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猝死?我长期失眠,婴儿体重超重有点超重,平时也没有觉得心脏有什么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没有基础心脏病的人也会猝死 这究竟是为什么?
日 08:15:4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上周五,杭州一名27岁的小学男教师在教室内猝死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唏嘘不已,觉得这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让人难以接受。而医院认定的死亡原因是心脏性猝死,但陈老师在校期间从没提过自己有心脏方面的问题。所以在这巨大的伤痛背后,也带给我们了一个巨大的警示:原来没有基础心脏病的人也会发生猝死。这究竟是为什么?
  三高、吸烟、肥胖等
  都是心脏病猝死的危险因素
  目前心血管病专家对于猝死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比较常用的定义是从症状出现到死亡&1小时。据心血管专家解释,猝死,可以是有症状的,也可以毫无征兆。主要症状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慌等。据了解,在我国,每年有50多万人发生猝死。从发病原因上看,80%以上考虑心源性猝死,其中主要是冠心病患者。
  &但没有冠心病,身体状况良好也可能发生猝死。&据专家介绍,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长期吸烟、肥胖以及家庭遗传等都是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同时也容易诱发冠心病,所以心血管有问题的人,都是需要警惕的。加上抽烟、工作压力大等因素,所以40岁以上的男性高血压患者,是猝死的易发人群。
  据悉,许多身体强健的运动员也会发生心源性猝死,例如美国女排名将海曼,1986年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球场上,长跑运动员丁喜桥在长跑赛离终点400米处突然倒下死亡。
  专家建议,40岁以上有高血压的人群,尤其是男性,应定期到医院检查心脏和血液。当出现胸痛、胸闷、心慌时,须及时就医,高危人群平时出门记得携带急救药物。此外,近年来,冠心病年轻化趋势明显,有医生称他接诊过最年轻的冠心病人只有20岁,所以年轻人也要提防猝死的发生,少熬夜,少抽烟,少喝酒,平时多注意保健身体。
  每年11月到来年3月
  是心脏极脆弱的时段
  为全身供血的心脏,看似强大,实则脆弱。日前,美国《预防》杂志专栏作家、迈阿密大学心脏学专家亚瑟&盖斯顿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和多项国际研究,总结出心脏极脆弱的6个时段。分别是①暴饮暴食后;②用力排便时;③剧烈运动时;④压力大、精神紧张时;⑤每天早上6点至12点;⑥每年11月到来年3月。
  其中,每年11月到来年3月这个时段,据国际多项研究发现,以季节来看,正是立冬后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且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作风险就会上升7%。原因在于,冬季人的生理机能反应比较迟缓,时常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加大心脏负荷。再加上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容易突然收缩,造成血流供应中断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寿亦萍 李婷
健康频道传真:3
官方邮箱:
欢迎联系我们
关注微博:
扫一扫关注浙江在线健康频道微信&&&&■打破砂锅&
&&&&近日,中日友好医院ICU外科重症监护室31岁住院医师宋韩明,在工作区内被发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去世。请关注——
&&&&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心脏性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居全球之首。目前,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绝大部分人还没到医院就已丧失性命。而近期,已有三名中青年医生因过劳去世,中青年猝死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长期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是诱因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失常联盟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郭继鸿教授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我国引发猝死的多种因素未被有效控制,并有加重趋势,包括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有升高趋势。”而且,猝死不再只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年轻人猝死人群与日俱增。据一项临床调查显示,近几年,心脏病患者至少“年轻”了10岁。“年轻人猝死大都是因为心脏太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国刚提醒人们要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他收治的病人中,最年轻的冠心病患者仅16岁。
