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记与象共舞段落大意意

[转载]高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高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内容提要]高中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阶段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职责。本文着重从理清思路、把握文眼及朗读、品味方面论述散文教学中所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阅读思路 文眼 品味
[问题的提出]高中语文新教材和语文读本的使用,改变了长期以来语文教材的面目陈旧、文学味不浓的现象,使文学作品比重在教材中超过60%,并且新增加一些名家的散文,如钱钟书、史铁生、史怀泽、冯友兰、李乐薇、汪曾祺、宗白华、韩少华等人的散文,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互联网的开通,为学生开启了新的求知窗户;高考散文阅读题又以达18分的赋分值,吸引了众多学子的眼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理论依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⑴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⑵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⑶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4]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5]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注①)
阅读是一种技能,要养成这种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自觉锻炼和训练的过程。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注:②)所以,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理论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了解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才不会陷入无序化、低效阅读的泥潭之中。在课题实验中,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了解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呼应等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阅读时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
例如:2000年高考《长城》,不妨这样把握文章的思路,由现实到历史到现实,采用“总—分—总”结构,抓住语言标志“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对现实的评价:“现在你又敞开胸襟……显得十分开放,十分自信。”又如:2004福建省高考19题,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类人的命运。从第三段中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的命运”,再从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作书主人的命运……”以及第2段“至于……的文士”,由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至于”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
二、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点出“文眼”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
1、文眼往往有极强的概括力。找出文中的总结句,就容易点出文眼了。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成为“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写景抒情。
2、文眼往往是在全文的中心段中出现,找出文中的中心段,也容易点出文眼。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中,有的在篇末。如《胡同文化》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后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并进行整合。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二段中心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多少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
。“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同样写出北京人的易满足。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
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全文的意思大致如下: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在完成上述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要点的规律,如勾画关键语句、从具体材料中分析写作意图等等。
(3)抓感情的凝聚点。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一处凝聚在一点,尤其是散文,这一点是感情的铺展,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作者这一心情,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微露出来了。作者的感情也正凝聚在这一点上,它是全篇的文眼。
(三)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阅读散文想要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含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首先就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如朗读“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种整齐的句式就能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有一种诗韵美。朗读“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但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浓。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工整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整齐,长短错落,曲折回旋,波澜起伏的语言,也是一种享受。
当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把握其韵律,体悟其意象,注意语音停顿、感情重音、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感受语气、节奏、情感、韵味,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只有入情入境反复吟诵,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一文描绘的那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时,我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淡淡月色下荷花的飘忽,那水气叶色月光交相杂糅的朦胧。朗读前可先让学生体会该怎样读,才能正确把握意境,讨论后再明确:语气要舒缓,语调要适中,停顿要合理,这与作者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重叠词,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那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体会其无可替代之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更要细心品读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及作者已陶醉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
朗读只能是品读语言的最初阶段,要想深入品味,就须透过语言文字,读出其丰富的内蕴。有的同学会有“读其文,会其意,何必咬文嚼字”的消极想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只有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有的文章较深,语言含蓄而不直露,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如:《灯》中“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的”一句中的“黑暗的海上”“灯光的指引”“永沉海底”的含义颇丰,阅读时就要仔细品读。但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往往会忽视对语言的深层品读。而《荷塘月色》中的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带”就值得玩味,一则与全文宁静气氛相一致,同时也道出自己的淡淡忧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文章呈现的这种主客观情境”,蕴含“轻柔”“随意”双重意味。爱子即将入睡,妻子正“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容不得发出任何响动。(注:③)又如:《我的空中楼阁》“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用得如何?“按一般的审美习惯,人脸上长痣并不雅观,但世人又称女人脸上恰到好处的痣
,如眉间痣、眉梢痣、嘴角边的痣为‘美人痣’。故作者先用痣来形容小屋。”(注:④)写出小屋的玲珑之美。一部作品不是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复杂的组合体,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因此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意丰的语言,要知其“深”,知其“丰”,就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细心玩味。只有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以本色语言感染读者的散文,更要重视语言的品读。当我看到学生时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时而抬头凝视若有所思,时而微闭双眼轻轻摇头时,就知道他们已爱上散文那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味的语言了。
总而言之,散文的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高中散文“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鉴赏能力。”“文本的阅读当然是最主要的途径。”另外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选择作品可以按作品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注⑤)
参考文献:
注①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理论基础》
/Expert/HEKK/jiangouzhuyi-gexinjichu.htm
注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16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③:(上海/郭晋芳《荷塘月色》词语品味点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页)
注④:《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外文学作品鉴析》第48页 张宏梁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⑤(方智范《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语文建设》2004第7---8期第10页)
《顶尖高考语文》第78—79页,85—8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我的阅读观
广西明江教科所:林景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段话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的个性化也就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只有定有创造性的阅读,教师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从《大纲》到《标准》,阅读教学的轨迹就是从关注教——关注教师关注教本、关注教课、到关注学——关注学生、溶液学本、关注学习。阅读行为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阅读改革的根本出路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学生终身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教师与编者等。阅读教学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阅读过程中特别重要。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
  根据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套路分析课文,没有学生的阅读,没有学生将课具体化,课文只能是未完成的作品。因而,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学生对课文的接受过程就是阅读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这样,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
  随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入人心,阅读教学的单一化已经被打破,文章意义解读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已不可逆转。人是个体的人,不同家庭经历、情趣的人,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寻找合理的内核;要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提倡在多元的碰撞中获得更多。
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二、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
  教师对语文篇章的分析和讲解,绝不能取代学生主体性的接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文章解读理论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去理解文本信息的丰富内涵。教师的语文水准无法代替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教师对特定课文的解读和理解,展示的仅仅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有限的天地;而一个班级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是色彩各异的世界,而且每一年都会得到更新和发展。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瓜,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阅读即是创造。中小学阅读教学承担着让学生“学会阅读”的任务,因而在作者
