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观照的意思?如何理解观照的意思?

[转载]什么是观照?先有意识还是先有肉体?——皈依的真实
&&&&&&&&&&&&&&&&&&&&&&&&&&&&&&&&&
什么是观照?
“观”并不是单纯地看,由于我们是有六根的,所以就有六种观,就是看、听、嗅、尝、触、想。&&
所观的对象就是六尘。我们这种生命是有身心两部分组成的,所以我们能观范围也分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
&由于我们的心分理性与感性,所以观的方式也分理性与感性。
理性的观:就是思考、判断、推理等思想活动。&&
&感性的观:就是用六根去感觉六尘的动作。
例如:在思考的时候是属于理性的观,可是如果自己感觉到自己在思考呢,那这个感觉就是感性的观,这是用感性感觉到了理性。
再例如:我们感觉到了六尘,当我们发现自己感觉到六尘的时候,也就是用理性在思索所感觉到的六尘了,这是用理性观到了感性。
感觉到了,用的是感性;知道了,用的是理性。其实,感觉到了,也就是知道了。所以,人们习惯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说,也就是感知。
现在大家知道“感知”与“感觉”的区别了吗?感知是理性,感觉是感性,但是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都属“觉”的范围,“佛者,觉也”说的就是这个功能。
&&&&&&&&&&&&&&&&&&&&&&&&&&&&&&&&&&&&&
什么是照?&&
“照”并不是像太阳一样普照大地这么简单,还有照顾、给予、保护之义,太阳不但能普照大地,而且还源源不断地给了大地光与热。
“观”是有分别的,有私心的;而“照”是无分别的,也无私心的。&&
师父,那观与照结合起来是怎么理解的呢?
当“观”达到无分别也无私心,又能像太阳一阳能给予大地光与热的时候,就达到“照”的水平了。&&&
无论是单独的有分别与无分别,还是有私心与无私心,都是不圆满的。真正的圆满应该是即能有分别也能无分别,即能有私心也能无私心。所以,即要有观也要有照,这就是为什么“观”与“照”要经常放在一起的原因。
“照”表现在有情众生上,并不是像太阳一样,只发出光与热这么简单,而是要有照看、保护、教育、指挥、利用等特点。&
观照就是利用自己的觉知功能,去了解身心世界。从而达到利用世界、改变世界的效果,使我们身心世界变的更美好,也就是离苦得乐、解脱开悟了。&
观照的能力就是明心见性的能力;观照后的结果就是解脱开悟、离苦得乐。&&
因为有了观照,所以才能更清楚的了解身心世界;因为了解了身心世界的性质与特点,所以才能更快更好的驾驭身心世界。
世界是无限的,所有要观照的内容也是无限的。因此,明心见性也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果,只能有阶段性的结果。
但是,总这样追着世界现象跑也是很被动的,最好的观照,就是由人工的达到全自动的,从有为的达到无为的。只有这样才能从繁重的观照中解脱出来,否则,就会被“观照”所罩,也就是被“观照”束缚住了。
怎么才能自动观照呢?
&到此,无论世界是无限还是有限,我们也不用担心了,反正也不用我们观照了,这就是无观而观,无照而照。
具体应该怎么观照呢?
这就要看你想要了解什么了,还有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了。
例如:想脱离六道轮回,那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六道轮回,看清本质之后,自然就知道怎么样脱离六道轮回了。这个问题我讲过很多次了,大家现在脱离六道轮回了吗?
因为不了解,所以才要了解;因为不明白,所以才要明白;因为有痛苦,所以才要离苦得乐。其实,观照就是破无明证法身的过程,观照就是离苦得乐的过程。
我所讲的一切内容都是我观照出来的,大家如果只等着听我所观照的内容,虽然也可以有很多受获,但是却失去了观照的能力,因为观照的能力,必须要在观照中才能够得到锻炼与增强。&
师父怎样才能达到全自动观照的状态呢?
我现在只是从宏观上把观照的概念与意义讲了一下,具体的观照也就是实修,我是要像佛祖一样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直到菩萨们都会观照了,我就可以休息了。可到那时,还有哪位菩萨能反过来观照我呢?别忘了反观呀!反闻才能闻到自性呀!
&&&&&&&&&&&&&&&&&&&&&&&&&&&&
皈依的真实义(一)
大家都谁在寺院里皈依过呀?即然皈依了。就应该明白什么是皈依,否则就是白浪费时间了,到底什么是皈依?
