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是什么病心逛是什么问题

逛街心好累 - 简书
逛街心好累
今天因为工会准备购买三八节礼物而逛了一天的汉正街。收获了很多,除了服饰和各种杂货日用品的挑选,认货之外,也锻炼了讲价能力和提高了对批发市场的认知程度。这里的东西简直太全太杂了,如果没有人领着一起转悠,几天都逛不完,也不可能买到多实惠划算的东西。话说我们的老孟同志太有经验了,不管是什么东西,都能跟别人砍价,而且很会还价,当然除了女士用品之外。像我这样性格的,能开口说个老板便宜点就很不错了,至于到底还到多少,商品实际价位如何,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一天跟着他学习和购物下来,真的是感叹,批发市场的商品价格是不一样啊。从工厂进货,店家从他们进货,翻转的价格利润无从知晓,完全取决于店家的定价,店面加租金还有税收,商品价格太高也是很无奈的事情。突然觉得还是现在的新型电商不错,货源要是有保障,价格都是挺漂亮的,当然除了一些无良商家,依然定价暴高,感觉真的没有必要,朋友熟客知道后反而失了信任。这就不只是少了一笔生意的事情了,而实体店批发,专营店售卖,就是纯属凭借逛街人的停靠率和这条街上的人流量来确定销售额的多少。乱说一通便说到经济营销上去了,因为我想着女人对这方面还是得知晓个一知半解的,过日子也很需要这些的,不是吗?看来除了实地考察演练学习,也得多补充些理论知识,一直说要看实用型的经济类专业书籍,却因为太多杂事拖延再拖延。明天先确定一本相关书籍吧。
坚持不只是说说而已!第八品&思考题问题及答案(中)
第127节课&
695、如果贪著异性的身体,会给自己的身体等带来哪些痛苦?&
答:有些人为了谋求微利以满足贪欲,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愚昧地出卖自身,但最终应得的财利还没有到手,自己已经随业风漂泊而去了。这种人平时一点自主权也没有,完全要听任主人的差遣,即使妻子要临产,也只能到荒郊野地或树下生孩子。&
有些人被贪欲所蒙蔽,一边担忧送命,一边赴往战场,披甲从军。&
有些人为了谋利,情愿去做他人的奴仆。&
还有些人为了贪欲,或被杀身亡;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或遭到短矛的刺杀;或被投入火中活活烧死。&
愚者为了取悦异性,想方设法求得财物,以强烈的贪心漂泊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犹如饿狗般虚度人生,多数人不仅不能成办一生所愿,反而最终饿死、冻死。&
696、当今社会上,刑事案件、贪污分子层出不穷,其来源是什么?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采用什么方法?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真正找来源的话,不在于外境的事物上,而在于人的贪心上。因为本来贪心的种子未断,当遇到贪心对境时,就会出现这些祸患。&
要想从根本上断除人们的欲望和贪婪,应该从教育上抓,一定要靠佛教的教育,尤其从小就要了解贪欲的过患、知足少欲的功德。如果从这方面下手,那么社会稳定、治安管理会非常容易。&
697、有些在家人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甚至自己更胜一筹,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说,只要披上袈裟,就有超越在家人的功德,对他们理应值得恭敬。律藏中云:“出家人如住净室,在家人如住火宅。”《法苑珠林》亦云:“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而且以释迦佛为代表的贤劫千佛,都是以出家身份而成就的。&
尽管在家人也可以成就,但从身份上而言,还是要尊重出家人,如果认为自己的境界比出家人高,这无疑是一种增上慢。真正的出家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有修行的人绝对不会有这种想法。&
第128节课&
698、请以教证、比喻和公案说明:贪执财色弊多利少、得不偿失。&
答:1)教证:《八大人觉经》中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缘品》云:“愚者为财毁,不寻求来世。”&
2)比喻:牛马拉着沉重的车向前行进时,看见路旁绿油油的青草,禁不住停下来享用,结果立即招来车夫的鞭打,甚至车轮以惯性冲过来,将它撞伤、压死。为了数口青草,而遭致狠狠的抽打,乃至受伤送命,这是何等的不值得。同样,人们拼命地追求所贪对境,为了瞬间的欲妙之乐,毁坏长远的解脱命根,将今生来世的一切安乐葬送无余,下场比这些旁生更可怜。&
3)公案:从前舍卫城有个穷人,他对自己的牛特别贪执。死了以后,他转生为牛背伤口中的一只小虫,蚀食伤口中的脓血,每天都要经历七次生死。&
699、为什么说为贪欲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答:一切贪欲之乐,最终都是坏灭无常之法,而且能令人堕入地狱等恶趣,付出长久而痛苦的代价。这些人若以追逐欲乐所付出艰辛努力的千万分之一去修行正法,足以成就无上的佛道。即使未成佛,最低也不会堕入恶趣。与修菩萨行的菩萨比起来,贪欲者苦难无际却没有证得菩提的福分,因此,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700、当今社会上,色情暴力等的影音资料随处可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请自己发挥。&
701、请具体剖析贪欲所招致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你对此能产生定解吗?&
答:毒药、兵器、烈火、危崖、怨敌等的苦害,最大限度不过在短短的一生中,让人们受痛苦而已。而贪心在自相续中蔓延的话,不仅今生中非常痛苦,而且来世会千万劫中饱受地狱、饿鬼、旁生之苦,时间极其漫长,程度也极其惨烈。如《亲友书》所言,一日之中不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的痛苦,与地狱中最轻微的痛苦相比,连它的一分也不及。因此,贪欲所带来的伤害,是任何灾难、祸害都无法相比的。&
