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工作读书

当前位置: >>>内容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不想结婚?
  作者:摇铃铛
  她人美心善工作体面,有生活情趣,做菜还好吃。但她运气不好,遇上渣男耽误了几年,分手后对恋爱总是意兴阑珊。眼看着年岁渐长,她也有些急了,去年每天缠着我给她介绍对象。但因为各种因素,最后总不了了之。
  前两天,她跟我说过年回家,父母又在催她恋爱,但是她却没有那种急迫想找结婚的想法了。我好奇问她:
  听完她的话,我突然想起前阵子网上有一篇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的文章《好好过日子,收起少女心》,作者鼓吹结婚以后的就该&接地气&,收起自己的&少女心&,好好做饭认真洗碗勤劳拖地带孩子,别奢求老公会做家务,会帮忙分担家庭责任。
  一个大写的被直男癌荼毒至深的奴性患者。如果我们能养活自己、做饭吃饭洗碗旅行看风景过纪念日都可以自己完成,不需要陪伴不需要分担。
  那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养条狗不就好了吗?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不婚主义者和恐婚的年轻人?也许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吧。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不想结婚?
  现在越来越多的强调金钱,强调门当户对的条件。这没错,没有物质的婚姻只会是一盘散沙。但没有爱为基础的婚姻,更没有质量可言。
  年纪越来越大,父母焦急催促,邻居指指点点。迫不得已,你结婚了。对方家庭合适,工作合适,性格合适,一切都好,只是不那么爱。你以为没关系,是可以培养的。但是最后你努力了,却发现真的不行。
  于是,你才会发现没爱的婚姻有多可怕&&你们不愿意为对方迁就和委屈自己一分一毫。下夜班回家的巷子很可怕,你打电话想要他来接,他不耐烦地回答&都是成年人了,不要总想着麻烦别人&。他生病了,你尽职尽责做好妻子该做的一切,但看着他憔悴的面容没有心疼,只有心烦。
  相爱的人,对方放屁也觉得可爱;不爱的人,说起情话也太恶心。到最后,你竟然会彻底无法忍受对方吃饭吧唧嘴、上厕所不关门,甚至他呼吸都是错。简直打心底里不愿再看到对方一眼。
  这样可怕的过一辈子,也是无法想象的吧。
  如果有爱为前提,我们在琐碎的婚姻里会愿意为彼此多容忍一些、多将就一点。有爱就有信心抵挡一切啊。起码吵架的时候,会因为对方泫然欲泣的表情而心疼,不忍心再用言语伤害对方,再生气也不会动手;过不下去想离婚的时候,会想起初次牵手接吻的悸动,回忆往日俩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似乎那种冲动又消解了下去。
  没有爱的婚姻,想想都可怕啊。
  的闺蜜嫁给了一个爱玩的富二代。结婚后一直过得鸡飞狗跳,闺蜜每天在家带孩子做家务连轴转,富二代却每天在外花天酒地,老不着家,美其名曰&谈生意&。那他为什么结婚?也许是父母催促,或者是为了更没后顾之忧地玩吧。钱是够了,但生活没有情趣,犹如一潭死水。家庭的一切他都没有承担,婚姻有名无实。闺蜜偶尔抱怨,还被劈头痛骂&又不缺你吃穿,什么都有了,为什么还不满足!&
  毫无责任感的婚姻,结合了只是让彼此痛苦啊。
  结婚是相互陪伴扶持,不止是为了钱。又不是生意合作、资产融合。女孩慨叹,早知今日,当初还不如找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好好恋爱,起码你耕田来我织布,夫妻能双双把家还呢。
  两个人组成家庭,不是女方追求品质生活就是作、不接地气,也不是男方贡献了一个受精卵就能心安理得的瘫痪。直男癌患者太多,队伍不好带了。
  又想起一个游戏人间的浪子,30出头还每天沉湎花丛,乐不思蜀。问他为什么不找女朋友不结婚?人家反问:为啥要找女朋友要结婚?
  我现在过得很好啊,有吃有玩有姑娘。有钱就有爱。结婚有什么好?每天家长里短、油盐酱醋,一把年纪还被人管着,一辈子对着一张脸多腻人。王思聪也不结婚啊。
  他这句话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我喜欢自由,讨厌被束缚。一纸婚书想关我进笼子?休想!