皈依首先得到的就是快乐,如果连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都得不到,那皈依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可以皈依师父,把身心都托付给师父,在师父那找到安全感。&
听闻师父讲法,明白了道理也是一种快乐&
皈依就是学佛的开始,但同时也是成佛的开始。总之皈依之后就注定是要成佛的。如果皈依后自己没有得到这样的自信,那就是在搞形式主义,等于在自欺欺人。
皈依简单地说就是找到了依靠,从此以后即使自己不修练,凭借靠山也一样能成佛,就等于有了保镖。
皈依分两种:一个是心外求法,一个是心内求法。
心外求法就是依靠外力,心内求法就是依靠自力,也就是即心即佛。
传统的皈依一般都是指皈依佛、法、僧。到底什么是皈依佛法僧呢?&
皈依佛:有谁亲眼见到佛了?其实很多皈依佛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佛为何物,在他们心中佛只不过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即使是有点佛学基础的,也只是用概念解释一下概念,等于把佛这个概念又分解成了更多的概念。
大多数人对佛的理解只不过是一个慈悲的超人而已,这个超人又明白了宇宙实相与生命实相,即使这个超人真的觉悟了,那也与自己没关系呀!明白什么是佛,并不是自己知道别人是佛,而是知道自己是佛了。如果自己不知道,也不会知道别人是否是佛。
外求法所谓的皈依佛,其实就是盲目的迷信,用精神毒品麻醉自己,相信有一个神通广大的模不着、看不到的奇怪东西,总是在无条件的一相情愿的保护着自己。
虽然这种皈依是盲目的迷信,但是却迷的很快乐,而且还能间接地建立自信,从而神不知鬼不觉地启动了自性的力量,又能把自己的身体与事业都改变的很好,这种皈依虽然很迷信,但是却很实用。
皈依法:皈依法并不是指望法能保佑自己,而是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能够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活的更快乐。法,指的就是宇宙规律;皈依法,不但是指明白了宇宙规律,而且还会巧妙地运用了。&
皈依僧:就是自己没有能力明白什么是佛,也没有能力明白宇宙规律,更没有能力巧妙的运用规律,因此会生活的很艰难,为此就要去拜师学习。皈依僧,简单地说就是拜开悟的出家人为师,与他们学习,请他们保佑自己。
皈依自性佛,是证得了体;皈依自性法,是证得了用;皈依自性僧,就是有了体与用之后所制造出的作品,也就是宇宙万物与生命。
皈依是实修,不是喊口号搞形象工程,如果只在口头上喊: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这样是喊破喉咙也枉然的!
&&&&&&&&&&&&&&&&&&&&&&&&&&&&&&&&&
风水学与心理学&&&
风水就是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环境本身是不存在好坏的,只是相对于生存在环境里的众生才方便划分的,有利于生命存活与发展的就是好的环境,反之,就是不好的。
我们的身心与环境,始终是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与信息的传递与交换的。
例如:肉体与环境之间有热传递,还有物质的传递,吃饭就属于物质的传递。
&环境与精神之间,也进行着各种能量与与信息的传递。&
这种传递主要表现在触景生情上,触景生情,就是精神接收到环境所释放出来的信息与能量所造成的。
例如:我们来到一个断壁残垣、人去楼空的环境,心中就会产生消极失落的情绪。这就是因为接收到了衰败能量所致,经常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抗干扰能力又不够,身体与事业就很容易走下坡路。
又如:我们来到海边或大草原,心中就会产生开阔或心旷神怡的感觉。这就是精神接收到了,能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能量所致。
不同的环境,就会使我们产生不同的心情。如果经常生活在,给我们带来消极情绪的环境里,这样就会给我们的身心与事业带来不好的影响。
另外,因为我们是有情的生命,所以就习惯把无情的环境有情化、形象化、拟人化。
例如:人们习惯把颜色与情绪结合:红色代表热情、蒸蒸日上;黑色代表庄重、恐怖;绿色代表生机等等。如果生活在黑色的环境里,身心与事业就会容易走下坡路。&
人们又习惯把环境形象化,把某些景物与与其他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例如:把奇形怪状的石头看成是各种动物形象等。如果生活的环境周围,有很多类似魔鬼或妖精精灵的景物,经常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迟早身体会被吓出病来的。人们还习惯地把环境赋予不同的含义,例如:把坎坷不平的路,比作事业不顺利。如果经常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事情也会变的不顺利。
人们还习惯把环境拟人化。例如:把房子比做人,那窗户就比做眼睛,屋顶就比做头。如果房子的某个地方不好,那身体与之对应的部位就容易得病。
人们还习惯把环境拟人化。例如:把房子比做人,那窗户就比做眼睛,屋顶就比做头。如果房子的某个地方不好,那身体与之对应的部位就容易得病。
大部分迷信与看风水的人,其实在没找到风水大师之前,就感觉所住的环境不好了,他们判断的标准,其中一部分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当大师们用各种神秘仪式给他们打消了疑虑,这些人的心情也就舒畅了。&
大部分迷信与看风水的人,其实在没找到风水大师之前,就感觉所住的环境不好了,他们判断的标准,其中一部分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当大师们用各种神秘仪式给他们打消了疑虑,这些人的心情也就舒畅了。
因为每个人的拟人、形象化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造成的结果也会不一样。例如:门前有块石头,有的人看像佛祖,那就会很好;有的人就会看成是妖怪,那就会不好。
因为我们都是人,学的文化又大部分都是相同的,所以有很多地方也都是一致的。风水学中格式化的内容就是根据这些制定的。
真正的风水大师都是懂得心理学的,他们一看人就能知道其思维模式;一看事业与身体情况,就可以知道其居住的环境情况。反之,看到居住环境也能知道人的身体与事业情况。这种人是不会机械性地学风水学的,他们会随机应变,这就是他们随机应变的原理。&
真正的风水大师都是懂得心理学的,他们一看人就能知道其思维模式;一看事业与身体情况,就可以知道其居住的环境情况。反之,看到居住环境也能知道人的身体与事业情况。这种人是不会机械性地学风水学的,他们会随机应变,这就是他们随机应变的原理。
&&&&&&&&&&&&&&&&&&&&&
生命、精神与觉知&&&
&&&&&&&&&&&&&&&&&&&&&&&&&&&&&&&&&&&
什么是生命?
“生”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出生;第二,是出生后又继续生长的过程。只要处于生长时期就是属于生的状态,这个生是生熟的意思,生命成熟了也就是结束生长了,也就是死了。
“命”是命令指派的意思,命令是必须要有能命令与所命令的。生命却是能命令的就是所命令的,是能所合一的。我们自认为是生命,就是自己指命自己是生命的行为。什么是精神?&&&
精神指的是心理状态,表现在肉体上就是生命的活力。精神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只能通过肉体的活力间接地感受到。例如:我们看到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的人就说他是很有精神的,大家知道什么是精神了吗?&
&什么是精神,我要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如果不理解,就很难理解我后面要讲的元神了。
其实,这些东西并不是很难理解的,也不是不能表达的,只是必须要以交流的方式表达才容易理解呀!