、作品、读者之间多出了一个教者,但不能因此而破坏作者、作品与读者的正常关系。教者不应成为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教者只是读者的导师,读者应该直接面对作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这是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先决条件。
  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主导的作用,但绝对不对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教学参考解读作品,然后再向学生灌输,以为这是最权威的解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捷径;其实,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这只能是老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只能是统一的标准化的阅读,而不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支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应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拔、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此外,应该提倡阅读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对话。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会起到互相启发、促进学生的作用。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导
屏山县新安中学&& 罗洪兵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掌握祖国语文并能准确地表情达意的能力。而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学生有无一定的阅读能力或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当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偏低(这可以从每次语文测试中阅读部分的得分情况得到证实)。因此,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极为迫切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况且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因素又是复杂的,所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选择更有效的方法进行。学生某一能力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学习的过程。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某一能力的形成与学生进行的学习是分不开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由此我认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紧紧结合当前的阅读教学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导”,在“导”字上下功夫。“导”是“学”的先声,没有“导”就没有“学”,也就更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了!“导”就是引导启迪,绝对不是代替包办。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有相当的在“讲堂”上“辛勤”耕作的“牛”,常常抱怨:每一节课我都给学生分析得很详细了,并且是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可谓是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有时我自己都觉得动情,描绘地极为生动形象,可下来的作业却完成的一片混乱。拿一篇短文给学生们阅读提几个浅显的问题都理解不到。学生实在是“笨”极了。大叹“学生难教!学生的阅读能力难培养!”。什么都给学生分析好了,还用得着学生动脑子吗?没有融合学生思维的知识能为学生掌握吗?这种把个人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当作
“一只天津鸭儿”只顾往里面填、塞,当然是“事倍功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懂得“导”,不善于在“导”字上做文章,是无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的!“导就是要像优秀的导游一样,总是让游人自己去领略无限风光。导就要像导演一样,让演员自己去登台主演,并留下创造的空间。”(《授之以渔贵在导》邱谨根)。
语文教师如何以“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以“导”促“思”,训练学生的思维,使之具备必要的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导”促使学生思考,既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学习内容、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又锻炼学生思维,进而提高其思维能力。这是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和形成一定能力的基础。语文教师在其教学中就是要通过“导”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做准备。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以“导”促“思”呢?这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实现的。教师把要让学生领会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或方面,精心设计提问,通过一个个问题的理解达到指导学生思考的目的。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问题与问题之间要严密紧凑而且要富于启发性,难易适度。例如我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荔枝蜜》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抒发的情感,就围绕这一内容设计了下面几个提问:(1)“我”开始对蜜蜂是怎样一种情感?后来又是什么情感?找出相应表明“我”对蜜蜂情感的语句来,并说说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2)请学生阅读关于参观养蜂场这一片段,复述蜜蜂劳动的场面以及对蜜蜂的介绍。(3)蜜蜂在你的头脑中是怎样的形象?引导学生概括蜜蜂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我”对蜜蜂是一种什么感情?让学生阅读“我不禁一颤……”这一段领会“我”的情感。(4)请学生阅读赞美劳动人民劳动的片段,并说说“我”对劳动人民是怎样的情感?(5)蜜蜂与劳动人民有相同的地方吗?哪你说这篇课文是在赞美蜜蜂?在赞美劳动人民?还是既赞美蜜蜂又赞美人?(6)你能说说这篇课文作者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吗?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本文中心的理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借物抒情”这一概念,这样学生更易理解这种现手法。这既使学生理解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又训练了思维。以“导”促“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启迪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理解各知识点,同时又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使其思维更加活跃。这也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一个重方面。学生有了比较活跃积极的思维就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 以“导”示“法”,对学生进学法指导。
就是通过教师合理有效的“导”向学生展示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并让学生也能理解掌握这些方法,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
学生能就学习的内容积极思考,有了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一定的思考习惯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善于在“导”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学生所能得到的就只是一个个知识点,掌握的就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而学生仍然不能自如地获取知识。学生能就问题主动地思考,这只是为学习能力的提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能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伴以教师们的方法指导,也就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才是“导”的根本目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能用“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进行教学,而且引“导”得极为成功,并能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但拿一篇文章来让学生分析某一内容时,效果却不尽人意。这是为何呢?原因就在于只注重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把握而没有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知道,有了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就会学习了,从拥有知识到会学习有一个方法的问题,而这方法的获得是靠教师指导而实现的。当然也可能有较为聪明的学生自己就能从教师的教中领会一些学习方法并用之于学习中,但这是不够的,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
语文教师应如何以“导”示“法”呢?首先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范文的过程中要善于体现学法,如教师清晰的思路,有条理的分析过程,思考的方法等。其次是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受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丰富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学习引导方法。再次是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也就可以明确地给学生点明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过程,如方法的特点,运用的范围等。让学生明确用此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全过程。最后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达到对某一方法的规律性的把握,从而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如我在引导学生理解《猫》这篇课文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现实意义时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受课文,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本文的感情基调进行了解和体会,再从三次养猫的经历中通过来历、外形、在家里的地位及我和家人对它的态度、亡失的原因、对猫亡失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几方面引导学生就三只猫进行比较,结果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接下来我就给学生介绍这种对比方法的特点、用法、和使用的范围,学生对此也比较容量理解这种方法。并让学生用此方法理解《荔枝蜜》中“联想”这种写作方法。教师提示:从存在状况、劳动场面、劳动成果及其特点、占有劳动的情况、具有的精神品质等几方面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的原因,进而理解“联想”的本质意义,达到对联想这种表现手法的掌握。同时也使学生对对比这种分析课文的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样才能真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才能达到教的目的。
三、 在“导练”中促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通过练习促使学生阅读技能和技巧的形成,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明白了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和掌握了相应的知识,这还不够,因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动的,而是在不断的训练中实现的。通过练习实现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迁移,通过方法和知识的反复运用从而掌握其规律性,进而实现对所学方法和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掌握。但练习的设计、布置要精、准、难易适度,方向要明确,切忌庞杂的“题海战”。另外,要“学”“练”结合,即“学”即“练”;并且训练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而趣味横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 以“导”促“读”,实现阅读能力的巩固与提高。
就是通过教师的“导”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让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自主地学习。这是实现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更广范围的迁移,使其更具灵活性,进而灵活自如的运用所学。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指导学生学习了鲁迅的作品就给学生介绍他的其它类似的作品,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其自由地阅读。又如指导学生学习了诗歌就可给学生介绍相类的和风格各异的诗歌,现代的、古代的、自由体、韵律体,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里自由游弋,加深学生对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认识。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是极为有限的,及时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生动的阅读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导”实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论课堂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三个层面
宁波镇海中学 王 静
主题词 自我发展 自主感悟 主动解释 自由批判
内容提要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从阅读本身的特点看,课堂阅读教学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自主感悟、主动解释和自由批判。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分别从三个层面上提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建议,其中包括跨越学生阅读无兴趣和教师以“灌”代“引”这两大障碍、提倡推导验证和拓展延伸两种主动解释的方式、借助教材积极渗透自由批判意识。
