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报纸副刊投稿技巧的副刊做得比较好,无论中外

初探中国报纸副刊与新闻的关系--《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5期
初探中国报纸副刊与新闻的关系
【摘要】:副刊这一报学现象,作为新闻的依附,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诞生以来,便与新闻结下了深厚的渊源。本文旨在通过对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副刊与新闻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梳理,以期对中国报纸副刊与新闻的关系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213【正文快照】:
报纸自诞生以来已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变,从最初贵族《京报》的“京报副刊”。由于这些副刊触及时事,在中士大夫的特权物品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到了21世纪的今国新闻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天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了以新闻、评论、副刊、广告为基变化。中华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喻频莲;;[J];编辑之友;2011年12期
周立民;[J];大连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周利荣;;[J];东南传播;2012年02期
李娟;;[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郑晖;;[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5期
王欣;;[J];编辑之友;2012年09期
廖银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王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高艳红;;[J];华章;2009年06期
宋莉;;[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员怒华;[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周海波;[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黄蓉;[D];复旦大学;2005年
洪煜;[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陈建新;[D];浙江大学;2006年
刘群;[D];复旦大学;2006年
周立华;[D];厦门大学;2007年
蒋蕾;[D];吉林大学;2008年
严辉;[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赖斯捷;[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璐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莎;[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周倩;[D];西北大学;2011年
张雪松;[D];吉林大学;2011年
陈东海;[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程艳芬;[D];西南大学;2011年
王春燕;[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王秋月;[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丁巧丹;[D];宁波大学;2011年
唐文稳;[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崇群;;[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覃华兵;;[J];华中人文论丛;2010年02期
胡剑鸣;;[J];记者摇篮;2009年07期
杨铭;李树权;;[J];新闻传播;2002年05期
张桂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楚楚;;[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年02期
刘琨亚;;[J];新闻知识;2008年09期
李可贝;;[J];青年记者;2011年14期
吴达丽;臧潇;;[J];新闻三昧;2007年06期
阎学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蔚飞;;[A];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李秀娟;张健;;[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浩一梅;;[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孙洪;;[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雷五明;;[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王春山;;[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王平;;[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沙勤;;[A];学报编辑论丛(第八集)[C];1999年
唐星宇;;[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洪玲;;[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徐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N];甘肃日报;2010年
