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精神病人,已经无治愈可能,想找个条件很好的精神病康复医院或者中国精神病疗养院院。望知道的帮帮忙。

声明:论坛言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立场
Powered by Discuz &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最具影响力中文军事论坛 -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Military Forum走进精神病康复者的世界---晶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A15版:深度调查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头版
第A02 : 社论
第A03 : 广告
第A04 : 非常新闻
第A05 : 非常新闻
第A06 : 广告
第A07 : 非常新闻
第A08 : 非常新闻
第A09 : 深新闻
第A10 : 深事
第A11 : 深事
第A12 : 深事
第A13 : 撇捺
第A14 : 深度调查
第A15 : 深度调查
第A16 : 独唱团
第A17 : 城区
第A18 : 城区/财经
第A19 : 中国/看板
第A20 : 国际/关注
第A21 : 撞彩/体彩
第A22 : 撞彩/福彩
第A23 : 笔阵
第A24 : 封底新闻
第B01 : 新生活
第B02 : 向艺术致敬/演出
第B03 : 向艺术致敬/电影
第B04 : 精神花火/生活细节
第B05 : 新生活特供
第B06 : 貌似在人间
第B07 : 貌似在人间
第B08 : 人文正刊
第B09 : 人文正刊
第B10 : 可以打扰的私生活/圈强赴会
第B11 : 可以打扰的私生活/圈强赴会
第B12 : 可以打扰的私生活
第B13 : 影院信息
第B14 : 优悠游
第B15 : 优悠游
第B16 : 优悠游
第B17 : 优悠游
第B18 : 优悠游
第B19 : 分类广告
第B21 : 疯狂的竞技/健行见远
第B22 : 疯狂的竞技/起跑
第B23 : 疯狂的竞技/靶心
第B24 : 疯狂的竞技/撞线
探秘深圳“中途宿舍”:
走进精神病康复者的世界
邓妍/文 张定平/图
社工在给康复者做看图数人头的游戏测试。
从测试结果来看,这里的人都属于精神正常。
晶报深度调查记者 邓妍/文 晶报记者 张定平/图 “疯人院”,“小白楼”,“疗养院”,这座神秘小院有各式各样的称谓,而它真实的身份其实是一家精神病康复“中途宿舍”。这样的“中途宿舍”全国仅三家,深圳的这家则是唯一的此类民营机构。 与对待精神病人不同,住在这里面的92个人,被看成是社会功能衰退的“康复者”。他们从医院出来后,会进入这里进行后续康复治疗,重新学习照顾自己、与人交往,甚至尝试正常工作。中途宿舍,便成为他们返回社会前的中转站。 “永动机”发明者和他的惟一忠实听众 “地球资源太紧张,连水都快不够用了,汽车还想烧汽油?”“我可以什么都不用,照样让车子跑得快,你别不信!”阿洪是个“工程师”,他不知疲倦地画图、做实验,向大家热情推介着他的“伟大”发明——“永动机”,每天如此,乐此不疲,直至他心脏病发作转院为止。 阿洪唯一的忠实听众阿茹,也是个活在幻想中的人。阿茹40岁,可她的记忆却还停留在30年前,咧着没有门牙的嘴,娇嗔地管所有人都叫哥哥、姐姐。在她的世界里,只有童话故事和卡通人物。 幻想,是这里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这里,对外叫宝安利民康复中心。距离深圳中心区30公里,一栋不起眼的七层小白楼,藏匿在风景旖旎的任达山庄深处。外面的人很少知道这里,周围略知内情的又讳莫如深,而楼里的人也很少外出。铁门紧锁的白楼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 “家人把我送来这里, 就等于抛弃”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里绝对是个世外桃源:四面环山、绿树成荫、湖光倒影。可是,站在小白楼里的康复者们,任凭怎样踮脚远眺,也够不到喧嚣的城市。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共同的愿望:出院。 这天9:30的早会,护士长夏叶珠重点表扬了小维,这个懒散的27岁姑娘得到的表扬词是:吃完药后还能扫扫地、擦桌子,不像以前成天睡觉不做事。 小维,精神分裂症患者,每次发病都会离家出走,身无分文在外流浪。最近一次发生在去年底的一天,得到请假批准的小维由爸爸领回了家,待了不到5分钟,她就搜罗了爸爸口袋里的10多块钱,跑了出来。一个月后,人们在罗湖派出所门口发现了她,全身脏兮兮的,还直冲人傻笑。直到现在,也没人知道她这一个月是怎样活下来的。再次住进“中途宿舍”时,小维的病比之前更严重了,胡言乱语中还不时夹杂着别人听不懂的英语单词。她发病前曾就读深圳高级中学,英文尤其好。 为什么要逃跑?“因为家人对我不好。他们把我送来这里,就等于是abandon (抛弃)。”说着,她忽然像觉察到什么,皱起眉头大声喊道:“你听,你头上的天使在说话哟!”她把耳朵凑近,遗憾地摇摇头:“已经听不清楚了。以前,天使还老夸我漂亮、聪明、可爱。现在,她很少说了,可能是因为我老了吧,实在没什么值得表扬的。”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据统计,深圳市目前在册登记的精神残疾人约3500人,近九成为重性精神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就高达44.19%。精神病的诱因很多,而被送到“中途宿舍”的病人大多是因为:发高烧、受惊吓、长期家庭环境影响、工作压力大,以及婚姻情感问题。 每个人先写出人生最重要的五样东西,然后再逐条舍弃,最后只留下一样。这是一个心理分析游戏,也是“中途宿舍”每日下午开展的小组活动,通常都由社工带领大家进行。“结婚、生孩子、出国、考社工、出院”——小维快速地写着,当要逐个舍弃时,她停顿了:“真是灰暗的人生!舍弃的过程,就好像将要失去所有。”最后,“出院”二字还是被留了下来。 “出了这个门,就失去 了自由的机会” 年近60岁的老林,患精神病30年。人生一半的时光辗转于各类精神病院。在“中途宿舍”,他被分在了“低生活能力组”。这个组有20个人,固定的活动区域位于小白楼一楼。因为长期患病,这群人的各种生活技能在迅速衰退,甚至连洗脸刷牙都不会了。 脸色发灰、目光呆滞,趿拉着拖鞋,老林和他的病友之间没有任何交流,每天做的只是从房间的这头踱到那头,再折返,往复。一旦有陌生人进入,他们便会歪歪斜斜地直奔陌生人而去。 “不用害怕,他们不会伤害人。” 欧阳方城笑着说,他是“中途宿舍”的副主任,从事精神疾病治疗已经10年了。按照规定,“中途宿舍”接收的是16至60岁的深圳户籍精神病患者,到这里来的人,必须病情稳定,无暴力倾向,无传染疾病,且身体状况良好。 3年前刚开业时,这里也曾发生过“飞越疯人院”事件。“中途宿舍”参照香港模式,实行开放式管理。第一天就跑掉3个人,所幸有惊无险,最后都自个儿乖乖回了家。在尝试了3天后,这种开放式管理就被一把二十斤的门锁终结了。但是尝试并没有停止,只要不涉及到吃饭、吃药、洗澡这些基本生存需求,都可以给予他们自由。在欧阳方城看来,管理精神病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由”:在这里,表现优异者可以得到“外出散步”的奖励,请假回家也被看成是种福利。遇到有闹情绪不听从管理者,工作人员就会使出“杀手锏”:再不听话,就把你们送回康宁、阳春(精神病院)去。“这句话通常很有震慑力,这里的康复者,之前都曾被送进过精神病院。他们很明白,出了这个门,就失去了自由的机会。” “他们不发病时, 都是正常人” “疯癫并不仅是病理学,也属于社会学。”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甚至将如何对待疯子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相左于福柯笔下关于癫人被捆绑和禁闭的历史,“中途宿舍”展现的是另一番“自由与民主”的场景。 