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读博留校任教 英文的可能性大吗

出国读博要慎重
劝退PhD作者:
今天看到同学的同学写了一篇劝退生物PhD的文章,心情十分复杂。其实回想一下我和身边在美国读PhD的同学的路线,我觉得真正是因为热爱学术而读PhD的人其实极少,而且phd确实投资回报率非常低。有一天我在nature上看到一个同学刚发的文章,发短信跟他说恭喜,他说简直是十分之一的人生,因为他在哈佛读了七年的phd才终于毕业,现在还要继续去做postdoc.
然而为什么尽管如此,但还是有那么多人读PhD呢。
我大二的时候考的GRE,然后就去了新东方,在那认识了另外两个GRE分数也很高的妹子。然后我们仨都在新东方兼职讲GRE,我们都是90后,都在北京上的国内的本科,要说交流能力也不是特别差,智商也不是特别低,长相也不是特别丑,
现在我们仨都在美国读PhD,然后我们仨在微信上组了个群叫做“说好不quit”。当时我们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其实本科学校里面的氛围是流行去央企国企投行和咨询公司的,剩下的那些不愿去或去不了的,如果不是出国基本上都被看做渣。所以当你去问一个中国学生ta为什么来美国读PhD的时候,ta其实内心是很复杂的。从高考之前,我们谁也没有机会真正去弄清自己喜欢什么,上了大学之后浮躁的校园和社会环境只是领着我们去走大家觉得好像还不错的路子。
也许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眼界狭隘,许多国内的学校依然浮躁且无知地把去名校读PhD当做优秀毕业生去向之一。每年美国高校发研究生offer的时候你会看到很多人Big
Con那些拿到名校PhD
offer同时有许多奖学金的人,有些无知的人还喜欢把奖学金乘以6.3换算成RMB来显示这个去向的牛逼之处,甚至还有人大言不惭的说PhD其实是一份工作。我想说这样的话的人,真是既没有弄清楚什么是PhD,也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工作。最无语的是有人申了化学或生物的phd拿到了哈佛斯坦佛的offer,还能引来无数人的膜拜。
读博一整年之后,我才渐渐觉得curiosity才是决定应不应该读PhD的唯一标准。比如说empirical
economics,基本上就是用政府的数据去回答因果关系的社会问题,比如“生几个孩子对父母的就业有什么影响”和“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到底有没有提高人力资本”。你要先想到一个问题,然后还得没有被别人做过,然后找到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数据库,然后绕过一大圈bureaucratic
hoops拿到数据,然后开始清理数据,然后开始分析数据,然后有了结果才能开始写文章,然后投,然后被拒,然后修改,然后投。这都还算是顺利的,就一个刚入门的phd来讲,大部分ideas其实跑完了回归的结果都是完蛋,根本出不来文章。最关键的是,许多数据库都是非常令人捉急的,好几百个变量不说,很多还需要回头看问卷check每个变量的值是不是合理。
这整个过程中如果支撑你的不是你对那个问题的发自内心的好奇,而是导师花钱让你搬砖的压力,或者是为了毕业不得不发文章的压力,那其实是非常非常痛苦的。因为这个过程枯燥而且充满了挫折,你要是明明没有curiosity还坚持这么做那简直就注定一生都活在痛苦之中。很多人都说熬过phd五年申上一个AP然后再熬到tenure就好了。其实没错,在美国当Professor过中上阶级的生活是没有问题,可是如果这一生就是为了一份tenure和勉强养家糊口的薪水而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人生岂不是太过可悲了么,跟一头骡子一头马有什么区别呢。退一步讲,有的时候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好奇心,你是做不出好的文章出来的,也注定没法成功。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可悲。首先许多人刚开始就没想到curiosity这么重要,即使他们听别人说重要,自己也还是不信。其次,许多人面临着纷繁的借口,比如需要学历去找一份好工作,比如觉得待在校园里生活比较单纯轻松,比如想要留学但是不想自己出钱,比如不想留在国内生活又不能投资移民只能靠教育和就业移民。如果真的为了这些理由做了读PhD的决定,日后所受的苦会活生生地证明什么叫做“迟早都是要还的”。