  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旨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挖掘自我发现的潜能,提高自我建构的能力,一句话,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课堂阅读教学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平等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学生在己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解读文本,改善自己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完成新意义的建构。其间,自我的功能显示于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它“以特定的方式解释和组织着属于自己的经验,以特定的方式接受、排斥或搜寻着各种信息,以特定的方式连接着每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阅读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
课堂阅读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积极的自我建构创建特定的情境,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供自由安全的场所,使学生能够自由地与文本进行对接,尽情享受各种文化的滋润,在集体性学习中促成自我个性的形成。课堂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自主感悟、主动解释和自由批判完成新意义的建构,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如下:
一、 自主感悟
  杨金鑫先生在《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语感是对语言知识和语言状态的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语感的获得更多地要凭内隐学习”,而内隐学习“又与丰富的语文资源的采集紧密相关,与学生的内省力有关”。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对文本所负载的信息包括思想内涵、情感体验、语言艺术以及写作技法等的深层次的内化,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感悟”。
阅读中的感悟具体表现为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用直觉经验来替换言语形式,或产生共鸣,或引发感想,或受到启示。它连接着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展示着学生特定的自我。有利于学生感悟的课堂阅读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对文本感悟所具有的独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允许学生自选感知角度、感知内容及感知方式,让学生在自感自悟中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言语水平,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而综观目前的课堂阅读教学却还较多地存在着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把自己“感悟”到的东西“灌输”给学生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被教育成被动接受者的学生也已对课堂阅读本身产生了厌烦情绪,没有兴趣何来自主感悟?致力于促进学生自主感悟的课堂阅读教学必须跨越这两大障碍。
1、 让学生建立阅读的信心和兴趣。
(1)提高内在动机
“学生的内在动机,或者说个体对认知活动的兴趣,并不简单地由活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主观需求乃至自我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因此,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及自我发展水平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活动中融入学生自我意向的追求,是切实提高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文教学》第3期上刊登的“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课例就是这种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尝试。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教师围绕文本所提出的问题只是引起学生个人反应、与个人兴趣相联系的问题,如“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对主要人物有什么想法?哪一部分最让你困惑?”等,提问不再具有指向性,不再束缚学生的思维。
(2)促进积极的自我体验
通过感悟获得的知识是内隐知识,是意识不到的,为使学生觉察到自己认知的变化,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强化,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成功传达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使隐性的能力提升显性化。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缺乏自信的同学确定安全感以增强发表自己看法的信心;采用先写下来再交流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普遍存在的面对同学羞于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心理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3)走出阅读技巧训练的阴影
值得一提的是,注重引用文中词句回答问题的“寻章摘句”式的阅读技巧训练,在提高学生分数的同时也弱化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2001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门》,许多学生并不能读懂,但凭着“寻章摘句”的能力也做对了很多题目。长期的只需技巧不需理解的阅读训练,消融了学生阅读的乐趣和兴趣。为使学生走出技巧训练的阴影,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非常注重通过重新叙述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如改变文体、给故事续写结局、从小说中某句关键的话展开一段情节等,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对作品的理解传达出来。
2、 正确体现教师的作用:引导、质疑、渗透。
(1)引导:着重于方法上的引导。如为学生提供名家解读作品的角度,刺激学生阅读思维的多维拓展,为自主感悟提供保障。在执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就提供了钱理群先生的一篇文章。在文中他通过对贯串全文的肯定(“说”)与否定(不说、沉默)的这条情感线索的把握,既看到了文章现实针对性的一面,也看到了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的一面。这就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两种视角-——联系写作背景确认写作意图和从纯文本角度出发进行超越性阅读。
(2)质疑: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确定性进行质疑,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缺陷、修正错误理解、提升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记得在教《我与地坛》时,我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忽略景物描写的现象。于是我就对学生的“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这一确定性说法质疑,引导学生从变化的景物描写中去体会作者人生观的变化,帮助学生构建新的阅读目标。
(3)渗透:感悟的深浅往往跟阅读者的知识经验和语文积淀有关,对于学生无法感悟到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交流并从中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深度提高感悟能力。
二、主动解释
“自主感悟”是内隐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让人们“在没有意识努力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或结构的情况下,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而“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是自觉的较高层次的认知,与前者不可分割”,阅读教学也应重视学生的有意识学习,重视对学生主动解释能力的培养。所谓主动解释,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下对事物的实质性意义进行分析,有意识地探究任务与复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更便利于提取的方式在头脑里储存信息。主动解释的过程是学科知识、个体经验与来自不同渠道的各种信息交叉融合的过程,也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为学生的主动解释提供支持。课堂阅读教学体现学生主动解释主要有两种方式。
1、假设推导,比较验证
  当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知识对文本信息提出疑问时,教师要激励他们把这些信息情景化,重新分析支持信息的各种论据,或假设推导,或比较验证。前者如:为明白诗歌中某一意象的特定内涵,让学生找到众多的相关的诗歌进行推导。后者如:当学生很难体会《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写作技巧时,把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及朱自清、闻一多的同类题材的文章找来,从选材角度、语言风格等具体的“论据”上作比较验证。
  2、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教师要加强文本知识与学生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联系现实谈认识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学习《蒲公英》一文可延伸问:战争还会给人类带来什么苦难?联系你在报刊杂志电视上看到过的事件谈谈看法。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拓展问:朴素的坟墓体现着作者朴素的人格,坟墓与人的品格、个性、社会风俗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食粮,扩大体验的范围。又如,学了诗歌以后让学生设置某种陈述环境,从诗中选取诗句加以运用,缩短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的刺激感。
三、自由批判:
阅读的最高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让学生对文本所反映的事实和关系提出质疑,在摆脱主导性认识方式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观点。传统的阅读方式指向理解社会认可的文化结构,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意识,体现在作文中,没有创新的观点。即使是话题作文思维也受到限制,重复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如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很多同学就囿于材料的“生死的抉择”,只起到补充例子的作用。个性化的作文源自于个性化的阅读。常以一种批判性认识的方式去阅读,进而影响自己的意识,就能对自我和世界作出重新阐释。所以批判首先是一种意识上的觉醒,提倡“自由”批判,就是要促进这种意识的觉醒。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意识上的渗透,让学生明白课本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它只是文本作者个人化的知识和经验,体现着作者主观的立场和价值观,是特定时代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具有个人化、主观化、时代化的特点。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把课本作为反驳的对象,用辨证发展的眼光对所呈现的知识进行反思。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学生就提出疑问,“如果托墓中也埋葬着宝物,那他是否还能拥有这份宁静?”体现了学生敏锐的批判意识。
课堂上教师渗透的途径主要有两种:1、利用课文内容渗透:很多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批判认识的产物,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产生怀疑,通过考察得到了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并且得出了“要得到真知需目见耳闻”的感悟。教学中教师要凸现作者的这种批判意识。2、利用教学方法渗透:教师可列举各种群体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对所呈现的知识进行反思批判。如学习《鸿门宴》时,可把司马迁、刘邦、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毛泽东等对项羽的评价放在一起,比较分析他们所采取的视角,让他们体会知识的主观性。
自主感悟、主动解释和自由批判是一种以课文为依托、语言为凭借而进行的学习,它尊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是值得提倡的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
①《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李晓文著
②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3期。
③《“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课例研讨》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
④《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 易进 译
*****发挥网络阅读优势,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杭师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 孙秀红
在网络盛行的今天,网上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中学生对此尤感兴趣。我们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网上学语文,发挥网络阅读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网上阅读 语文阅读 能力 探索
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地狱。
“网”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多大,它是天使还是魔鬼都已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中学生对这个新兴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畅游在网络的海洋中。网上阅读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对网络阅读与语文学习关系的调查
学生为什么喜欢网络文学?网上阅读对语文学习有什么帮助?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是:91%的学生喜欢网络阅读,87%的学生认为网上作品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近一半学生认为网络阅读对语文学习关系密切。
在走访一些学校时笔者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对“网络文学”感兴趣,有的中学生还十分偏爱,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学生为什么喜欢网络文学?
