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 怎样面对校园欺凌凌事件,学生该 干 啥

客服微信(请扫)
面对校园欺凌,老师、家长、学生应该怎么面对?|特别关注 好教师前一段时间,CCTV13《新闻调查》做了一期以“致命的欺凌”为主题的新闻节目,讲述的是日凌晨,15岁的休学少年张超凡,在绛县卫庄镇二里半的“网络快车”网吧被人殴打,随后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而前两天一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在网上广泛传播,再次将校园欺凌现象重新带回到了大众的视野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校园欺凌,这是一个所有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打开网站,输入“校园欺凌”几个字,一大拨视频蹦现在眼前:围殴打骂、狂扇耳光、强吞秽物……每一段视频都触目惊心。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发生地既有大型城市北京、上海,也有欠发达的青海、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都有发生。 据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则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近年来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在网络上曝光,如何制止校园欺凌,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了解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面对与预防校园欺凌。1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比如:对受害者的直接攻击,包括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等等。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校园欺凌也不仅仅包括肉体上的折磨,还包括了区别对待的软暴力。比如:给同学取侮辱性外号与喝骂,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等等。较之前者,软暴力对孩子的自尊心和性格的伤害更大。2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学校本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当种种欺凌行为不断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之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暴戾?在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为然。前不久,北京航空旅游专修学院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两名女生遭到多名女同学殴打,导致嘴角撕裂、身体多处受伤。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事发后,打人女生竟在微信朋友圈公然发布警车和警察照片,并配发“已经对警车免疫”“这次几日游?”等调侃性的文字。有些孩子“天真地”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有些孩子想当然地把暴力当作一个“引起关注”或是“树立威风”的方式……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的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青少年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现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包括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根子在家庭:“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施暴的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优越,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可以摆平;或是家境恶劣,自己也有过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沟通,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比如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这些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免疫“。换言之,当孩子接受了、习惯了暴力的环境,暴力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正常现象,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矛盾,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暴力行为应用到现实当中。