  老一辈的人日子过得苦,对婚姻和的认知也很简单:吃得饱、穿得暖,孩子听话争气就够了。在他们看来,离婚是不可想象的。偷腥出轨、家庭暴力都是&家丑不可外扬&,遮住眼不看就当作不存在,以为盛世太平。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分享给身边更多的朋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关“婚姻感悟”的文章
改变自己从这里开始
人生指南,激励人生每一天. All Rights Reserved .
广告联系QQ: 联系我们:(请将#改为@)
本站内容由网站会员发布,如有侵权,请来信告之,谢谢!在线客服&&
该账号邮箱未验证,请后登录
请输入正确的密码!
记住登录状态
使用合作网站帐号登录 :
中国年轻人不远万里跑美国小镇读书究竟为啥?
小龙&&&&&&&&
4月03日 17:41&&&&&&&&
  假如你是当爹妈的,并不特别富有,挣钱也挺辛苦,但每年硬掏出二三十万元,供孩子到美国念大学。突然有一天,你从网上看到一些照片,正是你家孩子在美国那边,整日生活在中国人的小圈子里、打打麻将之类的生活照,你会做何反应?你会情何以堪?
  今年4月,门户网站&网易&发了一组摄影报道,内容是正在美国读本科的中国生的日常生活。
  拍照片的是一个美国女孩,叫黛西?霍尔多夫,在俄亥俄大学念视觉传播专业的研究生。黛西说,自己只是想拍出一个美国学生眼里中国留学生平日生活的样子。
  &我想传达出这样一个感觉:他们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压力,因为父母为了让他们来留学花了大笔钱,也希望他们能顺利毕业。他们被期待着,期待着将来回到中国,能有一个大好前途。但眼下,他们却要被迫学习鼓励追求自我的异国文化,并因此搞得支离破碎。&
  黛西拍的照片在中国发表后,反响之剧,让她难以理解。网易的原文跟帖有数千条,多达7万的网友参与其中。而美国那边,俄亥俄大学里的华人学生社区更是炸了窝。曾跟黛西关系密切、甚至热情地教她打麻将的中国朋友,其中有些人现在跟她闹掰了、翻脸了。
  &他们对我发火,冲着我大叫。因为他们的父母,看到照片后,非常生气!&黛西感到郁闷。
  这些中国学生,不远万里地跑到一个美国小镇上,究竟是为了什么
  黛西从小生活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本科也是在当地读的。旧金山是一个种族多元化的地方,人的面孔五颜六色。在她的印象里,这里的人30%是亚裔,而其中又以华人居多。
  &每天,我推开家门走出去,都能看到一张张中国人的脸。&黛西说。
  俄亥俄大学是在美国中北部的一个小镇子上,此地以白人为主,街上很少能看到亚洲人。可是,令黛西惊讶的是,当她第一次走进俄亥俄大学时,校园里竟然到处都能看到中国学生。
  &怎么回事,这所大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人?&她好奇地跟周围人打听。别人说,以前不这样,中国学生很少,只是最近几年突然多起来的。
  6年间,俄亥俄大学的中国本科生数量差不多激增了35倍,2004年只有17人,而2010年则多达603名。现在,在俄大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中,81%来自中国。
  黛西又进一步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俄大对中国学生进行扩招,并与中国的留学中介机构加强了合作。学校留学生录取部的一位高级助理告诉她,自打与中国的中介机构联手后,&这些机构协助学校做宣传、搞录取,帮助学生完成申请手续,中国学生增长了70%。&
  对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中国同学,美国学生跟他们接触甚少,了解不多。许多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主要来自那些校园里十分抢眼的富人。前些时候,该校杂 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的故事,说他如何开着昂贵的跑车,天天泡酒吧,跟美国人打得火热。后来因为他驾车出了事,不得不退学。
  &这是不对的!&黛西认为,这个学生的事只是一个极端个案。&这篇很有煽动性的文章,让美国人对中国学生有了一种偏见,或者说刻板印象。&
