。这类事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胜枚举。如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时,被说成有" 五星聚于东井" 以兆示他将成帝业。即使在社会安定时期,异常天象也回被用来鼓动野心家问鼎。比如汉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因大彗星出现,听信方士之言,以为自己可能有天子之望,遂准备谋反。当新朝得天下之后,天学家们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即为新朝提供新的历法。因为在中国古代,奉谁家的正朔,即使用哪一种历法,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特别是当有多个独立政权并立时,一个政权用哪个王朝的历法,就意味着承认该王朝在理论上的统治权。所以当新王朝统一天下时,必然要采用一种新的历法颁行天下。在中国古代被赋予星占学意义的天象中,绝大部分都是凶兆──即上天对人间政治黑暗或君王无道的谴责和警告但是要利用天象来歌颂圣明、粉饰太平,天学家们仍然不会束手无策。因为一方面,还有少数吉祥的异常天象以及大量被称为" 祥瑞" 的自然现象可资利用;另一方面,将" 不吉" 的天象解释成其他意义,或宣称不吉天象因帝王的德行而消失,同样可收歌颂升平之效。历史上这类粉饰太平的事件也很多。利用天学还可以打击政敌。如北宋郭天信,利用天学使重臣蔡京被黜。由于将异常天象视为上天对人间政治黑暗、君主失德的谴责和警告,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深入人心,大臣和君主都在很大程度上接受这一观念,这就使得臣下可以借用天象来谏劝君主,这样做有时可以收到比直言批评更好一些的效果。同时,当出现不祥的天象时,君主以己身承担天谴,被认为是" 有德" 的表现。而史志中记录的大量" 史传事验" ,构成在政治上进行道德教化的材料,为统治阶级的行为提供某些规范准则。由于古人认为天象对军事行动有直到意义,因此,异常天象的出现可能影响军事行动,乃至称为决定战争的胜负重要因数。此外,天学还对古代中国的建筑、墓葬和文学都产生过影响。天象记录本来是皇家的星占学档案,而星占学又是专为古代中国政治服务的。在封建专制极权统治的政治运作中,尔虞我诈,黑暗凶险,遂有出于政治目的而伪造天象记录或谎报天象之事。对古籍中那些不可回推的天象比如客星,我们现在无法得知其是否为古人伪造。但对行星之类可用现代方法回推的天象,我们现在可以知其是否为古人伪造。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使得汉丞相翟方进被迫自杀的所谓" 荧惑守心" 天象,从推算得知,竟然是假的。七中外天学交流及影响古代中国天学中的十二辰与十二次,都是对周天黄赤道带的十二等分,这与西方的黄道十二宫极为相似。而黄道十二宫之制创始于古代巴比伦。于是欲论古代中外天学交流,不能不涉及十二辰与黄道十二宫的关系。郭沫若曾对此作过深入研究,他从文字、图形、语义、字源、发音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考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十二辰本来就是黄道周天的十二宫,是由古代巴比伦传来的。同时古巴比伦天学中的" 三十一标准星系统" 与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近年对双方的数理天文学内容的研究表明,在现已拥有的证据之下,将巴比伦天文学与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视为两个独立起源的体系,比较稳妥。巴比伦天文学确实曾传入中国,不过那是随着佛教东来,这也是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外天学交流;第二次大规模的中外天学交流则得助于蒙古人的军事扩张;第三次是随西方传教士而来,且影响最大,最终使得中国古代天学被西方天文学所取代,揭开了中国全面向西方学习的序幕。印度天文学传入中国,可以上溯到东汉末年。其中佛教僧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汉晋南北朝时期,许多重要的天学家都与印度七曜术发生关系。隋唐两宋时期,七曜术仍在中国广泛流传。直到宋朝灭亡,七曜术才告沉寂。可惜史书中所列的大量七曜术著作,都未能传世。所幸在汉译佛经和敦煌卷子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有关文献,使我们得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此外,传入中国的还有《九执历》、《符天历》等。印度天文学家如著名的天竺三家曾供职于唐朝天学机构,其特点是能准确推算交食。印度天学包含有古希腊天文学成分,比如360 度圆周划分、六十进位制计数法、黄道坐标系统等,但并没有对中国传统天学产生什么影响。印度天学之所以风行数百年,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中国本土所没有的生辰星占学,使得上至贵族,下至庶民,皆可以借助于它来预卜自己的吉凶休咎。并且,它们可能与中国后来盛行的四拄八字算命法有着某种关系。成吉思汗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在他身后,占据中国的元朝与欧、亚诸汗国先后并立,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元代中国与伊斯兰天文学的交流接触,在忽必烈时代达到高潮,但在此之前,这种交流早已在进行。比如耶律楚材、丘处机等在中亚的天学活动都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反之,伊斯兰天文学家在中国更为活跃,如札马鲁丁进献西域天文仪器七件,并在元上都主持回回天文台,与大都从事中国传统天学工作的汉儿司天台并存。直至明洪武年间,代表伊斯兰天文学的回回司天监仍与代表中国传统天学的司天监并存,三十年后才被撤消,但钦天监中的回回科则一直保持。此外,明朝还组织翻译了一些伊斯兰天文学书籍。明末传教士西来,传入西洋历法。徐光启等首先学习西法,主持撰成《崇祯历书》。无奈大厦将倾,新法未及颁行而明亡。满清入关,任命西人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汤删改《崇祯历书》作成《西洋新法历书》。清政府将其颁行,称为《时宪历》。《时宪历》所用原理和数据全部依照第谷的地心行星体系和他所测定的天文数据。乾隆七年重修《时宪历》,称为《癸卯元历》。它放弃了小轮体系,改用地心系的椭圆运动定律和面积定律,并考虑了视差、蒙气差的影响。《癸卯元历》行用至清灭亡。清代所用历法全源于西方天文学,中国现代知识体系各学科之西化自天文学始。八。中国古代天学的特征致用性质致用性是中国古代天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常设专职的天学机构和专职的天学人员,始终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从事天学研究。