他们不用身着统一的病服,不必打招呼便可自由出入主任办公室。表现好的还可以有自己的手机、MP3、甚至是平板电脑,电脑室有WIFI可无线上网。他们自由支配零花钱,每周一三五,雀跃地拥到小卖部买零食,每次每人限购20元。而外出散步、请假回家这些特殊待遇,都让这个“疯人院”显得如此不同寻常。 每周一次,这里几乎所有的公共事务都要开会讨论,包括下周要看的电影,散步活动的内容,谁可以去农场摘果,还有新来康复者的训练计划等。社区自治模式在“中途宿舍”得到充分运用,被单清洗、打扫卫生、食堂帮厨等几乎所有内务工作,都由康复者自己完成。“这样会让大家觉得有种参与感,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情绪。”王春雁说。这个黑壮的年轻小伙走在一群康复者里,完全看不出来是工作人员。“我没把他们当成精神病人。因为他们在不发病时,都是正常人。”最近,全市精神残疾者足球比赛要开打了,王春雁组织的运动健身小组几乎每天都要开会,讨论队形、战术、每个人的站位,训练时间则通过举手表决来确定。 在这里,男女病人是混合管理的。因为长期服药,他们已经没有了性欲。六楼为男病人区,七楼住着女病人。每间宿舍六到八个人。当然,也有例外。位于七楼的单间宿舍里只住着母女二人,妈妈年过60岁,女儿庭玉是个海归,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她们自费每月3300元特别申请了这间单房。与其它房间不同的是,这里的家电都是特别配置的,沙发、冰箱、空调、电视一应俱全,连床都按照个人需求分别配备,妈妈要高床,女儿喜矮床。 让庭玉一直引以为傲的是,她毕业于深圳大学英文系,曾去英国进修一年,还拿到了剑桥的证书。她架着副眼镜文质彬彬,时常拿着本英文原版小说,没事爱琢磨广告词,每天写日记,希望以后能当个作家。这对母女,由于知识渊博,被众康复者推为“公知”。在“中途宿舍”不定期开展的演讲会上,庭玉通常是主讲者,深情并茂地讲述自己是如何写作的——她才不管台下的听众早已昏昏欲睡。 然而,即便是最见过世面的庭玉,也对外面的世界既向往又害怕。一次跟着工作人员离开“中途宿舍”出外购物,她这样形容对外界的疏离感:在繁华的市区,我紧紧跟随着大家的脚步,仿佛一转身,我就会迷失在这座水泥森林。这些情景令人感伤,不知何时,我才能摆脱精神残疾人这个阴影,走向社会,拥有一份工作,一个家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中途宿舍一直很边缘” 一切都很有秩序,从早上6:30起床到晚上9点睡觉,康复者的生活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准点吃饭,按时服药,一天三餐,二荤一素一汤。早会、社工组织的小组活动,打球、看电视、打麻将、下棋等自选业余活动。几乎能让他们除了睡觉,都不会闲着。享受到以上的项目,个人每月只需要掏300元,其余2500元由市区两级政府补贴,但必须是深圳户籍人口。 精神病通常带有家族遗传性。在“中途宿舍”里,有兄弟、姐妹、母女、父子都在做康复治疗的。“爸爸来看我了!”陈明开心地摇晃着刚拿到的万宝路香烟。他们家四口都有精神病史,每年可以获得低保、重残补贴、社保、辅助就业金等政府补贴,约计七八万元。11月30日,陈明将正式出院。他已经反复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先从传菜员做起,然后升级去做厨师,存到点钱后就自己承包开的士,娶个老婆,再有机会移民加拿大。移民的想法源自于他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最早的人类应该是楼兰人,他们消灭了恐龙,而今这个种群仍未灭绝。” 他的语气是学术式的,手中的万宝路一根接一根,没断过。 民营投资、政府资助的模式,支撑着“中途宿舍”进入了第三个年头。“从开业到现在,每年亏损约百万元。水、电、煤气,员工工资,技能培训等机构运作费用,全部算上,要维持收支平衡,入住的康复者至少要达到150人。”欧阳方城无奈地说。然而满额194个床位,现在只住进了92个人。“中途宿舍其实一直很边缘。”尽管如此,欧阳方城仍很乐观:随着人们对“中途宿舍”的知晓,以及逐步建立起从精神病院到“中途宿舍”再到康复者家庭这一整套完善机制,“中途宿舍”在深圳的发展会逐渐步入正轨。 “他是康复得最好的, 仍回不了社会” 每周六下午,是给家里打电话的时间。在一部台式电话前,康复者们早已站成一排挨个等待。终于轮到阿华了,他拿起听筒想了很久,不知该往哪里打。在后面的催促声中,阿华突然扔掉听筒,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一年多了,没有任何亲人来探望过他。 欧阳方城还记得,这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刚进入“中途宿舍”时,暴力倾向很严重,老爱打人。阿华患病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父亲去世后,他妈妈改嫁有了孩子。去年,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一直疼爱他的小姑也因煤气中毒死了。实在承受不了亲人相继离世的打击,阿华彻底崩溃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受控制的暴力,有次甚至将妈妈砍伤。最终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妈妈也将他放在了这里。不按时吃药、气候原因、环境改变或者事件刺激,都容易使病人发病。欧阳方城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神疾病是很难完全治愈的。“中途宿舍”开办三年共接收康复者157人,其中离舍54人,有10人曾因病情复发转医院治疗,4人离开后又重新住进“中途宿舍”。 像阿华这样无家属接收的患者,在“中途宿舍”并非个案。欧阳方城用三个不愿意来诠释家属的心理:“不愿意别人知道家里有精神病人;不愿意说病史;不愿意把病人接回家。” 对家属而言,最可怕的就是病人病情复发。常叔在回家后不久就发病了,狠狠地用皮鞭抽打老婆,样子很吓人。被重新送回“中途宿舍”后,他就再没回去过。一般来说,“中途宿舍”治疗的最长期限不超过两年。年过60岁的常叔已经超期治疗,他自费住宿,当起了“中途宿舍”食堂大厨,一副决定在此安度余生的架势。每天饭点,康复者们都会趴在窗户上,眼巴巴盼望着一头花白长发的常叔,推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走进食堂。 “这老兄算我们这儿康复得最好的了,但是,仍回不去社会。”欧阳方城语带遗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涉及的精神疾病康复者姓名均为化名。) 精神疾病“中途宿舍” 这一理念是标准的舶来品。1984年,在英国“利民会”帮助下,香港成立了以帮助精神病人开展社区康复为目标的“利民会”。如今,40余家“中途宿舍”在香港遍地开花,精神病人从医院出院后被直接转送到散布于社区的“中途宿舍”,白天外出工作,下班回到宿舍继续接受康复训练。深圳宝安利民康复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中途宿舍”民营机构,接收需全天候治疗的康复者。 21.19% 深圳患精神疾病的成年居民终身患病率 1.41% 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 11% 就医率 (数据来源:深圳居民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后记 康宁医院病床忒紧张 日均二三十病人待住院 下班路上,张季听到小区大妈闲侃武疯子砍人新闻,脸上不知怎的臊得慌,尽管她从“中途宿舍”出院已大半年。22岁的张季是“中途宿舍”里屈指可数已参加工作的康复者,她被推荐到观澜民爱工业园。根据面试情况,她将从事胶带、纸袋包装,每个月1000多元工资。这家工业园的员工都是残疾人。 上岗前要接受半年电脑培训,张季说,这是为了两三年后转行文员的需要。实际上,她很清楚,因为得过精神病,转行有点不切实际。她现在每天还要吃药,每月必须到康宁医院复诊。工作之余,张季喜欢唱歌。