  黛西读大学时,曾修过3个学期的汉语。2008年至2010年,她到过中国,在上海、昆明、广州住了一阵子。在她看来,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是那么有钱,也不是那种活法。她想知道,来俄大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我来这所大学,是因为这里有我很想读的专业。我特别想知道,这些中国学生,不远万里地跑到一个美国小镇上,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多是在北京、上海、广 州这样的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能喜欢待在这么小的地方吗?来之前,他们知道这个地方、了解这所学校吗?有过什么期待吗?&
  纪实摄影是黛西的专业所长,她想给中国学生拍片,采访报道他们在美国大学里的真实生活,以纠正部分美国人的偏见。黛西从2011年春天开始,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集中拍摄。拍摄结束后,她跟这些中国留学生保持着联系,夏天在中国旅行时,还跟其中一个学生的家人见面吃饭。
  在校园里,每遇见一个中国学生,黛西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告诉人家,自己是个记者,也在这所学校读书,打算拍有关中国留学生的专题照片,作品会刊登在学校摄影项目的网站上,&希望能跟你聊聊&。
  有一天,黛西去学校的暗房洗照片,碰见一对中国学生。女的正忙着冲照片,男的站在一旁等待。她凑过去,跟男生搭讪,问人家叫啥名字,又说起自己拍片的 事。&我希望采访你,你乐意吗?&不知道是因为害羞,还是压根儿就没听懂她讲的英语,在昏暗的灯光下,那个男生只是拘束地站着,过了好久才给出回复。
  这么着,黛西在暗房里结交上了泡泡和她的男友安迪。泡泡是学校中国同学联谊会的召集人,负责组织聚会,像新年联欢会啥的。熟悉后,黛西发现安迪在中国人的圈子里,完全是一个自信、聪明和善于交际的人。这对恋人在校内的中国学生社团里都很活跃。
  &那个时候,差不多每隔一天,我就会去找泡泡和安迪。大概一周4天,我都泡在中国人堆儿里。只要他们让我跟着一起去的地方,我都会去。泡泡和安迪是我最熟悉、最要好的中国朋友了,他们带我进入了中国学生的圈子。&
  他们就像生活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的夹缝间
  &美国,最早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像纽约和洛杉矶那样的大城市,而当我来到俄亥俄,发现完全不一样。&泡泡这样告诉黛西。
  还有不少人跟她说,来了以后才知道,俄亥俄大学跟俄亥俄州立大学是两回事儿。俄亥俄州立大学,位于州府所在地,在全美排名50位左右,是所名校;而俄亥俄大学,不仅排在百名以外,还是在这么小的一个镇子上。
  至于来美国前有啥期待,黛西采访到的大部分中国学生回答是:没什么期待,也不知道该有啥期待。但他们却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期待什么,那就是不希望在美国的 校园里,遇见这么多中国同学。虽说人在美国,但自己跟老乡待的时间,比跟美国人待的时间还长;说的汉语,比说的英语还多;明明是在美国上大学,但一块上课 的几乎全是中国人。
  只有一个女孩,告诉黛西自己有过热切的期待。女孩的英文名叫克莱拉,来自中国西北部,为获得申请和签证的帮助, 她家付了2.5万元人民币的中介费。黛西见着克莱拉时, 她刚到俄大不足一个月。那天,她正和几个女孩子一起在看迪斯尼电影。
  克莱拉曾期盼自己能有一位美国室友,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她的美国室友一直没有出现。宿舍里,只住着克莱拉一个人,每天下课回来,她都要面对一张空空的床板。
  中国学生向黛西抱怨,说被有些&没良心的&中介忽悠了。
  有些中介的人告诉他们说,到美国后,只需要读3个月的语言,就可以上专业课了。但到了俄大后,因为英语水平低,尤其是听力和口语太差,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需要读英语强化班(OPIE),它相当于正式开始专业学习前的预备课程。
  学校根据学生首次的成绩,将他们分为7个等级,分别安排到对应等级的语言班上课。&这意味着,在真正开始大学学习前,他们不得不先在这个语言班 里下点功夫。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年、三年,才能通过这个强化班的重重关卡,不少英语&困难户&就此诞生。&黛西介绍说。
