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流完了怀孕一个月能做人流吗以后能不能骑车子,能不能和男友爱爱

对腹中婴儿有影响?
骑自行车妇女怎样进行孕期保健
自行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和健身工具。特别是妇女怀孕以后,骑自行车上下班比挤公共汽车好处更多。它不但是孕妇的一种适量的体育活动,而且还能避免因乘公共汽车遭受碰、撞、挤而发生意外。不过孕妇骑自行车应注意以下几件事:
  一、适当调节车座的坡度,使车座后边略高一些,座垫也要柔软一点,最好在车座上套一个海绵座座,以缓冲车座对会阴部的反压力。
  二、孕妇要骑女式车,因为骑男式车遇到紧张情况时,容易造成骑胯伤。骑车速度不要太快,防止因下肢劳累,盆腔过度充血而引起不良后果。孕妇因体态的关系,上下车子不太方便,所以不要驮带重物。
  三、一般情况下,孕妇不适于骑车长途行驶,因过于疲劳及气候环境的变化,对孕妇和腹中的胎儿都是不良的刺激。骑车遇到上下陡坡或道路不太平坦时,不要勉强骑行,因剧烈震动和过度用力易引起会阴损伤,也容易影响胎儿。
  孕妇在妊娠后期,由于体型、体重有很大变化,为防止羊水早破出现意外,最好步行上班,以保母子安全。怀孕期间,一旦出现小腹阵痛,阴道出血等情况,应立即就近诊断和采取保护性措施,切不可麻痹大意。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有什么所谓?
我建议你不要骑!
偶尔做一次没关系,以后多注意,饮食--休息,保持心情乐观
你好,建议到医院咨询一下医生
答: 排卵试纸最佳使用时间:  月经来潮的第十天开始测,每天用排卵试纸测一次。如果发现在逐渐转强,就要增加测的频率,最好每隔4小时测一次,尽量测到强阳,抓住强阳转弱的...
答: 最好尽量休息.适当的运动 就可以了.一般是散步比较好一些的.
答: 诊断:
一般在孕24-28周采血化验筛查。糖尿病筛查方法:筛查前空腹12小时,将葡萄糖粉50克溶于200ml水中,5分钟内喝完,喝第一口开始计时,1小时后抽血查...
答: 病情分析:
早孕症状首先是停经,后相继出现头晕、乏力、嗜睡、畏寒、食欲不振、不同程度的恶心、偏食、爱吃酸食或厌恶油腻和特殊气味等症状,有的人胃口、嗜好会发生变化...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做人流20天和男友爱爱后小肚子疼_百度宝宝知道我昨晚人流一个月了,刚和男友爱爱了怎么用纸擦时候会有血呢?好害怕_百度知道
我昨晚人流一个月了,刚和男友爱爱了怎么用纸擦时候会有血呢?好害怕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因为你的子宫薄膜还没有恢复好!一般做完人流一个多月就可以同房的!望采纳
去医院检查,最好不要人流,伤害挺大的
您好!一般在30-40天来月经的,虽然是同房后的出血,但也可能是月经的。指导意见:可以观察看看,无不适,量、质与平时月经无异,应该就是月经。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人流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身价千亿的90岁老人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他的言语,让人热血沸腾,不时泪目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身价千亿的90岁老人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他的言语,让人热血沸腾,不时泪目》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身价千亿的90岁老人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他的言语,让人热血沸腾,不时泪目》 精选一热度节目:《朗读者》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央视的另一档《朗读者》已成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之前我们曾经做过几期节目相关盘点,但没想到,更强的冲击在后边。新一期节目,他们请来了一位90岁的嘉宾——“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你可能对潘际銮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你对中国高铁、秦山核电站一定不陌生。潘老先生是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他参与解决了我国众多重大工程问题,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他的功劳。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时,曾在从东京开往京都的新干线上对记者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40年沧海桑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高铁大国。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高铁运量最多、高铁等级最高……有段时间特别火的那个“高铁上立硬币始终竖立不倒”的视频,那就是我们的高铁。这背后的基础,是中国过硬的焊接技术水平。过去钢轨是有接头的,一小时走300公里,焊的不好,一断,车子就都翻了,现在中国钢轨焊接的水平超过世界任何国家。而潘老,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焊接第一人。这期节目上,潘老和91岁的音乐家茅沅、95岁的历史学者胡邦定、97岁的诗人郑敏、91岁的航天科学家林宗棠等近十位清华大学以及西南联大的功勋级校友,共读清华大学救国会的《告全国民众书》,献给母校以及祖国。视频来源:央视节目《朗读者》几个年纪加起来超过1200岁的老人,光芒四射。他们身上那种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敬佩、动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潘老的人生经历,就是一段传奇。10岁那年,七七事变爆发,潘老在江西九江的老家被日本人炸平。他一边逃难一边坚持学习,在6年时间里念了6所中学,16岁那年以云南省状元的身份考取了西南联大,攻读工科机械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潘老青年时代最好的写照。《朗读者》现场的清华学子们《告全国民众书》,是当年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写的一篇著名的檄文。节目组除了请来近十位清华校友与潘老共同朗读这篇血泪檄文,还邀请了十多位当年西南联大的清华老校友。老人们的总年龄加起来有1200岁,但当他们读起这一段“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静的书桌了”时,依然像几十年前一样心潮澎湃,群情激愤。没有国,哪有家?潘老在节目中透露:经历过卢沟桥事变的他,差点死于日军的轰炸,最后全家成了难民。他说:我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或许根本无法体会当年人们的心情。回首往事,潘老依然感慨万千:“抗日救亡是当时联大师生的共同目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对于我来说,10岁就穿梭在炮火之中,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所以,读书纯粹为了求学问,将来能够救国和报国,功名利禄那时根本没有想过。”国难当头,青年学子必然挺身而出。潘老和无数爱国青年就这样把满腔热血投入到了救国报国的滚滚大潮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抗战结束后,中国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回到清华园的潘老,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报国之路。他立下宏愿,要把中国的焊接技术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潘老在工程现场20世纪50年代末,他试验成功板极电渣焊及重型锤锻模堆焊。60年代初,他成功完成了我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套核反应堆焊接工程。70年代末,他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年代,他研究成功“QH-ARC”焊接电弧控制法,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及焊接自动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再后来,他成了秦山核电站唯一的焊接顾问。进入21世纪,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潘老还在为中国的高铁事业披荆斩棘,保驾护航……不管社会如何浮躁,不论名利多么诱人,他的研究从未停歇过。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潘老能全身心投入到建设和报效祖国中,老伴功不可没。潘老的夫人李世豫是北大才女,相识三个月,异地恋五年,后来的几十年里,就再也没有分开过。年轻时的潘际銮与李世豫婚后,李世豫一直默默支持潘际銮埋头搞技术,自己忙完工作还要承担所有的家务事,照顾家里的老人和三个孩子。说起老伴,潘老的脸上就笑开了花:“她跟了我,就跟了我,从没有怨过,就算我因为大项目而错过孩子出生的时刻也没埋怨。六十多年来,我的每个决定,她都支持,从没拌过嘴。”李老说起自己的老伴,也是一脸的骄傲。她经常说起第一次坐上高铁的经历,高铁验收的时候,她坐到高铁司机旁边,心里无比激动:“我心里高兴死了,又很害怕,那真快,我们从来没坐过这么快的火车。当时我想一想这都是我老伴的功劳。”两人恩恩爱爱,相互扶持,一直走到了今天。两三年前,一张潘际銮院士在校园里骑着电动车,载着夫人李世豫的照片曾红遍网络。这其实是他们的日常啊。潘老打从年轻时,就爱带着李老师“遛弯儿”。几年前在清华园里,也能看到年近九旬的潘老骑着电动自行车,带着年过八旬的李老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兜风。两位老人精神矍铄,笑容灿烂,像一对少男少女。潘老载着李老在清华兜风节目上——李老活泼地说:我能跳上去(电动车后座),还能跳下来。董卿说:您可别跳了。李老师说:不跳了,我摔了没事,他摔了,不行。眼中尽是宠溺与崇拜。潘老打趣说:“现在不骑了,因为被撞翻在地过几次之后,朋友们学生们都很担心。但只要有时间,还是喜欢在清华园里,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为了怕老伴摔着,“前后座”改成了“手牵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潘际銮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不在少数,但一直不为大众所知。他坦言,很多国家科研项目具有保密色彩,所以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他的论文并不多,在社会上也不出名。潘老坦言,好多科研成果是国家项目,为国家创造价值是应当的,对于他个人能不能因此受益,拿多少钱,他“根本不在意”。如今,他的研究成果价值早已超过千亿,可90高龄的他,每天还骑着自行车到研究室上班。潘老在南昌大学当校长时,办公环境很“寒碜”,挤在办公楼西南角那间12平方米的屋里,秘书徐丽萍只能在过道上用玻璃隔出一间办公室。有人劝他:“潘校长,外国学者也要拜访您呢,换间大的办公室吧。”
