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高血压

半夏泻心汤原方
半夏泻心汤原方
范文一:【方名】半夏泻心汤【方名】 半夏泻心汤【出处】 《伤寒论》【分类】 和解剂-调和肠胃【组成】 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方诀】【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鸡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方解】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错杂,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当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使以甘草补牌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化裁】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附方】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甘草泻心汤(《伤寒论》)、黄连汤(《伤寒论》)【附注】 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方剂比较: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文献】 方论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研究】【运用】原文地址:
范文二: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一.【方证概述】古代治疗痞病的专方,有止呕消痞的功效,适用于心下痞,呕吐,下利而烦的疾病,二.【经典配方】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1、半夏半两有误:《经方例释》指出《外台》五两,《千金》云“半夏一升,洗毕称五两为正,必此方本用一升”,据考证,半夏一升等于五两,则半夏与黄芩干姜甘草人参的比例应该为5:3:3:3基本相似2、黄连一两,提示黄连量不可大,大量黄连除烦,小量黄连治痞,是经方例三.【经典方证】1、心下痞痞,古病名,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感,但按压柔软,并没有剧烈的疼痛,没有拒按和反跳痛 与硬满如石,或腹满如覆瓦的大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有明显的不同心下痞满而不痛,按之软虚也 (刘完素)痞多有热,患者常有口干口苦,口臭以及失眠,烦躁,胸闷,头晕等不适感,故有热痞之称 黄连黄芩除痞2、呕呕是胃气上逆的表现,是一组症状,除恶心呕吐外,还包括食欲不振,进食后上腹部发胀,以及消化液返流等半夏止呕:“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3、肠鸣肠鸣,肠蠕动的声音,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续的咕噜声,正常情况下,肠鸣音不明显,急性胃肠炎或胃肠道大出血时,肠鸣音响亮,高亢。“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四.【适用人群】1、唇舌红苔黄,营养状况较好,唇红舌红,舌苔多黄腻,大多数为青壮年患者2、溃疡容易出现口腔粘膜溃疡,女性月经期溃疡多发或加重3、痞利伴有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部不适疼痛,腹泻或腹泻倾向等4、烦热焦虑倾向,大多伴有睡眠障,多情绪急躁,或心悸早博胸闷等5.诱因生活无规律,有酗酒抽烟,熬夜的不良生活习惯五、【适用病症】1、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黄连黄芩清热除痞人参半夏干姜甘草大枣止呕温中经验:1,本方适用于以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为主诉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本方能比较迅速的改善症状2,上腹部怕冷,遇冷胀痛或腹泻加重,用温药无效者,也可以用3,胃病日久,肤色黄暗,补药无效者,也可以用2、肠炎腹泻对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也有用,通常有比较明显的肠鸣音3、酒后呕吐腹泻对饮酒过量的呕吐,上腹部灼烧感,头晕烦躁或者口干口苦口臭舌苔黄腻以及腹泻等,本方有效4、失眠伴有消化道症状的失眠,也可以用本方情绪对消化道影响很大,《黄帝内经》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提示胃不和与睡眠不好的关系,《伤寒论》栀子厚朴汤证为“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提示心烦和腹满常常互见六.【补充说明】1、本方尽量用原方,原方即有效果,原方汤液也不太苦一般不需要加减有两种情况可以加减:?面色黄舌质暗淡时,加肉桂?舌苔黄厚,加制大黄2、贫血,营养不良,极度消瘦的胃病患者慎用本方,胃痛持续,没有明确诊断的人,也不要随便服用本方3、方中干姜人参黄连黄芩的量可以调整,舌红苔黄,黄连多,舌淡苔白干姜多,唇红咽红黄芩多,食欲不振人参多阅读详情:
范文三: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型:我在临床上遇见的胃肠道胀气患者最多的就是这一型。症状:胃脘饱胀或腹部胀满,午后、晚上较重,稍进食即觉胀满;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恶心、嗳气,胃腹怕寒,欲进冷饮食而又不敢,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气较多;舌苔白腻或黄腻。治疗:我经常用加减半夏泻心汤,加用促进胃肠排气的中药,效果很好。【方名】 半夏泻心汤【出处】 《伤寒论》【分类】 和解剂-调和肠胃【组成】 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方诀】【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鸡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制方原理】1.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2.
症状分析:(1)痞——同“否” →否塞不通(2)满——胀满(3)痛——疼痛(4)否卦——天地不交流—— 天
乾→胃不降浊→呕吐—- -- - 地
坤→ 脾不升清→下利- -(5)泰卦——天地交流- -- - 地
坤→ 脾气主升清→地气上升- -—— 天