正是因为这些可悲,所以大多数在读PhD都在编段子自黑,都在发展自己的拿手好菜,都在问自己是不是该转CS当码农。其实我本科的时候也就听过无数劝了,来美国想要靠工作留下来只有码农最靠谱了,事实是很多人也都在这么做,不管以前学什么的都有转编程的。但是你看看湾区的程序员们,大部分人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自己是个螺丝钉。早晚高峰堵车的时候,算一算一年十万美金的收入扣掉税收和房租,再想一想湾区华人的男女比例和房价,那也是随时可以潸然泪下。而且码农当了五年十年之后干什么呢,很多程序员们的英语五年十年后都还是很难当管理层的,硅谷搞软件创业的人那么多,真能做起来的还是少,小部分人颠来倒去走运搞了几百万美金,也只够买个小别墅。那之后几十年的人生,又该怎么过呢。
这么一想,似乎怎样都是可悲了,但现实好像也并非如此。总有两类人,一类是像王思聪那样的,另一类是很早就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且就处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track上而且有能力和资源做成功的。人生赢家无外乎,干的事情既是自己想干的,又能收获世俗的成功。问题是天时地利人和许多人都不全具备,而且很多人一样都没有。很多时候你踏上了一条路,就不想再折腾去走另一条路。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口中喊着不想读PhD了,但还是在读,不过是因为没有其他出路,或者也不是真的没有其他出路,而是懒得再去开辟,沉默成本太大。因为起点和格局太低,资源和能力有限,信息不对称让人从一个陷阱跳入另一个陷阱,围城效应的背后,不知道多少是由于围城本身的局限,多少又是由于自己的患得患失。这,才是真正的可悲。
来源:王小说 | 分享(1278) | 浏览(25067)
文后评论选:
很多事情在做的过程当中可能是不情愿的或被迫的,但是回头来看却是值得的。确实很多phd去读的时候就是为了拿钱,但是毕业后不一定是坏事。总的来说,没有真的经历过的人最好不要轻易对同龄人做出建议,因为其实都还是在人生中摸索的阶段而已。
反正我是大学一开始都打算phd的,中间考虑过其他,但基本没变。知识的魅力无穷。适合不太追求金钱的人。
这个是世界有无数种成功,每一种成功都是值得尊敬的。所谓“世俗的成功”和其他一切的成就都是靠个人努力奋斗得来的,必然是世界上99%得人所不能得到的。我觉得PHD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只两种人。当你把别人的成就说成“世俗的成功时”,就已经确定了你悲哀的一生。
我真是觉得兴趣不足以成为第一推动力,有时候总是在讨论兴趣,所以导致现在很多人愿意去玩游戏去搞体育去搞音乐,确实那些东西最容易引起人的兴趣,但那些的价值有多大呢?我觉得一个人的价值观才是第一推动力,你认为什么是你的值得倾注全部甚至是一生的心血去做的事情,才是真正能托付一生的事业。
分享这篇文章的意思在于,很多人不知道读博的意义何在,反而坚持读博无趣无用论。那我试问这些人,有本事自己在国内搞个几百万啊。自己没有能力还怪博士摧残,还妄谈投资回报率,只能是非常可笑和不成熟的。
从来都是摆出一堆悲哀又无奈的事实,有毛线用,哪来那么多感兴趣又擅长的东西恰好可以养活自己,对自己所做而不太讨厌就挺好了
陈啸~Godchen:
写的太对了,我一直都不想读PhD,但苦于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自己的方向,所以只能蹲在PhD这里边给自己充电边等待机遇,如果真有这样的机遇,我不会在乎这个学位!
