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人工授精的成功率第三天低烧37.3正常吗

体温计量出来 37.3℃,我到底发烧了没?
科普时间:小发热大讲究
洪嘉君,所知甚少,唯善学
小到感冒咳嗽,大到昏迷濒危,我们都可能会经历体温升高的现象,而医生坐诊,听到病人最多的第一句话也大概就是&医生,我不舒服,发烧了&&没错,这病人抱怨的体温升高现象、俗语称之为&发烧、发寒热&的,正是临床医学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标准名称是&发热&。
在人体,对应于与&异常&的发热,其实并没有&正常&体温这一说,所谓正常的体温需有赖于个人的生理状态、环境、生活方式等诸因素,而且,依据测量部位不同,体温当然也会有不同。所以,所谓的&正常体温&本质上是一个数值区域,用测量体温最为常用的几个部位来说,口腔 36.8&0.5℃,直肠(肛门)37.0&0.5℃和鼓膜(使用耳温枪测量)36.5&0.5℃都算是&正常&的体温(1)。
虽说如此,以上区间依然还只是一个比较中正的估计数值。放眼全球,人的正常体温(口腔温度)可以在 33.2&38.2℃之间波动(2),这温差够得上决定开不开空调了都。
所以说,有必要向大家介绍基础体温这样一个概念,所谓基础体温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体温,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基础体温,在这一基础体温的情况下,数值向上波动大约 0.5℃之内且没有不适的情况下,可以认定为&没有发热&(3)。
&没有发热&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特别似是而非的概念,我记得不止一次,门诊碰到过这样的&患者&:坚称自己&发烧了&,因为&体温表量出来 37.3℃&、&有 3 分热度&、&怎么办呢?&
对于这种情况,近年来,医学界定义了一种奇特的情况,叫做发热恐惧症(4),说的就是那种面对体温高于他们认定的正常值时表现出各种手足无策、各种胸闷气短并各种悔恨自责的情况&病因倒也简单,说到底也就是认知误判,机械得认定体温是一种静态指标,过于担心。
发热只是一种症状,对应的可以是生理现象,可可以是疾病。
在生理现象,最典型的就是月经期间和早期妊娠时女性基础体温的升高,妹子们应该知道的是,每天测量基础体温(未必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是一种虽然精度一般但是可行的避孕 / 预测怀孕的方法。而另一方面,疾病导致发热的情况,最常见于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导致的感染。和大众认知相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外来物本身并不是体温升高(&发热&)的直接因素,否则如何解释生理学体温升高?体温之升高,其根本是体温调定点上移,这是致热原存在情况下的正常生理调节机制。
体温调定点,又称体温调节中枢,跟本上是位于视前区 - 下丘脑(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的一些能够感受温度变化的细胞群,如何证明?你们知道,科学家是很疯狂的,他们找来某些高度类人的哺乳动物,对大脑的各个分区进行刺激,在对该区域进行&刺激&后,他们发现&咦,怎么体温升高了?!
在人体,可引起上述&刺激&反应的物质被统称为致热原(pyrogen)。属于致热原的东西除了诸如细菌、病毒、寄生虫代谢产物之类的外源性物质以外(外源性致热原),尚有人体正常分泌的激素和炎性渗出物也可以构成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这样一来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发热并不一定指向感染性疾病,也可能是&正常&生理反应的一种了。
理论上来说,发热似乎有助于免疫防御,因为业已证明,某些免疫反应确实会因位温度的升高而得到强化,此外某些病原体也会因为环境温度的升高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5),但是可惜的是这一假设始终没有获得定论,学界各种对立的观察结论依然层出不穷(6),所以大家听过就好。
发热虽然只是一种症状,但是若观察得当,非常细致地记录体温的波动情况&&有过住院经历的同学应该知道,护士姐姐都会定期为患者测体温,有时候一天好几次并记录在按时间单位划分的特定记录表上(体温表)&&那么完全可以把不怎么惹人注意的&发热&和明确诊断联系起来,这里难道有什么秘密么?