丁汉青;[N];中华新闻报;2002年
孙蕊;[N];山西科技报;2010年
王寒;[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刘国龙 整理;[N];固原日报;2009年
孙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牛春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本报记者;[N];贵阳日报;2010年
韩春秒;[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员怒华;[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张莉;[D];山东大学;2005年
张苑琛;[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黄超;[D];外交学院;2009年
焦亚东;[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张平仁;[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刘永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方晓红;[D];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
魏金成;[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飞;[D];暨南大学;2012年
李莎;[D];暨南大学;2008年
刘召学;[D];郑州大学;2005年
陆林枫;[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张俊鹏;[D];河南大学;2006年
梁开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周钰;[D];广西大学;2008年
程美娟;[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张汉中;[D];河南大学;2005年
沈学玕;[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哪些报纸的副刊做得比较好--zyc387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哪些报纸的副刊做得比较好
《东方早报》的“上海书评”是国内报纸中办得做好的副刊,远超同类。“上海书评”主打大文化概念,书评、时评与采访文章俱全。主编陆灏年近五十,慧眼独具,又是能写能画的才子,手下作者资源丰厚——余英时、董桥、林行止等大名家只给“上海书评”供稿。陆灏与这些名家谈得来、交情甚笃,又以出手阔绰、善于聚拢维系人脉著称。一个例子是,他寻得北京琉璃厂中一册价格不菲的古书,随即赠予刘小磊。《东方早报》在物质上给予很大支持,“上海书评”寻常稿件能开到千字五百,而同类报刊要评到A稿才有千字四百的稿费。“上海书评”另一个特点是专栏作家班底强大,有沈宏非、小宝、毛尖等才子型作者助阵,善写轻巧好看的海派文章,隐隐有旧时林语堂办《论语》的架势。陆灏主持期间的《万象》同样值得认真研究学习。《经济观察报》的“观察家”及“书评增刊”逊于东早副刊,略胜《新京报》及《南方都市报》。优点在版式大气、编辑有文体意识,文章搭配灵活丰富。《新京报》与《南方都市报》的副刊相差不多。《新京报》占了首都文化圈的天时地利,作者阵容优于南都。《深圳商报》、《晶报》的副刊亦有可观之处。胡洪侠原系深商“文化广场”编辑,现任晶报主编,借地利之便团结了一批港台作者。《新世纪周刊》文化类的主持人徐晓浸淫文化圈多年,是好编辑,文艺类作者资源丰富。例如,旅美作家高尔泰(美学家,《寻找家园》作者)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她。但是,对财经类刊物常发小说的做法有保留,国内好小说家也太少。《南方周末》现在的副刊特点是“副刊不副”。按理说,副刊要有轻松有趣的部分,但在现有倾向于轰动性社会反响的考评体系下,《卧底》(章诒和写冯亦代)这样题材厚重的文章受到重视,而走轻巧灵动路子的版面却难评好稿,从前如“小强填字”、“芳草地”这样别致的栏目和版面未能延续下来,导致副刊苦大仇深、过于重视“教育意义”。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0.8.54日的《南方周末》刊登《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只是发出了对当代纸媒体传统副刊“没落了”(龙应台语)的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当代纸媒体副刊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精神炼狱:要么向大众文化投降,要么在传统文学精神高蹈中阵亡。与当代纸媒体的新闻版面强烈扩张相比,传统副刊版面被挤压到报纸的边缘,随时有可能被驱逐出境。面对这种困境,一些热爱副刊、对副刊抱着深厚感情的文化人开始反思副刊地位,并从中寻找突围的方向。 传统副刊兴盛的时代需要与局限 报纸副刊兴盛于上个世纪初叶,是在如火如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那个腥风血雨的时代,深受启蒙思潮影响的文化人、思想者急需在媒体上公开自己的思想,传达出时代的“最强音”,报纸副刊自觉地承担了这个巨大的历史责任利文化责任。作为报纸的衍生物,副刊在这种文化潮流中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文化人和思想者的精神家园。他们找到了这块阵地,发表了大量足以影响时代发展方向的文字。 同时,那时的报纸也需要这样的新思想新文化在报纸上亮相,提供了非常宽松自由的文化言说的空间。当时的副刊发表文字是相当自由的,与新闻纸所要求的真实客观的新闻品质不同,副刊上的文字更显得个性张扬、情绪澎湃,作者的思想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文化品质与那个时代的精神和精英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日,著名报人邵飘萍发表声明“各种副刊上之言论,皆各保有完全的自由,与本报无须一致。