读phd需要是一种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科学世界里,根本不想平衡时间,心里有无数的问题迫不及待想解开,对外在的判定成功的标准认同但没太所谓,同时每天醒来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的课题。一句话:内心有源源不断喷薄而出且无法抑制的探索冲动。可惜大部分人phd是为了宁死不回中国。
首先你得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第二,好多读了phd的人其他出路有很多,只有码农才找工作已经过去式了,第三,社会传统价值观摆在那里,名校博士就是更加受人尊敬,第四,有钱人当然不在乎,没钱的要想跨越阶级,高学历确实是条途径
想靠着所谓的一份稳定职位 (美国的工业界,抑或phD,etc etc)过好日子的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从大方向考虑,这份职位是对大部分人没有难度的,就是很多人都可以做,门槛低, 分到每个人的自然就少。 要想过above
average,或者top的生活必须找到自己能做,别人做不了的,或者没想到没胆魄的做的。就这么混着一份马工或者其他虾米工作最后就那样。
其实我一直觉得生物是属于年纪越大才能看出价值的东西,而真正年纪大了却还能坚持干生物的却并不多。cs是属于年纪轻轻就会有很大价值的东西,当然这个价值的本身更多体现在金钱上,所以还是看个人追求吧。
"许多国内的学校依然浮躁且无知地把去名校读PhD当做优秀毕业生去向之一。"-难道读名校phd的不是优秀毕业生是渣么。。。拿到名校offer奖学金本来就是对能力的一种肯定,有没有兴趣该不该读是另一码事儿吧
回复谢佳: 我看到的大部分读生物的都是因为当年媒体的追捧。所以现在会这样。很多人无怨无悔的爱着理论物理,但是。
我觉得PhD最大好处就是毕业好找工作,有PhD的头衔基本都能在美国留下来,工作也不一定是多学术的东西应该比在学校轻松吧。主要混完几年就结束,期间还可以游山玩水走遍美国何乐不为。快毕业了随便投投简历找个公司工作了拿了绿卡,就是人生赢家。
如果没赶上爱一行干一行 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也是享受生活 板子上挺近的两个点在柱子上刚好分开了 拿到了漂亮的晶体
看着摇床上的菌菌茁壮成长 都是挺高兴的事 没事冲着通风处里的瓶瓶罐罐喊一句 爱卿平身
好好反应着!希望毕业的时候可以收获比学位和工资更宝贵的力量 这个phd就没白念
回复贺乔: 其实文章里面有一个点没有覆盖到 兴趣浓厚并不意味着能力够强... 喜欢做 能做 还有能做好 三者本质不同啊...
你为何不申请数学特别是统计PhD呢?
回复胡仲伟REAPER:博士就能不给别人打工?你想多了吧。中国社会要的只是你文凭一张纸,想骑到他脑袋上,门都没有。。不过这倒是成为学校包工头的正规途径。。
搞游戏搞音乐搞体育也是产业,有需求就有价值,只是不同人对价值的理解不一样而已,不要轻易黑......
价值观之争。要涉及人生意义和命运等等哲学话题。没有正确答案。所以这么多人疑惑,却也无果。
挣十万美金你觉得可悲,你觉得10年后人生就没意思。真相是这要是你的mentality,你挣100万美金也觉得自己可悲。因为你把自己的人生只放在关注自己身上。出去走走,去看看海地,非洲的孩子连鞋都没得穿,你就知道你不是为自己享福而活着,而应该是为了让别人更好的活着而活着。那你挣3万,4万,10万,100万又怎样呢。做着力所能及的事。May
all beings gain the happiness, and the cause of the
happiness.
PhD里总会有这种抱怨,要么继续读PhD,但是对多年的research倦怠了,发的paper质量不高,还要读postdog,距离拿tenure的稳定生活还遥遥无期;要么改行当码农,又嫌湾区房子贵,税收太高,英语不好又当不上manager,然后纠结彷徨,游离在两个选择之间。朋友们,世界那么大,人生如此精彩,已经是考过qualify的人了,境界应该高一点,干嘛非要把自己限定在这两个狭隘的选择中间并且自己把两条路都堵死了呢?换一个视角,人生的路会好走的多,比如开川菜馆
上午没看文章直接加了句评论分享,刚才看完了,感觉作者就是一个大傻逼大卢瑟。尼玛人一生中做什么事情不是充满挫折,做什么事情不得是失败九次才能成功一次。卢瑟作者遇到挫折非但没有激发起斗志,反而不停地在强调因为自己没有好奇心啊,所以自己理所当然没有斗志啊,所以自己理所当然做不出结果啊,所以自己理所当然是个卢瑟啊,找无数客观原因。这种人估计做啥都做不成吧
所以说激情梦想兴趣是多么重要,不然拿什么支撑过五到七年的时光。幸运的是花了两年时间终于找到了热爱的大致领域和方向。看接下来的两年吧~
最近认识了一个上司的朋友,硕士毕业后在公共部门干了十年觉得无聊透顶,于是四十去Caltech读了个phd,现在做professor做得很开心~
Rambo: 这种劝退文都是以己度人,武断的假设太多。比如什么“如果支撑你的不是你对那个问题的发自内心的好奇。。。”
那我发篇文章纯为装逼不行啊? 谄笑