但潘际銮坚决不换,还说“西南联大那会儿,比这条件差好多呢”。至今,他唯一享有过的“配车”,是在当校长的时候。那是一辆留学生捐赠给学校的老旧尼桑车。他的司机总忍不住抱怨:“校长,换辆新车吧。”那辆汽车终于没被换掉,“最后都快报废了”。与此同时,在潘老与同侪们的共同奋斗下,当初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已经雄起于世界的东方,让整个世界为之瞩目。我们终于告别了吭哧吭哧的绿皮车,乘坐着平稳舒适的高铁一日千里;我们终于不再担心临时停电,能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里惬意地工作生活……当年那个立志要救国报国的少年,已经实现了他的诺言,却仍然精益求精,终身奋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小万总结在我们由衷地为祖国自豪的时候,别忘了我们的英雄!他们的匠人之心打造了丰功伟绩,勤俭的生活作风为每个现代人受用。同理,之道,源于精打细算,始于一个稳定可靠地——选择万家,我们始终以最专业的,提供最诚信的。理财妥当,财富稳增值,从开始!你的专属○万家金融○理财|车贷|鸡汤|财富故事|多彩人生留下你指尖的温度把握财富升级的一切可能更多惊喜,尽在“阅读原文”戳“阅读原文”,即可领取元新手!《身价千亿的90岁老人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他的言语,让人热血沸腾,不时泪目》 精选二在清华园里,曾经还能看到年近九旬的潘老骑着电动自行车带着年过八旬的李老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兜风。人们纷纷感叹,这不就是神仙眷侣的样子吗?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时,曾在从东京开往京都的新干线上对记者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40年沧海桑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高铁大国。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高铁运量最多、高铁等级最高……无数的成就和每年超过10亿人次选择乘坐高铁,在我们享受高铁带来的便利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日以继夜的心血付出。但他们的名字,我们往往无从知晓,更没有办法感谢。上期的《朗读者》节目中,董卿就邀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潘际銮。他是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他参与解决了我国众多重大工程问题,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他的功劳。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时至今日,中国高铁不仅遍布全国,更开始走向世界。中国高铁上立硬币能始终竖立不倒的传说曾惊艳全球,国外网友在体验了中国高铁后更是纷纷表白。这一切,潘老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自豪地说:“中国已经在高铁和核电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焊接技术过硬。中国钢轨焊接的水平超过世界任何国家,超过欧洲,超过日本,超过美国。”而潘老,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老今年90岁了,他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投身科学,用知识救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代里,为我们建设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他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传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0岁那年,七七事变爆发,潘老在江西九江的老家被日本人炸平。他一边逃难一边坚持学习,在6年时间里念了6所中学,16岁那年以云南省状元的身份考取了西南联大,攻读工科机械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潘老青年时代最好的写照。潘老在节目中透露:经历过卢沟桥事变的他,差点死于日军的轰炸,最后全家成了难民。他说:我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或许根本无法体会当年人们的心情。回首往事,潘老依然感慨万千:“抗日救亡是当时联大师生的共同目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对于我来说,10岁就穿梭在炮火之中,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所以,读书纯粹为了求学问,将来能够救国和报国,功名利禄那时根本没有想过。”国难当头,青年学子必然挺身而出。潘老和无数爱国青年就这样把满腔热血投入到了救国报国的滚滚大潮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抗战结束后,中国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回到清华园的潘老,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报国之路。他立下宏愿,要把中国的焊接技术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不管社会如何浮躁,不论名利多么诱人,潘老的研究从未停歇过。科技不断腾飞的今天,我们又有几人知道潘老的大名呢?广告—:已加入人数:130,656人累计交易额:1,250,601,770元为客户盈利:51,035,404元已安全运营:1420天16小时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都说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潘老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学术研究,多亏了他的这位贤内助——北大才女李世豫。两人的爱情故事简单却温馨,相识三个月,异地恋五年,后来的几十年里,就再也没有分开过。婚后,李世豫一直默默支持潘际銮埋头搞技术,自己忙完工作还要承担所有的家务事,照顾家里的老人和三个孩子。说起老伴,潘老的脸上就笑开了花:“她跟了我,就跟了我,从没有怨过,就算我因为大项目而错过孩子出生的时刻也没埋怨。六十多年来,我的每个决定,她都支持,从没拌过嘴。”在清华园里,曾经还能看到年近九旬的潘老骑着电动自行车带着年过八旬的李老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兜风。两位老人精神矍铄,笑容灿烂,李老的脸上甚至还浮现出少女的神情。人们纷纷感叹,这不就是神仙眷侣的样子吗?潘老打趣说:“现在不骑了,因为被撞翻在地过几次之后,朋友们学生们都很担心。但只要有时间,还是喜欢在清华园里,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李老则说:“我是可以跳上去,也可以跳下来的呢!”后来,为了怕老伴摔着,潘老便把前后座改成了手牵手。在学生时代认识他,年轻时,就骑车,你前座,我后座;毕业了,还牵着,风雨大,一块走;等老了,轧马路,你左手,我右手。和你在一起时,我从未羡慕过别人。这大概就是他们爱情最好的写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今,潘老研究成果价值早已超过千亿,可他却依然朴实得像个还在奋斗的青年人。90高龄的他,每天还骑着自行车到研究室上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潘老与同侪们的共同奋斗下,当初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已经雄起于世界的东方,让整个世界为之瞩目。点击阅读原文有“金”喜《身价千亿的90岁老人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他的言语,让人热血沸腾,不时泪目》 精选三“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就像下面这对已到耄耋之年的老夫妻。▼虽然座驾简陋,头发花白,但因为有了爱人的陪伴,依然掩不住灿烂的笑容,带着一股青春洋溢的活泼劲儿。8年前,同样的画面也曾被抓拍到,只是那时,80岁的他喜欢蹬着自行车,载着老伴儿穿梭在清华校园。▼这位骑车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潘际銮院士,中国的第一条高铁、第一座核电站,都离不开他的功劳。▼潘际銮院士和老伴儿李世豫在读书时便相识。1950年,李世豫到北京考大学,因为没有地方住,便找到了与潘际銮同屋住的同乡。潘际銮不仅腾出了房间,还主动帮她辅导功课。两人认识三个月后,潘际銮因为专业需要去了哈尔滨。没有甜言蜜语,也没有山盟海誓,就这么一别5年。1955年,他们结了婚。这一牵手,便是一辈子。▼就是这样一对珠联璧合的恋人,曾经并不被周围的人看好。因为潘际銮的专业是冷门的焊接技术,而李世豫是北大有名的才女。曾有人笑话她:“你男朋友是焊洋铁壶的还是修自行车的?”可李世豫对此并不在意。▼1955年,潘际銮从哈尔滨回到清华大学,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搞科研,经常几个月不回家。▼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足以把最深的爱恋消磨在琐碎的柴米油盐里。一次,李世豫到了临盆的时候,潘际銮因为项目忙,都没能及时赶到她的身边。她说:“他既然是一个红旗单位,我就不能拖他后腿,他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上世纪50年代,焊接技术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但国家却急需技术型人才。当时自愿学习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数来数去只有6个人。潘际銮报名时,清华的老师开玩笑地说:“你专门到哈工大,去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有什么意思呢?”但潘际銮没有考虑个人,他想的是祖国未来的建设。1952年,哈工大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焊接专业。随后清华成立焊接教研组,他又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就这样,中国的焊接人才队伍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地壮大起来。董卿说,潘老是中国焊接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可在老伴儿眼里,潘老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到了60年代,潘际銮带领团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并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台电子束焊机。1987年至1991年,潘际銮又担任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的焊接顾问,为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最让国人骄傲的高铁,也离不开潘老的焊接技术。▼潘老骄傲地说:“现在我们中国钢轨焊接的水平,超过世界任何国家。”▼高铁验收的时候,老伴儿也受邀体验,心里是又害怕又高兴。▼那种与有荣焉的感觉,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如今,潘老的科研成果价值已达上千亿,可他和老伴儿还是住在好多年前的老房子里。书房是由阳台改造的,堆不下的资料就放在茶叶盒、月饼盒里。屋里最值钱的家电就是两台电脑,他一台,老伴儿一台。▼和那些动辄就年入百万的金领相比,潘老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一万元,潘老说他知足了。▼很多公司要高薪返聘潘老,但都被他婉拒了。“我终身投入这个事业,是为国家做贡献,而不是赚钱牟利。”