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辩论题教师应该用民主管理的辩论

您当前位置:
老师,请不要与学生辩论!
老师,请不要与学生辩论!
现在的教育提倡民主、公平、公正,提倡对学生要进行人性化管理,严禁老师体罚学生。同时,很多老师希望学生能够喜欢自己,于是与学生打成一片,甚至与学生称兄道弟。当学生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而校规校纪又没有明确的规定时,有些老师就尝试说服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但是,学生对这件事又有自己的看法,于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可能发生了辩论。多数情况下,辩论的过程和结果对老师都是不利的。如果你是班主任,辩论有时还会带来班级管理的混乱。很多老师产生了疑惑,民主不好吗?与学生讲道理不好吗?其实,民主没有不好,与学生讲道理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与学生发生辩论却是老师工作的大忌。为什么不能辩论?因为“对牛弹琴”因为“得不偿失”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的学校,学生每周五下午回家,周天下午返回学校。如果赶上我值班,周天学生返校时我会站在校门口检查学生的校牌、校服、发饰等。有一次,学生返校时,我在校门口检查学生,远远地看到我班的一个学生和别班的两个学生在抽烟。另外两个学生的班主任并不值班,值班的我看到了,不能坐视不管。因为我们学校是严禁学生在校内抽烟的,如果抓到学生抽烟,这个学生会受到非常严厉的处分。于是我把那个学生找来,进行了一番对话。“刚才你在干什么?”我问。“抽烟了。”学生理直气壮地回答。“你不知道咱们学校规定不让抽烟”我问。“知道。”学生丝毫不害怕。“那你还抽。”我反问。“我又不是在学校抽的。”他丝毫不觉得自己错了。“在校内抽和校外抽对你的身体都是同样的伤害。”我说。“对我身体有伤害不用你管。”说完,他径直走了。后来,我又找那个学生谈了两次,我想努力说服他,在校外抽烟也是错误。虽然,他最后也不耐烦地承认了错误,但是我经常听别的值班老师说,他仍旧在校外抽烟。后来我渐渐明白,我给他说了那么多,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并不是我讲的内容错误,而是与他谈话的方式是错误的,我不该与学生辩论。老师与学生并不生活在同一个精神世界里,老师认为理所当然正确的事情,很多学生却认为是错误的。老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同。这就导致了有些时候老师对学生的说教是“对牛弹琴”。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在所有的问题上都对老师讲的话听不进去。只是个别学生、个别问题,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不服气。既然如此,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就不要对学生辩论了。直接批评、教育学生,或者是处罚、处分学生。几年之后,我又遇到另一个学生在校门口的远处抽烟。于是又有了另一番对话。“你刚才抽烟了”我问。“抽了,我是在校外抽的”他说 。“校外校内一个样,都是违纪。”我严厉地说。……这一次,我没有听学生的狡辩,直接给了他处分。我告诉全班学生,在校外抽烟,性质更恶劣,因为是想逃避处罚。这一届学生高三毕业后半年,全班学生邀请我参加同学聚会。那个学生远远看到我来了,连忙把烟掐灭,偷偷把烟蒂扔了。在他的思想里,已经种下了一个观念,只要在我面前抽烟就是错误的。对学生而言,老师具有领导权、决策权,老师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不需要征求学生的意愿而直接处理和决策。当然,老师要尽量做到处理问题得当,决策问题正确。其实,只要老师没有私心,没有偏袒,哪怕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出现一点失误,学生也会原谅。但是,老师如果与学生进行辩论,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浪费其他学生的时间,哪怕老师最终辩论胜利了,也是得不偿失。辩论会让老师减少威信,有时会成为学生的笑柄老师不但要在纪律、卫生方面不要与学生辩论,在课堂教学中更不要与学生辩论。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老师就不要与学生辩论。因为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辩论胜利了,但整个课堂因为辩论被打乱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不是提出问题的学生的责任,而是授课老师的责任。如果每堂课都因为学生提出刁钻的问题而耽误一点时间,那么这个老师的教学成绩可想而知。当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很典型的问题,老师则应该抓住时机进行讲解。有一次,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提出了一个很典型的问题,我就开始讲解,刚讲了一句,他就开始反驳我。我让他坐下,并且告诉他,先听我讲,我讲完之后,有问题再提问。我讲的时候发现他坐在那里很着急,似乎有很多问题,并跃跃欲试的想站起来。但我一句一句把问题讲完之后,他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最后,我问他,还有其它问题吗?他说,没有了。如果我讲一句,他提一个问题,再讲一句,他再提一个问题,那会让整个课堂将混乱不堪,其余学生听讲的效果也不好。如果学生提的是刁钻的问题,老师不要在课堂上讲解,而是课后单独给那个学生讲。讲的时候,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正确的提问,如何提正确的问题。老师不与学生辩论,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学校的作息制度、卫生制度等,都没有必要征求学生的意见而通过。在大多数中小学里,都会有一个校长信箱。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建议等写下来投到校长信箱里。有专人进行收集、汇总。绝大多数的学校对校长信箱的处理是非常适当的。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建议,学校直接实施。对于大多数无价值、发牢骚性质的“建议”,直接扔掉,既不给学生答复,也不去追究。我也见过对校长信箱处理不当的学校。领导对学生提的“建议”逐条答复,结果提“建议”的学生越来越多,提的“建议”也越来越五花八门,乱七八糟,学校秩序越来越乱。最后,也不知谁提了一个建议,把校长信箱撤掉。学校真的把“信箱”撤掉了,学校也逐渐恢复了平静。看一看学校里面那些成功的班主任、成功的老师,哪一个不是让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意愿学习和做事的。那些班主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好,只是不与学生辩论。辩论会让老师减少威信,辩论会耗费老师和学生的精力,辩论本身有时会成为学生的笑柄。不辩论不是不要民主,不辩论也不是打破师生平等。老师可以让学生表决、投票等方式体现民主,老师更可以通过身体力行来体现平等。实践证明,师生辩论是教师工作的大忌。老师,请不要与学生辩论。1.您与学生辩论过吗?(单选) (单选)0人0%有0人0%没有2.您觉得辩论的效果如何? (单选)0人0%有效果0人0%没效果0人0%有一点效果3.您觉得跟学生辩论是教师工作 (单选)0人0%是0人0%不是0人0%不好说,视情况而定
今天小编老师将给亲们说说大学考试里经常能看到的“方法”,有过大学经历的人都对此应该不会“陌生”,相信各位亲们看完后肯定会对其大学生的“创造性”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
作者简介:王让新(1958-),男,河南灵宝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迁(1987-),女,
在气候多变的初春季节,很多时候会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等一系列的问题,当然这在中医看来,视因为肺脏受到了燥邪伤害而出现这些情况,所以这时养生的头名要务就是养肺阴,做
最近,东北地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接连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专家表示,人们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办公室等室内空间,室内空气污染防控不能掉以轻心,应科学认识、正确使用空
早晨给你一个早安吻,对你说:早安;下午递你一杯温奶茶,对你说:午安;午夜拥你入怀抱,对你说:晚安。亲爱的,时刻都想你。在你梦的古堡里,有没有一只小熊在寻找你要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很多爸爸妈妈会在孩子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事事护着孩子,为孩子着想,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结果造成“爸妈越完美,孩子越不完美”的后果。下面是大庆市第28中学网站