&&&&“年轻人猝死通常来说均因其有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只是没有检查出来或者自己未引起重视。”张国刚认为:大部分年轻人猝死是无先兆的,只是因为心脏长期负荷太重,日积月累,导致猝停。另外,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脏疾病、急性心肌炎是引发年轻人猝死的常见原因。大部分猝死的人是由于工作、生活、家庭的压力,并且长期有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长期熬夜、抽烟、喝酒、严重缺乏运动等原因,但其心脑血管检查可能均暂无病症,身体也无明显症状。
&&&&张国刚指出,长期失眠、肥胖、有严重打鼾现象的人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年轻人如有这些症状,应引起重视、注意防范,并及时去医院就诊。
&&&&猝死有“两个突然”须警惕
&&&&郭继鸿介绍说,猝死有两个突然,第一个是突然发生。很多表面看似健康的人其实已经是猝死的高危人群,作息不规律、吸烟酗酒、胡吃海塞、平时不体检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让心脏血管悄悄损害,此外,劳累、焦虑、高压、抑郁等负面情绪让心脏雪上加霜。
&&&&冠心病病人,平时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甚至有些病人,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狭窄已达95%以上,仍没有任何症状,可能安静时心电图还正常,但这种病人猝死的危险非常大。即便有一些前期症状,也表现为心绞痛的症状,主要为:在体力活动增加或情绪上有不愉快时,以及寒冷、饱食等情况下,出现下颌部至上腹部之间的任何部位,尤其是胸骨后,左上肢、颈前部憋闷、麻木,压迫感或难以表述的不适感,这些是心绞痛的典型表现。但大部分猝死病人,心脏的血管本身病变已十分严重,但却无不适的表现,临床上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第二个突然是猝死常发生在睡眠时或身边没人的时刻,这也给救治增加了难度。相比一天中的其他时段,凌晨时分是心脏猝死的高发时段。人体内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套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让心率增快,缺乏对心脏的保护。白天交感神经“上班”,夜间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上班”,凌晨当两套神经“交接班”时,心脏容易出问题。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亢进,有些人在凌晨4点至早上8点容易出现血压高峰,此时,长效降压药最好晚上12点吃,做好防范。
&&&&郭继鸿表示,当危险出现时,若不进行抢救,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还的可能性即下降7%—10%。如果在猝死发生后3—5分钟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患者的生存率可提高到49%—75%;若超过8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大脑损伤,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方面,简单来说有两个技术,一个是胸外按压,另一个是除颤。由于公众急救知识的匮乏,第一目击人没能在最佳时间对患者施救,辗转送到医院后往往已经错失了机会。”郭继鸿强调,应该告诉大众,面对一个呼吸心跳停止的人,掐人中、喂药丸等方法都是无用的,要在第一时间做心肺复苏。
&&&&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
&&&&“猝死是可防可控的,年轻人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就是最好的预防方法。”张国刚比喻说,心脏就像汽车发动机,太疲太累就会&“罢工”停摆。
&&&&如果一个人平时没有任何心脏病症状,只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词,就能做到远离猝死:“不熬夜”,生活没有规律、常熬夜,极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猝死;“心态好”,持续过大的心理压力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应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聚会、出游等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戒烟限酒”,大量饮酒和吸烟一样,也会诱发猝死。
&&&&张国刚建议年轻人,要对那些潜在性的慢性疾病有所认识,做到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心中有数。无先天心脏疾病的年轻人如能消除不良嗜好、戒烟戒酒、有均衡合理的饮食结构、保证充足的睡眠、多运动、定期做体检,排除潜在的隐性疾病,就能减少猝死发生几率。
&&&&“虽然猝死来得快,但抢救及时,也是可以挽救的,应‘争分夺秒’。”在面对突发猝死情况下,张国刚提醒:人人都应懂得一些抢救方法,一旦发现身体出现症状时,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并及时服用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药物,大多情况下要用平卧的体位,采取有效的胸外心脏按摩,也可用手以每分钟6—8次的频率捶击胸部,这样有利于患者在120急救车上得到及时救治。
发表评论:
馆藏&2661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中青年如何预防心脏猝死?
■打破砂锅
近日,中日友好医院ICU外科重症监护室31岁住院医师宋韩明,在工作区内被发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去世。请关注——中青年如何预防心脏猝死?