▼结婚6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潘老偷偷翻出老照片,做了一个相册放在老伴儿床头。▼因为是手工制作,所以外表有点粗糙,但老伴儿爱惜得不行,总是小心翼翼地摩挲一遍又一遍。▼在潘老家里,挂着一幅《念奴娇·水调歌头》的词。提起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潘老说:“我但愿她长久,她比我长久更好了。”因为他一个人会孤单。▼在南昌大学有一条“际銮路”,前年潘老和老伴儿牵手走过时被学生拍到了,大家都说“这才是爱情”。▼没有香车豪房,没有钻戒誓言,从苦难岁月中相携走来,最好的爱情不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而是彼此成就,相携相伴,地久天长。愿你始终相信真情的存在,不受世事的桎梏,与一个不是“将就”的人,走过一场“因为爱情”的婚姻。《身价千亿的90岁老人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他的言语,让人热血沸腾,不时泪目》 精选四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本文已获授权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作者:拾遗拾遗物语很多专家都说过这样一句话:西南联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2016年,中国启动了大学“双一流”建设: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双双进入世界前列。实现“双一流”目标,很难,不妨向西南联大取取经。联大长征日,本是个平常日子,但因为一封公函而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别日子。这一天,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接到了来自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公函要求: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一个多月前,“七七事变”爆发,硝烟弥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静的课桌。长沙临时大学旧址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但课桌未稳,部分教授和学生还没到来,长沙的天空就响起了空袭警报。淞沪会战失败,上海沦陷,1937年12月,南京又陷落。日军进逼武汉,长沙立成危卵。“国家亡了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全亡了。”为了保住文化血脉,临时大学决定西迁。“兵分三路,水陆兼进前往昆明。”其中一路,完全徒步,得翻山越岭3600里才能抵达昆明。“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就这样开始了。“长征”路上的西南联大师生清华泰斗陈寅恪的父亲,乃著名爱国诗人陈三立。日军打进北平后,陈三立绝食而亡。陈寅恪正忙着为父亲办丧事,日本宪兵队却送来了请柬,邀请陈寅恪到宪兵司令部做客。陈寅恪知道,若拒绝去日伪大学任教,肯定会遭到日本宪兵的迫害。于是,父亲丧事还没有办完,他就含着悲愤悄然离开了北平,汇集到“联大长征”的南迁队伍之中。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学者闻一多拿着几本书,带着孩子就加入了长征。当时,日本人公开承诺:“留下来教学,照样保证丰厚年金。”作为教授,像闻一多,可以有保姆、有厨师、有车夫,还可配两个文书,生活舒适又体面,但他一声“呸”就拂袖而去。教授赵忠尧,为把50毫克镭带到昆明,冒着杀头危险,化装成难民,“天涯孤旅,千里走单骑。”把装镭的铅筒,贴身紧抱在怀里,坐火车时,数天数夜不敢合眼。抵达昆明时,胸膛已烙上两道血印,但赵忠尧却为此雀跃不已,因为他保全了中国高能物理的全部家当。闻一多1937年,北平沦陷时,北大教授邓一哲的儿子邓稼先正读高三。在一次日本人召集的聚会上,邓稼先怒不可遏,撕掉了日本国旗。当晚,志成中学校长赶到邓一哲家,“开始追查了,赶快把孩子送走。”临别之际,邓一哲对邓稼先说:“儿啊,你要学科学,学科学为国家。”邓稼先逃出北平,辗转跋涉来到昆明。“我随后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后来,邓稼先成为“两弹一星”元勋。李政道几乎和邓稼先有着相同经历:高中一毕业就遇上日军入侵,经历九死一生,才从沦陷区逃到云南,进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师从吴大猷,1957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38年2月,“联大长征”队伍抵达常德县。日,经过数月跋涉,“联大长征”队伍终于抵达昆明。这段艰苦卓绝的长途迁徙,在中国教育史上绝无仅有,后人将其称为“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这一场旷世的文人长征,不仅保存了中国文化的精英血脉,更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壮丽探险”。六天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西南联大”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由此诞生。刚毅坚卓到昆明后,西南联大没有校舍,主要租借民房、中学、会馆上课。为了恢复正常的教学功能,学校把大部分经费用来购买了图书和设备。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昆明后,校长梅贻琦请两人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两人欣然受命,一个月后,一个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跃然纸上。但这个一流设计方案立马被否,因为学校拿不出这么多经费。此后两月,梁思成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矮楼,矮楼变成平房,砖墙变成土墙。1938年,西南联大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当梁思成夫妇交出最后一稿时,联大建设长黄钰生满脸无奈地说:“除了图书馆屋顶可以使用青瓦,教室、实验室可以使用铁皮之外,其他建筑的屋顶一律覆盖茅草,砖头木料再减一半,麻烦您再作一次调整。”梁思成忍无可忍,冲进校长办公室,把设计图狠狠砸在梅贻琦办公桌上。“改!改!改!你还要我怎么改?茅草房?每个农民都会盖,要我梁思成干什么?”梅贻琦把图纸一张张收好,歉疚地说:“思成,以你的大度,请再谅解我们一次。”梁思成接过图纸,喉咙哽咽住了:“你知不知道农民盖一幢茅草房要多少木料?你给的木料连盖一幢标准的茅草房都不够!”梅贻琦喉结上下滚动,声音颤抖:“思成,等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来建世界一流的清华园,算是我还给你的……行吗?”半年后,一幢幢茅草房铺满了西南联大校园。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西南联大校舍梅贻琦职位在政府可与总理平级,但他卖掉了汽车,辞退了司机,为了组建承揽工程与项目的学生服务社,以赚取外快贴补教师们的困苦生活,他几乎卖光了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1940年后,梅家常连青菜汤都喝不起了,偶尔吃一顿菠菜豆腐汤就是过节。为了回请云南省主席夫人,梅夫人韩咏华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首饰。为维持一家生计,她只好上街摆摊卖米糕。有次大雨,卖糕的梅太太被淋成了落汤鸡。梅贻琦接过篮子,把泡烂了的糕舀到碗里,一边吃,一边抹泪:“咏华,我对不起你。”梅贻琦物理系教授吴大猷为给病妻治病,每天不得不化装成乞丐,到菜市场捡剩骨头为妻子熬汤。后来,夫妇俩小茅屋遭日机轰炸,瓦缸里的面粉掺满了碎瓦片和泥沙,吴大猷只好把碎缸里的面粉捧起来,用洗面筋的方法把泥沙与淀粉洗掉,把仅剩的面筋留下来作为半月口粮。费孝通的女儿是在凌晨寒风中出生的,那一夜,日寇飞机埋葬了他所有的家产。身无分文的他,用唯一的西装裹着孩子,从农民家里乞来了一件件小破衣褂。“孩子是穿百家衣长大的。”后来,费孝通女儿读大学时选择了农业,费孝通自己也成了中国农民的代言人。西南联大遭日机轰炸数学大师华罗庚的屋子被炸后,只好到西郊普吉附近找了个牛圈,把牛圈上头堆草的楼棚租下来。牛住下头,华罗庚一家住上头。每天很早,华罗庚就拖着瘸腿,步行十几里路去联大上课。晚上,又伏案于牛棚潜心研究学术。老牛常借柱子擦痒,搞得楼棚地动山摇,人坐楼棚上,就像喝醉了酒一般。棚里更是蚊虱成群,咬华罗庚充饥。但就是在这样的牛棚里,华罗庚攻克了十多个世界级数学难题,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矩阵几何学。华罗庚一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知识分子素来清高,以谈钱财为耻。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维持一家生计,闻一多不得不挂牌治印,其内心之纠结和痛苦,可想而知。有一次,儿子闻立鹤不满父亲挂牌治印,怒气冲冲地责问:“这是不是发国难财?”闻一多听了,没有生气,沉思好半晌,末了说了一句:“立鹤,你这话我将一辈子记着。”淡淡一句话里,包含了多少辛酸啊!闻一多治印不少学生从沦陷区两手空空跑到昆明,失去了家庭支持,几乎一贫如洗,只靠学校发放的一二十元补助金维生。学生潘琰总是最后一个去食堂,因为可用饭费一半价格买到锅巴,那锅巴一半以上是砂子、老鼠屎,连倒泔水的农民都不要,猪都害怕。潘琰把锅巴买回去,用开水淘一遍,然后再用盐巴水泡着吃。那时候,联大师生就是这样清苦。有次朱自清上街,被乞丐追着乞讨,朱自清被纠缠得无可奈何,说了一句:“别跟我要钱,我是教授。”乞丐听到这句话,扭头便走。连乞丐都知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虽然清苦,但师生们一片刚毅坚卓。为躲避日机轰炸,教授们住得很分散。有的每天要步行几十里路来上课,但从不迟到。刘文典说:“我宁愿被日机炸死,也不能缺课。”孔祥熙拨十万大洋给学校改善条件,但联大师生全体投票,一致同意:“将这笔钱捐给昆明人民,以报收留之恩。”1942年,教育部决定给25位兼行政职务的名教授,每人发放一笔“特别办公费”,但25位名教授联名致函拒绝:“抗战以来,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十儒九丐,薪水尤低于舆台,故虽啼饥号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这就是刚毅坚卓,这就是文人风骨。学生宿舍精诚合作战乱年代,执掌一所大学,都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痛的事。要执掌三所名校组成的联合大学,更是难上加难。联合大学,究竟该怎么管?一开始,三校校长组成常务委员会,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三人轮任主席。但三个和尚挑水往往不如一个和尚。联大成立后,一系列矛盾开始显现。从左至右: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最大的矛盾,就是职位配置。各校教授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情况严重时,甚至“群议分校,争主独立”。这时,北大历史系教授钱穆站出来,说了一句:“此乃何时?”一听这话,教授们立即安静下来。北大校长蒋梦麟接着站起来说:“今夕钱先生一番话已成定论,可弗在此题上争议,当另商他事。”从此,再没有教授出来争抢职位。西南联大校徽不久,南开校长张伯苓对蒋梦麟说:“我的表,你带(戴)着。”这是天津俗语“你做我的代表”的意思。然后,他去重庆开办了南开中学。不久,蒋梦麟对清华校长梅贻琦说:“联大校务还请月涵先生多负责。”然后,他也去重庆另兼他职。就这样,为了避免三校之矛盾,张蒋两人把权力“让”给了梅贻琦。后来,傅斯年责怪蒋梦麟不管联大事。蒋梦麟说:“不管者所以管也。一校三校长,好比一条裤子三人穿,如果三个人都去抢这条裤子,来回拉扯,什么都干不了,所以只能让一个人穿裤子。”