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ziranchan反映什么哲学道理和天行有常是不是反映的哲

2013届高三《生活与哲学》古诗词、名句等蕴含或违背哲理的汇编
你好,游客
2013届高三《生活与哲学》古诗词、名句等蕴含或违背哲理的汇编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论,但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①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如:水是万物之原。
②活火说:如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③阴阳说:如&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④气理说:如王夫子的&气者,理之依也&。
⑤形神说:如范缜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坚持并发展了唯物论,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①狄德罗:自然界由无数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②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知、观念、心灵等意识)
①王守仁:心外无物;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②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③笛卡尔:我思故我在;④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⑤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5.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①朱& 熹:&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③老& 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④柏拉图:理念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6.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哲理】体现了物质世界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了辩证法思想。
7.①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②伯格森: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③黑格尔: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④毕尔生: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分析】否定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否定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或承担者,陷入了唯心主义。
8.①恩格斯: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都是不可想象的。
【哲理】肯定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②《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哲理】肯定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坚持了辩证法思想。
9.①王夫之: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②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③人不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由于河流不断流动,所以人不能两次同一条河流)
【哲理】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0.①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②惠施: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分析】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相对静止,是典型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1.芝诺:飞矢不动。(飞箭实际上并没有动)
【分析】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属于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12.①荀子: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哲理】体现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②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哲理】肯定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具有客观性,不可违背、不可抗拒。
③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哲理】肯定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13.德国的奥尔菲留斯和英国的焦耳:倾注全力研制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动的&永动机&,但后来失败了。
【分析】&永动机&违背客观规律(违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因而只能以失败告终。
14.鲁迅: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哲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5.①杜威: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分析】否认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费尔巴哈:理论的活动是真正人的活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分析】割裂实践活动与理论活动的关系,否认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黑格尔: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但是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分析】将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混为一谈,否认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16.①毛泽东: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②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分析】观点①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观点①、②强调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17.恩格斯: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哲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8.毛泽东: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 & &(【哲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
【哲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0.詹姆士: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或&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
【分析】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真理由于其正确性,能够指导实践活动,所以可以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但有用的不一定就是真理。
21.①《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③蝴蝶效应:一只流域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的一场龙卷风。【哲理】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2.网络使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
【哲理】在客观联系面前,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3.①食物链;②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哲理】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4.①恩格斯: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只是整个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的有机体的一个肌体。
②亚里士多德:只有那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假如是一只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
③鸟离群则悲,花离枝则死。
【哲理】体现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离开了整体就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和意义。
25.①木桶理论:木桶的容量是由最短那块木板决定的。& & 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哲理】体现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
26.①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②计算机的更新换代
【哲理】体现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保护和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28.①黑格尔:谷堆理论、秃头理论。(一粒一粒谷子堆成一个谷堆,一根一根头发掉下造成了秃头)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④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⑥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⑦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要建造九仞高的山,如果最后一筐土石不倒在山顶上,那么山的高度就不会达到九仞,就会造山失败。功亏于不能执着坚持)
【哲理】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事物实现质变和飞跃创造条件。
29.①赫拉克利特: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②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了丑了;天下人都知道了善之所以为善,就有了恶)
③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老子: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军队强大了就会被消灭,树木强大了就会被摧折)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转危为安;陷士卒于死地,才能转死为生。)
【哲理】体现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30.①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各不相同的东西,才能取长补短,生出新的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则只能永远停留于原有的状态,不可能继续发展。)
②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君子与人为善,但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表面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哲理】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1.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②谦受益,满招损。& (【哲理】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
32.①讳疾忌医(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②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③世外桃源
【分析】违背了矛盾普遍性原理,企图否认矛盾、回避矛盾,是不对的。
33.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哲理】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34.①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哲理】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5.①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②求同存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白马非马又是马。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改革试点与经验推广。③抓好典型;解剖麻雀;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哲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求我们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6.①抓中心、重点、关键、突破口、第一要务、首要任务、重中之重。
②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哲理】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7.荷花好看,需要绿叶扶持;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学会弹钢琴的方法,防止单打一。
【哲理】体现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8.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 ②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
③蔷薇花总是有刺。& & & & & ④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
⑤最好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
【哲理】体现了①事物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39.别林斯基:没有否定,人类就会变成停滞不前的臭水沟。
