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时机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对策  
内容摘要: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可见设计有效的提问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问题设计上还存在着很多虚浮和无效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有效提问进行探究,要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让问题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生长,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缺失  
&&&&&&& 设计有效问题的策略  
正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在课程中的设计、组织、呈现与传递往往都依赖于“问题”这一中介。“问题”是教师 要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之间架设桥梁的工具,有时候多达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对一项教学策略如此的专注充分说明了它的方便之处和有效性。因此适时有效的数学教学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并在众多的文本信息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一、当前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缺失  
审视当前的数学课堂,虽然问题设计已经引起普遍重视,但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差,问题设计上还存在着很多虚浮和无效的现象。  
1、问题设计的空泛化。  
问题设计的空泛化是指问题设计目标不明,表述不清,偏离数学内容的关键,或仅仅限于低水平而流于形式。  
2、问题设计的惰性化。  
问题设计的惰性化是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挑战性,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答案,没有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思维处于惰性状态。  
3、问题设计的琐碎化。  
问题设计的琐碎化是指围绕某一知识而出现的各问题之间关系松散、零碎,各问题之间繁杂而无系统的联系。  
二、设计有效问题的策略   
1、关注问题内容和目标的设定,摆正思维的方向。  
问题设计的有效取决于问题内容与问题目标的设定及实现程度,从问题内容角度看,选取的内容应该是适中的。浅显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无法反应思维的深度;超前深奥的提问又令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只有位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积淀,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选取的内容应该是精要的,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即学科的“核心知识”展开;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验和智力层次相融合,促进师生互动的问题。这些都是提高数学问答有效性的先决条件。例如,一位教师在“比较数的大小”中认为数的大小比较关键是明白:相同数位上不同的数大小不同,不同数位上即使相同的数大小也不同。因此教师抓住这一重点、难点,设计抽数游戏,“每次抽到的数字由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看谁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那一组就赢?”这类问题实中带趣,能够激发学生思考。  
从问题目标角度看,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更重要在于教师要摆正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构建意义,达到理解,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思维方法”乃至“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更深层次的思路转化。例如,在数学“整数除以分数12÷                                       ”时,把教学重点定在对最佳算法的探索与应用上,学生出现了很多算法,有的运用商不变规律,有的把分数改成小数再来计算,有的运用整数应用题的思路推导出乘倒数的方法,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得到教材出现的乘倒数最优算法。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对于算法的理解与掌握是深刻的,但反观课堂,学生是否全面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体会到优化的思想?过早对多种算法优化,规定学生运用一种方法,尽管可以勉强接受,但压抑了思维积极性,也影响了学习的情感,学生单纯获得计算方法,显然有悖于有效问题设计的内涵和目标,教师应该指引学生思维方向由算法多样化向算法优化与提升上发展。  
2、注重问题落实策略,强化思维的深度。  
整个问题落实解决的过程是师生认识沟通、情感融合、思维共振的高层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真知、发展思维、增长智慧的过程,问题落实策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提问后教师要启发与引导。  
课堂上教师问题的设计常常是由浅入深,逐渐展开的。学生对于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的思考也有一个一步步深入的过程。在理清学生思路时,教师要抓住关键,把握时机启发、引导,要善于运用追问、探寻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中,学生在经过了自主探索用文字、数学、字母、图形、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有规律排列的过程后,教师接着问:“除了刚才同学们用到的这些方法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得出第15个是什么呢?”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十分顺利地得出可以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这类问题:“要求第多少个是什么,先看它几个一组,再用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个数,余数是几,就是一组的第几个,没有余数就是一组的最后一个。”教师进一步延伸问题:“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学生众口一词:“计算好,因为简单。”如同强调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统一一样,在解决“找规律”问题时,除了提倡策略的多样化之外,同样要注意策略的最优化。因此教师反问:那么其他方法一点好处都没有吗?学生慢慢体会,有人就说了:“文字、图形那些方法比较清楚方便,一眼就能看清楚;但是麻烦,数字大了怎么画啊!”各种意见进行碰撞,最后形成一致看法:“如果数字小,我们就可以选择图形、文字、数字、字母等方法,比较直观;如果数字大了,肯定就用计算的方法比较好。”教师这种追问的价值和意义极高,它不是平面的追问,而是纵向的深层次追问,一种由表及里的追问。通过追问,教师启发学生将不同方法进行类比,提炼出解决问题策略的最优方法。  
(2)学生答题后教师应善于总结问题。  
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应该在得出答案之后进行简短有效的总结。可通过精要的讲解,也可以用直观新颖的图示或儿歌,既有趣又易记。既要概括和升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要总结解决问题时用到的思路和方法,后者尤其重要。例如“9的乘法口诀”教师鼓励学生小结:“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一位学生说:“我们自己推出了口诀。”还有一位学生说:“我学会了用手指记住口诀。”另一位学生说:“我还发现,生活中也有口诀,唐僧师徒取经‘九九八十一’难、不管‘三七二十一’。”……教师及时提升:“生活中很多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口诀,手指也可以当计算器,数学无处不在,只要大家做有心人,就能学会解决更多的问题。”  
(3)学生答题后教师应有妥善的评价方法。  