第七届青年教师辩论赛开赛了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771&&&&更新时间:&&&&
青年教师辩论赛是我校团委主办的特色活动之一,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旨在体现我校青年教师朝气蓬勃、追求进步、锻炼口才、团结协作、发展自我的良好精神风貌,在增进青年教师思想交流,展示青年教师风采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大庆市第二十八中学第七届青年教师辩论赛”将在前六届辩论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力图在质量和影响上有更大的突破。目前辩论赛的筹备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得到学校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辩题面向全校教职工公开征集,辩题强调可辩性、公正性(对正反双方基本公平)、可听性(对听众引发思考、生动有趣)、准确性、丰富性、导向性。现公布征集的辩题如下:
49& 59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所有: 大庆市第二十八中学& 建议使用分辨率浏览本站
校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庆新村(采油六厂)&& 邮政编码:163114教师必备_文档库
文档库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教师必备
1.广义的教育— 2.教育学—
3.狭义的教育— 4.教育者— 5.受教育者— 6.教育影响—
7.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8.双轨制学制— 9.单轨制学制— 10.分支制学制— 11.学校文化—
12.教育的历史继承性— 13.人的受动性— 14.人的身心发展— 15.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6.阶段性— 17.互补性— 18.个别差异性— 19.遗传素质— 20.环境—
21.教育目的— 22.培养目标— 23.教育方针— 24.个体本位论— 25.社会本位论— 26.全面发展的教育— 27.德育— 28.智育— 29.体育— 30.美育—
31.劳动技术教育— 32.素质教育— 33.创新教育— 34.体态语— 35.教育机智— 36.师生关系— 37教师中心论— 38.儿童中心论— 39.课程—
40.学科课程— 41.活动课程— 42.必修课程— 43.选修课程— 44.学校课程— 45.课程设计— 46.课程计划— 47.课程标准— 48.课程目标— 49.教材— 50.教科书— 51课程资源— 52.课程实施— 53.课程评价— 54.模块— 55.教学—
56.基础知识— 57.技能—
58.教学过程— 59.教学原则— 60.直观性原则— 61.启发性原则— 62.巩固性原则— 63.循序渐进原则— 64.因材施教原则— 6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6.教学方法— 67.讲授法— 68.谈话法— 69.讨论法— 70.读书指导法— 71.演示法— 72.参观法— 73.练习法— 74.实验法— 75.实习法—
76.教学组织形式— 77.个别教学制— 78.班级授课制— 79.分组教学制— 80.道尔顿制— 81.特朗普制— 82.班级授课制— 83.课的类型— 84.课的结构— 85.复式教学— 86.现场教学— 87.教学评价— 88.诊断性评价— 89.形成性评价— 90.相对性评价— 91.绝对性评价—
9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93.信度— 94.效度— 95.区分度—
96.德育(学校德育)— 97.德育过程— 98.德育原则— 99.导向性原则— 100.疏导原则—
10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02.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03.因材施教原则— 104.德育方法— 105说服教育法— 106语言说服法— 107.事实说服法— 108.情感陶冶法— 109.实际锻炼法— 110.榜样示范法— 111.评比竞赛法— 112.奖励与惩罚法— 113.奖励— 114.惩罚— 115.班级— 116.班级管理— 117.班主任—
118.班级管理计划— 119.组织实施就—。 120.操行评定— 121.班级管理原则— 122.自觉性原则— 123.整体性原则— 124.常规管理— 125.平行管理— 126.民主管理— 127.目标管理— 128.班会— 129.生活会— 130.主题班会— 131.家访— 132.家长会— 133、古代教育 134、现代学校教育 135、学习化社会 136、教育现代化 137、教学模式 138、德育模式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4.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5.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7.简述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情况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10.简述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11.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其发展过程。
12.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13.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14.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15.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6.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17.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8.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19.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0.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1.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22.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3.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24.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2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6.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7.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8.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表现。
2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0.试述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年龄特征。 31.试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32.试述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33.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4.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35.关于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36.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37.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38.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演变。