虽然如此,在中国古代天学中却几乎从来没有产生过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探索,即从来没有超出其实用目的和服务对象之外的研究工作。2.天学被赋予这样一种意义,对天学的垄断标志着政权的确立。因此,虽然历法主要是一种精密的数理体系,但在统治者、天学家和所有其他人眼里,颁历就是行使权力的象征。对历法的精益求精也是出于星占的实用目的,而不是基于科学的考虑。3.天学家对天空勤勤恳恳地观测,记录了大量天象。虽然这些天象记录现在可以为科学研究所利用,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星占学。不讲职业道德的天学家甚至伪造天象以达到其政治目的。代数方法代数方法的使用是中国古代天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古代近百部历法中,所有的推算方法都用文字叙述的形式表达出来。历法中每一个基本量就是一个具体的数据,每一种推算方法就是把各种基本量代入用文字叙述的代数表达式,进行混合运算后,得到一个导出量,这个量或是最后结果,或还要进入下一步运算。这种代数方法的一个缺点是,历法中所涉及的每个基本量只有特殊性──只能取该历法给定的数据,而没有普适性。这样使得许多方法的继承性很差,并且不能深入揭示天体运行的内在规律(难以想象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能用这种办法发现)。二是宇宙学模型。盖天和浑天说中对宇宙结构的尺度从来没有明确、真实的描述,可以说中国古代从来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几何宇宙模型,所谓浑天和盖天说都是代数式的。中国古代天学的这种基本特征,即使在有外来几何概念的影响下也丝毫不变。
回答者:weeded
Mail: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3)[转载]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三流一源溯天文
我的图书馆
(3)[转载]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三流一源溯天文
&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三流一源溯天文
中华先哲所确立非常科学的中国天文学时空系统理论,除了由“天圆地方”所体现出来的古人对天地结构的认识,是“地”的吐气、含气之外,就是由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的内容体现出来的,根据“地”的吐气、含气而界定的天地框架(结构)内容,及其对宇宙天体的存在与运动方式的科学认知。这些内容也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河图洛书》所包涵的数,透析《古太极图》所蕴涵的深奥哲理。
据古代史籍记载,自古以来,“善言天者”数以百记,数以百记的“善言天者”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这些学说都是对天地、宇宙认识的科学理论。
现今学术界认为,“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是自古以来人们在探究天文学中,逐渐形成的三大流派。但是,根据《中医科学性的准思考》与《中医天文学》所展示的古代中国天文学知识,分析“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这三种学说的相同与差异,却可以推翻学术界长期以来的“三大流派”说!也就是说,“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这三种谈天学说,是一脉相承于以阴阳之气为内在依据,以天地框架为外在形式的远古中国天文学。
一、“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概述
古代中国对天地、宇宙的论述相当丰富,《晋书·天文志》将这些五花八门的说法大致归纳为三类: 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
1. 浑天说
浑天说将天地比作鸡卵形状的整体,这个整体将天极看作天地的中心,将赤道二十八宿看作天地这个大圆球的中腰。汉代天文学家张衡的《浑天仪注》将“天地”框架释义得非常清楚:
天将地包裹在其中,日月五星附丽其中,运行有一定的轨道。天地这个整体的框架:就象一枚鸡卵,假想的天球外表就象鸡卵的外壳,地体就象卵中黄,孤居于天之中,这个“鸡卵”的圆周长是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一百八十二又八分之五度复盖在地体上半部,一百八十二又八分之五度环绕在地体下半部,所以圆形天道二十八宿半显半隐。这个“鸡卵”的两端是南极、北极。北极是天的中心,在正北出地上36度,经常显现而不隐藏(参见《辞海》恒显圈图)。南极也是天的中心,在正南没入地下36度,经常伏藏在下面而不显现。两极相距182度半多一点。天转如车轮在运行,圆转没有开端没有终点,其形状混混沌沌,所以称为浑天。赤道是腰带,天的肚腑,从东到西将天围腰拦截[1]。
张衡的《灵宪》还论述了天地框架----天极、赤道、经线、纬线,是在推论出天地本原之后确定出来的。天地的本原是什麽?是天地阴阳之气。古人将天地阴阳之气分为四时,天地框架----两极、经度、纬度,就是依据四时之气的规律界定出来的。这在张衡所著《灵宪》中记载得比较详细:
“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之)**[定]*灵轨,寻绪本元。先准之于浑体,是为正仪立度,而皇极有逌建也,枢运有逌稽也。……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彁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为庬鸿,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合化,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谓太元,盖乃道之实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纪。于是人之精者作圣。实始纪纲而经纬之。”
文中明确指出:天地的本原是“气”,“气”的阴阳构精,化生出四时孕育出万物。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然后才有天的九个方位,地的九个区域;才有两极、赤道;“才有象可以显现,有形体可以度量。”天地的经纬正是在此基础上划分出来的。而且“自地至天,是八极的一半,地的深度也一样。”
在界定出天地框架的基础上,浑天说根据重差勾股术和地隔千里而由日晷所测的日影差一寸推算了整个天地的大小。《灵宪》指出:
“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则是浑仪。将覆其数,用重[差]钩股,悬天之景,薄地之义(仪),皆移千里差一寸得之。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从天地的大小中,可知浑天说所认识的“天地”是上下短,四围宽的椭球体。同时还认为天地以外的宇宙是没有极限的。
浑天说还清楚地认识到:天是圆的,宇宙是无限的,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由于地影遮掩了月球所致。地影是圆的,那么地体自然是圆形的。《灵宪》指出: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他)**[地]*也。是谓闇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
以上可知浑天体系自古至今就是将地体作为球形来对待,而且也是依据整个天地来划分时间与空间的。
2. 盖天说
学术界通常认定盖天说原自相当古老的“天圆地方”说,认为
“最早,原始人们看天穹,有如一个倒扣的锅,大地是平的。这种直观的感觉就是天圆地方说。……在天圆地方说里,人们早就发现,天穹有一个“极”,犹如瓜的蒂,锅盖的疙瘩。这“极”即现在的“天球北极”。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古代民族,他们自古以来就学会观察北斗的徊转以定四时,不难发觉北斗徊转的中心是不动的。……殷代主要活动地点约为北纬36°左右,即天球北极的地平高度约36°,因此古人以为半球形的天穹正是以36°的倾斜度盖在地上的。所谓“天如欹车盖,南高北下”(祖暅:《天文录》)就是这个意思[2]。
《晋书·天文志·天体》记载了盖天说的具体内容:
“蔡邕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其本庖牺氏立周天历度,其所传则周公受于殷商,周人志之,故曰《周髀》。髀,股也;股者,表也。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恆八万里。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句股重差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故曰《周髀》。”
即所谓《周髀》,就是盖天学说。盖天说原本是庖牺(伏羲)氏所确立的周天历法度数,其所流传过程是周公承受于殷商,有由周朝人记载下来,故曰《周髀》。髀,是股;股,是表。其学说主张天好似盖笠,地犹如倒扣着的盘子,天与地各自正中高四围低。北极之下为天地之正中心,这里最高,而往四围散开来越来越来低,日月星三光隐没与辉映,成为昼夜。天正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与地隆高相从,日离地恆八万里。日附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句股重差推算晷影极游,成为远近之数,全都得立竿测影。故曰《周髀》。
又《周髀》家云: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蔡邕的所谓《周髀》理论,就是盖天说。盖天说本是庖牺氏确立历法的周天度数,由周公承传于殷商,因为是由周朝人记载下来的,所以称《周髀》。髀,是股;股,是立竿测影的表。这一学说认为“天”象没有柄的伞,“地”象倒扣的盘子,天地各自都是中心高,四围低。北极之下为天地的正中心,此地最高,而四围低下,日月星三光在地的周围上下左右不停地隐没与显现,形成昼与夜。天的正中心,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与地各自隆起高出相一致,日离地恆八万里。日附丽于天而平行旋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句股重差推算晷影、天极、四游,以此作为远、近的数据,全都是得之于表股的测定。故曰《周髀》。
又有《周髀》家云:天圆如张开的伞盖,地方如下棋的棋盘。天的所在如斜倚的车(伞)盖,所以天极在人的北边,就是其证明。极在天之中,而现今在人之北,所以知道天的形状如同斜倚在大地上的的车盖。
以上可见,盖天说的“天穹斜欹”、“地法覆槃”,其主要内容是以天极为中心,把大地作为拱形看待的。至于将“地”说成是“方如棋盘”则是后世人望文生义,曲解了远古先哲们所论述的天文学知识。
3. 宣夜说 
宣夜说主张宇宙无限论,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壳),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宣夜说自然观的基础是元气学说。此说相传出自殷代。
战国时期的《庄子·逍遥游》论述得比较有代表性: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有至极邪?”即天空中的深青色,难道是其真正的颜色吗?它的广阔遥远难道没有极限吗?用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宇宙无限的认知。庄子还用汤与棘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宇宙无限的认定:“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即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没有极限之外还是没有极限。
也是战国时代的宋鈃、尹文学派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或“精气”构成的,如《管子·内业》所说:
“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屺。”
即宇宙万物的本原为“气”。阴气阳气相互作用,在地化生五谷,在天为日月星辰。阴气阳气充塞于天地之间,称之为鬼神;懂得阴气阳气运行规律的人,称之为圣人。气有时光辉照耀,好象升腾在天;有时隐而不现,好象没入深渊;有时滋润柔和,好象潜伏入海;有时高不可攀,似在峻岭重山。
宣夜说认为,气无处不在,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日月星辰包括地体自身,都漂浮在气中。《晋书·天文志》记载了:
“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郄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镇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
即天没有形质,仰头观望,又高又远没有极限,眼睛艨瞀而无法看清楚,故天苍苍。比如向四围远望之黄山而全都是青色,俯察千仞之深谷而都是黑色,青非真色,而黑也没有实体。日月众星,自然浮生在虚空之中,其运行其留止全都须气来维系。所以七曜或者流逝或止住,或者顺行或者逆行,伏藏与显现没有常规,进与退不走相同的路径,是因为没有根系,所以各不一样。北极常居其所,北斗不与众星向西隐没。摄提、镇星全都向东运行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缓与迅疾任随其性,其没有根系明显地可以知道。如果被缀附于天体,则不能够如此。