  虽然学的是英语培训之类的基础课,但交的却是等价于大学本科的学费,每学期6.5万元人民币。而且强化班的课程并不能为他们赢得学分,在这里一年读下来,一个学分都换不到。
  &一方面是中介提供了误导性的信息,另一方面,学校在录取上降低了标准。&黛西这么分析道。
  英语强化班占用了许多教室。比如,在篮球馆的地下室,一扇玻璃门上用胶带粘了一张纸,上面用大字印着&OPIE&。
  &弯曲幽暗的走廊,串起了一排教室,教授们在这些教室里对学生进行期中测评。一间又一间教室里, 学生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坐在那里,和教授争论着,竭力让自己获得通过这一级语言班以进入下一级的资格。然后,他们再穿过这洞穴般的走廊,走回到位于校园另 一侧的宿舍。&黛西描述道。
  黛西发现,在一个班里,坐着12人, 清一色的中国学生。教师特意要求他们隔开坐, 以防止上课时说英语以外的语言。教室墙上有脏兮兮的黑板、地图以及五颜六色的语法提示。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其中有一题问:&美国年轻人,去酒吧的一个主要 目的是什么?&下边用工整的笔迹答道:&找到一个女孩,坠入爱河。&
  在这种英语班上课的学生,每天在图书馆、宿舍和课堂之间三点一线 地周旋着。&他们花大把时间完成无数个小时的在线听力练习,编排那些情节琐碎、且跟自己的现实生活毫无瓜葛的短剧,来阐释美国文化。其中一个短剧,讲的是 老公买了玫瑰花,讨好怒气冲冲的老婆;另一个,是讲一家人如何欢度暑假。&
  因为中国学生喜欢待在一起,加上语言障碍,他们真正接触美国生活的渠道, 可谓少之又少。虽然人在美国,却仍是在通过教材,了解着美国文化。
  &他们在强化班上课,就像生活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的夹缝间。&黛西试着总结说。
  泡泡还好,她的口语不错,通过语言考试后已正式开始学习专业。尽管身边有了很多美国同学,但她依然觉得交流困难,&有些美式笑话,我根本听不懂,就只能跟着笑。&
  俄亥俄大学的校园很漂亮,是标准的美国大学校园。中国学生初来乍到时,都挺兴奋的。但是,当他们在英语强化班待上一年半载后,普遍有种挫败感。
  &我想在真正的大学课堂里学习,过上更地道的美式校园生活。但我只是看着美国学生走过、路过,在食堂一起吃饭,我无法体验到那种生活。&克莱拉说。
  &天天学着一模一样的东西,看不到希望和尽头。&一个在英语强化班待了一年半、5次考试均告失败的男生说。
  黛西感觉,他们好像被这门课给卡住了。
  他们聚在一起,抽中国烟,说汉语,聊英语课、聊作业、聊家乡
  在采访英语强化班负责人时,黛西第一次听说了&中国城&。
  &他告诉我,中国学生最集中的一个地方,是&中国城&,他们同住在那一幢楼里。当时我吓了一跳,完全不能相信,因为我觉得这事太奇怪了。你知道,当我到 国外读书的时候,我可不想跟一帮美国人住在一起。这样做,对很多事情都没好处。比如,你就没办法接触语言,我的报道里有一句引语,就是说&这不是学习语言 最理想的状态&。&
  她决定一个人,去&中国城&亲眼看一看。
  &中国城&的正式名称叫做斯科特楼,它实际上是俄大的一栋留学生宿舍楼,因为住的中国学生太多,被人称为&中国城&。虽然现在中国学生已被分散到了其他宿舍楼,但去年的时候,这里共住了215名学生,其中180个是中国人。
  &中国城&的入口是一座红砖砌成的拱廊,上头挂着灯笼。顺着这些灯笼走下去,就到了一座露天的院子。院子里有片草坪,还种着樱桃树,中央由4只木制长凳围成了一个圈。
  环绕着院子的这栋宿舍楼,十分雅致,一共有4层。一层是教室,上面3层是学生宿舍。夜晚,一排排白色的窗框里,射出温暖的金色灯光,整栋建筑,像一个镂空的立方体。走廊里,可以看到一扇扇门上,用汉字做的装饰。
  黛西一个人在楼道里晃,碰上了宿舍管理员。在交谈中,她得知,当天晚上,这里要举办专为中国留学生准备的迪斯尼主题派对。
  为了丰富中国学生的社交生活,不让他们长时间待在宿舍里,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精心组织了很多活动,有迪士尼卡通主题电影晚会,也有在当地年轻人里很流行的化妆舞会。
  在一次化妆舞会开始前,宿舍管理员打扮成白雪公主的样子,挨个敲宿舍门,邀请中国学生参加派对舞会。
  舞会上,黑白金三色的气球,被用胶带粘在墙上,以遮住原本严肃单调的建筑风格。&女士们穿着修长的露肩礼服, 缀满水钻的细高跟鞋, 在脏兮兮的灰色地毯上蹒跚挪步。男士们则穿着不合体的西装,从裤腿可以看出明显大一号。安迪戴了个灰色领结,正和泡泡吵架。克莱拉没来,宅在屋子里。&黛 西回忆她当时看到的场景。