39.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40.我国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41.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42.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43.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44.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45.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46.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47.简述教师的作用
48.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49.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5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1.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修养? 52.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 53.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素养? 54.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55.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56.试分析学生的学习的特殊性。
57.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哪些合法权利?我国学生的权利主要是由哪些文件确定的? 58.《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59.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60.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
61.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62师生关系
62.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63.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64.什么是课程?简述其内涵。 65.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6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67.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68.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69.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70.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 71.什么是课程标准?
72.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73.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74.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75.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75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75、教科书的编排要求?
76.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77.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78.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79.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80.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0、课程实施的结构?
81.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82.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各自的步骤有哪些?
82、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
83.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84.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85.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86.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87.试述我国初中课程设置的要求。 87、高中课程设置?
88.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括哪几个部分?
89.试述我国中学课程的结构。
90.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91.教学与教育、智育的联系和区别? 92.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93.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94.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95.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96.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97.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98.什么是教学原则。
99.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与使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00.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10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02.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那些?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103.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是什么? 103、 班级授课制的类型和结构
104.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是什么?
10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06.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107.什么是学生作业成绩评价?学生作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107、评分标准一般要注意以下方面: 108.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109.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110.中学德育的意义是什么? 111.简述中学德育的目标? 112.简述中学德育的内容。
113.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如何?
114.试述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
115.什么是德育原则?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116.什么是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117.什么是德育方法?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118.什么是班级?如何理解班级的地位和作用?
119.什么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120.什么是班主任?中学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是什么?
