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考到略读文言文的少白头遗传机率有多大大?我说的是略读文言文,不是课外文言文,别看错

“引领-自学-展示-提升”-----&&复习文言文的策略之一
&&&&&&&&&&&&&&&&&&&&&
&“引领-自学-展示-提升”
&&&&&&&&&&&&&&&&&&&&&&&&&&&&
-----& 复习文言文的策略之一&
今年教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语文学习时间紧迫。原因很多:本学期本身时间短,我们学校社会实践又是一周,地生考试语文不得不让路,八年级下册两个文言文单元,经典篇目多且篇幅较长,每周又只有四节课。为此,个别精读现代文只能略读,略读课文学习的更略,挤出时间学习文言文,终于在期末考试前一周结束课程。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复习,成了一个问题。我想:学生刚刚学完文言文,还有些印象,只是需要巩固,因时间短复习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抓住重点,敢于舍弃,完全放手学生会疲劳效率低,对中下游学生更不利,而以前学习文言文时借助板演的课文,检查文言文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学生积极,效果较好。根据学情,为了能复习好,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和效率,我在复习中进行了实践。摸索一套适合自己、更适合我的学生的文言文复习方法。
下面具体谈一谈复习文言文的策略之一“引领-自学-展示-提升”。
(一)&&& 引领: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但也必须明确,既然是“首席”,其“主导”作用必须体现。为了让学生知道复习要有的放矢,复习前我先在屏幕中出示2008年滨州中考题,让学生通过审视中考题,从而明确考点,即复习的重点。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昔有医人,能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凄神寒骨(&&&&&&&
)②以其境过清(&&&&&
)③能媒能治背驼(&&&&&
④延吾治(&&&&&&&&&
)⑤可朝治而夕如矢(&&&&
)⑥其子欲鸣诸官(&& )
⑦我业治驼(&&&&&&&
)⑧但管人直(&&&&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
(2)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
译文:&&&&&&&&&&&&&&&&&&&&&&&&&&
&&&&&&&&&&&&&&&&&&&&&&&&&&&&&&&&&&&&&&&&&&&&&&&
&&&&&&&&&&&&&&&&&&&&&&&&&&&&&&&&&&&&&&&&&&&&&&&&&&&&&&&&&&&&&&&&&&&&&&&&&&&&&&&
3、甲文重在写景,请说出景后之情。(2分)
译文:&&&&&&&&&&&&&&&&&&&&&&&&&&&&&&&&&&&&&&&&&&&&
&&&&&&&&&&&&&&&&&&&&&&&&&&&&&
&&&&&&&&&&&&&&&&&&&&&&&&&&
&&&&&&&&&&&&&&&&&&&&&&&&&&&&&&&&&&&&&&&&&&&&&&&&&&&&&
4、乙文重在记事,请写出事中之理。(2分)
译文:&&&&&&&&&&&&&&&&&&&&&&&&&&&&&&&&&&&&&&&&&&&&&
&&&&&&&&&&&&&&&&&&&&&&&&&&&&
&&&&&&&&&&&&&&&&&&&&&&&&&&&&&&&&&&&&&&&&&&&&&&&&&&&&&&&&&&&&&&&&&&&&&&&&&&&&&&&
明确了复习重点,让学生复习时心中有数,老师指导复习的方法,学生不至于“摸着石头过河”。
通过师生交流,我们明确重点和具体复习方法。
1、记忆文学常识。如文言文的体裁、作者的姓名字号、朝代、出处等,尤其是重点篇目和重点作者。
2、熟读背诵重点篇目。侧重个别生疏字的书写,名句名段的默写。如《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秋冬的句子。
3、熟记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句的释义。利用前后黑板的课文板演及老师的老师圈点勾画的重点词句复习。(课前我已经让几个学生将要复习的两篇文言文板书到黑板上)。
4、把握每篇文章的写法及主旨。诗言志,文也言志,指导学生借助书间笔记或课堂笔记复习文章的写法及主旨。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如第六单元的《小石潭记》等),掌握景物的特点及写景的方法角度;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如《五柳先生传》),掌握人物的性格爱好等形象特点及其精神品质。
提醒学生,只有课内文言文学好了,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课外,课外文言文不难读懂。
整体的复习思路是:
1、据重点自学。
2、老师抽查检测,加入小组评价。
3、比较阅读提升复习质量。
(二)自学:
学生在明确了复习重点和复习方法后,马上忙碌起来,我也利用学生自主复习的时间赶紧用红笔圈点勾画重点词句。等勾画完巡视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根本没读背课文,没复习课本下的注释,而是直接据我的勾画复习板演课文的词句。我想:学生平时学习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何不灵活些呢?我打断学生的复习,指导学生可以先根据自己所学的弱点,有针对性的复习,自己掌握的好的要点可以忽略不复习,也不必拘泥于四个重点的顺序。一篇文章,一个复习的轮回。
学生复习时。我巡视答疑,学生都忙忙碌碌。有的抬头看板演解释重点词,翻译重点句子,有的问组员问题,有的低头背课文,有的凝神看笔记。
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抓住复习重点,更要抓住自己的弱点,有针对性的复习,会事半功倍。
(三)展示:
学生自学后,需要一个展示的环节。一是因为,只是学生复习,学生会很疲劳。二是因为有了展示环节会督促部分中下游学生或自制力差的学生的学习。三是因为,通过展示,让学生查缺补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通过展示,让学生获得复习巩固后的成就感,激发复习的兴趣。
1、展示一定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敢于舍弃。
如复习《小石潭记》,第一步指一名学生展示板演作者的姓名、字、朝代出处。第二步,展示重点句段的的背诵默写。抽两生背诵《小石潭记》的第二、三段及抒情句。抽一名学生板书重点字,如“佁然、俶尔、翕忽、斗折蛇行的行、悄怆幽邃”,其余的学生在笔记本上写,同桌互改。第三环节,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解释某一段的重点词句,师生及时订正。第四环节,展示文章的写法及主旨。老师可心中设计好以下几个问题,以备补充:本文的写法是什么?借什么景抒发什么情?抓住了小石潭景物的什么特点?作者用什么写景方法从什么角度描写小石潭的幽美?(主要赏析第二段写水清的侧面描写)。
2、展示跟小组评价紧密结合。
我们学校近几年实行小组评价,效果显著。当然,对评价后的结果,奖励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发虚拟钱币,期末换取荣誉称号;有的是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买实物,定期拍卖,实物可以是学习用品、书籍、小饰物,布娃娃、食品等;有的是和本周的作业挂钩。我一直用最后一种激励形式。每节课都有专人记录得分,一般回答对了问题,给本组加一分。学案得甲得2分。如果不交学案或作业,背不过课文每人得-10分。一周一算分,前三分之一组周末没有作业,中间三分之一组极少作业,后三分之一组作业不减。学生很在意作业的有无,毕竟没人愿意写作业。展示跟小组评价紧密结合,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一节课复习的篇目的多少和展示内容的多少
,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确定。如果篇幅短可一节课复习两篇课文。如《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可用一节课。如果篇幅长可一节课复习一篇课文。如《岳阳楼记》。课上时间紧张,就少展示,尽可能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四)、提升:
如果说以上是“温故”的话,那接下来应该是“知新”了。复习课需要提升高度。高度就是一种层次,一种教学的境界。文言文复习不仅需要老师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有睿智的见解,以及足够的策略。比如说,老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有效拓展,就是高度;对某些要点的方法点拨,就是高度;对某类题目的规律总结,就是高度;不仅仅满足于全盘灌输,而是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就是高度。
如复习完本单元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因本单元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些相容相通,最适合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各篇课文的理解。
1、依据选文,填写下表。
写人的活动的语句(原文)
相同的内心感受
《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节选)
2、根据写作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三位作者都是被贬的遭遇,但是,他们面对同样的遭遇,所表现出的态度是否一样呢,请完成下列表格:
原文中最能体现作者
思想感情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
人生态度或政治抱负
3、对比三位古人的人生态度,你最欣赏哪一位?请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也像他们一样,遇到了比较大的挫折,你会怎样面对?
