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过程ppt电子传递过程中电子怎样活动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电子传递问题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根据电子传递到Fd后去向,将光合电子传递分为三种类型:1、非环式电子传递  non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   指水中的电子经PSⅡ与PSⅠ一直传到NADP+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过程如下:   H2O → PSⅡ → PQ →Cyt b6/f → PC → PSⅠ→Fd→FNR → NADP+ (4-22)   按非环式电子传递,每传递4个e-,分解2个H2O,释放1个O2,还原2个NADP+,需要吸收8个光量子,量子产额为1/8,同时转运8个H+进类囊体腔.2、环式电子传递  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   通常指PSⅠ中电子由经Fd经PQ,Cyt b6/f PC等传递体返回到PSⅠ而构成的循环电子传递途径.即:   PSⅠ→ Fd →PQ→ Cyt b?6/f → PC → PSⅠ(4-23)   环式电子传递不发生H2O的氧化,也不形成NADPH,但有H+的跨膜运输,每传递一个电子需要吸收一个光量子.也有人认为,PSⅡ中也存在着循环电子传递途径,其电子是从QB经Cytb559,然后再回到P680.3、假环式电子传递  pseudo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   指水中的电子经PSⅠ与PSⅡ传给Fd后再传给O2的电子传递途径,这也叫做梅勒反应(Mehler′s reaction).   H2O → PSⅡ → PQ →Cyt b6/f → PC → PSⅠ→ Fd → O2   Fd为单电子传递体,其氧化时把电子交给O2,使O2生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Fd还原+ O2 Fd氧化 + O2?   叶绿体中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能消除O2 .   O2 - + O2 - + 2H2 SOD 2H2O2 + O2   假环式电子传递的结果造成O2的消耗与H2O2的生成.假环式电子传递实际上也是非环式电子传递,也有H+的跨膜运输,只是电子的最终受体不是NADP+而是O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细胞库/细胞培养
ELISA试剂盒
实验室仪器/设备
原辅料包材
体外检测试剂
光合作用基础知识讲座系列四: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图)
光合作用基础知识讲座系列四: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图)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6463
原初反应使光系统的反应中心发生电荷分离,产生的高能电子推动着光合膜上的电子传递。电子传递的结果,一方面引起水的裂解放氧以及NADP+的还原;另一方面建立了跨膜的质子动力势,启动了光合磷酸化,形成ATP。这样就把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一、电子和质子的传递(一)光合链(photosynthetic chain)所谓光合链是指定位在光合膜上的,由多个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的总轨道。现在较为公认的是由希尔(1960)等人提出并经后人修正与补充的“Z”方案(“Z” scheme),即电子传递是在两个光系统串联配合下完成的,电子传递体按氧化还原电位高低排列(表4-2),使电子传递链呈侧写的“Z”形(图4-10)。