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到底好不好,求解疑惑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所属类别 :
东南大学位于南京,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其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后吴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素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东南大学现为中央直管、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中国“”及“985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所属地区 中国南京
学校类型 综合类
国家杰青 32人
发展目标 2035年左右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专职院士 11人
知名校友 王澍、张永和、张桂平
现任校长 易红
性 211工程985工程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文名 Southeast University
博士后流动站 28
训 止于至善
长江学者 33人
硕士点 238个
国家重点学科 20个
学校代码 <p class="cardlist-value" title="1
博士点 112个
歌 东南大学校歌
院校地址 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
创办时间 1902年
主要院系 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别 公立大学
主要奖项 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篇(截至2014年1月)2012年普利兹克奖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称 东大(SEU)
千人计划 19人
招生电话 <p class="cardlist-value" title="025-5-
电子邮箱 zhaoban@
男女比例 2.12
毕业生去向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高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主校区位于四牌楼2号,是六朝宫苑的遗址,也曾是国子监所在地,千百年来书声不断,学泽绵延。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交通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的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东南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已成为一所以工为特色,理、工、医、文、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教职工60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1500多人,博士生导师300多人,两院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0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63”、“973”专家组成员等优秀人才130余人。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全国前十名,其中6个一级学科位列全国前五名。目前,学校拥有60个本科专业,206个硕士点,9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0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其中1个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22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6年通过“本科教学优秀学校评价”,是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3所高校之一。 2004年,在20年强化班办学经验基础上成立了吴健雄学院。该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2005年,全校共有15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体育、大学物理和物理实验等课程,几乎惠及所有在校学生,精品课程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七。学校共设有40多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26000多人,其中9000多人。另有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生近3000人。东南大学办学条件优异。学校设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计算中心、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等教学实习基地,并建立了网上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了教学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学校图书馆面积3万多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227万册。东南大学学校总面积427公顷,校园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成于1930年的大礼堂、吴健雄先生曾经就读的“健雄院”、古劲苍笼的六朝松、为纪念清朝大书法家李瑞清先生而建的“梅庵”、典雅端庄的老图书馆、1923年落成的体育馆与新落成的吴健雄纪念馆、李文正楼、逸夫科技馆等现代建筑交相辉映,为来校深造的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学校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05年东南大学科研经费达到5.5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申请的专利数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保持领先。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每年选派百余位优秀本科生到国(境)外高校深造;邀请包括杨振宁、丁肇中、莱恩、沙巴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访问。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百年优良传统,励行“止于至善”校训,凝心聚力,集成创新,团结奋进,沿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实践,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
东南大学起源于1902年建校的,学堂下设理化科(后称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科(后称博物农学部)、历史舆地科、手工图画科。1906年5月,两江总督周馥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正式停办。
1914年8月,江苏省巡按使(即省长)韩国钧委任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为校长,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筹建。1916年秋,鉴于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国家贫困,急需发展工业;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因为急需工业人才,南高遂设立工业专修科,开始时工科教育面较广,后逐渐偏重于机械制造与工艺。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议案,与会委员一致赞同。日,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校下设6个学科,其中有工科,初时工科下仅有机械工程系。1923年3月,时工科主任会同工科李世琼等七位教授联名向校评议会、教授会提出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的议案,提案通过了校评议会、教授会两会的审议。1924年秋,工科从东南大学划出,与组建成了国立河海工程大学。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员会明令将原、河海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共设有9个学院,其中工学院的一部分在南京复成桥南京工专旧址,另一部分与其他大部分学院均在南京四牌楼国立东南大学原址。此时工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科、电机工程科、土木工程科、科、矿冶工程科、化学工程科、染织科等7科。日,第四中山大学奉训令改称。改名江苏大学引起校名风潮。4月24日,大学委员会以大学院337号训令,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建立初期,工学院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时期一样,仍下设7科,后停办矿冶工程科和染织科。1933年9月,工学院复办化工组,后改为系;1934年11月,筹办机械特别研究班,1938年8月,又发展为航空工程系,开创了中国的航空工程教育;1937年增设水利工程系。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四川的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下设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建筑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1943年4月,汪伪政府行政院通过在南京设立中央大学案,恢复中央大学。建校初设理、工两院,但很快便合并为理工学院,下设土木系、化工系、数理系、机械工程系。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准备复员南京。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在南京四牌楼复校开课。工学院仍设7系。