原因之一:网络文学贴近生活
与传统文学相比较,网络文学更贴近生活。它不仅情节简单,叙述方式自由,而且大都写个人经历,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且多抒内心感受,写的那些话好像就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读后让人心里一阵舒畅。正如GGMM们所说:“网是虚拟的,但拥有是真实的。”另外,网络文学还富于意象,它常以它丰富、幽默、前卫的对白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学生青睐,有关专家分析,中学生喜爱网络文学,与中学生好奇心强,渴求沟通了解,追求前卫、追求自由不羁等心理特点有关。在我们所调查的高中生中,57.4%的中学生认为,网络文学贴近生活,其语言、情节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提炼,其形象是现实人物的简缩。受此影响,同学们的作文,主题贴近生活,准确、真实地反映内心世界,语言生动活泼,娓娓叙来,轻松自然。较过去学生作文的程式化和千人一面的状况,这个变化让许多语文老师都很是惊喜。
原因之二:网络交流的隐秘性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中学生在与网络文学的接触中,有35.2%认为受到它影响最大的就是思想上、心理上的转变与成熟。众所周知,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发展的特殊的年龄阶段——心理断乳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时时痛苦着他们的心灵,他们有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内心,他们渴望倾诉,渴望交流,但又不愿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评头论足。这样,隐秘的网络文学就成了他们心灵张扬的理想场所。看别人的文章,心灵得到回应,思想受到冲击;写自己的文章,没人知道你是谁,却给了自己一个倾诉的空间,不经意间,学生的自我关注加深了,自我意识增强了,思想也日趋成熟,多了一份对于人生的思考。许多中学生(尤其是女生)对安妮宝贝的文章非常喜爱,认为那样的文字很深刻很现代很能触动人心;大多数的男生则对俞白眉的《网上论剑》持有极大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也有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原因之三:网络文学的多元性
世界是多元的,惟其丰富才会精彩。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多元的空间,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文字,展示不同的灵魂与心态,不同的个性生活与社会景象。这对于喜爱幻想并充满好奇、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追求时尚追求个性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面多棱镜、一个万花筒。他们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他们可以拥有许多理想中的现实、现实中的色彩瑰丽的理想世界。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展示自我空间,任自己的思绪驰骋。于是,自由、活泼、多姿多彩的作文便出现在了语文老师的面前。
然而,网络文学的弊端也对中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
1.在网络文学作品中,成年人的文章居多,且大多讲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或爱情游戏,有的甚至是靡靡之音,这一部分作品对中学生而言,绝对还为时过早。如果中学生读多了这些文章,势必会影响中学生的观念,不排除有中学生因模仿而做出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事情,这对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型最重要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据调查,有25.9%的中学生很向往网络小说中的情节,33.3%的中学生常看网上的言情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网络经典——《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学生群中就十分走俏。因为它不仅把网络文化活生生的表现了出来,它还表达了一种大都市生活中普遍的理想,即渴望在敲击键盘的过程中出现奇迹,希望在现实中被否定的浪漫在虚拟世界中成为现实。“痞子蔡”、“轻舞飞扬”在中学生群中的走俏程度,不亚于任何歌星、影星。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1.8%的人都承认,在看完《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曾产生过有关网恋的念头。
2.由于网络是一个倾诉的空间,是一个宣泄的角落,当人们想着淡褪的往事,想着曾经的美好与单纯,想着现实的残酷与尴尬;或许就会生出些许的无奈与沧桑。就如《祈祷拥抱》一般:孤独的人祈祷一个拥抱,给天下所有孤独的灵魂。网络文学消沉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中学生感染了这一病毒。调查中,许多专家、老师都反映现在中学生的作文,过多地强调“小我情结的宣泄”,消极因素偏多,主题明显低调,缺乏时代青年应有的朝气、活力和进取精神。
3.由于上网费用的昂贵,所以即使是好的文章,学生也是“匆匆而过”,不太可能花大工夫认真仔细地去读,去品味,更何况网络上更多的是快餐式文化,良莠不齐,因此从文学修养的提高上来说网络阅读往往是事倍功半。与传统阅读相比,那真是三六九等,层次分明。统计结果也显示,52%的同学把网络阅读仅当作娱乐消遣。很多老师、学者都忧虑地指出:这样的阅读和写作,离真正的文学殿堂还很遥远。
  有关专家指出,中学生了解网络文学是很有必要的,但不可陷得太深,要想学到真正的文学知识、写作技巧以及获得文学作品带给心灵的愉悦、享受,读书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有效途径。中学生追逐网络文学的现象,应加强引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不至于痴迷,以免耽误了学业,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正视网络文学,处理好网络与传统阅读的关系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确实是存在的。但网络文学也确实具有传统阅读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以它的广博性、交互性、简捷性、新颖性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图文并茂,丰富的多媒体呈现形式,又使读者感到信息的接受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更妙的是,它解决了传统阅读无法解决的问题——少慢差费,丰富了阅读量,促进了快速高效阅读能力的养成。
那么网络阅读有可能完全替代传统吗?
不会。因为传统是基础和保障;网上阅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一条崭新的途径。而且也不能让网络来替代传统,否则就意味着传统的中断和终结。两者必须相辅相成。
那么,网络文学如何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让“网为我用”?让很多家长忧心忡忡的“网吧”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三课堂?借此机会,把我校实验的一些构思与探索给大家作一介绍,以抛砖引玉。
课题——网络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交往方式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研究时间——1年,-
研究思路——强化教师的引导和干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老师能否参与学生的网络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方向,走好每一步呢?或者进一步设想,我们能否施加影响,使网络文学不再只属于成年人群,使学生不再只是停留于模仿成人的风格,而是以中学生的朝气、活力、智慧与气质为网络文学注入新鲜血液,使网络文学中有一块属于学生自己的天地――自如潇洒的、活泼明丽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天地?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语文教学能否在继续保持传统阅读训练时,也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毕竟有83%的学生期望“将语文学习和网络结合起来”!