  舞会办得似乎并不很成功。&红黄相间的灯光,映照着面具下害羞的脸。多数中国学生,只是待在圆形舞厅边上的阴影里,三五成群,打趣闲聊,只是随着音乐的律动,微微弯一下膝盖。各种甜腻的亚洲风格流行曲,循环播放了一夜。&
  黛西的许多照片,都是在&中国城&里拍摄的。她还在英文报道里,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在&中国城&看到的一个个场景。
  每到日暮时分,&中国城&楼顶上就会点亮射灯,刹那间,这个散落着烟头的院子,沐浴在蓝色的光线之中。
  一些人站在院子中央的小广场上,聚在一起抽烟。他们说的都是汉语,在聊英语课、聊作业、聊家乡。黛西凑过去跟他们说汉语。&他们对我很感兴趣,觉得我很有意思,觉得一个试图说汉语的美国人很好玩。&
  比尔和6个朋友一起坐在长凳上, 抽着中国烟, 讲着各种荤素段子。他们都抱怨在这儿生活的无聊。比尔已经来了5个月,几乎没有美国朋友,只和中国人交往。课余,他要么在聚会厅里玩游戏,要么在体育中心 打篮球。他的英语口语很差,看到自己上强化班的漫漫长路,心情黯淡。当时,他在考虑夏天回中国,突击准备托福考试。
  克莱拉合上笔记本电脑,走出她的宿舍。室内,那张属于美国室友的床,依旧空着。她沿着走廊,走过一扇扇紧闭的门,到了聚会厅。她和两个新来的同学用中文聊天,看过了迪士尼动画片《大力士》,在迪士尼主题的涂色本上,用蜡笔画了一会儿画后,克莱拉便又回到空荡荡的房间。
  另一间屋里,一群中国学生正在用电饭锅煮面条。面条里只放了葱和酱油,然后他们用筷子吃。因为宿舍内禁止做饭,所以他们用塑料袋罩住烟雾探测器,以防触发警报被抓。
  黛西在报道中评价道:&这里几乎处处弥散着彻头彻尾、坚不可摧的中国&特色&。&
  这种&特色&可不止是食物。凌晨两点,在&中国城&3层的学生休息室,4个18岁的学生正在打麻将。摸牌出牌之间,这些年轻的中国女孩互相逗趣、闲谈。
  &我胡了!&一个叼着香烟的女孩喊道。随后,她推倒面前的14张牌,向大家展示。4人开始洗牌,&哗哗&声代表着新一轮牌局的开始。
  &删除麻将照片,快点删除麻将照片!&
  英文图文报道完成后,黛西将这些作品发到学校网站,刊登在一个叫做&我们的梦想是不同的&的摄影项目里。她特意给照片里拍到的中国学生发了信息,并告知 了英文报道链接。可黛西没得到什么反馈和回应,&只有其中很少的人,见面被我问起的时候跟我说:嘿,照片不错,看着挺酷的!&
  今年春天,网易的编辑跟黛西联系,说想发她拍的图片。黛西给他们传了40幅。后来上网的照片,是由编辑选定的。黛西还在期待中国编辑通知她中文报道发布的时间,却一直没等来。报道在中国已经发表了,她还不知道。
  第一个告诉她这个消息的是打来电话的泡泡。那时候是晚上九十点钟,黛西在自己房间里,正准备泡一杯热茶。&她第一句话就问我:黛西,你是不是把你的照片,发给了一个中国的网站?我回答她,对啊!然后,她在电话里拉着长音,缓慢地说:好――吧――&
  泡泡打电话的主要目的是警告。她告诉黛西,现有有些中国学生很不开心,他们想要找你,跟你聊一聊。黛西说,好啊,你可以把我的电话给他们,我很愿意跟任何一个想找我的人,聊一聊这件事。
  放下电话后,黛西开始上网搜索这篇报道。紧接着,她接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电话,一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钟。&那天晚上,我差不多接了50多个电话。有些是同 一个人,翻来覆去地打给我。他们显得很烦躁,很气愤。虽然第二天我还要上课,人已经累趴下了,但我还是想跟他们解释清楚,我觉得需要有一个沟通的过程。&
  有个男生给黛西打来电话,上来就问:你家在哪里?地址是在哪里?我现在要去你住的地方找你!黛西回答说:不,今天太晚了,如果你想见我,我明天可以去找你。
  讲了半天,男生还是很气愤,他对黛西叫道:&你等着,我会去告你,让你坐牢!&
  &我感觉,他们把这件事看得过于严重,夸张了,说了很多偏激的话。他们说这件事毁坏了俄亥俄大学的声誉,他们的文凭,现在一文不值了,以后会找不到工作。&黛西说。
  整件事情中,最让她感到难受的部分是关于安迪。
  安迪也打来了电话,他也很不高兴,因为他的爸妈看了照片后非常生气。黛西跟安迪见面时,他正好接到父母的电话。&电话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安迪找我,要我把报道撤下来。&