按照“引领-自学-展示-提升”复习思路,我先复习的《与朱元思书》和《五柳先生传》,尽管时间紧张,但基本能完成复习任务。课下,我抽查了好中差三个学生,问这样复习可以吗,优秀的和一般的学生反映很好,只有差一点的学生说略快。如果平时掌握不好,复习当然感觉快了!但我没好意思点破。时间紧迫,绝大多数学生能跟上就可以了。就这样,一周的时间,复习了两个文言文单元,效果感觉不错。
按照“引领-自学-抽查-提升”的思路,对所学知识梳理、检查,提高了学生复习的兴趣和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感觉不错。如有不妥,请大家指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文言文教学刍议 - 科研课题 - 东莞市寮步香市中学
您现在的位置: &
文言文教学刍议
内容提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纲》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达到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的。从学生毕业会考和中考成绩来看,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教材的设置、篇目的安排不无关系。本文正是基于现行教材文言篇目少、安排分散的现状,从教法、学法两方面,提出集中时间教学、强化自主探究、建构文言知识树等诸多设想,力图在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上有所突破。
关键词:文言文&&教法&&习惯&&知识树
& & & &文言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作为当时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它在保证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扩大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各国以至世界的影响等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它为我们保存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典籍,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华夏民族屹立的资本,亦是我们攀登新的文化高峰的基石。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本,民族语言则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因此在网络化、信息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面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倾销,我们有必要从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意识的高度来认识文言文教学,加强文言文教学。
& & & & 然而,文言文的教学形势并不乐观,尽管人们不断尝试,并做出种种改革,但距培养目标在总还是有一段距离。除了人们常常谈到的原因之外,一个重要的&&也是常常被忽视的方面便是,课程设置的障碍。有人做过统计,台湾、香港、大陆的中文教材均是以语体文为主,文言为辅。但所占比例各有不同,台湾占33.3%,香港占20%,大陆仅占12.5%。因此,&按现在统编教材文言文的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阅读文言的能力)还得打个问号。&[1]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现状,从教法、学法两方面来探讨文言文教学。
一、&优化教学方法
& & & & 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很多。如三步法、四步法、诵读法、质疑法等等。&教学有法,又无定法。&具体的教法应根据学生、教材及自身实际灵活确定。这里我只就整体把握谈一些看法。
& & & & (一)、集中教学。新课标的七年级教材,文言文是分附在每个单元里,间隔排列的。教学时按顺序自然也要掺和着教。这种做法是否科学,会不会影响文言文的教学效果,颇让人思索。叶圣陶先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谈到:&从一九二三年到现在,五十五年了,编选教材屡次变更,可有一点没有改变,就是中学里文言白话掺合着教学&&对文言白话掺和着教,我已怀疑了好久,会不会彼此相碍而不是彼此相成呢?&[2]&混合教学,虽有比较过渡的好处,但亦有混淆视听两难俱精的毛病。&[3]所以,有人主张把文言白话分开,作为两种课程,叶先生是赞同的。吕叔湘先生也说&文言白话不一定要同一个教师教,甚至可以作两门,各编课本&。[4]2000年新版高中教材,文言文作为一种文体全部集中在高中一年级,可以认为是对集中教学的一种尝试。但面对插花式的现行教材,我们还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只有在教学时间上予以调整。为此,我们提出集中时间教学。
&&集中时间教学,是指在开学伊始利用一段时间专教古文,创&古文月&。它是借鉴外语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来的。文言作为一种书面语,与外语学习有相似之处,都需要一种氛围,一种环境去强化。而掺和教学,&最讨厌的就是读过了一篇读下一篇,得准备另一副心思,心思时常转换,映入得就难得深切&[5],&要彻底理解文言,须做到和那样文言作者一样,能够用文言去思想&。[6]集中时间教学,就是以此为出发点,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渲染一种氛围,让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接触古文形式,熟悉音韵语气,了解运字用笔,领悟思维习惯。一时间,学生听的、说的、读的、学的都是文言,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文言思维得到了反复的刺激,更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文言的思维方法,表达习惯。同时,它亦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集中时间教学,在短时间内,使学过的知识集中出现,循环刺激,不仅做到了及时复习,及时反馈,而且还可以指导学生系统归纳,推测联想,从而发现、理解知识,真正实践了温故而知新的要求。