121.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22.班级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123.班主任应该怎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试结合实际制定一份班级工作计划。
124.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125.什么是操行评定?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126.什么是班级管理原则?我国中学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哪些?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127.班级管理的模式主要有哪些? 128.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29.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130.班集体的作用是什么?
131.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建设班集体? 132.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教育?
133.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指导?
134.什么是班会?班会有哪些特征、种类? 135.主题班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怎样组织主题班会?
13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
137.班主任应如何协调与科任教师、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
138.班主任应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139.家访应注意哪些问题?
140.班主任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41、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措施?
142、学习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特征?
143、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44、如何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45、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 146、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 147、教师的权利? 148、教师的义务?
149、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 150、德育模式类型?
151、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152、教育科研有哪些类型和特征? 153、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54、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基本环节) 155、简述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156、研究课题的评价? 157、选择研究课题的过程? 158、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特点?
159、研究文献收集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60、研究假设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161、一个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评价标准有哪些?
162、研究方案的内容? 163、怎样设计研究方案?
164、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65、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 166、研究成果撰写的步骤和要求
167、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背景、机遇和挑战?
168、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69、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对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4.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5.受教育者—是直接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他同时是自我改造、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7.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20世纪中期以前的欧洲国家。这种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道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
9.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10.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类型。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类型。
11.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12.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13.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
14.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亦即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15.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16.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7.互补性—是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技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18.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19.遗传素质—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叫遗传素质。
20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21.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2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23.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4.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其代表人物在中国有孟子,在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
25.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奢华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其代表人物在在中国有荀子,在西方有柏来图和康德。 26.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29.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32.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的。
33.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34.体态语—是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的辅助手段,它是通过手势、眼神、姿态、表情等形式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无声言语。
35.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突发事件面前,在很短的时间内灵活、巧妙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36.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7教师中心论—是师生关系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他人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他曾经说过,在教师心目中,学生是教师必须在他身上工作的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按照一定方法发展学生心智的检举任务从总体上讲应留给教师。
38.儿童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他曾自豪地说,他在教育领域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将教育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向了儿童。
39.课程—通常指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40.学科课程—是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
41.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42.必修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所有必须修习的课程。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保证社会和国家对其成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43.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又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非限定性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44.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它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5.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在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面。
46.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47.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48.课程目标—根据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或课程具体目标)。
49.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很多时候人们把教材等同于教科书,有时教科书被叫做课本。
50.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都有相应的教科书。
51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主要是教科书)是从课程资源中提炼、开发出的产品,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52.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为学习者接受,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都须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 53.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54.模块—是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它以科目内容为基础,遵循学科逻辑,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模块的设立是高中新课程非常重要的特色,它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之间的矛盾,便于学校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55.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56.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适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系统。
57.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学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基本技能,则是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58.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59.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是人们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60.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以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6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2.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6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性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64.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66.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7.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68.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问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
69.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
70.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及其他课外读物,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
7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72.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73.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74.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发生和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75.实习法—又称实习作业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76.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印象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77.个别教学制—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它的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78.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它的优点在于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79.分组教学制—是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它的主要类型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等。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 80.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20世纪20年代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指教师上课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它的优点在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81.特朗普制—特朗普制是由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上课是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即将大班的学生分为约20人的小组,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则是由学生独立作业,其中部分作业是教师指定的,部分作业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特朗普制既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82.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83.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类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84.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85.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课堂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86.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87.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88.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89.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90.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
91.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故绝对性评价也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
9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指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93.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94.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要测出的东西。
95.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96.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9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