  几乎每一个给黛西打电话的人,都要求她把照片撤下来,把整套新闻图片都撤下来,但是黛西拒绝了。&我跟每一个人解释原因,告诉他们,我觉得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我很想发表这个报道。&
  直到现在,黛西依旧困惑: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跟她提及打麻将那幅照片?大家对这张照片,为什么那么反感?&每个人都在说,麻将照片,麻将照片,麻将照片。每个人都跟我吵:删除麻将照片,快点删除麻将照片!&
  在照片里打麻将的女孩,也给黛西打来电话。第一天打了6次,第二天又打了4回。&她说我根本没有权利使用这张照片,这是她的照片。她叫我把照片从网上全部撤下来。我直接跟她说:没门!&
  黛西发现,在图片版权观念上,他们之间是有差异的。&在这里,如果我给某人拍了照片,这张照片是属于我的,属于摄影师的。但是,在他们的概念里,似乎照片应该属于被拍的人。&
  于是,很多人又把电话打给泡泡,因为知道她跟黛西的关系最好。&我觉得泡泡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大家都要她来说服我删除照片,最后我就同意了。&
  事后,黛西却感到后悔。
  &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我不应该删除这张照片。因为,此后每个人,都希望我把他们的照片删除,我不应该妥协才对。而且在一组照片中,删除一张也不会改变主题,但当时我妥协了。&
2016哈佛的ED 中国籍学生全军覆没
o&&【2016年美国高中费用详解 】29所美国高中学费参考和申请须知
o&&留学美国前必看的10本书 附2015 纽约时报畅销书籍推荐
o&&【美国留学前期准备各项费用一览】行前语言考试和签证相关> 我的友邻商夏同志曾有一句名言:中国若有5%的读书人,即7000万读书人口,早就一统全球,把美国不知道甩到哪里去了。这个5%的数字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源于我曾经的胡扯八道。在旧文《》中,我提出有读书习惯的绝对不会占总人口5%以上的反动论调,这个数据既无任何依据,也未基于任何调查。既然数据很反动,那么自然就有正统来质疑我。一些留学海外的高材生就来说了:“不知道楼主身边都是些什么文盲,洒家身边可都是读书人。”诚然,由于我说的数字完全就是胡诌的,所以我没任何底气和诸位学富帅们一争高下。但最终阻止我与他们切磋两句的,还是由缘于这么长时间以来我对形形色色人的仔细观察。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有一点关于人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人对于自己圈子以外的世界不仅没有了解,而且几乎可以说毫不在乎。显然,身为层次远低于留学党的普通男青年,我的世界他们根本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来了解——这个读书人并不占多数而是占相当少数的世界。更广泛世界里存在的人和事情,他们就更没闲心关心了。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忽视无视或冷嘲热讽,我都是存在的,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都是很多的。读书比我还少以及活在比我更恶劣及恶劣许多倍读书环境里的人更是很多很多的,多到单位都是亿。无论学富五车的人如何想象其他人没有读书怎么活得下去,读书在整个中国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这种奢侈并不体现在读书人数量的“少”,而是体现在读书人比例的“低”。要知道即使只有5%的人有读书习惯,中国也将拥有7000万读书人,而7000万读书人无疑是多的吓死人的,就连美国也会被不知道甩到哪里去了。从这一残酷的数据中我们其实是可以得出一些比较乐观的结论的,比如只要你养成读书的习惯,每天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看会儿书,那么你就冲进了5%的阵营,一口气超越了至少十三亿人。而且读书是可以被保证的转化效率最高的事情之一,即使多读书没有提高多少你的经济收益,你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怎么样,是不是想想都很爽?但是,同时你也不要太乐观,因为即使你以很快的速度就进入了前5%,但后面到来的,将是一道更比一道难的挑战。