面对学生解答后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师的插话、追问、回答学生的问题等都应是有见地、有深度,就是脱口而出的三言两语,也应对学生起到点化、启迪,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面对全错型答案,要引导学生变换角度,组织学生讨论。面对半对型答案。首先要肯定答对之处,同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面对创见型答案,教师要赞扬,对确有新意、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带领大家一起研究,将问题引向深入,扩大信息量。  
3、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不同时刻的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完整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的最佳时间。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4、合理安排提问对象  
有问必有答,教师提出问题必要有学生回答。不同的答问对象又会产生不同的答问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先提名再提问,或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比如按座位号或按点名册上的学号,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要总叫“后进生”回答,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教师可以先叫中等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答的八九不离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应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 把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灵活应用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当你设计好了提问内容,把握好了提问时机,选择好了提问对象,那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东风就是提问技巧。  
(1)提问形式要多样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a)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b)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地去进行思考;c)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d)巧变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透视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进行探索式的提问;为了深化知识,不妨变换形式或采用反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设陷而问。总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由于不同的需要可以设计出许多类型的提问。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被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2)提问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0 ÷  5 ” ,老师提问:“ 20 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 20 是个两位数”、“20 是个大于 19 的数”、“ 20 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问:“20 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3)提问态度要自然亲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际距离,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态度要亲切温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语言吞吞吐吐表达不清时,不能怕耽误教学时间而责令学生坐下,可以让学生把回答的内容写在纸上后再回答)。[5]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必要时教师适当引导或暗示,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做到问中有导。如果学生回答有错,可以让其余的学生进行评价,自己纠正错误或请别的同学进行纠正,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才发表自己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文章录入:魏菲&&&&责任编辑:张俊&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润州区实验小学  苏ICP备号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 云淡风清 - 连云港教育博客
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作者:hplxx015 日期: 22:10:17
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必须注重提问的层次,由“表”及“里”,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难易适中,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能够成为完成本堂课教学任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水平就是在“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三个层次之间螺旋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教师要努力探索如何抓住学生“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杜绝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的课堂缺陷,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先出示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随后提出了连续性的问题:大家看到了什么?给这些人民币分分类,有几种分法?在分类过程中是否有问题产生?若干年过去了,新的套人民币与现在会有什么不同?哪些内容可能是不变的?这一系列问题设计由具体到抽象,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随着对问题讨论的深入,学生的思维也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提高。由此可见,我们平时在设计问题时,也应该尽可能多角度地提问,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以便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Copyright @
连云港教育博客技术支持:郴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欢迎您的到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
作者:宜章县教研室 邓冰
发布时间: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