她在发病前就读于广州影视学校艺术专业,理想是当名歌手。上这个学校的孩子多半想当明星。说到这里,张季不太好意思地晃了一下身体,叹口气说:“可惜,我太胖了。”除了“中途宿舍”的病友,她在社会上几乎没有其他朋友。 “社会对精神病人的认可程度很低。尤其这几年,精神病人暴力伤人事件时有发生,他们已被认为是高危人群。”欧阳方城说。正因如此,康复者返回社会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就业,而是如张季那样,在专门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称为庇护性就业。 深圳居民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深圳市患精神疾病的成年居民终身患病率达21.19%,高居全国首位,而1.41%的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也是全国最高。相比来说,深圳精神病人就医率却低至11%,这就意味着每100个精神病人里只有11人会去就医。 康宁医院医务科科长杨孔军主任医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康宁医院目前开放病床共有530张,每万人口精神科病床数位0.43张,低于全国平均1.71张的水平。深圳的精神病人住院治疗目前平均住院日只有一个月左右,相比其他城市,深圳精神病人周转已经相当快了,但依然满足不了病人的住院需求,康宁医院每天会有二三十个病人等待住院。 他表示,与此同时,深圳建立起了市、区、社康中心这三级精神病防治网络,使得重性精神病人的检出率和管理率逐年提高,但精神病人出院后到完成回归社会的过渡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这个过渡阶段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就有模本,社区精神卫生运动就从那时开启,建立起了包括日间门诊、“中途宿舍”、庇护工场、康复中心等一整套帮助康复者在社区治疗、康复和重新社会化的体系。 在深圳,社区治疗模式尚处初级阶段,街道职康中心推出日间照料服务,与“中途宿舍”配套的工疗站和爱心农场也开始有了。您的位置: &
& 医院首页
医院评分:9/10.0
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
医院别名:山东省安康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鲁中南军区疗养院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医院类型:其他
医院网址:
门诊信息:本院有30位医生
医院电话:
医院地址:济宁市任城区北戴庄
医院简介: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山东省安康医院)又称中国戴庄医院,是现代化大型精神神经病专科医院、全国五大精神神经病专科医院之一、全国500家大型医院之一。全省同行业建院最早、规模最大,始建于1950年,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鲁中南军区疗养院,1952...
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科室
其他科室:
最新患者点评
医疗水平:
服务态度:
价格满意度:
前几天毫无征兆的就生了一场病,让我感觉到:人真的是很脆弱!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中一定不要忘记加强锻炼身体!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在空闲时我写这篇感谢信,感谢给予我关心的朋友们,给予我细心照顾的家人,最要感谢的是给予我很好治疗的医护人员,让我在很短暂的日子里快速的好了起来!让我重新拥抱健康!
那天和往常一样在岗位上认真的工作,上午整个人还好好的,可是到了下午我肚子疼得厉害,自己认为是着凉了,倒了杯热水暖肚子,肚子一直的疼,我难受的趴在桌子上缓解,同事们看到我生病了,赶紧过来问候我。我的同时给我倒水,给我揉肚子,一阵忙活。我很感激她们对我的关怀,可是过了几个小时之后这种症状病没有得到缓解,感觉右下腹疼的厉害。我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这种疼痛真的很折磨人,让人无法忍受。他们也看到了事情的严重,在得知我右下腹疼痛时,她们猜想我会不会是阑尾炎?他们一阵阵的担心,在同事的帮助下她们把我送到了济宁医学第二附属医院。医院检查之后,我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医生说要动手术,我一听,特别害怕,我这么大都没得过什么病,想到打针输液我就害怕,更别说动手术了,手术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恐怖~医生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耐心的开导我,告诉我手术并不可怕,得了病就要勇敢的面对它,手术之前麻醉之后就不会感到疼痛了。这个手术的过程中我都会处在一个安全而又无感觉的状态。没办法,我得的这个病必须得手术,也只能接受了。这一天家人都来看我,照顾我,看到家人守护在我身边照顾我,我真的又重新感觉到了家人带给我的温暖。护士也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看我的情况。对我特别的仔细,负责任。我也被感动了。第二天,我生平最难忘的一天,医生为我做了手术,在手术之前我很紧张,医生依然耐心的的劝说我,让我放轻松。这一刻虽然我还是有些紧张,但是我相信医生,我要配合医生,这样我才能快快的好起来,慢慢的我的心平静下来了,我相信这里的医生,此刻我把生命交付给了医生,我相信手术过后的我是健康的。我接受了手术,手术非常的顺利!但手术麻醉后肚子还是一阵阵在痛,我躺在床上不敢动。家人一直在身边守护着我。没想到,手术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可怕,面对疾病一定要勇敢才行,看到所任人对我的关心我真的很感动。我感觉自己非常幸福,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有这么多人关心我。帮助我,我真是非常感谢他们。我现在已经康复了,我也要感谢医院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医生,不仅艺术高明而且品德也非常好。对待病人很有耐心,也很贴心。在这里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1人支持)
(1人反对)
医疗水平:
服务态度:
价格满意度:
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在我们那里,新郎新娘在结婚的前一天都会把红枣、花生、桂圆瓜子放的婚床的被子下面,寓意早生贵子的意思。表姐结婚也没有例外,年仅24岁的她就已经结婚。按照风俗,新床上也铺上了寓意着早生贵子的干果。两个人当然明白老人迫切想要抱孙子的想法,所以在婚后,两人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为了早点生出一个孩子来,所以一直没有避孕,可是三年多过去了,经过无数次尝试和努力,表姐的肚子却还是风平浪静。雷打不动。这不免引来一些乡亲们的闲言闲语,也急坏了表姐一家人。时间长了,老人眼看抱孙子的愿望没有了着落,心里难免要抱怨,表姐看在眼里,感到深深的内疚,感觉到自己对不起公公和婆婆,对不起自己的丈夫,对不起这个家庭。为了能够生出一个孩子,在表姐夫的陪同下,两人来到了附近的一家医院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原来问题出来表姐的身上,是因为左侧输卵管不通导致不孕。