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无论你多么用力,再每超过0.1%的人,都会显得非常艰难,而且随着剩下的数字越来越少,难度也会越来越高。根据目前已经发布的多款读书App的阅读数据统计,我发现,只要你每天读一点书或每隔几天读上个半本一本,你就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击败95%的人。而且请注意,你击败的都是本来就有意读书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去主动安装读书App,而中国根本没有意识到读书的人是大有人在的)。怎么样,爽伐?但不要太爽,因为你会发现,即使你以极快的速度升到了95%的位置,每一次提高一丁点自己的百分比,都比之前更难,而且如果一段时间你读的不够给力,排名还会往回跑。这就是读书人群体内部的战争了。你在读,你在进步,可别人也在读,而且别人读的比你还快。更悲惨的是,即使你自以为读的很快了或你真的读的很快了,在速度上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可在总量上,差的还远的很。因为从小到大一直在读书的,在中国也是有很多的(数量),从几岁开始每天平均一本书乃至更多的人,在中国也是有很多的(数量)。就算你铆足了劲读,一天平均两本,可你还要多久,才能填平与那些平均一天一本坚持多年的人的差距呢?所以说,别得意了,快读吧!有人可能觉得我在这讲废话,还列出一大堆道理来反驳我,诸如读书不按速度和总量来分高下,读书人自有心得,诸如读书并无“用处”,不能功利化的去评判,等等等等。这些其实我都懂,但我还是觉得,讲讲读书的数字,并无什么害处,至少比攀比泡妞总数和游戏装备等级之类的强吧?更何况,在平均年阅读量低的令人发指(据说咱们只有1~2本,老毛子是55本)的现状下,讲讲机械的数字,也是有必要的。毕竟跟世界各读书发达国家及各国读书达人相比,我国读书事业的基本水平还在内战后,改革开放前,在这样艰巨的形势下,就别扯什么不谈GDP,只谈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废话了,还是先把指数垒上去再说。好了,今天我就讲到这……哦不对,本来这篇虾扯蛋呢我几个月前就写好了,一直扔在废稿堆里没去管它。但今天我偶然看到一条新闻,却又决定把它捞出来了。这篇新闻是:房祖名入狱后性格大变,113天已读100本书。重点其实不是新闻,而是新闻下的评论。大家都在说:113天读完100本书?哈哈小人书吧,放屁,多加了两个零吧,装逼……这让我遥想起来多年前,在中国网民数量连现在十分之一都不到的时候,王小丫就说过一句话:读书就像洗澡,一天不读,我浑身难受。而底下的评论,依旧是一片骂。其实呢,房祖名平均一天读一本书,是十分正常的。王小丫每天都要读书,更是正常的。他们之所以被骂,就在于他们把这事儿说出来了,或被说出来了。大多数不读书的人,就会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就像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觉得掏出个iPhone就是装逼一样。我身边相当多朋友都是一天一本书的,虽然他们都没进监狱。我所有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是每天都看书的,而且报告老师,我们真的没有装逼。对于真正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总是万种可能,对于不读书的人来说,一天一本只是不可能,怎么可能呢,哈哈一定是故事会。由此我想到,多少人就因为这种与自我生活迥异而导致的视觉偏差,就关闭了自己读书的大门呢。其实一天一本书对任何人都是可能的,只要他把手机放下拿去看书,人人都能一天一本书。所以我又想起那句名言了:年轻人有事没事多读读书,少给国家添麻烦。然后我接着又想说,我那些一天一本书的朋友,水平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我和他们,那是谈笑风生。你们啊,不要一天到晚只想着搞微博、微信,有空多读书看报,提高姿势水平……哎你别打我啊,我看书去了,我看书去了还不行吗。
&&版权属于作者&&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推荐:上一篇: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