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文举,不是满清最后一个武举人)考试是不是只考作文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一线资深高中语文老师,研究并擅长高中语文阅读及作文教学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宋代武举散文创作蠡测往
下载积分:350
内容提示:宋代武举散文创作蠡测往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1:53:1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宋代武举散文创作蠡测往
官方公共微信武举【武举制内容与意义】-百科知识-词汇网
关键词:&& 发表时间: 13:45:28
武举的昌盛
是明清两代
开创于唐朝
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
清朝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很多杰出人物。 但 清代只设 武举而无武学,可以说为近代中国军事落后埋下了祸根。
唐朝 武则天始创提拔 武将的武举考试。至 清代时改称 武科。历史上武举1共进行过约5百次。相对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
武则天科举制首先是从 文举开始的,提拔的都是经国治世的文才,因此文举是科举制的主要组成部份。唐朝 文举的科目是很多的, 明经、明法(知晓法令者)、明字(知晓书法者)、明算(知晓术算者)、进士、 俊士(才能英俊者)等510多种,后来渐渐演化为只重视明经、进士两科。这两科最初只是 试策,也就是根据经义和时务写作论文,后来逐步转变成进士科重视 诗赋, 明经科重视“帖经”和“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意揭开1页,将左右两边遮住,中间只露出1行,再用纸帖盖3字,令应试者填充。所谓墨义,则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能够考中,而写作诗赋则需要具有1定的文学才能,所以进士科及第很难,当时流传的“310老 明经,510少进士”,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武则天是 中国唯1的 女皇帝,武举制度也是她执政时期开始的。武举主要提拔将才,与 文举比较,其重要性不及文举,武举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举的进士。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 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宋朝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孙子、 吴起)等。到了明代时更改成“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早期的笔试考3题, 试策两题,另外一题论考4书。后来4书的题目改成默写武经。但明朝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渐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情势。清朝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也没有多少变化,但由于清代统治者出身于 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因此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朝。清朝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 正途”,由武举出身的次之,但武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相当比例。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趋周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民间习武之风昌盛1时。 唐朝的武举主要考 举重、 骑射、步射、 马枪等技术;另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宋朝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 兵法等。到了明代时更改成“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早期的笔试考3题,试策两题,另外一题论考4书。后来4书的题目改成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9矢中3,步射9矢中5。至 清代时,改成先试马步射,马射2回6矢,中3为合。步射9矢中5为合。