9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99.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00.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品德形成规律确立的。
10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02.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10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04.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05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106语言说服法—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107.事实说服法—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108.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情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 109.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110.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能把真实的思想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同时,青少年又极善于模仿。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
111.评比竞赛法—评比竞赛法是教育者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运用评比、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112.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 113.奖励—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的体验,进而强化学生的健康品德和优良行为的方法。
114.惩罚—是通过对学生的不健康思想和行为进行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内疚、悔恨的体验,进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合理的惩罚能引起学生的痛苦体验和认真反思;有助于学生及时终止和纠正自己的不良品德和行为。
115.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116.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117.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118.班级管理计划—是指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目标及相应活动方案的设计和谋划。班级管理计划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按时间划分,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按内容划分,有一般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119.组织实施就—是围绕班级管理计划的目标,建立组织系统,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高效运行的活动。组织实施是保证班级管理计划有效落实的一种管理活动。
120.操行评定—是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作出的评价。
121.班级管理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22.自觉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中成长。
123.整体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整体优化效应。 124.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125.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26.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127.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128.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129.生活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目标结合班级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讨论德、智、体等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引导学生发扬优点、纠正缺点的班会活动;
130.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它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131.家访—是班主任代表学校对学生家庭进行的具有教育性质的访问。
132.家长会—是把所有的家长邀请到学校,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个时期的教育活动,进行研究和讲座的一种集会形式。
133、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即是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34、现代学校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则与学习化社会相辅相成。
135、学习化社会:社会的所有组织都能使其成员获得学习与发展机会的社会,是终身教育实现的基本条件。
136、教育现代化:基于教育传统,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137、教学模式;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138、德育模式: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教育学模拟试题 一、 填空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
2. 广义的教育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3. 各国学校教育制度比较典型的是双轨制学制(19世纪欧洲),单轨制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 4.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除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汉代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5. 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古希腊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是两类不同教育的典型代表。
6. 西欧中世纪是基督教与封建世俗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教育被教会控制。 7. 现代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8.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9. 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学》。
10.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核心概念“人力资本” 11.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12.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1932年《教育社会学》。 13. 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资文化构成。
14. 物资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资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资载体。
15.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教师职业是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拥有特定的素养,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16. 学生是具有发展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因而学生即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7.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8. 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
19.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直线式和螺旋式 20.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1.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上课的总体要求是,以现代化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适当运用教学方法。
22. 课外作业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课外作业的形式有: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际作业。
23. 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主要内容有: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的学生补习、指导学习方法、对尖子生进行提高性指导、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的帮助、开展课外辅导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实践性和社会服务性活动等。方式有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
24.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考查和考试。
25. 常用的计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26.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
27. 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8. 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9. 教育科学是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学科类群,是人们对教育现象以及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30.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在历史上有几种观点:教育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3.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4.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 6.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这个学制虽然没有实施,但为以后的学制奠定了基础,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智(即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通过的“壬戌”学制,基本参照美国的学制,通常又称“六、三、三”学制,是我国旧社会使用最长的学制。
7.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孔子,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9.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
1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萌芽、创立、发展阶段。 12.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13.发现学习模式是布鲁纳提出的。
14.我国的专职教师大约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 15.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6.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四个发展阶段。
17.好的测验都应当符合一定的要求,通常用实用性、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指标衡量测验的质量。
18.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即要发挥优秀生的骨干作用和抓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19.学校咨询与辅导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 20.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有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教育美育。
21.咨询的主要方法有:侧重调整情感的方法、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侧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22.旧中国首次制定近代学制是1902年,称为壬寅学制,但没有实施。
23.1904年制定颁布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24.课程结构最常见的结构形态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25.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26.儿童从出生到青年期有三次身心发展的高峰,第一次是出生的第一年,第二次是六、七岁;第三次是青春期(14、5岁)。
27.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的核心、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社会的纽带,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8.备好课是对每个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一个检验,因此教师备课必须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等三方面的工作。
29.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3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教育的根本职能在于通过人的培养实现人的社会化。
3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33.布鲁纳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34.德育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35.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
36.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 选择题 37.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发展为标志。
38.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无阶级性 39.学生是人,是教育对象,因而他们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40.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实习法。
41.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系统性。
42.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 43.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44.“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赞可夫提出来的。 45.班主任工作是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始的。 46.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启发指导地位。 47.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 48.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 49.下列那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制定A教育目的;B生产力发展水平;C儿童的年龄特征;D教师实际水平。
50.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生物起源说。
5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学记》 52.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的核心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53.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备课、批改作业 54.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课的具体任务来确定的。
55.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5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顺序性与阶段性、发展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
57.按教学的任务分,课的类型有单一课、综合课。
58.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孔子和苏格拉底。
59.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巴班斯基提出来的。
60.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共同的奋斗目标。
61.美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62.“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这话是毛泽东说的。
63.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道德意志。
64.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 65.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66.高等学校的双重任务是教学和科研 6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
68.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
69.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教育家华生。
7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71.50年代末期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论。