毕竟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3校园欺凌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危害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也给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的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了犯罪道路。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那么,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学生、老师和家长分别该怎么做?&面对校园欺凌,学生该怎么做?①
独自面对时一个人遇到突发霸凌状况,要尽快走开。通常施暴者只是借机发泄不快,如果你没有反应,对方往往不会再纠缠。如果对方突然出手或者追逐,立刻向最近的人群奔去。&如果实在不能避开,气势上不能软弱,施暴者总选那些看上去比自己弱的人下手,目光要坚定,保持沉着冷静,腰杆也要挺得笔直,传递出“我也不好惹”的信息,或者直接告诉对方“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② 大声说出来&&如果已经遇到校园霸凌,要勇敢地向老师、学校或权威部门反映。告诉他们施暴者是谁?他们具体做了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持续多久了?对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困扰?当你觉得霸凌已经威胁到你的人生安全,那你必须说出来!&如果相关部门迟迟没有回复,试着向其他权威机构求助。这听起来很复杂,但是只要坚持不懈,问题就能解决。&向父母倾诉。或许你会担心他们反应过激,但是他们依旧是最愿意帮助你的人。&③打理好自己的情绪遭遇霸凌并且克服它带来的伤害并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情,所以如何摆脱校园暴力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每一个受害者都需要面对的困境。&尽量尝试着表现的和平常一样,自嘲或幽默地调侃会减弱不安的情绪,或者跟自己信任的人积极交流。要把注意力放在个人和情绪管理身上,罗列出积极的目标,并且努力实现它们。这样带来的成就感会增加你的底气。&面对校园欺凌,教师该怎么做?&①在暴力事件未发生前进行预防不论我们的应对措施是有多么的到位、多么的成功,都不如将校园霸凌事件预防在萌芽状态。日常教学应对给孩子们讲述校园霸凌的危害,让可能成为施暴者的学生得到警示,使可能成为受害者的学生学会保护自己。&②预防手段可以采取多样化建议各位教师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上要重视,不要以为自己的学生不会做出那么恐怖的事情。可以带孩子们去参观少教所,可以让他们观看校园暴力事件的案例视频之类的。&③班级确定多名班情联络员教师不可能将全部时间都和自己的学生们进行相处,要想避免校园暴力事件,还是需要学生群体中有人监督、观察可能存在发生暴力事件的现象,及时跟老师汇报。或者在暴力事件发生后这部分班情联络员能够第一时间告知教师具体情况。&④多了解班级情况,鼓励学生们团结一个班级之所以会出现霸凌事件,和班级的团结与否有很大关系,教师应该多关心班级的团结问题,让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孩子们团结了自然就不会出现矛盾,班级就和谐了。&⑤ 当暴力事件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程序走,切勿隐瞒很多教师怕暴力事件一旦报告了,就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问题。正是教师的这种态度让施暴方肆无忌惮,让受害方倍感屈辱。当暴力事件严重的时候如果教师故意隐瞒还涉嫌违法,如果被媒体曝光了更是容易饭碗不保。所以,不论站在何种角度上,按程序走才是最正确的。&面对校园欺凌,家长该怎么做?&首先,一定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许多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在第一时间会自我怀疑,认为真的是自己不好,才会受到欺负,这会让校园霸凌的情况持续存在。实际上,校园霸凌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低自尊、遭受欺负而不反抗的孩子身上。很多情况是,有些家长在家中打压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一味顺从,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很有可能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面对霸凌勇敢面对、保护自己。&家长在孩子被欺负时需要亲自出面,采取行动,联系老师,要求老师和学校有所作为,教育惩戒欺凌孩子的学生,而决不能听之任之,任由孩子遭受伤害。&其次,帮助孩子学习识别和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对抗人际孤立和欺凌。&另一类容易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是那些孤僻、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际关系的能力。&如果孩子遭受欺凌,而仍然能和班里的一些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对校园霸凌的影响产生很大的缓冲作用。