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五联同步整合疗法心理咨询四大疗法

20世纪人类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的四大对立倾向&&&&&&&&——熊哲宏主编《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来自咨询
&&&&——熊哲宏主编《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来自咨询与治疗大师的启示》主编序言
(“走近心理学大师丛书”之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你在这本《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来自咨询与治疗大师的启示》前驻足并浏览时,你那被荡起的涟漪或许久久不能平静:曾几何时,你的心灵在被黑暗和阴霾笼罩的时候,也许你不安过、怯懦过、退缩过、恐惧过、抑郁过……在那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你就像漂荡颠簸在暴风雨中的一叶小舟,是多么渴望出现一盏明亮而温柔的灯塔,为你导航,为你抚慰心灵的伤痛。你何其幸运!这样的心灵“灯塔”终于跃现在你的生命中。正是她的大爱与关怀、她的豁达与尊重、她的周到与艺术,使你昂首阔步踏上了生命的新的征程;而这样的心灵灯塔,就是心理咨询师!
20西方著名心理咨询与治疗学家中精选出35位大师,就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人格特点、理论倾向和杰出贡献、经典成功案例及历史地位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和评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读者揭示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大师的成长历程。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大师们的童年经历(特别的某些创伤性经历),是怎样造成了他们的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包括生活上的某些怪癖)?这些人格缺陷或障碍,或某些其他的积极因素,又是如何使他们走上了咨询师的道路的?
20”?建构了什么极富特色的“概念框架”(或“概念网络”,即指具有内在的相互关系的一组概念)?在“研究方法”(包括临床治疗的技巧、程序和步骤等)上有哪些突破?他在心理咨询史上或当代心理咨询界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其在理论上、临床上的积极作用或消极影响)如何?
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与其说缓慢,不如说是停滞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当我们不断地重演经典的正确性时,我们是否逐渐遗忘了开拓自己独特的视野。”但愿读者在大师的启迪之下,尽快走上作为“心灵灯塔”的咨询师之路!
在概括地说明了本书的写作内容和鲜明特色之后,20
1是“无意识”起作用,还是“意识”起作用?抑或:是“过去”重要,还是“现在”重要?
20是“无意识”起作用,还是“意识”起作用?抑或:是“过去”(或“为什么”)重要,还是“现在”(或“做什么”)重要?
unconsciousunconscious
contextnowneed
以宾斯旺格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疗法”也与传统精神分析分道扬镳。存在疗法的基本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寻找生活的意义,使他充分地体验到个人的存在即“此在”,让他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全部潜能,重拾生活的信心。纵观治疗的全部过程,宾斯旺格都只强调“此时此刻”,而对于过去和未来并不重视。这恰好体现了海德格尔的人的“此在”(Dasein)——在“时间”中存在;而且是“此时此刻的”存在。
减少了对于童年期的探索,将治疗集中在对日常问题的探索上;祛除精神分析式的“象征意义”,关注当事人的报告的实际价值。总之,认知疗法主要关注当事人的认知或思维,而不是潜意识的动机或驱力。
对立倾向2:是“问题本身”导向,还是“问题解决”导向?
和艾普斯顿的思路。他们发现,针对同一个来访者的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会运用不同的治疗理论作出不同的解释。如果来访者向不同的治疗师咨询,就会得到多种多样的反馈,那问题不是变得更加混乱吗?所以他们的叙事心理疗法提出,要将问题释放到“谈话”中,通过“说”让来访者自己寻找谈话内容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着自己的“故事”;不再是像传统疗法那样,去解释问题的产生,追溯其源头,而是将焦点放在人身上,亦即将问题与人相分离。
“积极心理治疗”的倡导者之一塞利格曼指出,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应该遵循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原则。其重点应该放在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和品质(如爱与被爱的能力”上,而不仅仅是教来访者学会暂时地摆脱“问题”困境的办法。只有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个体心理障碍的发生。
对立倾向3:是“病态者”角度,还是“健康者”角度?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是“病态者”角度的始作俑者。他认为,“只有研究了不正常的东西,才能试着弄明白正常的东西”。在他那里,精神分析不过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作为一种心理的“病理学”,总是要与如下语汇打交道:“病人”、“病态”、“疾病”、“症状”、“变态”、“失调”,等等。尽管他的“疾病”概念具有心理动力学的维度——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断言导致心理病理状态的前提条件,是“自我”正常功能的被削弱或被瓦解,但这毕竟是一种“医学的”或“病态的”治疗模式。
诚然,随着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其学派内部这种医学或病态的治疗模式有所遏制。例如,沙利文就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进而把传统的精神病学改造成了“人际关系理论”;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为精神分析由“驱力结构”的模式向“关系结构”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埃里克森反对对潜意识的挖掘,轻视对梦的分析,主张分析师与患者的平等,强调把社会环境因素加入进来,把患者作为真正的“社会的人”来分析;