第129节课&
702、前面已讲过寂静地方的功德,此处又再次宣说,是否有重复的过失?为什么?&
答:没有重复的过失。因为前面是总说,这里是分说;前面让初学者对寂静地方产生向往之心,这里是到了寂静地方以后,断除内外一切贪执,精进修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寂静地方。或者还可解释为,前面是“身体”远离闹市而前往静处,这里是“心”依靠静处修持菩提心的真义。因此,寂天菩萨的教言前后并不重复。&
703、请简述很多在家人虽然没有机会前往阿兰若,但在城市里修行仍可解脱之理。&
答:在家人虽然没有住山瑜伽士那样的修行机会,但如果能把握自己的时间,对身心重新作一番调整,解脱也会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在很多居士通过修行之后,既不看电视,也不到处去应酬,除了亲人重要的请客以外,根本不与不三不四的人来往,以前的恶友全部断交。而且平时也不逛商店,该做的事情做完后,就到佛堂去看书、听光盘、修行,把佛堂当作阿兰若,这也是城市里依止寂静的一种方法,这样修行也有机会获得解脱。&
704、修行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他与一般的世间人有何不同?&
答:修行人明白死亡只不过是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没有什么可怕的。就好比我原来在新疆做生意,后来生意不太好,准备搬到广州去,重新过另一种生活。但我临走的时候,不可能将房子等全部搬走,只有舍弃它们,随身带一个旅行包离开。同样,我们死的时候,房子、衣服、身体也无法带走,只有阿赖耶识上的善恶种子,才跟我们如影随形,前往后世去找新的“工作”。因此,从前后世的连续来看,死亡没什么可怕的,修行人会坦然面对死亡,一心一意祈祷三宝。&
然而,现在的唯物主义者,因为承认人只有一世,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一听到死的消息就恐惧万分。世间上那些名人巨匠,大限来临时,心情恐慌不安、极其害怕,在这种状态中撒手人寰,而我们修行人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坦然自在,跟一般的世间人完全不同。&
705、有些人说:“修行必须要在闹市,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磨练,去寂静处是一种逃避。”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都讲过,初学者很容易被环境染污自己的心,假如首先没有依止寂静处,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禅定的境界。寂静林间没有务农经商,也没有嘈杂喧嚷及各种争斗。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历代的大成就者几乎都是依止静处而获得成就。因此,自然环境对修行人来讲,还是有很大的意义。&
706、如何区别洪福与清福?你向往哪一种?为什么?&
答:所谓的洪福,指在红尘里当大官、赚大钱,比如当局长、书记、大老板,钱包里的钱很多,银行里的存款也多,还有好多轿车别墅,在世间人眼里,觉得他的福报很大,特别羡慕。&
清福就是在山里面终年累月地修行,虽然吃得一般般,穿得也很单薄,但他的心情很快乐。真正有福报的人,才能在寂静处享受这种快乐。&
所以,洪福与清福相比起来,我们修行人应该选择后者。&
707、请以实际生活来说明知足少欲的功德。为什么说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富翁?&
答:请自己发挥。&
第130节课&
708、修行的方法有哪两种?《入行论》是哪一种?这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必要?&
答:修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安住修,一是观察修。&
《入行论》讲的菩提心修法,主要是观察修。&
观察修对我们来讲很有必要,因为很多人的分别念非常重,邪知邪见也比较多,一定要凭自己的智慧进行破析,道理上想开了、明白了,心才会自然而然趋入正道。否则很多人的习气根深蒂固,一下子扭转过来,让心一下子安住下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通过如理的观察,在猛厉的分别念也不堪一击。&
709、菩提心与世间的善心有何区别?你属于哪一种?&
答:菩提心的条件,是要缘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两个条件不能离开。世间的善心则离开这两条,光是希望这个众生快乐一点,有吃有穿。&
区分二者的关键,要看有没有希望众生暂时离开痛苦,究竟超离轮回获得佛果。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则不包括在菩提心中。&
710、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么?应该怎么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答:首先要集中精力修自他平等心。若未修好自他平等,则自他相换等其他境界无法现前。只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才可以修出菩提心,如《学集论》云:“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
应该自己想怎么样,众生也想怎么样。仲巴司那坚问单巴桑吉尊者:“请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点的教言。”尊者对他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所以应该尽量爱护所有的众生,依靠窍诀修持大乘菩提心。&