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心脏性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居全球之首。目前,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绝大部分人还没到医院就已丧失性命。而近期,已有三名中青年医生因过劳去世,中青年猝死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长期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是诱因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失常联盟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郭继鸿教授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我国引发猝死的多种因素未被有效控制,并有加重趋势,包括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有升高趋势。”而且,猝死不再只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年轻人猝死人群与日俱增。据一项临床调查显示,近几年,心脏病患者至少“年轻”了10岁。“年轻人猝死大都是因为心脏太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国刚提醒人们要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他收治的病人中,最年轻的冠心病患者仅16岁。
“年轻人猝死通常来说均因其有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只是没有检查出来或者自己未引起重视。”张国刚认为:大部分年轻人猝死是无先兆的,只是因为心脏长期负荷太重,日积月累,导致猝停。另外,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脏疾病、急性心肌炎是引发年轻人猝死的常见原因。大部分猝死的人是由于工作、生活、家庭的压力,并且长期有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长期熬夜、抽烟、喝酒、严重缺乏运动等原因,但其心脑血管检查可能均暂无病症,身体也无明显症状。
张国刚指出,长期失眠、肥胖、有严重打鼾现象的人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年轻人如有这些症状,应引起重视、注意防范,并及时去医院就诊。
猝死有“两个突然”须警惕
郭继鸿介绍说,猝死有两个突然,第一个是突然发生。很多表面看似健康的人其实已经是猝死的高危人群,作息不规律、吸烟酗酒、胡吃海塞、平时不体检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让心脏血管悄悄损害,此外,劳累、焦虑、高压、抑郁等负面情绪让心脏雪上加霜。
冠心病病人,平时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甚至有些病人,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狭窄已达95%以上,仍没有任何症状,可能安静时心电图还正常,但这种病人猝死的危险非常大。即便有一些前期症状,也表现为心绞痛的症状,主要为:在体力活动增加或情绪上有不愉快时,以及寒冷、饱食等情况下,出现下颌部至上腹部之间的任何部位,尤其是胸骨后,左上肢、颈前部憋闷、麻木,压迫感或难以表述的不适感,这些是心绞痛的典型表现。但大部分猝死病人,心脏的血管本身病变已十分严重,但却无不适的表现,临床上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第二个突然是猝死常发生在睡眠时或身边没人的时刻,这也给救治增加了难度。相比一天中的其他时段,凌晨时分是心脏猝死的高发时段。人体内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套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让心率增快,缺乏对心脏的保护。白天交感神经“上班”,夜间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上班”,凌晨当两套神经“交接班”时,心脏容易出问题。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亢进,有些人在凌晨4点至早上8点容易出现血压高峰,此时,长效降压药最好晚上12点吃,做好防范。
郭继鸿表示,当危险出现时,若不进行抢救,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还的可能性即下降7%—10%。如果在猝死发生后3—5分钟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患者的生存率可提高到49%—75%;若超过8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大脑损伤,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方面,简单来说有两个技术,一个是胸外按压,另一个是除颤。由于公众急救知识的匮乏,第一目击人没能在最佳时间对患者施救,辗转送到医院后往往已经错失了机会。”郭继鸿强调,应该告诉大众,面对一个呼吸心跳停止的人,掐人中、喂药丸等方法都是无用的,要在第一时间做心肺复苏。
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
“猝死是可防可控的,年轻人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就是最好的预防方法。”张国刚比喻说,心脏就像汽车发动机,太疲太累就会 “罢工”停摆。
如果一个人平时没有任何心脏病症状,只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词,就能做到远离猝死:“不熬夜”,生活没有规律、常熬夜,极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猝死;“心态好”,持续过大的心理压力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应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聚会、出游等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戒烟限酒”,大量饮酒和吸烟一样,也会诱发猝死。
张国刚建议年轻人,要对那些潜在性的慢性疾病有所认识,做到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心中有数。无先天心脏疾病的年轻人如能消除不良嗜好、戒烟戒酒、有均衡合理的饮食结构、保证充足的睡眠、多运动、定期做体检,排除潜在的隐性疾病,就能减少猝死发生几率。
“虽然猝死来得快,但抢救及时,也是可以挽救的,应‘争分夺秒’。”在面对突发猝死情况下,张国刚提醒:人人都应懂得一些抢救方法,一旦发现身体出现症状时,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并及时服用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药物,大多情况下要用平卧的体位,采取有效的胸外心脏按摩,也可用手以每分钟6—8次的频率捶击胸部,这样有利于患者在120急救车上得到及时救治。
[责任编辑:您所在的位置:
没有基础心脏病的人也会猝死 06:29:14
上周五,杭州一名27岁的小学男教师在教室内猝死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唏嘘不已,觉得这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让人难以接受。而医院认定的死亡原因是心脏性猝死,但陈老师在校期间从没提过自己有心脏方面的问题。所以在这巨大的伤痛背后,也带给我们了一个巨大的警示:原来没有基础心脏病的人也会发生猝死。这究竟是为什么?