初步成果——我们在高一年级12个班开展实验,仅13周时间,90%的学生已能顺利的进行网上阅读与写作,80%的学生能借助电子邮局、留言簿、聊天室等开展网上评价、讨论等活动。我们相信,一年之后,这些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方面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干预网络阅读的思考与探索
探索之一:自主阅读,养成良好的网上阅读习惯
网上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
但网页浏览有很大的随机性,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力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阅读效果。加上网络中的信息纷繁复杂,学生又很容易受次要信息和无关信息的干扰。所以有很多学生下了网后,往往“两手空空”。不只如此,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网上充斥了太多的虚假信息,学生如果不具“慧眼”,也常常“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甚至“上当”。这其中,还不排除信息提供者的别有用心,还不排除一些非法的、暴力的、色情的或反社会主义的“毒品”侵袭学生。
所以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诫学生切不可把“漫不经心”
“无所用心”当作一种自由,要加强自律,增强价值判断。教育学生在进行网页浏览之前,必须有一定的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的目标意识。多问自己:我为什么读?想从中得到什么?想学到什么新信息?怎样才能使阅读有一定的方向,尽可能快地找到积极信息,避开无关信息的干扰,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化“魔鬼”为“天使”?
在2001年“语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座谈会上,陈金明先生就曾强调过:“在互联网这个最大的信息载体进入社会后,一个人要想跟上时代,成为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分子,他就必须阅读——及早学会网上阅读。”
探索之二:延展阅读,让“网”成为学生课外博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展性阅读我们一直都在做,比如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询课内学到的知识的相关知识,了解知识的最新动态,发现课内学习的不足等等。
但是普通文本的课外读物,由于知识量、信息量受纸张、版式、刊期以及图书价格等客观物质条件限制,学生阅读收益是有限的。
而网络的信息是海量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网成为学生课外博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起课内课外,促进学生的语文课内的学习。
如笔者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曾要求学生在网络上当堂把本文改写成《刘和珍传》。但了解到同学们对“传记”这种文学样式了解甚少,这样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就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使学生对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开展《祝福》阅读教学后,又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分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把鲁迅笔下的女性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归纳,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
由于网络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语文基本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延展性阅读迫使学生在课堂内更认真地学习。而学生在网络以及其它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学生制作课件,也是把课堂和网络结合的很好的方法。我们知道,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有助于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但是,这还是老师“嚼过的馍”,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与倡导的学生自主阅读相差甚远。因此我想,学生喜欢多媒体,我们爽性来个反弹琵琶,发动学生自己来制作课件。因为要制作一个有一定质量的课件,学生不单单要理解课文,懂得资料筛选,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加进自己的体验,要再现自己的审美观,并通过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手段表现出来。要达到这水准,不吃透文章怎么可能有灵感?“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不事半功倍,才怪!事实上未来相当一部分作业都可以要求学生用课件来完成。
探索之三:经典导读,阐扬高尚的网络文化
学生只凭兴趣阅读,往往会产生偏向,出现随意性,因此教师在引导中应以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物,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引导学生读各类文体的佳作,逐步增强学生阅读中的选择性和层递性,使阅读有品位、上档次,让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阅读态度。
钱利群说:在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经典领域,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网络阅读更应如此。因为网络文学年轻,因为网络文学业余,因为网络文学太杂;更因为有79%的学生认为“网上阅读是语文课外阅读的一个好去处”。
就譬如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有人认为它经典,树它是网络文学的“旗子”,誉它为“开山鼻祖”。但也有人把痞子蔡和痞子王比,说两者的区别就好象羽毛与秤砣,说痞子蔡的网络小说是正而八经的痞子文学:浅薄,无聊,低俗,虚假,矫情,是电子化时代的语言垃圾,读这样的东西,除了浪费时间,几乎不会在任何层面使我们有所收获。更有甚者说,《亲密接触》之所以得宠是因为它极具想象空间,极具刺激性和暧昧性,迎合了城市里一部分荷尔蒙分泌过剩的人群……同一篇文章,褒贬为什么如此悬殊,争议为什么如此激烈?我认为,对这样的文章,老师不但要让学生读一读,更要让学生好好议一议!通过“议”,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因为阅读之后的讨论和交流,有助于学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提高信息价值判断经验,积累文化底蕴。
我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的只是形式而已,传播渠道不同而已。文学是关注人的,是关注人的心灵与情感的,所以,在导读网络小说时,重点还是要体现文学点化生命、启悟智慧和润泽灵魂的作用,提倡“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注意文化阐扬。
探索之四:研究性阅读,引领深层次的网络阅读
研究性阅读是把研究性学习和网络结合起来进行阅读的典型方式,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时查找资料、研读文献所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目前,这种阅读方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题中,比较阅读题反复出现,且呈上升趋势。我们相信,研究性阅读仅仅出现在考题中,却被语文教学所忽视的局面应该很快结束,因为,对于适应未来社会来说,研究性阅读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阅读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好的阅读方式。  
如果把阅读理解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经过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整理归类,信息资料的解释、规则原理的再运用。那么,研究性阅读可以设计为如下流程:
1. 专题导入,明确阅读方向。
现今网上用中文交谈、聊天、发表文章的网友、网民或网虫们在谴词造句以及行文方面,正在自发地形成一种网上语言的新格局。看多了网络文学的学生,在作文中也时不时夹杂了很多网络用语,对这些网络词汇该怎么看待?该怎么规范?我就选定一个课题——“研究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让学生以此作为阅读的方向进行研究性阅读,并就活动本身提出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激发学生的动机,唤醒对相关经验、表象的意识。
2.搜集资料,进行个体研究。
在搜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或纸质卡片记录素材,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可以贯穿学习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不同的时段与活动类型。学生的理解感悟都以文字的形式放在BBS论坛上,教师即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密切关注学生在BBS论坛上发表的言论,给他提供适时的帮助,学生互相之间也可以在论坛上交换意见。
3.归类整理。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景,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归类、整理(据调查学生对下载的资料能进行整理的仅占15%,66%的同学很少会去整理)等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提取,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入地理解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以网络语言的归类为例,学生通过收集、比较,把网络语言分为三类,很是有趣:
第一类为初级语言,包括普通词汇和科技词汇。普通词汇如“东东”指东西,来自广东的儿童语言;“菜鸟”不是鸟,指水平不高的网友;“大虾”是网络高手,不是食品。科技词汇是随着IT的发展而产生的,如下载、上传,如OICQ(网络寻呼机)、EC(电子商务)等。