【哲理】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40.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分析】违背了辩证的否定观。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其特点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41.①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②不破不立。(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破与立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哲理】体现了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要求我们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42.①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指效法。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它自己的样子即自然为法则)
【哲理】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郭象:万物独化,物自各生,独生而无所资借,突然自生,忽然自死。(即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彼此独立、互不相关。)
【分析】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属于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
43.①韩非: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哲理】体现了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之所以包罗万象,就因为道来自天下万物之本质特性,物质特性不变,道就不会改变。)
【分析】违背了辩证法的发展观,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44.①黑格尔: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了矛盾,他才会运动。
【哲理】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们要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②杜林:矛盾不能归属于现实。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
【分析】违背了辩证法的矛盾观,属于形而上学的片面的观点。
45.恩格斯:一切宗教的力量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哲理】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
46.《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仓库里有充足的钱粮,那么就会顾及讲究礼节。如果能吃饱穿暖,那么就会考虑到荣辱。)
【哲理】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肯定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否认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7.(1)①梁启超:&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静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分析】抹杀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①拿破仑之所以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有赖于身后众多的士兵和民众。②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③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邓小平)
【哲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去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8.爱因斯坦: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
【哲理】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49.①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②韩语:不畏义死,不荣幸生。③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哲理】体现了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0.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分析】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相关新闻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当前位置: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客..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矛盾具有普遍性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A天行有常的“常”是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指天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会因为尧这个明君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这个暴君而灭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规律是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正确答案是A。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客..”主要考查你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认识的根本任务&&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认识的根本任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提示: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对物质含义的理解:
①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②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要做到这件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规律是事物和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它看不到也摸不着,人们要想掌握客观规律就必须下一番功夫。 (3)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易错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醒: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为前提。二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定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含义: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具体要求: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特别提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除了三点具体要求外,还必须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2)原理内容: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1)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与时俱进。(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首先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其次,从认识的水平和程度上看,理性认识较感性认识更深刻;第三,从认识的作用上看:理性认识较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实现飞跃的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种感性材料必须全面、真实。这是实现飞跃的前提条件。它要求我们要勇于、勤于实践。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这是实现飞跃的关键。它要求我们要善于、勤于思考。所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2)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认识。
区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用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两者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同过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真相与假象的区别: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解的四个误区:(1) 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只是认识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主观认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是反映被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2)感性认识是不可靠、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必然都存在着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这两种情况。因此,两者均有正误之分。(3)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绝不是感性认识的简单、机械相加。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第一个条件是实现飞跃的前提,第二个条件是实现飞跃的关键。(4)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特点有不同,但两者都是认识,都应来源于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关于第一次飞跃:(1)是什么飞?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2)为什么要飞?即为什么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为什么能飞?客观上:事物的本质一定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现象一定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实践的发展为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着越来越先进的工具。主观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定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4)怎么飞?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占有大量丰富又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第一次飞跃的前提;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这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关键。
关于第二次飞跃(1)是什么飞?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完成了认识的根本目的。(2)为什么要飞?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和发展理性认识的需要。(3)为什么能飞?客观上讲:理性认识根源于实践;主观上讲:人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怎么飞?理性认识(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性认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性认识(理论)必须被实践的主体棗人民群众所掌握。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只有在运动中去把握,而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故要反复地实践思考和总结。(2)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3)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可能都是十分正确的,有的还是错误的,要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4)认识过程首先表现为两次飞跃。只经过两次飞跃,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难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5)在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中,都是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艰苦探索的过程,轻而易举地就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种幻想。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不断扩展、向从每一个具体认识、具体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具体的认识都只能是对整个世界的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总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完全正确认识所有事物,对每一具体事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从认识目的、人的认识能力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世界上事物发展无限、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无限发展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认识能力会无限发展下去,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发现相似题
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客..”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8777717270217641513789527839121919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