也就是说,浮游在太空中的日月星辰,其行其止全都由气统摄着。如果缀附在天壳上,则不能如此游动。《晋书·天文志》还记载了东晋虞喜《安天论》所说:
“言天体者三家,浑、盖之术具存,而宣夜之法绝灭,有意续之而未遑也。”
即论述天体的有三家,浑、盖之学术都存在,而宣夜学说却绝灭了,有心补遗接续这一学说却没有闲暇做到。虞喜还说:
“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数,其术兼之,故曰宣夜。”
宣,是明;夜,是幽。幽明之数,其学术兼而有之,故称“宣夜”。
三国时代的宣夜说学者杨泉在《物理论》中说:
“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
杨泉还进一步论证说:
“夫地有形而天无体。譬如灰焉,烟在上,灰在下也。”
人们熟知的成语故事“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问题。据《列子·天瑞》篇记载,有位杞国人听说日月星辰是在天空飘浮的,便“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劝杞人的人,提出了“日月星辰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即不但天空充满气体,连日月星辰也是气体,只不过是发光的气体。后来的宣夜说学者还提出地体会坏,天地也会坏,但是用不着担忧。可知宣夜说认为地球本身与日月星辰一样,都是太空中的天体。
二、“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的相同与不同
“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这三种学说所谈内容有相同也有不同,学术界一般认为,浑天说比起盖天说来,无疑要进步得多。浑天说与球面天文学的基本出发点完全一致,对于观测天文来说,也能充分满足要求。但是,作为宇宙结构理论来说,浑天说则是不符合事实的。天球的概念完全是个臆想的概念。从观测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宣夜说不如浑天说的价值大。浑天说能够近似地说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宣夜说只能指出它们运行的不同,却没有探讨其运行的规律性。综合三者相同与不同的内容,会发现学术界的分析是有失偏颇的。
1.天极、北斗、二十八宿、句股重差推晷极游可证“浑盖归一”
《丛书集成初编·周髀算经》的“提要”中说:
“盖浑天如毬,写星象于外,人自天外观天;盖天如笠,写星象于内,人自内观天。笠形半圆有如张盖,故称盖天。合地上地下两半圆体,即天体之浑圆矣。其法失传已久,故自汉迄元明,皆主浑天。”《周髀算经述》说:“笠,车盖也。以覆舆者,……又为弧背,再加弧线分度,加考工记盖弓二十八以象星也。”
即笠指车盖,用来覆盖车身,又为圆弧的脊背,再加圆弧线分段度数,加上考工记记载支撑车盖的弓有二十八根,是取天象二十八宿。《周髀算经跋》中又说:
“古术无盖天之名,虽周髀亦浑天也。旧本有昔者荣方问于陈子以下,盖秦汉人所搀入,而不明以测浑之理,故竟以为天如倚车盖,别名盖天。而考验多所违失。”
即浑天说是从整个天地的外表进行观察与测算;盖天说是在整个天地的内里进行观察与测算。即使是“周髀”所谈,也是“浑天”学说。旧本有关“昔者荣方问于陈子”以后的文字,全是秦汉时代的人搀入的,因为不明白测定浑天的原理,所以竟然以为天好象斜倚着的车盖,另立名称为“盖天”。然而经过考察验证,却发现有很多失真之处。
明代学者胡震亨先生在《周髀算经·题辞》中说:
周髀学说,超过浑天学说,比如杨子云难盖天八论都没有能够驳倒它。惟独梁武帝于长春殿讲义,另拟天体,全部与周髀相同,用以排斥浑天学说。自梁武帝以后(此说)就不再显现。总之世上缺乏算学,于是这些计算技术被埋没,我读的《魏书》中,就曾讲到有得道(掌握算学技术)之人名叫成公兴的,是帮助寇谦之家种田的佣工。
有一次寇谦之坐在树下推算七耀运行度数,成公兴时不时地过来看看,后来寇谦之遇有一些难题弄不明白,自觉怅然若失,成公兴就问他说:“先生为何不高兴?”谦之回答说:“我学算多年,可是近来算周髀总也算不对,因此自觉惭愧。这些不是你所能够明白的,用不着你来过问!”
成公兴却如此这般地给他讲解其中的奥妙,使得寇谦之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按照成公兴的算法,头号难题迎刃而解。寇谦之叹服成公兴的不可貌测,请求成公兴做自己的老师。结为师友相约结伴进入华山、嵩山共同修道,学会了辟谷。从而知晓《周髀》一书的算学,如果不是有道之人是很难迅速计算出结果的。诸如桓、郑、蔡、陆这些人,恐怕当时并没有轻易随声附和杨子云的观点[3]。
也就是说,无论是浑天说的天地如鸡卵形状的整体,还是盖天说的“天穹斜欹”、“地法覆槃”,二者都是观测天极、北斗、二十八宿,用句股重差来推算,依据日晷来测定两极、四游。即观察测算天文现象的大致方法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写星象于外”的浑天说,划分整个天地方位,可以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写星象于内”的盖天说则必须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古太极图》的方位划分相一致。
浑、盖二者出现有不同主张的原因主要是:浑天建立于尧帝时代,《晋书·天文志·仪象》记载了:
“《春秋文曜钩》云:‘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此则仪象之设,其来远矣。緜代相传,史官禁密,学者不睹,故宣盖沸腾。”
也就是说,由来久远的浑天学说,在古代是保密的,史官以外的学者无法见到,这也是导致宣夜说、盖天说兴起的原因。《开元占经》也说:(周)幽王、平王之后,周朝皇室地位卑下,天子不能颁布历法,鲁历不正,百有余年,以建申之月为建亥而出现的怪异,蛰虫不伏藏,历纪坏废,道术浸乱,浑天学说传下来的不多,末世儒者有的不曾听说过浑天的具体内容,各以自己的臆测为天作说,故有周髀宣夜之学说。
浑天遭周朝、秦朝动乱,师傅断绝,丧失了文字记载,惟独浑仪还在,观象台没有废弃,故其详细内容还可以得到。至于更加缜密的方法和精确的数据却阙而不传,周天里数的精确数据也无从知晓。而洛书《轨曜度》、《春秋考异邮》全都说周天一百七万一千里,到了依据日影进行验证时,则错误甚多,这些内容流传散布在很多书中,通儒达士没有经过考证,所以不敢违背损毁旧术,只得依据书中所见,按照这些数,更正考察其他数,以探究其内容。
这些现象,用梁武帝的话说就是:
自古以来谈天者多了去了,全都是不懂天象,各随自己想象。各执自家所说,看法显著不同,毫厘之差,导致千里之谬。戴着盆而向上观望,怎麽能够见着天?这就象住在蜗牛的角中,却想要谈论天之广阔与狭窄;怀揣着蚌螺的外壳,却想要测量海水之多少,真可谓不自量啊[4]。
其中,浑、盖产生分歧的原因从这些记载中可见一斑。
《北史·信都芳传》也早就指出:
“浑天覆观,以《灵宪》为文理,盖天仰观,以《周髀》为规则。俯、仰虽然不同,大致的归属却是一致的。”
浑、盖二者都源于独特的远古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只是浑天说在保留古代中国天文学的观测体系、时空观念方面比较系统、全面,故而成为自古以来较为正统的观测天体视运动、测量天体方位、制订历法的理论基础。