我本来想教大家实修的。可是打字的方式很难理解呀!
精神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就是能指挥六根的那个无形的活力;从自身的角度看,就是没有无精打采的心理状态。
其实精神就是心,也就是元神,也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也就清净心,也就自性,如果不理解,那就只能变成一堆名词了,这样大家无论怎么表达,也都是用名词解释名词,我不能看出大家,是不是真的明白了自己所表达的具体内容。
&&&&&你虽然说是心,可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理解什么是“心”了呢?我只能看到你回答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我看到的还是概念呀,我要了解你是不是真的知道了你所说的概念所对应的那个东西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非一切思维所能测度理解如果这些抽象的心理状态能像真实的物体一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就容易理解了,例如:我说苹果,大家一对照真实的苹果就可以明白我所说的概念了。
&&&&&&&&&&&
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起源问题,作出的十种错误推论。
一、有因论。
“有因论”认为:宇宙以及万物的起源,是有原因的。认为宇宙万物是有“制造者”的。这个所谓的“制造者”,
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只要有“制造者”存在,这个“制造者”就应该像宇宙万物一样,也会存在起源的问题。
按此推论下去,永远也找不到最初的起源。就像儿子是由妈妈所生,妈妈是由姥姥所生。
妈妈之前,总是会有生妈妈的妈妈的。只要有父母存在,就会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这样,即无法找到第一个妈妈,也无法找到最后一个妈妈。
顾名思义:“有因论”即有起因,又有结果。可是,我们既找不到最初的起因,也找不到最终的结果。因为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有因论”属于外道。
“有因论”认为宇宙万物的“制造者”主要有四种:
第一,认为宇宙万物是“奇点爆炸”所形成的。这种说法虽然能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但却不能解释“奇点”的起源。
第二,认为宇宙万物是“神”、“佛”所造的。这种说法虽然能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但却不能解释“神、佛”的起源。
第三,认为宇宙万物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这种说法虽然能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但却不能解释“心”、“识”的起源。
第四,认为宇宙万物是“心由相生,相由心生”的。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心”与“相”的起源都找到了。其实,是把宇宙万物的起源问题,在“心”与“相”之间互相推卸。
如果心是由相所生,那在相之前就不应该有心。在没有心的情况下,相又是由何而生呢?如果是相由心生,那在心之前就不应该有相。在没有相的情况下,心又是由何所生呢?如果说“心”与“相”是同时所生,那心与相又是由何所生呢?
这些问题用“心由相生,相由心生”就解释不通了。
因此,如果按“有因论”来理解“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由相生,相由心生”,就等于把正法理解成外道了。
“有因论”即不能推论出最初的起因,也不能推论出最终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又制造出了“无始无终”的理论。
“无始无终”分两种情况:
第一,“无始无终”像一条直线,两端都可以无限地延伸。这样,虽然不用再找起点与终点了,但却无法解释中间这条线是怎么起源的,更无法解释这条线的两端,为什么可以无限地延伸?&
第二,“无始无终”像一个圆环,环形是没有起点与终点的。这样,虽然起点与终点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却无法解释圆环是怎么起源的,更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是环形的?
因此,无论宇宙是以直线或环形的模式存在,都存在直线与环形是怎么起源的问题,这还是属于“有因论”的范围。
既然是“无始无终”,就应该没有起点与终点。这个结论所表达的内容,从时间上计算是无限长的,
要想验证这个理论,就得需要用无限长的时间。如果时间是没有终点的,那这个结论就永远也得不到验证了。即使时间是有终点的,那这个结论也是一样无法验证的。因为起点与终点会甩掉时间,继续无限延伸。
原觉梦同() 10:08:30
因此,“无始无终”的理论,不是永无休止地等待验证,就是无法去验证,或是被“有始有终”所取代。
二、无因论
“有因论”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无法找到最初的因。
因此,我们人类就制造出了“无因论”。“无因论”认为:宇宙以及万物的起源是没有原因的,也就是没有起源与制造者。
顾名思义:“无因论”就是无能生有。无是怎么生出有来的呢?如果无能生有,无就应该具有“生”的功能与原材料。这样,就又成了“有因论”了。
既然没有制造者,也没有原材料,怎么能生出宇宙万物呢?如果无真的能生有,无应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也不需要制造者。这样,就应该随时随地能见到,有物质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而且数量也是很庞大的。
可是我们人类,却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这种场景。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无是不能生有的。因为无与有正好是一正一反,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因此,“无因论”也属于外道。
三、一因多果论
“一因多果论”就是“有因论”。“一因多果论”认为:虽然宇宙以及万物是多种多样的,但产生万物的源头却只有一个。例如:佛经讲:宇宙万物是由“无明妄动”生出“四大”演变而来的。“四大”即:地、水、火、风。
我们知道水与火,地与风,是不能相容的。如果“无明”这个源头的内部有水存在,那就不能有火,因为水能灭火;如果“无明”这个源头的内部有大地存在,那就不能有风,因为大地可以把风挡住。同一个源头,怎么能生出自相矛盾的东西呢?