而且,对待一件事物只能持“喜欢”和“不喜欢”这样的二元观点吗?干喜欢的事就快乐就能成功,干不喜欢的事就痛苦以后就是loser,那我持neutral态度怎么办,或者兴趣、理想和目标这些玩艺儿本身就是薛定谔式的XX,并且是时变的呢?酷
关键作者只是在抱怨,却没有提出任何实际的解决方案,所以毕竟还是too young,多膜蛤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
其实出国之前最应该干的就是去蓝翔培训一下。蓝翔的专业:电焊厨师汽修挖掘机美发数控计算机,各个都是phd必备技能。万一准备quit了靠着这些手艺也能在美帝混得很好。
可以说我是感兴趣的极少数人之一吗?但是一年来都沉寂在操作工的痛苦中,现在是最佳的可以从体力劳动转化成脑力劳动的机会,且行且珍惜
作者抒情扯了很久,都没什么用。生物PHD is a totally different
story,不是你有passion有idea有ambition熬过多少年最终就可以有一个happy ending找到inner
peace的。每年这个时节冒出来一堆劝退贴的原因,除了不少人对于陈章良和SYG忽悠高中毕业生的不忿,还有不少过来人对于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人生不会走到死胡同的,只会不停地做选择,一路走到坟墓里而已。无论怎么走,有勇气走走看都是好的。可恨就是寿命有限,你不能把所有想的都试过来而已。错了又怎样,不成功又怎样,都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不过关于读不读PhD,我就只有一句话:如果犹豫不决要不要读PhD的时候,那就不要读了。
很多时候你踏上了一条路,就不想再折腾去走另一条路。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口中喊着不想读PhD了,但还是在读,不过是因为没有其他出路,或者也不是真的没有其他出路,而是懒得再去开辟,沉默成本太大。因为起点和格局太低,资源和能力有限,信息不对称让人从一个陷阱跳入另一个陷阱,围城效应的背后,不知道多少是由于围城本身的局限,多少又是由于自己的患得患失。
我觉得从专业角度来说,phd和ms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我和朋友一直开玩笑的一句就是其实区别就是个头衔,读完ms工作和读phd再出来,工资神码的其实差不多了。我觉得根本就在于愿意不愿意读这个phd了。话又回到选择这个问题了,个人意愿吧
陈希元CoOKie:
我是说怎么名字看着这么眼熟,这不是你某女神么,是你在北京上新东方时认识的么?原来是Stanford的女博士啊!穿校服真心美~有机会一定要见见本尊谄笑
回复郑莹Gmiao:现在好多读PHD要不是为了更高的学历,要不是为了因此可以找个所谓好工作,澳洲移民类国家大多是为了能移民
袁骏杰STD_LOGIC:
回复曹增乐:作者不是说转行做码农没前途,而是半途做码农,尤其是以此为工作,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如果一开始就是学计算机的肯定要比现在过得更好。我不学生物都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了,实验室里一大堆生化方向的毕业都去做销售,有的还去做码农,还只能做低端码农,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
聂爱明Allen:
我还以为这篇文章是鬼扯呢,结果是对的。好奇心。好奇心带来的无穷希望,才能让实验变得异常有趣。每天都知道自己在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以及解答疑惑等等。其实是很有趣的。
回复袁骏杰STD_LOGIC:
哎,做基础学科的哪一科不是这样?不过没有基础学科的跳槽,学CS和商科又有多少人能出得起国呢?基础学科本来就是这样,读本科的时候就该认清想清了啊。现在普遍的计算机和商科吃香,也是留于表面,工作多,好工作少,竞争也激烈,很多人将来要变成螺丝钉的。
本科就第一志愿选了水资源专业,现在也在读博。兴之所至乐此不疲,至今,我还是喜欢这个行业的,希望不负此心。
高考前,没有机会真正去弄清自己喜欢什么,上了大学之后浮躁的校园和社会环境只是领着我们去走大家觉得好像还不错的路。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的curiosity在哪儿,大概是被狗吃了吧。感觉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所以不去努力不去争取不去追求。而自己追求的那些东西,仔细想想,其实挺肤浅的。真是无趣的人生。
因为起点和格局太低,资源和能力有限,信息不对称让人从一个陷阱跳入另一个陷阱,围城效应的背后,不知道多少是由于围城本身的局限,多少又是由于自己的患得患失。这,才是真正的可悲。
张练☢MP:
最看不上这种患得患失的,phd对一些人是兴趣对很不少人是途径,真要意识到phd给不了你想要的,quit就好去努力追逐你想要的;说白了很多人都是自我认识不清,在那儿嘀嘀咕咕的抱怨,这不是phd问题而是自身的问题,大家都是成年人,应该有能力去把握调整自己的方向吧?