2.“方”既不是四四方方,也不是平平正正
通常学术界认为盖天说源自相当古老的“天圆地方”说,殊不知“天圆地方”说与浑天说的“鸡卵天地”说原本并不矛盾。只是自古至今一些学者误解了“方”字的准确含义才将浑、盖对立起来。比如郑文光先生认为:
“‘方’者,并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而是平平正正之谓。南北朝时代的鲜卑族歌手斛律金创作的民歌中就歌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5]
其实,“方”字,既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也不是平平正正之谓,而是“幽”----“隐蔽”的意思。“天圓地方”的“圆”是指“地”的“吐气”,“方”是指“地”的“含气”(详细内容见第一章)。
自古至今浑盖争论的焦点----地体是与天穹同圆:“圆则同圆,方则俱方”;还是与棋局一样的方形:“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应该没有争论的必要,因为二者的内容与观点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因为持“地方如棋局”者,曲解了“方”字在“天圆地方”一词中的准确含义,所以才导致双方争论不休。
3. “天球”是假想的,“地球”却是实实在在的
学术界认为,浑天说与宣夜说的分歧在于,浑天说主张“天”有一定的范围,有一个固体硬壳包裹着。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7]
宣夜说则主张,“天”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晋书·天文志》记载了:
成帝咸康中,会稽虞喜因为宣夜之说而作《安天论》,认为“天高高于无有穷尽,地深深于无法测量。天确实在上,有常规安装之形状;地塊确实在下,有居于静止之形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没有(地)方形与(天)圆形的不同之义。其光曜布列,各自运行,犹如江海之有潮汐,万物之有行动、隐藏”。葛洪(持浑天说者)听说后讥讽他说:“如果星辰列宿不附丽于天,天为无用,就可以说没有天,何必又说有天而不动呢?”[8]
其中浑天说、宣夜说有无“天壳”之争体现得清清楚楚。正如李约瑟先生所指出:
“浑天学说体系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对赤道坐标系天球大圆的相当完善的认识。”[9]
即浑天说的天球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一样,是假想的。“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中用了诸多的“如”字,而没有用“是”字,足可以证实这一点。只是因为一些学者混淆了“如”与“是”的区别,才将假想的天球误认为是真实的“天壳”,形成了不必要的固执己见。《晋书·天文志》还记载了与虞喜同族的祖上河间相耸所立论的穹天论:
“天的形状如鸡子壳,其边际四周连接四海之外表,浮于元气之上。譬如翻倒锁着的匣子在水中却不沉没,是因为气充满其中的缘故。日绕辰极,从西方落下而从东方升起,不出入地体之内。天有天极,犹如锅盖有疙瘩。天向北下于地三十度,极之倾斜在地卯酉之北亦三十度,人在卯酉之南十馀万里,故斗极之下不为地的中心(这里是就以观测者为中心划分卯酉而言),当对天地卯酉(这里是就以极为中心划分卯酉而言)之位耳。日行黄道绕天极,天极向北距离黄道百一十五度,向南距离黄道六十七度,这是以二至之所在为最长最短。”[10]
穹天论实质上也是浑天论,只是将以北斗、天极为天地之中心,与以观测者(观测点)为中心区别了开来而已。
自古至今的一些学者认为,浑天说主张“天”是有一定范围的,有一个固体硬壳包着。其误区在于:一方面是忽略了“如”与“是”这两个字的区别;另一方面是忽略了测定天体位置必须要“假想”一个天球,而实际的天球并不存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天壳”只是对“天球”所作的比喻。浑天说的天球确确实实是假想的;地球的存在却是实实在在的。不假想出这个天球,就无法确立天文学的时空范围,更无法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历法。明确这一点,对我们认知古代中国天文学时空观念的科学性是非常必要的。
4. 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与“气”的不解之缘
浑天说的“……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 ……天成于外,地定于内。”;盖天说的“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是指幽而圆是指明。”“天道”称为明,“地道”称为幽,明是吐气,所以(地)体表外有景象;幽是含气,所以(地)体表内有景象,……吐气者施放布散,含气者运行化育,因此阳施而阴化。一明一幽,一圆一方,一吐气一受气,一阳一阴。”宣夜说的“‘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三种谈天学说与“气”都有不解之缘。这些内容证明,浑天说是在认知了天地本原----“气”的运行规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持盖天说者因为误解了“方”的准确含义,而与浑天说貌离神合;宣夜说则因为将假想的“天球”误认作“实有”的“天壳”,而与浑天、盖天这两种学说分道扬镳。
如果把古代中国天文学比做一棵苹果树,那麽,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就象这棵树上长出来的一个甜,一个酸,一个不甜也不酸的三个味道有差异的苹果,那数以百记的善谈天者多姿多彩的天学理论,自然就象树上多种多样的,比如刚长出来的、长到半生不熟阶段的、由于自然灾害夭折而味道各异的苹果。
三种谈天学说的相同与不同,证实了三者的内在一致性。同时也证实了数以百记的谈天理论,都是承传于博大精深的古代中国天文学。将这些学说的内容融会贯通,会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天文学体系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学术界诸多学者争论不休的原因在于,不能够全面了解这三种谈天学说的内在一致性,所以才各执自己的一孔之见,进而越来越肢解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完整性、系统性,抹杀了中国天文学的科学性。
三、古代中国天文学的时空观念
如果说以上所谈还不足以证实古代的善言天者,是承传于完整、系统、科学的古代中国天文学的话,那麽对三种谈天学说与古代中国天文学时空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
(1)“天地之间犹橐轮乎?”