因此,“一因多果论”也属于外道。
如果按照“一因多果论”这种模式,来理解“无明妄动”生出“四大”,就等于把正法理解成外道了。&
四、多因一果论
“多因一果论”也是“有因论”。“多因一果论”认为宇宙是由不同种类的物质组成的。而每一种物质,又都有一个源头。宇宙万物,就是由众多的源头所生出的物质,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有因论”尚属于外道,“多因论”又怎么能成立呢?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五、断灭论
“断灭论”认为:人死后,精神就随之消失了。也就是俗话说的,“人死如灯灭。”
人类对死后的精神状态,始终存在着争议。争议的焦点是:生命死后,精神是否继续存在?但是,无论存在还是不存在,
都没有找到直接有力的证据。如果人死后,真的“如灯灭”了,自然也就没有争论的意义了;如果人死后,精神是可以继续存在的,这个结果也是很多人都向往的。
虽然有很多案例,好像能证明死后有灵魂存在,但却没有一例是来自于死者直接的汇报
因此,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亲自去验证,等死后就一切真相大白了。但是,这个秘密只有死者自己才能知道,活着的人是永远也无法直接了解到死后情况的。所以,所有对死后情况的描述,都属于活人的猜测。
我们每个人注定都有一死,但死后精神是否会继续存在?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所有生命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按照“唯心所现”的原理,如果生前心中有了“人死如灯灭”的观念,死后就一定会现出“如灯灭”的结果。这就是相信“断灭论”的后果呀!
我相信,所有的人都希望,死后灵魂还能继续存在,也希望能活的更精彩。因此,最好不要相信“人死如灯灭”的理论。
按照“唯心所现”的原理,只有相信人死后灵魂会继续存在,才会唯心现出能持续存在的灵魂来。
为了能有一个持续存在的灵魂,我们必须要相信灵魂是不灭的,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如果人死后真的“如灯灭”了,那我们也有一个无悔的人生,因为我们毕竟曾经努力过;如果真的能“唯心所现”,灵魂就能够继续存在,我们所得到的就是长生不死的结果。
如果“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相信死后没有灵魂,就会真的没有灵魂了;相信死后有灵魂,就会真的有灵魂。信有、信无都是“信”,为什么要相信“断灭论”,而不相信“有灵魂”呢?
六、无常伦
“无常伦”认为:宇宙的一切现象不是永恒的,都是不断地生灭变化的。这个理论,主要是根据物理与化学的变化得来的。例如:物体的质变、形变或量变。依据能量守恒定律,无论能量怎样转化,
总量都是不变的;无论物质怎样改变,总量也是不变的。这怎么能是“无常”呢?
如果物质与能量的总量也是“无常”的,物质与能量是即可以消失,也可以出现的。是什么力量,促使物质与能量即能消失,又能出现的呢?这种神秘的力量是“有常”还是“无常”呢?
虽然现象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但“不断变化”的这个“无常”现象,却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无常论”是自相矛盾的,也属于外道。
七、有常论
“有常论”认为:宇宙万物无论怎样变化,总量都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宇宙是永恒不变的。永恒就是永远地存在,要想验证这个理论,就必须用无限长的时间。既然是无限长的时间,也就永远也不会有结果。因此,这个结论永远也无法得到验证了。
在事实没有出现之前,是不能下结论的,只能按常规推论。而推论在未经过证实之前,是不能作为结论使用的。因此,“有常论”只能是一个需要等待验证的推论而已。
如果宇宙万物是永恒存在的,那应该是从来也没有开始,永远也不会有结束。&
只要有开始,就会有从“无”到“有”的过程;只要有结束,就会有从“有”到“无”的过程。无论是从无到有,还是从有到无。只要有这种变化,就都属于无常。即使真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这个理论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正好又成了“无始无终”外道了。
只要有开始,就会有从“无”到“有”的过程;只要有结束,就会有从“有”到“无”的过程。无论是从无到有,还是从有到无。只要有这种变化,就都属于无常。即使真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这个理论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正好又成了“无始无终”外道了。
八、因缘和合论。
“因缘和合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所成。但是,却无法解释第一个因与第一个缘,是如何产生的。也无法解释第一个因与第一个缘,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第一个因,就成了“无因论”;如果没有第一个缘,也成了“无因论”。
因此,“因缘和合论”也属于外道。
九,自然论、
“自然论”认为:宇宙万物本来如此。也可以说,就是我们所观测到的这个样子。这是不讲道理的强词夺理。为什么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呢?
无限的宇宙以及万物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面对如此壮观的奇迹,不去深究其来源,怎么能随便用一句“本来如此”敷衍了事呢?