& & & & & 集中时间教学,还有效解决了多读、熟读的问题。&学习文言,一定要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的不算,要自然成诵才行&。[7]这自然是极好的学习方法。关键是如何将熟读落到实处而非流于形式&&现在文言文朗读可概括为&四多四少&:自读多,范读少;齐读多,个读少;讲解读得多,讲后读得少;纯朗读多,背诵少。这主要是时间限制,再就是缺乏督促、引导。集中时间教学,并放在开学伊始,是有这方面考虑的。创办&古文月&,开展朗读、背诵比赛,不仅每个人均有机会参与,强化诵读,而且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时间里随时安排各种形式的朗读、复习。或早自习诵读,或课前三分钟背诵。这种不间断的复习,对培养语感,巩固记忆是极为有益的。
& & & & &(二)、有效练习。练习是培养、提高能力的必要手段。但它只是手段,其目的是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使知识能力同步发展。即练为学(讲)服务,而不是学(讲)为练服务。这应是我们设计练习的指导思想。综观现今的文言文练习,至少存在三个不足:一是少,或者是太多了,成了臭名昭著的题海战术。二是偏,文言练习大多只着眼于字词意项,句法特点,忽视了阅(略)读训练。三是死,练习多侧重于考查学生是否把讲过的词法、句式记住,而不大注重是否能创造性运用。这实际上是把学生当成了记忆的机器,应试机器。学生一切以教师讲的惟命是从,讲一种义项,记一种义项,背一种义项,教师没有讲的则一概不知了。这与我们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设计练习时,要有利于知识系统化,即把所学放到整个体系中去,如学过&宁许以负秦曲&后,可以把&负&的各种用法集中成一组练习;有利于巩固、发展、迁移知识,即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让生阅读。如学完《项脊轩志》后,可引导学生阅读《寒花葬志》;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如归纳整理,品评鉴赏等;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改写,仿写等。
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这里,我们着力提倡两种极为有效却又为忽视的练习&&断句、略读。
& & & & &1、&断句。现行教材,读物都是加了标点的。学生按部就班的读下去就行了,很少再问为什么这样分,这样点,教师也因此常常忽视了这方面的训练。这是人之常情,但这种人之常情恰恰错过了重要的练习机会。给文言文断句标点,必须要疏通字句,理解文意,总揽全篇,把握章法;必须缜密思维,组织表达,熟悉标点,正确运用。这实际上是一包含了多种练习的综合过程。如知识的再现,再认,迁移;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层次性,还有想象力,判断力的培养等等,是一个低耗高效的过程。断句可分阶段进行:学生初学文言时,可在授完后要求重新抄(默)课文,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标点;待其具备一定的基础后,可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言(片断)阅读标点,既扩大了知识面,又训练了综合能力,一举数得。
& & & & & 2、略读。&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8]叶圣陶先生早就讲过&课本不过是凭借&,其目的是让&让学生从精读(课文)方面获得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它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9]教学大纲也清楚的规定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视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到了一半,其弊端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为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无所措手。现在一般学校忽视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10]需要指出的是,略读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不是不需要教师指导。就教师而言,还是要指导,但只需提纲契领,不必纤细不遗。或作些阅读方法的提示,或主持阅读结果的讨论就可以了。正如吕先生所说&(课后)阅读课文,课外阅读,可以不讲,但不能放任自流,要检查,要讨论,要测验&。[11]此外,还要注意略读份量、内容。可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简单趣味的童话,寓言,而后逐步引导他们阅读《三国》、《聊斋》等,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才真正实践了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的&&继承文化传统,汲取精神食粮。
二、强化自主探究