为了治好病,表姐开始接受治疗,钱花了很多,但是治疗的效果确实一点也看不出来,这让表姐心里非常的焦急,心里的压力也特别的大,经常出现精神恍惚,身体也因为不断的接受治疗而越来越虚弱,表姐夫看着表姐那张憔悴的脸,心痛不已,不时的安慰表姐,不行咱就不要了,你要是非想要一个孩子,咱就保养一个吧,表姐坚决否决了表姐夫的提议,这么做不止是公公和婆婆不愿意,就是自己也不愿意这么做,只要有一点点的希望,谁不想自己生一个孩子啊。表姐因为自己不能生育,常常一个人躲起来哭泣,但是没办法,附近的几家大医院都看过了,可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就在表姐一家非常绝望的时候,外地打工的亲戚的一通电话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亲戚想表姐他们推荐了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据亲戚介绍,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在治疗不孕不育方面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很多的患者通过在这里治疗实现了做妈妈的愿望。听了亲戚的话,表姐和表姐夫当天下午就坐车来到了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妇科专家询问了表姐的病因,并为表姐做了详细的诊断,诊断的结果和以前的几家医院一样都是左侧输卵管不通导致不孕。还是这个原因?可是为什么在其他医院也是诊断的这个病,却总是治不好呢?表姐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专家耐心的为表姐做出解释,她告诉表姐,治疗疾病不仅仅是要治疗身体上的疾病,更要重视心里的疾病。向表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比较有希望治愈的,但是就是因为表姐精神压力太大,导致了治疗效果的不突出。听了医生耐心的讲解,表姐二人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病因。之后,表姐看是安心在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在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细心呵护和精心治疗下,表姐很快康复出院了,如今表姐已经有了8个多月的身孕,马上就要做妈妈了。而这都是托了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福啊。
(1人支持)
(2人反对)
医疗水平:
服务态度:
价格满意度:
医院就医环境相对来说不错,在那实习过,感觉老师都很负责任,教学也很认真,对患者也很好,价格也不算贵。
(2人支持)
(0人反对)
请选择医疗水平
*服务态度:
请选择服务态度
*价格满意度:
请选择价格满意度
*点评内容:
点评内容不能为空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登录后发表免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
您现在是匿名发表,欢迎您登录后发表
发表评论成功!
请耐心等待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显示!
749位专家电话咨询医生
就诊医生前的沟通,及就诊后的复诊,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
1856位专家快速问医生
您还可以输入25个字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整形美容科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从收容到科学治疗-魏毓麟与北平精神病疗养院的创建.pdf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从收容到科学治疗-魏毓麟与北平精神病疗养院的创建.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生堡医史盘!茭!!!!至!!旦箜箜鲞筮!塑g堑!』丛塑旦i!!堕!鲨!!!!:!!!箜:堕!:!
从收容到科学治疗:魏毓麟与北平精神病
疗养院的创建
1908年8月,清朝民政部建贫民教养院,院内附设一所疯人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由政
府设立的疯人救助机构。1917年12月,贫民教养院改组,疯人院脱离贫民教养院成为独立机构,更
名为疯人收养所。在协和医学院脑系科主任雷门的推动下,协和医学院和北平社会局达成协议,于
1933年合作改组疯人收养所,更名为北平精神病疗养院,由魏毓麟担任院长。在魏毓麟的主持下,精
神病人的生活待遇得到了改善,建立了包括社会服务、工作治疗、心理治疗在内的精神病专业治疗体
系,完成了从旧式疯人院到现代精神病院的转变。1937年,北京被日军占领后,北平精神疗养院迁址
安定门外,魏毓麟继续担任院长,使精神病疗养院在艰难岁月得以维持。
【关键词】 魏毓麟;北平协和医学院;北平精神病疗养院;R.S.Lyman
toscientific
Yu―lin’Scontributiontothe ofthe
therapy:Wei
foundingPeiping
nicipalPsychopathicHospitalTing―wei.PsychologyDepartment,SuzhouUniversity,Suzhou,
215123.吼ina
ofCivilAffairsofthe
establisheda
【Abstract】In1908,theMinistry
QingDynasty
toitwasalunatic
wasthefirstofitskindset theGovernment.
reformatory,attached asylum,which
InDecember the
1917,withrestructuring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的位置:&&>&&&&> &&精神病,治得好吗?
精神病,治得好吗?
作者: 王煜
阅读 ( 3701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精神病到底能被治愈到什么程度?精神病学的前沿在哪里?现代精神病院又是怎样一番光景?让我们走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精神医学中心寻找答案。
失落的绿洲
  试试看,如果我们变成一只在墙上踌躇满志的苍蝇,我们能听到些什么&&
  一个精神病学权威悄悄地对学生说:孩子,我们已经可以确认火星上有水,却至今不清楚,人为什么疯狂!
  人为什么疯狂&&为什么?!因为至今没有关于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确凿证据,精神病学,因此而成为人类医学最年轻的分支,年轻到常常忸怩地自言自语:据说,满大街已经疯狂,人人都可能是精神病?
  至少,周围的人动不动就&抑郁&了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因为尘世无数的纠结和烦恼。如果你确实&抑郁&了,如果你确实&分裂&了,如果你确实&痴呆&了,或者如网所言,我已疯狂到无法感觉是不是疯狂,那么听话,赶快找一个绿洲吧,它不很远,在上海,在上海以前人人谈疯色变的宛平南路600号&&
  事实上,很久很久以前,&关、押、捆、绑&的历史已经彻底禁绝,&600号&现在是人文礼仪的前沿,园林绿化的前沿,临床治疗的前沿,精神康复的前沿,学术研究的前沿,亭榭楼宇,飞阁流丹,只要不具伤害力,几乎所有的患者或在花圃徜徉,或在走廊聊天,或在池边阅读,外面的世界可以继续无奈、继续疯狂,此地反倒空谷清泉,鸟语花香,以至于我们常常反讽地思考&&
  抑郁向左,和谐向右。向南,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在宛平南路的右边&&  (主笔 胡展奋)
精神病,治得好吗?