与其说“自然论”是一种理论,还不如说是对真理的回避。因此,“自然论”是即不讲道理,还强词夺理的外道。
十、即有即无论
“即有即无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即有即无的。也就是说,任何物质即是存在的,同时也是不存在的。有谁见过真实存在的物体,同时又是没有的呢?例如:一个茶杯,即使被摔碎了,也会有一堆碎玻璃存在。
无论怎么摔,也不会把玻璃给摔没了。
“有”与“无”这两种特点,是不能同时在一个物体上体现出来的,如果按照这种模式理解“即有即无”,就等于把正法理解成外道了,因为这是自相矛盾的。
虽然外道在理论上都是说不通的,但按照“唯心所现”的原理,只要心中有外道的理论与观念,就一定会唯心所现出,符合外道特点的境界来。这样,外道的理论又都成为现实了。但是,这些理论都不是最究竟的。最究竟的真理,就是不要被理论所束缚。
心中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唯心现出什么样的境界。因此,即能成法,也能破法。这才是最圆满的智慧。
外道是有很多种的,在此,我只介绍十种最常见的,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识别出来,以免误入歧途。
&&&&&&&&&&&&&&&&&&&&&&&&&&&&&&&&&&&
&十大实相开示&&&
所谓“十大实相开示”,是指祖师们对宇宙实相与生命实相,站在不同角度的十种开示。
一、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这个名称,是站在拟人化的角度方便命名的。
因为人是有面目的,祖师们为了众生方便理解,所以就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宇宙实相与生命实相,比喻成有面目的人了。这属于拟人化开示。
但是,比喻与所要表达的事物只是接近或类似,其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所以,必须要透过“比喻”才能理解其内涵。如果按照比喻的事物,来理解真实的事物,是很容易被误导的。
注意:如果真的认为宇宙实相与生命实相是有“面目”的,那就已经被“比喻”给误导了。这样,就很难见到“本来面目”了。
二、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这个名称,是站在因缘的角度方便命名的。
“缘起”即是宇宙万物与生命的起源问题,同时也是宇宙万物与生命的现象;“性空”即是宇宙万物与生命的本质问题,也是缘起的本质问题。
“缘起性空”是指:缘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缘起;起因即是结果,结果即是起因;现象即是本质,本质即是现象;有因即是无因,无因即是有因。
注意:如果把“缘起性空”理解为:宇宙万物与生命都是由因缘和合所生,其本质都是空无的。这样,就把“缘起性空”理解成外道了。
三、真空妙有
“真空妙有”是站在有与无的角度方便命名的。
宇宙实相与生命实相,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所以,祖师们又在“空”与“有”的前面,分别加了形容词“真”与“妙”。
“真空”所表达的并不是空无;“妙有”所表达的也不是实有。“真空”是站在“空”的角度,方便表达宇宙与生命的本质;“妙有”是站在“有”的角度,方便表达宇宙万物与生命的现象。
真空与妙有本是一体: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
注意:如果按“无中生有”的模式来理解真空妙有,那就把“真空妙有”理解成外道了。
四、无明妄动
“无明妄动”是站在有情众生感性觉知的角度方便命名的。
“无明”既是名词,也是形容词。
作形容词时:就是不明白,也不知道。这个“不明白”不是指不明白的感觉,而是连“不明白”都不知道。如果知道自己是不明白的,那就等于有了能觉,也有了所觉。
简单地说,“无明”就是没有任何觉知的状态。并不是“我”没有任何觉知,而是没有我的“无觉知状态”。
作名词时:就是把没有我的“无觉知状态”比作一物,这就是能幻化宇宙万物的那个“东西”。
把名词与形容词的内容合起来,就是“无明妄动”的最终答案:即不明白,也不知道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无论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还是站在当事者的角度,都是不明白的。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宇宙实相与生命实相。
什么是“妄动”呢?
“妄动”&既是动词,也是形容词。作形容词时:就是不明白,也不知道是怎么“动”的;作动词时:指的是制造宇宙万物“行为”。宇宙万物与生命,就是由这种“动”所幻化出来的。
把动词与形容词的内容合起来,就是“妄动”的最终答案:无论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还是站在当事者的角度,都是即不知道,也不明白的那个“动”。
“无明妄动”就是无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还是站在当事者的角度,
都是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是怎样的“动”。
这个“无明妄动”本身即是宇宙实相,同时也是宇宙万物。
五、不思议境
“不思议境”是站在有情众生理性思考的角度方便命名的。
“无明”是感性的无感觉状态;“不思议”是理性的无知觉状态。“不思议”其实就是“无明”。
“思议”指的是无明妄动;“思议境”指的是宇宙万物与生命
不思议境”指的是宇宙与生命的本质。“思议境”与“不思议境”本身是一体的。
六、清净法身
“清净法身”是站在法则、规则的角度方便命名的。
“法身”不是指身体,而是把法则、规则拟人化了。
法身”是指事物的性质与特点;“清净”就是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没有任何性质与特点的。
“清净法身”不仅是没有身体的,而且也是没有任何性质与特点的。这个状态,就是宇宙与生命的实相。
七、如如境界
“如如境界”是站在色相的角度方便命名的。
“境界”是指宇宙与生命实相;“如如”是用来形容实相的。“如”是好像的意思。就是说,好像有实相存在,其实是没有的。可是,这样表达不够准确,所以就在“如境界”的前面,
又加了一个“如”字。也就是说,“如境界”也是好像有,其实是没有的。
“如”也是如果的意思。“如果”就是假设,在这里是用来表达宇宙与生命起源的。就是说,宇宙万物与生命的起源,只是一种假设。
可是,这样表达还是不够准确,所以就在“如境界”的前面,又加了一个“如”字。也就是说,“如境界”这种假设,也是假设的。
