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心理情境有哪些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路径优化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功能进行分析
(一)动力功能分析
对于受教育者来讲,其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所发挥的作用,对其自身的兴趣、动机以及情趣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方面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都属于动力系统。一般来讲,心理活动包括两个范畴,一个是受到智力影响的活动,比如说思考、认知等心理活动,另一个就是意志、兴趣等,属于非智力影响的活动。虽然,意志、兴趣这些活动没有直接参与到人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过程当中,但是他们却起到了动力和调节的作用。而感知、记忆、思维这些智力活动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接触来感知事物。同时他们又能够对其内心的兴趣和意志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想让受教育者能够积极的地思维,对教育内容产生一定的感知,必须要调动其动力系统。所以,能够调动起受教育者的动力系统,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受教育者处于轻松、舒适的状态下,思维能够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下,激发了学习者的动力系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更好。
(二)陶冶功能与规范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对于教育对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其情操进行陶冶,对其内心进行感染。陶冶功能包括了多个方面。首先是审美的陶冶,当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时,利用文学和美术等一些方式,让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更加的丰富,产生了对于美好的追求。其次是情感陶冶,当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时,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最后是人格陶冶,所谓人格,他是一个人包括了整体面貌以及其气质、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对于受教育者来讲,教育者的精神面貌等人格特征都会对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教育者通过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时,可以用一些先进的事例作为手段,促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发生积极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对于受教育者有一种规范的功能,对其行为产生影响,使其能够自我约束。比如在一个环境卫生、遵守纪律的环境下,所有人都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不随意丢垃圾,如果有人违反了纪律会受到大家的谴责。情境对于我们都有很大的约束力。
(三)养成功能与协同功能剖析
所谓养成功能指当受教育者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时,其行为会产生变化,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品行。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能够对人的思想产生熏。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者创建了情境,同时也是情境中的一部分,必须要以身作则,内外统一,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受教育者在情境中会主动保持与教育者相一致的行为,进而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所谓协调是针对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来讲的,要促使他们达到高度的统一。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促进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感情,这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目前,很多教育者在创设的情境中没有协调的气氛,忽略了师生协调的关系,语言不带任何感情,教育对象也因此没有学习积极性,教育效果就非常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和能力,在此过程之中也必须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才能够轻松、愉悦,有利于教育活动的进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路径的优化
(一)创建良好的社会情境,引导社会认知
在我国,思想政治课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只注重进行大量的灌输。而与此相反的是西方的德育工作,更加注重教育中的隐形资源利用,将其更多的内容融入社会的大课堂之中,这样所达到的效果令人震撼。所以,我们必须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社会的文化环境进行优化,引导学生正确的社会认知。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情境,引导家庭情绪认知
学生最主要环境就是家庭,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我国的历史上,家庭教育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专制、权威。这些特点对于受教育者来讲阻碍了其主体意识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者必须时刻地提醒自己,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家长要为学生们创设良好的家庭情境,与邻里搞好关系,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同时自己要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用行为来影响学生。
(三)创设良好的精神情境,规范和引导个体认知
作为学生来讲,由于他们还没有进入到社会当中,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有成熟,处于过渡时期。现在的学生都有着非常独立的个性,面对社会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社会不断地发生变革,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容易产生变化。通过对情绪理论的认知,了解到其包括了三个步骤,刺激,评价和形成。所以,面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刺激,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在合适的时机,帮助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评价,促使他们的情绪向着积极靠近。同时,也要对教育者的心理进行一定的疏导,让他们认识到社会中的真、善、美,通过现实的情境去努力最求美好,规范自身的品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个体认知。另外,由于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个体的多样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也要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来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
(四)创设优质拟态性情境,规范道德认知