中国传统科学的空间观念丰富多采,承传了夏代文化的彝族人民自古至今就有老虎推动地球转的观念[11];《老子·第五章》明确指出:
“天地之间犹橐轮乎?虚而不屈,动而欲出。”
&“橐轮”即是指风箱;《管子·宙合》指出:“天地,万物之橐;宙合又橐天地。”“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口袋。旧说“有底曰囊,无底曰橐”,这里“橐”是包裹的意思。天地包裹万物,宇宙则将天地包裹其中,而且天地这个没有底的口袋是两头都能够进入气与吐出气,如北半球(冬至)开始呼出,南半球(夏至)开始吸入,整个地球(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呼与吸同时进行。在整个天地之中同时并行着北半球的呼(冬至)与南半球的吸(夏至)。天文学专著《皇极经世书》则从逐时运行在北半球的四时之气现象来解释这一问题:
“冬至之后半年为呼,夏至之后半年为吸。”[12]
天地相对宇宙来说是有极限的,这极限是依据天地之中的四时之气而界定出来的。宇宙是没有极限的。《文子·自然》、《尸子》都称: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可见宇是代表空间;宙是代表时间。浑天说认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可知古人对天地、宇宙空间的区分与认识是相当客观,相当具体,也是相当科学的。
(2)日无上下之说,天地自有升降”
古人对太阳、五大行星与天地运动的认识,同样十分科学。天文学专著《开元占经》指出:
“日无上下之说,而天地有升降。”
即太阳没有上与下的说法,而天地却是有升有降。
“天地之间别有升降之气,资始资生,以成万物。”“天以妙气为体,广远为量,弥覆无所不周,运行来往不息,一昼一夜,圆转一周。张覆之广莫能际其边际,运行之妙无有见其始终。”
即天以美妙的气为实体,广阔深远为轮廓,弥漫覆盖无处不充塞,运行往来永不停歇,一昼一夜,圆转一周,展开覆盖之辽阔无法界定其边际,运行之奇巧美妙不能显现其开始与终结。
“地亦升降于天之中,旁游之数与天游同。……冬至之后日转北移,非专日之移也,亦由天地游而南,故物有生而不死。夏至之后日转南移,非专日之移也,亦由天地游而北。”
即地体也升降于天空之中,四方上下与天的游动相同。冬至之后太阳向北移动,不独太阳在移动,也因为天地向南运行。所以万物有生机而不会死亡。夏至之后太阳向南移动,不独太阳在移动,也因为天地向北运行。
“三光之行虽有盈宿,天地之体常然不变。”
三光指日、月、星三种天体的光。三种天体在运行中,各自的光有时大,有时小,天地这个整体却没有根本上的变化[13]。
(3)天行不息,本无昼夜,是地上之数为人所用
现代科学是依据地球的自转、公转来划分时间。古人则依据阴阳来划分时间,并认为阴阳是由天地自身的运动所产生的。
《皇极经世书》指出:
“天行不息,本无昼夜,人居地上,以为昼夜,故以地上之数为人之用也。”而且“天地相衔,阴阳相交,故昼夜相杂,刚柔相错。”[14]
即天气包含着地体,地体吞吐着天气,阴(地)气阳(天)气相互交接,所以昼夜相互掺杂,刚(吐)柔(茹)相互交错。由此而产生的春夏秋冬的寒与热实在是取决于地气[15]。气的阴阳运动是划分时间的内在依据,如《管子·乘马篇》:
“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时之长短,阴阳之利用(作用)也;日夜之易(交替),阴阳之化也。”
一年之所以有春夏秋冬四时之推移,原因是阴阳二气的消长依次推移。汉代的《白虎通·四时》也指出:“时,期也,阴阳消长之期也。”昼夜、四时、年、月、日、时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期限。
(4)观五星之东转,则地体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
尽管古人没有达到能亲自乘飞行器到太空中的天体上去看一看的技术水平,但是他们运用仰观俯察,取类比象的方法,仍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地体也是太空中的一个天体。《素问·五运行大论》就指出:
“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意为在天地运动中,太空有星象、气象,地面有物象。日、月、木、火、土、金、水,这七大天体,象穿梭一样运行于太空之中。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的气附着在地表,承载着有形质的物体;虚的(指气)用来陈列顺应天的精气。地体及万物与太空精气的关系,就象树根与枝叶的关系一样。虽然宇宙辽阔遥远,但是通过观察天空星象、气象,以及气化作用所引起的动物的生长壮老已和植物的生长化收藏等物象,还是能够认知清楚的。由此可知,在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物候是连结阴阳之气运行规律与天空星象运行规律的纽带。《素问·五运行大论》还指:
“观五星之东转,则地体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是“太虚之中一物尔。”
古人还运用从太空中坠落到地面上的陨石形状和性质,推断天上星体的形状和性质。《史记·天官书》就指出:
“星陨至地,则石也。”
王充《论衡·说日》:
“日月在天犹五星,五星犹列星,光耀若圆,去人远也。何以明之?春秋之时,星陨宋都,就而视之:石也,不圆。以星不圆,知日月五星不圆也。”
陈太初《琅環天文集》:
“星之在地者为石。星之在天者为星。星坠于天,半空凝结,至地而成石也……星陨而成石,石星一体也。”
张衡《灵宪》:
“奔星之所坠,至地则石也。”
恐怕“杞人忧天”中“天地也会坏”的观念就是从陨石坠落的现象中思辩出来的吧。&
(5)依据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的往复运动来确立天地框架
《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
“天虽高不可度,地虽广不可量,以气动复言之,其犹视其掌矣。”
天虽然高远不可攀登,无法用尺寸度量,地虽然宽广无法限制衡量,但是以春夏秋冬之气的往复运动来分析,就象观看自己的手掌一样。《素问·五运行大论》还记载了横亘在圆形天道二十八宿之间五种颜色的气,这五色气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青色—春;赤色—夏;黄色—长夏;白色—秋;黑色—冬。古人认为五个季节与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在一回归年内相继出现在北极天空直接对应。五大行星中的每一星各行73日零五刻,合周天360度[16]。《素问·五常政大论》还记载了先哲们所描述的四时之气在地体上的循行规律:
“今以气候验之,及春气西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夏气北行。以中分校之,自开封至沧海,每一百里秋气晚至一日,春气早发一日。”
这行而不停的四时之气,就是在显现着的午半球和隐没着的子半球相递更替,此去彼来,此来彼去。
古人依据天地之中有形物质的规律性变化,划分出四时五行,认为万物都逃脱不出阴阳五行的性质[17]。比如地上有与阴阳五行直接对应的五个季节,天上有与阴阳五行直接对应的五大行星。四时五行是在天地之中化生出来,天地这个整体是在宇宙之中化生出来,这就是古代中国天文学的时空观、物质观。古代中国天文学也正是在通晓了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五行基础之上,确立出天地框架,建立起科学的天地时空、宇宙时空理论的。