把“好像”与“如果”的意思合在一起,“如如境界”即是宇宙与生命的起源,也是宇宙与生命的实相。
八、能所双亡
“能所双亡”是站在有情众生能所的角度方便命名的。
“能所双亡”指的是无明与不思议状态;“能所双亡状态”指的是宇宙与生命实相;“能所双全状态”指的是宇宙万物与生命。
从“无能所”到“有能所”的过程,就是宇宙万物与生命诞生的过程。
九、如来藏性
“如来藏性”是站在唯物的角度方便命名的。
我们习惯称储藏煤、石油与天然气的地方为宝藏。“如来藏”就相当于是储藏宇宙万物与生命的地方。
但是,如果真的认为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存在,那就成了“有因论”了。所以,祖师们在“藏”的前面加了“如来”两个字。“如来”就是好像来了,其实没来。这两个字是用来形容“藏”的。也就是说:储藏宇宙万物与生命的这个宝藏,只是好像有,其实是没有的
这样表达,祖师们担心后人还会误解,所以又在后面加了一个“性”字,叫“如来藏性”。也就是说:宇宙与生命的实相,并不是一个好像存在,其实不存在的宝藏,而是一种性质与特点。
这还是属于方便说法。
如果真的认为有这种性质与特点存在,那就又误解“如来藏性”的真实义了。
十、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是站在镜子的角度方便命名的。
“大圆镜智”是把能产生宇宙万物与生命的那个“东西”,比作一面镜子;
把宇宙万物与生命,比作镜子里所映照的景物。但是,宇宙实相并不是一个平面结构的镜子。所以,祖师们就在“镜”的前面加了一个“圆”字。也就是说,这种镜子不是平面结构,也不是球形结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镜子。所以在“圆”的前面又加了一个“大”字。
“大圆”不是指体积,而是代表所有方面都是最圆满的。
可是,祖师们还是担心,后人会误认为真的有这样的镜子。所以就在“大圆镜”的后面,又加了一个“智”字。
这是站在有情众生智慧的角度方便说的。也就是说,“大圆镜”并不是有形有相的镜子,而是无形无相的。但是,如果真的把宇宙与生命实相,理解成是智慧,那就又误解“大圆镜智”的真实义了。
祖师们为了讲清楚宇宙与生命实相,方便起了很多的名称。所有的名称,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形容或比喻的。比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以拟人、拟物为主。但是,也有例外的。如:“不二境界”是站在数量的角度方便说的
清净法身”是即站在法则与规则的角度,也同时站在净垢与拟人的角度方便说的;“根尘脱落”是站在根与尘的角度方便说的,根尘指的就是能与所;“桶底脱落”是把根与尘比作水桶,桶底脱落其实就是根尘脱落、能所双亡。
&& 给大家简单地介绍这十种。
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如果没有开悟,是很容易误解这些名称的;如果开悟了,就会明白所有的名称都不是究竟的。&&
今天讲肉身菩萨&
人们习惯称死后肉身不坏的人为肉身菩萨,按常规人死后尸体都是要腐烂的,可是却有少数人死后尸体却不会腐烂,就因为这种现象很少见,所以人们就少见而多怪了。尤其是学佛的人,几乎都认为是菩萨在作怪。因此,就认为此人是很有修行的大菩萨了。
嗯,九华山就有很多这样的肉身菩萨
肉身为什么会不坏呢?&
到底是什么神秘力量起的作用呢?&
修出定来了吗?&
有人说是死者修行功力高深,是死者在作怪,死者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尸体不坏呢?为了给众生表演吗?如果给众生表演起死回生或是长生不死不是更精彩吗?为什么偏要用干尸来表演呢?
到底是什么神秘力量起的作用呢?
如果说是死者在故意给活人做表演,这个理论是说不通的,如果死者真有这个表演欲望,那应该在活着时就与人们立下约定才对呀!这样人们才可以及时观赏呀!可是几乎所有的肉身菩萨都没有此约定,都是由后人发现后,才知道此人肉身是可以不坏的。&
是哦,有道理
哦,那是不是有神秘力量在助缘
从此现象可以看出,这些肉身菩萨们在活着的时候,对自己肉身是否能不坏是没有把握的,如果连这点把握都没有,又怎么能说是有修行的大菩萨呢?
确实也有提前立好约定的,但却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兑现,也就是死后尸体真的可以不坏,可是为什么能够兑现的人却很少呢?难道那些不能兑现的都是在打妄语吗?为什么这么高修为的人还要打妄语呢?&
从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出,约定能兑现根本不是有把握,而是机缘巧合。&
到底是什么机缘巧合呢?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肉身菩萨的出现是有地区性的,以九华山为最多,也就是哪里有“肉身不坏”的文化越浓厚,哪里就越容易出肉身菩萨。
因为生活在“肉身不坏”文化背景下的人,心中都有肉身是可以不坏的观念,这样就等于用心能力量在当地制造了可以使尸体不坏的能量场,如果哪个人的肉体又正好不容易腐烂,就很容易保存下来了。
什么样的尸体容易保存呢?第一,身体干瘦;第二,肠道内已被排空;第三,环境干燥。
大家有谁见过满腹大便的肉身菩萨呀?有谁见过身肥体胖的肉身菩萨呀!
没有见过,都很瘦小的
没有,都瘦的跟柴禾似的
为什么非要身体瘦小的才行呢,师父?不明白哦
为什么九华山地区空气湿润也能出肉身菩萨呢?大家仔细看看,有哪个肉身菩萨没做过防腐措施的,最次的也要放点干澡剂。有哪个肉身菩萨是浸泡在污水里的,有哪个肉身菩萨是放在室外被风吹雨淋的,如果肉身菩萨真的可以使肉身不坏,那就应该比活人的身体还不容易变坏。
如果把肉身菩萨与活人同时放到污水里,大家说哪一个先腐烂呢?&
大家到南华寺仔细看看六祖的肉身,还有寒山拾得的肉身,有哪一个不是干尸?
所有的肉身菩萨,只不过是佛教界里的木乃伊,或是被风干了的人体标本,与修行根本无关。如果真的有关,留具干尸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大家不信,可以用动物做试验,把猫狗等动物几天不给食物与水,让其体内的水份减少,肠道内污物排净,你看看他会不会变成肉身猫菩萨或肉身狗菩萨?
嗯,看来还是后人迷信
& 可能是那些师父给弟子们增加信心,让给做成木乃伊,跟修行没什么关系吧?
也是表法的一种智巧吧
肉身不坏的理论,之所以在修行界如此风靡,是因为人们太想追求长生了呀!即使不能长生,能使尸体长存也是心慰的呀!因此就出现了畸形崇拜,法师们为了激励后人能够精进学佛,又方便与各人修为嫁接到了一起,就出现了这种畸形文化。
开示:世界是谁造的?
我们今天探讨一下世界是谁造的?
有谁做过这样的梦:梦里即有自己同时也有别人,梦里的自己与梦里的别人互相争论。大家所生活的梦境到底是谁梦到的?