乾→胃气主降浊→天气下降—3. 治法: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 辛开(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 苦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佐药——人参、大枣: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A. 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B. 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使药——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化裁】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临证加减】(1)气机结滞——枳实、升麻,开结散滞。(2)食积——神曲、焦槟榔,消食化积。【现代运用】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早期肝硬化、口腔溃疡等证属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注意事项】(1)食积之痞满者禁用——应该用保和丸。(2)痰浊内结之痞满者禁用——应该用旋覆代赭汤【附方】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甘草泻心汤(《伤寒论》)、黄连汤(《伤寒论》)【附注】 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方剂比较: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文献】 方论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阅读详情:
范文四: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论》分类和解剂-调和肠胃组成半夏(12克) 黄芩(6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炙甘草(9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方诀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功用与主治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巧记(草人下江找双黄--炙草 人参 半夏 干姜 大枣 黄连 黄芩用法与方解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禁忌与制方原理禁忌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制方原理1.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2. 症状分析:(1)痞——同“否” →否塞不通(2)满——胀满(3)痛——疼痛(4)否卦——天地不交流—— 天 乾→胃不降浊→呕吐—- -- - 地 坤→ 脾不升清→下利- -(5)泰卦——天地交流- -- - 地 坤→ 脾气主升清→地气上升- -—— 天 乾→胃气主降浊→天气下降—3. 治法: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君药——半夏: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 辛开(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 苦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佐药——人参、大枣: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A. 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B. 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使药——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其他注意事项化裁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临证加减(1)气机结滞——枳实、升麻,开结散滞。(2)食积——神曲、焦槟榔,消食化积。现代运用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早期肝硬化、口腔溃疡等证属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注意事项(1)食积之痞满者禁用——应该用保和丸。(2)痰浊内结之痞满者禁用——应该用旋覆代赭汤附方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甘草泻心汤(《伤寒论》)、黄连汤(《伤寒论》)附注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方剂比较: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文献方论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药理作用1、对消化系统作用1.1吴丽芹等实验表明,半夏泻心汤能增加合并HP感染大鼠慢性胃炎模型胃粘液层磷脂和氨基己糖含量,与阴性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定的保护作用,也揭示了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理,除有消弱攻击因子的一面,可能还有增强胃粘膜保护因子的一面,从而共同促进胃粘膜损伤的修复。麻春杰对化合物48/80引起的胃粘膜损伤的抑制效果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可抑制化合物48/80引起的胃粘膜损害,并可抑制病变发展同时胃粘膜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量的增加,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SH—PX)活性的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上升,体外试验表明:其可完全阻碍MPO活性,明显清除氧离队子的活性,阻止OH引起的脱氧核糖分解。1.2张胜等采用正交设计法拆方研究该方中各味药的作用及配伍特点,实验表明方中党参和大枣及两者合用对胃底条运动张力具有明显增加作用,干姜和黄芩及两者合用使张力明显减小,而黄连、甘草和半夏作用不明显。方中黄连、甘草及半夏在拆方实验中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可能与胃底条标本的机能状态有关.1.3李惠林对实验性胃溃疡防治作用的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对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有保护性作用,对醋酸性胃溃疡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是加强胃粘膜粘液屏障作用,促进粘膜细胞再生修复,并提示半夏泻心汤全方作用优于其中某个或几个药物的作用,张仲景原方组方具有合理性。1.4魏晖等的实验证明,半夏泻心汤对大鼠胃运动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即在胃运动受抑制时具有促进胃运动作用,其作用强于吗丁林;而在胃运动增强时,具有抑制胃运动作用,而吗丁林则无此作用,认为这一作用是本方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机制之一。1.5江田昭英实验证实,大鼠用高浓度乙醇、脱氧胆酸、水扬酸钠、热水灌胃造成的胃炎模型运用本方后炎症有较明显的好转。镜检主要表现为局部充血水肿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糜烂减轻和消除。江田昭英发现本方对IV型超敏反应所致动物接触性皮炎和足垫反应有抑制作用,而且作用不在变态反应的诱导期,而是在效应期中抑制淋巴因子的游离和强烈抑制炎症的作用。2.对免疫系统作用宋忆菊等通过实验证实,10g/kg、20g/kg、30 g/kg剂量的半夏泻心汤能升高小鼠抗体滴度、脾脏指数和吞噬率;15g/kg、30 g/kg剂量的半夏泻心汤能延长小鼠常压缺氧下存活时间。