记者|王 煜
& & & &据说,世界已经疯狂,人人都疑似精神病。
& & &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抑郁症患者超过3000万人,失眠等精神疾病患者超过5000万人。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7%-10%的老人患有抑郁症,患躯体疾病的老人抑郁症发生率高达50%。
  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其中,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患病率达17.5%,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调查发现,上海市民每5人中有1人终身患过至少1种心理疾病或行为问题,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人目前正存在某种心理行为问题&&
  有病就得治,但长久以来,精神病院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个令人心生畏惧,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
  对极为重视健康的上海人来说,把上海各大著名医院的名称叫得全叫得顺从来不是问题,但要把它们的门牌号码、具体地址记得一字不差,唯独只有一个例外&&宛平南路600号。很多时候,甚至仅仅一个&600号&,人们就心知肚明,那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与周边另两家著名三甲医院的每日喧嚣相比,这里总是显得安逸而宁静,但谁都明白这份&安静&背后真正的&喧嚣&。600号,这个被牢牢记住的数字,这个不同寻常的现象本身,就好像当今社会关于精神健康现实的一个隐喻,&600号&所代表的精神病、精神病人、精神病医院,以及更为广泛的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以不同的面目投射到人们的心湖中,泛起一圈圈不同大小的涟漪,在那个如镜的心湖中,我们照见怎样的自己?
  精神病到底能被治愈到什么程度?精神病学的前沿在哪里?现代精神病院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立8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600号&&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精神医学中心寻找答案。
中国最现代化精神卫生机构
  人们对精神病院的恐惧也许来自两方面:一是精神疾病本身还存在着太多未知的领域;二是人们对恐怖疯人院共同的记忆,从全球范围的历史而言,精神病院真正脱离&集中营&般的运行方式,不过200余年。
  精神病的病因不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精神医学专家徐一峰告诉《新民周刊》,就目前的精神医学水平来说,精神科医生治疗的还只是患者的症状,并不清楚发病的原因,因此只能&对症下药&而无法精确消除发病的源头。同时,除了老年痴呆症这样的器质性精神病,大多数精神病还是不能依靠已经很发达的影像学的检测结果来确诊。如果用了某药,患者的症状缓解,那么就证明这种药对他是有效的;反之就要换其他的药&&这种在身体疾病的鉴别诊断中不得已使用的&试错&,在精神科中却是必要手段。
  精神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能被明确找到吗?在徐一峰看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是精神医学研究工作者要攻克的一个最大难题。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大量疾病和基因有关,因而通过基因测序来寻找精神病的病因曾经被寄予厚望。他介绍说,以精神分裂症为例,该病被证明有80%的遗传度,但根据最新全基因组研究,影响该疾病的候选基因位点有108个之多,也就是说发病是众多基因之间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效积累,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基因的致病作用大于10%。也就是说,在基因测序的路径,目前是行不通的。而动物实验建立的某些模型,其说服力依然得不到医学界的承认。&人工制造环境,比如把大鼠丢到水里强迫它游泳,让它患上&抑郁症&,这种机理会和人是一样的吗?&
  精神的难解之处就在于当它存在时,你很难细致研究它的物质基础;而当物质基础&方便&科学家研究时,例如尸体解剖时,思维却早已不存在了。把大鼠的脑神经元放在显微镜下,人们看到的画面和宇宙惊人地相似,这似乎揭示了精神的无穷复杂性。&尽管这很难,而且我认为在近期的未来都很难有突破,但你不觉得在一个全部要素都已经成熟的领域里工作,不是太简单、太没意思吗?对未知的探索,才是精神医学的魅力所在。&徐一峰说这话时眼睛里闪闪发亮。
  精神病存在吗?这在今天似乎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命题;但是,在现代精神病学建立起来之前,精神病常常被当做厄运降临、魔鬼附身,驱除的方式千奇百怪,把人装在笼子里旋转、用水冲击头部;还有如15世纪的荷兰画家希罗尼穆斯&博斯在《治愈愚人》里所画的:让头戴漏斗的人用尖刀划开精神病人的头颅,还有两人在好奇地旁观,他们认为这就能将致病的&愚人石&取出来。
  并非只有古人这样想。20世纪60年代,欧洲出现&反精神病学&思潮和社会运动,在这种思想的拥护者眼里,&精神病&不是一种疾病,而完全是社会、政治因素造成的,只是统治阶级用于镇压异端的工具。
  在欧洲,精神病人曾经不被当做病人,而被看成是社会的底层分子:1656年敕令之后,在法国的疯人院里,精神病人和罪犯、乞丐、性病患者和妓女被戴上镣铐关在一起。潮湿的地下室里空气混浊、暗无天日,他们只能睡在发霉的草垫上,甚至隔一段时间精神病患者还被公开展出,像动物一样被收费观看。
  这种情况在法国大革命时终结。1792 年,菲利普&皮内尔被任命为比塞特医院(巴黎男子疯人医院)的院长。这个医院里关押着约4000 人,其中大约有200个精神错乱者。皮内尔解开精神病人身上的铁链,让他们走出地牢、重见天日。皮内尔此举在当时冒着极大的风险,他自己也清醒地意识到,他做的事带有极强的实验性质,如果&实验&失败,则很容易被看成一次政治阴谋,遭杀身之祸。皮内尔最终成功了。他反对精神病人是被邪魔附体的看法,把患者异常的行为与大脑某种可能的机能障碍相联系,并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精神病患者,这些都是现代精神病医护的先声,他因此获得&现代精神医学之父&的美誉。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任何专门治疗精神病的机构,直到清末,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精神病院才开始出现。中国的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精神病院由外国医生于1897年在广州建立,随后,北京、苏州、大连等地先后开设精神病院。
  在上海,现代精神医学的起步不算早,但后来居上。1860年代,上海陆家浜南岸建有普济堂,收容包括智力精神残疾的贫困流浪者。
  1931年,美国的雷曼(R S Lyman)医生应上海医学院之邀,来华讲授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他和后来接任的奥地利籍医生韩菲(F Halpen)一起,在华东开创了现代精神病学的教学,并使上海在这之后成为中国精神卫生工作最活跃的地区。
  1935年,慈善家陆伯鸿在上海西南郊区(今闵行区)创立了普慈疗养院,即今天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前身。普慈疗养院由陆伯鸿任首任院长,占地100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病床300张,是当时远东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囿于当时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普慈对精神病人以收容、&关押捆绑&为主,只有少数富裕的病人能接受电休克和胰岛素休克治疗,这也是当时仅有的两种治疗方式。普慈疗养院的病房由天主教会管理,在如今的沪闵路321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颛桥院区内,仍能看到当年的老教堂,如今它是精神病人的康复场所;据说在抗战年代,由于从空中俯瞰其建筑呈十字架形,才使医院免受轰炸。
  上海解放后的1952年,普慈疗养院被市军管会接管,改为上海市立精神病院,由中国著名精神病专家粟宗华负责医务工作,后任院长。后续几年间,上海所有的私立精神病院全部并入该院。后来,粟宗华提出&实现上海市精神科工作者大联合&的主张,得到当时上海第一、第二医学院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赞同,三股力量合并成立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以在徐汇区宛平南路600号的新建医院为总院,以原来闵行的医院为分院。1985年,医院改名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如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成为上海市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担负着全市精神卫生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心理咨询/治疗和对外学术交流等任务,是全国规模最大、业务种类最全、领衔学科最多的精神卫生机构,卫生部规划的全国四大区域性精神卫生中心之一。2006年5月,该中心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目前,中心临床科室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设有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老年精神障碍、康复、临床心理、儿少、自愿戒毒等临床科室,实际开放床位2146张,年门诊量逾70万人次。近十余年来,中心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局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
  目前该中心&精神病学&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老年精神医学、预防精神医学为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心还拥有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硕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心理学硕士点,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作为WHO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之一,与世界各国的精神医学界进行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它是中国精神卫生领域实至名归的领头羊。
证明自己没疯,难吗?