以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8、10、102力;刀分810、1百、百2斤;石分2百、2百510、3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宋之前并没有“ 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 宋神宗时,为 福建人 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朝的 郭子仪( 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 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徽宗授 武状元)等等。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开创于唐朝。武则天长安2年(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肯定在兵部主持下,每一年为天下武士举行1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与武职。①1般认为,这就是我国 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 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收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唐朝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全部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朝开始,武举被纳入全部科举体系当中,肯定了3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朝武举废除不行。武举的昌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朝。
明代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1直没有肯定下来。直到 成化104年(1478),才根据太监 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 弘治6年(1493),定武科6年1试,先 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成3年1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万历末年曾有过1次实行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 枪、 刀、 剑、 戟、拳搏、 击刺等法;2场试营阵、地雷、 炸药、战车等项;3场各就其兵法、 天文、 地理所熟习者言之。明显易见,这是1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提议,惋惜并没有引发朝廷重视,只是说说罢了,否则将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② 崇祯4年,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能运百斤大刀者只有 王来聘、徐彦琦两人,发榜后徐彦琦榜上无名,议论腾起。当时正“锐意重武”的崇祯帝认为有人做弊,将考官、监试御史等1大批官员下狱、撤职,令倪元路、 方逢年等主持复试。复试后选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3甲 传胪赐宴。崇祯亲身调阅前310名试卷,钦定1甲3人,王来聘居1甲第1名,也就是 武状元,授副总兵职。明朝武举1直没有殿试,也没有设立1、2、3甲的辨别和 鼎甲名号。正式有 武状元之设,王来聘是第1人。③明朝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武举只是个补充情势,所以,明朝武举出人不多。值得1提的是明末名臣 熊廷弼,他是1位难得的文武通材。《明史》本传说他“身长7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据清人 王应奎说,熊迁弼先中万历某科 湖广武 乡试第1名,后弃武就文,又中万历丁酉(2105年,1597)湖广乡试第1名,明年登进士。“因而榜其堂曰:3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④这在历史上的确是唯一无2的事情。