第二类为中级语言,指符号、数字语言。网络语言中约有100多个符号,可以形象生动地表示各种表情。:)是最简单的笑脸;:-D是开口大笑;8-)是眼睛族的笑……很多很多,已逐渐形成一套国际网络脸盘。数字语言如886是再见了,7456是气死我了。
第三类为高级语言,是在OICQ聊天室里常用的命令。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的命令规则,就难以在冲浪时与朋友侃大山。
不仅做课题时要进行整理,平时,也要辅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多进行知识整理,分门别类,建立系统的学习资料库,像名言名句、文化常识、文体知识、成语、作文材料、新语、文言句式等均可整理,让学生在积累资料过程中,注重知识不断系统化,摸索规律,使纷繁、复杂、无序的信息转化为有序的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规律的能力。
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
同一事物不同视角的认识对较为整体地理解该事物,具有特定价值,但是不能取代整体认识本身;不同视角看法的有机整合才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某一方面,帮助我们较为全面把握该事物。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一般要求学生以成果演示的方式将他们的研究所得作一个总结:包括一个PowerPoint和一篇文章。像本课题的演示,就有两种鲜明的观点:一方认为网络语言既有它的市场,就必定有它的存在价值,还说网络语言简而又简是因为惜时如金,“马赛克”现象也是因为表达上的便捷、省力。另一方认为网络语言残缺不全或言不达意会扰乱汉语语法规则,他们还举老外面对“8147”百思不得其解的例子说明乱造和滥用将对语言的规范带来极坏的影响。面对两种不同见解,笔者放下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对这两种观点在聊天室里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热烈的讨论,大家最后形成共识——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理解语意要结合语境。
研究性阅读,就好象在山顶放置了一个目标,学生从哪里爬,怎么爬,他能够爬多少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爬了。给定一个课题(譬如《走近苏东坡》,譬如《苏轼理趣诗研究》)让学生去研究,找一篇什么样的作品进行比较,从哪个角度进行比较,学生找到的及所做的比较究竟能有多深入,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中他们对于由自己选择的文章都去认真地看了,并且认真地去思索了。而完成这些的正是他们自己,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了!至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我想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探索之五:组建文学网站管理系统,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
利用网络建立文学网站管理系统,既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成就欲和表现欲,为学生开辟自由的发展空间,又能极大地拓展语文教学的时空界限。如今在优异、搜狐、新浪、上海热线等网上已开通的几百个文学社团就足以说明组建文学网站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文学网站开通后,就像开文学社和办小报那样,可让班级同学组成一个编辑小组,负责班级文学网站管理。开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像“诗歌精选”、“散文天地”、“戏剧舞台”、“小说天地”、“自言自语”等,定期更换文章,并负责将精美文章在网上发表,同学在自己的天地里可以无拘无束畅快地抒写他们的心情。以往,学生的文章每次只能向30-50个学生展示,而现在,他可以直接向全世界发布!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成功感。如果有精力,还可以将“精彩文章”编辑发行。
前文讲到,现在的网络文学中成年人的文章居多,属于学生自己的很少,我想,我们要是组建了大量的文学网站,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文学网站的轰轰烈烈的活动来建设属于学生自己的网络文学,来扩大学生对网络的影响,让学生健康向上的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文学来取代那些颓废文学,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施展才华的新天地,让网络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践提供前所未有的实践机会,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第三课堂”。这样看来,文学网站的组建还很有必要。
希望文学网站的星星之火早日燎原!
 五.老师迎战网络阅读必须四转变
一转变:观念。敬请老师别再去呼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回归传统”,否则你就是新时代的“兵马俑”了!因为在关于“你认为网上阅读效果好还是传统阅读效果好”的选择中,66%的学生认为“网上阅读效果好”,仅有10%的学生赞成书面阅读;有72%的学生主张“将语文阅读搬到网上”。
语文是一个有很深文化积淀的有优秀传统的学科,但在信息社会里它不可能故步自封。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语文教学不仅亟待凭借信息技术来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而且这种‘整合’具有异常广阔的天地。”顾德希也这样说。
二转变:作用。教师的主要作用将定位于教材开发,教学研究和评价,定位于挖掘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帮助学习者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生存能力。形象地说,应该是: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这些都有了的话,就可以让他自己上路了。这时每个学生迫不得已只能选择一条自己的路走。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可以向教师或同路人寻求帮助。而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陪伴着他走这一路。但只有当他需要教师时,才会发现教师就在自己身边不远处。对于学生来说,从出于某种动机的选择到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正是他们自己体验感悟的过程。只有当他们走过一路,也许精疲力尽,也许头破血流,但回过头再回想这一路来的点点滴滴的收获,却是一种未经者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在此,教师不再是一名吹笛子的人了,而是一个同行者。他将出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路上,他倾听他们的话语,支持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或者提供一个好的建议,以使学生能更关注到一路上那些容易被错过的美景,以充实旅程,开阔视野。到了终点后,每个人的行囊都是鼓鼓囊囊的,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终点只是一个路标,只是告诉你你所在的某个地方,而真正有价值的是他们一路上不断充实着的行囊。
三转变:职能。在七彩斑斓、瞬息万变的电子图文面前,教师只能做学生与信息系统间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服务者和协调人。具体地说:
1.备课。首先,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语文能力建构的阶段性特点,确定各次网上阅读的能力培养目标。就某一次教学活动而言,网上阅读虽然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但教者应该有所侧重,不应该眉毛胡须一把抓。其次,教师必须了解网页上相关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利于在上课时能指导学生迅捷地找到信息源。否则,学生在得不到教师的指点时,一上网,就如同初次出海的渔夫到了汪洋大海之上,不知道到哪儿撒网才可以捕上自己要捕的鱼。又其次,教师必须考虑课堂情境的设置,充分发挥计算机诸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声音、图像等媒介,创造生动活泼的可以激起学习兴趣的情境。再次,教师必须对整个训练程序作出预测,诸如时间的灵活分配,学生知识与能力方面可能出现的障碍,媒体操作方面可能出现的故障等等,都得有缜密的考虑,预备应急措施。
  2.课堂。教师得充分利用监控平台,有效地启发、诱导学生进行阅读、评价与总结。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前教师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训练能力目标,指示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即指明相关网址,利于学生快速上网。学生进入阅读阶段,教师应随时调阅学生阅读情况,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学习态度,比如在网上阅读与教学活动无关的不太健康的图文。进入评价阶段,先可以由学生互评,教师得讲清互评的要求,如果要进行网上讨论,教师得课前帮助学生开辟讨论园地,如建立聊天室,电子邮箱,留言簿等。这一阶段,教师要快速进入每个聊天室了解讨论的情况,把握成功讨论的群体的情况,禁止利用网上讨论而搞下三流的行为。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都得发挥监控平台的作用。
  四转变:知识结构。全新的领域肯定要求有全新的知识结构与之相适应,教师必须更新知识。以前强调“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现在提倡“教师更要能引导学生自己找水”。
六.结束语
网络为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更为学生开辟了自由的发展空间。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并有条理的指导学生的网上阅读,让网上阅读真正的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我们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将信息技术手段和语文学科有机整合,在传统语文学科教学车上装上信息时代的轮子,相信语文教学会有更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荣、柳栋《Internet学习环境中中小学生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上海中小学教育信息网2000.7
2、韩然《阅读能力,首先是获取信息的能力》
关于中学生网上阅读与语文学习的问卷调查
(您认真、慎重的回答是我们此次调查的关键,谢谢合作!)