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唐兰,游国恩,罗庸,许骏斋,余冠英,王力,沈从文“蒋梦麟的不争,成就了西南联大。如果争的话,就成西北联大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曾想组建东南、西北、西南三所联合大学,但东南联大胎死腹中,西北联大先合后分,只有西南联大成功坚持了下来,这既得益于蒋梦麟、张伯苓的让,也得益于梅贻琦的“公”。“自从联大成立,梅公心中就只有联大,没有清华。”清华有庚子赔款作后盾,设备经费远胜其它两校,但三校共用之。清华工学院建立了学生服务社,对外承包工程、建设房屋、开办工厂。当时三校在财务上各有各的“房头”,这笔钱本算是清华的“私房”收入,但梅贻琦却拿出来补贴其他两校。左起:朱自清、罗镛、罗常培、闻一多、王力在课程设计上,为了公平,联大开放性地放宽了口径,同一门课程,大家可以同时讲授,清华闻一多和北大罗庸都研究《楚辞》,观点截然不同,但两人都可讲《楚辞》。有一年,闻一多、游国恩和罗庸开讲《楚辞》,青年教师唐兰和彭忠铎也开了这门课,老师之间有如“摆擂台”一般,各自拿出绝活,吸引学生去听。这样的安排,不但体现了公平,而且促进了良性竞争,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不仅是课程设计开放,思想把关也开放,“校方从不干预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不管是进步的、保守的,还是中间的,不管是国民党、共产党,还是无党派,虽各有所执,但都能以大局为重,互相包容。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联大师生间真正做到了“君子和而不同”,正因为“兼容”,各方大师才纷纷投奔联大。因为她“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西南联大的教授夫人们教授治校日,文学院教授闻一多,为研究生王瑶毕业事宜致函梅贻琦(字月涵)——“月涵校长、光旦教务长先生大鉴: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毕业初试。兹定于二月十五日下午三时起在办事处举行该项初试。谨将有关事项开陈于后,即乞核定。嘱文书科办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至纫公谊,敬颂,道安。”这封短笺,让厦门大学教授谢泳如今感慨万端:“从‘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一语,可以想见当时教授的气派。”梅贻琦接到公函,批示:照办,琦。“照办两字,可见教授地位之高。”谢泳说。这地位,就是联大倡导的“教授治校”。西南联大部分教授1952年,艾森豪威尔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他在致词中称教授们为“雇员”,后来的诺奖得主物理学教授拉比说了一句名言:“教授不是哥伦比亚的雇员,教授就是哥伦比亚大学。”但梅贻琦有句名言,比拉比说得更经典:“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梅贻琦说。那时大学教授可以自由流动,只要有才有实力,不必害怕校长,觉得这所学校不爽,换一所同样教。梅贻琦很清楚:“是因为有了教授才有大学,而不是有了大学才有教授。”所以,他极其推崇教授治校。张狂不羁的刘文典尊重教授,是办好大学的第一要事。所以西南联大成立了教授会。教授会是联大最高学术机构,由教授和副教授选举产生,处理学术事务。教授会每年选出11名代表,参加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还包括校长、学院院长、教务长、训导长和总务长,大家一起商讨学校大事,制定各项规章。校委会秘书长是中国文学教授杨振声,教务长是社会学教授潘光旦,建设长是教育学教授黄钰生。“校务委员会中绝对没有非教闲杂人,所以也就没有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当年联大每决定大事,都要先考虑教授们的反应,看看能不能过了他们这一关。”谢泳说。教授治校,不仅体现了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尊重,也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吴宓联大学校里流传着一首诗:“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这首诗说的就是校长梅贻琦。梅贻琦在种种事情上从不断然决定,而喜欢用这些词语来谨慎表达意见。教授们提出管理学校的策略,梅贻琦发表意见通常只说三个字:“吾从众。”但每一个“吾从众”后,处事却极其坚定。所以梅贻琦便有了“寡言君子”的雅号。正因为梅贻琦的无为而治,教授治校才得以成为西南联大的标志。陈寅恪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沈从文1938年11月,西南联大作了一个震惊全国的决定:聘请“乡下人”沈从文为教授。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员,大多都是留学欧美名校归来的名师,再差也是北大、清华等国内顶级学府毕业,并已在学术界取得显赫成就的人。而这位沈从文,论学历,小学没毕业;论学术研究,他是作家,没任何学术著作。但梅贻琦根本不看重这些,“我看的是才华”。唯才是举——这就是西南联大的用人标准。“1939年,我在西南联大入学那年,学校又干了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聘请钱锺书、华罗庚、许宝騄当了正教授。那一年,这三位先生都只有28岁。”“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得主何兆武说。年轻教授里的“人之龙”钱钟书就因为唯才是举和尊重教授,西南联大才成为大师们的“向往之所”。北大哲学系教授黄枬森,曾撰文回忆他在联大读书期间的课表,“国文老师是沈从文,英语老师是李赋宁,物理老师是吴有训,中国通史老师是吴晗,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我还选修了数论和《庄子》,老师分别是华罗庚和闻一多。”这阵容,简直太豪华太奢侈了。西南联大大师云集,从文学院教师名单便可窥斑见豹“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能用13种文字阅读,学问之博大精深,被傅斯年誉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寅恪教历史,上课第一天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陈寅恪的课,旁征博引,指点中西,内容涉及历史、宗教、语言等多方面,能完全听懂他的课的学生凤毛麟角,但却吸引了冯友兰、吴宓等教授去旁听。著名学者许渊冲说:“哈佛大学也找不到陈寅恪这样的‘四不讲’教授。”大师们极重创新,素以照本宣科为耻。正因如此,才创建了一系列奠基性著作。陈寅恪写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汤用彤写下《中国佛教史》钱穆写下《国史大纲》冯友兰写下《贞元六书》金岳霖写下《知识论》《论道》陈序经写下《文化学系统》潘光旦写下《优生原理》《性心理学》王力写下《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华罗庚写下《堆垒素数论》吴大猷写下《多原子分子的机构及其振动光谱》周培源写下《湍流理论》赵九章写下《大气之涡旋运动》孙云铸写下《中国古生代地层之划分》…………这些论著,后都成为各学科的奠基之作。大师们完成了一大批奠基性论著唱京戏,“王帽”不是主角,大学,亦同此理,校长不是主角,主角是教师。“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椅子凳子的。”这是梅贻琦说的另一句名言。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因如此,这所很穷很破的大学,汇聚了300多位中国最负盛名的老师。学生们正在上课思想独立1939年,陈立夫做教育部长后,以战争为由,要管制西南联大,“做院长的人,一定要加入国民党。”对此,西南联大不以为然。法商学院院长陈序经公然抵制:“如果让我加入国民党,我就不做这个院长。”教育部对梅贻琦一再示意,“要开除闻一多等进步教授。”但是梅校长一直拖延不理。联大教授会因此撰文说:“对于大学,国家社会要持不干涉的态度,要予他们研究的自由、选择人才的自由。”下课了哲学家、黑格尔研究专家贺麟,当年在联大写过一篇《学术与政治》:“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学术是一个自主的王国,她有她的大经大法,她有她神圣的使命,她有她特殊的范围和领域,别人不能侵犯。”针对当时把宣传灌输与教育混为一谈的情况,社会学系教授潘光旦批评说:“教育者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没有拒绝与权势苟合的信念,就没有学术与思想的独立与进步。所以西南联大始终坚守“思想之独立”。西南联大图书馆1941年,教育部强制要求:“西南联大必须开设三民主义课。”此举遭到联大师生的强烈抵制。学生马灿华撰文说:“即便三民主义是正确无误的思想,它也得在思想的市场上自我证明。”1942年,陈立夫三度训令西南联大,要求联大务必遵守其核定的应设课程,统一全国院校教材,统一考试等新规定。联大教授会对其规定逐条予以批驳:“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之多年,从不敢谓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尚无流弊,似不必轻易更张。”最终,联大没有采用统一教材,保住了教育的独立、自主与尊严。化学系在做实验蒋介石想拉拢傅斯年做国府委员,但被傅斯年断然拒绝。于是,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傅斯年便写信给胡适,劝其保持名节:“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西南联大教员不做官,但不表示不议政。蒋介石“最害怕起立质询的参政员”有4位:张奚若、罗隆基、周炳琳、钱端升。而这四位,都是西南联大的教员。张奚若常常当着蒋介石的面,发言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一次,蒋坐不住了,插了一句:“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第二年,当局寄来路费,邀他再去重庆,他当即回电一封:“无政可参,路费退回。”西南联大常委会会议记录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有一个著名主张:“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这个主张在西南联大得到很好继承。后来,不少专家这样总结:“西南联大学术之所以能彪炳史册,就在于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外界的干预和控制,保证了思想之独立、学术之自由。”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西南联大研究者杨立德,写过一本《西南联大的斯芬克斯之谜》。他在解谜时这样说:“联大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是她就是大学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衙门。”西南联大地质系学生在考察中学术自由1980年代,沈从文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条件那么苦,为何西南联大八年培养的人才,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1940年就读联大的学生心田这样说:“你想知道什么是联大吗?这里没有升旗早操,更没有纪念周训话,也不像别的大学,进去有一个月新生训练,灌输你什么校史和总裁言论。”西南联大学生,著名诗人穆旦西南联大做学术有多自由?教师在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考评方面,几乎拥有全部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联大学生、小说家汪曾祺回忆说:“老师讲课绝对自由,讲什么、怎么讲,全由自己掌握。”