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本方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常压下抗缺氧能力有显著作用,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强机体体液免疫,而对于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不明显。中药方剂【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主症】胃脘嘈杂不适或灼热,畏寒肢冷,反酸口苦,心烦燥热,肠鸣便溏,遇冷症重。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数。【治法】辛开苦降,调中和胃。半夏9g,黄连6g,黄芩10g,干姜6g,茯苓12g,党参15g,吴茱萸3g,香橼皮10g,佛手9g,枳壳9g,大腹皮10g,陈皮12g,建曲15g,麦芽15g,甘草6g,大枣6枚。【方解】方中半夏、黄芩、干姜、党参、黄连、甘草、大枣取半夏泻心汤之意,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黄连、吴茱萸取左金丸之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佛手、香橼皮理气和中,除满止痛;枳壳、大腹皮、陈皮理气和中,调和肠胃;茯苓、建曲、麦芽健脾和胃消食;甘草兼能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中和胃,适合于治疗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注意】本型患者寒热错杂,治疗宜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调中和胃。由于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或偏于寒,或偏于热,临证时需仔细分辨,做到药证相符。消化不良总以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宜以健脾理气和胃为基本治则,以改善和消除胃脘部饱胀不适、暖气、纳差等症状为目的,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结果的不同,灵活选择治则和方药。阅读详情:
范文五: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图去干姜、芩、连三味,加入旋覆花代赭石二味 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 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半夏泻心汤 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 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生姜泻心汤 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参三两行, 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甘草泻心汤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 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黄连汤 腹疼呕吐藉枢能,二两参甘夏半升, 连桂干姜各三两,枣枚十二妙层层。 旋覆代赭汤 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 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干姜黄连黄芩汤 芩连苦降藉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 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去柴胡加 旋覆花, 代赭石干姜 (三 两减到一 两,加生 姜四两) 炙甘草 (三两增 至四两) 半夏泻心 汤 去黄芩 加桂枝 (三两)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小柴胡汤 去柴胡 加黄芩三两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 半夏泻心汤由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芩三两而成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由三两减到一两)加生姜四两而成。。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重加炙甘草(由三两增至四两)。 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三两而成,黄连用量由一两加到二两。 干姜黄芩黄连汤,从其药物组成则由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半夏、大枣而成。 旋覆代赭汤为生姜泻心汤的变方,即生姜泻心汤去干姜、芩、连三味,加入旋覆花 三两,代赭石一两而成。也是由小柴胡汤去柴胡加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生姜 加量为五两。去甘草、 半 夏、 大 枣干姜黄芩黄连 汤阅读详情:
范文六:061_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中,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的用药较为近似。半夏泻心汤为三方中心,生姜、甘草二方可视为半夏方的加减方。原文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可有三种情况:一、“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二、“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三、“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的主证,这里点明了,是“痞”。心下,即胃,也就是胃部痞满。叙证简略,以其用药测证,还当有恶心、呕吐、肠鸣、下利与其它消化系的症状。误下必致中虚,中虚则纳与运,皆受影响,这当然与患者平素脾胃就不健,中气虚寒夹湿有关,少阳之热邪乘虚而内陷,遂至“中虚-寒-热”错杂,中焦失其升降之机故痞满;胃气当降而反上逆,故呕恶;脾气当升而反下降,故肠鸣腹泻。其治当补脾胃之虚,而用人参、甘草、大枣;加上半夏、干姜辛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即为补中兼辛开苦降法,中气健,寒热去,升降复常,痞满呕利自已。证之临床,当见舌质红、舌体胖大齿痕、舌苔黄腻而厚。亦确多“但满不痛”,但也有痞满而兼疼痛者,此外,也未见得是在外感病太阳、少阳“下后”出现此证,只要是平素中虚挟寒湿,复患热邪,或寒湿久蕴而化热,都可出现半夏泻心汤证,这样的病机在杂病颇为多见。邝某,年70余,华侨。其人消瘦、倦怠、食后即觉胃胀,自诉就像甚么东西搁在胃部不走了,必等二、三个小时后才缓解,下一餐又复如此,颇以为苦,因此而饮食减少,便溏不爽。舌淡胖、齿痕、苔色白黄相间而腻,脉滑数,重按无力。此痞证也,用半夏泻心汤三付。上午服药,下午即来电话,说药后胃部叽叽咕咕,一付后,顿觉开快,欣然能食矣。