194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中大校长奉命迁校。但中大教职工普遍对国民党丧失去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弃职离校后,中大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日,南京爆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到中大接管,宣布由主持校务。8月8日,中大接华东教育部通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两字),任校长。1950年,土木系和艺术系并入。这一时期,全校各学院的教学规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工学院仍有一定发展。1949年,工学院由任院长,仍设7个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学生2363人,其中工学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学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当时学校最大的学院 。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开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农学院食品工业系共6个系为基础,并入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食品工业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 。1952年至1953年,又有、、、、、等校部分专业先后并入 。1952年底,南京工学院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共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开设10个本科与10个专科专业,有教员265人、学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时在南京是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 。考虑到国家工业建设和工学院发展的需要,经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联席会议决定,将原南京大学的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的校址。院系调整后,南京工学院就开始招收研究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后南京市内高校情况校名系科数(专业数)学生数教员数校名系科数(专业数)学生数教员数南京工学院7(23)1948265华东水利学院4(8)10226113(28)1772254245352南京农学院5722145南京林学院3(4)236206638106---------------------------------------------1954年,电信系更名无线电系,电力系合并机械系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更名为动力系。1957年,机械系扩分为机械一系(机械工程系)和机械二系(农业机械工程系)。1958年前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体育等教研组合组为基础课部,1961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力进行工业基础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全院师生艰苦奋斗,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全国高校都在进行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改革,南京工学院在深入学习苏联的同时坚持中国的实际进行创新,建筑系和无线电系提出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评。在教学改革中,南京工学院增建实验室,调整系科结构,增设了一批新专业。机械工程系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机械、电子精密机械和电子设备结构专业,主编了中国第一本机械类教材《机械原理》 。1956年至1960年间,南京工学院陆续分出多个系科,组建或参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决定将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经系主任陈章、院长汪海粟和江苏省委的努力争取,195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无线电系调出19名骨干教师参与组建成电,其余停迁。1958年,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主体)。同年,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主体)。1960年,以机械二系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次年迁往镇江并更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主体) 。
1978年,南京工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后,首批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88年6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由工科大学向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 。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1991年,东大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1993年,东大又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 。1996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东南大学入选首批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2001年2月,东南大学被列入重点建设高校 。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来作为校址 。
重点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1个)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健雄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国家专业实验室教育部委重点实验室(12个)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惯性仪表与先进导航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2个)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分子影象与功能影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远程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传感网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
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分中心, 光传感/通信综合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部委工程中心(6个)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射频电路集成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伺服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筹)传感网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无锡校区)江苏省工程中心(11个)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光通信器件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伺服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玄武岩纤维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光传感与光通信网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光电工程实验室
截至2015年1月,东南大学拥有2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 ,14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15个学科进入前20%,有1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七位,有10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理论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位,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位,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等2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三位,信息与通信工程位列第四位,仪器科学与技术位列第五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位列第六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第七位,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七位。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工程学上升到第83位 。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不分设二级学科)艺术学,热能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1个)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主要依托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新能源发电与利用(主要依托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14个)哲学、数学、生物学、 统计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博硕士学位授予学科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9个)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9个)哲学、 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学科评估学科代码及名称得分 全国排名 学校代码及名称得分全国排名0831 生物医学工程9310823 交通运输工程9111301 艺术学理论8610813 建筑学8920834 风景园林学802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8920814 土木工程8630833 城乡规划学833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854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805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816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807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79110101 哲学7613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80130808 电气工程7313