正因自由,教授们极重创新,“都以开创性见解为荣,以照本宣科为耻。”教授之间,观点争奇斗绝,蔚成风气。如贺麟欣赏王阳明“心外无理”说,反对理在心外,而冯友兰的思想观点则正好相反。但不管是贺先生还是冯先生,都很受学生尊重。旁听,更是在联大蔚然成风,不仅学生可随意旁听老师的课,老师之间也互相旁听。闻一多与沈有鼎,两人同开“易经”课,经常互相旁听。旁听意味着自由选择,意味着开阔视野,意味着学术对话。部分教师及家属联大学生、诗人郑敏后来回忆说:“我觉得西南联大教育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教授所教的东西跟他所学的东西是融为一体的。所有教授跟自己思考的问题合成一身,好像他的生命就是这个问题的化身,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思想,无论什么时候都在思考,这对我熏陶极深,这种无形的感染比具体知识的传授要大得多,像是注入了一种什么东西到我的心灵里面,以后我对艺术的尊敬、对思考的坚持,都是从这里来的。”吴晗在学校演讲联大学生、后成为清华教授的何兆武,这样评说联大“学术自由”对他的影响,“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不然每人发本标准教科书,自己看就行了。老师照本宣读成了播音员,学生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启发。比如学习历史,孔子哪一年生哪一年死、怎么周游列国等,教科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老师讲。老师的作用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联大老师各讲各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比死盯一个角度好得多。我的思路因此而开阔,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西南联大部分教师合影联大对学生的管理也很自由。在联大,学生转系相当容易,“我从外语系转到哲学系就填了一张表格,其他什么要求都没有。好多人入学后发现不喜欢原来所报考的专业,于是纷纷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诗人郑敏说。在课程设计上,联大也放得很宽,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选择。“但学校也有一项硬性规定,文法学院学生至少必修一门自然科学,可以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地质学中任选。而不论文理工,所有学生都必修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大一国文和大一英文。”郑敏说。为何强调自由选择又作出硬性规定?因为西南联大提倡“通才教育”。梅贻琦说:“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著名翻译家赵瑞蕻先生回忆——1939年的一天,我在教室静静看书,忽然有七八个人嚷着推门进来,一看,竟是华罗庚先生和几位学生。他们在黑板前的椅子上坐了下来,一个人拿起粉笔就在黑板上验算起来,写了许多方程式,边写边喊:“你们看,是不是这样?……”又一个人站起来大叫:“你错了,看我的!”他走上前去,在黑板上飞快书写。跟着,华先生一瘸一瘸地走过去说:“诸位,这不行,不是这样的……”后来,几个人越争越烈、越吵越有劲,大约吵了半个多时辰,听见华先生说:“十二点了,先去吃点东西,我请客!”这样的“师生争论与打擂”在联大随处可见。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回忆当年读书时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论年资和地位,可以说谁也不怕谁。课堂上,学生可以直言指出教师的错误,而教师不会生气,反而对学生更加欣赏。那时,做学问的风气就是这般纯良。”西南联大操场在西南联大,最可贵的就是师生之间,存在一种平等诚挚的教学相长的风气。平时学生考试,不必按教师讲义来答卷,意见与教师相左,只要有根据,也可拿高分。曾经有个同学不同意讲课教授的观点,宁可放弃学分,也不再听这位教授的课。但教授很大度,同意该生不听课,“学期结束时交一份合格的课程论文就行。”后来,这位同学交了篇反对老师观点的论文,因质量较好,竟得到教授高分。“现在大学有标准教科书,考试还必须弄个标准答案,我不认为学问需要一个标准,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思路去想,科学怎么进步?包括爱因斯坦的理论也不应该成为标准,否则永不可能超越,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邹承鲁院士曾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他非常喜欢联大的学术自由氛围,60年代,他搞出了轰动全球的胰岛素。杨振宁当年准考证1943年,课堂休息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一个年轻人问另外一个:“爱因斯坦最近发表的文章,看了没有?”对面答道:“看了,你觉得怎么样?”问者很不屑地摇摇头:“毫无创新。”这样的对话,无疑是狂妄而自负的,但当时周围的学生听了,毫不觉得刺耳。这两位年轻人,后来一个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个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的开拓者。他们就是杨振宁和黄昆。“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联大学生就这般养成了“自由”的习惯,独立思考在学校蔚然成风,熏陶滋养着联大学子。“一个好的体制应该最大限度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西南联大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切。”杨振宁说。清华教授郑林庆,当年在联大读书时的笔记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散漫。自由只是联大精神的一个方面,与之对应的是考试制度的严格,学校、教师一点都不会容情。联大学生张凤鸣回忆说:“1941年我入学时,班里有40多名同学,毕业时仅有20多人。每学期应修学分中,1/3不及格就要留级,1/2不及格就要退学。”一个学生考了59.5分,去跟教务长求情。被教务长拒绝,学生愤愤地说:“59.5分跟60分有什么区别?”教务长回答:“如果没有区别,59.5分和59分也就没有区别,以此类推,60分和0分又有什么区别?”联大办学8年,8000余名学生通过入学考试,但最后只有3882人毕业,可见考试之严格。育才育人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西南联大举行常委会。梅贻琦宣布:“西南联合大学到此结束。”随后,三校回迁,各自复员。在西南联大存在的8年多时间里,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计3882名。这些学生,后来几乎都成了各自领域的大师。西南联大之奇迹,不在于他拥有大师,更在于他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大师。西南联大原教室联大之所以能培养这么多大师,不仅仅在于教授治校与学术自由,更在于他“育才先育人”的理念。西南联大旧址,如今还竖着几块石碑,其中一块写着:育才先育人。“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梅贻琦说。这个做人就是: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做人,在于教授的言传身教。当年联大后面文林街的茶馆里,经常可看到哲学心理系教授沈有鼎的身影。点杯茶,然后坐下来看书。有时,也会点一碟瓜子或花生,那是他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的时候。他喜欢说一句话:“你们在联大这几年,不要只知道闷头读书,也要抬头学做人。”而那些得不到他青睐的学生想吃瓜子时,他就伸出手紧紧护住碟子:“不给你吃。”那神情,就像咸亨酒店里的孔乙己。联大老师,就这样从小事中将“士”之精神传递给学生。西南联大校歌1946年,有三个女孩报考清华落榜。她们叫梁再冰、冯钟璞、梅祖芬。梁再冰父亲是梁思成,清华建筑系主任;冯钟璞父亲是冯友兰,清华文学院院长;梅祖芬父亲是梅贻琦,清华校长。这样的事,在握有大把机动名额的今天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校长、院长、系主任的女儿,报考本校竟得不到丝毫照顾。当时,梅祖芬距离清华分数线只差了2分,同学们都叫梅祖芬去找父亲帮忙。梅祖芬说:“正因为我父亲是校长,所以决无可能。”身教胜于言教,这些先贤令后来者汗颜。在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设科短视化、学者江湖化的今天中国要实现大学的“双一流”目标,很多方面,真不妨向西南联大取取经。为什么要取经于西南联大?1946年,冯友兰撰写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美国弗尼吉亚大学教授伊瑟尔说:“这所大学的遗产属于全人类。”欢迎关注稳健信任的平台【遇财网】,100元就可以获取8%~18%年化收益,登陆网站(www.iyucai.cn)开始您的惊喜之旅吧!往期精彩文章:1.令人震撼的32张照片,你见过吗? | 照片2.美女设计师辞职,把建筑融进蛋糕里,10万粉丝不淡定了··· | 美食3.开店10000家,逼沃尔玛退出市场,它就靠这丧心病狂的省钱策略! | 案例4.这个90后男生,擅长画鬼,却惊艳了近40万人,还老被当成女神膜拜 | 技艺5.一人开26家公司,韩寒、范冰冰为他打工,63岁直播下跪,看了他的生活所有人都想辞职再活一次 | 人物《身价千亿的90岁老人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他的言语,让人热血沸腾,不时泪目》 精选五这一年里,谁曾让整个中国动容?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今晚播出,十位“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揭晓。他或她,曾倾一己之力,践一生之诺,触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柔软,激起一个国家拔节生长的力量。与高贵的灵魂对话,书写自己的不凡人生。孙家栋—— 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王锋 —— 三闯火海救人英雄支月英 ——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秦玥飞 ——“耶鲁”村官张超 —— 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李万君 —— 大国工匠梁益建 —— 仁心医者,上千重度驼背者因他挺直腰杆郭小平 —— 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阿布列林·阿布列孜 ——“新疆焦裕禄”潘建伟 —— 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量子卫星之父”特别致敬:中国女排△白岩松、敬一丹主持颁奖典礼孙家栋星斗焕文章孙家栋,87岁,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一切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面对孙家栋,《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说“东方红”响彻环宇,“嫦娥号”长袖善舞,仰望星空,我们不能忘记这位为祖国默默耕耘的航天人。颁奖辞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王锋忠义感乾坤王锋,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王锋的伤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短短六天时间,收到社会各界捐款两百多万元。