711、请以你周围的事例加以分析,为什么说自己与众生是相同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自己应该怎样做?&
答:避开痛苦、希求安乐,是自己与众生共同的需求,所以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其他众生。(具体事例请自己发挥。)&
712、三界的众生那么多,每个众生的习气爱好都不同,而我只有一个,应该如何将他们全部执为我所呢?&
答:将众多有情等同自身去爱护,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与我所的范围可以扩大或缩小。&
比如我们凡夫执爱的身体,是由双手、双脚、头、眼睛、肩膀、内脏等不同部分组成,头又可分为鼻子、眼睛等,所谓的一个身体,不过是一种假立的概念,但在凡夫的心目中,因将这些同等地执著为身体,所以能对它们平等爱护。&
同样,三界的众生虽然很多,每个众生的性格、爱好、根基等各不相同,但如果平等地执取爱护,认为他们都是“我”的部分,这跟执著身体的不同部分没有什么差别。&
实际上,我和众生也是分别念假立的,并没有本质上的自和他。既然可以执著本不是我的五蕴为我,那为什么不可以将众生执为我所呢?&
713、有人提出疑问:“道理上可以将别人与自己一起执著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二者互不相干,怎么能除他苦如自苦呢?”请对此以理作答。&
答:虽然自身所感受的痛苦,不会伤及他人的身心,但是这些痛苦我也应该解除,因为执著身为我而极难忍受。同样,别的众生感受痛苦时,尽管我自己没有感觉,但如果将他执为我,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也会因之而觉得难忍。如果长期串习,自己也可以代受众生之苦。因此,一定要除他苦如自苦。&
第131节课&
713、请背诵“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并解释其中的两个推理。你觉得这种推理方式合理吗?为什么?&
答:1)我应该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因为这些众生不喜欢痛苦,如同我身上所遭受的痛苦一般。&
2)我应该尽力饶益一切众生,因为这些众生都是有情之故,如同我的身体一般。&
后一问请自己发挥。&
715、有些人声称:“旁生可以随便杀害,因为它们比人类低级。”这种说法正确吗?请以理驳斥。&
答:这种说法极其不合理,旁生只不过不能说人的语言而已,实际上它的苦乐与人完全相同。世间上大大小小的众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快乐而不喜欢痛苦。我们作为佛教徒,始终要观自他平等,自己是怎么样的,其他众生也是如此。如果有人说旁生可以杀害,那可以用这种推理方法:“你不能害这个众生,它是有情的缘故,只要是有情就不能害,如同你自己的身体一样。”&
716、有些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耽误了自己的修行和成就,对这种情况应当如何看待?你自己有什么打算?&
答: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说:“自不乐疾速,取证大菩提,愿为一有情,住到最后际。”我们不应为自己而迅速取证菩提,而是要发愿即使为了救度一个有情,也要在千百万劫中住于世间。&
所以,只要是能帮助众生,舍弃自己的成就和修行也合理,只要对众生有一点利益,无论在轮回中住多长时间、受什么苦都应该愿意。作为修行人,千万不要有为了自己的如毒般自私自利的心。不抛弃众生、帮助众生的心态很重要,麦彭仁波切也说:“宁可舍弃自性命,切莫抛弃诸众生。从大乘角度而言,我与众生的目的一样、感受一样,那我抛弃众生而想获得快乐,这是不合理的。而且,抛弃众生而自己成佛,也不成立。&
717、虽然他人的痛苦很难受,但他的痛苦毕竟无法伤害到我,我一点也感受不到,我凭什么要去保护呢?&
答:如果因其他众生的痛苦不会伤害你,所以你不需要保护他,那么未来的恶趣痛苦也没有损害到今生,你为何要保护呢?比如你现在造恶业,来世会转生到地狱里受寒热之苦,这些痛苦你现在并没有感受,既然是不能害自身的法,那为何要拼命地积累善法去防护呢?或者说,很多人年轻时积累财产,目的是为了在老年时不受苦,还有一些人为了明天快乐,现在做很多事情,这些都应该成为不合理,因为痛苦现在你也没有感受到。&
718、为什么说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不是一个相续?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分析。&
答:1)教证:《入中论》云:“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续。所有自相各异法,是一相续不应理。”&
2)理证:比如说,如果34岁的我和35岁的我是一体,那么我34岁的时候,已经变成35岁了。或者50岁的我和100岁的我若是一体,我到100岁时,已经年轻50岁了。或者我今生是人,来世变成地狱的众生,假如二者是一体,则人间也有地狱的众生了……有很多的过失。
因此,这不仅在胜义中不成立,世俗中也不成立。&
719、你认为《入行论》简单吗?请说说你的体会。&
答:请自己发挥。&
第132节课&
720、有人说:“如同肚子饿,只能由自己吃饭解决一样,自己的痛苦应由自己遣除,没必要替别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这种说法?&
答:如果各自痛苦,应该由自己解决,那么脚痛与手无关,手为什么忙不迭地保护脚呢?而且,你也应该只帮助自己,不应该去帮你的弟弟、妹妹等家人。可是我们的习惯和实执并非如此,在行为上,往往都要借助他者来帮助自己。认为不是自己的就不饶益、属于自己的就帮助是不合理的。因此,自他平等是随顺实相的法,任何与其相违的观点,无论怎样也不能成立。&
721、凡夫人从哪两个方面执著“我”的?请以理分析其颠倒性。&
答:他们认为:手和脚均为身体的附属,是同一个蕴聚;明天的我、后天的我,乃至地狱中的我,是同一个相续。从这两方面执著有一个“我”。&