清朝情况大不相同。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没有多少变化,但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朝。清朝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 正途”,科举次之,但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趋周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朝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很多杰出人物。清朝武举1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4个等级进行。1: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 秀才。2: 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 武举人。3: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 武进士。4:殿试,会试后已获得武进士资历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3等,称为“ 3甲”。1甲是前3名,头名是武 状元;2名是武 榜眼;3名是武 探花。前3名世称为“ 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历。2甲10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历。2甲以下的都属3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历。殿试的规格很高,1般由皇帝亲身主考。考试揭晓后,在 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赏给 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 武状元归第,夸耀恩荣。第2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 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朝科甲等级差别甚大,一样是武进士,1、2、3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3天内,可以披红负伤,上街 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10足了。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与官职。顺治3年(1646)丙戌科是清代武举第1科,当时规定 武状元授正3品的 参将,武榜眼授从3品的 游击,武探花授 正4品的都司。2甲授正5品的守备,3甲授 从5品的署守备。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成1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外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庭 侍卫。 雍正5年(1727)规定, 武状元授御前 1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 2等侍卫。再从2甲当选头10名,授 3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于守备等营职。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1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清代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3年举行1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之外,还经常增设所谓“ 恩科”,常额之外,也增加1点“恩额”。这类“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不过笼络人心,吸收更多的 武勇人士为统治者效命。考试办法差不多与明朝1样,分1、2、3场进行。1、2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3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1场试马上箭法,驰马3趟,发箭9枝,3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3箭者不准参加2场。乾隆年间,1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2场考步射、技勇。步射9发3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1共3项。头项拉硬弓,弓分102力、10力、8力3号,另备有102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3次,每次以拉满为准。2项舞大刀,刀分1百210斤、1百斤、810斤3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1次完成为准。第3项是拿石Y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其实不深。也分为3号,头号3百斤,2号2百510斤,3号2百斤。