至少从弗洛伊德以来,心理学大多专注于心理的“障碍”、“病态”、“消极”方面的研究及治疗。这样的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消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只看到心理的问题、外部世界中的不良事件和那些恶劣的环境,把心理学定位于消除人们心理上的各种问题;期望问题被消除的同时,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快乐。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曾生动地描述了这种现象:一个人回顾自己的一生,给自己一个言简意赅的总结“我是一个好人”时,精神分析家则马上给他这样一个专业性的评语:“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位自恋狂”;当一个人很热心的去帮助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时,心理学家则竭尽全力从此人的行为中,找到他“自私自利”的阴暗面。
或许,这有些言过其实,但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消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目的。在消极心理学看来,“消极的”动机是真实的、普遍的,而“积极的”动机则是人们的偶然为之。佩塞施基安强调,作为积极心理治疗的前提,我们需要人的天性中的那些“积极”部分,并给予它养分让它茁壮地成长为主流。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四处洋溢着爱的空气;只有这样,生活最终才有意义,付出奉献的社会那才是一个美丽的社会。这样,佩塞施基安就为心理治疗开辟了另一条从“健康者”角度看待心理治疗的有效途径。这一角度的要义在于,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放弃那些曾经经历的痛苦。
塞利格曼的“健康者”角度充满着“乐观主义”维度。他所推崇的乐观,并不是盲目的乐观,并不是“阿Q精神”,而是要帮助人们在心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其目标是使人们变得乐观,但却不否认客观存在的环境或突发的事件。积极心理治疗希望帮助人们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从积极的视角做出一种合理的解释,争取从挫折和失败中找到原因,吸取经验教训,让自己在挫折和失败中成长,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心理治疗就必须坚持慢慢灌输的原则。不能指望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药到病除。心理治疗更应该起到改变人的一种行为、一种态度的作用,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对立倾向4:是“功能障碍”,还是“正常功能反应”?
maladjustedmaladaptiveabnormal1994DSMMD
亲爱的读者朋友,以上我们所概括总结的20世纪人类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的四大对立倾向,可以作为你阅读本书35位咨询与治疗大师的一个主导性线索。有了这样一个带有统括性的线索,你就可以慢慢地欣赏和品味各位大师的人格魅力与创新思想。请跟随我们一起,去追寻一下20世纪心理咨询与治疗大师们的成长之路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四十七、其它心理疗法为什么无法消除四大心理障碍
四十七、其它心理疗法为什么无法消除四大心理障碍
从四大心理障碍形成机制示意图可以看出,人的生存需求是一切心理行为产生的根本动机,心理事件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外因,如果生存需求属正常的求生需要,心理事件只能形成正常的应激反应,而不会形成心理障碍,只有当正常的生存需求夸大为四大情结,才能形成心理障碍的内因,心理事件(外因)与四大情结(内因)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四大错觉,驱使人产生错误判断、决策和行为,形成强迫性重复,才能形成四大心理障碍。
在这个过程中,生存需求是一切心理行为的总动机,没有生存需求,就不会有任何心理行为,但生存需求是不可缺少的,没有生存需求,就无法生存。心理事件是外因,虽然是对形成心理障碍起着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而且心理事件是没法消除的,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人不可能不遇到这样那样的心理事件,若通过消除心理事件来消除心理障碍是不对的,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四大情结是内因,在心理障碍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只要没有四大情结,心理事件再强烈,也能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有了四大情结,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惊慌失措,再小的心理事件也能产生四大错觉,产生四大心理障碍。
可见,四大情结和四大错觉是形成四大心理障碍的中心环节,四大情结是因,四大错觉是果,二者又相互影响,四大情结产生四大错觉,四大错觉又能反过来加重四大情结。因而,只有通过消除四大情结和四大错觉,才能彻底消除四大心理障碍。
但其他心理疗法都不是从四大情结和四大有害错觉这个根本环节上入手,所以都不得要领。放松疗法、音乐疗法、暗示疗法、催眠疗法等,都是着眼于症状环节,通过消除症状来治疗心理疾病。症状都是错觉或错觉导致的心身反应,不消除错觉,直接消除症状是不行的。有奖标记疗法、厌恶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满灌疗法等都是着眼于行为环节,通过纠正病人的错误行为来治疗心理疾病。行为是受判断的驱使,判断决定于感觉,不消除感觉,就难以纠正错误行为,强迫症病人也不想重复关房门、洗衣服的错误行为,但只要有了房门没关好,衣服不干净的感觉,就不能不重复。认知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着眼于判断环节,通过纠正病人的错误判断来治疗心理疾病。判断产生于感觉,不消除错误感觉,就改变不了错误的判断,怕鬼的人也知道没有鬼,只要有了有鬼的感觉,就会做出有鬼的判断,怕走夜路的人也知道身后根本就没有人,但只要有了有人的感觉,就会连看过的事实都不信,仍要错误地判断为有人,心理病人连亲眼看过的事实都可以不信,怎能会相信看不见的道理。
暗示疗法是用哄骗的方法来消除心理障碍,等于是用一种心理障碍来消除另一种心理障碍。暗示疗法只适用于治疗癔病,虽然有时效果立竿见影,但因为是用哄骗的方法,四大情结没能消除,最终还是不能彻底治愈。例如:癔病性心脏病百药不效,医生就可谎称有一种进口药,治疗心脏病手到病除,但货源奇缺,价格高昂,必须现钱预订,一周后方能到货,并且让病人亲手交钱,其实给他用的却是普通的维生素或蒸馏水,如果暗示成功,患者的病症就可当场消除。显然这是一种欺骗,与家长对小孩说外面有鬼,宗教说有&主&没有区别,其实是用一种心理障碍来消除另一种心理障碍,即使取效,也不可靠,一旦骗局识破,将陷入更加难治的地步。但也不是所有癔病都能暗示成功,能否成功,取决于病人是否相信暗示,只有深信不疑,才能立竿见影,若丝毫不信,则毫无效果。如果暗示失败,则使病人更加丧失信心,无法自拔。即使暗示成功,也非一劳永逸,因为心理疾病有着反复性规律,再反复时暗示就不能成功,如果再暗示还能成功,就会形成对暗示的依赖,依赖总归有限度,终归无法自拔。癔病病人之所以会产生癔病,都是因为四大情结,只有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彻底消除了四大情结,才能根除癔病,而暗示疗法只是在哄骗病人,并未消除四大情结,所以不可能治愈癔病,即使这个症状治好了,只要四大情结不除,则还会再出现其它症状。