如同军队和珠鬘一样,蕴聚和相续没有成实的本性。相续不存在,可用鬘来比喻;聚合不存在,可用军队来比喻。&
首先观察相续我,我昨天心相续的刹那、今天心相续的刹那,乃至老年时心相续的刹那,全部是连在一起的,似乎有一个长长的东西,但其实这是一种笼统的妄执。因为世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今天的我、明天的我、老年的我完全不同,只是在没有观察时,相似安立的一种假名而已,就如同珠鬘。&
还有凡夫执著的蕴聚也是如此。五蕴是五个不同法,并非一个整体,可是凡夫以习惯误执,认为有一个蕴聚整体,再从蕴聚产生“我”的执著。如同军队一样,从总体上是存在的,但如果具体分析,除了一个个军人之外,并没有一个叫“军队”的法存在,只不过是人们在自心中强取了一个名称。&
722、为什么说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理后有何打算?&
答:如果蕴聚的我不存在,相续的我也不存在,那么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胜义中不存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只不过名言中有一个假立的存在。我都不存在的话,我所感受的痛苦怎么会存在呢?既然没有真实的受苦者,自他的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只要是痛苦,就应尽力遣除,因为不论是众生的痛苦,还是自己的痛苦,凡是痛苦就特别难忍,所以不能只维护自己,不维护他人。&
第133节课&
723、既然一切痛苦都应遣除,为何缘众生而生悲心的痛苦不遣除?为什么说这种痛苦很有意义?&
答:这虽然也是一种痛苦,但并不是无意义的痛苦。如果众生所受的痛苦,对今生不利、对来世不利、对自己不利、对众生不利,那一定要遣除。但这种痛苦并非如此,表面上看是一种痛苦,实际上它是断除痛苦的根本。&
而且,因悲悯众生而生起难忍苦受与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等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即使为了众生而割下身肉,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也不算是什么痛苦。&
从另一方面而言,大悲心是一种智慧,它的本质根本不是痛苦,而是如来藏的妙用,是智慧的体现。表面上看来在受苦,实则并不是应舍弃的无义之苦,它与“愿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得到各自所需的果位”之发心相合,这怎么会属于痛苦呢?&
因此,前面讲的痛苦,是自相的痛苦。而大悲心之苦,只是名称上叫痛苦,实际上是根除无始以来苦因及苦果的正因。&
724、为什么说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请以具体事例说明,你通过学习本论,在这方面有哪些改变。&
答:修行的三个阶段——最初的发心、中间的修道、最后的成佛,大悲心都必不可缺。月称论师说:“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于广大圆满的佛果,初时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最后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
佛陀在经中说:“诸佛以菩提心为正因,大悲心为根本。”其他经典中也说:“大悲心是一切诸佛功德之根本。”&
725、现在学习佛法是什么样的时代?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就像噶当派大德所说,现在末法时代,不是宣扬的时代,而是观察自心的时代;不是说一些大话的时代,而是要老老实实帮助众生的时代;不是说自己开悟、宣扬自己境界的时代,而是对治烦恼的时代。&
726、如何看待现在的“人间佛教”?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求人天福报应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怎样将之转为大乘修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请自己发挥。&
第134节课&
727、为什么菩萨利益众生时,纵然是无间地狱也愿意欣然前往?此举与小乘行人有什么差别?&
答:生起了自他平等菩提心的菩萨,会时时刻刻护念着一切有情,如果有情从业和烦恼中获得了解脱,他会为此生起无比的欢喜心。这种快慰安乐超越了一切,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有了这种大安乐,菩萨决不会舍大求小,追求个人解脱的寂灭之乐,因为从大乘宗旨而言,自私自利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智者虽常处地狱,不障清净大菩提;二乘清凉自利益,得乐虽妙障菩提。”菩萨即使长期处于地狱,由于利他心极为强烈,根本不会障碍取证菩提;而声闻和缘觉二乘行人,就算住在寂静的地方饶益自己,也对解脱有很大的障碍。&
728、强迫出家人把僧衣脱掉,会有什么过患?懂得这个道理后,你有哪些感触?&
答:佛陀在《地藏十轮经》中讲,如果强迫出家人把僧衣脱掉,则是断三宝种,亦名为挑坏一切众生法眼,亦为毁灭我久勤苦所得正法,与诸众生作大衰损,比五无间罪还严重。&
729、在讲经说法时,为什么需要引用教证?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答:如果说法从来没有教证,全部是自己的分别念,则很容易偏离正道。当然,若是大成就者,说出来的话会比较可靠,否则,随随便便就下定论,然后自己的语言成了弟子永远的依靠处,如果所说的有错误,就会将无数人引入无明之道,过失是很大的。&
730、你如何看待藏传佛教?如果你周围有人毁谤藏传佛教,你会怎么样做?&
答:请自己发挥。&
731、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下一代?为什么?&
答:不仅要让孩子学一点知识,最关键的是让孩子有悲心。&