10月1日下午,王锋突发肺栓塞,全力抢救无效离世。妻子潘品最了解丈夫的品性,她知道在王锋沉默的外表下有着坚毅的力量,她说,“他这样做,我一点都不奇怪,他平时就是这样的人,他要不这样就不是他了。”△王峰的妻子潘品颁奖辞面对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支月英芳兰振蕙叶支月英,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带出了1000多名孩子,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有的人说我是傻子,说我特傻,我是这样想的,山里需要我这样的傻子。”支月英如是说。面对支月英,《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选择坚守不容易,她的不言之教,已经让学生看见了什么是良知和操守。颁奖辞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秦玥飞君子通大道秦玥飞,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专业的高材生,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2011年,秦玥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13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14年服务期满,秦玥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2016年,吸引了30名来自北大、清华、耶鲁、加州等名校的“乡村创客”,服务于15个国家级贫困村。秦玥飞说,“我必须得了解我自己国家的最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的生活当中有什么样的酸甜苦辣,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去改变,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颁奖辞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张超浩气展虹霓张超,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事故发生后,张超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团长张叶一直陪在他身边,清楚记得张超说的最后一句话:“团长,我还能不能飞”。张超走了,留下刚刚满两岁的女儿和妻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再有半个月就要着舰飞行了,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面对张超,《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时文潮说,我们必须牢记每一位军人的牺牲,都是在为国家换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张超生前照颁奖辞那四点四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李万君器成天下走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2016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每次来到车站,站到自己亲手打造的高铁列车前,李万君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中国的高铁从无到有,再到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中间凝聚着、传承着中国工人朴素的匠人精神,而今天李万君最想做的就是把这种光荣和精神传承给更多的人。他说,“把每一条焊缝焊好,把手中的产品,在我们用技术,用技能不断的升华,最后达到极致,变成艺术品,我认为这就是工匠。”颁奖辞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梁益建推诚结仁爱梁益建,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多年前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毕业后,婉言谢绝美国医院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近可能的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2009年,梁医生在凉山州木里县遇到一个年轻患者刘仁富,当时即给他许诺,“你等着,我帮你找到钱就回来接你。” 一年后,梁益建驱车7小时,去木里县接刘仁富,为他实施了手术。为了给这些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公益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看到他治好的病人站起来时,梁益建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我感到非常幸福,他们成了一个正常的人,中国人就少了一个残疾人。”面对梁益建,《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说,患者在被治愈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到一份尊严,这样的医生功德无量。△梁益建与被他治愈的两位患者颁奖辞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郭小平暖带入春风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目前有33名学生,都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有一半孩子失去了双亲。这样的学校,全国只此一家。郭小平是这所特殊学校的校长,也是创始人。2004年,山西省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但他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2015年,郭小平做出决定,辞去临汾市传染病院、第三人民医院和中医院这三家医院的院长职务,只担任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说,“我应该把精力集中到这。好多人迷惑,医院院长不当,跑这干这,好像不可理解。换一个院长其他人也能做,但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不是换一个校长就能做成了,因为这些孩子认人,就认我这个人,不是认这个位置。”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颁奖辞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阿布列林澄清有片心阿布列林·阿布列孜,维吾尔族,哈密司法系统出了名的黑脸包公,他在哈密市检察院和法院工作了31年,办理了近千件案件,经他审理的案件,没有发生过一次改判、错判,桩桩是无可辩驳的铁案,人称“铁案法官”。31年来,阿布列林经历了死亡的威胁,说情者的糖衣炮弹,亲戚们的怨恨,数十年如一日,他恪守着职业准则,用生命去捍卫法律的尊严。阿布列林为何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因为他心中有个榜样——焦裕禄。1968年,阿布列林曾经在途径河南时访问兰考焦裕禄故居,这次兰考之行影响了他一生。阿布列林退休以后,依旧不忘初心,常去哈密最大的惠康园社区,为百姓做免费的法律咨询,帮素不相识的人们解决实际困难。阿布列林说,“在这40多年当中,我可以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管是年轻的时候也好,老的时候也好,能做的工作,我都满腔热情地去做,我自己可以说,我是焦裕禄的好学生。”颁奖辞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执法无私,立身有责;恪尽职守,勤勉为公。在这片土地上,红柳凝聚水土,你滋润心灵。潘建伟曙色满东方20年前,奥地利,一位26岁的中国学生,面对导师的提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他回答,“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这个学生的名字叫潘建伟。日凌晨,中国量子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标志着目前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领跑世界。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量子通信,是目前理论上唯一被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手段。量子卫星的发射,意味着中国量子保密通信技术成功了一半。设计要求快速飞行的量子卫星能被地面的光学天线精准跟随,这相当于在一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往地面的一个储蓄罐里投硬币,还必须保证每个硬币都能够扔到储蓄罐中。类似这样的技术难题都被潘建伟及他的团队一个个攻克。长期从事研究,潘建伟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他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颁奖辞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特别致敬:中国女排 为国著功成在里约奥运赛场逆转战胜东道主巴西之前,几乎没有人看好这支中国女排,面对全场嘘声和不可一世的对手,女排姑娘们众志成城,一场场拼,一分分磕,终于力克强敌,时隔12年重夺奥运冠军!国歌奏响,国旗升起那一刻,无数国人泪奔……女排精神,再次征服世界,激励亿万中国人!《感动中国》,就是在心灵里播下一粒种子,虽然这粒小小的种子,不会马上长成参天大树,但内在的生命力使得它终会生长起来,带来长久的美好。END转发是一种美德,也许别人还不知道呢?君来君往官网:http://www.jun2jun.com版权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君来君往互联网金融的观点,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识别此彩色二维码并完成注册流程的,即有100元现金赠送;向好友发出注册邀请的,每成功注册一个好友即有10元现金赠送。快快行动赢取奖励!君来君往财富链接快速注册通道(长按二维码进行识别):早注册早受益,还等什么,快快行动吧!《身价千亿的90岁老人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他的言语,让人热血沸腾,不时泪目》 精选六中国高铁,是外国青年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之首、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中国高铁有着“高颜值、高速度、近乎完美的乘车体验……”高铁改变了中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高铁,正成为一张中国名片,向世界散发出魅力。中国高铁是怎么来的?中国高铁“牛”在哪儿?中国高铁能不能跑得更快?本报记者一一为您揭秘。刷新认知的“中国速度”“立硬币不倒”似乎成了外国人对中国高铁最直接的印象。早前,一位外国人拍摄了一段在中国高铁上立硬币的视频,在网络上一度引发热议。在这个长达数分钟的视频里,列车飞速行驶,硬币却始终立得稳稳的,引爆了外国网友讨论。“我曾经坐高铁完成了一次北京到西安的旅行,这经历简直刷新我认知!”来自美国的罗杰曾在加拿大、英国、日本和中国生活,他表示,在中国,不管是城市轻轨还是高铁,他都喜欢。