各种宗教方法都属于暗示疗法,所不同的是,心理学的暗示是用常见事物来暗示,宗教是用看不见,摸不着的&主&、&佛&来暗示。
宗教也知道只靠&主&&佛&的暗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要用一些宗教理论来消除心理障碍,宗教的这些理论,倒是很有心理学价值的,有时确实能够消除心理障碍。
佛教从生理需求环节入手,采用禁欲的方法来消除心理障碍。佛教也认识到生存需求是人一切心理行为的总动机,过分的生存需求是一切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一切邪恶的根源。因而佛教就把人的一切生存需求视为贪欲加以禁止,但佛教禁欲有点过于绝对化,生存需求可限不可禁,把生存需求限制在适当范围有利于生存,若完全禁止生存需求就无法生存,就变成反人类的了。佛教禁止财欲,则不拥有一点钱财,靠化缘度日,假如人人都是和尚,都不拥有钱财,又向谁化缘?佛教禁止色欲,则终生不婚不嫁,假如人人都是和尚,谁来传宗接代,人类岂不灭亡。佛教禁止食欲,则素食不荤,幸好佛教没有让人不食,不食几天就会饿死,人类很快就会灭绝,这样谁也不会再信佛教。
相对于佛教的禁欲,道教的限欲较为合理。《老子&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只是指出贪欲对人没有好处,要让人加以限制,知足则常乐。
宗教除了从限制生存需求入手外,还能注意消除四大情结。道教重在用&不怕死&的方法来消除怕死情结。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修仙的目的是为了长生不死,但其方法手段却是不怕死,因为道家早就认识到了越怕死越死得快,越不怕死越死不了的逆反性规律,所以虽然目的是长生,却让人&不怕死&,因为只有不怕死才能长生。《老子&七十四章》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庄子&齐物论》则通过丽姬的故事,向人阐明视死如归的道理。佛教重在用&无所谓&的方法来消除有所谓情结。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普渡众生&,即将众生渡入西方极乐世界,享受无限的幸福。但其做法和手段却是&四大皆空&,即&无所谓&,只有四大皆空才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都无所谓了,就能得到无限的幸福。基督教重在用&自我批评&来消除怪怨情结。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与上帝耶和华一起生活在天堂伊甸园里,但其方法和手段却是&忏悔&,因为只有不断地忏悔,一切都自我批评,才能心胸豁达,远离烦恼,享受天堂般的幸福。
但没有一门宗教能够全面消除&怕有怪我&四大情结,而都是单一地消除某一个情结,而且还都用荒诞不经的&极乐世界&和&伊甸园&之类,让人不屑置信。只有&不无自我&心理疗法能够用不怕死、无所谓、自我批评、我很行四大方法,全面消除&怕有怪我&四大情结,而且使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大家有目共睹的事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喜闻乐见,爱不释手。
相关链结: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课程介绍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是我院心理学本科专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我院于2007年合计投入20多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本课程的相关实验室建设,并于200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一&&&&课程性质和内容&&概括地说,本课程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原理对人实施咨询和治疗的学问,是研究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其操作技术的科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是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本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课程包括四大部分。一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学基础理论,&&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的基本理论,如心理咨询的含义、要素、过程、目标和会谈技巧等;心理变态与变态行为,包括心理变态和变态行为的含义、种类、主要心理障碍的临床特征等;心理治疗流派及理论,包括心理分析、行为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理情疗法、认知疗法等。二是心理咨询技术,&&包括情感反映技术等17项技术。三是常见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四是团体心理训练。本课程的教学,除了有指定教材以外,还提供网络相关学习资料。&&二&&&&本课程的特色&&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国内同类课程相比,已经形成明显的几大特色。第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形成明显的技能特色;第二,教师课程与学生课程相结合,形成明显的互动特色;第三,课堂课程与社会课程相结合,形成明显的开放特色;第四,拥有自主著作权教材,形成自成体例特色。具体内容,详见本课程网站的各板块网页。&&三&&&&本课程的目的以及临近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性质,理解和掌握心理咨询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并初步学会使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历史、现状、问题以及未来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趋势。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应用学科,与本专业的许多课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联系最为密切是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等等。此外,心理咨询与治疗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方向性。