考场还备有3百斤以上的出号石Y。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Y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Y底部左右各翻露1次,叫做“献印”,1次完成为合格。凡应试者,弓、刀、石3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2号成绩,3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3场考试资历。⑤3场是考文,当时叫“ 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内场考试对大多数武人来讲,比外场考试更难应付,所以考试办法不能不屡有变动。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1篇议论文。顺治时定为策2篇、论2篇,题目选自4书和兵书。 康熙年间改成策1篇、论2篇。策题出自《 孙子》、《 吴子》、《 司马法》3部兵书,论题只从《 论语》、《 孟子》中出,考试难度有所下降。乾隆时,又改成策1题,论1题,题目都选自《武经7书》。到嘉庆年间,斟酌到武人多不能文,所考策、论多不合格,而很多外场成绩突出者又常常败于内场,因而干脆废除策、论,改成按要求默写《 武经7书》中1段,通常只1百字左右。这样1味迁就,使内场考试的水平愈来愈低,最后差不多只是情势上的存在了。当时社会上轻视武人之风很盛,经此1改,武人更加被文士们看成纤纤武夫,武举的社会地位大不比清朝前期了。清朝著名学者 赵翼有1段记叙,最能反应武举内场考试的实情,也反应了当时文人对武人的轻蔑:“ 武闱但以弓马技艺为主,内场文策不论工拙也。余尝主顺天乙酉科武乡试,其策有极可笑者。如‘1旦’2字多作‘亘’字,‘丕’字又作‘不1’字,盖缘夹带小本字画甚密,不能分晰,故抄誊讹错耳。又如‘国家’字应抬高1字,则凡论古今地名处,如‘国家4郊多垒’、‘社稷危亡’之类,亦无不抬头。 武生自称‘生’,则应于行内稍偏,乃又将‘生人’、‘生物’、‘生机杀机’之生字,1概偏在侧边。如此者不1而足。然外场已挑好‘双好’ 字号,则不能不取中。幸武闱无 磨勘之例,可不深求耳。”⑥实际上康熙注意到了科举文武分途不利于造就兼备人才的问题,他曾要求打破考试中的传统界限,允许文武 生员举人交叉考试,武科举人可以改考文科进士,文科举人可以改考武科进士。康熙认为:“如此则各得展其所学,文武两途,皆得真才矣。”⑦但是,全部清朝,文武交叉考试者寥寥无几。文武各成畛域而壁垒森严的现象愈来愈严重,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兼长的人才也就愈来愈少。文武分途的考试制度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却很难造就出允文允武的博通人才,应当说这是科举制度的弊端之1,也是清代中后期政坛上出将入相人才日见匮乏的缘由之1。上面所讲考试办法,是会试1级的, 乡试、童试的考试办法预会试大致相同,只2场弓、刀、石的分量相应下降,马步射降为9发2中为合格。
清代对武科 乡试、会试的录取额有具体规定。康熙2106年(1687)规定,武 乡试录取名额约为文乡试的1半,全国共8百410名左右。其中 河北省( 直隶),1百零8名,其他各省610名以下不等。会试录取名额康熙初年之前,大致在每次录取2百名到1百名之间。康熙108年定额1百名,后来又规定不拘定额,特别是不拘各省份配的定额,只按考试成绩,奏报皇帝,由皇帝和主考大臣临时酌定录取人数。酌定时也要斟酌到各省都着名额,但1甲、2甲只根据成绩圈定,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每科参加会试的武举人,1般在千人左右,有时多到两千人左右,进士录取额如果平均以1百210人计,那末录取比例差不多是在10人或10几人中取1名,明显,考取武进士其实不是1件容易的事情。落第的武举人,雍正年间曾规定按路程远近发给回家路费,多则10两,少则4、5两。而大部份武举人,按规定可到兵部注册,由兵部根据个人成绩分3等授与武职,也能够到本省军营中效率。总之,只要有1个武举人资历,就算有了进身之机,一样也有逐渐升迁的机会。
清朝武举制度与大清帝国相始终。雅片战争以后,频繁的御侮战争中,早就显现出武举人才不能适应新的战争,除长矛大刀与坚船利炮之间的差距外,更重要的还是基本素质和军事思想上的差距。但是朝野上下株守陈规,玩岁匀眨渚倏际跃1直被延续下去。光绪2101年, 荣禄首先提出废除武举考试,他说:“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习非所用,与8比试帖之弊略同。积弱之端,未始不由于此。”⑧他主张各省创设武备学堂,以 西洋军事课程培养新式军人。但是荣禄的倡议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朝臣的响应。1拖便是几年,光绪2104年照例举行武举会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1次武会试。不久,要求改革的呼声又1次响起来,“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试枪炮。”但是照旧未能实行改革。⑨直到光绪2107年(1901),武举制度才终究被宣布废除。惋惜这已太晚了,仅仅10年后,大清帝国便宣布灭亡了。