  一位精神病学家、三位心理学家、一位儿科医生,还包括一位20多岁的研究生、一位画家和一位家庭主妇,8个人假装自己是幻听严重的精神病人,&潜入&多家精神病院。结果,他们8人中有7人被诊断为狂躁抑郁症。被关入精神病医院后,这8个假病人的所有行为都表现正常,不再幻听,也没有任何其他精神病理学上的症状,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被医护人员识破。当假病人&澄清事实&要求出院时,医护人员都认为这些病人&妄想症&加剧,甚至还发明了一些精神病学上的新术语来描述这些人的严重&病情&&&
  这并不是网络段子,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罗森汉恩博士于1972年进行的真实实验。近年来,国内也有&被精神病&的提法见诸媒体。最受关注的&精神卫生法第一案&中,现年48岁的徐为(化名),一个曾被鉴定为&患有精神分裂症,属于残留期&的人,在精神病院里已经待了十余年。其间,自认为无需再住院的他,曾尝试过以各种手段离开,但均以失败告终。后来,他依据《精神卫生法》起诉上海青春精神病康复院和其监护人徐某(其大哥)侵犯人身自由权。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宣判:驳回他的全部诉讼请求。
  证明自己没疯,真的很难吗?
  这样的问题,反映出公众与精神医学存在严重隔膜情况下的焦虑:一个人的身体患上疾病,他会愿意积极主动地去治疗;而要是精神上出了问题,他通常是不会去精神病院的,当然,除了担心招致非议、影响工作和生活,还因为人们认为精神病院是个让人&很不舒服&的地方。
  那么今天的精神病院还那么可怕吗?不妨走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眼见为实:宽敞的门诊大厅、明亮的病房、花草点缀的院内广场,和附近的另两家三甲医院相比,从外观环境上看不出任何&异样&,有的只是更加优美怡人。走进&600号&,完全不必&压力山大&。
  2015年4月的一天上午,当小美(化名)在家人的陪同下,坐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诊室里时,记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个看上去瘦弱高挑、内敛安静的女孩子,几天前曾在家里的垃圾桶里疯狂地翻找食物。
  17岁的小美在初中时曾经是学校体训队的成员,专攻短跑的她,自然小腿粗壮些,在遭到队友们的议论后,小美被深深打击了,从此开始狠命节食减肥,体重虽然如她所愿一路下滑,但由于用力太猛,她变得什么都吃不进,最终变成营养不良。正当家人带着她求医问药解决厌食和营养问题时,大约十天前,她突然进入另一个极端状态,开始暴饮暴食,就算胃里已经塞得非常难受,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想吃东西的欲望。家人收走房间里的所有零食,她就偷拿钱跑出去买东西吃,甚至去翻垃圾桶。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一边同小美和她的家人交谈,了解上面的故事,一边敲打着键盘,在电子病历上记录下她的各项指标:意识、定向、接触对答、感知、思维、躯体症状、自知力&&此外,学历、工作、婚育、病史、用药等状况也必须了解和记录。&你理想的体重是多少?&&你吃完东西会催吐吗?&&能不能尝试接受我们对你的饮食控制?&在大约30分钟的谈话中,医生完成了对小美的&精神检查&,她为小美开出抑制食欲的药物,并向其家人交代了合理的食谱安排,安排了下次的门诊时间。&这种从厌食到暴食的转变,基本上是情绪问题。&在下一个患者进来之前,医生只有不到10秒的休息时间,只能和记者说上这么一句话。对每一个初诊病人,对谈形式的精神检查一般至少要持续30分钟。从上午的8点开始,3小时里她接诊了14位患者,而这只是当天她的门诊挂号量的一半,午饭就和往常一样,在诊室里嚼个饼充饥。
  当然,精神检查不只是对谈,还会利用一系列量表进行测评来辅助诊断;同时,身体的检查也是必要的,血压、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等等,都能作为诊断的参考;在几个小时的门诊里,这些手段记者都一一见证。同时,还有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和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这样的权威文本为精神科医生提供参考。
  在这样的检查面前,就算&演技&足够高,还能装病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精神医学专家谢斌告诉《新民周刊》,精神医学不是巫术、玄学或者伪科学,而是一门现代医学;精神病的诊断指标包含思维、情绪、感知觉、意志行为等多个方面,是一套复杂全面的系统。一个人可以在某一指标上某一段时间里伪装,但不可能在所有指标上一直持续作假,总有露出马脚的时候。&因此,有病装没病,或者没病装有病,在我们看来,都是很难的。&
  为了保证诊断质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规定,必须要一个主治和一个副高以上级别的医生的意见达成一致,才能为患者确诊。在住院部,实行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主任/副主任医师的三级查房制度,加上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参与诊断。如此看来,不仅&浑水摸鱼&潜入精神病院&希望渺茫&,而且&被精神病&在医学上也几乎是办不到的。在这&人人都是精神病&的世界,并不是人人都&够格&住进精神病院的。
  2002年开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平台上,建立和完善了精神科亚专科。如2003年成立的抑郁症病房,为国内首创,后改为心境障碍科;此外,老年精神科、儿少精神科、戒毒科等亚专科,都各具特色。2014年,上海首个精神科专病诊治中心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式成立,专病诊治的范围涵盖心境障碍、早期精神病性障碍、老年精神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焦虑障碍及睡眠障碍,为各类情绪问题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诊疗服务。在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下,患者将在此得到越来越准确有效的诊治。&
无数的未知,无尽的探索
  在影视作品呈现的精神病院里,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对精神病人的电击疗法。这种古老的物理疗法现在依然在临床应用,对于伴有自杀自伤行为的患重度抑郁症、狂躁症患者,紧张、焦虑和木僵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较有效。不过,今天的电击疗法已经有所改良,麻醉剂减轻了患者被电击时的痛苦,肌肉松弛剂让患者不再抽搐,心电监测设备也增强了安全性。只是,与其发明时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用电流引发患者的癫痫发作。
  但是,这种疗法具体的生物学机制还没有明确,有些人认为它通过大脑改变血流量的模式,有人认为电击改善或平衡了患者紊乱的神经递质,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会对大脑起到像电脑格式化一样的作用,最新还有研究显示电击能刺激新的细胞和神经链路的生长。也就是说,医生们知道某些精神病症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疗,但其中具体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还不清楚。
  精神病目前最为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最早的药物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种精神药物氯丙嗪是从染料中合成的,而之后早期的精神药物也多是在偶然观察中发现的。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目前的精神科药物已经在症状可能的机理和现有的药物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合成。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是国内最早运用药物治疗精神病的机构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氯丙嗪从国外引进,国内对这类药物的特点和疗效尚不完全清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院长严和骎最早对氯丙嗪做临床试验。当时没有条件做药物毒性试验,就让男护士做饲养员,用空病房养了很多小白鼠,注射药物后看反应,做解剖,用基础的方法摸索。每当引进新型药物,严和骎总是带领大家先做动物实验,确定药效后,再投入临床使用。