1、听说过“网络文学”吗
A、听说过   B、没有听说过
2、你平时上网访问网络文学站点或页面的情况
A、经常访问 B、一般 C、很少访问 D、没有访问过
3、你认为网上阅读对学习语文有帮助吗?
A、很大 B、一般 C、很少 D、说不清楚
4、你喜欢网络文学吗?
A、很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D、说不清楚
5、你觉得网上作品的深度、内涵如何?
A、作品质量很高 B、一般 C、作品质量很底 D、不太清楚
6、你觉得网上阅读对你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提高吗?
A、有很大提高 B、还可以
C、有提高,但不是很明显 D、没有提高
7、你觉得网上阅读对你的语文阅读速度有提高吗?
A、很大 B、是有提高,但效果一般
C、没有提高 D、不清楚
8、你认为网上阅读对你的知识面的拓宽有帮助吗?
A、有很大帮助 B、有帮助 C、没有帮助 D、不清楚
9、你认为网上阅读效果好还是传统的书面阅读效果好?
A、网上阅读效果好 B、传统的书面阅读效果好
C、两者都不错 D、不知道
10、网络文学会对你的写作风格产生影响吗?
A、会 B、不会 C、不太清
11、你在网上发表过文章吗?
A、经常发表 B、很少发表 C、没有发表
12、 你最欣赏的网络文学作品是
A.《第一次亲密接触》 B.《告别蔚安》
C. 《过激行为》 D.其他
13、网上聊天会不会改变你的语言使用习惯
A、会 B、不会 C、不清楚
14、你赞成将语文阅读搬到网上吗?
A、赞成 B、不赞成 C、随便
15、你会在平时的作文中用上流行的网络词汇吗?
A、会     B、不会
16、你认为中学生上网阅读需要老师的指导吗?
A、需要      B、不需要    C、说不清楚
17、你认为网上阅读是语文课外阅读的一个好去处吗
A、是的 B、不是的 C、说不清楚
18、你平时上网主要是干什么
A、聊天 B、玩游戏
C、浏览新闻、看一些文学作品 D、查找资料,收发邮件
19、你认为网上阅读对你的文学鉴赏力什么影响?
A、提高文学鉴赏力 B、降低文学鉴赏力 C、没什么影响
20、平时在网上阅读时你会将一些有用的资料或较好的文章下载下来吗?
A、会下载,并且进行整理 B、会下载,但很少会去整理
C、不下载,看过就算
21、在研究性学习中你的资料主要来自
A、网上收集 B、图书馆 C、自己调查
22、你参加过BBS中热门话题的讨论吗?
A、经常参加 B、偶尔参加 C、没有参加过
23、你认为在语文课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会提高学习效果吗?
A、会提高学习效果 B、不会提高学习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C、说不清楚
24、你认为网上阅读会对你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吗?
A、会 B、不会
25、你对怎样学习语文的期望。
A、传统的语文教学 B、将语文学习和网络结合起来
C、完全网络化 D、说不清楚
关于中学生网上阅读与语文学习的问卷调查统计表
调查范围:高一年级
调查人数:359人
调查形式:网上调查
调查结果统计表:
序号 选项A 选项B 选项C 选项D
选择人数 选择率 选择人数 选择率 选择人数 选择率 选择人数 选择率
1 352 98% 7 2% 无 无
2 21 6% 73 20% 218 61% 47 13%
3 30 8% 115 32% 34 9% 177 49%
4 74 21% 251 70% 19 5% 11 3%
5 36 10% 278 77% 21 6% 22 6%
6 22 6% 242 67% 45 13% 4 14%
7 28 8% 237 66% 31 9% 62 17%
8 49 14% 272 76% 11 3% 25 7%
9 225 66% 36 10% 86 24% 11 3%
10 211 62% 82 23% 53 15% 无 无
11 14 4% 37 10% 307 86% 无 无
12 250 70% 20 6% 3 1% 84 23%
13 75 21% 244 68% 38 11% 无
14 258 72% 32 9% 67 19% 无
15 269 75% 89 25% 无 无
16 29 8% 300 84% 28 8% 无
17 285 79% 29 8% 42 12% 无
18 194 54% 36 10% 75 21% 55 15%
19 94 26% 17 5% 248 69% 无
20 55 15% 237 66% 66 18% 无
21 210 33% 50 14% 187 52% 无
22 28 8% 56 16% 274 76% 无
23 135 38% 169 47% 51 14% 无
24 107 30% 251 70% 无 无
25 10 3% 297 83% 37 10% 15 4%
作者邮箱:
****** 吹尽黄沙始到金——浅谈新教材的阅读观
&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大纲、新教材对高中阶段阅读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全面提
高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
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这是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精辟概括,而在
实际上,新教材也很好地体现了阅读的精神。每学期阅读、背诵的篇目有几十篇,高中三年可
得二百多篇,如果都要求精读,篇篇能够深刻理解,篇篇能够倒背如流,那么将是一笔多么巨
大的财富啊!所谓阅读阅读,总要读才行。新教材的阅读要求说明白了便是多读多背,读多了
背多了语文能力自然便提高了。那么,为什么要多读多背,又应该如何去读,如何去背呢?