如果没有悲心,他长大以后读完大学、博士,会盘算着怎么样贪污,一直想着自己,根本不想这是众生的血汗,随便享用不合理,最后对自己、对社会都不利。因此,应该以慈心、悲心的理念教育下一代。&
732、请以公案、教证说明:一切世间事,串习无不成。并谈谈你对此有哪些感受?&
答:1)公案:《胜莲经》讲了一个公案,说以前在鹿野苑有一个婆罗门女,时时观想自己是老虎,后来有一天,她果然变成了老虎,将当地居民全部吓跑了。&
龙树菩萨有一个弟子,也曾观修头上长角,结果真的长出了一个角。龙猛菩萨教他再继续观没有角,然后他不断地观修,角慢慢就没有了。&
2)教证:佛经中说:“是故无论真或假,凡事若经久串习,串习力达圆满时,不思亦能生是心。”&
后一问请自己发挥。&
733、在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原因何在?请以你所见闻的事例进行剖析。&
答:不要盲目去依止,首先应该多打听、多了解。就像买东西,也要辨别是否是伪劣产品。依止上师是终生大事,不能随便去依止一个人,一定要多方观察,不然对双方都不利。&
后一问请自己发挥。&
(注: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第135节课&
734、自他相换包括哪几个方面?请一一解释,并说明修自他相换有何必要。&
答:自他相换包括:1、身体方面的交换:指他人身体上的痛苦,由自己的身体来承受。2、感受苦乐方面的交换:默默承受众生的一切痛苦,把自己的一切快乐直接或间接奉献给众生。3、爱执方面的交换:以前对众生漠不关心,对自己极其爱执,而现在对众生非常的关爱,对自己的耽著逐渐淡化。4、善恶方面的交换:自己的善根回向众生,众生的罪恶由自己代受。&
必要:因为自身的过失极大,无始以来众生沉溺轮回、饱受痛苦的根本原因,即是无明我执,一直耽著、爱惜自己。由于分别自他亲怨,以此而造下无边贪嗔恶业,产生无边痛苦。因此,我执实际上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如果希求解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铲除。&
而他人,实际上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因为众生是成就六度的根本助缘,假如一个众生也没有,则六度万行不能行持。如果能恭敬慈爱其他众生,则能迅速忏除业障,积累巨大资粮,生起证悟成就的功德。&
因此,如恰卡瓦格西言:“自己是一切过失之来源,他人是一切功德之来源。”修行人了知自他利害关系后,应当全力以赴地修持自他相换菩提心,彻底断除我执,而慈悲地为众生拔苦予乐。&
735、三界众生无有边际,全部执为自己而取受痛苦,有些人一想到这里就被吓坏了,无法发起自他相换的勇气。你应该用什么方法一步一步说服他?&
答:首先告诉他:众生数量虽然非常多,但只要串习,修相换也就没有任何困难,比喻说每一个有情的手足等肢分虽然很多,然而众生都已习惯将这些支分执为自己的身肢,并且加以保护爱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同样执著一切有情为“我的众生”?这种执爱以智慧方便加以引导串习,很快就可以成熟。&
如果他还觉得有点困难,可以进一步分析说:从身体每一个部位去观察,可以了知,在五蕴假合的身体上,不可能找到一个“我”,然而众生由于无明串习,对之生起“我”的念头,这都是习惯导致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么对其他众生统统执为“我的众生”,久习成性,自然也就会生起“我”的感觉,当他人感受痛苦时,自己也会如同感受到手脚的痛楚,而会想尽办法去消除苦受一样,毫无困难,关爱心和菩提心会自然增长。&
736、菩萨是怎样观一切有情如同自己的?请以比喻进行说明。&
答:菩萨每时每刻都在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自己没有丝毫傲慢心,完全当成了本分事,除此之外,没有想过“我今天帮他,他明天要帮我”,也不希求来世有什么异熟果报,只有一心一意利益众生。只要众生快乐,就是对他的一种回报。就像用自己的手喂自己吃饭一样,怎么会对手表示感谢呢?菩萨利益众生不需要感谢,只要众生获得快乐就可以,众生的事与自己的事没有差别,甚至已经胜过了自己。&
737、我们怎样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众生?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答:对微如他人不逊言词的痛苦,我们都会谨慎小心地防范以免受伤害,对一切众生的大小痛苦,我们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常修慈悲和爱护。&
我们对自己的保护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心中有数,稍微有点冷了,马上披衣服,稍微有点不舒服,马上要吃药。但是别人生病了、寒冷了、受苦了,我们会不会像保护自己一样马上去帮助他呢?很多人都是有条件的——你是我的亲戚、你对我有恩的话,我去帮助你;你对我没有恩德、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就不管,甚至会践踏他、杀害他。这样的理念一直串习到今天,如果还不改过来,那根本不能列入大乘修行人的行列当中。所以,在任何众生遭受痛苦时,都要尽量保护。我们要利用日常中每件小事,不断地串习,以成熟护他如己的悲心。&
第136节课&
738、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你对观世音菩萨有信心吗?为什么?&
答:观世音菩萨为了消除众生的畏惧,以大悲加持自己的名号,使仅仅听闻此名号者也能得到庇护,所以观世音名号跟普通人的名称截然不同,忆念的时候,千万个众生的烦恼、恐怖、痛苦同一个时间都会无余遣除。即使在众人当中产生一些怖畏,或者遇到地水火风的灾难、怨敌的危害、邪魔外道的侵损、重病降临、恐怖袭击,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也能遣除。甚至,让你发言、讲考,有些人胆子很小,特别害怕,这时候也可以忆念观世音菩萨。《华严经》云:“忆念三次我之名号者,愿彼于轮回中无有恐怖感。”《学集论》中引用《观音解脱经》也讲了忆念观世音菩萨会令诸众生离堕落怖、令诸众生离众威怖、消除堕入三恶趣的命运、遣除世间的十八种灾难等功德。&