业内人士一般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工作方向。不同咨询方向的人都具有自己相应的专业知识结构。因此,往往有了一批与所在方向相配套的临近课程。比如,做人格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士,精通人格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做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士,则必须对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障碍诊疗学等课程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大家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在全面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重点选择一些临近的课程及其发展方向。&&四&&&&本课程在我校的历史沿革1、孕育本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正式创建这一独立课程。这门课程在国内的诞生,主要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建设的需要,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不断增加的社会生活矛盾的需要。福建师范大学及时抓住了这样一个发展契机,开始认真研究有关专题,并在当时的本科教学中增加了有关心理健康专题内容,在新成立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中大量讲授了有关内容。在几位前辈教授的鼓励下,当时一些研究生开展了许多思考。他们留校后,一直从事着具有一定关联的课题研究。当然,在发展之初,往往还是结合其他课程进行教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曾经为福建师范大学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的创立,提供了孕育的平台。这反映了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科人才的特点,以及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特色。2、独立经过几年的积累,心理咨询与治疗类内容开始在教育系学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讲授。但是,当时并不是以这样的课程名称出现。《学校心理咨询》成为当时教育系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心理咨询”的名称起用较早。这是教育系专业特点所决定的。福建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创办,是我校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发展的里程碑。有了专门的心理系,学校心理咨询这样的课程名称显然不能反映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心理学专业学生应该比教育系学生具备更加广阔的心理学视野,包含学校心理咨询在内的“教育―咨询―治疗”一体化的课程要求,需要一个更加贴切的课程名称。根据学院当时的研究,决定起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名称。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成为了福建师范大学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与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一起,成为了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科的特色课程,同时还成为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向。3、分化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随着福建师范大学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特别是原来定位于“学校”应用领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事业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满足本科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能满足心理学学位点发展的需要。由心理学系提出,并经学院主管领导的同意,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解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两门课程。分解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突出学校教育的特色;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突出心理学技能特色,并突破原来“学校”定位,面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成为一门应用心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课程。4、走向成熟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本课程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积累了大批的学科资源、课程资源、教材资源、学术资源以及相应的人才资源。拥有课程组老师主编的专业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并且,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室建设,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学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内容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以及实验训练平台建设等,本课程已经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校级精品课程的认定作为标志,本课程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本科专业课程。&&&&&&&&&&&&&&&&&&&&&&&&&&&&&&&&&&&&&&&&&&&&&&&&&&&&&&&&&&&&&&&&&&&&&&&&&&&&&&&&&&&&&&&&&&&&&&&&&&您的位置: &
心理咨询的四大误区
优质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联同步整合疗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