& & & &新课标强调自主探究。我们认为,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包括其它文体的阅读教学),自主探究就直接体现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上。习惯,尽管不是知识,不是能力,却是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重要中介,是学生主动提高语言能力的内在动力与可靠保证。遗憾的是,我们谈教学改革,开口就是知识、能力、方法,却往往忽视了习惯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常常讲&授以鱼,不如授以渔&,意在教给学生方法。但学生只是心知其故,而不形成习惯,也是无济于事的。比如,文言文教学中提倡多读、熟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学生不去做,不去形成习惯,光是明白这个方法,也是形成不了能力的。因此,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2]还应该看到:习惯不同于知识、能力,知识不学就是空白,能力不会就是不会,但习惯永远不是空白,永远在起作用,不是对学习起良好的推动作用,就是起负面的消极作用。一旦不良习惯形成以后,就很可能伴随终生,贻害无穷!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提高到教育目的,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
& & & &学习习惯不是笼统的概念。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提出明确的要求。
& & & &(一)、预习习惯。预习的事项,无非是翻查、综合、分析、体会、审度之类。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适时予以指点。具体而言,要求学生做到:1、自查。即查阅工具书,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必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借助其正音、释义。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不宜解答,而是教给他们查阅工具书的方法、技巧或探索的途径。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摆脱对教师的依赖。2、自读。读课文、读注释。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大纲,指导学生对课文圈、点、划、批&&圈精美语句,点疑难问题,划重点难点,批心得要义,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习惯。3、自译。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力求译文准确、晓畅。对一些疑点、难点,可根据上下文猜测,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表达能力。4、自写。写原文(主要是诗词)、疑点、重点词,学会归纳总结词义句式,特别是不懂、易错处,更要写下来。
& & & & & (二)、质疑习惯。其实质是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勇于探索。心理学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这样,&问题&&回答&&问题&&回答&形成一系列对话,形成了不断前进的思维过程。这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判断力、分析综合力,比较归纳力等均极有帮助。所以古人有&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之说。质疑分二阶段。第一阶段&于有疑处质疑&。这一阶段一般是就知识而言,通常是说明性(是什么),分析性(为什么),评价性(怎么样)。第二阶段是&于无疑处质疑&。这一阶段侧重于结构方面。&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它往往是假设性、连锁性、迁移性的。教师应有意识指导学生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
& & & & &(三)讨论习惯。讨论已为大多数教师采纳。最常见的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或学生提问,教师对&离经判道&的问题一概不理,专心捕捉那些能纳入正确答案的问题。这种讨论不是以一问题引发另一问题,以引起更深入的讨论探究为目的,而是以获取正确答案为归宿,充其量是&注入式&的变种。我们要培养的自然不是这种貌似热热闹闹实则压抑束缚的习惯,而是以主动思索、自由表达为标志,能激发心灵火花,培养学生成就感与概括力的习惯。其中的关键,在于摆正师生关系。只有将师生关系定位在探索真理的伙伴关系上,解决问题的合作关系上,讨论才会有所得而不流于形式。
& & & & & 还有积累习惯、熟读习惯、略读习惯等等。众多习惯中,主动预习是基础。预习不是让学生完全弄懂,而是让他们动脑思索。他们思考了,得到了理解,讨论时,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想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时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没有得到解决,讨论时就会集中注意力了。这种快感、思索、注意力,足以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具有很高的价值。没有阅读,讨论、质疑便会无从谈起。
& & & & & & 需要强调的是,习惯作为一种动力定型是在多次实践、反复练习之中形成的。其中需要学生自觉,也需要外部条件的约束。我们可以建立教学常规,长期坚持,使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而趋于稳定,也就是&习惯成自然&。另外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实行。教师熟读成诵是促使学生多读、熟读的最好动力。以自己听说读写的良好方法习惯去认真指导学生进行得法(掌握科学方法)养习(训练良好的读书习惯)教育,才可事半功倍,落到实处。
三、建构文言&知识树&