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由三两减到一两)加生姜四两而成,其证“胃不和,心下痞硬”,与半夏泻心汤相似,半夏泻心汤“但满不痛”,胃部按诊是软的,生姜泻心汤有痞满,按之却稍硬一些,此外更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胁痛),腹中雷鸣、下利”,显然与半夏泻心汤同证又挟水饮,即胃部停水,此外还有不消化之饮食、气机滞塞不通,如无有形之物还好,夹有形之物,症状然就会重一些。处方依然以和中消痞为法,但重加生姜为君,既能散水,又可健胃。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重加炙甘草(由三两增至四两),《伤寒论》脱人参,林亿谓是脱落,诚是。其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此下利较之生姜泻心汤更重,原文指出是太阳病误下,而为胃痞,医“谓病不尽,复下之”而成,显然是一逆再逆,重虚胃气,故其痞不仅不除,反而更甚,正虚邪陷,故重用甘草以补其虚,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不仅辛开苦降治痞,呕吐下利亦都可以解决了。痞为上下不通泰之意,原文说:“干呕心烦不得安”,点明上热;下利、肠鸣、谷不化,点明下寒,也就是胃热肠寒。但也有认为是上寒下热即胃寒肠热的。实际上,其证本来就是中虚而寒热错杂,胃热肠寒也好,胃寒肠热也好,此方都能用的。三泻心汤证大同小异,用药于小异中有变化,足见仲景辨证用药之细微严密,学者若能于此用心探求,将大有益也。于某,年30余,首钢工人,因高位截瘫住解放军某医院。胃痛胀半年余,始终不见好,某老医长期用疏肝理气药不效,近日又加入延胡索、罂粟壳,痛胀仍不止,乃邀我诊治。察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询知嘈杂善饥,食后脘痞,我认为病属中虚湿热,治宜补中消痞,用半夏泻心汤加砂仁、蒲公英,二付后疼止,痞满亦消。痞证的特点是“但满不痛”,我理解这是为了区别于大陷胸证的“痞硬而痛”,此例则痞而痛。痞证也有可能出现疼痛的,中虚失运,寒热错杂,气机痞塞,不通则痛,于情理上当如是。黄连汤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亦半夏泻心汤的变方。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去一味,加一味,遂变治中焦痞呕之方,为平调上下之剂。黄连用量也有变化,由半夏泻心汤的一两加到二两。原文指证:“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论者多以为胸中就是胸中,胃有邪气,即胃有寒,如此竟与肠无关了。实际上仲景叙述部位,往往不那么准确,例如他说胃,很多时候就是指肠。大承气汤证“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就是铁证。我对黄连汤的理解无非上热下寒而已。上热指胃,波及于心胸,于证,当见胃热上冲的“欲呕吐”以及言外之意的“烦闷”(胸中有热);所以重用黄连,独力泻心胃之火;下寒指肠,于证当见寒凝气滞的“腹中痛”,所以用干姜温下散寒。桂枝之用,并非为兼表证而设,事实上,与表证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取其通达上下之力,使上热下寒,欲呕、腹痛的局面得以归于和解之途。其余用药,人参、甘草、大枣之补虚和中,半夏之助黄连降逆,桂枝之助干姜散寒,就不难理解了。干姜黄芩黄连汤,从其药物组成说则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半夏、大枣而成,大体仍以寒温并用为法,治疗上热下寒之证,上热则心胸烦热(胃热熏蒸),饮食入口即吐,下寒则腹泻腹痛,故用芩连清胃,人参干姜温脾,苦降则呕吐可止,不烦半夏之降逆;温脾则泄利自愈,无劳苓术之健脾。柯韵伯说“凡呕家发热者,不利于砂橘半,服此方晏如。”此方我常用于妊娠恶阻剧吐,心烦舌红苔黄脉数者。旋覆代赭汤为生姜泻心汤的变方,即生姜泻心汤去干姜、芩、连三味,加入旋覆花代赭石二味。其证与生姜泻心汤相比较,相同的有“心下痞硬”,不同的是生姜泻心汤,还有“腹中雷鸣,下利”。又“旋”方“噫气不除”,“不除”,噫气频频之谓,“生”方“干噫食臭”,噫和干噫同义,都是指嗳气,即只是嗳气,而无食物随之而出;食臭,则指有不消化食物的腐馊气味,此则为“旋方”所无。所以楼全善说“病解后,心中(下)痞硬,噫气,若下利,此条旋覆代赭汤也。”若不下利者,前条生姜泻心汤也。徐灵胎也说:“此乃痞已向愈,中有留邪,在于心胃之间﹐与前泻心汤法,大约相约。”旋覆代赭汤多用于杂病,其人必脾胃素虚,因痰气上逆而致心下痞硬,噫气频频者。方用人参、甘草、大枣,补脾胃。生姜用量独重,比甘草泻心汤之四两还多一两,是因其既能健胃,又能降气化饮。半夏既能温化痰饮,又能降气散结。旋覆花既化痰又行气,赭石既重镇降逆又可坠痰。药取两用,故于痰凝气结的病机十分切合。此方亦用于治疗胃虚痰气上逆而引起的呃逆,反胃。最善以此方化裁,更由消化系病扩大到呼吸系多种疾病的,是张锡纯先生。其自拟之参赭镇气汤、镇逆汤,治疗虚气上逆之胸膈满闷、喘逆、膈证、呕吐、恶阻、吐血,治验颇多。“诚以临证日久,凡药之性情能力及宜轻宜重之际,研究四十多年,心中皆有定见,而敢如此放胆,百用不至一失。”近世论者多认为此证为胃虚,标则为痰气,所以仲景赭石用量较小,唯恐其用量过重再伤胃气,此固一说也,证之实践,也不尽然。有谓赭石苦寒性味恐伤胃阳,因此每剂只用3克,赭石苦寒之说虽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实何苦之有?张锡纯《赭石解》说赭石“性质和平,虽除逆气而不伤正气”,“心气虚又佐以人参、尤为万全之策也”。《衷中参西录》中,有很多重用赭石的记载,如一人上焦满闷,难于饮食,胸中觉有物窒塞,用赭石六钱,研末,浓煎人参汤送下,须臾腹中如爆竹之声,胸次胸中俱觉通豁,至此饮食如常。”他感叹说:“如此良药,今人罕用,间有用者,不过二、三钱,药不胜病,用与不用同也。”张锡纯常用生赭石研末数钱吞服,汤剂则每用一、二两以上,效如桴鼓而不伤人。原书俱在,可复按也。阅读详情:
范文七:半夏泻心汤新用?50? 2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1 0 0年 3月 第 l 9卷 第 3期  J T E CM. r2 1 , o. 9 N .  Ma.0 0 V 11 , o3?临 证 经 验?半 夏泻 心 汤新 用赵 克 华中图 分 类 号 : 2 9 5 文 献 标 识 码 :  R 8 .  B祛 湿 , 脾 和 胃 , 肝 息 风 。方 以半 夏 泻 心 汤加 减 : 健 平 半夏 1g 陈  5, 皮 1 g天 麻 1g炒 白术 1g 黄芩 1g 黄 连 1g 干姜 1g 石决   5, 5, 2, 0, 0, 0,明 l g夏 枯 草 lg 党 参 l g甘 草 l g姜 枣 为 引 , 剂 。 煎分 2 O, O, o, O, 3 水次温服 , 日 1 。 每 剂 二诊 患者 自述 眩 晕 减 轻 , 心 呕 吐 症状 消 失 , 恶   视 物 旋转 , 眼 加 重症 状解 除 , 白腻 , 睁 苔 脉濡 滑 , 药证 相投 , 守方如 前 , 服 7剂 , 剂 后 诸 症 悉 除 , 访 无 复 发 。 继 尽 随   按 : 晕 一 症 , 由肝 风 上 升 所 发 , 胃浊 上升 则 常 有 之 。 眩 多 然 本文 章 编 号 :0 4— 4 X(0 0 0 0 2 0  1 0 7 5 2 1 )3— 50— 1 【 要 J 半 夏 泻心 汤 是 治 疗 脾 胃虚 弱 、 热 内陷 之 效 方 , 摘   邪   在 临 床 上 凡 中 焦 气 机 升 降 失 调 ,气 机 逆 乱 伴 中气 虚 弱 之  证 , 可 以本 方 灵 活化 裁 投 之 , 辨证 准 确 , 获 良效 。 均 若 可   【 键词 】 慢性 泄泻 关 眩晕 郁证 半 夏泻 心 汤病 案 属 中 医学 “ 晕 ” 畴 , 证 由于 患 者 素体 肥 胖 , 眩 范 此 嗜食 油 腻 ,   又因暴怒 , 伤肝及脾 , 损 以致 健 运 失 司 , 湿 内停 , 聚 生 痰 , 水 积 痰阻 中焦 , 郁久化热 , 清阳不升 , 怒太过 , 恼 肝气郁结 , 气郁化火 , 痰火 上 扰 头 窍 , 为 眩 晕 。