三高、吸烟、肥胖等
都是心脏病猝死的危险因素
目前心血管病专家对于猝死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比较常用的定义是从症状出现到死亡≤1小时。据心血管专家解释,猝死,可以是有症状的,也可以毫无征兆。主要症状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慌等。据了解,在我国,每年有50多万人发生猝死。从发病原因上看,80%以上考虑心源性猝死,其中主要是冠心病患者。
“但没有冠心病,身体状况良好也可能发生猝死。”据专家介绍,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长期吸烟、肥胖以及家庭遗传等都是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同时也容易诱发冠心病,所以心血管有问题的人,都是需要警惕的。加上抽烟、工作压力大等因素,所以40岁以上的男性高血压患者,是猝死的易发人群。
据悉,许多身体强健的运动员也会发生心源性猝死,例如美国女排名将海曼,1986年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球场上,长跑运动员丁喜桥在长跑赛离终点400米处突然倒下死亡。
专家建议,40岁以上有高血压的人群,尤其是男性,应定期到医院检查心脏和血液。当出现胸痛、胸闷、心慌时,须及时就医,高危人群平时出门记得携带急救药物。此外,近年来,冠心病年轻化趋势明显,有医生称他接诊过最年轻的冠心病人只有20岁,所以年轻人也要提防猝死的发生,少熬夜,少抽烟,少喝酒,平时多注意保健身体。
每年11月到来年3月
是心脏极脆弱的时段
为全身供血的心脏,看似强大,实则脆弱。日前,美国《预防》杂志专栏作家、迈阿密大学心脏学专家亚瑟·盖斯顿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和多项国际研究,总结出心脏极脆弱的6个时段。分别是①暴饮暴食后;②用力排便时;③剧烈运动时;④压力大、精神紧张时;⑤每天早上6点至12点;⑥每年11月到来年3月。
其中,每年11月到来年3月这个时段,据国际多项研究发现,以季节来看,正是立冬后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且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作风险就会上升7%。原因在于,冬季人的生理机能反应比较迟缓,时常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加大心脏负荷。再加上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容易突然收缩,造成血流供应中断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来源:今日早报&&&&作者:寿亦萍 李婷&&&&编辑:郑海云&&&&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没有基础心脏病的人也会猝死 生活中如何预防猝死?
我的图书馆
没有基础心脏病的人也会猝死 生活中如何预防猝死?
上周五,杭州一名27岁的小学男教师在教室内猝死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唏嘘不已,觉得这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让人难以接受。而医院认定的死亡原因是心脏性猝死,但陈老师在校期间从没提过自己有心脏方面的问题。所以在这巨大的伤痛背后,也带给我们了一个巨大的警示:原来没有基础心脏病的人也会发生猝死。
猝死原因有哪些呢?
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这个时间段患者往往没在医院,因此处在生死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通过自我调整,将逐渐适应这种缺血情况,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心电重构),加上医学干预措施的应用等,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步下降,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另一类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相关综合征(QT间期延长及缩短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还有某些心肌病等。这类患者大都属于基因缺陷造成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多与家族及遗传有关。这类患者的心脏没有直观的形态和结构异常,故不属于器质性心脏病。只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方能查出问题所在。多数患者在30岁前后就因心源性猝死而结束了生命。因为心脏搏动是由血清离子(K+离子、Na+离子、Ca+离子等)进出心肌细胞膜内外造成的,故一旦发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离子无法正常出入心肌细胞,就可能促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进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2、非心源性猝死
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内源性高血钾)等。
生活中如何预防猝死?
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魔鬼时间”。从凌晨到上午10点这一段时间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被医学界称为“魔鬼时间”。因为人在睡眠中心率比较慢、血压较低,而在醒来时血压上升,心律加快,而且体内水分流失了一夜,血液黏稠度增加,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因此建议年轻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常熬夜,而老年人则要学会“赖床”,醒后尽量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床;同时尽量不要在早晨锻炼。
室内外温差别太大,注意不要忽冷忽热。专家提醒说,炎炎夏日绝对不能贪凉,室内温度一定要合适,尤其是老年人最好不要吃冰冻食品,要避免血管突然收缩导致心源性猝死。
选择清淡饮食。一方面可保持合理体重,因为体重也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相关因素;另一方面增加粗纤维和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以保持大便通畅,因为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便秘也是猝死的一个重要诱因。
戒烟限酒。大量饮酒和大量抽烟都是猝死的重要诱因,因此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戒烟限酒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持续过大的心理压力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尤其是对于毫无症状的猝死者来说,往往伴随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应该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聚会、出游等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
发表评论:
馆藏&2691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重超重特重的如何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