本报编辑部,从不对于各副刊上参加一字,此皆鄙人所首先声明,可为与各团体真诚合作互助,而绝对不含有他种作用的确证。”邵飘萍个人创办的独立报纸《京报》,最多时拥有23种副刊。这是难以想象的。 与这种文化启蒙思潮相伴而生的是文学的勃兴。或者说,当时的文化人、思想者大多是作家、诗人。文化启蒙思想表达所需要的载体就当之无愧地被文学取代了。这样,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而言,文学一开始就跟副刊结下不解之缘。文学因为在报纸副刊上发表得以快速地传播(那时,信息传递速度是很慢的,信息传播渠道也是有限的,有报纸这种每日出版的载体,对于作家和思想者而言,是何等欢欣鼓舞的事),而副刊也因为文学这种有巨大精神力量的文体支持,一下子成长为报纸最重要、最光彩夺目的组成部分,甚至成为报纸的灵魂,成为吸引高端读者,并向“普罗大众” 传播新思想提供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臣。所以,报纸副刊这个概念也逐渐被文学副刊所替代。副刊就是指文学副刊,没有文学就不叫副刊,而副刊也只能发表文学作品,副刊也就摇身一变成为培养作家的摇篮了。 近—个世纪了,文学副刊—直被认定为副刊的法定身份了。即使是上个世纪所谓“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卢新华的《伤痕》也是于1978年8 月11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这种现象—直持续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 报纸副刊作为传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是—定被指定为文学副刊?副刊被文学副刊取代,这种身份的转换是不是合乎传媒发展规律?我以为,报纸副刊被文学取代是因为文学在那个时代是读者的最主要的精神粮食,或者说是唯一的精神需求。在把新闻当成“趣闻”的时代,文学比新闻更有诱惑力。可以说,那个时代的精神信息的单一性,或者说是文学的唯一性,自然使报纸副刊让位于文学,副刊的定位也就非常单一了。但是,作为报纸的组成部分,副刊有没有比文学更大的空间?这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报纸而言,副刊这种身份的指定,或者说,副刊的传统定位模式限制了当代报纸副刊的发展。 文学的式微必然导致副刊衰落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现在作家已经不愿意在副刊发表文学了,在副刊发表文学被作家看成是有失身份和损害文学品质的事情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曾经跟副刊亲如兄弟的作家甚至是被誉为“作家的摇篮”的副刊在当代的作家眼里竟是如此低劣。是作家(文学)抛弃了副刊还是副刊拒绝了作家(文学)?作家以为报纸副刊媚俗,而副刊则认为作家(文学)失去了时代代言者的地位和能力,无法向读者提供符合时代品格的新产品。要厘清两者之间关系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是,毫无疑问,文学的式微,是报纸副刊抛弃文学的最根本的原因。上个世纪末开始,文学日益边缘化,传统作家扛不起文学大旗,而新兴作家也找不到崇高的精神走向,反而滑向低俗的深渊。从美女写作到美男写作,从上半身写作到下半身写作。这样的文学已难登报纸副刊之大堂了。甚至连作家们在一起聚会谈论的也不是文学,谈文学被认为是迂腐的事情。文学在这个时代迷失了方向,自然,被副刊抛弃也就在所难免。 然而,文学的这种灾难也必然降临到报纸副刊的头上。一向以高品位的“阳春白雪”而自居的报纸副刊在火去文学的爱护之后,变得无所适从起来。于是,各家报纸对副刊版面进行围剿,有的压缩版面,有的减少刊期,有的甚至干脆停刊,也有的在探索中转型。这种现象,在中国台湾也是如此。《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副主任刘克襄介绍说:“到1980年代,副刊就慢慢平息下来,最严重的时候觉得报纸副刊不能负载很多功能。到 1987年台湾开始报纸解禁,从3张报纸变成15张,16张甚至20张都可以,以前是3大张,四面版,副刊占十二分之—,后来变成四十几分之一,你的功能就萎缩很多了。副刊本身和文化版、家庭生活版、娱乐休闲版平分之后就更加萎缩。” 副刊是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大众传媒的内容之一,副刊也必然要按照传媒规律或者说新闻规律执行,把文学强加给报纸,或者说报纸副刊成为文学的替代品,最终损害的不仅是文学也是报纸副刊。正如刘克襄所说:“文学放在报纸是一个悲剧,是报纸的悲剧,也是文学的悲剧。” 当代传媒发展迫使副刊转型 报纸副刊跟文学血肉相联的姻缘关系解除之后,就应该随着文学的式微一起消失吗?或者说,副刊一定要成为文学的陪葬品?当代读者不需要副刊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然,毫无疑问,副刊的转型不仅是文学式微的必然结果,更是当代传媒发展的内在需要。当代社会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发布和传递方式远比五四时代丰富得多,公众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加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作为资讯发布和传递者的报纸自然而然地加大了新闻(包括时政、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娱乐、国际等新闻)量的投入,公众的精神需求已不是文学所能提供的了。而上述的新闻信息可能比—篇小说一行诗歌更有吸引力。 另外,人们从对文学的虚拟生活的失望转向对更坚实的生活的追求。这种坚实生活的追求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人们从关心社会、国家命运等宏大叙事转向对自身生活幸福的向往,比如对公民权利和公民社会的呼唤等等。因此,当代传媒必须是这个时代的反映,必须把时代信息充分地传递。在这种时代精神要求下,报纸副刊就自然而然地面临着转型。 那么,当代传媒发展向副刊提出什么内在要求呢? 首先是副刊的身份重新定位,由最初的报纸的“附刊”“附张”“余兴” “衍生物”等转向报纸的“延伸物”。后—个概念是我发明的。所谓报纸的 “延伸物”就是要求副刊一改从前独立于报纸成为报纸附属品的品质,转变成为报纸的新闻伸展和深化提供一个表达空间。