脾 失健 运 , 呕 吐 恶 心 , 能进 食 , 腻  发 则 不 苔半 夏 泻 心汤 出 自《 伤寒 论 》 由半 夏 、 , 黄芩 、 参 、 姜 、 草 、 人 干 甘黄 连 、 枣 组 成 。 治 小 柴 胡汤 证 误 下 之 , 损 伤 脾 胃 , 热 内陷  大 主 致 邪而润 , 弦滑均为痰湿 内停 , 脉 痰火上扰之象。以半 夏泻心汤加减投 之 , 痰 去 湿 , 脾 和 胃 , 中 降逆 , 用 天 麻 、 决 明 、 枯 草  化 健 和 加 石 夏 平肝潜 阳, 火息风 , 清 中焦 乃 一 身 之 枢 机 , 中焦 失 常 , 阳 自难 疏  风泄 有 序 。 半 夏 泻 心 汤乃 治 本 之 举 , 投 即不 治 肝 而 治 胃 , 阳 自平 , 肝所 出 现 的 心 下痞 满而 不 疼 痛 的证 候 。 笔者 宗 其 旨义 , 疗 多 种 顽  治 疾 杂 病 , 方 新 用 , 病 同治 , 古 异 以此 方 加 减 , 有 所 得, 整 理 如  颇 现 下 , 同道 斧 正 。 请1 慢 性泄 泻诸 药 合 力 , 得 益 彰 , 痰 火 消 而 病 自愈 。 相 使3 郁   证刘 某 , 性 ,8岁 , 师 ,0 8 1 男 5 教 2 0 年 0月 2 3日就 诊 。 慢 性 腹  患 泻 8年 余 。 大便 日 2~3次 , 门稍 热 , 痞 满 , 中热 , 食 则 腹  肛 心 胃 冷李 某 , 性 ,6岁 , 民 ,0 8 8月 1 女 3 农 20 年 3日就 诊 。 母代 述 : 其泻加重 , 食欲不振 , 伴身 困乏力嗳气 , 小便短黄 , 舌质红 , 苔腻微黄, 脉濡 数 。 断 用 中 西 药 治疗 , 效 欠佳 。 泻 8年 , 阳必 虚 , 间 疗 腹 中患 者 6月 前 夫 妻不 和离 婚 , 因恼 怒 刺 激 , 现 精 神抑 郁 , 绪 不  出 情宁, 两胁走窜胀痛 , 时及 胃脘 , 嗳气频作 , 胸腹胀满 , 食欲不振 , 身  困乏力 , 间断治疗半年余 , 经用 中西药治疗 , 疗效欠佳。刻诊 : 患  者素体肥胖 , 精神抑郁 , 时悲时喜 , 两胁胀痛 , 胸腹胀满 , 不思饮食 , 力 , 便可 , 乏 小 大便 不 调 , 薄 腻微 黄 , 弦 。证 属 肝 郁 气 滞 , 苔 脉   脾 胃失 和 , 湿 中 阻 。 以疏 肝解 郁 , 气 化痰 祛 湿 。 以半 夏泻  痰 治 理 方心 汤加 减 : 姜半 夏 1 g 黄 芩 1g 黄连 1g 柴 胡 1g 枳 壳 1 g 5, 0, 0, 0, 2,脾 胃升降失常 , 浊气 中阻 , 虚热 内生 , 寒热互结 , 枢机逆乱 , 寒热虚实 并 见 , 合 半 夏 泻 心 汤 之 义 。 宜平 调 虚 实 , 解 寒 热 。 用  正 治 和 药 半 夏 1g 党 参 1g 干 姜 1g 白术 1g 黄 芩 1g 黄 连 8 , 2, 2, 0, 2, 0, g 枳壳  8 , 葛 根 1g 甘 草 1g 生 姜 、 枣 为 引 。7剂 , 1 1 , 煎  g煨 2, 0, 大 每3 剂 水   分 2 温 服 。 诊 患 者 自述 肛 门热 , 次 二 心下 痞满 , 胃中 热症 状 消 失 ,   但仍 食 欲 不 振 , 困乏 力 , 身 嗳气 , 便 每 日 2次 , 腻 , 濡 数 , 大 苔 脉 药  证 相 投 , 方 如 前 7剂 。 尽剂 后 , 便 正 常 , 日 1 , 症悉  守 大 每 次 诸 除 。半 年 后 随 访 无 复 发 。   按 :景岳 全 书 ? 泻 》 “ 泻 之 本 , 不 由于 脾 胃” 《 泄 云 泄 无 。腹 泻  属 中 医学 “ 泻 ” 畴 , 临 床上 常见 的消 化 系 统疾 病 之 一 , 病  泄 范 是 其 变 主 要 在脾 胃和大 小 肠 。 发病 机理 关 键 在 于 脾 胃功 能 障碍 。 其 该  患 者 正 是 由于脾 胃受 损 , 不 升浊 不 降 , 成 寒 热 虚实 错 杂 证 。 清 而   半夏 、 干姜 辛 开 降 逆 , 中散 寒 , 温 除痞 散 结 , 胃止 呕 ; 和 黄芩 、 连黄苦 寒 泄 热 , 湿 止 泻 ; 壳 行 气 消痰 , 结 消 痞 ; 葛根 升 发 清  燥 枳 散 煨香 附 1 g 白芍 3 g郁 金 1g 菖蒲 1g 于姜 6 , 参 1 g 甘草  5, 0, 5, 5, g党 5, 8, g 大枣 5枚 , , 日 1 , 煎 分 2次 温 服 。 诊 患 者 精 神 明  7剂 每 剂 水 二 显好 转 , 胁胀 痛 消失 , 两 胃纳好 转 , 便 自调 , 感胸 腹 胀 满 , 大 仍 乏  力身困 , 薄腻 , 弦 , 苔 脉 上方 去 干 姜 、 胡 , 柴 继服 7剂 。 诊 时 诸症  三 悉 除 , 访 3个 月 无 复 发 。 随   按 : 病 案 属 中 医学 “ 证 ” 畴 。本 证 由 于 婚 变 , 怒思  本 郁 范 恼 虑过度 , 求不得 , 所 以致 肝郁 气 滞 , 失 健 运 , 湿 阻 中 , 而  脾 痰 郁化 热 。肝 气 郁 结 则 两 胁 胀 痛 , 腹 胀 满 。久 郁 伤 脾 , 失 健 运 , 胸 脾则 食 欲不 振 , 困 乏 力 , 便 不 调 。 痰 湿 内生 , 身 大 日久 化 热 , 蒙  上清 窍 则 精 神 抑 郁 , 绪 不 宁 。苔 腻 微 黄 , 弦 均 为 肝 郁 气 滞 , 情 脉 脾  胃失 和 , 湿 中 阻 之 象 。 以半 夏 泻 心 汤 合 小 柴 胡 汤 之 意 , 肝  痰 疏 解 郁 , 脾 调 胃 , 菖 蒲 开 窍 醒 脑 , 泄 兼 施 , 理 阴 阳 , 药  健 配 补 调 诸阳, 脾止泻 ; 健 党参 、 草 、 枣 益 气 和 中 , 脾 益 胃 , 甘 大 健 中焦 复 则 升  降有 序 。全 方 寒 热 共投 , 以调 阴 阳 , 辛 并 用 以 复 升 降 , 泄 兼  苦 补 施 , 顾 虚实 。故 方 以半 夏 泻 心 汤治 之 , 除 8 之苦 。 以 乃 年2 眩   晕合用 , 获 良效 。 故4 体   会葛某 , 女性 ,9岁 , 4 干部 ,06年 6月 9 E就诊 。自述 6月 6 20  t   日因工作调整 , 暴怒之后突感眩晕 , 恶心呕吐 , 视物旋转 , 目症  闭减 , 眼 加 重 , 县 人 民医 院 行 头 颅 c 睁 在 T检 查 , 见 异 常 ,血压  未 10 8mm g 3 / 5 H ,用 西药 对 症 输 液 治 疗 ( 体 用 药 不 详 ) 具 ,疗 效 不半 夏 泻 心 汤 出 自《 寒 论 》 组 方 精 密 独 特 , 床 运 用 相 当广  伤 , 临泛。方 中半夏 、 干姜辛开降逆 , 温中散寒除痞散结 , 和胃止呕 ; 黄  芩、 黄连苦寒泄热 , 燥湿止痢 ; 人参 、 草、 甘 大枣益气 和中, 健脾益胃。 方 寒 热 共 投 , 全 以调 阴 阳 , 补泄 兼 施 , 以顾 虚 实 。 床 上证 候  临佳 。刻诊 : 患者身体肥胖 , 嗜食 油腻 , 呕吐 , 眩晕 , 物旋转 , 视 静则稍轻 , 则 更 甚 。飘 飘 然 如 坐 舟 车 , 能 进 食 , 动 不 素有 眩晕 耳 鸣 史 ,   苔 腻 而润 , 弦 滑 , 属 湿 浊 中阻, 风 挟 痰 上 扰所 致 , 以化 痰  脉 证 肝 治变化多端 , 异病同论 , 拘其 法而不泥其方 , 随症加减 , 凡遇 中, 焦气 机 升 降失 调 , 机 逆乱 伴 中气 虚 弱 之 证 , 气 均可 以本 方 灵 活化 裁投之。河南省正 阳县 中医院 ( 阳 4 3 0 ) 正 6 6 0( 稿 日期 2 0 0 2 ) 收 0 9— 9— 9阅读详情:
范文八:半夏泻心汤新解半夏泻心汤新解(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方药配伍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用以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是对半夏泻心汤主治证候的补充。1 原方解小柴胡汤是治少阳病之主方。邪在少阳,属半表半里,当用小柴胡汤和解透邪,方为正治,而禁用汗、吐、下三法,如用下法则为误治,因下法为治里实证之法。少阳为枢,是阳气出入之枢纽,也是邪气出表入里之枢纽。邪在半表半里,随着人体正气之强弱盛衰而出入。如正气旺盛,能祛邪外出,则邪从外透而解;反之,正气虚弱,正气不能胜邪气,无力拒邪外出,则邪从内陷入里。误用下法,损伤中焦之阳气,半表半里之邪不但不从外解,邪热反乘中焦之虚而内陷。而且中焦阳气虚弱,寒从内生。以致中阳虚弱,寒热互结,运化失健,升降失司,气机痞塞,故生心下痞满,呕吐,肠鸣或下利等症。证由柴胡汤证误下所致,方亦从小柴胡汤衍变而来。邪已入里,不在少阳半表半里,柴胡不中与,故去之。邪热内陷中焦,故加黄连。中焦阳虚生寒,故不用生姜,改用干姜。如此变化后,取半夏之辛散、降逆,辛以开结消痞,降以和胃止呕为主。黄连、黄芩之苦寒,寒以清中焦之热,苦以降上炎之火。干姜之辛热,辛以合半夏开结,热以祛中焦之寒,且能助脾以升清。四药合用,苦辛寒热合剂,能调寒热,除痞满,调升降,即所谓“辛开苦降”。中焦是阴阳、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虚弱,斡旋无力,升降无权。若欲调其升降,必须调补中焦。人参、炙甘草、大枣之甘,益气补中,以助健运而正升降。且人参、炙草之甘温,与辛热之干姜相合,辛甘合化生阳,以温补中焦之阳气。如是,苦辛合剂、寒热并用,消补兼施,使寒热得去,痞结得开,中焦健运,升降复常,则痞满除而吐泻止。2 治痞解本方治痞,实为画“泰卦”之方,变痞为泰,使痞极泰来。何谓泰?天地相交,阴阳相交,水火既济之谓泰。何谓痞?天地不交,阴阳不交,水火不济之谓痞。本方证为中焦虚弱,寒热错杂,痞塞中焦,寒则地气不升,热则火气上炎,天气不降。方中黄芩、黄连之苦寒清热以降火,是助天气下降、阳气下降、火气下降;干姜、人参、甘草、大枣,温中补脾以升清,是助地气上升、阴气上升、水气上升;然而中焦痞塞,道路不通,以半夏辛散中焦之痞结,开通阴阳、水火升降之道路。如是,使中焦道畅通,天地相交,阴阳相交,水火既济,是故为画泰卦之方也。正如张锡驹所说:“夫痞者否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上下交,水火济,谓之泰。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上下不交,水火不济,谓之痞。故用半夏以启一阴之气,黄芩、黄连助天气下降,引水液上升,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助地气之上升,导火热而下降。交通天地,升降水火,以之治痞,谁曰不宜”?(《伤寒论直解》)
3 新用解半夏泻心汤之用药,是由辛温,苦寒,甘补之品组方。辛能行、能散、能升、能通、能开结;苦能降、能泄、能燥湿;温能升、能通、能祛寒;寒能泄热降火;甘能补中益气。故本方虽为中阳虚弱,寒热互结(或称寒热错杂),气机痞塞,升降失调之证而设,但又不限于中阳虚弱,寒热互结之证。对于中阳虚弱,湿热互结;中焦虚弱,上热下寒之证,也是对证之方。治中焦阳虚,湿热蕴结肠胃之证。常见胃脘痞满,呕吐或嗳气,口中粘腻,饮食减少,大便溏粘不爽,便时不畅,或带黏液,肛门灼热,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等。多由中气虚弱,运化失健,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胃肠,阻滞气机所致。或因湿热蕴结肠胃,日久不解,损伤脾阳而得。方中半夏燥湿,开结除痞,降逆止呕。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干姜配人参、炙甘草、大枣温补中阳,益气健脾。以成温中健脾,清热燥湿,开结除痞之方。治脾阳虚寒,胃中有热之上热下寒,阴阳不交证。如见口舌生疮,烦躁不眠,口干口淡,胃纳不佳,大便溏泻,或手足不温,舌质淡红而苔黄等。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胃泻火,以降上炎之火;干姜、人参、炙草、大枣之甘温,温中健脾,以升清;半夏辛散开结,以利阴阳相交。成就其温中健脾、清胃泻热、清上温下、交通阴阳之功。阅读详情:
范文九:半夏泻心汤新论C J C M 中医临床研究 2 0 1 3年第 5卷 第 1 1 期. . 9 7 . .半 夏 泻 心 汤 新 论Ne w  i s s u e   o n   t h e   Ba n x i a   Xi e x i n   d e c o c t i o n陈百顺 赵秋升 魏 小兵 高新建 李茂 帅 布振忠  焦作 ,4 5 4 0 0 0 )( 焦作 市中医院,河南 中图分类号:R 5 7 3 . 3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1 1 . 0 0 9 7 . 0 2要1   目的:观 察半夏 泻心汤原 方治疗 胃病的临床疗效 。方 法:中医诊 断为 胃痞的患者 ,服用半夏 泻心汤,1剂/ d ,3次/ 剂。结果:患者服 药 2 d 后 症状缓解 ,四周后  临 床 治愈 。结论 :半夏 泻心 汤治疗 胃病效果显著 。   【 关键词 】 半夏 泻心 汤;寒热错 杂; 胃炎【 Ab s t r a c t ] 0b   e c t i v e : T o   o b s e r v e   c l i n i c a l   e f i f c a c y   o f t h e   B a n x i a   Xi e x i n   d e c o c t i o n   i n   t r e a t i n g   s t o ma c h   t r o u b l e . Me t h o d s : T a k i n g   t h eBa n x i a   Xi e x i n   d e c o c t i o n   o n   t r e a t i n g   g a s t r i t i s , 3   t i me s   a   d a y . Re s u l t s : P a t i e n t s   f e e l   g o o d   wa s   g i v e n   me d i c a t i o n   a f t e r   t wo   d a y s , b e   c u r e d   a f t e rf o u r   we e k s . Co n c l u t i o n : T h e   Ba n x i a   Xi e x i n   d e c o c t i o n   wa s   e f e c t i v e   i n   t r e a t i n g   g a s t r i t i s .[ Ke y wo r d s ] B a n x i a   Xi e x i n   d e c o c t i o n ; Mi x e d   c o l d   a n d   h e a t ; G a s r t i t i s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3 . 1 1 . 0 5 5   消化道疾病是 国人 的常见病 ,多发病 。半夏泻心汤作为一  个 久经 实践检验的古方也是常常被医者所用 。但 是,现在能用  半 夏泻 心汤原 方治疗 胃病并 疗效显 著者 却不多 。笔者 临床多年 , 自感 有 所得 , 且 自述 所 得 与 大 家 共 同探 讨 一 二 。黄芩 、黄连苦寒泄热 ;干姜、半夏 辛温 散寒 ,寒热并用 ,辛开  苦 降;更佐人参 、大枣、炙甘草补益脾 胃,共达调和 中焦脾 胃   升 降之功 。 然而清 代医家张锡驹则 以“ 水火不济 ” 来解释 “ 痞” 。   其在 《 伤寒直解》中云:“ 痞者 ,否也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 ,   上下交 ,水火济谓之泰 ;天气不降,地气不升 ,上下不交 ,水  火不济谓之痞 。故用半夏 以启一 阴之气 ;黄芩黄连助天气而下  降 ,引水液 以上 升;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助地气之上升 ,导火热  而下降 ,交通天地 ,升降水火 ,以之治痞 ,谁 日不宜 。 ”1 明源流知方义“ 半夏泻心汤 ”一方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 《 伤寒论》 ,“ 伤 寒 五 六 日,呕 而发 热 者 ,柴 胡 汤证 具 ,而 以他 药 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 已下之 , 不为逆,必蒸蒸而振 ,   却发热汗 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  之。 但满而不痛者 , 此为痞 , 柴胡不中与之 , 宜半夏泻心汤 。 ” ( 1 4 9   条)本方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 降、寒温并用 、攻补兼  施 、调和脾 胃的代表方剂。伤寒病在表 ,经五六 日,邪气有 内传  之机 ,症见 “ 呕而发热者 ” ,为病在 少阳,本应治以和解之法,   而误行泻下,从而发生不同转归 。半夏泻心汤证作为一种转归,   则是误下后邪气 内陷中焦,脾 胃同居中焦 ,内陷邪气 ,势必通过  影响脾脏 胃腑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  宏 ,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 。   《 金 匮要略 》中云:“ 呕而 肠鸣 ,心 下痞 者 ,半夏 泻心汤主之 。 ”其 经 文 中 “ 心 下”为半表半里部位 ( 在 胸 之 下 、 腹 之2 辨指征细化 裁2 . 1中医辨证  在 应用半夏 泻心汤时,需明辨寒热虚实。一为虚:脾气虚、胃阳弱而见乏力便溏 、泄泻 ;二为实:气机升 降失常而见 胃脘痞满 、腹胀 ;三为寒 :胃阳不足而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 ;四为 热: 脾 胃运 纳 不 健 、食 积 化 热 上 蒸 而 见 口舌 生 疮 、口干 口苦 、舌 红苔黄 、脉数等 。上呕、中痞、下肠 鸣,病变在整个 胃肠道 。   呕 吐是本方证 的主要特征 ,往往 患者见饮 食物 无食 欲,或有恶  心感 ,甚至入 口即吐 ,或者进食 不久以后 ,上腹部发胀 ,或者  消化液返流 。这类 患者饮食 多不下出现上反症状 。现在许多上  消化道炎症均可表现为 “ 心下痞 ” 。“ 痞 ”证即 胃痞 ,是消化系  统病变慢性 胃炎 的典型证型 ,当然也包括部分功能性消化不 良( F D) 病证 类 型 的 患 者 。2 . 2 西 医 研 究上) ,故其 为病 ,当用泻心 汤和 解为宜 。所 谓痞 ,表现 为上腹  部不适 ,但按压后并不是硬满如石 ,也不是腹满如覆瓦,相 反  很软 。关于其成因笔者认 同清代医家柯韵伯之论 ,他在 《 伤 寒  来苏集》论及 痞证云:“ 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 ” 。笔者在 临床  中体会:以中青年群体为主的 “ 痞”证患者 以实证 ( 湿热 中阻  证型)偏 多,以老年群 体为主的 “ 痞 ”证 患者 则虚 实相 兼 ( 脾  胃虚 弱证型 )偏多 。   半夏泻心汤方 药组成及用法 原文为 :“ 半夏 ( 洗 ,半升 )   黄芩干姜 人参甘草 ( 炙,各三 两)黄连 ( 一两 )大枣 ( 擘 ,十  二枚 )上七味 ,以水一 斗,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  服一升 , 3服/ d 。 ” 方 中重用半夏和 胃降逆止 呕, 为全方之 君药;近年来药理研究证明本方能增加 胃黏蛋 白的含量 ,显著降  低溃疡指数 , 具有抗 胃溃疡作用 , 是一个有效 的胃黏膜保护剂 。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加强 胃黏膜、黏液屏障作用 ,促进黏膜细胞  再生修复、胃黏蛋 白分泌及加强黏蛋 白合成等 ,加快 了溃疡 的  愈合过程。本方能促进机体清除氧 自由基 ,减轻或 阻断组织 的  脂质过氧化反应,同时提高 S OD 活力 。动物 实验 发现其可增  强大 鼠的抗氧化能力,减少 自由基对 胃黏膜上皮细胞 的损伤作  用和致癌致突变作用。该方对正常机 能下 的胃肠运动无 明显作..9 8 . .C l i n i c a l   J o u na r l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3  V o 1 . ( 5 ) No . 1 1用而对偏 抑或偏 亢机 能状态下 的 胃肠运 动具有 “ 双 向调 节作  用” 。体外药敏试验发现 ,本方对 幽门螺杆菌 ( H P)有一定的  抑杀作用,其单味主药黄 芩、 黄 连对 HP亦具有明显药敏 作用。该方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缺氧作 用。据临床研 究报道 ,苔腻 ,大便不爽 。去人参 、干姜加枳实、生姜、法夏、藿香 ;   偏于 中气不足者 :恶心反 胃明显 ,早饱或食后痞甚 ,面色 白,   脉缓或濡 。加太子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以益气健脾;心下痞  甚 ,呕恶者合不换金正气散 。   3 不泥古重临证3 . 1经 方 重 量本方对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 胃炎 、萎缩性 胃炎、糜烂性 胃   炎、 胃窦炎、胃脘痛 、贲 门痉挛 、幽门梗阻、肠 炎、腹泻 、消  化不 良、肠 易激综合征 、复发性 口疮等消化道疾病、妊娠恶 阻等妇科疾病 以及泌尿、生殖 、呼吸 、循环 、血液等系统多种疾  病均有 明显疗效 。   2 - 3名家化裁  半夏泻心汤方 中半夏干姜合黄连 、黄芩 ,辛开苦 降使湿化  热清 ,脾气升运而 胃气和 降,则逆降 ,呕止而痞消 ,合人参、古代医书 中,方 中的重量和 当今 的度量衡不太一样 ,故 如何准确 换算,被人们争论不休 。近期的一些考古资料间接的解  释 了 人 们 的疑 惑 。汉 代 的 一 两 折 算 为 现 在 计 量 单 位 , 为1 5 . 6 2 5 g 。而半夏半升则在 5 0 N6 0 g之间 。 笔者在临床 中半夏多  在3 0 g以上, 效果更佳。 当然 必须 先用沸水洗过数遍后再煎煮 ,   可减轻 毒性。服用 时可服 3次/ d ,饭 前为佳 。3 . 2 临证 重 辨大枣 、甘草甘温益气而和 中,以凑补虚泻实之功 ,使脾 胃升 降复常 ,邪去而 胃肠得安 。吴鞠通在 《 温病条辩》中对 阳明湿 热,热饮 内搏 ,呕而痞者 ,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去 “ 人参 、干姜 、大枣 、甘草加枳实、   生姜 ” 。对 阳明暑温 ,湿热互结 ,不饥 不食不便 ,心 下痞 者,患者 甲,女, 5 2岁。上腹部胀满 不适 6 年 ,复发 1 个 多月 ,   食 后加 重,伴有 隐痛 ,时有烧心,泛酸 ,嗳气 明显 ,纳差 ,大  便不爽,素有嗜酒及辛辣史 ,舌红苔黄 白相 兼,脉滑数 。胃镜  检查提示 :慢性 浅表性 胃炎伴反流性食 管炎 ,C 1 4尿素呼气试  验 ( ++) 。中医诊 断为 胃痞 ,辨证为湿热 内蕴 , 胃失和降 ,   治 以半夏泻心汤加减 以清 热化湿 、和 胃降逆 。方药组成 :半夏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去 “ 人参 、干姜、大 枣、甘草加枳实 、杏仁” ,发 展 了半夏泻心汤 的临床化 裁 。薛生 白 《 湿热病 篇》提  出中焦湿热随 中气 的虚实而有脾 胃不 同病 变的临床转化特 点:   “ 湿 热病属 阳明太 阴病者居 多,中气实则病在 阳明,中气 虚则  病在太阴 ” ,并提 出注重舌诊 是判断中焦湿热病邪 多少的重要  临床佐证一一 即 “ 湿邪 内盛则舌 白,湿 热交蒸则舌黄 ” 。叶天  士 《 温热论 》提 出注 重腹部体征结合舌诊 苔 “ 黄或浊 ” ,深化  了临床对 “ 痞 ”证用泻心汤的论述。王孟英提 出湿热 内结重者  苦泄之 “ 枳实、连、夏 ,皆可用之” 。运用 。2 . 4 随 症 加 减3 0 g( 洗) ,黄连 1 0 g ,黄芩 2 0 g ,吴茱萸 1 0 g ,沙参 3 0 g ,生姜1 0 g ,枳实 1 0 g ,乌贼骨 2 0 g ,煅瓦楞子 2 0 g ,蒲 公英 3 0 g ,甘草1 0 g ,1   N/ d ,3次/ 齐 0 。