家长也需要和孩子解释,某个同学的孤立和排挤可能是出于嫉妒或其他动机,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和其他同学建立好的关系,让孩子对同伴关系抱有合理的预期和期望。&家长们要多带孩子参加一些亲友间的社交活动,营造环境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同伴社交,耳濡目染,会对孩子上学后的人际适应产生良好的影响。如果察觉孩子性格有些孤僻,缺少有意义的同伴关系,一定要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处理。免责声明:转自网络,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编辑 | 宋琳琳 & & &责任编辑 | 刘树静栏目投稿联系:宋老师邮箱:微信:Hello_Gege127阅读
投诉广告三房家具花4万,效果值20万
您的评论:*
iOS|安卓版app
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
& 假如马云当年面对校园欺凌是这样做的……
  北京,中关村二小,一所名校。
  日,一个化名昆昆的老实男孩,10岁,四年级学生,走到了厕所里。随后,班上的两个男生,也走了进去。他们的化名分别为强强、军军。
  强强较胖,身高和体重都远超昆昆。据昆昆的家长指控而强强也承认,强强已经欺负了昆昆一年多,包括叫侮辱性外号、嘲笑家庭经济状况、推搡踢撞等。当然,强强同学上课时还干扰别的同学听课。军军呢?相关人员没有描述出他以往有何光辉事迹,他扮演的角色是强强的小伙伴。
  强强堵住昆昆就厕隔间的门,对昆昆大喊“XX我要打开门看你的屁股!”昆昆很害怕这个一直找自己麻烦而让自己有了心理阴影的人,他只想赶快尿完跑出去。就在此时,军军扮演了主角,玩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动作,从隔间里抓起一个装得有擦过屎的纸,还有尿的垃圾筐扔下,准确地砸在昆昆头上。
  在昆昆的应声哭喊中,强强和军军哈哈哈一阵嘲笑跑开了。全程不到一分钟。
  当卫生间里只剩下昆昆一下人,羞辱、恐惧淹没了他。他大声哭了出来,并用冷水使劲地冲洗自己。
  这就是近期引爆社会关注的“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过程。
  社会痛点
  事情发生后,昆昆的妈妈带他去了医院。诊断是“急性应激反应”。一般人搞不懂这是个什么术语,又是什么意思。事实上专家们也没有说清楚。但翻译一下大概是:一个人受到突如其来的伤害刺激后,心理陷入恐惧并出现一些精神上、心理上的障碍。
  于是,他妈妈便打电话给班主任,要求强强、军军的家长到学校解决问题。
  但奇怪的一幕幕出现了。
  强强和军军承认了他们所做的事情。其中,强强还保持着他一贯的作风,觉得这个事很好玩,嘲笑着解释“翔”是“屎”的意思。但他的家长则“一副不好惹的样子”,说这件事跟强强没关系。至于军军的家长,则只是“愤愤不平地口头道歉”。老师呢?则定性为只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   在他们眼中,这显然不是个什么事。
  于是很多我们熟悉的现象出现:家长继续找学校,学校以“官僚态度”粗暴对待;家长“网络上访”,写长文(这篇文章文笔不错)表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触发社会痛点,引爆微信朋友圈刷屏和评论;媒体报道,政府表态,学校态度改变,心理团队进驻……
  到这里,新闻事件结束了,但很多东西,刚刚开始,需要揭开。
  要强强、军军的家长,包括学校的老师体验到昆昆的痛苦,想象一下他遭受的校园欺凌会产生何种心理后果,而强强、军军的这种行为从后果上来说有多可恶,对一个小孩子的伤害有多大,这是很难的,它需要一个人健全的心理、人格状态。这种丧失体验他人痛苦的心理、人格能力的现实,正是校园欺凌土壤的一部分。
  可是我相信,在中国社会,无论是60后、70后、80后,还是90后,乃至现在的00后,凡是多多少少遭受过校园欺凌的,一定知道这种伤害的心理后果有多严重。它不仅会影响到一个人正常的心理成长,固化成严重的心理问题,还会让懦弱、恐惧等腐蚀一个人的幸福和人生选择,也许一生都走不出它带来的阴影。
  我在这些年所帮助过的一些人,无论是自卑、恐惧还是别的问题,多数都有在读小学、中学时被同学欺负的经历。他们都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而且伤害已经渗入到心理结构深处,带着它走到了现在,形成影响到生活、工作的心理后遗症。而哪怕仅仅从近年的“新闻”上看,校园欺凌,甚至赤裸裸的校园暴力,也是一个时常出现的高频度现象。“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不过是作为一个点,引爆了无数人一直潜藏在内心的痛苦而已。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马云当年同样也遭受过校园欺凌。写这篇文章,我正是想通过他的例子,揭示清楚校园欺凌对一个人一生的伤害到底有多大,通过什么心理机制进行的,而我们在当时怎样,决定了我们一生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我想说,这也是对一个人的人生的破解。   变蠢与变坏
  关于马云在小时候的经历,一个获得他确认的说法是:喜欢打架,但从不欺负人。
  他打架,是因为别人欺负他,或是他的朋友时,他没有选择忍让,在屈辱和恐惧中度过,而是站了出来,捍卫基本的正义。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这样:在课堂上,有个同学看着马云,马云抬头后,同学立刻做了一个鬼脸进行挑衅。紧接着,全班同学都把目光盯向了马云,有一些还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