739、怎么样才能真正与诸佛菩萨相应?这跟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
答:与诸佛菩萨相应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理论了解佛法的奥义,这样虽然有必要,但也要以虔诚心、恭敬心在诸佛菩萨面前祈祷。我们都需要上师的指点和加持,也离不开佛菩萨的无形加持。&
740、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你是怎样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资源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请自己发挥。&
741、为什么说自他交换是秘密的窍诀、甚深的窍诀?对此你是怎样修持的?&
答:1)秘密的窍诀:因为这是对非法器保密的窍诀。所谓的非法器,指强调自私自利的小乘行人,他们只想自己获得阿罗汉果,听到这个法之后,肯定会特别害怕。还有,没皈依佛门的人也无法接受,有些人连基本的因果都不懂,更何况这么甚深的无上妙法了。&
所以藏地在金厄瓦和恰卡瓦之前,寂天菩萨和阿底峡尊者修菩提心的教言,并不是很广泛地流传,这种法不能传给没有信心的人、具有邪见的人,否则他们不但不生信心,反而会因诽谤而造下恶业。&
2)甚深的窍诀:《大圆满前行》中说:“哪怕相续中生起一次这样的自他交换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从恶趣、邪见之处获得解脱。”&
即使能够面见本尊,这也是最甚深的窍诀。甚至当你遇到病魔、违缘,或者身体不好、无药可治时,修自他交换也能遣除。&
742、现在社会上的知识跟古代文化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答:1)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什么学问都可以轻而易举得到,人们反而对知识不珍惜了。古人为了求法,翻山越岭、立雪断臂,经历无数苦行,而现在不管是经典也好、论典也好,只要打开电脑上网,什么都能一览无余。&
2)现在的一些知识,就是为了短暂的吃喝玩乐,长远的目标是没有的,只是一种目光短浅。他们不顾来世也不顾今生,不要说佛教的甚深道理,就连传统道德也荡然无存。这样之后,道德行为没有约束,盲目地跟着潮流跑,这一代的年轻人,孝顺、人道什么都没有,而贪污腐败、乱七八糟的学问,他们有的是,头脑中全是垃圾知识。所以,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学习古代大德的论典,或者先贤留下来的教言,这样,做人才会有很好的约束。&
第137节课&
743、为什么要舍弃对自我的贪执?请从今生、来世两方面具体剖析。&
答:1)今生:如果没有舍弃对自我的贪执,今生当中,纵然遭受微不足道、极为渺小的危害,如蚊子咬你、身上有虱子,或者别人说你有一点缺陷等,也会产生极大的恐惧。&
2)来世:贪执身体会为来世造下很多恶业:为了遣除疾病缠身、饥寒交迫、口干舌燥等身体上的痛苦,不惜捕杀鱼类与飞禽走兽,甚至埋伏在路途中拦路抢劫。即生造的这些恶业,不一定马上有明显的果报,但因果是丝毫不爽的,因缘成熟时,来世定会遭受恶趣的痛苦。
744、很多人认为来世看不见,所以不存在;或者说佛教是迷信,因为用科学解释不了。这些说法正确吗?如何一一破斥?&
答:不正确。&
1)善业和恶业就像农民种下的青稞种子,刚开始虽然看不到苗芽,可是只要种下去了,因缘具足、没有遭到违缘,一定会长出苗芽的。同样,杀害众生不一定当下就能现前果报,然而再过几年或者再过几世,因缘成熟时,一定会感受痛苦的。这就是业因果的一种自然规律。&
2)不承认佛教的理由是“佛教无法用科学来解释”,这种说法完全是愚痴所限。科学根本没有观察佛教的能力,就像对摩尼宝、珊瑚、金刚钻石等珍宝,不知道它的组成元素,就一口否认它的存在,这样合不合理呢?同样,佛教所讲的一切道理,世间科学也没有驳斥它的能力。&
因此,不论是否承认因果,只要造下恶业,就必定会感受果报。即便在世间上犯了法,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不可能产生一个善果。&
745、有些人说:“人吃动物天经地义,但在杀它的时候,方式要温和一点。”对此论调,你有何看法?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
讲“自他平等”时说了,旁生和我们没有任何差别,它们也害怕痛苦、喜欢快乐。不管是哪一种杀法,用刀也好、枪也罢,都不可能是快乐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自己将要被宰杀,是选择哪一种死法比较好呢?肯定任何手段都特别可怕。那么众生与自己也是同样的。&
746、现在的教育与古代有何不同?对于各种不良现象,你有那些感触?&
答:古代的《朱子格言》中说“读书志在圣贤”,但现在的教育是“读书志在赚钱”,或者“读书志在找朋友”,这样一来,从小就受到不好的教育,许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恭敬师长、孝顺父母。老师们教学生,也是在课本上走马观花就过了,除此之外,根本不教他们从小怎么样对待环境、怎么样爱护动物、怎么样恭敬父母。很多父母只是把孩子送到那里,对老师教什么根本不管。老师也是天天打麻将、天天干坏事,学生学不到什么优良品质。如此一来,社会治安也好,管理秩序也好,到处都是一片混乱,杀害父母、造五无间罪的现象数不胜数。&
747、什么叫三宝物?为什么说盗取三宝物有极大的过患?为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寺院、居士林等佛教团体应该怎么做?&
答:造佛像、造佛塔等方面的叫佛宝财物,印经书、造论典方面的叫法宝财物,供养僧众的叫僧宝财物。实际上,供养僧众的财物也可以叫三宝物,因为从广义上讲,僧众的身口意代表三宝。&