患者服 药 2 d后症状缓解 ,心下痞好  转 ,1周后烧心 、泛酸 、嗳气症状改善 ,四周后临床治愈 ,复查 C1 4 H P转阴。   按:本例 患者见 心下痞满胀痛 ,恶心呕吐,肠 鸣,便粘不爽 ,舌质红 ,苔黄 白相 间,显系脾 胃升降失调,湿热 结聚。故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 ,辛开 苦降,调理脾 胃气机;枳实、公  英清热理气行滞 。湿 热清 ,气滞行 ,脾 胃健 ,升 降调 ,胃之通  降功能复 ,则诸证均愈 。笔者在临床上观察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心下痞、 反 胃、 恶心、   呕吐或大便溏 、大便不爽;兼证 :口苦、 口腻、口中泛酸 ;舌  象: 舌淡红或偏红 , 苔 白腻、白滑或黄 白相兼或 白少苔或黄腻 ;   脉象 :滑或滑数或濡 。   偏于 中焦湿浊盛者 :恶 心明显 ,口多粘腻或 口淡,大便多  溏 ,喜热饮或渴不欲饮 ,苔 白腻或 白滑 。加大腹 皮、云苓皮 以  化浊利湿 ; 偏 于中焦 热盛者 :如 口苦,泛 酸,烧心或 口中异气,( 上接 9 6页 )作者简介 :陈 百顺 ,河南 省焦 作市 中 医院 。编辑 :张红敏编 号:E A . 1 3 0 1 0 9 5 9( 修回:2 0 1 3 . 0 6 - 0 9 )虚, 一切外邪始 能由外入 内, ~切 内邪始 由内出外,闭塞脏腑、   经络气机 、皆能令人死 ,不得 概谓谐由外致 也[ 4 ] 。 ” 其所提 到的  “ 本先虚 ”也是指先有人体阳气的不足,阳虚后才发病 。他在  阴阳两 纲中提到 “ 阳统 乎阴,阳主阴从 ” 。他认为 “ 阳者 阴之  根” ,“ 有阳则生 ,无 阳则死” 。并且进 一步的提 出 “ 人生立命之根本 ,经过笔者临床实观察 ,疗效满意 。参 考文献 :[ 1 】 中华 医 学会第 四次 全国脑 血管病 学术会 议. 各项脑 血管病 诊 断标 准要 Ap ] .中华神经 内科杂 志, 1 9 9 6 , 2 9 ( 6 ) : 3 7 9全在坎 中一 阳” ,“ 坎中一阳”即肾阳,在诸 阳中肾中之 阳是真阳,元阳 ,为人身阳气之本,立命之根 。基于此,方 中重用温  补 肾阳之 药,其 中附子 、桂枝 、干姜,分别有 温补 肾阳、心阳 、   脾 阳的作用 ,各有侧重 ,特 别是附子 ,虽然能补五脏之阳,但  更能补 肾阳,为药物 中阳中之 阳药 。肉苁蓉 ,川牛膝 ,杜仲 ,   山萸 肉伍 附子侧重于温补 肾阳;砂仁、白术、茯苓共起健脾祛  湿有 助干姜温补脾 阳之 功;地龙、乌梢蛇熄风通 络。“ 治 之但[ 2 】 石西康. 补 阳还 五 汤 加减 治 疗 缺血 性 脑 中 风 临床 体 会 [ J 】 . I 临床 合 理 用 药 ,2 0 1 l , 4 ( 1 2 B ) : 7 6[ 3 ] l f  ̄ 崇汉 . 扶 阳讲记 [ M] . 北 京: 中国 中医药 出版 社, 2 0 0 6 : 4 4   [ 4 ] 郑钦 安 . 中 医火 神派 三 书 : 医 理真 传 . 医法 圆 通. 伤 寒 恒 论【 M】 . j E 京: 学苑 出版社 , 2 0 0 7 : 1 7 4 - 1 7 5作 者简介 :李东 ,本 科 ,中西 医结合 内科 主治 ,浦 北县 中 医医 院。扶其 真元 ,内外两 邪皆能绝灭”【   ,运用 本方在 临床 中治疗 缺血性 中风 ,随证变通,注 意扶 阳,培育真阳,这才是 治病立命编辑:赵玉 娟编号 :E A 一 1 3 0 1 1 7 1 2 4( 修 回:2 0 1 3 . 0 6 — 1 3 )阅读详情:
范文十:半夏泻心汤释义半夏泻心汤释义三焦枢机之剂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杂病论》组成半夏(15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方药解析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君半夏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辛开(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苦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佐药人参、大枣: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使药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玉函经二注》赵以德注:自今观之,是证由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痞,于是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为呕,下走则为肠鸣,故用是汤分阴阳,水升火降,而留者去,虚者实。成注是方:连、芩之苦寒入心,以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姜之辛热,以走气而分阴行阳也;甘草、参、枣之甘温,补中而交阴阳,通上下也。《伤寒来苏集》:伤寒5-6日,未经下而胸胁苦满者,则柴胡汤解之;伤寒5-6日,误下后,心下满而胸胁不满者,则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以和之。此又治少阳半表半里之一法也。然倍半夏而去生姜,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故仍名曰泻心,亦以佐柴胡之所不及。《医方集解》:苦先入心,泻心者,必以苦,故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辛走气,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干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金匮要略心典》: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成方便读》:所谓彼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芩、连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且二味之性皆燥,凡湿热为病者,皆可用之。但湿浊粘腻之气,与外来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药所能去,故必以干姜之大辛大热以开散之。一升一降,一苦一辛。而以半夏通阴阳行湿浊,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用甘草、人参、大枣者,病因里虚,又恐苦辛开泄之药过当,故当助其正气,协之使化耳。本型患者寒热错杂,治疗宜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调中和胃。由于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或偏于寒,或偏于热,临证时需仔细分辨,做到药证相符。在应用其方时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点上:虚:脾气虚,胃阳弱,见乏力,便溏,泄泻。实:气机升降失常见胃脘痞满,腹胀。寒:胃阳不足见恶食生冷,脘腹痛冷痛。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凡见以上四点即可大胆使用半夏泻心汤。六经有少阳小柴胡枢机之剂,三焦则有泻心类方枢机之剂。半夏泻心汤则是三焦枢机之剂中的要剂,半夏泻心汤是一剂作用于中焦,疏通上下两焦之枢机之剂。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连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