在中国,外国人称高铁是最好的旅行方式。在国外,中国高铁同样为当地群众带去便利和机遇。莱文特是土耳其文化大学的一名学生,近年来,他关注到中土两国在高铁建设方面的合作:“土耳其有很多高铁工程项目,中国在这些项目中提供了很多帮助。我认为在这些项目中,土耳其和中国还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中国高铁的发展成绩同样引来国外媒体的关注。去年,俄罗斯第一频道推出了一部名为《跟着叶叔走中国》的系列纪录片。据纪录片主创叶叔介绍,一期介绍中国高铁的节目收到观众大量热情洋溢的评语,而他在坐过中国高铁后也感叹:中国“和谐号”列车真是个铁路奇迹!英国广播公司(BBC)曾在一篇题为《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文章中将高铁建设看作是中国正在开展新工业革命的标志。文章说,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中国人的勤劳创新使得中国高铁技术得以迅速应用,并引领世界。韩联社的表述则更加直白:“坐上高铁,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速度’。”一场持续的“高铁革命”“那真的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必须让中国高铁真正成为中国人自己的高铁。”回顾起中国高铁的创新发展历程,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贾利民非常感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孕育发展至今的全过程。“我们是站在西方的肩膀之上起步的。”谈到中国高铁的发展,贾利民坦言,对西方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创新,对我们的发展非常重要。从照图施工到小改小修,从引进西方的制造能力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高铁人”用10年多的时间“全面地、系统化地,一个角落都不遗漏地”研究、建设起了自己的高速铁路。武广高铁,建设工期4年半,而这在国外一般需要8-10年。武广高铁董事长王志坚说:“我们是把他们用在休息的时间、喝茶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焊接工李万君,被誉为“工人院士”,在他手下,高铁所有焊件都表里如一、没有瑕疵,在他眼中,“每一个焊件都得是艺术品。”历时5年建设的宝兰高铁,沿线地质地貌复杂,被中铁二局宝兰高铁甘肃段项目部经理袁韬形容为“就像在豆腐上建高铁”……中国高铁的发展,离不开高铁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国家的战略支持。在贾利民看来,中国高铁成功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集成了全国最优秀的科技和创新力量,包括20多家国内顶级高校、50多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能力平台、500多家配套企业。从基础材料到控制,从电子到化工,从机械到信息,我们在所有涉及的领域开展了高度组织化的创新。我们选择了一条面向问题、目标引领、需求导向的科技创新路径。”贾利民回忆道,当时恰逢中国高铁的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国家为高铁科研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机遇和实验验证环境:“我们出了产品就可以做实验,每条新线路开通前都会专门安排一段时间给我们做实验。除了中国,全世界谁还有这个机会?”“欧洲人把这叫做‘中国的高铁革命’,这个革命还在持续。”贾利民补充道。领先优势独此一家由于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中国高铁面对的挑战,是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环境最复杂,有高寒高铁、抗大风沙高铁和沿海高铁,且连续高速运距长,“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对高速动车组的多样化需求。”为此,贾利民和高铁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高速列车智能化”和“高速列车谱系化”的概念和技术架构。贾利民把谱系化技术平台比作一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下蛋”,完成高速列车产品的定制化和需求导向的快速设计、制造与交付。在这个谱系化平台下,中国已经生产出了城际动车组、高原动车组、高寒动车组和适用于高原荒漠地区的一系列高速列车产品,6月26日首发的“复兴号”也是这一技术平台的应用成果。从冰雪覆盖的高寒地带到热带海岛,从特大荒漠风区到极端艰险的山区,中国的高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俊彪表示,中国铁路在建设、运营、风险防控等方面总体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国高铁何以领跑世界?贾利民对本报记者说,中国高铁具有全球最完整的技术和产业配套体系。“中国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地解决与高铁有关的所有技术问题,这个完整性,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独此一家。”贾利民同时坦言,我们在高铁涉及的材料、电子元器件、信息技术基础部件等基础技术和产业领域上还有短板,需要引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自主创新,经济全球化可以极大地缓解这些短板给我们造成的制约。“高铁技术、设计、标准都是我们制定和掌握的,我们要讲品质、讲效益、讲面向全球的包容性发展,需要的是集成全球资源,这并不影响中国高铁创新能力和产业能力体系的完整性。”高铁可否“达速”?“这简直是居家旅游必备啊!”前两天,小杨从北京乘坐“复兴号”去上海,“全程WiFi,充电插座,感觉舒服极了。”北京到上海,只需5个多小时,连接了中国首都和经济中心;北京到河北廊坊,21分钟,为大批“跨省上班”的工薪阶层带来便利……在一路领跑中,高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摊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把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过去5年,中国高铁新增运营里程1.2万公里,总里程超2.2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的总和。到2025年,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将达到3.8万公里,覆盖中国240座中型以上的城市,它将彻底改变这片土地上距离与时空的概念。而随着一系列技术创新,高铁的速度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复兴号’试验时速可达400公里,设计持续运行时速350公里,但为什么实际运行时速仍是300公里?”一位北京市民对此表示疑惑。实际速度能否达到设计速度?试验速度能否保证安全行驶?这些问题引发不少网民的讨论。对此,贾利民直言,以安全为由降低高铁速度是没有经过科学理性评估的,以成本为由抵制达速更是狭隘、短视和缺乏大局观的。“高铁从研发设计到运营维护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坚持‘故障安全原则’这一条底线原则,即任何故障必须导致安全侧输出。我们的设计速度是350公里,就意味着,通过我们的设计过程和技术手段,高铁本身就具备了在350公里条件下安全运行的条件和技术能力。”贾利民告诉记者,现在有关部门正在全力以赴准备恢复速度。本报记者王萌《身价千亿的90岁老人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他的言语,让人热血沸腾,不时泪目》 精选七中国高铁,是外国青年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之首、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中国高铁有着“高颜值、高速度、近乎完美的乘车体验……”高铁改变了中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高铁,正成为一张中国名片,向世界散发出魅力。中国高铁是怎么来的?中国高铁“牛”在哪儿?中国高铁能不能跑得更快?本报记者一一为您揭秘。刷新认知的“中国速度”“立硬币不倒”似乎成了外国人对中国高铁最直接的印象。早前,一位外国人拍摄了一段在中国高铁上立硬币的视频,在网络上一度引发热议。在这个长达数分钟的视频里,列车飞速行驶,硬币却始终立得稳稳的,引爆了外国网友讨论。“我曾经坐高铁完成了一次北京到西安的旅行,这经历简直刷新我认知!”来自美国的罗杰曾在加拿大、英国、日本和中国生活,他表示,在中国,不管是城市轻轨还是高铁,他都喜欢。在中国,外国人称高铁是最好的旅行方式。在国外,中国高铁同样为当地群众带去便利和机遇。莱文特是土耳其文化大学的一名学生,近年来,他关注到中土两国在高铁建设方面的合作:“土耳其有很多高铁工程项目,中国在这些项目中提供了很多帮助。我认为在这些项目中,土耳其和中国还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中国高铁的发展成绩同样引来国外媒体的关注。去年,俄罗斯第一频道推出了一部名为《跟着叶叔走中国》的系列纪录片。据纪录片主创叶叔介绍,一期介绍中国高铁的节目收到观众大量热情洋溢的评语,而他在坐过中国高铁后也感叹:中国“和谐号”列车真是个铁路奇迹!英国广播公司(BBC)曾在一篇题为《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文章中将高铁建设看作是中国正在开展新工业革命的标志。文章说,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中国人的勤劳创新使得中国高铁技术得以迅速应用,并引领世界。韩联社的表述则更加直白:“坐上高铁,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速度’。”一场持续的“高铁革命”“那真的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必须让中国高铁真正成为中国人自己的高铁。”回顾起中国高铁的创新发展历程,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贾利民非常感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孕育发展至今的全过程。“我们是站在西方的肩膀之上起步的。”谈到中国高铁的发展,贾利民坦言,对西方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创新,对我们的发展非常重要。从照图施工到小改小修,从引进西方的制造能力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高铁人”用10年多的时间“全面地、系统化地,一个角落都不遗漏地”研究、建设起了自己的高速铁路。武广高铁,建设工期4年半,而这在国外一般需要8-10年。武广高铁董事长王志坚说:“我们是把他们用在休息的时间、喝茶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焊接工李万君,被誉为“工人院士”,在他手下,高铁所有焊件都表里如一、没有瑕疵,在他眼中,“每一个焊件都得是艺术品。”历时5年建设的宝兰高铁,沿线地质地貌复杂,被中铁二局宝兰高铁甘肃段项目部经理袁韬形容为“就像在豆腐上建高铁”……中国高铁的发展,离不开高铁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国家的战略支持。在贾利民看来,中国高铁成功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集成了全国最优秀的科技和创新力量,包括20多家国内顶级高校、50多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能力平台、500多家配套企业。