(6)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与古代中国天文学的时空观念
古代中国时空观念中“天地之间犹橐轮乎?”“天地之间别有升降之气,……一昼一夜,圆转一周。”“地上之数为人之用也。”“天地,万物之橐;宙合又橐天地。”都是指天地这个空间中的时间,即浑天、盖天所界定天地框架的时间;天地寓于宇宙之中。“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地亦升降于天之中”;“五星与地体同类”,则与宣夜说的“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或“精气”构成的,气无处不在,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日月星辰也包括地体自身,都漂浮在气中这些理论是同一原理。
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的内在一致性,体现出“三说”都被包容在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天地时空观念、宇宙时空理论之中,也证实了这些谈天说都是对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共同承传。
四、古代中国天文学是中华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的生命之源
郑文光先生说:“日月星辰是什麽?它们为什麽发光?为什麽会产生日月蚀?等等,等等。在实验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无非是一些猜测----但是,决不是凭空的猜测。古代科学家和哲人们是根据地上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去猜测天上物体的性质和规律的。”[18]
是猜测?还是推论?“地上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又是什麽?
应该说,堪与现代科学相媲美的古代中国天文学时空观念,其科学性取决于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古代中国天文学原本(起码在六、七千年以前)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否则就不会有再现的考古实物----蚌塑天文星图;十六根古笛等,也不会有承传至今的赤道坐标系,更不会有行用至今的干支四柱历法。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天灾人祸,官方保密等等,尤其是从古至今的诸多学者,由于日渐割裂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内在依据----阴阳五行,与外在形式----天地框架(天极、北斗、二十八宿)的完美统一,博大精深的古代中国天文学理论才被肢解成数以百计的各种谈天学说。
(1)应该改“猜测”为“推论”
推论是逻辑思维的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不能随便乱“蒙”。猜测是凭想象估计,带有“蒙”的成分。中国天文学及其时空理论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对天地万物反复认识,反复实践,反复验证的基础之上推论出来的。比如由月亮的“月牙”状态----“闇虚”为“地影”所遮,推论出地体是圆的;由观测五星由西向东运行,推测出地体也是由西向东运行;由陨石的坠地推论出天上的星体不是圆形的。等等,等等。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即夏商周这三代以前,天文学知识是相当普及的。三代以后,中国天文学命运多舛,不是有器无文,就是有文散佚,正如《晋书·天文志》所说:
“汉灵帝时,蔡邕于朔方上书,言‘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惟浑天近得其情,今史官候台所用铜仪则其法也。立八尺圆体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黄道,占察发敛,以行日月,以步五纬,精微深妙,百代不易之道也。官有其器而无本书,前志亦阙’”。这是有仪器而无文字记载的情况。
《唐书·天文志·上》记载了有文字记载但不完整,后由几代人整理补充而载于史册的情况:
“黄帝创受《河图》,始明休咎,故其《星传》尚有存焉。降在高阳,乃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爰洎帝喾,亦式序三辰。唐虞则羲和继轨,有夏则昆吾绍德。年代绵邈,文籍靡传。至于殷之巫咸,周之史佚,格言遗记,于今不朽。其诸侯之史,则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验。其巫咸、甘、石之说,后代所宗。暴秦燔书,六经残灭,天官星占,存而不毁。及汉景武之际,司马谈父子继为史官,著《天官书》,以明天人之道。其后中垒校尉刘向,广《洪范》灾条,作《皇极论》,以参往之行事。及班固叙汉史,马续述《天文》,而蔡邕、谯周各有撰录,司马彪采之,以继前志。今详众说,以著于篇。”
诸如此类的原因,使经过科学推理建立起来的古代中国天文学理论,没有能够完整、系统地流传至今。因此,在论证古代中国天文学成果时,应该改“猜测”为“推论”。
(2)约定俗成的观念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尽管古籍记载、出土文物、民俗学、文字学、易哲学等学科中的最新研究成果,都可以证实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理论是在对天地、宇宙的科学认知中推论出来的,但是认为古代中国天文学在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间,是由不完善到相对比较完善而发展的观念,在学术界仍然占居着主流。学者们依据约定俗成的观念来分析论述中国天文学史,认为:
“从甲骨文看来,我国在三千五百年前的殷商时代,已有一定的天文学知识。……我国还有一部分古书,记述了殷代以前的天文学资料,但是否可靠,或如何解释,学者还争论纷纭。……神话中所反映的天文学内容,有许多可能产生于更古的年代。……甚至是原始社会。……但是,神话毕竟不是信史,通过神话研究中国天文学的起源,还存在着许多困难。……这工作做得不好,很容易把假象当作真相,把客观事物的歪曲影象当作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就会造成谬误。”[19]
约定俗成的观念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如果倒退二十年,在民俗学没有揭示出中国古代曾经行用过由十干所纪的一年分十个月的历法;考古学没有发掘出六千多年前的河南濮阳“北斗、苍龙、白虎天文星图”;七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用于测定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的十六根古笛等,这些足以证实古籍中所记载的天文学成果确实存在的话,学术界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要重新建构古代中国天文学学科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许多神话都已被证明是艺术化了的曾经有过的史实,诸多难以稽考的问题已经有实物为证。关键在于我们肯不肯稽考,用什麽样的方法去稽考。