在上世纪初,“拟态环境”的概念就已经被李普曼提了出来。在当今的信息化的社会,大众传媒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它所创造出的“拟态环境”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群体。由于尚未成年,跟社会没有过多的接触,因此作为青少年的学生并不具备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较高的可塑性,此时利用拟态环境能够对他们的一些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进行影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让依靠大众传媒的作用对主旋律的道德文化进行宣传,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大众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时效性较强,并且拥有灵活多变的载体,因此,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进行加工和创作,形成优秀的精神作品,借助大众传媒的优势,将社会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队社会成员形成影响。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将这些优秀的作品结合到课堂的教育当中,不但为枯燥的传统教学增添了生机,同时也使得课堂的情境教育更加丰富。
(五)创设良好教育营造情境,加强情绪认知
情感是人类从生理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需求,一个完整的人,必定是有情感的人。一个人处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其情感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建,情境质量的优劣,对于教育的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创设情境时,教育者营造性环境要能够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受教育者能够更好的接受。同时要求尽量去选择更为真实的环境,教育的内容信息量要控制合适,当未知的信息量能够与已知信息量有一个很好比例时,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具体的实施当中,可以考虑将情境的创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借助教育网络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网络当中,创建一些教育的网络社区,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更加强大。从而使学生能够加强情绪的认知。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时对其影响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在进行情境的创设时,要不对社会环境进行优化,促进教育对象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家长也要创设良好的家庭情境,对学生产生有利的影响。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使用多样的情境手段,根据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丰富多样,才能够是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更高的效果。
作者:王鸿政 单位: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最新论文投稿&&&&&&&&&&&&
论文范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逆反心理
>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逆反心理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逆反心理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普遍存在逆反心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的产生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因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得不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育主体(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对象)、教育介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环体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逆反心理产生的成因进行了探析,并以此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逆反心理的含义界定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逆反心理&的概念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逆反心理也广泛存在。但是学术界对逆反心理含义的界定也是各抒己见。&逆反&一词来源于英文negativism,《英汉辞海》的解释为:否定的态度、怀疑主义,一种心理状态;违拗症、抗拒症,一种拒绝所要做的事,按所要求的反面去做,或任意做某件与所要求的事不同的事的倾向。此处的界定,认为逆反心理既归结为心理状态又归结为行为倾向。《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为:&逆反,是一种心理现象,对事情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国内学术界还存在另外一些观点,如有学者认为逆反心理只是一种态度反应。以上各种定义均有其合理因素,只是定义的角度、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罢了。
  正是因为有了一级概念&&逆反心理含义的分歧,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逆反心理含义的界定也是见仁见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指客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教育客体态度转变的一种心理现象。&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对立、与政治工作者期望目标相悖的心理状态。&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要求对立、与教育者期望目标背离或与事物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也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内容、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及教育情境等因素产生的与教育目的、方向相反或抵抗的一种反应态度。&以上定义的分歧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逆反心理是属于心理状态还是态度范畴;二是教育对象逆反心理是否包括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理应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去研究逆反心理,以此对教育对象逆反心理给予科学的解释。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介体、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产生的一种与教育目标相反、背离教育者意愿的态度反应。此定义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是属于态度范畴,是教育对象对外界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二是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不包括行为,尽管它包含一定的行为倾向,会影响教育对象的行为,但并不包含行为本身。只有逆反的行为倾向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超过一定的度的时候,这种倾向才会转化为逆反行为。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逆反心理产生原因分析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既是探索教育对象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的要求,也是提出克服逆反心理对策的需要。本文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四个方面去寻找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社会环境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