72.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 73.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74.原始社会末期担负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家庭教育。 7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师说》。
76.教师职业开始出现于奴隶社会初期。 77.“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代表是杜威。
78.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79.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8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
81.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82.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83.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意识性、社会性。
84.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不愤不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身正,不令而行。 85.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无阶级性、为生产劳动服务、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86.教育的“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87.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为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影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制约教育目的、制约教育内容的选择。
88.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表现为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有利于人口迁移、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89.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教育观念、内容、管理、条件设备、教师素质现代化。
90.我国学校教育的类别主要包括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91.学制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学校之间的关系。
92.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导向作用、选择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协调作用。
93.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94.潜在课程主要是指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校风、班风等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影响、学校物质文化所构成的物质文化影响。
95.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有布鲁纳、赞可夫、瓦·根舍因
96.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有教学、课外活动、智育。 97.社区教育的作用主要有协调育人、优化环境、组织协调、监督管理。
98.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99.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的发展。
100.指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01.“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教育漫话》
10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
103.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学校绩效。 104.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沟通。
105.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的反映。
106.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107.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社会性功能。
108.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直接经验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109.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学科课程。
110.教学活动的本质是认识活动。
111.布鲁纳人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起来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12.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非指导教学模式。
113.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夸美纽斯。
114.在评价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15.学校文化的内容有教育的理想与追求、对学校功能与社会责任的理解、个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
116.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
117.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公共性和生产性、科学性、国际性、终身性和未来性。
118.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119.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120.聘任教师的形式有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121.教育的目的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122.参观教学法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123.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
124.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答:广义的教师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对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三个方面: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2)受教育者是直接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他同时是自我改造、自我塑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1)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2)受教育者是直接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作为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这是由其特殊性决定的。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自我塑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4.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有三种:
(1)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20世纪中期以前的欧洲国家。这种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道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
(2)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3)分支制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类型。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类型。 5.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答:1.教育对象主要是新生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
2.它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5.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且普通学校加强了职业教育,同时职业学校也加强了普通教育,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学、职业教育普通化学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应用性、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1)古代教育。
A原始形态的教育。特征:a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b教育没有阶级性;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B古代学校教育。特征: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c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2)现代教育
A现代学校教育。特征: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c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
B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征:a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学习之中;b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简述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情况 答:(1)古代教育。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则与学习化社会相辅相成。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答: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科学技术的革命使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世界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加入了教育改革的洪流,使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 (1)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它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生长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之中。
(2)教育全面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面教育特别强调要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学校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近十年来,全民教育理论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并且转化为一种运动,推动着教育的普及。
(3)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等。
(4)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答:(1)孔子,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他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在教育内容上,空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2)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其中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
(3)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苏格拉底以其教学法—“产婆术”流芳后世;柏拉图以其《理想国》惠及后人;亚里士多德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的教育,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书中总结了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总结了古代西方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教学法方面的经验。
(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他们反对封建社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包括思维、热情和性格的发展。
10.简述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答:(1)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1632年出版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论述了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因而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标志。其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A 、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B 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C 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D 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3)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者首要职责是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他们发展了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4)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付诸行动,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他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在教学中,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及后来他的学生发展的五段教学法,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体的。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5)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他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的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儿童中心。教学上提倡“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杜威批判地讨论了西方以往的教育思想,同时吸收了现代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其发展过程。
答: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代以来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教育都非常关心,有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述,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育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该书1951年被译成中文,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学体系产生过重大影响。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教师必备网址大全
中学化学教育网,另外含成语,各类总结,图片等
学科教育网
每天二亿...教师必备的素质教育是门艺术,我认为掌握这门艺术并不在教龄的长短,而在 于对教育的“悟性” 。虽说站讲台我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人了,可是 谈到这门艺术我毫不...教师必备的教学技巧(一)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日常生活中象母亲——慈爱 日常生活中象母亲——慈爱 —— 行为规范中象父亲——严格 行为规范中象父亲——严格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 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其中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 “本体性...第四,教育科学研究也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 这里的教育科学研究不是指那些追求名利的所谓课题研究, 而是向苏霍姆琳斯基等提出 的,分析自己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教师必备基本理论知识_其它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教师必备基本理论知识 《教育学》 教育学》 一 、课程 1、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优秀教师必备_其它课程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优秀教师的“十点”与众不同一、 衣着美一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好的教师形象感染、陶冶学生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健...教师必备的新技能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好教师必备的几项新技能三亚市教师进修学校 韩亮光 【开篇絮语】 何谓“教学基本功” ? 在《现代汉语词典》...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教师必备网站 12页 2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教师必备_其它课程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辩论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