图4-10 叶绿体中的电子传递模式由此图可以看出:(1)电子传递链主要由光合膜上的PSⅡ、Cyt b6/f、PSⅠ三个复合体串联组成。(2)电子传递有二处是逆电势梯度,即P680至P680*,P700至P700*,这种逆电势梯度的“上坡”电子传递均由聚光色素复合体吸收光能后推动,而其余电子传递都是顺电势梯度进行的。(3)水的氧化与PSⅡ电子传递有关,NADP+的还原与PSⅠ电子传递有关。电子最终供体为水,水氧化时,向PSⅡ传交4个电子,使2H2O产生1个O2和4个H+。电子的最终受体为NADP+。(4)PQ是双电子双H+传递体,它伴随电子传递,把H+从类囊体膜外带至膜内,连同水分解产生的H+一起建立类囊体内外的H+电化学势差,并以此而推动ATP生成。(二)光合电子传递体的组成与功能以下按“Z”图式中电子传递的顺序介绍几种电子传递体的性质与功能,其余可参见表4-2。1.PSⅡ复合体 PSⅡ的生理功能是吸收光能,进行光化学反应,产生强的氧化剂,使水裂解释放氧气,并把水中的电子传至质体醌。(1)PSⅡ复合体的组成与反应中心中的电子传递 PSⅡ是含有多亚基的蛋白复合体。它由聚光色素复合体Ⅱ、中心天线、反应中心、放氧复合体、细胞色素和多种辅助因子组成。PSⅡ的聚光色素复合体(PSⅡ light harvesting pigment complex,LHCⅡ),因离反应中心远而称“远侧天线”。LHCⅡ除具有吸收、传递光能的作用外,还具有耗散过多激发能,保护光合器免受强光破坏的作用。另外,LHCⅡ磷酸化后,可在类囊体膜上移动,从堆叠的基粒(富含PSⅡ)区域横向移动至非堆叠的基质(富含PSⅠ)区域,并成为PSⅠ的聚光色素系统,扩大了PSⅠ的捕光面积,协调两个光系统之间的能量分配。这就是所谓的“天线移动”。组成中心天线的CP47和CP43是指分子量分别为47 000、43 000并与叶绿素结合的聚光色素蛋白复合体,它们围绕P680,比LHCⅡ更快地把吸收的光能传至PSⅡ反应中心,所以被称为中心天线或“近侧天线”。PSⅡ反应中心的核心部分是分子量分别为32 000和34 000的D1和D2两条多肽。反应中心的次级电子供体YZ、中心色素P680、原初电子受体Pheo、次级电子受体QA、QB等都结合在D1和D2上。 其中与D1结合的质体醌定名为QB,与D2结合的质体醌定名为QA。这里的Q有双重涵义,既是醌(quinone)的字首,又是荧光猝灭剂(quencher)的字首。QA是单电子体传递体,每次反应只接受一个电子生成半醌(semiquinone)(图4-11),它的电子再传递至QB,QB是双电子传递体,QB可两次从QA接受电子以及从周围介质中接受2个H+而还原成氢醌(hydroquinone)QH2。这样生成的氢醌可以与醌库的PQ交换,生成PQH2。图4-11 质体醌的结构和电子传递放氧复合体(oxygen-evolving complex,OEC)又称M,在PSⅡ靠近类囊体腔的一侧,参与水的裂解和氧的释放。(2)水的氧化与放氧 水的氧化反应是生物界中植物光合作用特有的反应,也是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前已提到每释放1个O2需要从2个H2O中移去 4 个 e-,同时形成 4 个 H+。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乔利尔特(P. Joliot)发明了能灵敏测定微量氧变化的极谱电极,用它测定小球藻的光合放氧反应。他们将小球藻预先保持在暗中,然后给以一系列的瞬间闪光照射(如每次闪光5~10μs,间隔300ms)。发现闪光后氧的产量是不均量的,是以4为周期呈现振荡,即第一次闪光后没有O2的释放,第二次释放少量O2,第三次O2的释放达到高峰,每4次闪光出现1次放氧峰(图4-12)。用高等植物叶绿体实验得到同样的结果。科克(B.Kok,1970)等人根据这一事实提出了关于H2O裂解放氧的“四量子机理假说”:①PSⅡ的反应中心与H2O之间存在一个正电荷的贮存处(S) ②每次闪光,S交给PSⅡ反应中心1个e-;③当S失去4e-带有4个正电荷时能裂解2个H2O释放1个O2(图4-13),图中S即为M,按照氧化程度(即带正电荷的多少)从低到高的顺序,将不同状态的M分别称为S0、S1、S2、S3和S4。即S0不带电荷,S1带 1 个正电荷,……S4带 4 个正电荷。