  恶性社会环境会产出负面影响,从而引发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间的矛盾,促使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
  社会现实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符首先,我国正处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为极少数人铤而走险、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条件,从而形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风气。同时一些道德失范、违法乱纪等消极现象有所蔓延。其次,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和改革开放快速推进,各种价值观念交织并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尖锐。社会环境的这些负面因素同教育要求不符,导致教育对象产生抵触情绪。
  社会现实与教育对象的企望之间存在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主观上力图将外 在的社会要求内化并外化为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教育对象在知行转化过程中,教育对象主观上希望实现转化,但是在客观上社会环境并没有提供有利条件促使其完成转化;二是教育对象完成知行转化之后,在现实的生活中面临着自身的行为和习惯与周围的环境的不一致,接触到社会环境的负面,从而引起教育对象内心的冲突和选择困惑。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缺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但是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存在缺陷性,使其与教育对象产生矛盾,引发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切实际性教育者制定教育要求,不仅要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而且还要依据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和思想实际,两者缺一不可。然而在过去乃至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要求都有偏高的倾向。高要求是对的,但是要求高到大多数教育对象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的程度,容易挫伤教育对象的积极性;教育要求定得过低,教育对象很容易达到,非但没有意义,教育对象也没有成就感。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一是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有些教育内容脱离现实实际状况,与现实相违背,不能够很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或者仅仅停留于一般的理论分析和口号宣传而不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教育内容落后于时代。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教育内容却没有与之同行,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脱节、与求新求变的社会心理不合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苍白无力,枯燥乏味。三是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内容必定要适合于特定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场合,而有的教育内容的制定往往忽视这些因素,因而针对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缺乏生动性一是教育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我说你听&、&我压你服&、&我点你通&的单一方法,难以引起教育对象心灵上的回应。二是教育方式粗暴。忽视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愿听取教育对象的批评意见,搞强迫命令,硬性规定,这样做很容易把教育对象推向反面。三是教育手段落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手段。但是反观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手段却陈旧落后,难以引起教育对象的参与兴趣。四是对教育时机场合的选择不当。即便是易于接受的教育,如果教育的时机和场合不合适,教育对象也会&紧闭心扉&、产生抵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一定阶级或政党按照一定的要求挑选出来的。这决定大多数教育者都是高素质、高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教育者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从而无法正确有效开展教育活动,不会正确处理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引发教育对象的逆反 tk,理。
  教育者缺乏应有的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从目前来看,教育者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育一68 一者缺乏应有的思想政治觉悟,内心深处并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仅仅是出于职业需要而例行公事地开展教育活动,因而教育对象对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缺乏可信度。二是教育者由于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等因素,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要求,甚至是曲解社会要求,使得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有理说不清的现象,不能够充分地发挥真理的力量,因而教育者难以做到&晓之以理&。
  教育者形象差一是教育者言行不一,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些教育者言行不一,往往在台上讲的是一套,台下做的又是一套。这样做容易引起教育对象对教育者诚信度的怀疑。二是教育者不注重个人修养,缺乏形象魅力。一些教育者身为人师,却无法做出表率,缺乏形象魅力,难以产生吸引力。三是教育者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一些教育者无法处理好与教育对象的关系,造成两者对立紧张。所以教育者难做到&导之以行&。
  教育者缺乏情感的投入杜威说:&单有知识,而没有感情以鼓舞之,还是不行,所以又要感情,引起他的欲望,使他爱做,不得不如此做&。教育者情感生硬,对教育对象缺乏理解和尊重,加之把教育对象至于不平等的地位,严肃有余、亲和不够和服务意识欠缺,这样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无法产生共鸣,教育者缺乏感召力,如此,教育者便难以做到&动之以情&。
  四)教育对象自身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容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的部分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教育对象自身的因素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对象具有层次性由于教育对象在年龄、家庭背景、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不同的教育对象,其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表现出突出的层次性。
  教育对象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心理定势的存在,使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带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性,容易产生认知偏差。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得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认为它只会进行空洞的说教,不具有现实的意义。正是这些思维定势的存在,使得教育对象厌烦、抵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逆反心理的应对之策