假如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就是一个人的梦境,那这个梦到底是自己做的还是别人做的呢?
今天要探讨的内容很重要。
我们每个人将来死后都会变现出一个世界来,同时在那个世界里也会变现出自己与很多众生。站在现实的角度,可以说这一切都是由生前的死者所变现出来的。
站在自己所变现的世界里,自己与其他众生如果觉悟了,应该知道他们都是由生前的死者所变现出来的。可是,在所变现的世界里,只有一个人的相貌是与生前死者是一样的。
按道理讲,谁变现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自己就应该与自己长的一样。如果所变现的世界里的众生,都认为是生前的自己所变现出来的,那生前的那个自己的长相就应该具足所变现的世界里所有众生的样子。
&&&&&&&&&&&&&&&&&&&&&&&&
先有意识还是先有肉体(一)
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先有意识还是先有肉体。应该是同时存在的吧,当然是先用肉体了,我认为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说是先有的肉体,站在主观的角度上说是先有的意识
这个话提有三种可能性:第一,先有肉体后有意识;第二,先有意识后有肉体;第三,肉体与意识是同时产生的,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测,是很容易得出先有肉体后有意识的结论的;也很容易得出意识是借助肉体而产生出来的结论。之所以我们会得出先有肉体后有意识与意识是借助肉体而产生的结论,是因为我们见到人死后就不能与活着的人交流了,因此就推论意识也随之消失了,仅凭不能与活人交流就判断意识消失了,理由是不充足的,虽然我们感觉不到但是不能因此就判断为没有,只能说是悬而未决有待验证。
严格地说,先有肉体后有意识这个结论我们并不是直接观测到的,而是间接推测出来的,但我们是没有能力直接见到意识的,只能通过肉体有主观能动性这个特点来间接推论出其有意识存在。
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会产生胚胎,从胚胎到出生后有了记忆之前的这段时间都是不能与我们交流的,但仅凭这些是不能判断它是没有意识的,也许它们的意识是不会思维的,或是受器官发育不全的影响而不能与我们交流。
现在我们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胚胎形成到出生后有了记忆,与人死后的这两种状态,我们即不能说是有意识的,也不能说是没有意识的。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能力直接见到意识。
现在,我们再思索一下先有意识后有肉体这种情况是否成立。
即然我们不能直接见到意识,只能通过肉体才能间接地见到意识,也就是说这种说法也是推论。到目前为止我们也还是没有能力证实的,这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推论。
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见到意识,因此也无法做出到底是先有意识还是先有肉体的结论。&
&&&&&&&&&&&&&&&&&&&&&&&&&&&&&&
先有意识还是先有肉体(二)
我们再从能与所的角度探讨一下到底是:先有意识还是先有肉体。
能:指的是有感知的精神,所:指的是精神所感知到的内容。
假如是先有精神后有肉体,那就等于宇宙最初是先有的精神后有的物质。大家想一想,如果宇宙中什么也没有,没有到连“没有”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意识存在,意识又能意识到什么呢?肯定是什么也意识不到,准确地说应该是连“什么也意识不到”也意识不到。
意识就像水面受到外界影响所产生的波,如果没有外界的影响,水面是不会产生波浪的,意识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外界的所来刺激,意识是不会出现的,如果没有了所,即使有意识存在,意识也是什么也不会意识到的,这与没有意识是一样的呀!现在我们在探讨一下先有物质后有精神。
先有物质后有精神,这种存在是没意义的,没有精神还是一种什么也没有没有的状态,即便有什么,没精神是枉然呀!我们世界是我们感觉组成的,没有了意识,就没了感觉,没了感觉怎么能感觉到物质呢?
先有物质后有精神,也就说无论精神是否存在,也不会影响到物质的存在的,可是如果能后感觉有物质存在的精神没有了,谁去证明物质还会依然存在呢?&
也许有人会问,我看到很多人在没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判断自己没出生之前世界也应该是存在的,这样就可以推论应该是先有世界后有的生命。
这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观测到的现相,所有的人都没有亲眼看到自己没诞生之前的世界,因为自己没诞生之前自己是不存在的。自己所感觉到的就是只要感觉一出现,就感觉有一个世界,并没有感觉到世界是在自己之前诞生的。
也许有人还会问:我们用科学可以探测到遥远的星球,而且它们都已经存在很久了,因此可以推论是先有物质后有的生命,也就是后有的精神。
虽然我们用各种仪器观测到了很多星球,它们似乎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从表面上看好像我们人类无论是否存在,也不会影响那些星球的存在。如果宇宙万物是幻化的,那科学仪器观测到的就准确吗,可以说科学仪器也是幻化的东西吗?其实所有的星球都有感觉的人所感觉到的,我们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看不到,就认为它们与我们没关系而存在了很久,其实它们也是我们所感觉的范围之内,只是才发现而已,我们还是不能判断它们就是诞生在我们感觉出现之前的。
如果站在当事者的角度观测,只要能观测的自己一出现,就能观测到有一个世界;只要感觉一消失,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准确地说,是没有能观测的人了。也可以说,自己诞生之前与消失之后的世界自己是见不到的,而能与所又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因此可以说,感觉出现的时候就是世界诞生的时候;感觉消失的时候就是世界消失的时候。感觉与世界是同时出现的,也是同时消失的。我们为什么会感觉世界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呢?这就是我们六根的功能是有一样的感觉功能,也就是遗传了我们祖辈的基因,他们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感觉了。都是相同的感觉模式,因为我们所用的肉体是由父母所生的,由于我们所用的都是有六根的肉体,所以就只能感觉到六尘的世界,而最初的父母与世界是由无明妄动所生的,也就是无明直接就妄动出来一批有六根又有生育功能而且还能够感觉到六尘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祖先,这个东西所感觉到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世界,但是这个东西与所感觉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自古以来也没有人知道,可是这个东西就把自己当做生命了,把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当做世界了。
好超越的感觉。&无明是可以妄动出无数种作品的,我们这种东西只是无明作品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我们每天睡着了就等于是自己与世界都消失了,每次醒来就等于生命与世界又诞生了,每一次前念的出现就等于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与世界,每一次后念的消失就等于是一个生命与世界消失了。我们每天醒来都是新生的自己。
即然我们每次感觉的消失都等于是世界与生命消失了,为什么我们睡着了,别人确能见到我们正在睡觉的肉体呢?这等于肉体并没有随着感觉一起消失呀!&
因为我们都有识障,认为有一个会不断变老的肉体存在,所以虽然感觉消失了,但是感觉在消失之前确设置的法身,这个法身就是留下一个不断衰老的肉体,留作下次复活后再次使用,就像法老们都相信自己可以复活,所以就把身体作成木乃伊留作复活后使用。
为什么我们睡着后所留下的身体可以复活,而木乃伊却不能复活呢?木乃伊是人死掉以后,经过化学材料处理的。所以复活不了呀。&因为我们着了生死相。因为我们这种肉体在最初妄动时就被妄动出了法身,也就是会慢慢衰老,当衰老到极限时就不能再使用了,因此在肉体到极限时,感觉消失后就不能在这个肉体上复活了。
如果我们在感觉消失前就设置好肉体也随着一起消失的法身,肉体会不会一起也消失掉呢?