每一次闪光将状态 S 向前推进一步,直至S4。然后S4从 2 个H2O中获取 4 个e-,并回到S0。此模型被称为水氧化钟(water oxidizing clock)或Kok钟(Kok clock)。这个模型还认为,S0和S1是稳定状态,S2和S3在暗中退回到S1,S4不稳定。这样在叶绿体暗适应过程后,有3/4的M处于S1,1/4处于S0。因此最大的放O2量在第三次闪光时出现。S的各种状态很可能代表了含锰蛋白的不同氧化态。每个M含有4个Mn,Mn可以有M2+、Mn3+和Mn4+的各种不同氧化态。而所有4个Mn对O2的释放都是必需的。图4-12 系列闪光对小球藻放氧量的影响图4-13 在水裂解放氧中的S状态变化原Kok钟模型没有指出 H+的释放部位与机理。后人的闪光实验表明,当S变化时,H+ 的释放数是1、0、1、2,即2个H2O中的4H+分别在S0→S1,S2→S3,S3→S4转变时释放。水中的O2被释放,而H+进入类囊体腔中,提高了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2.质醌 质醌(plastoquinone,PQ,图4-11)也叫质体醌,是PSⅡ反应中心的末端电子受体,也是介于PSⅡ复合体与Cyt b6/f复合体间的电子传递体。质体醌为脂溶性分子,能在类囊体膜中自由移动,转运电子与质子。质体醌在膜中含量很高,约为叶绿素分子数的5%~10%,故有“PQ库”之称。PQ库作为电子、质子的缓冲库,能均衡两个光系统间的电子传递(如当一个光系统受损时,使另一光系统的电子传递仍能进行),可使多个PSⅡ复合体与多个Cyt b6/f 复合体发生联系,使得类囊体膜上的电子传递成网络式地进行。另一方面,质体醌是双电子、双质子传递体,氧化态的质体醌可在膜的外侧接收由PSⅡ(也可是PSⅠ)传来的电子,同时与H+结合;还原态的质体醌在膜的内侧把电子传给Cyt b6/f ,氧化时把H+释放至膜腔。这对类囊体膜内外建立质子梯度起着重要的作用。3.Cyt b6/f 复合体 Cyt b6/f 复合体作为连接PSⅡ与PSⅠ两个光系统的中间电子载体系统,含有Cyt f、Cyt b6(2个,为电子传递循环剂)和Rieske铁-硫蛋白(又称〔Fe-S〕R,是由Rieske发现的非血红素的Fe蛋白质),主要催化PQH2的氧化和PC的还原,并把质子从类囊体膜外间质中跨膜转移到膜内腔中。因此Cyt b6/f 复合体又称PQH2·PC氧还酶。PQH2+2PC(Cu2+) PQ + 2PC(Cu+) + 2H+ (4-20)4.质蓝素 质蓝素(plastocyanin,PC)是位于类囊体膜内侧表面的含铜的蛋白质,氧化时呈蓝色。它是介于Cyt b6/f复合体与PSⅠ之间的电子传递成员。通过蛋白质中铜离子的氧化还原变化来传递电子。高等植物PSⅠ复合体存在类囊体非堆叠的部分,PSⅡ复合体存在堆叠部分,而Cyt b6/f 比较均匀地分布在膜中,因而推测PC通过在类囊体腔内扩散移动来传递电子。5.PSⅠ复合体 PSⅠ的生理功能是吸收光能,进行光化学反应,产生强的还原剂,用于还原NADP+,实现PC到NADP+的电子传递。高等植物的PSⅠ由反应中心和LHCⅠ等组成。反应中心内含有11~12个多肽,其中在1a和1b两个多肽上结合着P700及A0、A1、FX、FA、FB等电子传递体。FX、FA、FB是PSⅠ中3个铁硫蛋白,都具有4铁-4硫中心结构,其中4个硫与蛋白质的4个半胱氨酸残基连接(图4-14),它们主要依4铁-4硫中心中的铁离子的氧化还原来传递电子。高等植物每一个PSⅠ复合体中含有两个LHCⅠ(light harvesting pigment complex Ⅰ),LHCⅠ吸收的光能能传给PSⅠ的反应中心。图4-14 PSI反应中心复合体中电子供体的排布
相关实验方法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难度系数:
共435人点评打分
难度系数:
共190人点评打分
难度系数:
共157人点评打分
难度系数:
共151人点评打分
难度系数:
共130人点评打分
丁香通采购热线:400-
Copyright (C)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合作用过程图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