清代以铁骑劲弓得天下,所之前期几个皇帝都很重视讲习武艺,时时强调“文武并重”,力图保持满族劲悍尚武的传统。但是,由于遭到汉文化的不断浸润和延续履行“右文”政策,使朝野上下重文轻武之风日趋浓郁。因而,不但在观念上,就是实际待遇上,武科地位也比文科低很多。文科殿试揭晓后,新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及名次都要慎重其事地刻在“ 进士题名碑”上,这些碑至今还完全无损的保存在北京 国子监原址。另外,官私刊印的《馆选录》、《鼎甲录》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1类书籍很多,差不多随处可见,因此清朝文科进士的情况非常清楚。武科就大不相同了,既没有“题名碑”制度,也很少有专载其事的书籍,对全部清朝武科概况,包括武科 鼎甲情况,不要说后代,就是当时人也常常不能言其详。幸亏近人 朱彭寿曾做过1番统计,留给我们1份珍贵材料。⑩加上还有其它方面的材料,使我们对清朝武举鼎甲情况大致有所了解。清朝的武会试,自顺治3年(丙戌)开科,到光绪2104年(戊戌)截止,1共进行了1百1102次。也就是说1共产生了1百1102个 武状元,还有1百1102名榜眼和探花,总计武科前3名( 鼎甲)是3百3106名。1百1102年 武状元的姓名都有记载,但目前能确知其籍贯者只9102人,其余2101人还有待于考求。这9102个 武状元,河北省出的最多,共3102名。以下 山东103名, 浙江8名, 江苏6名, 河南、山西各5名, 广东4名, 甘肃、 福建各3名, 江西2名, 4川、 陕西各1名。另外,汉军旗6名,满军旗3名。这个统计不完备,也不是很准确的,不过大略可见各省武举基础的差别。所谓武举基础,可从两个方面认识,1是尚 武风气,2是文教水平。河北省 武状元最多,武榜眼、探花也比别的省多,这与河北省武风素盛分不开。正由于河北省武风基础好,所以清代对河北省特别重视, 乡试名额总比他省给很多。陕、甘2省古多名将,特别是甘肃,虽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但自来“人才硬朗,强勇者多,骑射纯熟,胜于他省。”⑾ 康熙年间 平定“ 3藩之乱”中的名将 张勇、 赵良栋、 王进宝、 孙思克都出在 陇右,所以清代对陕、甘2省总是另眼相待。武乡试名额,顺治朝规定陕、甘各210名,后经康、雍、乾3朝追加,两省都增至510名,这比许多大省的名额都多。有清1代,甘肃出了3名 武状元,1名榜眼,4名探花,以甘肃的经济文化和人口而言,这个数字不能算小了。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甘肃包括 宁夏,3名 武状元 张文焕、 马会伯、 李如柏都出在宁夏,5名榜眼、探花中,也有3人出在宁夏。人口不及 江南1个大县的宁夏,竟然出了6名武科 鼎甲进士,这不能不是1个引人注意的现象。
文武两科的差异
我们把清朝文武两科状元的籍贯对比1下,能发现1些有趣的 方化差异。清代文科会试也是1百1102科,状元1百1102名。其中江苏4109名,浙江210人, 安徽9名,山东6名,河北、 广西各4名,江西、福建、 湖北、广东各3名,湖南2名,江南、4川、陕西各1名,山西、甘肃、 云南没有。不言而喻,从全部比例来看, 武状元是北方多,文状元则南方领先。河北省 武状元3102,文状元仅4名,与此相对, 江苏省是文状元4109,武状元6名,南北文武各有偏长,最少在清朝 科举考试中确切存在这个问题。应当说山东、浙江两省发展相对平衡,这两省文武基础都比较好,两科状元的比例显得公道1些。从武鼎甲的民族比例上看,无疑汉族占了绝大多数,而少数民族中回族显得突出1些。回族是以尚武勇健著称的民族,乾隆曾说:“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出将种。”⑿所以清代历来注意从回族当选拔武备人才。 武状元中目前能确知是回族的是: 江都杨谦,先获康壬午武乡试第1名( 解元),又获康熙丙戌科武状元;乾隆丁巳科状元河北任邱哈攀龙;壬申科状元河北 献县 哈廷梁;丙戌科状元河北 河间白成龙;丁未科状元山东临清 马兆瑞;嘉庆丙辰科状元河南邓县 马殿甲;甲戌科状元山东 益都 丁殿宁; 咸丰壬子科状元河北抚宁 马鸣图;同治甲戌科状元河南 西平 张凤呜等,最少是9个,或还要多1些,尚待继续考索。榜眼、探花也有1批。如雍正丁未科榜眼安徽 怀宁 马大用;嘉靖已丑科控花河南 杞县 张万清,丁丑科武榜眼甘肃 固原马维衍;光绪丙子科榜眼河南西平 张忠祥等。 杨谦家族是南方回族中的望族,其弟 杨凯也是武进士出身,官至 湖广提督。 哈攀龙之父 哈元生,其子 哈国兴,都是武进士出身, 哈廷梁则是哈攀龙的族弟,诸哈都做到提督职务,是善战的将领,“3世拥旄,时人荣之。”⒀乾隆所谓“哈其大姓,每多将种”就是在夸奖 哈国兴时所言。