  如今,创新探索已经成为这家医院的基因。在精神药物的国产化进程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相关研究所、药厂配合,做出了扎实的贡献,例如在1958年研制试用国产氯丙嗪、1978年研制试用国产氯氮平。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约有85%的国产精神药物都是由该中心首先试用、提出临床报告,然后由药厂生产推广的。
  1964年前后,中心开始氯丙嗪、泰尔登等药物尿定性试验,并克服基础差、设备简陋等种种困难与限制,首创精神科药物浓度测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是首个精神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于2006年7月完成国家食药监总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证的现场检查,牵头各类型药物临床试验152项,其中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25项。
  药物治疗的最大问题在于副作用,例如氯氮平会引起患者控制不住流口水、心动过速;含有镇定作用的药物会让人嗜睡和反应迟钝;对于双向障碍的患者而言,抗抑郁药物剂量过多会引发起更严重的躁狂,抗躁狂药物剂量过多又会让抑郁变本加厉,等等。有些药物的副作用甚至是致命的。近年来新研制的药物在力求减少副作用,但疗效和副作用可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例如,氯氮平被认为是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最有效的药物,但它的副作用太大,在目前的临床中已经较少使用;但是遇上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时,氯氮平就成了首选用药。
  精神病的病程长、复发情况多,许多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一般而言,服药3-5年是非常普遍的,有些患者甚至需要终身服药。那么,精神病能根治吗?谢斌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进一步说明:判断精神病是否根治并不是以症状完全消失为标准的,只要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那么就可以认为已经治愈。
  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不管是电击、经颅磁刺激等物理疗法,还是作为精神病治疗领域最主要方式的药物治疗,抑或是作为辅助方式的心理治疗,目前并没有任何一种方式的治疗机理是明确的。
  将来的精神病治疗还能怎样创新?如何更精准地确诊?病因、发病机理该如何探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说,研究大脑的认知,或许是寻求病因的新路径。例如,已有研究证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阅读文字时,眼球移动的范围明显比正常人狭窄,这有望成为诊断该病症的新方法和探究病因的新途径。
  中心副院长宋立升提出,医院计划引进功能神经外科作为新的治疗手段,这已经写入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十三五&规划中。具体而言,准备引进的深部脑刺激手术,是在大脑的特定位置放置电极进行刺激,相对于脑内神经核团的毁损手术,这是一种对大脑无创的手术,对某些精神科疾病具有较好的治愈率。宋立升表示,在对这项技术考察的过程中,医院内部也有争议,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精神科应与神经科进行必要的学科融合,以更高效地解决精神疾病问题。
  &临床要做研究。&院长徐一峰表示,精神病要建立&临床路径&,也就是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在循证基础上来规范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目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经实现病历的电子化,并正进行影像和临床数据库的整合,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来挖掘大数据。
  移动互联网时代,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也顺应潮流推出E-Mental Health系列服务,包括国内首个临床应用的智能手机APP&心情温度计&。E-Mental Health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对接,推动基于评估的医疗。通过&心情温度计&APP,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精神疾病的症状自测,并且将来还能将测评分数与医院的数据库对接,让医护人员远程了解患者的状况。
怀着仁爱之心,伫立在疯狂里
  &住进精神病院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果按照这样的网络流行句式去搜索一下,几乎可以肯定地得到几篇长长的回答,以及遇上大批关注此问题的网友。原因正和精神病的病因一样:未知。
  &关、押、捆、绑&的历史早已远去,但为了对患者的&三防&(防消极、防冲动、防逃跑),精神病院的大多数病房是与外界隔离的。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境障碍病房,病房与外界之间由透明的玻璃门隔开,每个房间的窗户外也都没有栅栏,不过窗户只能打开一小点。亲友来探视病人需要经过医护人员的检查,以免带入细长、尖锐物体等违禁物品。为防止病人逃跑,医生护士在病房里穿行时需要随时锁上病房与外界相通的门。
  《新民周刊》记者走进病房时正值探视时间,除了少数一两个病人被束缚带约束在椅子上之外,大多数病人都在自由活动,有的在走廊上散步,有的三三两两聊天,有的拿着书本仔细阅读。记者和护士经过病人身边,有人会非常有礼貌地再三打招呼,有人会呵呵地微笑,还有的会上来搭讪。护士说,用束缚带约束的病人通常是有躁狂或冲动症状的,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他们自身和周围其他人的安全。症状减退后,就会让病人自由行动。病人可以在病房里自由活动,这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护理部在全国精神病院带头实行的。1984年,中心组织部分病人去杭州旅游,这是前所未有的;而从1985年开始,根据实际病情允许,病人可以戴手表、听自备的收音机、穿自己的衣服、带毛线来病房里编织等,而这些在精神科病房里曾经是绝不允许的。
  眼下,心境障碍病房里的病人们不仅可以自由活动,还能在位于病房中部宽敞的&食堂&吃饭、看电视、打牌、给外界打电话,还能在活动室里用电脑看视频。开放护理是一把双刃剑,给病人更多的自由和舒适度有时意味着护理难度的增加,这对他们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目前病房里每一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洗浴间,病人的住院体验提升了,但护士的工作强度明显上升。以前使用公共卫浴时,护士只需要盯一处地方,现在需要每间都仔细检查,因为卫生间是病人最容易有自残自杀等消极行为的场所。
  &病房里的护士,还没有没挨过病人打的。&一名护士长告诉记者。有些病人动手前没有任何征兆,前一秒还是笑嘻嘻的,下一秒就可能一巴掌狠狠扇在护士脸上。挨打之后虽然委屈,可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把眼泪往肚子里吞。尤其是新护士,缺乏与病人的沟通经验和判断能力,更容易成为病人暴力的受害者。在重症病房里,这样的危险就更大了。病房的医生告诉记者,这里的病人有的是暴力倾向严重,&一人单挑五个警察&,被五花大绑送进来的;有的是年龄大、住院时间长达十几二十年的病人,通常还患有身体疾病,病房里还要承担一部分综合医院的治疗任务。重症病房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唯一设有两个医护办公室的地方,其中一个位于病房内,靠近病人情况较重的一级护理病房,就是为了随时以最快的速度应对突发情况。
  精神科病房的医护人员面对的情况也许是各科医院中最复杂的了。护士说:为了防病人自残,病房规定病人不能用耳机等长条状的东西,但有的病人会把裤子或者塑料袋搓成长条绳索用来上吊,总不能不让他穿裤子、不给他用塑料袋吧?!有的病人有被害妄想,在医院待过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得病就是医生护士害的,出院后还会来找医护人员的麻烦,甚至造成人身伤害;相反,有的病人会对护士产生钟情妄想,不仅自己喜欢上了护士,还认为护士也喜欢自己,出院多年后还来医院找寻当年护理自己的护士&&
  在这种情况下,护士自身也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高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部、文明办、工会联合建立&心灵驿站&,为护士提供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成员心理督导,倾听她们的困惑,帮她们倾倒&心理垃圾&,帮助新护士适应工作环境和节奏,被上海市卫计委评为&人文关怀,医务职工心理疏导&优秀项目。