院系设置截至2015年1月,东南大学设有、、、、、、、、、、、、、、、、、、、、、、、、、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等29个院(系) 。附属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榴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华宁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江苏东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江苏东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江苏东南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东大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师资概况截至2015年1月,东南大学拥有专任教师265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15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75.8%,正、副高级职称1800余人,博士生指导教师786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786人。教师中共有两院院士13人(院士数据包括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该校新增的2位院士,分别为:2015年11月调入东南大学担任校长的院士,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建国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8人,其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7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5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国际科技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2人。学校共有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5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7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师资队伍两院院士(共13人)齐康韦钰吕志涛钟训正孙忠良孙伟张耀明黄卫程泰宁李幼平缪昌文 张广军王建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陆祖宏(1995)洪伟(1996)尤肖虎(1997)王志功(1998)王炜(1999)戴先中(1999)吴柯(2000)崔一平(2001)王建国(2001)崔铁军(2002)顾忠泽(2002)熊仁根(2002)谢维(2003)黄庆安(2003)徐宝文(2004)田玉平(2004)赵春杰(2005)颜震(2005)李爱群(2007)顾宁(2007)徐春祥(2007)邹国棠(2007)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建筑设计及理论:张十庆、王建国电路与系统:王志功、黄风义、黄秋庭(讲座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尤肖虎、王江舟、高西奇、丁峙(讲座教授)、王晓东(讲座教授)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洪伟、崔铁军、吴柯(讲座教授)遗传学:谢维结构工程:吴智深(讲座教授)物理电子学:崔一平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黄庆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田玉平、余星火(讲座教授)生物医学工程:陆祖宏、罗立民、顾忠泽、顾宁配位化学熊仁根道路与铁道工程:黄卫、孙璐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陆键、王炜精密仪器及机械:赵正旭电机与电器:邹国棠(讲座教授)哲学伦理学:樊和平、姚新中(讲座教授)热能工程:肖睿(限于篇幅,此处仅介绍以上师资队伍,查看更多请点击 )
质量工程东南大学是教育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是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之一。截至2015年1月,东南大学共有共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3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项目,7门课程获国家级视频公开课荣誉称号,7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1个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基地、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建筑学、城市规划、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方向)、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医学影像学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团队、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电工电子实践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道路与桥梁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40门):数字信号处理、微机系统与接口、电工电子实践课程、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大学英语、信号与系统、机械设计、大学语文、交通规划、大学物理(工科)、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实验(工科)、筑结构设计、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机械制造实习、电机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工程合同管理、电子电路基础、唐宋诗词鉴赏、建筑设计、双语物理导论、土木工程施工、数字系统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8个):电子电工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道路交通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信息与电子专业实验中心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2个):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吴健雄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强化创新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实验区、机械动力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土建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交通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电子信息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医工结合长学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研究型大学控制类工程师创新培养实验区、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实验区学生成绩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东南大学共获得两金一银,总分并列全国高校第一名。2014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24项,成绩位列来自世界各国高校7000多参赛队中第二名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截至2015年1月,建有创新创业载体达20余万平方米,在园企业300余家,毕业企业1000余家,已成功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游网、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6月创建的东南大学学生创业中心,已构建了包括学生创业基金、创业导师、创业培训等特别服务体系,办公载体面积达8000平方米,学生创业企业80余家已入驻创业。2010年10月被教育部、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012年10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13年1月,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当选为“江苏省大学科技园联盟”首届秘书长单位。合作交流2007年至2014年,东南大学连续开展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选拔和推荐工作,共派出研究生953名,其中攻读博士学位367人。同时积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大力推进联合办学,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的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外联合研究生院,已正式招生386人,已毕业26人;与法国雷恩一大的合作,开辟了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合作的新渠道。截至2015年1月,东南大学已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马里兰大学、里海大学、瑞士联邦苏黎世高工、日本东北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乌尔姆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等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1656人,其中学历生1219人。在校硕士留学生294人,博士留学生120人。学校在美国和白俄罗斯设有3个孔子学院 。
东南大学校标于1997年5月由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张道一教授设计完成。
东南大学的校训为:止于至善。此训典出《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张广军党委书记
易红 副校长
浦跃朴,郑家茂,沈炯,王保平
常务副校长
党委副书记
党委常务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机械工程学院
能源与环境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吴健雄学院
海外软件学院
集成电路(IC)学院
截至2012年5月,东南大学有专任教师近2500人,其中正、副教授1800余人,博士生指导教师60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300多人,两院院士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千人计划”1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专项专家1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7人。  
两院院士(共11人)齐康 韦钰 吕志涛 钟训正 孙忠良 孙伟 张耀明 黄卫 程泰宁 李幼平 缪昌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陆祖宏(1995)洪伟(1996)尤肖虎(1997)王志功(1998)王炜(1999)戴先中(1999)吴柯(2000)崔一平(2001)王建国(2001)崔铁军(2002)顾忠泽(2002)熊仁根(2002)谢维(2003)黄庆安(2003)徐宝文(2004)田玉平(2004)赵春杰(2005)颜震(2005)李爱群(2007)顾宁(2007)徐春祥(2007)邹国棠(2007)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建筑设计及理论:张十庆 王建国通信与信息系统:尤肖虎 王江舟 高西奇 丁峙(讲座教授) 王晓东(讲座教授)电路与系统:王志功 黄风义 黄秋庭(讲座教授)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洪伟 崔铁军 吴柯(讲座教授)结构工程:吴智深(讲座教授)物理电子学:崔一平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黄庆安:田玉平 余星火(讲座教授)生物医学工程:陆祖宏 罗立民 顾忠泽 顾宁道路与铁道工程:黄卫 孙璐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陆键 王炜精密仪器及机械:赵正旭遗传学:谢维配位化学:熊仁根哲学伦理学:樊和平 姚新中(讲座教授):邹国棠(讲座教授):肖睿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each(i, item) list}}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最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南大学电气学院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