清代武科出现过很多著名人物和轶闻,有些是值得介绍1下的。古代科场的最高荣誉是“独占3元”,即1个人得了3个第1名: 乡试第1解元,会试第1会元,殿试第1状元。清代2百多年中,文科得3元者仅两人,1个是乾隆时期江苏 常州的 钱ぃ涣硗庖桓鍪羌吻焓逼诠阄 临桂的 陈继昌。武科得3元者只有1位,这人是清初浙江 仁和的 王玉。说来王玉不止是3元,而是独占“4元”。他本来是明代崇祯102年(1639)浙江武乡试的解元。入清以后,又参加新王朝的武举,获顺治8年(1651武乡试解元,接着顺治9年武会试会元,殿试又得状元,是名符其实的“连捷3元”。王玉体貌伟岸,武力绝伦,甚得顺治欣赏,曾任 天津镇总兵等职。武状元 马全,本名 马,山西 阳曲人,是1位性情正直,武勇超群的英雄人物。乾隆107年壬申(1752)他考中1甲第3名进士,即武探花,授官福建游击。他与同寅某人语言失欢,产生斗殴。某人敌不住马全,由衙门逃到城门外,马全骑马追到城濠的桥上,两人再次奋拳搏斗,后来竟1起落入城濠。由于这件事,他被参劾罢官,只好流落 北京。过了几年,他改名马全,重新参加乾隆2104年的武乡试,获得武举人资历。第2年(庚辰科)参加武会试、殿试,竟然以优良成绩获得1甲1名 武状元。殿试外场的时候,乾隆认出了这位技勇出众新科状元马全,其实就是几年前的武探花马。马全不胜惶恐,乾隆爱才心切,竟然不咎既往,使马全重新取得为国效率的机会。后来,他参加了平定 金川叛乱的战争,在木果木之役中,率部殿后,勇敢殉职。马全的经历成为清朝武科脍炙人口的佳话。⒁江苏 泰州人 刘荣庆,是 乾隆4109年甲辰科(1784) 武状元。只隔了3年,他的弟弟 刘国庆又获乾隆5102年丁未科 武状元。兄弟两人都是 武状元,这在清代是唯逐一例。清朝的天津武风很盛,武科出人亦多。 武状元出了3位,但都在晚清,即咸丰3年癸丑科(1853)温常涌;光绪3年丁丑科(1877) 佟在棠;光绪2101年乙未科(1895) 武国栋。另外还出了两位名声显赫的武榜眼: 韩琦,“猿臂善射,射无虚发。”武乡试第1,武会试又第1,后中乾隆丙辰科武榜眼。 李经世字槐圃,“ 任侠 尚义,孔武多力。”也是 乡试、会试均为第1,后中乾隆乙丑科榜眼。2人业绩如出1辄,是过去天津的老人们喜欢讲述的人文掌故。⒂清朝文科考生不拘年龄,老于场屋而毕生无尺寸进取者大有人在,810以上还下考场的事情其实不罕见。清政府对这类人通常都要给予嘉奖,不过吸引更多的士人把终生精力用在8股文上。但武科是有年龄限制的,规定武生、武举年龄超过610,地方不准发给参加 乡试和会试的手续。道光2106年(1846),安徽有个叫符成梅的 武童生,以8104岁高龄参加武乡试,竟然3场都应付下来。主持 乡试的官员奏请皇帝授与职衔,道光以“背例妄请”的罪名将报请官员革职,并下令将送考、收考的学政、巡抚等1律“严加议处”。从保证武举的质量来看,道光的处理不无道理。上面谈到,武科 鼎甲统计为3百3106名,而实际上状元是足额的,榜眼、探花有缺额者,大抵在遇到确切不得其人的时候,便留下空缺。固然这类情况其实不多,主要产生在道光朝。道光2107年丁未科(1847)只取状元河北 晋州 李信、榜眼4川越隽姜国仲,探花虚缺。道光310年庚戌科(1850)只取状元4川 华阳 彭阳春、榜眼河北 静海岳汝忠,探花虚缺。因特殊缘由而丢失了 鼎甲荣誉的只有1例。清朝制度,殿试后由皇帝亲身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称为“传胪”,嘉庆2104年己卯科(1819)状元 徐开业、探花梅万青均以传胪未到而被除名,榜眼陕西 神木 秦钟英被推补为状元。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发现之古石Y子:杏花村所发现健身器为1对,其1正面题名:“咸丰庚申”,为咸丰10年 (1860);反面:“重3百b”;高68、底边长32厘米,为方柱抹楞收杀体。分别有两组手抠着力槽、石窝。底部有1半圆型石窝,盖为精确重量“3百b”,凿去过剩之重量。b:重量单位“斤”的异体。古时1斤16两,1两10钱,1钱约为3.69克。 1b就是1斤,约为590克。   
公元629年( 唐太宗贞观3年)唐太宗下诏曰:“白屋以内,闾阎之人,但有文武才能,灼然可取。”公元656~680年(唐高宗 显庆至 调露年间)高宗前后诏令5品以上官员及诸州牧守荐举武勇之才。公元702年(武则天长安2年)始创武举。武则天下诏:“朕闻武之道凭经纬而开国,年龄之功,借生杀而成岁。……可令文武内 外官5品及7品以上,清官及外官刺史 都督等,于当管部内,即令具举,且10室之邑,忠信尚存, 3人行,我师犹在,会须搜访,不得称无,荐若不虚,自从异之曲,举非明士,岂漏贬责之科,所 司明为条例,布告远近,知朕意焉。”初令天下诸州有练习武艺者,每一年准 明经进士举送。第1次把武科放在与进士、 明经两科同等的地位。正月107日,武则天令兵部主管武举。考生为6品以下文武官,3品以下5品以上 勋官子弟,年满18岁并已交纳103年“品子课钱”者。考试内容共有7项:靶射、骑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论、举重(翘关)。通过考试录取身躯魁梧,应对详明。有勇有才且可为统帅的举子。如文职官员则录取身高6尺以上,年龄40以下,强勇且能统帅部队之人。凡触犯令者、工商之子、州县衙门小吏,不得参加考试。公元713~724年(唐玄宗先天2年至开元102年)唐玄宗开元年间,始设武学(专门培养军事人材的学校)公元731年(唐玄宗开元109年)朝廷诏令武贡举人与明经、进士同行 乡饮酒礼。公元738年(唐玄宗开元2106年)朝廷诏令由 兵部侍郎取代 兵部员外郎主持武举考试。公元798年(唐德宗贞元104年)唐王朝停废武举,长达10年,这是武举史上的首次停废。起因是 谏议大夫田敦认为武举人拿着弓箭出入 皇城,可能要挟到皇帝的安全,上表要求废除武举。公元808年( 唐宪宗元和3年)在朝野上下的呼声中,唐王朝恢复了武举。公元907~960年(5代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战乱频仍,武举尽废。公元1029年(北宋仁宗 天圣7年)宋王朝初设武举,恢复了自5代停废的武举考试。公元1030年(北宋仁宗 天圣8年)宋仁宗亲试武举人,标志着武举殿试的开始,共有14人参加殿试, 张建侯、楚宏等8人被录取为武进士。