& & & &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难,难就难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义句法上,难在古文化知识上。其实,文言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其遣词造句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字有通假,词有活用多义,句有省略倒装。要学好文言文,就&&应该多少采取一点学习外国语的态度,一切从根本做起,处处注意它与现代口语的同异。辨别同异到了家,养成了习惯,在工具方面算是成功了。虽然咱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工具观点&。[13]
& & & & & 文言与白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语音、词汇、文法。语音尽管在变,但这个变化大体是不表现在文字上的。现在诵读文言,实际上用的都是现代字音。所以除了研究中国音韵的人,我们不用也不必去理会一个字的古音是怎样的。词汇的差异最大,文言词汇与现代语词比起来,有相同的,有不同的,还有部份相同的,后者也许更多。最需要注意的是那些至今仍在使用但意义不同的词,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等,这些词,由于古今都在使用,极易混淆,造成误解。再就是文法,可以从句法、词法上讨论。汉语句法古今高度一致,即便是先秦作品甚至甲骨文,译成白话,要改变句式的也很少。如&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完全可以不改变句式译成白话。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句法关系与语序。如:A、特殊的动宾关系,如使动、意动;B、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C、判断句、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D、固定结构、习惯句式。E、一些特殊的省略现象。词法与现代汉语也基本相近,大致可分为实词与虚词二类。但文言词类亦有自身特点:A词类活用现象普遍;B名词、动词可直接做状语;C量词较少;D人称代词无单复之分,可变性大,又有尊、谦之分;E虚词用法与现代汉语很不相同,表数方法与现代汉语也不尽相同。
& & &明白了这些差异,我们可以以此指导学生积累归纳,构建&知识树&。
& & & &构建文言文字词知识树,意在总结归纳,形成体系。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思维整理的过程,是探索、明确文言作为一种语言规律的过程。这种心理过程,对学习文言,提高阅读能力,是极其有帮助的。因此,构建工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由教师超俎代疱。否则,那就成了简单汇总,变相注入,是体会不到探索的心理过程的。
教师在构建上应做到&三导&:方法上指导,方式上引导,操作上督导。就方法而言,教师要依据古今差异,从分类上予以指导,包括分类标准,解决方法等。如字有通假,词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有判断、省略、倒装、宾语前置&&如此等等。这些差异和带规律性的知识,都应结合课文讲授,但在积累时再次强调,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就方式上讲,教师可集群策群力,引导学生总结出适于自己的构建方式。实践证明,&卡片法&是卓有成效的。即依据分类标准,一项一卡,常用虚词(字)可一词(字)一卡,主要是积累那些常见或特殊的词义句法。操作上,应督导学生把积累寓于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边学习,边复习,边积累的良好&习惯。知识树的具体构架,可由学生灵活把握,依据自身实际,添置易错类,术语类,生僻字等等。教师应定期做积累总结,对构建中的问题说明强调,还可定期举行卡片交流、扩大积累等等。
应该看到,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总趋势是好的。今秋新课标全面推广,一定会带动更多更好的教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必须铭记:文言首先是一种语言,然后才有种种差异。因此,对文言文的教法,我们应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培养阅读能力)而着眼于两个基本点(方法、习惯)&进行。最后,我想引用《学会生存》中的一段话来概括本文的观点:&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鼓励思考;除了他们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1]&《吕淑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4]&&《吕淑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5][6][7][8][9][10]&&《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1]&&《吕淑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12][1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吕淑湘论语文教学》&&吕淑湘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宁鸿彬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文言今译学》&&陈蒲清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陈蒲清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读启教学论》&&戴前伦等合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沉思录》&&章熊&&《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2期。?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东莞市教育局2006年论文二等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略读的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