  在总结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之后,本部分拟就克服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等几个方面阐述应对之策。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逆反心理相关推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理结课小论文_微文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理结课小论文
作者:匿名
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劝
说情境模式分析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摘要:凯尔曼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将态度的服从、内化、同化作了清晰描摹,而劝说情景模式理论则侧重于分析外部刺激、目标靶、中介过程及结果四情境因素对态度转变的作用机理。同一情境因素在态度转变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境因素在态度转变的同一阶段均会起到不同作用,而把此差异将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态度转变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劝说情境模式
“态度”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几乎全部来源于社会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逻辑本就是调整教化对象与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等不一致的观念,最终使其态度发生转变的过程。因此,厘清态度转变的内在过程、影响因素及其样态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刺激、目标靶及中介过程(由于篇幅所限,不就“结果”进行论述)在态度转变三阶段中的运作机制进行梳理。
一、外部刺激在三阶段中的运作机理
外部刺激一般包括劝说者、沟通和情境三方面内容,具体于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语境,“劝说者”即为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一般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沟通”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间开展的交流活动,一般表现为谈心谈话、心理危机干预等形式;“情境”即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环境因素,包括校园文化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等。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作用强度”的评价标准采用里克特式量表的标准化五层次分级,即“强-较强-中-较弱-弱”五个次序。“作用对象”即指外部刺激要
素具体作用于喜好(Affection)、认知(Cognition)与行为取向(Behavioral Tendency)的哪个方面以实现相应阶段的态度转变目标。“表现形式”则指担纲该部分效用发挥的主体或实现该部分功能的手段具体为何。
现将劝说者、沟通与情境三要素在态度转变三阶段的运作机理作总结如下。
通过上表可知,由于劝说者通常以卡里斯马型权威完成“服从”的态度转变 任务,故而并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认知发生转变;只有当法理型权威被引入沟通过程,喜好与认知才会发生协同转变。服从阶段并未涉及效果输出,故而不会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取向的改变。
通过上表可知,行为取向的转变被纳入情境要素的作用范畴,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会在一定程度上驱使行为方式发生转变,而行为取向的确定恰是行为方式选择的前置过程,自然会在内化阶段受情境要素以影响。
同化阶段三要素的作用对象均涉及行为取向,即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成果输出,促使教化对象依照态度转变的预期目标组织己身行为。
二、目标靶在三阶段中的运作机理
目标靶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态度转变的三阶段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对目标靶的的作用强度各有不同,现择取“对原有态度的承诺”“预防注射”及“人格因素”三因素作梳理如下。
上表三因素的强度描述仍依照里克特式量表的五层分级。所谓“预防注射”指“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触少量的轻度的反面意见,就像注射了疫苗,具备了对劝说的防御能力”,其在咨询心理学的技术表现为“自我辩论”术的运用。
三、中介过程在三阶段中的运作机理
上表三心理机制的作用强度描述仍依照里克特式量表的五层分级。自我防御心理机制在三阶段中对态度转变的影响能力均处于最高层级的原因分别为:
1.服从阶段:心理壁垒通过否认、压抑、投射与抵消四机制的建构具有高强度的影响能力;
2.内化阶段:合理化机制在此阶段具有高强度的影响能力; 3.同化阶段:认同机制在此阶段具有高强度的影响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的态度转变理论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关照作用,明确态度转变的劝说情景模式诸要素在不同态度转变阶段如何运作、如何同态度内生的三个结构单元进行互动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至关重要。
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劝 说情境模式分析 刘天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摘要:凯尔曼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将态度的服从、内化、同化作了清晰描摹,而劝说情景模式理论则侧重于分析外部刺激、目标靶、…
群体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摘要:人离不开群体,群体心理对个体具有较大的影响,对群体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具体联系,群体心理对个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及其复杂,表现为竞争意识增强、独立性和自立意识增强、盲目从众等,对此教育…
浅析心理学原理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新一代青年官兵的思想水平、道德标准、理想信念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给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新问题。将心理学原理引进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开展有针对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推动部队…
摘要:经典红色电影《董存瑞》一直以来感动了几代人,电影所塑造的董存瑞形象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里。然而观看电影不能仅仅只解读表层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应该去思考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关的内容,提炼成为理论知识,帮助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
电影《董存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理摘要:经典红色电影《董存瑞》一直以来感动了几代人,电影所塑造的董存瑞形象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里。然而观看电影不能仅仅只解读表层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应该去思考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关的内容,提炼成为理论知识,帮助提高…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想政治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