诸多最新研究成果对我们去稽考完整系统的古代中国天文学可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就是从“实事”求出“是”,求出真理,而不是就事论事。不能运用颠倒了的认识论,比如用现代人所谓“人类童年的认识能力”,来估测古代贤哲的认识水平。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中国古代无科学”观念,去认识、评价古代中国天文学。只有打破旧的观念,用尊重史实,尊重事实的新观念,承认六、七千年前诞生的古代中国天文学,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验证,不断总结,不断精确才建立、完善起来的观念,去分析论证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内容,也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展示出原汁原味的古代中国天文学。
(3)“太极”既不是多余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
在中国传统科学中,天文学是龙头学科,中医学是当代世界传统医学中唯一能与现代医学争宠的保留学科。中国传统科学的易哲学、中医学、文字学等学科中很多语义不清,内涵与外延均欠清晰的名词术语,如无极、太极、八卦、天地、阴阳五行、宇宙等需要古代中国天文学知识予以澄清。比如易哲学中“易有太极”的“太极”,研究易哲学的一些学者崇尚“太极思维”,认为太极是在“八卦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太极在时间上表现为无始无终,在空间上表现为无处不在。眼睛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20]
研究古代中国时空观念的一些学者,为了证实古代时空无限观念的存在,就说:
“日月寒暑之时间推移,不过是阴阳变化消长的具体表现。这些论述无疑很有道理。只是《易传》在阴阳之上又安置了一个‘太极’,却没有具体解释,后世往往被神秘化。”[21]
应该说这两种对“太极”的解释都不尽如人意,因为“太极”就是指天地这个大的极限,是这个大的极限中化生出了阴阳之气,阴阳之气的运行时段划分出了四时五行。可知太极在宇宙中既不是多余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古代中国天文科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证实证伪的话,那麽这些学科中的很多问题就会永远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法定论之中。
(4)展示古代中国天文学时空科学理论的现实意义
展示古代中国天文学时空科学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河图洛书》探源,为《古太极图》引绪!提醒研究《古太极图》的读者,改“宇宙论系统图示”为“天地论系统图示”!
很多人研究《古太极图》,总是把她说成是“宇宙论系统图示”。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世界三论(宇宙全息统一论、总时空学、宇宙大潜显总体学)、宇宙统一科学、总体大统一论创始人,新河图、新洛书、十卦、一百卦、全息易学、一统易的创始人王存臻先生。王先生认为,“古人首先是依据月象太极而画出太极图的”!“早在1982年秋,一个静谧的夜晚,王存臻主席注目东天,一轮明月升起在高高的白杨树巅,凝视良久,触景生情,吟出‘高扬一枝月,妙空玄景来’的警句。很快,他发现月亮上呈现太极图像!这一发现让他激动不已:古人首先是依据月象太极而画出太极图的!
易曰:‘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在古老安谧的环境中,极为引人注目的是阴晴圆缺,日月相推。尤其在神秘的夜晚,明月的盈仄变幻,更具魅力,将人们的心灵引向宇宙的深处。
在多少次静心的观察、深沉的思考中,在多少个日夜日夜的不懈探索中,智慧的先哲们应被美妙的月象太极所吸引,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彻悟太极原理。
想到这些,王存臻主席兴奋至极:‘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太极却在明月中!’
又历经无数个不眠之夜,王存臻主席发现:在农历每月十五前后,月圆初升之时,是观察月象太极图的最佳时间。此时,月亮左右明暗两部分,恰好构成一幅清晰的太极图像:左边阴暗部分为阴,右边明亮部分为阳,左阴部分上小下大,右阳部分上大下小,中间阴阳分界线成S形,左右阴阳两部分酷似两条阴阳鱼,只是没有“鱼眼”而已。阴鱼头朝下,阳鱼头朝上,呈现一幅逆向运动的太极图。古人云:日为阳,月为阴。月中太极图阴大阳小,以阴为主,且呈逆向,正与古今哲理相吻合。
王存臻主席发现月中有太极,具有深刻的宇宙背景、文化渊源。古老的沂蒙山,地灵人杰。几十年来,王存臻主席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神驰天宇,纵横今古,仰观俯察,悟道求原,步入神秘的宇宙殿堂。”[22]
出于对本民族科学文化的热爱,很多学者都想把中华文明最美的精华----太极图原理展示给世人。但是,数千年以来对太极图的种种解说,加之数百年以来中学西解的流弊,使得现代人把“天地”与“宇宙”混而为一,如此去没有极限的宇宙之中,探询古太极图的内涵,根本就无法弄清楚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这些数,与《河图洛书》、《古太极图》是否无法分割,无法理解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这些数,与《河图洛书》、《古太极图》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诸如“月中有太极”之类的说法,难免会使诠释出来的《古太极图》科学原理永无定论。进而贬损太极图的魅力,最终还是要被淘汰!
因为《河图洛书》所展示的阴数阳数,就是由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体系中诞生出来;《古太极图》所蕴涵的科学原理,就是融由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体系中诞生出来的气数,与古代中国天文学时空科学理论为一体!所以,结合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体系与古代中国天文学时空科学理论,来分析《古太极图》所蕴涵的科学原理,可以进一步证实《古太极图》不是“宇宙论系统图示”,而是
“天地论系统图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天文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