这个秘密就是所谓的&热型&(fever-type),这是将发热患者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记录下来并随后连接形成的一条体温曲线(不一定要光滑)。这种曲线和数学上的函数差不多,有或没有一眼所能见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正是走向确诊的一把金钥匙。
我们来看一张图:
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若患者体温升高,那么一定是到达最高位后立即回归正常的情形,如果再仔细看,又能发现,似乎是每隔 2-3 天出现 1 次体温升高,似乎很规则。
这就是临床上称之为间歇热的发热形态,这是一种表现为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的热型,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 1 天至几天,形成高热期和间歇期的反复交替。这种热型如果出现在临床,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几乎可以断定该患者是感染了疟疾&至于原因,我会告诉你这和疟疾生长繁殖周期有关么?
这种热型,甚至基于其间歇方式的细微差异,还可以分辨出不同种类的疟原虫。比如所谓间日疟,就是以 2 天 /48 小时为一个发热周期,而三日疟,那就是 3 天 /72 小时的发热周期了。
弛张热一定程度上很像间歇热,但是区别点在于,1)波动幅度大,24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 2℃;2)体温始终在正常水平以上。这种热型见于感染播散,比如&&时。
还有稽留热,指的是体温稳定维持在 39~40℃以上,可持续数天乃至于数周,在 1 天内体温的波动不会超过 1℃。这种情况多见于局限性的严重感染,比如肺炎之类,一旦进入炎症吸收期(使用了抗生素等治疗措施),那么体温自然会逐渐向正常趋近。
如果病情足够长,那么波状热就不会和稽留热混淆。波状热的体温表现也是逐渐上升到 39℃乃至更高,但是在持续数天后又能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随后过几天,再重复这一过程,如此可以反复多次。有一种疾病叫马尔他热,在国内一般称为布鲁氏菌病,这种感染性疾病的特点正是与众不同的热型,马尔他热之于波状热就好比疟疾之于间歇热,几乎可说是专利产品。
而波状热的加强版,是为佩 - 埃热(Pel-Ebstein fever),这种热型专属于霍奇金淋巴瘤,说的是一周高热一周正常的周期性发热方式,由于其规整得太不像话,以至于争论到底存不存在成为了医学研究人员的新口水仗素材(7)。
另外,当然还有一些基于疾病而&发明&的热型,比如回归热、结核热,其实绝大多数都可以用以上热型来覆盖,就不再耗费笔墨了。
除了发热的形态,发热的严重程度也是非常有趣的话题。临床上为了便于及时干预和判断病情,将发热程度分成了几个等级,它们是:低热(37.3~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和超高热(& 41℃)。这里有几个特殊情况,可能颇为大家所关注,所以容我一聊。
低热,西医有很明确的定义,是指 37.3~38℃之间的一种发热情况。我就先不说很多患者把体温低于正常称之为低热(一般他们设定的标准是口腔 37℃),还有不少人将手足心热、午后潮热这种&感受性热&视为低热的,殊不知此热非彼&热&,而是一种植物神经症状,常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属于功能性发热,而所谓的功能性发热,其实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即排除了器质性原因之后的发热(也可能是略高的正常体温),此类患者多伴有心理因素,存在多汗、乏力、食欲不振等其他伴随症状。
另一个&让人忧心忡忡&的则是儿童高热,前文我们说到的发热恐惧症,最早的报道人就是儿科医生(8),这一症状最初描述的并不是儿童自己,而是儿童家长们&&一看到孩子发烧,马上手足无措,恨不得立即马上快点降温到正常&&护子心切,倒是可以理解。我这里要普及的则是,儿童高热其实相对成人要更为常见一些,原因无外乎儿童体温调定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继而导致体温波动幅度较大,所以儿童高热对退热药的效果一般也要好于成年人,往往药物下去,刚刚萎靡的孩子立即就又能生龙活虎了。
超高热比较少见,普通感染很难使患者体温超过 41℃(儿童也少见),医学事实也支持这一直观感觉,统计数据表示超高热最常见的病因其实是颅内出血,&&恩,没错,因为有一部分脑出血(特别是大面积脑出血)会直接对位于视前区 -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刺激,导致严重发热(9)。
从希波克拉底首次描述体温升高开始到现在,发热作为&异常&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 2500 多年,与其说它是一种症状,不如认可它作为确诊疾病的指路牌吧。
(1)Sund-Levander M, Forsberg C, Wahren LK. Normal oral, rectal, tympanic and axillary body temperature in adult men and wome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Scand J Caring Sci 16 (2): 122&8.