  一、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不像自然学科那样严密,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个道理。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对于背诵记忆的积累作用谈得更为直接
,他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
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注这便是积累
的很好体现,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读得多了,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诸
如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读”与“背”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
法,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
言文字的感染力,靠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也主要靠熟读和多背诵。有些文章,它
的好处、妙处,它的弦外之音与韵外之致不容易分析出来,讲解也难以深透。只能靠反复地、
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如新教材第二册中的阅读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
》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托尔斯泰坟墓的基本特征作者用了哪两个字来形容?其实这道题在
1991年的语文高考题中便出现过。刚接触,确实有些难,很容易便误解为是“最美”两字。假
如学生不能把握全文和对托尔斯泰墓描写的基本内容(包括位置、形状、环境气氛等),就不
会理解作者用在标题中“最美”一词同内容的内在关系,那么“朴素”这个词就难以发现,也
不能体会到托尔斯泰墓是由于朴素、由于庄严才体现出“最美”。而通过熟读,这个问题是不 难得到正确理解的。
  对于阅读与背诵的重要性,古典诗词、现代新诗自不必说,必须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诵读品尝
。一些看似浅显的现代白语文,也还是要多读才行,读多了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
感受到什么叫“言已尽而意无穷”。叶圣陶先生早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
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所谓阅读总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
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因为语言文字往
往包含着很大的文章,离开了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读,单凭老师在讲台上的讲解,学
生能学到的只是皮毛!而且学生平时语文基础差,错别字多,不也正明说了他们读得少,是凭
自己想当然在写字吗?如果经常读书,字形多次在头脑中显现,哪会写错别字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多读与多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
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
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获得
满足之后的快乐。如在高中第二册《神奇的极光》一文的教学中,可以在阅读之前先设计出思 考题:
  (1)关于极光的古老神话传说有哪些?引述这些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
  (2)极光的形体类型有哪些?
  (3)极光的亮度及色彩变化如何?
  (4)60年代以前,人们对极光成因的三种推测是什么?
  (5)科学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6)极光的发光原理是什么?
  这六道题分别解决了极光在传说、形态以及成因等方面的疑问,在课文中都可以较为准确地
把问题的答案筛选出来。在教学中,可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让
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与满足感。经过多次练习以后,同学们的阅读兴 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
当阅读的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
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
地去提高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注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
以多搞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教师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
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在校会上发言,推荐他们参加学校和社会 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
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水平 的阅读,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阅读效应也会逐步形成起来。如在近期收视率达到50%
以上的香港电视台游戏节目《百万富翁》的巨大成功,使市民热衷于科普书籍而形成一种效应
,致使香港深圳大大小小的书店出现科普读物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便是兴趣的效应。同学们的
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叶圣陶先生所提倡与追求的“不待老师教”的境界便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
  三、重视阅读方法的掌握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阅读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与 创造性。
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教师应首先有整体阅读意识,谙熟整体阅读教学方法,让
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得到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习惯
。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
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
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那种盲目照抄教参资料,一开始就支解课文,一背景、作者
,二解词,三分段,四归纳中心,五指出写作特色,让学生一开始在头脑中使留下支离破碎的
印象和不少疑问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如在对《拿来主义》的教学中,我们
可以这样处理:一导入新课便从我国现价段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拿来主义”的
态度谈起,寥寥数语,抓住整体引入课文,学生对文章便有了一个大体的把握。
在注重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应在阅读中逐步发掘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美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书人分四类: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好象漏沙,注进去,漏出
来,到头来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
变。第三类,象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漏了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类,象是石床的矿工,把渣
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这第四类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了“矿石”到“宝石”的升华
过程,便带有一定创造性阅读的特色。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资源匮乏
的日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当作经济起飞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而具有创造
式阅读能力,又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中所急需的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这便要求我们
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
读能力的提高。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
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
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
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叶文玲写的《我的“生长果”》一文,谈到了她
写作的成长之路,已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她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她从小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小便爱读书,“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
”。她如饥似渴看“香烟人”小画片,翻印画面的连环画,跑小镇上兴办的文化站图书室“囫
囵吞枣”,读得很多很多,悟出了文章文学的真谛,写出了许多奔放流畅、感人肺腑的篇章。
而在学校里阅读能力强,能说会道的学生,大多也是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爱看书,多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的学生。
良好阅读心理的培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进
行检查,会发现一些平时阅读水平不差,但测试时却反常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都有虎头蛇尾或
六神无主的不良心理表现。前者是一看题目难度不大,自以为稳操胜券,急忙中答错了答案;
后者一看题目繁难,便处处小心谨慎,生怕出了乱子,结果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平时的功
夫全无踪影,弄得脑子一片空白。这两种情景,前者男生居多,后者女生居多。要治好这类不
良的阅读心理,要不断采用暗示或激励手段,强化与提高他们的良好阅读心理,在平时教学中
应多教育学生不要患得患失,为名利所累,成天想着自己能否考上大学。要树立起足够的自信
心,任何时候都要有“我能行”的信念。让学生知道考场上是“我难人亦难,人易我亦易”的
道理,既要谨慎,又要大胆。而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则要严格要求,让学生做到一丝不苟。尽
可能地避免各种失误,在不断的成功面前,学生才可能树立起必胜的信念,才能调整出适应学
生自己的最佳阅读心理。卢森堡曾谈过:“不管如何,你们仍然要平静和愉快”,这也说明我
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要时刻注意让学生控制好自己的阅读心理。&
  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
的过程。只要在阅读中有足够的重视,在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又注意培养良好阅读&
习惯和克服不良阅读心理,在阅读中的“矿砂”自然便会被淘成“黄金”,学生阅读水平的提
高也自然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退而结网”
湖北浠水实验高中 陈挚
这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我有一个同事因病住院,学校语文教师又紧缺,他所带班级的语文课,隔三差五的张三代一节李四补一节,后来,学生说老师讲课东一榔头西一棒,向校长提议不要老师代课了。校长在征询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决定由我这个语文组长牵头,每一次课都出几个与课文相关的自学题让学生当堂完成。一晃就是两个月,校长一直说这个班没救了。然而,期终考试的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班级人均分数居全年级第一位。我忽而又想起魏书生先生来。他做教师时,很多时候在外作报告、搞交流,而他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仍很优秀,有人问他用的时什么方法,他轻松地说:“用问题自学法呗”。与之相反,有相当的教师功底不薄,表达能力呱呱叫,练习天天布置,而学生的成绩日不见长,甚至三年如一日。三年来,教师做的功几乎为零。我想:这或许就是学生“听学”与“自学”不同的缘故吧。这些事实一直在萦绕着我,也激励着我。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始终有意识地在寻找着这其中的机制,并将“自学”发扬光大为学生探究性自学。
而今,探究性学习已叫喊多年,可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究竟怎么样呢?我可以大胆地说:百分之九十的教师仍在“填鸭子”,顶多向学生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示课堂活跃。比赛课件课更是作秀。问之则曰:“高考模式不改,引导学生探究性自学怎么搞?”更为可悲的是,有些青年教师,人未老,教法老掉了牙——只知成天的讲。
我有意识的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说:“不讲任务完不成。”
“那作业何时做?”
“课外作呗。”
“你对三年的教学内容有什么安排没有?对三年的教学过程有什么样的思考?”
“哪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荷塘月色段落大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