盗取三宝物有极大的过患,来世必定会堕落恶趣,感受无量的痛苦。佛在《大集经》中云:“盗僧物者,罪同五逆,随损一毫,则与十方凡圣,一一结罪。”又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因为对境极其严厉,所以佛在《宝梁经》里说:“宜自啖身肉,不得盗三宝物。”&
凡是管财物的,不管是放生钱、三宝物,都应该三四个人以上把账目弄得清清楚楚,每个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公布,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约束自己,一方面也不会遭别人诽谤。&
748、世间的聪明与佛教的智慧之间有什么差别?你属于哪一种?&
答:世间的聪明才智,只是一种世智辩聪,根本不知道万事万物的真相。这种人对三宝不承认,对高僧大德、三宝、父母不恭敬,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最终只能成为增长邪见之因,成为毁坏自他的手段。&
因此,世间的智慧只是小聪明,在佛教中,不能称为大智慧。真正通达佛法中的道理,才是大智慧。&
第138节课&
749、为什么说藏传佛教不是婆罗门教的支分,而是正统的佛教?释迦佛已经断证圆满,为什么说莲花生大师比佛还要殊胜?&
答:因为藏传佛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师,是佛陀亲自在经典中授记的,并不是藏地自己认定的一位瑜伽士。藏文的《涅槃经》中说:“我已灭度后,汝等莫忧伤,无垢彩湖中,较我胜士夫。”《诸佛未来授记经》中也说:“我已灭度后,一百十二年,较我甚殊胜,名为莲花生。”&
喇拉曲智仁波切等大德在解释时说,莲花生大师比释迦佛殊胜,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从降生方式来看,莲花生大师是化生,在清净的莲花中降生,显现上没有父母的垢污;从弘扬密法来看,释迦佛只讲了极少数的密宗法要,而是授记未来广弘,莲花生大师则直接宣讲了殊胜的密宗……&
750、请以教证和比喻说明,藏传佛教各宗各派圆融无违,各派祖师都是一个化现。&
答:1)教证:第一世达赖根敦朱巴说过:“持明成就莲花生,五百顶饰燃灯尊,金刚持尊宗喀巴,种种化现我敬礼。”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也说:“成就自在莲花生,化为具德阿底峡,再次化现宗喀巴,我无其他皈依处。”&
2)比喻:藏传佛教五大宗派宗如同五个手指,各派见解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根”全是释迦牟尼佛一个。&
所以,藏地看起来有各大教派,但在莲花生大师的伏藏品中说,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觉囊派的达热那他、噶举派的塔波仁波切,全部都是他的化身。各宗各派圆融无违,各派祖师都是一个化现。&
751、为什么说净土宗的人排斥藏传佛教的话,自己的宗教也无法建立?&
答:因为莲花生大师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是一体的。&
有些伏藏品中说:“昔日极乐阿弥陀,普陀怙主观世音,达纳郭夏莲花生,纵然示现三化身,实则无二也无别。”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普陀山的怙主观世音菩萨、达纳郭夏降生的莲花生大师,虽然示现为三个化身,实际上是无二无别的,莲花生大师就是阿弥陀佛。&
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从心间射出第二个“舍”字,在达纳郭夏的湖里变成莲花生大师,邬金国王恩扎布德来到湖边后,把他封为太子带到人间,然后大师经过印度,来藏地弘扬佛法。&
尽管表面上化现不同,实际上莲花生大师就是阿弥陀佛。如果说密宗不好、莲花生大师不好,那净土宗的阿弥陀佛也没办法建立。&
752、重视他众与重视自己有何差别?害他众与害自己各有什么果报?在现实生活中,你对这个道理有哪些体会?&
答:1)比如在布施的时候,很多人顾虑到:“如果布施了,那我自己享用什么?”这种自私自利心是吝啬的饿鬼道。“如果自己享用了,给众生布施什么?”这种利他的菩萨心肠,则是人天善道之法,而且重视他众的功德也非常大,佛在经中说:“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
2)如果为自利而伤害别人,即生中肯定会感受不良的后果,来世也会堕入三恶趣。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损害自己,一定会圆满一切利乐,暂时享受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三大解脱。&
753、自己高高在上役使他人,以及将高位让与他人、当他人的奴仆,分别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凌驾于他人,那么来世一定会变成卑劣之人,甚至堕落恶趣。反之,假如将高位让与他人,自己情愿居于卑位,那么,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在人天善趣中备受恭敬。&
如果为了自己而役使他人,总有一天会感受被奴役的苦果;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自己劳作,即生定能获得殊胜的官爵地位,不受役使之苦。业因果丝毫也不会空耗。&
第139节课&
754、“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你对这个颂词有什么感触?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说明。&
答:请自己发挥。&
755、请以实例剖析:利他与利己所生的苦乐之理。&
答:在三界之中,众生无始以来都在为自利而劳碌,时时刻刻为了自身利乐而追逐不休,可是结果仍是无尽苦海轮回。这种爱执自身的习气如果不能断除,也就毫无安乐可得,将永无止息地流转在三界火宅中受煎熬。&