(2)Sund-Levander M, Forsberg C, Wahren LK. Normal oral, rectal, tympanic and axillary body temperature in adult men and wome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Scand J Caring Sci 16 (2): 122&8.
(3)《诊断学》第 7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4)Klass, Perri. Lifting a Veil of Fear to See a Few Benefits of Fever. The New York Times.
(5)Schaffner, A. Fever--useful or noxious symptom that should be treated?. Therapeutische Umschau. Revue therapeutique 63 (3): 185&8.
(6)Soszyński, D. The pathogenesis and the adaptive value of fever. Postepy higieny i medycyny doswiadczalnej 57 (5): 531&54.
(7)Hilson AJ. Pel-Ebstein fever. N. Engl. J. Med. 333 (1): 66&7.
(8)Crocetti M, Moghbeli N, Serwint J et al.. Fever phobia revisited: have parental misconceptions about fever changed in 20 years? Pediatrics 107 (6): 1241&6.
(9)HilsonLoscalzo, J Fauci et al.. Fever versus hyperthermia. N. Engl. J. Med. 333 (1): 66&7.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最近低烧37度-37.3度是怎么回事?
最近低烧37度-37.3度是怎么回事?
健康咨询描述:
本人因工作压力很大,经常熬夜,9月26日熬夜通宵后感觉胸闷,10月2日浑身发冷,温度:37。3度。10月4日去医院检查,验血常规组合,结果没事。拍x胸片:左侧胸膜肥厚粘连。大夫治疗:输液:第一组: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二羊圣丙茶碱注射液0.25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第二组:5%: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注射用氨曲南2g.以上2组液体输液3天,后因为要上班,不输液了。改为吃药:头孢地尼分散片,安拧蒎肠溶软胶囊。已经吃2天。输液第三天36,8度,退烧了。第五天(后2天吃药)是温度37度。同时月经来了。请问大夫:温度37度是因为月经来了体温增高,还是以前的病又反复了?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拍x胸片:左侧胸膜肥厚粘连。大夫治疗:输液:第一组: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二羊圣丙茶碱注射液0.25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第二组:5%: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注射用氨曲南2g.以上2组液体输液3天,后因为要上班,不输液了。改为吃药:头孢地尼分散片,安拧蒎肠溶软胶囊。已经吃2天。输液第三天36,8度,退烧了。第五天(后2天吃药)试体温37度。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问大夫:1、温度37度是因为月经来了体温增高,还是以前的病又反复了?:2、左侧胸膜肥厚粘连,这个病是怎么回事?对以后身体用影像吗?平时注意什么?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刘医生医师
擅长: 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常见病,慢性病。
帮助网友:65569称赞:443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914次
&&&&&&病情分析:&&&&&&按上述情况反复低烧考虑是阴虚发热引起的,建议服用中药调理才能慢慢好转的,多喝水注意饮食注意保暖注意保持心情愉快不能过于急躁!&&&&&&指导意见:&&&&&&治疗:柴胡葛根青蒿地骨皮桑皮陈皮紫草知母玉竹天花粉连翘各10g煲水喝一天一副饭后吃
大夫,这药大约要吃多长时间?
参考价格:135
参考价格:23.35
参考价格:12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以下临床情况可使用本品进行营养支持:
慢性阻塞...
参考价格:¥16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授精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