我也深深地把phd当作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phd做研究是很琐碎很实际的,如果真的像这人说得单纯以curiosity作为读phd的动力的话,运气好还真能成,运气不好八成也得痛苦而死。现实是,我们是在给PI做研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推荐到广播
5740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zzzero.o)
(徘徊在东京)
(木子小花)
(黑色幽默)
(留守居鹿)
第三方登录: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澳洲读博,非八校,奖学金申请到几率有多大
基本情况如下:
211本硕,本硕GPA 3.3/4(左右吧),雅思6.5 (小分6以上),国际会议二作(1作老师)两篇。。
联系外导,得到回复是支持读博申请学校奖学金,然后说10月底的申请可能来不及了,建议我走明年4月还是5月的申请。
随后交流的邮件发来了RP的方向,说是如果写RP遇到问题,可以问他。
那么,问题来了,
1) 奖学金申请到的概率有多大呢??按什么评审,只看我的情况,还是要结合导师情况?如果申不到肯定就不出去读了。
2)另外,对RP的方向有点不太喜欢,想做做硬件的东西,要不要跟导师说说? 还是说这就是个形式?
3)申请10月底的有木有可能,这样会不会出来的比较快。。本人明年4月毕业。。真是有点纠结呢。。
最后,多谢各位啦。
RMIT,怎么样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
浏览器进程
打开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聊科研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去澳大利亚读博后,然后移民可能性
计算所博士1年级,马上2年级了。最近受了情伤。不想再在国内待着了。想博士毕业后去澳大利亚做个博后,然后再移民。请问这路线可行吗?请过来人给些意见,现在如何做才能使成功率高一些?Ps:本人91年的。
不是发展问题,只是不想在国内待了。满满全是伤痕~~~
出去伤更多,不信你试试
那如果我去澳洲再读个博士呢?
我是MM好不好啊!
最好打消這個主意。
在澳洲讀多個博士,讀完後只是回到原點,工作很難找。
找不到後去哪?
而且你才博士第二年,真的要再讀個博士,倒不如馬上就申請澳洲的博士學位,退了現在這個。
世界各地博士已經過剩,要通過學術移民是十賭九輸。
如果樓主把目標設在新加坡可能還好一些。
时间是一剂良药,可以治愈一切,放心吧
新加坡华人如何?听说很歧视中国内地。去做二等公民不好吧。
这伤这么大啊!必须在国内发展啊,国内找对象比国外容易!
呵呵。難道你沒聽過澳洲排華/亞裔的歷史和新聞嗎?
離開自己的土地,移民到其他地方很多時候都會遭到排斥,就看個人如何融於當地的社會,共存共榮,才會贏得當地人的尊敬與接納。
你可以先拿国内的博士学位,然后再去读博后,这样移民有优势,加分比较多!
呵呵,在澳洲排华/亚裔还是新闻,在SG都不是新闻了。
新移民应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共存共榮,才會贏得當地人的尊敬與接納。前提是当地人的bias不严重,不能否认,SG人是最看不起内地人的几个地区之一。
哈哈。你說的也對。
新加坡在常年政府的宣導下,在其他亞洲人面前有種優越感。
但世界各地都有對中國人的不滿,當中有當地人的偏見,也有中國人個性與相處之中與當地人的相斥。這種好或壞的關係都是長期的互動而來。
以移民來說,即使新加坡政策收緊,但相對澳洲加拿大等國還是容易一些。
剛好找到澳洲排華的一些資訊,就分享給樓主好了。
/history4/62/03436_1.html
/useful-articles/%E5%8F%8D%E5%8D%8E%E6%8E%92%E5%8D%8E%E5%BF%A7%E6%80%9D%E5%BD%95/
国内遇到的问题 国外就没有伤痕啦??逃避能解决问题,中国一半的人可能都死了!哎&&这智商,堪忧
同感 我一直觉得土澳只适合养老和旅游。见多了那种国内混得不好来这“混吃等死”的……
新加坡现在移民要比澳洲难多了吧?:)
可能我現在就身在新加坡,主觀的覺得移民新加坡還是比澳洲容易些。
主要的關鍵我覺得是工作機會,新加坡的就業市場還是挺蓬勃的,如果不是太挑剔,找份穩定的工作再定居下來不是問題。但印像中澳洲找工作很不容易……
晕,能不能看看我性别再说话啊,我是MM~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
浏览器进程
打开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聊科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澳洲博士留校可能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