反之,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智者们为例,他们在因地时,也曾是凡夫众生,但他们发起了无上菩提心,并且将一切都投入在利益众生的事业中身体力行。不仅一生如此,他们在生生世世,乃至发愿在轮回不空之际,都是如此,不顾自己身命善根等一切,唯一谋求众生的利益,从来不为自己考虑,而其结果,却是得到了无上成佛大安乐。&
逐自利者堕落无尽苦海,唯利他者终成无上正觉,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效智者的足迹,去精勤修习利他菩提心呢?&
756、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换,将会有什么过患?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1)未见之过患: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乐,真实相换别人的痛苦,那么不但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是天方夜谭,甚至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善趣的快乐,因为一切快乐之源就是利他。这种果报虽然现在看不见,但它是确实存在的。&
2)可见之过患:暂且不论自私自利者来世果报如何,在现世,比如主仆之间,如果仆人以狡诈行为骗取利益,一旦被发现,就会丢掉工作;而如果主人不愿支付酬劳给别人,吝啬又轻视仆人,则仆人也不会为他付出,这样,就连今生的小利乐也无法成办。&
757、有些人认为自己应该先修行,暂时把众生的死活置之不顾,等自己成就了以后再度他们。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答:不正确。自己发了菩提心以后,眼睁睁地看着众生受苦乃至死亡却见死不救,说证悟以后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简直是一种空话。“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连一个小虫都不救的话,声称要救天下的众生,恐怕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对身边的每一个众生,甚至一草一木,都要以利他心来对待,倘若有了利他心,即使修行没有很高的境界,但也是菩萨的行为。&
第140节课&
758、如果有人不敢修自他交换,因为害怕别人的痛苦、病魔真的出现在自己身上,那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他?平时应当怎样修自他交换?&
答: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因为菩提心的本体不会让众生受苦,只要这样修,获得成就非常快,自己身心也不会有痛苦。菩萨修一下自他相换,并不是病人就马上好了,自己马上倒下了。除了极个别的事例外,一般来讲不一定有,但这种力量和成就的作用相当大。&
平时如果有条件,则可以每天按规定的时间修;若无条件,则随处随地都可以修。应该用上快乐和痛苦,遭受痛苦时,想到众生的痛苦让我代受;有快乐时,想到回向给众生,应该如此时刻不忘记自他交换的菩提心。&
759、对自我执著将会产生哪些危害?最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世间上一切灾害、痛苦,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人与非人的恐怖,病魔、鬼神等都是从我执而产生的。&
生老病死,行苦、变苦、苦苦等三大痛苦,以及大大小小的轮回痛苦,来源也全部是我执。
烦恼过失与我执也连在一起。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云:“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
甚至小狗来了、小老鼠来了也害怕,就是因为有了我执。如果没有我执,对这些是不会执著的。&
最终可以得出结论:我执这一生死众苦之根本,使自己长久陷于生死轮回苦海的大魔,对它为何还要执爱而不断舍,还要留着它做什么呢?难道自己所受苦难还不够吗?应如华智仁波切所说:“所有的修行中应该反观自心,所有的力量应该用于断除我执上面。”&
760、什么才是真正的大魔?它在哪里?依你的了解,有哪些方法可以断除它?&
答:1)我执才是带来一切痛苦的真正大魔。它潜伏在每个众生的相续中。&
2)大乘佛法里专门有种“断法”,即依靠般若法门来断除我执,与禅宗依靠《金刚经》来断除执著基本上相同。&
或者还可以依靠修持空性、自他交换等等。此处可以自己发挥。&
761、请以比喻说明,断除我执的必要性。&
答:现在很多人特别痛苦,就是因为没有断除我执,以我执的束缚、捆绑,痛苦不断地增上。比如一个人手里拿着火,整个手都在燃烧,即使他痛得大喊大叫,但不愿意放弃火的话,痛苦也不会离开。同样,我执实际上是三界的毒火,在没有远离它之前,痛苦不会无因无缘停息,什么时候断了我执,什么时候才会有无漏的快乐。&
所以,自己有时间或在行住坐卧的威仪中,应该多修一点菩提心和无我,如果没有自我的执著,利他心很重,不仅生生世世对修行有利,暂时的恐怖痛苦也可以解除。&
762、有些人问:“我本来不存在却生执爱,是一切痛苦之源,那众生本来也是空性,执爱众生岂不也是一样吗?”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不错,胜义中虽然两种都是执著,但在世俗中一个有价值,一个没有价值。这一点,智作慧论师在《入行论大疏》中讲得比较清楚,他说:“灯光与珠光,误认为珠宝,错觉虽无别,实义则悬殊。”把珠宝的光误认为珠宝、把灯光误认为珠宝,这两种执著都是假的,但其结果,误认灯光为珠宝者一无所得,而误认珠光为珠宝者却能得到珠宝。同样,我们在世俗修持的过程中,爱我是一种邪执,根本得不到菩提,爱众生则可以获得殊胜的菩提心,依靠这样爱所有众生的菩提心,能得到圆满正等觉果位。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肌无力是什么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