  马云立刻敏感地认为,这肯定又是在鄙视他,说他爷爷的坏话(他爷爷那时是“黑五类”,马云是“黑五类子女”,在鄙视链上处于低端,经常遭到别人的鄙视)。于是,怒火涌上,他抓起一本书就朝同学扔过去。
  同学更猛,整个书包回掷过来,马云的额头被书包里的铁文具盒击中。
  在分析马云的性格时,我发现了一个玄机:如果马云当时面对校园欺凌时只是在瑟瑟发抖,然后被恐惧吞没,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阿里巴巴了,他大概只会是一个做事畏畏缩缩,没有魄力的男人。即使他没有变成网络上的那种“老年版”,估计很多人也不会愿意叫他“爸爸”。
  要揭示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熟悉一下心理分析的一些基本原理。很简单。
  我把人的存在,从功能上概括为一个公式:人的存在=头脑+心理+人格+身体。
  这四巨头都是功能概念,不是实体概念。尤其是人格,它可没有实体。“功能”的意思是:用来干嘛的。
  头脑用来干两件大事:对世界(也包括自己)进行认知;保护心理结构,相当于一道防线。一个人头脑的理性能力不强,不能防御和化解各 种伤害信息,心理肯定遭罪。
  心理干三件大事:让我们有一个自我—无论是真自我,还是发展出来的假自我;去感受或产生各种情感情绪;去体验、洞察和直觉,这属于认知。心理分析讲究“以心观心”,指的一是可以发挥心理的认知功能,二是可以体验、理解他人心理上发生了什么,去和他人共情。
  人格呢?第一个功能,是把我们的存在给担起来,对我们的存在负责,比如让自己不要堕落,不要出卖自我,不要践踏人性之类。从哲学上说,人是从动物出发向神进军的,需要超越自我向前走,而不是退化回去,所以有一种“存在的规定性”要人这样这样,不要那样那样。“存在的规定性”也很好理解,无非是规定了人要去具备理性、人性,尽量趋近神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种功能来支撑。它就是人格。所以人格的第一种功能,发源于人的存在,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担当。
  美国存在主义神学家蒂利希说过一句经典名言,人要有“存在的勇气”,指的就是人要发挥人格的功能,担起自己的存在所遇到的困境。
  任正非44岁时被单位开除,离婚,并且还被骗了200万。看上去,属于“昨天所有的荣誉,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又走进风雨”的类型了。但27年后,他所创立的公司成了中国最好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其年收入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总和的两倍还多。是什么支撑任正非在那种极为艰难的处境中走出来?是人格。
  人格的第二个功能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了。我们常说“我以人格担保!”、“你不要怀疑我的人格”,指的就是当我们担起自己的存在后,我们对它的道德评价;或者我们对他人和社会进行担当,在担当中我们的言行所得到的道德评价—比如一个见义勇为的人,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另一巨头身体的功能呢?大概有三个:维持生命;行动;认知(人的身体器官也是有认知功能的,比如五官,只不过在现代社会已经退化了)。
  这四巨头中,只要有一样出问题,或它们之间不协调配合,一个人就必然出问题—或者是智力缺陷,或者是心理问题,或者是人格缺陷,或者是身体缺陷。总之无法保持存在的健全。
  在“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中,强强的家长认为不过是一个玩笑,是孩子淘气,而军军的家长则认为一句对不起不就完了吗?老师呢,同样也认为不过是一个玩笑,没有边界很正常。反正这件事似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除了想逃避责任,从而要轻描淡写之外,我想说,家长和老师是真的认知不到强强、军军的言行对昆昆心理的伤害力的。在这里,他们的头脑表现出了一种让人遗憾的“无知”。
  而这种“无知”不是因为智商问题(知道一下自己行为会导致的后果,以及别人的痛苦并不需要多少智商),恰恰是因为心理、人格上的问题所导致。
  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涉及人的情感、心理的时候,我们头脑的认知不能单独完成,它没这个本事,需要健全的心理、人格的配合。如果心理失去正常的感知、体验人类情感的能力,那么,头脑就认知不到他人在心理上发生了什么,而心理也阻止头脑这样去做;如果人格萎缩,或者低劣化,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就不可能有担当,也会给心理、头脑发布一个命令,让它们去逃避面对真相,扼杀头脑、心理正常的认知、体验能力。
  有时候我们看一个人头脑上很蠢,其实一个人变蠢,是从心理、人格变坏开始的。反过来,变坏也从变蠢开始。
  社会有很多机制,一直在培养一些人格上推卸对自我和他人的担当,心理上逃避去面对真实自我的人。他们听不到压抑、扼杀自我时内心痛苦的声音,自然,对他人心理上的痛苦也呈现出一种麻木,甚至,还要以“和谐”、“宽容”的名义,去合理化对他人的伤害。精神分析学家阿尔诺·格鲁恩对此一语揭破:“我们失去了同情心,其原因是我们失去了同我们自己内心痛苦的联系。”   马云和四种选择
  让我们回到马云当初遭受校园欺凌时的情境。
  10岁的昆昆,自我仍在成长中,比较弱小。正因为比较弱小,所以这个自我在遭受校园欺凌时最缺乏抵抗力。也正因为这个自我仍在成长中,所以,所遭受的伤害,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它的毒素,就会渗到内心深处,像噩梦一样伴随着一个人,形成心理问题,甚至影响一生。
  你认为只是“淘气”、“开玩笑”、一句“对不起”就打发的行为,别人可能要用一生的痛苦来承受!