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元年)仁宗下诏:“殿试举人,考官日迫,多不精审。自今初考覆考详定,以10日为限。” 景佑元年2月4日,诏应进士诸科取解不获者,不得应武举。公元1043年(北宋仁宗庆历3年)在武成王庙开始设立武学,任命阮逸为武学教授。这是自有武举以来的第1个古代军事学校,但它只生存了9103天。缘由是无人愿意入学。公元1049年(北宋仁宗皇元年)宋仁宗下诏命令停止武举。公元1053年(北宋仁宗皇5年)武举停废前的最后1次考试。它只允许参加过 省试的武举人投考,该科共录取61名武进士,是宋代廷历次武举中录取人数最多的1次。公元1063年(北宋仁宗嘉8年)宋王朝复置武举,对考试方法、学习内容和如何授官均有了新的规定。试图以新武举提拔武官,提高军官素质。公元1070年(北宋神宗熙宁3年)翰林学士 司马光进言:“奉职考试武举人,而法当先试弓马,若合格即 试策。缘弓马者,先士卒之法,非所以求将帅者也。不幸而不能挽强驰穿梭,则有策略将帅之材,不得预试,恐非朝廷建武举之意。况试弓马法,挽与把齐,犹不应格。自今欲乞 试策优并挽弓及把者,皆听就试。”朝廷下诏令丧亲者满3个月后才可就试。公元1072年(北宋神宗熙宁5年)复置武学于 武成王庙,并为武学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其中学习期限为3年,每期武生人员为100名。公元1075年(北宋神宗熙宁8年)朝廷接受王致尧建议,下诏令自即日起武举与文进士同时差官锁试。公元年(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朝廷规定,武学生分为高级的上舍生,中级的内舍生,低级的外舍生3等。公元年( 北宋徽宗 崇宁年间)朝廷规定各州普遍设立武学,并仿儒学立考选升贡法。公元1120年(北 宋徽宗宣和2年)朝廷置州县武学。公元1146年(南宋高宗 绍兴106年)朝廷始复武学,1如旧制。公元1177年(南宋孝宗淳熙4年)朝廷颁布《武举绝伦并从法》,鼓励武进士参军。公元1199年( 南宋宁宗 庆元5年)朝廷命各州州学皆设武士斋舍,选官教习。公元年( 金熙宗 皇统年间)金朝开始设立武举取士。公元1203年( 金章宗 泰和3年)金朝廷规定:武举1甲第1名任职 忠勇校尉,2、3名任职 忠翊校尉。公元1368年(明太祖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设文、武科取士。“兹欲上稽古制,设文武2科以广求天下之贤。应文举者,察其言行以观其德;考之经术以观其业;试之书算、骑射以观其能;策之经史时务以观其政事。应武举者,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俱求实效,不尚虚文。然此2者必3年有成,有司预为劝谕民间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时勉学,俟开举之岁,充贡京师,其科目等第各有出身。”?公元1387年(明太祖洪武210年)7月,礼部奏如前代故事,立武学,用武举。朱元璋1反常态,认为“是析文武为2途,自轻天下无 全才矣。”遂罢不立。公元1390年(明太祖洪武2103年)在 北平行都司设立了儒学,教习武臣子弟。公元1402年(明惠帝建文4年)始置京卫武学。设教授1人,训导2人。后增至6人,复减其2人,教材以讲习《7书》为主。公元1402年(明成祖永乐元年)明成祖即位,罢武学。公元1435年(明宣宗 宣德10年)英宗即位,诏天下卫所皆立学。公元1436年( 明英宗正统初年)监察御史 朱鉴上《请设京卫武学疏》,提出乞开武学,以典武科的建议。公元1441年(明英宗正统6年)5月,英宗下旨“开设京卫武学”。任命教授1员,训导8员,用以教习武臣子弟,以兵部司官提调。公元1441年(明英宗正统6年)7月,立武学学规。规定“幼官”及武职子弟所读之书《小学》、《论语》、《孟子》、《大学》内1本;《武经7书》、《百将传》内1本,逐日总授不过200字,有志者不拘。必须熟读,3日1温,就于所读书内取1节,诵说大义,使之知晓。公元1442年(明英宗 正统7年)4月,设南京京卫武学。公元1464年(明英宗 天顺8年)宪宗即位,立武举法。凡天下取贡,举谙晓武艺之人,兵部会同京营 总兵官于帅府内考其策略,于教场内试其弓马,有能答策2道,骑中4箭以上,步中2箭以上者,官自本职量加署职2级;旗军舍余人授以试所镇抚,民人授以卫经历,月支米3石。能答策2道,骑中2箭以上,步中1箭以上者,官自本职量加署职1级,旗军舍余授以冠带,总旗民人授以试卫知事,月支米2石。公元1465年(明宪宗 成化元年)4月,申定武学学规凡105则。公元1470年(明宪宗成化6年)会试武举,取中 刘良、鲁广等6名 武进士。刘良为明代第1位 武状元。公元1478年(明宪宗 成化104年)5月,太监 汪直请开武举乡、会、殿试悉如 文举。宪宗下兵部集议。尚书 余子俊会同文武大臣暨 科道官员议之,众皆知其不可,亦不敢背,遂议上武举科条大略奏上。内阁票拟:“武举重事,未易即行,令兵部移文天下,教养数年,俟有成效,巡按提学等官具奏起送处之。”遂被搁置。
上一集:没有了 下一集: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附近好友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子弹飞武举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