从基础材料到控制,从电子到化工,从机械到信息,我们在所有涉及的领域开展了高度组织化的创新。我们选择了一条面向问题、目标引领、需求导向的科技创新路径。”贾利民回忆道,当时恰逢中国高铁的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国家为高铁科研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机遇和实验验证环境:“我们出了产品就可以做实验,每条新线路开通前都会专门安排一段时间给我们做实验。除了中国,全世界谁还有这个机会?”“欧洲人把这叫做‘中国的高铁革命’,这个革命还在持续。”贾利民补充道。领先优势独此一家由于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中国高铁面对的挑战,是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环境最复杂,有高寒高铁、抗大风沙高铁和沿海高铁,且连续高速运距长,“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对高速动车组的多样化需求。”为此,贾利民和高铁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高速列车智能化”和“高速列车谱系化”的概念和技术架构。贾利民把谱系化技术平台比作一只“老母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下蛋”,完成高速列车产品的定制化和需求导向的快速设计、制造与交付。在这个谱系化平台下,中国已经生产出了城际动车组、高原动车组、高寒动车组和适用于高原荒漠地区的一系列高速列车产品,6月26日首发的“复兴号”也是这一技术平台的应用成果。从冰雪覆盖的高寒地带到热带海岛,从特大荒漠风区到极端艰险的山区,中国的高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俊彪表示,中国铁路在建设、运营、风险防控等方面总体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国高铁何以领跑世界?贾利民对本报记者说,中国高铁具有全球最完整的技术和产业配套体系。“中国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地解决与高铁有关的所有技术问题,这个完整性,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独此一家。”贾利民同时坦言,我们在高铁涉及的材料、电子元器件、信息技术基础部件等基础技术和产业领域上还有短板,需要引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自主创新,经济全球化可以极大地缓解这些短板给我们造成的制约。“高铁技术、设计、标准都是我们制定和掌握的,我们要讲品质、讲效益、讲面向全球的包容性发展,需要的是集成全球资源,这并不影响中国高铁创新能力和产业能力体系的完整性。”高铁可否“达速”?“这简直是居家旅游必备啊!”前两天,小杨从北京乘坐“复兴号”去上海,“全程WiFi,充电插座,感觉舒服极了。”北京到上海,只需5个多小时,连接了中国首都和经济中心;北京到河北廊坊,21分钟,为大批“跨省上班”的工薪阶层带来便利……在一路领跑中,高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摊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把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过去5年,中国高铁新增运营里程1.2万公里,总里程超2.2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的总和。到2025年,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将达到3.8万公里,覆盖中国240座中型以上的城市,它将彻底改变这片土地上距离与时空的概念。而随着一系列技术创新,高铁的速度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复兴号’试验时速可达400公里,设计持续运行时速350公里,但为什么实际运行时速仍是300公里?”一位北京市民对此表示疑惑。实际速度能否达到设计速度?试验速度能否保证安全行驶?这些问题引发不少网民的讨论。对此,贾利民直言,以安全为由降低高铁速度是没有经过科学理性评估的,以成本为由抵制达速更是狭隘、短视和缺乏大局观的。“高铁从研发设计到运营维护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坚持‘故障安全原则’这一条底线原则,即任何故障必须导致安全侧输出。我们的设计速度是350公里,就意味着,通过我们的设计过程和技术手段,高铁本身就具备了在350公里条件下安全运行的条件和技术能力。”贾利民告诉记者,现在有关部门正在全力以赴准备恢复速度。本报记者王萌《身价千亿的90岁老人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他的言语,让人热血沸腾,不时泪目》 精选八几个月前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宽体高架电车巴铁,如今正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局面。近日,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的巴铁试验线路上,测试车辆“巴铁1号”被发现静静地停放在车棚内,车身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据现场看护人员称,该测试线已经两个多月未见动静,“公司的人早都撤走了,联系不上。”12月6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巴铁科技一名高管处获悉,巴铁公司各地项目均已停摆,“从11月中下旬开始的,公司的资金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不愿意再出钱,所有需要资金驱动的工作都已经停止了。”除此之外,澎湃新闻记者还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巴铁科技目前拖欠着车辆设计方苏州奥杰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奥杰”)的设计款,并且陆续有员工从公司离职。不过,当澎湃新闻记者致电巴铁发明人宋有洲时,他却坚称公司运营正常,“北戴河的试验线每周都会有人去,上周中车集团下属的生产厂才刚刚去考察过。”他声称,说巴铁停运的都是造谣,积满尘土的“巴铁1号”是扬尘和雾霾所致,“家里的轿车三四天不洗不也有灰吗?”关于寻找新投资人的进展,宋有洲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巴铁科技已经谈妥了一笔新的投资,对方是一家在北京的央企,主业在能源领域,将与公司合作建设巴铁。不过他未说明是哪家央企愿意接盘。北戴河试验线停了?巴铁公司寻找新投资人宽体高架电车巴铁又称“空中巴士”,采用“上层载客,下层通车”的设计,号称是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的新型交通工具。今年8月初,长达22米的“巴铁1号”试验车在秦皇岛北戴河区首测亮相引发社会关注。巴铁的技术可行性遭人质疑,巴铁公司背后的投资方北京华赢凯来(以下简称“华赢凯来”),也被质疑打着旗号,搞P2P融资,甚至涉嫌非法。“现在公司不是一个正常运转的状态,大部分工作都已经停了,人也不齐,在等新的资金过来。这个状态大概从11月中下旬就开始了。”巴铁科技一名高管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公司的资金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投资方不愿意再出钱,所有需要资金驱动的工作都已经停止了,只有案头工作还在进行。“我们正在各处寻找新的投资人,对投资人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对巴铁项目感兴趣,我们都愿意接触。””巴铁科技副总经理兼新闻发言人李楠告诉澎湃新闻,公司维持正常运营每季度的资金消耗在千万级别。秦皇岛北戴河区宣传部相关官员也向澎湃新闻记者证实,“巴铁1号”的项目管理方和运营方已经从当地撤走,但巴铁科技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是否出现变数尚不清晰。公开资料显示,除了在秦皇岛的试验线路,巴铁科技此前还与河南周口、河南南阳、河北张家口等地方政府签有合作协议,将在上述城市进行巴铁轨道线路和组装工厂的建设。宋有洲:家里的轿车三四天不洗不也有灰吗但当澎湃新闻记者致电巴铁发明人宋有洲时,他却坚称公司运营正常,“北戴河的试验线每周都会有人去,上周中车集团下属的生产厂才刚刚去考察过”。他声称说巴铁停运的媒体都是造谣,积满尘土的“巴铁1号”是扬尘和雾霾所致,“家里的轿车三四天不洗不也有灰吗”。宋有洲还表示,继秦皇岛之后,巴铁的第二条试验线已经在河南周口落地,在当地被称作“巴铁路”,总长为3公里。截至发稿,记者未能联系到周口相关政府部门对此说法进行核实。宋有洲:白丹青为巴铁投了几个亿工商资料显示,巴铁科技有两个——白丹青和朱红斌,分别出资9000万和1000万元。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河北商人白丹青一直是巴铁科技的主要出资人,他本人及旗下的北京华赢凯来有限公司,是巴铁科技惟一的投资方。网络流传的信息显示,白丹青系河北邢台人,原名白志明。据称,白志明改名成白丹青,是为了彰显其家学渊源。白丹青从房地产开发起家。查询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最新结果,由白丹青担任企业法人、高管或股东的公司超过40家,分布于北京、河北、上海、广东,行业覆盖互联网、房地产、金融、餐饮、农业等多个领域。一位熟悉巴铁科技内部情况的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白丹青已向巴铁科技投入了30亿资金,其中1.3亿元来自华赢凯来发行“巴铁”募集来的钱,剩余的均为白丹青个人出资,资金主要来自于。但这一并未从巴铁员工处得到证实。李楠称,不方便透露具体数额,仅表示此前巴铁科技用于研发、设计、制造试验车和线路的花费在几亿元规模。宋有洲也称,白丹青实际投入的钱只有几亿元。他强调,公司层面此前并未有融资活动,资金都来自白丹青。欠款设计商疑云“公司缺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研发车辆本来就是一件特烧钱的事,没有150亿光周口一个地方的项目都下不来。”参与巴铁研发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现在白丹青才付了苏州奥杰两成的设计款,还有八成的款项一直欠着,设计人员的钱也都没给。”参与巴铁研发的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据称,这笔设计费金额近5700万元,如果此说属实,折算下来,巴铁科技的欠款数额约为4500万元。但这一数字并未从苏州奥杰处得到证实,这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向澎湃新闻表示,与巴铁合作的情况暂时不便透露。“任何经营方面的问题,我们会在今年的中披露。”该公司一位管理层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给苏州奥杰的设计款确实没结清,但这不叫欠款,因为现在合作还没结束,而且已付的部分也不是两成,是六成。”宋有洲强调。可查资料显示,苏州奥杰是一家生产汽摩及其配件的企业,主营沙滩车铝合金油箱、铸件、客车底盘件、管状梁焊接、沙漠车配件、底盘件等。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巴铁科技资金遭遇瓶颈,新的投资迟迟不能到位之际,白丹青曾在内部会议上向团队打包票,称自己和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交情匪浅,潘石屹答应会加入投资。“都觉得他这么说是为了安慰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孕一个月能做人流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