  那个时候的马云呢?
  我们知道他是以自己的存在,即头脑、心理、人格、身体出现在那些鄙视、欺凌他的同学面前的。“自我”主要存在于心理结构里。但除了心理结构的那些内容,头脑、人格、身体,都可以被心理体验为“自我”,纳入心理结构。这个自我,所面对的那些鄙视、欺凌自己的人,就是面对一个“世界”——准确地说这些人是马云的自我所面对的世界的一部分。
  “自我—世界”是我从哲学那儿拿来并进行阐述的心理分析的一个分析框架。
  好,马云被鄙视、挑衅了。这种伤害性的信息,针对的是马云的心理,在别的情况下是身体、心理。昆昆同学被针对的,正是身体和心理。
  一个人除非心理修炼得很强大,以致于被伤害时,就像一颗石头投到了湖面,激起一点水花,但很快就会波澜不惊,否则没有“自保能力”。可惜我们很多人内心都没那么强大。所以,在只有心理一个人自保的情况下,它要么受虐式地认同伤害,要么只能玩“压抑”、“否认”这样的心理保护,即把伤害压抑到心理结构深处,自己还骗自己,以为没有伤到。
  所以,面对他人的欺凌,心理根本不能单打独斗,头脑、人格、身体,不能在一边袖手旁观,而是应该跳出来帮忙。身体呢?人格、心理、头脑同样应该帮忙。
  这个时候,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对手很强大,头脑、心理、人格、身体一看就软了。但心理上没有认同伤害,没有扼杀自我。
  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时,很多人选择了当“良民”。他们共有的一个心理特征是:恐惧、懦弱。
  这个当然和抗战时选择当“良民”不同。我们确实是太弱小了,在那样的年纪无法自我保护,所以才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保护,需要大家正确地认知到这一点,而且要以法律的形式来保护!
  第二种情况,对手很强大,头脑、心理、人格、身体不仅软了,而且,还认同这种伤害。为了消除恐惧,心理上表现出一种受虐倾向,最终,这种心理的受虐渗透到人格结构,使得一个人变得跟那些欺凌他的人一样。它在别人伤害自己后,又自己下手,构成了对自己心理、人格的双重破坏,有点类似于很多人,在抗战时选择了当汉奸。
  偶尔也可以看到这种人:原来有一帮人欺负他,他不敢反抗,但为了消除恐惧,为了获得“力量”,便认同这群人,并也和这群人一起混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然后又去欺负其他人。他们就像是韩国电影《釜山行》中被“丧尸”袭击并变成同类的人。
  如果欺凌别人的人因为年纪和社会过度“宽容”的原因而不被惩罚,不知道好歹,他们会把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痛苦合理化,并从这种变态力量感的体验中强化自己心理、人格的畸形。最终,其生存的意义不是心理上对创造价值、对自然情感、对人际美好的体验,而是从攻击性、掠夺性、破坏中获得。
  第三种情况,对手很强大,但头脑、人格站出来了。不是直接用身体反抗、反击,而是用头脑机智地自我保护。
  它类似于抗战时机智地把鬼子引入我英勇的八路军伏击圈的百姓或小八路。也类似于那些在遇到歹徒劫持时,智斗歹徒的弱小女生。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没有遭受到伤害(身体可能也没有),因为头脑、人格把它保护住了。
  第四种情况,对手很强大,但头脑、人格、身体,尤其是人格、身体站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心理、身体被欺凌,人格跳出来帮忙了,赋予了一个人保护自己的心理上的勇气,以及身体上的行动,头脑上的判断,那么,他就敢于去反抗、反击。
  这就非常像在抗战时,尽管中国军队的装备和训练都很差,但仍然要抗战,打不赢也不怕,也要打,比如“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而马云,在保护自己和朋友时,有时也打不过。
  这种情况不会导致被恐惧、懦弱植入内心的心理后果,恰恰相反,因为敢于反抗、反击,伤害的毒素只作为心理能量体现在愤怒等情感情绪里,不会渗到内心,随着愤怒的体验,毒素马上随着心理能量的宣泄而被排出。不仅如此,它赋予了一个人对力量的体验感,对自我、对公平正义等价值的担当。唯一可能的是,心理不受伤、人格得到健全,但身体可能受伤,比如马云有时就被打得头破血流的。
  分析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人格的力量是何等的重要。事实上,从心理问题的解决来说,人格上站稳是第一步,敢于担当自我、直面自我是一切的出发点,否则没戏。
  打架是不对的。但屈辱、恐惧地向欺凌低头或只是在压抑,更不对。纵容这种情况则是一种恶。
  可以想象,如果马云当年没有对自我的担当,他还能担起什么呢?恐怕,不会有现在。
文章得分:
{{scoreOption}}
&/&特约记者
&/&储昭根浙
&/&李哲夫广
&/&汪立夏华校园欺凌事件必须走司法途径
鲍嘉是上海房地产专修学院预科班的学生。5月11日晚上,她在宿舍里遭到5名女生近4个小时的殴打和折磨:化丑妆、扇耳光、烟灰烫、罚跪地、泼冷水、拍视频,还被“拿”走了零花钱。目前,5名施暴女生已分别受到开除学籍、留校察看一年、记大过处分。
据报道,该校副院长称,作为一所学校,我们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个事情发生了,我们也要认真面对。打人的学生和她们的家长,都希望鲍嘉和她的父母能给予谅解,给孩子们一次机会。孩子们也都给鲍嘉发了道歉短信,认识到了错误。但是,鲍嘉的爸爸要求走司法途径,目前警方已经介入,我们只好等待警方的处理结果。
在国家进行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大背景下,这所学校对待校园欺凌还采取这种态度,还希望内部解决、行政处罚,而不是立即报警、通过司法程序来追究这些欺凌者的违法、犯罪责任,还对被欺凌学生家长走司法途径表示出“无奈”情绪,“只好等待警方”,充分暴露出学校对欺凌的恶劣性质缺乏足够认识,以所谓的“教书育人”对欺凌者包庇纵容,这是导致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校园施暴者认为事发之后只要道歉,只要家长出面求情就可以摆平,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处理,那就正中了这些欺凌者的下怀。只有严格依法对欺凌者追究法律责任,才能对学生进行法治和规则教育,对校园欺凌起到警戒作用。我国应该建立起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基本规范,在第一时间就必须报警,由司法机关介入调查,学校配合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司法的归司法,行政的归行政,教育的归教育。
这所学校的校领导所说的话,听上去是那么熟悉,在每次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学校负责人基本上都这么说。貌似这是对学生成长负责,可实质却是帮欺凌者开脱,匆忙地表示欺凌者已认识到错误,匆忙地想遮掩事件,匆忙地内部处理尽快了结。如遇到被欺凌者“不配合”要走司法程序,学校还对其不满,认为是要把事闹大,会损坏学校的形象。这是对欺凌事件严重不负责的态度,甚至颠倒黑白,学校不是要处理欺凌事件,而是想着息事宁人。对于学校的这种不按司法程序处理问题的做法,也必须追究责任。
要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当然最好的措施,是积极教育、预防,应该关注每个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携手,重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在薄弱学校发生较多,主要原因是学校和家庭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待见”,这些学生也缺乏对自我的认同,没有基本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意识,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矛盾,快意恩仇。这是需要学校和家庭转变的。
如果欺凌事件发生,最合适的做法,是依法严惩,这是维护被欺凌者权利,也对所有学生进行基本规则教育的根本途径。如果不对欺凌者进行严惩,而是找各种理由开脱,那其他的学生会把尊重他人的权利当一回事吗?学校称学生已经认识到错误,这是发自内心的吗?相比他们以残忍的方式对待同学来说,一则短信道歉,是远远不够的。
同样的校园欺凌事件,在美国是什么后果,这已不需要笔者赘述,这是属于酷刑虐待的重罪,要由法院审理判决,而且,家长不能干涉调查,求情,否则,要追究家长的责任。我国的法律与美国不同,但是,面对严重侵犯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欺凌事件,处理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也只有严格处理,才能教育为人父母者,不能等到出了事才去出面求情摆平,而必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蒋理)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校园欺凌事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