虽然我们可以设置肉体会随着感觉一起消失的法身,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肉体只是在睡觉,并不会消失,所有的众生都认为正在睡觉的肉体是不会消失的,一个人的法身力量怎么能抵挡住众生的法身力量呢?所以我们就很难让肉体消失了。之所以西藏有虹化现象,就是因为西藏的文化观念是:人死后肉体是可以消失的,所以就容易出现奇迹了。
业力很厉害,愿力更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真的。
&&&&&&&&&&&&&&
&&&&&&&&&&&&&&&&
先有意识还是先有肉体(三)
&&&&&&&&&&&&&&&&&&&&&&&&&&&&
今天我们接着探讨:先有意识还是先有肉体。&&
梦到底是谁做的?
无明妄动出来的
我们的梦我们做的呀&
是脑意识的妄动
是深层意识转识成智唯心所现,自己做的&
很多人都认为梦就是我们自己做的。可是睡着以后自我意识就已经没有了呀?如果睡着了还有自我意识,那就是没有睡着呀!即然睡着后就没有自我意识了,怎么能说梦是自己做的呢?
准确地说:梦并不是我们自己做的,而是我们心中的内容自己变现出来的,心中的内容就是识,可以说梦就是唯识所变的。
之所以梦里的自己一出现就会感觉到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存在,是因为正在睡觉的自己心中有这样的识。
梦中的自己与整个梦境的样子与特点,都是由睡觉者心中的识所决定的,可以说睡觉者心中的识就是梦境的法身。
只要能改变睡觉者心中的识,就可以改变梦境的样子与特点,这个结论大家能接受吗?
我们现实这个世界就是唯识所变的,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我们这个世界是由什么识所变的呢?
感觉到的&注意:梦中的自己与正在睡觉的自己拥有的是相同的记忆,大家说是不是呀?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变现我们现实世界的识与我们心中的识是一样的呀?&&&
注意:虽然说是一样的,但不能说现实的世界就是由我们心中的识所变现的。就像梦境,梦中的自己与正在睡觉的自己虽然心中的记忆是一样的,但是梦境却是由睡觉的自己所变现的
梦中自己心中的识虽然与睡觉的自己是一样的,但是梦境却不是由梦中的自己所变现出来的,所以梦中的自己是不能改变梦境的。怎样才能改变梦境呢?
方法很简单,虽然梦里的自己不能改变梦境,但是梦里与梦外的自己心中的识都是一样的,可以说这两个自己即是两个也是同一个,这就是即一即多。因此,只要能改变心中的识,无论改变哪个自己的识,下一次所变现的世界也会随之改变的。
我们现实这个大梦境,可不可以说就是我们自己的梦境呀?
要想改变梦境,就必须到梦外,如果真的来到梦外了,那就等与梦中的自己与梦境都消失了,同时正在睡觉的自己也从睡眠中醒过来了,也就是觉醒了。大家说是不是呀?&
可是,这两个自己所拥有的是相同的记忆,所生活的世界也都是相同的,这样无论是醒还是睡都是一样地生活呀!
即然梦里梦外都是一样的,那我们到底是醒着的,还是在做梦呢?
即然梦里与梦外是一样的,那如果我们在梦里再做一个梦,也应该是一样的呀!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到梦外去改变世界,只要把我们当下心中的识改变了,自然下一个世界也就改变了。
这就是改变世界,再造乾坤了呀,把梦里的自己改变了&就是改变自己的法身了。
注意:虽然我们改变下一个梦境很容易,但是改变当下却很难,因为回到上一个当下是很难的。
因为要想改变当下,必须要改变当下所有的众生,因为所有的众生必须同时觉醒,这样正在睡觉的那个自己才能从梦中醒来。
怎么样才能做到,即不让梦境与梦境中的众生消失,还能让自己独立觉醒,还能让自己醒了之后也不会从梦境中消失呢?如果真能这样,那你就可以随便地在梦里改变梦境了,那你在梦境中的众生面前就成了制造世界的神佛了。
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是当生成佛,如果能改变下一个当下,那就是来生成佛,我会根据每个人的根基因材施教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观照律师事务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