  整个住院部,气氛最为轻松的是心身科病房,这也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唯一的一个开放式病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病人不用穿病号服,也没有携带物品的限制。这里的病人主要存在抑郁、焦虑、强迫、睡眠、饮食等障碍, 除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活动室里,几个病人正围坐着打麻将,旁边还放着乒乓球桌和电视。病房的走廊上挂满了病人创作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仿佛此处不是精神病院,而是某家艺术馆。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里穿行,时不时能遇见医学院的实习生或者前来进修的医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医院,拥有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硕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心理学硕士点。中心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养,并开展全科医生培养项目。并且,受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心每年举办全国精神科医师、护理进修班和研修班等继续教育项目,培养了大批精神科医疗、护理骨干。
  国内最具权威的心理咨询师专业培训机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培训中心于2002年底在此成立,中心每年举办&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 &中德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中美认知行为治疗&以及&结构式家庭治疗&等连续培训项目,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国内外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知名专家与大师应邀来此讲学、授课、展开学术讨论,中心建立的&东方精神医学论坛&已形成品牌。
& & &从本科教育开始到职业的终点,我们为精神医学的专业人士提供全程的教学培训服务。&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说。
全程抚慰心灵,打造心灵家园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并重,是现代精神卫生中心发展的先进趋势。紧邻&600号&的零陵路604号,是隶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这是最早在精神专科医院设立的独立心理咨询中心,主要为各类心理障碍患者及受心理困扰的来询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开展多种心理治疗。它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心理治疗与咨询门诊,2014年,心理咨询门诊约24.4万人次,心理治疗约6700人次。
  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负责的&上海市心理健康热线&,是上海市最早设立的热线电话之一。从2008年12月起,与&上海市公共卫生公益电话&合并为&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12320-5),继续为上海市民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促进服务。
  如今,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创立的上海市社区精神病三级防治网络,被誉为&上海模式&,得到WHO的高度认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院长粟宗华是&三级防治网&最早的倡导者。1956年,上海市协调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组成上海市社区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将当时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第二医学院(现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科的技术骨干力量调入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使医、教、研汇成一体,成为全市精神病防治的技术指导中心。1958年,粟宗华受命组织开展全市一千万人口的精神病普查,继而在郊县农村开办精神病疗养村。上世纪70至80年代,精神病人住院难一度是中国精神医学界面临的难题。在导师粟宗华的倡导下,严和骎继续落实各区精神病防治站的建立工作,每一个防治站里设有几十张床位,并逐渐在这个基础上,扩建成区级精神病医院,后来,街道、居委普遍建立精神病人监护组。
  作为上海市疾控中心精神卫生分中心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是第三级网络,各区级精神病医院是第二级网络,街镇的康复站、工疗站是第一级网络。精神病社区&三级防治网&既包括专科医院,又涵盖基层机构,对精神病人从医院内到医院外都有系统的治疗、照顾措施。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要做的不止于此。几年前,国内有一本名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畅销书,在这本对精神病人的访谈笔记里,描述了许多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甚至料事如神、对万物洞若观火的精神病人,在这些文字里,精神病人和天才、&大神&只有一线之隔;无独有偶,美国2001年出版的《雅致的精神病院》一书中,作者介绍的麦克林医院,被称为美国的&贵族精神病医院&,这座百年医院闪烁的人文之光,甚至让某些患有、患过精神病的诗人、艺术家、学者以住进麦克林为荣。中美两国的文字都在述说这样的事实:精神病人的素质决不可小觑,精神病院的职责不能只限于医疗和护理,而要转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全程服务。
  &让患者痊愈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这个任务应该由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角色组成的一个完整团队来完成。&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说,以前,医生和护士做了上述团队里的太多&兼职&工作,而现在这些角色的专业化、为患者服务的团队化,正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发展方向。例如,中心现有一名毕业于德国、拿到硕士学位的康复师,采用的音乐疗法并不是简单地放放曲子就行了,而是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不同的人在康复的不同阶段所适合的音乐都是不一样的。而中心已经有专职的社会工作者,将来会培养更多,他们的任务是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为他们做求职咨询、联系用人单位等。
  在精神医学人文之光的闪耀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疾病康复、预防、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以中心为代表,中国精神卫生事业进入了脑神经科学、预防、和&生物-心理-社会&全程服务时代。
  普洒仁爱八十载,慈心济众铸精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WHO&人人都需要精神卫生&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人们会发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这个心灵的抚慰者,会成为梦里的&伊甸园&。那里没有恐惧,那里无需嫉恨;那里芳草萋萋,那里莺歌喃喃;那里有天使的呵护,那里是心灵的家园。
热门文章&&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沙精神病疗养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