宜章县教研室 邓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而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相同的问题由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形式去提问所收到的效果是不全相同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课堂教学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兴趣直接影响其教学的效果。在揭示课题引入新知时,教师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议论,可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新课导入的:先出示情境图,再讲述其内容:&在一个大森林里,小动物们非常忙碌,准备在动物餐厅里举办庆水果丰收宴会。它们有的提着苹果走过来,有的端着梨子&&大家紧张地工作着。这时小猴和小松鼠边摆水果边争论起来,都说自己摆的水果多,争得脸红脖子粗。小白兔看到后赶快跑过来充当法官。小白兔问:&你们为什么争吵?&小猴赶紧说:&小松鼠说它摆的水果多。&小白兔就问小猴:&你摆了几个水果?&小猴答:&我摆了28个水果。&小白兔又问小松鼠:&你摆了几个水果?&小松鼠赶紧回答:&我摆了26个水果。&这下可把小白兔难住了,因为小白兔的数学学得最差,它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到底谁摆的多一些。谁能帮一帮小白兔呢?有意制造学习中的认知冲突,营造学习中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心理处在一种&愤&的状态,学生的积极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争着回答说小猴摆的多。这样在学生怀着渴求新知欲望及情趣盎然中及时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欲望。教师若能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矛盾中激发探究欲望,如在教学《重叠问题》时,经常看到老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小朋友们排队做游戏,从前往后数,小明排在第3位,从后往前数,小明排在第7位,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做游戏?大部分学生受加法的负迁移影响,先入为主的想到&10个&,但也有思维比较活跃和独特的学生有了不同的答案&&&9个&,老师不急于明确对错,而是让两种见解对阵,对各自的思维进行了辩论,在辩论过程中,&9个&阵营的学生还通过画图,形象而充分地说明了小明多算了一次,也就是重复了两次,因而水到渠成的引出了课题。还有的老师根据学校刚评了学习之星这一活动,老师引出班上有一群同学被评为了语文之星和数学之星。请语文之星站一下,看看他们是谁?有多少人?于是被评为语文之星的4人(肖梦梦、黄嘉涛&&)站了起来,随后老师又问数学之星又是谁?有多少人?站一下,数学之星有3人(肖梦梦&&)。老师相机板书4和3,随后老师马上问到:获得语文之星和数学之星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受加法意义的负迁移影响,顺口说出4+3=7人。但是很快,有同学发现肖梦梦刚才站了两次,总人数应该没有这么多。那么是7人还是6人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而新知与旧知发生碰撞,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为。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可创设模拟&小银行&的换钱情境。每组推选一位同学扮演银行工作人员挂牌上岗,剩下的同学分成裁判员和换购员,拿一元钱去换5角的或2角的。活动开始后师问:一张1元可以换几张5角?
生:换两张5角。
师:为什么?
生:两张5角就是10角,10角就是1元。
师:几张2角可以换一张1元?
生:五张2角。
师:为什么 ?
生:五张2角合起来就是10角,10角是1 元。
师:说得真好!哪个裁判员来说一说自己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
这一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封闭的教学过程,构建了生生互动的&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课虽尽,趣更浓&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小组合作探究时用导学卡出示的如&你将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剪拼后的图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你又会发现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学生带着这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图形对比,学生萌生了转化的思想。这样做,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会的计算的图形,渗透转化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创设图形情境,引导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像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自主梳理的动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泉水。如在六年级复习研讨活动中,在复习《图形的运动》时,老师课件出示京剧脸谱和花边图案,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一下这两个漂亮图案,你能看出哪些数学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回忆出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这些图形的运动方式。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和缩小是怎么变换的,变换的结果又如何呢?这样学生经过自主梳理,小组合作完成了如下表格:
放大与缩小
又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复习课》时,先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及有关对称图形的知识后,出示问题:&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8米,宽6米,现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面积的一半。该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再把印有问题和一些长方形(标好格点)的答题纸发给每一位学生。在巡视时发现,全班有57人,不同的方案有28种。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想像的闸门,激励了学生动手当小设计师的愿望,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从不同方面想出了很多方案:有的同学设计的花圃是正方形的;有的同学设计的是长方形的;有的同学设计的是梯形的;有的同学设计的花圃是由多种形状的图形组成的等等。然后学生根据各自的设计,解释出了不同形状花圃的面积为什么都是空地的一半。
五、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巧妙的提问,能快速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教学完《二位数的进位(退位)加减法》后,学生在计算中经常犯错误:该进位的不进、该退位的不退或者把计算符号写错等等。于是可设计以下判断练习题(竖式板书),56+39=85、90-54=46、34+21=13&它们的计算对吗&?问题一出,这时安静的教室沸腾了,趁机让学生分成对、错方。然后让认为对的学生选出代表说理由,认为错的学生也选出代表说理由。学生们在唇枪舌剑、争峰相对中明白了错在何处。经历了这个过程后,学生从中得到了启示,从而跳出&陷阱&,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中自主辨析正误,取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总之,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设问,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学习创设条件。同时,教师还要抓好整个教学活动的调控,不断的启发学生、激励学生,教会学生思考和学习,促进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上一篇:[ 12-29 ]
下一篇:[ 12-29 ]
没有相关信息!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该出手时才出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把握
很多老师虽然都意识到提问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价值,但由于缺乏提问技巧,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思维质的飞跃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尤其是在提问时机的把握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要将课堂提问:问在内容重难处、问在知识交集处、问在思维困惑处,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策略。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高汉小学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