报纸最主要是发布新闻信息,那么,副刊也应该体现这种新闻价值和由新闻引发的深度思考。也就是说,副刊要加强新闻的渗透。这个新闻不是狭义的新闻,而是广义新闻,不是具体的一个消息,而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当下的某种现象和趋势。副刊上的文章要体现出这种现象或趋势。当然,这并不是说副刊仅仅是展示某种现象和趋势,它也要表达出某种思考和言说的精神向度,也就是立场和观点。《文汇报》副刊编辑朱大路先生说:“报纸的传统副刊在衰落,主要是指声音的衰落。对副刊来说,敏锐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就是声音。声音首先由杂文来表达。现在副刊的杂文越来越少,名存实亡,或表面上热闹,其实不痛不痒。这些文章缺少对历史的反思、缺少对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深层思考。总之缺少洪亮的声音。而读者对副刊的声音是有期待的。”某种意义上说, 日前报纸时评的空前的繁荣,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个有力证明。有人说,新闻对副刊的渗透使副刊的文化品位失去,并指责副刊变成了“快餐文化”。这种保守的观点不值一驳。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而报纸副刊也就是“快餐文化”,所谓“快餐”应该是指其传递速度而非消费速度。副刊跟报纸滚动出版,其传递速度注定了其“快餐”,但这并非说要降低副刊的作品品质。副刊的文化品位也并不是随着这种传递速度的提升而下降。很多读者对每期副刊都悉心收藏、剪贴,表明副刊有其存在的价值。其次,作为资讯产业,报纸必须以发布大量的信息为己任。而副刊也必然承担着这种功能。很多资讯是新闻无法承担的。比如说大量的图书音像出版、最新流行文化、时尚潮流、电视电影评论、都市人的情感生活、一地的民俗文化、地理风貌、日新月异的科技文化等,这些信息对于当代读者而言都是“有用”的资讯,而这些不都是由新闻就能承担得了的。所以说,报纸副刊在这样的资讯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其转型也就在所难免了。在这种情况下,副刊应该由传统的文学副刊转向大副刊,即由单一的文学性副刊转变为向读者提供各种文化信息、精神思考和思想传递的载体了。“大副刊”将进一步拓宽报纸副刊的经营面,丰富其版面内容,为当代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和精神资源。 当然,副刊身份的转变并非对文学这个“老情人”失去兴趣,文学也依然是副刊所关注的,只是文学不是副刊的唯一“情人”罢了。 当代报纸副刊的走向 报纸副刊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而副刊也最能显现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在没有真正新闻自由的时代里,社会的焦灼以文学的面貌出现,寄身于副刊,使副刊超载地承担了本不属于它的种种任务,凝聚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当那个时代过去,副刊卸下了过往政治所强加于它的种种异彩,回到它的本位,宁静平淡下来,不再呼风唤雨。”当代社会的发展跟五四时代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方向。如果说,五四时代是狂飚突进的时代,那么,当代的时代精神已由狂热变为冷却,由狂飚精神走向丁性精神。这种时代精神的变革,也昭示了副刊的时代走向。 在这个时代,理性精神的回归,才能为副刊提供自由思想言说的空间,同时,也为副刊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在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有风格迥异的副刊形态。高雅的与通俗的,软性的与硬性的,俏皮的与严肃的,精神性的与实用性的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副刊必须有个现代化转型的要求,所谓现代化转型,就是副刊要有现代思想价值观念的关注,要反映当代文化多样性的追求,要贴近当代读者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副刊要体现都市感、休闲性、趣味性、先锋性、新闻性和对当代文化走向、当代人精神走向的把握,能触摸当代人的心灵深处,或有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反思。这在《南方都市报》和《北京青年报》都有很典型的体现。《南方都市报》的大量副刊专栏值得关注。另外,当代中国报纸以开放的视野吸纳国外著名报纸的操作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也为当代中国报纸副刊提供了更广阔的借鉴和发展空间。比如美国《纽约时报》的副刊,内容就相当驳杂。据《走进美国大报》作者辜晓进介绍,《纽约时报》的副刊大致有以下几类:生活方式类副刊,包括时尚、饮食、家具、保健、服饰等内容;文化娱乐类副刊,以书评和电影电视的详细节目预告为主,兼顾美术、文艺等活动;消费类副刊,包括房地产、汽车、家电、旅游等项目。这里面有些内容可能跟中国报纸的专刊类似,但有的却是很像中国比较纯的副刊,如著名的《纽约时报书评》。当然,中国报纸的副刊与美国报纸的副刊不同,中国副刊受中国文化影响,中国读者对副刊的要求也不同,—般跟文学、文化、艺术、读书有关联,比美国报纸副刊要纯些。美国报纸副刊非常庞杂。就中国的副刊而言,虽然多是文化、艺术、文学方面的,但中国报纸副刊还做得很不够。 副刊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力只高扬高雅的文化,而贬抑通俗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就如同大自然万物共生一样,是符合人类生态发展的,也是人类文化生态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副刊的文化多元选择,才有可能消除一元化文化的影响,丰富读者的精神空间,为当代读者提供更广阔的精神资源。 (作者单位:潇湘晨报)
欢迎转载:
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报纸副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